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目的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6:52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1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603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产生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于2000年10月共同合作创立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CDIO构想是来源于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生命周期,即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等4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构成了CDIO名称。它创建以工程项目即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工程教育的环境,改变学生的求知方式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大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参照工业界的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

1.2CDIO课程大纲的内容

CDIO课程大纲的设计是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工程需求且全面发展的未来工程师。他们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现代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技能和人际沟通协作技能,能对产品或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能力,而且能致力于工程产品或系统的创新与改进,并充分理解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系统。因此,CDIO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的技能、人际技能、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CDIO)工程产品或系统的能力,如表1所示。在充分理解CDIO课程大纲内容,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是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2.1CDIO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地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局面,这一综合发展的趋势在工程学科研究和工程实践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工程领域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单一问题,而是融合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道德、论理等多种元素的复杂型问题。这无疑对高级工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是要适应工程领域的发展,培养适合产业界需求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因此,在工程教育与产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我们通过走访具有国际化标准的IT企业、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研讨会、分析已毕业的学生调查反馈信息来确定产业界用人单位要求,同时引入CDIO理念,帮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且为现代化工程需求的网络工程师,如图1所示。

2.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它注重知识积累与学科逻辑,但与工程实践脱节,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妨碍了学生多重目标的发展,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新实践能力与系统构建能力,而且几乎无法促进学生在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管理与领导、职业道德、责任心、专业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学科涉及面广、交叉性强、项目化突出、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等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CDIO课程大纲的培养体系,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

工程项目乃是工程实践的核心,特别是工程实践中所要考虑到的生产、技术、功能、环境、人类社会及历史使命的要求与限制都要体现在工程项目中。而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就是使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都紧紧围绕着项目设计,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载体,从而使全部课程有机系统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的工程项目设置为三级。

一级项目是以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系统构建能力为主线贯穿三年整体培养模式里。一级项目的初级引导项目是让学生在刚就读时就开始接触,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大一教育项目让学生通过知名IT企业调研最初接触与实践产品/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一体化过程,让学生尽早形成工程项目实践意识并了解产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可为以后一级项目的高级引导项目做好基础准备。一级项目的高级引导项目为综合实践项目,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编程综合应用实践项目、网站设计综合应用实践项目、网络集成综合应用实践项目、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生通过一级项目的实践可以得到CDIO系统掌控与构建能力的训练及实现专业知识与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

二级项目是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的项目。为了支持实现共同目标,二级项目将建立起多门课程之间的关联,让各类型知识内容与技能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会掌握孤立的知识点。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我们设计了职业道德与交际技能项目、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程序设计基本技能项目、数据库管理与开发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站规划与组建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工程能力项目等8个二级项目。例如计算机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实训、电子商务导论和网络营销等多门课程。

三级项目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的项目,主要是为了加深与强化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应用而设的。核心课程应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创设以小规模实践项目为载体,帮助学生尽可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设计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站规划与建设、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等5个三级项目,而其他三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应依据各门课程的标准与需求而建立。

这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创新地创立了三维立体式架构:工程项目、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维架构即学科知识。它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为基础”的方式,与项目训练相整合,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导论性课程、学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设计-制作”实践项目课程之间相互嵌合,实现了课程的空间逻辑性与时间连续性的紧密结合。这种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学生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感、职业道德等全面发展,如图2所示。

3CDIO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

3.1建立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为了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标准中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要求而制定的,例如很多院校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都是直接参照波音公司的素质要求以及ABET的标准EC2000来培养学生。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发展迅猛,目前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该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未来网络工程师,可以参照该领域中一些龙头IT企业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

3.2建设系列化的专业教材

专业教材的建设是保证CDIO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设系列化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产学合作的教育机制,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而且可以确保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力,毕业后能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CDIO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在集成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提升个人自身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产品和系统的构建能力。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重知识轻理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讲授-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达到双重目标: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

3.4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一位“学科型”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而在CDIO工程教学中,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协同完成教学,因此,组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顺利完成CDIO工程项目教学的保障。所谓“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指学校要建设一支由学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IT企业的兼职教师相组合的教师团队。专职教师会重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兼职教师会重在工程实践的教学,但专职教师必须加强工程实践技能,而兼职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团队不仅能使队内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个人自身技能、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产品和系统的建造等能力方面不断地取得自我提升与完善,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工程实例,给学生树立起当代工程师的榜样,真正担任起学生全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5完善合理化的课程考核

由于CDIO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因此课程考核应与项目的各个环节相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的CDIO能力。针对不同能力的评价,应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例如项目构思与设计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小组互评与自评方法来衡量,项目实现能力可以通过学生作品演示方法来衡量,项目运行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考察记录方法来衡量,掌握专业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笔试与口试方法来衡量等等。只有逐渐完善课程考核的科学合理化,对课程建立起多方位多维化的评价体系,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体现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2]陶勇芳.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2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高专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培养可以使学生面向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力资源主管及人力资源助理岗位,在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模式明确了“高职教育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高专课程的改革要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使学生能真正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后能很快的有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对《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发现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同时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的专业课,学习本门课程即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就是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模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真实数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项目,将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调整,形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即项目化,从而使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2.1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职高专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当今人力资源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人力资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以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

2.2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整体的项目化设计首先构建模拟公司。在上课之前先进行师生身份转变,可以建立**公司,然后建立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任课教师担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开设班级根据班级人数分设人力资源部。每个部门中分设人力资源部经理、招聘专员、薪酬专员、绩效考核专员。

本课程整体框架是按照以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引导设计项目。以组建模拟公司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整合为企业中真实五大工作项目。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3.1课程整体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岗位要求设计五大项目。分别是项目1:**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项目2:**公司人才招聘与录用;项目3:**公司员工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4:**公司绩效管理方案设计;项目五:**公司薪酬与福利方案设计。

3.2课程具体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五个项目又结合工作实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又根据企业的具体的工作要求完成典型的工作所需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所需知识进行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具体设计

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与评价注重从学习目标出发、关注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相结合。因项目特点,多种考核方式并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考核成绩的构成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关注的三个维进行考核。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的考核来进行,加强学生对于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英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国商界.2009(1).

[3]吴雪贤.以模拟公司为载体的人力资源课程项目化设计.新课程研究.2012(1).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3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学科;科学思维;行动能力;专业技能;项目课程

工程人才可以分为工程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类。本文重点针对工程应用型人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就当前如何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讨论。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应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基本问题。伴随对工程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工程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有必要尽快厘清和加以解决。

(1)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已取得初步共识,但由于对工程应用能力的概念还缺乏深入研究,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内涵存在不同认识,培养规格尚未完全厘清。

(2)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认识逐步深入,但“落地”的实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中经验因素较多,理论支撑不足。

(3)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中,多以项目课程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但对项目课程的性质、教学资源的要求、实施环境支持和教师执教能力要求认识不足、条件准备不够,使课程设计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存在差距。

(4)实践教学有所加强,但对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把握不够准确,用实验形式培养技能的认识依然存在。

(5)认识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缺少国家政策和制度保障,校企互利的市场机制有待建立,使在企业中的课程和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难保证。

二、深化能力内涵认识,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能力体系及其组成要素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经形成了多元结构关系,而且与知识密不可分。一般可将能力分为“智力能力(简称智能)、技能能力(简称技能)和行动能力”三类。其中支持智能的基础主要来自理论知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只有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能力,这类能力称为智能,通常智能在专业教育中主要表现为科学思维能力等。学术性教育比较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用于解决学术研究问题;应用型人才也常面对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同样需要智能的支持。第二类能力称为技能。传统的技能一般称为动作技能,是指以重复性的练习为基础的熟练的肢体动作;现代意义上的技能,往往是脑体共同完成的动作,除通过训练而熟练掌握外,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其重要基础,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技术原理性知识、专门方法性知识、程序规范性知识等方面,只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才能具备智力技能。技能一般用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有明确目标和确定性结果、可以用指标评价的问题,这类问题也称为结构性问题。第三类能力称为行动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工作中解决没有确定性结果、难于直接用固定指标衡量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也称为非结构性问题。

2.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一般来说,工程应用能力包括工程行动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基本技能,以及作为理论基础的工程学科知识。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支持能力,工程基本技能是工程应用能力的基础能力。

行动能力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哲学,他们将人的综合能力划分为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两部分。几个世纪以来,行动能力不断发展,对行动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总结提出了科学行动的基本规律,成为人类21世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行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定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其中“定义”指对需要采取行动的事情,如:问题、事件、项目、任务等的定义,即搞清要做什么事情?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就需要理解、判断、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在“定义”之后是“信息”的获取,需要掌握专门的信息获取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决策”指通过设计、规划、优选等方式做决定、拿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在决策中智慧往往决定行动方案的优劣,因此广阔视野、创新精神、创意能力以及信任合作尤为重要;“计划”是依据决策方案制订行动计划,确定路线图、时间点的过程,行动计划往往决定行动的成败,工程意识是做好计划的保证;“组织”是依据行动计划对行动过程的组织,协调、分工以及团队之间的配合对组织能力提出要求;“实施”是行动的实践过程,执行力和行动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体现;“评价”是行动完成后对行动结果的评定,首先应是行动方的自我评定,测量、测试、评估等评价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对评价能力的要求;“总结”则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反思能力提出要求。科学行动规律的认识是对行动能力的重要贡献,不同专业领域的行动案例具有不同专业领域特征,行动过程可能简单、可能复杂,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参与人员可多可少,但其背后的行动规律是一致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

综上所述,行动能力可以定义为: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涯发展,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科学思维方法和专业技术的帮助,遵循科学行动规律的解决问题、处理事件、组织项目、完成任务的能力。

在工程活动中体现的行动能力称为工程行动能力。在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工程素质、多种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其中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基本技能是完成工程任务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对工程设计和质量保证至关重要;但实现工程目标、完成工程任务还必须靠行动。英国著明启蒙运动思想家Thomas Reid认为“人应该是行动的存在者,而不只是思辨的存在者。恰当地行动要比正确的思维或聪明地推理更有价值”。所以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三、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科学设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

1.能力培养的发展过程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从业者的脑体分工比较明确,从而有白领、蓝领之说,知识和技能分别属于白领和蓝领。蓝领的技能主要凭熟练的肢体动作和体力胜任工作,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所需掌握的能力主要是操作能力,一般称为动手能力,属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师徒制或岗位培训培养。伴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那些单纯靠熟练动作可以完成的技能很多都被机器和机器人取代,使现代技能呈复杂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其技能的掌握不仅要靠熟练的动作和体力,更需要由大脑加工决定的动作,因此技能不再意味着单纯的“动手”,而越来越多的是需要得到知识支持的智力技能,其人才培养需要由学校的职业教育完成。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产品研发人才、生产控制人才、生产服务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他们工作中往往面对大量不确定性问题,即未知答案或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需要从业者及时决策和果断行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的是智力和行动,需要高等教育来完成。

本文中工程应用能力的内涵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工程能力指向相一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等。工程能力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工程基础能力,主要是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称为动手能力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以及信息获取能力等;除此以外的能力都可以概括为工程行动中所需的能力,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以及在工程行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等。这也说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课程设计是与专业对能力的要求相对应的。依据工程应用能力的结构组成,其课程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

(1)工程学科理论课程。作为工程应用能力理论基础的工程学科理论课程,与传统高等教育中的理论课程类似,可以在传统学科理论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改革方向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要更加突出为工程服务,体现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的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在课程组织上提倡从演绎法向归纳法过度,即采用从问题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生成理论体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在教学理念上要注重从具体专业理论学习向普适性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发展,使学生掌握分析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专业技能课程。作为工程应用能力技能基础的专业技能课程,又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课程。动作技能课程以训练为主,一般在实训基地或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保证实训课程质量的关键是设置技术标准和技术训练标准,按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智力技能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技能,是需要动脑才能完成的技能。首先要掌握技能赖以存在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再进行训练,智力技能课程训练也必须设置标准。专业技能课程要避免用实验代替训练,同时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要充分认识训练标准的重要性。只要按训练标准进行训练,就能达到课程基本要求;也只有按训练标准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3)“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作为工程应用能力核心的工程行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由“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完成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一般也称为综合能力课程或行动能力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课程,也是传统高等教育欠缺的一类课程,因此创新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应作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具体形式有综合实习课程、项目课程和以项目体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系。其中综合实习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初级形式,也是工程教育改革初期采用的一种课程形式,进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项目课程和以项目体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体系。其课程设计的基础是拥有好的项目案例,好的项目案例即不应是教师假定的项目,也不是完全真实的项目,而应是从真实项目加工生成的教学项目,建设项目案例库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按能力培养规律建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指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排序形成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工程教育课程排序的规律,应充分考虑专业工作对工程应用能力的需求和工程应用能力成长的规律,一般来说可以有如下两种培养过程:

(1)以工程学科知识为主线、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工程学科知识为主线、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培养过程是在对项目课程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的,其课程体系原则上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但在培养过程的初期要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训的教学环节;在培养过程的中后期,增加“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程项目课程,其中应有1~2次集中时间的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工程综合训练或实习,以巩固和深化工程行动能力。

从传统的学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过渡到这种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比较容易,所需的教学环境条件也较为容易创建。

(2)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和重点、工程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和重点、工程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培养过程,需要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其工程应用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项目载体,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逐步培养。工程学科知识作为对工程应用能力的支撑,围绕工程项目课程进行,工程学科理论课程按工程项目体系要求相对系统设置,国际工程教育的CDIO模式就是这种培养过程的典型案例。

这种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设置更符合工程应用能力的成长规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但对课程改革的难度较大,所需的教学环境条件创建也有一定难度。

四、关于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研究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明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工程应用能力结构组成为:以工程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专业基本技能为技能基础,科学思维能力为智力支持,工程素质为素质保障,工程行动能力为核心能力。

(3)认识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明确不同能力培养目标与不同课程类型的对应关系,必须依据能力目标设计课程,并研究各类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保障。

(4)“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要以项目课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工程行动能力,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5)以适应当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新的能力要求为目标,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从提高学历层次、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产学研结合、积累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入手,建设一支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6)抓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以产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战略措施的推进契机,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探索校企互利的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产学合作的国家框架构建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7月修订)[Z].

[3] 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高林,鲍洁等. 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英]里德. 论人的行动能力[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构建 烹饪工艺和营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58-03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经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如本科院校开设高职教育、大专院校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民办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为各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与数量逐年下降明显、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逐年下降严重,与行业对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竞争到了白热化等形成鲜明对比,冰火两重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亟待进行一次深入的教育改革。以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例,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在反思存在问题,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同时,迎来了一次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2007年全国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建设拉开序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原则、基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课程建设思路、“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等的提出,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1}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为学科发展而设置的,是为满足培养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人才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而高职教育的其专业有别于“学科专业”,主要是“技术专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技术和能力。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2}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比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见表)。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改革为试点,将实际就业工作岗位和任务所需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等量化为具体指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对接,形成量化指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围绕量化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指标,规划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工作流程、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内容,形成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专业学习领域;围绕能力递进式的模块化专业学习领域项目任务,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模式等,使核心课程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各阶段模块化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专业能力整体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遵循“工学结合”原则,是基于工作过程能力的核心课程实现模块化项目化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改变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彼此分割不衔接、课程教学目标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践需求等问题的一次颠覆性创新。以全国示范性旅游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例,旨在探寻适合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3}专业建设与发展脱离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模糊,教学方案和执行难以到位;专业招生盲目扩大,教育资源与学生数量难以匹配,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影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行业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等等。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是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成果,是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专业课程彼此分割不衔接现象,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集中到人才培养目标上,围绕基于工作流程学生能力培养上,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因此,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就业率、稳定率和发展率,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三、“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量化

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4}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在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等方面确立明确的量化指标,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有助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统一。

“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形成新型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基础。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关注“会做”即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把焦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潜能,更关注学生在实践实训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观念、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形成“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理论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专业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上则以行业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为标准来设计工学内容和方式,强调“做学一体”,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工学过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缩短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①

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理念,形成不同阶段能力递进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块,即由专业教学团队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组合成学目标、学模式,去完成同一项目任务不同子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因此,按照社会行业的职业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基于社会行业标准,以专业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标,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在该领域某一从业岗位(群)应有的专业知识、动手技能与职业素质,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改变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界定现象,即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量化,形成清晰、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到一个可以量化培养指标,结合就业岗位能力与技术要求,量化能力指标。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则以烹饪与餐饮行业就业岗位的宴席设计、策划、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为核心任务,通过对核心任务内容分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不同阶段能力递进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块,并将各阶段的项目任务按核心课程分为若干子项目课程内容,并量化各项指标和要求,以实训指导手册形式落实和检查教学质量与效果。围绕量化指标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统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将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整合成一体化课程体系。

四、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核心课程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1.课程体系构建基础。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5}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受到社会行业变化的影响,这与其为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岗位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职能相对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6}基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面向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所需知识和技术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因此,在研究内容上,从行业标准入手,系统分析行业标准要求下的专业所面向的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行业要求和学生素质提高,针对性设置课程群。在研究视角上,在借鉴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理念与方法(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岗位、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基础上,尝试融入行业标准的概念,使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②

2.课程体系构建突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传统、理论和实践脱离等现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大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和大专院校转型而发展起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沿袭了高等教育模式;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从事教学师资片面地强调教学,忽视教学与研究,并因长期脱离行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和实际脱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需要。

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教育类型,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7}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基层一线性等特点。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3.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围绕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由公共必修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

(1)前瞻性原则。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对本专业未来经济发展态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开展课程体系设计与编排。

(2)多元性原则。针对社会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需求,即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努力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任选课、生产性实训、社会服务等。

(3)基础性原则。课程改革本着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社会行业基础性课程为本,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基础理论课程明确定位于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大纲的制作过程中,把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建立在以烹饪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的知识平台上。

(4)实践性原则。在课程体系构成中,依据专业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专业模块课程,构成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结构。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每一课程模块由三门以上的课程组合,并将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其中,使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得到相互渗透。

(5)灵活性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加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和机会,安排实训课程,除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项目任务外,利用学校各类接待、节日宴请、重大活动以及专业教学汇报等机会,与实践教学结合实现具有实战性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实践表明效果非常好。

4.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结构。

(1)目标体系。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为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内涵,构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即以专业的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为核心,围绕专业能力递进的三阶段的专业核心教学模式,形成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任务引领方式,融合所有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块,将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统一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轨道上,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核心课程一体化的项目任务课程体系。

(2)内容体系。根据行业对人才要求,围绕专业目标体系,拓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四个方向,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中餐、西餐、中西点、服务与管理四个方向。围绕四个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注重专业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专业操作技术与管理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创新和餐饮管理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任务课程组合的三个能力递进性的教学模块。以项目任务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各阶段项目任务整体内容的设计、组织策划、菜单与菜肴设计、菜肴生产、成本与质量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等内容体系,使学生在各阶段对完成项目任务具有整体观念、团队观念,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要求、人员协调、问题处理、菜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能力有整体提高。

(二)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特色,强化“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专业综合能力鉴定标准,面向国际、依托行业,达到培养擅长烹调技术、具有科学配餐、服务意识与创新工作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与管理人才改革目标。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加以阐述。

1.加强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拓宽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专业的公共必修课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必修课程外,其他公共课程均采取灵活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安排中,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的不同目标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按专业职业技术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划分成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管理与创新技术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建立阶段性专业技术能力检验标准,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战,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战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

因此,通过项目任务教学模式,在专业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专业氛围,通过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训、各类宴会接待、大型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创业活动以及参加全国、地方各类技能比赛,使学生综合素质、技术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构建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循环构建的良性机制

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均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开发,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并根据各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划分各教学阶段的模块课程,即能力递进式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各专业职业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各阶段工学项目模块课程,进而转化成为单元模块课程,构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式课程体系(图略)。

总之,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探索高等烹饪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次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需自始至终强调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特别强化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教育上:以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为准则,强调实用性、专业性,突出高职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做到基础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突出核心的专业单元模块课程;课程安排力求循序渐进,考虑专业教学的常规性和双证融通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关注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为标准,来设计工学内容和方式,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工学过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缩短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在教学方法上,对于核心课程模块实行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打破原有实践与理论分开授课的缺陷,实行理论实际一体论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较快适应岗位能力。因此,基于“核心课程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解决高等烹饪职业教育中理论课程与实践结构性问题、专业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统一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新型实践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整体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有助于高等烹饪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烹饪与餐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释:

{1}李建求.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4):75-79.

{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8-20.

{3}钱理群.强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是一种倒退[N].中国改革报,1999-6-2.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89-92.

{5}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34-3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教育与职业,1999(7):4-8.

{7}王慧华.部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堪忧[N].钱江晚报1999.6.22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5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DCMA,培养模式;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04-02

CDIO的教学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著名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的跨国研究组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提出的一套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与“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的教学理论是以项目为载体。该模式既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同时也注重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我国CDIO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CDIO在本科院校中的应用情况。我国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最早的学校是汕头大学,2008年教育部选择了以汕头大学为主的18所学校进行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0年教育部又批准了21所不同的高校进行试点。目前,中国式的CDIO模式已取得了相关成果,其中,汕头大学工学院在CDIO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培养模式(即EIP-CDIO),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其实质是在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诚信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做人与做事相结合,从而使培养出的工程人员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与民族责任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继承CDIO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将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各方面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并以IT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工作岗位需求构建了“能力”为指标体系的“TOPCARES-CDIO”培养模式,极具创造性的将CDIO进行本国化和本校化。“TOPCARES-CDIO”是通过“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确立培养计划及目标,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CDIO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情况。长期来,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倡导以工学结合为主,同时也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其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培养效果。为探索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CDIO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领域也正在悄然引入,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CDIO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1C+5P”的培养模式。在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结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目标体系、课程与项目体系、结果考评等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DCMA工程型人才培养在我院的实践

1.“DCMA”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人员。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岗位大多在工程建设方面。CDIO模式下的“DCMA”工程型人才培养,即为企业培养能设计(Design)、能施工(Construction)、能管理(Management)、能评估(Assess)的能用、实用、好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构建“DCMA”-CDIO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专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CDIO理念,改革课程群、课程建设的思路,改革课内和课外的教学体系,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构架方式,建立协同作战、获取技能的思想,形成适应高职工程类专业的“DCMA”-CDI0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①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学院与企业大量进行深入合作,对工程技术应用的各方面进行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分析与归纳,提炼专业的职业岗位,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②整合资源,构建以项目为主导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工作与工程实际,把工程实际中从测量、设计、采购、施工、管理、验收、资料归档的各阶段案例,分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项目,其中项目可以按规模及其范围划分成三级。一级项目主要包括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以及能力训练的项目,要求能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二级项目主要包括与主要核心课程相关联的核心课程、能力训练的项目,它是作为对第一级项目的支撑。二级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相关课程群的集合,主要是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与实际应用。三级项目主要是为单门课程的学习与能力培养提升而设计的课程应用型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利用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为后续专业综合设计打下基础。

3.构建“学中做、做中学”核心课程教学组织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以三级项目(课程)为基础项目,将核心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设计为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的完成开发若干任务单元,每个任务单元的实施都包含CDIO模式的4个环节。项目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分小组实施项目化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同时在团队合作坏境下,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有利用于小组成员个人潜能的发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沟通等社会能力。

4.构建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我院从2004年开始,着手开始一体化教学改革,建设了一批用于理实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室,大多数实训室均由老师根据工程实际,自主设计,邀请企业建设实现。近年来,我们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把工程案例引进了课堂,把各种技术规范列入了考核内容,把课堂搬到了工程现场。构建了从测量、设计、采购、施工、管理、验收、资料归档全系列内容的一体化实训体系。学生与老师、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程项目,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成长。

我院工程技术类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基本达到能设计、能施工、能管理、能评估的“DCMA”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高职工程类专业的“DCMA”-CDI0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尚慧文.CDI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1).

[2]厉威成.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6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7

1.1项目化教学与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设置要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紧密相扣,设置开发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专业课程。课程目标与学生就业目标紧密相连,就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化教学的整体设计当中得以体现。1.2课程进度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项目化教学要根据职业实践活动的进程与规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知识认知规律和实践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课程教学进度设计。同时,项目化教学的进程要与职业实践活动的实际进程紧密相连。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真实体会职业实践活动,加深了对企业工作进程的了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1.3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基础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项目化教学当中,课程的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人才为理念,设置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专业课程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更好地构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框架,就必须以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学生未来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所需知识与技能,又能体现相关职业的属性与结构关系。1.4项目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项目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与观念。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教育。项目化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自觉主动进行交流探讨,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作为课程实施行动的主体,在实践性项目的引导下,锻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实践,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化教学的学习过程与职员在企业的工作过程相同或类似,让学生既学到知识、提高了职业素养、锻炼了工作能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2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2.1项目化教学的任务设置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任务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课程任务的选择应体现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任务大小适中,可行性高。课程任务能体现课程指定工作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充分体现指定职业岗位的结构并体现出相关工作体系的职业属性。通过课程任务的实施,学生能实践企业人员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活动,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2.2项目化教学的角色置换在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中,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管理等活动,掌握企业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提升职业实践技能。在课程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企业角色置换。教师可担任企业的总经理、创意总监或设计总监,学生可担任企业工作组的项目经理,或美术指导,或设计师,或制图员。这样,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再是教师与学生,而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师生均以企业人员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设计工作,真正体会企业工作经历。2.3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环境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宛如置身于企业,置身于设计公司,置身于工作室等环境工作一样。目前,职业院校一般采用学生进厂、企业进校和校企合作三种方式进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这几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企业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合理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来实现对学生获取职业知识和提升就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构建与企业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结语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8

关键词:CDIO;项目管理;项目库;项目实训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66-05

中图分类号:G642

1 研究背景

“卓越计划”对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求,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对于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并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CDIO(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即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并被学校确立为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积极推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坚持与软件企业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探索出了“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专业知识教育(半年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程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1+1”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软件行业“主流工作岗位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试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3)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院的总体部署,在不同课程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安排虚拟项目,要求学生组队承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协作能力,让学生对软件产品开发流程有更清醒的认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

1)实践项目的设计不能完全适合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2)学生软件团队的分组机制不健全,导致两极分化;

3)团队组长无法起到项目经理的作用,沟通能力差。

4)无法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流程进行项目开发,在计划、质量、沟通等方面缺乏系统管理。

因此,研究基于CDIO的学生软件项目管理机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未来学生快速融入到实际的企业公司开发团队,具有重要的实际和长远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很多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教学模式采用了综合性强且广泛适用的过程来改进教学大纲、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实践场所,并通过稳健的评估和变革过程予以支持。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构建问题、估计、建模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以应用研究的方式对课题进行深入的学习。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即时成果是吸引学生学习工程,并将其培养成真正的工程师。在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时,首要的两条是CDIO大纲和CDIO标准,解决了教育改革“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通过课程、模块、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界对能力的要求。采用CDIO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学生能力、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中国,从工科类大学毕业的160万名年轻工程师中,只有10%的人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而在印度是25%,比利时是75%以上。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不能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育学术化;②重理论轻实践;③专业设置口径窄;④工程教育缺乏系统规划。针对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等问题,为适应新时代对未来职场的需要,我国高校开始在工科教育各个环节的教学改革中推广CDIO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基于CDIO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工作目前尚少。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构建了基于CDIO-CMM的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改进的基本理论框架。通过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表明,基于CDIO-CMM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有助于本科生CDIO工程能力的形成,能消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盲目性,可有效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重点阐述了CDIO思想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设计。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他们都是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基于CDIO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研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软件项目的建设,更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的CDIO的一般性的内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作为黑龙江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黑龙江省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学院积极调整学科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产学研结合并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满足软件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实用性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体现软件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复合型和国际化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3 一体化课程设计

一体化课程设计以实践授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其能适应企业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一个一体化课程计划包括三个部分:导论性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及总结性实践。导论性课程的目的在于建立工程师在社会中的工作和贡献的框架,由此激发学生对工程领域的兴趣并加强其主动性。从导论性课程得到的经验支持这样一种观点:“设计-实现”项目提高了学生在处理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问题时的工作水平。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在项目中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且珍惜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机会。一体化课程计划的第二部分是学科课程,通常是构成专业的一般或必要的核心内容的工程方面的课程和相关的设计项目。利用学习经验进行组织促使其成为一系列全新的结构,更有利于学习效果与学科学习效果的整合。课程计划的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及总结性实践,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和总结性等的“设计-实现”经验。在这一阶段,最好把重点放在总结性的“设计-实现”课程中。

大部分高校都把课程计划分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但即使在同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也很难反映出课程对学习整体主题思想的整合。对于软件项目而言,若缺乏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系统的构建等能力培养就很难整合到相应的计划中。为此,采用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在一体化设计中(如图1所示),最重要的是为实践项目库的建设奠定基础,在不同学科中体现相互支持,知识与能力的兼顾,对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而在项目库的建设中,如何体现工程能力的训练,尤其是交流和团队工作、职业道德、创造能力等都是需要在项目库建设中得到保证和很好实施的。

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为项目库建设提供可能。在实践中锻炼个人、人际、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观点和能力。基于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本文提出了软件学院的“2+1+1”实践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与软件开发接轨,在讲述基本教学理论后,讲述大量的工程技能和工程案例,并在很多课程中安排了课程“大作业”,这些作业以项目的方式存在,将学生分组,以小组方式承接并完成虚拟项目,组内同学协作学习和工作,项目终结时进行项目结题答辩,调整考评方式,将传统的3(平时成绩)-7(期末试卷成绩)制考评方式调整为7-3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 项目库建设

项目的设定和安排上考虑层次性、多样性、公益性和可行性。层次性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掌握开发的初步经验;多样性上注重学生的语言工具掌握情况;可行性上考虑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及其工作量的完成效率。CDIO项目初步设想包括如下两类:

1)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期。教师挑选一部分学生参与课题,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实践场所。

2)参与企业实训开发。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的“学企”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CDIO项目库的建设方案将注重搜集和组织有效的实践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核心,有效地配合和衔接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各个实践环节。通过内容的整体设计,形成一个梯度合理、层次分明、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院的实践体系和CDIO的工程思想,我们提出了建设项目库的几点原则。

1)项目设计满足核心工程基础知识的思想。

根据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方案,采用总线型体系结构,将两门或者更多的课程所分配的实践的一部分转化为一种起连接作用的知识元素,类似于课程“总线”。这个总线是一个项目,体现“设计一实现”的软件项目。

2)项目题目设计在内容上要体现个人能力和态度、职业能力和态度与系统思维的训练。

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实事求是地与他人合作,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地学习,敢于坚持原则。

3)注重团队合作训练。

项目模块要体现合作精神,个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不代表完成所有的任务,要体现交流、反馈、职业沟通的培养。例如,我们安排一个开源项目:模拟器的二次开发——PeerfactSim.KOM,学生只有通过彼此培训、彼此配合才能够完成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团队训练,使用SVN进行开发,每个成员随时可以看到彼此的成果,进行彼此激励。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对四个年级的项目而设计的结构概念图如图3所示。

5 基于CDIO的学生软件团队的考核机制

一旦明确了一门课程、一种模式或其他学习经验的预期学习效果,就可以将预期学习效果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之前、学习期间和学习之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何转变。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某些评估方法,可以获得与教学方法一样的效果。可以通过笔试、口试、表现评分、产品审查、学习日志、卷案以及其他自我测评的方法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并将表现的准则和标准与评分范围和评分表相结合,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将能力考核放在首位,以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的充实,强化学生面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项目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学习模式使之变为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及技术特点来选择题目。

项目活动要进一步体现CDIO能力大纲的宗旨。首先是个性化考核。通过学生积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发挥特长,进一步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考。其次是综合能力考核。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日常表达能力、专业技术的交流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选题的时候,各组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样有利于成员间的知识流动,挖掘创新点。

允许成绩异议期。设立成绩异议期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为自己的项目活动作出总结,并且可以更好的锻炼和教师(也就是未来的项目经理)的沟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反对辩解,项目组组长要负起全部的责任。每个下属也要对组长负责任。培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精神。

6 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

1)建立工程过程架构和体系,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实训的无缝连接。

CDIO工程实践场所在学生的团队建设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学生除了进行“设计一实现”项目之外,还可以利用工程实践场所进行学科课程方面和非正式社会功能的研究。学生对工程实践场所的环境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工程实践场所使他们有机会对产品、过程和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并把这些活动作为课内和课外活动的一部分。

课程实训环境从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平滑过渡到校外实训基地。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或学生创新项目作为案例,还可利用电子邮件、QQ聊天软件、学校师生论坛等网络工具,让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为了确保过程体系适用、有效,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演练时要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对于开发流程、编码规范、操作指南、过程记录、评审质量等都要一一进行查验。

2)以基于CDIO的实训为基本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团队内部协作与外部融合能力。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9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规格,达到满足现代化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驾驭社会公共安全的基本能力,强化学生的安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安全发展理念,掌握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灾害防治、英语应用和交流、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等方面较为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能适应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通过实验教学、企业现场实践、研讨以及安全生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安全事业和掌握更多安全知识的求知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安全工程技术发展。同时通过文献检索与应用、大量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造就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知识结构及课程体系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力争体现安全工程专业“以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安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注重技能、开拓交叉”的原则设置了安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3]。改革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工程基础类、高级工程基础类、企业实践学习类五个课程体系模块,并将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各类实践环节融入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等基础理论能力、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广泛的人文科学素养、宽广的交叉学科知识结构、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全面建立工程能力素质培养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各类设计、实习、企业实测实践、研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设计等中引入企业导师和社会名家讲坛,并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现场教学的新型模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例如化工、消防、建筑、电气、机械、非煤矿山、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形成以主要培养学生“基础工程能力”、“安全工程基础能力”、“矿山灾害防治能力”和“其它行业灾害防控能力”的培养目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3、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模式

根据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设计工程教育的教学过程[4],在不同教学学年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结合整合过后的课程,完成以项目驱动的探究式工程教育过程。教学模式积极试点采用高等院校和现代化企业双重导师负责制,由高等院校委派一名知识渊博和工程素养较好的骨干教师和现代化企业委派一名实践经验丰富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专家双重负责指导同一个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和三级项目的具体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企业专家进校教学和指导学生操作项目设计与实施,学校骨干教师进企业实践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均采用双重导师负责制,不管在高等院校理论教学还是在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均两名教师全程负责指导,同时给予学生开设《安全工程导论》、《逻辑思维》和《手机知识》等涉及安全科学特色教学课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专门行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能掌握安全科学的前沿知识和信息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教学模式设计采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实践为背景,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教育模式,积极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等先进的混合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实体项目进课堂,仿真项目进教室,学生进企业的工程教育模式,重点建立教师与企业专家互派交流学习的管理制度,同时尝试学生实行双重考核机制,即企业考核占期末考核成绩的一定比例,学校考核占期末考核成绩的一定比例,两种考核成绩汇总即为学生期末考核总成绩。只有这样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长足发展,力争强化双重领导机制,双重领导学生教学和管理,应是国内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人体工程学的目的篇10

【关键词】 软件工程 实践教学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12B17。

引 言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研究软件项目开发方法和软件项目管理,突出对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工程素质培养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而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任何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都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增设了工程实践环节,但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各院校普遍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效果不甚理想,具体表现为“体系不全,缺乏管理,考核不力”。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加强实践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把突出理论教学向“实践引领理论”教学过渡,是软件工程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由于各院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各有不同,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对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将工作过程引入到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技能训练,交替循环地使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以工作质量来评价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

我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用“一个目标,三个培养阶段、多个实践环节”加以概括。

(1)一个教学目标

以把学生造就成“懂理论、能动手、会实践、敢创新、善管理、高素质”软件专门人才为目标,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程化改造,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面体现关键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思想,逐步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了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2)三个培养阶段

按照阶梯理论和软件工程思想及学生学习规律,将学生学习阶段划分为程序阶段、程序系统阶段和项目阶段。

程序设计阶段,通过C语言、数据结构课程的讲解和课程设计,使学生理解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掌握基本算法,能够编写小型控制台应用程序。

程序系统阶段,通过Java语言、C#、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工程课程的讲解和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编程能力,同时学会桌面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技巧和使用工程化思想开发小型桌面软件。

项目阶段,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Oracle数据库、Web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课程的讲解,最终通过学生项目分组协作开发实现目前主流Web应用程序开发,培养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

(3)多个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和不同课程内容,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为软件工程专业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

除课内上机外,根据三个阶段软件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主干课程按开课顺序均匀分布到每个学期并安排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在二年级后学生每学期还开设校内项目实训环节,邀请企业IT工程师共同商定实训题目,制订实训计划,实训中模拟企业实际开发流程和规范,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担当辅导教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

实践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考核和评价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考核方法,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考核。

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个人能力,偏重于业务能力可考核,可以从学习态度、完成质量,编码规范等方面考核。

项目实践、工程实训成绩既要考核学生个人业务能力还要考核职业综合素质,可以增加自我学习能力、工作主动性、职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考核。

考核中总成绩可以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个人业务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可定义明细项目,并采用不同的分数权重,最终得到一个总的实践分数。这种考核结果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每个实践环节中提交的作品,要组织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学生参与,考核同时也是实践质量的评价会,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交流、软件演示及行业专家对作品的点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每次评出的优秀作品要分类保存,教师在做专业教育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使新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结 论

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工程化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学生职业态度和关键业务能力培养初见成效。新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林,周佳男.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物业,2010,(05) .

[2]陈伟珍,邓岐杏.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1,(2).

[3]张运波,陈明锐.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4]徐玲,张小洪,文俊浩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0,(14):137-139 .

[5]杨红云,孙爱珍,何火娇等.“双导师制”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4).

[6]董跃华,杨书新,李淑芝.软件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03).

[7]吕海东,葛日波.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0,(24).

[8]高安芹,牟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