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多少正常十篇

时间:2023-03-27 02:32:53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1

1、健康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的最高限度时称为发热,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发烧。传统观念认为正常体温为37℃,但因为测试部位、时间、季节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现在认为正常体温不能简单以一个数字37℃来表示。

2、口腔温度 将体温计放置在患者舌下,闭嘴约3分钟后取出,正常范围为36.3℃~37.2℃。

3、腋窝温度 因测量方便卫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测温方法,其测量方法是将体温计夹于腋窝,五分钟后读取数值,正常范围为36.1℃~37℃,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

(来源:文章屋网 )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2

正常成人的温度为:腋下温度为36.0-37.0摄氏度,生理情况下,体温会有一定的波动。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来源:文章屋网 )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3

人的正常体温是比较恒定的,在任何季节,正常的腋下体温都在36到37度之间。夏季天气炎热,体温也不会超过这个温度。人体是有体温调节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定点就会控制体温的高低,体温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增加散热。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4

问:人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

答: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专家们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和对数百名男女的数千次实测,认为人的正常体温在35℃到37.7℃之间波动。

临床实践证实,人体的部位、器官不同,测得的体温也有差异。

从口腔测得的体温称“口温”,用口腔测体温时,体温计必须放在舌下,深入口腔内6厘米,上下唇紧闭,结果才能正确(正常时,会逼近37℃)。

内测定的体温称“肛温”。由于内温度较接近深部血液,而且受到的干扰因素少,测出的体温较可靠,平均值为37℃。但这个测定部位没有口腔、腋窝方便,所以只适用于婴幼儿和昏迷的病人。

为了方便、卫生,人们常在腋窝部位测量体温,测得的结果称“腋温”,其正常值为36.5℃。腋窝是皮肤表面的一部分,与外界直接接触, 易受环境气温影响。皮肤由交感神经支配,情绪波动时,皮肤的血流量变化很大。所以环境寒冷,情绪紧张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大幅度减少,皮肤温度可明显下降,反之就明显升高。而且,只有当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密闭”,与外界空气暂时“隔绝”时,机体内部的热量才逐渐传导过来,使腋窝温度升高至接近机体内部温度的水平。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注意,测腋温时必须捂严才行。

热的传导需要时间,故测定腋温时,使用的测定时间要比测定口温、肛温长得多,测10分钟才较可靠,而测定口温、肛温只需3分钟就够了。

颈椎病患者采取什么睡姿好?

问:我长期坐办公室用电脑,脖子老是不舒服,所以我怀疑自己得了颈椎病,晚上睡觉很痛苦,有没有好的姿势有助于睡眠?

答:对于正常人来说,侧卧睡眠有利于心脏健康,正所谓“卧如弓”,因为右侧卧位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及肝脏血液流入,有利于食物在胃及肠道中消化。但这对于患有颈椎病的人来讲,侧卧并不是最好的睡眠姿势。所以首先要到医院检查自己究竟是不是颈椎病,如果确诊了,才能按照颈椎病的方法注意睡姿。

对于颈椎病人来讲,要强调顺应颈椎的生理弯曲,所以睡眠时要仰卧,而且颈部要有枕头的支撑,这样才对颈椎的健康有利。如何达到颈部有支撑,不是仅仅有个枕头就能解决的,颈椎病患者最适宜的是荞麦皮枕,枕头形状要中间低,两边高,看起来有些像元宝,而且两边凸起部分的高度在一拳左右。在使用荞麦皮填充枕头时,要注意不要填得太满,大约填70%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仰卧睡眠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一些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者以及妊娠月份较大的孕妇,就不宜仰卧睡眠。此外,人在睡眠过程中姿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可能会变动很多次,但只要有仰卧睡眠的意识,尽量长时间地保持仰卧睡眠姿势,对于保护颈椎还是有意义的。

泡后变绿还能饮用吗?

问:我在超市购买的冲泡放置一夜之后,茶水竟然会由黄变绿,而白色的也被染成了翠绿色。这种水还能饮用吗?

答:专家介绍,茶汤变色属于正常现象。有可能是白色茶浸泡久了,将其中含有的色素浸泡出来,从而导致变色。这种现象也可能与泡茶的水有关。中含有花色素,它可以与水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发生成色作用,当遇到水质pH值呈碱性时,花色素就会变成绿色,而且长时间泡在水中,绿色会逐渐变深甚至变蓝。一般用纯净水冲泡不会产生上述问题,而一般的自来水多呈微碱性,泡久了就会变绿,属于正常现象,可以放心饮用。

婴儿奶嘴消毒应该蒸还是煮?

问:在家给婴儿奶嘴消毒时,是该蒸还是煮呢?

答:市面上常见的婴儿奶嘴材质分为橡胶和硅胶两种。橡胶婴儿奶嘴使用较为广泛,一般为浅黄色,比较近似于母亲,但一般有一股难以消除的橡胶味,在100℃高温时易变形;硅胶奶嘴则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新产品,一般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无异味,可耐120℃蒸煮,但由于强度不高,使用寿命较短。

在消毒婴儿奶嘴前,必须先用温水将奶嘴冲洗干净。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否则奶嘴上的食物残渣,唾液等都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采用沸水消毒奶嘴,是一种有效杀死病菌的方法,但消毒时间不好控制,一般建议在水沸腾后,煮两三分钟即可。如果煮的时间过长,会使奶嘴表面黏性增加,出现细孔,不仅加快了奶嘴的老化,而且在细孔中也易残留病菌。如果煮的时间太短,虽然可以防止奶嘴出现细孔,但却不能彻底杀死病菌。

使用蒸汽消毒法,是目前消毒婴儿奶嘴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95℃~97℃的水蒸气蒸上12~15分钟即可有效杀死大部分致病细菌,同时,蒸汽消毒不会破坏奶嘴材质,可令奶嘴更持久耐用。

肚脐眼里的泥能抠吗?

问:我的肚脐眼里时常有黑黑的泥,感觉很不卫生。可是很多人说,肚脐眼里的泥不要去抠,会肚子疼,请问是这样的吗?

答:每个人肚脐里都或多或少会有分泌物存在,少量的分泌物能起到保护作用,但凹陷的脐部是个阴暗的角落,极易积水积污,洗澡后如果没有完全冲洗干净,污水就容易积在肚脐眼上,且不易干燥,加上此处温度适宜,时间一长就会在肚脐眼上积成黑黑的脏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眼泥。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5

【关键词】 低体温;围术期;体温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52-02

1 低体温在围术期行成的机制

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

1.1 物的相互作用 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

1.2 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度相互传递 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而肢体温度却上升,这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

2 影响低体温的因素

2.1 麻醉与低体温 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由于自身的调节作用受到了麻醉剂的影响,在加上手术进行之前吃的食物很少,因此患者会产热不足,化学能量释放很少。针对慢性消耗的病人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患者的代谢能力下降,同时肌松药物会降低患者肌肉的张力,患者在用阻滞类物之后,血管得到扩张因此患者的体温下降。

2.2 患者的自身条件 患者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会导致体温的下降,婴幼儿、老年人这类人群也需要注意,因此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发育成熟,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器官调节能力变差,此时很容易发生围术期的体温。

2.3 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22度-24度,在进行手术时低温环境对外科医师还说很舒服,但是几层敷料对患者来说起不到保温的作用,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就会导致患者的体温下降。此时,过高、过低的环境对患者来说非常容易发生自身问题调节不畅。

2.4 围术期输液和输血 手术进行中,输进的液体一般都是在4度左右,大量的液体比患者体温要低很多就会造成患者的体温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当患者输入1升常温下的液体时患者的体温就会下降0.25。

2.5 手术野液体冲洗 患者在进行清洗手术时,室温下的液体会将身体被清洗的部位的体温下降到10度左右,局部低气温就会导致血液循环降低,最终导致患者的核心体温下降。

2.6 其它 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由于需要对患者进行消炎和碘酒的擦拭,患者自身的保暖作用下降,大量的皮肤在外面患者的体温自然会下降,并且手术过程中大量的液体被注入体内,导致患者体内周围的血管收缩,一些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热量的散失是低温的重要原因。

3 机体在围术期对体温的反应有几方面

3.1 正面影响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

3.2 负面影响围手术期长时间和严重的低体温能降低组织代谢率。增加病人生理紊乱和内稳态失衡,可引起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可降低寒战阈值,正常时寒战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组织耗氧增加,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易造成组织缺氧。轻度的体温降低也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使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血小板功能减弱。

3.3 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Frank等人的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高危患者核心温度下降1.3°C,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机率增加2倍,机制尚不清楚。此外,低体温还可以引起低钾,而低钾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3]。

3.4 降低机体免疫力 患者如果长期的处于低体温状态之下必然会损伤患者身体机能,长期的低体温就会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作用,减少多核细胞向感染部位的转移。另一方面:低体温会导致单核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病人抵抗力的下降,因此要密切关注病人的低体温,提高患者的体温,增强抵抗能力。

3.5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病人的凝血功能也会受到低体温的影响。低体温会导致血小板的数目的降低,血液活性下降,血小板粘附作用降低会导致患者手术后出血的时间加长,低体温导致血液因子活性下降。经过有关临床研究,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低体温会加大对输血的要求。

3.6 延长术后恢复时间 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低体温会导致麻醉的时间加长,药物排泄和代谢的时间增长,患者低体温对物的溶解性变慢。手术之后,长期的低体温就会阻碍胶原蛋白的生长,导致伤口的愈合变慢。

3.7 对病人寒战的影响 患者在从全麻的状态恢复过来时长期的低温会导致二氧化碳的增加,寒战会导致肌肉的消耗量的增加,低温状态下的寒战会导致体内氧气含量的降低,最终导致伤口的疼痛,增加患者的不适感觉。

3.8 其它 针对创伤严重的患者出现死亡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在一项数据调查中发现,低温患者出现死亡的概率是正常体温状态下死亡概率的104%倍,因为低温会导致酸碱的失调。

4 围术期保温管理

4.1 加强体温检测体表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室温23℃时,足温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对手术病人常规监测体核温度,维持体温在36℃以上。

4.2 Lilly认为手术室温度最好不低于24℃冲1,相对湿度40%-60%为宜,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将室温保持在27-29℃。

4.3 患者在进行手术时体温会下降,通过棉被或者是其他取暖设备可以提高患者的体温。体内百分九十的热量会丧失,因此对皮肤做好保暖很重要,通过辐射加温、充气加温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热量提供,提高患者的体温。

4.4 输入加温的液体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因此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冲洗液置于变温箱内加温至37℃后使用。

4.5 术中采用复合保温管理方法(术中非手术区的四肢和躯干用棉被覆盖合并使用加热毯、输血输液加温、冲洗术野液体加温等)可有效地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5 总 结

正常的体温是在36.5到37.5摄氏度,这是核心体温的范围。如果患者出现围术期的低体温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出现,包括一些术后延迟恢复,出现心脏事件,凝血障碍等问题。因此在对患者的低体温进行治疗时还要对患者进行核心体温的提升。椎管麻醉和全麻是再分布性低体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过对外周加温来提高患者的体温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核心体温,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低体温的出现,并且通过围手术期降低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病情治愈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贵明,黄锦联.输液加温法预防术中术后寒颤的观察[J].河北医学,2002,8(6):515-517.

[2] 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155.

[3] 黄字光(译).保持围术期体温正常一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3,11(6):203.

[4] 刘小颖,吴新民.围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714.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6

低体温症并非总是因长期暴露在严寒环境下而诱发。事实上,老年人在环境温度达18.3℃时也会出现低体温。不过大多数发作都是在温度低于18.3℃的情况下开始的。多种药物如神经松弛剂、镇静剂和催眠药、安定药、酒精等可诱发低体温;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尿毒症、艾迪生病、饥饿、酮症酸中毒、肺感染或脓毒症、脑损伤以及任何导致丧失活动能力的疾病,都可诱发低体温。

症状及体征

在早期阶段,伴随着脉搏和呼吸节奏加快,患者会产生剧烈的颤抖。冰冷、发白的手和脚(因为皮肤下血管收缩),是肢体血流放慢的第一个征兆;不理性和易于兴奋,是早期行为征兆。当体温低于33℃时,血液流动继续放慢,嘴唇和指尖等身体表面器官因为缺氧呈青紫色;同时导致手足的肌肉产生酸性代谢物(废物),直到颤抖停止,代之以肌肉僵硬。

随着体温下降,病人从疲劳、衰弱、共济失调、情感淡漠及嗜睡,进入急性精神错乱状态;当体温下降到

治疗的重点是核心部位体温

患重低温症的病人应当作急救处理。(1)如果病人颤抖停止,表明已丧失自己产生热量的能力,所以简单地把病人放入一个冷睡袋里并没有帮助。病人需要一个温和的热量来源,比如另一个人的身体,或把热敷袋放到病人的脖子、腋窝、两侧、胸部和腹股沟;盖住头部,通过嘴对嘴的人工呼吸温暖病人的肺。(2)如果病人正在变得僵硬,或丧失意识,或表现出意识不清、发音含糊,或严重丧失协调性,等特征,要立即送病人去有加温医疗设备之处,或者通过电话求援。

不要加热、摩擦或刺激严重低温症病人的四肢。这可能导致体表冰冷、停滞的血液流到身体核心部位,造成心脏搏动停止。热饮料也是危险的,因为它们会把温暖的血液带离身体重要器官。应该把体温缓慢地提高到正常水平(每小时提高≤0.6℃)。较迅速的复温往往引起不可逆性低血压。

当用加温装置使严重低温症病人复温时,需要警惕几种情况。一种是体温后降,因为身体被加温后,肢体的冷血会回到身体核心部位,造成核心部位体温降低1~2℃。另一种是酸毒症,因为低温下肢体细胞新陈代谢放慢而产生的酸性废物会回到心脏,导致复温休克。体温后降和酸毒症都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预防的关键是阻止体温下降

一般来说,低体温症多见于老人,其中瘦人比胖人易患,男人比女人易患(因为皮下脂肪较少)。如前所述,特定的疾病也使人易患低温症。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7

从36℃到37℃:体温升高1℃意味着什么

把体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进行量化的研究,最早是由日本医学专家石原结实进行的,并将这一学说介绍到我国,成为风靡一时的最新健康理念。

石原结实,1948年出生于长崎县,毕业于长崎大学医学部,专攻血液内科,并取得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其历代祖先皆为日本古代种子岛藩主的御医,现为日本No.1的自然医学养生博士。

体温决定健康学说给出的相关数据是: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就会降低30%以上,而升高1℃的话,免疫力则会提高5~6倍。但这一学说目前还停留在健康学说阶段,更为明确的医学证据还有待研究。

有研究发现,体温偏低者免疫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对感冒病毒、细菌等的侵袭更为易感。他们认为,这些体温偏低者可能更容易患上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膀胱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哮喘、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并推测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支持这一学说的研究者观察到体温下降时血管收缩,血液流通受到影响,他们认为,这会阻碍体内糖分及脂肪的代谢,降低身体对尿酸、丙酮酸等代谢废物的排泄能力,进而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将体温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能促使内脏机能活跃,让人体的消化系统保持高效的运作状态,这有助于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免疫能力。从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角度来说,保持较高体温能够有效调动身体防御系统,提升身体的抗病毒能力,改善体质。而且,很多研究者发现,长期保持高体温的人,基础代谢率通常也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样就能增加人体心脏的泵血功能,促使细胞新陈代谢率提高,并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当然我们的血管坚韧有力,这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这些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很好的作用。另外,保持较高的体温还有一个更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长期保持适当的体重并表现出精力充沛的状态,对于男性来说,这一点显然是更为重要的。

石原在他的书中指出,目前仍在大多数相关书籍上写着的人体体温正常值为36.8~37℃已经是50年前的数据,而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已经达不到这个数值,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修订过的正常体温范围扩大为34.7~37.3℃。一般在医院较为常见的是35~36℃之间。他认为考虑到现代人体力活动减少,最健康的平均体温应该保持在36.5℃左右。为了达到这个数值,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体温变化来自代谢变化

人体的体温通常比较恒定,但也会受到外界环境以及自身生理活动的影响而产生小幅的波动,正常人上、下午温度相比较,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腋温)和0.12℃(口腔温),也有特例人群是上午体温低而下午体温高。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体的体温与神经和激素有关,调节体温变化是由大脑控制温度的部分来完成的。生物学研究证实,人体能够保持恒温是因为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热能以维持体温恒定。

细胞的有氧呼吸依赖于不断摄入的营养物质在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出于这一原因,体温决定健康学说提供了一个提升体温的综合方案:一方面正确摄入营养,另一方面,保持一定的运动。运动会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促使体温升高,另一方面,运动促使血液快速流动,使血液在体表微血管的循环增速,达到提升体温的目的。而这种体表温度的增加,对增强人体对外来细菌和病毒的免疫能力有效。健康专家们认为,保持固定有氧锻炼习惯的人,较少患感冒可以证实这一观点。

石原结实认为,在运动的前提下,体温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占全身热量的90%左右,男性骨骼肌较女性丰富,因此在同等运动强度之下,男性的体温提升较女性更为容易实现。

体温升高1℃ 饮食升温计划

均衡的营养是提升体温的重要途径。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其中糖分为人体提供70%的能量,这里所说的糖指的是能迅速转化为糖原的碳水化合物类,其次是脂肪。从人体产热的过程来说,糖是耗氧量最小,产热比最合适的营养组成。

人体产生的总热量来自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代谢产热,基础代谢是机体产热的基础,基础代谢高者产热量多;基础代谢低者产热量少。基础代谢的计算是根据体表面积、身高、体重三个因素综合计算的,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计算,一般男性的基础代谢要比女性略高。而在人体安静状态下的身体产热量,要比基础代谢高25%,这是由于身体在安静状态下要维持姿势的肌肉代谢产生的热量。

合理膳食可以提升体温

保持均衡的营养比例,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高基础代谢率能够提升体温。这表示,需要摄入均衡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和水。这些6大营养素主要来自类食物:谷类、蛋类、奶类、根茎类、肉类、鱼虾和贝类、豆和干果类、蔬菜和瓜果。根据一日早餐30%、午餐40%、晚餐30%的比例合理安排。

一般正常活动的人,每天摄入25克左右的脂肪就可以满足生理需要,长时间参加活动,可以增加到每天30~36克。每天较大运动量超过1小时,则需要另外补充10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能保持合理的膳食比例,不需要特别增加摄入维生素。过量摄入维生素和维生素缺乏一样,会导致不良后果。但男性在持续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而蔬菜水果等供应不足,应额外补充维生素,以保证机体持续的热能供应。

特别提醒:

有健康学家支持断食或者减餐的方式以提升消化能力,但这种方式被大多数医学专家斥为无稽之谈,从人体生理角度来说,机体在摄入减少的情况下,会采取减少代谢来应对,这样反而降低了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专门研究人体代谢的科学家认为,增加运动是增加代谢的基础。

增肌饮食可以提升体温

在保证合理膳食的前提下,增加身体肌肉比例,是提升体温的最合理方式。肌肉产生的热能,要比脂肪高50%,因此,增加体内肌肉的含量,除了能够保持良好的提醒比例,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改善较低体温。而提升基础体温后,基础代谢率随之提升,不仅免疫力增加,还不易发胖。借由出汗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集中70%~80%肌肉的下半身,增肌饮食加上足量运动,效果非常明显。

增肌饮食的前提,不是要缩减日常餐单里的食物,而是将它们改为更加合理的比例。同时在增加有氧运动的时间或者强度的前提下,增加食物中蛋白质的摄入。在增肌饮食中,糖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减少糖分会使身体热能不足,新陈代谢下降,体温随之降低并持续。

蛋白质是增肌饮食的重要组成,营养学家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是成年人每公斤体重0.8克,但在进行增肌锻炼时,需要增加蛋白质摄入,一般要求每天每公斤体重为2~3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想做健美先生,保持3克以下是最合适的。

增肌饮食应在大肌肉群锻炼之后,要注意选用完全蛋白质,最合适的来源是蛋清,或者也可以选择瘦肉和鱼肉。以提升体温为目的的增肌饮食,也可以选择牛肉和羊肉,这两种肉类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热量,应注意适量并适当增加有氧运动的时间。

特别提醒:

肌肉主要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吃出来的,因此,选择增肌饮食一定要与大量的肌肉运动配合,才能起到提升体温的效果。男性体内最能产热的骨骼肌,在安静时产热量很小,运动时则会大量产热,提升体温时大量动用骨骼肌是很好的选择。

加速水分代谢可以提升体温

体温决定健康学说关于提升体温的第三大方法是,增速身体水分代谢。石原结实在他的书里提到,现代人心脑血管病多数都是因为血液循环受阻,而血液循环受阻是体温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与中国传统中医的“体寒”、“血瘀”理论颇为相似。石原建议,通过让血液在血管里畅通无阻可以提升体温,这需要增加身体水分代谢,“排出多余水分,温暖身体”。

人体的热量通常通过皮肤、呼吸、排泄向外散热,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排尿1500毫升左右,我们皮肤蒸发水分的量大约是500毫升左右,这500毫升水分的蒸发,散发人体70%以上的热量。保持健康的水循环,一个成年人每天排出的水量应为2500毫升左右,而这些水分需要全部排出,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因此每天至少应喝下2500毫升水。

加速水分代谢,则需要保持正确的饮水习惯,在规律运动的前提下,保持运动时每隔10~15分钟补充一次水分,也可以选择能提升脂肪燃烧的咖啡。

特别提醒:

冰水和饮料对提升体温并无益处,最佳选择是温水,咖啡则必须是不含奶不含糖的黑咖啡,这也可以帮助降低体脂,增加肌肉。也可以在运动后的1小时内适量饮水,补充流失的水分。

体温参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人体正常体温的参考数值:

耳朵:35.8~38℃

腋窝:34.7~37.3℃

口腔:35.5~37.5℃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8

【摘要】 发热是儿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无论是患儿家长,还是临床医生经常会遇到小儿应该什么时候退热、怎样退热等问题。本文即围绕小儿退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小儿退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退热药

正常小儿的体温更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小儿体温发生变化。小儿体温的升高不一定是异常的升高,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

1小儿体温

为多少才算发热对于儿童体温的正常值,绝大多数人参考成人的标准:(1)腋下测温法:36.0℃~37.0℃;(2)口腔测温法:36.3℃~37.2℃;(3)肛门测温法:36.5℃~37.5℃。由于通常认为儿童体温要比成人稍高一些,故也有主张将儿童正常腋下温的上限调整为37.5℃[1]。正常儿童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如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甚至38.0℃。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短暂的体温波动,只要全身状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者,可不考虑为病态。而对于我国儿童不同年龄段体温的正常值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标准。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制定。

2退热的方法

总体来说退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3物理降温

3.1物理降温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物理降温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

3.2物理降温的方法

3.2.1盐水灌肠[3]用冷生理盐水,温度在28.0℃~32.0℃,婴儿需100~300ml,儿童300~500ml,按普通灌肠法进行。如疑有中毒型疾病时,可加一个三通管洗肠,一方面降温;另一方面可取大便标本,确定诊断,也能帮助排出肠道毒素。

3.2.2乙醇拭浴[3]用25%~35%乙醇液100~200ml,温度是27.0℃~37.0℃,采用拍拭的手法可增加散热,如果用摩擦的手法会生热。揭下盖被,盖上大毛巾或毯子。脱去衣服,将浴巾铺身下,再将棉被叠至床尾。冷湿巾敷于额部,开始将准备好的酒精拍拭上、下肢各3min,背部2min,腋下、腹部、颈部避开拍拭,做毕将病儿包裹在大毛巾中,不要立即穿衣。

3.2.3温水擦浴[4]用32.0℃~34.0℃的温水擦浴。操作步骤:(1)关闭门窗遮挡患儿。(2)将大毛巾垫于患者身下(一则为防止弄湿床单,二则余出部分可覆盖擦浴后的身体),将潮湿的温水浸湿毛巾缠在操作者手掌上。(3)擦浴顺序:从颈部一侧开始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自同侧胸部经腋窝擦至掌心;下肢自髋部沿大腿外侧擦至脚背,再自腹股沟沿大腿内侧经腘窝擦至脚跟。擦时要在大血管丰富之处如腋窝、腹股沟处重点加以按摩,促进血管扩张以助散热。同样方法擦对侧。(4)四肢、背部各擦3~5min,全部擦浴时间为15~20min。(5)擦浴后用毛巾擦干皮肤,为患者换上衣裤,盖好被子。(6)擦浴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有寒战、发抖时应立即停止擦浴,观察病情变化。物理降温方法多种多样,以上三种方法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还是很有好处的。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应慎用,尤其是对于婴幼儿。因为小儿皮肤薄嫩,皮下毛细血管丰富,皮肤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用酒精擦浴可经人体皮肤吸收产生中毒症状。除此之外,中医在物理降温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中医可结合中药的特点、卫气营血及经络学说,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药物,疗效甚佳。但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不规范,有待加大研究力度。

4药物退热

4.1药物退热的适应证笔者综合各家所述总结退热药应用的适应证如下:(1)体温>38.0℃,且既往有热性惊厥病史者;(2)体温38.5℃~39.0℃,伴全身不适感者;(3)高热及超高热患者(>39℃);(4)发热患者,无论发热高度如何,伴全身中毒症状者。总之,孩子低热时不主张使用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可酌情使用退热药,体温超过39℃必须应用退热药。

4.2药物降温的途径药物降温主要有口服、肌注、滴鼻、塞肛和静脉点滴等途径。其中口服是最安全有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即建议[5],药物退热治疗只起暂时退热作用,注射给药除能暂时降低体温外,也无其他优点,还易引起过敏、虚脱等多种不良反应。所以,凡能口服给药者均应口服给药或使用栓剂。

4.3退热药的种类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种类繁多,现根据退热药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三大类[6]: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NSAIDS)、类固醇抗炎退热药、中药退热药。非甾体类抗炎退热药A类:酮洛芬、消炎痛、炎痛喜康;B类:阿司匹林、奈普生;C类:布洛芬、双氯酚酸、扑热息痛、双氯己酸。这类药物的共同作用基本相似,均具有解热、降温,镇痛、消炎作用。其不同之处在于对机体的副作用略有差异。一般认为,A类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及影响较重,B类次之,C类最轻。类固醇抗炎退热药又称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作用和用途广泛,疗效显著。它可通过抗炎、抗毒、抗过敏以及抑制免疫的作用机制来达到对人体的解热镇痛效果。但因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易掩盖症状,故不应作为临床退热的常规用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4.4临床常用的退热药及其特点

4.4.1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商品名:泰诺、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一滴清、必理通、爱尔、小儿美林糖浆等。用量:口服10~15mg/(kg·次)。特点:起效快、作用强,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副作用:不良反应少。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无肾毒性,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剂量过大会引起肝毒性。

4.4.2布洛芬(异丁苯丙酸)商品名:美林、恬倩。用量:口服5~10mg/(kg·次)。6~8h 1次。特点:副作用少。退热起效时间平均为1.16h。退热持续时间长,平均为近5h。平均体温下降值为2.3℃,下降百分率为88%。儿科专家认为,本品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副作用: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6个月以下小儿慎用或遵医嘱。

4.4.3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用量:口服10mg/(kg·次)。特点:退热快,效果可靠。副作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瑞氏综合征(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目前该药在儿科趋于淘汰。我国儿童发生瑞氏综合征者极罕见,但也应提高警惕,尤其不要在患流感、水痘等急性病毒感染时使用。

4.4.4安乃近特点:退热作用显著、迅速。副作用:粒细胞减少、肾损伤和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但国内有的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由于安乃近易产生不良反应,仅用于急性高热且病情重,需紧急退热的婴儿,不用口服。用20%溶液滴鼻,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但不可反复连续使用。

4.4.5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用法:2岁以下,0.5~1ml/次;2~5岁,1~2ml/次;>5岁,2ml/次。特点:该药只有注射剂。副作用:该药在短期内反复多次应用易发生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而致生命危险。对某些患儿来说,本药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此外,如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因此,儿科专家指出,复方氨基比林婴幼儿禁用,年长儿慎用。

4.4.6中药退热药临床上中草药退热药种类较多,口服剂、注射剂及栓剂等各种剂型均有,如:羚羊角胶囊、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其优点为作用持久、副作用很小。但最大的缺点为疗效不确切。而且虽然近年在此方面研究较多,文献亦较丰富,但不够系统。前景较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笔者认为在高热或超高热时仍应当首选疗效更确切西药退热药。

4.5应用退热药的注意事项应用退热药的一些注意事项:(1)口服退热药一般可以4~6h 1次,每日不超过4次。(2)一般选用一种退热药即可,不要联合使用。(3)应尽量饭后服用,不宜空腹给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4)服时应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以利于排汗降温,防止发生虚脱。(5)反复使用解热药时,要勤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

4.6特殊疾病应用退热药的问题

4.6.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今患有该病的患儿最安全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其他药物多多少少都会对凝血有一定的影响。必要时亦可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6.2有热性惊厥病史者何时退热关于此问题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主张体温超过正常值就应立即应用退热药。一种是主张体温超过38.0℃再应用退药。笔者赞同后者。正常儿童体温有时也会超过正常值,见热即应用退热药是不妥的。综上所述,小儿最安全有效的退热药为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如果病情需要,二者可交替服用。其实,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儿童发热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因此选用退热药的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大小。有关研究证明,退热药的疗效由大到小依次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必须注意的,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甚至休克。

参考文献

1洪亚丽,孙晓光. 儿童正常体温参考值的研究.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13(10): 31.

2阳朔. 对小儿冰敷降温有新说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4): 72.

3胡亚美,江载芳. 实用儿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8.

4王丽娜.物理降温辅助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2004,33(11): 975.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9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某些种子在1摄氏度下贮存十余年,甚至百年后仍然可能发芽生长;人的血液在常温下贮存很快就会腐败,而在4摄氏度的血库中却可贮存3周;人的断肢必须冷藏才不致坏死;冬眠动物经过数九寒冬之后,第二年开春就能重新活跃起来。他们的生命力也是因为低温吗?

20世纪40年代,人们在北极的某地进行施工作业时,发现了一只5000年前被冻成冰石样的蜥蜴,结果把它放在阳光下居然奇迹般地复苏了,并存活了两天。1987年7月,英国一个探险队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上发现了一个被冰雪半掩埋的人,从其军服里发现的《士兵手册》得知,他便是70年前意法战争中失踪的法国步兵下士普里斯。他在冰天雪地里沉睡了70年,被发现时还年轻如初,甚至还有极微弱的心跳。低温到底有什么玄机可以益寿延年,保持生命力呢?

【低温能延缓生命消耗】

研究指出,低温环境能减慢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机能也相对和缓。当人的体温降至30摄氏度时,人体代谢可降低一半,机体的耗氧量也仅为正常的50%。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能”是有限的,消耗完了,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这就意味着人的“生命能”消耗得越快,寿命就会越短。而低温环境是延缓“生命能”消耗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了探索低温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研究者对家蝇的低温生存试验证明,如果一只家蝇在18℃的温度环境下能成活150岁,那么它在28℃的温度环境下则只能生存70岁。家蝇的长寿经在动物中反映着普遍的生存规律,人类也不例外。

日本的科学家认为在人类的遗传基因中可能存在冬眠的因素,他们投资了不少费用对此进行研究,一旦冬眠技术成功,就能安全地使人冬眠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科学家们预想,如果有人患了绝症,而目前的医学尚不能治疗,那么可以将其冷冻起来,进行冬眠。一旦特效药问世再进行复苏,这样既治愈了绝症,又延长了寿命。

当然,延长寿命不一定非要冬眠。美国科学家试制了一种“冰柜”,也被叫做“特制冷房”,它可以将人的体温降至15℃左右,然后第二天早上“冷房”会自动升温至人体的正常温度,人就又可以照常生活了。目前国外有不少人每晚睡在这种冰柜里,期待能获得延长寿命的效果。

我国的古人也很早就洞察到了低温有益长寿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指的就是习惯高处气温低的人,其寿命要比生活在气温偏高的低处之人长很多。而且现在的“人在冷环境中基础代谢降低,生命能量释放缓慢”的低温长寿原理,其实也与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比喻“焚膏用小炷与大炷”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是一个固定值,用小炷轻燃可以长生不灭。

虽然我们还不能解密冬眠的基因密码,每天睡冰柜也不可能一下子适应,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低温养生,而秋冬季时节低温养生正当其时。人在秋冬季节的阴气旺盛、阳气衰微,此时蓄养阴气,犹如天助。春夏时节,人的阳气盛,养阴犹如中午浇水,会被蒸费掉大半,傍晚浇水则不但蒸发减少,还可兼得夜露补充。因此,秋冬季开始低温养生,好

比傍晚浇水,是最佳季节。那么低温养生具体要从何做起呢?

【食:低温烹调】

低温烹调能减少高温烹饪时产生致癌物的几率,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物养分,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里的“低温”不是越低越好,应有一个适宜的“度”。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建议是:整只家禽肉82℃,土火鸡和土鸡74℃,牛、羊、猪肉71℃,蛋类71℃(或蛋黄和蛋白煮到凝固状态),烤肉类63℃,蔬菜类55℃,剩菜74℃。美国加州卫生署还用法律形式限定了餐馆最低烹煮食物的温度,剁碎的肉末、碎肉或包含碎肉的食品,烹调温度是69℃;鸡蛋及包含鸡蛋的食品,烹调温度是63℃;猪肉及含猪肉食品,烹调温度是68℃;家禽、鱼类及含家禽或鱼肉的食品,烹调温度是74℃。

另外在冬天,不一定要常吃偏热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做调节。比如水鸭、鱼虾等体温偏低的肉类食物;稻、藕、笋等水生植物;大白菜、萝卜等蔬菜;冬菇、蘑菇等背阴处生长的菇类;冬枣、苹果等秋冬季成熟的水果,都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

还有一点是,冬天吃饭也要吃八分饱,因为进食越多,产生的热量也越多,容易使体温升高。澳大利亚学者对小白鼠所做的试验表明,少食可以使体温下降5℃-10℃,并使其死亡速度减缓1/3至2/3。而对人体的观察也证明限食可使体温下降。另一方面,人体细胞有一定的寿命,时间一到就会死亡,每餐少吃一口饭有利于细胞寿命的延长。

【睡:低温睡眠】

冬天里必须要杜绝熬夜,每晚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是切忌夜生活过度。更重要的是,还要避免“光压力”。在灯光中入睡会导致人的体温上升,使人体产生“光压力”,加速新陈代谢的速度,因此最好在黑暗的环境中入睡,关好灯,挂好窗帘。

【住:绿意盎然】

多接近绿色植物,室内可摆放盆花或盆景,以降低环境的温度。另外,家具也需降温,要多采用造型简洁、色调偏冷的藤、竹、木制品,以达到吸收部分热量的目的。在保证照明的前提下,可多使用局部照明的台灯、落地灯,不仅省电,也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动:自然之旅】

冬季里,可以多到河湖、高山、树林等处做做深呼吸,采吸自然的阴气,以收滋阴之功。平时洗澡时,无论盆浴还是淋浴,水温都不必过高。温泉具有滋润身体的功效,但也不宜长期频繁浸泡;游泳也是值得推荐的好运动,因为人在水中消耗的热量要明显高于陆地,降温效果会更好一些。

【静:宁静以致远】

低调处事,精神放松,均有利于降低人体细胞的代谢速度,从而令体温降低,达到延寿的目的。相反,紧张的情绪会加快细胞的代谢速度,升高体温,从而缩短人的寿命。另外人在宁静的状态下,情绪及各个器官都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低温养生的误区】

当然,低温养生并不是要一味的“冷”、“凉”、“寒”,喝凉水、开空调不是“低温养生”。低温养生要谨防陷入以下误区:

1.少穿衣但要保暖:低温养生不是简单少穿衣服和多贪凉,在气温低时还是要注意保暖;

2.冷水浴要有提前量:冷水浴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它可使人的血管迅速收缩和扩张,其伸缩运动像做体操一样,所以有“血管体操”的美称。但洗冷水浴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锻炼,而且要从夏天开始锻炼,否则对身体有害;

3.开空调但不能无所顾忌:“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的“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大热天开空调有悖“低温养生”的原则;

4.喝凉水,吃冷饮和低温养生无关:平时我们要少吃麻辣、易上火的热性食物,但并不表示要多吃冷饮。中医讲究少食“生冷”,与人体温度接近的食物才更养生;

人体体温多少正常篇10

一般情况下,婴幼儿的体温与成年人基本相仿,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稍高0.5℃左右,但大多数的孩子体温都会在36至37.1℃之间。

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