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1:19:22

人体解剖

人体解剖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

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后,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各大高校铺展开来,“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等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开展。有些教师因为这些比赛“一夜成名”,这更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当然教育信息化不只需要在软件(教师教学思想与能力)上的更新突破,还需要我们的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来辅助,从而使学科的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化更使高职院校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教学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以现阶段普遍应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为例浅谈其对该学科的一些影响。

一、信息化教学为人体解剖学这门古老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使教学内容由枯燥变得有趣味性。教育信息化科技公司推出的产品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知识简单化、静止的结构动态化。例如桥媒科技推出的3DbodyAPP就实现了把课堂上以前借助挂图、多媒体图片等展示的人体结构以三维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可以把人体九大系统叠加,同时还可以模拟解剖过程使学生在感官上体会到人体结构的立体层次。图片效果逼真与学生平时玩的游戏画面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学习积极性。手机App下载后实现人体结构图片成为“口袋画册”而可随时翻阅。除此之外,visiblebody图集App还扩充了其简短的flash内容,其阐释的人体各个关节的运动就使学生对其中参与的肌肉的作用更容易理解。(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早期的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开始实现了学生可以随时自学。如今的慕课开始注重交互性的提升,精悍的微课紧紧抓住学生的黄金7分钟注意力将知识点的精华以图片、动画、声音的形式淋漓尽致表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进而融合更多的数字化人体结构教学资源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时间通过这些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如在线慕课、微课、医学类论坛、3D人体结构软件等来完成任务,然后在课上分组研讨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老师辅助答疑重难点并适时结合临床实际来帮助加深人体结构的学习,进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开阔了视野。(三)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和职业意识。高职院校医学院学生的自学意识亟待引导,自学能力当然是他们作为大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显著影响其职业技能的提高。而之前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很难理解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的意义,与将来自己从事的医学行业很难联系起来,学生就选择不认真学习基础课程比如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更不要说去突破难点,从而不能很好地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如“丁香园”、“小木虫”这样专业的医学论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打开手机App了解将来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证需要现阶段掌握什么人体解剖学知识,记忆知识有哪些诀窍等,还可以在病例讨论区运用所学习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去做简单的分析理解,进而体会到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对于以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益处而主动认真学习。另外,还有推出的“人体解剖学立体书城”涵盖了教材、PPT、病例分析、课外拓展、课后测试等,这都大大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锻炼提高其自学能力,最终还可把学到的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加深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信息化对人体解剖学教学带来的问题

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信息化的诸多3D数字模拟人体结构产品给学生感官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人体解剖虚拟仿真系统直观形象,让学生对其充满了兴趣,而同时会让学生会误以为这可以替代标本解剖。另外有学生讨厌浸泡标本的药水味道或者本身对标本解剖就有恐惧感,更借此系统躲避解剖标本。但是人体解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也永远无法替代尸体解剖给学生对于人体的手触感觉,学科也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亲手解剖标本和观察标本。因此,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亲手操作解剖标本,通过此实践加深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标。(二)忽视因材施教,容易“拔苗助长”。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于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资源的学习容易停留在形式,知识理解浅显,不能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去完成教师课前、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最终会导致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大打折扣。这就需要要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育信息化的手段的运用需要循序渐进,学习任务的布置也需要按照学生的能力逐级增加难度,注重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每节课,并且要随时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但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其他的任务比如科研,所以这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因此教育信息化在我们教学中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教育信息化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并优化教学过程,使人体解剖学的人体结构知识具有了趣味性,并让人体结构立体逼真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但这些都只是我们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的手段,尸体与标本的解剖动手操作始终不可被替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到预习和复习,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使人体解剖学真正为医学类其他专业课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加福,陈玲珑,吴碧莲.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信息化教学的初步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37).

[2]马志健,易西南,张海英.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2012(34):387-390.

[3]姚玉英,贾丽丽.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探索[J].探索科学,2016(5).

人体解剖范文篇2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讨论式自主学习;课程设计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高低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均与临床医学专业相似,未能体现本科护理专业特色,也未能满足临床护理实践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以提高胜任力为目标,改革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后期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护理技能的需求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1编写护理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护理

解剖教学团队南京医科大学在本科护理的教学改革中,以召开解剖学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及临床护理人员研讨会为契机,讨论护理专业解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学时要求,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解剖教学需求,共同制订适应护理本科生的解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建专门的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团队,加强解剖学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共同探讨各护理操作的解剖学基础,以明确解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由于本科护理专业只有一门系统解剖学课程,而护理实践技能离不开局部解剖学的应用,因此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局部解剖学、护理应用解剖学的横向综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在现行的解剖学教学中强化护理解剖学基础,突出护理学专业特点,是一个既易于实施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南京医科大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以临床护理应用为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护理解剖“自主学习讨论提纲”和实验学习指导。共设计讨论题目300个,覆盖护理解剖学课程全部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运动系统中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体表投影,臀区、肩区及表浅静脉、皮下、皮内、注射区表面应用解剖;消化系统中的口腔护理、胃管、结肠镜及灌肠等相关的解剖内容;呼吸系统中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镜等应用解剖;心血管系统中的心内注射、心包穿刺、动脉与静脉穿刺解剖,感觉器中的泪道冲洗应用解剖;神经系统中的椎管穿刺等。

3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护理解剖实验室

由于目前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解剖室,而且教学标本匮乏、缺乏针对性,所以需优化实验教学的资源,参照最新出台的解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结合护理专业特征,优化解剖实验标本,同时配备皮内、皮下注射标本,与肌内注射有关的臀区层次标本,股动、静脉穿刺标本,腰椎穿刺术标本等。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物标本以及活体组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

4.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师生充分认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教知识,教方法”的理念,形成全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10~15min将下一次课讨论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围绕讨论题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将问题引向深入、解决学习过程所遇到困难、掌握重点内容的意义、理解难点内容的方法、相关知识的临床意义,并适当介绍学术界对相关知识点认识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大胆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勇于探索、自由表达思想的学习思维习惯。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讨论的快乐,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显著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4.2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和人体解剖学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索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①实行“执行组长负责制”。每自然班分为6个实验小组,每组有4~6名同学组成,每次实验课由1名同学轮流担任的执行组长,根据自编的《护理解剖学实验指导》实习的内容及标本的辨认方法,组织本组同学标本观察和讨论。教师“不示教”,负责答疑和考核。这种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师示教,学生再观察标本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力,而且培养了学生集体学习、讨论交流、团结协作的良好自主学习氛围与学习习惯。②增加与解剖学知识相关的护理操作介绍。例如:在胸膜实验时,引入胸膜腔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及操作要点;在进行泌尿系统实验时,结合男女性尿道的特点,利用男女性导尿模型,介绍男女性导尿术的操作要点;在动脉标本实验时强调肱动脉的走形特点及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在脑和脊髓的被膜实验中结合脊柱的韧带,强调腰穿的部位、层次等解剖学基础和操作要点。③体表解剖学实验和护理实验模型相结合。将护理专业实验室的模型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如:利用“女性护理模拟人”结合活体进行解剖体表标志的定位;利用“半截人透明模型”结合活体进行重要脏器的体表定位;利用“手部静脉穿刺模型”结合活体进行上肢浅静脉的定位;利用“臀部肌内注射模型——带监测警示系统”结合活体和标本进行臀部血管神经定位;利用“口护模型”结合活体进行口腔解剖实验;利用“分娩机转模型”结合标本强化骨盆解剖学知识等。④强化医学伦理和感恩教育。护理学是极具有人文精神的传统学科,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医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将护理解剖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加强“尊重遗体标本,珍惜实验机会”医学伦理和感恩教育,培养敬畏生命、无私奉献的医学人文素质。

4.3应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网络教学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①开设护理解剖学网络课程,明确提出本科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②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护理学操作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提前了解相关护理学操作规程,强化对相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与评价体系——“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考试系统”,包括解剖标本结构辨认,单项、配伍和多项选择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彻底做到考教分离,更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

5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提升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法“一卷定乾坤”,严重制约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改革评价方法,制定相对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方案,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并体现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学习成绩由四部分组成:①课堂讨论分:理论课根据学习小组参与讨论情况,师生共同评分,主动参与以得分制记分,被动参与以得、扣分制记分,占总分10%。②实验技能分:实验课根据实验小组每次标本学习效果考核,以得分制记分,执行组长的组织情况以得、扣分制记分,占总分10%。③阶段考查分:全课程分四个阶段,利用“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考试系统”上机考试,占总分20%。④期末考试分:以主观题形式进行笔试,客观题和标本结构题形式进行上机考试,各占总分30%。护理学高等教育中传统的解剖教学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解剖和护理教师的共识,护理专业本科解剖学教学改革,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临床护理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需求。所以,南京医科大学探索和实践本科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实行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自主学习模式,以培养应用解剖基础扎实的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本科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露青 丁亚萍 李雷 靳建亮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

参考文献

1Aversi⁃FerreiraT,LopesD,ReisS,etal.Practiceofdis⁃sectionasteachingmethodologyinanatomyfornursinged⁃ucation[J].BrazMorpholSci,2009,26(3-4):151-157.

2张露青,肖明,张永杰,等.人体解剖学自主学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4):563-564.

3李雷,孙伟伟,袁小琴,等.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162-1164.

人体解剖范文篇3

1.1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老师队伍是增强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在医学院领导的关注下,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师资能力在逐步提高,素质逐步增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讲、研究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为了让教学人员拥有良好的备课环境,以饱满的热情服务于教学,学院为他们配备了打印机和电脑,逐步改善他们的办公环境。

1.2改善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地,为了满足新时期对人体解剖实验教学的要求,医学院改造、建设和调整原有的实验室。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让实验室的环境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理念。为实验室建设网线、照明、排风、配电等设施,在各个实验室中安装不锈钢解剖台。为了让人体标本更方便、长期的储存,医学院建设起仓库、尸体灌注室、局部标本储存槽、尸体整体储存槽等,提高标本和尸体的储存量,保证人体解剖实验的正常、顺利实施。

1.3优化标本配套设施

教学标本是进行人体解剖实验的基础,实验室需要质量高、数量多的标本,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医学院建立起300㎡的人体科学馆,将塑化标本、神经铸型标本、血管标本、解剖标本、断层标本、局部和系统解剖标本陈列在馆内,标本结构清晰、制作精美。各个实验室安装解剖尸槽,将大体标本放入槽中便于上下移动,使用时能够轻松调出。每间实验室摆放完整的人体骨架、模型标本,让学生从进入实验室的那刻起,就对理论有直观的认识,再细致的辨别、观察标本,让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名词变得明了直观、通俗易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推动的作用。

1.4建设多媒体教室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成为教学的发展方向。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科学的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是运用挂图、模型、标本等方式辅助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模式,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局限性也特别明显。最近几年,医学院筹集资金,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在每个实验室内,并从各种渠道收集视频、图片资料,制作出电子教案及文字资料,构建起解剖学科的试题库、多媒体课件库、动画素材库、视频资料库、文本素材库、图像素材库等。更加全面的共享及利用资源,将过去无法直观展示的过程和结构视觉化,生动的展现出复杂的人体,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人身到理性认识人体,进而大幅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构建多媒体解剖实验室,全面扩宽实验教学改革策略,进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拓展未来的教学前景。

2完善人体解剖实验室管理机制

2.1实验室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才会更加细致、有序、规范。以评估医学院人才培养能力为发展契机,按照“重在建设、评建结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基地医学部补充与修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例如按照教育部评估要求,制订出设备仪器使用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主任职责、教学人员职责等制度,构建起卡、物、财统一的制度,由专门人员管理实验室财物,以保证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确保可以正常的进行实验教学。

2.2提高对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问题。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修为以及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法律观念、政治表现等,都会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实验室教学工作人员要根据规章制度完成岗位职责,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敬业爱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如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与态度、培养制作标本的技术、培养维护维修设备仪器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专业技术知识及研发能力。另外,可以有效利用工作人员考核细则与教师职能来实现科学管理。

3结束语

人体解剖范文篇4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压缩,内容偏多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本科教学总学时为128学时,为适应新教材、新课程的需要,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计划学时为72学时,大大压缩了教学时数。而教师对授课内容删减不够,与缩减后的学时数不相匹配,加上原本就抽象的内容,造成讲解不够细致,缺乏导引、复习等环节。教师以提高讲课速度去赶学时进度,忽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加之两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学生认为新课生涩难懂。

1.2学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药学专业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为考察课,有的学生因为是考察课,又觉得与本专业没有太多相关性,就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应付考试,投机取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将来即便不从事临床工作,但作为药学工作者,不论是从事药物的研制开发,还是从事药房、药品销售或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仅了解药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懂得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只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忽略向学生强调该门课程与药学专业的紧密联系性。

1.3教学方法单一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但有的教师迫于课时进度压力,不顾学生的节奏,自顾填鸭式的教授,省略了停顿讲解、提问沟通、引经举例等环节。又由于内容精简不够,课件的信息量极大,学生如同走马观花,不但丧失了兴趣,反而徒增厌恶情绪。

1.4不注重实习课本科人体解剖学实习课学时为26学时,生理学实习课为40学时。两门课程合并后,改为解剖生理实习共16学时,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实习课。而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习课对于课程的记忆、理解至关重要。大幅度缩减学时,势必造成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把握不够,也增加了理论授课难度。

2教学体会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并与基础药学专业解剖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相适应。

2.1与药学专业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机,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对于本专业知识感兴趣,在介绍解剖生理课程对药学工作者的重要性的同时,可以引入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在讲解脉管系统时,可提出药物治疗的作用途径如何?如何到达靶部位?讲到尿液的生成和排出时,可联系药物的代谢途径等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解剖生理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

2.2精简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解决教学内容偏多、教学时数相对少的问题,教师应仔细钻研该专业课程的大纲要求,认真处理教材,根据药学专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精简教学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课堂内详细讲解,对于熟悉了解内容适当采取自学的形式。如消化、呼吸系统等解剖章节和呼吸生理、消化生理及体温等生理章节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可化繁为简,只讲解重点内容或与解剖生理二者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讲课中也应力求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这既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展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和授课时数少的突出矛盾[2,3]。例如在解剖教学中添加多角度的解剖结构模式图并配合相应的实物标本图片;生理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呈现给学生,合理配合文字,或构建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体系图片,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记忆,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理解和掌握。

2.3解剖生理相互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解剖结构是功能活动的基础,一定的解剖结构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教学中应采取解剖在前,生理在后;生理为主,解剖为辅的原则。例如在生理讲到血压调节时,可联系解剖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解剖结构和位置,进而联系动脉的分支分布;在解剖讲到肾脏的结构时,可联系生理中尿液的生成及排出等内容;讲到解剖下丘脑时可联系体温调节的内容,反之亦然。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使学生加深认识和巩固记忆,并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解剖学名词多,结构复杂;生理学知识抽象,难理解,授课中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联系临床实例,也可以联系生活实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原理,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4]。例如解剖教学中讲解脑脊髓被膜的层次,可以联系临床麻醉的方法和解剖学依据。又如生理学讲到体温调节时可联系生活中的感冒发热,从而进一步讲述其原理。这样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印象,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解剖范文篇5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多是由一些中职卫校提升上来的,因此,一方面大多数老师仍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积累不够,缺乏教学底蕴,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不足,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种种原因导致了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难的现象普遍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材的使用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医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五花八门,很多学校主要使用自编教材,教材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内容衔接不合理;一些章节删减的知识不当;甚至出现错误的知识,这就造成了教师讲不好,学生也学不好。

2.实验室得不到有效利用。人体解剖学的部分课程必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是学生学习人体结构的重要场所,其中陈列的人体标本和器官标本能够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但是,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这就导致了学生缺少实践学习的机会,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课程设置不科学。一直以来,高职高专的人体解剖学主要开设了系统解剖课程,而针对专业进行的实用解剖学课程基本没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是一个空白,只有将系统解剖学与实用解剖学和专业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剖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既全面又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

4.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传统的考核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践能力并不够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平时并不努力学习,仅仅依靠临近考试的几个星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这种考核制度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应该摒弃。

二、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策略与方案

1.对课程进行正确的定位,以体现实用为主。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指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同时,课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专业解剖学和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实用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在进行解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有选择的增加一些临床知识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解剖学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医学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的全面。

2.选用合适的教材,对各种实验进行指导教学。课程改革是环环相扣的,教材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传统的教材无法满足改革之后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各类教材,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应用、专业解剖学的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再增加一些临床案例,创新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或自编实用的教材,这样,会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同时,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的融会贯通,各学科之间也会相辅相成。最后,根据教学实际对内容进行一些适量的调整,适当增加实验的课时,重视实验实训的指导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人体解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一门学科,因此,需要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实验室是提供学生动手、观察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实验室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首先,我们要保持一个健康卫生的环境。其次,要增添标本量,保证标本的质量,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资源。最后,要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采取全天开放的制度,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

4.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并且要开设动物实训课。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医学院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它区别于理论课,拥有理论课所不具备的优势。实践课不仅是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更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所以说,实践课程的课时有必要增加,而且其数量不能少于理论课,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们的能力,其次,开设动物实训课也能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动物的感性认识,进而更深入地学习人体解剖学,因此,有必要开设。

5.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加强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声情并茂的图文音像,能够根据人类的思维特点建立大规模的文本库和知识库,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通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时间,另外上传一些习题、资料以及教学视频,使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体解剖范文篇6

关键词:ISEC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1引言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ScholarlyExchangeCurriculum(Undergraduate),简称ISEC。ISEC项目是由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教育专家发起的,其指导思想是,借助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学习时间为4年,模式为“2+2X”,即国内两年的在校教育加境外合作院校的两年的在校教育[1]。学生在国内外所有课程考核都达标之后,毕业可以取得国外合作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国内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2]。如果国内院校的考核没有达到标准,境外合作院校不接收后两年的继续深造,可留在原学校继续学习,达到学业水平后也可以毕业,毕业时仅仅取得国内就读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种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合作教育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在就读期间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取适合本人的培养模式[3]。ISEC项目办在培训师资教育理念、提供教育技术支持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进行了补充,即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支持者”[4]。教师的教学理念关乎教学行为,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ISEC项目定期培训ISEC教师,提高教师的知识层次,完善并提升国际教育、学法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训后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理清思路,积极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而对学习者来说,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受教师教学方法的驱动,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获得、乐于学习,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加突出。由于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性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以及应用知识交流的能力,打破了教育主体永远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

2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体解剖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授课方式比较传统。应试教育的灌输是目前课堂授课主要模式。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被动教育,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师生之间互动不畅,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很难发现,更很难及时的纠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鱼牛”问题。同时,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讨论和团队协作,以致交流不充分,难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很少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发言”,缺乏在讲台上锻炼的机会,导致有些学生上讲台后非常紧张,给聆听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对以后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负面影响。2.2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意识。因为无法督促学生预习的情况,上课时直接讲解知识点,导致课堂上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唯教师讲解为准,缺乏质疑意识,即:老师教的都是对的,教科书上写的都是对的。这样就难以培养学生的CriticalThinking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5]。这就如同把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的储存罐,使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也难成系统。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他们未来成长之路造成不良影响。2.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普遍不高。经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普遍认为学习《人体解剖学》较难。“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由于人体结构名词繁冗、记忆困难等原因造成的。可人体结构名称恰恰是医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不予以重视。另外,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抽出时间讲解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在实验课环节,有的学生难以接受福尔马林的气味,实验课不积极辨认标本结构,有偷懒现象,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脱节,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知识链断裂,失去学习兴趣。2.4考察方式单一。现有的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中、期末各占40%比例。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过于重视卷面考试的成绩,没有重视学习过程,没有好好重视学生平时能力的提高,结果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学生,考试时却发现,会的都没考,考的都不会;没有认真学习甚至旷课的学生,到考试之前的两三周才开始突击学习,却得到很高分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都与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关,因为人体解剖学这门课是要一点点地把知识积累起来的,不可能用一个通宵就可以把人体结构都掌握,这种突击学习也是临床实践不可接受的,而加强过程考核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的。

3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ISEC项目不断被纳入高等院校的教学程序,赤峰学院也于2013年加入该项目。2014年医学院的护理专业获批加入该项目,同年,人体解剖学在ISEC护理专业开课。根据ISEC项目教学理论,结合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该项目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3.1关于教学大纲的改革。ISEC项目的教学是注重学习成果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本身及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授课。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同时也是检测在校学生学业成绩的准绳,是衡量与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结合项目办要求,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共计涵盖以下要素:课程描述、学习成果、教学形式、课堂活动、教学内容计划、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参考资料。其中学习成果(LerningOutcome,LO)属于顶层设计,是课程的灵魂所在。但目前ISEC项目的教学大纲却有许多不适宜之处,需要适当进行调整。比如,人体解剖学课程属于大一新生第一门医学基础课,LO不宜设置过多,故本门课程提炼出3个LO,即LO1:辨熟记并解释人体器官的位置和形态;LO2:辨认并讨论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LO3:应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教学形式以课堂活动为支撑,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根据成果检测学习效果,成果检测所对应的就是考核形式(Assessmentevent,AE)、考核标准(Assesmentcriteria,AC)、评价细则rubric。大纲却是连贯的、固定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而AE、AC、rubric是随着LO变化而变化的,整个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思维、教材体系、知识系统。因此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基于LO进行模块化教学;知识体系要紧密连接,不能出现孤立的知识点。比如LO2的学习过程,以往是按照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腹膜这样的顺序进行学习的,整合后为一个学习成果,完成这一成果,主要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例如:阑尾炎、肺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典型临床案例,指导学生分小组研讨、学习,汇报,形式不限,这就需要打破系统界限,使知识系统之间发生关联。3.2教学设计改革。根据人体解剖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学习目标,结合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七大模块要求,在对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人体解剖学的课程进行如下优化:提炼学习人体解剖学课程所有的重点和难点,有一部分内容要规划到线上教学,线上教与学顺应了现代教学理念,这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服务教学,是为了营造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兼顾分组任务,按教学流程分解学习任务,任务的分配要符合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学习者为主,教师观测或监测学习进展,及时进行补充说明或指导。人体解剖学的课改,其知识点提取要围绕LO进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空间要灵活,让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课堂上老师主要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及时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习“关节学”内容为例,总体设计如下:课前将人体关节归纳为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并抛出问题:关节炎患者为何能预测天气?不穿秋裤到底会不会得关节炎?这是一些常见又受到关注的问题。提前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以抽签形式决定每组课下学习内容(带着问题)。通过学习的“讨论区”保证组与组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以便随时交换学习意见,随时交流学习心得体验。通过线上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上展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PPT汇报、情景剧、案例分析、文献拓展、影视作品嵌入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达到了同伴学习、知识共享的良好目的。课上教师主要是巡回指导,通过鼓励、参与、评价等方式支持并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课堂延展(课下)主要是以学习通的形式进行,可以讨论针对课上某一组提出的问题,抑或是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应用等;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参与讨论的可以积分,累计折合为平时成绩。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学生给家里长辈打电话,询问抑或聊聊有关关节炎及其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利用本课所学关节的知识,检验能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利用所学知识,与家人、朋友沟通,以示关怀,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这种线上智慧环境下学习,不仅提升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3.3授课方式改革。良好的授课方式,需要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安排几个要素的一致及平衡。人体解剖学共21章,只有通过多样的授课方式,才能完成LO。(1)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设计是由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决定的。例如: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理论基础是情景式教学,这个教学方式适合章节内容简单,通过自学能够掌握。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师生共同营造一个真实情景,实境模拟学习,这样的授课方式,实践并践行ISEC教学理念。(2)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它在影响着教学模式的程序操作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组合方式,它还是评价教学的尺度和标准。甚至教学方式构建和设计也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说任何教学方式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例如,解剖学案例教学方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明辨的意识、发散的思维、沟通的能力和创造的才能。(3)如果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上,ISEC理念下的解剖学授课方式属于“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者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时又发挥着指导作用。这种模式使教师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扬长避短,又使两者的优点得以彰显。除以上列举的以外,教学中还嵌入了思维导图、撰写小论文、阶段测试等。让各种授课方式服务于不同的LO,使它们之间在结构上既彼此联系又有区别;在内涵上相互蕴含,相互依存;在实现LO上,取长补短,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模式链。3.4考核构成的改革。考核构成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形成性考核占70%,贯穿整个教学全程,包括平时出勤、课前预习、线上讨论、阶段测试、小组活动等。要完善考核结构,就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每一项考核都有相应的评价量表,而且要将这个量表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知晓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够更好完成此项学习目标,进而从不同环节、多个角度对学生学习课程情况做客观的考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力,确保学生将基础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同时,教师可以参考考核成绩,找出每位学生的优劣势[6],推动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目标顺利实现。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分三次考核,每次均为闭卷理论考试,出题的方式和出题的内容参照历年执业资格考试,贴近临床,体现岗位需要,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4反馈与改进

4.1反馈与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使是同一部分知识,无论是用什么方式传授给学生,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授课者个体差异,学习结束后,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予以有效改进,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反馈有多种渠道,首先是同行反馈,从ISEC的内审环节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整改措施。比如,解剖学的教学,承担ISEC护理专业同头课(解剖学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3-4人/学期,同一学期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5-8人,所以教师之间的听评课、座谈、交流讨论等方式把反馈的不客观和不准确的误差降到最低。其次是ISEC学生的反馈,也能客观反映教学存在的问题。所以,严谨的调查、科学的分析、及时的改进、做好学生的重复反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4.2反馈与改进的时效性和实效性。ISEC明确提出,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及时检查教与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反馈后,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例如,学生作业,需要做到必反馈、及时反馈,不能对留过的作业或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通过反馈,从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来映射教学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的不足,查找原因,在修正自己的同时反馈给学生,避免存在的问题反复出现。总之教学全程应呈现出反馈-发现问题-改正-再反馈程序,形成闭环式反馈意识和习惯,真正意义上借助ISEC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帮助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5结论

基于ISEC理念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相比于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TLA(Teachinglearningactivities)中。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使得考试合格变得容易,学习者有一种“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成就感,而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学生“更努力地跳”。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重视每个阶段的考核,从开课就要紧跟学习节奏,按照评分标准完成各种任务,这就培养了他们学习习惯———做任何事情都找依据、抓重点,注重效率。一些小作业,限时完成的,能够锻炼他们的单位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课后布置的任务,能够训练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及独立思考意识。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知识技能的多面手,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持续改进。一是ISEC教学理念下,目前,实验课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如何在实验课上融入ISEC教育理念[7],怎样加大学生在解剖学实验课明辨思维和意识,还有待研究;二是并没有发现原版的、难度适中的英文教材,现在使用的是国内双语教材;三是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需多设计让学生走近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不但符合ISEC考核多样性的特点,也让学生从一个单一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这也与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相契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使命感与专业自豪感。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如何能让大一学生接受并认可这种教育理念,尽快地适应ISEC的教学方法,养成明辨性思维习惯,习得自我学习的能力,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强化,使学生不仅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还渗透着学科间的交叉贯通,也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也可为其他学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涛,陈雨青.浅析ISEC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方法[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04):74-76.

〔2〕洪敏.ISEC教学特点简介[J].福建质量管理,2016,37(05):186.

〔3〕刘文芳,谷青媛.ISEC教学理念对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0):97-101.

〔4〕王小琼.创新型人才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源头活水[J].江淮论坛,2013,56(01):189-192.

〔5〕康颖安,卿上乐,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01):102-104.

〔6〕纪丕友,梁少华,等.小组讨论式学习在护理学专业解剖学实验改革中的运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7,25(04):54-56.

人体解剖范文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承德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4班和6班共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0人、女生50人,年龄18~22岁。1.2教学方法。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实施时包括4个环节。1.2.1教师选课,协助学生分组、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选择附肢骨、下肢骨连接、消化管等简单适合学生讲解的章节实施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学生按宿舍分为6组,每组4~6人,教师协助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成6部分,分配给各组准备,每次课各组轮流选派1名学生代表授课,不能重复。1.2.2学生自主学习备课: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准备讲稿和多媒体课件。上课前教师对学生准备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检查讲稿、课件重点难点问题的正确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及互动环节的设置情况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组内预讲,互相查找问题,共同成长进步。1.2.3学生当“老师”讲课:学生结合自己的课件讲授知识点,其他组员可以提醒更正。教师在学生授课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遗漏的知识点;学生讲授完知识点后,其他学生可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由讲解组学生进行回答,解决不了问题的再求助于老师。1.2.4开展讨论,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讲课后,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并指出待提高之处,及时补充学生没有讲清、讲透或遗漏的知识点,同时引申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自学的方法、讲课学生待提高之处及改进的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导,突出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熟练地掌握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如何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讲课时的仪态。本次课结束后,要求所有学生把对“学生讲课”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教学法的形式和内容。1.3评价方式。参照张雪梅等[1]的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在人体解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的认可度。本次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问卷有效率100%。

2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超过80%)认为,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对提高学习挑战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保持课堂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等有很大的作用(见附表),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另外,74名学生(92.5%)赞成在人体解剖学授课中采用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69名学生(86.3%)认为值得推广。

3讨论

3.1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传统解剖学灌输式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研究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对提高学习挑战性、87.5%的学生认为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学生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会积极主动备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1]。同时,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能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努力进取,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生从“备课”到“讲课”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分析、综合、总结材料,直到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这一过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并能督促他们勤于思考,学会总结归纳理论知识、处理收集的资料信息,乐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3.2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及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传统解剖学灌输式教学师生互动较少,因此导致学生有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本研究将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应用到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课堂上持续保持兴趣、课堂充满活力、增强师生互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中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备课、讲课、课上讨论的全过程,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上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教师通过认真“听课”、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能随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及时与学生沟通,因此增强了师生、生生互动,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系统[3-4]。3.3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师生感情。传统解剖学灌输式教学,学生仅是听课,而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中学生则需要当“老师”讲课,学生为了能准确、完整地讲授知识点,在课下会反复试讲,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调查中,87.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对提高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学生“讲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性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成就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5]。因此,形成了“努力学习—展现才华—提升自己—增强自信—更加努力”的良性循环,进而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师生角色互换式教学法在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但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由教师在课下指导进行的,学生通过与教师近距离接触,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艰辛,因此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进了师生感情。

人体解剖范文篇8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护生核心能力;SPOC教学模式

护生核心能力(Nursingcorecompetency,NCC)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综合能力,是护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有机结合[1]。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体现:临床生物医学科学维度;一般临床技能维度;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维度;关心维度;道德和责任维度;终身学习维度[2]。以NCC为导向开展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应用SPOC教学模式,开发和收集优秀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以提高NCC和综合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需要。

1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合理使用解剖学基本知识与术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关心理解病人的优秀品格,培养学生健康教育、交流沟通、信息运用、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临床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达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核的人体系统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优化与整合融入了思政教学内容,导入临床经典病例,以引导学生进入临床护理情境中,从而增加学生的临床护理感受,并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更为接近于护理学专业需求。同时把临床护理解剖学前沿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知识,从而更好的培育与临床护理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为未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形态学基础。

2课程建设的“5种”能力提升

2.1立德树人“全程化”提升关心、道德和责任维度能力

从护理岗位的角度,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培育其职业素养并强化团队意识,将德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以果为傲,加强爱国情怀;以人为本,形成爱伤意识;以情为感,提升奉献精神;以例为鉴,增强责任意识;以团为聚,促进协作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如在疫情期间,学生们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宣传防疫知识,做好体温检测,健康咨询等工作,培养了学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不畏牺牲、救死扶伤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2.2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加强终身学习维度能力

运用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人体解剖学课程构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如思维导图、反思汇报、在线测试等。学生完成线测试等学习任务后,根据个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将不懂的问题到论坛,与同学和教师一起交流、讨论,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其主动探索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自主学习、回顾与总结,有效加强了护生终身学习维度的能力。

2.3教学实施过程强化临床生物医学科学维度能力

体现了“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导向,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完整、有序,按照教学设计,合理安排了教学环节,注重启发与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教师通过优慕课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单元导学明确任务,进行课前线上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预习报告,阐明疑问。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课中,理论课教学: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对重难点进行讲解答疑。开展小组讨论,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并找出其解剖学基础。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其结论,教师点评、分析与总结等。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开展“小组制”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学期中开展翻转课堂比赛,巩固拓展课内知识。实验课教学:利用人体标本和模型,并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数字人系统进行实验教学,降低抽象概念与形态学描述多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难度,使其更形象的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思维导图与反思、典型病例与图片、在线测试、课程论坛等课后作业。教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及时批阅与反馈,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综合学生线上及线下学习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写出教师笔记。

2.4教学方法提升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我校NCC能力居于中等水平,其评判思维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则居中等水平或稍弱。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利用病例探究、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友好地合作,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5建设路径提高一般临床技能维度能力

本课程依托优慕课教学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与课内、课外项目并行,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多种维度开展教学。既巩固拓展课内知识又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以NCC锻炼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模式,设计相关护理解剖实验方案,编写案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辨识标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以提升NCC。

3课程的评价

3.1考核方式“以评促学”

由过程性评定与期末评定两部分组成,权重各占50%。将线上、线下学习内容与开展活动纳入其中,评价手段包括在线测试、课程论坛、专题汇报等项目。实验考核利用虚拟仿真数字人系统进行,共设置5次考核,共计5个模块,12个单元,120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进行动态的监控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2围绕护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效果分析

以NCC为导向,使学生自主互动学习向纵深方向推进,促进专业内化与吸收,使NCC得到全面提升。干预后的两组NCC对比,实验组各维度能力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内化,获益更为突出。立德树人“全程化”提升了关心、道德和责任维度能力;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加强了终身学习维度能力;教学实施过程强化了临床生物医学科学维度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了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多渠道建设路径提高了一般临床技能维度能力。结果证实,围绕NCC培养,应用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综合知识体系建立,有效促进护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课程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以NCC培养为导向,应用SPOC教学模式,进行人体解剖学课程构建,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网络教学资源、习题试卷库和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并实行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共实施了六轮教学改革,并运用到了我校的本科生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护生的实践技能、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沟通组织能力等NCC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赞誉。

参考文献

[1]王佳琳,彭文涛,王国蓉.西部地区实习期护生护理核心能力现状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1(1):24⁃26.

人体解剖范文篇9

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正在走向一体化。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并探讨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设置了一定的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开展的PBL课程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只有少部分在单学科中开展。我们探索在单学科内循环使用PBL,并为新型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重能力培养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代替教师是教学主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利用能力增强,他们又具有追求热点的热情,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我们利用设定的问题和病例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建立护理基础的认知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形成双向交流,利于增强师生关系;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新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1]这样的课程推广可以为未来课程的整合打下基础,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授课模式改革为综合课程模式,打破各学科界限,增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有机融合完整的医学思维。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备相关素质的合格护士。从这个角度来说,PBL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PBL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

我们精心设计案例,主旨明确,收集了完整的知识内容,所以案例已经具备成为单课程的条件,并形成了可循环、可推广的特点。单课程选择PBL既存在一些问题,又有一定的特性。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初次接触PBL教学模式时兴致盎然,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因其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讨论始终无路可循,所以总是在迷茫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标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具备文章的检索能力,在繁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正确信息,对真假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正确信息进行组合。这也是学生查询、收纳、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养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检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学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具备可推广性。

3PBL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的社会需求出发,分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整合课程不断探索;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中开展“强基础,重实践,近临床,亲人文”课程改革[3]的前提下开展PBL教学。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是指改变原有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人体解剖学》这门形态学真正的可视化,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名词多、难记易忘的问题[3];“学”是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死记硬背变成网络互动的学习,使兴趣驱动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实践指的是真实的人体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就解剖学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总论部分,其它部分的课程完全具备在实验室进行的可行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既完成了学时的缩减,又保证了教学质量。[3]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PBL是指:适应中国学生,适应基础教育,在LBL教学基础上,不断将研究进展引入到教学中来,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其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4]

4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

PBL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复杂的、多场景的、基于实际问题的病例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4.1精心设计案例。PBL教学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团队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学习过程,可通过国内外观摩、培训,学习案例,撰写PBL带教经验及对学生PBL过程考核等,使教师树立PBL教学理念,有效实施PBL教学。在PBL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触发器,“问题”的设计是经过思考与探索实现的。其中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又不能过于生硬直白。只有精心设计的“真实”病例,才能避免学生的反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并引起学习兴趣。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这使得病例设计难上加难,覆盖的知识点、病例的选择、系统和顺序、展示方式等,都是需要推敲的。目前,国内的PBL教学病例从选择和编写上来看,都不够成熟。有些是将国外的内容直接翻译过来,有些则是直接使用临床现有病例。不得不说,无论从系统的设计还是从规划上看,都是存在问题的。现存误区之一就是病例设计和讨论过程都过度聚焦于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就是解决了问题,却忽视了隐含在病例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忽视了病例当中所蕴含的医学伦理以及不可分割的人文社会因素,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PBL教学的实施效果,应予重视。[2]一个成功案例必须具备5个R,即Revealing(揭示———能够揭示事情的本质),Refreshing(趣味———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等),Relevant(相关———充分的、自然的关联),Reassuring(确定———有肯定的答案),Realistic(真实———案例的骨架是真实的,加以适当修饰)。[5]案例要目标明确、紧扣主题、行文流畅、场景自然且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合情合理,真实自然。案例包括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和学生均重新被定义,角色和任务与以往相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学生也要加强能力培养,以便在PBL教学模式中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并解决问题。4.2PBL。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举例因为PBL教学是小组讨论式的,所以配备了相应数量的PBL教室,教室内有圆桌、教学参考资料、电脑、投影仪、网络,同时设置了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观摩。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案例,分次讨论。我们首次设计的案例名称为《偷懒的心脏》。实施过程中,将实验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9人。设置组长1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提出问题,以问题导向方式列出学习重点。具体过程大致包括7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三步,积极探寻答案(对可能的答案进行集体探讨并给出初步答案);第四步,重新界定问题(尝试性解决再次出现的问题);第五步,确定学习主题(以上步骤由学生分组完成);第六步,收集有效信息(个人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有效信息和个人学习信息(小组报告)。经过上述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整个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使用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学生要填写讨论记录(表1),学生要在“参与、交流、思辨、知识掌握程度、团队交流”几个方面进行互评,教师据此填写学生评分表。4.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的相关知识学习,将微课融入教学中,进一步实现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训练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知识学习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实施了PBL教学法,学生已吃透知识,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浓厚的兴趣去进行实践,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其掌握了基本技能,带着个人创意再次学习的时候,效果再次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弱的同学要多关注,建立帮扶小组,在其不能完成任务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使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也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索及探知。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课堂考试不事先通知,对理论知识多用提问方式。综合考试随机安排考场顺序,实践技能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监考教师需按照统一标准严格评分,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二,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实验组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为高职高专护理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经实践证明,“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最有效、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

6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思考与精心设计,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6.1“PBL教学法”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水平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中,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6.2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练习机会的不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模拟患者就诊时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了情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训练,有效缩短了从学校进入临床的适应期。[6]6.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群策群力。对教师个人而言,不仅要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紧跟前沿,积极探索新知。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是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6]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18(5):88-91.

[3]姜哲,孙威,刘洋.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一体化教学中解剖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4,(4):74-74.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国际向度、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4):29-33.

[5]杨丹红,阮继源,蔡明华.浅谈PBL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作用[C].2012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人体解剖范文篇10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信心;兴趣

人体解剖学老师施教的对象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从教20余年,常听老师抱怨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考试题目容易得不能再容易了,可不及格率还是高达10~20%。”我似乎也有同感。在中国,大学生是家庭的骄傲,国家的栋梁,怎么呈现在我们大学老师面前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呢?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调查,现报道如下,供同行们商酌。

一当今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了,“90后”的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被家里长辈宠爱、贯养、顺从,再加上中学时代长辈的陪读,以及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手机、网络等等,“90后”的学生或多或少有懒惰的习惯、自我意识很强、但独立自主能力较差等,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低头族等等时有发生。

二认识上的错误

我随机调查了我校2013级、2014级500名学生,62%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听老师或家长说过“只要考上大学就好玩了。”言下之意是中学为了考上大学,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长为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竭尽全力,孩子也为能考上大学刻苦学习。可一进入大学,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督促和看管,小孩自己也觉得应该玩一玩了。有学生问我“老师,怎么大学比高三还辛苦啊!”按理说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知识面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自主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等,因此,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就好玩了呢?

三信心不足或者学习方法不对

对我校医科类2013级、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麻醉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一本387名和三本179名共计56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能闻其声不见其人;第二步学生自己观察标本,老师指导。每个实验室有指导老师;第三步标本示教,由1名老师对照标本讲解,方式与第一步相同。就时间安排来说以第二步为主,也就是以学生自己观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模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依赖中学就形成的灌输式的教学法,比较适应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四人体解剖学课程的特点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形态和结构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解剖学是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形态学的基础,是医学生学好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但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课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其中原因主要有:1)人体解剖课程的医学名词多、形态结构复杂,难学、难记、易忘,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加之部分胆小的学生对尸体标本害怕、抵触等情绪,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3)人体解剖学课程常常在大一开设,同学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的不是很扎实。同时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有些依赖老师,习惯听老师讲而不是主动学习,上课不够投入、不够认真,课后也没能及时复习等等,诸多因素,造成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难学、难教。五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纯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面临的尖锐问题。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教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PBL、CBL、趣味教学法、人文教育[1-4]等等,但各有各的优缺点。我们尝试了“翻转课堂联合改良PBL模式”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并且进行了问卷调查(表1),结果表明所有人认为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扩展了知识面等等,但是从主观上有41.7%的学生不喜欢,他们认为占用业余时间较多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原因之一可能与医学生学习任务重,业余时间少等有关。实施翻转课堂联合改良PBL模式的体会如下:实施课程前我们有很多担心,特别担心学生不自学或者自学效果不好等等,结果是完全出乎意料,不但自学效果好,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很认真,写了讲稿或者PPT,在讨论时“小老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透切,有条不紊。从解剖到临床,从临床到解剖,大一的学生几乎变成了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侃侃而谈。1)教师要把握好度,提高课堂讨论效率,不要把讨论变成闲谈。如限制讨论每一个主题的时间或者已经讨论清楚了的,不要再讨论等等,避免有些学生为了发言而发言。2)不主动或不善于发言的学生,要多引导甚至点名要求发言。3)形成性评价要客观合理,奖勤罚懒,实事求是,避免学与不学,学好与学坏都一样的成绩结果,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尝试,认为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联合改良PBL模式是可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1)从解剖到临床,再从临床到解剖,关键学习的知识是解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临床医学“早临床”的培养要求。2)通过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内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通过PPT等的准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3)师生角色互换,有利于师生交流,促进师生情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4)完美实行了形成性评价,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疲劳战术,应付考试的现象。5)理论内容掌握后再到实验室观察标本,有的放矢,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减少师生接触甲醛的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究竟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能更好的适合大学一年级就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呢?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找到适合大一学生而且使他们更加自主能动、高效地完成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作者:向宇燕 李素云 万炜 熊伟 徐菁 杨咏梅 郭东铭 周翠兰 单位:南华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张志军,金国华,吕广明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心血管系统解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9):1094-1097.

[2]杨波,陈卫军,董世武,等.CBL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3):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