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十篇

时间:2023-12-25 17:51:51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

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在就业岗位提供、产品质量把控、废弃物排放等方面既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制约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为地割裂两者的联系,任意地偏颇其一,已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思考。如何妥善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成为理论与现实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也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前与未来等矛盾的抓手。把握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本身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与紧迫性。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是件困难的事情。对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须建立在对责任概念的准确把握上,简单地说,责任是分内必须做的事情(法律、职业要求)和分外应该做的事情(道德要求);不做就要承担后果。斯蒂芬・P罗宾斯(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在笔者看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其中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义务,企业必须承担,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应该承担。历史地看,企业往往迫于社会压力而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也往往外在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约束的作用。

德鲁克(1987),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一个法律的问题和简单的立法过程,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最基本单元组织,他们应当主动承担的责任。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器官,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创造社会价值,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其社会性的组织作用之需要,是企业保持和发展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之需要,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的需要。中小企业在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的同时,也在生产或提供一些社会所不需要的副产品。我们并不否认中小企业在能力、实力等方面的差距,但现代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内在于企业的发展之中的,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定位和一种必须担当的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会存在履行的方式差别,并不存在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说法。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时,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有限,其主要目标是企业生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维持生存方面,更多地要承担法律责任与经济责任。

二、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企业家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经营理念决定企业的整体态度和行为。企业家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公司的创新与风险行为,有助于公司获取新的竞争能力,并提高公司的业绩水平。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下,以最能动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熊比特(1932)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即创新精神。在熊比特眼中,企业家精神代表着一种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品质。企业家成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企业家精神的所有界定中,其共同具有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的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与风险承担精神。首先,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是创新的倡导者,是创新组织者和激励者,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职业化企业家不仅要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还要积极诱发和引导市场的新需求,开拓新的市场,他们是“创造性的开拓者”,是“建设性的管理者”。其次,企业家还需具有风险承担精神。企业家之所以必须富有承担风险的精神,是由企业家面临的环境以及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包括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及时效性。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关系分析

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取决于企业家精神张扬所带来的能力的提升程度;企业家精神属于企业智力因素,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成色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伦理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伦理的理论范畴,也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两者共同的伦理基础,逻辑地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体,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企业要有所有者。否则就不可能有企业,顾客是企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员工是企业主体,员工素质越高,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高,也越容易对企业形成忠诚。企业要有供应者,企业不可能所有原材料、零部件都自己生产,不可能所有技术都自己开发。企业要面临竞争,离不开竞争对手的合作,还要有政府、社区、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社区和公众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可以说,企业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怎样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经济学理论也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建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无论是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还是其他企业家精神,他们都是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以创新为例,创新的源泉与归属都来自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众多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并预计到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企业自身运作,并与政府监管机构相处融洽,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比较了解,与社区的互动有效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幸存者。企业是企业家精神的投射,是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化。德鲁克(1987)认为,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企业管理需要设立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八个方面的目标,八个目标之间应该达到平衡,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管理需要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为支柱。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商业惯例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企业家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驱动器,企业家个人因责任而生活的更加精彩,企业也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展和成长得更快。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精神支柱,企业

家必须具备强烈的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心态,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的主人,还应是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对整个人类、整个国际社会做出或准备作出贡献的人。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企业经营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相适应已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进程中,企业和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法定的义务,而且也是一种道德的底线,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也就是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好诠释的时候。企业要做一个社区合格公民,关注环境的保护,量力而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积极参与一切与人有关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一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提出,企业的增长不等于发展,企业不仅要通过竞争的胜利获得增长,还必须在竞争中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主动承担了对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会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赞誉,实现了企业与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只有企业家和企业有了社会人格的时候,才会有一个健康心理去对待社会,不会有投机心理,不会有取巧、假冒伪劣来讹诈社会利润的心理,才会更加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加丰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三)中小企业企业家精神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大批企业家的涌现,而企业家不断涌现的前提是企业家精神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促使中小企业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企业家自身特有的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载为标志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对于企业家群体而言,企业家精神展现的是这个特殊群体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职业属性。企业家精神象征着一种与普通人明显区分的个人禀赋,不仅仅体现为财富的多与寡或地位的高与低,这种禀赋使得企业家自然成为社会福利增进的主要承担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强大动力。

企业家精神具有诸多功能。首先,企业家精神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作为衡量企业经营者是否是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企业家选择和任用机制上具有指导意义,它也能够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潜力,使之以最佳的状态投身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也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使之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社会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其次,虽然企业家精神代表的是企业家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但它对其他领域、其他的社会群体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究企业内部而盲。企业家精神的奉献精神对企业推行社会责任制度是一种催化剂,企业家精神可以推进社会责任制度系统化。最后,企业家精神其实也可以被看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体现的是企业家的优秀品质,这对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家的带领下,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使企业生存、发展、繁盛。在此前提下,企业更愿意自律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个体成长中的精神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因素与外部激励约束的环境相互作用,它对其他各因素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企业家素质、能力及其成长必然受到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形下,企业家精神直接决定了企业家把握企业创新和寻找潜在机遇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这就间接地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从而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自律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基于创新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的耦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小企业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创新是中小企业应付竞争、发展壮大的责任。目前,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看,企业技术水平偏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共性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融资创新。从西方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小企业发展所依赖的是它们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一种不同于大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如果总是受一定的固定模式制约。最多只能取得与其他企业相同的业绩,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创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不要把创新神秘化,不敢轻言创新,也不要把创新庸俗化,把每件事每个行为都说成是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调整,不断变革,勇于探索,创造新价值,创造新客户,进而创造新财富。一般而言,与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对于立志成长,追求成功的中小企业而言,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创新其实是一种责任,这在后危机时代尤其明显。

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是企业家角色的本质规定性,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对自身价值和使命的自觉,企业创新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信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往往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不是缺乏企业家。而是缺乏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条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基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全身心投入,只有当创新成为广大企业家内心对卓越人生价值的主动追求时,才能有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创新活力的保持,才能够在既有条件下取得卓越的创新成果。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促进 精神文明

几年来,中国移动公司“以快促好,引领行业和价值链的共同繁荣”、“做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的豪迈气度已成为“移动人”坚定的精神追求,更是光荣使命和责任。为此,移动公司以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始终秉持做优秀企业公民的诚意,以诚信实践承诺,以永不自满、不断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精益求精,追求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促进行业精神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纽带。企业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企业。一方面,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企业以多种形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包括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为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作贡献,为国家提供税收,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的经济,它保护市场主体通过合法的竞争谋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但它并不鼓励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企业怎样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平衡效益与就业,怎样转移经济利润和增加就业岗位,怎样在纳税之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这些也正是衡量企业是否合格的尺度。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赢利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恰恰是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资本。在消费者心中,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一定也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可见,只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企业,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2 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进行合理配置,使之能发挥最佳效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成功者。市场经济与企业之间的各种因素的竞争,人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管理内容,不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强调“人本管理”,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生产秩序和具体的生产行为的管理,而是促进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只有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企业管理体制之中,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完成一个企业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和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有一支技术高、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好的职工队伍,才能够生产合格的企业产品,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在外延,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古人云:“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挚爱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潜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意识到,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只有“大家”的繁荣富强,才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当每名员工把企业的发展愿景与自己的个人追求融为一体时,当员工个人素质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时,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发展。

3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

企业管理中,员工工作的动力在物质层面体现的是收入与福利;在精神层面,是成长的空间与工作成就感。人才的基本需求理论和实践证明:人才的物质满足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持久的。因此,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即为员工铺设了尊重、信任、成长的平台,以满足员工“工作不怕累,就怕没有成就感”的精神层面上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热情和激情,激发组织创新能力,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企业文化建设便缔造和产生了企业“以人为本”经营发展战略的能动效应。营造激情工作,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组织环境;打造公司共同语言,突破固有界限的工作态度;树立全员“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意识,最终打造一支以高绩效为目标的“和谐、进取、务实、高效”、富于战斗力的团队,企业的健康发展便有了精干的储备。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的思想道德意志,并转化为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加快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内每一位员工共同的信仰与追求,员工对于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责任文化的认同,能够激发员工个体与企业团队共命运、共发展的积极性,自觉参与到企业责任文化的建设中去。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和培育员工建设和谐企业的意识,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而化小,提炼凝聚成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4 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重在实效

弘扬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关键在落实。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并融入创新和精细内涵;以卓越绩效模式为统筹,融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观落地的铺垫。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氛围、平台、机制则成为其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随着各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在企业内部践行方面,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尤为重要。一是人文关怀,要注重员工办公环境的改善和员工身心的健康,以其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力量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增强每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二是教育输入。使员工尽快了解、理解企业意图,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三是舆论导向。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竞技能力和知识结构,强化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知。在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基本达到认知服从后,即可进行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执行的转变,一是行为激励。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满足员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看到并体验到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真正认同企业文化。二是典型示范。企业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身边人、身边事震撼广大员工的思想,以此激发员工集体荣誉感,加快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接纳的步伐。三是情感交流。促进企业各级领导、员工之间以诚相待,传递积极向上健康的信息,增强企业凝聚力。使员工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并自觉调整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向着企业倡导的文化方向发展。此外,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辐射,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型工程的建设,不失时机的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责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性公益活动,增强员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如“送爱心,送温暖”活动、扶贫助学活动、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开通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热线;与各地媒体合作,以正面宣传和热线互动等多种形式传播企业文化等。同时,强化员工规范意识。利用企业行为准则和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使员工遵守企业的规范要求,并逐步养成习惯,确保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对内、对外展现方式的统一规范,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只有在扎实的基础工作和长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上下功夫,才能为企业文化的实效性提供保证。

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企业。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这是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时代机遇,也是企业应该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要求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自己,进而从理性的层面,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3

企业家阶层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企业文化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家也应运而生,他们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通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领导、决策能力,而且更主要的取决于企业家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格调、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情操。它不受时空条件限制,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宣传而征服人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格的解释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由于通过分析人格,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倾向,心理学家也十分关注人格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亦称“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机构,共同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企业家是人类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源动者”,企业家作为一种特定社会阶层的人,必然具有一些特定并稳定的意识倾向、心理结构及行为倾向,如独特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价值标准及动机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家的人格特质。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现在,英语中企业家一词Entrepreneur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并不是一般的企业经理都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熊彼特首次提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创新分为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组织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以下能力:1、发现投资的机会;2、获得所需的资源;3、揭示所从事的事业的美好前景;4、有效地组织企业;5、担当风险的胆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家才能通常被视为与劳动、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第四种生产要素,即管理要素。是生产要素中的稀缺资源。正是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共有的心理品质,是企业家人生道路选择和事业追求的内在价值取向,是作为企业家所应有和特有的人格特征的内在动力,是支撑企业家创业成功及永续经营的内在动力。

所以,企业家人格除了指企业家性格、气质、能力等思想和行为特征以外,还可以进一步综合、概括化为反映企业家特性的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支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为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素养、理想信念等。它不仅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也包含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正是这些人格特质造就了企业家,使之能在市场舞台上叱诧风云。

2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和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界定我国民营企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

随着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之一,它的发育、成长、壮大对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意义重大;而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培育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三个不适应:

2.1知识文化底蕴不适应

表现为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距离较大。一些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准确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扬弃落后文化的糟粕,还不能把所领导的企业培育成为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2.2经营管理理念不适应

许多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家族式的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企业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有的民营企业缺乏市场诚信,法制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差,治理企业、处理问题随意性较大。企业内部决策独断,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2.3精神境界不适应

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缺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有的精神不振,信仰缺失,经不起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有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停滞不前。

提出企业家人格塑造的任务,重视企业家人格塑造的问题,就是要倡导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向适应的企业家精神,建立一种企业家人格培育的机制和氛围。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和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个任务尤其重要。

3时代对民营企业家的人格塑造的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除了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之外,更需要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作为保障与推动。可以说,企业家的人格如何直接反映了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它关系到企业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担负着发展企业、振兴企业、实现民族腾飞的重任,强烈的创新精神、永不停止的发展冲动、坚韧不拔的内在毅力、对市场变化的灵敏触觉、极强的复合素质,是他们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应具备如下的基本人格要素:

3.1主体精神

企业家的主体精神指的是发展企业家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主体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创业主的非公企业家,在他的个人价值取向中首先要具有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主体精神。敢于迎难而上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魄力,也赋予了企业不折不挠的勇气,这种精神让企业家不因困苦而失望,不因环境改变而沮丧,不因遭受挫折而萎靡,是企业家保持旺盛生命力和顽强斗志的源泉;追求卓越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精神,是企业家独特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它更是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力的源泉。市场是残酷的,只有具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成就意识的人,才能创造和拥有一分属于自己的事业。熊彼特讲:“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的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可见,自主精神是企业家成功的核心特质。

3.2创新精神

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熊彼特曾说:“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那些人”。纵观中外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正是由于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才敢于大胆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勇于改革经营组织和经营方法,因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有先机。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会发展。但是,有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冒险意识,所谓冒险意识是基于创业冲动而产生的开拓精神,它是一种理智的冒险,是经过成熟考虑之后的敢于承担后果和责任的行动。作为非公企业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效地克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依赖心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3.3负责精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强烈的成就需求,更要有深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企业家的责任感要求企业家的行为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我国非公企业家的成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家在把企业做大、做强,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应该树立产业报国,回报社会的理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非公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这也意味着其社会责任的加大。

企业家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要想赢得尊重,必须从最基本的经营活动做起,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不能为了盈利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同时一个企业家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力求对社会带来积极的辐射效应,关心慈善公益事业、热心“服务社会”。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家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企业群体,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3.4道德精神

企业家的道德是构成企业凝聚力的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说,企业家的道德人格如何直接反映了企业家的素质,关系到企业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是有品德的,需要有品德的人来掌管它,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人,还应当是伦理人,人文精神应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和人格尊严,企业家应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和激励自己。

在企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家自身素质的修养和管理风格、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产品与经营中的信誉都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规范。现代化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而,企业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商业道德为前提,“至诚守信、见利思义”应成为企业家行为的重要准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激烈的竞争固然不可避免,竞争中的合作才是最终目标,这也需要企业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小的企业与大的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4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途径

要推进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就要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经营管理能力、民主法制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尊重民营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价值选择

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和非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有着平等的人格。虽然国家的政策方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给与了充分肯定。但从目前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行环境还尚待改善。在现实中,歧视、排挤、误解民营企业家的情况还很多,他们应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还有待认可和尊重。这种客观状况,使得民营企业家的人格完善受到许多负面影响。所以,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民营企业家,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充分理解民营企业家的艰苦付出和创造性劳动,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让民营企业家自强、自立、自尊、自为,这一切是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基础条件。

4.2以公正公平为原则,给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因素,概括起来是三个环境的问题:准入环境、融资环境和行政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准入环境方面,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隐性壁垒。如某些资源性的行业设定准入门槛很高,民营企业受到各种限制,很难进入。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必要条件。新晨

4.3以独立自强为动力,增强非公企业家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新能力上。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仅考虑投资、设备和传统生产要素已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新科技、开发创新产品,培养生产创新产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要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潜能,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同时,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家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创建符合国情适合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以管理创新解决企业生存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80-0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吸收就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因素。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家海外投资移民的趋势愈演愈烈,经济、制度环境是其外因,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是内因。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现状

(一)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现状

中国近三十年来移民潮以北美、澳洲为主。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对投资移民的财产要求不断地提高,2010年商业投资门槛大幅上升;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调整,2008年以后向投资移民政策倾斜,移民人数不断增长,同时最低投资额度不断上升,由40万加元上升到去年80万加元,2012年7月份,加政府叫停了投资移民;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美国政府也加紧了吸引投资移民的政策,2010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有30亿资金作为贷款群担保,推出了针对美国中小企业借贷的最新“EB5投资移民计划”,引入信贷审核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规避风险,这一政策使得短期内投资移民美国的人数迅速增加:2007年EB-5获批总人数806人,2009—2011年分别为3 688人、2 480人、3 340人。

(二)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影响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重要的创新源泉,而且民营经济能吸收闲散的劳动力,对于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其次,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还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活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可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部门都被国有企业垄断,会降低市场的效率。再次,民营企业家大量海外移民影响国内的就业,减少吸收就业的人数,对社会的稳定不利。另外,民营企业家对于国内环境的失望,失去信心,会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不利于企业的凝聚力。

(三)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的成因

第一,国际投资环境。为了吸引投资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移民政策。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带来的打击,欧美国家经济一度停滞,这些国家有很强的吸引海外投资的愿望,财富效应使投资移民升温: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移民政策放宽以刺激本国经济;另一方面,汇率效应使投资移民成本降低。

第二,国内投资环境。为防止经济过热应对通胀压力,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伴随着央行的连续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生存环境也日益严峻:随着工人工资的不断增加,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加之,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融资越来越困难;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较重。

第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落后,制约、监督机制缺失。民营企业家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参差不齐,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与红利,不愿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很难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

第四,财产的法律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当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仇富现象,民营企业家不满意国家目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政策,普遍缺乏安全感,担心政策的变化而危害到自己的财产利益,不利于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不利于保障其根本权益。

第五,资本市场没有对民间资本开放,民间资本无出路和投资渠道。民营企业家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在国内很难生存;同时国家对民间的资本管制,资本市场不对其开放,这都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地下发展,且缺少法律的监督与管制,非法集资高利率借贷,实体经济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

二、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企业家精神是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敢于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熊彼特认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精神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第二,社会责任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利润,满足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道德范畴,而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有助于推广企业的品牌。第三,济世精神,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企业家的责任就是“经邦济世”;19世纪后期兴起了民族企业,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另外,企业家精神还包括合作精神、冒险精神、敬业、不断学习等。

由于国内环境的原因,使民营企业家失去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济世精神,片面追求个人的生活品质、财富的积累,忽略了社会责任心和济世的精神,导致大量的民营企业家海外移民,或转做资本市场,不做实业。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民营企业内部层面来说,首先,大多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比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根据时代的需求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不符合当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论,缺失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往往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再次,精神境界不适应,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往往是小富即安,不愿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去承担风险,使企业停滞不前。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第一,文化因素,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道家的师法自然;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个人主义为中心,导致社会的人格精神在民营企业家心中十分的淡薄。第二,企业创业、经营环境方面,近几年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发展愈发的困难。200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许多民营企业在一些竞争领域被国有企业挤了出来,这种现象在温州普遍存在。这都造成了企业的实体精神在削弱,资本开始逃离实体经济。第三,制度因素,其一,制度体系不合理、不健全。如当前金融体制不是很完善,金融体制的垄断使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单一,融资难。其二,制度执行未到位。政府出台的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执行不力,结果民营企业遇到政策的“玻璃门”现象。

三、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市场上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民营企业家精神的重塑,不但需要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制度的保障、包容的社会氛围。

第一,民营企业自身改善:首先,民营企业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做一个新时期的管理者。其次,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如果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引进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家族式“一言堂”管理模式。再次,民营企业家要有国家思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逐步统一起来。

第二,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发挥在社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改善企业的创业、经营环境,培育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采取结构型减税方针,降低民营企业的税基;政府可以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国家应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非国家命脉的领域央企或国企可以进行适当的收缩,国家应当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支持“民进国退”。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政策,充分保护民间资本的合法地位,逐步形成健全的制度环境。首先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放开垄断,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法制化。其次,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资产,以保护其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有安全感、有归属感。再次,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执法部门要依法办事,防止过度执法。

第四,创造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使社会要形成一个尊重与理解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引导民营企业家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回报社会。要尊重民营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价值选择,要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肯定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贡献。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强市场竞争的透明度,打破市场垄断、行业垄断,畅通要素流通机制,给予民营企业家一个真正施展才能的空间。

通过个人、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环境,从根本上有制度的保护,才能真正地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家投资移民的趋势,促进中国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华.中国富人再掀移民潮[J].金融与经济,2011,(7):16-17.

[2] 高峰.对投资移民潮的冷思考[J].检察风云,2011,(12):58-59.

[3] 赵海娟.减税费促改革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EB/OL].新浪财经,2012-03-05.

[4] 马涛.企业家精神:民企发展成败的关键[EB/OL].财经纵横,2005-08-25.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5

一、优良传统中诠释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

大庆油田自上世纪60年代开工建设,在发展中受到了重重的阻力,有资金、技术、人员等内部因素,也伴有资本主义强国阻挠的外部因素。大庆油田正是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正是拥有责任意识,才实现了一次次的飞跃,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贡献,更为祖国争取了一次次的荣誉。人们一提起大庆油田,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铁人的精神,这种铁人精神,正是企业文化精神建设上所表达的责任意识。发展至今,责任意识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庆油田的企业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企业宗旨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这其中奉献就必须要有责任,如果没有责任,何谈奉献;创造和谐,不仅体现出企业的和谐,也体现出大庆油田适应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大庆油田作为开采能源的支柱型企业,要想创造和谐,就必须要在工作、在社会活动中担起自身的责任。大庆油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很好的继承了优良的传统,从“四个一样”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大庆油田每个员工都在自觉主动的承担责任、甘于奉献。

二、社会活动中诠释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

大庆油田在建设之初,大庆市是没有建制的。正因为有了大庆油田的辉煌,才有了大庆市的今天。由此可以看出,大庆油田已然是当地的支柱,而社会责任也是大庆油田所注重的重点内容。大庆油田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他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代表着当地百姓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大庆油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责任意识也包含着社会责任。大庆油田在发展中,时刻考虑当地社会的总体情况,尽最大限度保证企业与社会能够和谐的进步。例如,大庆油田提出与当地政府达成“四共”的方针,其内容为“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和谐共抓,环境共建”。从“四共”中,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不仅在字面上提出要责任共担,在发展上、环境的深层次上,都有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正因为大庆油田在发展中注重社会责任,才能够为当地的繁荣富强注入新鲜活力。

三、生产发展中诠释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

大庆油田作为国有的大型能源开采企业,就注定其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国有企业不同于私营企业,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心血,假如作为国有企业,在文件建设中不注重责任意识,那么国家所付出的一切都将归零。大庆油田作为地方的骄傲,作为国家的骄傲,更是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大庆油田作为能源开采企业,在生产中要以责任意识为安家之根本,没有责任,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在能源开采中就会出现各种突发的状况,甚至引发较大的事故。大庆油田的经营理念是“诚心、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大庆油田在生产发展中已经把责任意识提高到了新的层面,没有责任就无法去诚心经营,没有责任就没有人去费劲脑汁想着怎么去创新,没有责任也没有业绩的节节攀升,没有责任也谈不上整体的和谐,没有责任更谈不上安全生产。等中央领导在视察大庆油田时,都对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家各地也都开展过“工业学大庆”的热潮,这些都足以说明,大庆油田在生产发展中长期保持着特有的责任意识。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6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一流的企业不仅需要一流的机制、一流的文化,更需要一流的经营管理。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的过程,企业管理的实践也经历由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到以社会责任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管理三个阶段。以更加注重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对公司结构和决策机制进行调整为基础,通过吸引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更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已成为企业提升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效能,进而打造责任竞争实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

作为国内较早关注并报道企业社会责任的媒体之一,本刊从本期开始将开设“社会责任管理”栏目,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记录本文由收集整理和展示社会责任管理在中国发展的最新实践和理论动态,为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效能献计献策,共促发展。

本期杂志我们选取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引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和实践。该公司重点以《中建信条》为核心的责任文化,以“拓展幸福空间”为公司使命,借助柔性的文化引导,并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心理认同,逐渐地内化为企业成员的主体文化,在中国建筑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12年6月,中国建筑组建30周年之际,《中建信条》隆重。以“拓展幸福空间”为公司使命,“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为企业精神的《中建信条》在中国建筑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责任根植文化

《中建信条》是中国建筑理想信念的宣言,也是员工各项行动的纲领。在中央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建信条》还是中国建筑社会责任的承诺,成为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社会责任模式”的标志,从责任根植文化、文化引领责任的视角,打开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之门。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易军强调:“央企承担社会责任责无旁贷,但我们要成为中国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排头兵,由自发转变为自觉、由公司要求转变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则需要从意识形态里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这在本质上与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经过60年的文化积淀、传承和创新,也表现出其与时俱进、与众不同的特有属性。但无论处于艰苦奋斗的创业阶段,还是在整体上市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中央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中国建筑不但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经济制度,不但履行经济责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特殊时期和突发事件中,中国建筑还主动为国家担当、为社会解难、为人民造福,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此共识已深深植入中国建筑企业文化的根脉和广大员工血液中。

在中国建筑组建30年之际,在奋力推进科学发展、不断增强中国建筑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新时期,中国建筑成功跻身世界500强前100强,成为了世界建筑地产综合企业的排头兵。

中国建筑的跨越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中国建筑的社会责任管理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引领性的发展目标。

从2011年8月开始,一场针对企业文化核心的调研活动在中国建筑陆续展开。接受访谈调研的包括中国建筑各级单位高管、中层负责人、一线员工共778人,形成近134万字调研笔录,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369份。

分析发现,受调查对象普遍关注的员工、社会、行业、客户,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而大家有这样的想法,也正是多年来中国建筑的企业社会责任在每个人心中的根植。中国建筑内部经由反复的讨论,最终决定要从责任这个层面来考虑中国建筑存在的使命,根植并贯穿于文化核心体系之中。经过调研诊断、总结梳理、及提炼升华,中国建筑重新确立了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了《中建信条》文化手册。

文化引领责任

企业使命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终极责任

担当社会责任的排头兵,中国建筑义不容辞。作为中央企业,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回答了中国建筑“为何存在、为谁存在”的核心问题。“拓展幸福空间”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对重要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昭示着为客户、为员工、为股东、为社会创造价值,拓展幸福空间。“满意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造福社会”将自身发展与利益相关方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建筑的企业使命的主旋律,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终极责任。

满意客户。中国建筑是以从事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建筑的生存发展依靠的主要是让客户满意,为客户创造价值。中国建筑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提供建筑一体化最优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中国建筑有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造“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优势,关注客户的近期和远期利益,尊重并坚定履行对客户的每一份承诺,持续满足客户要求,并与客户构筑长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客户的恒久信赖。中国建筑坚定实施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三大”战略,与上百家地方政府和大企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说明了客户对中国建筑的信任和满意,满意客户,奠定了中国建筑快速发展的根基。

成就员工。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本,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几代中国建筑人的拼搏与付出,就没有中国建筑的今天,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要为员工创造价值,帮助员工的进步。具体来说,第一,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成就人,为员工人才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员工人才的合理分布和流动,使员工的价值得到展现和升华,这个过程也是使员工能力得到全面锻炼的过程。第二,就是要为员工成长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建筑是个大平台,每一位员工尤其是年轻人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现

自己的才华、奉献自己的才智,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截至去年底,中国建筑目前有正式职工157011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08人,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人才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最核心的竞争力。第三,提升职工幸福指数,让职工群众共享幸福。中国建筑致力于为员工“拓展幸福空间”,营造融洽、和谐氛围,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全系统职工收入待遇普遍提高;公助培训、带薪休假、参观旅游、健身娱乐、定期体检等福利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成果,也促进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回报股东。中国建筑是国有企业,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根本的经济责任。中国建筑上市以后,首先要关注股东长期、持续的收益与回报。其次要与各个股东形成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建立健全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强化风险防控,以良好的经营业绩保障股东价值的最优化和持续性,这与国务院国资委所提出的价值管理也是有机结合的。近10年来,中国建筑营业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了9倍、22倍,企业的创效能力大幅提高,利润额进入中央企业前10名,中国建筑成为了股东最青睐的投资对象。

造福社会。中国建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力所能及反哺社会、造福社会。热心公益事业,营造绿色、低碳、环保建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奉献力量。2005年以来,直接捐资6000余万元,在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建设10余所希望小学,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3039名困难学生学习成长。中国建筑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青海、宁夏贫困地区和新疆农十四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援疆工作精神,重组原新疆建工集团,赢得社会赞誉。中国建筑在国家危难之际、紧要关头,总是不辱使命,勇担责任。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中,员工不顾生命安危,抢建北京小汤山医院;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建筑竭尽全力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援建,共捐款8000余万元,在映秀灾后重建中,中国建筑27名员工遭遇突发泥石流而光荣殉职;玉树地震后,中国建筑承担起了灾后重建央企排头兵的重任,挑战高原缺氧生命极限,率先全面完成了三年援建任务……

董事长易军这样解释拓展幸福空间:“作为建筑地产企业,中国建筑需要全方位的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建筑一体化服务,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的功能、高效和环保等元素,还关注建筑带给人们的愉悦与舒适的精神感受,并致力于建造出更多包含美、艺术与文化的经典建筑,同时福泽所有相关利益方,为社会创造多元价值,拓展更多幸福的空间。”

核心价值观映照出中国建筑的责任担当

“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建筑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诚信履约的能力,保障项目品质、管理品质、服务品质持续优化;始终秉承“绩效文化”,通过高品质的服务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和价值最大化。

从1987年国家设立鲁班奖开始,中国建筑截至2011年共获得鲁班奖164项,超过总数的10%,行业第一,获参建鲁班奖174项,居行业首位。从一个侧面映射了中国建筑的品质追求。

“品质保障”要求中国建筑和员工树立品质重于泰山、品质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管理效益。“价值创造”,强调一切以创造价值为目的,通过团队和个人价值的提升,实现中国建筑集体价值的提升。

1997年中国建筑在阿尔及利亚承接了松树俱乐部喜来登酒店工程,在阿国政治局势混乱、恐怖主义猖獗、施工现场需要武装坦克保卫、外国人员纷纷撤退的情况下,中国建筑员工坚守阿国市场,恪守合约规定,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完

成了当时颇具政治意义的松树喜来登酒店项目,成功保证了非统会的召开,创造了阿尔及利亚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事实证明,中国建筑在阿国艰苦时期与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克时艰、同甘共苦的经历赢得了阿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为公司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大地震,中国建筑承建的所有工程都经受住了地震考验,一座房子都没有倒塌,被当地媒体誉为“震不垮的丰碑”。1998年以后,阿尔及利亚政治局势回归平稳,经济开始复苏,社会百废待兴,中国建筑在阿国政府的支持下,涉足安置房项目、大学城项目、医院项目、监狱项目等,开始实现规模化经营,并稳步成长为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房建承包商。阿国市场成为了中国建筑海外产出的稳定区域和海外人才培养基地。

纵然是波诡云谲,纵然是荆棘密布,纵然是利益受损,中国建筑坚持“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彰显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是中国建筑发展源泉。

“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为企业和员工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员工不断提高工作品质,进而提升生活品质。激发着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帮助别人实现更多的价值。树立如此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建筑更加显活力和生命力。

中国建筑董事长易军强调,品质保障是对客户负责,价值创造是对资本市场负责。预见性地满足客户明确和潜在的需求,代表了中国建筑企业文化中的服务理念、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团队,中国建筑除了为客户创造眼前的价值,还要为客户创造一个预期的价值。成功的企业,既要满足客户看得见的需求,还能够满足专业人士预期的未来需求,这样的品质才能走的更远。

仅仅满足客户今天层次的需求,这样做就不是合格的承包商!在更高的平台上中国建筑要给客户提供创造性的服务,这才是品质保证!在价值创造上,客户每一个基本的委托需求,中国建筑要通过n-1的资源消耗和成本费用,为客户创造n+1、n+2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建筑的郑重誓言,映照的不仅仅是市场、发展、效益和客户,更多的还有社会价值、社会责任。

企业精神彰显了中国建筑的责任追求

中国建筑的企业精神凝练为“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中国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建筑的精神“沃土”中,创造了“深圳速度”,培养了陈超英等一大批典型人物,也孕育了“铁军精神”、“争先精神”、“创先争优精神”……文化的“厚积”,才有了精神的“薄发”。

诚信、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诚信大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国建筑承载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诚信,是立业之基,恪守合约、有诺必践、诚信经营、讲求信用,是中国建筑赢得客户的信任争取到更为广大的生存空间的前提,也意味着中国建筑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环境,致力维护良好商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坚定信念。

共赢是中国建筑的价值追求,是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这其实也是中国建筑的一种关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共赢观和责任观。中国建筑坚信,在合作中谋求共赢,是形成利益共同体,赢得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及实现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在项目实施方面,中国建筑推行强强联合,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广州西塔项目上,与上海建工、广州建工合作。在投资、实施城市综合建设方面,中国建筑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开发。在银企合作方面,中国建筑与多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获取资金支持,谋取合作共赢。

中国建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是高端领域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不为”,就是不与民营企业、国内小企业在低端市场争利。与中国建筑保持合作关系的民营企业高达25万家,中国建筑与其不仅是总分包关系和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中国建筑在海外聘用了3000多名不同国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10000多名当地劳工,坚持属地化运营,参与当地建设,助推当地产业发展与和谐共荣。

中国建筑不仅与客户要强调共赢,与员工、股东、社会,其实都是一种共赢的关系,共赢要求我们坚持与各利益相关方在分工与协作中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利益,共同达成目标,共同实现发展。

中国建筑担当央企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与协作队伍的共赢发展。中国建筑始终关心农民工的发展与成长,每年开办各类农民工夜校上万所,教授知识、传授技能,创造条件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建筑每年为社会创造150万个就业岗位,带领150万个家庭奔向小康……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家;社会经济;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跨越性的突破,不同行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而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实践者,中国企业家队伍也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孕育、茁壮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批为中国的企业改革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大胆实践,已成为突破旧有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拓荒者、倡导者、先行者,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现代企业家的概念

所谓企业家,就是指以企业资产增值为经营目标,组织并指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营活动的管理人才,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管理技能,并承担企业经营风险,使土地(场地)、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

企业家所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社会资源。其本质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重新的组合。概括来说,企业家具有三重责任:取得合理经济效益;使工具具有生产性并使职工有成就感;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此外企业家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承担企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使企业和社会能够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在企业被社会所承认的同时,也能为企业进一步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二、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一)企业家是改革创新的先锋者

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群体,在竞争中创造财富,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和民众创业创富的榜样。企业家独有的创新精神、变革意识、冒险胆略,使他们成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先锋者。

在河南郑州、开封等地区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企业家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断确立和完善着市场观念、全局观念以及战略观念等。当代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国际视野。他们敢于大胆探索、大抓管理,并且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趋势越来来鲜明。

现代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灵活性和控制力是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和权威性职能的体现。企业家创新精神受企业领导者的心理年龄、领导风格、感知到的相对市场份额以及企业结构的功能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断追逐超额利润的动机促使企业家不断去寻找新的获利机会,可以说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二)企业家是产业发展的领导者

现代企业家们敢于打破旧框框、老规矩,破除抱残守缺、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为企业制定明确的战略方针、有效的战略决策、灵活的战略组织和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一切围绕着市场转,强化市场观念,着眼于市场需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准确预测市场发展的前景和潜力,及时制订占领市场的经营策略。

现代企业家们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经济,按照我国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市场要求,从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大局着眼,既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又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实施全方位、高强度、多元化或专业化的经营发展方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动态平衡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目的。

(三)企业家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我国企业家群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家调查系统历年调查表明,企业家群体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在不断提升,这种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追求中,社会责任已经跃居首要地位。有关企业家的个人追求,1998年对883位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经济收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问题,2007年的调查表明,73.9%的我国企业家把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企业”列为首要追求,对“关心员工”(47.1%)、“回报社会”(40.4%)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39.1%)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4.9%)的追求。

第二,在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中,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明显提高。在1997年、2000年和2007年在我国企业家的调查中,都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家精神实质的理解。在1997年,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依次是“追求最大利润”(35.4%)、“勇于创新”(31.1%)、“乐于奉献”(19.6%)以及“敢于承担风险”(13%),利润追求处于首位。在2007年,对“乐于奉献”的选择比重明显增加,对“追求最大利润”的选择比重显著下降,反映了企业家群体对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在显著提高。

第三,在企业经营者对于优秀企业家或成功企业家的特征的评价中,都把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特征。2003年关于“最喜欢的企业家的优秀特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家最认同的前五位特点是“信守承诺”(66%)、“守法经营”(61.3%)、“善于创新”(50.7%)、“尊重员工”(45.8%)和“回报社会”(35.2%),其中有四项都是有关社会责任的内容。

三、我国现代企业家队伍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一)企业家是区域经济文化形成的推动者

区域企业家经济文化的特征可概括为:在区域中形成了尊重企业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公众对积累财富的积极评价和对创业创富活动的憧憬;有适宜企业家生成与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执政环境;区域内企业家精神的张扬。

企业家是区域企业家经济文化生成的推动者。河南省企业家是打破区域内传统农本文化格局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以自身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创新、创业、创富”文化成为河南经济文化的主旋律,使企业家经济文化成为区域主导文化。这也是河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成经济强省的重要基础。

河南省企业家精神首先是中原人精神,也是中国和世界优秀企业家精神。当代的河南省企业家在继承了古代“商圣”美德的基础上,已有新的创新和发展,诞生了众多的在全省甚至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优秀企业家。优秀的河南省企业家不论大小,都有着共性,即具有中原文化气息和故乡情感的草根精神、开拓精神、创业精神、诚信精神、奉献精神。河南省企业家的精神已成为中原文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只有充分弘扬河南省企业家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原腾飞,这就是当代河南省企业家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二)企业家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中坚力量

环境竞争力决定发展竞争力,这个环境除了硬环境,还有软环境。只有创造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聚合更多创造财富的因素。我国企业家作为制度和经济环境优化的重要需求者,为制度的供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成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和经营环境的重要力量。企业家们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政府提出各种政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力量和管理制度创新的建议者;同时,企业家们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为改善经济环境做出了贡献。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企业家是主力军,只有打造企业家资源优势,发挥好企业家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在当今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质量的企业家资源是保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实现企业家队伍规模和质量的快速提升是打造企业家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企业家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面对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根本。转得快、升得快,才能赢得未来。而越是在这种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决策过程中越是充满例外、未知和挑战,才越是企业家的天堂,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才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多个增长极的引领。而优秀的企业家又是这些增长极的引领者。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既要形成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动人景象,又要注重龙头带动和具有抗击国际经济风云变幻能力的远洋巨舰的打造。基于众多产业面临升级转型和战略调整,同时,也基于河南优质企业资源和优秀企业家资源的严重稀缺,河南省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建立和面向国际竞争的战略联盟、兼并重整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资源整合能力,将有限资源要素加以整合梳理,加快培育中原经济区的特色优势,形成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启勇.现代企业家概念的内涵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2):168--171

[2]迟莹莹,黄勇.论企业家内涵及其在制度创新中所起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2007,(5):142--143

[3]鲁兴启.创业家与企业家内涵的发展与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08,(2):98--99

[4]杨春华,徐江容.企业家内涵与职能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师,2002,(5):134--135

[5]袁捷敏.企业家简论[J].商场现代化,2006,(34):82--83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8

关键词:危机时代 企业家精神 重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初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直言:“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企业不能等待政府,不能等待经济学家、政治家,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

危机当前,我国政府承诺要在2009年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实行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然而。市场经济通行的是“优胜劣汰”法则,政府的政策也救不了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2008年下半年还是有许多企业被迫倒闭。面对危机,我们应当进行反思,造成危机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危机当前,正如马云所说的,我们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因此,重新塑造企业家精神,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一、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较早提出企业家精神基本维度的是丹尼・米勒。他认为,企业家型企业往往“致力于产品市场的创新,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最先启动超前行动式的创新,并对竞争对手致以沉重的打击”。所以,企业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维度:创新、冒险、超前行动。至今,多数学者仍然采纳丹尼,米勒最初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维度。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开展了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维度。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从空间上来说,企业家精神的维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从时间上来说,企业家精神的维度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对企业家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当今时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维度应该是创新、合作以及道德。

(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第一个明确界定了企业家的职能和作用。他不仅把企业家提高到工业社会的英雄、伟大创新者的高度,而且强调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创新。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企业家精神就是社会创新的精神。他不仅论述了创新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还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带入到了经济和社会的领域中。

在危机时代下。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就要求企业家必须拥有创新精神,这既是对企业家角色的本质规定,也是企业家的标志。全球化时代下,金融危机必将席卷全球,中国企业依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市场领先者,要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平等合作伙伴”,不仅技术上要创新,在管理方面也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作为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仅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也是企业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之中,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不仅要确保企业在危机时代下能够稳定的运行发展,还要担当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因而创新精神是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二)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维度

艾伯特,赫希曼充分的肯定了熊彼特关于“创新是企业家基本特征”的结论。但他同时指出,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合作因素忽视了。赫希曼认为,“其他要素包括对生产方法的发明者、合股人、资本家、零件劳务提供者、批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协调能力:对今天不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还有,与政府官员在关税、执照、外汇管制等方面取得密切合作的能力:以及把一批有能力的人组织起来,授予其权力,激励其忠诚,成功处理劳工关系,具有其他管理才干等”,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合作精神”。没有合作,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他认为,不发达国家并不缺乏创业新人才,而是缺乏合作精神。合作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把握二者的最佳平衡点。诺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强调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它是企业家精神的第二个来源。他认为,企业在组织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联合。是人类合作的一种制度创新,因此需要企业家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许多大公司都是通过合作组建联盟,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进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竞中有合,合中有竞;以竞促动,以合谋发。在危机时代下,这16字方针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企业家应势的必然之选。因此,企业家要摒弃传统的竞争理念,吸纳现代的合作意识,培养顺势的合作精神。面对金融危机,企业家之间要学会“借风使舵”,共渡难关。合作精神是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纽约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在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道德,作为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标志。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法则和社会规范。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想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在业界中脱颖而出,长青不倒。他就必须将生产经营和道德结合起来,将道德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并将道德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在危机时代下,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企业家的带领下,员工的拥护下,消费者的支持下逆势而上,取得发展。危机时代下,道德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当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

1 缺乏创新精神,模仿多于创新。中国企业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他们非常擅长借鉴西方成功的模式,分析中国的国内形势,进而加以改进,以全新适应中国大环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中国比较成功的新形式企业――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之一)、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当当网(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中国汽车网(中国最大的汽车互联网企业)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马云借用了易趣的思想,百度借鉴了谷歌,当当网就是一个中国版的亚马逊,中国汽车网也是模仿了美国汽车协会的做法。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模仿多于创新,还不是一些新兴事物的创造者,而是一些现有模式的改良者。虽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预言下一次管理大革命将始于中国,但比尔,费舍尔认为中国还没有显示出能够创造出任何不同于现有模式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在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普遍畏畏缩

缩,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已有的领域。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缺乏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这无疑会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2 缺乏合作意识,恶性竞争不断。中国人向来就不团结,被外国人讽刺为“一盘散沙”。类似于这样的讽刺还有“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等。这些讽刺虽然刺痛着我们中国人的神经。但是国内很多企业还是陷入了恶性竞争中。从中国奶业的价格战、促销战到啤酒业之间的恶意诋毁、传播虚假新闻等,中国企业向来喜欢窝里斗,缺乏合作双赢的精神。在危机时代下,每一个企业都经历着经济回落的冲击。他们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喜欢各自为营,为了维持自己昔日的成绩,毅然选择不当竞争,这样做必然导致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存期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无法做强做大,很难在全球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3 缺乏道德血液,责任意识不足。2008年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解开了中国奶业的潜规则,中国奶业标兵蒙牛、伊利无一避免。从李彦宏的百度门事件到黄光裕东窗事发入狱。这些无不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危机时代下,企业本身的运行发展如履薄冰,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企业家选择解决问题的手段。面对企业业绩下滑,效益不好,很多企业家选择了裁员、克扣员工工资,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产品,偷税漏税,违规经营等手段。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血液,社会责任意识不足。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抑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造成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尚武精神,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魄力。国民历来就被统治者驯化为顺民,做事情中规中矩,缺乏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惯。我国本土的企业家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使他们缺乏首创、独创的创新精神。

2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角色,还没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单位,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是完全脱节的,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完全是生产计划的执行者。这样就导致企业家没有自主决策权,逐渐放弃了主观能动性。养成了盲目服从的习性,消磨了创新的想法和行为。

3 西方各种思潮的滋生,湮没了我国诚信的传统文化氛围。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孔子的“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到陶行知的“不作假秀才,宁为真白丁”:从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到商鞅的变法立木求信,类似的故事和典故举不胜举。但是,随着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西方的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滋生和泛滥,严重的冲击着我国的诚信文化。没有了诚信的文化土壤,企业家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影响了他们契约意识的培养,造成我国企业家之间总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4 改革开放初期,不健全的制度和体制造成了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时念是“发展是硬道理”、“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缺乏对企业家道德精神的培育。大多数企业家都是用投机倒把的手段而致富的,很多人钻了我国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只要“下海”就能致富。企业家群体普遍唯利是图,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回馈。资本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了企业家群体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无意识。

三、危机时代下重塑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一)重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选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

首先,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要从企业的选任机制改革人手。企业的选任机制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我国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选任机制,以董事会为主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让真正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而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任命。同时规范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给经营者_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选任的企业领导者才能从个人角度大胆发挥创新才能,开展创新活动。

其次,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建立起企业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经营者开展创新活动。设计一套系统成熟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采取绩效薪酬,让企业经营者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收益,激励企业经营者开动创新思维。

最后,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还要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决策机制是企业家创新想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虽然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但是每一个有创新的想法,都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因此。在创新的想法产生之后还应该经过风险认定和评估,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家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至于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达成社会风尚、市场环境和合作平台三者的有机统一

首先,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优化人文环境,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信任、互相帮助。这样不仅契合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也为培育企业家的合作精神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土壤环境。进而催生企业家的合作精神。

其次,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营造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又是合作的经济。诚信是合作的前提,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才能共赢,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要解决企业家合作的后顾之忧,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就要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最后,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提供积极交流、平等协商的合作平台。企业家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各种商业协会,使这些商业协会不仅要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赢,为企业家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加强对人会企业的监督。避免非法、恶性竞争的存在。

(三)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建立从企业家自省修身到社会监督的道德系统

首先,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加强对企业家的道德教育。完善企业家的道德人格。要为企业家多开设有关商业伦理的课程。利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结合西方发达的经营理念对企业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教育,促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儒商。契合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社会事件,在企业家群体中开展道德论坛,使企业家得到内省修身,进而完善其道德人格。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9

泰通集团是一家具有“军人特定内质” 的集团化企业,企业中的很多员工都曾有过“当兵的历史” 。

泰通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刘伟曾担任某野战部队团长,三十多年的军营生涯,造就了他不怕挫折、敢打硬仗、勇于承担的优秀品质。现如今的刘伟成功蜕变,成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创业之初,刘伟一直孜孜不倦的学习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泰通集团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在集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军旅特色”的泰通企业文化。

在刘伟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的文化会引领企业实现不同的发展,而中国军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操经验,其先进性不言而喻。将军队文化移植到企业,是泰通集团的一大特色。泰通集团具有军旅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让每个“泰通人”始终以军人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投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让泰通集团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学习型组织。

重视人才培养

企业就是没有围墙的学校

2013年7月12日,泰通集团与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谈及合作的初衷,刘伟表示,校企合作一方面能促进师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校企合作是泰通集团打造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社会化延伸,泰通集团不仅要成为一家知名的建设工程公司,更要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多年来,泰通集团学习氛围很浓,上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各级管理者,下到基层员工,每一个“泰通人” 都在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企业每年都要出资选派专人到专业院校学习深造,公司董事长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EMBA等课程学习。

泰通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了“三关”工程。所谓三关,一是把好员工入职关。将高精尖端人才充实到企业中来;二是注重培养关。由企业技术专家当教员,采取“送出去深造”与“请进来传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素质员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三是把好技术力量奖惩关。企业实施“彰优激差” 奖励机制,吸引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无论什么工作岗位,出类拨萃的员工,都会有表彰和升职的机会。

用刘伟的话说,学习力就是战斗力,一个团队只有重视学习与培训,才能无往不胜,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一部两会”

内外结合提升企业形象

多年来,泰通集团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工作高效、做事严谨的军队工作作风,这种作风也被完整地体现在集团的日常化工作中。2011年,泰通集团作为辽宁唯一一支建筑企业,在“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 的那曲地区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了施工任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

“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使然。泰通企业文化有很强的部队特质,就员工整体和领导团队而言,我们大都是军人,军队有军魂,企业也一样。泰通承担着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我们泰通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刘伟如是说。

为了完善企业管理,泰通集团在企业创立之初就成立了“一部两会” :党支部、工会和企业文化委员会。党支部负责组织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工会负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文化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刘伟表示,企业以创造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泰通集团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员工创造幸福企业。党支部、工会、企业文化委员会正是在不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泰通人” 倡导“雷锋精神”和“藏獒精神” 。雷锋精神意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文明向上、甘于奉献的道德风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藏獒精神则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竞争文化,是忠诚和责任意识的体现。刘伟认为,企业是个整体,员工把个人利益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乐于吃苦、勇挑重担,增强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能做到忠诚、不贪婪、不损人利己,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和信仰,这就是“雷锋精神”与“藏獒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也恰恰形成了具有“军旅特色” 的泰通集团精神。

在泰通精神的引领下,泰通集团以“领先的企业文化、卓越的人才团队、创新的商业模式”为核心竞争力,将“以公司资源为平台,为员工成长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合作共赢,造福社会,致力于成为国内名牌企业” 作为集团的发展愿景,不断实现企业新的跨越式发展。

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凝聚了人心,同时也提升了泰通集团的品牌美誉度。多年来,泰通集团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爱心文化成了泰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们或利用业余时间做义工,或慷慨解囊资助社会弱势群体,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现幸福企业梦

2012年6月,泰通集团被中国企业合作促进会授予“转型中国·低碳先锋企业” ,公司总经理刘伟也当选了“转型中国·杰出贡献人物” 。

刘伟感慨地说:“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国家经济需要适时转型,行业发展需要转型,企业同样也需要适时地实施战略转型。企业文化在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篇10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国际化;路径研究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学术界对国际化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到了各个方面。基于对2009年到

2011年的部分研究国际化的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国际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企业国际化动因、国际化现状和特点、企业家精神对国际化影响研究、天生国际企业研究、国际化背景下对企业家提出新要求这五个方面。

通过对中外文献的研究比较我们发现,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研究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对国际化影响研究上,差距更大。国外对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国际化影响研究更为具体,他们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具体的证实了企业家精神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企业国际化的水平的。

而国内的研究还是重在理论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国际化有影响,很少有具体的分析。为了弥补国内研究的这一遗憾,本文以万达集团为例,具体探讨了企业家精神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影响企业国际化水平的。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家精神内涵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经历了长久的发展过程,学术界大致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的探讨认为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在其心理特征和经营能力上;第二阶段因为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各研究把企业家精神进行了重新界定。

从心理特征方面看,企业家精神首先强调了企业家应该具有成就动机,这种精神是创业者自我效能的实现,企业家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崔凯[1],2007),他们通过企业的成功来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使成就感得到满足。具体体现在企业家身上特征包括:进取、果断、机智、谨慎、坚强、敏捷并富有进取心。在经营能力上,主要体现创新及机会敏感。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中,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富兰克[2],2005)。体现在企业层面主要是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满足新的需求,为现有资源赋予了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3]。同时,也体现在企业经营的技术、产品、市场、组织、管理等方面(蔡华[4],2009)。

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研究企业家以及他们的经营过程中发现杰出的企业家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不仅具体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能力外,而且还有非同反响的信念与价值追求。

阿里巴巴的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体现企业经营实践中就是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社会责任方面,马云始终坚持保障员工的权益,鼓励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坚持服务于中小企业;帮助客户,致力于培育开放、协同和繁荣电子商务生态圈。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他们的价值追求融入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松下幸之助的松下、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等,这些杰出企业家的先进事迹也促使学术界各研究人员对企业家精神的重新研究定义,他们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经营者在经营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对于企业笃定的信念与高远的价值追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可见,如今定义的企业家精神内涵包括了笃定的信念与高远的价值追求、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两个纬度(李军[5],

2010)。

(二)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表现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很难将其量化,只能够具体到其经营活动中的特征,企业家精神具体特征只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

创新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管理者的根本特征,创新是企业家的愿望、动机和意图的创新。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家要想企业能够基业长青、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创新。创新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企业家追求卓越,具有战略眼光,总是不满足于当前已有的事物,总是力图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方式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娱乐需要。

2.合作

社会化大生产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分工,而现代化的分工也注定了没有哪一个管理者可以拥有所有的知识,现实的企业家永远只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已,这时候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企业家可以把各个方面的专家集合起来,倚重他们专业的知识,合作解决问题。

不仅仅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或多赢。索尼和爱立信在合并之前,虽然两家都是非常强大的公司,但是在手机领域都不怎么理想,爱立信排名第三,但运营不善,亏损严重,索尼也不入五强,然而他们通过以各持50%的股份成立索爱之后,实现的强强合作,产生了极大的协同效应,目前市场占有率世界第4,并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其实市场上不乏这样为了更为巨大的利益而开展合作的企业,真正的企业家应该具有这样的胸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要是对公司有利的都可以合作,合作已成为一种主流(叶阿次[6],2010)。

3.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家创造财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各个私利,相信这样的企业最终也会被社会淘汰。通常我们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些误解,人们谈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会认为只有企业做了多少公营活动,捐了多次钱,这样才算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其实不然,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还有更直接的,比如生产的食品中没有对人类有害的物质,不销售过期变质的产品,生活用品符合安全规格,这些方面如果企业履行好了也可以说是履行了社会责任。

王健林是万达集团创新的发动者。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首要表现,王健林通过个人的创新精神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着万达集团的国际化水平。王健林他懂得借政府的势,他是万达搞创新的发动机,万达早期商业地产项目不成功,他亲自去美国一家擅长做商场人流动向设计的购物中心学习。每当员工都放假回家休息的时候,王健林总是还在研究目前的项目。武汉的汉秀有复杂的水下机械设备,最初只在好莱坞一家公司能做,这家公司得知万达已决定投资的,故意将1500万美元的价格提到4500万,王健林一想到以后还要处处受制于人,就改变了主意,决定自己研发,最后把这整套设备都自己研发出来,不在受制于人了。王健林认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能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万达做的很多事情,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也有没有人做过,例如,他所新产品万达文化旅游城,就是在一个巨大的室内空间里提供消费娱乐的全部内容,室外还有一些高级酒店,在他看来,他的这个项目将超越迪斯尼乐园。王健林认为他的万达综合休模型毕竟还是有模仿者,如今,他提出了新的模型――文化旅游城会彻底从知识产权上排斥所有的竞争者,创造一个根本不可能被模仿模式。

四、结论

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梳理,我们清楚的认识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对新商业文明和金融危机挑战的深刻反思下,我们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与国际化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家进行国际化战略最原始动力,企业家的自身成就感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力源,企业家是外部因素的传感器。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国际化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总结出了企业家精神影响国际化水平的三条主要路径,并且通过万达集团的案例,进一步证实了企业家精神主要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条主要路径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然而,一系列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家内部经营能力较强而外部能力素质欠缺,对企业家进行调查也发现,大部分企业家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包括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由此可见,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家精神起着关键作用,而目前阻碍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知识,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光凭经验管理已经不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继续前进必须重视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和培养,注重培养企业家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 崔凯.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2007.

[2] 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55-67.

[4] 蔡华,于永彦,蒋天颖.民营企业家精神的测量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