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3:13: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课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课堂

企业文化德育课堂研究

摘要:通过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教学的课堂,从而可以丰富与创新德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文章论述了企业文化通过走进德育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行业企业以及考评方式的四个途径走进德育课堂。

关键词:企业文化;德育课堂;教学实践

1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1.1创新学校的德育课程。当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后,德育课程的教学宗旨及理念应该转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通过展示学生们感兴趣的企业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认识、学习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严谨的规章制度、创新求实的精神、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来启发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未来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枯燥的德育课堂,让德育课程的理论紧紧与企业岗位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1.2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其对员工要求逐渐提高,一方面需要员工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应对工作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员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员工才能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因此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让生动鲜活的企业文化从认知上使学生感知,从行动上使学生落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规范自身行为,以适应企业更高的要求,也推动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1.3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当前,很多学生在上课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因而,在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适应企业的各项行为准则、制度规章等,需要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等来磨合自己与岗位间的适应力,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很难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发挥出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而学校在德育课堂上引入企业文化,提早让学生接触、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文化,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如鱼得水般将自身的能力及优势发挥到极致。1.4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提早了解、学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文化的先进思想与工作理念,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用人要求方面与企业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学校为企业提供高品质、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2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途径

2.1走进德育课程设计。对传统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让企业优秀文化走进德育教育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重新对教学及考核进行整合与规划。第一,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相结合。在了解并掌握企业对员工关于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要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前提、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根基、将实践技能的提升作为关键,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优良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改革的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全面发展。第二,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加入企业发展对用人的专业要求与素质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对德育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为学生指导与未来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理想信念等方面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职业、就业的适应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且成功地就业,并且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三,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结合。在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还要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安排进教学的环节中,只有使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性、理性地对待并处理发生的问题,当然,教师在促进教学效果更加感性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走入社会、走向企业时,能够以更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素质迎接工作中的考验。2.2走进德育教学过程。建立在企业文化走进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也在教学课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真正地实现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第一,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切合实际地将国家统一的德育教材内容进行分块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进程可分为启发引导教学、理想信念教学、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情操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等几个板块,有目标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将知识传授与育人高度结合,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提升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通过企业走进德育课堂的教学过程,针对性地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好学生、在社会上对企业来说成为好员工、对国家来说成为好公民。第二,教学过程中,从德育教育与企业发展二者之间寻找切入点,将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亲身体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感受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在企业中时的实践收获与感知体验将会给学生提供成长的方向,成为学生取得进步的动力,成功实现企业文化走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变革教学形式,以某一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企业文化作为讨论话题,课前让学生对此搜集、整理资料,阅读教材等,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进行讨论,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赋予了课堂朝气与活力,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了解学习、走进企业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扮演企业各个岗位的员工,真切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2.3走进德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校可以组织与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得企业的优秀文化走进学校校园、走进德育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或专家来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了解企业行业领域的发展之路、倾听企业人士职业之路上的艰辛、了解优秀人士的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可以开展与企业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演讲比赛,讲出同学们心中对企业的发展、对未来工作的想法、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等;校园杂志社举办征文比赛,让同学们写出自己心中的职场榜样、所喜爱的企业文化等等;通过这样的“听、说、写”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实处。除此之外,在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开放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等。第二,将企业文化、职业目标、人生理想等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密切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碰撞,二者在双重结合下感染学生,以文化的力量熏陶学生,使他们得以适应并认可企业文化,形成更高的职业素质、培养更加自觉的企业意识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2.4走进德育课程考评阶段。随着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变革,德育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单调评价方式转变为灵活的考评方式,因而,德育课程的考试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考察,而且也要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创新发展意识等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估,由此,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职业意识,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2.5走进行业企业第一,丰富德育教学课堂的内容。优秀的企业其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良好基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学生人生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企业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各方各面,从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到职业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企业文化教育的力量在优秀企业文化中都得以体现,这些珍贵的德育资源在德育教学课堂上也极富有感染力。第二,走进行业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密切关注并了解企业的文化建设,搜集学生未来走进企业所需形成的职业素质,把握企业对所用员工的要求,有助于学校及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完美对接,切实将德育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中。

查看全文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课程建设要求,因此,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必然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初中学校要做好德育,并将初中德育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德育教学生活化。学生在学习时发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自然就更有兴趣学习了,并且还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一、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必要性

首先,关注和理解学生。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处于哪种状态?是否喜欢道德与法治科目?是否对本学科存在抵触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哪种学习方式更愿意被接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战地。以上问题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了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其次,关爱和尊重学生。爱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有爱心的老师才能从情感上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心理变化,而学生往往喜欢这门学科的老师,才更愿意接受本学科的知识,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最后,尊重教育规律。教育与人的生活联系息息相关,因此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人的一生影响重大。教育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2.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可行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力求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时要力求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推进德育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和教师要真正理解德育教学的本质,将大德育思想渗透于德育教学过程中,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德育教学,进而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查看全文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现状探微

根据对资阳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了解和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我认为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中职德育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粗放性和低层次性特点。具体表现为:1.中职德育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比例不高。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号)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但,据了解,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长期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不到三分之一,甚至有个别教师在一个学期中从未使用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2.中职德育课教师上课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比较单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并正不断提升,诸如投影仪、视频、声音、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但,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五分之四的教师使用的是具有投影功能的投影仪,即使有老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也仅仅使用其投影的功能,很少联合信息技术的其他功能进行教学,因此,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二)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主动参与度低近乎零状态特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对象,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深度融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应用充满希望,有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愿望。但是,学生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入过程中,他们更多的是一个傍观者角色,信息被动接受者,没有主动融入到这一过程中去。这一方面表现为学生既无在课堂中有可供操作的信息技术工具;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有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工具——智能手机,学校或老师也没有提供使用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更没有将信息技术参与到德育课堂教学的能力,因而,学生手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方面显示出主动参与度低近乎零状态。(三)教学信息化资源在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显示出相对缺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数量少、种类单一。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少,课程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和优化,取得的成果也丰硕。但,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资源还是相对欠缺,信息化资源数量少,还不及语数和专业课数量的三分之一;种类少,中职德育课堂信息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能投影的PPT课件上,其他如视频、微课等信息化资源少见。2.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质量相对比较低。现有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信息化资源更多的是零散的知识堆积,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尽管已经提供了一些信息化课堂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多数只是对知识点的呈现,更缺乏信息化自主式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希望能够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个性化和深度参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融合现状归因探析

(一)中职德育课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思想上存在懒惰和畏惧心理我市中职德育课教师存在年轻教师比例小(不足30%),中老年教师比例大;低层次职称教师比例较低(不到40%),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高。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开展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并且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这对于教龄和年龄偏大、职称较高的教师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和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而存在着畏惧心理。(二)中职德育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手段;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有的教师想当然地把融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融合等认识上的偏差。

三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寻

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中职德育教师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中职德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中职德育教学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一)深化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1.深化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认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信息技术助力中职德育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德育课堂,将会最大限度优化中职德育教学,对提高中职德育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信息化对中职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将充分显现,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现实。这是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2.深化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辩证关系认识。在当今学习方式越来越呈现个性化、自主化趋势的时代,课堂如果还是教学资源的展示,就不是技术、资源和学习的深度融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形象的划分为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融入的方式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深度融合于教学中,两者无法分离。深度融合应该是中职德育教师把有效德育教学资源融合到信息技术当中,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德育学科的性质及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并把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和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二者水乳交融[1]。(二)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1.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这包括送德育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年轻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中职德育教师积极开展德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研发等措施,让更多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技术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水平。2.提升中职德育教师学科资源处理能力。提升中职德育教师学科资源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由于德育学科是一门政策性强、国家意志明显、时代感鲜明的学科,因此,德育学科资源是现实的、极为丰富而且鱼龙混杂,这就需要中职德育教师提升自己处理学科资源的能力。根据德育学科性质、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和学校实际,对德育学科资源进行处理,包括学科资源的学科资源的收集能力、选择与甄别能力和利用能力等。(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深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回避它、虚幻它,只能选择接受和利用它,让信息技术更好的帮助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原因,中职学生不能带信息技术(智能手机)进入教室,但,我们中职德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既要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学习的便捷和高效,也要逐步培养学生树立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意识,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运用方法。比如,在融合过程中必定会使用网络,这时教师必须对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及时引导,防止学生使用网络动机从学习上转移,或者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甚至不良信息等[2]。(四)开发符合学科特点和开放易用的德育教学信息化资源。丰富的信息化中职德育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1.开发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原则。学科性:任何教学资源的选择都必须符合学科自身性质与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中职德育课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思想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实时性:由于中职德育学科是一门时代感特别强的学科,社会也在飞速发展,这就要求它的教学资源要不断反应变化的时代和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实用性:根据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此,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对学生具有实用,同时,信息化教学资源还要与本校本地的信息技术硬件相匹配,对于信息技术硬件具有实用。2.开发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途径。构建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通过从学校教师手中收集;通过开展说课比赛、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教案评比、教学研究课的开展等方式收集;通过网上收集;学校有的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资源互通等。

查看全文

初中德育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

摘要: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初中阶段的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德育承担着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任务,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德育的价值却被弱化了,德育课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欣赏型德育旨在实现“立美”改造,推进德行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融合,避免各种强制性的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学校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因此以欣赏型德育模式为研究视角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探索对改进初中德育课堂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课堂;欣赏型德育;初中教育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依据德育美学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德育审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开放性的框架,是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好的途径。

1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内涵

1.1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是由檀传宝教授提出的,其核心价值为对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以及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二者将会在学生自由欣赏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此种模式的关键理念在于在德育教育中融合自由教育,反对传统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力求学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1]。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引导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自主建构的构成则表明新旧德行认知架构将会转化为更高级的新架构,同时沉淀出充足的德行情感。欣赏型德育要求人员借助内在间接精神,将德育内容进行形式化改造,让受教育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在地接受相应的内涵,在自主建构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提升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为其成长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1.2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此种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贴合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加速其掌握文化科学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对德育内容的改造处理,保证德育教育内容能够转化为和谐精确的完整体,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由自在地接触各种价值方向引导,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与其也有贯通之处,其分析审美活动自身拥有独特的道德属性,旨在深层次挖掘美育的潜力,倡导美育实践[2]。而欣赏型德育模式即是在践行这一实践。

2反思:德育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思考

一、精心备课

1.备教材首先要把握德育课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德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其次是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明确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德育课完全可以从生活和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2.备学生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等。中职学生德育课的落脚点应该不仅是知识的理解,更应该在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落实上。我在教学中一般都以教师名义加入班级学生QQ群,通过学生的群中发言、QQ空间、个性签名、微博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在备课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依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情绪上的问题。笔者在每学期的德育公开课和集体备课中,明显感到由于自己的精心备课,教学效果就好。

二、走进学生心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心理,走出“上中职没出息”的阴影。我在每个班上的第一节德育课都是围绕“上中职有没有出息”这个专题讲解。结合国家、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学好技能和积极参加中职技能型高考,宣传我校技能大赛和对口升学许多成绩。德育课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准确把脉,学生上课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笔者都及时观察了解,适时关心和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特对在校中职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对策:(1)转变教学理念,贯彻“三贴近”原则;(2)重释教学目标,内化“三贴近”原则;(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4)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三贴近”原则;(5)完善教学评价,遵循“三贴近”原则。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校前三年的在校生,他们所学的德育课和普通中职学校完全一致,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三个年级学生各占的比例确定样本数量,然后在每个年级中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所需的学生,用微信公众号将问卷推送给抽取到的学生,成功推送24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回收率达到100%。

查看全文

浅析中职德育课游戏化课堂构建思考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教育不仅要重“技”还要重“德”。然而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单一枯燥的德育教学方法非常滞后,不符合现代中职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需求,无法达成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中职学校改革、优化德育课堂势在必行。游戏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德育课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职德育;游戏化;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采用说教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对启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非常不利。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反感,产生与教育目的相反的作用。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能够营造开放、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一、在游戏化教学中模拟生活情境,提高德育认识

游戏化教学能够使德育课堂教学绽放趣味的光彩,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把生活虚拟化,使德育教育更具情趣化特征,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时,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教学内容隐藏到游戏挑战中,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游戏,让学生在一环接一环的游戏挑战中,润物无声地接受德育教育。游戏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从外界强制学习转化为自觉自愿地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网络小游戏,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并利用视频、影像、音乐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在开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教学中营造一个拟人、拟景、拟物的实际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获得生活体验,提高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对书本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进行模拟实际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经验、技能。角色扮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反思,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理论知识,建构生活体验。

二、在游戏化教学中渗透竞争教育,激发德育思想

查看全文

“翻转课堂”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为了促进中职德育课程的实施和进展,学校组织对“翻转课堂”做了初步探索。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德育知识,对德育课程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德育课程;实践

德育课程的实施对于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要求,实现知识的融合,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创立。翻转课堂的创建原因主要是可汗的表妹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在他的讲解下,表妹的学习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之后可汗便将辅助表妹学习的视频,传到YouTnbe网络上,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性好评。不久之后,他又录制了其他视频,和大家一起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可汗创建了非盈利的组织-可汗学院。学院中主要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免费学习视频。在此之后,可汗使用《视频重新创建教育》进行演讲,让翻转课堂收到了热捧。

二、翻转课堂在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互动分析

一、教师通过自身教学行为,引发学生自觉

“动”教育不仅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受教育情况的反馈过程。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向关系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行为质量,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动”,这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措施。一是以价值引“动”。学生只有明白了课程内容对其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才会产生学习动力,才会把学习课程内容看成是追求成功的需要,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课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价值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育课中自觉“动”起来。二是以思引“动”。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知识性、理论性是其重要特征。在课堂上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教师就要用知识、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要迎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并根据反馈的学生思想状况来随时调整授课思路。事实上,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是中职德育课引人入胜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的授课逻辑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生就没有兴趣听课,当然就“动”不起来。三是以形引“动”。人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坚持直观与抽象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统一。如果仅仅靠教师语言讲授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时就容易走神,且难以“动”起来。所以,教师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用鲜活、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展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动”起来。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直观的作用,因为直观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四是以情引“动”。以情动人同样适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必然感染学生。教师内心情感的传达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进行。教师的语言是其表达思想、传授知识、感染学生的基本工具。教师的口头语言不但要具有准确性、逻辑性,而且要抑扬顿挫、丰富生动;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即表情、眼神、动作、姿态等,在传递信息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在课堂上语言乏味、表情僵便、情绪低落的教师怎能引“动”学生呢?教师在课堂上能多大程度地引“动”学生,是衡量其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尺度。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互动,最根本的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教学业务素质和教学基本功。

二、教师通过丰富课堂组织形式,促使学生积极

“动”所谓课堂教学互动,是指教师通过采取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提出某种要求,促使学生积极地“动”。在这里,互动的手段是课堂组织,互动的内容是问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体、主角。常用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有集体问答式、个别提问式、分组讨论式等。教师或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采取教师问、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或就课程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后提问个别学生;或就某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每组再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评;等等。长期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互动方式,是搞好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措施。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

“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被引入中职学校。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视频等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这种课堂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学生参与度更高,主体地位更明显。中职教师应从工作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用问题统领授课内容。课前,教师把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通过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撰写发言稿,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探讨问题做好准备。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互动的信息源,从而使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和课堂组织方面下更大功夫。

查看全文

课堂教学德育课情景教学探索

摘要: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下,江苏省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大赛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师课堂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促进作用。结合参赛经历,以参赛内容———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第二单元话题三中的“兴趣”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情景教学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赛;德育;情景教学

笔者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学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材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的话题三“兴趣”。认识自我这一单元主要从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4个方面展开,学生通过探究自身这4个方面,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落脚点和本教材的重点。下面以第二单元认识自我中的话题三“兴趣”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情景教学在德育课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高职一年级学生,95%为女生。女生相对于男生较感性,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她们大多数擅长应用网络搜集资料和分享信息,愿意沟通,乐于合作,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投入,都为本次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