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劣势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4:11

传统媒体劣势

传统媒体劣势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对

前言

传统媒体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但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对其强大的攻势,以至于其市场地位越来越不稳。不过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改进,向着新时展,要想让传统媒体的市场不再慢慢缩小,还是要分析出网络和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提供相关依据,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1.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

1.1网络媒体的优劣势

优势:一是网络媒体的时效性非常强,当某一事件或新闻发生后,网络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并且能够利用手机,电脑能工具做到随时随地传播消息;二是网络信息量大。某一事件后,观看者能够看得不止是当前的消息,还能查询到与之相类似的许多消息,并且链接一个接一个,只要你点下去,就会一直有消息,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三是价格低廉。只要能连接网络,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能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而不是像传统报纸、期刊一样需要订购。四是网络媒体基数大。现在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能够用移动电子设备进行网络信息的获取。

劣势:一是信息失真。因网络消息有很多渠道,一些渠道根本没经过严格的筛选,便能够随意在网络上一些看似真实的消息,信息失真会误导一部分判断力弱的人群,甚至造成危害。二是信息冗杂。网络信息量大一方面能给浏览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会造成信息的冗杂,浏览者找不到重点,会造成看了许多的消息可到头来却不知道看了什么,也容易错过一些重要信息。三是无网络地区浏览困难。虽然是获取信息可以从手机或电脑这些终端设备上入手,但同时也不如报纸方便,因如果没有网络,是无法获取这些信息的。

1.2传统媒体的优劣势

优势:一是信息具有权威性。由于传统媒体由来已久,人们心中已然形成对传统媒体的信任,相信其所报道的信息的真实可靠,也是因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是由权威机构亦或是经过审批的机构的信息,所以其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二是信息不冗杂。如报纸、期刊中的文章都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像网络媒体相似的信息有很多。而且传统媒体所报告的信息都是通过专业的撰稿师进行专业写作,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还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四是具有独特性。像人民日报、医学报、科学报以及各地区报刊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劣势:一是网络媒体的浏览者分布广泛。阅读者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国家工作人员等,只要有时间拿起手机,连接网络什么阶段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二是信息雷同。传统媒体的信息跟网络媒体的信息大同小异,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选择网络就不会再去重复浏览报纸,刊物等。

2.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上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劣势,虽然传统媒体收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但传统媒体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再对网络媒体进行取长补短,还是能够在市场中逐步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2.1根据人们的阅读习惯进行改进

人们在浏览信息时,并不是想看一些嗦的语言,也不是为了乐趣,而是要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新闻要素的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都已不再是什么独特之处,而一个事件的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发展才是人们所关注的。因此传统媒体(报纸,刊物)要进行市场分析,以符合人们口味进行文章的撰写。 以往的报纸都比较厚重,信息很多,人们很难在较短时间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不要用不必要的语言增加文章的长度,而是要进行简化,分为长篇报和短篇报。

2.2强化信息关卡

如今人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网上海量信息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海量垃圾,信息严重超载,虚假信息泛滥,不能快速、有效的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消息。因此,传统媒体的严格要求信息质量和成熟的操作能力仍是其优势,要得到有力的维护和加强。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发达,任何对于传统媒体的宣传都不能只流于形式,关键是信息的质量、深度、广度、以及信息呈现给人们的形式和技巧,都将是传统媒体的强大吸引力所在。信息不应该只求多,而应该求新求快,不应该是从网络上的直接粘贴复制,而是要让专业人员对事件进行分析,再结合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加工,将有营养的信息传播出来。

2.3媒体网站的加强

传统媒体形成自己的网站之后与一般的个人网站,企业网站等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他能够延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品牌价值,并能够将以往e累的深厚经验用到媒体网络上,形成专业的信息。而像个人网站、商业网站因缺乏一类专业人士,信息的可读性以及专业性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媒体网络要做公众议题的传播者、引导者、评论者、组织者,而不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要有独特之处。还要积极调查网络民众的喜好以及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努力提高信息的质量,与网名进行良好的互动。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制度,培养一批专业力强、规范程度高的网络媒体人,为传统媒体在线上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结语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新,网络时代改变了媒体的运营环境,传统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认真分析与网络媒体的区别,将网络媒体的劣势变为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劣势慢慢进行改进,此外还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原创、保持专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蒋彤铭.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J].新闻传播,2016(18).

[2]赵振宇,刘日华.网络时代报纸行业应对的思路[J].新闻前哨,2014(07).

传统媒体劣势篇2

【关键词】报纸;借鉴;优势;新闻创新

每天,手机报、汽车广播、网络都会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传播给大众。有人把当今时代称作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以前的报纸、电视、广播到现在的网络新闻、手机报等,无处不在的新闻媒体给大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只要受众愿意,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国际的、国内的,绝对新鲜的、海量的信息。就新闻传播而言,除了报纸,传统的媒体有电视、广播,新锐的媒体有手机、网络等。后者的传播效果均较报纸灵活、快捷、互动性强。其中,新锐媒体还有“全民传播”的特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报纸“慢半拍”,孰优孰劣

网络、手机的快捷使新闻的传播速度与新闻事实的发生时间距离越来越近。有了更快捷的宣传工具,当许多读者看到报纸时,主要的新闻已经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如果不能及时改革,仍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和新闻事件的简单描述,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的读者群。那么,报纸如何才能避重就轻、另辟蹊径,抓住读者的兴趣,固定并壮大读者队伍呢?

每个新闻媒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比如,网络常以“相关链接”深度解读新闻背景,并会以各种形式与网民互动;电视则以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电台除了及时播发新闻外,还常常在交通高峰期及时播报各路段的交通情况,美食、购物等服务性节目也引人入胜;手机报则以信息传播时效性强、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性、个性化定制服务、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吸引着受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报纸从业者,只有潜心研究其他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让报纸的读者群保持下来并逐步壮大。

受出版诸环节的限制,报纸总是在某一时间段面世。报纸版面所刊载的内容,不可能兼顾到截稿后至投递到读者手中这段时间内的新闻。可以这样说,报纸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可以直播的媒体相比,永远无法突破自身“慢半拍”的特性。以笔者供职的《济源日报》为例,当天发生的新闻,同城的电台、电视台、网络能够当天发稿,而《济源日报》刊发后常常已经是第二天了,许多读者已经从其他媒体上获悉这些新闻,关注度自然就会下降很多。再者,报纸受版面容量的限制,总是依据自己的版面定位、读者群体的口味对新闻有所选择,在深度和信息量上只能取其一,难以兼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在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方面处于劣势,是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在此情况下,报纸如果不能规避这一劣势,仍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和对新闻事件的表象描述,则前景堪忧。

“慢半拍”的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劣势,报纸又如何将慢的劣势变为优势呢?

笔者认为,广播媒介以听觉为主,优点在于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泛,选择性较强,与报纸相比,缺点是只有声音传播,信息转瞬即逝,受众缺乏阅读时间、地点、速度的主动权;电视使受众有了一种实时、亲历、感性、直接和全球化的感觉,但它同样是转瞬即逝,无法保存,受众无法选择;网络虽然让受众拥有时间上的自由,可以随时、查阅,无限容量的资讯,但缺乏严谨、深刻和权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既然和报纸一样,其他媒体的传播手段同样具有优劣性,那么,报纸只要以其之长补其之短,势必可以让它“慢半拍”的劣势最终成为无可替代的优势,在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报纸要学习网络做新闻的方法,在表述新闻事件的同时,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新闻背景和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报纸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传统优势;要学习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以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和指导性,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版面中来,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要学习电视专题的深度报道,把新闻事件的前世今生、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各方反应等表现出来;要学习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通过图片或细节描写等形式,让读者对新闻有直观的感受;要学习电台的服务性,进一步服务群众,把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等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让鲜活的民生新闻和体贴的服务性版面改变报纸“板着面孔教育人”的老面孔。

强化深度和权威,去劣存优

报纸与其他媒体相比,深度和权威性是其无可替代的优点,不妨先探讨一下如何利用其他媒体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报纸自身的优点。笔者认为,“法宝”就是在新闻策划上下工夫。

一直以来,报纸的深度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挖掘上,是一种泛深度,是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报道手法比对后,相对而言的深度。报纸中的绝大部分新闻,并未真正脱离表象,将事件的本质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剖析。报纸的权威表现在“白纸黑字”上,存留在读者的感性认知上。因此,报纸不妨在深度上寻求突破,大力提倡调查性报道,将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的背景之中,除了还原表象,邀请权威人士剖析本质外,还要像网络一样,通过报纸的辐射调动社会公众的情绪,来验证或修正权威判断。这样,既保障了报纸的权威、发挥了其深度的优势,又深化了新闻的采写形式和表达方式。

传统媒体劣势篇3

一、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劣势

(一)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高效、准确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应用知识有更形象、具体的理解。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大多为教师参照英语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而学生只能通过书本的表述来理解教学内容,这样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以视频、图片、录音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接收,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黑本上书写相关的语法知识,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所学习到的都是“哑巴英语”,学生通过学习只会解答卷面问题,而不具备实际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英语录音,让学生跟着一起朗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预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目的。再次,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快课堂教学速率。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书写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学生再将其誊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一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在抄笔记时也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不仅会拉低实际的课堂教学速率,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将知识点集中到课件中,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在课后学生也可以直接拷贝课件,不需要在课堂上抄笔记,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实际的知识学习中,大大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都是学生参照教材学习,很少有机会接触学习到课外的英语知识,限制了学生英语知识面的拓展。

(二)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是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其劣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多媒体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增加了教育成本。对于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教育来讲,学校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完备的多媒体设备,无法保证所有的教学都能够有效实施多媒体教学。因此,有的学校只能购置一两台设施,让学生进行教学体验,但是在这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情况之下,就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多媒体教学,加大了教学难度,阻碍了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操作技术能力,否则的话会影响其实际的应用效率。而在实际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并不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只会机械的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课件,而不会其他的操作。这样的话,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也不能保证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学习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升。其三,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展示,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是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的氛围也会变得沉重、枯燥,这样就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须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使其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劣势。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但是这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教学工具,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如合作式教学、情境教学等,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需求开展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新奇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传统媒体劣势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影视传媒 ;校企合作; SWOT

一、引言

一般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先进有效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通行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针对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尤其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因专业特性等限制而难以通用。

在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教育者视角出发,研究对象集中于工科类专业和服务型专业。近年来开始有研究涉及企业的动力机制与决策问题,但总体上看,研究者往往容易忽略不同专业与不同产业的行业特性,较少深入当前国内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很少注意企业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动态变化,缺乏对文科类专业尤其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行业特性的充分关注与深入讨论。

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主导权大多数在于企业。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试图超越学校本位的思维惯性和视角限制,切实把握专业特点和行业特性,应用SWOT分析、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理论工具,观察高职专业教育中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合作机会,并探寻把握合作机会的思路与选择合作模式的策略。

二、高职影视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机会分析

借用PEST模型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方面的宏观环境,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影视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正处于历史性的机遇期:

(一) 政治方面:20年来多个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校企合作”从“提倡”到“大力推行”,最后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为国家意志,2011年开始以中央财政投入推动合作。

同时,影视传媒行业处于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制、广播影视行业改制等多重改革的交叉点;另一方面,从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从省市地方政府到行业主管部门,都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宏大构想,而影视传媒行业正位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

(二) 经济方面:传媒产业逐步开放,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传媒市场,产值与企业数量急剧增长。

(三) 社会方面:民众文化娱乐需求强烈,新媒体用户爆发式增长,影视传媒产品消费者的群体结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发生深刻变化。

(四) 技术方面:产业链中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技术创新不断出现并广泛应用,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媒介融合技术趋于成熟,三网融合逐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兴未艾。

面对历史性机遇,相关专业如何在实践有哪些合作机会?以下借助SWOT-CLPV模型,试以某高职院校调研访谈结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 优势

     1. 行业办学的先天优势,办学主体与行业企业存在行业上的亲缘关系。

     2. 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优势。学院总体上处于发展的扩张期和品牌上升期。

     3. 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广泛的合作渠道和数量众多的合作对象。

     4. 专业装备和设施丰富齐全。

     5. 专业群优势,尤其是内容生产相关专业基本上覆盖了生产的各个环节。

     6. 人力资源优势。教师中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统计比例较高,教师来源广泛,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引进的教师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相关专业。

     7. 场地资源。拥有数万㎡的校内实训基地。

(二) 劣势

     1. 合作目标模糊,校方校企合作实践的责任主体悬置。分配与激励机制没有明确导向,教学主体合作中的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

     2. 专业建设水准参差不齐,师生实践能力影响学院议价能力。

     3. 和部分本科院校相比,缺乏绝对的品牌优势;和部分新兴院校相比缺少激情与动力。

     4. 资金相对匮乏。当前情况下,校方与学生缺乏相关成本的支付能力。

     5. 合作的综合成本与交易费用偏高。

     6. 合作企业签约多而利用率低,闲置率高,合作效能低。

     7. 设备和场地利用率偏低。

     8. 合作难以转换成教学成果与教学资源,院校输出要素质量难以提高,合作难免流于形式。缺乏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沉淀、积累与传承机制,合作的正向循环难以形成。

(三) 威胁

     1. 考核机制导向存在偏差。主管机构的考核机制导致院校普遍追求合作的安全与方便,以近距离、定时为前提,推崇大批量成建制普遍性全方位合作,但行业企业多偏小偏远,单方的合作期望不合行业特性。

     2. 企业合作要求趋高。地方影视传媒尤其是新媒体产业群总体上发育不足。传统媒体面临冲击,电视开机率连年下降,传统媒体及其机构合作需求相对趋少。国有媒体规模大而数量少,拆并和外包之后合作壁垒趋高,

新的传媒企业和新媒体企业在规模,存活期,抗风险能力及对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的承受力方面偏弱。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快,强调大规模工业化的批量制造,对合作院校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的要求趋高。

     3. 众多院校广泛开设或计划开设同类专业,专业化媒体偏好与对口专业合作,影视传媒类专业竞争者增多,还面临替代品威胁。

     4. 企业行动意愿不足。合作成本过高、收益过低等各种原因削弱了企业合作动力。

     5. 体制改革中,部分广电企业划归不同的主管单位,部分合作沟通成本增高。

     6. 生源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于下滑。

     7. 有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毕业生出现断层,学校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有淡化危险。

(四) 机会

     1. 新媒体等新的合作对象数量爆发式增长,合作机会增多。产业发展催生诸多细分专业领域中新兴企业的快速成长,大多属于创意驱动的中小企业,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2. 传媒业改制后市场化程度提高,用人自主性增强,新管理理念大量引入,“轻公司”、“外包”、知识管理等模式得到更多青睐,临时性、项目式合作需求大量增加。

     3. 社会化商业性开放式媒体平台大量出现,合作综合成本降低。

     4. 传媒行业各类企业主体活跃,需要相关服务的行业外企业增多,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5. 传统主流媒体学历壁垒趋高,但部分人才相对短缺的操作性岗位学历限制较弱。

三 、合作机会的判断与合作模式选择的对策

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院校如何判断和把握市场机会?

根据SWOT-CLPV模型,在优势、劣势、威胁、机会的相互作用产生四种不同的市场态势:具有“杠杆作用”的优势态势、影响优势能力发挥的“抑制性”市场态势、降低优势强度的“脆弱性”竞争态势和危害较大的“问题性”竞争态势。结合该校现状,各要素相互转化关系的组合可表示如下:

 

 

机会

 

 

机会1

机会2

机会3

机会4

机会5

 

主要优势

 

 

 

 

 

L(杠杆效应)

优势一

L

L

L

L

O

4L

优势二

L

L

L

L

O

4L

优势三

L

L

L

L

L

5L

优势四

L

L

L

L

L

5L

优势五

L

L

L

L

L

5L

优势六

L

L

L

L

L

5L

优势七

L

L

L

 

 

3L

主要劣势

 

 

 

 

 

C(抑制性)

劣势一

C

C

C

C

 

4C

劣势二

C

C

 

C

C

4C

劣势三

 

C

 

C

C

3C

劣势四

C

C

 

 

 

2C

劣势五

传统媒体劣势篇5

一、小语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老师为主体,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教学内容上,能够随着老师讲解的思路进一步理解教学知识,同时,还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对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及时进行请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率与效果是很高的。而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等情况进行有针对的辅导教育,把握教学重点,控制教学速度,能够全面的照顾学生的综合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劣势:虽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是不可否认的这种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来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书写板书,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较小进程,缩减了学生们的知识量。而且传统教学大多是靠老师讲述,并没有实体,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会比较困难,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东盟小语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就出现了一些针对学校学生设计的手机学习软件,有效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一些越南语学习软件,不仅具有系统的学习模块,还有越南语对话视频或者是记越语单词解锁等等,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的同时就能够有效的学习越语单词,在越南语对话中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些学习软件APP的应用当中,很多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2.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共享的资源实现知识的多元化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例如,学生如果在做泰语练习时,想要充分了解泰国的传统节日,就可以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上的视频或者是图文解说,能够使学生融入到这一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观察以及想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人机对话,能够有效的实现课堂交流与探讨,并且可以及时的对每堂课学到的知识与问题进行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3.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也要重新进行定义,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道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劣势:

1.降低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也更适应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要的还是需要与同学、老师等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才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由于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出现了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就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交流的真实体验,时间一长,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2.多媒体网络教学降低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行为举止、人格魅力、教学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但是,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于发展,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减少,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对于学生的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削弱了,没办法发挥老师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小语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一)综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点

就如上文描述的,无论是传统模式教学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综合,有效的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还是要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其便利的资源与老师的细心辅导,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要将学生与老师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相互尊重,平等教学。另外,还要求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导地位中走出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起到一个引导与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小语种学习意识与习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有效的结合

网络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而老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系统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就要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实现远程教学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媒体劣势篇6

[关键词] 分众传播 优势 劣势 应对策略

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自由观念和个性诉求的时代,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及分化趋势使大众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大众传媒所恪守的“全口径、大一统”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呈现出信息滞后,跟进不力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受众需求的千差万别,带来了分众传播的日益繁荣。因此,在两方面的合力作用之下,分众传播的概念被推向了前台,并成为这几年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分众传播顺应受众需求的变化,将受众市场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受众进行更多、更深的信息传播,从而充分利用了媒介资源,并促进了媒体间有序合理的竞争。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业界的首肯,并很快被付诸实践。据广电总局统计,目前全国共设立电台273座,电视台302座,教育电视台50座,广播电视台1932座。广播电视事业规模逐渐扩大,广大的受众是其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这些媒体开办了不同的频道、节目,划分出属于自己的受众。本文立足于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并力求借鉴经济学的观点对分众传播作一点阐释。

一、关于分众传播优劣势的分析

1.分众传播的优势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分众传播理论的优势非常明显。

(1)从受众来谈。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受众的概念既可以是宏观的集合体,又可以是微观的社会多样性的个人。二战 后,“魔弹论”的神话覆灭,传播学中关于受众的观点有了很大变化,业界不再专注于受众的整体性而开始研究受众的个体性,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禀性、爱好等等逐渐成为制作或评判节目能否生存的重要参数,对受众细分的研究,逐步使大众传媒朝着分众传播的方向让信息分流。今天,没有人敢否认分众传播地极大地发挥和利用了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和资源。

举个例子:中央电视台改版后分为十六个不同的频道,不同的受众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频道和节目,信息获取变得便捷而丰富了很多。一改以往传播内容和信息传达的多次重复,受众受到“议程设置”的影响,使得兴趣索然 。频道细分后,各频道传播内容的异质性增加,受众可以部分的摆脱“议程设置”的影响而增加了对传播内容的兴趣。

(2)再从传播学的反馈机制来谈谈其优势。分众传播理论中的受众群相对窄小,特点相似,其接受传播的内容又相对单一,因而其反馈给媒体和社会的信息也较为单纯,媒体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也易于归类处理,这就保证了反馈渠道的畅通;另外,分众传播的受众较为稳定,易与媒体形成一种熟悉友善的关系,提高反馈的参与性,使反馈信息的更为丰富实用,同时能够确保传播者根据“反馈”,正确地了解受众对节目的评价与要求,以此调整传播的方式与内容,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分众传播强调将目标受众进行细分,就是将媒介市场细分。

(1)由于以往大众媒体受众定位的泛化,使目标受众变得空洞和抽象,导致频道雷同、节目同质,频道资源巨大浪费。通过市场细分,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满足状况,发现传播市场的空白地带,进而发掘新的市场空间和目标受众,获得利润。

(2)市场的细分有利于媒介的目标受众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这有利于媒体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开办自己擅长的节目或频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市场细分化是人们对信息消费趋势的一种共识,媒介正逐步改变传统,适应受众市场细分的变化,调整自我,以跟上受众信息消费方式变化的步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市场,媒介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化的分工,因此媒介市场的细分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媒介内部的分工日益细化。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相继进行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的改革,这无疑是大众传媒面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分众传播的发展趋势不得不作出的反应。

2.分众传播的劣势

分众传播的优势在信息社会中日益凸现,似乎已有将大众传媒完全消解的趋势,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规范的适应分众传播发展的盈利模式,分众传播本身也还处于不断摸索成长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劣势和不足。

我们仍然先从传播学的方面来谈:

(1)分众传播的出现影响了受众个性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分众化媒介总是提供一类或一组相似的信息,渐渐使受众逐渐隔绝、脱离了大众生活。值得注意的是,隔绝与脱离在分众传播中都不是绝对的概念,但其所起到的作用却绝对不容低估。分众传播提供了一个犹如社会心理学家毕司顿提供的没有窗户的小房间――物理的隔离圈,而分众传播则在事实上确立了一个信息的隔离圈。它虽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但这较之于大众传播已经大大缩小了,显现出了一种“亚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分众传播制约着受众的个性的变化。人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多元化,而分众传播则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这种环境,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了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台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分众传播的极端化,书中,尼葛洛庞蒂指出电脑在充当了一个好助手的同时也成为一个隐型杀手,将任何新鲜的东西拒之门外,也就使人失去了诱发自身变革的环境。分众传播正以其提供专业、专门化信息的特质蚕食着受众个性的发展变化,而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能一层不变的,这就是二者的冲突所在。

(2)分众传播使传播内容趋向浅薄、庸俗、易碎信息。频道的专业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曾让受众欣喜不已,但市场经济下的各家媒体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传播内容为自己占据媒体市场的份额,细分后的媒介效益更是与受众关注度直接挂钩,因此收视率或发行量成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于是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变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社会责任和公信度被放到了次要位置,那些时尚、浅薄、庸俗的节目和频道遍地开花,而真正高品位、有深度的节目却少之又少。

(3)分众传播限制了受众的范畴,使其失去一定数量的潜在受众。受众虽是自发的、未经组织的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类可归。分众传播提供单一的信息内容,排斥了其它受众的参与性,按照受传率的计算方法:受传率=实在受众人数/(潜在受众人数+实在受众人数)×100%。从公式可以看出,受传率与潜在受众关系密切,而分众传播没有提供挖掘这些受众兴趣的现实渠道,一开始就将他们拒之门外。

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分众传播的关键在于细分市场的标准,然而在自由的市场上,从不同的层面上会得出不同的细分市场的标准。比如可以根据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来分、可以根据受众接触媒体的频率来分、可以根据人口统计学原理来分等等。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造成媒体的经营范围和传播内容的相互交叉,不能完全地实现泾渭分明的对向传播。因而,媒体市场的蛋糕并没有划分清楚,竞争依然激烈。不仅如此,原有的市场份额还在缩小,因为原先的大众传媒的经营对象是大众,而现在大众变成了细分后的小众群体。由此看来,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经营的利润就有可能缩小。更须指出的是:过于专业化、专门化的媒体市场也违背投资分散化的原则,这样可能导致风险过于集中而加大了对媒体生存的威胁。

二、引导分众传播扬长避短的策略

分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播出方式及其对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报纸的大众读者变成分众读者,广播走向窄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毫无疑问,分众传播正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诠释着大众传媒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基于以上我们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如何才能使分众传播的扬长避短,发挥出最大的传播优势呢?本文作以下探讨:

1.建立科学的媒体评估体系,辅助分众传播有序发展

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媒体评估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传播形式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媒体发展的评估模式,从媒体覆盖率的角度出发,基于技术条件、目标受众、市场细分的数据,合理、稳步、适度地发展分众传播,以防止大众传播在无序的分众传播的潮涌中消解,走出一条分众传播,分众传播覆盖“大众”的新路。

2.建立合理的赢利模式,提升分众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媒介产品的销售,是一个从媒介――受众――广告客户的双重销售模式,广告商是否投放广告要看媒体拥有的受众群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受众群的质量是以购买力为标准的,这就带来了受众群的数量和质量不一定成正比的问题。比如说:农村类的节目往往惨淡经营,“小众化”的节目经常半途而止……,媒体在生存的焦虑中不得不听命于广告收入的引导,忽视和分离了那些需要扶持、救助或是不具备购买力的群体,造成了受众群体间信息量获取不平衡,“知沟”进一步扩大,而这必然会对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带来不利影响,从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建立合理的赢利模式,兼顾公平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进行媒介经营,才能获得分众传播的持续发展。

3.在分众与大众找准平衡点,使分众传播拥有一定数量实在的分众群体

大众传播已从“泛传播时代”逐步走向“域传播时代”,明确的受众定位是媒体争取传播效果和追寻受众群体最大化的手段。分众只是相对于大众而言的概念,许多媒体的版面、频道、节目增加,但含金量并未相应增加,问题就在于过于细分受众定位,必然会带来受众数量的减少,从而冲击媒体市场生存的基础。因此,找准分众与大众之间的平衡点,使分众传播拥有一定数量的、实在的分众群体,才能真正具有分众传播逐步繁荣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讲的分众传播趋势仍然基于大众传播,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上的分众传播,并非一种独立的传播形式。中国传媒具有着社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分众传播代表着传播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何充分发挥分众传播的优势,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扬其长、避其短,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是值得认真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资料:huazhong.省略/

[2]B・瑞文 J・儒本:“毕司顿在1954年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志愿被关在没有窗户的小房间内2―8天不等,结果所有的人都产生了心理不适。”社群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

[3]尼葛洛・庞蒂 胡泳等: 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1997年2月

[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4月

传统媒体劣势篇7

一、自媒体的定义

所谓“自媒体”,又被称作“公民媒体”,英文为:“WeMedia”,国外研究者曾经给它下过一个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众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的载体,如:BBS、Weblog、facebook、Twitter等。

二、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

从自媒体的定义可以看出,自媒体的主要优势有如下几点:(一)信息及时:自媒体的内容是由大众的,当一个事件发生,总会有人在第一事件将其。也许此条消息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是,信息总是及时了。

(二)传播范围大:由于自媒体相互转载的自身特点,信息传播会呈现出多批次连续传播的特点。这使得受众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自媒体的信息。

(三)进入门槛低:在信息时代,注册一个社交网络帐号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一条消息所用的时间可能更短。

三、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劣势

自媒体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拥有诸多劣势,如:(一)信息可信度低:当我们在自媒体上看到路人甲的一条消息,往往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这时,消息的可信度只能取决于消息者的道德和他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即使有些消息配有照片,也难免陷入看图说话的窘境。(二)后续报道不够: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自媒体往往第一事件报道,也往往第一事件离开。因为大多数自媒体报道者并不是专业从业人员,大家还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难长时间坚守在突发事件的一线。(三)无调查式报道:做调查式报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基础,甚至需要专业的媒体设备,一般的自媒体参与者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

四、自媒体劣势中所存在的创业机会

通过以上对自媒体劣势的分析,本人以为,高职高专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自媒体创业的关键是做好调查式报道。

(一)调查式报道的定义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兴起之初,亦被等同于批评性报道或一般的调查报告,认为调查性报道“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自己发掘出来的某些个人或集团力图掩盖的内情和问题的报道”。而后又出现了“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一种新闻样式”的论争,因此国内新闻学界给出的调查性报道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相对而言,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比较科学,他认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对此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读:调查性报道概念不是类似消息、特写、新闻评论之类的新闻样式,而是与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表现方式同属一个范畴层面,是深度报道形式下的一个分支报道形式。

(二)自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我国新闻媒体调查性报道具有“调研性、重大性、科学性、艰巨性”的特点,也有学者认为它还具有“详尽性、独立性”的特点,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调查性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报道事实的深度性:首先是指事实的深度。深度来源于事实,来源于事实的连贯性和复杂性,如“华南虎”事件,事件跨越时间长达一年多,牵涉人数众多,关系复杂。有丰富内涵和意态的‘事实’是深度报道赖以开展的基础,是构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是指调查性报道形式的深度性。“报道是对事实的涵化,新闻事实一旦被报道,其表现形式不再是生活原型的事实,把关人将某些因素加工到新闻中去,使新闻被涵化了。”如云南“躲猫猫”案,调查报道首先求证死者家属、与死者同囚的狱友,其次是相关部门,最后是法学专家,事件被报道后,还要关注网上各方观点汇集的意见流。再次是指调查本身的深度性,调查本身要做到隐秘性和深度性,一个事件经由媒体曝光,便对采访对象施加了舆论压力,媒体采访艰难,记者必须秘密地深入调查,逐步跟进,在调查期间不对调查的事实进行报道,而是在摸清事实之后刊发记者稿件,保证调查的深度性。

2、影响力易被自媒体放大:自媒体因其言论自由、随意,容易对调查性报道的影响进行放大。网路传播解放了人们的嘴巴,消息传播变得更加随意自由,传统的“面面”传播方式变成了新的“面面传播”(双方均面对电脑),自媒体扮演着通道作用。新的“面面传播”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能及时反馈,读者对自媒体上的公民新闻的真假缺乏考证,经过充分调查取证的调查性报道相比之下更具有可信度,因而容易被自媒体转载,其影响力就自然被放大了。

3、自媒体调查式报道的创业要点:高职高专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可以独立报道事件了。在调查式报道的撰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一般性的自媒体报道的缺点。当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通过自媒体报道,尽量只描述现场看到的事实,而不做推理性、猜测性报道。在事件第一波热潮降温后,判断事件是否有跟进深挖的新闻价值。如果有,则做展开调查式报道的准备。

自媒体调查式报道应最大程度的保证消息的真实性。不听一面之词,多采集证据相互印证。作为新闻转播类专业的毕业生,理应明白真实性是消息的第一生命力。如果说其他自媒体参与人员可能忽视这一点,那么新闻转播类专业的毕业生一定不能忽略。创业,是把自媒体当作事业来做,一旦出现假消息,多年累计的信用会瞬间荡然无存,消息也就没有价值了。用没有价值的消息,如何能创业成功?

新闻转播类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其他自媒体参与者,专业优势十分明显。理应利用专业优势把调查式报道写的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当我们把自媒体调查式报道的质量做到和传统媒体一样好,我们就可以弥补自媒体的各种“先天不足”。一个没有“先天不足”,而又具备自媒体各种天然优势在自媒体团队,离创业成功已经不远了。

五、结语

传统媒体劣势篇8

【关键词】记者站 特点 区域化战略 建设

一、记者站的定义和特点

在社会经济及媒体自身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体记者站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何建设好媒体驻各地记者站,让记者站全体成员出色地完成以新闻宣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是媒体面临的新考验、新课题。

那到底什么是记者站?记者站定义如何呢?以下是人们常用的两个定义:

1、记者站是根据新闻采访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

2、记者站是新闻媒体为扩大新闻源而派出的从事新闻采编机构,是媒体同驻地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其主要目标是与当地领导及部门沟通联系、增进了解,建立彼此的信任,谋求最大程度的合作。

记者站的总体规划应完全服从于媒体的总体战略规划,在发稿、通联、宣传、公关等方面全面发挥作用,记者站开展工作、服务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其新闻舆论作用。

可以说,媒体设在各地的记者站既是新闻单位延伸到各地的前哨阵地,又是媒体在各地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记者站的两重性决定了记者站工作的特殊性,从历史和现状来看,记者站主要有五大特点,每一特点都有其优势与劣势:

一是远。记者站远离媒体本部,使得工作中时常有许多情况和问题来不及或不方便向本部请示汇报,需要当机立断,独立作出决定,因而工作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优势:由于身在外地,自主性、机动性强,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相对灵活而又独立。

劣势:由于远离媒体大本营,一旦疏于管理和监督,记者站就会落入松散状况。

二是小。记者站一般人员都较少。由此,既要求单兵作战能力强,又要求集体素质高,团队协作精神强,系统组合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优势:人员少,费用、管理成本都较低。

劣势:一旦面对地方突发新闻事件,记者站有时人手不够、精力不济,难以把握,采访疲于应付,报道往往缺少大策划、大协作。

三是快。作为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由于记者站长期在一线,所以新闻获取渠道多,接触信息速度快。

优势:在新闻发生的最前沿,能够快速赶到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材料。

劣势:由于人单势孤,记者采访有时蜻蜓点水,简单报道了之,不再进行深度报道。

四是点。驻站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采访内容主要集中在点上。

优势:地方特色新闻是记者站报道的优势,相对来说驻站记者更能及时了解地方的新情况、新问题。

劣势:采访主要集中在地方,缺少宏观意识,稿件反映点多面少。

五是杂。记者站的工作任务,过去主要是“采写新闻报道,调查反映情况,沟通联系群众”等三大任务,现在随着媒体的发展,又增加了经营、发行、接待等多方面任务,人少事多,头绪繁杂,需要统筹兼顾。

优势:由于要承担各项工作,驻站记者的能力会得到全面锻炼。

劣势:由于要忙于各种事务,记者的新闻宣传业务难免不受到影响。

二、面对激烈竞争,省级媒体记者站应在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体作用

当下,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省级媒体都不约而同的进行机制改革,整合资源,各家媒体原先的受众“版图”不断被改写。为了抢占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拥有地方新闻资源,于是“媒体区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落在了当地记者站的身上,这是因为记者站更熟悉当地的媒体市场和媒体环境,更了解当地的受众和广告主的习惯和偏好。而实践也证明了记者站在媒体实施区域化战略时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全国省级媒体驻各地的记者站只有1-2人,多的只有2-3人。记者站人少事多,每天遇到的事层出不穷,千变万化。据了解,目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下设记者站16个,拥有记者及管理人员19人。2005年10月以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分批为驻站记者配备了采访车、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驻站记者的采访硬件得到大大改善。安徽日报社下设记者站17个,每个站又同时设立为办事处,目前拥有记者及管理人员30人,每个站都配有采访车,每位记者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采访设备,采访硬件也很充足。作为省电台驻站记者中的一员,笔者切身体会到各家媒体都对记者站的建设日益重视,这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记者站的作用,挖掘记者站的潜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媒体与地方资源的组合和使命。

三、关于驻地记者站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传媒市场空前活跃的今天,随着电台频率的迅猛发展,每一个职业广播人都可以感受到新闻竞争又一轮高潮已经到来,不断完善记者站各项工作、积极改进记者站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系,既是电台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派生出来的“现实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省级电台的派出机构――驻地方记者站,必须把发展当作驻地方记者站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认真抓好自我完善,力求取得跨跃式发展。笔者认为加强记者站建设主要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1、驻站记者要练好基本功

据统计,2008年安徽电台各地记者站共在新闻台和经济台及安徽广播网发各类新闻稿件2832条,其中,头二条稿件49条;《新闻望》等专题67篇,录音报道1293条(占用稿总数45%)。与2007年同期相比继续保持较大的发稿量。但是,这与信息时代媒体的白热化竞争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驻站记者要苦练内基本功,应对变化。

(1)加强党性锻炼。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强弱是衡量驻站记者政治上优劣的标志。驻站记者常在地方,独挡一面,必须要有自觉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政治觉悟,必须坚持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边。新闻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导向如何,对事业兴衰成败、社会进步安宁、国家稳定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做党和人民的“喉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2)加强“全能及外交”锻炼。驻站记者所在的地方的党委、政府各个行业的情况都需要驻站记者参与采访、报道。驻站记者人少事多,常常力不从心,这就要求驻站记者必须一专多能,成为“全能人才”。既要熟悉广播新闻的采、编、播工作,又要掌握录音剪辑、合成、传输及驾驶等技能。否则,就不能适应驻站记者工作的需要。因为驻站记者身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还要加强“外交”工作,广交朋友,扩展“外援”。这样就能把驻站记者的触觉延伸到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加强“外交”锻炼,对驻站记者来说也是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是驻站记者工作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是驻站记者工作能量的扩大和增强。

(3)加强“新闻敏感”锻炼。作为媒体延伸到地方的耳目,驻站记者必须做到“反应敏感”、千万不能“信息滞后”、“闭目塞听”。因此驻站记者必须做到搜集新闻线索要“千方百计”,深入群众采访要“千言万语”,深入社会要“千山万水”。要积极主动和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相对固定的信息搜集点等,确保在第一时间抓新闻、抓线索、时刻牢记新闻的典型性、新颖性、时效性原则。

2、加强记者站队伍建设

加强对新闻媒体驻站记者的管理,既是记者站为新闻媒体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媒体用正确的舆论鼓舞人、引导人的关键所在。

(1)要定期培养驻站记者,稳定中坚力量。身为一线新闻人的驻站记者是媒体伸向社会的神经末梢,他们是民意的“感应器”和民心的“收集器”,他们总能给媒体及时提供丰富准确的民意信息。为了更好地让驻站记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也有必要定期开展新闻专业培训,创新培养方式。

(2)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家媒体,都希望在第一时间发出第一声,刊播独家新闻,重大新闻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驻站记者在基层一线,突发事件打热线电话,收集报道线索,提供新闻素材,对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十分重要。

(3)要有计划地组织驻站记者深入基层作专题采访或专题调查研究。如《人民日报》近几年来组织采访组,带领一批记者深入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南部一些省采访经济发展新思路、新经验,既提高了报道质量,又锻炼了记者。笔者认为,驻站记者真正做到经常深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那么,“三贴近”的新闻精品力作就一定会越来越多,媒体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一定会越来越高。

3、加强记者站事业建设

怎样才能使我们驻站记者紧紧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担负起舆论宣传和事业发展两大任务?笔者认为媒体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记者站建设工作。

(1)记者站要两条腿走路。在记者站管理方面,全国好的典型层出不穷,如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但也常常出现一些负面典型,个别记者站存在违纪违法的现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媒体生存与记者站今后不能从事经营活动的矛盾?这是媒体在新闻改革中必须重视、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媒体应该积极着力开发记者站的综合功能,组建办事处,开拓新的事业领域,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在媒体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中,记者站及办事处应该成为一个承载电台发展使命的派出机构,一个电台与地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对接口。例如,安徽日报社在地方设立办事处的办法就值得借鉴。

(2)确立记者站宣传、创收分开管理的原则。众所周知,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媒体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而不是以不择手段来强力维持生存状态,也是媒体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规范记者站的关键是建立其规范记者行为的原则和规范。记者管理的原则就是实施记者站与办事处各负其责,宣传与经营创收分离。

(3)创新管理体制。记者是记录当代历史的文字工作者,每个记者都应该是思路敏捷、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者,但是,由于长期实行工作量的考核一年算一次总帐的管理办法,使记者特别是驻地方的记者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一些人的拼搏精神被懒散、自满、得过且过的心理所取代,不仅记者们的潜能发挥不出来,而且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发稿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作为记者站的管理部门,应当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弊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管理观念、制度和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记者们的积极因素,提高新闻报道的正确导向力,正面影响力、感召力,把记者站打造成最有战斗力的平台。

(4)媒体与地方结成战略伙伴。电台事业要发展,应该用新思维看待电台与地方的关系。在具体宣传方式上,采用集团军作战、集束式投弹的宣传形式和地方协作共赢。例如: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策划实施的《携手八方客,相聚古铜都――第十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现场直播》活动等,就是先由驻站记者加强和地方沟通、联系,媒体大本营派出专人进行策划,期间,电台派出大型转播车现场直播,并邀请中央以及发达地区的省级媒体参与宣传的成功案例。

传统媒体劣势篇9

通过发放300份关于纸质媒体的抽样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作为此次调查的基数人群,以此探讨分析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纸质媒体的优劣势及存在的机会与挑战。

一、 纸质媒体的调查问卷

此次问卷调查是笔者经过多方征询意见制定的,整合汇总了如下问题:

1. 您的年龄?

2. 您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

3. 您平时阅读报纸吗?

4. 您阅读报纸的频率?

5. 您认为最有权威的信息来自?

6. 为什么选择阅读报纸?

7. 如果您更倾向于新媒体,理由?

8. 您认为纸质媒体的优势在于?

9. 您认为纸质媒体的不足在于?

10. 您觉得新媒体会逐渐取代纸质媒体吗?

11. 您认为纸质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二、 调查问卷的数据内容

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设置,充分考虑了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对于纸质媒体和新媒体两者间的整体需求,具有较强的实际效果。逐项问题所得数据内容如下:

1. 在填写调查问卷的受众年龄中,18―30岁人群居多,达到了259人,占基数人群的86.33%;剩余年龄人群占比相对较少,18岁以下(10人)、30―50岁(16人)和50岁以上(15人)分别占比3.33%、5.33%和5%。

2. 在平时获取信息渠道方面,网络和手机成为多数选项,在基数中分别有138人、130人,占比为46%和43.33%,报纸相对较少,仅有32人,占比为10.67%。

3. 300名填写调查问卷人群中,平时阅读报纸的人群达到了118人,占比39.33%,不阅读报纸人数为182人,占比60.67%。

4. 在阅读报纸的频率方面,调查基数人群中每天看报纸为33人、一周两到三次为115人、从不看人数为152人,分别占比11%、38.33%和50.67%。

5. 在最有权威的信息来源方面,100人和99人选择了报纸、电视,占比分别达到了36.67%和33%,78人选择了新媒体,占比为26%,选择杂志为13人,占比4.33%。

6. 在选择阅读报纸原因构成上,94人认为是一种习惯,121人认为纸质媒体有新媒体没有的新闻、知识,两者占比分别为31.33%和40.33%。不喜欢阅读报纸人数为140人,占比46.67%。

7. 在选择新媒体理由上,时效性强、便捷性和信息海量性三者人群数量不相上下,分别为217人、222人和198人,占比为72.33%、74%和66%。不选择新媒体人数为24人,占6%。

8. 在纸媒优势方面,选择方便快捷和易于保存人数分别为47人和142人,占比为15.67%和47.33%。选择权威可信、思想有深度和有历史基础人数分别为147人、153人和141人,占比49%、51%和47%。

9. 在纸媒不足方面,选择互动性和时效性不强两项人数分别为193人和169人,占比64.33%、54.33%。选择信息量小人数为124人,占比41.33%,选择携带麻烦人数为200人,占比66.67%。

10. 对于新媒体会取代纸质媒体选择上,94人选择了“会”,占比31.33%,151人选择了“不会”,占比达到了50.33%。而55人选择了“不清楚”,占比18.33%。

11. 对于纸质媒体的存在必要性上,230人认为纸质媒体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纸媒依然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占比达到了76.67%,17人认为有新媒体存在就够了,占比为5.67%。不关心人数为53人,占比17.67%。

三、调查问卷整体数据分析

综合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从中可看出以下几点:

1. 无论处在哪个年龄段的读者群体都不忽视,纸质媒体应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扩大读者受众群。

2. 网络和手机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作为纸质媒体来说应正视这一点,并在纸媒和新媒体间发现融合切入点。

3. 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仍有其巨大的受众基础。

4. 对于受众而言,纸质媒体的权威性是首当其冲的。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下,虽然新媒体的空间具有延展性,且新闻字数不受物理限制,这种“无限性”使海量信息不断更新,但是,无门槛的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信息,其中不乏假新闻的存在,从而误导了舆论方向。

5. 受众认为时效性强、信息海量性和便捷性是新媒体的优势。在时效性方面,新媒体可以实时传播,同时受众也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在信息平台。新媒体让文字、声音、视频等可以同时传播,另一方面,信息的海量性也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性。

6. 权威性、思想性是受众选择报纸的重要原因,同时受众认为纸质媒体的劣势大部分体现在互动性和便捷性上。

四、 纸质媒体的SWOT分析

在数字信息时代,新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打破了容量约束,但是纸质媒体依然被大众所接受和推崇。所以,发展渐缓的纸质媒体也要综观全局,合理分析自我,结合当下环境进行变革,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纸质媒体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拥有着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自信息时代以来,有人认为纸质媒体已经进入停滞期,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数据说明纸质媒体仍然具有强大的“地基”。在未来,纸质媒体从经营策略上进行改革的话,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诚然,新媒体已经使媒介格局发生变化,不再是过去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传播,此外,新媒体的门户平台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崛起,促使纸质媒体的发展出现负增长走势,但是报纸媒体行业有着强大的后备力量和集团支持,仍然处于传媒体系的主导地位。

1.纸质媒体不可取代的传统优势

纸质媒体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技术支持等都远远超过新媒体。以《解放日报》为例,具有以下优势:报纸内容较丰富,具有相当大影响力;所属的解放报业集团具有雄厚的传播能力;拥有大量的读者;发行网络集多层次多渠道于一体;广告收入排名前列;经过多方面的改版之后,增加了可读性、权威性和新闻性。

2. 纸质媒体自身存在的劣势

纸质媒体由于自身的劣势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受到冲击。通过《解放日报》来分析纸质媒体的劣势:时效差;传播范围相对较窄;交互性不强;感染力不突出;受众数量的模糊性;广告投放范围有限。

3. 纸质媒体应在竞争中寻求机会

新媒体的冲击也给纸质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会。纸质媒体可以通过变革创新、改革机制来寻求发展,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新闻平台。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和国家积极投资传统媒体产业的大形势下,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不断完善纸质媒体的发展和经营。网络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纸质媒体如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公信力和品牌资源,也会为自己的新一轮发展提供机会。

4.纸质媒体所面对的威胁挑战

纸质媒体受到电视广播的威胁。广播增加了符合听众喜好的节目,而且突破了文化程度等因素的约束,生动灵活地给受众带来服务。同时,由于电视媒体在可视性和画面感方面的优势,使得受众对电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纸质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威胁。互联网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受众。这对纸质媒体的广告市场也造成威胁,发行量的减少导致了广告收入的减少,一些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转投新媒体。

纸质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威胁。当下4G手机、IPAD等新兴媒体终端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另外,在互联网、无线网、电视网合一的大趋势下,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内容、资源、频道的整合,冲击传统纸质媒体。

五、新媒体背景下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1.传播高质量的信息

传播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是传媒立足的根本。同时纸质媒体应增强新闻的服务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其次,纸质媒体要合理设置报纸版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在信息的编写上,新闻工作者还要做到语言的通俗化。

2.加强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还原了新闻的本质――真实、客观,不仅满足了受众的阅读需求,也在无形中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因此,纸质媒体应该增加深度报道的数量,增设深度报道专版。

3.纸质媒体的模式要创新

纸质媒体在内容上要做到原创,在表现形式上,对受众的阅读喜好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对报纸的版面进行创新,合理设计排版,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

4. 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劣势篇10

关键词:网媒冲击;3大劣势;3大优势;3种改革;转型跨越

网媒走进……,网媒看……,网媒评论认为……,2012年,国内网媒发出更强劲声音,在全社会产生更广泛影响。在网媒强力冲击下,传统媒体——报业必须在认清自我中改革,在改革中找回失去的市场。

与网媒相比,报纸的劣势被放大,但同时报纸通过改革报道也会弥补劣势,甚至转化为优势:一是时效性不够强。早晨出版的报纸最快可报道昨日新闻,下午出版的报纸最快可报道上午新闻。然而,网络媒体几乎已可以实现新闻与同步进行。在网媒的反复传播下,一些偏僻山村的突发事件,用不了多久就会散布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即便是党委、政府举行的重大活动,网媒速度也明显快于报纸和电视。但是,报纸虽然时效性不强,采编加工信息却比网媒更加准确、更加精深,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二是不能快速完成新闻与读者反馈的互动。报纸的传播途径是单向的,一经,不可能通过这张新闻纸收到读者的反馈意见。相反,人们在网络上读到新闻后,可立即发帖回复,实现与者的互动。但是,报业可以有选择地互动。每期选择少量有价值的信息追踪采访报道,同样可以达到互动的效果,甚至互动效果更佳。三是内容有限,不能延伸阅读。报纸印在纸质版面上,每个版面的字数是固定的,的新闻内容必然受到纸张面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展。相反,网络上可以设置延伸阅读条目,可以展示与此条新闻相关的信息;也可通过关键字词搜索,阅读更广泛的内容。这就要求纸媒从业人员更准确地把握新闻信息,把有用的新闻背景融进篇幅有限的新闻报道中,节省读者时间。

正因为以上3个缺点,很多人认为报业的“冬天”已经到来,很快就会消亡。但同时,只要做好了准备,报业仍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我们应看到,报纸仍然拥有网媒不具备的3大优势。一是品牌优势。经长期运营、日积月累,一张报纸逐步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自然形成与权力接近或者对峙的“权威性”。在有些时候,报纸扮演国家政党的代言或喉舌;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她则成为权力平衡的另一端。不管网媒怎么说,公众更愿意在报纸上看到“一锤定音”的声音。这一点,是网络等新媒体所难以媲美的。二是内容优势。从采访、编辑到,报业自身形成一个完善的内容加工产业链,拥有庞大的内容创作、编辑(包括信息甄别和筛选)、销售队伍,在积累丰富的内容生产经验的同时,形成了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内容能力。从网络媒体大量使用报纸新闻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而且,报纸的这一能力还有深入挖掘的空间。三是广告优势。报纸价格便宜,体积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便于反复阅读,是广告较好的载体。多年来,广告商们一直把报纸视为重要的阵地。

充分利用报纸仍然拥有的价值,在改革中化缺点为优点,增强经营报纸意识,是报纸在危机下赖以求生乃至谋求新发展的根本方法。为此,我们要正视变化了的新闻方式和市场环境,以经营的视角重新审视报社的整体运作,并用经营的观念来指导报纸的全部工作流程。

一是坚定不移地提升纸媒新闻品质,以特色求生存。新闻是综合性日报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吸引更多读者,首先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新闻的质量上,更好地树起新闻立报的龙头。要在做好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民生报道等传统报道的同时,重视研究读者市场的新需求,对版面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解读网媒唱红的首因,就是及时报道突发事件。要夺回失去的市场,报纸更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在这一点上,报纸是有优势的,那就是权威。对突发事件,既不能遮遮掩掩,也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发挥报纸一贯的准、深的特色,在网媒报道后及时跟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为百姓发出正确的呼声,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

二是坚定不移地发展新闻网,完善新闻产品系列。要适应新时代新读者对网络的需求,坚持报纸和网络并重的发展思路,加快做大做强新闻网站,深度开发视频、手机报、语音报、电子报等新兴媒体,打造多种纸媒新闻信息的网络服务平台。虽然全国性网络具有覆盖面广的绝对优势,但是依仗纸媒权威性的传统优势,报纸所办的新闻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报纸可发挥固有的采编人才优势,大量吸纳网络制作和传播人才,一定会在举办新闻网上获取新的优势。纸媒加网络,报业还可以在广告经营挖潜上下功夫,打造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增强报业综合经济实力。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有实力的报业实现了从单一办报到报业集团再到传媒集团的转变,并朝着文化传媒集团发展。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全面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党的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在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热潮中,报业大有作为,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当文化产业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