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6:37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1

基于此,中国第一部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全面创新、精心研究编制的集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DZCSR30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应运而生。1月19日,《DZCSR30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下简称《DZCSR30000》)评审会在杭州盛大召开。

会现场,国家工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联合会、浙江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领导、业内知名专家及国家电网、戴姆勒、浙江省物产集团、吉利集团、海正药业、华立集团、杭齿前进等知名企业代表莅临会场,对该体系进行评审发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授牌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至此,浙江省首个“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杭州。

《DZCSR30000》编制单位世界社会责任实验室主席、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荣介绍,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标准作为行为准则的时代。在CSR标准制定领域,国外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中国需要一部真正立足于中国企业实际和本国国情并接轨国际的标准化CSR体系。《DZCSR30000》从战略层面重新深入审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构成,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萃取了鼎尊咨询服务过的众多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精华,进而凝练成独具创新特色的鼎尊咨询“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

与会专家指出,《DZCSR30000》不仅打破了国外标准鹤立鸡群的局面,而且将在世界标准领域内奏响中国好声音。它以五大创新,构筑中国CSR新模式,将开启中国CSR标准化发展新纪元。

特色一:首部CSR标准 “集大成”之作

《DZCSR30000》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份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浙江鼎尊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编制而成的集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大成”之作。

由于任何脱离现实的“拿来主义”与“送来主义”都不是社会责任标准和实施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自主性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缺失,外来机构、标准、机制(倡议)一直主导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步伐,中国需要真正自主CSR标准体系。

《DZCSR30000》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三大子标准组成,此三大子标准基于社会责任理念与要求,从企业社会责任履责行为规范、评估办法、管理实施指南等指向体现出显著深入的工具化、量化的理性特征,以方式、内容、思路、框架等多视角挖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凝炼而成“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

特色二:首创CSR标准“五位一体”新模型

《DZCSR30000》首创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型,与中共“十”提出的 “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精神不谋而合。《DZCSR30000》不仅深入阐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企业应尽之责,还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有效而规范的责任管理指南,以期帮助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驱动中国CSR“标准化”发展跨越式进步。

《DZCSR30000》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进行了有效架构。横向上,《DZCSR30000》在遵循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任管理和文化责任模块,对企业社会责任规范进行了创新规划,将其分为五个部分: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环境(Nature)、管理(Management)、文化(Culture),即ESNMC;纵向上,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保障的责任管理全面融合企业理念、战略、经营和文化等方面,并通过以下八个维度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地式管理:责任理念(Idea)、责任战略(Strategy)、责任治理(Government)、责任融合(Integration)、责任绩效(Performance)、责任推进(Promotion)、责任沟通(Communication)、责任品牌(Brand),即ISGIPPCB。

《DZCSR30000》实现了横向、纵向两个向度的融合,集成性地建构了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标准体系与管理结构体系。基于责任战略的这一标准体系,明确了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共同理解,它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将践行社会责任与行业、企业特点相结合,并落实于具体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流程中,适用于企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特色三:首次将责任文化、品牌融入CSR体系

《DZCSR30000》首次在CSR标准体系中突出了“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的重要性,将“责任文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管理共同架构为“五位一体”CSR管理模式,并作为重要量化指标进入评价体系。专家认为,企业责任文化建设是基业长青的企业赖以生存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实施的重要推手,它对锻造企业灵魂,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责任管理”模块,《DZCSR30000》突出了“责任品牌”的作用,与企业理念、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推进、沟通形成了维度,系统、深入地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落实机制,有利于实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绩效的全面管理,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特色四:与时俱进,中西合璧

《DZCSR30000》是中国第一份全面接轨国际权威标准(ISO26000、《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的“中国式”CSR标准体系手册。

其中,“CSR五位一体”管理模型指引、构建了一套囊括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与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三大子标准的体系族群,既综合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商业文明发展历程、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动向及国际趋势等要素,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又反映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特点;既顺应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趋势,又引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向。

特色五:兼容并蓄,五大原则

《DZCSR30000》兼具背景相关、技术相容、接轨国际、战略导向、可操作性等五大原则,充分立足中国国情,深度契合中国企业发展模式,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价、管理体系切实可行,并采用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多种方法与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负责任”的标准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2

根据《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安排,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经历了“宣传发动”和“制定方案”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的“实施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

弥补“短腿”――让管理不再落后实践

前不久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责任管理和责任实践(包括市场、社会和环境三项绩效)的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实践”的综合得分要高于“责任管理”的得分。其结论是:中国企业的“责任管理”落后于“责任实践”。

而山东省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作为试点的两大目标之一,正好弥补了中国企业的这一“短腿”。

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工作的目标,是“两个建立”、“两个促进”,即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的可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从而促进试点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促进全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管理实践。其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难点和创新点。

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会长王天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建立领导机构、识别利益相关方、开展履责现状评估、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起草相关配套文件、正式任命人员、颁布实施等。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责任管理手册》,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文字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操作工具,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的控制体系和持续进步的保障系统,也是对外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主要证明。

重点突破――把握五个重要环节

山东省提出,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手册》编制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出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或领导小组组长,一名企业副总为副主任或副组长,或任命一名“社会责任总监”或“高层管理代表”主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部门(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或成立一个社会责任管理部门,作为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具体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责。这是企业试点工作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是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细化对利益相关方的具体责任。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员工、伙伴、消费者、环境、政府、社区、竞争者、弱势群体、行业组织等十个方面。要从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出发,按重要程度进行识别、确认并排出顺序。在此基础上,逐个分解确定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而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聊城百货将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确定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就是根据商业企业的特点制定的。济南阳光大姐增加了“家政服务员”这一利益相关方,也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确定的。

三是进行社会责任现状评估,制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也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弄清现状、找准方位,为下一步制定目标措施奠定基础。

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承诺)与目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利益相关方期望,并符合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人、财、物等资源保障能力,可分阶段制定目标,但一般不应低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道义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确定,可自愿裁量,优秀、卓越企业应有更高的追求。

四是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确保社会责任政策和目标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的控制措施,二是重要环节的控制程序,这两方面都需要用文件体现出来,并落实责任部门和岗位,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行为处于稳定可控状态,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全面管理,应包括原有的管理体系,不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样,既符合企业管理实际,也可以减少工作量。

五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正式颁布实施。《手册》由牵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颁布实施,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发放、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手册》颁布令、社会责任管理领导机构名单、社会责任总监(管理者代表、总责任师)任命书、企业简介、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社会责任主要指标控制措施和重要环节控制程序、相关文件等。

整改完善――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手册》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在一系列程序文件的控制下,不断整改、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持续改善。山东省希望这项工作是不断整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宣传发动,对全体员工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起来、运行下去,主要取决于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对这件事是否认可,是否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要切实搞好宣传发动,抓好自上而下的全员教育培训。要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层抓起,带头讲道德、尽责任,为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社会责任教育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内容和本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3

然而,尽管言必称社会责任的企业众多,但怎样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笔者认为,只有在“上下”、“左右”四大方面切实下工夫,方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

社会责任在一般的观念里大都是企业高层的事情,尤其对跨国公司而言,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何履行甚至仅仅是由总部来做出决策。笔者的观点是,社会责任需要由上至下的连贯、系统与统一。

首先,企业的总部、各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形成一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常态化机制,并将这一机制纳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成为企业整合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应该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各分公司、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一个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衡量其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流于企业总部或管理层,更应该从其门店一线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来加以衡量。要知道,只有当企业上上下下的管理者、员工无不具备了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之时,企业方才具备了将社会责任发展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

再次,社会责任感绝非纸上谈兵的考核和条条框框的文字标准,而应该通过让管理者和员工参与到一些具体的、定期的社会责任行动中,甚至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客户的服务来加以体现和提升。

要真正履行社会责任,还需要企业“左手产品质量、右手社会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大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公益慈善、环保、劳动用工等多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齐头并进。

这两年,因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各种“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接踵而至,令消费者防不胜防,甚至引发消费恐慌。造成这些事件的企业,在问题暴露之前,其社会形象都还不错。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一般甚至常因质量问题屡遭投诉。但奇怪的是,这些质量一直未有改进的企业,却常常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公益的、能体现社会责任的活动参与。这就不能不说明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一种严重失衡现象:即,轻视产品质量层面的直接社会责任,过于追求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所带来的“面子”上的社会责任“表现”。

这种失衡现象,又恰恰说明了这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曲解和误读。在他们看来,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极具投资回报比的“软性广告宣传”和“高级公关方式”,更是当企业产品质量等各种问题出现时的“护身符”。

事实上,这是一种大错特错,但又见怪不怪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尤其是在当前,不少所谓的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也充分迎合部分企业这种病态心理的情况下,让这些企业有了偌大的舞台来施展他们所谓的社会责任“心肠”、来加厚他们的这件叫做“护身符”的外衣。

然而,不管在任何行业、任何市场中,产品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是任何一家企业对社会和消费者应尽的基本责任。万万不能无视产品质量、售后等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而仅以为捐点钱就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否则,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责任观,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均无益处。

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直接相关,消费者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连消费者利益都无法保障的企业,也就无任何社会责任可言。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4

一、一个前瞻性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性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与人们对企业社会性之认识的逐步加深是密切相关的,而人们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则是与企业存在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步的。企业发展史告诉我们:现代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融经济性与社会性为一体的组织。也就是说,其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组织;不仅要追求个体利益,还要关注社会利益;不仅要为股东、雇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负责,还要为消费者、供应商、社会成员和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负责。

最能充分证明企业社会性的理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受托人”理论、中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后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①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则成为了企业社会性的最强有力证明,但这也同时反映了受企业社会性特征之影响而诞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社会性内涵。

最早在理论上倡导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多德教授。他认为,“企业财产的运用是深受公共利益影响的,除股东利益外,法律和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正迫使商事企业同时承认和尊重其他人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应因此树立起对雇员、消费者和广大公众的社会责任观。”[1]47由此可见,最初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还是一种观念、理念,或者说主要还是属于道德层面的认识,这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越来越强调法律责任则有所不同。对此,我国学者主要是从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但对其到底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律责任却没有明确区分,而且基本上是强调道德责任多,法律责任少。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就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公司社会责任①到底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律责任长期也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基本上还是道德层面。”[2]对这种认识我们不能苟同。

这是因为,一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法律责任有其法理依据。如前所述,在立法未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明确规定的时候,公司社会责任还停留在道德责任层面。关于道德义务,作为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的富勒在其《法律的道德性》中曾把道德区分为“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其中“义务的道德”主要是指体现社会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生活本身要求人们必须履行的义务。②

“义务的道德”一般来讲是禁止性的,而“愿望的道德”是肯定性的。富勒认为只有“愿望的道德”才是法律规范的对象。由于企业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企业行为必然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侵犯他人权利必然会导致法律责任,因此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自然不可能属于“愿望的道德”,而只能是“义务的道德”。“‘义务’在逻辑上先于其他道德概念,其他道德概念以‘义务’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参照它才能得以理解”。[3]“义务是根本性的道德概念表明了在道德中义务性规则是基础性规则,道德美德、修养也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方能实现,……。因此,义务构成了立法者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道德法律化的内在性基础。”[4]而且,在道德中义务性规则也是道德中的最低限度的标准,这种道德的义务规则完全可以加以普遍化,因为只有加以普遍化才有可能将这种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的可能性。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完全具有上升为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

另一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法律责任有其现实依据。我国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尽管该条款只是一个宣示性的作用,但是表明我国法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是持肯定态度的。之后又在2006年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第7条中明确规定:“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再加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税法》等基本法律也不同程度的涉及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虽然这些规定对企业运行中司法责任的落实没有明确规定,比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承担形式、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等方面都没有具体涉及。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国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法律责任是具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只是因为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强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之追究机制,而使得本属于法律责任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被部分学者“误读”为道德责任之范畴罢了。

一般来说,法律责任范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是通过具体的责任形式或制裁方式来实现的,其体现的不仅是违法企业对某一个体的法律责任,主要还是违法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也是考虑到现代企业之社会性决定了其违法行为不仅会给社会个体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给社会中的不特定群体造成损害,严重危害社会整体利益。所以企业社会责任重在强调违法行为主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而非仅对某一个体的责任。

那么,应当适用什么样的责任形式去追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呢?从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责任追究机制上看,违法企业侵害某一个体利益的法律责任追究主要依赖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传统责任方式去实现,比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拘役、徒刑、罚款、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等等;而对于违法企业侵害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责任追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尚缺乏独立、系统、科学的救济方式,对于应当通过何种责任形式去追究企业社会责任也缺乏系统化、类型化的分析研究,这种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之实现丧失了应有的理论依据或法律依据,给司法实践中合理、合法追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带来了诸多理论或法律障碍。

实际上,我国立法与实践中并不是没有追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形式,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食品安全法》中的“十倍赔偿”等惩罚性赔偿就是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不同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能够有效弥补社会整体利益损失的责任形式,还有理论或实践中出现的资格减免、信用减等、颁发禁止令等责任形式也是针对企业违法行为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时可资采用的责任形式。关键是企业社会责任适用这些责任形式的法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追究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采用这些责任形式?司法实践中具体应如何适用等问题都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突破性”的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性特征,这也是本文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基本目的,这种认识或将成为进一步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逻辑前提。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就是指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形式设置、体系构建以及制度创设等基于社会公共性考虑,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实质公平为目的,兼容社会法部门之多种原则、方式、制度而体现的一种全局性、公共性与整合性特征。其重在强调法律责任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

依据这种认识,企业社会责任之实现只能也必须依赖于能够体现其社会性特征或者能够有效弥补社会整体利益损失的责任形式了。以上提到的惩罚性赔偿、资格减免、信用减等、颁发禁止令等均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出来的具有社会性等典型特征的责任形式,这些责任形式也是以经济法为代表的现代法部门在发展中逐步归纳、抽象、提炼出来并普遍适用于司法实践的。因此,建立独立、系统、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就应以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为导向,既要借鉴民事、刑事、行政等传统法律责任形式,还要重点关注包含经济法责任在内的一切富有“社会性”特征的责任形式的利用和发掘,以探寻适合追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法律救济方式。

二、一个学理性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性的法理基础

通过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基于对企业社会性特征之认识而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经济法现象的出现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要深入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性特征,还离不开经济法理论的支持,或者说,经济法的真实存在成为了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重要法理基础。

第一,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轨迹,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正当性基础。一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端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以托拉斯为代表的巨型企业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而经济法现象也出现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规制企业托拉斯为核心的美国《谢尔曼法》的颁布成为了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标志,之后经济法则不断加强从法律层面对企业危害社会秩序的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面的规制。对企业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的规制表现在责任方式上就是若干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责任形式成为追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法律救济方式。

第二,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本质上讲,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企业社会责任暗含着一个理论假设,即:国家应当适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解决市场在保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失灵。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从而使市场既充分释放其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用,又尽可能地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以此达成市场与企业社会责任在最大化其各自作用基础上的和谐与均衡。[1]138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必须置于一个有着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国家公权力介入企业经营活动,乃是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原因。“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5]。这种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反映到企业社会责任之追究机制上就必然体现为若干旨在平衡与兼顾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法律责任形式的普遍适用,如上文提到的信用减等、资格减免等等。在以往的责任理论研究中,这些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基本目的且主要由企业市场主体承担的责任形式已逐渐被抽象、提炼、归纳,通过类型化分析和典型性分析等方法,成为了以经济法为代表的现代法部门的独特责任形式了。国家干预理论体现在责任追究机制上,就是要求企业市场主体适用的责任形式在具体设计上除了能保障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以外,更要最大限度的维护和实现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社会利益)。由此可见,国家干预理论进一步说明了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第三,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应具有的社会性特征。上述分析说明,经济法就是建立在承认社会利益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法律现象,其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通过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以达到维护自由竞争之市场秩序的目的。但也正是经济法的这种社会本位理念,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从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提出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全面形成,均是在契合经济法社会本位理念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天然的具有社会性特征。所以说,经济法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为其终极目标,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产生的理论先导,同时也是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三、一个关联性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性的具体体现

由于已经把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法律责任范畴,因此法律责任理论自然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法责任理论的影响最甚。可以肯定的是,把已经相对成熟的经济法责任理论与正在建构中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关联性分析,将有助于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盲点和难点。之所以能够开展经济法责任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关联性分析,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理由:

其一,从经济法学理论上讲,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视为经济法的独特责任形式之一。对此,有学者指出,经济法的独特责任形式就包括“如拆分企业、惩罚性赔偿、缺陷产品召回、资格减免、信用减等、企业社会责任”[6]。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类型的责任形式与其他经济法的独特责任形式共同归属于经济法责任理论,这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必然会受到其他经济法独特责任形式的影响,对两者进行关联性分析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以上提到的这些经济法独特责任形式主要也是由国家干预受体(市场主体)来承担的,而以组织形式出现的企业就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这也说明,经济法之独特责任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企业市场主体承担的,这就为通过借用经济法之独特责任形式追究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其二,现代法律责任制度发展趋势表明,各种类型的法律责任之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完全合理的。

“法律责任的外在界限和内在界限都取决于社会关系的自身性质。应当说,在法律责任与非法律责任之间,在各种类型的法律责任之间经常会有一个较模糊的区间,这使得责任之间会有一定的流动性,责任的具体形态也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7]

面对现代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态既有民事、刑事和行政的传统法律责任形式的综合适用,又有经济法领域特有的责任形式,这使得其呈现出一种以“传统﹢独特”内涵为主要特色的法律责任体系。与这种相对成熟的经济法责任理论相比,目前的责任理论中还没有关于追究企业社会责任之独特责任形式的系统研究,这就使得借用经济法之独特责任形式去追究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现实上的必要性。

其三,经济法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都具有社会性特征这个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共性。也可以说,社会性特征这个共性是连接经济法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和桥梁。“在经济法领域,对于法律责任的设定,在很多方面都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之考虑,经济法的宗旨就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而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规制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是经济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经济法责任不只是对个别当事人与国家的责任,当然还应包括对社会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这还是最为重要的方面。”[8]

简单来说,经济法责任的社会性是由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决定的,其体现在责任形式上就是更多的重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责任形式的大量挖掘和适用。在这一点上,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法责任一样,同样具有社会性特征,因而经济法责任形式与企业社会责任形式之间可以、也必定存在有一定的流动,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责任形式。可以说,两者共具的社会性特征是我们开展经济法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关联性分析的最重要原因。

上述分析说明,开展经济法责任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关联性分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把经济法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性分析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按照这种分析框架设计的研究思路,追究企业社会责任时,完全可依据其社会性特征合理选择经济法的独特责任形式作为其法律救济方式。

作为新兴的法律现象,经济法部门发掘出了若干富有特色的责任形式,像国家赔偿、超额赔偿、实际履行、引咎辞职、经济责任、资格减免、信用减等、颁发禁止令等等,都已被经济法论者相当一致的认为属于经济法部门所特有的责任形式。通过分析这些责任形式,我们发现以超额赔偿、资格减免、信用减等、颁发禁止令等责任方式最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之社会性特征,同样也是最适合追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法律救济方式。以下对这几种责任形式略做说明:

首先,这里的超额赔偿实际上也是惩罚性赔偿,其主要由国家干预受体(市场主体)来承担。比较典型的采用惩罚性赔偿的例证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规定,美国《谢尔曼法》关于三倍赔偿的规定等,都是为了追求惩罚的目的。其实,这里的惩罚性赔偿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民事责任中早就有补偿性赔偿和惩罚性赔偿之分。以合同违约责任中的支付违约金为例,民法学者普遍认同,从促使债务人积极履行的角度考虑,在立法上确定违约金为补偿性的同时,要明确违约金的数额应当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纠正司法实践中不保护可得利益的倾向。这样,补偿性违约金可以得到类似于惩罚性违约金的效力;另外,在确定违约金的基本性质为补偿性的同时,也不排除当事人在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导下,约定使用惩罚性的违约金。传统私法使用惩罚性赔偿的情形还是比较少见的,主要还是以补偿性赔偿为主,而经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则有扩大适用的趋势,如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中就有“十倍赔偿”的新规定。由此可见,超额赔偿并不以补偿损失为原则,而是带有惩罚性,适用这种责任形式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又能通过法律强制力促使企业等市场主体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其次,资格减免和信用减等从本质上讲属于“惩罚性责任”。任何一个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有可能“同时对经济整体及处于整体中的个体造成损害,又同时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与某一个体的经济利益”[9]。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在要求违法企业弥补社会个体损失的同时,再对其施以“惩罚性责任”,以尽可能补偿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除了罚款、罚金和自由罚等传统的“惩罚性责任”形式以外,像资格罚、能力罚和声誉罚等更会让违法者付出惨重代价,使其震慑于法律的惩罚。这里的资格减免和信用减等就是关于资格、能力、声誉等方面的惩罚,这些惩罚性措施均与传统法律责任形式有所不同。在这方面,有一些现象或制度很值得关注和研究,如信誉评估制度、纳税信息公告制度、上市公司的PT制度、黑名单制度,等等,其中就可能涉及到信用减等问题。①理论上有一种可称为“专业不名誉责任或制裁”②的责任形式已初见端倪。

这种责任或制裁具有经国家认可的行业责任或社会性制裁的性质,其实质是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市场主体资格的取消或限制。此种责任形式在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中已较为普遍地采用。如银行同业协会公告,对长期欠债不还的客户予以制裁,限制其贷款资格与信用能力等。③同时,立法上也有一定体现,像这些制裁措施就涉及到资格减免问题。④

再次,颁发禁止令是司法当局依职权或依被害人申请而采取的制止违法行为发生和防止损害扩大的一项救济措施。禁止令一方面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起到制止的作用,还可以对没有实施但即将实施的违法行为起到预防作用。如美国《谢尔曼法》规定,违反谢尔曼法,司法部或者受违反谢尔曼法的行为所损害的私人或企业可以要求禁令救济。在经济法中适用禁止令责任形式时,原则上并不以存在损害事实为必要条件。例如: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没有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生产产品或销售产品的,在未投放市场前,国家就可以颁发禁止令,禁止生产或销售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最后,理论与实践中还有产品召回、拆分企业等制裁措施也被视为经济法特有的责任形式并被规定于有关经济法律规范之中。⑤

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性特征的角度来看,这些责任形式同样可以作为追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法律救济方式。当然,这些新型责任形式在责任主体、责任对象、适用条件等方面还有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类型化研究的空间。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5

据悉,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此次联合本刊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公民委员会编着的《指南2.0》,以创新的“四位一体”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为理论基础,在参考国内外企业社会指标体系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分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针体系,并配以报告编写软件,旨在为企业编制一份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有效指导。

《指南2.0》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体现平衡性、可比性、时效性、可读性和真实性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报告应中肯、客观地披露企业在报告期内的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以确保利益相关方可以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价;报告披露的数据应得到内部控制和档的支持,未经证实的信息或绩效数据不应出现在报告中。

在《指南1.0》的基础上,《指南2.0》在指针完善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做出了改进,更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情况。其理论创新、指标完善、易懂实用等特点,可以帮助企业快捷高效地编制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推动报告的普及。

这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形外质”作用的回归――既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工具。会上,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该报告编写工具不仅有助于企业撰写社会责任报告,同时更可促使企业真正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并以此能更好地履行责任。

对于结合国情并针对行业情况所推出的《指南2.0》,本刊副社长殷格非评价:“比GRI的报告编写指南更具体规范,在社会责任报告领域将理论及编写规范推向了世界级。”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国内外企业代表也普遍认为,该指南的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对增强我国在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话语权意义重大。

解构经典理论创立“四位一体”责任模型

翻开《指南2.0》,一则呈倒三角状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图占据了第一页的半幅版面,夺人眼球――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以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图。在对西方经典社会责任理论体系进行解构后,《指南2.0》创造了这一“四位一体”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基础。

该模型突出了责任管理的重要作用,认为责任管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点与重要保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将责任管理细分为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和责任{研等方面。

“四位一体”模型对“三重底线”原则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客户责任纳入市场责任,并用“市场、社会和环境”取代原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传统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指股东责任,而《指南2.0》认为,市场责任不仅是股东责任,还包括了客户责任和伙伴责任,从而保持了责任板块之间的平衡,避免了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板块指标众多而经济责任板块指标过少的问题,使指针体系的结构得以优化。

完善报告指标打开中小企业报告编写大门

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全球通用的报告写作指南,然而,其普适性也决定了国别使用上的针对性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造成中小企业报告编写上的困难。为使社会责任报告真正成为可以普及利用的交流工具,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在完善《指南1.0》的基础上,推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情况的《指南2.0》。

《指南2.0》提供了涉及多个行业的详细指标及翔实的指标解读、示例和报告编写模板。在《指南1.0》所包含的37个行业的基础上,其加入了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行业划分,最终形成46个行业补充指标体系,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下的各重要行业,并进一步突出不同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丰富优化了各行业的指标体系,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编写体系。

《指南2.0》及时吸纳了IS026000中的重要指标。在对IS026000的解构分析中,挖掘出一系列关键指针,以新增和改造的方式融入指标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最新动向的接轨。此外,该指南更新了上一版本的指标示例,大量采用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践案例,增强了自身的时效性。

“对于大企业而言,该指南可以作为衡量报告披露信息完整性的基础工具,而对于中小企业和第一次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而言,则是实用的编写工具。”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部主任程多生、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德CSR项目高级项目经理唐达宁等众多参会嘉宾认为,《指南2.0》具有灵活性,适合多个行业的企业使用,也适合不同规模的企业使用,其将有助于直接推进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实践。

首推应用软件报告编写实现“超速度”

“现在只需3个小时即可替代原来的2至3个月的工作量,编成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当天的会上,作为《指南2.0》编写者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在发言中打起了“广告”。

在按下来的指南介绍中,“广告台词”倒也并非言过其实。为说明企业按照《指南2.0》的框架和指标体系编制一份具有较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2.0》专门开发了配套的报告编写软件,并提供免费下载。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社会责任

一、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要对其企业财务制度进行变革及完善,进而将其扩大至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范围中,并将企业的财会核算范围扩大到企业社会成本及效益中。具体来看,企业具有其社会价值,因此务必要对其社会责任进行履行,并维护整体的利益,如果在企业财会工作中仅对其资本收益进行重视,忽视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使企业和社会格格不入,这不仅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影响,对其长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充分认识到企业财会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1)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竞争益发的激烈,而以此为背景,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思想上的问题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往往会采取很多会计手段进行钻营,一味追求资本收益,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得不到有效的发挥。(2)相关法律不健全。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方面,虽然当前也有一些相关的法规,但客观来看,这些法规中的内容往往比较的笼统,而且整体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尚没有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处罚进行明确说明。(3)社会责任财会核算内容不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话题,本身内容就并不是很明确。传统的财会制度多是以企业利润作为核心内容,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则主要是对企业社会成本以及收益进行计算和记录,进而对企业的社会贡献及损害进行反映,整体的出发点存在差异,因此核算的内容也必然不同。(4)计量方法体系不健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财会计量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计量方法体系,这也是导致这一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的一个直接原因。(5)社会责任财会报告多以非财快基础型。具体来看,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财会报告的形式多属于文字型,也就是使用大量的文字进行描述,没有对具体的会计方法进行量化,使得整体会计专业信息比较少,不仅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不利,也很难满足报告使用者的要求。

三、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意见

(1)转变传统思想。对于企业财会制度来说,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促使企业对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更好的履行,并对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而实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升社会总体效益,使社会经济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摆脱传统财会观念的束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使企业意识到其履行社会责任财会制度不仅对于社会有益,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也很有帮助,这样才能够使企业自发的对这一制度进行执行。(2)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对于我国目前来说,关于企业财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法律规定尚比较缺乏,使得很多企业并不会公开其社会责任信息。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务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强制性要求企业对这方面财会信息进行披露。(3)完善企业社会责任财会准则。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对当前企业财会准则的制订方法进行参照,进而成立相关的小组,吸收企业界、会计、财务以及一些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讨论,对有效社会责任财会准则进行协调和补充,并对社会成本及收益的具体内容、财会报告形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控制监督体系、核算报告体系、预测计划体系、分析考核体系等,为这方面工作提供助力。(4)构建社会责任财会核算体系。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其社会责任财会信息的比较很不利,不过对于统一行业不同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采取这一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确保计量单位以及计量方法的灵活性,使其实现多元化。(5)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财会制度的时候,对于企业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看,在新的背景下,财会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知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地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财会制度必然会越来越完善。本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同行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共同促进社会责任财务制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32-03

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责任要求,更是整个经济社会对国有企业提出的使命要求。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 根据初步测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 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见图1)。

图1 2011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即工业,一直被称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中中国国有企业对于工业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济表现积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的细化,发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减缓、中国整体经济稳步发展(2011年初步测算GDP增速为9.2%)的同时,中国国有企业仍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局面(见下页表2)。

通过以上图表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有企业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么,究竟何谓“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作为一个“舶来品”,它的提出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息息相关。此后,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存在必要性、内涵深化以及研究范式等各个领域都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但直到现在,尚未有一个绝对完整或确定的定义。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它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被丰富,随着人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被充实。目前,较为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除了股东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并不强调股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股东负责是其最基本的责任。一个企业得以形成,必然存在对其投资的股东,如果企业连对其股东的责任都无法保障时,企业很难存续,此时更谈不上对其他对象的负责了。因此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将此基本责任不列入强调与讨论之列。(2)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一般认为,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在股东以外,受企业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群体。具体可以包括企业的员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债权人、企业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受益者、政府等各类群体。企业对这些群体的责任就是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责任的层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但其核心内容,综合起来说,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道德责任。经济责任可以表现为对员工收入及合法权益的保障、对合同方承诺的守约、对政府税收的贡献等。法律责任主要是指在国际国内法律法规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所有内容,对于企业具有强制力,是必须遵守、严格履行的义务。伦理道德责任则更多地指向那些由企业自愿履行且以国家强制力之外的手段为保障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认清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的同时,必须明确这三个层次的责任并非有着明显的界限,而是互相包含、互为补充的,企业在履行其责任时可能同时满足经济、法律、伦理道德三个层次的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国民经济生产总水平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力量的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和现代化进程中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企业转型阶段充分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1.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1)国有企业负有维护国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责任。大多数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都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在这些行业里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2)国有企业享有一般企业无法享受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权利义务的均等从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将其因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而得到的利益惠及于社会公众。(3)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国有企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始终承担着实现国家政治战略目标、经济战略目标的使命。当代的国有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期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仍然完成其使命。(4)国有企业的行动措施对其他一般企业具有示范作用。国有企业占据着国家经济命脉,稳定着国家的经济根基。而其他一般企业在国有企业的带领下也必将锐意进取,活跃起国家经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其他一般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国有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了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的体制改革。现代企业的特点体现在企业具备较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完善的生产经营制度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也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活力的激发和企业形象的提升。这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频繁也促使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也发展至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推动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企业社会责任,甚至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纳入到对企业的评价中去。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对内起到了对其他一般企业的示范作用,在对外经济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形象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始终不断地在履行着它们的社会责任。但是纵观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逐渐引入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入中国伊始,它并没有一下子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追求经济利润的目标相违背。但经过了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与企业逐利的目标相左,相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开始逐渐被引入了经营管理理念中,国有企业也纷纷开始对这一理念的实践。但客观地讲,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逐渐引入了社会责任思想,但仍有待加强。

2.中国国有企业逐渐履行社会责任,但形式欠丰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开始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在地震、冰雪灾害等时候的慈善捐助等,但是总体说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比较单一,有待丰富。现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再是“企业办社会”的形式,不再大包大揽地充当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的功能角色了,此时就需要思考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哪些形式来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大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很多也仅仅停留在公益慈善事业。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可以也应该更加多样,比如建立社会基金,与社区、学校联动,同社会团体合作等等。

3.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评价体系不完善。自2006年国家电网首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六年来有更多的国有企业相继了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报告。但是对比发达国家,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还有待丰富。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上的参差,大多数报告在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情况时仍然较为宏观,而没有相应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来加以佐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质量。事实上,为了满足社会和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定尚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四、加强中国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国民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要加强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履行,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全盘照抄,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相应对策。

1.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从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国资委、国有企业管理层的各级职工,到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所有员工,甚至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人,从思想层面上加以重视,都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把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重要的议事内容,经常研究讨论社会责任事宜,加强社会责任培训和意识建设,形成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

2.建立并逐渐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计划层面、实施层面和评价层面等,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真正纳入到国有企业治理和长期发展战略中去,制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考核评价制度,保证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对履行社会责任加以关注和重视。此外,还可以通过增进与对履行社会责任有更先进经验的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寻找可借鉴之处,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3.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来向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布。通过观察、分析现有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均来自于国有企业。包括政府、学者、企业在内的各方也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运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而各家国有企业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除了共性之外的特性部分中,展现自身的企业形象,坦诚接受来自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建议。

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将是一条长远之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在中国“十二五”计划开端之际,顺应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和谐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殷格非,代奕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必要性探讨[J].WTO经济导刊,2008,(6):20-21.

[5] 彭建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内容与动力——“三因三色三力”理论[J].宏观经济研究,2010,(1):3-9.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ulfill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New Period

FAN Ju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Baoshan 200444,China)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8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滞后,但是政府、企业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日益关注。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关注,社会责任会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强。《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另一方面,存在于企业的违背社会责任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通过财务会计体系,采取企业自愿的原则进行披露,但是企业破坏环境、侵害消费者与员工利益、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已屡见不鲜,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得不到监督与制约,使社会利益成为企业利益的牺牲品。因此,加快建设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企业报表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如何确认和计量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也无章可循,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础型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处于主导地位。部分企业采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介绍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而没有通过运用具体的会计方法加以量化披露。因此,需要强化会计基础型披露模式,而把非会计基础型披露模式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

(二)对于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项目,会计核算中并不列示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是将该项目归入某个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就看不出哪些企业的收支是因为社会责任目的而发生的。

(三)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动机。会计披露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往往不愿单独对社会会计责任进行披露。但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大得多,更需要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披露工具。

(四)缺乏社会责任会计人才。我国会计基础较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知识和经验,以便协助企业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其社会责任信息。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与社会责任报表体系。我国信息披露框架的不完善导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对象都缺乏框架的引导。一方面是由于应用社会责任会计本身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相互冲突,实践中难以被企业与会计人员接受。

(二)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微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保障;政府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缺少“强制性”;政府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监管与审计推动不足。政府还应加强社会责任会计教育,提高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

四、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管理职能,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护社会运转的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和以法律的形式,及时完善一整套涉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工劳动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强制约束。

(二)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核算体系和披露机制。制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和制度,规定出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具体内容,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先通过在表外以附注的形式披露,后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和社会责任损益表来披露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责任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能够在真正具有自主决策权力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四)加强后续教育,提高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技术水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9):8-13.

[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当代财经.2005(6):121-124.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9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重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诉求多元多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好社会责任工作,对于彰显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六个重要方面。

一、制定责任战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

社会责任战略包括理念、议题和规划这三大内容。

1.社会责任理念是指企业在充分理解自身价值和核心业务之后,制定出特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社会责任理念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且富有意义,通过宣贯和培训,让社会责任理念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

2.社会责任议题是指企业在其社会责任范围内所要处理的事项,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提出的人权、劳工、环境、反贪污等。社会责任议题应着重关注与企业运营相关,对利益相关方、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或潜在影响的实质性议题。

3.社会责任规划是中长期发展计划,是企业适应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环境的要求,立足可持续发展的整套行动方案。规划包含背景、核心理念的梳理和升华、目标与行动计划、支撑和保障措施等。

二、实施责任治理,确保理念的贯彻执行

社会责任治理是指通过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保证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得以贯彻。

1.社会责任组织体系一般有三个层级组成,总部工作领导机构、总部工作执行机构、下属机构工作执行机构。企业“一把手”亲自挂帅的社会责任委员会是国内外企业总部社会责任工作领导机构的主要形式。新设立的社会责任工作专职部门或者指定的社会责任归口管理部门是总部和下属单位工作执行机构的主要形式。

2.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主要有工作制度和专业制度。工作制度主要社会责任组织管理办法、社会责任沟通管理规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制度等。专业制度则涉及到生产、营销、服务、采购、人资等。

3.社会责任责任体系涉及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岗位,明确各组织在社会责任管理推进、日常运营中肩负相应的责任,从管理层到执行层每一个员工有职责落实公司的责任理念的工作安排。

三、推进责任融合,涵盖工作的各个方面

社会责任融合是指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日常运营,充分考虑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化企业原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1.融入日常运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梳理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帮助员工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

2.融入供应链管理,通过发挥对价值链的领导力和带动力,推动价值链成员接受和支持社会责任原则和实践,对合作伙伴进行恰当的尽责审查和监测,对社会和环境承担具体的责任。

3.融入危机管理,梳理出企业经营可能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点,以及利益相关方期望与企业现状存在显著差异的风险点,建立危机处理领导团队,制定危机处理机制,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4.融入慈善公益,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受众乐于参与的慈善公益活动。在经费预算、决策程序、运作方式上做到公开透明。

四、明确责任绩效,构建考核的指标体系

社会责任绩效是指企业建立非财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考核评价,确保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包括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两个方面。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定义重要议题、识别并筛选关键指标、建立指标衡量方法和标准、形成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试运用并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又要强调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责任考核评价是社会责任工作推进落实,实现闭环改进的核心。通过将社会责任指标纳入企业已有的业绩考核体系,同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对标、定期开展社会责任优秀评选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水平。

五、开展责任沟通,促进各方的理解认同

社会责任沟通是指企业就自身社会责任工作与利益相关方开展交流,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包括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责任网络专栏、社会责任报告和内部社会责任沟通四个方面。

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指企业通过制度安排、资源保障、构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监督机制,使企业在运营中深入了解并充分考虑利益相关方需求,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监督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发展与利益相关方满意的“双赢”。

社会责任网络专栏是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窗口,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社会责任网络专栏具备五个特点,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动态性、信息的互动性、访问的友好型、视野的国际化。

编制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提炼、社会责任培训的开展、企业利益相关方的明确以及重要社会责任议题的梳理等。同时,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外界认知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内部社会责任沟通是企业宣贯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升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各方面社会责任时间的重要机制。内部沟通手段包括召开社会沟通交流会议、开展社会责任实地调研、制作社会责任内部交流刊物等。

六、提升责任能力,推动管理的科学发展

社会责任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组织或参与社会责任培训、开展社会责任研究工作,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社会责任研究和社会责任培训两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篇10

经过研究我们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企业已有丰富的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经验,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能较好地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这也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形成与否相关度不大。

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意识比较高,但实践的系统性、战略性及自觉性还显不足。

3、总体而言,企业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方面的表现较好,并且,相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着较好的兼顾履行责任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实践。

4、总体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表现较弱;相对而言,在中国,国有企业信息透明度要比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高。

5、在对利益相关方责任方面,企业在遵纪守法和对股东的基本责任的履行状况方面较优,但在道德和自愿性责任的履行状况方面有待加强。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主要是在基本责任方面。

6、与成长型企业相比,领袖型企业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较好,特别是在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7、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方面,这些实践体现出各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不同特点。总体上看,这些实践在战略意识和社会效益方面表现较好,但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方面较为薄弱。同时,由于这些实践的创新度还不够,专业优势的利用也不足,因此,难以确保责任竞争力实践的可持续性。

“责任竞争力”理念在我国企业界正得到普遍认同

企业社会责任渐成潮流和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从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跨国企业延伸至中小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

就全球范围而言,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力量多元化。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第三,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机制正在形成。

力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向前发展

自2003年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以来,《WTO经济导刊》在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报道、研究、培训研讨、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全面、持续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动态、成果和实践的前沿媒体。

在这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八字理念――鼓励、帮助、培育、促进。为此,《WTO经济导刊》还成立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并创立“‘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

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本报告是根据我们所建立的调查评估系统,对参与“2007‘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的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对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基准情况。

我们认为,负责任的企业、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就是蜜蜂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就像蜜蜂采蜜的同时又传粉一样,不仅从环境中索取,还回报环境,同时也能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蜜蜂型企业”,可以共享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帮助更多的企业获得启迪,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

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状况,中国也日益需要就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实践等方面与国际社会开展更多的交流。这份报告在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真实状况的窗口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提供了与国际社会交流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及实践经验的工具与手段。

作为“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参与调查和评估的企业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类型,调查和评估的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状况,希望为政府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中,一些商业机构、行业组织和NGO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份报告,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服务、支持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基准报告”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为了寻找蜜蜂型企业,我们通过“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调查评估系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专业性的分析;通过填写“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调查问卷”,使企业可以全面梳理自身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通过基于调查问卷的“基准报告”,帮助企业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关注企业是否履行全面社会责任

“金蜜蜂”社会责任中国榜调查评估系统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企业的内在理念和制度、企业的外在责任表现、企业同外界的沟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我们认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首先具有一个负责任的内核,即确立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发展战略,承诺遵守商业道德和伦理,能够把公司的负责任的理念融入到建立透明而清晰的管理结构中,并且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企业利益相关方和典型实践评估

基于上述思路,“2007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调查评估系统分为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与治理、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信息披露和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

以电子邮件为主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活动从2007年11月6日正式启动,问卷回收截止日期为2008年2月29日,前后持续近4个月。

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主要是基于调查机构自身原有的资源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同时综合考虑企业规模、性质、区域、行业等因素,尽可能使参与调查的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调查问卷的发放方面,主要以电子邮件为主,辅以邮寄或传真纸版问卷的方式,将调查问卷发送至企业或具体联络人。问卷的回收也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邮寄或传真的方式。

在调查问卷的评估方面,主要是对收回有效问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估。

全面、系统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

调查结束后,我们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调查所获得样本的定性处理方面,我们结合本次调查的目的,综合考虑企业类型、规模、行业和所在地区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有效调查样本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它们开展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全方位反映企业的基本状况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问卷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约为33%。在收回的200份问卷中,有187份样本提供了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占94%;另外有13家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原因没有提供典型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从地区、行业、性质和规模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参与调查评估企业的分布情况分别给予描述。

地区分布存在较大不平衡

企业在地区之间分布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主要原因与调查机构的原有资源有关,并不能由此推断不同地区企业在实践中的实际差异。不过东部地区,尤其是出口企业占较大比重的省份,目前的确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活跃区域。

调查企业来自制造业的最多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行业划分规定中的二级划分标准,我们将企业的行业归属分为15类。其中,来自制造业的企业最多,共有141家,占总样本的70.4%;其次是科研技术勘探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探领域),有13家。在其它行业类别中,企业数量相差无几。

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多数

本报告将所有样本中的企业按国有企业、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三种类型划分。参与调查和评估的企业中,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多数,占样本总数的62%;其次是私营企业共54家,占27%;国有企业共21家,占11%。

领袖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都有涉及

对规模的划分,我们按照中国企业联合会颁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参评资格要求,以年销售额65亿元为界限,将样本中的企业划分为领袖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领袖型的企业为61家,占30.5%,成长型企业为139家,占69.5%。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看,一般而言,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能力和绩效有一定的差异性。

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不足与局限

尽管本次调查和评估经过了较为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调查评估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样的不足,即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具有代表性、足够数量的样本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因素,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在行业、地区、规模和性质方面有更加广泛而均衡的分布,将有助于提供较客观和全面的整体状况的分析。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先于理论建设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足

为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问卷设计了四个方面的议题,每个议题另有相关子议题,并赋予不同分值。这些数据显示:第一,企业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方面的得分最高,它表明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形成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实际上在中国已广泛存在,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利益相关方管理方面的得分也较高,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具体表现为关注对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管理。第二,战略与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有意识、有系统的社会责任战略实践还存在不足。第三,总体而言,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仍做得不够。

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差异不明显

为了分析不同所有制结构企业之间的差异,我们分别统计了国有企业、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三种不同类型企业在四个议题上的表现。

总体而言,三类不同企业在责任竞争力典型案例方面的得分都最高,信息披露的得分最低,由此表明,企业都已有社会责任实践,但相关信息的披露还不足。同时,相比而言,私营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得分都最低,但三类不同企业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领袖型企业各方面都有较好表现

为了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区别,我们统计了不同规模企业在四个议题方面的平均得分状况,结果显示:第一,总体上,相对于成长型企业,领袖型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第二,领袖型企业与成长型企业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与利益相关方管理方面,说明领袖型企业更加关注通过社会责任实践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理念与战略。同时,更加关注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更为广泛。第三,总体而言,领袖型企业与成长型企业在各方面的表现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

小结

第一,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形成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实际上在中国已广泛存在,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利益相关方管理方面的得分也较高,表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具体表现为关注对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管理。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意识性、系统性还存在不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缺乏。

第三,外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较为重视兼顾责任与竞争力的责任竞争力典型实践,而国有企业有着更高的透明度,并且国有企业在实践中更加关注并承担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第四,相对于成长型企业,领袖型企业总体上有较好表现。两者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利益相关方管理方面,领袖型企业更加关注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由于样本分布上的不均衡,分析行业和地区的差别不具有客观性,因此我们未对行业和地区差别进行分析。

全面反映中国企业的战略与治理状况

企业社会责任在战略方面仍需加强

在调查评估系统中,我们通过考察“在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中,是否有关于社会责任的表述”、“除经济发展目标外,公司还制定哪些发展目标”、“公司所采取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行动”三个方面,来说明企业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和表现。

“在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中,是否有关于社会责任的表述”

统计结果显示,所有企业在该题中的平均得分为4.1,约占该题总分的73%。超过60%的企业都有不同形式的社会责任表述,表明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和关注社会责任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除经济发展目标外,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还包括”

统计结果表明,企业的平均得分为3分,约占该题总分的53%。企业在经济发展目标外,绝大多数企业制定了社会慈善目标,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制定了环境目标。总体上看,大部分企业仍局限于社会慈善目标。

“公司所采取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行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