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继续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2 12:43:34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篇1

关键词:继续教育;美英德

教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一样成为构建社会体系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教育系统整合构成终生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搞好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美英德三国在继续教育体系创建与发展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继续教育的楷模,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同美英德三国继续教育发展相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改革我国继续教育的思路与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继续教育的开展。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96年通过了《成人教育法》,该法案系统规定了美国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等要求,1997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1998-2002年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教育部的四项主要目标;英国于2000年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德国1970年制定了《教育制度结构计划》,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德国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和责任,同样,联邦政府促进法以及各州的相关法规也对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界定与明确。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从业人员的实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继续教育能在法律规范下正常运行。

与美英德三国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目前,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由于缺乏继续教育基本法,影响了地方性继续教育法规的法律效力,致使许多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流于形式,也使继续教育行政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加强继续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立法,变人治为法治,以法治教,以法保教,规范继续教育的行为;保证对继续教育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办学规模、经费、编制等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法规,创造条件保证继续教育。

淡化学历化倾向,以就业能力为核心,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淡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在我国,学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求职、立脚的“敲门砖”,高学历,高待遇;低学历,低待遇,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致使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或者说无暇顾及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如成人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学历教育。获得更高一级文凭更大意义上代表着获得被聘、晋级、升职、涨工资的资本,这使得很多人接受成人教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外力所逼、诱惑所使,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和学习主体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低下。

英国继续教育的经济使命,是以关注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等级为主要任务,其中根据个体、雇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认证则是核心部分。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买方”即委托单位的市场,形成了紧密结合实际、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委托单位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还沿袭着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形式,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往往不考虑委托单位和学员的需要,而根据自己的师资、设备等条件拟订培训计划,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委托单位和学员只好按培训单位的预定计划接受培训,这种针对性差、学而无用的培训,挫伤了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将培训机构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培训机构要树立以委托单位和学员为主的“顾客导向”意识,改变传统的坐等学生上门的思想。要深入到委托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委托单位的生产、工作实际,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委托单位开展继续教育。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则,学用结合,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学以致用,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德国的继续教育也更多地与个人兴趣、个人自愿和个人需求联系起来。因而我国要淡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就必须在人事制度上实行根本性改革,即破除学历――职务――工资体制,建立健全能力――职务――工资体制。在人事任用、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不以学历文凭为唯一标准,而应以能力为核心标准来确定。这样,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从为了文凭转向为了知识、为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上来。

二、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

在国际上,德国是继续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继续教育庞大的规模必然要求其承办机构数量的充足和结构的完善合理。在德国的继续教育众多的承办者中,企业、继续教育学院和私人培训机构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的继续教育大学、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四个系统一起办,广开学路,不仅意味着多系统办学,而且课程的种类、深度、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单一,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学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对特殊群体,如残障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既要注重正规教育,也要注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既要注重学历教育,也要注重非学历教育;既要注重学术性教育,也要注重实用性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也要注重闲暇教育。总之,各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应参与继续教育,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三、政府经费投入、专项资金计划,继续教育的强大经济后盾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企业支出的经费部分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国家的支出经费部分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继续教育接受者支出的经费一直保持在70%左右。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的变化彰显出政府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英国则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专项资金计划,以支持继续教育朝着白皮书所规定的预定方向发展,该资金计划将以优先发展领域为目标并且紧跟学习者和雇佣者的需要。针对年轻人群体,将采取全额资助。对于成人,则提高资助金额,逐步建立各种资金分配计划。例如“学习者账户”和“培训即获利”等形式的资金分配计划,都是以市场需要和消费者的选择作为指导的。

中外继续教育篇2

一、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被选拔的人才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满足社会各个岗位的需求。同样,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诸多国家重视。下面介绍美国、日本等国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美国的继续教育一是以企业或机关部门组织对本单位成员的继续教育活动;二是由美国行业协会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第三是社区学院。2.日本的继续教育以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个性化教育与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进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日本重视继续教育在提高本国综合国力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将继续教育的理念融入学校、企业、社会各行业中,形成全面继续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需要。日本在开展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提倡个性化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以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的教学计划。除此之外,日本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为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奠定良好条件。

二、发达国家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从上述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采用的不同模式可以看到,要提升人才质量,梳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非常有必要,从而达到提升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育发展的理想性、精神性和稳定性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核心内容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2.规范立法制度。完善的立法制度是保证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促使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大部分国家通过完善立法制度,结合本国的教育体制确立继续教育的目标、地位及途径。另外,规范立法制度可促使继续教育逐渐制度化、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张慧芸摘要:本文探究美日等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为我国继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拓宽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视野,建立我国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国际平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关键词:发达国家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启示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6-0073法制化、规范化。3.确保经费充足。为了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规范法律体制的同时还需要在经费方面积极提供支撑,确保继续教育顺利开展。国外以民间集资、个人投资、政府投资等多渠道筹集继续教育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继续教育的投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4.提倡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时,根据成人学习的特殊性及岗位需求开展灵活的教学方式。成人教育的内容应呈现个别化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员学习效率。5.加强国际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际化教育进程。很多国家通过国际交流、资源共享等形式进行人才、信息、技术互动,形成国际化教育平台,为促进继续教育人才的成长提供积极作用。

三、国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通过上述发达国家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可知,继续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由于我国继续教育比其他国家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发展阶段和探索阶段。借鉴国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有必要。与此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灵活运用、取长补短,保证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从上述分析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明确继续教育的理念。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加深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其次,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求。最后,以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形成新的办学体系,与学校、企业、社区等多个组织进行合作。2.全面建立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详细规定相关组织在进行继续教育活动中的权力、义务、经费及内容等。此外,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法制监督管理,由检查组织定期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有助于保障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3.进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要将继续教育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贯穿其中,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开展个性化教学方法等进一步满足不同人才的学习要求,使其达到培养目的。4.与国际接轨。我国要主动与先进国家进行交流和共享,吸收并借鉴先进国家开展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升继续教育的国际水平。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建立国际化教育平台,实现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步伐,借鉴和吸收国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本文以美国、日本为例,阐述不同国家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开展的模式,发挥其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为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提供积极影响。

总之,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教育体制,主动探索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重视现代化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岗位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发展的服务能力。

作者:张慧芸 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时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2]杨德生,赵春林,梁炜.国外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3.05

[3]白利娟.现代终身教育在日本的发展及其经验总结[J].教育理论研究,2012.03

中外继续教育篇3

论文摘要:外来劳务工是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正在得到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机构及企业也正在为外来劳务工提供越来越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社会功效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择工作满意度作为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并通过在珠三角地区实施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证估测.以定量方法来揭示加强外来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于促进劳动生产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这一论断得到了社会公认.而提高国民素质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发展教育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掌握和熟练运用新技术有直接联系.文化水平越高.越易于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越易于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有利于生产。与正规教育一样。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被认为是增加高技能员工供给的重要途径。

从宏观层面而言.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另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直接驱动力.高技能员工的供给状况与经济保持全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特点与学校全日制正规教育相比,继续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从相对微观的企业层面而言.继续教育.特别是由企业资助的继续教育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从而稳定企业生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资助的再教育与员工的离职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0.150这一微观层面的效应经宏观放大以后.其结果就必然是国家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总收人的增加,其表现就是实际GDP的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最新认识.这些论述无疑也适用于继续教育等其它形式.全面概括了继续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其所特有的社会功效与历史地位。

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外来劳务工平均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起着连接城乡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活跃群体由于其特有的流动性以及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作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起到最佳的示范作用.推动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腱是极为重要的。

报告将重点研究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在企业微观层面的社会功效。选取“:工作满意度”作为微观社会功效的核心变量。而工作满意度员工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冈此.任何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闲索其最终都将影响到绎济社会的发展.即在研究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时.呵以将工作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济发展状况视作基奉等同的概念。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分布

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外来劳务工的继续教育问题。调查采用了访谈与问卷渊查相结台的方法其中对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人力资源方晡负责人采用了访谈形式.对外来劳务供采用的:是问卷凋查的形式。

问卷调查在珠三角地选择了深圳市、顺德市、巾山市作为调查城市。共汁发放卷l200份,回收有效问卷l138份.回收率94、8%。同时.课题组也在长蔓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四城市进行对照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叫收375份.旧收率93.75%。在此报告中,所有的统汁分析若无特殊说明,都采用的是珠角样本。长三角样本仅作为对照珠三角地区所州收的调套巷样本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

三、实证分析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外来劳务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二、间接影响,继续教育获得与否通过影响外来劳务:收人水平而间接作用于其工作满意度。并且,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将加以耦合.以更好地实现对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工作满意度相瓦关系的实证估测。

(一)变量设定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问卷调查信息设定如下变量,并定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二)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向

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与问接影响.即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或通过其它变量(如收入)影响工作满意度。现对直接影响作实征分析如下。

以继续教育获得性为自变龋.作满意度为因变艇.进行酬归分析结果如表3。

模型一、二的“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并均能通过碌著性检验。说明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显蔷的正相关关系。即继续教育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外-米劳务工的]一作满意度这两个州归模型衡量了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

对模型—(935样本)的总体描述性统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直接影响是:普的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IF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30.89%.而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两项合计占总样本比重的19.31%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足足有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工作满意度与继续教育获得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这一直接相关性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继续教育的获得将提高外来劳务的职业技能.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产生成就感.这有利于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同。其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将很可能使其比未获得过教育的员工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并在这种比较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按照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当一个人在与别人比较产生不平等的感觉时(这个不平等既可以是感觉自己受剥夺.也可以是感觉自己额外得益),就会产生改变行为的激励。一般来说,人都是希望保持额外得益而避免受剥夺。因此,感受到优越感的外来劳务工将会改变行为以保持这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的取得是源自其工作成果.这就必然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其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其结果是产生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再次,继续教育的获得增加了外来劳务工的职业技能,这也就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增加了其就业概率。也就是说.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为外来劳务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更加心仪的工作.这同样将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无论那种解释.其结果都是相同的,即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产出水平。因此,完善继续教育供给机制,提高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及程度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

(三)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一一以收入为中介变量

继续教育除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直接的正效应以外.还将通过其它巾介变量对继续教育产生间接影响此处我们选择收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继续教育通过收入这一巾介变量将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影响。

1.继续教育获得性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继续教育获得性变量及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

模型一、二的因变量的系数项均大于零.并顺利通过显著性检验以模型一中的935个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也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结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其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为40.20%.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比重为21.68%,两者之间的差值高达18.52%在2000元一5000元这一高收入等级上.两者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17.03%.未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外来劳务工的比重是4.90%.前者是后者的近3.5倍。

继续教育的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正相关性应该来说是显而易见,并得到公认的从人力资本角度而言,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的获得将直接增加其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存量高,存相同时间内生产率就高。个人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此将增加,收入增加。而且,按照Ba1"1"0(1991)的定义,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式巾s表示受教育年限,η(t,s)为第工年接受教育年限为s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因此.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也将提高总体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这在外来劳务工接受继续教育规模增大时将表现得更加显著。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结果是社会总产出增加,在收入分配份额不变的条件下.外来劳务工的个人收入也将因为总体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从一般情况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越高.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较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整体工资水平较低.收入高峰持续的时问很短。这些闪索综合的必然结果就是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之间的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

2.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对工作满意度变量与收入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在模型一中收入提高一个等级.满意度将提高约0.21个等级:模型二中收入每变动一个等级.满意度也将同向变动约0.23个等级。即收入水平的提升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对两个变量关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可以得出同样的观点。对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诠释是在收入为2000—5000元这一等级.与2000元以下的各等级相比.外来劳务工丁作满意度随收入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

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作用在理论上是可以得到较好的论证的。托达罗法则表明.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流入地区与流出地的实际收入差异而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实肌自身的需求.完成动机所确定的目标。既然谋取更高收入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收入的提高也就必然是满足进城务工农民需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收入的提高必然跟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火系。这一结论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动劳动力.即适用于一切外来劳务工。

3.间接影响的小结

前面我们分析了外来劳务工继续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论是继续教育与收入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继续教育对收入存在较大的正向作用分析I,收入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论是收入与工作满意度之问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对丁作满意度存在大的正向作用..综合这两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收入为中间变量.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对其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间接作用。

(四)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综合影响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间接作用与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作用之间是不相关的。并且假设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的问接影响的两阶段是符合乘数法则的.即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介对工作满意度的间接作用是继续教育对收入的作用与收入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乘积。由此建立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作用的综合作用模型如图2。

综合模型中的数字代表回归分析中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其中。各实线或虚线上方的数字是模型一的结果.下方是模型二的结果。虚线代表将继续教育通过收入中间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所产生的间接作用按乘数法则进行化算后等价通路是最下方的两条实线组成的支路的等效替代虚线上、下方的数据是分析结果.计算方法是将继续教育获得性与收入的回归系数与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系数相乘得到。

由综合模型可以看出.继续教育获得性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是呈正向作用的,其作用效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1442。0.1116(模型一)或0.1159,0.0734(模型二)。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可能还存在的中间变量的间接作用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来劳务工获得继续教育将提高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总产出.促进企业和谐生产。根据一般的判断.在继续教育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模型中.其它变量的影响都是比较少的.不大可能导致继续教育对7.12作满意度的影响变为负向作用。因此,除极端情况外,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

四、结论与启示

中外继续教育篇4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今天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上午的开幕式上,徐匡迪副主席和张柏林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几位领导对继续教育工作和协会工作都提出了要求,寄予了厚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落实。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总结了七年来的工作。下午,会员代表讨论修改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对第三届理事会,对多年来支持、参与协会工作,为发展中国继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关领导、专家和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受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委托,对本届协会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明确定位,确立协会发展新思路

(一)协会成立二十年来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成立20年来,在国家人事部及有关部门、行业、单位的支持以及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事人才工作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协会已经发展成为人事人才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是协会作为联系政府以及各级继续教育机构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参与制定继续教育政策法规,推动地方继续教育立法和规划,主动承办高级研修班等培训任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当好参谋助手。

二是协会充分发挥人才密集、联系广泛、信息通畅等社团优势,联合各行业协会,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了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培训活动以及学术交流、专题科研、技术讲座等,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的欢迎。

三是协会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积极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大力推动地方和行业建立继续教育协会,主动为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协会提供业务指导,初步建立了协会工作网络,会员队伍不断壮大。

四是协会作为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发起单位之一和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协助承办有关理事会议及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继续教育专家来访和讲学,组织会员单位和继续教育管理干部赴国(境)外考察培训,促进会员单位承担国际协会研究项目。通过国际交流,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扩大了我国继续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协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协会成立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新的形势下,协会工作要继续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继续教育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为协会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事业今天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与20年前已有很大不同。在国际上,许多国家把继续教育纳入到人才开发,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在我国,继续教育也已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方式。协会作为为继续教育工作服务的社会团体,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二是继续教育国际化趋势为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几年,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不仅看中中国学历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也看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市场。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外培训机构先进的办学方式、国际化的培训内容和优越的培训环境,给予我国继续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启示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三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继续教育正在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给继续教育协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给协会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能,给了协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协会的服务范围更宽,任务将更加饱满。

(三)明确新形势下协会工作的定位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协会工作职责定位。

第一,参谋咨询职责。随着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将以宏观调控、制度建设、规划指导、组织示范项目,加强执法监管为主要职责。继续教育协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围绕国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交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发展决策咨询报告,参与到人事人才培训政策的制定中来。这既是协会的职责所在,也是协会应尽的义务。

第二,培训服务职责。协会的培训服务功能具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特点,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为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培训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直接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培训;三是为协会会员和广大学习需求者提供各种教育培训信息;四是搞好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打造一支素质奸,能力强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

第三,市场开拓职责。协会要利用自身优势,广泛收集国内外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整合国内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吸引国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努力开拓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培育、打造适应市场需求、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精良、品牌特色明显,辐射效应强劲的精品培训项目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

第四,行业自律职责。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和规范行业行为。强化协会行业自律职能,要通过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估,努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培训环境等多种措施,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行业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是国内继续教育领域唯一的全国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有责任发挥组织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强的优势,引领全国继续教育同行进行自律管理。

二、明确目标任务,真抓实干,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本届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中央关于“大教育、大培训”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事人才工作。根据国家继续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和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配合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和培训国家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提供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协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1、积极配合“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按照人事部对“工程”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力量对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抓紧“工程”工作的落实,尽快拿出实施计划和方案。一要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公共科目进行评价、筛选,制订公共科目建设规划与标准,安排进度与资源,建立各科目的专家研究咨询队伍和工作班子。二要发挥协会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承担“工程”公共科目的科目指南、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的课题研究和编写制定工作。三要分步开发建设公共科目课程,优选现有成熟项目和课程,打破行业界限和单位所有的陈旧思想,推荐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施教机构向社会开放。同时集中力量开发急缺课程,逐步完善公共科目课程体系和课程更新机制。四要配合政府人事部门组织协会会员中的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建设一批示范培训基地,探索建立资源互动共享机制。五要重点开发公共科目课程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体系,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支持服务,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六要建立“工程”信息库,负责收集国内外有关的信息情况,反映“工程”开展中的经验方法,介绍和推荐优质特色课程,形成继续教育信息社会共享平台。在“工程”实施中,协会要发挥好行业龙头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协会各成员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率先示范,开展以“工程”为重点,全面推动的继续教育活动;要主动配合政府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提供专家咨询,总结交流经验,加强对协会成员单位实施“工程”培训活动的业务指导。

2、探索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培训模式,开发符合能力建设要求的培训课程和施教方法,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不同专业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协会将根据国家规划,逐步开发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培训课程,负责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服务。最近将推出“信息化能力培训项目”的“信息安全技术培训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按需择学”培训方式和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案例实验和经验交流的学习过程;为施教机构提供最新知识技术信息、教学训练规范、专家讲学经验和师资培训。

3、继续办好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扩大高研班的示范辐射效应。组织会员单位编辑高研班论文集,举办专题经验技术交流会,开展后续示范培训,组织技术示范推广,使研修成果尽快被社会共享,提高培训效益。

4、制订开组织实施本届协会继续教育课题研究规划,整合协会整体科研力量,鼓励有条件的会员单位和会员以多种方式共同参加研究工作。除承担人事部继续教育课题研究计划中的科研课题以外,协会还将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一批课题研究。协会每年将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出版一部论文集,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专题研讨交流活动。鼓励针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继续教育应用研究,促进继续教育效益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知识与技术的创新,转化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5、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要继续加强与国际继续教育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跟踪全球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新信息。二要做好2006年第十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的组织参会和征文工作,组织选送优秀论文参加大会交流,争取继续连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三要开辟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引进国外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法、优质课程、管理经验和专家师资,有计划地组织出国培训,为会员单位提供国外培训咨询服务。继续组织继续教育工作者到国外培训、考察。

三、加强协会自身组织与能力建设

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都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协会组织,一支专兼结合的骨干队伍,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制度,是协会发展的组织保障。在加强协会自身组织和能力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会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协会内设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加强人员力量。分批调整充实协会原有的十个工作委员会,逐步确定各工作委员会的职能任务和人事安排,吸收有关专家和积极分子担任负责工作。要理顺协会内外关系,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协会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大力发展会员,壮大协会队伍。要通过扎实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提升协会在国家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吸引全国各类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协会。一是把吸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性质企业入会工作并重,二是把发展个人会员做为组织发展的重要目标,三是把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协会和各行业协会中的继续教育机构作为组织发展重点。

3、加强学习,提高继续教育管理干部素质与能力。继续教育工作需要一支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综合管理能力、创新精神的专业骨干力量。根据近年来全国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更替流动状况,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计划用四年时间,组织有关会员单位开展对继续教育管理干部和从业人员的轮训。开发“现代培训者培训”课程和国内外相结合的继续教育考察交流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培训经验方法,拓展组织管理能力。要及时表彰宣传继续教育的积极份子,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增强责任心。

4、探索建立行业自律管理机制。一是组织开展全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资质调查与评价,摸清底数,建立档案,整合资源,动态管理。开展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逐步建立起行业标准和规范。二是建立全国继续教育社会需求调查和评价机制,推行继续教育社会需求制度。引导全社会优质继教资源向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项目、专业和领域倾斜,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调整的需要方向倾斜。在此基础上,建立继续教育社会需求与培训项目的交互式平台,试行社会化的项目招标与委托培训制度。三是推行继续教育质量效益评估制度,促进继续教育市场的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促进继续教育出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和学时、学分网上登记、查询制度。

5、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与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模式,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员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多媒体研修方式,面向全国提供继续教育社会化培训、宣传、咨询、交流和管理服务,实现继续教育和精品课程资源社会共享。一是启动协会门户网站。二是依托人事邮政府网站,建立面向全国的远程继续教育平台。三是在全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启动建立部级的继续教育课题库,课程库、信息资料库、专家师资库,开发继续教育教务管理软件,实现网上学习注册及查询,满足全天候的个性化网络课程学习。

6、扩大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探索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在政府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引导各种社会资源依法加大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一要探索建立共建共赢、各方受益的多元化筹资方式,培育社会资本投向继续教育事业的热忱。二要继续争取国家、社会、个人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支持,提倡谁受益谁出资,国家、单位、个人共同分担。三要提倡规范继续教育收入的用途,按一定比例用于继续教育的再投入,开发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各位代表,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刚刚选举产生。面对继续教育事业和协会工作发展的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换届会后,我们将抓紧研究协会工作,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配套事宜,尽快召开四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协会2005年工作要点。

中外继续教育篇5

一、构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一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继续教育是我国大批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教育需要积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二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而继续教育能够加强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劳动者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进而使劳动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三是高质量教学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应享受的权利。继续教育学者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受教育权利,理应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能力提升;四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调整并补充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者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因此,促进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够完善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知识机构,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实现学习者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升。(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继续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领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教育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学校被市场所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学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高质量教学吸引学习者;二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学校的发展。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一)办学思想不端正。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部分高校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立了联合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服务。继续教育能够为高校带来额外的资金收入。但是,部分高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将继续教育作为创收的主要路径,扩大招生数量,重视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部分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解决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为继续教育配备高水平专业教师和完善的基础设备,严重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二)师资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学院的任课教师由本校在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担任。其中,在职教师需要承担全日制教学任务,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继续教育上,甚至有些在职教师没有提前备课,而是根据日常教学经验开展继续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外聘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对学习者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另外,在读研究生不仅需要完成学业,而且很多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而且,在读研究生缺乏对现实经济社会的了解,自身的教育经验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三)教学管理不完善。一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力度较小,很多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相互推诿管理责任,管理效率不高;二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没有突出成人特色,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存在着很多漏洞;三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材选择不合理,缺乏成人教育特色,教学内容趋于普通高校教育。另外,还有部分继续教育学校教材陈旧,时代特征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四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仅仅依靠试卷成绩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缺乏对学习者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机构保障。一是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授权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要求没有通过教学质量测评的学校限期调整,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另外,政府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指导,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是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介入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为此,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和继续教育学校反馈信息,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引导。三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监督本校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访问与考察,查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继续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监控。(二)人力保障。一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积极为继续教育教学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并且,继续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继续教育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引导继续教育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此,继续教育学校应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科学的规律,把握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加快管理创新,研发科学的继续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且,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继续教育教学行为,避免继续教育教学人员的违规操作。另外,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合适的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做好学生注册与建档工作,加强对教学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强化对教学管理过程的监督,规范教学过程。三是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应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对自身工作与发展的重要性,在继续教学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者应提高学习自主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另外,学习者应积极运用校内学习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将知识学习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现实生活中,学会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黄富平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海鸥,纪秋颖.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中外继续教育篇6

关键词: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陕西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意见》(陕教规范〔2015〕9号)、《陕西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管理办法》(陕教规范〔2019〕8号)、《关于加强陕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20〕3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管理的通知》(陕教高办〔2021〕9号)[1],不断加强和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2016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6〕7号),将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称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因此,所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对已经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成人进行的以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通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来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社会成员[2]。截至2020年12月,陕西省共有71所高校开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其中:普通本科高校43所(公办高校34所、民办高校9所)、普通高职院校19所、成人高校9所(开放大学2所、职工大学6所、教育学院1所)。共设有成人高等教育和网络教育教学点862个,其中,省内教学点450个,占52.2%;省外教学点412个,占47.8%。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类型与层次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等三类。在籍学生总数为844032人,其中:成人教育230538人;网络教育375593人;开放教育237901人(见表1)。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按年龄分层统计结果显示,20岁以内学生74422人,占在籍生总数的8.8%;21—30岁的学生437715人,占比为51.8%;31—40岁的学生275967人,占比为32.7%;40岁以上学生55928人,占比为6.7%(见表2)。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按职业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98634人,占比为11.7%;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39332人,占比为4.6%;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138707人,占比为16.4%;从事技术辅助工作有186533人,占比为22.1%;从事服务工作有87255人,占比为10.3%;一线生产工人有60244人,占比为7.1%;从事其他职业有139691人,占比为16.5%;无职业有95886人,占比为11.3%(见表3)。

二、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450个省内校外教学点,基本覆盖了各地市县,600余种专业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门类专业领域,办学基本覆盖了专科、专升本、本科等三个层次,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和“高等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3]。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新期盼相比,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不明晰、教育特点不明确、站点质量不稳定、教师队伍不专一、资源共享不充分。

(一)办学定位不明晰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办学类型之一。近年来,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晰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边缘化,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边缘形式,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在思想上不重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的水平均有待提高;二是个别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利益化,没有准确处理好发扬本校办学特色、面向社会需要、迎合考生提升需求的关系;三是个别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普教化”“职教化”,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独特之处与办学特色。

(二)教育特点不明确

“普通高等学校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应坚持与授予本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相同的标准,择优授予”[4]。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象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按需学习,注重实效,这种过高标准的学位授予并不利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部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并未紧密结合继续教育特点,忽视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习内容与成人的工作实践割裂开来,影响了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热情。

(三)站点质量不稳定

调研发现,陕西省教育厅在抽检2020年校外教学站点中,确定395个校外教学站点合格、21个限期整改、24个不合格[5];在抽检2019年校外教学站点中,确定420个校外教学站点合格、6个限期整改、27个不合格[6]。虽然大部分站点年检合格,但是部分校外站点存在设站不严格、管理不到位、投入跟不上、师资条件弱、教学条件差、有专业无学生等情况,甚至还有未经审批备案的站点违规招生现象,教育主管部门给出了整改或撤销的决定。

(四)教师队伍不专一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当前,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部分从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是由从事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缺少足够的专业化教师,更缺少继续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五)资源共享不充分

资源建设是继续教育,特别是网络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陕西省设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都积极致力于资源建设工作,产出了一批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是这些教育资源一般都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在资源的跨学校、跨区域、跨时空共享方面严重滞后。同时,共同建设、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力度也不够。

三、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高,质量意识淡薄

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部分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教育,忽略高质量人才培养,注重经济收益”的教育理念,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办学定位不明晰。部分高校办学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纳入总体规划、纳入改革领域,没有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保障体系和监管范围,人才培养方案照搬照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方案,专业设置盲目性与滞后性并存,课程建设投入不足、开放不够,导致办学质量不高。

(二)办学治校不严,站点管理松散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以经济利益为重,不注重教学管理和办学质量,招生宣传不规范,高校所设函授站、教学点的招生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夸大宣传、混淆概念、违规承诺。在教学管理中,个别高校对学生管理松散,未严格落实相关教学标准,对站点的教学管理存在监管盲区。如在网络教育方面,对学生学习监管不够,过度依赖平台的技术手段管理学生学习;在函授教育方面,不按培养方案落实相应面授辅导课时,仅开展单一的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平时自学的管理和服务。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建设乏力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通高校扩招,加之教师科研任务重,导致教师工作负荷加大,上课冲突时有发生,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建设不利,有的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量不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有的课时酬金低于普通教育授课报酬标准等,影响了教师参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制约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平台建设不足,共建共享滞后

长期以来,各高校各自为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各高校资源重复建设,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共享,不利于教育公平。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位以及企业、产业参与不够,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建机制不完善,导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不充分。

四、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提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引导、管理和监控力度,努力推进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位的含金量,必须建立政府管教育、高校办教育、社会第三方评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从制度层面建立地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的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年报年检、质量评估与监控等工作。高校自身细化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客观有效地开展自身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第三方———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学会的质量评价和监测作用,从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制定科学而切实可行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大力建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应用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统计系统,完成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陕西校外教学站点备案及自检、主办高校年检、办学信息审核(招生人数、教材使用、教师情况、办学条件等)等管理功能,及时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政策动态,掌握高校及站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情况,通过线上系统实现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指导。

(三)协同打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优良办学秩序

牵住站点管理这个“牛鼻子”,直击关键、敏感关节,以检查、清理、年检和评估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站点管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会多管齐下,久久为功。对各类校外教学站点实施全覆盖、拉网式评估,开展定期年检和不定期抽检。落实高校主体责任,严查办学权、招生权和教学权转移、下放、外包等不规范行为。

(四)全面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水平即学校水平,良师垂范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7]。加强专兼结合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足专职的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员,将校外教学中心辅导教师、兼职教师一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管理中,确保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要统筹安排校内教师承担全日制教育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将专任教师承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本校教师到校外教学中心巡回教学的制度。

(五)协同发挥行业协会育人功能

中外继续教育篇7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高等学校;继续教育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步形成,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继续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在人们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占着特殊的地位。因此,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过程中二定要更加大显身手,应有所为,也将大有所为。

一、构建终身学习社会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上许多政府重视继续教育,制定国家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规定企业的利润或资产几个百分点必须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据有关资料报道:1996年美国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的经费为560亿美元。如美国爱德华・琼斯公司职工年薪为2.2-2.7万美元,在美国不算很高,但是人均每年132小时的在岗培训极具吸引力。1998年德国私人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经费为343亿马克。1998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名为(学习时代)的绿皮书,提出要复兴英国的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使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1995年我国科技兴国战略提出: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关注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它是实施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2004年教育部制定“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前不久,教育部主持各方专家完成了一部洋洋百万言的“教育国情”报告,题目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几乎是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行动咨文,是教育界应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份答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是近年来我国社会所形成的共识,同时它也是政府和民众共同推动的一项宏伟计划。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来说,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它更是具有与企业等其他相关机构不同的自身优势,背靠高等学校优厚的师资、物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一切资源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全民学习的高潮中,一定会有大有作为的空间。

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目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展终身学习的各项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而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方面,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办学上存在着一定的教育观念滞后、办学模式单一、特别是主动性不强,在认识上已有一定的差距,看不到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带来教育变革、赢得社会声誉、造福人类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效应。另一方面,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很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下滑,教学站点分散,教学管理、教学服务难以到位,办学学院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有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成教生源在下降,外部原因是独立二级学院、高职高专、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竞争,学生的选择更多了;内部原因则是师资、住宿、图书资料、实验等办学条件差,成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日渐减小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高等学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从总的趋势来说,既然我国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那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规模只会不断扩大,而不会缩小。但对某一个具体高等学校而言,在目前现有办学条件下,如果其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规模已经比较大了,那么它就不宜继续扩大规模,而应尽量稳定现有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想办法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改善教学站点的办学条件和建立自己的办学基地。在其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后,再去考虑扩大规模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教育受到许多市场因素的制约,如果一个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必定会严重影响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想扩大继续教育规模也是有困难的。再从结构方面讲,继续教育从长远发展看主要是在职在岗的业余学习和高层次培训,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主要应放在高层次培训以及在职在岗的业余学历学位教育上,其学历学位教育要逐渐同全日制的学历学位教育接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一个是全日制的,一个是半工半读的。这一特点也要求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办学基地设在学校周边,离校不远处或者交通便于学生下班后上学的城区比较有利,不宜设在远离城区的郊区。当然,高等学校要努力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提高办学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筹集经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形成学习型社会作贡献。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运用现代信息网络,将优质教育传播给社会,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所有资源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他们的提高提供多种进修学习机会。与此同时,促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开发,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紧紧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教学特色、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过硬的教育质量,要形成以高等学历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办学网络,和以在职岗位(执业资格)培训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要的角色。

1.加强校企与中外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高校是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继续教育是人们在完成一定的学业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而继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制定灵活互动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是企业和高校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密切合作,高校利用企业的广阔的实践场所,开展产学研结合,企业充分享受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高校继续教育充分抓住企业这一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二者共同合作,可以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另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国际阿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与国外继续教育学会和各种组织的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国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通过中外合作发展继续教育,可以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实行多元合作培养模式。

2.提高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

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深入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由于知识进步、技术创新引发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不断更新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的社会需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社会中充分履行其终身教育使命所必须具有的特性。目前,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1号文件的颁布,已经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上历史日程,这是对普通高等学校的要求,也是对继续教育提出的号召声,继续教育必须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传授方法上实现创新以便及时跟踪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层次和质量,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继续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3.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大建设与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不管是对高等学校本身,还是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承担着主要工作。因而,不仅教师本身应进行终身学习,而且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支高效、精干、能够适应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要允许继续教育办学单位采取聘任合同制自聘优秀教师,如聘请外校的师资、企业中实践经验非常强的专家等。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校研究生动不动就兼课以及一些兼职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或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种种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由于不断扩张而造成普遍师资紧张,如果引进外面的师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缓解继续教育方面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

4.实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开辟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方便那些已离开中等或高等学校的人能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可以适应需求,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实行弹性的教育教学制度。学生既可以按学制规定集中时间在同一所学校或教育场所修完学业,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的成就(或学分)可以累计成文凭或学位,也就是对于受培训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建立“学分银行”,让学员的学分能在“学分银行”储存、积累,在学员的学分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后,授予学员相应的毕业或者学位证书。这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调动人们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5.积极发挥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发展趋势是不可动摇的。国家提出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不能满足的,必须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才可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在为广大在职人员这一群体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优质资源和服务,应该是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改进教学手段,尽快建立我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积极参与高等学校新一轮的竞争。

中外继续教育篇8

新时期,国内继续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正在形成稳固的教育体系,在国民经济、文化和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例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阻滞着继续教育的发展。为此,有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探讨新型的继续教育模式。按照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是最为基本的前提之一。唯有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才能切实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必须明确继续教育的定位,根据发展实际调整教育培训模式,才能将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育改革与继续教育模式概述

1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了教育改革的相关项目和指标,各种教育形式均需进行调整和优化改革。教育改革旨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增强“教”与“学”的链接性,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总体来说,教育改革的原则如下:单纯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受到了限制,终身教育要求教育事业不仅仅是校内教育,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改革的本质是追求一流的教材、教师和考题;学校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理论教育,还要兼顾实践教育,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觉悟,使其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切实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和“应用型”合体的人才。

2继续教育简介

继续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继续教育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的补充和叠加,使得原有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达到知识延伸和升华的目的。从狭义上说,继续教育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期间所接受的不同形式或内容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校教育之后的全体社会成员,其教育对象大多数已经成年在职,学员社会学识、个人经历等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加大了教学和管理难度。此外,继续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早期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后期受终身教育影响,开始改制偏向非学历教育。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发展继续教育,这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各高校相继推出各种教育模式,如考试辅导班、企业内训、专题讲座及研修班等,继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3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继续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较之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继续教育还相对滞后,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致使教育培训工作难以实现质的飞跃。此外,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且人才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我国继续教育的服务社会能力不高,教育职能化开始弱化。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我国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

办学观念可为教育活动提供向导,而教育经费可为教育活动提供保障。然而,在继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办学观念的陈旧和教育经费投入的欠缺使得教育效果明显受到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存在明显的观念偏差,注重发展学历教育,忽略业务技能培训,教学的目的只为取得资格,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空有理论,但能力不强。此外,很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时习惯偏向学历教育,导致非学历教育长期被冷落。这些观念偏差均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缺乏现实意义,与教育改革提倡的“实用性”相背离,因而需要改革。近年来,很多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很少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上有所作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非学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成人学历教育上。社会上“文凭至上”的观念对高校的办学理念造成冲击。因此,高校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全日制教育上,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相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不仅反映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弱化,还意味着高校继续教育缺失了长足发展的动力。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水平整体偏低

受落后的教学观念影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继续教育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和设置专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其中,教育模式主要是远程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讲授式。在设置课程时,理论教学课时多而实践培训课时少,且课程内容难以契合社会的需求。由于大多数继续教育的对象为业余进修的成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且个性化特征突出,在学习习惯和发展需求上不同于全日制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模式需要有针对性、多样性。目前,继续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同时,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师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继续教育的质量,但在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编制一直不固定,学校往往将全日制教学任务安排妥善后再分配继续教育课程。全日制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教师在完成全日制教学任务后已身心疲惫,再无激情和精力投入继续教育中,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自然不高。此外,继续教育的学生来源不集中,且函授站点分布比较散乱,使办学成本在无形中增加,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3校企合作缺乏,教育与需求不匹配

调查显示,目前不少继续教育中心开始尝试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职责。但是校企合作的力度仍然不足,致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由于继续教育学院本身没有完备的条件,不能为学员的实践培训提供足够广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员工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重视员工的实践创新能力。高校的人才培育和企业需求不契合直接导致企业失去对学校的信任,从而影响到校企合作关系。另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期望在短期内最大程度获得经济利益,其更渴望有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人才。然而,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并没真正主动承担起人才培训的义务,只是单纯接受成型人才的服务。此外,很多企业存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其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不愿意分享核心技术,这些均使得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一些资金不足的中小企业无力与学校合作,或不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培训基地。因此,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短期的合作,很多学员在企业实践中很难实现新的突破。

四、教育改革背景下继续教育模式优化创新的有效对策

1更新办学观念

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对继续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支持发展继续教育,在实行学历教育的同时统筹兼顾非学历教育,适当提高继续教育经费,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保证自身观念的成熟和先进,要深刻认识到学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高校继续教育。应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以经济效益为唯一依据对继续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继续教育。基于此,学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时,应该重新明确与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角色和功能,为相关职能部门构建完善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具体的发展规划给予继续教育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领导或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观念上达成一致,在规划继续教育的发展方案时,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不仅要推行学历教育,也要协调发展非学历教育。当前,成教学历教育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招生计划,不以局部经济效益为根本,将现有力量进行整合,大力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支持,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如若继续教育缺乏固定、必要的发展场所,学校也就难以承担更大规模的培训工作。由于大多数继续教育的学员已是企业的在职人员,他们再次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时候更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因此,在整体规划学校建设项目时,就应该纳入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设施,尽可能满足学员的基本需要,包括学习场地、住宿环境及饮食等方面的需要,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动力。通过更新办学观念,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可以重新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并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条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非学历教育的忽视,致使培育出来的人才难以达到岗位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继续教育院校的非学历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应该将教育的重心由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确保教育培训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基于此,首先应该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空间,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力量和科研优势,为社会发展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有效实施以理论教育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为根本的教育模式。在设计课程时,要巧妙设置兴趣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要深入了解不同学员群体的发展需求,并根据岗位胜任的特点,大力培养学员的专业能力。另外,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并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继续教育体系通常是理论知识讲授课时多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训课时少,致使学生在上岗时感觉有心无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培训环节。此外,为发展非学历教育,还需要筛选教材内容,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教材应该体现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当增加实践培训环节,以保证其实效性。目前,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人们逐渐强化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此,很多成人开始追求不以文凭为目的的自由式学习行为,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院校有效掌握教育发展思潮,及时地调整教学模式,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学历教育进行调整,又要以成人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根本优化非学历教育,切实培育出一批善理论、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由上可知,要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应该在保证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设非学历教育课时,争取提高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

3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因此,继续教育院校应该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企业相关岗位要求为指导,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上岗人员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拥有成熟的操作技巧,既能有效解决当下难题,又能灵活应对新的挑战。每个学校均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难以独立应对新挑战。为此,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等横向沟通模式,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走出去”。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走出去,深入了解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尤其要掌握企业对上岗人员的知识系统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以此为导向,进行订单式教育培训或与企业联合培训。二是“请进来”。学校应该在人才培训工作中有效吸纳企业的力量。企业既可为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提供真实的实战基地,也可为学校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学校还可以从企业中邀请技术精英到校内进行技术课程的指导。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策略,既可保证学校的人才培训工作和企业岗位需求相契合,还可促使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在合作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并且最大程度弥补双方的不足,从而实现双赢。总之,学校应该推行合作教学,积极开拓资源整合渠道。实际上,单纯依靠专项拨款发展继续教育并不现实,继续教育的深化改革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强化校企合作,并有效吸纳社会资源。长期以来,受政策和体制等因素的局限,继续教育院校只能与其它相关教育机构合作,但这些机构大多缺乏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整体偏低,因而合作的成效并不高。为此,学校需要对校企合作渠道有更深入的认识,善于利用企业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上可知,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五、结束语

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继续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时明确自身定位,发现教学问题,并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该目标,首先,应该更新办学理念,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其次,保证教育模式的时效性、多样性。传统的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合时宜,被时代淘汰已成为必然,因而需要及时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对方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双赢。只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科学调整并优化继续教育模式,就能将继续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李曾辉 段然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彬.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4—68.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5—101.

[3]王纾,赖立.我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65—72.

[4]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5):13—18.

[5]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中外继续教育篇9

一、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1.受训者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对继续教育参训教师的课堂观察及对大多数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从思想上,教师们非常渴望参加继续教育,并且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也非常高,但真正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却不高。很多教师归纳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由于物理的课程特点及各个学校对物理课的安排比较紧密,大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工作非常忙碌,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另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对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教师的培养,使得很多教师好不容易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却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批准,也只能对继续教育望而却步,不能将理想付诸于行动。①除了上述课程及学校原因外,还有一些个人原因,比如大部分年长些的老教师,职称评聘完之后就把继续教育视为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完全没有受教育的主动性,单单只是履行义务的行为。另外,一些年轻的教师由于收入不高,对参加继续教育更多的是考虑培训经费问题个人能否承受,继续教育的结果与经济付出之间的利弊问题,所以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校或个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教师们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使得真正投入参与继续教育的行为与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态度令人堪忧。当然这种现状与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还不健全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找出各种问题的缘由,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培训者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瑕疵。(1)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是培训成效的关键,培训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培训大多安排在节假日,而且往往安排在短期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敷衍性大。另外,节假日是教师正常的休息时间,教师从心理上不情不愿,因此培训时常有不到场、迟到、早退,聊天、打电话、处理私事等不良行为,导致培训成果收效甚微。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选择适当的时机,尽量安排在正常工作日培训,中学学校管理者也应当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担和时间避让,化解培训与本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使教师无障碍地完成培训。(2)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现如今,中学的教材、教学方法已经过多次改革,但继续教育的培训者多是教师进修学院或大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他们知识丰富,但与中学教育脱节,对多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不甚了解,培训内容实用性不强,对实际教学实践没有指导性意义,是继续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很多中小学教师在接受调查时都谈到,大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以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但尴尬的是教育培训者多采取满堂灌的培训方式,忽略了受训教师的真正需求,使教师们感觉落不到实处,无法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对于大多数问题还是找不到出路,很难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应用,培训过后感觉实际收获与预期差距太大。多次这样的培训下来,消磨掉了参训者的耐心,使参训教师产生厌烦心理,故而也就无法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经过长时间深入的调研、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必须探索一种让新时代教师们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能。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需要根据培训的目的到实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调研教师们的真正需求,然后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解决继续教育效率低的问题。(3)混合培训的问题。大多数的继续教育培训,往往按照教师职称高低或教育阶段分班培训,却把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混合编制,而且培训的地点也多设置在城市,授课内容往往根据城市教师水平来设定,教学观摩也大多在城市的优秀学校举行。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教师来说,显然有失公平。城市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善,实验设施先进,实验效果明显,农村学校完全不能相比较。由于校情、学情甚至师情都差别很大,培训后,对于农村的教师而言,最困惑的问题是如何把培训中学到的优秀的教学案例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但多数情况下,教学条件没办法达到城市水平,生搬硬套的模仿反而使教学效果下降,直接影响了参训教师积极性。

3.培训费用昂贵,教师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费用的困难主要体现着在岗教师脱产参加教育硕士、博士的培训过程中。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发现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和教学实际没有办法有效结合,希望通过参加教育硕士学习来研究中学的教学模式、方法等,但绝大多数教师工资微薄难以负担昂贵的学费,继续教育还没起航就已经搁浅。另外,对于大多数中年教师,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已有的教学理念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系统性的学习深造非常渴望。另外,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较弱,这些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以及成果没有办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希望通过脱产继续教育学习深造来提升自我。但面对昂贵的学费问题时,养家糊口还是继续深造两难抉择,往往退缩。可见,经费问题也是导致我们在岗教师提升空间有限,对很多可争取到的机会望洋兴叹,严重影响继续教育成效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意向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在岗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完善,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素质完善创造优越条件。访谈中我们也对广大教师们的培训意向,进行了广泛调研,教师们希望继续教育的模式、内容、目标等能更贴合教学实际,现总结如下:

1.培训机构多样化。作为继续教育实施者的培训机构,在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保障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培训机构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案和策略直接决定了培训质量的高低和培训成效的好坏。在以往的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组织者多为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局,或各级各类的培训校,培训过程单一,培训内容枯燥。教师们希望有更多的培训渠道,比如大学研究生院、外省市的教师教育中心、一线教育专家协会等。(1)大学研究生学院。“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进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它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②其次,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需要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也越来越大,教师职前教育所获的知识已无法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另外,面对日趋严重的教师队伍竞争趋势,参加正规的研究生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已势在必行。所以,教师们希望能与大学研究生院的教师们多交流,并希望能有机会攻读教育硕士或专业硕士学位。因为,高学历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获得所学专业更多动态信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的教师还提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也应该提上继续教育日程,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开创继续教育新局面。另外,脱产进修可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琐碎的家庭事物,让自己心无旁顾地静心学习,使继续教育成效更佳。(2)外省市的教师教育中心。本地区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区域化的,有缺陷的,需要改革进步的,所以引进一些外省市的、适合本土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必不可少。对于太原市的大多数教师来说,很少有机会到外省市的优秀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想了解外省市的办学特色就变的非常困难,所以教师们渴望培训机构能邀请到先进省市的教师、教育中心工作人员等,能介绍一些先进的省市的教育发展状况、教育理念、教育措施,以适当取舍,不至于坐井观天。(3)一线教育专家协会。继续教育的目标是解决课堂上所发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新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的眼界大大开阔,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变得千奇百怪,种类繁多。广大的中学教师由于平时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系统地充电,再加上外出进修机会少,常常应付乏力。另外,书本上的教学理论空洞乏味,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理解起来困难又无助,诸多问题在实践中积累,解决方案不佳或无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所以在岗教师希望能与一线的教学能手或教育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最新方法,从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借鉴,有所改变,有所取舍。

2.培训内容多元化。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成一名专业教师,还得成为有教育成效的好教师,那么对于物理老师而言,仅仅掌握物理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比如,近年来,各大高校大面积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下降,就业问题严重。但各大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缺少,而是缺少适合岗位的技术型人才。我们教师应当对教育的发展模式准确把握,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综合类高校和技术技能型高校之间作合适的选择,而不是随大流。另外,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必然是能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得到学生配合,善于与学生交往的人。所以,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还有,随着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通过信息技术的参与,并融入学科所学内容,一方面能够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紧跟时代潮流,触摸学科脉搏;另一方面能够互通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借鉴先进经验,切实提高教师能力。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物理实验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效果不好也不直观,如果通过flash小课件的演示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比如,ppt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但教师们使用ppt的目的不是将板书抄写在ppt中,教师们希望将动画或视屏插入其中并与自己的教学步骤完美结合,小的视屏剪切或动画修改必不可少。但我们的教师是物理专科教师,对计算机模块的掌握必定有限,因此希望得到相关专业教师的辅导,对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模块式的具体培训,使教师实实在在掌握一些技能,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说,教育发展趋势、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技术辅导等方面的内容都应当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根据教师的需要适当增加,尽量使培训内容多元化。

3.教师们希望培训方式网络化。“目前,除了少数偏远地区外,网络已逐步进入我国中小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已基本完善。”①网络远程教育也逐渐替代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网络远程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不影响教师正常的工作,一个好的网络培训平台,又可以快速系统地丰富教学知识,使学习变得更加简洁和方便。③通过组织者广泛收取基层教师的共同心声,搭建一个长期的、高质量的平台,解决一些具有典型性、吸引性的问题,已成为现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好的网络培训平台可以极大化的扩展板块,让受训者学习虽然不受时间的制约,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实现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有效结合的高效、经济的继续教育模式。④

三、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

中外继续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SWOT分析;推进方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13―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的生成背景及其主要构成元素,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和鲜明的特性。它的展开逻辑和运行路线是由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独特因素决定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某一因素可能会对双边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同理,作为CAFTA的子系统的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全面而透彻地廓清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内外部环境,明晰优势和不足,是制定科学的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推进方略的基础和前提。

一、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SWOT分析

(一)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与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也加快了自身国际化的步伐,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继续教育国际化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国际化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人才支撑,并日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继续教育国际化

继续教育国际化即国际继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继续教育面向世界,重视借鉴、学习他国之长,是将本国教育融入到国际教育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跨国继续教育及国际继续教育合作将日益扩大并向纵深发展,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国际化作为本国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推进。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重要途径,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CAFTA问题达成共识;2002年11月,共同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11月,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2010年CAFTA已正式建成,现已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的“新兴经济区”。无疑,CAFTA的建立将为双边继续教育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二)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外部威胁(threats)

1. 继续教育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在规模、结构及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发展空间。据统计,目前全球留学生人数在210万左右,发达国家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80%以上,其中美国占30%,发展中国家仅占10%左右。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平均为其学生总人数的20%,而我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的比例仅为2%和2.4%。在开拓东盟国家继续教育合作市场的过程中,竞争也异常激烈,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东盟国家原来的宗主国以及与其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相关办学机构。

2. 跨国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机制不健全

继续教育跨国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是指在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对合作方继续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价并达成相关资格认证协议。跨国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是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必要的软环境和重要机制,是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跨国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与东盟国家签署相关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和规范发展。

(三)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内部优势(strength)

1. 地缘优势

从世界范围看,接受外国留学生比较多的一些国家,他们的留学生来源都以周边国家为主。因此,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继续教育合作具有鲜明的地缘优势,尤其是我国的广西与东盟国家既有陆路相通又有水路相连。广西与东盟国家具有亲缘地理关系,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与东南亚陆地接壤,是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目前,中国与东盟正在努力打通相互间的陆、海、空交通网络,这将使相互间的地缘优势更加明显。

2. 历史文化优势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南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东盟很多华裔来自该地区;广西、云南与东盟已经形成了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许多民族跨境而居,有着相近的民风习俗;广西的壮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龙族,以及越南的岱族、侬族等都是“同根生”的民族,在文化、生活习惯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20世纪50年我国为越南培养了大批留学生,这些当年的留学生在中越教育合作与交流中具有重大影响。

3. 互补双赢的合作优势

尽管我国继续教育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某些学科或领域则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基本能满足东盟国家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是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国家。我们的优势学科或领域主要有:一是特色学科,如汉语、中医、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二是国际贸易学科,如经济、法律、管理等;三是西医、理科、工科、农科等自然科学。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继续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在优质继续教育资源输出的同时,也应积极借鉴和引进其优秀成果。

(四)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内部弱势(wedkness)

1. 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主要是培养面向CAF-TA发展及东盟国家建设所急需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在双边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这尚未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一是我国尚未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体制、机制,以支撑、规范、推动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二是我国相当部分继续教育机构还没有将国际合作作为自身的一种基本职能来对待,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2. 国际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毕竟我们还处于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这基本上决定我国的教育(继续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合作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合作形式单一。国内

主要是不定期的中、短期专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类等项目上;国外主要依托孔子学院开展相关合作项目。二是合作的持续性不强。多数项目仅局限于交换访问学者、不定期的培训等,合作的可持续性不强。三是课程缺乏针对性。由于缺乏精通专业知识又熟识东盟国家语言的专业人才,所以很难编写出适合东盟国家学生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推进方略

(一)中国与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原则

1. 坚持依法办学,规范运作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必须依据我国现有的教育法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真正做到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同时必须遵守中国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尤其是拓展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2. 坚持“输出”为主,兼顾“输入”

交流与合作是双向的,但中国-东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中最为鲜明的一点就是教育优质资源的“输出”在双边合作中是主要形式。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输出”教育资源,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输入”东盟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坚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是坚持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与CAFTA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双边继续教育合作是CAFTA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坚持与CAFTA整体运作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与西部大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几个省份是西部大开发与CAFTA辐射带的叠加区域。所以,推进中国一东盟继续教育合作,应充分发挥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的政策叠加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推进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策略

1. 更新继续教育认知,树立国际化观念

国际化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继续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观念的国际化,要以全球的视角来认识继续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探寻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路径。1990年加拿大教育署在《没有国界和边界的教育》报告中,要求国内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组织目标之一,并制定相关政策来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指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因此,把握当今继续教育发展潮流,依据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部署,更新继续教育认知,树立国际化观念,将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东盟国家发展和CAFTA建设培养大批的专门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2. 制定规章制度,保障合作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政府不仅从宏观政策上指导与鼓励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还不断使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制化内容具体化,包括人员交流、外语学习、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等方面。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南地区的省份,尤其是广西和云南应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宪法和国家相关法规赋予或授予的权限,制定地方继续教育国际化相关法规,促进中国一东盟继续教育的合作与发展。

3. 形成多重机制,促进合作持续发展

中国一东盟继续教育合作机制,即在CAFTA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在继续教育合作过程中相互联系及其运作方式。合作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宏观机制,即协商、制定中国一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原则、整体规划等;其二,中观机制,即协商、构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继续教育合作机制;其三,微观机制,主要指协商、制定双方合作主体(高校、协会、团体等)之间的具体合作机制。三个层面的合作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推动中国一东盟继续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

4. 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发展载体

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发展载体,是推动双边继续教育合作的物质基础。一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其设为中国-东盟教育(继续教育)博览会常设性子会场,充分发挥其信息交流、洽谈合作和互通产品的重要作用;二是开发中国-东盟教育网络平台,即整合中国教育资讯和服务,建立一个集教育资讯、服务、管理及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为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提供必备的软件支撑。

5. 建立相关认证制度,促进合作的良性发展

建立相关认证制度是继续教育国际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东盟继续教育合作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教育体制不同,涉及的因素繁杂,长期以来双边在学位、证书、学分对等互认等方面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这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机制框架下,允许广西的相关部门和机构率先与东盟国家的对应部门和机构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以解决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继续教育合作中的学位、学历、学分、专业技术的互认问题,为双边法规性认证制度的制定及签署奠定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林,东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2]冯增俊,卢晓中,战后东盟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