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的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6:52

淡水资源的现状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1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2

【关键词】海洋利用;海水淡化;环境保护;前景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淡水占2.5%,而海水占97.5%。海水利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淡水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显然,海水利用也是解决我国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向大海要水,要资源,是解决沿海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1.2研究意义

海水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分析我国海水利用技术的现状,提出我国海水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促进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出路。

2、海水利用现状

2.1 国际海水利用现状

海水作为水资源的利用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海水直接利用,即不改变海水的化学成份而利用其恒温性、流体性等物理性质,直接代替淡水的使用过程,如海水直接用作冷却水、稀释水、洗涤水或大生活用水等等。其二是海水淡化,即将海水中的盐份脱掉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海水直接利用的水量约占海水取用总量的90%以上,淡化水量不到10%,但它对满足工业用水和人类饮用水的需求则是非常重要的。

2.2 我国海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2.2.1对海水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引导,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不完善。

2.2.2海水利用发展慢、规模小

我国海水淡化水日产量仅占世界的1%左右,海水作冷却水用量仅占世界的6%左右。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品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都有较大的差距。海水淡化成本仍相对较高。海水淡化吨水成本虽已降低,但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偏低的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这是制约海水淡化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2.3关键设备、核心部件还主要依靠进口

尽管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发展较快,但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受制于人。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耐蚀材料等主要依靠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海水淡化出的淡水成本高,大型海水利用装备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2.2.4成套化、规模化技术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针对万吨级、1O万t级海水利用工程的公益、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尚缺乏系统化开展,大型海水利用集成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大型海水利用成套化、规模化技术尚需工程化验证。

2.2.5海水利用与各种能源耦合技术需要继续探索

海水淡化与核能、海洋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耦合的技术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耦合关键技术尚需不断完善。

2.3 针对我国海水利用存在问题的建议

2.3.1技术的自主创新

要进一步强化海水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开展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大型化、集成化、成套化海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并形成海水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其中,海水淡化的重点是大型化低温多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型反渗透工程技术和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新能源与海水淡化技术耦合等。海水直接利用的重点是超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大规模海水冲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海水烟气脱硫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研发与应用。海水化学资源提取的重点是开展海水提钾、溴、镁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示范,解决浓海水综合利用问题,探索浓海水提铀、锂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

2.3.2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推进海水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对引进的成套海水利用工程设备和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引进部分关键部件,进行研发并形成自主创新的集成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海水利用自主创新领域的新拓展。

2.3.3强化海水利用政产学研用

加强政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海水利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政策环境优化、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及合作研发等方式,实现海水利用自主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机对接和融合,加快推进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

3、前景

海水利用业作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需求角度

海水利用业作为淡水资源的主要补充途径,其重要地位不可动摇。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陆域开发活动的不断升级,海水作为淡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将会在众多领域发挥作用。

3.2 技术角度

目前海水利用的各项主流技术已经成熟,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水脱硫技术等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已经进入典型示范阶段,为海水利用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3.3 产业政策支持角度

海水利用业是沿海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产业,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海水利用业。国家政策的导向,为海水利用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保证了海水利用业的长期发展。

结 语

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缺水地区发展海水利用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海水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水源之一,海水利用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必须共同努力,加快海水利用技术与设备制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步伐,认真开展海水利用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水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积极研究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鼓励社会参与、拓宽融资渠道沿海各地区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海水利用产业,优化用水结构各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海水利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推动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屈强,刘淑静.海水利用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M].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7):22.

[2] 杨尚宝.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J].水工业市场,2007(8):11.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3

关键词:水资源危机;分布;问题;对策

0 引言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远多于陆地面积,但是,地球上97.5%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也很难适用于工农业,仅有2.5%的淡水能直接被生产和生活利用,而对于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65%以上位于北极和南极地区,其余大部分淡水位于大陆深层中,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微乎其微。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7,342立方米,但是由于地理因素等不同,导致各地区水资源分配量不均,部分区域水资源供应量严重不足,其中,中东、非洲区域尤其突出。

1992年,联合国曾在冰岛举行水和环境国际会议,倡导寻找新的途径,对淡水资源做出评价、发展和管理;世界银行也曾于1993年提出了有关水资源的新课题;最近,粮农组织又成立了一个关于水和持续农业发展的国际项目(lap-wasad)。这些信息表明,水资源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农业水资源的使用量将会持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首要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相应的对策,水资源问题必将对该国的社会、经济、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问题刻不容缓。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针对自身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值得其它各国借鉴。

1 美国水资源现状

美国水资源总量丰富,据估计达29,702亿立方米,其东北部五大淡水湖湖水总面积为242,984km2,为美国东部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然而,东多西少,人均丰富却成了美国水资源分布的一大特点。细致地可以将美国划分为两个不同区域:西部和东部。西部17个州为干旱和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东部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为800至1000毫米左右。很显然,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南部淡水资源储备量不足,成为了美国水资源的突出问题。

据了解,干旱在美国西部约占一半以上的面积,不仅如此,干旱程度与去年同期也没有多大差别,最干旱的地方包括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地的居民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利福尼亚南部大范围区域正经历着十分干旱的状况。美国海洋、农业、和大气管理部的《干旱观测》,在水资源评估中声称道:美国陆地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或者缺水状。因此,美国有很多理由为该国未来水资源而担忧,水资源危机成为了影响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又一重要因素。

2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上文中指出的问题曾经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上世纪40年代起,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水资源危机的紧迫性及淡水资源的重要性,经过70多年的努力,现今美国水资源利用率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

2.1 兴建调水工程

调水是从水资源充足的区域向水资源匮乏区域进行调动,以便实现该区域水资源再分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对于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国家,建设合理的调水工程,将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缓解该流域工、农业用水的矛盾。

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美国政府积极采取区域调水措施,并且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例如,美国西部曾经是干旱缺水地区。为开发西部,仅 1933-1943年联邦政府就批准兴建了34个调水工程,这些工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经济繁荣[2]。加州南部地区年降雨量很少,地下水资源储备量不足,为了解决南部地区干旱缺水及工农业发展的需要,美国通过从克罗拉多河引水,供应南加州地区的用水需求。这些调水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南部地区缺水的问题,而且还在防洪、灌溉、水力发电及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美国西南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海水淡化处理

海水淡化处理是利用电渗析、反渗透、蒸馏法等新技术实现水资源利用。通过施行新技术的海水淡化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美国海边城市淡水成本,而且水质好,技术可实施性高。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将有效解决部分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br>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以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长期承受着干旱的压力,从其他州调运淡水往往会增加成本。对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国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并对经济产生重要意义。

经过60多年的努力,美国的海水淡化技术与规模取得了长足发展。美国政府于1950年成立盐水局,进行淡化技术应用研究,1974年后转化为资源技术局,不断推进水资源和脱盐技术的进步[3]。由于地理因素影响,海水淡化厂通常集中建立于美国本土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中,位于得克萨斯州的 freeport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座海水淡化厂。据相关统计,2004年美国就拥有海水淡化厂2,560多家,淡化水日产量约36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很显然,美国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对经济已经产生重要意义。

2.3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为保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很多国家十分重视水资源管理问题。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许多国家成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对水的使用、调配、开发进行全面的管理。

美国水资源分布有较大差异,对不同地区水资源的管理也有不同的模式。从总体上讲,美国政府注重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强调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重视水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地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田纳西河水资源管理是美国历史上水资源综合性管理的一个成功模型。

田纳西河流域曾经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落后的地区。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决定成立田纳西河管理局,并授予其规划、利用田纳西河流域各种资源的权利,对整个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性治理。经过10年的努力,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共修建了31座水利工程、21座大坝,不仅成功控制了洪水,还在当地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及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年间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创造了举世赞誉的田纳西奇迹[4]。

2.4 污水处理

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污水处理是实现水资源重新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实际上,污水回收系统是通过工程工艺来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系统中包括了有计划的污水再生、循环和回用,同时,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社会系统”,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也是防治水环境污染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实现水资源良性社会循环的重要保障措施。污水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不得不重视污水作为“第二水源”的可利用价值。

近几年来,美国的污水处理项目已成功实施,且对重点城市普遍施行了污水二级处理及再利用化发展。其中,加利福尼亚州irvine大农场处理污水用来灌溉、洗车、工业,污水利用规模1,500公顷;弗吉尼亚州的upper occaquan回用水补给水资源,污水利用规模7,200公顷;德克萨斯州的ei paso回用水补给水库,污水利用规模1368公顷[5]。

3 结束语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美国的淡水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等水资源危机问题,如果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的措施,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必将对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陆贻通,朱有为,陈凯旋.世界水资源保护概况[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6(4).

[2] 陈楚龙.美国水资源发展过程与战略[j].人民珠江,2006(5).

[3] http://taiwandesal.com.tw.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4

关键词:淡水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一、淡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全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见表1)。

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美国的1/6,前苏联的1/8。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7个有关组织1997年对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已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见表2)。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海滦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67m3,与世界最缺水的以色列(382m3),沙特阿拉伯(254m3)相近。按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m3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

我国目前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线(见表3)。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至1575m3,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2.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3%,拥有的水资源仅占全国的4.6%(见表4)。华北地区已探明的49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1.2%,而水资源只占4.7%;江南地区矿产资源仅占全国10.2%,而水资源却占全国的42.9%(见表5)。

3.雨热同步,年内、年际分配不均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此外,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例如,松花江1898~1908年、1916~1928年连续11、13年出现枯水年;黄河1922~1932年、永定河1926~1933年连续11年和8年出现偏旱少水年。

总体来讲,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雨热同季,丰富的水利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它的时空分布不均,加上与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也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历代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治国安邦的大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到1996年,全国水库已从20多座增加到8.4万座,总库容4600多亿m3。农田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7.6亿亩,农业用水(包括灌溉、林牧渔菜田用水)量从1000多亿m3增加到4055亿m3,翻了两番,为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近5000亿kg,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基本条件。工业与城乡用水从8.6亿m3增加到1143亿m3,增长132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从1949年的97%下降到1993年的78%,工业与城乡生活用水相应从2.9%提高21.9%。目前全国实际年用水量约5200多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水量的19%(见表6)。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我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增加了2.3倍。1997年全国受旱面积5亿亩,因旱减收粮食470亿kg。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m3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统计,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万m3,年缺水量约60亿m3,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当前全国农村还有6000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2.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呈恶化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416亿m3,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海河达62.3%。据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黄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等监测的50%以上河段的水质为Ⅳ~Ⅴ级,淮河除部分干流河段为Ⅲ级外,其余均为Ⅳ~Ⅴ级。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全国因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全国受污染的农田有1000多万km2,损失粮食120亿kg。

3.气候变化和水环境恶化

据气象部门对我国近40年气候变暖的趋势研究表明,80年代平均气温比50年代高0.25℃,降水量减少30mm,北方地区最为明显。《中国21世纪议程》报告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河流可能出现长达20年左右的枯水期,南方的河流可能出现大洪水,全国旱涝灾害更加频繁,这将对我国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影响。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淡水资源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导致了水的生态环境恶化。江河上中游地区,由于森林特别是水源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同时带来下游河道、水库、湖泊的严重淤积,调蓄能力下降,河流干涸。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区56个,面积8.7万km2。北京城区最大地面下沉达0.6m,天津城区最大地面下沉2.6m。

北方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海河已变成季节性河流。黄河面临断流和污染的双重压力。从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中,有19年发生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愈来愈严重,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36天,1997年达226天。全流域农田受旱累计7042万亩,减产粮食98.6亿kg。新疆塔里木河因干旱缺水,河流萎缩200多km,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4.用水浪费严重

首先是农业用水的浪费。目前,全国农业年用水量约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8%,是用水大户。我国灌区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修建的,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一直沿用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古老方式,水的浪费十分严重。灌溉用水中有近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掉了,进入田间的另一半水,由于采用大水漫灌又有近一半渗漏、蒸发了。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大头是白白浪费了。国外先进的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我国灌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30~50年。

黄河断流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但用水浪费及污染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农田灌溉面积1200万亩,年用水量为122亿m3,现在,灌溉面积发展到了1.07亿亩,增加了6.4倍,加上其他用水量,目前黄河总的需水量估计已接近于黄河天然径流总量。黄河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5左右,同时由于大水漫灌,在甘肃景泰、宁夏盐环定、内蒙的河套等灌区都引发了次生盐碱化。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59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日本为6m3左右,美国为9m3左右);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生产1t钢耗水20~40m3,而发达国家只需6m3左右。

我国城市一方面缺水,一方面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20%。城市的节水、污水回用以及雨水利用等节水技术没有得到很好推广。目前,家庭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普遍,如果抽水马桶采用两段式、洗澡龙头采用曝气式,家庭生活用水就可以节省1/3。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建设滞后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19%。从开发利用进度来看,1980年以前,大体上每10年增加1000亿m3(见表6)。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80~1993年13年中,我国人口增加2亿多,经济翻了两番,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1.34%,而供水量年增长仅为1.27%,人均用水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水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水治理也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6.淡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管理和淡水资源无偿开发利用的状况,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据1997年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0.1m3/元左右,工业用水(原水)价格平均每0.16m3/元左右,农业用水价格平均每0.03m3/元左右,工农业及城镇用水都处于亏本运行状况。而欧美一些国家供水价格一般相当人民币8m3/元(包括污水处理费)左右,农业水价0.8m3元左右。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三、21世纪中叶淡水资源的供需分析

1.预测依据

(1)人口。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至2000年全国人口为13亿;至2010年人口将增至14亿;至2050年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28.7%,2010年为40%,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50年将达到56%左右,那时城镇人口约为9亿,农村人口约为7亿。

(2)粮食。解决我国16亿人口所需粮食必须立足自给,根据我国政府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按人均占有粮食400kg计算,2050年全国粮食产量需达到6.4亿t。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全国耕地面积将由目前的20.89亿亩(人均1.7亩)下降到19亿亩(人均1.2亩),其中灌溉面积将达到9亿亩左右。

(3)国民经济。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有关部门预测,至2050年人均GDP将要达到6000美元左右(相当于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需水预测

(1)用水标准。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单方水的粮食产量平均为0.85kg;全国工业用水平均每万元产值年用水为159m3,重复利用率为30%左右;城镇生活用水每天人均177L,农村生活用水为76L。如果按目前的用水水平来预测2050年的用水量,全国年平均总需水量将达到5万~6万亿m3,相当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的2倍,这显然是不可能。

因此,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的供需问题,必须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用水标准只能按照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根据我国国情,参照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到2050年工业用水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采用8m3,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5%;考虑到我国人多水缺,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的标准,只能按低水平来考虑。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定额采用225升,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定额为117升;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采用0.6~0.7,全国单方水平均粮食产量提高到1.25kg。

(2)需水总量。按以上发展指标及用水标准,经有关专家测算,2050年需水总量8200亿m3,比现在增加3000亿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720亿m3,比现在增加3倍,工业用水3200亿m3,比现在增加3.5倍,农业用水4280亿m3,比现在略有增加(预测结果见表7)。

(3)供需分析。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开发条件困难,输水距离远,为满足我国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必须在全面普及节约用水,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配套挖潜改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开发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再生利用、跨流域调水以及海水利用,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水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目前我国总供水量为5200亿m3,要满足上述需水要求,还需新增供水3000亿m3左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搞好现有水源工程的更新配套改造挖潜工作。据统计分析,目前全国水库总库容4800亿m3,兴利库容为2500亿m3,由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每年实际供水量为1600亿m3,尚有900亿m3兴利库容没有得到充分调蓄利用,此外,如提高洪水预报和调度的准确度,还可以增加一部分水库的调蓄能力;全国河道的引水和提水工程年设计提引水量为3000多亿m3,由于工程和设备的老化,目前只达到2610亿m3。今后,通过对现有蓄、引、提等水源工程的更新配套改造挖潜,约可增加800亿m3的供水能力。这项工作与新建水源工程相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不淹地、不移民等优点,应予优先考虑。

②有计划的新建一批水源工程。首先是合理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我国地下水资源可开发量为2900亿m3,目前已开采900亿m3,占可开采量的30%左右,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采取“以水定井、节水灌溉、统一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可在松辽河、新疆、淮河、黄河下游两岸等地区再开采250亿m3;

二是在干旱地区及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兴修小型、微型水利及雨水集流工程,可以增加蓄水量50亿m3;

三是加快蓄水工程建设。目前,全国在建水库兴利库容有200多亿m3、拟建和规划建设的有600亿m3;

四是兴建一批引、提水工程。全国在建和拟建的引、提水工程可增加年供水能力300亿m3左右;

五是兴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南水北调,新疆和东北的北水南调,引江济淮,通榆运河,辽宁的西水东调等调水工程,总调水量估计在500亿m3左右。

③开发替代水源,污水处理回用。按照上述需水预测计算,至2050年城镇生活用水每年达720亿m3,污水处理率达70%,污水回用量按250亿m3计算。处理后其余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国约1600亿m3可作环境用水。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和非饮用水,至2050年大约可以利用相当于50亿m3淡水的海水。

通过上述措施,至2050年全国比目前可新增供水能力3000亿m3(见表8)。全国淡水资源年总供水能力将达到8200亿m3左右,可以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因此,要实现21世纪上半叶的我国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是工农业及城镇生活必须全面节水,这是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其次要综合采取挖潜改造、新建、污水和海水利用、雨水集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20世纪后50年,我国以开源为主增加了4000多亿m3的淡水资源供给,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前50年,我国要以全面节流,搞好保护,积极开源,再增加近3000亿m3的淡水资源供给,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1.将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均水资源量比现在减少1/4,水污染和水环境问题愈来愈突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解决我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关键在水资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要达到56%,工业产值比现在增加60倍左右,其关键是淡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如果淡水资源供给出了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将会引发社会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因此,建议把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将淡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宏观调控的重点。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人口控制方案、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经济结构重要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都要以淡水资源的安全供给与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将水的供求以及开发利用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和规划。

2.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

江总书记最近指出:“要认真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和节约用水工作,二者不可偏废”。今后我国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但由于自然及环境等因素,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因此,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举,将节流放在首位的原则。特别在当前社会缺乏节水意识,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国家财力薄弱,更要强调节水。把建立节水型的农业、节水型的工业及节水型的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如果考虑工程配套及污水处理的费用,节约一方水的费用,相当于新开发一方水费用的1/10左右。

今后我国农业用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解决我国农业当前干旱缺水和今后发展用水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节水。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污染水体的主要源头,是21世纪淡水资源问题的难点。工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降到现在的1/20。不仅农业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工业、乡镇企业及城乡用水也要大力普及节水。要抓紧对现有工业、乡镇企业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改造和调整工作。严格控制在缺水地区兴办耗水工业。

同时,要大力加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特别要加强江河中上游水源林建设,涵养水源。要加大防治水污染的力度,实践证明,先污染后治理,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治理费用成倍增加。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要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

3.将淡水资源的节流开源保护作为近期国家建设的重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这批工程大部分进入老化期,效益衰减日趋严重,急需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配套。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将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十分重要的50年,淡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目标,淡水资源的节流、开源、保护建设必须先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建议国家将其作为近期国家建设的重点,在研究和制定财税体制改革和安排投资计划时,加大对淡水资源节流开源保护的投入。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5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6

近日,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编制并印发了《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的表明,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

海水淡化原材料、技术设备厂商将成为政策利好的最大收益方。《规划》中对技术升级的硬性约束成为亮点:首先是研制6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关键装备,重点包括渗透膜、水压泵的技术研发;其次是突破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使海水淡化能耗和制水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20%以上;最后是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和设备制造企业。

当媒体宣布北京10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对京津唐部分地区的供水,北京市民将有望喝上“海水”。记者第一次感觉到,这一新兴产业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为了弄清海水淡化的实现条件和产业现状,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关村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企业成员之一,赛诺水务CTO张松建。

基本特点

《中关村》:海水淡化在中国实现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气候状况对海水淡化的影响有多大?

张松建:首先是水资源的匮乏。海水淡化属于非常规资源,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如今,北京市已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储备资源来看待。其次,我国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很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区域的工业也最发达,海水淡化就近利用有其地域优势。再次,沿海地区的人口非常密集,用水需求量大且逐年增加。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海水淡化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影响,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会有一个助推作用。例如香港,香港并不缺水,但也建造了海水淡化厂。所以说,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各国饮用水的供应策略。很多国家都已经把海水淡化作为战略资源或者战略储备。

《中关村》:海水淡化后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可以用在哪些领域?用作生活用水是否适合?淡化海水的价格与目前的居民用水相比是否有优势?

张松建:淡化之后的海水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后处理,流程不止于简单的淡化。如果进入市政系统,淡化海水还要再进行矿化处理程序,从而达到饮用水的各项指标,所以用作饮用水没有问题。如果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由于每个工厂的要求不一样,可以进行不同流程的淡化海水的后处理。如今,不论是进入市政管网用作饮用水还是成为工业用水,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

海水淡化走向市场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成本与自来水价格相比偏高,淡化水的价格是5到7元钱,北京市自来水价格是3元多,比淡化水的价格低。所以,海水淡化要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供应居民用水的话,目前还行不通,需要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内淡化海水60多万吨的产能,大部分都用作了工业生产用水。只有近期,青岛市的一个10万吨淡化海水项目用来供应市政饮用水。

工业企业为什么积极支持海水淡化?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工业企业在沿海地区如果新建或扩建项目的话,其用水指标是受限制的;工业企业在当地购买自来水的价格比较高,例如北京市燕山石化的工业用水价格大约7元/吨。所以,海水淡化用作工业用水,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企业就会有积极性。另外,如果企业用淡化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国家会有相关补贴。但是,只作为工业用水,海水淡化的产业规模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进入市政管网,规模才会上去。近期,北京市已规划一个1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业界都在关注项目的动态。

《中关村》:海水利用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是否有不同特色?

张松建:是这样。只有渤海湾这样的半封闭海域需要考虑浓海水对海水的影响。中东、澳大利亚等区域和国家的海水淡化规模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吨,浓海水全部直排到了海里,周围生态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快速扩散排放的技术在发挥作用。

产业现状

《中关村》:海水淡化市场在国内外,政府主导性更强还是市场主导性为主?

张松建:中国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为主,因此发展起来阻碍比较多,衍生出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这也导致海水淡化的应用不太广泛。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在国外主要依靠政府的帮助发展起来的,包括新加坡、中东等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广泛的国家。这一市场的驱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早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直接对口单位是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建设部、水利部,多个部门管理,头绪比较多;今年国家明确提出海水淡化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并针对海水淡化产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和目标,业内认为这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中关村》:目前,国内海水淡化的产业现状是怎样的?国产海水淡化自主研发技术的含金量有多大?

张松建: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就已有了相关应用,即针对一些岛屿的小规模海水淡化。截止2011年国内海水淡化总产量达到了每天60多万吨。从2003年开始,这个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规模还是很小。

目前,国内的海水淡化工艺技术基本与国际同步,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对于大规模海水淡化系统缺乏工程实施经验。现在,已应用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项目是10万吨,还是由国外公司设计建设的。我们公司设计建设的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的产能是3.5万吨。规模小,带来的问题是在大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7

关键词:地下水;超采;治理

唐海地区由于多年来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漏斗,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唐海县地处渤海湾北岸,在冀东平原区的南部边缘,陆地形成较晚,县境北部主要为滦河下游冲积扇的末端,南部海岸地貌特征明显。唐海县处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境内河流均属于季节性河流,由北向南穿越县域入海。地质属中生代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境内土壤表面质地因受母质与海水、河流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渐粘重,形成了北部沙质、中部壤质、南部粘质的状况。境内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古滦河与沙河冲积而成,富水的粗中砂层薄而少,水质、含水层及岩性变化都较复杂。分布在第六、八、九农场北部的全淡区浅层地下水和位于六、八、九农场以南地区埋藏于微咸水、半咸水、咸水体之下的深层承压淡水两部分是唐海县可利用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唐海县内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靠机井开采地下水供水,县地下水开发利用在区域上基本为分散开采方式,但在县城内则是高度集中开采,开采井数占全县总开采井数的10%,开采地下水量则占全县总开采量的30%,使得城区地下深层淡水水位埋深下降,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据1981数据显示:全县共开采地下水2768万m3(其中为人民生活供水124.58万m3,为畜牲饮水供水72.82万m3,为工业供水1094万m3,为农田灌溉供水1476.6万m3),与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相比,超采1698万m3,其中深层地下水超采1319万m3,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面积323km2,涉及到九个农场,漏斗中心静水位由1975年5~8m,下降到1981年的15~27m,平均每年下降1.66m-3.16m。唐海县各农场1991-2005年水位统计显示:水位下降平均值13.35m,年平均下降速度0.95m/a。

深层地下水的严重开采,造成水位下降、水头降低,致使粘性土压密释水,在全县范围内产生地面沉降。地面累计沉降量由东北向西南渐增。

地下淡水的长期超量开采破坏了滨海地带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海水沿含水层侵染浅层淡水或以越流方式垂向侵染深层淡水,使地下淡水的储藏遭到咸水的危害,使本不富足的沿海地下淡水资源更加紧缺,深层淡水水质变差。

唐海县地下水超采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缓解并遏制地质灾害的发生,研究采取措施如下:

1 节约用水

加快城镇供水水源、输水、净水工程的技术改造,完善节水措施,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推广工业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加强节水管理;加强对第三产业用水总量的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公共设施节水器具的普及率;进一步发展农业灌溉的渠道防渗配套建设,扩大喷滴灌及管道灌溉建设以减少灌溉过程中的输灌水的损失。

2 控制开采

为防止地下水继续超采,唐海县应加强地下水开采的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证审批制度,严禁乱打井、打深井,通过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关闭自备水源井,有部分地表水替换地下水,通过行政手段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将地下水的开采量控制在允许开采的范围内。在生产中,要优先使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加强污水回用水的利用,逐步代替地下水的利用。

3 人工回灌

人工回灌地下水是直接扩大地下水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当前许多地区地下水不足和改善水圈的最有效途径。针对唐海地区用水的现状,所采取的地下水人工回灌主要指将多余的地表水、暴雨径流通过地表渗滤或回灌竖井(渗滤井)等方式由地表转移至地下含水层中,随后同地下水一起作为新的水源开发利用。

1)增强拦蓄

唐海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9mm,但年际内分配不均,降水量多集中在7~8月几场大雨中,汛期河水猛涨,大量的雨水白白流入大海,造成淡水资源的浪费。为充分利用地表水,可以调用起唐海县发达的水利设施如水闸、橡胶坝拦蓄河流径流,平原水库集蓄雨水和用水淡季的滦河径流,借助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天然的水头差,使之自然渗补给含水层,以增加含水层的含水量。

2)渗井补源工程

渗井补源是人工回灌的主要工程措施,在河床上布置人工渗井,渗井与地下含水层沟通,补充地下水。其优点为: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也不受弱透水层分布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建立以沟渠入渗为主,回灌井、回灌渠或井、渠结合等的淡水入渗帷幕和补源方式,在下游平行于海岸修筑挡水屏障,从而形成地下水库。

针对唐海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现状,多部门联合起来,因地制宜,多措施并举,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硕,田西昭,张志强等.唐海县地下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地下水,2010,32(3):94-96

[2]郭占荣,黄奕普.海水入侵问题研究综述[J].水文,2003,23(3):1-6

[3]李琳.唐山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与预测[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8

[4]余钟波,黄勇.地下水水文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0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8

【关键词】城市化 水资源 中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快了。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从而也加快了水资源由农业生产用水这一单一的使用途径转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多途径的过程。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工业、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即城市水资源利用趋向规模化;另一方面原有城市土地利用趋向立体化,使得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和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聚,也促进城市水资源利用的集中化,同时科技的发展,路面大量使用混凝土,使地面的可渗水面、绿化和水面积减少。这些都会扰乱城市区域正常的水循环、使城市供水不足、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导致地下水超采、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一、全球水资源现状与危机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75%,有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被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但是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将会有30亿人面临缺水,40个国家和地区淡水严重不足。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亿合计数增长。我们要加强保护水资源意识,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如果还不珍惜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多,如果说将地球的水比作一大桶水的话,那么我们能用的也只有一勺水,而这一勺水中的四分之一或更多已经被污染;如果再让它们继续遭到人类的摧残,早晚有一天,它会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

二、城市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城市用水一般由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商业用水和公共用水组成,也有少量的其他目的用水,比如消防用水、管线清洗用水和管网系统渗漏。

(1)对城市短期用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天气因素。晴天较阴雨天用水量大,高温天气较低温天气用水量大;管网因素。由于管网、检修或抢修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会使用水量明显下降,管道破裂造成管网中的水量流失,而流失水量无法计算,都包括在总用水量中,会使总用水量增加。

(2)对城市中长期用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水的重复利用率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缺乏,节约用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实施水的重复利用。管网运行、管理状况的影响。管网漏失率、管网检修状况等因素对用水量有明显影响、管道爆裂、管网暗漏造成的大量漏失。

三、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使城市高楼林立,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以及大批建筑群,造成城市出现“积热效应”、“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地区气候变化,使局部的气候与整体气候不一样,从而影响大气降水,对城市水资源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气候变化最重大的影响将是对水文周期和水利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因此对社会一经济制度的影响。气候异常,例如水旱灾害发生次数增加,将使灾难发生率上升,并变得更加严重,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将导致供水量下降和对水的需求增加,这可能引起淡水体变质,给水的供求已很脆弱的平衡造成压力。即使在降水量可能增加的地方,也不能保证会在能被利用的时节降水。并且,还有可能发生更多的水灾。

四、中国城市水环境问题与挑战

(1)中国的水环境问题。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国家,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的数据,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26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同时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尖锐。

(2)城市水系统的未来挑战。今后50年中国人头将到达16亿高峰,城市化也将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现有水资源总量高度紧张、水环境容量已接近极限的状况下,中国城市水系统所面对的挑战将是极其严峻的。对此,我们应当特别关注如下城市水系统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宏观问题:城市水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效率;城市水系统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的动态扰动;城市水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城市水系统的老化和水资源退化问题。

参考文献: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9

1 淡水螯虾的生物学

1.1 栖息环境

淡水螯虾生活适应性强,从河流到小溪,从湖泊到池塘以及沼泽、稻田均可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也不高,浅水深水,肥水瘦水皆能生存,耐旱力较强,离水生活数天或数周仍能较好存活。

1.2 食性和生长

杂食性,大量摄食水生植物、小型水生动物。相比之下,更喜欢动物性饵料如水生蠕虫、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的螺蚬蚌肉、蝌蚪以及鱼肉、屠宰场的下角料等。小麦、玉米面、菜饼、豆饼等谷物饲料以及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的嫩叶,也是淡水螯虾的重要饵料来源。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更是淡水螯虾的优质饵料。淡水螯虾一般生长很快,但不同品种之间有差异,春季繁殖的克氏原螯虾虾苗经3―4个月的生长,其规格可达到50克,符合上市要求。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温度为14―32℃,最适生长水温为18―28℃。

1.3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种类的不同而异,但大多数是夏末秋初,有些种类却是在秋季,冬季产卵,春季孵化。一般为一年性成熟,大部分种类一年繁殖一代,有的种类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产生两代。淡水螯虾为雌雄异体,抱卵的母体一般多隐居石下或洞穴中,不爱活动。时雄性抓住雌体,将精排至雌体腹部腹面,卵产出后附于附肢上,腹部弯曲,保护卵子,又不停地扇动腹肢,造成水流,保障胚胎发育的供氧,经2―3周孵化,幼体孵化后不经任何变态即与成体相似,攀附母体附肢上1―2周,两次脱皮后才独立生活。

2国外对淡水螯虾作为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

北美是淡水螯虾种类最多的地区,约有300多种,它已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早在1880年美国就已从事淡水螯虾的捕捞生产,捕捞产量连年增加。到1960年美国就开始了养殖业,并且发展迅速,现养殖产量已占美国甲壳类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养殖种类主要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此外,还有原螯虾属Pacistacus、太平螯虾属Pacifstacus和叉肢螯虾属Orcenectes的一些种类。养殖方式有大水面粗养,池塘精养,虾鱼混养和稻田轮养等。单产水平一般为:稻田养殖1000公斤/公顷,大水面粗养1000~2000公斤/公顷,精养4000公斤/公顷。淡水螯虾售价随质量、季节和地区不同而异。在美国,每公斤鲜虾约为0.9~3.3美元,去壳虾肉的售价为鲜虾的10倍左右。

欧洲开发淡水螯虾的资源也很早,早在1870年,芬兰便开始出口螯虾。60年代后,瑞典、芬兰、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波兰和苏联等国家都从国外引进抗病力强的优良种类,还大力恢复本国的淡水螯虾资源。70年代初,波兰淡水螯虾的年产量超过5万公斤。80年代初,西班牙的年产量已达到200万公斤,西德和法国的年产量也都在100万公斤以上。由于欧州市场的需求量很大,故每年仍要进口5000吨以上。1987年,仅瑞典就进口了3000多吨。

3 国内开发淡水螯虾养殖的目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3.1 提供优质的蛋白食品,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虾历来是人们喜爱的水产品,我国人口众多,对虾的需求量很大,但水产养殖虾类却很少,主要有南美白对虾、青虾和罗氏沼虾,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淡水螯虾是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区(地处北纬46°-48°)较重要的水生甲壳动物,其味道、营养均可与著名的河蟹相媲美,是当地群众喜食的水产品。虽然可食部分比例少,但蛋白质含量高。有报道,100g螯虾肉中含蛋白质达58.5%,且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必须氨基酸。因此,开发淡水螯虾的养殖可以改善人们的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还是高值经济鱼类和野生动物(如水禽等)的优质饵料与动物饲料蛋白源,这在特种养殖业日益发展,动物饲料蛋白源又显不足的今天,开展淡水螯虾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3.2 有效利用渔业后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平衡

淡水螯虾个体大,适性强,生长快,繁殖率高,其生活适应性非常广,从溪沟、河流、湖泊、池塘到沼泽都能生长。淡水螯虾食性很广,饵料极易解决。1978年Monot等学者认为,淡水螯虾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它能直接将水草和外源有机碎屑转变成动物蛋白,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率。华中农业大学魏青山(1985)指出,武汉地区克氏原螯虾的食物中植物性成份占98%,其中主要是高等水生植物及丝状藻类。我国平原地区的湖泊有着丰富的水草资源,如能合理放养和捕捞,有利于生态平衡,可提高湖泊渔产量。

3.3 市场前景分析

淡水资源的现状篇10

摘 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农田水利工程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我国更是严重缺少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必须要把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之中,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利用珍贵的淡水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讷河;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思考

讷河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因讷谟尔河横贯境域而得名。全市总面积6674平方公里,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甜菜之乡和优质大豆主产地的美誉。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嫩江、讷谟尔河、老莱河、石底河、南阳河等一江四河,泡沼泽共有117个,泉子52个,自然水域面积30万亩,地表水多年平均地表径总流量为4.38亿立方米,本区过境流量17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3.1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水利工程、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紧张的现状,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收相结合的有效举措,既满足了农田灌溉,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效率的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农田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益处,得到最大的实惠,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r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节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新型农村的发展进程。讷河市农田水利工程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发展时间较早。截至2015年,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7万亩,水田节水灌溉面积新增达到4.64万亩。其中兴旺灌区0.8万亩,修建防渗干渠12.79公里,防渗支渠12公里;太和灌区1.14万亩,防渗干渠16.3公里,支渠12公里;尼尔基直供灌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修建防渗干渠17.42公里,支渠11公里。在国家、省市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已初具规模,为各乡镇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有效保障。

讷河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状况,都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程度。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十三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水是有限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水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最大效率的发挥淡水作用,来为农田灌溉服务,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民收益的稳定。

加强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直接影响到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矛盾。水资源的浪费,也有悖于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农田灌溉模式相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即可节约水资源,又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的实效性。采用喷灌模式灌溉,一般可节约30~50%的水资源。

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还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农药和化肥功效,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并持续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实现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确保全市农业经济的可以持续增长。

虽然讷河市江河较多,水资源相对其他城市不属严重缺乏,但仍然要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使这一利国利民、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随着全市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农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地实情,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田产出率。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农民学习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倡导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等众多物种都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水。农田节水灌溉必须要有洁净的水源,才能实现最终的灌溉目的,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全市人民有责任、有义务的要做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水域周边必须要杜绝一切污染源的存在,如工厂、矿山、采石场、化工厂、印刷厂、制药厂等工矿企业的存在,减少一切可能存在的污染性。一江四河的附近周边、沿江沿岸,要进行综合治理,分段到人、分片到户,实行最严厉的层级负责制度。发现问题层层追究,从根本上杜绝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可将此项工作列入到领导干部考核、人事任免过程中,使领导干部真正负起肩负的职责,真正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结束语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发展,并将粮食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区的灌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以及农业现代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来看,农田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探索出适合讷河市的发展道路。省市相关部门结合各地实情,不断研究探索,建设出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既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实现了农业增收增效,又最大化的发挥水资源作用,节约了淡水资源,使人类和自然界得到和平共处,实现生态和谐、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敬礼.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4).

[2]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3]薄清富.浅谈水利工程建设要着重运用节水灌溉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6).

[4]黄少江.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4,12:210.

[5]董娜.吉林省中西部农田节水灌溉效益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