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17:12

中外教师

中外教师范文篇1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周星和周韵[14]、李素枝[5]和谢晓燕[22]的3次研究设计为参考,以两所同层次高校内执教交际性口语课程的中外教师为研究对象,拟研究中外教师在EFL课堂话语总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提问的类型及其比例,以及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反馈的类型及其比例。(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城市相邻的两所同层次高校内的4名中国教师(CT)和5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FT)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教师都承担着2009级中文专业大学英语口语四级课程,5名外籍教师则承担了2009级英语专业口语四级课程。(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国内EFL课堂语境下中外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而不涉及任何课堂话语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探讨,因而采用以课堂观察为主的自然调查法,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数据采集共持续两周,其目的是获取不同教师讲授相同课程相同章节时的课堂话语。在未事先通知和不干涉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笔者对9位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对各自讲授的两课时(50分钟/课时)进行了完整录音,在课后与同事一起转写录音,并对音频和文字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

中外教师范文篇2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的需求,使得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远离主城区的各大高校,甚至一些中学均加天了引进外籍教师的力度,并积极鼓励本地区英语教师和外教合理分工,共同承担英语课的教学。文章通过对本地区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英语教师与外籍教师在教学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试图通过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找出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使其互为辅助,以达到提高地方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根据温晋方(m)对外籍教师的影响进行的问卷调查,外籍教师对学生语言习得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英美概况、第二课堂、听力课最有利于NESS''''(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s)为中国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建华和刘建刚(2001)透视了NEST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其研究总结了NEST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特点,如表演教学、实物教学、交际法、节外生枝、集思广益等,并指出了外教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如语言优势、丰富的阅历、开放的性格等。邢沛玲(2002)研究了NEST的课堂管理,教师形象等特点,并指出NEST在中国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间题。胡晓琼(2001)对NEST精读课教学进行了跟踪研究,同时对学生有关NEST与NNEST(non一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s)精读课的看法意见进行了分析。外籍教师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增补新内容等多方面比中国教师更具优势,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也更喜欢外籍教师讲授精读课程。综观国内有关NEST教学的研究,不难发现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外籍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中外教师英语课堂教学的互补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跟踪,找出二者之间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一、中外教师的英语教学特点

1.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中国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反对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他们重课文内容的社会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轻课文的语法结构。他们植长于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而且大多数外教还擅长简笔画,对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在黑板上几笔勾勒出来,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也一目了然。外教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鼓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他们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例如,口语课堂没有现成的教材,外籍教师就以某个国家为背景,设置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将要面临的种种场景,每个场景就是一堂课,从下飞机到机场出口,人住旅馆,学校报到、注册等各种场合均使用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用语。这样,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元、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外教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交流,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他们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英语。因此,外教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进行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外教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我们所熟悉的交际法,如pairwork,groupwork和choruswork。他们喜欢将座位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布置。有时甚至将学生带到户外草坪、湖边等地方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简单、生动、有趣。如讲到“电脑对人类的影响”这一间题时,外教会在黑板上写出“Advantage'''',与“Disadvantage”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的任务是罗列学生的发言,最后组织大家逐条审定,启发学生进行补充和删减,于是答案就在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中产生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还不容易遗忘,所以值得中国教师效仿。据调查表明,76%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练习机会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严谨的课堂秩序与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国教师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随意说话。外籍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宽松的交际环境,让学生随意落座;有时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还会变换上课地点,带学生到草坪、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授课。从实践和行动上参与必要的社会知识、经验及其应变的学习。总之,课堂管理原则是以人为本,灵活而有实效。比如,我们在本校美籍教师Katie的口语课上看到:她在引导学生讨论“jobinterview"时,是将课堂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招聘会现场。她让学生站在教室的四周,给一部分学生发了一些卡片,卡片上设计的是有关就业面试时可能会问到的一些问题,让另一部分学生充当老板,相互提问,约两分钟以后,要求“找工作”的学生"switch”换boss再问同样或类似的问题。然后,再交换角色,原来的老板变换成求职者,再讨论相关问题。整个课堂看似“无序”,可教学效果很好。

3.对教师形象的认识。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持重,中国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都以严肃认真的师表为楷模。因此,在学生面前很重视自己的形象,认为为人师表应该庄重严肃,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举止得体,衣着大方。而西方人则主张弘扬个性,注重个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形象也多幽默风趣、善于表演。有时一些不拘小节的动作让学生瞳目结舌。语言代表文化,外籍教师的介人如同活跃的“酶”给中国英语教学注人了活力,他们把活脱脱的语言与文化一并带来,用他们得心应手的母语,驾轻就熟地给中国学生讲授英语,这种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是中国教师无法比拟的。

4.外教的考核方式。外教的考核方式可以概括为频率高、范围广、形式多。每上完一个单元他们就进行一次考试。每次考试都以一定的百分比记人总成绩。不仅如此外教还将平时作业、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和到课率以一定的百分比记人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抱佛脚的做法。考试形式方面,外教除了采取笔试以外,还采取单独口试、对话、作报告及论文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就考试的安排而言,中国教师通常是安排好了时间和考试顺序,通知学生就是了,而外教却不然。在Katie的口语课上,她画了一个表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去填自己学期考试的安排。然后,她会按学生自己填入的顺序对他们进行学期口语考试。

二、籍教师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中存在

1.不了解中国的英语教学方法及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中国英语教学虽在向实用性英语方向进行改革,但是多年的教育定式和考核理念使教学和学习都在应试下兜圈圈。比如,表现在读写一类的课上,大多数外教擅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他们经常忽略对语言点的讲授;不了解大学英语课程要求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词汇,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好的成绩。中国文化深受孔子的传统文化信念的影响,中国人以间接的或模糊的方法对待各类问题,很少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富有表情地讲,学生们安静、认真地听讲,以表达对教师的尊敬。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呈保守状态,学生们往往羞于开口和难以有勇气与教师或在同学间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学过中国文化的外籍教师认为中国的学生们是文明的、认真的,但不够诚实,其错误结论的导出在于不理解中国文化对现代中国学生的影响。同时,西方教育注重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外籍教师不会宣布“标准答案”,学生学习感觉没有方向;英语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强和性格外向的学生容易占据课堂,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当然,外籍教师一般不会使用中国式的家庭作业和课后辅导,因此,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和习惯用习题衡量学习水平的中国学生来讲,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2.不能很好使用中国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外英语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差异,国内英语教学大纲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外籍教师对国内使用的教材,普遍认为内容有较大的滞后现象,采编的形式也多单一朴实,往往由他们自己选用和增补外来材料,故他们选编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随意性,缺少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比如,有很多外教不教音标。所以外教对于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巫须解决的最基础的发音问题没有多少帮助。

3.教学水平。在我国从事英语教学的一些外籍教师,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的外籍教师水平有限。根据张奕等(2005)的调查:大部分外教年龄在20一30岁,教学经验有限,而且一般仅具有本科学历。来中国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历史、生物、计算机、数学等,但较少有人系统地学习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语言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笔者在某高校也了解到,同时来自美国的几个外教中有一个在教学方面特别受学生欢迎,原来他在来中国前是大学教师。由此可见,外籍教师本身的素质对英语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外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或过低。有些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语言实际能力,不了解学生仍然存在着语言方面的障碍,不给学生一个应有的沉默和思考期,一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这种过高的要求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语言学习表现得焦虑不安,遇到回答问题时就低下头不敢出声。另一方面,个别外教将中国的大学生当小学生来教,课堂上做游戏唱主角,且游戏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而对这样的游戏很反感,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5.授课缺乏系统性。有些外教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比较随意。一个阶段的课讲下来,学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学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6.成绩缺乏统一考核标准。对于同级异班的学生成绩缺乏统一标准。教师不同,考试标准不同,要求不一,造成成绩无可比性。比如,A班的甲同学口语成绩获95分,而B班水平相当于甲同学的乙同学却仅获70分。

7.对我国的常规教学管理细则不知或知之甚少。如对考试须知、课堂管理须知、课外辅导、相互交流活动等都不太了解。外籍教师来自世界各地,国籍、专业各异,对不同的教育体系的体验也有较大差别。

8.外教与中国教师缺乏沟通。笔者在自己所在的高校了解到,外籍教师渴望与中国的外语教师就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中国的英语教学体制以及教学要求等进行沟通。但大部分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他们之间很少往来,有的甚至没有往来,所以对各自的教学缺乏了解。

三、应对策略

1.规范管理,提高课程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外教所在的院系应该在每学期开始之际就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课时安排等。同时也应该让外教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四级、六级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感觉外教的课堂不仅趣味性强,而且知识性强。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外教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妨扬长避短,尽量发挥他们的语言优势,安排他们承担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或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果我们只让外教去讲授几门课程,那么,他们的价值就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我们可以要求外教向全校开授选修课,或根据他们的专长、专业定期为学生和中国教师做讲座。讲座的话题不限,可以讲授有关西方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或热点话题。我们还会发现,外教不管何时或在何地出现,便很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外教的另一个魅力来自于他们可以参与英语角、担任比赛的评委或在话剧中扮演角色。外教的出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就是说,外教对活跃校园的英语学习气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定期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外教应该和中国教师一起定期参加系里组织的教研活动。一方面,管理部门可以从外教那里得到他们对学生、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意见,同时把学生对外教的建议反馈给他们;另一方面,中国教师和外教一起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

5.加强对外教的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外教的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可以避免外教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针对中国教师,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因此,在对外教进行评估时,我们也可参照执行。如采取专家听课、教师相互听课交流、学生评教等方法。作为教师个人教学业务提高的一部分,每位外籍教师每学期需参加一次同事的课堂讲授活动,并提供非正式的反馈意见,同时与同事进行广泛交流。要求大家把反馈意见用简单的书面形式递交外教教研室。这样,外籍教师间增加了交流,形成了一个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协作精神的团队。

中外教师范文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不久,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精神,以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领的中国大学校长一行于1979年11月赴美国考察,揭开了中外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合作的数量大大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已经开始起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00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夕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山东、扛苏、辽宁、浙江等省市,这种发展趋势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电气信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等。

近年来,我国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向高层次、宽领域发展。国务委员陈至立还代表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标志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达到了—个新层次。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和应对举措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问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合作者大部分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课程质量和学术声誉都难以判断和保证,而绝大部分处于前列的大学还在持观望态度,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不论是非学历成人教育还是高等学历教育,都是经济管理类多、理工科较少,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本校特色设立的特色专业较少,致使本校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从长远来看,这种专业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师资和图书资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外籍教师队伍不稳定,现有的教师大多达不到师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没有正式的图书馆。在教学方面也还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课程和教材引进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照搬国外的学分制来管理教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中夕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独特功效。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外方合作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设立合理的投资下限,另一方面还要加紧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以吸引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审批和宏观调控这两大职能,尽快出台能突出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的专业目录之类的纲目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中外合作者要做好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以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避免低水平办学项目的重复设置。对于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可能需要政府、媒体、学校、学生一起进行监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这个问题上,则一定要结合本校现状来引进合适的课程和教材,以减少盲目性。

2.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管理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化特征是探索教育产业化和投资收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但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不违犯国家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合作办学者双方利益及教育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规范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经营行为认识不到位,监管也滞后,因此造成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产权不明晰,使出资方和合作方的利益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账目和资产管理混乱;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具有随意性;领导体制不顺畅,举办者和办学者关系不协调等。

规范合作办学的经营行为,首先应重视保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政府部门应将中方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按折价人股的办法确定中方的投资比例,并在合作办学的章程中加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出资人可以从每年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合理回报部分归出资人所有,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和处置,并受法律保护,以激发外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其次应严格会计制度和完善审计监督。允许出资人从当年办学的结余中提取合理的回报,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扣除办学成本并按规定预留发展基金和提取其它必须的办学费用后的余额。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办学机构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再次,健全理事会(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强化理事会的作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管理层次,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保障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3.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管理问题

正确管理和合理使用外籍教师,对于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并加速双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历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色是外籍教师多,大量外教的涌入使国内长期以来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外语教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客观地激活了国内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然而,在对外教的使用上,很多办学机构仅仅局限于语言课,甚至是单一的听说课的教学环节,并不注重开发外教的其它潜能,也就是说,只重视有形的“外语”,不重视无形的“外智”。外教的学科背景多样,其作用也应是多元的:在语言教学以外,可担任其它专业课的教学或教研工作;也可以参与部分教学设计工作;还可以参与学生的一些课外集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中外合作办学办成货真价实的中西合璧教育。另外,盲目引进外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外语培训市场急剧膨胀,外籍教师往往供不应求,鱼目混珠,其结果是外教管理出现混乱,外教质量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4.中外合作办学中不能忽视的德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对外开放性办学,其主要特点是由办学各方组成的董事会(或其他类似机构)来共同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德育的地位如何体现。毫无疑问,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也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既然总体培养目标不变,那么德育的地位同样也必须保证。高校的德育仍继续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工作,尤其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的原则和德育首位的原则。其次,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应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发挥“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对中外教师要内外有别。对外籍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有益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他们一些不健康的做法则予以劝阻并通过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予以限制。对国内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守好德育这块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156.

[2]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与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48—50.

[3]肖地生.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9-12,

[4]杨辉.市场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J].教育科学,2003,(12):52-55.

中外教师范文篇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改革开放不久,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指示精神,以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领的中国大学校长一行于1979年11月赴美国考察,揭开了中外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沿海地区合作的数量大大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已经开始起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300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夕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山东、扛苏、辽宁、浙江等省市,这种发展趋势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电气信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等。

近年来,我国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向高层次、宽领域发展。国务委员陈至立还代表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签署的第一个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定,标志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达到了—个新层次。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和应对举措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问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外合作者大部分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课程质量和学术声誉都难以判断和保证,而绝大部分处于前列的大学还在持观望态度,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不论是非学历成人教育还是高等学历教育,都是经济管理类多、理工科较少,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本校特色设立的特色专业较少,致使本校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从长远来看,这种专业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师资和图书资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外籍教师队伍不稳定,现有的教师大多达不到师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没有正式的图书馆。在教学方面也还来形成一个科学体系,课程和教材引进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照搬国外的学分制来管理教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中夕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合璧的教育独特功效。

笔者认为,要解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体层次不高的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外方合作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设立合理的投资下限,另一方面还要加紧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以吸引外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审批和宏观调控这两大职能,尽快出台能突出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的专业目录之类的纲目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中外合作者要做好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以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避免低水平办学项目的重复设置。对于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的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可能需要政府、媒体、学校、学生一起进行监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这个问题上,则一定要结合本校现状来引进合适的课程和教材,以减少盲目性。

2.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管理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化特征是探索教育产业化和投资收益驱动的必然结果。但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不违犯国家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合作办学者双方利益及教育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规范经营管理,才能实现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经营行为认识不到位,监管也滞后,因此造成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产权不明晰,使出资方和合作方的利益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账目和资产管理混乱;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具有随意性;领导体制不顺畅,举办者和办学者关系不协调等。规范合作办学的经营行为,首先应重视保护中外双方的合法权益。教育是WTO规则下的“服务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在WTO的规则下是“商业存在”,政府部门应将中方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按折价人股的办法确定中方的投资比例,并在合作办学的章程中加以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出资人可以从每年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合理回报部分归出资人所有,按自己的意愿支配和处置,并受法律保护,以激发外资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其次应严格会计制度和完善审计监督。允许出资人从当年办学的结余中提取合理的回报,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扣除办学成本并按规定预留发展基金和提取其它必须的办学费用后的余额。因此,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办学机构的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再次,健全理事会(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强化理事会的作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管理层次,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保障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3.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管理问题

正确管理和合理使用外籍教师,对于真正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改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并加速双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历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色是外籍教师多,大量外教的涌入使国内长期以来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外语教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客观地激活了国内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然而,在对外教的使用上,很多办学机构仅仅局限于语言课,甚至是单一的听说课的教学环节,并不注重开发外教的其它潜能,也就是说,只重视有形的“外语”,不重视无形的“外智”。外教的学科背景多样,其作用也应是多元的:在语言教学以外,可担任其它专业课的教学或教研工作;也可以参与部分教学设计工作;还可以参与学生的一些课外集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中外合作办学办成货真价实的中西合璧教育。另外,盲目引进外教,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迅速发展和国内外语培训市场急剧膨胀,外籍教师往往供不应求,鱼目混珠,其结果是外教管理出现混乱,外教质量不尽如人意。我们应该严格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学士以上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4.中外合作办学中不能忽视的德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对外开放性办学,其主要特点是由办学各方组成的董事会(或其他类似机构)来共同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德育的地位如何体现。毫无疑问,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也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既然总体培养目标不变,那么德育的地位同样也必须保证。高校的德育仍继续围绕培养“四有”新人,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工作,尤其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学校德育工作领导的原则和德育首位的原则。其次,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应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发挥“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对中外教师要内外有别。对外籍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有益做法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他们一些不健康的做法则予以劝阻并通过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予以限制。对国内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守好德育这块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156.

[2]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与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48—50.

[3]肖地生.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9-12,

[4]杨辉.市场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J].教育科学,2003,(12):52-55.

中外教师范文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

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培养目标模糊。我国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和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及信息技术等实用性教育项目和相关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考虑,课程体系上英语课程比重较大,学生专业课削减严重,未能按照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目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一般包括中方教师、中方聘用的外籍教师以及外方合作院校教师,师资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直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总的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中方聘用的外籍教师整体偏少,且大多集中在英语课程,能胜任专业课程的少之又少,没有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和广泛的招聘渠道,缺乏专业的教学考核衡量标准。外方合作院校教师无法长期留在我国,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外方在选派人员方面可能欠缺综合考量。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同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般家庭条件较好,缺乏吃苦和拼搏精神,个性比较张扬,视野比较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除了专业学习,还有外语学习和出国挑战,容易受到多元的西方思想意识影响。(三)中外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中外双方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对教学管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在我国较为传统和保守的教学理念下,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教师上课也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十分欠缺,与社会脱节严重,中国学生自主性较差,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过分干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本能出发,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注重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教学主要采用引导模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较为自主独立。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优化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方案应把国外的培养标准与我国的教育特色结合起来,以引进外方先进教学理念和优质课程为思路,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优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将外方优质成熟的课程融进中方课程体系,加强语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的衔接,建议语言课程不要集中在前两学年,适当分配部分到第三学年,加强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引进的外方课程不应集中,建议分散安排到每个学年,使外方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可以产生持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学习,更要强化实践环节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校企合作,特别是要多安排学生到有跨国背景的企业实习。(二)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课程共享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优质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和教师资源。部分课程与教材可以原原本本引进,也可以将外方比较成熟的内容融入到中方课程,将中外双方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国外领先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或者是在课程的考评手段上引进外方的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进优质教师资源方面,可以组织中外双方教师通过教学访学、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教学、教研和科研的合作交流。中外合作办学还需有效整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共享平台,共享优质课堂影像、网上课程等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发挥外教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应与外方建立教师互访制度,通过访学、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中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加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现教师的本土化建设。此外,还需积极引进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同时扎实的外国学者、专家、海归人员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外籍教师管理上,需建立健全招聘和管理机制,严格资质,对外籍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及国情普及,每位外教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作为联系人,建立专家监督小组定期听课,保障外教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外教的聘用效益,增强外教与中方教师的交流,除了上课之外,积极利用外教资源开展英语特色活动,如开设讲座沙龙、英语角、英语第二课堂、创办英语杂志等。(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业务水平培训。中外合作办学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团队,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英语工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育人。其次应该学习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际通用法则,了解项目各项合作条款。中外合作办学应为教学管理人员多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比如培训新形势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规定和新要求,外方的教育体制和各项法律制度等,还应让教学管理人员有机会去外方进行实地交流和学习。(五)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高招生标准来促进生源质量的提高,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素质,比如对英语单科成绩设置标准分数线,加试英语口语,还可以对招收到的学生进行入学前的集中培训。学习国外管理手段,强化学生的培养过程管理,推行高校宽进严出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扩大选课覆盖面。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对外交流的特殊性,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在思想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专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课上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将一些政治主题穿插到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班会中去,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信。(六)构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外合作办学应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借鉴境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从外部质量监控和内部质量监控同时研究,构建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评估监控,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跨境教育机构的评估与认证。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中外双方联合管理委员会,全面监督中外合作办学的各项工作;落实中外双方的定期互访机制,从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同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定期联络制;建立学生评教制度等。(七)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经验和教育技术来提升我国自己的办学能力和国际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本专业学科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迁移、渗透和辐射作用,甚至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进教学方法和优质资源的应用范围。中外合作办学应该适应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经济改革服务,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输出和输入。

参考文献:

[1]王静梅,申俊龙.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7-29.

[2]刘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79-81.

[3]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7):20-21.

中外教师范文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分析;优化建议

质量和管理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中外合作办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和普通办学有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教学管理对合作办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现状,采取合理的措施,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增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了国外优质资源的引入,为国内教育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借鉴,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区别于普通办学,由于营销理念的渗透,必须以优质的教学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促进了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创新,人才培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创新;时代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中外合作办学能够通过与国外优秀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中外合作办学。聘用外教是难免的,在聘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对外教的考核不到位,个别院校所聘人员水平低,素质差,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有质的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应对新的挑战,但事实上,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机会少,学习频率较低。部分教师以年老体衰为由,忽视后续自我提升,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需求。相关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参与培训持消极态度,无益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生源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一些合作办学院校生源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入学门槛低,所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难度。加之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区别,有为了出国深造的,有为了提高外语水平的,有为了就业需要的,甚至有的只是为有张文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升学和就业兼顾,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三)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单一化,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教学反馈滞后,因多方面原因,反馈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才反馈到管理人员,无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改进,教学规划的制定和最新的信息脱节,教学规划缺乏针对性,教学管理效果不佳,很难体现出合作办学的优势。(四)中外文化差异。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不同,中外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别,影响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影响下,教学理念相对传统,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欠佳。西方教育以尝试性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以引导为主。

三、加强教学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指挥者,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对学生的感召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严格教师的聘用,规范聘用程序和用人标准,减少和杜绝错误地认为外教只要能说外语就能任教的不良倾向,全面考核外教的资质,聘请优秀外方教师任教。从办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规划所需教师的人数,通过正规程序考核与选拔,并做好岗前培训,为走向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与专业培训,并通过业务考核和绩效分配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赛课、教学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高。加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多为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选择吸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二)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但实施中国学历教育的必须遵守我国的有关规定。个别职业院校为了经济效益,通过降低录取标准获得更多的生源,虽然增加了招生数量,但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应有的困难,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学习基础,外语不达标,出国深造成为泡影,既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基于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严格录取标准,按章办事,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增设外语水平测试、政审、体检等环节,确保生源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三)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完善评估体系是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改变单一的评估主体,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系向多元化发展。通过评估信息全面反映教学现状,运用国家教育部门、社会、家长等的优势,发挥他们的多元化监督作用,并通过对多个评估主体的评估信息的整合,全面反映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现状。为解决中外合作办学中评估反馈滞后问题,建立完善的实时评估体系,实时反映教育教学情况,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优势,通过问卷调查、讨论、反思等多种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实时评价,以便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促进课堂教学完善,使中外合作办学不断优化与进步。(四)教学模式的改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也不例外,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拓展学生思路,开阔视野。例如,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可充分运用网络优势,通过微课方式展现给学生,突出重点;对一些热点话题,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每个人都有开发潜能和优势、展现才华的机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适当增加学生的实验课、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鞭策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试模式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束缚学生的个性需求。改变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出全面评价。比如可以把学生平时的上课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质量和数量、上课发言、参加各种活动、社会实践、实验课操作情况、阶段考核等都作为评价内容,并折合成一定的比例,和期末测试共同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最后给出综合得分。这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各尽所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高。(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对外交流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如歌颂祖国的大合唱比赛,书法展、乐器演奏等,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主题团日、班会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严格招生标准,提高英语单科的入学分线,并加试英语口语测试,提高所招生源的质量,借鉴国外管理模式,重视过程管理,实行宽进严出,扩大选课覆盖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共同产物,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意义,从师资队伍、生源问题、缺乏系统、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中外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采取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严格选拔,确保生源质量、创新评估体系、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优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佳.浅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12-13.

[2]桑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7):77-78.

[3]张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67-69.

[4]朱敏,潘虹.刍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方合作教师队伍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186.

[5]姚九成,邵建明.影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石油教育,2016(04):44-46.

[6]秦琼.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与融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5):31-35.

中外教师范文篇7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国内和国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在国内学习阶段通常安排国外合作高校的外教来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外教课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外教课教师来自外国合作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熟悉国外教学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对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课和考试过程中,与国内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够理想,考试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如果在国内学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外教课及后续的国外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下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为例,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教材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2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双语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双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即汉语)和外语(通常为英语)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方式:即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1)维持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的大部分过程使用中文来进行,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则进行英语注解和说明。这种方式是双语教学的最初级阶段,即中文讲授加英语注解,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2)过渡式。过渡式是从维持式向沉浸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大。课程的教材、板书、作业等一般使用英语,课堂讲解则根据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这种方式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同时熟悉国内国外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3)沉浸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从授课、讨论、作业到考试全部使用英语,只在讲授个别重难点时才用中文。沉浸式对教师的中文要求较低,一般外教都能够胜任。在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中具体采用上述哪种教学方式取决于课程性质、难度及学习目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原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逐步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分别使用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维持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该门课程的前两章分别是引论和供给需求原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入门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中文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基本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用中文讲解的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英语注解,可以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过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在讲授、板书、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中中英两种语言并用。具体来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课程重难点内容使用中文讲授,图表、案例等其他内容可以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这样安排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逐步让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既要讲授课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讨论。第三阶段:沉浸式,英文为主,中文为辅。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板书、课堂讨论、作业几乎全部使用英语,只在个别难点部分辅以中文讲授。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英文授课,并逐渐能够用英语讨论及答题,最终目标是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在“微观经济学”中最后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理论的运用,内容相对简单,讨论性话题较多。另外,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参与各种讨论。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两类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译本通常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注重理论的运用、实例较多,缺点是教材内容较多,篇幅太大,价格昂贵,实例与国内经济脱节。国内学者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相对来说,篇幅适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也包含一定的实例。缺点是语言太抽象、内容较难、案例较少。“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一本中文教材,同时选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如中文教材可以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时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侧重地运用教材和参考书。在维持式和过渡式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在沉浸式阶段,以英文参考书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通过对国外经典教材的阅读,了解国外教材的行文风格,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

4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中外教师范文篇8

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严格保证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严格保证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始终是中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课程,目前引进外方提供的课程占总课程80%以上,同时引进国外最新原版或实用性教材,占教材总量的90%以上。

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效执行,学校制定了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重视过程管理、完善学术标准已经成为中心教学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理念。学校成立学术组,由外籍教务长负责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中外教师组成,同时聘请教务管理部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术组成员定期进班级听课并做评价记录,每周举行工作会议,交流各班级教学检查情况,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同时,积极做好外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每一位新任外教在走上讲台之前都必须经过教学培训和课程指导,使外教充分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同时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经课程主管审查符合教学要求后才能走上讲台。为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民主权利,每一课程结束前教务管理部都要向所有听课学生发放“教师评估表”,让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不记名评分。对于评分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师,课程主管即要求其及时整改,如果整改还达不到要求的,中心将会提前解除工作合同。这不仅是对教学质量起到严格的监督管理作用,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权益。

二、重视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规范办学制度促进健康发展

随着近几年生源逐年减少,教育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心的发展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和生源危机。为了体现学校国际教学特色和综合办学能力,学校积极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所有外籍教师都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申办文教专家资格证,同时按照国家外事制度派专人负责做好每一项外事管理及服务工作,外教对学校工作环境总体满意度较高,目前在职外籍教师70%都是工作满2年以上,最长的在我校工作已满6年。公安外事主管部门曾来我校突击检查,因没有任何违规现象而受到检查部门的认可和好评。同样我们也是非常重视中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中心聘用的所有中方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严格按国家劳动法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提供相应的待遇。中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为在职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福利,不断促进和提升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

2010年中心计划招生..名,实际招生..名,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及相关学历毕业生。中心设置的专业有: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管理。学校采取自主招生(非计划)择优录取。对于完成规定课程的学生可获得外方合作学院颁发的高等专业写实性结业证书。在广告宣传中对于学校的办学性质、招生对象、录取条件以及收费标准等我们都作明确的公示和阐述,并严格按简章阐述的条款和内容执行。目前中心在校学生近..名,外籍教师..余名,中方教师及管理人员37名,返聘及工勤人员5名。2010年学校财务收入为..万元,总支出为:..万元,盈余总额为:..万元。

三、重视理事会管理决策机构作用,积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

中外教师范文篇9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对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列强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执教,这是外籍教师的雏形。南通聘请外籍教师始于通州师范学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张誊先生就先后聘请了6位日本籍教师讲授理科、农业等课程,1906年张警先生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聘请8位日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江苏省教育厅统计,江苏省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为599人,2005年为624人,2006年为657人,2007年为698人,2008年已达到733人。外籍教师已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笔者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校方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时间安排。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对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

(3)调查详情。发出调查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为93.6%。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65名,专科生330名;男生162名,女生233名;英语专业学生%名,日语专业学生35名,其他专业学生264名。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157名,二年级学生166名,三年级学生72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准备情况

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准备情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外籍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责任心较强,但部分外籍教师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带入中国,却不能处理好娱乐和工作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课前准备工作及作息时间安排。故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外籍教师师德教育和教学常规管理,以避免各类教学事故,提高教学质量。

2.2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

课题组把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就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讲授内容、教学安排等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籍教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变化较多,上课有新鲜感。课题组为进一步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参与外籍教师授课过程,课题组发现外籍教师能经常运用电脑、多媒体、图片、电影片断、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授课内容以及教材使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调查发现:本科学校的外籍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权限较大,教授内容基本由外籍教师本人选定,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给外籍教师选定教材,教授内容按照课本进行。课题组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外教自己选定教授内容,往往教学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安排不够紧凑,教学目的不明确,上课随意性较大。而选定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囿于书本,知识面得不到拓宽。故笔者建议,学校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外教补充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③大部分外籍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较强,个别外籍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随意、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教育。

2.3学生对外籍教师教学的评价

外籍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价见表3。课题组在就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调查中发现,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考核总体来说难度较低,考试的形式随意、轻松,随时让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或进行一组对话就算进行了考试。大部分学生在综合外籍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后表示,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总体是好的、令人满意的,但有些英语底子较好的学生却并满足外籍教师的教学,他们对外籍教师的满意度不高,有些甚至对外籍教师产生了厌倦情绪。

3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取样的样本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涉外部门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以及学生对外籍教师的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统计结果,课题组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辅以访谈等方式,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根据调查情况,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3.1坚持聘请标准,严把聘请质量关

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聘请标准,严格学历和专业要求,要求外教出示学历原件、TEFL证书、工作简历以及原聘学校的推荐信,聘方应着重引进具有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外教,并看重外教在原聘学校的教学、生活实际表现[f21。同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①聘请外籍教师母语必须为所教课程语言,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聘请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教学资质,如教英语必须有TEFL或EFL等语言教学证书。调研中发现,拥有这些证书的外籍教师经过语言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学效果较好;③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1~2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在上一任学校工作、生活表现良好,学历和专业背景最好为所教课程或与所教课程相关。课题组调查发现,部分外籍教师有学历造假行为。因此学校在聘请审核外教时,应要求其出示学历证书原件;④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上一年任期学校的推荐信,如果条件许可学校可与外籍教师上一任期学校取得联系,以全面了解外籍教师各方面的表现。

3.2加强岗前培训,重视日常管理

为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特殊性,学校外事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学生情况、教材内容、课表安排等情况,鼓励他们根据需要补充材料,若自带教材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可提前交付印刷。同时还要向外籍教师介绍中外文化差异、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在外籍教师生活管理方面的规定、生活指南、教学生活联系人等等,并把上述内容汇编成册,分发给外籍教师。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外籍教师到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热情会逐渐降低,生活圈子越来越广,娱乐生活的过度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对比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系部和外籍教师生活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外籍教师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其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3要求外籍教师定期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合作

中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外籍教师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课堂上活泼、风趣,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教学气氛好。中方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严谨规范,对知识点传授主次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好。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起备课、写教案、共同到课堂授课。学校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并根据外籍教师专业特长组织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活动,双方教师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外教师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分享国外教育资源正在不断成长和发展。[1]皖西地区是革命老区,发展相对缓慢,对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皖西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和皖西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推进与英国高水平大学特色专业的合作与交流,融合国内外最为优势的教育教学新思想和新成果,施展中、英大学各自特点和长处,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的发展思路,以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基础,通过中英高校合作项目的建设,使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和皖西地区经济发展对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资源[2];同时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促使皖西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同类型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一、合作办学概况

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2000年3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目前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皖西学院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格林威治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英国获得研究经费和咨询服务收入最高的大学之一,也是教育部推荐出国留学大学之一,学校现有400多个专业课程,在校生规模30000余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再者,它不仅具有英国资历较老大学的容颜和味道,同时又具备现代大学的格调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已被公认为在英国大学中应用性专业建设处于带头作用的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格林威治大学已先后与安徽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开封大学等多所高校成功开展过合作办学。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主动探讨人才的培养问题,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高质量,同时,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然而,从过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暴漏出一些问题:首先,合作制度不完备,合作办学的方式和内容单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派遣和引入,导致联合办学点外教和学生数量少,达不到合作办学开展目标等窘境。其次,合作办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合作办学学生在国外高校学习时,即要学习当地语言,又要学习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阻碍了学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学习的能动性;再次,师资力量明显短缺,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2+2”是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高校从合作办学条件和培养需求等方面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师资源,导致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缩水。最后,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制度尚未建立,对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认识不足及缺少预防措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主要出于短期利益的需要,不能真正为合作培养的人才、高校以及办学模式的长期稳定发展完善制度体系。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中外合作培养“复合工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能力全过程培养。以该专业内涵为基础,综合皖西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英方格林威治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模式以及各种教学和实践内容与环节,以培养具有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复合工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为宗旨,通过双双共同商讨确定教学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彰显特色,完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工程能力全过程培养。(2)鼓励教师参与中外合作培养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讨。借鉴格林威治大学课程建设的优势,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外合作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对教学管理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体系等方面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中外合作培养的教学资源进行研讨,以适应中外合作培养模式的新特性,并制定相应政策给予支持。(二)建立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必须在大一年级完成学术英语达标教育、规范教育,破除语言障碍,为未来参加各级别的学术科研活动搭建沟通桥梁,教学活动中突出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学术标准和创新意识训练,同时规范学术行为、学术思维,还包括规范写作能力、学术交流等,启发学生产生创新求变的意识。中外教育单位相互配合拟定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中的各子教学任务必须采用菜单模式,各子菜单模式务必与最终达到的学术标准和获得的技能相呼应,学生只要遵照菜单模式进行学习,就可以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风格和学术能力要求,明确自己学习目标,并获取对应的基本技能。当学生步入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学习时,语言学习不再作为重点要求,学术思想则更为突出,其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批评性和创新意识。(三)建立适合中外合作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高层次的教学名师为高质量的学生培养提供了保障。通过借助中外合作培养模式途径,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应以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师,提供更多教师赴国外合作高校进行访问和学习,努力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突出、规模结构合理的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国际眼界的国外及科研学术活动经历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促使教师队伍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来完成双语授课或全英文授课,扩大学校国际映射力和竞争力。[3]充分利用合作高校的优势资源,大力引进合作高校的外籍教师,或尝试合作高校老师利用网络实施远端教学活动;其次,在确保教学水平的前提下,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达到合作培养专业的外籍教师比例。再者,还可以多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做交流和访问,定期为教师和学生们举办讲座或开展学术会议等。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水平,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另外,还应在中外合作培养项目中倡导“传帮互带”,从合作项目内部持续培养和挖掘优秀教学人才,做到项目实实在在帮助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四)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管理体制。所有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必将造成教育的趋利化,也会严重影响教育本性。要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首先务必改变对中外合作培养办学的根深的思想认识,消除借助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嚼头的想法,真正实现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根本目标,以借助国际化发展作为机遇来提高自身高校的教学水平,为后续自身学校的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夯实基础。中外双方高校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等有关规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办法、教研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试制度等,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4]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确立管理人员服务新理念。“以学生为本”是近现代大学制定管理制度的基础,因此,必须为学生学习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促使有关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在互助互爱、彼此包容的良性气氛中,创建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在确定学生参与原则和程度基准上,最大化赋予学生管理权限,促使学习态度等学风建设问题的逐渐改善。

四、结语

皖西学院机械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探索出一些符合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如何高质量的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同时,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为地方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高校的建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报告(2010-2015)[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2]孙智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45-147.

[3]马媛,徐永赞.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