科技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35:37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范文篇1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了全国性的“动漫展览”“动漫论坛”“动漫产品交易会”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权洽谈会”,宣传推介了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动画产品;举办了原创作品竞赛等活动,营造了沈阳的文化氛围。2010年以来,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73.84亿元;以网络、休闲娱乐和其他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层,实现增加值61.2亿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97.88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互融合发展、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在第三届东北文博会上,动漫产业成为代表沈阳文化产业勃兴的新亮点,引起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沈阳市浑南新区被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通过技术、环境和融资平台的协同构建,使动漫企业实现了起点较高、快步发展的局面。浑南新区投资4千万元建设了国内领先、亚洲瞩目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投资9亿元建成国内堪称典范的动漫企业用房,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动漫产业发展基金,均为浑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非凡动画公司动画片年产量就达7000多分钟,占全国总量的二十分之一,企业从批量产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动漫产业链。2012年,沈阳市被批准为国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被教育部认定为立体动画&多媒体研发与生产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体真媒体电脑影机,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体教学片库。和平区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出版、4D立体影像、舞台演艺、广播媒体等科技文化融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数字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鼓励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

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服务机构数量还不够多;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交易、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积极性不够高,没有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沈阳文化产业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国有资本独大,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则相对较小,民营资本又受到各种限制,严重影响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阳文化科技产品从量上和质上都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如沈阳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较慢,在全国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品和活动还较少,文化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率不高,并缺乏适当的市场机制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导致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文化品牌难以形成。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导致科研活动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成果转化机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内容与高科技载体于一身的优质文化科技产品较少,有魅力、广传播、可持续的文化科技项目则更少。3.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沈阳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相对不足。2010年末,沈阳共有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5000多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而上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62.33万人,天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3.18万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沈阳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和我国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为缺乏。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难以培养与集聚高素质的文化科技产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科技文化范文篇2

对科技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不仅是科技哲学界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门学科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这种研究热潮不仅仅是科技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体现,也是科技哲学发展向科技文化哲学转向的现实需要。杨怀中教授等以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的研究成果,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对科技文化新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专著《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一书2008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是在整体性概念和文化哲学视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独特功能的一部新的力作。

和谐社会构建是时代主题的诉求,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文化,科技文化研究必须凸显时代主题和弘扬时代文化精神。《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一书在其开篇中就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和活动论的角度阐述了当下社会发展的本质诉求,即和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诉求。作者从历史思想源流中探寻和谐之音,从主体性认识和实践性体悟两个层面概括了和谐文化的特征及功能。这些阐释都使该著作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时代功能,体现了时代主题和时代文化的凸显与共映。

那么,科技文化是如何映现和契合我们的时代文化精神?该书给予的解答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等文化底蕴的支撑,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诉求。而科技文化所蕴涵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和先导。在此背景和现实文化的诉求下,科技文化是惟一能适应这一时代背景和满足这一文化诉求的文化。基于此,作者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观点,认为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逻辑性蕴涵。“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论述不仅揭示了“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功能的事实判断、价值评判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功能的必然性,也阐释了“科技文化”对人类利益、福祉追求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类利益和幸福维度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科技文化与时代主题的共映在该著作中亦有鲜明的体现。作者从哲学、科技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中,揭示科技文化的内隐奥秘。在广度上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背景和时代主题之需中,来考察和研究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所蕴涵的“和谐因子”,以及如何发挥出这些“和谐因子”的作用来获得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性;在深度上,试图探寻可称为科技文化之根或科技文化之魂的更深层面的东西,通过阐释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明确提出科技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

科技文化范文篇3

一“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Ny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解,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科学技术则属于“硬实力”的范畴。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当然也具有“软实力”的蕴涵与功能。

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当今时代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含量的文化是难以体现其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其实现路径: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作为“第一精神力量”,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来发挥其功能,实现其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2〕这可以说是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最简明的阐释,这种阐释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很有裨益。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学技术主导全球竞争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变世界、开创未来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是当今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而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历史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几乎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启蒙和先导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直接作用于现代化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宽容、批判、创新、协作等精神,无疑也是推动这一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重要力量。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当然也就无所谓文化的现代化。事实正是如此,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而科学技术成果被广泛用于改善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工具,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宣传思想工作的空间,丰富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提高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效率;多媒体和音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大量涌现;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则使人们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成果的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启蒙,不仅具有推动文化发展、提高人类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作用,同时也引导着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纵观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个突破都不同程度地给宗教迷信以沉重打击,使人们的思想从各种禁锢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系统的知识形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提高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今天,我们要建设现代化文化,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讲,科学技术不仅是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得以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也是推进各种文化传统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走向先进性的基础。今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新的创造,大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先进文化的发展空间,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因为,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只有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真理性认识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先进文化永葆生机的动力和源泉。总之,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在增大,科学技术进步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二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文化。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不仅提升了文化的科学技术含量,也增强了科学技术的文化气息,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软实力当然包含着科技文化的力量。

1.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属性。作为一种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系统,又以各种手段和形式作用于所有的社会文化,成为丰富多彩的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共同载体。当今时代,科技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成为社会文化旋律中最基本的、核心的频率。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早在培根的《新大西岛》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新大西岛》和《太阳城》都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形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他们所描绘的“科学文化岛”或“科学文化城”的图景,实际上就是对科技文化的真情赞美。哥白尼开创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的出版,鲜明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这种文化价值。正如M.克莱因所称赞的:“思想领域的这一成就,就其重要性、勇敢和宏伟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了征服海洋的壮举。”〔3〕一般而论,科技文化表现为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和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成果,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文化样式),是人类用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人世界的活动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社会空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而且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道德、宗教、艺术等活动)的深度、广度和运作方式。

2.科技文化的软实力蕴涵及特质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科技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文化软实力就体现在科技文化生产力的蕴涵中。科技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生产力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其软实力蕴涵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智力支持的科技文化软实力”,二是作为“精神动力的科技文化软实力”。〔4〕作为一种智力支持,科技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充分彰显了科技文化的这种功能,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这种功能更加醒目。作为一种精神动力,科技文化则通过自身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提升社会风尚、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在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的历史变迁中,科学技术社会化过程使科技文化扩散到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社会科学技术化过程也使科学技术发展烙上了明显的社会印记。于是,科技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质。这些特质集中表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从静态方面来看,由于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把科技文化看作一定时期的产物,科技文化在这个时期则呈现出相应的静态特质,如普适性、基础性和整体性等。从动态方面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与之相应,科技文化在发展中也呈现出自己的动态特质,如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

3.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当代意义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蕴涵和力量,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科技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水平,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之所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科技文化丰富和提升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从整体上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力量之所在,就在于它作为知识、思想、精神和方法综合体的文化形态,这种力量更具有本原的价值和意义,犹如轻柔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作用实在而明显、巨大而深远。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伟大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可以这样说,近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伟大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在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伟大力量之所在。今天,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我们建设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充分发挥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凝聚人心,激励人民,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科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卡西尔曾经这样说过:“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5〕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科技文化,着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提高思想认识,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意志品格,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同。因此,科技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实现,首先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科技文化观念。客观地说,在我国,虽然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并不一定为人们所“真知”,科技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文化在我国尚未成为大众的文化,科技文化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科学技术特别是对科学失之偏颇的理解,往往把科学技术只看作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对科学技术采取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态度,不要说是普通大众,就是领导干部甚至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少有人能够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科学技术,因而很难看到科学技术的文化力量。因此,为把科技文化的理念熔铸成我们民族的文化之魂,为让科技文化真正、切实地渗透和融入我国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牢固树立科技文化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把科技文化看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科技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

科技文化范文篇4

1科技文化的内涵

“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提供让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和社会软实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为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策提供价值观基础。

在我国科技文化的研究,最初源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对科学技术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而这都有赖于良性的科技文化作为依托,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和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属于文化的范畴。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吕乃基认为,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潘建红认为,广义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从其内容来看,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其结构层次看,科技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科技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也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体现,其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促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播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科技文化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但一个国家仅靠几个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使国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2.2科技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科技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技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使社会和谐真正的实现。通过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这对增强和发挥国家硬实力的作用及其重要。科技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动力。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民族进步的一种文化形态。

2.3科技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智力支撑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着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持作用显得更为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虽不如政治、经济那样显著,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它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科技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杠杆和动力。科技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科技文化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智力支撑。

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科技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力度,是科技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取决于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国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建立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适应的,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让广大民众参与科技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养。

科技文化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突出我局的特色,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在预防腐败中的应用,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技含量,促进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行政执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二)总体要求。在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下,立足全市文化市场动态监管和行政执法权力运行的监督,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要求,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制约为重点,以行政执法体制创新为依托,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行政执法效能监察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和执法质量,促进“文化环保”城市建设。经过一至两年的努力,构筑起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资源共享、信息畅通、监督有效的科技防腐体系。

二、基本架构

除依托政务网已经建成的我局信息公开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基础上,要重点建设好以下4个科技防腐电子平台:

(一)全市文化市场违法活动举报投诉系统;

(二)行政处罚案件处理系统;

(三)行政处罚权规范透明细化量化系统;

(四)党风廉政教育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工作机构(名单见附件1),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技文化范文篇6

一、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今年六月初,区科协在素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关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就相关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广泛参与。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区科协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为调动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素质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区科协在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决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担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为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三、履行职责,提高素质。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区科协在科普和提高素质方面今年着重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普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

首先,在《科普法》颁布两周年之际,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为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区科协会同区司法局于六月中旬组织区管干部进行《科普法》知识考试,有二百五十多名区管干部参加了答卷,占全区区管干部的90%以上;基层科协还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开展百题问卷调查,传授科普知识,发放问卷6000余份,上千名科普志愿者在活动中积极工作,视科普工作为己任,深受群众欢迎。在“6.29”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以此为契机,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橱窗和科普基地等,动员广大科普志愿者积极参与,以“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为主题,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大型宣传活动。区科协在六月二十九日还在全区科协系统举办了纪念《科普法》颁布两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在大连市科普日启动仪式中,展区的布展工作受到市科协的好评。

其次,区科协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现禽流感以情后,区科协立即制定工作方案,向基层科协、学(协)会下发了文件,部署科普宣传工作,重点对涉农镇街加大宣传力度,消灭空白点,区科协会同区农发局、区卫生局印制5000余份宣传挂图,分发到基层单位和养殖专业户中。六月初,区科协与区科技局联合举办了“科技周”活动,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展出科技展板600余块。七月份,区科协与区稳定办在全区举办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百题答卷活动,群众反映很好。九月份,又与区农发局、科技局、妇联等部门组织了“万名农民看科技”活动,展出特色农业科技项目,深受农民的欢迎。十月份,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为全面落实市科协关于开展创建星级科普社区的要求,区科协及时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率先在全市开展区级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今年八月份,向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开展区星级科普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和考核细则,形成了“由区到市,一星到二星”的梯次创建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科普工作向社区延伸,扩大了科普工作面。为切实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九月下旬,区科协还在街道召开了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街道海鸥社区的科普工作,街道办事处和两个社区居民委在会上介绍工作经验,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科普阵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科普阵地和设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载体。今年,区科协注重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把科普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硬件投入上,区科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投资近十万元建设高标准的科普画廊100多延长米,结合建造科普画廊,区科协还协调有关单位,培育十个科普广场,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科普教育。为充分发挥网络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区科协还投资开通了区科协网站,在网站科协工作信息,宣传科学知识,使网络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渠道。科普示范基地也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并对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等20余个基地授匾,这些首批授匾的科普示范基地必将对全区科普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青少年科普活动特色鲜明,体现针对性。为培养我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区科协与区教育局坚持常年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今年我区有近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国家、省、市、区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最佳创意活动”、“科技小明星”和“科技创造未来”等活动。有20件作品在国家获奖,有97件作品在省市获奖。

(五)、第十六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成效显著。

区科协适应我区实行新体制,推进城市化的新形势,把“科普之冬”、“科普之春”这种传统活动赋予新的内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克服以往开展活动“上边热,下变冷”的倾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镇街,向基层延伸,各镇和涉农街道举办十几次科普大集,区科协编印了6万余份科技知识宣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民。活动期间,各级科协会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沈阳农业大学的王克、房德纯教授就果树、蔬菜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进行巡回讲课。邀请哈慈集团董事长张焕全讲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50起,培训5万余人次,城市街道还举办了科普一条街等活动,科普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素质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不够强,分层次、划范围、选重点地实施科普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二是科学普及方面上的包容涵盖不广,个别领域和群体还有空白点。上述问题有待在明年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OO五年,区科协将继续把科普工作作为加强全民素质建设的主要措施,使素质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加强科普阵地和设施建设。深化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除继续建立一批科普示范基地外,重点要发挥好基地的示范功能,使其成为提高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普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争取社会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科普画廊或科普广场。

2、加大力度推进星级科普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全区街道和社区居民委的努力,区科协统筹指导,全面规划,力争50%的社区达到区星级科普社区标准,30%的社区达到市星级科普社区标准。

科技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与文化;融合;产品创意创新设计

0引言

在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可以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相互独立,它们的发展也在相互的促进,而人类社会中越来越多样化的产品也是由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而催生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并且将艺术人文内涵充分的融入到了产品中。目前,在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元素的丰富过程中,在产品设计中进行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设计中也需要更多的创新理念和创意设计。

1科技与文化在产品创意创新设计中的融合

产品的设计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的创新和升级,设计的产品也在科技支撑下具有了越来越高的技术含量,逐渐也追求着更精美的外观和精湛的而技术。在以科技为手段的产品中,种类是十分多样化的,而产品创意的产生则是实现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文化作为产品创意的灵感来源,通过迁移应用各种文化符号和元素则可以实现创意性的产品设计,产品的最终创新实现则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加以实现。可以得出,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科技和文化是重要的两个支撑,二者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并且相互之间有所促进和支持,科技主要作为实现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主要用于为产品的创意设计提供灵感。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分别处在思维意识和实践手段两个层面,在产品设计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在未来实现动态化的产品设计创新发展。因此,为了在产品设计中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创意发展予以实现,从而对逐渐增多、改变的市场审美需求予以不断的满足,我们有必要对科技与文化在产品创意创新设计中融合的途径进行研究。

2科技与文化在产品创意创新设计融合的途径

2.1以科技为手段,发掘文化创意事实上,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环境是无处不在的,而各种各样的产品也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对生活中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是产品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而最终设计出的产品则会在各种文化实践中得到应用,在产品中也大多浓缩了某个专一领域的文化,产品的内在符号也由此形成。就当前文化元素挖掘力度在产品设计中的表现而言,对人类全部文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在人类的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在不断的演变和积累,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系统性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文化在时代更迭中一直传承下来,到了现代“文化”一词也代表了国外异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国内民族文化、时代潮流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随着文化具有了越来越多元化和庞大的体系,在产品的创意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高水平的发掘手段,许多文化元素并不能得到应用,而这一问题也会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得以改善。将科技作为发掘利用文化元素的主要手段,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融合科技与文化,促进产品创意设计的实现。古典文化在人类当前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具有着极为珍贵的价值,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的宝藏,但在一许多古老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古典文化也在不断的遗失,这对人们而言是极大的损失。我国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长时间的发展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并且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发展过程中,对古典文化的发掘工作也在不断开展。举例来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湖北随县曾出土曾候乙编钟,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大型乐器,也体现着我国古典音乐文化,而我国也对这一乐器进行了演奏,都是在极为隆重的场合。编钟不得不说是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一件具有东方魅力的乐器产品,是音乐艺术文化与产品融合的产物。在新时代,为了将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传承赋予到编钟这一乐器中,我国许多专家都采用饿了先进的技术模拟分解和鉴定了曾候乙编钟,并对编钟进行了高技术含量的仿制,而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也确保了尽可能高水平的还原了曾侯乙编钟的音色。

2.2融合多元文化,推动科技创新在当今文化大环境中,强调开放性和包容性,各种文化质之间也产生了相互的影响和交融,而作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外在体现,不同的文化也会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多远文化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封建陋习,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则需要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选择人类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运用,并基于文化不断的提出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最终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创意创新设计予以实现。在人类社会近些年的发展需求来看,文化和科技的紧密融合逐渐成为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全新要求的,主要是由于产品设计中进行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可以极大的提升消费的体验。

3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各种产品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而面临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人们审美观念和需求的不断改变和提升,产品设计也需要拥有更多的创意,并重视产品设计过程中对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要将这一点体现出来,从而也能为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更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将人文内涵充分的融入到产品中。

参考文献:

[1]钟煜岚.产品设计中的科技与审美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7).

[2]陈昊.基于产品设计技术美中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体现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

[3]彭莹,郑刚强.产品设计中“艺术性”思维与手法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1).

科技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

1引言

按照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界定,文化遗产涉及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产(一切有价值的文物)和不动产(建筑物),考古遗产以至古树名木等。本文所述文化遗产系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所有文化遗产,既包括保存于澳门的各时代的重要实物所有文化遗产、艺术品、文献、手稿及图书资料等动产,又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动产以及历史文化城区,特别是《澳门被评定的不动产2021》所列62项纪念物、49项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11项建筑群和25项场所。文化遗产作为澳门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使得澳门的城市定位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中不断提升,不仅赋予了澳门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新高度,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此,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到澳门文化战略的高度。由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毁损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本文所说的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已认知的传统技艺,施用于从认知到利用全过程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澳门入遗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然相较于国家文物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国际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

2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从澳门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领域在科研平台、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1科研平台缺少,科技人才匮乏

在现代条件下,建立自成一体、相互协作的科研体系,以及形成一定数量与规模的科研机构,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澳门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平台数量极少,稍具实力的科技机构仅有澳门城市大学和苏州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建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澳门的科技人才匮乏由来已久,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才在总量质量、专业结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仍与现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澳门缺少引进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才(包括个人及团队)的有效政策。这一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扭转和解决。

2.2研发力量薄弱,成果转化欠佳

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以自发分散研究模式为主,不仅科研硬件设施不足,科技开发能力薄弱,而且缺乏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纽带,未能形成合力。同时,普遍存在“唯项目”或“冇项目”的现象。囿于科技产出着重,或是“重技术研发、轻市场调研”,以及缺乏通晓专业技术知识且长于商业化运作的科技产业化人才,导致科研理论和成果未能从实验室转化到技术应用,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既缺少常规性的成熟适用创新性技术,又没有国际性或地区性影响的科研成果,科技含量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此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结合不密切,也是造成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的原因之一。

2.3科技投入偏低,资金配置不足

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GDP中所占比重,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准。遗憾的是,自2010—2019年澳门科技投入所占本地GDP的比重仅介于0.04%-0.23%[2],与国际上认定的1%的比例相距甚远。既显着低于中国内地平均水平(2019年内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为2.23%,2020年上升至2.4%),又大幅低于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中山、肇庆等中等城市。科技投入长期偏弱,势必给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资金配置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易于引发经济剧烈波动,随之而来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或加剧科技投入整体不足的状况。

3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文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科技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理论和成果向技术应用转化,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内容,对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强化科研平台,优化揽才政策

针对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平台数量不足的现状,首先应加强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扩大科技部挂牌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规模,完善研究方向布局,聚焦岩土质文物风化、水盐侵蚀等主要病害形成机理和发展预测方法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其次,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本地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可由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是澳门的刚需,应进一步增加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的职能,负责研究更加开放的揽才政策措施及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执行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澳门紧缺的高层次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人才。同时,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课程,加强科技人才的职业与管理培训,建立健全跨学科、跨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以及高级专业人才跟踪服务机制,促进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3.2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澳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位置和作为中葡桥梁的纽带作用,积极与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等内地机构、葡语国家以及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开展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交流与合作。如澳门城市大学与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的“欧盟重点实验室遗产科学分析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对澳门及南中国的文化遗产物质分析和保护研究,在推动遗产科学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应该有针对性地汲取优秀科技资源参与澳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学科交融与技术集成相辅、传统技艺和高新技术结合的科学方法,促进科研理论与发明成果向应用研究直至试验发展的转化。同时,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属于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边际效益。因此,应由特区政府文化局、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研究课题和工程课题,探索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澳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应用水平。

3.3增加科技投入,设立专项基金

增加科技投入是发展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建议完善和发展澳门的科技投入政策,既要把科技拨款和科技投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又要保障增加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在本地GDP中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投入总量,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开放性、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丰富和完善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渠道。还可以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基金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科技开发基金,由项目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鼓励澳门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专题性的科学研究,有效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4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前景

澳门是亚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澳门回归之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葡国文化经典建筑为主,特别是1970—1980年代初,成为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的繁荣期。然而,澳葡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既无政策规划,又无资源投入。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后,扩展了过去以葡式建筑遗产保护为重心的视野,且基于澳门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保护华人文化遗产资源,凸显了本地的中华文化特色及其主导地位。同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支持科技研发,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基础建设、合理制定科技政策、建立科研管理机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2000年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布了《科学技术纲要法》,提高澳门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移能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为提高本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011年又《科学技术奖励规章》行政法案,规范了对澳门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制度。2014年,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生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制基础。此外,特区政府集中资源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科研合作、资助科研人员等。同时,中央政府也通过政策支持拓展澳门的科技发展空间。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构建长效机制支持港澳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组织实施。自2019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面向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依托单位试点开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申请或联合申请资助,鼓励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爱国爱澳青年学者自主选择课题方向开展创新研究[3],近年来,广东省也推出多种措施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通力支持,加之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政策推动,成为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治理体系方面,2001年特区政府成立了科技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科技事务。2004年又设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负责对相关的教育、研究及项目的发展提供资助。2014年设立咨询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5年,澳门文化局将所属文化财产厅改名文化遗产厅,负责协助制定和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被评定的不动产的修复计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可能危及被评定或待评定的不动产的情况。2020年,特区政府提出合并重组原经济局和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单位,创设经济及科技发展局,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治理体系。此外,2022年底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投入运作,将有助于保障世遗建筑安全。目前,澳门特区政府已着手制定《人才引进制度》以及高端人才计划、优秀人才计划和高级专业人才计划,首先重点引进高新科技、文化体育、大健康、现代金融等优先发展的四大新产业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次人才。其中,高端人才计划不设定限额,由特区政府主动邀请和引进诺贝奖获得者等成就非凡的稀有人才;优秀人才计划针对专业行业中表现卓越的领军人物,高级专业人才计划则面向具有较高学历、专业技能或丰富专业经验的紧缺人才,采取定额、定向、定点的方式,作出科学估算,厘定引进额度上限。同时,设立人才引进审核及建议委员会,统筹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评审机制,以及严谨、可行的审批程序。《人才引进制度》将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法律草案并交立法会审议。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澳门高等院校攻读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及工程学专业的本地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修读科技类博士课程、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方向博士后的澳门籍人士也在增加,为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5结语

文化遗产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先辈留给后世的瑰宝,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而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个性的过程,对于以旅游服务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澳门而言,既能促进澳门建立文化自信,又有助于经济多元化,推进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澳门文物遗产科技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澳门回归以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仍滞后于内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态势。因此,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改善文物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辩证思考——写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之际[J].文物,2008(3):56,63.

[2]许洪彬,李嫣,封晓茹.澳门科技发展概况初探[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1.

科技文化范文篇9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党员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一)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中共县县委宣传部关于2014年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安排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本部门的安排意见和学习计划。积极参加委口中心组成员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坚持做到个人自觉学习,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具体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县委第十三届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书目;学习全国“两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学习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重点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综合素质,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成效。

(二)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结合我局的发展现状和机关干部的思想实际,采取召开党支部、中心组和党员会议,通过参观学习、开展共建活动等多种学习和活动形式,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党员的党性修养不断得到加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要求,创新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提学习质量,推动理论学习工作不断深入。通过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继续完善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解决职工关心的深层次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我局的新一轮发展。

二、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树立道德模范典型

(一)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充分利用“七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节日等开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学习典型先进事迹、参加有关知识竞赛、义务劳动、法律援助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强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了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家访谈心,排忧解难”活动。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注意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围绕当前农民增收难、农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深入乡镇开展服务,帮助乡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经济建设做好服务

(一)开展“塑造良好公仆形象创建文明机关”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实施公仆形象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文明服务,按照标准找差距定措施,提倡文明用语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二)抓好卫生责任区和楼内卫生,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每天早上利用半小时清扫室内卫生,每周五大清扫一次,做到窗明几净环境整洁,大家养成了人人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各项制度,从人员仪表行为工作纪律服务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一系列活动,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加班加点的多了,迟到早退的少了,经常出现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好人好事。

四、加强新闻宣传和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提科普质量和效果

科技文化范文篇10

一、继续抓好部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的跟踪问效和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力争科技扶贫项目2个,省级3个,市级1个。

二、加大项目的实施力度。要围绕井冈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蚕桑、绿色水稻、优质种苗、远程教育和特色种养项目的实施,提高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达到科技兴产业的目的。

三、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的科技成果。在巩固和充分利用科技局和镇、镇、镇、乡五个远程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举办蚕桑、果业、畜牧、绿色水稻、农民工等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项目管理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力度,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计划年内培训人次达3.5万人次。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工业科技。对现有的科技型企业的传统产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水泥、创新制革、海天药业进行技术改造力度,多培植一些科技型企业,争取再上1-2个高新技术企业。

五、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的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多方投入,使科技特派员UNDP项目在我县顺利实施。计划今年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数量,从而加强科技进村力度。

六、完善科技人员激励体制,加快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网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和部门投身科技的积极性。计划年内召开全县科技大会,表彰一批科技人员、科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