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概况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5:40

淡水资源概况

淡水资源概况篇1

[关键词] 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路径战略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针对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非常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对垃圾的限制产生、合理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践中,如果仅从循环的角度研究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只要利用”就好的模式上。也就是说,只要能把废弃物利用上就具有循环经济价值,这种循环经济的认识就没有体现价值最大化原则,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价值开发不够充分等缺憾。为了避免这一认识偏差,如果能把循环经济的活动范畴通过概念的细化和延伸,达到有效指导微观实践活动的效果,就利于实施循环经济时挖掘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循环路径,使得投资和收益更好,实现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循环经济路径挖掘

鉴于当前循环经济缺少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不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微观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有助于指导循环经济微观实践活动的四条路径。

1.从循环经济深度挖掘

循环经济深度是指延产业链上下游方向伸展的产业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上下游产业数量。具体表现为,相关上游产业提供的能源动力,即热电厂或大型钢铁行业中的企业提供的生产余热作为淡化海水的生产热能;下游相关行业中的企业对浓缩海水的开发利用,即晒盐场使用浓缩海水制盐、原盐用于下游的化工行业的企业生产原料,发展盐化工业等,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代表了循环经济深度。见图1。

2.从循环经济宽度挖掘

循环经济宽度是指在产业链上下游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任何一个产业领域中可以分解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如海水淡化循环过程中使用某一中间排放物开发的产品品种数量。如在以原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中,又可以分为工业品生产领域和生活用品生产领域,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称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宽度。另外,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提取化学元素的种类、海洋生物制药,以及关联产业开发,如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宽度,见图2。

3.进一步挖掘循环经济剩余

循环经济剩余是指在循环过程中是否仍然存在剩余排放物质或者虽然没有剩余,但是在循环开发中并没有实现某一排放物的价值开发最大化。如果没有实现价值开发最大化,我们仍然认为循环经济存在剩余。从经济活动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如资金、市场、辅助资源等因素影响,可能无法一次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必然存在分阶段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循环剩余,或实现了循环,但循环不够充分,没有达到循环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如,仅把浓缩海水晒成原盐其价值开发就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4.从循环经济相关性挖掘

循环经济相关性是指围绕循环经济的深度和宽度,凡是服务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产业都称为相关产业,即与循环经济具有相关性。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体系越发达,带动的相关产业也会越多,循环经济价值越高,如图3。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宽度、剩余及相关性四个微观概念看,它们对循环经济的价值最大化开发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能够促使循环经济参与者从循环经济的四个微观方面开发新的循环经济领域或新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对策

关于循环经济路径挖掘仍以海水淡化产业的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提出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1.基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计原则

(1)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发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发展多级产业链循环的目标。这种目标设置思路就要考虑循环经济的深度挖掘,追求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进行战略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要认识到,围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要兼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造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产业条件。

从实践看,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一个战略过程,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阶段目标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到量力而行,掌控过程,有序发展。避免盲目的跃进式发展,贪大求快,造成投资失调,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做到战略规划在先,有序推进阶段目标落实,为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2)先易后难。实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涉及到诸多的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保证循环经济发展每一步的可行性,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推动下一步循环发展。如,使用淡化海水是否被民众所接受,开发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循环经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等。因为,就海水淡化来讲,如果没有民众的认识和支持,也就没有消费市场,淡化海水的使用和供应就会存在问题,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也就不可能,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更无法实现。所以,要考虑技术、管理、资金、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兼顾和协调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难易选择,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

(3)多目标市场开发。在规划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中,要注意循环经济的宽度和深度的路径挖掘与结合。既要注意研究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循环宽度,即本产业满足多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升价值含量。还要立足于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高度,开发多目标的产业,搭建更宽度和更深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只有实现海水淡化多目标市场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最大化。

2.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

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是战略实践的基础。根据前文提出的循环经济的路径挖掘构建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见图4。

从循环经济的宽度看,第一步可以有4种选择,即海水直接利用、海洋生物开发、海水淡化及伴随的余热利用。就这四个方面来讲,选择哪一个方面都涉及资源、技术、管理和投资等问题。因此发挥好资源优势,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就能够有效推动海水淡化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地的资源条件充足,可以同时考虑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提高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价值的目的。

从循环经济的深度讲,其深度开发更具有战略意义。淡化海水解决了陆地淡水的短缺问题,满足工业生产和民生的需要,同时利用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可以深度挖掘浓缩海水的价值,而且这一阶段的价值开发可以有宽度和深度的多路径选择。如从宽度的的概念考虑,有化学元素提取和制盐。从深度概念考虑,有沿着提取的化学元素生产更多的化学产品;沿着原料盐开发,可以进入盐化工产业,并且可以进一步分解成工业品产业链和民用品产业链。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和伴随的宽度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循环经济的价值。

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看,在构建了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之后,就能清楚地看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并进行战略周期划定,进而在战略周期内确定战略阶段目标和阶段划分。这种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结合的做法能很好地落实先易后难的策略,掌控循环经济开发的深度和宽度,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从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看,海水淡化循环经济有着广泛的相关产业与其共生。因为,该循环经济体系具有较宽和较深的循环经济特征,因此,该体系必然存在相关产业的专业设备和辅助设备制造,以及用于生产服务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同时各产业对各种相关服务形成巨大的需求,从而随着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出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和施工辅助用零部件,或专业用辅助设备等的生产,是考虑到产业分工规律和特点,以及这类零部件和专业辅助设备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加工,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

提出循环经济路径挖掘的概念,对进一步开发循环经济领域,挖掘资源,杜绝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循环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应当认识到,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指导方面,其原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是宏观经济,而循环经济的展开更注重于实践活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的微观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联党顾颖王晓璐:日本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08,(2):68~72

[2]张东: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战略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8,24 (10): 48~51

[3]我国瓶装水添新贵:中国食品科技网,省略 2009~4~14

淡水资源概况篇2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化学课程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本节教材从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入手,利用学生对水有一些常识性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和图片,得出水资源缺乏以及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根据水污染的来源,归纳出防止水污染的措施。为过渡到下一节《水的净化》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多媒体展示、学生相互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生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大部分地方水资源缺乏,有的地方只能饮用民房板上储存的水,因此,学生对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有一点的了解。但是,对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缺乏认识,因此,节约用水的意识淡薄,特别是对水污染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搜索资料、制作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有三个画面的图片,分别为:美丽的水景图、水资源浪费图、水污染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并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从而引入课题。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通过展示课程中的一些数据和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图,层层推进,让学生了解全球水资源的概况以及淡水资源的紧缺,从而意识到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2.利用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图以及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图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

3.提出问题:

(1)除了水资源本身缺少外,还有那些原因会造成水资源更加短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从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现象中去寻找,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既然淡水资源缺乏,海水资源丰富,我们为什么不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呢?让学生讨论,教师例举出常用提取淡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1)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哪些方面节约用水了,请说出几种你节约用水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6、图4-7,让学生知道农业上、工业上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

(3) 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说出其意义。说明我国已经把水资源保护列入法律之中。

2.防止水体污染

(1)提出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守着长江无水喝的局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再出示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水体污染的来源。

(2)再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图片,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总结出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四)小结: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2)防止水体污染

(五)作业:

以组为团队,调查我县乌江水污染的情况以及乌江水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措施。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世界水资源的状况 2.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从生活、农业、工业三方面)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来源:a.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a.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淡水资源概况篇3

学校班级:六(1)

时间:5月4日

一、研究目的、意义

希望大家从此以后,珍惜淡水资源。

二、报告内容

淡水资源是支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没有了淡水资源,人类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很多地区就会出现干旱,甚至会有人因为缺少淡水资源而死亡……这种种结果都源自于缺少淡水资源。可见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在近几年中,有一个地方,严重缺少淡水资源,连河水都用光了,农民们由于严重缺水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秧田更是受到威胁,,后来,大约在一个月后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雨,这才使农民们以及秧田度过了危机。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对这种概念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盲目的认为:淡水资源多的是,根本不需要节约,再者说,水费也不贵。浪费一点也情有可原。那你曾想过,一个人浪费一点,全国约13亿人都浪费一点,那就造成国家乃至世界的严重损失。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即使淡水资源是如此珍贵渺茫,但是我们人类还是没有认真的对待它,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6000人因为缺少淡水资源而死亡,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控制,总有一天,你就会成为无情死神的俘虏,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惨景,我们务必要从现在做起。

淡水资源概况篇4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理解主要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并能结合具体的区域分析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在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时,考生应重点掌握利用、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方法,并能够科学分析不同区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二、命题趋势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涉及水源地及耕地资源的保护等,其要求考生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问题。同时,高考命题不回避重要的国家和地区。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高考试题往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并结合一定的区域背景提出问题,重点考查考生从图表和文字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同时,该类试题提出的问题留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其要求考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知识要点梳理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2.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

3.中国耕地面临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小;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受到污染。

4.一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5.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采用科学方法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能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矿区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减少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选用天然气。

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①缓解世界淡水资源紧缺的对策:开源,如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节流,如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②实现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对策:开发水源地,进行生态建设,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③耕地的利用与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

④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的防治: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防治土地退化的具体措施:生物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等;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库、灌渠,修梯田,打坝淤地等。如农牧业分布区应对土壤退化的措施包括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舍饲养畜,种植人工牧草等。

四、能力提升专项突破

高考试题对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考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检测。复习时,考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探究1: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综合性比较强。准确解答该类试题,需要考生知道多种类型的地理图像的判读技巧(包括坐标图、统计图、结构图等),能读出图中标志性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推理出图示所反映的资源有关问题。近几年,此类高考试题常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形成资源问题的原因。

考生在分析图表时应注意:一要读主题,明确图表反映的是什么区域、何时、何种资源的什么问题。二要分析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考生不仅要看数值的大小,有时还要重点分析数值的比重及其变化,找出资源的有关问题。三要结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

点睛:利用图表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原因时,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准确理解地理数据的内涵。在图表分析中,有些考生往往没有关注地理数据的内涵,不清楚地理数据与所问问题的关系。如有关资源分布的概念――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其肯定与能源生产地分布位置不太一致。只有清楚能源生产总量重心的概念,考生在分析时才不会有疑惑。又如有关资源的量的概念――比重、增长率、增长量等,这些都不等于资源的实际量。同时,考生还要注意概念所表达的范围,如煤炭与能源,煤炭不能代表所有能源。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思维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平时复习过程中,考生还要注意有关概念的积累。

(2)对地理数据的计算过程要清晰。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计算不是很复杂,所以考生在思考与计算有关的问题时,对计算过程一定要清晰,这样结论才不会出错。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考生,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

例1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TPL48.TIF,BP]

(1)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 [WB]B.美国

C.印度[DW]D.日本

(2)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解析】 第(1)问,人均煤炭消费量应该是煤炭消费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根据柱状图可读出煤炭的消费量,再联系各国的人口数,可知美国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所以选B。

第(2)问,图中数据表示的是煤炭量,煤炭是能源的一种,通过煤炭数据不能推算出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但据煤炭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煤炭自给率。所以选D。

【答案】 (1)B (2)D

例2 (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问题。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DW]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W]D.逐渐减少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了地理数据的内涵,一是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二是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而该问题的核心是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如果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那么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增加,反之则减少。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推断出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的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所以选C。

【答案】 C

探究2:区域背景下的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

不同区域的资源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由于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生容易出错。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具备区域分析能力。其中,资源的保护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土地、淡水资源。

点睛:在区域背景下分析资源问题、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时,考生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从区域角度分析时,应该用联系的观点从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和人为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并注意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2)回答资源的保护措施时主要应从人为的角度分析,注意理清思路,包括从经济、技术、工程、宣传、生态、政策法规等角度分析。

例3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下图分别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和对应的气候资料。

[TPL49.TIF,BP]

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解析】 淡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如地区年降水量、地形、河流径流量、面积、人口、城市、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水污染等的影响。当然,考生还要注意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同时结合材料分析相关信息。

【答案】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存储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较短);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例4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保护耕地的措施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考虑。

【答案】 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五、强化训练

1.下图是宁波市江北区2002年至2006年三大类土地变化图,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TPL50.TIF,BP]

A.2002年到2006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趋势相同

B.2002年到2006年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C.2004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D.2004年到2006年农用地的面积持续下降

下表中为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读下表,回答2~3题。

2.上表中的数据表明( )

A.法国能源消费以核能为主,且在四国中单位GDP能耗最大

B.巴西原油消费量大,且人均原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C.美国原油消费量大,且在四国中核能消费量最大

D.伊朗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大,因此在四国中环境污染最小

3.目前,伊朗积极进行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工作,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下列属于伊朗应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是( )

①太阳能 ②水能 ③风能 ④地热能

A.①②[DW]B.①③④

C.①③[DW]D.②④

4.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全区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50%以上,居全国首位。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27万千瓦,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读下图,说明内蒙古风能丰富的原因。

5.珠江三角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丰水区(见下图),但近20年因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该地已出现水资源承载力不足的局面,水资源供需发生矛盾且日趋严重,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读下图,回答问题。

提出解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图中反映了2002年~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变化。从图中数值的变化来看,2002年~2006年农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的面积在逐渐增加,且2004年以前增加较快。

2.C 一是读主题,表格反映的是四个国家2012年的能源消费情况,具体包括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构成(%);二是注意各国各项数值的比较,应特别注意能源消费构成(%)指的是比重。法国的单位GDP能耗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得出,排除A。某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该能源在消费构成中的比重,由此得出核电消费量最大的应该是美国(核电消费量=2208.8×8.3%)。人均原油消费量应是原油的消费总量除以本国人口数得出的数值,由此得出美国的人均原油消费量最大,排除B。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只是环境污染的一部分,据表格中的数据不能推断伊朗环境污染最小,排除D。所以选C。

3.B 伊朗高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晴天和大风天气,太阳能丰富,风能丰富;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热能丰富;降水少,水能缺乏。所以选B。

淡水资源概况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xx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 2010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 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淡水资源概况篇6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生态系统;水量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连续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同时还是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对黄河三角洲州生态系统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篇旨在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规律,简要分析黄河供水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1.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概况及生态系统分布

1.1黄河三角洲生态概况

黄河三角洲根据其成陆时间可以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本文研究中的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陆地区域,地处渤海湾,东经118度07分至119度10分,北纬37度20分至38度12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区总面积8100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达41.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23.3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542.3842mm,多集中在夏季,占63.9%,年蒸降比3.6:1。区内人少地多,土地广袤,土壤以滨海盐土和滨海潮土为主,土壤盐渍化严重,主要是氯化物盐土和氯化物潮化盐土,土壤组成以泥沙为主,养分含量低。地下水埋深一般2~3米,距海近者仅0.5~1.5m,受海水盐分和挥发浓缩影响,土壤极易反盐退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植物种类贫乏,野生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1.2黄河三角洲资源和灾害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地下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水沙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还有野生动植物1917余种。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常常对区域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洪涝以及黄河断流。

1.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每次黄河改道均形成一个小三角洲,12个舌壮小三角洲相互套叠组成了近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宁海为顶点,多条黄河故道自三角洲顶点掌状向外辐射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形成掌状高地,河道高低之间分布着低洼平地,河道高地和低洼平地两种地貌类交错分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的起伏形态。自三角洲顶点向海,随着离海距离的不同,地面高程、成土年龄、土壤盐渍化程度、地下水埋深以及植被类型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自海向陆一次分布着滩涂湿地、盐碱荒地和农耕地三个主要生态系统。

2.黄河供水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作用

2.1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和黄河断流,其中黄河断流或黄河水资源供应不足给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持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

但是随着黄河来水减少以及流域内工农业用水增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里,有21个年份黄河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长度达704公里。黄河断流不仅引发了河道萎缩、水生物减少、湿地减少等问题,还直接导致黄河造陆功能衰退,海岸线蚀退加快。据统计,1976年至2000年,整个黄河三角洲蚀退面积近284平方公里。

2.2三角洲地区黄河供水的历史和现状

黄河供水是黄河流域及其穿越行政区域的重要淡水来源。截至2006年,山东全省建成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流量2423立方米每秒。累计引用黄河水2500亿立方米,历史上最大引水量是1989年引水123亿立方米。目前,全省有11个地级市的68个县(市区)引用黄河淡水资源。引黄灌区58处,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引黄水量和灌溉面积都接近全省总用水量和总灌溉面积的50%。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工农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也越来越紧张。生态用水的供给量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三角洲地区的脆弱的生态系统要有良性的演替进化,必须对整个黄河供水体制作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创新。

2.3经济、社会发展中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矛盾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淤积填海而成,其成土过程也就是土壤脱盐和地面不断抬高的过程,因此,自海向陆,成土年龄不断增加。近年来,这一区域降水减少,黄河水资源也十分紧张,在黄河供水统一调度之前经常断流,导致该区域淡水补给减少。

然而,由于人为的强烈干扰,其中上游中游黄河过量取水,造成三角洲地区生态淡水供应不足,近而造成湿地系统破坏,大面积的土地因次生盐碱化而向重盐碱荒地和光板地生态系统方向演替,是生态系统演化进程减速或退化。

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维持是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保障的

3.1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脆弱,这对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是一种挑战

自1972年首次发生断流现象后,至1999年共有22个年份出现断流情况。2000年至今未再发生断流现象。2001~2004年利津站流量小于10立方米/秒的天数只出现2001年8月16日1天。

3.2完善黄河取水制度建设

2006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颁布,为实现黄河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黄河流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该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首部流域取水管理条例。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用水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随着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三角洲地区大中型工业项目的引入,以及胜利油田的发展,会使淡水需求量不断增加,黄河供水因素对黄河三角洲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三角洲地区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模式,工业用水不断提高节水工艺,实施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耕地生态系统中优化种植结构,更新灌溉技术,细化耕作,节约用水,研究发展新型高效的订单农业。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发展渔业养殖,采取淡水洗盐、排水冲盐等措施,改良一些重盐碱荒地生态环境。推广重盐碱地造林技术,更新重盐碱地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淡水资源,使重盐碱荒地生态系统加速演替步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姚志刚,谷奉天.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垦殖和持续利用.生态学杂志,1996,15(1):7274.

[2]杨业勤.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机区域.地理研究,1992,11(4):19.

淡水资源概况篇7

(一)水资源的存量较少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匀

从时间上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春季的降雨量都相对较少,夏季以及秋季的降雨量相对充沛,每年5月份到9月份的降水量大致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还会出现暴雨大暴雨等极端天气,降雨量所占的比重就更大,而十月到次年的四月经常会出现冬春连旱的天气。

(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水资源同人口以及耕地的分布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四)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水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是污水排放,各种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主要江河湖泊等流域的水质,其污染程度大有越来越严重之势。污染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不少的污水排放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对污水治理的能力,这一类企业还大量存在,每年由于偷排造成的水质污染事件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周边的水域。中国已经进入了水环境污染的高发期、高速期。越来越多的水环境污染事件,对原本就不充裕的水资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它可能涉及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既有管理问题,又有社会经济问题;既有自然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分析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施供水能力落后

我国从见过以来,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修了一大批的水库,河流以及很多的相关水利配套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最主要的作用是发电,如三峡等,而针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其他领域的水利设施明显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水电站象春笋般林立祖国山河,过去规划,几乎没有考虑城市供水。而往往在下游先开发兴建水电站,给后来上游兴修水利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向城市供水就更不可能。再加上很多水库等长期存在病害威胁,蓄水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极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工业方面,我国工业的发展本身就相对落后,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同不发达的工业一样较低,工业用水带来的效益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将近二十分之一。农业用水的效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中国渠灌区用水的利用率大概在0.4~0.5之间,农田灌溉的水量超过作物生长用水量的1/3甚至是一倍以上,但是即便是这样,由于灌溉的时机掌握有偏差,因为水的补充不及时造成作物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新的节水设施的普及率还非常低,且推行缓慢。

(三)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

除上文提到的工业以及农业的水资源存在的浪费以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一些公共场所的用水,由于全民的节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就更加突出。在加上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或者是刚刚建立尚不完善,或者是已经使用多年,年久失修,造成供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四)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与现实不匹配,基础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尚停留在资源的层面,没有形成对水资源进行资本管理的体制,也就很难将水资源的管理列为产业化管理的范畴。严格意义上讲,天然的降水以及自然水资源都应该归入环境管理的范畴,而在我国,一般的水利部门所管理的大多是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常常是被业主部门所承担,城市的管理部门负责城市用水的管理,在这种多部门分管的局面下,水资源的管理很难形成相对系统的统一管理体系。

(五)可选择的后备水资源存量不足

从中国水资源的发展来看,中国水资源的矛盾会日渐突出。目前我国的后备淡水资源储备不足,海水淡化的技术现在仍然不能真正应用到人们的所有生活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同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式相比还显得很不足。

三、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水资源的利用关键,提高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应该引起国家以及全民的高度重视。首先,从上到下要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将水资源作为一项资本来进行运作,可以参照银行的运作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节水灌溉,使灌溉同农作物的生长相匹配,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在工业领域,积极拓展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以及污水的处理水平,尤其是针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水处理能力,确保水资源的安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城市用水的管理过程要努力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同时通过阶梯水价等经济手段对市民的用水习惯加以正确的培养,尤其是注意对公共用水地区的管理,防止水资源的无谓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节水等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节水、用水的方式方法。

(二)提高淡水资源的储备能力

淡水资源的存量不足是一个不争的实施,淡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是保证淡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开源就是要积极开辟淡水资源的储备途径,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海水的淡化,通过冷冻等技术使水盐分离,通过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次数。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资本管理体制

一个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归根结底还是体制的问题,明确水环境的管理以及水资源水资本的管理体制,将现有的水资源管理的齐抓共管逐渐发展成为分工明确智能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针对水资源管理的立法,保障其管理的一体化、规范化,将环境管理与资本管理明确分离,对用水的效益进行具体的统一标准的评估,通过建立水银行对水资本进行统一协调。

四、结语

淡水资源概况篇8

论文摘要:英国科学家约翰·贝丁顿于 3 月 18 日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将导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进而引发大规模移民、公共骚乱和国际冲突。如果未来数年内没有充分准备的话,到 2030 年,世界将面临“完美风暴”,出现大的动荡。为了评价和印证约翰·贝丁顿的预言我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了对预言的评价,这对人们有警示和教育的现实意义。

对于人口的增长问题,我们分别用logsitic阻滞增长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与约翰·贝丁的预测符合较好,得出 ,2020年世界人口预测将达到80.86亿。由一些有效数据,建立合理的灰色系统模型对未来的2030年粮食储存量进行推算,得出2030年的粮食储存量,从而论证了约翰.贝丁顿提出的观点是科学的。能源问题我们建立了灰色系统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是。

得出个个子模型关系后再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最终的贡献率,个个变量因子对于结果的贡献率。然后用BP神经网络综合分析了完美风暴。

在2030年,资源和粮食都同时短缺,也就是说按现在这个程度发展在2030年将发生食品、水和能源短缺,如果未来数年内没有充分准备的话,到 2030 年,世界将面临“完美风暴”,出现大的动荡。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在未来 20 年里引发对食品、水和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同时到来。据贝丁顿教授说,再过 20 多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大约 83 亿。仅此一点,就意味着全球资源需求将在未来变得更大。贝丁顿博士警告说,资源短缺压力将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将使问题恶化。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存量太小,只有年消费量的 14%,一旦发生干旱或者洪灾,粮食就会严重短缺。他说:“我们的粮食储备是 50 年来最低的,到 2030 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 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 30%。”我们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利用灰色系统进行了对世界人口的预测。二.利用主成份分析法给出了个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三. 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了对于完美风暴的预测。

一.问题的重述

贝丁顿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会在未来 20 年里引发对食品、水和能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所有这一切都将同时到来。据贝丁顿教授说,再过 20 多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大约 83 亿。仅此一点,就意味着全球资源需求将在未来变得更大。贝丁顿博士警告说,资源短缺压力将急剧增加,气候变化将使问题恶化。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存量太小,只有年消费量的 14%,一旦发生干旱或者洪灾,粮食就会严重短缺。他说:“我们的粮食储备是 50 年来最低的,到 2030 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 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 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 30%。”

21世纪是人类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我们引领世界的辉煌时期。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同时亦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引起了全球各种问题出现了突出的矛盾,成为社会最严重的挑战。正如英国科学家约翰.贝丁顿于3月18日所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将导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从而引发大规模移民、公共骚乱和国际冲突,最终在2003年造成“完美风暴”的发生。并且,约翰.贝丁顿也提出,我们的粮食储备是50年来最低的,到2030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50%,同时,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50%,淡水的需求会增加30%,问题由此而生,约翰.贝丁顿提出的观点是否科学,我们有必要根据资料对此观点进行验证。我们以人口与粮食的关系为重点进行论述,假如,到2030年,我们对粮食的需求会增加50%。则在人口随着年份的增加而按照阻滞增长模型进行增长,同时在每年粮食总量不变下,粮食贮存量的变化和粮食消费量的变化建立三者的关系。

二.问题的分析

2.1对问题背景的分析

如今,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食品、水和能源的短缺,并且人类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如果长此以往,战乱与国际冲突,将随时可能爆发,人类的生存面临这巨大的挑战。所以,对现在人类生活环境状况的评估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同时对于人口增长、能源、粮食和淡水的需求预测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做好了,预测分析工作,才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由很好的了解,对与制定补救措施具有很大的帮助。

2.2对约翰· 贝丁顿观点的论证分析

对于文中约翰· 贝丁顿所提到的,人口、能源、粮食和淡水需求量到2030年会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就是搜集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相关的模型对上述四个因子分别进行预测。通过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来判定约翰· 贝丁顿观点的正确性。

2.3对人口、能源、粮食、淡水之间关系的分析

研究人口、能源、粮食、淡水之间关系的意义在于对运用于人类生存危机状况量化处理的模糊综合估计方法中权值矩阵的确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求出四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通过相关性可以构建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对“完美风暴”危机预测模型的分析

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状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数值来表示。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这种危机的状况能够被量化,于是我们选择用风险度来描述风险和时间的关系。

在得到每一年的危机状况的估计量化值(模型中我们称为危险评判参数)后,我们可以通过构建世界人口、能源、粮食和淡水需求量这四个因子与所求得的量化值之间的关系,于是利用BP神经网络来构建两者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并且通过BP神经网络的网络训练模拟功能,可以预测出2030年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状况,以此进行判断“完美风暴”发生的可能性。

三.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I.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完美风暴一.世界人口增长的预测

3.1 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预测世界人口

3.1.1模型的准备

表3.1.1 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

1970至2006年世界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图3.1.1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

用EXCEL可以画出以上图形,虽然看起来是线性的,是由于纵坐标取值比较大的缘故,实际上并非是线性的,并且是符合logistic阻滞增长增长模型的。

表3.1.1b近几年世界总人口情况

3.1.2模型的假设

(1)世界人口的增长符合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可以用此模型求解.

3.1.3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的建立以及求解

于是有:

(1)

对 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 为 的线性函数,即

(2)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当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代入(2-2)式得,于是(2-2)式为

(3)

将(2-3)代入方程(2-1)得:

(4)

解方程(2-4)可得:

(5)

3.1.3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上查到世界人口从1990年到2007年部分年份总人口的数据

(1)将1990年看成初始时刻即 ,则1991为 ,以次类推,以2007年为t=7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 ,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可以算出可决系数 得世界部分年份人口变化趋势的另一拟合曲线:

(2-7)

进行预测得(单位:千万):

X(20)=80.86

表3.1.3 各年份世界总人口用不同拟合曲线预测数(单位:亿)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20年总人口就已经超过了80.86亿,比较接近的预测。

3.1.4型的误差检验

在估计阻滞增长模型的参数时没有用到2000年的实际数据,是为了用它做模型检验。我们用模型计算的2007年世界人口总数与已知的实际数据相比较,来检验模型是否合适。

经计算,误差仅为0.0186%,故可以认为该模型的精度是很高的。

其中算法及程序见附录

3.2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世界人口

灰色系统理论的微分方程为GM模型,GM(1,1)表示1阶,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模型.

记原始数据序列\* MERGEFORMAT 如下:

\* MERGEFORMAT

它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 MERGEFORMAT

其中, \* MERGEFORMAT

即: \* MERGEFORMAT

因此通过计算得:表3 \*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108.04

163.1

219.17

276.19

333.9

392.3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451.56

511.38

572.05

633.42

695.57

758.71

822.67

然后计算\* MERGEFORMAT 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其中,\* MERGEFORMAT

计算得到:表4 \*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80.94

135.57

191.135

247.68

305.045

363.1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421.93

481.47

541.715

602.735

664.495

727.14

790.69

我们称方程 \* MERGEFORMAT 为灰色GM(1,1)模型,其中\* MERGEFORMAT 是需要通过建模求解的参数,若 \* MERGEFORMAT 为参数数列,且\* MERGEFORMAT

其中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则求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最小二乘估计系数列,满足

\* MERGEFORMAT

称 \* MERGEFORMAT\* MERGEFORMAT 为灰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白化方程,也叫影子方程.

因此,根据上述所说则有

1.白化方程\* MERGEFORMAT 的解或称时间响应函数为 \* MERGEFORMAT

2.GM(1,1)灰微分方程\* MERGEFORMAT 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 MERGEFORMAT

3.取\* MERGEFORMAT ,则 \* MERGEFORMAT

4.还原值

\* MERGEFORMAT

根据方程对参数的\* MERGEFORMAT 作最小二乘估计,得

\* MERGEFORMAT

(21)

设 \* MERGEFORMAT

由于 \* MERGEFORMAT ,可得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为

\* MERGEFORMAT

(22)

它的时间响应式为

\* MERGEFORMAT

由此得模拟序列

\* MERGEFORMAT

相应的值为:\* MERGEFORMAT 的值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3.84

54.52

55.25

56.00

56.75

57.51

58.28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59.07

59.86

60.66

61.48

62.30

63.14

63.99

灰色系统模型的检验

定义1.设原始序列

\* MERGEFORMAT

相应的模型模拟序列为:

\* MERGEFORMAT

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相对误差序列:

\* MERGEFORMAT

1.对于\* MERGEFORMAT ,称\* MERGEFORMAT 为k点模拟相对误差,称\* MERGEFORMAT 为滤波相对误差,称\* MERGEFORMAT 为平均模拟相对误差;

2.称 \* MERGEFORMAT 为平均相对精度,\* MERGEFORMAT 为滤波精度;

3.给定\* MERGEFORMAT ,当 \* MERGEFORMAT 成立时,称模型为残差合格模型.

定义2 设\* MERGEFORMAT 为原始序列,\* MERGEFORMAT 为相应的模拟误差序列, \* MERGEFORMAT 的绝对关联度,若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则称模型为关联合格模型.

定义3 设\* MERGEFORMAT 为原始序列,\* MERGEFORMAT 为相应的模拟误差序列,\* MERGEFORMAT 为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1.称\* MERGEFORMAT 为均方差比值;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当\* MERGEFORMAT 时,称模型为均方差比合格模型.

2.称\* MERGEFORMAT 为小误差概率,对于给定的\* MERGEFORMAT ,当\* MERGEFORMAT 时,称模型为小概率模型合格模型.

表3.2.1精度检验登记参照表

由已知数据我们算出的结果为

表 3.2.2残差序列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0.32

-0.19

0.07

0.27

0.20

0.12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0.09

-0.04

0.07

-0.11

-0.15

-0.03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计算得平均相对误差: \* MERGEFORMAT

模拟误差:\* MERGEFORMAT .精度为一级

计算\* MERGEFORMAT 与\* MERGEFORMAT 的灰色关联度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精度为一级

计算均方差比

\* MERGEFORM 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 MERGEFORMAT

所以,由\* MERGEFORMAT 均方差比值为一级计算小误差概率

淡水资源概况篇9

刚刚过去的7月,可谓是让大盘股、蓝筹股“扬眉吐气”了一把。以蓝筹股为代表的中证100指数,从7月1日的1987.47点一路涨至7月31日的2182.76点,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涨幅达9.8%。而同期创业板指数则由1360.17点跌至1311.51点,跌幅约3.7%。

受益于这波蓝筹行情,不少私募近一月取得了耀眼的收益率。比如,素来坚持投资蓝筹股的重阳,旗下多只产品近1月收益率排名靠前。投资精英之重阳B近1月收益率高达11.58%,而同期普通股票型私募的平均业绩2.94%。另外,偏爱大盘蓝筹股的景林资产、淡水泉旗下多只产品近1月收益率也都超过9%。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数据截至2014年8月6日

蓝筹股开启绝地反击行情

近期,沉默多时的蓝筹股终于点燃了低估值股修复的行情。A股市场上所指的蓝筹股多为业绩优良、长期稳定增长的大型传统工业股及金融股。而其实最早“蓝筹”这一概念是源于西方,在三种颜色的筹码中,尤以蓝色筹码最为值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蓝筹股其实是最具潜力的股票之一,只不过近年来市场一直处于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而蓝筹股因为其流通盘较大,市场上现有的资金很难推动蓝筹股的升值。又加之近两年创业板以及中小盘股涨幅较大,对蓝筹股有一定的资金分流作用。

不过随着资金面的逐步放松、沪港通概念的落地、经济企稳的明确,对大盘蓝筹股有一定的提振作用。蓝筹股居多的券商、煤炭、房地产、银行等板块在7月份涨幅居前,分别为16.45%、15.99%、11.84%、11.72%。涨幅如此之大,也让许多重仓蓝筹股的私募在7月份大幅跑赢私募同类平均收益率。

重阳,典型的蓝筹风格私募

事实上,7月份蓝筹风格私募之所以能够大幅超越同类平均收益率,还因为以往私募基金多配置创业板等小盘股,对于流通盘较大的蓝筹股则鲜有配置,或者说只是短期的配置。但是,仔细挖掘仍不难找出一些长期坚持挖掘优质蓝筹股的大型私募。比如重阳、淡水泉、景林等。

根据好买基金对这些私募的调研,重阳是比较明确推崇蓝筹股的私募之一,其投资理念是以被低估的价格买入优质个股,即以“白菜价格买人参”,便宜+成长性是其着重考虑的要素。选股时更为注重股票的流动性,持股上偏向于蓝筹。而且,重阳持股会在不同标的之间轮动,当原来持有的个股上涨到一定价位后,便会调仓买入其他相对仍然被低估、安全边际较高的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重阳目前的整体管理规模已经超过70亿。所以基金经理在选股时非常注重个股的流动性,而流通盘较大的大盘蓝筹股则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比如重阳旗下最早的一只产品重阳1号,近1年收益率达33.18%,而其从2008年成立至今更是收获了227.28%的高额收益。

淡水泉,逆向投资的典范

关于淡水泉,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坚持反向投资和行业轮换的策略,并且坚持两线布局,即一方面配置以房地产龙头股为代表的大盘蓝筹,另一方面在新兴产业中挖掘机会,比如重仓医药和电子板块。往往不会用过多的仓位参与市场热点,相反会常常采取“埋伏”的策略,提前布局一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比如,今年年初,当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看空房地产股票时,淡水泉却反响加仓房地产股。而7月份地产板块的优异表现也让淡水泉旗下多只股票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率。

其实,淡水泉的这种逆向投资的理念主要还是坚持价值投资,这种操作手法不仅对投研能力要求颇高,还需要管理者非常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自信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其近7年超越180%的收益也证明了淡水泉的逆向投资策略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在选取逆向投资策略的私募时,也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可能短期内这种产品业绩未必能跑赢同类,甚至落后垫底,但是将业绩拉长来看,淡水泉这种坚持逆向投资策略的大型私募一般都能收获不错的收益。

另外,因为目前蓝筹股市盈率远远低于创业板等中小盘个股、且估值处于被低估状态,具有一定的继续表现的机会。所以,如果投资者长期看好蓝筹风格,可以重点关注具有蓝筹基因的大型私募。而且,退一步来说,蓝筹行情是锦上添花,这些优秀的大型蓝筹风格私募即使在没有蓝筹行情的状况下,也总能挖掘出便宜且具有成长性的价值股。

淡水资源概况篇10

关键词大小凌河扇;地下水;模型;边界条件;处理;辽宁锦州

中图分类号 TU991.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9-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地质学。近年来一批技术成熟的模型软件得以在地下水项目中应用,并以其良好的前后处理功能,使得模型软件更快普及[1-2]。目前比较流行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有:Mike She、GMS、Visual Modflow、Feflow、Pwin、 Groundwater Vistas等[3-4]。

1边界条件概述

模型设计中正确选择边界条件是极其关键的一步,稳定流模拟中,边界条件基本决定了水流的类型。非稳定流模拟中,水位下降浓度变化影响到边界时,边界条件会影响到模拟的解,边界条件不合适将会导致模拟结果出现错误。

边界条件有3种形式:①给定水头边界,也称第一类边界条件或Dirichlet条件,即研究区某一部分边界上个点在每一时刻水头已知。②给定流量边界,也称第二类边界条件或Neumann条件,即某一部分边界上单位面积上流量已知。③混合边界条件,也称第三类边界条件。

2区域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大、小凌河扇地是辽宁省西部地下水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研究区范围见图1。区域内有大凌河、小凌河2条河流。大凌河发源于凌源县打鹿沟,经大凌河镇,右屯卫入辽东湾,区内长度62 km。2000年以来年平均径流量9.73亿m3。小凌河发源于朝阳县助安喀拉山,经门家窝铺,集中在何屯南注入辽东湾,区内长度41 km。多年平均径流量3.87亿m3。

2.2地质地貌

该区位于下辽河平原西南部,为大凌河、小凌河及渤海辽东湾沉积而成的冲洪积、冲海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大、小凌河扇地主要由大、小凌河冲洪积物和滨海的冲海积物堆积而成。不仅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而且岩相变化大,成因类型复杂,层位齐全。总观第四系沉积物岩性,以粗粒沉积为主,多为砂砾石、砂砾卵石,掩伏于地表细粒沉积之下。

其变化如下,水平方向上,北部大、小凌河扇顶区砂砾卵石粒径大,厚度也大,向东南、南至扇的前缘和滨海平原粒径和厚度逐渐减小[5]。东西方向变化不十分明显。垂直方向上,下粗上细。中下部均为砂砾石、砂砾卵石。上部为砂、亚砂土、亚黏土或互层。地表出露岩性,除河床为砂砾石外,皆为细粒的粉细砂、亚砂土、亚黏土。

2.3水文地质条件

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后,水力减弱,所携带的粗颗粒物质在山前地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粒度粗、厚度较大的沉积物,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极好场所。加之表层多为砂性土,黏性土断续分布,未形成较厚的隔水层,有利于大气降水、河流、渠道渗入补给。此外,西部山区地表水流和基岩地下水多排泄于山前堆积物中,故在山前地带形成极强富水带。沿着沉积方向,粒度变细,层次增多,补给条件变差,富水性逐渐减弱。在两扇的左右两翼近山前地带,因含水层厚度变小,富水性较差。

西北山前平原的后缘大凌河扇地的顶部及小凌河扇地及两扇扇间地带,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砾卵石、富水均匀水量极丰富的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层,上部覆盖着亚黏土、亚砂土夹砂层,厚度3~10 m,下伏基岩为太古―元古代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石英岩及第三系泥岩、砂砾岩。山前为潜水,向南东逐渐变为微承压水。

大凌河扇的中部,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砾卵石、富水均匀水量丰富至极丰富的浅层承压水,表层覆盖岩性为黏性土,厚10~25 m,构成浅层承压水顶板。底板埋深40~75 m。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单斜结构。

大凌河扇地前缘及东翼一带,颗粒变细为砂砾石夹砂层,富水性变弱[6]。

(下转第251页)

(上接第249页)

3研究区边界的处理

3.1AB边界

外边界为山丘区,由于下辽河平原第三系形成断陷盆地,之后的第四系坳陷,使得山区平原交界处裂隙水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是隔水的。但是由于靠大、小凌河扇一侧的山区有汇水,还是会有一部分侧向补给,因此这部分山区汇水可以作为研究区的侧向补给量,因此以此边界作为定流量边界。

3.2BC、AE边界

BC、AE边界分别为大、小凌河,由于大小凌河扇扇区地层由冲洪积砂砾石、砾卵石组成,渗透系数很大,大小凌河与扇区地下水有明显的交换,因此这2个边界可以作为定水位边界处理。

3.3CD边界

CD边界是大小凌河扇与海之间的咸淡水分界面,可以作为零流量边界。尽量不要用海水位作为定水位边界,因为海水位受潮汐影响,很难用一个固定水位值作为边界条件的水位值,而且潮汐水位观测基本上观测的是潮汐的最高与最低水位值,如何来概化海水水位合理很难确定。而咸淡水分界面是零流量的,相对而言水比较稳定。

3.4DE边界

大小凌河扇的外缘也是9 m地下水埋深等值线,主要以细沙泥土夹层为主,地下水运动明显迟缓,可以作为定水头边界。虽然是人为边界,但是由于处于冲击扇外缘,渗透系数很小,为0.2 m/d,而且经过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观察,边界处地下水水位稳定,如果附近没有新增加大的取水设施,边界是稳定的,可以作为第一类边界处理。

3.5下边界

根据大小凌河扇水文地质情况,第四系上更新统(Q1)顶部有1层完整的黏土夹层,厚度3~5 m,成为一个稳定的隔水层,可以作为模型的下边界。

4结语

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模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边界条件的概化是影响模型精度的关键步骤。笔者通过对锦州大、小凌河扇水源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探讨确定模拟边界条件的概化方法。边界选取的稳定性是首要目标,用于预测未来水资源状况的模型,最好要用天然边界。临海的边界尽量选用咸淡水交界面作为零流量边界,海水位作为定水头边界,有待商榷。

5参考文献

[1] 张洪霞,宋文.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11):794-796.

[2] 郭晓东,田辉,张梅桂,等.我国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应用进展[J].地下水,2010,32(4):5-7.

[3] 封丽华,向永,潘孔钊.Visual Modflow建模应用与探讨――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评价标准化数值模拟软件交流[J].新疆地质,2004,22(3):275-277.

[4] 徐艳杰,常利武,黄会平.FEFLOW在地下水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73-76.

[5] 杨虹.锦州市大、小凌河扇地水源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趋势预测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24(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