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规划十篇

时间:2023-04-08 09:29:12

景区规划

景区规划篇1

笔者认为,上述原因的具体表现,一是把局部当全部,忽视了景区规划应该分层逐级展开的特性,片面强调一种技术性的推行和标准化的设计,缺少对风景区深度与广度的认识和思考,忽略景区的软件开发建设。二是沿袭城市规划的思维,以城市与园林的体系框架对景区规划进行盲目套用,多数是把城市公园建设手法移植到风景区开发建设中。

近年来,各地的城市规划已开始注意吸收景区规划的成果,以增强城市的特色,景区规划也应该意识到必须与城市及相关规划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笔者认为,应该谨防景区规划中的城市化。为了求得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科学规划。

景区由于学科的性质,更加侧重于从多元时空和角度来思考景区的发展,从“资源—产品—市场”互动的层面来规划设计。因此要通过科学的技术分工,要先在编制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再由城市、园林、建筑规划人员根据总体思路编制明细的规划,完成规划的空间设想和景观落脚点。

其次是突出特色。

城市化的景区规划是一种模式性的“公园化”、“广场化”和“草坪化”,如何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基本途径是从风景区的地方性研究与文脉分析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游客心理需求和市场特征,继而提出适宜于景区的发展主题,再按照主题进行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

其三是明确定位。

风景区存在游憩与特色观赏的矛盾,外地游客多钟情于高品位富有特色的景观,本地居民多喜欢现代游憩项目。景区开发要针对外地游客,就必须高标准要求,以独特的地方性,展现出源地质文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城市化、园林性的游憩设施能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但不必集中于高品位的自然与人文景区内,在其他空间内可以建设。倘若对风景区的认识停留在本地居民层面,风景区规划采用本地居民的价值标准,要推动风景区的“现代化”,必定付出代价。

景区规划篇2

【关键词】厂区;景观;规划设计

1.厂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1.1体现景观设计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企业厂区景观规划设计,在达到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力求环境保护、建筑规划、规划设计及工艺条件等多专业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特色明显的企业厂区形象,从而展现丰富多元化的、科学健康的园区环境。

1.2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功能

企业厂区景观设计,既要满足工艺和设备的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员工生产、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企业厂区的景观要在设计中以人为本,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也对生产空间和生产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才能齐头并进,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水平才会随之逐步提高。

2.企业厂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2.1保证安全,有利工业卫生

企业厂区生产方面的污染源于干扰因素较多,诸如有害气体、烟尘、污水、废渣、噪声及振动干扰、火灾及爆炸等。从安全生产及工人劳动保护等方面考虑道路空间及建筑布置,应按规范保证有一定的安全、卫生距离,充分利用风向、流向、地形变化、绿化等因素及措施加以防护处理,有效地组织生产空间。

2.2展现企业精神风貌

厂区景观是展示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设计开始之前应对工厂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和思考。展现多样性、独特性,要求建筑、环境景观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反映出企业文化内涵、精神风貌和工艺水平,突显出企业的个性和品味,突出企业文化特色。

2.3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之一。生产工业产品也是创造文化,把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应提升到最高的顶点。企业要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进行和谐的人本位管理,重视园林式厂区环境的建设,把园林艺术引入工厂,通过有形的景观意象来体现整洁、明朗、规范的企业风格,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企业厂区景观规划实施

3.1厂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1整体性原则

整体设计是企业厂区外环境的设计中重要的设计思想。企业厂区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3.1.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企业厂区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减轻工人的紧张和单调感;在设计中要坚持人性化的原则,规划设计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以环境设计原则为依据的设计思维方法,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强调保持与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在工业厂区景观设计中,重视研究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等),重视对工业排放物的综合治理,重视工厂环境的质量和整体形象对城市景观环境的影响,重视工厂职工的劳动环境。

3.2企业厂区景观总体规划

3.2.1厂区总体功能分区

工厂绿地规划布局的形成一定要与工厂各区域的功能相适应。虽然工厂的类型有很多种,但都有共同的功能分区,如厂前区、生产区、生活区及工厂道路区等。

3.2.2厂前区景观设计

厂前区是工厂对外联系的枢纽,是整个厂区序列空间的始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厂区的面貌。厂前区建筑数量较少,有些还与厂房组合,因此厂前区空间属于开敞性空间,建筑区域划分不明显,但环境质量要求很高。由于企业厂区的规模、性质、生产特点、地形、运输和所处位置不同,形成的厂前区外部空间也多种多样。

A.工厂出入口。

工厂出入口是人、车流必经的交通要塞,也是城市景观的一个视觉注意中心。

同时又是企业厂区性质和厂荣厂貌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建筑处理上应当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与厂前区或企业厂区的建筑物相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

B.企业厂区厂前区广场空间设计。

企业厂区厂前区的广场是职工入厂后接触的第一个视觉空间,它是全厂序列空间的第一个起始点,也是形成企业厂区第一印象的建筑空间。企业厂区厂前区广场空间,需要满足以下功能:

(1)厂前区广场应展现厂区特色,同时与厂前区空间相协调,与城市整体环境紧密结合,作为城市与生产区的良好过渡体。

(2)厂前区广场的平面形状要与厂前区建筑布置、企业性质、规模、内部环境相协调的。并有本厂的特色,作为企业区别于其它工厂的一种形象。

(3)厂前区广场内要重点绿化,利用不妨碍人流、车流的空隙布置花池、花台。

(4)厂前区工厂周围的建筑小品(光荣榜、展览橱窗、路灯等)都必须与广场设计一并考虑,形成一个协调美观的广场空间。

3.3厂区植物规划

3.3.1厂区植物规划的特点

植物规划是厂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厂区规划必须从全局出发,重视植物景观设计,抓好园林绿化的总体规划,特别是做好各种防护林带的建设,科学地选好绿化树种,提高厂区景观的水平,对实现花园化工厂有重要意义。

(1)把建筑与环境组织在一起。

工业园区环境绿化就是利用富有生命力的植物,按照总平面的设计与布局对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点缀、陪衬,从而把工业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起到分流、指引、组织、美化的作用。在大量人流汇集处,视线集中点,或主体建筑周围,用绿化作重点处理同时,恰当地配以环境艺术小品,形成完整、丰富、舒适的空间环境。

(2)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绿化种植树种的选择,应考虑企业厂区生产特点,必须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树木种植不宜过于密集,以免形成屏障不利于通风。噪声大的厂房周围应选用树冠矮、分枝低、枝叶茂密的灌木与乔木,形成疏松的树群。在易发生火灾的厂房和仓库周围,规定的防火间距内不应种植易燃树种。

(3)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工业园区环境绿化应结合工厂建筑的大体量与成片成组的特点,依据绿地的使用性质、位置形状,合理规划,灵活地采用其布局形式。并应结合园区地形特点、土质条件、光照条件、污染情况等因地制宜地种植合适的树种,灵活而巧妙地安排绿化景观。

(4)营造丰富的空间。

根据员工的活动习惯和视觉特性,恰当的处理观赏景物的效果。比如开敞空间视线可以无限向远处延伸,视觉不容易疲劳,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而静态空间则可以使员工在紧张的劳动之余放松神经,心态平和,有利于避免劳动事故的发生。

4.总结

企业厂区景观规划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协调、统筹的结果,它在满足景观设计共性的基础上更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型、象征型、整体环境优美型的理念,表现“人、健康、环保”三大主题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设计思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于秀娟.工业与生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5.

[2]陈发棣,房伟民.城市园林绿化花木生产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

景区规划篇3

【关键词】景观;规划;环境空间

一 小区绿化与小区环境

小区居住区的绿化是提高住宅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一般要求居住区绿化面积要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0平方米,在建设小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开辟和预留绿化用地;给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清新的生活环境。对小区绿化地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协调布局,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形态多样,位置恰当。对居住区公园的绿化,不宜过大,一般1000平方米左右,位置恰当,服务半径为5000 ~1000平方米;首先保证树木茂盛,绿草茵茵;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半开敞自然为主,不能过于开敞,用绿篱或者其他栏杆分离,避免行人任意穿越而形成不变的管理。道路绿地在居民住宅区有很大的比重,通向各个角落直到每户人家,可以把小区公园,小游园,宅院连成一体,对小区的通风,调节气候,减少交通噪音和美化环境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1.植物选择:常用树种分为观赏树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其他常用植被有竹类,藤本植物,地被植物。南方常用乔木有荫木类,行道树,其他乔木;地被植物常用观花类,观叶类,草坪植物;经济树种有枇杷,金橘,冬青,杨梅,柑橘,胡桃等。北方常用乔木有针叶树类,绿荫树类,阔叶树类;灌木有牡丹,东北山梅花,丁香,紫薇,迎春花,玫瑰,梧桐,石榴,腊梅,银柳,金丝桃,海棠;经济树种有枣树,核桃,山楂,樱桃,苹果,柿子,杏等;常用草坪植物有高羊茅,紫羊茅,野牛草,狗牙根草,宽叶苔草等。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到小区绿地的具体条件,选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木(乡土树木指本地区原有的天然分布树木),选择寿命长,抗逆性强,符合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花草选择忌用有毒,有刺,有异味,易过敏植物,多选用花粉少,病虫害少,无飞絮无污染,能抗污染的植物;树种选择。

2.植物配置:(1)统一中求变化;小区植物的配置,国语统一和一致,必然呆板;过于分散,必然会凌乱。要达到既不呆板既不凌乱,还要多样化和具有统一性,可以在局部植被配置时通过形状,颜色来区分,打破小区中建筑群体的呆板和单调。列如在道路两旁可以用固植和丛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2)乔木灌木搭配得当;在小区中,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相互搭配的比例要适当,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一般为70%,地植被物种为30%左右。(3)生长速度;生长速度要基本统一,植物之间生长速度不能相差过大。(4)主次分明,形状适当;在狭小空间中不宜有过大的树木植物,易引起人的压抑感,而空间比较大的地域应选用较大的树木植物,不然显得小气;广场周围宜用灌木比较低矮的植被,以免遮挡视线和阳光的照射。(5)居住小区植物绿化;居住区既不是景区也不是商用场所,它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因此,要从园林的角度去思考和规划居住区的植物配置。宅旁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建筑物的朝向,结合光照和通风进行配置,靠近住宅不宜种植高大的树木,避免遮挡阳光的照射和通风。(6)道路旁绿化配置;道路两旁因多采用乔木,灌木,因减少灰尘,噪音的污染以及有害气体。主干道两旁可选用落叶乔木,作为行道树;次干道绿化,选择开花或者叶子颜色富有变化的乔木,使道路两旁形成富有变化的景观;小道两旁,可以栽植花卉和草坪。(7)小区出入口的植物配置;出入口的美化至关重要,出入口的外貌是人们对小区的第一印象;所以,出入口的植物配置要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要有利于交通的流畅。

三 小区地坪设计

1.对不同地形的设计 对于平坦地形,设计时要通过用比较大构筑物或者雕塑来进行趣味的增加;对于凸形地貌,在高起来的地方设置建筑物,以便居民从高处向四周观望,要建筑有特色的建筑物;对于凹形地貌,可以设计成下沉广场或者一些观演活动的用地。

2.地形的利用 住宅区原有地形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住宅区的布局会产生极大以及决定性的影响,包括用地的布局,道路的走势与方向,绿地形状以及其他景观的设计。

四 地面的铺装

1.地面铺装分类;高级铺装,用于交用比较大型车辆;简易铺装,常常用于较小的道路,车辆几乎没有;轻型铺装,用于机动车辆小的园路,人行道,广场等地面。

2.材料分类;自然材料,卵石,石块,片石等石质材料。人工材料;混凝土加工出来的各种砖块,板块等。

3.常见的铺装方法;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卵石路面,石材路面,砖砌路面。

五 台阶与坡道

景区规划篇4

关键词:大连星海公园景观生态学 规划空间格局

Abstract: us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planning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cenic spot to dalian xinghai park scenic spot for the study, using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landscape dominance index, landscape evenness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dalian xinghai park index scenic landscape patterns of different periods.

Keywords: dalian xinghai park planni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节 引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景观结构、 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2.1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内涵与方法

景观生态规划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设计之父0l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方面的规划。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设计遵从自然》一书,提出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千层饼”模式,是真正意义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景观规划出现的标志。狭义的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不仅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过程、社会过程和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而且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来经营和管理景观.以达到既要维持景观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又要满足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1】

1980年代以来。在景观生态学全面发展的推动下,景观生态规划得到了迅速推广并逐渐成熟,目前已形成多种规划思想与方法体系,其中三种比较成熟和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是捷克景观生态学家Ruzicka和Miklos提出的LANDEP方法体系、德国景观生态学家Haber等人提出的土地利用分异战略(DLU)以及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等人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2】

风景名胜区是实现人类与自然亲和的载体,其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 异质性大的特点【3】。

第三节 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区概况

大连星海公园,位于大连市西南,由占地19万平方米的陆域园林、长达800多米的弓形海水浴场组成,是著名的风景区。星海公园由游览区、休息区、儿童游乐园、海水浴场区四部分组成。海水浴场区是沿国内800米长的半月形海滩而成为大连市四大海水浴场之一。景区内鹅卵石铺就的条条甬道,把棋乐亭、望海亭、海岩亭、迎潮亭、瑾花亭连在一起。园内建有望海亭、迎潮亭、望海楼等景观。

3.1.1自然概况

3.1.1.1地理位置

大连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间。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兼有海洋性的气候。

大连星海公园

3.1.1.2地形地貌与土壤

大连城市区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南端,丘陵半岛地貌为主,长白山余脉、千山山脉及其余脉,沿半岛走向,纵贯全区,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高南低、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滨临黄海,毗连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受地质构造、风化剥蚀及水流侵蚀等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山顶海拔标高一般在100~200m,地形坡度随地面标高提升而变陡,山麓下部5~10°,中部10~20°,上部25~70°。临海地势形成陡崖峭壁,高20~70m。

3.1.1.3气象

大连常年主导风向是: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10.5°C。极端气温最高37.8℃,最低-19.13℃。大连市年平均气温绝对变率为0.544,相对变率是5.08%。(参考大连市1950―2001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

3.1.1.4植被

截至2005年初,大连市城市绿化面积为1亿142万,覆盖率为42%,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

乔木:雪松、元宝枫、国槐、榆树、杜仲、白桦、紫叶李

灌木:碧桃、榆叶梅、大叶黄杨、连翘

3.1.1.5生物资源

哺乳动物:野狗、野猫、野兔、黄鼠狼、刺猜、田鼠等;

鸟类:麻雀、喜鹊、山雀、乌鸦、燕、等;

其他:野鸡、野鸭、龟、青蛙、蟾蛛等。

第四节大连星海公园景区景观格局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为基础,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景观的功能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畅通,并使景观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满足人们旅游、休憩、观赏等需求的活动。

4.1大连星海公园土地利用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过程的影响,许多地方的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其中有的变化使人担心。这就要求人们在希望享受高质量景观的同时,要在景观的发展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归根结底在于应该从整体生态着手, 制定具有生态文明的景观规划体系【4】。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看,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交错、重复出现、嵌套分布,就形成了一个景观镶嵌体。大连星海公园作为城市风景区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明显地区别于其它景观镶嵌体,其景观类型相对单一。大连星海公园的土地利用格局相对单一,其构成要素大致有三类:即:①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景区服务区建筑、售卖亭建筑及其它各种建筑物;②半自然、半人工景观单元,如公园绿地等;③人为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单元,如海洋等。

4.1.2大连星海公园斑块尺度与分布

大连星海公园的三大类板块的尺度与分布有以下特点,在尺度上:①同一类型斑块尺度相对较大,②公园绿地斑块的被园内道路分割、连接,既促进又阻碍,在分布上:①同一类型板块的分布集中,②公园绿地斑块在数量上、面积上都占优势。

破碎度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斑块个数的多少,大连星海公园的斑块的绿地景观破碎度不大,说明绿地景观整体性较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性,斑块种类较为单一,总体多样性程度不高。

4.1.3大连星海公园水体斑块的聚集度与破碎度

大连星海公园的水体斑块包括:园内主轴线水体景观和海岸线滨水景观,水体斑块的聚集度较大,破碎度小,破碎度小对生存于其中的物种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就小,破碎度小也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可能性减小。

第五节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2)针对性原则:针对研究区的特点,立足于挖掘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及自然地理特点、显现场所精神,采用相应的评价及规划方法;

(3)综合性原则:本研究力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经济条件等问题,以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同时体现以下指导思想:

(1)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当前不甚合理的景观格局(土地利用)进行景观结构调整;

(2)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准则,在前述景观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类需要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黎明主编.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景区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景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一、现代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是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科学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能保证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的集约利用相协调。其总体思路是,把城市规划的编制决策权、实施决策权和监督决策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避免决策权的集中化,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证。因此,建议保留现有的规划局,但只负责规划的实施,增设城市规划决策委员会和城市规划监督委员会,分别负责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决策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要来自不同的群体,包括市民和政府各部门的代表,实行集体决策。另外,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乡融合规划等专业规划的编制,构建完整的、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中心必须本着几个原则,除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外,还应“一地多用” ,使这块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使我国土地合理搭配使用。

由于城市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因此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应该和谐规划。由于遗址,遗迹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世界文化闻名的根源和发展历程,因而,怎样使城市发展和遗址保护相得益彰,让当代城市既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有保留民族历史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展及城市建设的更新,城市规划区内遗址文物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城市遗址文物在城市发展中的命运更加的关注。虽然城市与遗址之间并不必然联系,但却越来越的被连接在一起。城市发展并不必然需要摧毁遗址,遗迹所映射的历史文化。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制等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旭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城市规划上述功能的发挥,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指从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这一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将城市防灾减灾安全纳入规划体系等方面。

二、城市景区规划特点

城市景区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目的地规划

城市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景区规划的综合规划。

2.目标性规划

城市景区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景区规划时就要做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设定发展的指标,并且这个指标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我们从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昆明,由于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呈贡等周边地区了。

3.景区的保障平衡性

就是要我们确定景区需求特征、旅游吸引物类规划、景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游客市场,确定游客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 就如南京的夫子庙,景区内有了许多吸引游客的物类特征。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城市景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城市景区规划特点还包括科学性即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旅游吸引游客物类规划,环境容量确定与接待设施规划,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度假环境的保育规划。地域性即针对度假区的地脉与文脉特征,通过创意策划与规划布局,形成度假区的地域特色。可操作性即旅游度假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所以要将发展策划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互衔接,旅游规划与实施管理紧密配合的特点。

三、城乡一体化的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农村作为城市以外的人居系统,其构成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我国村、镇的数量众多,至2005年底统计,我国共有村庄313.7万个,农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55.98%,全国村镇总人口9.38亿人。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传统农村社会开始解体之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近代以来,农村规划的实践和研究开始活跃起来,虽然这些不能够理解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规划,但是却有重要的价值,才能对今天的农村规划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 这一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代“农化派”先锋人物梁漱溟‘等发起的“乡村运动”,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在全国完成,宣告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农民苦难命运的终结,推动了农业发展,为日后农村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水库和若干合作社共用的水渠系统的修建改善土壤灌溉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在农村的肆虐、保障了旱季农业灌溉;许多农村进行了农村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科学合理地发展小乡镇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了“行政区划”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

景区规划篇6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规划 管理 政策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 尤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都先后编制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但是在具体管理中,不按规划或违反规划的现象经常发生,违章建设随处可见。规划是一套,实施又是另一套。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风景区超载开发,建设失控,人口增加,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使一些景区处于“濒危”状态。由于规划与实施的背离导致风景区屡遭劫难,人们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科学的风景区规划管理越发显的重要。

1目前我国风景区的主要类型

1.1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指地处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如杭州西湖、南京钟山等。在管理上应由城市政府直接管理,成立城市政府领导下的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或管理局(处)或相近职能的管理部门如风景园林局、园林文物局,实行协调或统一管理。

1.2景区集中型风景名胜区。指空间上相对独立、景区连片的风景名胜区,在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典型空间形态的代表。这类风景名胜区必须建立管理机构实行区内统一管理。

1.3景区分散型风景名胜区。指景区分散且不连成片、空间上跨几个市县或地区的大型风景名胜区,因其空间上不统一,地域行政关系极为复杂,不便设立一个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可以采用“分片而治”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各景区特点和所在地区政府的要求,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实行分片统一管理。

2当前我国风景区规划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

2.2多头规划、多头审批、重叠交叉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导致管理失灵,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发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

2.3目前还尚未建立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所以到风景名胜区具体的实际管理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就十分复杂,难以把握。对许多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评价常常成了一些政府管理者自我决定的事。在管理中发生的长官意志式、急功近利式、盲目错位式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仍然屡见不鲜。

2.4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实现统一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权属存在重叠交叉,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不够。尤以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与自然保护区主要反映在权属管理上,与城市和村庄集镇重点反映在规划及其管理上。

2.5管理机构和体制存在硬伤。规划管理和监督缺乏程序化,管理机构政企不分,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混同,致使统一管理职能弱化。风景名胜区上下内外的诸多矛盾,很多都源于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方式。政企不分使景区管理机构混同于一般经营机构,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严格公平执法的地位,客观上削弱了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2.6规划内容和方法不完善。受以前规划实践的局限,许多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指导性、原则性的内容和规定多,强制性、具体化的内容和规定少。加上大多数风景区涉及居民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受风景区投资不稳定的影响等,使得风景区总体规划内容较为庞杂,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编制审批周期长,实施难度比较大。

3 风景区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3.1总体上讲,经过改进后的城镇体系规划要统筹协调城市、镇、村庄和集镇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空间的综合布局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布局,指导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规划、镇的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具体地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应指导全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省域或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指导其所辖地区的国家、省、市县各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

3.1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其涉及的相关城市规划的关系,有的是相互衔接,有的是彼此依据。当风景名胜区包含在城市规划区内时,由审批城市规划的上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由审批城市规划的同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衔接;由审批城市规划的下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但风景名胜区规划可以纳入城市规划区统一规划管理。当城市规划区包含在风景名胜区内和两者相互交叉时,同级政府审批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应相互衔接。

3.3除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相关镇的规划应相互衔接外,国家重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均应作为相关镇的规划的编制依据。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对相关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都应是指导作用。

4改善风景区规划和管理的措施

4.1 提高规划定位并明确管理定性。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关键归根结底是统一规划管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提高统一规划及其管理的法律地位。现阶段除要加快修改《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外,还应借助《城市规划法》修改为《城乡规划法》的契机,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及其管理体系,并增加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对违反规划行为的处罚条款。

4.2城乡规划应该涵盖人类高度集聚的各类空间。从内容构成上看,当前国家建设部统管的城乡规划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的规划、乡村集镇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组成。将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五大内容之一,可以体现统筹城乡规划、统筹部门工作的要求。城镇和村庄集镇与风景名胜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区域城镇建设与文化和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统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

4.3切实加强规划行政管理,统管一切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的各级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都要把规划管理作为第一抓手,在做好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同时,应在管理机构内建立或完善强有力的规划行政管理单位,依法实施规划行政权。由于许多保护问题与开发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规划管理重点又在于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规划行政管理单位要把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纳入到规划的统一管理范畴,从建设规划管理上杜绝对资源和环境的建设性破坏。

4.4规划内容强制化、政策化和具体化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规定强制性的规划内容,尤其要设置强制性保护规定和内容。除了技术内容外,在规划实施中还要增加落实技术内容所必须的公共政策,没有公共政策作为支撑,规划的技术内容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的控制必须具体化,应采用定位、定性、定量、定形、定质和定时的综合控制手段,规定开发建设的合理位置、允许建设的用地性质、建筑容量、风格形态、标准质量和实施建设的时期。

5 结束语

风景区规划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设计者和建设者应该具备美学方面的修养有效遏制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确保风景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基于风险理论的风景旅游区规划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竹梅;刘绍强;;论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风景区规划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5期

景区规划篇7

关键词: 风景区建设现状规划意图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风景区建设、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日益激烈,“开发越快,破坏越严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实践中,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因为其宏观性特征,难以直接指导风景区详细规划阶段规划的编制及规划管理工作,许多地区由于开发建设的需要,开始借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法编制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而城市控规编制的方法与程序主要是针对城市开发而制定的,难以体现风景区“严格保护”“保护为先”的特征,只有开发指标,没有保护指标,对于“景观控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指导实际建设中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1我国风景区建设的现状

1.1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有法难依、执法难严、违法难究的状况相当普遍。各地同志普遍反映,《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原则性的规定多,规范性、程序性的规定少,处罚无力,不便于操作和实施,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条例》的问题也影响到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和执行不力。加之各地抗法队伍不健全,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不能确保法律法规的执法效力。有些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缺乏统一性,加大了执法难度,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完善。

1.2乱搭乱建破坏景观。景区“城市化”,风貌失色。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风景名胜区人口迅速增长,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日趋活跃,修建房屋和各种公共设施,办厂开店,发展乡镇工业和商业服务业,景区内繁华的街区涌现,原有的村庄、居民点迅速扩大,新的集镇不断形成,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名胜区自然风貌黯然失色。有的已引起国家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密切关注和重视。

1.3人造景观大煞风景。主要是凭借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采用古代或现代的表现手法在景区修建一些雕塑或建筑,制作粗糙,文化品位不高,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有的在景区克隆仿古建筑或新开景点,修建亭台楼榭,建筑形式及其位置、体量处理不当,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1.4开山、毁林、取水风景名胜资源受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的关系,一些乡镇企业和农民在景区开山采石,毁林种田,超量利用水资源,种种人为因素造成风景名胜资源的大量消耗,山体,植被受损,水源枯竭,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有些著名景观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有的举世皆知的极其珍贵的风景资源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1.5规划工作跟不上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编制滞后,审批周期过长,形成无规划指导的开发建设;也有规划编制审批之后,仍自行其是,不按规划实施,监管不力;对规划的实施缺乏监督。监督的制度和队伍从上到下未建立,对景区违规建设,不能及时的制止和纠正。四是旅游设施过量增加。有些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为了扩大经营,吸引游人,增加收入,在景区内大量修建各种游乐服务设施与旅游接待设施,影响到景区的整体风貌。

1.6规划编制的水平不高,规划的内容中,指令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不明确,可操作性和监督性较弱,缺少对自然景观要素和风景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往往套用城市规划手法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方案,常常出现建筑物主体化、入口广场化、环境花园化、游人中心集市化等建设败笔。

2风景区规划时应坚持的原则

2.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2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2.3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2.4环境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6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风景区的规划管理措施

3.1风景区总规意图在用地与空间上的具体深化与落实,它是针对风景区当前的突出问题,以风景区的某一地段范围为对象,以风景区总规为依据,以规划综合性研究为基础,对规划地段从旅游容量、居民容量、景物保护、参观游览、旅游设施、基础工程、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将研究结果综合反映在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中,以数据控制和图则控制为手段,将规划与管理相结合,以实施性技术法规文件的形式,对风景区用地及设施的保护与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

3.2以规划综合性研究为基础,规划管理要涉及到组成风景区的各个子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土地使用、资源保护、旅游设施、政策规定等方面,有些问题在总规阶段或者专项规划中已经明确,成为风景区控规的必要依据。控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应进一步深化相关具体控制方面,包括旅游容量控制、居民容量控制、景物保护控制、参观游览控制、旅游设施、基础工程等方面。

3.3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当前风景区控规就是要通过“控制建设、旅游容量、突出保护”来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最终解决这一规划研究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风景区内的任何建设活动,不管是综合开发还是个体建设,其内在构成都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及行为活动等方面,并且都需要着手控制,为了突出风景资源开发特点,强化保护要求,还应该融入风景保护、游赏控制的内容,应从保护、游赏、用地使用、环境容量、设施配套、建筑建造、景观环境、行为活动等方面进行规划管理控制。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对风景区规划管理的研究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在今后的风景区规划管理上,应切实与合理地吸收、借鉴城市控规方法,发展适合于风景区的控规方法,是需要反复探索与实践的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束晨阳;;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分区问题的讨论[J];中国园林;2007年04期

[2]陶一舟;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吴承照;;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J];中国园林;2011年07期

景区规划篇8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也是改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把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做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的,因为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便是居住区的环境,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所以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做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做到造景服务于人,景观为人所用,使景观绿化充满生活气息[2]。

1.2坚持生态性原则

在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保持已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不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

1.3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取植物进行绿化时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选择植物,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切不可盲目种植。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植物配置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栽植一些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从而可以起到丰富景观的多样性作用,增加景观的层次感。

1.4坚持实用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不可一味地追求观赏性而忽视它的实用性,在居住区中进行绿地规划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要以人为主,居民在此空间中进行运动、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功能设施,以便更好地为当地的居民服务。如果只注重居住区绿地的观赏性而忽视了它的实用价值,那么这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将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特征[4]。

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居住区绿化具有美学的功能

利用园林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等特征来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例如各种乔灌木、草皮、花卉等的搭配来营造一种富有季相变化、一年四季皆有景色可观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当地的居民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城市居住区中,配置的植物还可以与居住区内的建筑相协调,融入到景观中,从而可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2居住区绿化还能够为居民提供娱乐与休闲的场所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游憩休闲的场所,居民们不仅可以在此锻炼身体、消除疲劳、观赏景色、放松心情,还可以从事社交活动,例如下棋、聊天、打牌等。

2.3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3.1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繁茂的树木能够遮挡住51%~91%的太阳辐射。80%左右的太阳光线可以被草地上的草木所遮挡。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释放大量水分,增加湿度。另外,植物的根部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分,地面上的大量热量可以被植物的根部所吸收,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

2.3.2具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在居住区绿化中,利用乔木和灌木的密植搭配,从而形成一道绿篱声障,采用常绿树种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来说,绿化植被可以减弱噪声20%,9m宽的乔灌混合绿带可以减少噪声9dB。

2.3.3具有阻滞烟尘和吸收废气的作用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够吸收900kg二氧化碳,产生600kg氧气。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起到自然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化还能够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中缺乏人性化考虑,忽略“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环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丽景观,而应该是处处为居民着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尺度要求,创造亲切的人性化空间。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性化要求,真正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5]。

3.1.2设计中缺乏整体性考虑,忽略整体效果,建筑风格与景观不一致,缺乏协调感

许多设计者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片面追求标新立异、鹤立鸡群的设计,而没有从周边的环境与整体的布局出发,采取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规划设计。此外,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单位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程度不够,进而形成建筑与景观两种不同的体系,导致在居住区内出现两个不同风格并存的情况,最终导致整体环境缺乏协调感,整体效果比较差。

3.1.3景观小品过多,缺乏特色

随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内布置过多的景观小品,导致景观小品泛滥,趋于雷同,没有重点景观,缺乏特色。而且有的景观小品与居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达不到装饰的效果[6]。

3.1.4居住区的园林设计复制问题比较严重

在现代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缺乏设计思想,为了追求名利以及受到开发商的影响,导致他们所设计的作品盲目复制、缺乏创新思想,使得许多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越来越相似,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居住区的品味、主体不同等的实际情况来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性的居住区园林景观[7]。

3.2解决措施

3.2.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性

在居住区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来进行规划设计,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使景观具有可视性,又要使其具有功能性,使居民置身景观之内,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2.2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艺术手法,注重管理,还要注重经济适用

对于绝大多数经常在屋外活动的人群来说,要通过采用丰富大色块与自然流畅的林缘线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比较好的感官景致效果,但同时一定要考虑住宅区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最终达到居住区景观功能优先、以绿为主、注重层次、方便居住区居民的目标,从而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户外环境空间。

3.2.3重视居住区规划整体性,统一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协调居住区设计整体布局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居住区整体风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绿地规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绿地规划设计时统筹兼顾,考虑到整体的结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园林作品。

3.2.4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同时要做到疏密有致

由于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所以自然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更容易产生美好与和谐的感觉。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通过利用疏密有致地空间分割,可以为人们创造所需的空间尺度,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觉景观效果,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

3.2.5加强立体绿化模式设计

立体绿化就是指平台、阳台、屋顶、墙面等地方的绿化。立体绿化有利于解决绿化面积和建筑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容积率与绿地率之间的矛盾。在国外,立体绿化应用相当普遍,许多居住区除了有地面绿化以外,其走廊、阳台、屋顶以及空中平台也几乎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有的还甚至出现了空中花园、屋顶花园等园林绿化环境。

3.2.6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面对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要采取立法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这种现象,以减少这种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率。要想获得较好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效果,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复制抄袭现象的发生。

3.2.7加大对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养

我国的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远没有国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强。这就需要我们多向国外学习,多进行学术流与讨论,多引进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来加强自己的设计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3.2.8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往往是由团队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人类居住条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我们在做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做到观赏性、功能性以及经济性的和谐并重,使人们在体验绿色环境的同时,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绿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市居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以及达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与自然接触,相互依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舒适、绿色、生态的生活境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8]。

参考文献:

[1]王庆芬.论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85-186,189.

[2]刘明珍,刘秀玲,周忠泽.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13(6):84-86.

[3]边颖.城市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7-88.

[4]胡笑笑.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展望,2014(10):75.

[5]段增贤.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现状及改善方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2):77.

[6]张岚.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2):7486-7487.

[7]王琨.居住区园林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3(12):100.

景区规划篇9

[关键词] GIS ArcMap 空间视域分析 景区规划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景区的资源调查、评价、分析、开发、规划和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1]。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过程中,涉及大量处于不同空间位置对象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具有采集、存储、查询、检索、管理、分析、转换、传输、维护和可视化表达、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2],凭借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已在许多领域被大量应用。本文尝试将功能强大的ArcGIS软件体系中的ArcMap应用于旅游景区规划过程中的空间数据建立、三维地形分析以及规划图件编制,并利用三维视域分析进行了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辅助选址。

1 GIS技术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应用优势

1.1 方便的数据采集及海量存储

旅游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数据,其来源主要有:社会经济信息、遥感资料、地图数据和现场调查资料等。对于遥感和地图数据,可采用GIS本身的功能实现对这些数据的采集与管理,较传统方法具有方便、简洁、快速和自动存储等优势,且GIS系统具有海量存储特点,硬盘容量越大,存储能力越强。旅游规划先期阶段,需存储大量资源数据和开发条件数据作可行性分析。同时,GIS对不同数据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也为数据的方便调用提供条件。另外,在数据更新方面,GIS可实现对目标数据的自动查找和更新,为数据的维护提供方便。

1.2 客观地支持旅游开发评价

旅游开发评价主要包括资源评价和开发条件评价,其中开发条件评价包括交通、客源市场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是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通过GIS系统自身及根据具体应用所开发的一系列模型应用于评价中,可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准确。同时,利用GIS技术还可以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购物中心、旅游饭店的位置选址及最佳旅游路线选择提供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科学依据。

1.3 定量可视、动态的辅助规划

GIS支持对任意评价单元的各种空间分析,如坡度、坡向、单元公路网长度、各类用地面积的测算等,并可将所有评价值加权汇总,使评价分析和规划定量化[3];GIS为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和规划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环境。GIS把空间位置信息与有关属性信息建立起逻辑上的关系,大大扩展了空间查询、分析和评价等功能。GIS不但可以显示出规划对象的二维空间分布,且可以通过图形叠加和属性查询功能,透视某一区域某一点的任何图像及其相应的属性,包括文字、音像等多媒体信息;在GIS辅助下,各种规划方案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显示,从而获得对规划结果的认识;在GIS支持下,如因数据变化需调整时,只需修改相应的数据库或规划目标以及相应的分析、评价与规划模型即可,不必全部重来。对于规划图件的修改也只需修改相应的符号或内容,实现动态规划和信息资料数据的持续利用。

1.4 准确美观、便捷的规划图件编制

传统的旅游规划图件是用手工编制的,其在图件的更新上具有速度慢、美观性差及表现形式单一等缺点。自动化制图是GIS的主要应用功能之一。通过设置投影变换可使规划图件与实际保持相同的数学基础;通过配准可使地图上的点准确定位;利用统一线条和颜色避免手工的不均匀;通过叠加相同地图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GIS自动化制图与修改功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之,应用GIS可进行更为科学、便捷、准确和美观的旅游规划图件的编制。

2 基于ArcMap与空间视域分析的景区规划

2.1 珠石峰景区概况

珠石峰旅游景区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之内,靠近厦门-汕头高速公路,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如图2所示。珠石峰旅游景区位于长泰县岩溪镇至板里乡的县级公里附近,该公路连通长泰县和华安县,临近省道和鹰厦铁路,距离长泰县城、华安县著名景区仙字潭和二宜楼、漳州市和厦门市均较近,景区旅游通达性较强。景区为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基岩为玄武岩,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发育深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目前景区附近的岩溪镇至板里乡的县级公里为沙石路面,路况有待改善,公路通向景区的道路为新建的水泥路面。该景区被称为“珠石灵光”,为全县“八景”之一,内有观音寺、石观音、珠石峰、初坑峡谷等景点。目前该旅游区主要接待板里乡及其周边乡镇朝觐观音的居民,同时有少量来自县城、漳州乃至厦门的香火游客。该景区目前拥有停车场、小商店、供水、供电、通讯、道路等简单设施,无污水、废物处理设施和措施,基础设施条件整体较差,无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珠石峰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和类型较全、自然旅游资源主体特征突出且级别较高;人文旅游资源以观音文化最为突出;旅游资源空间特征表现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资源平面组合有序、重点突出。

2.2 基于ArcMap的景区空间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珠石峰旅游景区为对象,将GIS软件技术应用于景区的旅游规划中。首先根据纸质地图和有关资料进行空间和属性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建立景区GIS数据库;然后在GIS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最后通过ArcMap软件的友好人机交互界面辅助进行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以及结合旅游景区规划文本进行规划图件的编制。其总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2.1空间数据建库

由扫描仪获得数字化地图的底图时,选用1:5000地形图作为数字化地图的底图。将栅格底图导入ArcMap进行数字化时,要进行配准。配准可以为数字化地图提供空间地理坐标,为规划过程中空间数据分析提供基础,而且还可以纠正地图的变形。数字化过程中不同的地理要素分层存储,如道路、水体、旅游资源、等高线、行政边界等。

2.2.2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在景区1:5000等高线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所提供的表面模型包TIN(不规则三角网模型),通过ArcMap的三维分析模块建立了体现景区的地形起伏和走势的三维地形。TIN数据结构可为分析、显示地形和其他种类的表面建立有效的表面模型,所建立的三维地形能较好的重现实际地形情况,为旅游景区规划中的旅游线路选取、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选址、旅游功能区划分及景区交通规划等提供直观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2.3 景区规划空间视域分析应用

空间视域分析是指依据数字高程模型来分析一个或多个观测点的通视度、可视范围和阻挡范围的操作[4]。空间视域分析的基础是视线运算,以研究区域内每个可能的点为目标进行重复运算,其分析结果为二值栅格地图:可视区(visible,属性值为1)和不可视区(not visible,属性值为0)。空间上P、Q两点的可视性基本算法原理如下[5]:

(1)作P、Q两点的剖面,得到剖面线上平面点及高程集合{xi,yi,zi}(i=1,2,…,n);

(2)计算过P、Q两点的直线方程,根据剖面线上的平面坐标(xi,yi),利用直线方程计算纵坐标,设为{Zi}(i=1,2,…,n);

(3)若Zi>zi(i=1,2,…,n),则P、Q可视,否则不可视。

空间视域分析可应用在森林眺望站的选点、居住区和游览地开发区的选址、通信基站选址、公路或河流沿线景点的评价等[6]。空间视域分析是建立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的,对于最常用的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和规则网格(RSG,Regular Square Grid)模型的DEM来说,其采用的视域算法有所不同。本文在利用等高线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TIN基础上,采用射线法,通过ArcMap三维视域分析操作直观地对景区内已有的和规划的服务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作出较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它的分析结果为在景区内兴建的旅游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建筑高度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空间视域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为更科学和更准确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4 景区规划图件可视化输出

旅游景区规划图按规划目的和要求通常包括区位图、资源现状图、资源评价图、功能区分布图、景观图、用地规划图、交通规划图、服务设施规划图以及总体规划图等。旅游规划制图应重点体现旅游规划的设计理念,提供景区发展的主要概念,显示设计内容的空间布局,为景区开发奠定基础[7]。利用GIS技术的自动化制图优势,通过ArcMap软件进行珠石峰景区规划图件的编制。规划图件在图像清晰、色彩丰富、字迹清楚、成图图幅比例可随需要变化、增减设计内容方便灵活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制图来讲,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部分规划成果图件如图2~4所示。

3 结语

本研究尝试将GIS技术在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显示和制图等的优势应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并通过ArcMap软件与GIS空间视域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规划过程提供了实用、直观、便捷、科学和综合的支持。今后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并且结合RS和GPS等技术,“3S”技术将会为旅游景区的规划注入新的活力,为其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和有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桂芳,姚长宏,殷鸿福,等. 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及展望[J]. 自然杂志,2002,(4):231-233.

[2] 邬伦,刘瑜,张晶,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黄非亚, 王晓东. 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 4-5.

[4] 党安荣, 王晓栋, 陈晓峰. 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朱长青, 史文中. 空间分析建模与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景区规划篇10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关键词:历史风景;习家池;士文化;规划结构;整体创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内容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风景的营建有着自身的理念与方法,这些风景区都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传承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风景区不仅传承着历史文脉,同时也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融贯进去,满足人们对于历史与时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对于地区历史风景区的建设尤为重视,探索我国历史风景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襄阳市习家池风景区规划设计为例,探索历史风景区在传承人文,服务时代需求的规划设计方法。

1 习家池历史风景区规划概况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北负岘山,东临汉水,(图1)是襄阳最早的园林之一,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东晋时期著名史家习凿齿[ 襄阳侯习郁后裔,著《汉晋春秋》。]曾隐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在我国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园冶》:“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因其绝佳的自然风景,吸引许多文人在此营建居所、寺庙,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增添了此地浓郁的人文气息。《襄阳县志》中的《重建高阳池馆记》赞誉:“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历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动,并为此地留下浓厚的文化。唐代屡有大诗人造访,如王维、杜审言、李白等均有留韵。其中谷隐寺是东晋佛教古刹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历代有高僧大德主事,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静禅师、知俨禅师,临济宗的蕴聪禅师等等于此,儒、禅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凤凰山之南卧龙山之西的凤林关作为襄阳古战场的名迹,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构成了此风景区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为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习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上,虽屡有损毁,但是历代也均有增修。现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历史遗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2 规划定位与构思

2.1规划定位

习家池不仅风景绝佳,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仅是依靠习家池本身的园林和古隐寺等景点不足以满足习家池在襄阳市、全省以及全国的战略发展,因此,在立足于习家池园林的盛名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建设,整合现有的人文资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体的多层次的呈现给世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巧妙的结合,山水得人文而灵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扬和宣扬。

第一,从习家池风景区的现状来看,习家池风景区现状可谓历史遗存丰厚、山水环境佳秀,整体历史格局清晰可变;与此同时,开山采石与随意建设破坏了整个景区的风貌,急需保护治理。此外,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必然,恢复襄阳旧名带来文化新机,需要从战略上思考习家池风景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使之成为襄阳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从陈新建先生主编的《历代诗人咏襄阳》和历代《襄阳府志》中可以看到习家池景区的历史图景。习家池肇始后汉,蓬勃魏晋,丰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栖居地,其间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药、有园亭、有精神,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文化名人都来过习家池,留下诗篇,丰富了习家池的文化底蕴。习家池融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人物胜迹于一体,可谓中国士大夫文化的一处福地。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习家池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处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史,凝聚了诸多文人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一处士大夫文化盛景,比东晋士大夫文化名胜绍兴兰亭还早3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们一定要重视和发掘习家池在中国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的习家池虽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为重要,这将使襄阳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习家池风景区的一定要同襄阳现代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景区仅作游览。

从而对未来襄阳习家池风景名胜区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国士大夫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区(全国层面定位);

(2)鄂西北现代文化学人艺术交流中心(区域层面定位);

(3)襄阳市青少年国学启蒙与市民国学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层面定位);

(4)习氏宗族文化的保护、纪念与展示地(专题层面定位);

2.2规划的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层次——宏观立势

由于习家池风景区的特殊区位,需要从大尺度空间关系上分析景区与城市及周围山水的关系,从的大的空间结构上寻找习家池规划设计的“大势”。具体就是把握风景区内一些关键地段与大尺度空间的视线关系、艺术关系,使景区建构在一个宏阔的结构上,这也是襄阳古城设计及其历史习家池“依然池上水,遥接汉江流”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习家池风景区与襄阳古城、庞公新区、岘首山、汉江和鹿门山的空间关系。我们探寻了四处重要节点作为景区大环境融合的关键地段,形成整体结构,予以重点处理。(图2)

第二、中观层次——中观立意

中观层面指风景区本身层面,集中展示规划主题。我们以自然山水结构为基础,根据“三个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间立意。我们从分析中国士大夫文化理想与栖居模式入手,结合习家池的山水环境特点,从景区的山水结构,到景区的文化结构,到景区的功能结构,再到景区景象结构,形成一个连续的展示士大夫风景系统。

第三、微观层次——微观立形

微观层面主要是空间赋形及其微观环境的设计,建筑造型、空间尺度、环境营造等等,都要与主题衔接。本次微观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区域的处理,最为关键的几处是:东北部开山挖石留下的残迹处理、风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山河一览楼、谷隐寺关键地段及其十八个景点的形式处理,都应与规划主题及其山水尺度相协调。

3 景区概念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的三个境界分区

根据习家池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低处平原,到高处山顶,我们根据地势,从下到上,分别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个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区。(图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点及其理想环境风貌。主要规划要点:保护现有习家池景区中心地段的习家池文物地段、周围农田、水系、古树名木,规划体现士大夫情趣的药圃、酒坊、竹林茶园、士林宾舍、垂钓、娱乐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园和士林宾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饮食、起居的特点。营造“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鱼虾足以慰饥肠,汲泉漱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园北侧规划一处观演场所,精心创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内涵的现代歌舞剧——《习家池》,成为习家池景区乃至襄阳市的一个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灵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灵深处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艺术世界。这是本次规划表达的一个重点。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为主干,辅以佛、禅、道。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可见其文化精神。为此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文化区,展示士大夫心灵世界与艺术世界。

儒家文化景区:中国士人文化博物馆、凤林书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馆为我国首个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馆,以实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凤林书院实为国学教育学校,为襄阳少年儿童研习国学经典的课外场所,也是襄阳市民接受国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名士碑林主要为展示历代儒家经典文献和中国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艺术研究院与凤林书院为一个整体,为鄂西北文人艺术家交流文化笔会的场所。此外,还包括一个寅宾厅,作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禅宗文化景区:本次规划通过对采石场的调查,认为此处地区虽然破败,但其背后有一种空无的禅宗意境。本次方案将之规划成为一处体现禅境的山水园林,体现“空无”、“微妙”、“极则”等禅的理念,其间枯山绝壁、素泉涌流、池水苍茫、遥望汉江。在池的尽头山顶高置一处“山花似锦”亭,作为景区与城区的连接,也是一个景区的转折,通过一个隧洞,进入下一个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主要是对谷隐寺的修复,并安排释道安纪念馆,恢复宗教活动,展示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成就与贡献。谷隐寺右侧规划一个体现佛教文化特点的养生休闲区。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过整个景区景点的体悟,最后在两处制高点上,一处为铁帽山上的“问道台”,一处为景区中心的“山河一览楼”,登高而望,楼台飞舞,汉江如斯,道生其间,感悟出中国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规划设计的结构

(1)大区域空间艺术架构(图3)

在庞公新城区城市设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以岘首亭、昭明台、新区行政中心三个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关系,岘首亭与昭明台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处在一个60°的视觉较佳位置,在本次习家池景区的规划中,山河一览楼、山花似锦亭与岘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视线通廊上,将景区完全融入整个襄阳市的城市空间艺术构架格局中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析景区规划,并确定景区的重要节点的布局。同时,在景区内部,问道台、山河一览楼、观音阁和山花似景亭同岘首亭也相互保持一个良好的视线通廊关系。

本次景观规划,以岘首亭为视线的立足点,环观整个景区。岘首亭与新的行政文化中心庞公新区,景区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个石刻景区和碑林区的视线控制点,以点控面,点、线、面结合,让两个景区良好过度,并让视线和景区旅游线路延续),山河一览楼(是凤林书院,度假区四周的视线控制点且为景区内最高点,以点来控面,结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览楼上,可以远观汉江,铁冒山和古迹观音阁,凤林古渡)在一条视线轴上,突出与新区在视线上的过度,让新区和整个景区形成一个整体。

(2)规划文化结构

禅文化--《五花会元》卷八记载了大龙智洪禅师回答僧人的一段话,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根据这段禅语所表达的境界,在整个禅文化区,设“极则处”,“微妙”二处,予以点题,结合景区内现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营造出禅文化的精神境界与精致氛围。

儒文化--以“习家池”为中心,结合襄阳历史上的文化大家与隐士高人的众多文化资源,并且在此设凤林书院使之成为襄阳市乃至全国的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设置中国士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襄阳历史以及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华章则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图3)

道文化--结合问道台、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来体现隐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该文化区内有著名的谷隐寺始建于东晋宁康年间,为东晋高僧,佛教学者释道安所建。它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千年不衰。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谷隐寺大雄宝殿等建筑风貌依然,期内建筑庄重雄伟,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舆风水聚合,加之历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隐寺一度成为名人骚客游襄阳的一大胜地。故在景区中设佛教文化区,来彰显谷隐寺在该地区佛教文化的地位。

(3)规划功能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心三轴五区五点十八景”。“一心”是指习家池核心景区;“三轴”是指一条规划主轴和两条规划辅轴;“五区”是指入口服务区、水景区、园景区、雅士区和凤林古镇服务区;“五点”是指文林华章、山花似景亭、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和谷隐寺;“十八景”为岘首亭极则处--摩崖石刻、素流叠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华章、凤林书院、中国士文化博物馆、习家池 、凤林桃源、药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隐寺、问道台、观音阁、凤林故渡。(图4)

4 结论

习家池历史风景地区作为襄阳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名片,对于襄阳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习家池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习家池所孕育的人文传统,继而在景区规划中实现习家池历史景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设计在以传承地区文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风景园区的需求,从而来创作一种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规划创作中,挖掘习家池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运用中国本土对于空间规划的结构特征,从整体视角来保护与复兴历史景区的文化活力,进而来达到景区与城市风景共同营建的目的,发挥其在现代城市空间当中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清]陈鍔编纂.襄阳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

[3]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