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继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9:30

中外继续教育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1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将“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列为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目的是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有关法规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推进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与战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研究,决定于近期对全省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的继续教育是指高中后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函授、业余/夜大、脱产、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各类培训、自考助学/特色自考助学、研究生课程班、考前辅导,以及继续教育中的中外(境内外)合作办学等。

二、调研内容

1、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

(1)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办学类型、层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及来源;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的教学、学习方式;院校机构设置、管理模式;高等学校设立的学习中心、函授站;学生人数、学费标准等情况。

(2)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原有的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历史变迁;现有成人高校数量及成人高校调整改革情况。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开考专业、层次、注册人数,社会助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力量助学)等基本情况。

(4)广播电视大学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办学类型、层次、规模、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及来源;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的教学、学习方式;省、市、县级电大设置及管理、运行模式,省、市、县级电大独立设置、合并、转型基本情况。

2、继续教育开展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分析。跨国、跨境合作办学(含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基本类型、层次、模式、规模、专业范围,收费标准,师资来源及结构,主要的教学方式,审批办法与监管措施等基本情况及管理问题的分析。

3、继续教育的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1)继续教育总体的成绩与经验

(2)各类继续教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3)各类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4、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继续教育总体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各类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5、继续教育的管理与政策分析

(1)整个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分析

(2)各类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分析

重点研究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内容:⑴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与机制前瞻性研究;⑵继续教育需求分析研究及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于行业、系统、区域、社会的发展;⑶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⑷构建学历与非学历的沟通与融合机制分析研究;⑸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与体制改革研究等。

三、调研方式

1.实地调研:我厅将组织专家成立调研组于分片前往各高校进行实地调查、研讨和座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数据采集:通过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数据采集和资料收集。其中现状数据采集以截止到20*年*月底的数据为准。

四、调研要求

1.请各校根据要求,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并盖章于20*年*月*日前寄回问卷。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社会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对自身继续教育的职能和定位不清晰,导致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报酬,也就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损耗取得最大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动损耗换取更多的经营成果。通过分析研究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可以将普通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高校的科研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只有做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办学目标。最终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统一发展,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

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2.1继续教育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是对参加工作或者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高层次追加教育[1]。根据继续教育的定义,可以得出继续教育是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信息;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补充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机构、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现需求。2.2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继续教育经济效益是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素质,降低商品劳动损耗,抵扣教育过程中的全部经费以后得到的纯利润。从计量上显示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公民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是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过程,是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劳动过程,这个过程和其他劳动一样有一个投入和产出,所费和所得的问题。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内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的生产效益,也就是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所费和所得、消耗与成果之间的对比。外部经济效益是高等教育最终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根据高等教育给教育部门带来的最终效益。高校继续教育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一定促进外部经济效益的提高,高校追求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其目的是追求继续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然而外部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2]。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具有延迟性、间接性、潜在性、多效性等特点。

3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3.1拉动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激发了社会创新热潮,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社会化,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需要接受知识能力快、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好的高级职业人才。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着提高劳动者技能、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等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普通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重视继续教育,并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技能。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增加继续教育投资,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楼以及学校生活的各类物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这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培训相关产业的发展。3.2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普通高校通过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的技术人才,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为了抢占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员工创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力,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可以加快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其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双方共同育人,可以积极改进企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开拓了国外市场,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外语培训,让企业的员工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面临的难题。通过培训,高校可以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创新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管理。3.3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报告中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处于中国转型社会背景环境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民情、社情,以社会转型发展需求为基础,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连接起来,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继续教育,为国家、社会和大众服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各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高校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相连接,在广大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继续教育,缩小城乡差距,让科学创新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教育理念,满足终身学习发展需求[5]。不断丰富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制度,将信息技术引入继续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移动式、合作式学习空间,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为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数字网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立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系统和适应远程教育特点的培训模式,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硕士研究生8000多名,成为我国高校远程教育的领头羊。

4结语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通过分析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高校必须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继续教育的资金、人力投入,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提高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莉.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3):233-233.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新升格;医学院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每年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而到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这十六年来,全国共增加普通高校1489所,增加了139.02%,在这些新增加的高等学校中,很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在办学经验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原来的普通高校存在不小差距。

一、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系统的调查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新升格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面,有的学者提出应包含师德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业务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技能、创新能力等内容[1];有的学者提出将能力提升、学历提高、个性化教育、知识更新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2]。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采取全员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和开放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3];有的学者提出了提高认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体现教师培训个性化、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开发网络资源、加强管理、中外合作的对策[4];有的学者提出了有组织地学习和自我学习提高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讲座式”培训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5]。在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教育体系、提供经费保障、培训形式多样、建立反馈制度的对策[6];有学者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校本培训提出了专家指导、科研驱动、互助小组、网路教学的形式[7];有学者提出了“三分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即分类指导(按照师德修养型、学历提升型、知识拓展型、能力强化型、成果创新型五种类型)、分项培训(院校合作、院企挂钩、院系配合、对口帮扶、自我完善五项)、分步提高(从师德合格—学历达标—智能强化—成果优化—教师专业化五个方面逐步提高)[8],这是目前相对完善的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模式。

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员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现在医学人员所接受的便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医学教育,形成的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体的知识结构,这就对医学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深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在医学继续教育内容上应增加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有关内容,包括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再教育、医学目的的再教育、社会人文科学再教育[9]。有学者提出医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有:执业前培训(包括执业医师考前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培训(包括三基培训、科室轮岗、外出进修)、网络培训和学历教育[10]。同时不同的医学专业有不同的继续教育模式。许淼在分析现有护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着眼于全员性素质提高、建立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评估体系等建议[11]。

三、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师资建设的迫切要求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升格医学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卫校发展而来的,师资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来的中专教师,而新招聘的教师基本都是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方面卫校的老教师缺乏科学研究,教师知识有些陈旧;一方面新招聘的教师没有到过一线的专业岗位,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医学师资建设已经成为新升格医学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和医学发展的实际,分析和研究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构建适合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并用以指导实践,是新升格医学高校重要工作,这对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新升格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新升格的高等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培训体系不完善。②接受培训难度大。升格前院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不高,因此尽管教师培训意愿强烈,但接受培训难度较大。③继续教育形式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培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学习机械、被动,缺乏行业实践锻炼,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学不到真正有用和先进的知识。④培训经费难落实。目前新升格高校的培训经费基本上都是由本校解决,而我国的多数新升格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针对上述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切实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如对骨干教师,可举办骨干教师进修班,不断提升其科研和教学能力,并积极鼓励其参加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研讨会,谋求合作发展的机会;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对于助教和讲师,可以安排其参加助教进修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减少培训难度,学校应适当减小扩招力度,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教师。再次,组织教师到医院、社区或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实训和实习,让教师了解现代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在实践中增强职业认同感,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总之,新升格医学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着力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真正符合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作者:董雨琴 单位:杭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柯志坚.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8-50.

[2]黄金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8(4):94-95.

[3]况明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23):51-52.

[4]王晓燕.促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4):37-38.

[5]张明责,刘冬梅.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06(10):31-33.

[6]肖胜春,肖晓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5):12-15.

[7]罗展鸿,周志高.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模式探究[J].继续教育,2008(8):49-50.

[8]尹华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三分法”模式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43-145.

[9]贾敏.当代医学模式转变与继续医学教育[J].中华综合医学,2002(5):466-467.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问题提出

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长0.9%。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到2018年农民工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外出农民工数量、本地农民工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见表2)。分析其中原因,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无关系。2015年3月5日,“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由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15》。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的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技能和人力资本。制造业现代化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自然会被淘汰。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城中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加之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综合原因造成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农民工一般指户口在农村但不务农、在城市或乡镇打工的这一类人。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虽然户口不在城市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文化低”“能吃苦”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感以及眷恋性不强,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是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上学,所以他们对城市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虽然相比较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户籍、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职业技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下,想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所接纳还很困难。(二)继续教育概念。继续教育一般指结束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或全日制在校学习后,在工作中所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按照举办的主体分为社会机构继续教育、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和政府主办继续教育。政府主办继续教育往往是通过社区或者是当地企业来实现。按照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技能型继续教育、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也从原本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发展为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移动学习。对于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来说,更重要的往往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不断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呢?(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缺乏主动性,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一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有工作或者是买房落户,更多的是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意识,这种自我提升意识会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度。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仅满足于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和城市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去大型购物中心看电影,很少有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想法。例如去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自主报考一些学历提升的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自觉接受一些办公软件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想参加继续教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承担能力,甚至害怕被骗。有的不知道自己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培训,进行哪个方向的培训,这都需要专业人士和部门的指导。2.政府举措不到位。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办方、组织方应该是政府,政府只有大力宣传并出台相应政策,企业、机构、学校才会有相应措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需要帮扶的群体多,所以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规定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或学历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从供给方来说还是以社会机构为主,职业学校虽然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派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也是从管理角度来考虑,个人报名很少。相对于农民工对职业学校的较高信任度,社会培训机构很难让农民工放下警惕心,市场不规范时的种种骗局案例让人记忆犹新。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心无力”,社会机构“有心无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会简单很多。3.社会对农民工接受度不高。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乡下人”“没文化”“素质差”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也以不同于父辈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真正接受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己努力参加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企业或周围人却不认为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往往低看,不兑现升职或加薪的承诺。加之农民工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被市民认为是没有品位、没有素质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需要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工: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他们的父辈,很少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几乎没有人去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所以继续教育的成果很难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体现出来。他们到城市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没有精力去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继续教育,只是疲于奔命地工作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城市越大,生活方式越快捷,生活成本越高,生存的压力越大。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立足率远远小于中小城市。城市中机遇多、风险也大,“一夜暴富”的宣传比比皆是,农民工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反而会产生投机心理,形成“读书无用”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学士的年薪比副学士平均高40%,高中学历比高中以下学历高20%;在我国,虽然这一趋势还不明显,但是高学历人群在收入水平、个人素养、知识更新、生活方式、孩子教育等方面开始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人群。应通过各种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才能改变生活。(二)供给层面:市场不规范,缺乏可行性政府指导。从2000年起,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强调关注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如何操作、由谁来主办、培训经费、培训指导等都是急需明确的问题。首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的。进入城市后如何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融入城市,这是农民工需要进行的第一个继续教育;找到工作后为熟悉岗位进行的岗前培训属于第二次继续教育;熟悉现有工作岗位想要晋升岗位或者提高工作待遇从事技能性更高的工作是第三次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较熟练后想要从工人或技工变为管理人员需要学历上的提升,这是第四次继续教育。每一次继续教育都需要有政府层面或政府指导的公益机构进行指引,这也是对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但是目前能让农民工信任的指导机构非常少。

四、对策及建议

(一)搭建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教育平台。农民工由于其自身认知和知识面的局限性,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于就业的方向和需求不是很清楚,找工作的方法大多集中在老乡介绍、路边人才市场等待、个体中介方面,规范的指导和可靠的就业信息网络非常少。政府应该作为主导承担起搭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农民工四方的综合服务平台。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指导农民工就业方向,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招聘信息的企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资格;指导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平台上就业、职业资格、学历提升等方面的信息,供农民工参考;搭建农民工实名认证注册平台,使其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自己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反应在平台上,使平台起到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而政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农民工反应的信息调整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和培训内容。在这个平台上,政府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扮演协调、整合、监控的角色。政府的主导不仅表现在对平台的建设和监控上,更应该体现在对继续教育的分层次指引上。农民工的分层次继续教育分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提升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分入职前继续教育、入职后技能提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教育则主要满足想要从工人岗晋升到管理岗需要学历的农民工,侧重于大专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则主要是生活习惯、人文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讲座和活动,这方面应由政府主导社区来举办。(二)创设适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自我国2001年高校扩招、大力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后,农村学生可以上高中的基本都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门专业并提升学历,毕业后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因此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初中学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面对这样的群体进行继续教育,不仅内容要进行细分,继续教育的方式也要切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的热衷程度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很多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网络,主要是借助于手机,信息化手段对于他们既熟悉又陌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要结合他们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和手段,以激发兴趣、引导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移动端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伴同课堂实操教育。农民工虽然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看新闻看视频,但是如何灵活使用手机获取就业和培训信息,以及避免诈骗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移动端的继续教育方式,面对面的授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获取技能的方式。面对面技能培训在培训时间上要符合农民工工作特点,培训地点最好有固定场所。(三)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应该结合实际统一规范,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和选择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社区大学进行继续教育,如德国、美国,只要想学习就可以在社区大学注册入学,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然后按照要求修满学分拿到合格证明。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也应该根据职业技能培训、人文历史素养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来设置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侧重实践操作,能动手操作的不用理论讲解,循序渐进地安排课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农民工的上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提升培训则可以讲解一部分理论,因为这时工人已经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再讲解理论能让他们和实践对应起来加深理解。人文历史素养的继续教育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的安排上应以有趣、有益为主,多举办一些讲座、讨论,让大家把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说出来,让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引导并介绍一些历史人文故事。学历提升的课程则要依托院校来完成,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委托,对工人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利于管理又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也有利于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完成城市化进程。虽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不乐观,但是只要多方努力,政府牵头,市场规范,多层次、多角度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会建立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2]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8.

[3]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4]李彦颖,张学英.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的调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06)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医院管理;问题及对策

医学继续教育的意义是指经过高等院校的系统性教育后,对在职的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以期满足人民群众的治疗需求[1]。医学继续教育可促使在职的医护人员能够获得新的医学知识、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操作技术等内容[2]。随着全世界普及医学继续教育,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培养出较多的现代医学知识扎实的人才,其对我国的医疗事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在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调查,以期提升在职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全市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300名在职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3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男性124名,女性176名;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4.56±5.32)岁;年龄段人数:<30岁者127名,30~40岁者121例,>40岁者52名;工作经验1~32年,平均(14.58±3.96)年;工作经验年段人数:<10年者154名,10年及以上者146名;职位:初级职员128名,中级职员93名,高级职员79名;学历:研究生43名,大专为167名,中专为90名。1.2方法。采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问题调查卷,通过不记名的方法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在职人员的基本资料、继续教育学习情况、学分完成情况、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希望得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以上在职医护人员的问卷经过审核后通过简单或程序化的数据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对300名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完成规定学分后,其中完成规定学分较为困难的医护人员占55%,以升职为主要目的医护人员占70%,认为继续教育对医疗工作很有必要的医护人员占74%,认为继续教育对医疗工作没有必要的医护人员占26%,自费进行继续教育的医护人员占96%。2.1对医护人员继续教育造成影响的因素。工作较忙145名(48.33%),经费不足68名(22.67%),家庭条件不好45名(15.00%),培训机构较远24名(8.00%),身体状况较差18名(6.00%)。2.2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内容。新医疗工作知识78名(26.00%),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97名(32.33%),临床管理知识65名(21.67%),医学研究论文写作60名(20.00%)。2.3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培训内容水平低下76名(25.33%),教育管理不合理92名(30.67%),积极性较为缺乏72名(24.00%),师资力量欠缺60名(20.00%)。2.4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方式。医学教育网站42名(14.00%),培训班63名(21.00%),医学病案讨论58名(19.33%),学术讲座43名(14.33%),学术论坛52名(17.33%),脱产进修23名(7.67%),自行学习19名(6.33%)。

3讨论

有较多的医护人员片面的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知识只是为了职位升职的需要,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在继续学习,也有一部分医护人员认为进行继续医学教育会带来负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继续教育的含义不够了解,只注重形式上完成任务,加之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的支持和管理远远不够,学习经费投入不足,只能在本院进行医药教育活动交流,不能到其他医疗机构学习相关知识,缺失对医疗技术的交流以及相关知识引进的机会,因此无法达到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目的[3]。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施行的过程中,有多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及学术论坛等实体性制度学习路径。多数医护人员只是为了利益,完全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有的部门未规定考核规章制度、教育标准和达标后的待遇,导致较多的医护人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标后,却没有相应的薪资待遇提升,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得继续医学教育无法充分的发挥其带来的鼓励和帮助作用,从而使医护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兴趣和学习的信心[4]。在医院发展的同时开展继续教育较为困难,其只注重视医学技术的交流,定期邀请各种医疗专家以及教授来院进行演讲。由于演讲的知识专业性较强,且与之对应的医护人员又少,同时成本较高,导致大部分的新项目很难开展,因此导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施行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题。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演讲,受到了底层医护人员的专业内容、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所有医护人员的个性需求,从而对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上以及管理者管理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今,医院还无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水平上,传统老套的考试方式和考试试题,考试内容有较高的重复率,且针对性与实用性相对较差,适合底层医护人员的需求方法较为缺乏,选择学习内容或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5]。医疗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却很少提及到医护人员的服务认知、服务质量等全面性服务的目标。多数医护人员身兼数职,造成较多的在职的医护人员无法进行脱产学习。在职医护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从而满足不同的社会群众的医疗的需求,同时能够拉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让医护人员逐步的学习多元化的医疗知识,不断对自身的思维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6]。因此,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优化,可使医护人员在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后的效果达到理想目标。医疗事业若想要不断快速发展,则需储备丰富的人才。对历史和现实医疗科技成果进行丰富和超越,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而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7]。因此,对教育观念进行创新以及积极的改变优化,从达到继续医学教育的理想目标,提升医护人员的创新能力。医疗的先进理论、前沿的医疗技术以及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往往不能满足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需要,故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8]。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情况,先进的医疗模式包含了生理、心理、社会3种全新的概念。在职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多种类型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新的理论、体系以及新学科的知识进行掌握。因此,需要对继续医学教育以往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变,不能只注重技术的培养,需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对交叉专业人才予以重点培养,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促使交叉专业的快速发展[9]。通过对教育观念及教育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势必会带来不断进步的教育方法,同时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逐渐广泛,教育内容不仅提高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对医护人员职业生涯中的人文、伦理医学给予提升。为此,除了医疗技术方面的不断学习和更新外,医护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以完全的融入社会和医疗的不断发展中。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10],还要顾及到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专业知识,使其能够灵活的掌握运用临床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优化能力;且培养医护人员的未知医学方面的探索兴趣,对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处理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此外,还要注重医护人员的自控力、自尊心和自信等方面的培养。对在职的医护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过程中设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可有效帮助推动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编制合理、科学、规范、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建立在职医护人员的培训的系统和制度,制订合理的奖励制度。为积极学习的医护人员提供脱产进修的机会,多参与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以自身个人拉动全院,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对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资料进行归档,采取学分制进行有效管理,准确落实一体化的管理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300名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同时完成规定学分后,其中认为完成规定学分较为困难的医护人员占55%,以升职为主要目的医护人员占70%,认为继续教育对医疗工作很有必要的医护人员占74%,认为继续教育对医疗工作没有必要的医护人员占26%,自费进行继续教育的医护人员占96%。综上所述,医务管理层需对继续教育方式进行改进优化,通过创新多种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在职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浅谈新疆和静乡镇卫生院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3):169-170.

[2]徐雪峰,孙晓英,杜立中.中美儿童医院临床运行体系及儿科医生继续教育情况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4):367-370.

[3]宋仙保,杨爱平,熊可慧.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探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36(2):67-70.

[4]邓婉君,夏欧东,黄卫.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3(1):9-12.

[5]王健,杨华,赵琦,等.上海全科规范化培训毕业学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33-38.

[6]宋仙保,杨爱平,熊可慧.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探讨[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36(2):67-70.

[7]吴婉玲,王丽霞,付宁娜,等.北京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情况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5):382-386.

[8]喻鹏铭,王玲,胡佳,等.基于"云论坛"的心肺物理治疗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和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8(3):54-57.

[9]周晓敏.行动学习法在产科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9):1296-1298.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6

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长0.9%。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到2018年农民工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外出农民工数量、本地农民工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见表2)。分析其中原因,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无关系。2015年3月5日,“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由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15》。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的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技能和人力资本。制造业现代化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自然会被淘汰。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城中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加之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综合原因造成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农民工一般指户口在农村但不务农、在城市或乡镇打工的这一类人。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虽然户口不在城市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文化低”“能吃苦”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感以及眷恋性不强,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是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上学,所以他们对城市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虽然相比较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户籍、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职业技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下,想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所接纳还很困难。(二)继续教育概念。继续教育一般指结束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或全日制在校学习后,在工作中所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按照举办的主体分为社会机构继续教育、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和政府主办继续教育。政府主办继续教育往往是通过社区或者是当地企业来实现。按照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技能型继续教育、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也从原本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发展为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移动学习。对于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来说,更重要的往往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不断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呢?(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缺乏主动性,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一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有工作或者是买房落户,更多的是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意识,这种自我提升意识会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度。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仅满足于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和城市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去大型购物中心看电影,很少有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想法。例如去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自主报考一些学历提升的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自觉接受一些办公软件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想参加继续教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承担能力,甚至害怕被骗。有的不知道自己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培训,进行哪个方向的培训,这都需要专业人士和部门的指导。2.政府举措不到位。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办方、组织方应该是政府,政府只有大力宣传并出台相应政策,企业、机构、学校才会有相应措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需要帮扶的群体多,所以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规定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或学历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从供给方来说还是以社会机构为主,职业学校虽然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派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也是从管理角度来考虑,个人报名很少。相对于农民工对职业学校的较高信任度,社会培训机构很难让农民工放下警惕心,市场不规范时的种种骗局案例让人记忆犹新。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心无力”,社会机构“有心无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会简单很多。3.社会对农民工接受度不高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乡下人”“没文化”“素质差”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也以不同于父辈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真正接受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己努力参加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企业或周围人却不认为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往往低看,不兑现升职或加薪的承诺。加之农民工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被市民认为是没有品位、没有素质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需要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民工: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他们的父辈,很少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几乎没有人去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所以继续教育的成果很难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体现出来。他们到城市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没有精力去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继续教育,只是疲于奔命地工作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城市越大,生活方式越快捷,生活成本越高,生存的压力越大。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立足率远远小于中小城市。城市中机遇多、风险也大,“一夜暴富”的宣传比比皆是,农民工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反而会产生投机心理,形成“读书无用”的概念。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学士的年薪比副学士平均高40%,高中学历比高中以下学历高20%;在我国,虽然这一趋势还不明显,但是高学历人群在收入水平、个人素养、知识更新、生活方式、孩子教育等方面开始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人群。应通过各种方式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才能改变生活。(二)供给层面:市场不规范,缺乏可行性政府指导。从2000年起,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强调关注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但是如何操作、由谁来主办、培训经费、培训指导等都是急需明确的问题。首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应该是分层次、分阶段来进行的。进入城市后如何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上融入城市,这是农民工需要进行的第一个继续教育;找到工作后为熟悉岗位进行的岗前培训属于第二次继续教育;熟悉现有工作岗位想要晋升岗位或者提高工作待遇从事技能性更高的工作是第三次继续教育;职业技能较熟练后想要从工人或技工变为管理人员需要学历上的提升,这是第四次继续教育。每一次继续教育都需要有政府层面或政府指导的公益机构进行指引,这也是对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但是目前能让农民工信任的指导机构非常少。

四、对策及建议

(一)搭建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教育平台。农民工由于其自身认知和知识面的局限性,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于就业的方向和需求不是很清楚,找工作的方法大多集中在老乡介绍、路边人才市场等待、个体中介方面,规范的指导和可靠的就业信息网络非常少。政府应该作为主导承担起搭建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农民工四方的综合服务平台。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指导农民工就业方向,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审核招聘信息的企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资格;指导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平台上就业、职业资格、学历提升等方面的信息,供农民工参考;搭建农民工实名认证注册平台,使其可以在平台上了解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自己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反应在平台上,使平台起到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而政府、企业、继续教育机构也可以通过农民工反应的信息调整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和培训内容。在这个平台上,政府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扮演协调、整合、监控的角色。政府的主导不仅表现在对平台的建设和监控上,更应该体现在对继续教育的分层次指引上。农民工的分层次继续教育分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提升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分入职前继续教育、入职后技能提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教育则主要满足想要从工人岗晋升到管理岗需要学历的农民工,侧重于大专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则主要是生活习惯、人文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讲座和活动,这方面应由政府主导社区来举办。(二)创设适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自我国2001年高校扩招、大力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后,农村学生可以上高中的基本都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一门专业并提升学历,毕业后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因此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初中学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面对这样的群体进行继续教育,不仅内容要进行细分,继续教育的方式也要切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的热衷程度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很多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网络,主要是借助于手机,信息化手段对于他们既熟悉又陌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要结合他们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和手段,以激发兴趣、引导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移动端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伴同课堂实操教育。农民工虽然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看新闻看视频,但是如何灵活使用手机获取就业和培训信息,以及避免诈骗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移动端的继续教育方式,面对面的授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获取技能的方式。面对面技能培训在培训时间上要符合农民工工作特点,培训地点最好有固定场所。(三)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应该结合实际统一规范,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和选择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社区大学进行继续教育,如德国、美国,只要想学习就可以在社区大学注册入学,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然后按照要求修满学分拿到合格证明。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也应该根据职业技能培训、人文历史素养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来设置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侧重实践操作,能动手操作的不用理论讲解,循序渐进地安排课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农民工的上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提升培训则可以讲解一部分理论,因为这时工人已经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再讲解理论能让他们和实践对应起来加深理解。人文历史素养的继续教育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的安排上应以有趣、有益为主,多举办一些讲座、讨论,让大家把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说出来,让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引导并介绍一些历史人文故事。学历提升的课程则要依托院校来完成,可以由政府主导,企业委托,对工人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利于管理又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也有利于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完成城市化进程。虽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不乐观,但是只要多方努力,政府牵头,市场规范,多层次、多角度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会建立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2]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8.

[3]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4]李彦颖,张学英.新生代农民工在职培训的调查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06)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

一、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综合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明进程中的一大标志。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以及深入研究专业方向,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拥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基础和音乐文化素养。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含量,增强他们的自我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完善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品格,塑造人生观等等,使他们在学习之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个人素养能够满足社会进步要求,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够先进一方面,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很多人不自觉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崇拜。特别是高等音乐院校的成人教育部分,他们自身同全日制学生相比,拥有很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于音乐文化的追求更为执着,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过度喜爱外国音乐的情况。另一方面,忽视了本土的音乐文化教育。音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慢慢得到发展。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音乐教育的发展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基础,单纯去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音乐教育少了文化根基,导致课程设置中缺乏延续性。

(二)音乐教育定位不够从目前来看,在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存在校方缺乏重视的情况。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中,出现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同时缺少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外加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等,严重影响了教育水平。由于对继续教育的定位不够合理,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存在问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培养的规格需要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很难开展继续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高等音乐院校在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体系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拥有多元化的教材、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教学形式。就现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普遍倾向于专业化发展,多元化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等音乐院校在教学内容和专业化程度上,过于追求高精尖的专业知识内容,导致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氛围也比较沉闷。对于成人继续教育来说,太过于高难的教学内容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很难全部接受并吸收掉这些知识,影响了他们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也会导致他们音乐素养较差,无法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师资队伍力量较差,教学设备不健全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开展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存在师资力量不强的情况。高等音乐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影响了教学效率,还有待于加强。具体来看,在高校音乐学院成人继续教育中,教师编制不足,团队建设的不够完善,由于大部分继续教育课程开设在双休日,所以很多时候安排教师授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与此同时,有的专业授课教师对于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之中不够积极,外加专业素养有高有低,部分教师自身并不具备多元化教育理念等等,严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另一方面,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在一些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室中,只是配置了多媒体,缺乏其他的设施,很难有效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三、音乐艺术院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健康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包含我国民族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以及思维方式和风俗特点等,是一个具有多维形式的体系。在立足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各国音乐文化的精华之处,坚持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多元化教育理念,掌握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深入了解世界音乐文化,重视各国文化的学习与交流,促进音乐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建设。教师还要根据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生特点,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建立适合他们发展的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内容,让他们掌握其中的差异性,不断培养其音乐素养。其次,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音乐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成人继续教育之中,可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促使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促进他们的多方面发展。此外,在进行成人继续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其实践运用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以及知识基础。最后,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吸取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与音乐继续教育的教学经验,根据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形成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音乐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还能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发展提供重要意义。

(二)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各民族音乐要进行合理教学,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开展多方位的音乐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模式,推动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音乐课程设置之中,可以增加民族民间的音乐内容与世界音乐历史,让他们在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的情况下,更多了解世界音乐文化内容,完善自身的音乐文化体系。在开设理论选修课的时候,可以设置能够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的课程,不断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适当地讲解一些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高等音乐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种技能选修课,注重学生们的个人情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内涵,学会欣赏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增强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热爱程度。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其个人的音乐文化体系,增强音乐技能,激发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展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形式,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具体来看,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学习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等形式,传递音乐文化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信息化的教学平台,根据成人继续教育特点,通过微课或是翻转课堂的形式,让他们在双休以外的时间也可以进行音乐学习。充分借助校园网或是图书馆网站等,开展多元化的音乐网络课堂形式,有效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开展远程教学,让成人继续教育减少空间的限制。此外,进行成人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感受音乐文化氛围,在交流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程度,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赏析能力。

(三)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有实用价值的公共必修课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借鉴国内外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优秀教材内容,吸收高艺术水准且风格独特的中外音乐典籍等,通过整合,建立一个满足时展要求的资料库。与此同时,还要树立多样性与个性化的音乐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以及音乐赏析方法,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其创造能力,提升创新水平,完善音乐继续教育课程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另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还要增加有实用价值的公共必修课。目前音乐艺术院校中成人继续教育开设的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英语、艺术概论;专业基础课成如和声学基础、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除此以外,还可以增设音乐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好地适应成人继续教育与发展。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理念,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这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成人来说,这项课程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高校需要重视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能够锻炼社会成人的表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保障。此外,开展教学实践课,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演出实践和工作实践之中,对于成人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门课程,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在岗位中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还要适当开设科研实践课,可以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让他们接触一些音乐学科论文写作方法,或是研究某项课题,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在创业实践课中,可以很好地培养社会成人的就业能力,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工作素养。

(四)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看,首先由于成人继续教育与正常的在校生不同,很多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师对此重视程度并不高。所以,需要提高他们对成人继续教育的重视,积极开展更多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其次,还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扩展教学信息内容,在信息时代下,需要培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他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微课等形式,让社会成人在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提升了教学效率。最后,教师的思想观念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发展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调整自身的知识文化结构,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更好地为学生们展开教育教学。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对教师展开培训活动,采取合理的培训方法,规划培训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学习,经常听取专家讲座,还要支持他们考取证书等,为音乐教育提供更多优秀教师。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国内外的音乐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扩展教师知识结构水平和专业视野,培养他们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打造更多复合型的优秀音乐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教育出更多可用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音乐院校的成人继续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其教学内容需要呈现多元化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推进社会成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继续教育进程,从而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成人继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了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等,这些因素影响了音乐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所以,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成人继续教育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渭敏.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85-87.

[2]蔡姣.新时期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机遇与困境选择[J].教育现代化,2018,(13):115-116.

[3]郝赫.浅析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J].知识经济,2017,(20):156-157.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图书馆;继续教育;文化功能;延伸功能

1.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图书馆不仅仅是人们阅读学习的场所,也是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公共职能部门,它所体现出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从古至今,一些文人学者和有识之士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和认识到了图书馆对人类文化交流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继而陆续创办了各种规模的书馆、书院等,中国历朝历代都保存有大量的官府藏书,此外,一些外国的传教士在来到中国时也带来了很多具有先进思想、文化的西方书籍,加快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进程。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把很多馆藏书籍文献上传共享,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让人们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2.图书馆对教育的延伸功能

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思想,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可以说,当今的社会就是学习型的社会,学习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终结,而恰恰是人一生步入社会真正学习的开始。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一个“自然人”成长为“文化人”。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提出把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要实现的四大目标之一。学习型社会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种有效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社会的公民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人们不再受入学年龄、学习内容、教学时空、学习方法的因素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获取知识。而提供这种自主学习方式的场所便是图书馆。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最便捷的全程服务,使读者在此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弥补了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扩大了读者的知识视野和研究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读者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在现今的大环境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最先进的继续教育手段已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可。而这种继续教育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图书馆网络教育形式,数字化图书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有效工具。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具备先进的“导航”功能,能为广大读者及时提供最新、最精准的信息,各种图像、声音、文本、影像、科学数据等读者所需的信息,都能由读者自行操控和选择,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对自身“因材施教”。图书馆作为人类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下述几大特点。第一,社会性。图书馆的受教育群体不分国籍、种族、性别、行业、肤色,图书馆是真正的平等、开放、自由之所。第二,全面性。图书馆藏书各成体系又相互渗透,这些知识常常突破了本专业旧有的知识范围,把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地加以了扩展。第三,灵活性。人们在图书馆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第四,经济性。图书馆的教育成本要明显低于学校教育的成本。书籍的年代传承使更多的人用更少的钱就能得到丰富的知识,一本藏书可影响和受益几代人。众所周知,我国有很多在各行各业都颇有建树的专家,如钱学森、李四光、曹禺等大家,都是终其一生与书为伴,并从书籍和学习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平凡的普通人,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但日复一日读书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也完善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提高了我们的素质和修养。

图书馆是古今中外人类知识文化精粹的汇聚,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对知识的传承和传递,读书不仅让人得到了知识,也使人的心灵得到了愉悦和放松,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可以说,图书馆是公民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课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图书馆安静、安全、和谐的氛围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要求读者在馆内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大声说话、衣着得体等,增强了读者的公共道德意识,洗涤了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这一良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精神的熏陶和道德的升华,为提升个人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起到了巨大作用。人类通过图书馆这个良好的媒介不断地进行着继续教育,现代图书馆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也在快速地更新以适应读者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新事物和新变化,将有力地加强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全体民众精神的乐园。

作者:宋松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9

一、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以社区学院功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建设

在19个区县社区学院建成的基础上,年重点推进区县社区学院整合区域内各类终身教育资源的功能建设,基本形成能够开展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和市民终身学习活动的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进一步在管理运行、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教学内容与形式、评估标准、课程信息化、学业学分化等方面探索适合社区学院发挥综合平台功能作用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发展路径。

2.以“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在第一期40万用户系统平台建设工程基础上,年继续推进系统平台的拓展和学习与管理功能的完善。实现市、区县、街镇(乡)、居(村)委四级网络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对学习者在任何网点、任何时段的网上学习情况,实施个人信息全息管理,初步建立市民网上学习档案库;形成网上资源建设机制,通过委托、奖励、购买、租赁等方法,推动和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各区县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开发网上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建设分布式资源数据库,并运用市级网络管理平台的服务功能,形成全网资源的综合调度,实现各级网络站点教育与学习资源的共享;尝试建设网上交流展示和互动体验平台,建立网络展览馆、图书馆,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读书交流、网上讲座论坛、网上学习优秀评选等活动,营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快乐学习的终身学习氛围;鼓励区县积极开展市民网上学习模式探索。

3.以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建设

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使其在学校建制、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师资队伍、校舍设施、业务功能等方面落实健全。年计划推进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

4.以老年教育、农村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建设

继续开展年度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召开年度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组织编写老年教育课程系列教材;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组织实施“老年人学习网”二期规划与建设工作;继续举办“老年教育艺术节”系列活动。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区县统一领导、乡镇具体实施、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农民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成人继续教育改革实验,继续加强和发展以农民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农村教育;继续配合市信息委做好“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联合各有关单位、机构、组织和区县政府,依托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推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与法律知识、职业与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5.以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

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开展第二轮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年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申报工作,通过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的开展,促进各区县探索创新社区教育科学长效的体制机制,开发各自的组织领导优势、区域发展优势、社会文化优势,逐步形成区县推动、社区开展、学校实施、市民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形态。

6.以“学分银行”的探索与试验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

年,探索以电视大学为主体,以开放专科教育为核心,各区县业余大学、国家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成人高中阶段教育和政府认定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共同参与,初步形成以课程学分为基础的、“双向学分互认”和“单向学分认定”并行的“学分银行”框架体系,为今后进一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融通的完全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体系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

会同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共同开展学习型组织“5511”创建活动,即组织推选50个机关、5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骨干培训,举办市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

三、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工作

1.制定标准,开展评估,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行为

颁布和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探索建立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办学状况评价制度,研究制定《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水平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积极鼓励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民办非学历教育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方法;组织开展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证照齐全、亮证办学”情况专项检查;加强校园校舍安全督促检查工作。

2.依托网络,公开信息,畅通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的资讯渠道

建设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组织编撰出版《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学年度资讯大全(黄页)》,免费向社会各界提供使用。

3.依法审批,健全档案,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

做好一年两次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做好本市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换发《办学许可证》工作;进一步梳理本市中外合作办学非学历教育机构和项目,健全管理档案,依法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单位的管理和指导。

四、完善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

1.调查研究,确立制度,完善高等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

全面完成对本市普通高校规范办学工作的专项调研和督察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对于本市普通高校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办学现状、优势特点和“瓶颈问题”的调研工作,起草制定《本市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指导和促进本市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规范监督,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制度

完成新一届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调整组建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做好对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单位办学状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的办学准入和管理规范。

五、积极开展市民学习活动

办好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二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三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以及第二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等各类市民学习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市民学习品牌项目和活动的协调联动、合作推进的机制,共同搭建公共平台,着力形成品牌活动的广泛影响力。

六、加强宣传表彰工作

做好《学习型社会建设白皮书()》、《年职工教育统计》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办好《社区教育》、《长三角终身教育》杂志;进一步做好《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简报》编发工作;组织拍摄学习型社会建设电视宣传片;组织各种媒体开设学习专栏、专版和专题节目;开展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单位(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

七、推进制度建设

积极开展终身教育立法调研,上半年争取形成终身教育调研报告和《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暂名)》(草案)的起草工作,并协助市政府法制办报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开展“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与实施终身教育统计工作制度。

八、制定中长期规划

制定《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年)》,全面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的战略性发展。

九、加强终身教育理论研究

积极开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有关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体制机制、终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创新终身学习模式、衔接融通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发挥社会机构作用、促进文化教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中外继续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1.受“二元论”思想禁锢阻碍多元发展。自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紧锣密鼓恢复生产、重抓教育,面对本国薄弱的经济文化,又放眼国外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情不自禁地觉得西方文化优于本国,本着“洋为中用”的态度引进、吸收了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过于受到这种“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后”的“二元论”谬论的左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就连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也不可小觑[1],国人在体验音乐新感觉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乐教育呈现“崇洋媚外”的畸形发展趋势。

2.忽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健康的音乐文化发展是由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得到传承,其发展不单只是纯粹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还应以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根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鉴,又得拿捏准“勿忘在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一味的“拿来”,而甘心情愿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舍弃于一旁,抛弃了文化根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以致在许多的课程设计上存在没有延续性等缺陷。

(二)音乐教育体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论及大学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术型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轻文化教育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类的选修课),与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去甚远。而对于文化艺术节、才艺演出、音乐比赛等音教类有关的第二课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几个音乐类的文艺社团,也由于学校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和经费支持而由学生任其发展。由于对音乐教育的定位欠科学合理,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专业兴趣等方面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追求,在如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多元化发展[2]。

2.课程设置欠科学合理。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对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深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影响难以实现,普遍倾向专业化,在教学内容与专业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难、全,在体例设计上过于条块化,在教学形式上较封闭、死板和单一,在教学效果上比较沉闷,学生参与性较差,得不到满足感,造成非专业学生难接受,专业学生强技能缺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但由于一些人员存在偏见,也由于团队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来说,人员编制不足,团队搭建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另外,各种音乐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室仅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难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得不到发挥,体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难以激发。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彼此制约,导致大学音乐教育发展迟缓,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差悬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朝着“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发展,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能多方位服务社会、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音乐专才。大学音乐教育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创造机遇,合理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本着合理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存偏废,合理开设精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逐步强化、深化、内化学生音乐运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丰富其体验能力,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蕴涵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民风特色、思维方式、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维主体的艺术体系,而非西方音乐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需在教学中彻底转变“汉族中心论”、“欧洲文化中心论”等观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锢,构建“多元化”的音乐,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眼于世界音乐的平等性,以美育为基础,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储备知识,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领会世界音乐文化,秉承“音乐无国界”理念,重视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与交流、学习与合作,融其精华,传播特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有内涵、高雅的音乐美感。

2.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教育的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力量,树立多元教育观,创新音乐教育理念。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树立全面发展的专才与通才有机融合的音乐人才培养观[3];在培养原则上遵循自然主义教育法,以共性为基础,将多种“自然”共性有机融合,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融入世界音乐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确保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呈多元化态势,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本着“教育终身化”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兼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国外先进音乐继续教育经验,结合本国、本区实际,逐步兼容、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音乐继续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的音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1.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开设对各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鉴赏外国的先进经验,本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校情,着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其思维创新及从事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不断优化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世界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开设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加强艺术修养的理论选修课程,适当地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欧美音乐、亚洲音乐;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的比例,如:开设中国民族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4];保护原生态音乐,邀请各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展现各个民族、地区的音乐本土特色,呈现多元文化音乐原生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具特色的技能选修,采集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人才梯队搭建成形后,音乐教育专业下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技能表演类课程,通过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以及变化,将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5]。

2.借力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借力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主体交流式教学;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网站和论坛等开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天空教室等栏目和专栏传授世界音乐文化;注重在学生社团中整合校外资源,按多元化类型划分音乐派系,由专业导师指导培训;开展娱乐教学活动,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会等,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贯穿多元化音乐知识和研讨,在交流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关于世界音乐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联网中海量的健康的、艺术水准高的又风格各异的中外古典音乐名作、民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通俗音乐等音像资料,整合成具有与时代接轨和同步的特色音乐教材库,注重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创新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上本着以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学习中外优秀经典音乐,以学科性教育学习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6],精选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作为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和讨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彰显个性,培养其具有审美、创造、创新等能力,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长效机制。

(三)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要转型多元化,内化教师多元化音乐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师生配比,减轻教师负担,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内容,加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7],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多元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2.“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合理规划师资培训,采取系统地培训、进修及知名艺术家、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与鼓励教师考证获取证书,培养“双师型”与“先学后用双证型”双管齐下,通过讲座、座谈、访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师发展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的交流,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新的组织结构,促进师资以教学优秀教师业务为主体稳步过渡到以部级演员、指挥家、评估专家、咨询师等多元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与时俱进,也是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拓夫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静.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63

[2][3]赵毅.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艺术评论,2013(3):125-126

[4]李思华.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12(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