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5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责任论缘起于客观现实的发展及理论自觉的进步。西奥多•彼德森将社会责任论的提出背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讯工业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变迁,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大众传媒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也造就了少数人控制传媒工具的现实。第二,秉持自由主义理论的西方资本主义传媒因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及自由选择最大化的追求遭受到各方面的尖锐批评,在理论上直接促成了社会责任论的提出。第三,出现了适于社会责任论生存的新的“知识气候”,这些20世纪的新的世界观对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社会责任论的形成。第四,传媒业界吸收了一些有原则有教养的人,与整个工商业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相一致,传媒业的职业精神也获得了发展,为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总之,社会现实的发展及整体世界观的改变推动了人们对有关媒体自由的反思,促成了媒体社会责任论的形成。
社会责任论修正了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在如何看待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问题上,部分学者常不自觉地将两者对立起来,将前者视为“道德的”、“好的”,而将后者视为“不道德的”、“坏的”。显然,这是一种误读。事实上,社会责任论是自由主义理论的演化与发展,是适应新情况的新理论。只是,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修正了其中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第一,修正了人性认识中的理性观。在传统自由主义理论下,人被视为有道德的、完全理性的人,能够倾向于追求真理。但历史事实和现代社会学已表明,人类理性并非如此完美。有鉴于此,社会责任论提出,人并非完全的理性动物,人类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自身直接的需求和欲望,人类理性不可靠且人们懒于运用它,传媒负有引导理性生活、塑造道德精神的责任。第二,扩充了传统的责任观。社会责任论摒弃了绝对自由的观念,强调责任与自由、责任与权利的统一。第三,揭示了责任的社会性。社会责任论不仅强调了责任与权利的统一,还揭示了传媒所负责任的社会性。只要媒体对社会产生影响,其社会责任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越是对他人产生重要影响,其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大。因此,那些传媒从业者及传媒集团的控制者对社会整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
社会责任论进一步确证了传媒自由理念。第一,社会责任论重新认识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将自由区分为“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即“有做……的自由”与“免于……的自由”两大类。同时,社会责任论指出,纯消极的自由是没有实效的,真正的自由必须具备积极、消极两方面。换言之,传媒有自由去获取其道德意识与社会需要所指出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它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第二,社会责任论进一步确证了传媒自由的重要性。传媒社会责任论肇端于人们关于自由主义理论弊病的反思,与传媒自由滥用直接相关,但这并不表明社会责任论否定传媒自由理念,相反,它是对自由理念的扩充和确证。社会责任论之所以强调传媒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宗旨在于确保“思想的自由市场”,保障大众自由的信息获取权,维护传媒的健康发展。若要确保传媒社会责任的履行,则必须保障其自由权利的获得。换言之,没有传媒自由,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机构就无义务亦无能力践行社会责任。
传媒社会责任论的诸多困境
传媒社会责任理论自创立以来,获得了广泛响应,在理论呼声中逐步取代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而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细究下去,则不难发现,与其高涨的道义呼声相比,实际的落实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其理论自身的不足,亦有现实环境的局限。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责任论面对不少的理论质疑。传媒社会责任论一经提出,就遭受到很多质疑与批评。以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直接质疑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必要性,正如他们反对企业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一样,他们提出作为经济组织的传媒企业其社会责任只有一种,即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学者认为传媒社会责任论本身具有不可化解的内在矛盾:一是,社会责任论诉求于政府去规范传媒滥用自由的现象有悖于祛除政府干涉的自由主义原则。社会责任论一方面坚持自由传媒的原则,力求祛除政府的干涉,确保传媒的批评监督权,但另一方面又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引入政府的管束,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二是,社会责任论诉求于人类理性及道德自律来规范传媒行为有悖于它对人类有限理性的批评。社会责任论一方面批评自由主义理论赖以立论的完全理性说,但另一方面又将人的自律理性作为自身理论的基础之一,是自相矛盾的做法。
另一方面,社会责任论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型传媒方式的不断涌现使社会责任论的实践面临众多障碍。一是,社会责任的主体认定较为复杂。如儿童接触暴力图片,其责任主体就包括刊载暴力图片的媒体、儿童的父母、暴力图片的提供者等,如何恰当界定责任主体,确定责任大小是颇为复杂的问题。二是,现代传媒巨鳄的出现增加了落实社会责任的难度。在社会责任论提出之初,学者们业已担心传媒垄断对传媒自由、传媒责任的危害,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发严重。如甘尼特(Gannett)、克姆卡特(Comcast)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传媒寡头的出现使得它们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简易,更无所顾忌,也使社会责任论对其约束更为无力。三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为其现实落实设置了障碍。各类新型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盛行,使传媒的主体行为更为隐蔽,使传媒社会责任的认定和追责极为困难,直接造成了社会责任论指导作用的弱化。总之,传媒社会责任论自身的理论不足与现实的客观限制带来了上述诸多矛盾与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预制了新的起点与要求。
传媒社会责任论的实现路径
面临新情况与新境遇的传媒社会责任论,其作用发挥是值得探讨的。特别是,传媒社会责任论在初始状态是以西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带有鲜明西方文化特色的。对于中国而言,其指导价值的发挥就更值得商榷和探究了。因此,我们认为传媒社会责任论的落实可有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应以传媒组织多向度利益的均衡发展为基础。当代社会,传媒组织多是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主体,既有其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利益、作为政府“喉舌”的政治利益,又有其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利益。诸多利益与传媒组织所承载的社会身份相连,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相关,表现出多向度、多层次的特点。这些利益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媒组织所负的责任与所担的义务。我们强调传媒的社会责任,不能脱离这个根本的基础,必须客观认识传媒组织所应实现的诸多利益,在促成多向度利益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实现。事实上,多向度利益与责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传媒组织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提升其实现政治、社会效益的能力,扩展其社会责任的范围与限度;传媒社会责任的落实则会提高传媒组织的社会美誉度,增强其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能力。
应以自由与责任的协同发展为前提。独立自由是传媒组织的生存之基与价值所在,承担责任是传媒组织的内在之道与外在要求。强调传媒的社会责任离不开对传媒独立与自由的确认,离开自由纯粹谈论责任是空洞而有害的。因此,在国家宏观统一部署之下,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新闻出版产业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与必然之选。不断深入的改革能够避免传媒组织陷入与异化政治责任、异化经济责任的冲突之中,使传媒组织具有真正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进而杜绝各种传媒失语、传媒缺位、传媒腐败、传媒庸俗化的现象。换言之,通过宏观制度层面对传媒生命力的释放,传媒自由与传媒责任能够获得协同发展,其社会责任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实现。
篇2
一、绪论
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 1924年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从此CSR概念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在2013年4月6日到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指出“每天一个公司发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我真的不相信它能起好的作用。我这方面花了钱,那方面花了钱,这个东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可以看出张维迎教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从开始到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看法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统一。
2011年,作为第三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有240家,深交所则有135家上市公司第三次社会责任报告。然而这与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政策制度不无关系,所以报告的质量并不太高,不能充分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经历放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上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有鉴于此,如果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话,科学的理论基础会使得更多的企业家信服,从而会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相关文献简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
二者正相关。Bruce等(2003)对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企业以现金形式进行捐赠,则企业获得的现金资源会更多,也就是可以这么说,企业可用现金资源与企业现金捐赠成正相关关系。沈洪涛(2005)选取了沪深股市非金融行业A股作为样本,样本时间段为1997-2003,控制相关变量之后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采取绩效正相关。
二者负相关。Ingram(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李正(2006)以我国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打分,以托宾Q代表企业的价值,通过控制企业性质后的研究发现,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会降低企业的价值。
二者不相关。Hackston and Milne(1996)通过研究表明企业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存在相关性。陈玉清、马丽丽(2005)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抽样分析,同时设置了社会责任贡献指标,结果发现二者是不相关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
Pomering and Dolnicar(2009)通过他们的研究证明,企业必须努力使消费者能够了解本企业的CSR信息,因为这样会使消费者对该企业产生更好的品牌评价。Valor(2008)的研究表明,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CSR信息的关注是“不经济”的,在消费者形成自己的品牌评价中,往往会忽视企业的CSR信息。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本成本
Bhattacharya Daouk ( 2002) 第一次利用国际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越透明的国家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Larocque ( 2008) 在控制分析师预测的偏差后, 实证研究发现定期的信息披露与事前预期收益负相关。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本文采用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即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透过开放的以道德为依据的行动,承担起因为自身决策和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这些行为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把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考虑进来;遵守法律法规,逐渐与国际行为规范趋同。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关于利益相关者,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弗里曼(Freeman)曾经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能够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影响的个体或者群体是一个组织里面的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区、管理者等等。可以看得出,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广义上的,这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企业公民理论。对于企业公民,Crane and Matten在2005年进行了广泛的定义,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确定。第一,有限公司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公民可以简单的称为企业慈善事业。第二,等效的观点:从这一方面来讲,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代名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第三,延伸的观点:从这一角度,企业公民描述了企业在管理个人公民权利上所发挥的作用。
金字塔理论。卡罗尔是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他提出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性和被大家所接受的。他于1991年发表在《商业视野》上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组织利益相关者的道德管理》一文中提出了这一模型。他认为,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者四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
四、综合评述
从刚开始的西方管理世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到现在的国内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它自身的鲜明的特色。现总结如下:
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本质上是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作为一个新领域,在概念上尚缺乏共识,在实证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各有不同,一套坚实和富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急需提出。所以, 许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规范性的理论研究上。在实证研究没有办法实现提出大家都一致接受的假设检验, 也难以依据资本市场数据直接进行验证。
研究内容的多方面性。内容上,这一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展开讨论,并在政治经济学中找到理论支撑,但它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想,不是一个学科可以研究的透彻的。
研究指标的不统一性。虽然现已经存在着如GRI、国际劳工组织等不同机构对CSR报告指标的不同规范和指导,这些指标的理论基础都大同小异,然而缺乏统一的各方面都认可的指标,就使得一份CSR报告的质量有不同的评价,从而会得出关于CSR作用的不同结论。一套完整的各方都信服的指标有待提出。
篇3
一、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背景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最早起源于德国、美国。在德国,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被公司法学者提出是在1920年。当时,部分学者提出了“企业自体思想”,主要内容是视企业为独立的存在,将企业从其法律根基的社员中分离出来;从国民经济立场上保护并维持公司,即使与股东利益相冲突,也要以公司本身利益为优先。
影响更大的是美国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美国对于该理论的广泛研究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许多人认识到不能仅把赢利作为公司追求的唯一目标。1931年到1932年伯利教授和多德教授以“董事对谁承担义务”为主题展开的讨论成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伯利代表传统的公司法理念,认为公司是营利性经济组织,法律的功能在于保护股东利益;而多德认为公司应是同时具有营利和社会服务两种功能的经济制度,公司既要为股东谋取利润,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到了五十年代,公司社会责任的观念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得到了许多州立法者的支持,并相继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
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同时,从公司法的发展潮流来看,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联合国推动了全球协议行动,要求企业有效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公司法为公司设定的社会责任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公司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纵观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公司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公司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
二、公司的营利性与公司的社会责任
首先,公司的营利性是公司的本质特征,是公司存在的基础。在传统的公司法看来,公司即股东,公司利益即股东利益。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公司享有自主决定权,它的首要职责就是赚取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商品,就是在履行其社会职责。公司承担这种商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公司具有的营利性本质,公司的股东投资成立公司,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发展。离开这一前提,公司能否存在都成问题,更无法奢望公司为社会承担责任。在现实中,公司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从事经营活动的。
其次,应当明确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营利性作为公司唯一目的的弊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公司制度获得了快速发展,公司成为一个代表多方面利益的集合体,公司只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单一利益最大化目标指导下,公司就可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不惜损害股东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这些行为在理论上亦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也极易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甚至混乱,结果威胁一国的经济发展。所以,不能再将公司承担的责任仅归结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公司在营利的同时,也要考虑由此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公司的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提出,要求公司在营利时兼顾对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从根本上否认公司的营利性。营利性是公司与其他社团组织区别的重要标志,这种营利性是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目前,许多国家将公司的社会责任写进了公司法,国家提倡公司在遵守法律义务的基础上,承担对公司其他相关利益人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包括对劳动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公司所在地的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承当一定责任。
三、新《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
新《公司法》是一部强调公司社会责任的人本型公司法。新《公司法》在总则第5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司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立法者对世界公司法的一大贡献。同时,我国新《公司法》不仅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列入总则条款,而且在分则中设计了一套充分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制度:
首先,新《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职工董事制度与职工监事制度。就职工监事制度而言,新《公司法》第52条第2款、第71条和第118条要求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从而有助于扭转一些公司中职工监事比例过低的现象。就职工董事制度而言,新《公司法》第45条第2款和第68条要求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的其他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有公司职工代表;第45条第2款和第109条第2款允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职工代表董事制度。对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护公司职工的利益,体现公司对职工的社会责任。
篇4
国内外关于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的研究都很少,戈弗雷认为CSR和体育运动是互利的。沃克和肯特通过对NFL联盟2006年 “超级碗”期间的CSR活动分析,对297名球迷的问卷调查后,认为CSR是影响球队和联盟声誉的重要因素。芭比亚克和沃尔夫研究职业体育组织CSR的驱动因素。调查了8名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的高管,结果显示,外部因素比职业体育组织内部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布赖特巴思和哈里斯研究了CSR对职业足球发展的作用,以英格兰、德国、美国和日本职业足球为对象,结果认为,为了提高职业足球的公众形象,应该把CSR活动整合到足球中,CSR活动的开展,能够为足球竞赛吸引更多的观众,为职业足球的利益相关者创造额外的价值,增加职业足球组织的竞争力。
国内的陈锡尧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认为体育赛事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和次要利益相关者。赛事的运作机构、运动员、裁判、观众、赞助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和和相关社会团体为次要利益相关者。
国外在体育领域进行社会责任的研究最近十年才开始,2009年才得到重视。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理论还没有系统化。因此,深入研究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
1 职业体育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依据
职业体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职业体育已经远超出了运动范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其媒体曝光率极高,一些职业运动员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偶像,职业体育的个人、组织的行为对广大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巨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职业体育组织和个人符合社会的期望。
因此,承担社会责任应该是职业体育组织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2 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的内容
2.1 经济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个体,承担经济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责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内部自身要科学发展,获取利润,为股东作贡献;二是要照章纳税,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的贡献。职业体育组织是社会中基本的经济单位之一,因此,职业体育组织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2 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个人和组织应承担的基本责任,也是法律对人(含法人)的最低要求。要求职业体育组织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实现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就是法律规定的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对职业体育组织的一种硬性约束。
虽然国内外均有相关的体育法对体育市场活动进行一定的约束,职业体育联盟也有一系列的管理条例,但职业体育的违法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2.3 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是指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做法。联盟、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赞助商、广告商、观众、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认为公平、正义的,尊重或保护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所有规范,是道德责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职业体育组织伦理责任包括提高赛事质量,吸引观众的观看和消费,提高职业体育组织的经济收益;加强管理裁判员的职业道德操守,为体育赛事提供一个公开、透明、无扭曲的竞争环境;细化联盟的各项制度条例和监管机制,使俱乐部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升迁、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员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运动员的科学管理,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为运动员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激励运动员发奋图强,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合理制定门票价格体系,让更多的球迷能够到现场欣赏高水平的赛事等,等等。
2.4 慈善责任
慈善责任是指那些社会没有明确要求的责任,如支持社区项目和慈善事业等,这些责任是纯自愿的,不被法律要求的,甚至也不是社会所期望的,只取决于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意愿。慈善责任也通常被称为好的“企业品行”,这类活动包括企业捐款、赠送产品或服务、义务工作、与当地政府和其他组织合作自愿参与社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活动。
职业体育组织履行慈善责任的例子很多,其中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就是塑造社会公益形象常用的策略,成功的公益活动不仅能弥补公司在广告宣传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博取社会公众的尊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无论是国内的职业体育组织,还是国外的职业体育联盟,对此都是乐此不疲。
3 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的对象:利益相关者
依据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模型,职业体育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有股东、球员、教练员和员工;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对俱乐部的运作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个人和团体,如球迷和观众、社区和城市、赞助商、媒体和政府(如图1)。这些利益相关者成为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的对象。
图1职业体育组织利益相关者示意图
3.1 对股东的责任
对于股东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回报 。这就要求职业体育组织必须运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市场化、职业化的运作模式,强化冠名权、门票和广告业务经营,开发特许商品经营,努力提高经营业绩,创造更多的收益。
3.2 对运动员的责任
运动员是职业体育组织的主要人力资本贡献者,应该建立合理可行的薪酬体系、保障运动员的各项基本权利、细化队员梯队建设、提供培训机会、完善医疗体系和训练设施等。
3.3 对教练员的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对教练员的责任体现在为教练员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学习深造的机会,并为主教练组建教练员团队提供便利条件,包括聘请体能教练、医疗专家以及信息收集工作。
3.4 对员工的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包括保证员工各项权利、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系统、创造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等。
3.5 对球迷和观众的责任
球迷和观众是消费者,是职业体育组织的衣食父母。对球迷和观众的责任在于提供高水平的职业体育赛事服务,满足他们观赏娱乐的精神需求。其次必须杜绝、操控比赛等腐败现象,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
3.6 对社区和城市的责任
社区和城市是职业体育组织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体育组织应当对社区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支持社区的建设,扶持社区文体教育事业,救助弱势群体、资助贫困学生,为当地居民提供劳动就业机会等。
3.7 对赞助商的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对赞助商的责任在于为赞助商提供一个良好的推广环境,保证他们的商业利益。这不仅要求俱乐部要努力打好比赛,力争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更要求整个体育组织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树立良好形象,以便使赞助商获得好的宣传效果。
3.8 对媒体的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对媒体的责任在于为其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如增设新闻工作室,配备有电视机、提供记者休息区、改善网络条件等。在比赛期间要尽量配合媒体进行采访和报道,不得干涉和暴力阻拦,充分保证媒体的权利。
3.9 对政府的责任
职业体育组织对政府的责任体现在按照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觉进行内部管理审计,接受管理机构的监督,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输送人才。
4 结论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心理契约 期望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认为是能够带来长期投资回报的营销行为,是消费者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信息。近年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营销的研究基本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只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让消费者满意,则该行为便会起到积极的营销效果。
然而用期望论或满意论来解释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时显得缺乏效力。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研究很少认为满意不会带来显著绩效提升,也未证实不满意会导致消费者的集体过激行为。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滞待反应与过激反应,本文将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探讨消费者在感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时的深层心理机制,从而为营销者提供更精确的理论指导。
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与社会性责任或利益群体责任相关的形象体现与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大体上包括了履行社区义务、关照员工、环保、维护人权、产品安全等诸多方面行为。通过策划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方案,企业能够通过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项目来改善企业市值、提升同投资者的关系、增进雇员或潜在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加深同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等,从而达到各个层次上的营销目的。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对企业提升短期收益和战略绩效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消费者也常常倾向于通过“用脚投票”以及口碑传播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发展。
但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呈现出较高的不一致性,几乎所有的研究在解释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果不一致性时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营销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期望的高低与企业履行责任的力度的匹配性。
三、消费者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在营销学领域用于解释与消费者信任、期望、满意有关的消费者行为。在消费行为学文献中,心理契约被定义为消费者对与企业之间相互义务的感知。从层次上看,心理契约被分为交易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两大类,前者是建立在经济利益交换基础之上,而后者则涉及物质回报以外的无形因素并更多地体现为隐含的和主观的理解,二者通常同时存在于个体的心理契约之中。心理契约与期望存在本质的区别:心理契约是一种对正式或隐性承诺的感知,它必须是在双方存在交易行为或情感关系时才会产生,而期望则更具主观倾向,不须主体与对象有任何关系即可产生;另一方面,心理契约的违反必将导致持续强烈反应,而期望的未达成则并不总是造成强烈反响。
四、心理契约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营销
消费者在与企业构建交易关系与情感关系的同时,便产生了心理契约,而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期望。这种心理契约反映了消费者所认为的社会整体对企业进行的经济与非经济利益投入,以及企业必须对此作出的回报。心理契约一方面激发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期望并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成为一个维持企业形象的保健因素,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隐性契约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履行契约;另一方面表明如果企业进行的社会责任行为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则不仅仅会因期望与结果不一致而导致的负面情绪,而且会被消费者认作是对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违背,严重破坏消费者对企业形象与声誉的正面感知,引致消费者的强烈负面反应。所以,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营销,就更能理解为何消费者不能在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感染下产生显著积极的正面反应,以及为何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让消费者不满时会引致强烈反感与抵制。
五、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消费者的心理契约来促进责任营销的发展并减小责任营销失败的风险。具体措施为,企业在强调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细水长流式的公益营销,而不能指望依靠赈灾捐款来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细水长流式的社会责任营销可以持续地同消费者保持互动,适时修正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效力与效率,并且缓解甚至避免因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不满而导致的破坏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敏学李小玲朱华伟:企业被逼捐现象的剖析:是大众无理还是企业无良[J]. 管理世界,2008,(10):115-126.
[2] 常亚平阎俊方琪: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2008,5(1):110-117.
[3] F. Claes, T.R Roland, G.D Marnik. The Effec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Spending Growth[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0, 47(1):28-35
篇7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 理论 实践 对比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公司界和理论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劳动安全保障问题、国际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实践问题等,促使我国的学者开始重视社会责任问题。本文以西方国家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进行概述,希望对我国的社会责任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西方国家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
(一)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萌芽
任何思想都有其萌芽、发展的演化过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也不列外,产生于古代社会且具有个体行为特征的雇主伦理,就是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早期表现,且为当代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提供思想源泉。在西方社会,产生并兴起在近代文艺复兴后的新教伦理是西方商业伦理思想的源泉之一。企业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比较早且发展的也很深入,慈善事业是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早方式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现代公司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时就具备了产生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的土壤,公司社会责任思想由此萌芽。
(二)公司社会责任定义的提出
1895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莫尔第一次在《社会学杂志》期刊上呼吁“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公司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该文标志着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产生。
1905年美国学者约翰·戴维斯在其所著的《公司》中认为,“企业是由社会创造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企业通过创造财富来回报社会。”
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第一次完整的提出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谢尔顿首次将公司社会责任与满足产业内外相关群体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应包含社会道德因素,这样是后来理论发展的依据。他认为企业在获润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到行业其他次要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公司在盈利的同时也要为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社区利益应高于公司盈利。
1953年,“公司社会责任之父”—伯文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了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也将公司社会责任明确定义为:“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经营者根据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义务”。
1960年Davis对伯文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也提出企业经营者在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时除了考虑公司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之外也要顾及那些受公司行为影响的人的需要和利益。其主要说明,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深入发展
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协会在出版的《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公司社会责任由三个方面组成, 由内向外构成三个同心圆, 从内层到外层依次为公司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无形责任。这种观点形成了早期的公司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
1979年Carroll提出了一个公司社会责任的三维模型即公司社会责任观、公司社会响应观、公司社会价值观。并将公司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公司自由决定的责任, 并进一步阐述了各个责任的定义、范围及其重要性。公司社会责任定义自此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1991年Carroll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模型和定义, 他改进了其早期的公司社会责任四层次模型, 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并把原先的第四部分由公司自由决定的社会责任换为慈善责任。处在模型最底层的是经济责任,从下往上依次是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处在金字塔顶层的慈善责任。该模型阐述了公司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还有其他几项责任,这几项责任也不是并列的,而是有区别的。至此,公司社会责任整体框架已趋于成熟。
二、西方国家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公司社会责任在国际交易过程中越来越显得重要,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和实践,不仅是企业个体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在此背景下,1997年国际社会责任组织制定了运用于第三方认证的SA8000,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协同世界很多国家在一起制定的ISO26000标准,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国际社会责任运动和实践的趋于完善。很多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出国内的CSR标准,通过法律法规将CSR写入法律之中,促进和推动国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大力宣传和鼓励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
(一)就美国而言
美国是在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立法最早的国家,形成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法律保障体系,社会法律体系等,这些法律体系都对公司社会责任有具体的规定。美国在推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中,给各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做出了一个榜样。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立法的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法律化。美国立法机关制定了很多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而且还有很多知名公司都制定有详细的公司行动或者道德规范。早在1943年,美国强生公司就将类似社会责任的信条写入公司的规范之中,为1980年平安度过扑热息痛危机打下基础。第二,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美国的一些公司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社会责任问题,纷纷设立了直属董事会领导的道德委员会或者道德责任者等机构。
(二)就英国而言
英国的社会责任运动主要是依靠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英国社会责任实践在前期的时候,主要限于公司做些慈善事业,投资与社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而提高社会就业,改善社会环境;再到后来的以提高产品质量,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善待员工,改善工作条件和员工身体健康等。近几年来,英国政府才开始要求企业的发展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等等。英国的社会责任运动慢慢地成熟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政府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职位。第二,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第三,通过政策的倾向和引导,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第四,通过社会媒体等途径,大力宣传企业社会责任。如2000 年 7 月,英国政府建立了一家 CSR 线上学院,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政府公司社会责任网站。有力地帮助了英国提高国家公司社会责任的能力和竞争力,英国在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定。第五,利用非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英国政府通过利用非政府组织来体现政府的意见和企图, 加大推进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力度。非政府组织在英国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就日本而言
日本政府在积极推进制定公司社会责任标准化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派遣专家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如何将CSR纳入国际标准的讨论。经济产业省与民间组织的联合,在2003年10月开始探讨制定日本国内公司社会责任标准,于2004年5月制定了《公司行动》。日本政府制定严格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制度,随着《京都协定书》的制定和实施,日本政府积极倡导节能和环保,给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公司很多优惠政策。倡导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三、西方国家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西方国家实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公司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推动企业、社区、公众、消费者和其他次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互动。西方国家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和倡导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作者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并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认为我国政府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责任理念不够完善,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在公司社会责任总体要求上进行,表现出凌乱、无序的现状。这样是我国在监督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没法对那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从英、美两国的社会责任实践中看到,两个国家都将企业社会责任明确的写入法律法规之中,很多企业也将企业社会责任写入企业之中,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我国政府和企业要想更好地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就必须去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规范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那些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倾向。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二)设立专门统一协调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部门或者职位
由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会涉及到很多部门,如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这样在实际管理社会责任问题过程中会出现相互推诿或者只从各自部门出发,而没有着眼于整体考虑,相对来说,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管理就会没有力度和针对性。要想真正将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运动广泛推广,将各部门对待企业社会责工作形成统一的意见,都从大局着想,我国就需要在国家管理高层设立一个专门的国家部门或者职位来统一协调政府、公司的社会责任工作。对于推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激起更多的职能部门参与到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事业中来的需要。
(三)加强社会宣传,形成良好的鼓励和倡导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虽然我国社会责任活动比较频繁,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社会责任意识不深入,社会公众还不知道如何去实施社会责任,而有些公司借鉴国外社会责任的实施,但都浮于表面形式,照搬做出的许多奖励标准和约束条件都偏离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真正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应首先做到:第一,要加强公司社会责任的培训,培养和加强政府官员和公司家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要充分利用我国的社会媒体,加强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的宣传,使更多的公司意识到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三,设立政府主导的社会责任奖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获得年度最具责任感的公司和公司主名单。政府在政策、投资、采购等方面,向这些有责任感的公司做出倾斜。
(四)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
从英国、日本的实践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对于推动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具有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发挥出社区互动、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员工权益保护及监督活动等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在我国,各行业协会、工会、工商业联合会、消费者组织和环保组织等都是政府实现其意图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有效地协调公司与政府、公众、消费者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国应从国情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行业实际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配合政府行使社会监督的职能,确保公司社会责任的全面履行,推进行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婷.美欧日公司社会责任实践比较研究[J].公司管理,2010(15).
[2] ,聂元军.英国政府推进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和启示[J]. 改革与战略,2008(12).
[3] 魏亚南,吴右. 国外公司社会责任定义发展的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1(24).
[4] 禹海慧,曾鹃. 国外公司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 改革与战略,2010,3(26).
篇8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为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并且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同时,我国提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际上就是指国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应强调其社会责任。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管理层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只有自觉的承担其社会责任,强调对人和自然的关注,保障消费者、政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尊重。管理层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高管人员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及薪酬等特征对组织的战略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资源类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试图从管理层特征这一视角,分析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选拔和安排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长远发展回馈社会提供切实的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外关于管理层特征的研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仅仅限于单独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管理层特征相联系的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是管理层特征(管理层薪酬、受教育程度及平均年龄)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
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不同的管理层特征在战略上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的“高阶理论”。“高阶理论”认为,不同的管理层特征在战略上会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高层管理团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价值观等心理结构决定了战略决策过程和对应的绩效结果。不过,高层管理团队的心理结构难以度量,而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背景特征,如管理层人员年龄、管理层人员学历背景及管理层人员的薪资报酬等是可客观度量的,且与管理者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选取管理层平均年龄、管理层的受教育水平和管理层的薪资报酬三个管理者特征,对管理者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分析。
黄旭和李卫民(201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的企业中,高管的平均年龄、职业经验对企业战略类型的变化有显着负相关关系。年长的管理者与年轻的管理者价值观不同,年轻的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时候对新事物新概念的接受能力更强,更愿意冒险,也表现得更愿意进行变革,而年长的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时候,社会责任感更强,越能够考虑企业利益、社会影响、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诉求,也就越有可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据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H1:在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平均年龄越大,社会责任履行越好。
Wiersema和Bantel(1992)发现管理层人员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高,企业越容易发生战略变革。程玉婷(2012)通过研究表明高管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都对企业战略起到了较大影响。受教育程度与管理层成员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一般教育水平越高,对知识、技能、信息处理的能力越强。较广的视野与眼界也使他们更能够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地影响。据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H2:在同等条件下,管理层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责任履行越好。
ohnson和Greening(1992)通过高层管理者产权的角度研究高管在企业中获取的利益,研究发现高管产权对企业的社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高管在企业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高管越倾向于重视企业的社会绩效。刘婷婷(2013)研究发现企业绩效的提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推动作用,并且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企业的绩效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存在联系,客观上来说,在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薪资报酬也会相对较高,也更有利于管理层将目光放长远,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会更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据此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H3:在同等条件下,管理层薪资报酬越高,社会责任履行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本文选取2011~2013年度沪深市中被润灵环球纳入评价系统的资源类国有企业作为初始样本,剔除了部分数据缺失和以ST、*ST、SST、S开头的样本,最终得到32个样本,96个观测值。本文数据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来源于润灵环球的社会责任评价总得分外,其余的管理层年龄、薪酬及学历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控制变量数据由年报披露数据自行计算得出,并以spss17进行分析研究。
(二)模型设计。设立模型(1)来研究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受教育程度及管理层薪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
其中,CSR是因变量,代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用润灵国际社会责任报告评价总得分表示;X1、X2、X3是自变量,分别代表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受教育程度及管理层薪酬;企业管理层平均年龄用管理层各成员年龄的和与其管理层规模即管理层人数之比来表示;管理层的受教育程度采用对学历赋值法:1代表高中或中专及以下,2代表大专,3代表本科,4代表硕士研究生,5代表博士及博士后。并用管理层人员受教育水平之和与管理层规模之比求出的受教育水平平均值来衡量该公司管理层的受教育水平;管理层薪酬用年度薪酬平均数来衡量。X4、X5、X6是控制变量,分别代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本文就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中国资源类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分极大值为81.7,而极小值仅为23.03,说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差距较大。同时,润灵环球的社会责任评级中显示全国上市公司2013年的平均分数为38.98,而资源类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分均值达到40.54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资源类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相对较好。一方面可能与企业国有性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近几年国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有关,提高了资源型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水平。管理层年龄平均值为51.45,极小值为46.48,极大值为59.79岁。管理层受教育水平均值介于3和4之间,受教育水平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说明管理层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管理层薪酬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11万元和87.64万元,说明不同企业管理层薪酬水平差距很大,可能与企业分布地理位置、企业绩效有关,也可能与某些公司采取高薪激励制度有关。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就各变量2011~2013年相应数据做出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自变量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受教育程度和管理层薪酬均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呈现显着正相关,其中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通过检验,管理层薪酬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控制变量中营业收入与社会责任的履行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着,而资产负债率则与社会责任呈负相关的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频频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商法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是对企业责任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企业主体制度的完善、企业竞争制度的成熟。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评析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学说,由此得出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 性质定位 商法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一)责任的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属于责任的概念范畴,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界定,必须要对责任一词的涵义作出正确的考量。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责任进行阐释。康德认为责任的行为被分成是合乎责任的行为和处于责任的行为,合乎责任的行为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行为,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级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康德著,苗力田译,2002)。这种划分类似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分,符合法律的行为被认为是合乎责任的行为,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一旦违反这种要求,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层次上的道德要求。康德强调主体内心的自由意志动机对于责任建构的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责任戒律的崇高和道德法则内在尊严的昭著”(白臣、陈曦,2008)。其实责任实质上就是指社会个体在默认的和社会其他成员以及全体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基于内心的自由意志而对自己行为的承担相应后果的一种必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主张自由经济学说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益的活动”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劳工权利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捐助问题等的出现,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毕竟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因此,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直接或间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独立的责任,应该是企业在默认的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和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自由意志而对其行为应该承担相应后果的必然性。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学界有多种观点,而“利益相关者”说占据了主流地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得益于Freeman (1984)的开创性工作和后来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成为企业理论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支。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被归纳为描述性(Descriptive)、工具性(Instrumental)和规范性(Normative)三个层面( Donaldson and Preston,1995)”(金建江,2007),“其中的描述性主要表现为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进行说明,一个广义的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实现目标或被企业实现目标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按照这个定义,股东、管理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政府、社区和环境等都可以称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金建江,2007)。本文也认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定位
美国管理学家卡罗尔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理论,他认为这个金字塔的塔基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即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此向上为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或道德责任,塔尖为慈善责任。目前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界定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责任学说
持这种学说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本质仍然是营利性,即企业自身通过营业性的活动达到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果企业舍弃这一根本性的责任而把其他公益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责任所在,那么企业的效益必将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没有其它目的。持这种学说的学者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而与企业自身实现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责任相对立,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不相容的。显然,这种观点更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进行的考量。
(二)道德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是附加于企业的但又高于企业法定义务的一种责任,是对企业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在法律视野中,企业具有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等法定的义务,如果企业违背了这些法定义务,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企业毕竟是社会的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前提,因此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社会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社会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但其与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它只是作为高于法律责任的一种责任而存在。这种学说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但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
(三)法律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走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一种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或者说是道义责任不能称之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学是有关正义与公平的科学,正义与公平是法学及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当企业在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出现危害社会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或结果时,必然引起法学界要求修正其单一效率目标的思考”(冯兴俊,2009)。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要在法律的规制下进行,而法律在创制起就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在无形之中寓于法律之中,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这些法律责任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平价值目标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无须另行创设一套理论或制度来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冯兴俊,2009)。至于道义上的责任,可以作为企业宣传自身、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可为或可不为的一种责任。
(四)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综合学说
此学说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法律责任,也不仅仅是道德责任,而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是缺一不可的。
卢代富曾经从企业责任分类的角度界定其性质,他认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等的划分不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划分的,而是以企业追求目标的导向不同可以将企业责任分成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前者是以追求股东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后者则以追求企业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后果为目标;以责任是否体现在法律之中可将企业责任分为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而我们常见的企业慈善责任应该属于企业道德责任的范畴。“这种认识的主要考虑是:企业经济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因为它们是否体现于法律之中而丧失其作为经济责任或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同理,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也并不因为其所涉及的内容是经济责任还是社会责任而使其作为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的本质属性发生动摇”(卢代富,2009)。笔者非常赞同卢代富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就是针对利益相关者而言的,与卢代富观点有所不同的是,笔者认为企业的一些中小股东也应该属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份子,对于他们利益的保护不能完全归属于企业的经济责任,也应该将之在某些情况之下规定到企业社会责任之中,比如,在企业决策做出时有可能违背中小股东的意志,侵害他们的利益等。2006修订的公司法体现出了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对商法的重要意义
商法是以商事方法为主要调整手段,调整商主体规范化创制和商行为规范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尽管有的国家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方式,没有独立的商法体系,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商法的影子。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本来就存有争议,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对于商法的基本理论、商主体、商行为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商法的基础理论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交易的发展,促进商人的营利,因此商法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营利”,但“效率优先”并不等于以“效率为重”,坚持营利也不等于“唯利是图”,如果只偏重于效率,偏重于营利而忽视其它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会阻碍效率理念的发展。因此,商法除了“效率优先”、“营利”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兴国”、“兴德”的理念,但这些理念很难通过法律形式显现,至少是不明显的。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商法,以规范的法律条文形式加以显现,是对商法“兴德”理念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对于商人而言,更能使他们在从事商行为营利的同时注重“修德”。同时这也是商法维持交易安全原则和维持交易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有助于商事主体规范自身并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商事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从事营业性活动、拥有相对独立的财产,经过注册登记并以事实商行为为职业的组织和个人。企业作为商事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规范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可以使企业在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有的学者将企业比作是“个人”,而这个“人”的理性假设也在经历着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毕竟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也是“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要求企业将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至少也是主要的追求目标,而把追求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为其中一个目标,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样的理论假设就会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全部归入到法律性之中,使企业负担过重,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企业应该意识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树立和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性的本质所在。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到商法的主体理论之中,能够使企业规范自己的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行为,并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
(三)有助于规范商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对于商法而言,对商行为的规范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对企业法律义务的设定,将具有法律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商法之中,如果企业违反已设定的法律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承担,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尽谨慎经营的义务,诚实经营、合法经营。其次对于企业竞争行为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企业的恶性竞争,可以减少因恶性竞争而对市场带来的风险,这也是众多学者在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白臣,陈曦.康德责任论诠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引言
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往往重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微观经济指标。但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企业也注意到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企业不应仅重视微观经济利益,还要重视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由此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进人人们的视线。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提出,他指出企业不应该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提高道德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学者的关注,但就其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结论。本文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要考虑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即企业除了考虑自身财务经营情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影响的考量。
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责任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量的相关文献不断涌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使研究学者们明确了研究方向,打破了传统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使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巨大飞跃。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环境、政府、员工和福利事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1.股东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股东是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获得公司股权,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企业履行股东责任,如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接受股东监督;公正、合理分配财务利润;定期披露企业经营财务状况。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稳定的股东投资,还可能会吸引到更多投资,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甚至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有帮助。
2.债权人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债权人作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企业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更低,也不会分散企业控制权。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是按时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不随意挪用借款。企业履行债权人责任,不但可以获得债权人信任,同时企业也可以吸收到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指标,也可以使债权人认为企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更愿意把资金投入企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3.供应商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供应商是直接向企业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上游企业。稳定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稳定企业原材料的来源,减少企业的库存量。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可以获得供应商信任并取得长期的供应关系和价格优惠,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在同行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4.客户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客户是企业销售产品、实现利润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下游企业。企业履行客户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在客户中的地位,获得良好信誉。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客户的宣传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绩效。
5.环境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目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是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且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也提到“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节约能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防止资源浪费,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治理污染环境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另一问题也是各个国家亟待决绝的问题。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者,企业应该主动采取措施降污减排,如购买污染控制装置。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政府罚款,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公司形象,这样也会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6.政府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通过各类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并对有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企业给予处罚。
企业应该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企业履行政府责任可能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例如可能会获得政府颁发的补贴拨款、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经营,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7.员工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员工,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诉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员工责任。这样不但使员工的工作更具有积极性,降低企业员工流动比率,减少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还会吸引到更多高素质人才主动加入,为企业提供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劳务,从而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8.福利事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关注公益福利事业,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企业进行公益慈善事业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这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宣传,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形象,还有利于企业销售和长期经营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玲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现代经济,2008第7卷第5期: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