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59:19

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范文篇1

一、德育评价的缺失

1.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缺失:单一

目前的德育评价,无非表现为政治思想课的考试或考查,以简单的分数代替学生的德育评价;或者表现为班主任、辅导员篇幅短小的操行评语。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缺少的是学生,形成了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单一。班主任或辅导员凭着对学生或深或浅或细或粗的印象进行德育评价,被评价者学生本人没有发言权,“任人评说”,即使出现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连申辩的权力、机会也没有。

2.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的缺失:简单

我们目前的德育评价方法简单,主要表现在:(1)评价程序的公式化。总是以先德育后智育,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顺序依次排列,仿佛放在最前面的就体现了重视一样。实际上真正引起评价者高度关注、重视的绝对是学生的智育,学生的分数、成绩。而德育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一种固定的格式而已。(2)评价表达方式的单一化。此前,评价只是干巴巴的几点条条框框。在提倡评语“人性化、散文化、温馨化”的今天,则又一概成为了“描述式”,以散文的方式描述学生有代表性的细节或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仍表现为一种简单化的趋势。(3)评价方法的简单化。班主任或辅导员掌握着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权”。

3.学生德育评价内容的缺失:模糊

虽然我们将“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良知、情操、理想、信念……教育”,但是,具体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真正能说出其个性的,恐怕并不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高度概括的操行评语,自然导致了内容的抽象、模糊。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活动、积极锻炼身体”……这类评价,虽然表面有点“实”,却又实实在在“虚”,全是空话、套话。

4.学生德育评价方向的缺失:捧杀

综观近几年的评语写作,我们不难发现,操行评语的捧杀现象十分严重,正逐渐侵蚀着教师、学生心灵,令人担忧。人们听到的是令人美滋滋的“恭维话”。这类“恭维式”的评语,对师与生来说,皆大欢喜,但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1)这种无节制的扬优,虽然其中有鼓励、激励的成分和作用,但会使一些不明事理、难有自知之明的儿童少年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滋生出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真以为自己了不得,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误导。(2)廉价的表扬,只会增强学生的心理脆弱感。“恭维式”的评语,也许会使学生及其家长高兴,但长此以往,就失去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

5.学生德育评价理智的缺失:失衡

现行的德育评价,理性急剧退位,情感往往操控着写作的整个过程:情感化的写作理念,情感化的写作思维,情感化的写作内容,情感化的语言等。故此,评语写作自然难以实事求是,难以客观、公正。在理性缺乏的德育评价里,充斥的是情感,是私心,是名利,是狭隘,是偏袒。在德育评价的时候,或出于学校利益考虑,或出于自身功利着想,或从学生前途命运出发,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在德育评价的天平上,理性、客观、良心、职责等失去了其应有的分量,出现严重失衡。

二、德育评价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面对这种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德育评价现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从目前的德育评价定势中解脱出来,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就近期目标来看,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学生的培养,按道理来说,不应是某一位教师,而应是全体教师,包括所有任课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的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结果。因此,德育评价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应是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家长、学生等所有人的事,应该有大家的共同参与。这样的德育评价,才会全面、客观、公正,才会引起全社会对德育评价的高度重视,才会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某些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喜欢搞“一言堂”,生怕评价“大权”旁落。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广泛发动方方面面参与评价,费时费力,因而避繁就简。以上两种属于认识方面的片面性。要解决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就必须从认识上正本清源,消除影响。评价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先由学生本人自我评价,然后,由学生互评,再由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再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居委会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全面,又客观、真实,能评出学生的“真相”。又真正将学生、教师、家长,即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衔接起来,互动起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网络体系。

2.解决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简单的问题

要准确、中肯地评价一个人,是件很难的事。要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进行准确、中肯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性格,具有不同的爱好、特长,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具有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等。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其个性心理、思想品德也有所变化、有所不同。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各个方面,不能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方法等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会一叶障目,或一俊遮百丑,有失公允。

德育评价方法不要公式化、定期化。不一定非得等到“一定时期”才加以总评,可采用单独交谈、网络交谈的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班会、讨论会、团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也不一定局限于“书面评价”,可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就德育评价的形式而言;就德育评价的方法而言,鼓励为主,少用或慎用批评,但不能忽视或抛弃批评;就表达方式而言,避免正襟危坐式的“冷面孔”,应以温和的态度,平和的口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写出“温馨式”的评语,以吸引和感化学生;就文体的运用而言,评语自然是应用文,但在写作中可写成为一篇小散文,一篇小议论文,或一首小诗等,使评语玲珑剔透。

3.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问题

德育的内容很广,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而德育评价也非一两场思想品德考试所能奏效,更非一两百字的操行评语所能概括。操行评语虽然不能全部准确地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我们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具体地再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一次大额的捐款,或一次救人,或一次拾金不昧等。也可具体细化到:刮风下雨时的关上窗户玻璃,熄掉长明灯,关上长流水,打扫卫生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折射出学生心灵的美好,思想的纯朴,品德的高尚。学生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策、良方。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和学生多接触,注意观察、收集材料。

德育评价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活动;评价;反思;成长

德育教育是孩子人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老师、家长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塑造小学生“完全人格”,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当教师给一个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注重语言、方式,甚至是情绪的表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肯定、或赞扬、或激励,使他们在内心获得自信和成功,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在需要、动机、兴趣,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活动并合作分享成功果实,内化学生人格。教师不能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学生的道德品格,不论学生品学兼优还是学困,都应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发展,促进其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与品质养成,提高道德水平。小学德育要从小处着手,注重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区教育局的指导思想下,上学年,我校德育处主抓学生“文明书桌”,并开展了系列活动。为了使常规的德育活动不缺趣味性,我们针对各个活动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一、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培养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品德为评价对象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在自我评价中,肯定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知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在案例活动“自己的书包自己洗”中,目的是让孩子摆脱娇生惯养的恶习。孩子们洗完书包可以跟父母反馈洗书包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又如我们平时在校门口值班时,看见大多数孩子放学背着书包出门,父母甚至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顺手接过书包替孩子分担所谓的“负担”。针对此现象,我们又拓展了“自己的书包自己背”活动。先由少先队大队部给全体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发出倡议,接着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让孩子以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背书包的感受,让孩子自己明白这个书包到底是由谁来背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活动的自我评价,不管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学会肯定自己、反思自己、鞭策自己。让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中形成自主意识,在自我评价中让自己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二、在同伴评价中对比

同伴评价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评价者之间互为评价主体及客体进行的价值判断。可以进行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共评等。互相评价使学生对各自优缺点、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促进伙伴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同时活动中组长或班长的总结,班主任的引导也是班集体正确舆论形成的过程。现在的孩子班级内相互攀比的现象很严重,那么如何让这种比谁的物品更值钱,谁穿的衣服更漂亮,转化成谁的书桌最整洁,谁的课堂笔记写得最美观等这种品德、学习上的竞争。案例中,我们开展了“谁的书桌最整洁”的比赛,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希望通过比赛将这种良好习惯保持下去。我认为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制定好活动的评价机制,为了减轻老师的工作任务,老师可在每组中选出一名组长,制作好评比记载本,每日进行小组评,也可在小组内产生优胜者进行班级评选,为小组争光。

三、在老师评价中成长

德育评价范文篇3

关键词:智慧评价;德育;微校通平台

一、引言

目前,学生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收集行为数据的方式传统、缺少科学分析和整理数据的平台系统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学生评价的变革。对于小学生评价而言,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综合评价方式。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于2019年9月起推出智慧评价项目,是以微信公众号搭建的微校通平台为基础,利用日益普及的移动互联终端,结合大数据平台及时有效地收集、处理学生评价数据,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日常学习管理策略。学校结合中央电化教育馆—英特尔“智能互联教育项目”立项课题“基于“智能互联”的小学生智慧评价应用研究”,对小学阶段智慧评价的开展做出了有益探索。根据智慧评价项目的设计理念,最终要实现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更科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有效保证该项目能够“落地生根”,学校采取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策略,将小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作为第一阶段,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等作为后续阶段进行评价。“德为先”是学校启动思想道德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具体体现为对小学生一日常规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形成学生的综合评价。

二、建立评价体系与平台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前提,需要明确的是对学生一日常规中的哪些具体行为进行观测、评价。基于数据收集的客观性、易操作性需要,学校对已有的一日常规检查评价体系作了调整,形成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2.建立评价平台目前,手机微信扫码应用很常见,学校确立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建立微校通评价平台(见图1)。对照评价体系,设计评价班级的“德育评价”(见图2)与评价学生的“学生评价”(见图3)两个模块,两个评价模块使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对班级整体评价打分时进入“德育评价”模块操作,对学生个人评价打分时进入“学生评价”模块操作。“班级德育”“学生评价”模块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与认证,于2019年9月1日起正式应用,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操作简单、指标全面、管理便捷的信息化评价环境。

三、数据收集

智慧评价的数据是形成小学生客观、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数据收集是智慧评价项目中最为重要、最需理性的一个环节。因此,对于参与数据收集的对象要避免单一,应该是不同层次的人员,多元视角的观察结果,要有效避免个别注意到学生的行为片断而出现武断评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一定范围的修定。1.数据收集对象的确定为了实现评价人的角色多元,把小学生德育智慧评价设计成“班级德育”“学生评价”两个模块。班级德育主要是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少先队一日常规检查学生对班级德育成效的评价。学生评价主要是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少先队一日常规检查学生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两个模块结合起来,实现了对班级与学生的评价,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特征。与此同时,校长室、德育处的成员每天随机检查,参与对班级与学生的评价,进一步丰富智慧评价的数据。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数据来源更为全面、客观,评价的结果更为可信、科学。2.数据收集操作的方式评价人打开学校公众号,进入微校通平台相应模块,就可以进行评价打分。“班级德育”可选择相应班级、相应指标进行打分。“学生评价”模块则具体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可以用微信扫学生一卡通的条码进行评价,也可以进入班级名单里选择学生进行评价。以值班人员检查午间休息为例,被检查班级午间秩序好,打开“德育评价”模块找到对应班级,进行加分,通过备注栏增加实时照片。如果被检查班级午间秩序差,存在个别学生破坏秩序的行为,在“德育评价”模块完成扣分操作,还要在“学生评价”模块对个别学生进行遵守纪律指标的扣分操作。又如,检查文明就餐情况,评价人既要对班级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又要对表现优秀或者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评价,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集体与个人表现的统一,逐步使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评价人完成“德育评价”后,相应班级班主任的手机微信端会实时收到系统平台推送的评价信息。完成“学生评价”后,除班主任的手机微信端会实时收到系统平台推送的评价信息外,学生家长的手机微信端会及时收到系统平台推送的加分评价信息,而扣分评价信息也可以在家长端微校通平台查阅,为家长设置这样的信息推送设置体现了人文关怀。所有参与评价的人员只需手机微信关注学校公众号,打开公众号中的“我的应用”,即可进入微校通平台。评价操作即简单又方便,让所有参与评价的人员较快上手,投入评价的热情也会比较高。

四、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教育大数据生态最为关键的环节[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数据的实际价值,继而对学生开展智慧评价,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提出建设性方案,助力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微校通平台还提供了电脑端后台,便于查看、分析智慧评价数据(见图4),便于学校对班级的管理水平进行跟踪与督促,掌握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也便于班主任根据评价数据的分析,改进班级管理的质态,有利于与家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班主任分析即时性分析:班主任根据手机微信端接收到的评价推送信息,可以较为直接地了解自己不在教室管理时学生的行为状态,第一时间知晓学生在学校各种空间与时间的表现情况。即时性分析便于班主任抓住教育时机,对班级进行管理,同时对扣分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阶段性分析:班主任可以登录微校通平台的后台,查询1周、1个月或一个时段内的班级德育评价与学生评价数据。便于班主任了解阶段性班级管理情况,“扬长补短”,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同时,还可以掌握学生德育方面的积分情况,将优异的学生树立典型,用言传身教来影响、矫正扣分较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班主任会与家长紧密合作,帮助学生改进某方面的行为,提高品德修养。学期性分析:这份报告将学生一学期思想品德的评价大数据汇聚,每学期末形成一份小学生“诊断发展报告”,真正体现大数据智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此报告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家长手机微信端,也可以按照家长或学生要求打印成纸质稿。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校通平台在本地区域学校的广泛应用,小学生的毕业诊断发展报告可以纳入初中、高中学校平台系统中,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小学阶段成长报告,更是一份进入高一学段的基础报告,利于高一学段班主任规划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2.分管领导分析在每月底和学期末,德育处习惯性地导出“智慧评价”数据,通过分析收集的“智慧评价”大数据,科学地评价班级管理质量、学生成长水平。评价系统数据化、可视化,切实改变了以往传统收集评价数据缓慢、评价单一的局面。现在,德育处利用“智慧评价”大数据科学评价班级管理质量,推选出班级“致正少年”,同时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班级管理提供“扬长补短”的科学建议。以前,在班级管理积分公布时,会有班主任质疑积分,认为学校评价不全面。自“智慧评价”系统应用以来,学校对班级、学生的评价实时反馈到班主任手机上,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班级的管理积分。可以说,使用“智慧评价”系统,使教育管理工作更透明、更高效、更科学。

五、“智慧评价”引发学生德育评价变革

1.学生管理趋向准确、理性(1)跟进督查学校领导层根据微校通平台隔日推送的“每日校园常规数据”,可以查看班级与学生两个维度的评价数据信息,结合校园巡视察看到的情况,对班级管理质态有个较清晰的把握。对扣分的班级进行跟进督促,直到被扣分班级改进问题、弥补不足。行为数据的应用目的是发现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数据反映的信息督促班主任加强管理,并跟进了解班级解决问题的进展。当问题最终解决并消失时,班级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学校的精致管理品质也随之提高。(2)示范引领在应用德育智慧评价前,对于优秀班主任的评定更多依赖于定期的检查结果,加上平时的观察印象,这对应付检查的班主任来说,很容易“浑水摸鱼”。在实施德育智慧评价后,来自较多不同角色、不同视角的德育评价行为数据成为客观评价班级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领导层通过查阅微校通平台后台一个时段的评价数据,加上平时的观察印象,很容易确定管理水平高的班主任。学校为这些优秀班主任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将自成一体的优秀管理经验分享给其他班主任。通过互动交流,优秀班主任一一解惑其他班主任管理中的难题,最终整体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班级管理水平。(3)考核透明以往年度绩效考核时,会有班主任质疑班级的管理积分,这与传统纸质统计不及时、有失误以及检查存在偶然性等有关。现在,德育评价结果会实时反馈到班主任手机得微信端,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班级的管理积分。评价指标全面,评价结果透明。班主任对评价积分都给予信任,一致认为依据智慧评价积分评定等次无可厚非。基于数据的实时性、可视性,学校班级管理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以往出现的“差”班已不再存在。2.班级管理趋向科学、高效班级管理一直存在着一个现实的问题,班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班级与学生。这样一来,班主任不可能第一时间捕捉到班级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暴露出来的情况。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时效性。现在,德育智慧评价数据的实时推送,有效解决了这个现实问题。五(5)班班主任嵇老师对“智慧评价”大数据有积极的评价,她表示班上如果有学生表现好或不好,值班教师与一日常规检查学生会将检查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传到“智慧评价”平台,相关信息会实时发送到手机的微信端。嵇老师会根据评价情况,确定班级教育的方案,因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评价反馈及时,她及时利用个别谈话或集体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抓住了教育时机,教育针对性强,效果较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嵇老师学会查看班级学生的“智慧评价”大数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就更为全面。嵇老师发现,“智慧评价”大数据,让她彻底改变了单一评价的问题,认识到学生总有“长处”与“短处”,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在扬长补短,扬起希望的风帆。在班主任教研活动上,班主任对“智慧评价”系统给予了肯定。大家认为评价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评价实时反馈的问题,班主任不坐班,也能掌握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值日师生在评价时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馈信息,班主任可以据此准确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效率。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变得比以前更为顺畅、有效。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家长能与班主任合力实施对孩子的转化教育,教育效果好。很多班级出现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商讨教育学生的事例。例如,六(4)班李某某家长多次打电话联系班主任张老师,表示她接收到孩子多次家庭作业书写不认真的信息,希望教师给她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张老师对家长主动寻求家校合力的做法非常认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与家庭教育会更一致,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加有效。最重要的是,“智慧评价”大数据为学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手册,便于班主任与家长更为人文地、科学地、综合地评价学生。3.学生培养趋向诊断、发展小学生的成长过程是需要不断诊断与发展的。使用德育智慧评价,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智慧评价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不再以教师个人的主观意见作为评价结果。学校致用课程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评价提供了标准,根据评价指标生成的评价积分,可以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行为表现进行诊断,查找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班主任与家长依据行为数据分析和诊断,可以科学、准确地为学生制定教育方案,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品德修养水平。学生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利用行为数据,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步伐“慢一点”,逐步转变不良行为,使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六、总结与展望

基于微校通平台的小学生德育智慧评价项目在实施两个学期以来,有效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品质,整体推动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其取得的效果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肯定。基于“智能互联”的小学智慧评价采用多元方法、多元手段评价,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评价不仅是激励,更是一种方向。学校全面深化学生评价改革,让评价过程可视化、数据化,使评价历程成为全体学生共创生成的一个新的学习场,是发展智慧评价系统的初衷[2]。接下来,学校将逐步完善微校通平台上的智慧评价模块,建设“致知、致健、致美、致立、致新”等五大课程评价模块,对应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创新教育。结合已建设成的“致正课程”评价模块,提出“致正少年”的评价标准,而平时对学生的智慧评价数据,将汇聚成一份评价诊断素养报告。需要说明的是,“致立课程”即劳动教育将为家长设置评价权限,使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行为数据更为全面。随着智能互联项目的不断推进,学校将形成全面发展的素养评价体系,以评促改进、以评促发展,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优秀的“致正少年”。

参考文献:

[1]刘桐,沈书生.从表征到决策: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8(6):54-59.

德育评价范文篇4

1.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缺失:单一

目前的德育评价,无非表现为政治思想课的考试或考查,以简单的分数代替学生的德育评价;或者表现为班主任、辅导员篇幅短小的操行评语。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缺少的是学生,形成了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单一。班主任或辅导员凭着对学生或深或浅或细或粗的印象进行德育评价,被评价者学生本人没有发言权,“任人评说”,即使出现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连申辩的权力、机会也没有。

2.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的缺失:简单

我们目前的德育评价方法简单,主要表现在:(1)评价程序的公式化。总是以先德育后智育,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顺序依次排列,仿佛放在最前面的就体现了重视一样。实际上真正引起评价者高度关注、重视的绝对是学生的智育,学生的分数、成绩。而德育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一种固定的格式而已。(2)评价表达方式的单一化。此前,评价只是干巴巴的几点条条框框。在提倡评语“人性化、散文化、温馨化”的今天,则又一概成为了“描述式”,以散文的方式描述学生有代表性的细节或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仍表现为一种简单化的趋势。(3)评价方法的简单化。班主任或辅导员掌握着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权”。

3.学生德育评价内容的缺失:模糊

虽然我们将“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良知、情操、理想、信念……教育”,但是,具体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真正能说出其个性的,恐怕并不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高度概括的操行评语,自然导致了内容的抽象、模糊。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活动、积极锻炼身体”……这类评价,虽然表面有点“实”,却又实实在在“虚”,全是空话、套话。

4.学生德育评价方向的缺失:捧杀

综观近几年的评语写作,我们不难发现,操行评语的捧杀现象十分严重,正逐渐侵蚀着教师、学生心灵,令人担忧。人们听到的是令人美滋滋的“恭维话”。这类“恭维式”的评语,对师与生来说,皆大欢喜,但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1)这种无节制的扬优,虽然其中有鼓励、激励的成分和作用,但会使一些不明事理、难有自知之明的儿童少年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滋生出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真以为自己了不得,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误导。(2)廉价的表扬,只会增强学生的心理脆弱感。“恭维式”的评语,也许会使学生及其家长高兴,但长此以往,就失去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

5.学生德育评价理智的缺失:失衡

现行的德育评价,理性急剧退位,情感往往操控着写作的整个过程:情感化的写作理念,情感化的写作思维,情感化的写作内容,情感化的语言等。故此,评语写作自然难以实事求是,难以客观、公正。在理性缺乏的德育评价里,充斥的是情感,是私心,是名利,是狭隘,是偏袒。在德育评价的时候,或出于学校利益考虑,或出于自身功利着想,或从学生前途命运出发,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在德育评价的天平上,理性、客观、良心、职责等失去了其应有的分量,出现严重失衡。

二、德育评价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面对这种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德育评价现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从目前的德育评价定势中解脱出来,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就近期目标来看,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学生的培养,按道理来说,不应是某一位教师,而应是全体教师,包括所有任课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的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结果。因此,德育评价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应是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家长、学生等所有人的事,应该有大家的共同参与。这样的德育评价,才会全面、客观、公正,才会引起全社会对德育评价的高度重视,才会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某些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喜欢搞“一言堂”,生怕评价“大权”旁落。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广泛发动方方面面参与评价,费时费力,因而避繁就简。以上两种属于认识方面的片面性。要解决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就必须从认识上正本清源,消除影响。评价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先由学生本人自我评价,然后,由学生互评,再由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再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居委会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全面,又客观、真实,能评出学生的“真相”。又真正将学生、教师、家长,即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衔接起来,互动起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网络体系。

2.解决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简单的问题

要准确、中肯地评价一个人,是件很难的事。要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进行准确、中肯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性格,具有不同的爱好、特长,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具有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等。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其个性心理、思想品德也有所变化、有所不同。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各个方面,不能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方法等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会一叶障目,或一俊遮百丑,有失公允。

德育评价方法不要公式化、定期化。不一定非得等到“一定时期”才加以总评,可采用单独交谈、网络交谈的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班会、讨论会、团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也不一定局限于“书面评价”,可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就德育评价的形式而言;就德育评价的方法而言,鼓励为主,少用或慎用批评,但不能忽视或抛弃批评;就表达方式而言,避免正襟危坐式的“冷面孔”,应以温和的态度,平和的口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写出“温馨式”的评语,以吸引和感化学生;就文体的运用而言,评语自然是应用文,但在写作中可写成为一篇小散文,一篇小议论文,或一首小诗等,使评语玲珑剔透。

3.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问题

德育的内容很广,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而德育评价也非一两场思想品德考试所能奏效,更非一两百字的操行评语所能概括。操行评语虽然不能全部准确地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我们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具体地再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一次大额的捐款,或一次救人,或一次拾金不昧等。也可具体细化到:刮风下雨时的关上窗户玻璃,熄掉长明灯,关上长流水,打扫卫生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折射出学生心灵的美好,思想的纯朴,品德的高尚。学生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策、良方。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和学生多接触,注意观察、收集材料。

德育评价范文篇5

首先,从人格发展系统看。现代型人格是健全型人格,人作为行为主体是政治主体、经济主体、权利主体、道德主体的统合,是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心理)与生理的平衡拓展,是适应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开放型人格,而理学德育要塑造的人格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同现代人格发展趋向相背离。第一,德性人格对权利人格的僭越。这种僭越是理学把道德与人的关系进行颠倒、并进一步把道德抽象化、绝对化的必然结果。理学不是从“道德为人存在”的唯物史观立场而是从“人为道德存在”的唯心史观立场展开其人格理论,剥掉了人的丰富的对象性关系,使人仅仅作为道德的附属物,现实的道德关系被抽象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变成万世不移之理:“三纲之要,五常之本”是“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②以先验的德性人格规定人,强调人对封建道德规范的无条件遵从,这就导致其对权利人格的僭越,从人格内涵中排除人的社会参与的权利。宋明时期农业社会的文化结构,造成了权利意识的虚幻性和财产关系的不确定性。到明代中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萌芽和市民意识的觉醒,理学内部一度出现了重视权利人格的思潮,如王艮的“重身”、“珍生”等思想,但总体上局限在自我保存范围,缺少参与社会的开拓精神。第二,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僭越。主体的价值理性侧重于对其自身及其环境存在的价值意义认知,而工具理性则侧重于对对象世界的客观事实认知。前者偏向价值论,后者偏向认识论。就理学德育思想本身而言,它属于心性修养之学,与近代西方德育思想尤其是康德、黑格尔等人以明确的主客分离的认识论为理论前提的德育思想不同,它以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为理论前提,“基本上不把主客关系和认识论放在视野之内”,这样,所谓认识就只能是道德认识,只能是对先天存在的道德之“理”的反思与体认,“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知倒妨害了对天理的体认,科学技术被贬为奇技淫巧也是必然的了。第三,心理发展对生理发展的僭越。同理学先验唯心的理气观相对应,其德育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心性修养、人的道德品格形成,即人的精神(心理)发展,而忽略甚至轻视人的生理发展。我们知道,理学德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天地之性”或“道心”,而“人欲”则为气质的“攻取之性”,是基于人的属物质的生理而产生的。由于人的心理品质(精神)先天完满,它只需要生理(物质)为载体使其现实化。

因此,本质上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封闭性的恢复过程。这样,人的心理两者之间并不是动态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而是封闭性的恢复过程。人的发展被简单地理解为纯心理发展,被认为是在克服人的感性生理欲求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此一来,理学德育思想就如同中世纪基督教教育一样轻视甚至贬低个体生理发展的必要性。即使持有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张载也持有这种看法:“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学,不会亦不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倾刻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重视心理发展无可厚非,但心理发展只有在生理健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正常进行,忽视生理的发展是理学德育思想的重大失足之处。在明清之际颜李学派的军体教育思想就是对前者的批判与改正。第四,道德实践对社会实践的僭越。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只有在实践中,人才有可能显示自己的本质,人才能成其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是人的本质。在理学德育思想中,人并不是孤立静止的,他是在日常生活中践履封建道德规范的社会的人,是道德实践的主体,王阳明甚至提出了道德实践本体的思想,让人在道德实践中显露自身的本质,这是理学德育思想的深刻之处。但它根本上属于“内圣”之学。在这里,个体的道德实践有了独立自主的价值和意义,它专门追求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便是不必要且不应该的,这从朱熹对陈亮的“义利双修王霸并用”的批判中表现得很清楚。这样,理学德育思想以个体道德实践排斥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只能阻碍个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而在片面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只能有片面的发挥,人只能是片面的人。

以上是就理学德育思想中人格发展论的消极意义而言的。而其积极意义,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人的道德主体性,肯定了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理学德育思想继承先秦儒家“为仁由己”的主体能动精神,通过抽象的哲学思辩,使道德品格成为个体先天主导心理构成,个体自身成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主体。如果说在程朱理学中,天理的权威化使得人的道德行为带有被迫为善的性质从而主体性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在陆王心学中人的道德主体性便高扬起来,主体道德行为不仅是克己,更为重要的是成己,是主体先天道德本性的自然流露,这无疑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了对自我的关注,自我的“良知”成为准则。“他人文字议论,但漫做公案事实,我却自出精神与他披判,不要与他牵判,我却会斡旋运用得他,方始是自己胸襟,”“只致良知,虽千经万典,异端曲学,如执权衡,天下轻重莫逃焉。”这种自做主宰的精神显示了他们不同凡响的主体性倾向。此外,在理学德育思想中人的存在具有恒定和普遍的价值,它不是在对每个人的经验真实(行为)的归纳总结中判定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而是从先验唯心的角度演绎出“人本善”即每个人先天地具有存在价值的命题。在这个关切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的唯心主义命题中包含着深刻的真理。我们知道人作为道德存在是在人类已攀上自身本质的高度后表现出来的,虽然理学德育思想把人抽象化为道德人而失于片面化,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个方面甚至是其主要方面,则是毫无疑问的。理学德育思想用片面化、极端化的形式揭示出人人为道德性存在这一绝对真理。第二,注重培养知、情、意、行完善的品德心理结构。理学德育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注重完善的品德心理结构的传统。理学家大都认为个体的品德心理结构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但由于他们的本体论、认识论、知行观以及时代背景存在一定差别,因此知、情、意、行在德育中的次序和地位有所不同,大致要分为三类:其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知先行后”德育模式。先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最终、最重要的是道德实践,要在整体上保持知行并进,而情、意贯穿其中,但由于情有善与不善,必须加以约束和控制。其二为陆九渊强调先立大志与“知先行后”的德育模式。

由于他坚持性情合一,“性、情、心、才、都只是一般事物”,情既为道德情感,也是道德理性,是性的自然流露,故为善,它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中。其三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真知必行,不行不可谓知。王阳明也是性情合一论者,但他把二者看成体用关系,性必有情,情也有过与不及,所以重视性对情的自我调停。至于道德意志,王阳明同其他理学家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具有“无规定”的特征,是自发的,也是自由的,是“不器”,即不“执一”、不“意必”,也就是不执于形而下的一事一物,使主体意志超越于一切现实目的性,随感而应,率性而为,以至无为无不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王阳明的意志便是无意志,是超意志。总的来说,理学德育思想注重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道德心理结构,基本上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对我们当代德育有一定借鉴价值。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系统看。理学德育思想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个体,而在于社会;不在于个体心性修养,而在于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当时社会主要包括:人类整体;封建等级制度;家族;作为人类整体一部分的集体等几方面。

因此,所涉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其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就其不合理之处看,第一,由于理学德育思想本身的价值倾向、思维途径等是建立在种族血缘基础上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它的基本原理便是把血缘关系伦理化,把伦理关系政治化、层层递进,形成了伦理道德政治化的基本格局。因此,它与现代民主政治与人权平等观念格格不入,个体对国家、对社会的关系,化约为以忠君为核心的各种道德关系的集结,个体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只能依从而不能改变或破坏。这些表现在理学德育思想的人格建立与人格生长理论上,便是讲求德性与政治的贯通,“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概括出的“三纲”、“八目”的“大学之道”。

德育评价范文篇6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德育评价范文篇7

一、制定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德育目标

对学生品德的评价要保证评价的效度,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目标,因为德育目标是学生品德评价的依据和基础,是一切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德育目标之前,学校必须清楚自己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由国家层面的、对所有学生有共同规定性要求的共性目标和学校层面的、对本校学生有特别要求的个性目标组成。共性目标寓于个性目标之中,个性目标又包含了共性目标。比如学校有爱国主义传统,那么学校德育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有特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1.学校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以中央颁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为基础,以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育人目标为依据制定,具有校本特色。如表1中,上海市F中学以“贤文化”为特色内涵,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维度确定的德育目标,就具有学校自身培育“贤人”的德育特色,高中三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在四个维度的目标中分层递进形成序列化。[3]2.德育课程的功能目标。三个年级十二个德育子目标由具有认知功能与践行功能相结合的德育课程来实现。一般而言,思想政治课和学科德育更加突出道德的认知功能。其目标属于教学的认知性目标,是基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比如布卢姆(BenjaminS.Bloom)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维度。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认知过程”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不仅可以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可以预期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而言之,思想政治课和学科德育的相对功能目标是:重点要求学生在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层面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突出道德的践行功能。参照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和美国教育评量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GrantWiggins&JayMcTighe)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论著中对学习结果及理解能力的阐2018-13半月刊述,道德践行的目标可以包括迁移(transfer)、应用(applications)、同理心(empathy)和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4]简而言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对功能目标是:重点要求学生在迁移、应用、同理心和自我认识方面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然,两种功能性目标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是相互交融、难以分开的,只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分开阐述而已。上海市F中学在学校德育目标的统领下,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资源共享,集群备课,对学校十二个德育子目标进行两种功能的大致梳理,并且落实在具体学科课程或德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思想政治课和学科德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在德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行。在此基础上,德育处对两种功能的德育目标进行统整,形成十二个德育子目标的两种功能德育目标的相匹配关系。比如语文学科阅读《大学》《中庸》的德育目标是:能够理解“修身立德”的具体内涵;能说出修身立德的具体表现;能分析修身立德对社会稳定的意义;能懂得修身立德对己、对人、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科德育对“修身立德”的认知与在社会实践中做志愿者的“修身立德”践行相结合,解决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脱节的问题。3.德育课程一体化目标。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定义,认知功能目标和践行功能目标是目标的类别,体现的是认知和践行的过程维度,它们不是德育的具体内容目标。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德育目标,从形式上看,是将道德认知目标与道德践行目标相融合的目标,是认知与践行指向相同的目标。从内容上看,是将有具体内涵的认知目标与有具体内涵的践行目标融为一体的目标,是认知与践行内容贯通的目标。在上海市F中学的德育目标中,每个年级四个维度的德育目标都是认知与践行内容相贯通的目标。比如高一年级“爱国”维度的德育目标是“修身与立德”。这个目标的达成,一般是将思想政治课或学科德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认知与践行的结合,最终能将“修身与立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认知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学校德育目标中,四个维度三个年级的十二个目标都要确定其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当然,目标是动态变化的,具体内涵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可以依据校情或学情的变化而变化。“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是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统一目标。从心理运行机制来看,知行合一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行。践行既是一种物质的活动,也是一种心理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心理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习惯,乃至道德信念。

二、制定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生品德评价标准

评价需要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给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评价标准。学生品德评价量表的构成要素是德育目标的维度和品德评价标准的指标。维度是如前所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德评价标准是指依据价值尺度和界限,对学生作出的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反映了道德的价值倾向,具有引导学生完善德性的作用。泰勒(RalphW.Tyler)认为,教育目标其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而评价就是确定变化程度的过程。这里的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的认知和践行的变化。学生品德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评价学生道德认知的变化和道德践行的变化。通俗地说,就是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变化。制定评价标准就是依据目标的具体内涵,判断学生道德认知或道德践行是否有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标准制定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以“修身与立德”目标中的第三点“做到见贤思齐,树立道德榜样,把榜样的精神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道德信念和意志,转化为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例,评价标准分为三个等级指标:优秀、良好、有待改进。优秀: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古代或现代贤人的具体内涵,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道德榜样的具体内涵,并能找出与道德榜样的差距,明确道德榜样的哪些道德品质值得自己学习,明确通过向道德榜样学习,提升了自身的什么道德品质、信念和意志,明确这些品质、信念和意志在实践中用以克服了什么困难,或取得了什么成功。良好:能大致清晰地说出古代或现代贤人的具体内涵,能大致清晰地说出道德榜样的具体内涵,并能找出一些与道德榜样的差距,大致明确道德榜样的哪些道德品质值得自己学习,大致明确通过向道德榜样学习,提升了自身的什么道德品质、信念和意志,大致明确这些品质、信念和意志在实践中用以克服了什么困难,或取得了什么成功。有待改进:能模糊地说出古代或现代贤人的内涵,能模糊地说出道德榜样的内涵,只能模糊地说出一些与道德榜样的差距,不能明确道德榜样的哪些道德品质值得自己学习,不能明确通过向道德榜样学习,提升了自身的什么道德品质、信念和意志,不能明确这些品质、信念和意志在实践中克服了什么困难,或取得了什么成功。上述三个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在学生品德评价量表中,用以衡量学生道德认知和践行的变化程度。“修身立德”目标的其他四点内涵,均有三个等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在此不赘述。

三、设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生品德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虽然能够综合衡量学生道德认知与践行的变化程度,但道德认知功能与践行功能的课程教学一般不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运用评价标准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时,一般还是要以先认知、后践行、再总评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品德进行评价,需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品德档案。这个档案以《学生品德手册》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学校德育目标和品德评价量表。分道德认知评价、道德践行评价和道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评价的时间节点有学生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每学期结束的阶段性形成性评价,毕业前的终结性评价,还有就是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1.对学生道德认知变化的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道德认知的变化,可以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主动探究中进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认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形式主要有类属、总括和并列三种。在思想政治课和学科德育的认知功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新旧知识点之间构建必要的联系和沟通,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变化,使学生能够以原有的道德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扬弃,对新的显性或隐性道德内容产生新的理性思考,并融合到原有的道德认知体系中,促进自身对新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这种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方面的过程,就是认知同化形式中的“类属”。[5]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了认知同化的“类属”活动,或者是“总括”和“并列”,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判断,也可以通过《学生品德手册》的已有记录或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前测对比发现。教师根据学生教学现场的认知表现,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记录在册。如果是书面检测,也同样将结果记录在册。当然,其前提是教师本身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要比较准确。在道德认知功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为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合作、勇于表达,使学生在分析、理解和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2.对学生道德践行变化的评价。道德践行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实践报告的形式。观察法是教师依据品德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学生的言行可以发生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现场,也可以发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有时候为了某项评价的需要,教师也可以设置情景,用以观察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境中的自然表现。实践报告由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自己撰写,如果愿意的话,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实践报告,以交流思想或者拓展自己的某些体验感悟。学生道德践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迁移、应用、同理心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所以,言行观察和实践报告,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述: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这里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正迁移。表述时要说明从认知到践行的过程中,自己学习的什么内容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者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懂得了那个道理。应用:指在多元、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利用及采用已知的知识。表述时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有效利用了哪些已知的知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同理心:指能进入其他人的心理世界,尊重不同的意见,谨慎考虑他人的想法。表述时要说明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对方有什么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自己谨慎考虑了对方的什么想法,在言行上是否尊重对方。自我认识:指有智慧地了解自己的无知,以及了解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如何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如果有偏见,能够说出形成偏见的原因,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和决心。表述时要说明通过实践发现了自己原先在哪些认识上的无知,自己的行为模式及理解事物的思考模式有了什么样的改变,举例说明自己通过实践对自己的哪些言行有过反省等。在道德践行功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同理心和自我认识,提升自己的德性,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自觉,在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道德规则。3.对学生道德认知与践行合一变化的评价。知行合一的评价是在对学生道德认知评价与践行评价基础上的综合性评价。评价主体除了依据评价标准确定被评价者相关指标的等级,还要在认知评价与践行评价中有定性评价,分析学生的德性变化,衡量学生是否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肯定其正向变化,指出其负向变化。相关指标的等级加上定性评价,就是学生的综合性评价,由班主任负责。这些评价信息除了被班主任记录在《学生品德手册》上外,还要精准地显示在学校德育管理平台上,班主任被赋予这些信息的管理权,能最终对全班同学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并适时地反馈给学科教师,为学校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提供资源共享的便利。对于在评价中发现的学生的某些优势品格,班主任和全体学科教师要依据优势为本(strength-based)品德学习理论,联系班会或学科教学中的某一点,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正能量,每天以各种方式践行这些优势品格,从而以优势品格带动自己整体的优良品格建构。[6]同时,教师要树立优势品格榜样,带动其他同学见贤思齐,认知并践行这些优势品格。

综上,制定德育目标、制定学生品德评价标准、设计学生品德评价方式,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学生品德评价的有效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学生品德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学生、同学、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等都是评价的主体。班主任给出的综合性评价,只是学生品德评价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学科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区的评价,都是学生品德评价的组成部分,也都反映在学生人手一册的《学生品德手册》和学校德育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中,家长如果想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品德信息,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班主任负责以微信的形式向家长推送。

参考文献:

[1]胡立德.指向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一体化路径—以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8(6):21-24.

[2]丁蔼然.“知行合一”是评价德育的核心指标[J].教育科学研究,2017(9):1.

[3]胡菊芳.贤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87.

[4]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4-95.

[5]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50.

德育评价范文篇8

【关键词】德育素质;考核;评价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德育教育在高职中的运行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通过建立了一套德育考核体系,使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具有客观依据。此德育考核将每一名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学习表现以及参与活动表现作为考核指标,每周在班级内进行公示确认,每月一总结,在学期末让学生本人对自己一学期的德育情况根据相关考核指标进行自我考核,由班级评定小组核查,并在全班公示,广泛听取同学们的意见,通过周评、月总结、自评、核查、公示,使德育考核评价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并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和提高。德育考核测评表中基础分值为60分,总分为100分。

一、德育考核评价指标说明

(一)加分项目(加分上限为40分)。1.“班级集体活动参加情况”满分为3分,各班根据本班活动开展情况自行掌握;2.被评为文明宿舍,或在年级宿舍内务检查中表现优良的(登记在册),宿舍成员每人每次加2分,最多不超过10分;3.“上课、自习课、实训课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符合加满3分,不符合不加分;4.“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必须在“志愿汇APP”上记载,一次(或时长0.5-1小时内)加1分,时长每超1小时依次累计,无偿献血一次加2分,总分不超过10分;5.“参与学校组织活动”,参与牵引动力学院和西铁院组织的活动的,每次加0.5分,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训练和方阵训练的,加2分,学生干部的本职工作内的活动,如活动的组织、主持等不加分,总分不超过4分;6.“担任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班级班干、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干满一学年的,每人加3分,课代表干满一学年,每人加2分(职位重复不累计加分,取最高分);7.“好人好事”,拾金不昧、协助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日常事务的,每次加0.5分,总分不超过3分;8.“获得荣誉、比赛获奖”中参与学校组织活动并在其中获奖的不重复加分,计最高分数。获得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每次加2分,“年级学习标兵”每次加2分,“班级学习标兵”每次加1分。荣誉类奖项加分:二级学院级别1分、学院级别2分、市级4分、省级7分、国家及国家以上级10分;比赛类奖项加分:二级学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加2、1.8、1.6、1.4分,学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加3、2.5、2、1.5分,市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加6、5、4、3、2分,省级特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加9.5、8、6.5、5、3.5分,国家及国家以上级特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加14、12、10、8、6分。(二)德育考核测评减分项目(减分上限为60分)。1.“宿舍内务通报批评”一次扣5分;2.上课、自习课、实训课迟到早退旷课情况中,迟到早退每次扣1分,旷课每次扣5分;3.“违反课堂纪律”,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睡觉、说话被老师批评,每次扣2分,顶撞老师扣5分;4.旷宿每次扣8分,晚归每次扣5分;5.考试舞弊/无故旷考,每次扣5分;6.抽烟,宿舍有烟头,落实到个人,每人每次扣5分,发现一次则在助学金评定中直接取消评定资格;7.校园不文明着装每次扣5分;8.酗酒打架斗殴每次扣8分;9.其他违反校规校纪活动:参与偷盗活动每次扣10分;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音像制品扣20分;非法传销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扣20分;故意损坏学校设施设备扣10分;未获批准参加游行示威活动扣10分。通过德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意识得到普遍增强,能够自觉地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并且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高职德育考核评价的环境支持

高职德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高职院校还应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撑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骨干队伍是德育总体计划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德育骨干队伍是由学校中层以上的党政领导、党团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以德育为自己的主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加强对这支骨干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在德育领域的科研探索与实践能力,使这支骨干队伍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为德育的实施和发展发挥骨干作用[1]。(二)创新德育教育课程授课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及德育课组成,上课形式上主要由教师讲授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是从“知”到“行”的实践升华过程,如果只集中在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上,不仅达不到德育实践的目标,而且枯燥的宣讲还会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恶排斥心理。因此,应该创新德育教育课程授课模式,加大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践行和反思道德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三)丰富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地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通过志愿服务APP发起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实习基地进行社会考察、勤工助学、技能服务等。突破学生固定自习课模式,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用社团活动凝聚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类知识技能竞赛、文艺演出、讲座创造健康活跃的文化氛围,营造健康向上的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2]。

参考文献:

[1]林韧卒.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德育评价范文篇9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督导工作;问题及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督导忽视了学科的德育功能

脱离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完整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魅力,这些学科在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他们的德育渗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偏向于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而容易忽视所教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学校对教师德育素质的督导不够重视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是主要的示范者,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的品德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许多中小学校中,德育督导忽视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督导,或更多的是走形式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3、学校德育督导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督导内容按照德育科任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计划、心理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督导评估,不难看出这些内容当中有许多重复的,以致于各方面的督导教育力度不一致,形不成合力。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的对策

1、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

中小学各学科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督导作用,不断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将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紧密结合,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此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促进学生思想、个性、情感即心理品质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艺术类的学科中探索出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教育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教材内容及其教学特点,深入挖掘和研究学科的德育因素,在人文课程中摸索出丰富的思想与政治、历史与人文等教育因素。艺术类的课程中深入领悟其中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意识等内容。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相关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还能够使其道德情感得到相应的提升。

2、加强师德建设

基于师德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学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全面加强教师德育方面的建设。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培训教师,从而提升他们的师德素养。学校也可以从关爱教师的角度来激励他们的师德,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的管理,在学校为教师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并注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悲喜忧烦等实际问题,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工作之余的烦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从而促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乐其业、尽其责,充分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学校还得靠实践来强化师德,引导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德育的规律,使其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认知和践行道德情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

在小升中和初升高这样的升学体制下,中小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后果,造成了他们德育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德育督导需要格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这并不仅是形式上学校是否挂有心理健康辅导室的牌子或是否有心理健康辅导档案资料,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应当列出一部分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逐步培养一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而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4、加大“大德育”教育督导的力度

学校德育督导可以通过加大“大德育”方面的督导力度,以此使学校开展更多的渠道营造“大德育”的浓厚氛围。学校的教育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学校可以开展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来营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围:一是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共同抓好德育的力量,平时教师要坚持做好家访的工作,并适当的进行上门拜访,特别是学习上困难或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其家长进行沟通,通过走访、电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二是家长与学校要相互沟通,学校可以在每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此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落实计划,通过这样的家长会,使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教师从中获知学生在家里的生活情况,从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家教氛围,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三是学校与家长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同时还需要督导各级政府执法部门加强网络市场的管理,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和资源。总而言之,中小学德育工作督导评价要建立在真正落实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设,不搞虚无主义,不做形式化。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更好发展,就需要督导学校建立德育工作相关的领导机制、有序的推进机制及有效的抓好落实,真正实现共同管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氛围。

作者:刘振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教科局

参考文献: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J].课外语文.2016(15)

[2]庚君,孙晓娟.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德育评价范文篇10

关键词:技校德育课优化教材教学艺术评价体系

技工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是构筑社会主义宏伟大厦的坚固基石。技校学生正处在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品德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点,具有动荡性并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体,这既给道德教育目标增加了难度,又给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但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德育渗透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德育课实践教学,笔者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法、创新成绩考核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整合优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德育教学内容

由于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开一些课程:一年级可增开《文明礼仪》,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增开《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三年级学生可增开《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2.贴近社会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是当前对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标准和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专业实际,聚焦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鲜活事例。例如针对技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阅读不良书籍,观看有害音像制品、手机依赖、网络沉迷等。笔者把《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与《坏蛋是怎么炼成的》两本书进行对比展示,引发学生讨论,继而引导他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漫画欣赏引导学生对手机、网络形成正确认识,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和网络使用习惯。通过相互的渗透,使我们教育内容中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小道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德育理论课教学更加入情入理。

二、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体会善恶美丑的标准、道德规范的准绳,从而学会主动去学习。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下面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值得吸收、消化、推广。

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述“独立性和合作性统一”这一观点时,先从学生认同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入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热烈地各抒己见时,课堂气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然后及时提出问题,“独来独往有什么弊端呢?”学生通过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独立是自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应积极提倡,但同时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往、合作、互助。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必须团结合作。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而且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2.创设和谐课堂,实施幽默诙谐教学法

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追星族盲目面对偶像崇拜”时,先提出“追星就是追逐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能追到手吗?”“谁有好的办法?”等一连串发笑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再理性地面对偶像崇拜,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3.运用案例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教学法

案例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各抒己见,自由地交流思想,使思维相互撞击,形成共鸣,最后从鲜活的案例中得出共识,形成正确的舆论。案例讨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性,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三、创新成绩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德育成绩评价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以试卷考试的方式为特色,“一纸定成败”。这种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和学习性。因此,我们成绩评价的体系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知识方面(40%)通过测试、小品、辩论等来体现,侧重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方面(40%)通过课堂活动、作业、讨论、才艺展示、小论文等来体现,突出重在参与,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方面(20%)通过课堂纪律,回答问题,课堂笔记等来体现。把学生的成绩细化到每一次的安排和活动,这样就更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喜欢上德育课。

总之,技工德育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人人参与、人人重视的和谐环境去不断浇铸和历练,作为教师只有多方面学习和借鉴各种类型教育的德育方法,结合技工教育实际,认真研究和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才能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技工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