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

时间:2022-11-24 06:05:02

初中德育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

摘要:教育应该以德为先,初中阶段的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德育承担着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任务,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德育的价值却被弱化了,德育课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欣赏型德育旨在实现“立美”改造,推进德行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融合,避免各种强制性的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学校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因此以欣赏型德育模式为研究视角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探索对改进初中德育课堂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德育课堂;欣赏型德育;初中教育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依据德育美学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德育审美化改造的基本思路和开放性的框架,是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好的途径。

1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内涵

1.1欣赏型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是由檀传宝教授提出的,其核心价值为对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以及道德主体的自主构建,二者将会在学生自由欣赏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此种模式的关键理念在于在德育教育中融合自由教育,反对传统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力求学生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1]。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引导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自主建构的构成则表明新旧德行认知架构将会转化为更高级的新架构,同时沉淀出充足的德行情感。欣赏型德育要求人员借助内在间接精神,将德育内容进行形式化改造,让受教育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在地接受相应的内涵,在自主建构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提升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为其成长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1.2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此种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贴合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加速其掌握文化科学的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欣赏型德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对德育内容的改造处理,保证德育教育内容能够转化为和谐精确的完整体,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由自在地接触各种价值方向引导,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与其也有贯通之处,其分析审美活动自身拥有独特的道德属性,旨在深层次挖掘美育的潜力,倡导美育实践[2]。而欣赏型德育模式即是在践行这一实践。

2反思:德育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

德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是中小学生成长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伴随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机制正在飞速改革,新时期下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提升,但就目前来看,中小学德育教育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实效性不高[3]。第一,教学目标重“知”轻“情”。在应试教育的长期背景下,升学率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水准的核心指标。学校根据科目在升学中的地位来确定学科的位置并安排相应的学科课时,重智轻德,存在挤占德育课的现象[4]。原本将育人作为目标的德育课堂也逐渐转化为其他学科的文化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德育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浪费时间的课程,而且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因此,由于对道德认知的过分重视而忽略了对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德育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第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德育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素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将会贯穿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开始和最终,将会直接引导学生的未来健康成长[5]。然而在中小学课堂中其教学内容往往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是使学生感到困惑的、所不能接受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抽象的呈现,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看来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概念,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师未能与具体生活情境相契合,未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融入学生现在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德育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使其对该课程产生一种逃避心理。第三,教学主体消极被动。首先,表现在教育者的不自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于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量化结果,而对于德育这种更偏向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则加以忽略。科任教师在上课时,专注于对于所教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愿意占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德育。对于专职教师来说自己也未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往往将自己的授课时间让渡给其他教师。其次,教师的不自强。在授课过程中不思考、不探索。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需求,也没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照本宣科,并未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衔接,也没有在多元化角度搜集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将会直接异化为“会说话的教科书”。最后,教师缺乏对学生群体的细节的观察,忽视隐形德育资源,仅仅以自己的认知来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不能及时灵活处理课堂。

3探析: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归因

3.1学校德育地位模糊。应试教育的重智倾向,导致在中小学校场域中德育课程的地位不高。相对于德育课程来说,教师更加重视中、高考所考的内容。德育应为注重学生品德,行为的一种课程。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受用终身的,而中小学德育则处于一种应试教育阶段。多强调对德育“智”的维度的重视。学生对德育实践课也缺乏兴趣,对德育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可见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是由于德育课程地位的尴尬,则使学校德育地位也处于模糊状态,教师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并不高。3.2社会和家庭的阻力。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受社会转型以及家庭结构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作为学习的第一场所,其思想道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6]。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往往变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阻力。不能发挥其德育的真正价值。同时学校和社会所产生的非一致性让学生衍生出双面性格特征,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均是相互依存的,这就导致德育课堂的教学时效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3.3学生自身对德育持怀疑态度。首先,对德育教师的不信任。一些学校的德育教师是非科班出身的。教师们并没有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德育理论的熏陶。开展德育主要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教育效果难以从理论上予以保证。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用心,自己主动将德育的地位放低,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德育不能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其次,学生对教师所传之“道”的不信任。社会上产生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对德育者的德育内容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怀疑,不能准确地分辨优劣。缺少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从侧面表明如今德育教学的效果有待提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实践: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实施

将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德育课堂实施的新方式,就是要用美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道德内容形成和谐可欣赏的统一体。4.1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审美的超越性滋育了人的自我超越之本心本性,使人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涵养道德、提养精神,在审美感性与德育理性的相互交融之中体悟生命之美,创造出精神圆满的美善人生[7]。欣赏型德育课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意识,助力学生感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真善美。欣赏性德育明确指出,德育教育的着力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并且此种发展处于自由状态下。欣赏型德育依托的主要是美学精神,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最后让学生构建出自己的德行系统。将美的呈现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主要支撑,保证个人和社会能够和谐发展。4.2统筹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德育教材知识体系较强,教师需要充分贴合课堂内容来进行素材的审美改造,以此来助力学生理解更为充实的德育知识,强化其情感认知能力,保证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系统性的学习知识,还能在潜意识中感悟道德美,所以合理的德育素材对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意义非凡。德育素材的呈现应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防止将成人的思想与观念强加于学生。可以与本土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所传递的内涵。4.3建立师生互动的轻松课堂。欣赏型课堂的核心是建立伙伴形态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师生间能够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在此体系中,教师不仅是权威的代表,其职责表现旨在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能力,通过自身对德行指挥的欣赏来启发学生群体的思考,使其有意识地欣赏将美学元素作为基础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能够转化为道德价值建构和道德价值判定的核心组成,获取更为充实的自由展现的机会。首先,教师需要充分关注自身所起到的道德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群体的审美对象。教师自身的德行表现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德行素养高度的增加,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往往需要借助教师的言行举止实现,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生活教学中都需要引导学生的德行素养的培养,逐渐转化为学生的欣赏对象。

总之,以欣赏型德育模式为视角分析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有助于明确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在德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原因,以此来引发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中学德育教育活动的推进发挥坚实的支撑作用,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J].中国德育,2006(5):47-49.

[2]张社强,韦莉莉.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9(12):19-22.

[3]张家鉴.浅谈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27):62.

[4]张建平,王红刚.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研究,2018,4(2):43,45.

[5]杨小华.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12):40-43

[6]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8):103-109.

[7]赵浚.审美育人:构筑人之精神世界的德育———从美育视角看德育哲学的价值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8(1):83-87.

作者:彭欢欢 潘王林 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 2.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