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5:2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导师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导师总结

高中德育的导师制研讨

1.高中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案例分析

1.1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1)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学校通过实现德育导师制,把德育任务分配到导师工作中,导师通过用心沟通,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以行导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集学业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为一体的全面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机制:为了德育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建立学生档案和导师工作方案,建立总结汇报制度,建立家访联络工作安排,建立导师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的时间方案以及德育考评制度,保证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

(3)德育导师的制的考评方案:学校大力推行的德育导师制工作,需要高中各个年级和班级师生的全力配合。首先各个年级要组织每学期最少三次的师生面对面交流,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制的汇报总结和专题研究会,把每个班开展德育导师制的相关材料上报,由政教处对每个班的情况进行考核,决定奖惩。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一次找学生沟通,写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要有一定的文字材料为依据,非班主任可在年终考核得基准分五分,并且可以作为评优的先决条件。

1.2平望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高中德育教育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

1.高中德育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创造良好校园氛围环境是很容易对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甚至思想产生影响的。学校作为学生离开家庭后的学习场所,学校的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相关管理者一定要为建立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做出实际的举措。首先可以在学生接触较多的宣传栏上定期讲述关于先进模范代表的事迹,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可以定期开展德育教育的讲座。总之,要使学校形成一股德育教育的风气。

2.加强课堂德育工作

学生除了在学校组织举行的各类活动中可以感受与学习到良好的品德,还有一部分知识的来源是在课堂上学习来的。课堂上的教育传输的是理论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可实施性,但是,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学生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实践中才不会出现盲从以及错误的事情。另外,任课老师还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与生动性,尽可能的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中加入实例来向学生阐释道理,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好的理解。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德育课堂的教育,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相关任课老师的水平,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3.老师做好表率,以德育人

查看全文

制度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德育实践分析

[摘要]通过对普通高中学校的调研发现,各年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方面均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为此,提出以制度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德育实践的策略,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普通高中;德育;导师制;生涯规划;制度育人

通过对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的调研发现,该校高一学生缺乏自信和归属感,自我调控能力较差;高二学生缺乏合作共进意识,规则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模糊;高三学生缺乏前期学业规划,不能面对挫折,情绪低落、焦虑,对人生感到迷茫。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阳光自信、学习上能同舟共济、行动上能自我控制、情绪上会自主调整、心中有学校荣誉感、为人上自尊自爱、精神上自立自强、困境中积极应对,从而绽放生命的光彩,德育活动应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并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途径与目的相吻合。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并明确职责,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选择策略,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应通过构建德育制度来推进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

一、队伍建设推进德育实践

学校应整合德育工作队伍,设立德育处,下设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生活指导等工作),人员包括1位德育处主任、3位德育处副主任(分别负责各年段德育工作),1位团委书记、1位团委副书记,1位心理咨询师、1位职业规划师、1位专职生活辅导员,共八人。1.德育处主任工作职责。德育主任工作职责包括:与校长一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并实施德育计划,定期反思总结;部署阶段性工作,做好每月改进小结,并上报一周安排;协助校长选配各年段首席导师,审批首席导师计划,给导师提供培训和指导;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策略,及时处理学生违纪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将违纪情况记录在档案里;定期召开首席导师会议,做好学生的品德测评和评优工作;落实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和结对助学;协调团委、学生会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发展中心做好生涯规划及学生心理疏导等相关工作;努力争取校外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配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团委书记工作职责。团委书记工作职责包括: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计划,负责评比总结;与各处密切配合,负责社团活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每年组织一次“团代会”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选举新的团委干部,并进行培训和指导,切实提升团员整体素质;通过中学业余党校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宣传、大型活动组织、升旗仪式、各班团支书管理等工作。3.德育处副主任职责德育处副主任职责包括:开展年段学生思想教育和主题班会活动;安排教师值周、在校生统计、校园卫生(如卫生服务站、卫生责任区、大扫除及值周班等)、红十字、全校家访、全体班干部培训等工作;做好会议记录和年级段首席导师考核。

二、全员育人推进德育实践

查看全文

导师制学校德育论文

一、中职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的背景

在问及“造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时,有68.5%的学生回答是“基础差”“智力差”;在回答“是否有信心成为自己所学专业里的行家里手”这一问题时,选择“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的学生竟达74%。这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接纳,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在此学习心态中,不少中职生由厌学而致厌校,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有的还染上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早恋的学生也占了一定比例。面对这样的情形,德育导师制更凸显了它的价值:“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新局面。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改变过去辅导员孤军作战、单一的德育模式,由于课任教师与家长的加入,扩大了教育者的范围,加大了教育力度,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4]

二、中职学校践行德育导师制的现状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三、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角色困境分析

摘要:思政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实践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高素质人才的价值观培养、正确思想意识树立以及法治意识强化实践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不容忽视。结合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实践做分析可知,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稳定、持续,各高校积极进行思政课程体系的设计并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对教学的最终成果有显著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德育导师扮演者重要角色,从各方面的资料分析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导师存在着角色困境。文章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德育导师;角色困境;原因

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要强调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教材、教师以及教学方法是三大影响因素,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关注这三大要素对思政教育的具体影响,并进行积极的教学调整和优化。思政教育还有德育的目的,因此思政教课老师还要充当德育教师角色。对思政课老师的德育教师角色扮演进行分析,发现有不少老师面临诸多困境,这影响了思政教育实践中的德育工作推进。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老师面临的德育导师角色困境并挖掘导致困境的原因,同时讨论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导师的角色困境

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导师的角色困境做分析,对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师在目前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具体现状有突出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的实践进行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导师的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冲突频繁

查看全文

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分析

[摘要]研究生导师作为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学术不端;立德树人;职责;制度机制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一、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导师德育理性认知不足。当前,研究生导师在德育内容和责任范围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和分歧,一方面,德育责任范围边界划分模糊不清。研究生育人工作需要导师、思想政治教师和学校等多方负责,形成合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职责存在交叉和界限不清的现象,使导师的德育方面优势不能凸显。另外,导师自身面临教学、科研和职称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忽略职责交叉的部分,导致出现研究生德育方面的“职责冲突”和“责任真空”等现象,因此导师对德育理性认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职责的实地落实。导师对德育范围的认识,除参考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外,主要来自于对自身和研究生德育主体间的责任比较。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不断加强系统理论学习,提高自身培养研究生德育的能力;此外,研究生导师应深入了解我国研究生教育宗旨所在,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等问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承担德育工作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再者,思想政治教师通过系列课程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但一般在研一阶段,之后的德育教育基本来源于导师的指导。然而,导师的时间存在碎片化,内容上也很难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对接,导致德育教育的持续性较差[1]。(二)部分导师的育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充分体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与育才两者相统一的过程[2]。然而,在实际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育德过程周期长,具有复杂性,且效果潜隐,往往会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忽略育德的方面。相对于育德,育才有着外显的特征,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成效,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育才的培养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育才的周期相对较短,且可量化,通过导师短时间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多加练习,就能达到一定的技能,保障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毕业。造成有的导师只注重对学生育才,不注重育德。片面追求发所谓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急功近利,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发生论文抄袭现象[3]。(三)部分导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存在放任不管的情况。部分导师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用在研究生的启发和指导,对学生的研究进度不进行定期的督促,学生有问题时得不到导师的及时指导,导师对学生存在放任不管的情况,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对心理上、思想上有问题的学生,不应该歧视或者态度冷漠,应该多拿出时间给予关心,进行正确引导。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是导师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措施和关键方式,要以沟通交流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导师要努力营造开放、信任和支持的交流氛围,打造关怀、对话、探究的沟通环境。在互动交流中,不仅要了解研究生的研究进展和指导迷津,还要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保护其合法权益,分析其困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决困难[4]。(四)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师奖惩与激励机制有待真正落实。客观来说,学校虽然制定了导师选拔机制、聘任机制、考核机制、奖惩与激励措施等,但还不够完善,没有真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研究生导师善于、勤于和乐于指导学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评价督导奖惩的有效方法。在导师或研究生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制度机制上的保障。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机制措施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导师对招生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提高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之举措

查看全文

德育半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试行)》和学校2007年度工作计划,适应两个转变,即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办学层次提高的转变,以规范和实效为抓手,以规范养成教育和“三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为主线,以加强德育常规管理和进行德育改革为重点,以完善德育网络、健全德育制度、建好德育队伍、创新德育形式和方法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根本,大力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初步树立我校德育工作品牌。

二、工作目标

1、切实做好德育常规工作,狠抓学生文明行为特别是校园文明行为养成训练,为提升我校德育工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构建德育体系。

3、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二级管理体制。

查看全文

学校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柯城区教文体局的领导和关怀下,紧紧围绕创体、艺、卫强区和“六大校园”的建设开展工作,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核心,继续把抓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工作重点;以强化教师个人教学反思意识为突破口,积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全年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德育工作特点及成效:

大力推行“德育导师制”,是20*年柯城区德育工作重点之一。随着我区基础教育民主化、均衡化水平日益提高,过去仅靠班主任教学生“做人”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据了解,新实施的“德育导师制”,就是要改变以往“班主任当家”的模式,选拔专门的德育导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包干到户”,导师通过建立“师生交流档案”、“学生个性档案”等方式,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关注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等多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与学生们结为真正的“知心朋友”。

为了让全体教师们进一步了解“德育导师制”,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新学期开学初*第三小学就举行了“德育导师制”专题学习动员大会。

通过学习宣传,让教师们了解了“德育导师制”的相关理论和本校的德育工作方向,为导师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

大会由校长主持,少先队总辅导员主讲。辅导员首先介绍了“德育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和他人实践经验,然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讲述了“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导师工作原则与方法、导师工作制度等八个方面内容,并着重分析了具体任务和操作方法:

查看全文

职校德育管理规章的实践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一思想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便是大力营造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文环境和思想环境,抓阵地、抓活动,积极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建立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现将这几年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德育管理制度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制,落实德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以德修身、以技立业”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我们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领导的三级管理:校长室———学生处、学部———班主任。从校长到职工、从门卫到生活管理老师、从校车司机到食堂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层层落入的工作机制。

1.全员育人导师制根据“育人至上,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我们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其具体办法是:(1)由学部长统一协调,征求班主任意见,各任课教师根据本人任教班级及各班实际,分别选定4-5名学生(2-3名“差生”,1名中等生,1名优生)进行“学习帮扶”、“思想帮扶”、“心理解惑”,做学生的导师。每名导师每周至少与所带学生各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方法、心理解惑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设想。(2)各学部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德育处通过导师的谈话育人材料,对该导师的评价,以及学生思想状况、学业成绩的变化等项目对导师进行量化考核,教务处把该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去。“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们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共同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师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2.新生军训制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这个军训是融军事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主题班会召开以及教唱革命歌曲、看爱国影片、学做新式体操等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训练。每期军训结束后,各班要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奖。这一制度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热爱。

3.学部责任制学部责任制要求各学部教职员工,在校内外遇上学生权益受侵犯时,或学生违纪违规时,不管你是不是这名学生的班主任,也不管你有没有教过这名学生,都负有处理该事件的责任。否则你的师德考核便会受到影响,而这将直接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各学部的考核。

查看全文

环境德育网络德育氛围营造策略论文

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建构和谐的学校环境德育网络,不断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层德育教育的力量,把德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建设,构建网络德育,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网络德育一般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这些德育活动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等方面利用e路构建德育网络上作了一定的实践与尝试,下面就学校构建e路(网络)德育工作——环境德育网络、e路德育网络、家社校德育网络、师生德育网络、心灵e路德育网络、导师德育网络、班主任德育网络等方面所作的探讨,谈一点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

一、构建环境德育网络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1校本德育环境网络

校本德育环境网是育人之网,美丽的校容校貌有着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振奋和激励学生精神思想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的效果。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阵地,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到“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氛围。

打开学校网站,映入眼帘的美丽校园。学校标志性雕塑,顾况读书台,古崇福寺,灵龟(荷)池,假山喷泉……“亭台碑泉皆为师,花树墙廊均有情”,学校东临智标,西望紫薇;南连史东山故居,毗邻衍芬草堂、徐志摩故居。山水相依,环境秀丽。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拓展了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渠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