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4:05:08

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乱伦,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

德育论文范文篇2

(一)传统德育体系至今仍极具实用价值

总体说来,儒家文化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围绕“育人”形成的德育体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并且至今仍全面深远地影响着当前我国德育体系及“治国”大计:1.伦理灌输。以极力推崇如《诗》、《书》、《礼》以及《论语》、《孟子》等经典人文著作为代表,儒家传统德育十分重视理论灌输,并赋予其以绝对权威规范人们言行,因而很好地普及了伦理观念。2.启迪心智。儒家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以启发方式开展德育活动,以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标志,儒家经典如《论语》始终主张和推崇以造福天下为己任,通篇都为受教者排忧解难、循循善诱,堪称启发式教育典范,对中华伦理和传统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3.自我完善。以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为标志,儒家主张德育须建立在个人主观自觉基础上,不断提高受教育者自我省察和克制能力,达到道德修养极高境界。4.言教身教。儒家传统德育特别强调施教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正己后正人,做学生道德楷模,输送“正能量”,并同样要求统治者树立“圣人”思想道德、做道德表率。5.怡情养性。儒家认为美育是培养公民道德情操、塑造理想道德人格必备手段,“育人”不能只注重“礼”之规范教育和训练而忽视人之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与陶冶。所以孔子一贯主张完美德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始终将《诗》、《礼》、《乐》等经典列为儒家育人必修课程。6.笃行致用。儒家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认为思想和道德“成于内而形于外”,只有长期“笃行”才能达到完美和高尚,所以告戒人们“唯学文”同时要经受实践锻炼,经得起各种考验。

(二)“回归传统”是达到当前高校德育目的首要选择

“不成规矩,无以方圆”,大学生作为未来企业、事业一员,不仅仅需要懂技术和知识,更需要懂得并遵守规矩,适应社会主流公德。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经济越是发达、文化越是繁荣,凸显出来的问题也越多,其根源均在于社会发展与道德培养反向拉大距离,导致了人们“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漠视公平正义、思想道德沦丧。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解决的方法只有一条———“回归传统”!从大力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做起,从祖先的智慧中寻求解决方法。所以,做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而且呼唤“回归”,既呼唤高校成体系、有制度、有计划地以更多优秀传统德育理论培养“90后”大学生优秀道德品格,又呼唤广大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融入更多人文关怀和传统伦理,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接受优秀传统道德观。

二、“回归传统”其实是高度“兼容并蓄”

以儒家德育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德育体系既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启示价值,同时支持并广泛吸纳一切相关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优秀成果来改造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方式方法:

(一)儒家德育注重贴近学生道德实际

1.从小处着眼润物无声。儒家德育内容多结合学生年龄特征、道德发展水平及生活实际,尤其多以具体事例使学生明辨事理,形成认知、激发情感,为未来人生“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奠定基础。2.主张兼学别样触类旁通。儒家德育体系高度重视与相关各学科贯通,因而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培养其情趣、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增进德育实效性和趣味性。3.儒家德育向来不回避社会“负面”。当前高校德育多宣讲正面人或事,很少涉及社会负面现象,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社会适应和免疫力。正常的德育课程应该既要输送“正能量”,同时又要让学生知晓如何避免被“负能量”伤及而增强道德判断力,学会正确地处理真假、美丑等现实问题。

(二)儒家德育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自律和实践精神

当前高校道教育方法单一且形式化,德育教师及课程一般多重视理论和概念单向灌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导致学生对起码道德问题缺乏判断能力,而儒家德育则不然,儒家德育首先紧密结合学生道德实际,善于运用灵活方式方法调动其积极参与、自发反省,培养优良品德;其次是热爱和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德育工作,切实解决其道德及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就是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将德育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陶冶学生情操、意志,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自觉遵守、知行统一。

(三)儒家德育观视育人为首要任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许多高校重科技、轻人文,淡化学生德育,片面注重考试成绩,而且德育目标模式化、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目标假、大、空,学校期待的德育目标最终成为一种外在“口号”,在学生心中遥不可及。而儒家德育观一贯追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之君子、贤人,始终以“修己以敬”为德育首要目的,所以,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视其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人、爱社会,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品德修养与外在言行和谐统一,达到治国安邦目的。

(四)儒家德育注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儒家德育一贯强调道德主体自我教育,明确指出施教者在受教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高校老师在具体育人中应该做到如下两点:1.身教示范。要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以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良好师德风范影响和熏陶学生。2.因材施教。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深度、广度、进度适合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人都获得理想学业。

(五)儒家德育注重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论文范文篇3

[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本文转载自“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学片段:读父母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坐在家庭树下聊聊天,拉拉家常(课件演示“家庭树”,背景音乐为《可爱的家》)。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演示课件:点击家庭树上的树叶,弹跳出“父母”二字)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故事中,老师知道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素、感人,说也说不完。这些故事都可以化作一个字,你们说是什么呢?(请若干名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家庭树,从树叶上弹跳出一个个“爱”字,学生的脸上激荡着一阵爱的热浪)

思考:“读父母的故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诉说有内容,诉说有深情,课堂气氛活跃。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本文源于文秘城:)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针都没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地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呢?”这样就使学生能真正从细微处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萌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少深的情感。

3、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本教学片段始终围绕一个“爱”字,让学生观察父母,从生活入手,后来诉说“关爱”的事例,再加课件的演示和温馨的音乐,一份真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活动情景”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由此成为无效劳动。只有观察并研究学生的生活,寻找到教育的契机,架设起学生生活与品德教育的桥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教学片段:计算父母的爱有几斤

师: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想把它叫作“亲情树”,喜欢这个名字吗?

师(课件演示)瞧,“亲情树”上结出了许多“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尝一尝?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上台,点击“亲情果”。每点击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并弹跳出一个问题。

生甲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

生甲: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甲:从没计算过。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

师:谁能计算出来吗?

生乙:不能,我们长这么大,得吃多少东西才行呀!

师:对呀,把刚出生时的小不点,抚养成今天的你们,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让你们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得费多少心思啊。生丙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送我,下午是妈妈接我,有时我忘了带书本,爷爷还会给我送来。所以我一时计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师:我发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乙:父母的爱没法计算。

生丙:因为平时我们从末想过这些问题。……

师:是啊,不仅爸妈关心着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关心着你们,你们多幸福啊!这条长长的路上,每个脚印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甲:很重很重。

生乙:很沉很沉。

生丙: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思考:“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课件与问题的独具匠心设计,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出现,巧妙地带着学生们进入生活的回忆,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体验。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出皆是。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话,这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说”、“议议”、“评一评”、“演演”的新俗套。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让学生开展最具动感的、全身的活动。

2、以虚促实,为抽象概念赋予具体内容作为人文性学科,品德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德性、品行、情感、个性、文化等精神性的东西,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对此教师要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话动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本文“父母的爱无法计算。”“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爱很重很重。很沉很沉。”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最能反映父母的爱的“厚实”,使学生对父母的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3、以小见大,根植生活琐事深入情感“回归生活世界”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处处是小事,从小事最能见真情。小事也往往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引导他们从关注身边的最寻常、最普通的真实小事“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父母接送你上学回家”,根植于这些亲历亲为的生活琐事,学生从“随便说说”到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这种真爱深入孩子的心灵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他们现在以及将来是否会对父母、对同伴、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世界充满着爱。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洛克)游戏、扮演、各种竞赛……在这些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作为“活动型综合课程”的品德与生话课程正是体现了这种理念。

教学片段:让爱做主

师:请大家根据课前调查记录来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在为你做些什么呢?

生1: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晚上,妈妈还教我做作业。

生2:星期天,我还在睡懒觉呢,妈妈已经为我烧好了热腾腾的鸡蛋面,后来又陪我去商店买鞋,下午还陪我上公园玩。

师:这些同学观察得真细致,可是,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的调查表填得很筒单。是不是调查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呢?

生3:不是的,我妈妈平时上班挺忙,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做。

生4:我妈妈也是。她说我都快十岁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师:那么,是不是父母为我们做的事越多,就说明他们越疼爱自己呢?(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看来观点不一样哦,不如我们开展一次小小的辩论赛吧。

学生按不同的观点调整了座位,分成正反两方进行预备讨论,并进行正反讨论。

师: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不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同学们,你们可曾发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朗诵一首小诗《父母的爱》

师: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起来。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吗?(背景音乐《感谢你》响起,课堂上鸦雀无声。十几秒过后,终于有一位女生举起了手)

女生甲:我想说:“妈妈,谢谢你!(说完便哽咽起来。教室里依然沉默,教师环顾四周,用眼神鼓励一名男生发言)

男生乙说:妈妈,我爱你!

(教室里特别安静,同学们谁都不愿说话,眼睛里都含者泪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好吗?

(所有的同学都点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师(声音微微颤抖):同学们,你们的真情很让老师感动。我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这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表达,可是,爱却需要行动(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需要行动”)你们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同学们,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在此,我想把两张贺卡转送给你们的父母,能帮老师完成这个心愿吗?

老师画贺卡,请学生读贺卡上关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简介。

师: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惟有一生心存感激。老师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每天都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感到欣慰,感到骄傲,让她们觉得天天都是母亲节,天天都是父亲节,大家说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在脑海里放一次电影:从今天开始,你回家以后会怎么做?想象一下,父母会有怎样的心情?想好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交流。接下来的时间,老师都想把它留给你们……

(继续播放《感谢你》音乐,学生都沉浸在想象中,不时露出微笑)

思考:思品教学内容须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应该是静态的、不变的,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调查表所体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便巧妙安排了“心里说”的环节。教师确实要有一双慧眼,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善于及时进行精辟恰当的处理并及时抓住了这一生成性资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引导,会收到双倍的效果。

1、要把金针度与人——价值引导作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一门课程,品德教学更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儿童健康、安全地成长。有些教学上的把握不当,也许反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在现实中造成负面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孩子向你说了心里话,你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以后的情况如何,在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看待和感受你对他心灵所做的合乎人性的触动。真正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的真诚,更需要一种“合乎人性的触动”。当教师观察到部分孩子存在对父母爱孩子认识偏差时,对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思考与分析。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没有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进行了学生喜爱的形式“正反辩论赛”,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点拨,帮助他们在不断的价值冲突中学会自主选择。如正方:“那些事情我们现在做不好,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帮我们做一点,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做了。”反方:“我不那么认为。以前,我也是什么事都让妈妈帮我做。直到有一次.爸爸妈妈有事不能按时回家,结果我饿得眼睛都花了。妈妈很心疼,她开始教我下面条、用微波炉做简单的饭菜。现在.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妈妈外出也放心了。”通过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观点越辩越明,思考逐渐深入,‘疼爱”与“溺爱”的不同在此有了鲜明的答案。

德育论文范文篇4

(一)技校教育存在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由于技工学校旨在为国家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专业课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领导在会议和报告中多次强调了技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德育教育始终未能很好地落实。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偏差,认为德育课教学就是向学生讲讲人生的大道理,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德育课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专业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二)技校德育课教师自身素质偏低

由于技工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在安排任课教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教学内容简单,任何教师都能够胜任。这种随意的安排方式导致了德育课教师队伍的鱼龙混杂,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一些教师是半路出家,对思想教育理论一知半解,根本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一些教师将德育课的教学作为兼职工作,根本不想投入应有的时间与精力,导致课前不备课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教师从思想上否定了技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进行注入式教育,不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不会应用多媒体技术,因此,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存在着落后性,教学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者,由于大多数的德育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技校德育课缺乏实践教学

目前,多数德育课教师没有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只局限于对理论的讲解,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只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致使很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虽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时常举办一些道德教育活动,但成效并不显著。由于教学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平时欠缺良好的沟通,二者的职能被彻底地分割开来,导致了德育教师从不参加学生管理部门举办的道德教育活动,而学生管理部门对德育课的教学情况也并不关心。

(四)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对德育课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近年来学生质量的逐渐下滑,技校德育教育的开展难度也大大增加。第一,很多学生自初中起,就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在学习方面,他们普遍成绩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他们没有较强的行为约束力,缺乏道德荣辱观。第二,很多学生在青春期的时候就进入了社会。由于过早地参与社会活动,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第三,多数学生认为来到技校,主要是学习技术,以求日后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德育课产生了懈怠的学习态度。

(五)德育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学校还在采用着以卷面测试为主的德育考核方法。迄今为止,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估主要是依据着考试的卷面成绩,只要成绩及格便一律过关。这种落后的考核方法致使学生产生了“只要成绩及格便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不利于技工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完善。

二、提高技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

要想全面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技工学校领导与德育课教师必须提高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领导应该将重视德育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不能仅仅从会议、口头方面去强调。对于学校领导来讲,首先应该增加对德育课的经费投入,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在选任德育课教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筛选出最合适的人选。

(二)德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技校的德育课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实践教学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就目前来看,技校的德育教师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欠缺、教学能力不强、职业素质较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问题引导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鼓励学生及时提出疑问;教师还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简单的案例相结合,使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并尽量运用通俗、生动、哲理性较强的教学语言进行讲解。

(三)改进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活动

德育论文范文篇5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开端”走向“成德”,这其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为此孟子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首先,从挖掘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求其放心”的思想。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人都有善心,人们却意识不到向内求,找回自己的善心,这是件悲哀的事情。人们把鸡狗丢了,都懂得找回来,而善心丢失了,却不懂寻找。这就是说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把最珍贵的东西丢失。在孟子看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精此仁义就是最大的学问。其次,从养护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存心”和“熟之”的思想。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不同于禽兽的差别其实就那么一点(人有善心),普通人把自己的善心丢掉了,而能够保持善心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孟子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与庶人本是同类,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只是因为君子善于保持自己的善心。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保持了自己纯然的善心,所以称为大人,保存不好就是庶人、小人。

在存养的同时,人的善心还需要成熟。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是种子当中质地最好的,但五谷如果只种不熟,不如次米和稗子。仁心如果只有端倪,没有达到成熟,同样不能成全大事。这即是说,善心一定要发育到完满的状态,才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第三,从扩充善心的角度,孟子提出“扩而充之”的思想。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是说要把四端“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人如果能把本有的善心发扬光大,拥有四海之大的疆域,也能保其平安;人如果不能把本有的善心扩充,就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侍奉好。归结起来就是说,人们要保持自己内在的本然善心,并让它发扬光大,真正展示和发挥“推己及人”的价值。这是孟子性善论思想中推演出来的德育思想的最终结果。

二、性善论对现代教育的借鉴

孟子的性善论中及其德育思想系统地阐释了完美人格培养的重点所在。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儒者不断继承、诠释、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但它依然熠熠生辉,对现代教育提供多重借鉴。首先,孟子性善论将完美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告诫我们教育要以德育为先。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完美人格的可能性,为此提供了一系列的德育思想。一个社会只有每个个体的人格是健康的,社会才会是有序的、和谐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注重强化技能教育,而忽略道德教化,那么,这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必然产生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挺立的个体人格作支撑,就不会有挺立的民族精神。所以,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健康人格的人为目的的,离开这样一个前提,教育其实就偏离了其应有的方向。这是我们当今教育必须要反思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次,孟子性善论提示我们要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教育公平虽然是后世的说法,但在孟子“性善论”中早已包涵此意。他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说法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地对待和培养。大致说来教育公平应该包括,第一是教育政策的公平;第二是教育机会的公平;第三是教育资源的公平。

德育论文范文篇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德育论文范文篇7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学校德育社会主义一元化导

向之间的矛盾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变为综合,由一元走向多元。各种价值观交错并存,既有与社会主义要求相一致的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又有与社会主义要求不一致甚至是相矛盾的消极落后的价值观念,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混杂、相互冲突的现状必将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据调查,当前青少年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多元复合、偏重自我、注重务实、变化不定等。这样,一方面,我们学校德育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一元化导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一代,从而使他们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空间拓宽了,接受影响的媒体增多了,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多元化了。这种状况势必导致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导向和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我们认为,这两者的矛盾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有效度较低,学校德育困难度增大的一个根本原因。学校德育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因此,学校德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道德进步本身的渴求及其对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的内化程度。而这种内化的过程与学生个体所确立的价值观体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价值观制约着学生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及行为方式的内化过程和选择模式,它在由社会意识、道德准则内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德育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附图{图})

〔注:在这里,学生个体所确立的价值观体系对教师的教育影响起着分析、选择(接受或抵制)、自我加工的作用。〕

当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符合学生个体所确立的价值观体系,即两者同构时,教育影响就会顺利地被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被受教育者内化的程度就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就好。反之,则学校德育的效果就弱。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相互冲突和多元化的倾向与社会主义德育一元化导向之间的矛盾,破坏了学生个体内部的德育接受机制,从而造成了当前学校德育的困难。正如犹太教育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文中所说的:“否认那些具有绝对效力的普遍价值和标准的存在,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倾向。……以致不再可能重新确定一个人类共有的价值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完成培养品格的任务呢?”[1]

二、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滞后性

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变化,但学校传统德育模式却相对不变或变化不大,学校德育模式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出现了滞后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各个领域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得相当明显。这种滞后性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两个表现:1.学校传统德育模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没能及时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2.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没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就学校德育内容而言,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德育学科及其内容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没能及时地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育学科和内容体系。就学校德育方法而言,有人对它的滞后性作了如下描述: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儿童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训练,忽视德育过程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形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的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是重外律、轻内省,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要从多渠道吸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只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2]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造成学校传统德育模式滞后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外部原因。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当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变化了,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改变了,但学校德育的改革没能与之配套进行,没能及时反映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这样,学校德育势必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2.内部原因。这涉及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并不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出现一定的滞后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就学校德育内容而言,教材本身的特点也是造成这种滞后性的重要原因。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教科书有相对的稳定性,更新要有一个过程,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两者不相适应。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滞后性,降低了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它是造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改革学校传统德育模式,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要变训诫式的德育为自律德育,变封闭德育为开放德育,变单维德育为多维德育,变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德育方法体系。2.要精减教材内容,删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没多大实际价值的内容,特别要删去那些与当今市场经济相矛盾的内容。同时,也要增加有关市场经济和商品观念的内容,如价值规律、竞争意识、利润原则、风险意识、开拓精神、独立意识、开放意识、时效观念、创新意识等。

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离散因素增多,内耗加剧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阻碍因素增多了。我们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从学校德育的外部联系来看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离散性

这种离散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的离散性。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就是要使这三个方面影响协调一致,并形成教育的合力。在50年代,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这三方面一致性程度高。而当前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差异较大,其间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地方增多了,造成了三方面教育相互离散的程度加大,内耗加剧。有的教师形象地列出一个公式:6+1=0。意思是一个星期在学校里受到的六天正面教育的效果被星期日一天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所抵销。

2.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离散。德智体美劳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在教育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在看到它们之间的统一性时,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矛盾性。学校德育与其它各育也具有离散性,在这里,我们着重要指出的是学校德育与智育的相互离散。由于当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虽然在中小学中都开设了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但检验学生对这两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标准并不是看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是看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多少和考试成绩的高低,在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智育化”的倾向。这种在实际教学中重智轻德,甚至以智代德,否认学校德育独立实体地位的做法也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二)从学校德育过程本身来看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离散性

学校德育过程主要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要素构成。

1.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轨时期,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认识的提高,随着青少年一代品德问题的急剧增加,客观上强化了教育者(尤其是教师)的德育功能。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及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师德修养不高。这样,就形成了强化教师德育意识与教师德育素质下降之间的矛盾和离散。

2.受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主要是:①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构成要素的相互离散。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构成要素,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无论先从哪方面进行,都可以达到思想品德的整体优化的目的。然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构成要素并非完全一致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和离散因素,其中突出的是当前中小学生中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离散程度加剧了,在学生中知行脱节或知行不一致的现象有所增加。②受教育者内部德育接受机制的离散。受教育者作为学校德育过程的客体,他要接受学校的德育影响,并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这是由他们自身的地位和社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由于过去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大”、“空”、“套”等弊端,学生对这种形式主义严重的德育方式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样,受教育者要接受学校德育与他们对学校德育方式的逆反心理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这实际上是受教育者内部德育接受机制的离散。

3.学校德育内容中存在的离散性。主要表现在:①从学校德育内容的性质上看,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内容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和离散,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离散。②从学校德育内容与时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来看,存在着学校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和发展,这两者也构成了相互矛盾和离散。

4.学校德育方式中存在的离散。主要表现有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训练;重外律,轻内省;重显性,轻隐性等等。

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上述矛盾和冲突过去就存在,只不过在社会经济转轨的今天,表现尤烈,给当前学校德育带来较之以往更大的困难。减少以至消除学校德育工作中诸因素的离散性,无疑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教师的德育素质有所下降

当前部分教师德育意识有所弱化,德育素质有所下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度较低,困难度增大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劳动与其它劳动形式相比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使用工具去实现,而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个性、思想修养和道德作风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的,即影响受教育者的是教师本身的言行。因此,教师自身具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属性和功能,教学自身即具有教育性。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下降了,教师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减弱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原因,如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好本学科的知识,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与己无关。对教师职责理解的狭窄化和片面性弱化了这部份教师的德育意识。也有客观的原因,其突出表现是重智轻德。衡量教师劳动成绩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比例,这必然弱化了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市场经济逐利性原则的诱惑下,一些教师忍受不了教师职业的清苦、劳累和寂寞,难以继续安贫乐道。下海弄潮者有之,“跳槽”从事第二职业者有之,出国“淘金”者亦有之,而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师更是大量存在。教师队伍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所抬头,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淡漠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教师身份极不相符。这样,一部分教师的德育意识弱化了,德育素质下降了。无疑,这也是造成当前学校德育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个问题都客观存在着。很显然,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德育论文范文篇8

近年来,虽然小学德育教学已经受到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重视,但是德育教学工作仍然不够明显,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面影响、消极现象严重。从儿童入学以来,各个科目的老师都在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讲了很多学习道理,但是效果并不太明显。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社会各种负面影响给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学校、课堂开设的各种思想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活动呗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良风气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成年学生中以英雄、伟人为偶像的只有20%左右,但是崇拜大款、影星、歌星的学生人数远不止于34%,很多学生受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环境影响,贪图享乐,一味追求高消费,进而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很多学生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却不懂得感恩,对社会、生活、家庭以及特任负有对应的责任,从而缺乏宽容心与理解心。一旦遇到挫折,不仅不积极想方设法应对,反而出现慌乱沮丧的局面,甚至还有等待家庭、他人帮助的现象,这种一味逃避、依赖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会对他人乃至于社会产生影响。

(二)德育教学缺乏时效性。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对于智育的评估工作比较完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过程与步骤比较严格、规范,并且学生学习成绩直接和老师业绩考核、奖金、职称评聘等相关利益挂钩。与之相反的是,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不管是在考评机制,还是在考评制度、条件上都缺乏标准的量化体系与操作性。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将德育教学体现和业绩作为评估老师业绩的指标。部分学校在编制德育实施规划与方案时,没有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差距、年级差异,在教学内容与目标上大致一样,不仅脱离了教学实际,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德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操作性与针对性。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灵活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德育网络。另外,部分学校在德育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说教的形式呈现,不仅不能创新,也影响了新形势下德育教学工作。

二、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强化基础德育作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思想品德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基础德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养成关心集体与他人以及城市节俭、勤劳勇敢、踏实负责的思想品德与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习惯,从而初步具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传统的道德标准、观念,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同的道德观念、观点、规范就像种子一样进入学生大脑,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

(二)积极探寻各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在小学教学中,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德育实践力度。因此,在现代小学德育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功能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理解社会、感悟生命,对自然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接受文化与思想品质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同时,老师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必须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随机教育,从自身待人处事、举止言谈以及仪表态度中,展现表率与模范作用。

(三)努力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体验、学习多种知识,还能从感受与实践中规范自己。在这过程中,重要节日活动、主题班会以及各种文艺活动都为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学生将道德标准付诸实践的方法。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以及处理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道德话题,促发学生感悟与体验,从而让学生道德认知、体验与情感更加规范、有效。

三、结束语

德育论文范文篇9

1.忽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不断膨胀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人化,因此,要想做好高中班主任的工作是很难的。当前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管理能力的学生越来越少,造成班主任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在抓学生的学习,努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忽视德育工作的现状,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低效性。

2.德育的内容落后、陈旧

造成高中德育落后的原因还有其内容落后陈旧,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效率低下。

3.班主任德育方法不恰当

高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德育效率低下。要知道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以及示范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班级德育的手段之一。所以在这里,笔者倡导高中班主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以及模范带头作用来说服学生。

二、应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性的措施

1.重视班级德育工作

高中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对班级内部进行的德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实情以及班级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此外,德育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实行。

2.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高中班主任在选择德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拒绝陈旧、落后的知识点一说再说。新颖的知识点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会提高班主任进行德育的效率。

3.科学使用德育方法

德育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学;德育;渗透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思想情感、社会现象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教育制度,其教育理念就是通过乐舞的美育对受教者进行情感和道德的教导感化。著名古代音乐家朱载堉认为乐舞的功能就是“治己”和“事人”,强调了通过乐舞让人们接受道德感化。迄今,“以舞化人”的教育理念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但是部分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种负面的教育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全面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更为重视。德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始终位居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高师院校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把德育融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增强德育实效性。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育人才的重任,德育教育对高师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建设非常重要,高师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与“德”并重。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修养,把舞蹈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既得到艺术美的陶冶,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情操的教化,最终达到培养“德能兼备”的中、小学教育人才的目标。

一、舞蹈的德育功能

(一)锻炼个人意志品格。意志力是人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对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是这样阐述的:“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去发展身体肌肉,调整肌肉,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和舞蹈节奏可用于治疗,以帮助受伤的肉体和挫折的心灵复原。”高师在校大学生心理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真正成熟,时常会出现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受挫抗压能力。舞蹈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身体的疼痛,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和忍耐力。(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舞蹈教学的授课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就以舞蹈实践教学来说,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要有统一规范的动作和整齐的队列,如果一个同学出错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有的动作还需要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学生在集体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三)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教育内容,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四)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看似小事,但却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舞蹈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开始上课的师生问好,到下课要求学生有序地离开,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把它延伸到生活中,形成习惯,最终达到“以舞化人”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融入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师“重技能轻德育”舞蹈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者,然后才是一名有关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很多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德育目标不明确,舞蹈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更多还停留于理论层面。(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德育效果不理想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形体训练或舞蹈鉴赏,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之学生都是成年人,行为习惯、思维等基本定型,公共舞蹈课时设置较少,且每一次的教学对象都不同,教师虽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教学延伸难以进行,德育效果不理想。(三)师生相互缺少交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公共舞蹈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和各个专业,舞蹈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与学生来往得很少,彼此不了解,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一些失德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

三、舞蹈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高师院校公共舞蹈教育应以知识教育为基础,最终落实道德素养培养。以舞蹈教学为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一)明确目标,德能兼培。高校公共舞蹈教师要始终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针。不论是舞蹈实践类课程,还是舞蹈理论课程,舞蹈教师需要重新明确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既注重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的教授,也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二)舞蹈教学内容中合理渗透德育。高师舞蹈公共课程教学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身体去演绎和感受舞蹈作品,领略其中真善美的情感,使学生在得到艺术美熏陶的同时道德情感也能够得到提高。1.中国礼仪文化与古典舞教学的融合。礼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就将礼仪教化融入到舞蹈教育之中。舞蹈教师在教授舞蹈时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相结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创编蕴含古代礼仪文化的舞蹈组合,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学会基本的文明礼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2.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师学生是中、小学教育的后备力量,舞蹈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舞蹈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教授民族舞蹈动作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风俗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价值观。3.在现代舞蹈文化中传播正能量。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流行文化也快速传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现代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生活感,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舞蹈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现代舞蹈(爵士舞、街舞)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观看一些蕴含正能量的舞蹈电影作品,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热情,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满满的正能量,也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具有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吃苦精神。(三)舞蹈教学方法中合理渗透德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达到舞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正确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1.教师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舞蹈教学必备的教学方法。舞蹈教师的“言传”是在舞蹈教学中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向学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艺术观、人生观等,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身教”包含教师的舞蹈动作示范、个人的思想修养、谈吐、体态、衣着……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舞蹈素养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行为陶冶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后的教学延伸。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与学生建立舞蹈学习群,教师在群里推荐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给学生鉴赏,和学生在群里讨论对舞蹈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既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后的德育延伸。(四)舞蹈教学评价凸显德育评价。教学评价对教师、学生都有监督和强化作用,良好的教育评价能促进学生在舞蹈教学中道德水平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根据舞蹈德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除了从舞蹈学习成果方面作总结性评价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遵守教学纪律、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中尊师重教、与同学和睦相处、团队意识、学习态度等德育综合方面的表现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结语

舞蹈教育能够传承文化,表达情感,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愉悦身心,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把舞蹈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师公共舞蹈课程教学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育后备人才出发,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态度和道德品质为目标,在舞蹈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真、善、美的思想,为学生步入社会和适应时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芮瑞.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素质教育,2014(27).

[3]李琳玲.美国高校德育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第25卷第三期,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