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研究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9:21

淡水渔业研究

淡水渔业研究篇1

因科研业务工作需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18年拟以项目聘用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人员若干。

一、应聘条件

1.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动物学、临床兽医学相关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适应野外工作;

4.科研业务基础扎实,有创新的思想和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强;

5.文字表达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英语水平,能独立完成有关科研报告;

二、工作任务

1.从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早期资源分类鉴定、维管植物、浮游动植物监测等工作。

2.从事长江江豚声学、行为学、生理生态学、野外种群考察、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

三、聘后待遇

聘用方式实行社会化聘用,聘后待遇按国家相关政策和中心相关规定执行。

四、联系方式

有意者请填写

附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2018年项目聘用人员简历.doc,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陈红磊,徐东坡,刘凯

淡水渔业研究篇2

关键词:水产业;淡水养殖;标准化;分析研究

1、实行淡水养殖标准化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水产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萌芽。六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水产部的领导下,开始组织了水产标准的研制工作,因系初创,缺乏经验,所以研制标准的面较狭,项目也少,只在绳网方面安排了计划和任务。从1975年起,便陆续制订出渔船、渔机方面的标准。原农林部于I977年实施了第一个水产标准,从而结束了解放二十多年长期没有水产标准的空白状况。到目前,已的水产标准一百多项,有些标准已实现配套,这些标准对产品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水产标准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产标准化的专业机构也相继建立,现在已有渔船、渔机和仪器、渔具和渔具材料、水产加工、淡水养殖五个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同时,也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标准审查委员会,约有一百多名各专业的技术专家、学者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为水产标准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水产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历史短,加之专业面广,其特点不清等问题,因而发展极不平衡。在已的近一百多个个标准中,主要是渔船标准,其次为渔机和仪器标准,淡水养殖方面的标准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局面远远落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2 淡水养殖标准的作用

2.1 提供先进生产技术、规范渔业生产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淡水渔业生产水平

淡水养鱼生产全过程包括了亲鱼选育、人工繁殖、鱼苗和鱼种培育、成鱼饲养等,每一步都是技术性较强的过程。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各地的生产效益形成明显差异。通过标准的制定,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标准的形式,经推广实施,可使广大渔业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问内,较全面了解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学则能用、用则受益。标准代表了当前社会中本行业最高技术水平,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的产物,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2.2 提供鱼类质量判断标准,维护生产者信誉和购买者利益

亲鱼,特别是鱼苗、鱼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基础,许多生产者没有掌握判断的依据,盲目购买,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近年来,许多鱼类繁育场忽视了亲鱼的选育,有效群体数量少、逆向选择、近亲,由此引起鱼类经济性状衰退,生产效益不理想,苗种种质的纠纷渐多。

2.3 规范技术语言,统一实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促进科技交流

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书本中,在不同的地方习惯用语中,会出现不同的用语;同样,对同一种实验或检测对象,例如,质量检测方法、结果计算方法、检疫方法等,在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操作过程。这样,习惯用语的不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交流;实验或检测过程的差异,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对鱼类新品种的命名,现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地方鱼种命名的随意性会影响到科技管理和交流。

2.4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鱼类的正常生长必须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对许多理化因子都有一定的要求。生产的发展伴随着水环境污染源的多深化,渔业污染事故近年来不断出现,渔业水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以国家标准的《渔业水质标准》是判断渔业水质质量最常用的标准,也是分析渔业污染事故最常用的依据之一,该项标准正在修订,修订后,将对渔业水质有更高的要求 渔用饲料中掭加剂的种类很多,有些在鱼体内残留量大、残留时间长,对鱼类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渔用药物的不良选择和使用,不仅破坏水体环境,最终也可能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安全,例如中毒或减弱抵抗力等。因此,渔用饲料添加剂限量标准、渔用药物选择或使用标准,不仅应着眼于促进鱼类生长和治愈鱼病的目的,最终应围绕着保护人体健康、保护人身安全来制定。

2.5 促进和加强国际问的科学技术和贸易发展

标准是经过高度浓缩的科学技术,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成为最实用、最可靠的科技信息,也是可信的贸易信息。国际间的产品流动必须符合输入国的标准,许多国家的贸易部门都广泛收集各国标准,为企业提供各国的产品需求信息、产品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方法,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裹足不前,一些发达国家转而注重人工淡水养殖的发展,作为具有先进人工养殖技术的国家,我国淡水养殖标准必然为国外同行所关注;另外,积极学习和推广其他国家的先进标准,通过等效、等同等方式加以采用,不断完善自身的标准质量,提高我国的淡水养殖水平。

3、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

要加强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第一,要研究淡水养殖专业的特点。淡水养殖是鱼、虾、具类等生物的生产过程,应有别于工业标准。制订淡水养殖标准时,既要研究品种、苗种的标准,也要研究操作规程、饲养管理的标准;既要研究水体环境、饵料生物的标准,也要研究养殖工具、技术设施的标准;既要研究鱼病防治、检疫的标准,也要研究饲料加工、鲜鱼商品的标准,同时也要研究珍珠等出口商品的标准。由此可见淡水养殖专业面广,多学科、跨行业,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淡水养殖标准具有农、轻、卫生、环保、外贸等各专业的多科性。这就是

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了解淡水养殖标准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明确淡水养殖标准的任务和工作重点,从而有利于制订标准规划,安排和配备不同专业的研究力量,使淡水养殖标准得以较快地发展,迅速改变其落后局面。

第二,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搞上去,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有不少同行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至今没有把标准化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有些同行还不明白或不习惯利用标准化这个手段来促进水产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水产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水产标准化也同样是把水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桥梁,也就是把水产生产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实现淡水养殖的现代化。今后,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对标准化的认识,以取得各级领导对淡水养殖标准化的重视和支持,把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迅速搞上去。

第三,搞好淡水养殖标准化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加速各项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制订技术标准.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科研,生产,使用 三结合 。制订的技术标准,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要加速制订淡水养殖的技术标准,这就要发动群众,调动广泛的技术力量,不仅要依靠专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而且要有效地组织和充分利用各级水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力量,承担各项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同时还要发秘各个省,市,自治区和各地的水产企业单位,制订企业标准,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果。

4、标准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实施的监督。现阶段,淡水养殖标准化的宣传贯彻同行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渔业工作者通过标准化管理、渔业行政管理、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中获得标准。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人们将通过网络获取最新标准。标准化工作者也将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指导标准的实施、技术培训,协同管理部门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等形式,将标准真正送到使用者手中,让标准真正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部门也将在标准的监督实施过程中,检验已的标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保证标准的最高技术水平作进一步的修订,积累和提供科学的依据。

5、制订淡水养殖标准的方向

以满足淡水渔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新形势下,按照农业部渔业局和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一计划安排,在保证制标质量、适当控制数量的同时,继续制订一批生产和管理上急需的标准项目,以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为核心,以相关检测技术的完善为基础,与先进生产技术规程的建立相配套。促进尽快建立水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突出事关国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标准的制订,重点是种质、饲料、鱼药、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标准。

淡水渔业研究篇3

关键词:淡水渔业;高效率;规模化

中图分类号:S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淡水渔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这既是一个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淡水渔业属于农业的一个分支产业,而“三农问题”和“如何让农民增收”又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和关心的,因此淡水渔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淡水渔业结构,建立现代化淡水渔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目标,保持我国淡水渔业稳定、高效、健康发展,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摆在我国水产养殖面前。

1 发展淡水渔业所面临的问题

1.1 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加上渔业自身污染,养殖水域受到严重污染,同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不够,使淡水渔业养殖面积大幅下降。

1.2 养殖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设施落后,技术不高,养殖人员业务水平偏低,仍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通过投饵、施肥的方式进行养殖,产品单调,产品质量较低,以常规鱼类养殖为主,养殖者普遍缺乏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能力,品质不优,养殖效益不高。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的理念,缺乏先进的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的高科技养殖装置。

1.3 淡水渔业的发展不具规模化

淡水渔业基本上以家庭承包方式经营,属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偏低,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严重影响淡水渔业整体发展。

1.4 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部分淡水养殖的池塘仍然缺乏一定的电力和进排水的能力,实行的都是靠人放入苗种,完全依靠自然气候来收获。特别是有部分池塘的塘埂有坍塌的现象存在,导致池塘变得越来越浅。并且,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和手段,机械化的使用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加强建设,排灌设施过分老化。另外,病害防治以及苗种体系建设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水产品加工及饲料等相关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2 提高效率促进淡水渔业的发展

2.1 加强养殖水域的质量控制

养殖水域的质量是保证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政府水务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处理好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关系,结合政策法律法规,加大监督与执法力度,防止和减轻养殖水域受到污染,从而保证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2.2 提高科技水平达到高效发展

在科研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淡水渔养殖的科技含量。加强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淡水渔养殖者的专业水平,积极推进淡水渔业产业化,以促进淡水渔业的高效发展。

做好引进先进的养殖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高水平人才的工作。对引进外来品种进行驯化养殖研究,加强选种育种的研究,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加强适合于池塘集约式养殖的品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养殖配套技术,优化养殖环节,不断提高淡水渔业的产量和效益。

加大科研经费投人,做好基础应用研究,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广淡水渔业各种生产技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并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利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的育种技术、防治病害技术和养殖技术推广到生产第一线,提高淡水渔业养殖的整体技术素质;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培养和造就技术能手,在机械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生产管理自动化、品种良种化、生态环境改良以及经营专业方面、服务社会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开来。

2.3 加快淡水渔业择优养殖的发展

选择优良品种养殖是淡水渔业高效化发展的关键。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推广淡水渔业的优良品种养殖,实施名牌战略,创立名牌产品,采用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促进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养殖,不断推出大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以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淡水渔业的规模化建设

3.1 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调整区域布局、品种选择、生产规划,并积极发挥好水产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促进支柱产业培育工作向协调、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以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

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针对淡水渔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养殖结构优化,开展网箱养殖、大水面增殖、立体养殖等多种模式的养殖,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创立企业品牌,率先做大做强做优。

3.2 扶持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策导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淡水渔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淡水渔业,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建立一大批在养殖、良种培育、饲料加工、销售经营、产品深加工等环节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并重,增强龙头企业在加工购销方面与群众性养殖生产增加融合度,使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连结起来,达到优势互补,促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同防患和抵御市场风险,从而最终带动淡水渔业高效规模化的发展。

3.3 提高淡水渔业的整体素质

淡水渔业通过发展产品深加工、服务业,不仅提高产品附加值,而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更是淡水渔业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通过龙头企业采取创品牌、占市场、增效益,来促进生产的良性高效发展模式,延伸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水产加工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大批加工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水准产品开发技术,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水产品加工正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水产加工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淡水渔业产业的升级。

推广淡水渔业的多样化养殖方式,大力提倡生态渔业、立体渔业、休闲渔业和旅游渔业,把淡水渔业与服务业充分结合,既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淡水渔业的高效率与规模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布局的基础上,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做好技术推广工作,采取科学养殖的方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同时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做到创名牌、占市场、增效益,通过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发展,小产业促进大产业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达到提高整个淡水渔业整体素质的目标,服务于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 范明生.市场经济下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思路[J].科学养鱼,2002,(5).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1)[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淡水渔业研究篇4

关键词:淡水养鱼 效益 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 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淡水渔业研究篇5

加快标准化建设,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我国养殖机械设施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及建议

渔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的初步认知

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研究进展

脲醛聚合物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长期、低浓度暴露甲苯咪唑在银鲫体内的动态过程研究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菱鲆和鳜鱼体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残留的研究

淡水鱼制品中阿苯达唑亚砜、阿苯达唑砜和阿苯达唑-2-氨基砜的测定研究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多糖的单糖及糖醛酸含量

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伊维菌素、阿维菌素、莫能菌素、埃普里诺菌素和多拉菌素含量

食品防护计划的实践与思考

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

第43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

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实践与思考

新西兰水产品管理体系简介

我国紫菜产业发展、标准状况及安全性评价

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评议现状分析

我国海蜇相关标准概况

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

青岛市鲜活水产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建议

贝类前处理加工质量控制技术初探

体规格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可追溯模式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研究现状

水产品中丙酸睾酮激素的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

烷基酚类化合物和双酚A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渔业救生用具示位灯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

HACCP体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发展

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6则

对渔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风险评估(二)

亚硫酸盐用于虾蟹类保鲜剂的限量探讨

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的综合利用研究

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我国渔船作业过程事故分析与措施建议

恩诺沙星在黑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工业化养殖鲆鲽类质量安全管理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鱼肉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鱼组织中喹乙醇代谢物的残留

五氯苯酚及其钠盐在渔业产品中的残留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浅谈5S原理在水产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

淡水渔业研究篇6

关键词:自然捕捞;人工养殖;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干涉限度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104-09

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人类充分依托自然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从纯自然向人化自然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多大比例改变自然,也就是一个怎样的“度”才能使人类自然走向量与质的可持续发展,确实是我们以前在历史研究领域缺乏思考的问题。现在人们提的生态经济,实际并不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只是让人类干涉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故在此提出人类影响自然的限度问题,即“干涉限度”。这里讲的一定限度,实际是一个相当大的变数,可能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其限度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历史研究的个案研究。可能最重要的是需要从许多具体的个案研究中总结出一些特定的话语。这里,我们对长江流域一千多年来渔业经济人类“干涉程度”的变化和影响作研究,从历史上鱼类资源开发与其它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影响的差异中提炼出“干涉限度差异”话语。这既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提炼本土话语的需要,也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关怀现实迫切的诉求。

研究表明,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总的发展趋势是淡水捕捞比重逐渐下降。人工养殖的比重逐渐上升。迄今人工养殖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有学者从科技史的角度单线回溯了历史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变迁的过程。或是从鱼类养殖的角度来探讨水产养殖的发展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等,对于其它方面的影响则谈及不多。总的来看,以上成果并未将淡水捕捞与人工养殖有机结合,整体性、动态性地对长江流域渔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影响等进行研究。实质上,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比重的变化。是人类对鱼类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一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都是多重的。推动二者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是因消费需求使然,也与二者自身发展情况有关。二者比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包括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鱼类品质、产业结构、水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以此为视角,通过动态、全面的复原人工养殖与自然捕捞在渔业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嬗变,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在鱼类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其所占成分的差异而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我们以鱼类资源的开发为例。探讨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影响程度的“干涉限度差异”的问题。

一、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发展过程

1.唐宋至明代前期――自然捕捞占绝对优势,人工养殖初步发展

唐宋至明代前期,长江流域渔业经济自然捕捞占有绝对性优势。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李义在江南为官时上疏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鱼鳖之利,黎元所资。土地使然,有自来矣。”随着捕捞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专门“以网捕为生”的捕鱼专业户,叫做“渔人”或“渔户”。五代时吴越“置渔户、蟹户,专掌捕鱼蟹”,尽供王室消费。到了宋代,中下游地区渔业捕捞的商品化程度和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均有提高。通过宋代张达明《吴江渔具》可以看出,宋代使用的渔船、渔具规模较大,其所著《帆罟》诗中描述的就是一种大型的渔船。宋代渔具专业性增强,出现了如专捕大型鲟鳇鱼的鲟鱼钩,捕河豚截流为栅等。渔具专业化的增强是鱼类捕捞业发达的表现。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是淡水产品的主要进贡区域。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捕捞种类丰富如鲥鱼、鲟鱼、白鱼等,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加工保存后,冰鲜鲥鱼、鲟鱼鲜、糟白鱼等成为地方源源不断进贡朝廷的珍品。

上游地区水流湍急险滩甚多,唐宋时期捕捞不甚发达,但在部分水流较缓的河流或江段,捕捞业亦达到一定水平。杜甫《观打鱼歌》“渔人漾舟沈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可以看出涪江上使用的网具规模较大,一网下去可捕获数百条鱼。唐代沱江流域也有“多鱼鳖”的记载。除此以外,适应于上游河道多岩石、滩险流急的水文情况,唐宋时期还有关于利用动物如鸬鹚和水獭捕鱼的记载。捕鱼方式多样化。正是由于鱼类资源丰富,才有杜甫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说。宋代苏轼有诗赞誉青衣江“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苏辙写有一首七律《纪胜亭》极赞新津南河“渔艇纵横逐钓筒”。

明代前期长江流域渔业经济的发展体现在渔业专门管理机构河泊所的广泛设置上,政府对渔业经济的管控程度加强。长江中下游鱼课数量极丰。是朝廷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除了鱼课外,有明一代的鱼贡也是一项大宗,除了传统的鲥贡、鲟鳇鱼贡外,成化年间新增鱼一项,渔民负担极为沉重。鱼类成为重要的商品,鱼市发达,在秋冬季节产鱼丰富的湖泊区。其所产鱼虾价格贱不值钱,“罾高岸阔秋水深,湖上鱼虾贱如土”。各地水产品加工产品不仅行销于本地,大宗产品或地方特产如常德府的盐鱼、太湖地区的银鱼干、荷包鲜等更是行销外地。长江上游地区明代前期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河泊所。以四川为例,就在叙州、夔州、嘉定、泸州、顺庆、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等行政区域设置10个河泊所。

唐宋至明代前期长江流域对鱼类资源的利用,除了自然获取外,人工养殖也获得初步发展。人工养殖的基础是鱼苗。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传统的淡水鱼类养殖区,也是重要的鱼苗产区。整个长江江段以湖北的嘉鱼、武汉。江西的九江、湖口等地鱼苗产量最多,这成为中下游渔业养殖发展的基础。唐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中下游的人工养殖进一步发展。渔业养殖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皮日休《种鱼》诗:“移土湖岸边,一半和鱼子。池中得春雨,点点活如蚁。一月便翠鳞,终年必瓶尾。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唐宋时期人工饲养鱼种类逐渐增多,唐代以前以鲤鱼为主,唐代以后青、草、鲢、鳙这四种鱼被广泛养殖,称之为“四大家鱼”。宋代淡水养殖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其鱼苗培育与转运上,南宋时期周密的《癸辛杂识》对此有详细记载。

由于未能解决鱼苗问题。一直以来,长江上游地区人工养殖发展缓慢。适宜的气候和水环境,使得鱼类资源在长江上游的水田和水塘中得以自行繁衍生殖。所以汉晋时甚至出现“鱼害”。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两汉时期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地区水田、水塘等人工环境水域中鱼类资源丰富,且为人们所利用。《华阳国志》中记载四川地区鱼池、渔田多处。至于这种人工水域的鱼类资源是否能算作是人类进行渔业养殖的表现,尚待商榷。长江干支流中更是鱼类繁多,有“民赖鱼罟”之说。应该看到,两汉以后此种关于人工水域鱼类的记载在上游地区都很难见到,应该说在这个较长的时间段。小规模零散的个人养殖应该是有的,但商品化程度较低,在渔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直至晚清民国之际人工养殖始有一定发展。

2.明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自然捕捞比重逐渐下降,人工养殖比重上升

明代后期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巨大人口压力下农业规模迅速扩展。水域面积和鱼类资源减少,自然捕捞有所下降,河泊所机构纷纷裁撤,鱼课征收数量下降,鱼贡日难,但自然捕捞在渔业经济中依然占主体地位。如果说明代后期长江中下游由于水域缩小自然捕捞有所下降的话,在河道较为稳定,湖泊水域面积较少的上游地区则基本不存在此类问题。相反伴随着捕鱼经验的积累,上游地区的自然捕捞应该呈上升状态。明代前期上游自然捕捞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渔具种类多样,嘉靖《洪雅县志》记载青衣江流域的捕鱼方式多种多样:“取鱼则以獭、以鸬鹚、以椿、以百袋网、以拦江网、以撒网、以浮筒、以钩、以竹”。但由于长江上游捕捞量并不大。在长江流域整体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比重中影响不大,总体来看,明代后期长江流域自然捕捞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产养殖业有显著的发展,“低乡先民,利在蓄鱼”,养鱼业的商品生产性质在全国最为明显。这一时期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利用低洼地势创造了桑基鱼塘渔业养殖模式。中下游地区通过围圈河床、湖荡,建设了大量成片的鱼池。除了池塘养殖外,还向外荡(野荡、米荡)发展。清顾禄《吴趋风土录》记载:“蓄鱼以为贩鬻者名池为荡,谓之家荡。有所谓野荡者,荡面必种菱芡。为鱼所喜而聚也。”这里的“野荡”养鱼即是河道养鱼。技术上,中下游地区注意水体的综合利用,实行多品种的混养模式。《湖录》记载:“青鱼饲之以螺丝,草鱼饲之以草。鲢独爱肥,间饲之以粪。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则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养者。”在悠久的养殖历程中,中下游地区对鱼苗的采集与运销、鱼池的处理、放养的数量、品种搭配、鱼苗及成鱼生长各阶段的营养方法、饵料投放、鱼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养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明代黄省曾《养鱼经》、徐光启《江西养鱼法》等著作均是养鱼经验的总结。民国时期中下游地区伴随着人口增多,对鱼类资源需求的增加,鱼类养殖日益受到重视。总的来看。长江中下游虽然渔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但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渔业人工养殖比重仍然不大,以淡水捕捞为主体。

长江上游地区成规模的人工养殖始于清末民国之际,尤以抗战时期最为显著。当时上游鱼苗主要来源有二:其一,每年惊蛰前后的产卵季节,沿江农民和当时为数不多的专业渔场在江河中采卵捞苗。在自行采捕鱼苗的沿江地区,包括嘉陵江、沱江、涪江流域等都有一定的渔业养殖活动。如遂宁地区“居民多以养鱼为业,每岁各处池塘可得鱼千斛或数百斛不等。邑东门外有鱼苗市,春夏之交鱼贩麇集生理甚盛,鱼苗佳者蓄养得法一年可长至七八斛。渔业之利顿占优胜云。”遂宁地区的淡水养殖有一定发展,并有专门的鱼苗市。其二,从外地运进。其中以汉口居多。从汉口所贩运鱼苗多是经万县转运,万县乃是上游鲩、鲢鱼苗之集散转运地。当时临靠鱼苗产地两湖较近的川东地区,如万县、开县、梁山等以当地鲩、鲢鱼苗来源相对容易,多购人放养于堰塘中,任其天然成长。

下游贩运来的鱼苗品种以草鱼、鲢鱼为主,改变了上游传统时期多养殖鲤鱼的状况。由于贩运距离较远,加之技术受限,鱼苗的贩运规模并不大,但无疑是上游养殖所需鱼苗来源的有力补充。随着川江航运的发展,鱼苗贩运日益成为四川地区鱼苗的主要来源,并持续至20世纪60、7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育种技术成熟后。抗战期间长江上游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是在政府提倡与主导下进行的,兴办许多养鱼场,在此推动下私人也纷纷开设养鱼场,为渔业养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总体来看,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长江流域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比重均超过人工养殖。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人工养殖为主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渔业中鱼的人工养殖的比重开始超过自然捕捞。1965年,全国淡水渔业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53%。捕捞占总产量比重的47%,人工养殖的比重超过捕捞。作为全国重要淡水鱼产地的长江流域,二者比重什么时候发生关键性转变?通过对长江流域七大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从1949年至1988年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的比重进行统计发现,同样是在1965年,长江流域淡水养殖比重超过捕捞比重,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52.4%,捕捞占总产量比重的47.6%,与全国地区的状况基本一致,1965年以前自然捕捞比重无一例外均超过人工养殖。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快速发展。1980年自然捕捞比重仅占29.4%,人工养殖比重占到70.6%,1988年自然捕捞比重则仅占15%。人工养殖比重占85%,发展至今人工养殖占有绝对性优势。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渔业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人工养殖超过自然捕捞的比重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具体来看长江流域各大省份,其变化时间并不同步。以下游的江苏和上游的四川地区为例,可以看出下游的江苏地区其养殖比重超过捕捞的时间较晚。江苏省1957年捕捞水产品和养殖水产品产量为3.36:1,1970年淡水捕捞与养殖比重仍呈2.7:1,1985年全省养殖产量第一次超过捕捞产量。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转变才得以实现。上游四川地区。由于水文状况所限,捕捞难度系数较大,在鱼苗培育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后,养殖相对较易。1949年江苏省捕捞比重占80.2%,远远高于四川所占自然捕捞比重58.87%。在20世纪50、60年代四川地区其养殖比重就超过捕捞比重。1957年人工养殖比重占54.40%。超过自然捕捞所占的比重45.60%,早于江苏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样。此后四川地区人工养殖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淡水捕捞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但直至1980年,江苏地区自然捕捞仍占到48.7%,而四川地区则仅占16.92%。虽然各个省份人工养殖超过自然捕捞比重的时间有个体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淡水渔业经济整体结构的把握。

总的来看,唐宋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长时段内。长江流域渔业经济都是以自然捕捞为主体。即所谓“采捕为业”。亦有部分人认识到“蓄鱼获利”,人工养殖有一定发展。明后期始随着天然水域和鱼类资源的减少。自然采捕受到一定影响,但主体地位并未受到动摇。与自然捕捞比重呈下降趋势同时发生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工养殖的商品性加强,人工养殖的技术发展,而所占比重也逐渐提高。也就是说,明代后期这二者比重开始呈现出转变的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二者最终实现关键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工养殖逐渐占绝对性优势。

二、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主体转变的推动力

唐宋以来长江流域渔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最初的自然捕捞占绝对优势、人工养殖为辅,到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为主、自然捕捞为辅的转变。这一转变初现端倪是在明后期,此后逐渐明显。这种转变的实现是市场、政策、资源、技术等多种冈素的合力所致。

1.市场因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鱼类资源需求量上升

明清之际人口迅速增加,对鱼类资源消费量增大,推动了人工养殖的发展。民国前期,伴随着三角洲南京、上海、杭州等几大城市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养殖有一定程度发展。吴县、吴江、无锡、江宁等地均有大面积的连片鱼池。据统计,吴县有鱼池36794亩。吴江有鱼池13867亩,汀宁有鱼池11137亩。

抗战期间,长江上游地区内迁人口大量涌入,尤其是沿海一带内迁人士惯于食鱼,对鱼类食用需求增加,以致鱼价奇昂,甚至影响到猪肉的价格:“自抗战军兴,吾国沿海之渔业损失殆尽,三江两湖之陆内渔产价受影响。而外货又不能大量输入鱼价高,影响猪肉价格。”这一时期上游地区渔业养殖有了初步发展。20世纪50、6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有效解决食鱼供给成为人工养殖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除了人口增多刺激鱼类消费外,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鱼的食用性、益智性认知的增强也是推动渔业养殖发展的原因。传统时期灾荒年份即有“以鱼为粮”的情况,到了抗战时期鱼类增产同样被认为是粮食增产的一部分。食鱼的功效也得到进一步重视。“鱼为食中之上品,肉含磷质,有助于脑之发育。”食鱼有助于人智力的开发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对鱼类资源需求量的上升推动了养殖技术难题的解决。

2.技术因素:养殖技术进步,解决人工养殖诸多问题

唐宋以来长江流域在养殖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的来说还是沿袭传统养殖方式,属于量上的积累,并未实现质的突破。鱼苗的来源、饵料获得以及养殖管理诸多方面皆受到气候、养殖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限制。20世纪60年代后淡水养殖技术产生一系列的革新。鱼苗是渔业养殖的基础,50年代前,长江流域的鱼苗仍主要承袭传统自然水域捕捞技术。60年代“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突破,淡水养鱼的苗种培育发生了根本变革,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对象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为淡水养鱼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足苗种来源,除了四大家鱼养殖品种外。在最近几十年间大量的珍稀味美鱼类如中华倒刺、松江鲈鱼、江团鱼、中华鲟、黄颗鱼、大口鲶等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大大推动了淡水养殖的发展。

在技术进步方面饵料来源与类型的不断变化也相当重要。饵料是养殖增产的物质基础,适当投放饵料是增产的重要途径。饵料构成上,传统时期养殖所使用的多是水草、玉米、螺丝等天然有机饵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各种原料的粉状混合饵料,70、80年代进一步加以革新开始使用人工配制的颗粒无机饵料,开发出一系列的饵料替代物,养殖效率逐渐提高。

在养鱼管理方面,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池塘养鱼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小型水面的“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为了适应湖泊、水库、河道等大型水面鱼类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与鱼产潜力的系列调查研究,较全面系统地查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渔业资源状况、湖泊水库营养类型及鱼产潜力,科学地总结了湖泊、水库、河道鱼类增产养殖综合经验。

3.政策因素:社会认识到淡水养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淡水养殖具有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等特点,是农民创收的途径。明清时期随着养殖商品生产性质的提高,“低乡先民,利在蓄鱼”。明代政府征收的鱼课赋税中也开始征收鱼类养殖赋课,人工养殖的经济价值也逐渐为政府所重视。民国时期发展淡水养殖成为改善民生振兴农村经济的途径之一。四川省农业改进厅“近年政府以防御旱灾督饬民间筑塘潴水。若能每塘皆以养鱼,以全川之大塘数之多。年产鱼类数量曷可胜计。此种种而易,祈民向副业只需政府加以倡导,则国民经济之增进当无限量。”同时渔业养殖对于改善土地的利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亦有一定功效。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也认识到渔业养殖的经济价值,提出“以养为主”的方针。当时有“向水里索取财富。向水里要拖拉机和化学肥料”的口号。渔业养殖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但20世纪60年代在以农业为纲的路线下。水产业发展的目的仍是为了支援农业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渔业是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得到强化,政府强调要树立“大粮食”的观点,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做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田土山水都是宝”,克服片面强调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的思想,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养殖,着重提高质量”的方针,逐步扭转重捕捞、轻养殖的局面。渔业的经济价值独立性得以凸显。

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域淡水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制定充分利用水面,大力发展养殖的任务。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重视和发展淡水渔业》指出,“发展淡水渔业,必须从自然捕捞逐步转向人工养殖和增殖,这是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982年全国首次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实行以养为主,养殖、增殖、种植、捕捞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渔业养殖的支持,淡水养殖蓬勃发展。

4.资源因素:天然水域鱼类资源减少,捕捞量下降

传统时期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鱼类自然繁殖的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捕捞,包括捕捞产卵鱼,用药毒鱼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电捕鱼、炸鱼等。随着人口增加,明代长江上游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等均使得自然水域鱼类资源量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鱼类资源的变动不大,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长江鱼类产量依然比较稳定,年均产量在26万吨左右。此后自然水域捕捞量呈波浪式的下降。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大坝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原有水域鱼类的生存环境。使原有鱼类的区系和分布发生变化,并且隔断了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鱼类的产卵和繁殖。随着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多,污废水的排放使得河流遭受污染,水质变坏。大量的有毒物质不仅毒死鱼类,而且污染江河地质,影响鱼类生物饵料的繁衍,降低了水体生产力。利用有害渔具,过度捕捞等不合理捕捞亦影响了鱼类繁殖。同时,片面“以粮为纲”,盲目推行围湖造田使得鱼类生存水域缩小。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干流和附属水域的捕捞量急剧下降。渔获物的组成和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中型经济鱼类资源减少,小型野杂鱼类比重增大。一些传统时期的经济鱼类如上游的特有鱼类鲟鱼、胭脂鱼、中华倒刺、白甲鱼、岩鲤,下游的鲥鱼、刀鱼等在渔获物中已很少见到。渔民出现“捕鱼难”的情况。自然水域捕捞量的下降使得渔民进一步对渔具加以更新,鱼类资源状况更是加剧恶化,呈现出恶性循环。

三、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主体转变的影响

渔业经济中自然捕捞与人工养殖这一开发利用方式比重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包括产业结构、鱼类品质、饮食烹饪方式、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生活饮食上,人工养殖使食鱼机会增多,“吃鱼不再难”。随着食鱼的商业化,带来了鱼的烹饪方式的多样化与烹制技巧的复杂化。产业结构上,一系列相关产业应运而生。同时使得以渔业为中心的职业群体构成多元化。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在生态环境上,快速发展的人工养殖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甚至出现对食鱼者的间接毒害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在渔业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上。人工养殖的初衷是形成量上的大增,但往往忽略质的保证,更谈不上质的提高,往往形成量上大增品质却下降的结果。

1.人工养殖有利于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蛋白质的补充

在淡水捕捞为主的时代。鱼类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食用之物。人工养殖的发展推动了鱼类供给,给人们的餐桌带来变化。抗战时期旅居重庆的高绍聪写道,重庆江流太急,池塘太少,所以鱼鲜很难得。在江浙一带生长习惯食必有鱼,不免令人兴遗憾之叹。近来重庆很多饮食店忽然专以鲜鱼号召起来。我起初觉得很奇怪,不知有何妙招竞能鲈绘平添,后来知道有人做投机生意,特地掘池塘养鱼。尽管如此当时的养殖发展规模依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民国时期长江上游重庆的中等之家亦是经常叹食无鱼,“重庆百万人口,每年鲜鱼总销量不过十万斤。平均每十人仅得食鲜鱼一斤,中等之家亦经常叹食无鱼。”

这种“吃鱼难”的局面建国后依然存在。1958年人年平均水产品只有九斤。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淡水产品产量占全国水产品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供给量有限。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那个时代吃鱼对老百姓来说是奢侈的享受,只有特别重要的日子才能消费到。当然这种“吃鱼难”的局面除了鱼类供给量有限外,与供销体系单一,水产品流通不畅亦有关系。

随着20世纪80年代渔业养殖的发展,鱼类供给量的增加及流通体系的开放。鱼类在人们餐桌上出现频率增高。鱼肉成为人体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吃鱼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1985年全国平均人均占有水产品达到6.8公斤,比1980年增加47.8%。1957年四川人均水产品占有量0.44斤,1983年则达1.66斤。人均占有量的提高很大部分归功于养殖的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餐饮业中水产餐饮成为重要的力量。在淡水鱼产量丰富的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地,淡水鱼餐馆遍布,各大城市食鱼蔚然成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强体健身。

2.人工养殖使鱼类品质口感发生较大变化。也使烹饪方式多样化、技法复杂化

食鱼机会的增多催生新烹饪方式的诞生,同时由于养殖鱼类和天然鱼类口感、种类上的差异对烹饪方法也带来了影响。生长在自然水域的鱼类与现代水产养殖的鱼类,由于生存环境、饲料性质、生长周期的不同,同种鱼类的天然鱼与养殖鱼在体型、体色、口感等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一般来说,天然鱼类味道纯净、无杂味,肉质富有质感,味更鲜美,养殖鱼食用时的泥腥昧较重,肉质松软,缺乏鲜美之味。除了表面因素的差异外,养殖鱼与野生鱼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尽相同。同时,还应看到,由于大量催生的添加剂饲料的使用也可能潜藏着对公众食品安全的威胁。

鱼肉口感与味道的变化及主要食用品种和食用价格的变化引起了烹饪方式的变化。我们知道质量上层的鱼品可以适用于多种烹饪方法。唐宋时期L层人士中流行的烹饪方式“鱼鲶”、“啖生”,简单点说就是生鱼片。将鱼肉细切成极薄的丝状或片状,使用的调料极少,但由于鱼品质较高,故味道鲜美无比,为士大夫们所钟爱,唐代诗人杜甫有“鲜鲫银丝脍”,宋代李新“得鱼且斫金丝脍”之赞。另外,还有最简单的“清水煮活鱼”可谓是最为本色的烹鱼方式,所食用的是鱼肉的本色味道。而鱼品质量较差,本身肉质不鲜美的话,则更加追求烹制手法的复杂化和调味料的使用。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烹鱼方式多样,包括清蒸、炖汤、十烧、黄焖、水煮、过水、煎烤等。食用方式多样化,但最传统简单的烹鱼方式逐渐减少。占主流的诸多流行鱼菜多重油、大味。通过重油、多用料的方式来掩盖养殖鱼类泥腥味、肉质较差的缺点。

3.人工养殖带动相关产业与职业群体的产生

传统时期的淡水养殖带动了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包括从鱼苗捕捞、转运、喂养等均形成专业,20世纪中期随着淡水养殖的发展,从鱼种孵化、鱼苗饲养到成鱼销售、储藏、加工、运输等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尤其是水产养殖的发展为水产饲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和空间。1991年中国水产饲料产量只有75万吨,仅占中国饲料总量的2.1%。至1999年,产量已增至400万吨,占饲料总量的5.8%。除了产量增多外,水产饲料品种增多,安全性、科技性不断提高。但为了提高饵料的养殖效率。饵料中添加剂的使用也逐渐增多。除了水产饲料行业外,鱼药、鱼病害防治等行业也蓬勃发展。

淡水养殖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总的来看,近几十年来从事淡水渔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增加,其职业构成也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自然水域捕捞的下降,渔业中以捕捞为业的渔民减少。“退湖”、“退河”之后的渔民转而从事其它事业。1983年四川地区从事渔业生产的兼业劳动力在渔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55.76%上升到86%。伴随着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渔业中的休闲、观光渔业所占劳动力比例进一步提高。

由渔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水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批产前产后相关行业。其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渔业对扩大就业,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淡水养殖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人工养殖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传统时期的人工养殖由于规模小。并未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当我们在为20世纪中期人工养殖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益处称赞时。必须认识到人工渔业养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水产养殖带来的水体生化污染。我们知道不合理的自然水域捕捞会影响自然状态下的鱼类资源量,影响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水产养殖业自身引起的生化污染不容忽视,其污染源主要包括投放的大量饲料、肥料、药剂以及鱼类的排泄物、底质释放等。这些污染源在水体中分解并消耗溶氧,产生氨氮。这样一来,水中的溶氧降低,氨氮上升,水体呈富营养化;同时水体中浮游生物也增多。喜生活在高有机物含量水体中的藻类形成了优势属种;大量剩余饲料和鱼粪便在养殖区域底部的逐渐积累。这些都会对水产养殖水体环境产生污染,并造成大范围水体富营养化。其二,水产养殖的不当引种影响土著鱼类生存和鱼类生物多样性。鱼类在水中生存是水域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开发、利用某种鱼类资源,或为了提高水域产量而采取一些措施时,都可能影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任何局部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要在一个湖泊里养殖某种鱼类,不仅要研究和掌握这种鱼的生物学特性,湖泊自身的自然条件与饵料基础,还要考虑养殖后湖泊自身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对鱼类群落结构和食物链关系的变动。养殖过程中,土著鱼类生境的破坏、野生苗种资源的毁灭、外来种的引入都会导致本地鱼种基因库的改变,对可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滇池为例,1958年滇池从外省引进了青、草、鲢鱼等品种,也带进了一些野杂鱼类如麦穗鱼、鳜虎鱼,这些小型野杂鱼类不但消耗大量饵料生物,而且杂鱼的不断繁衍吞食鱼卵。影响了原有土著鱼类的繁殖。

四、人类历史上的“干涉限度差异”与技术忧患

渔业养殖与自然捕捞的比重是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比例是否合理关系着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于居民生活水平、饮食结构、鱼类品质、饮食安全、鱼类资源保护等诸多问题都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强调大力发展养殖业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举措。但不得不承认从历史上来看这也是在自然水域捕捞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从自然捕捞为主到人工养殖为主,是人们对鱼类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人工养殖这种生产方式背后人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贯穿于鱼种培育到鱼类养殖生产过程的始终。利用方式变化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以淡水养殖中高效率的网箱养殖为例,其生产力能达到池塘养鱼的100倍。但由于网箱养殖主要是在水库、河道、湖泊等大型水面养殖,养殖密度又高,其所养殖的鱼类品质并不高,带来的对水环境的污染也逐渐显现。加之有些不法养殖群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过使用各种添加剂的方式短时间催熟养殖鱼类。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提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两个类型。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属于天然自然。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生产、培植、蓄养将纯自然的动植物转化为家畜禽鱼以及各种农作物、果树等,这属于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变的初期。这一阶段人为生产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伟大的人类早期农耕文明。实际上从人类历史来看,生物资源的驯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人类在很早就完成野鸡到家鸡、从野猪到家猪、从野鸭到家鸭的驯化。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量与质上的双重进步。因为家养这些动物不仅产量大大提高、食用可控,而且传统时代家鸡、家猪、家鸭的味道远远超过野鸡、野猪、野鸭。但是野生鱼类从各方面来看都超过人工养殖的。所以,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完成这三种动物从野生到家养的驯养过程的完全转变,而鱼类资源这个转变不到一百年。原因一是水环境下鱼类资源更易于保存,鱼也相对容易捕捞,二是因为野生鱼类品质本身更适合人类。所以,针对不同自然对象,历史上人类干涉自然的限度本身应该是有差异的。

在人类历史上人工养殖方式的内在差异也较大,主要是养殖方式具体差异,人工养殖具有鱼苗孵化、有机和无机饲料、饲养周期的区别。早期的人工养殖主要体现在鱼苗孵化基础上自然生长或简单投放有机饲料的方式,鱼的生长周期基本上是按照自然周期生长的。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来实现,鱼的品质并无根本变化。如20世纪60、70年代始开展的在自然水域进行的增殖放流则仅是在鱼种这一初始阶段有人为干预,鱼类的生长过程及水域都还是自然状态。这一方式可以说既解决了鱼类供应,同时又保存、增殖了自然状态下的鱼类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举措。当然这必须以合理增殖放流为前提,放流不当会引发生态危险。增殖放流需要研究放流对象与野生对象的相互作用机制,保证生态系统不受破坏、减小放流的生态风险。

在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转换的中后期,尤其是遗传科学、分子化学、基因生物技术出现后,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人为对自然界的改造深度大大加强,在人工养殖领域,大量鱼类实现了人工繁殖,这对于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鱼类产量相当重要。但人类不仅大量使用无机饲料,大量添加催生添加剂,而且开始试图从内改变生物基因,使鱼类的种属产生变化,这不仅使鱼类出现生物安全问题,可能更直接的是使鱼类品质口感大大下降,而且造成水体和鱼类的生化污染,也间接使人们面临食品卫生的安全问题。我们知道,人类运用技术是用一种非自然的力量促逼自然,从而实现人们自身的利益。人类开始反思到底技术应该怎样发挥作用。这被称之为“技术忧患”。但是我们目前只是反思感叹人类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实际上更具体地说,从历史上来看,不同的生物驯化对人类影响并不完全一样。纯天然的鱼与纯天然的鸡、猪、鸭并不一样,野生鱼类品质口感应该更适合人类,但野生鸡、猪、鸭的口感却并不完全适合人类,故历史发展显现四种动物整体驯化时间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弱化技术对鱼类资源的干涉远比鸡、猪更重要,这样。对于我们认为在人类养殖干涉程度方面,人类主观上应该是有差异的。可见,人类利用技术作用于自然相当必要,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技术因素,但也不能将技术影响泛化和过度。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基于有具体“限度”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上而产生的生态文明。具体讲,对历史上各种生物驯化过程作精细的分析,进而总结出不同生物人工干涉的限度值,对于我们整体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因素影响生物资源的“干涉限度差异”是十分有益的。

淡水渔业研究篇7

试论鹰潭渔业产业化的建设吴早保

加速宜春市特种水产产业化建设之探讨江西水产科技 杨河清

罗氏沼虾生物学研究陈文静,熊国根,邓勇辉,周智勇,裴建明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技术裴建明,陈文静,熊国根,周智勇,邓勇辉,胡著国,陈祥如

罗氏沼虾亲虾越冬及产前培育技术熊国根,裴建明,陈文静,周智勇,邓勇辉,胡著国,陈祥如

巴西鲷养殖模式试验初报李有根

成鱼塘套养黄颡鱼高产高效技术探讨柳富荣

斑点叉尾鲴人工繁殖试验康升云,余智杰,傅义龙,许建新,裴菲,熊晓英

斑点叉尾鲴苗种培育试验余智杰,傅义龙,康升云,裴菲,许建新,熊晓英

黄鳝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盛银平,黄江峰,王海华

硫酸铜引起鱼类中毒的原因剖析李达,陈道印,肖秀兰

黄鳝繁养殖技术徐节华

青虾养殖技术(四)吴仕根

特种水产饲料生产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郑斌

调整水产业结构创建蓝色支柱产业官少飞

生物活性添加剂在水产动物和畜禽料中应用效果浅析陈焕铨

提高黄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之雏见黄晓平,汤瑞生

关于提高我省水库立体开发水平的十项技术对策吴明传

汞对草鱼卵子孵化的影响杨再福

江西进贤湖泊浮游动物方春林,王庆平

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技术王广军,谢骏,潘得播

湖泊网箱养殖名优鱼高产技术研究柳富荣,肖保生

《网箱养鱼新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技术总结和工作总结江西省网箱养鱼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组

几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郭松林,胡瑞江

小体积网箱与常规网箱养殖效果的比较戴银根

养鱼网箱设计与安装技术戴银根,官少飞

“901”鱼虫净在淡水鱼类病害防治中的应用黄江峰,王海华,盛银平

加州鲈商品鱼养殖技术熊春贤

池塘养蟹技术占家智,羊茜

冷冻黄鳝丝的加工工艺李小勇

商品虾的运输技术杨朱森,周丽彬

增氧机在河蚌育珠生产中的应用李应森,王汝超

青虾养殖技术(二)吴仕根

关于赴浙江、江苏考察特种水产发展情况的报告江西省水产局

试论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柳富荣

信江渠化工程建设对我市渔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江西水产科技 吴早保

江西进贤湖泊浮游植物方春林

小网箱养殖荷包红鲤的试验报告汤哲文,黄滨

网箱养殖鳜鱼的试验研究张寿康

湖泊小体积网箱养殖罗非鱼的试验研究曹长荪,徐小秋,程国华,邓方来

水库网箱养殖建鲤、荷包红鲤的试验研究潘张水

河道网箱养鱼技术的试验研究涂德斌,彭富善,李波,刘中惠,邓专家

水库小网箱养殖罗非鱼的试验报告傅剑夫,张长荣

网箱养殖草鱼、团头鲂的进一步试验@蓝显金,薛耀怀

网箱养殖黄鳝的试验研究张福顺,张寿康

江口水库网箱养鲢鳙鱼的技术改进潘张水

氨对甲鱼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臧素娟,姜增华

鲫鱼80:20养殖试验与应用洪家春

青虾养殖技术(一)吴仕根

萍乡肉红鲫资源调查报告康升云,王启林,余智杰,张忠萍,肖增雪,范鸿潮

饥饿对鱼类生长的影响郑宗林,黄朝芳,彭银宏

斑点叉尾(鱼回)生物学研究康升云,胡智政,傅义龙,余智杰,熊小英

鄱阳湖团头鲂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欧阳敏,喻晓,陈道印

池塘网箱养鳝套养鱼种高产技术闵贵金

南美白对虾封闭式循环淡化养殖试验裴建明,邓勇辉,曹义虎,周智勇,陈文静

淡水白鲳网箱养殖高产技术杨学军

指环必克对淡水鱼类指环虫(Dactylogyrusspp.)的杀灭效果与推广应用王海华,黄江峰,盛银平

池塘主养乌鳢技术郑宝成

蓝藻发生与控制方法初探胡川,康升云

黄鳝暂养催肥效益高戴书林,叶永兴

影响罗氏沼虾产量的几个关键因素朱周林

土池单养泥鳅薛志成

革胡子鲶鱼与莲藕和温室大棚三元组合在北方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宫树桥HtTp://

肥水塘养鱼技术要点陈南生

发展休闲渔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胡智政,郑斌

小鱼为何也能掀起大浪花--彭泽鲫良种成功推广之原因分析刘金炉

稚龟越冬管理措施邓厚群

渔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李明锋

中华绒螯蟹人工生态育苗技术研究初报熊国根,邓勇辉,周智勇,裴建明,陈文静,熊晓钧

罗氏沼虾生长研究周智勇,熊国根,陈文静,裴建明,邓勇辉

乌鳢养殖高效实用技术探讨柳富荣

池塘主养斑点叉尾(鱼回)试验傅义龙,许建新,康升云,余智杰,裴菲,熊晓英,金秉荣

大段水库加州鲈鱼养殖小结甘昊

北方地区大面积池塘培育鲤鱼种高产高效试验王兴礼,傅廷勇,孟兆生

小山塘套养斑点叉尾(鱼回)养殖试验江西水产科技 熊小英,康升云,金秉荣

浅水池塘主养淡水白鲳试验李振业

莲田青虾养殖试验报告袁晓泉

酸、碱度与淡水养鱼丁芳林,彭书练

蟹池水质调节四法宋长太

池塘养蟹生态防病技术陈永祥

彭泽鲫车轮虫病的治疗金秉荣,胡智政

早熟蟹种的识别与控制李洪进

我省河蟹人工半咸水生态育苗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曹义虎

黄沙泥浆在鱼塘水质处理中的应用李凯,管启军,吴卫峰

二年江西省渔业经济统计分析于向阳

科技创新在鄱阳湖水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朱鸿章

鄱阳湖渔业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利用熊小英,胡细英

石城渔业发展初探曾柏芳

骆马湖浮游动物生态特性研究葛家春

刺鲃(Barbodescadwelli)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薛喜文,于化泓,叶反帝,赵哲霞

黄颡鱼在控温条件下的繁殖试验徐汪,王卫民

奥尼鱼养殖技术张良尧

吉安市大面积池塘主养技术示范推广总结报告谢义元

提高南美白对虾育苗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侯传宝

鱼种安全越冬技术浅述王文彬

夏秋季节鱼、蟹防治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永祥

水质改良剂对淡水养殖水体水质因子调控的初步研究黄江峰,王海华,盛银平

碘合剂加山茛菪碱尼龙袋充氧浸泡当年夏花草鱼种防治出血病试验罗水才,丁敏,徐国琳

复方菌虫净治疗乌鳢溃疡性综合症(UDS)试验王海华,黄江峰,盛银平,范寿庆

水葫芦对水质改良效果的研究江西水产科技 徐在宽

淡水鱼制作鱼肉高蛋白饼干的工艺研究刘新国

新形势下加快江西水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研究官少飞

加入WTO对中国未来淡水养殖业的影响及对策陈道印,肖平

提高萍乡渔业效益之刍议温卓明

江西省2001年渔业经济运行分析与2002年预测于向阳

进贤县河蟹产业化开发初报廖华明

罗氏沼虾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熊国根,邓勇辉,陈文静,周智勇,裴建明,胡著国,熊晓钧

花(鱼骨)人工繁殖试验汤哲文,叶英超,王志兴

河蟹育苗中影响Ⅰ期蚤状幼体到Ⅱ期成活率的原因探讨候传宝

沼肥养鱼实用技术研究郑敏

池塘主养彭泽鲫鱼试验江西水产科技 郑金林

莲田生态养殖罗氏沼虾试验顾冬郎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杨保国

池塘养殖双季青虾技术要点杨保国

野生虎纹蛙的繁殖及蝌蚪培育技术黄志华,周淑珍

工厂化快速养鳖PH的变化章晨静

罗氏沼虾常见病及其防治技术邓勇辉,熊国根,周智勇,陈文静,裴建明

三测法养鱼新技术薛志成

淡水渔业研究篇8

[关键词]舟山;淡季旅游;旅游项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22-02

一、舟山旅游业形成淡季的自然环境状况分析

舟山作为我国东部著名的海洋旅游胜地,随着跨海大桥的开通,真正进入到“半岛时代”。然而,作为初具规模的华东地区最大的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舟山受冬季恶劣气候限制,即旅游业发展的冬春淡季(11月~4月),台风、大雾等恶劣的天气和宗教节日的影响,旅游淡旺季问题明显。舟山市地处浙江省的东部,属海洋性气候,所以海洋旅游的发展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较大。中亚热带的气候类型,冬夏冷暖变化很大,造成海洋旅游淡旺季相差悬殊;同时恶劣的天气,如台风、大雾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业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影响了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舟山旅游业如何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淡季时的效益,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启动舟山淡季旅游的问题。

二、舟山淡季旅游项目开发的设想

如何尽可能地延长旺季,缩短淡季让游客在舟山停留更长的时间,增加更多的消费。一方面可以通过做好海鲜美食这篇文章。在舟山旅游淡季时,通过海鲜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以大海为依托,开发高端新业态的旅游产品,比如度假、海钓、高尔夫、游艇,建设旅游广场等。另外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让渔、农家宾馆跟上海等周边城市对接,吸引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市民在淡季到舟山生活休闲。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与舟山旅游相结合。

(一)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品牌

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美食文化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海鲜美食旅游不仅让游客享受到特色的美食,而且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自身内涵素养得到提高。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随着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的连续举办,“中国海鲜,吃在舟山”形象得到广范宣传,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骤然升温,在双休日、节假日吸引了不少长江三角洲的游客,特别是上海游客。舟山海鲜在华东地区已经小有名气,形成了以沈家门“十里渔港”海鲜夜排档为龙头,各旅游饭店、餐饮企业形成富有海洋特色的餐饮文化,舟山也被授予了“中国海鲜之都”的荣誉称号。

在淡季打出海鲜美食旅游牌,吸引游客到舟山游,加大“中国海鲜,吃在舟山”形象的宣传;着重提高海鲜美食的美誉度,如加大海产品商品化研发力度,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高科技等,对海鲜原料进行精加工、深加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填补舟山海产品空白,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充分发挥丰富的海鲜资源优势,提高海鲜菜肴品位,形成舟山海鲜美食菜系;构建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夜排档和酒吧组成的海鲜美食餐饮业。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滨海等滨海海鲜美食长廊。

(二)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每年1000万人的增幅继续扩大。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由老年人“养老”所带来的各方面问题。

舟山四面环海,受海水温差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多雨,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1℃,夏季平均气温仅25.1℃,比上海、杭州、宁波低3℃。另外舟山群岛,宛如一串串翡翠般的珍珠,散落在东海洋面上,拥有上千处佛教文化、山海风光、海岛民俗和历史文化景观,更为迷人的是气势磅礴的瀚海浪涛、千姿百态的奇崖岩穴、宏伟典雅的名刹寺院、洁净宽阔的金沙浴场、桅林万盏的渔港夜景、纯朴浓郁的渔家风情、构成独特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成为世人瞩目的游览、避暑、休养胜地。

舟山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养生、养老、康体的条件,适宜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目前嵊泗很多渔农家宾馆已跟上海对接,吸引上海市民在淡季时到嵊泗生活休闲。接下来要在设施和服务上下工夫,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如老年公寓、医疗保健康复中心、旅游酒店、风格别墅区、体育运动区、娱乐中心、再学习中心、高尔夫球场、作物栽培区、养殖区、加工区等。甚至有备用救护车和预留直升机停机坪,可以最快速度为中老年重症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心理特征、生活结构、社交娱乐、人际沟通、运动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使他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最终达到快乐、健康、长寿的积极养老目标。让更多的岛屿渔、农家宾馆跟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对接,吸引更多周边城市的市民在淡季时到舟山生活休闲。

(三)开发海洋旅游产品

1.观海旅游产品。

舟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2.海洋体育竞技旅游。

舟山沿海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上垂钓、捕鱼、观光艇、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皮划艇、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声誉、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舟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舟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3.海洋夜生活。

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舟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譬如露天烧烤、篝火晚会、民族歌舞表演等。

4.海洋渔业旅游。

舟山应该加大开发海洋渔业旅游的力度,这样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与参与性,同时可以使游客逗留时间延长。一方面,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另外,投资兴建海边特色渔屋村(小木屋),品渔家特色菜,随渔民出海打渔,让游客亲身体验渔家生活。

(四)发展乡村旅游

可推出民俗旅游专线产品,以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及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来吸引游客。同时开发民俗观光村,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系列活动。

(五)开发会展旅游项目

会展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据国际会展专业机构预测:21世纪,中国将成为国际会展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舟山作为滨海港口城市,借助有利的区位、交通、旅游优势和日臻完善基础的接待设施,已有一些会议和展览定期举办,如刚召开的船博会和渔博会已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与周边的城市,如上海、杭州、宁波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尽管如此,舟山还是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有效地利用其会展资源,例如海产品贸易和加工、修造船及相关工业,以及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等作为其淡季旅游的补充,以带动舟山旅游和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六)旺季项目促销。

在旅游淡季,针对旺季的一些项目进行促销,可以帮助繁荣淡季市场。一是季节差价,就是在旅游旺季,提高景区门票、旅游食宿、旅游交通等旅游产品的价格;在旅游淡季,降低旅游产品的价格,这是传统的旅游淡旺季协调的措施,这种措施对于缩小旅游淡旺季的差异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增加淡季旅游的附加值。通过赠送旅客纪念品、提供免费午餐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打动游客,让旅客感觉到物超所值。当然,淡季旅游促销的措施很多,这里只是分析了其中的两点。要指明的是,淡季促销一定要结合实际、考虑消费者心理,淡季的市场开发好了,可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R].香港旅游发研究院,2007.

[2]干松章.丰富旅游产品 提升群岛品牌[EB/OL].省略,2010-03-08.

[3]史小珍.浙江省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9):875.

淡水渔业研究篇9

长江南通段每天只捕六七条

3月24日下午,记者从南通姚港码头出发,跟随苏通渔26604下水捕捞江刀。

下午3点,潮来了,船上的六个渔民分工协作,在船老大韩卫星的指挥下,下锚、拉叉子绳、抛渔网。 “捕鱼是望天收。”57岁的韩卫星介绍,每天出船时间根据潮汛而定,一天赶两潮,涨潮撒网落潮收网。这几天,他们一潮大约可以捕捞到一两条3两左右的江刀,按一斤2000元左右的价格卖掉,除去出船一次的成本约2000元,基本没赚头。3月份出渔以来毛利1万多,去掉工人吃喝、保险、船舶损耗,还赔着钱。

不过,韩卫星并不着急。3月份南通地区本来刀鱼就极少,真正的高产期要在清明以后。“那时候鱼到上游的就多了,就算卖500块钱一斤,每天能搞四、五十斤,一天能挣两三万。”韩卫星预测,去年是小年产量少,鱼卖的比较贵,一条船能挣三、四十万;今年应该是大年,产量多、价格低,估计没有去年挣得多,“挣大头的其实还是收刀鱼的老板们。”

记者辗转联系到南通地区最大的刀鱼商人老顾。老顾从事这一行业20多年,既拥有多条渔船,也有多家自己的饭店。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整个崇明岛范围,每天刀鱼捕捞能达到3000斤。但南通段的船每天产量很低,平均大概六七条鱼。“今年应该是大年,‘行市’特别平稳,南通的本地刀卖价基本在2800-3800元,崇明刀1000-1500元左右。”

很多“江刀”其实是海刀湖刀

长江刀鱼,与鲥鱼和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而刀鱼位列“三鲜”之首。实际上,刀鱼分为很多种,越南湄公河的湄公刀,福建、浙江的海刀,安徽、江西水库的库刀,太湖、鄱阳湖的湖刀,以及长江刀等,价格天差地别。像目前市场上卖得较多的浙江海刀,一斤只要两三百元。最鲜美、价格最高的当属长江刀。长江刀根据出水地不一样,还细分为“崇明刀”、“江阴刀”或者“靖江刀”。从崇明岛南岸进入长江,越往西,淡化越充分,刀鱼越鲜美。

纵观近五年来南通地区江刀价格的表现,2010年,南通鱼贩从渔民手中拿价只要300元一斤,2011年拿价800-1000元一斤。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拿价6800元一斤,饭店里最贵卖到8000元,而2013年拿价又跌到1300-1500元。而2014年,尽管“八项规定”依旧严格,但刀鱼消费仍在继续,江刀的市场最高价又回升到五六千元。

那么市场上的江刀都是真的么?

老顾告诉记者,南通鱼老板拿价有两张晴雨表:一是常州小湖批发市场,一是江阴批发市场,鱼老板们会参照这两个市场的出货价。而渔民捕捞到的本地刀,出货4、5分钟就会被席卷一空,甚至早就被鱼老板订掉了,根本到不了市场。在南通最大的海鲜市场端平桥海鲜市场,余英水产的老板丁余英介绍,这里的各类刀鱼基本都是从常州小湖批发市场进的。

“很多地方的所谓江刀不是水里游来的,而是坐着汽车来的。”知情人士苦笑道,不同地方刀鱼差价大,像不少靖江刀都是下游运到本地码头再卖的。还有更夸张的,以捕捞崇明刀为例,渔民把船开进大海捕捞后停靠在崇明岛码头,“实际上都是一点淡水都没沾过的海刀,却按照江刀卖。”

刀鱼“回家路”遭遇十面埋伏

刀鱼是洄游鱼种,出生地在长江中上游。出生后,它就会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沿海一带成长。次年二三月,它沿着“来时路”游回到出生地产卵繁育后代。

现如今,长江刀鱼的这条“回家路”杀机重重。杀戮从东海近海海域开始,从入海口逆流而上,每一段都拉着密密麻麻的渔网“迷魂阵”。再往上,长江上还有一道道水坝拦着,因此越往上游,鱼也就越少。

从2002年起,长江流域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在三个月的禁渔期内,数万艘渔船禁止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通江湖泊捕捞作业,但是这并不能减缓刀鱼资源的衰减。滥捕和化学污染是刀鱼的两大“天敌”。很多崇明岛以西的渔民抱怨,“每年都出各种各样的新渔具,‘断子绝孙网’屡禁不绝,鱼孙子都得打上来了。”还有些渔民把网都插到了近海20公里的地方,“根本不留活路。”而中上游地区,大量排污的化工企业也难以根除。

在此背景下,上海、江苏、安徽三地的长江刀鱼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农业部命名为“长江刀鲚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07年起农业部对长江下游两省一市的刀鲚特许捕捞证核发数量逐步进行了削减,但刀鲚持续衰退的趋势并未明显改观。

淡水渔业研究篇10

经初步估算,2010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8027吨,同比减少2%,总产值31620万元,同比增长5.9%(以上统计不包括远洋捕捞数据)。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2186吨,同比减少21%,海水养殖5561吨、淡水捕捞1421吨、淡水养殖8859吨,基本与去年持平。渔村居民人均收入14042元,比去年增长6.2%。

数据变动原因分析:1)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水产品销售价格的提升;2)国内海洋捕捞产量的大幅下降,是由于去年下半年8艘奉化挂靠渔船被划拨回奉化;以及上半年洞桥林君岳渔船重新打造(9月重新投产)。

(一)现代渔业建设快速推进

1、重点项目支持,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提升渔业发展基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是确保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2010年在我局积极争取下,共落实并实施了二个市级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十个中央财政支持现代渔业发展项目(其中四个设施渔业项目,六个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项目总计建设资金达5220.36万元,争取财政补助1136.2万元,建设面积4790余亩,建设温室大棚32780平方米,标准化改造池塘3831亩。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提升我区渔业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和加快我区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优质锦鲤养殖市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利用鄞江的地热资源,通过搭建钢构大棚温室、建设高标准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引进日本优质种鱼等措施,不但能提高商品鱼品质,将商品鱼养成时间缩短近一半,而且经过严格处理的排放水也是绝对安全、环保的。瞻岐椿霖水产养殖温室建设项目,通过钢构大棚温室、水预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全年实现南美白对虾二茬养殖,相比同面积露天池塘,总产量是原来的4倍,由于错开上市季节,销售价格高,总产值是原来的5.3倍,净收益是原来的3.6倍。而且养殖用水排出后流入露天大塘为养殖蛏子提供肥水,明显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2、产研紧密结合,渔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渔业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是推进现代渔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区今年的渔业科技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名贵水产品种繁养取得新突破。区渔业技术管理服务站与大学竺俊全教授联合开展的淡水石斑鱼(光唇鱼)人工繁育获得成功,繁育出鱼苗2万尾,该鱼是一种较为名贵的溪流性鱼类,现在数量极为稀少,市场价高达150元/公斤左右,该鱼的繁育成功,对我区提升淡水鱼养殖品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还有在去年与大学合作试养美国鲥鱼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鄞江镇继续扩大试养,目前生长情况良好,该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基本掌握,为下一步全面推广打下了基础;渔业技术管理服务站五月份在咸祥试验点开展的梭子蟹大塘育苗高产养殖试验,育苗取得了成功,共起捕四壳蟹苗500余斤,塘内剩余蟹苗目前养殖情况良好,规格和密度都要好与周边养殖池塘。

二是渔业技术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今年3月在咸祥开办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项目暨渔业‘金蓝领’人才培训班”一期,并与农民培训学校合作,在咸祥、瞻岐两镇开设了《鱼类学》、《养殖经济虾类》两门课程,全年共培训养殖户近300人。积极实施渔业入户工作,联系渔业基地(户)7个,面积680亩,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达150多人次,接受上门询问250余例。

3、引导监督并重,渔业产品质量更加安全。

一是积极引导,提升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础。今年我局根据市区有关无公害产地申报政策,提早规划、积极落实,并派专人进行指导,共完成市周公宅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咸祥绿野水产养殖场等4家单位的无公害产地产品一体化基地的申报工作,并通过农业部认证,认证面积5274.72亩。同时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发育苗日志和养殖日志400余本。

二是严格监督,确保水产品生产过程无公害。为切实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年初制定了《区2010年水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全年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水产种苗专项整治30余次,执法人员共下乡检查150人次,重点检查了全区的养殖企业、种苗场,检查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30场次,现场未发现违规使用禁用渔药的情况。今年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对全区南美白对虾、梭子蟹、淡水常规鱼、甲鱼、河蟹及苗种等品种进行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抽样48批次,抽样合格率为100%。同时我区还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自检行动,自检样品30批次,合格率100%。

4、放流保护共举,渔业资源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几年的增殖放流活动,我区外荡渔业资源逐渐丰富,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项举措也得到了渔民和沿河群从的欢迎。今年我局一方面继续实施增殖放流行动,在全区河道中共放流青、草、鲢鱼150万余尾、河蟹扣蟹50万余只;樟溪河中放流月光鱼、青、草、鳊鱼等53万余尾,并增放了2万尾淡水石斑鱼和1.5万尾锦鲤;象山港海域放流梭子蟹苗130余万只。通过奖励补助等措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取得了实际效果,今年全区共有40起水生野生动物救助保护行动,放生江豚18只。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樟溪河渔业资源保护区的筹建工作,樟溪河经过四年的增殖放流,渔业资源恢复显著,其中樟溪河的月光鱼基本恢复了种群优势,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巩固放流成果,进一步改善当地水环境,设立樟溪河渔业资源保护区势在必行,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落实。

5、休闲健康同倡,渔业发展特色更加突出。

一是观赏鱼产业已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首先是我区的锦鲤养殖已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通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今年通过产业化基地、设施渔业项目的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巨大,我区锦鲤产业无论从设施条件、从产品品质等方面都已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郭斌养殖鲤场产的鱼品质已与日本产的高端鱼接近,世界最大的锦鲤流通业者——日本成田养鱼园株式会社提出了包销郭斌养殖鲤场的鱼。其次是锦鲤产业已产生的巨大地经济效益。通过锦鲤大奖赛的举办和各种渠道的交流、宣传,中、高档锦鲤养殖热潮逐渐兴起。在北仑、宁海一些别墅小区住户新建池塘,放养锦鲤,每户放养三、四十尾,仅购鱼就二、三十万元;奥克斯集团也新建了锦鲤养殖池三口,放养锦鲤百万元以上。随着爱好者养殖人群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养殖池塘建设、技术咨询、饲料供应、病害防治等配套服务也为锦鲤业者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2010年,仅面向地区,通过卖鱼和提供服务产值就达到千万元以上。

二是渔文化的宣扬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支撑。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与转变发展方式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继2007年、2009年成功举办二届中国()锦鲤大奖赛后,今年我们在12月将举办首届中国甲鱼节。甲鱼节以振兴甲鱼产业、倡导健康生活为主题,以挖掘甲鱼文化为主线,以推动甲鱼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项该活动的举办,必将引导我区渔业产业向生态健康的目标迈出更大地一步。我区休闲渔业园区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了都市休闲游的重要去处。如鄞江澄浪潭三家垂钓休闲园,今年预计可接待流客10万多人次,产值可达540余万元。

(二)服务海洋与渔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1、积极制定“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百年大计规划为先,通过积极调研,结合我区当前渔业发展的特点和不足,按照“高效、生态、安全”地要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我局编制完成了区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的制订,明确了我区渔业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我区渔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为我区渔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2、海域海岛管理进一步强化。今年通过强化职责,积极协调,经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评后,批准了咸祥镇南头村小船塘头防浪堤、咸祥镇岸线整治工程、瞻岐联胜新矸防浪堤三项海岸防护工程用海项目;在省、市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之际,对沿海乡镇展开调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相对应的海洋功能区划修改意见,并积极上报。项目的建设和规划的调整,不但保障了沿岸居民的生活安全,也为周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积极对申报用海项目进行审核,严格贯彻《海域管理法》,今年新确权海域使用项目4个,面积27.1106公顷,用海位置变更项目1个,面积1.0476公顷,收取海域使用金461.2869万元。今年完成了对无居民海岛的地理位置、面积、开发现状、林地权属等情况的调查工作,通过报纸、发放小册子等途径对《海岛保护法》进行广泛的宣传,这为海岛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打下了基础。

3、渔业环境和病害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重要养殖区域的渔业水质监测已成为一项长期固定的工作。今年又新增瞻岐德兴新矸监测点一个,使全区监测点达到了四个,并每二个月出监测报告一期,已编制简报四期。同时开展了梭子蟹和南美白对虾两个品种的病害测报工作,每个品种测报分四个测报点,实际监测面积300亩,测报覆盖面积达到13500亩。

4、海洋与渔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碧海”、“海盾”为抓手,坚持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严格规范用海行为。结合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海域勘界工作,通过对辖区内的所有用海项目进行拉网式的检查,摸清全区海域使用现状。今年海监大队进行陆岸巡查22次,行程2640多公里;出动执法人员88人次,对所辖用海项目检查覆盖率达到100%,查处违法变更海域用途和非法填海案件各一起,罚款3.7万元,维护了正常的用海秩序,保障了用海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平安渔业建设扎实推进

1、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强化。在年初全区海洋与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后,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区镇、镇村、村船分别签订了《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责任书》150余份,基本上达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并通过与船老大座谈等方式,明确渔船作业前、作业中的安全生产规定,增强了渔船老大安全生产意识。2010年在册渔船渔民人身互保率保持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