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21 17:39:12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现实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投融资;现状困境;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22-03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首先,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为首要原则,而要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就必须依靠规模化生产。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才能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缺乏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或产业难以推行循环经济。同样,循环利用资源也必须在废弃物排放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才具有生命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只有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循环经济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原则的付诸实施,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减量化原则意味着减少资源投入能够带来同样的产出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生产率;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对于理性的企业而言,某种原料的循环使用至少不亚于直接取用某种原料所花费的成本;再循环原则意味着依靠废弃物作为原料的投入能够带来净收益。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都是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比发展传统经济更加少投人、低成本、高效益。而技术创新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效应,投资成本常常大于投资收益,无法单靠市场自发力量吸引投资,企业缺乏自运行的动力。因此,对循环经济加大金融支持,不仅需要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的有效参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面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杨明基,2011)。

(二)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支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包括金融政策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其“绿色”投融资行为,使资金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郭永冰,2007)。以银行实施的差别利率政策为例,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可以结合其对银行的综合同报,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

二、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投融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循环经济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沈燕华、张兆同,2011)。2010年4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根据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风险特点,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涉及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能力,同时借助第三方评审和外包等方式,提高对循环经济实施信贷支持的能力。同时,下一步将建立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政策、法规、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部门负责筛选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基地)、企业、项目,并推荐给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示范化及循环经济示范推广等工程,总投资额达2,3666万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982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5680亿元。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又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角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支持。

(二)投融资主体日趋广泛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保证循环经济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而且可以通过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始阶段,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铺开,企业、社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也加入投资者的行列。目前,中国已逐渐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今后,政府还应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作、联营、参股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使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主体更为广泛。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一)长久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研发投入较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稳定、约束、制度性的循环经济投资机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没有制定涵盖银、证、保的综合性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国家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再加上循环经济的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等特征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不符,因此,各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结构和类型上看,贷款仍主要用于热门优势行业的长期投资和工业企业生产运营资金所需,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二)企业融资门槛较高

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但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财力有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十分有限。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如技术、市场、政策风险等,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设置较多门槛。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7%左右,部分只有3.29%。与此同时,受政策机制不完善、担心风险回报等因素的影响,大批民间资本不能也不敢注入这个正在蓬勃生长的产业市场。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的循环经济投融资仍以国家财政为主,一些投资不是建立在市场运作基础之上,导致投融资效率低下。例如,在一些国家投资建设的生态园区,为了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转,政府注入大量资金,企业“被”安排进园而不是自愿被吸引,导致园区运作成本巨大且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企业受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的影响,盲目上马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导致过度恶性竞争。投融资政策的科学可行性还需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在投放前缺乏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结束后缺少评估机制,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一投资一还款”的良性循环,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齐悦,2010)。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如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的滞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搭便车”现象严重。

(四)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数据统计体系

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并不等同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现有的循环经济投资的数据大多以环保投资为依据,两者的数据经常混用。环保投融资主要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如治理企业污染的投资。而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更注重资源的节约、重复利用,两者存在交叉但并不等同。清洁生产是环保投资的重要部分,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相一致,可以归到循环经济的投资中。然而,城市的同林绿化、集中供热等环保投资,明显不属于循环经济投资的范畴。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统计渠道与统计体系,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的引导,无形中增加了开展循环经济的难度。

四、破解循环经济投融资难题的机制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渠道

国家要在明确循环经济投资范畴的前提下,采取诸如“成立国家循环经济基金”、“稳定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等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增长机制。还可在“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下建立“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之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账户中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投资的专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避免循环经济投资与环保投资交叉的困扰。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定长远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循环经济的预算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投资的比重。

(二)创建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模式

1 政府要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循环经济产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中的企业规模较小,商业银行害怕承担风险。政府应成为企业和银行之间沟通的中介,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出资成立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或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商业银行指明融资对象,减少银行业的风险损失。

2 银行要强化绿色信贷责任。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对于能够体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要求的企业或项目以及国家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能耗、排污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批,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信贷支持,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环保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节能降耗等情况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跟踪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3 企业要创新融资渠道。企业自身要突破传统的融资思维模式,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申请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吸纳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业要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国家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4 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循环经济的投资以政府为主,今后应动员社会的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因此,完善社会资本和外资介入的多元化高效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也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也可以发行循环经济福利,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许多国外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开放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刘鹏,2009)。

(三)提高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执行效率

首先,要严格按照政策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避免资金的低效使用以及企业盲目推进、重复建设。政策制定者也要对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短期成效观念,做好循环经济攻坚战的准备。其次,每项政策的出台要经过严格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不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同时,对于在建或已建项目,要强化监督和跟踪机制,保证资金利用程度最大化。最后,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企业扫清政策、制度障碍,为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针对企业融资面临的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的难题,建议国家成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贷款审批的机构,提高企业贷款效率。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层次分析评价方法;现状

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循环过程,强调产品的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次物高效回收。同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流向的线性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能从根本上消除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目前,我国铜冶炼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有限,为保证精铜冶炼,再生铜冶炼企业必须做好废铜、再生铜等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这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支持,以便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进行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是重要的,现实意义巨大。

1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再生铜冶炼实现了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加之,国内铜价低于国际铜价,再生铜冶炼加工利润薄弱,使国内再生铜冶炼企业发展严重受限。在这种情况下,再生铜冶炼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再生铜冶炼企业来说,实施循环经济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方向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再生铜冶炼企业经济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循环经济基本框架

在铜矿资源有限及加工费用持续低迷的当下,某再生铜企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当然,实际上各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各不相同,但都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基本围绕这三个原则来建设循环经济及其相关的技术措施。在循环经济下,某再生铜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采用动力波洗涤、闪速熔炼、双转双吸、喷氮还原等技术工艺,选用清洁的原料,而且,注重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污水、废渣等处理方案与环境管理方案,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对自身发展及国民经济、环境等都产生了积极效应。

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看出,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一体化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四个基本环节,这其实是从资源输入到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利用,再到资源输出的一个流程,是再生铜加工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为有效评价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资源利用过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下面按照可比性、可量化、可行性、科学性、系统性、政策相关性等原则,结合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三个环节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以上分析与考虑,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一级指标)、准则层(二级指标)、指标层(三级指标)。目标层: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准则层:资源输入指标、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指标、资源输出指标;指标层:是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各环节的具体评价指标。在资源输入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单位产值新水消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能耗、综合利用效益、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总利润、废焦粉回用效益。在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上,评价指标具体有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效率、污水处理率、再生铜冶炼回收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废渣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率、废焦粉回用量。在资源输出上,评价指标具体有废渣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外部损害价值。

2.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想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与筛选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避免过于庞杂,又不可过少而遗漏重要内容,讲究总体最优或满意。为了做到这一点,建立并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在整个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理论分析、专家咨询、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是尤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理论分析,对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确定能体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般评级指标;通过专家咨询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是评价指标完善与最终确立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明确与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目标,确定主成分指标,如上文提及的准则层中的二次评价指标;通过独立性分析,可以避免评价指标之间出现信息、内涵等方面的重叠,使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具有独立的意义。按照所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必须应具备完备性、针对性、主成分性等特点,应客观而全面的反映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循环经济下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评价指标去科学、正确、客观的评价循环经济。

3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实例

3.1原始数据处理

对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前,要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值,确定各个指标分属正向指标还是逆向指标。之后,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Z)由资源输入、资源生产消耗与循环、资源输出的指数计算公式得来,具体的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Zki=nj=1ΣWij×LXijΣΣ(1)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由公式(2)计算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是用来反映企业在评价期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的数据,是评价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不可获取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发展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C<0.5时,表示循环程度弱;当在0.5≤C<0.8时,表示循环程度一般;当在0.8≤C≤1.0时,表示循环程度强。Cki=3k=1ΣWk×Zki(2)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由计算公式(3)得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是用来反映经济、资源、能源、环境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五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系数。计算出来的协调系数应在0-1之间,当在0≤H<0.5之间,表示协调程度弱,当在0.5≤H<0.8之间,表示协调程度一般;当在0.8≤H≤1.0时之间,表示协调程度高。Hi=1-Si/F軈i(3)

3.2评价指数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公式,收集某再生铜冶炼企业2013年间业务数据,从中提取出公式计算需要的相关数据,然后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到需要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循环经济发展系数和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然后,再结合计算出来的具体数据,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及以上分析,对企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分析:2013年,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系数C是0.53256,根据前文分析,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H是0.71932,说明2013年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处于强协调状态;资源输入指数是0.45721,资源生产消耗与利用指数是0.71253,资源输出指数是0.81342。从资源输入指数可以知道,某再生铜冶炼企业在2013年间的资源输入的评价得分偏低,间接的能够看出该再生铜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特别是采用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不够理想,存在一些资源浪费、能能消耗大等情况,应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有效的把生产力、生产资源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增长的驱动力,更好的施行循环经济。此外,企业循环经济处于一般循环状态也表示出资源回收与利用水平不高,所以这一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要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低耗能、高产出,唯有加大经济投入与科学技术研发,不间断的提高生产技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从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某再生铜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绿色生产与环境治理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由于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造成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偏低,根本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改善这样不利的现状,提高某再生铜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一些手段:①加强生产设备等方面技术研发;②增加资金投入,夯实科研的经济基础,使各项研发工作有序开展;③不断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使评价指标更细化,评价结果更全面,为循环经济模式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再生铜冶炼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再生铜冶炼企业要想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注重污染治理与废弃物回收利用,走节约型、精益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而全面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找出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加以调整,以促进循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傅滔涛,曹裕.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12,01:47~55.

[2]黄江波,顾湛琪,韦韩,罗栋源,张静.广西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14,05:203~205.

[3]周俊.废再生铜冶炼工艺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0,04:20~26.[4]赵允良.铅锌冶炼业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李晓霞.中低品位废再生铜冶炼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5,02:26~29.

[6]莫天宇.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

[7]柴祯.废再生铜冶炼过程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5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部部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 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对循环经济的科学认识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环境问题根本上讲也是资源问题,是资源利用不当的结果。传统经济中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争抢和浪费严重;三是资源的物质单向流动普遍,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环境压力巨大。以上问题,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一方面是观念和认识问题。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和对环境价值的漠视则主要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也是当前资源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经济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而循环经济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实现生态伦理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冯之浚先生提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冯之浚,2005)。对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其赐予的感激,体现了古人自发的朴素的自然中心伦理观。而工业化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产和消费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结果是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绝境的同时也把人类自身推向绝境,在消灭自然的同时也将消灭人类自身。在价值观上,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对科学主义的颂扬和对人本主义的蔑视,传统工业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颠倒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误求。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彻底扭转人与环境的对立,实现的是生态伦理观的否定之否定。

工业化以来出现的资源环境危机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方式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重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要返本求源,通过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样的一条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谐生态的光明大道。作为一种物资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被概括为“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即所谓“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并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和物品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地使用,防止其过早废弃;再循环原则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经济过程。

循环经济的实质并不在于循环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零打碎敲地循环利用一直是我们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实现对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性安排则是前所未有的,无异于一场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环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把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重心放在循环上,则必然出现理论上讲不清,实践上行不通的结果。首先,经济系统不是一个物质自循环系统,由于时间、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物质的完全循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其次,会使循环经济丧失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针对性,无法解释循环经济产生的原因,也无法说明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无法解释包括节约型社会在内的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形态。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错误的资源利用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环经济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各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共性需求,也有经济发展目标和现状的国情特性。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我国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上出现的并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有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少的因素,有经济超速发展的因素,也有技术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资源利用方式及环保意识差的因素。生产中粗放增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消费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加剧了资源紧缺状况,生产和消费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导致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经不再具备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寻求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环境和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当前,我国水、电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矿等重要工业资源都处于严重的紧缺状态,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环境问题特别严重,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严重对立,就难以解开当前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困局。

尽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当前并不具备。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循环经济都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是多层、叠加、交叉的立体、网状资源利用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差异巨大的资源利用状况,要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循环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就目前来看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在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存在诸如观念滞后、技术短缺、动力不足、范围有限、制度缺乏等诸多困难,而且应当看到,我们目前只是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循环经济的显效应当表现在资源紧张状况的总体改善和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上,显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出现。

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任务,一是消除累积的环境问题,二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正是适应我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现状,重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务实的重大战略抉择。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符合循环经济的实质精神,又能充分体现节约精神,切合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针对性强、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发展的必然性。节约型社会是对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定位,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必然指向和中国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阶段。

三、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西方各国如德国、日本等大都确定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经济形式,应当自觉推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设立目标并确定阶段,有利于深化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并在实践中为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切合实际的方案和路径。根据对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预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末端治理出发,经过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最终发展为生态型社会。当前处于末端治理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中。

末端治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其基本理论依据包括庇古税、科斯定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贯彻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最初都来自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刺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着力点首先在对环境进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末端治理仅是治标之策,如果不能有效减少经济中的资源投入数量,环境问题则治不胜治。

环境问题来自于资源利用问题,解决现实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就我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强,而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又存在现实的困难,因此,缓解资源困境必须采取更直接的路径,走节约型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成为我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作出的现实选择。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将使人们更新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实质性推进,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循环型社会所强调的还是在经济系统内对资源的处理,与生态型社会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具有狭隘性。而生态型社会实现了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转变,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研究将变成现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 王文忠.循环经济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4).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三)生活污水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

中国 .coM 城市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传统的污水管理模式业已导致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在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污水产生量将达到600亿吨以上。因此,必须加速我国城市污水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业废水资源化理念是对传统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业废水治理的新方向;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则可考虑变集中处理为分散处理,分散处理的主要场所可设在居民住宅的屋顶。通过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统将生活、生产污水处理之后再次使用,从而节约大量的日常用水。经过处理的回用中水,可用于冲厕、浇灌花草树木、清洁道路、清洗车辆或基建施工、设备冷却、工业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用水。污水资源化应是我国21世纪城市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着眼点,目前需要大力研究污水处理技术和提高污水资源化的应用水平。所谓污水资源化,即将污水视为一种资源,通过各种处理技术,使其净化达到某种用水标准,从而实现大部分净化水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应当将节水和污水资源化放到首位。通过节水,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实施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从而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污水资源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一)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涵养水源

城市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到降水的入渗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加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可以改善城市水自然循环的条件,涵养水源。对于城市来讲,应尽量减少不透水面积,降低污染,如在人行道和停车场等地应采用多孔地面和草皮砖充分利用降水,增加人类可用量来促使水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科技进步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关键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建设透水型人行道,增加雨水入渗量。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间接利用,削减城市雨洪径流、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主要通过透水地、渗透沟、渗透管、渗透槽、渗透池等加大对雨水的就地下渗量,让雨水回灌地下,减少水涝、海水倒灌和缓减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

(二)着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

积极扶植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加大人力、物力在污水处理技术上的投入,控制水污染,这是发展水循环经济的基础。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扶持,包括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要大力支持污水处理厂继续研发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同时,注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政府也要给污水处理行业一些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如较合理的低价格的电价,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排出废水的水量和水质实行综合指标计费和收费等。

(三)扶持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技术行业

由于市场对循环再利用水处理新技术的认可度较低,且新兴行业往往投资风险较大,人们是否接受循环再制水,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为了尽快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政府可以筹资建设示范工程,授权经营,在示范工程的运行过程中积累经验,检验新技术并用于宣传教育,提高对水资源的稀缺性、节水必要性、循环再利用等的认识,为培育循环水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城市循环水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循环水项目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政策等,鼓励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场所、社区内部、娱乐场所、运动场地及绿地浇灌等进行循环水利用以及工厂内部的循环水利用,有关部门还应出台明确的强制性政策推动循环水的利用。

(四)努力拓宽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渠道

(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价体制

依据水资源的价值,合理的水价应该从自然水价值、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和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等方面来决定。其中,自然水的价值决定水资源费、可供利用的水的价值决定供水成本,已利用过的水的价值决定污水处理费,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能够反映水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水资源费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它是为防止水资源的滥用而使水资源使用者付出代价的货币表现;供水价格是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包括建设工程费、管理运行费和其他费用的代价;污水处理费是指经使用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和公共的水环境,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也是为达到某种水质标准而付出的水环境经济补偿。应尽快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水价,同时,根据水资源稀缺的供求情况,尽快制定出反映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价格政策,发挥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

无论从水量的角度还是从水质的角度来说,水都是任何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都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水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社会和环境价值,使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掌握科学的用水知识,改变落后的用水习惯。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的需要,坚持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节流优先的原则,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足够(水量与水质)的水资源作为支撑。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应遵循城市水循环的规律,完善管理体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及效益,加大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真正做到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使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得以体现,建立起城市水健康循环,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控制人口过度集聚增长,建设组群式城市结构,既能减少集中开采与需水压力,又能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从而减轻对水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在控制人口的同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压缩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产业,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开发,强化源头和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提倡发展节水型产业。

参考文献:

[2] 周建康.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J].西南给排水,2004.

[3] 许向君,汪中华.关于建立城市水健康循环的研究[J].山东

农业大学学报,2006.

[4] 陆静超,袁一星.循环经济下的城市水循环[J].给水排水,2007.

[5] 曹国圣.城市水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行[J].水利

经济,2009.

[6] 赵慧英,北京市水资源与人口规模关系探析[J],中国城市经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8

  一、循环经济认识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http://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不是那种高开采、低排放的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的传统经济,而是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必要性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湖南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增无减;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仍较为普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决策和监督功能,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工业化现状看,湖南工业发展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数据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就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优化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一是争取中央省部委支持、招商引资的需要。湖南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在争取国家省部委支持和招商引资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关指标上,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循环经济状况的统计体系仅在探索阶段,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仍是空白。三是监测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需要。近年来,为了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企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来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1)统计原则。一是科学性。要能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特点、原则、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标含义要明确、计算方法要规范、统计指标要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整体情况。二是针对性。在实际选取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主要指标,并尽可能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三是实用性。指标宜简不宜繁,资料便于收集,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公开资料和统计数据,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尽可能不另外布置统计报表。四是系统性。既有绝对指标,又有相对指标;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结构指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各种指标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合理、严密、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五是渐进性。制度设计上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细逐步推进。(2)体系构建。一是目标层。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较上一时期循环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改善。目标层由准则层反映,目标层是准则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二是准则层。准则层是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本文准则层的没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节约使用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和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指标四个子系统。三是指标层。每类准则层指标又分别确定若干个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极指标。指标层是影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准确信息。(3)具体指标。第一,组成。经济发展:人均gdp(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r&d经费占cdp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恩格尔系数(%)、每万名劳动力r&d人员(人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亿元);资源节约使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电耗(kwh/万元)、万元gdp水耗(m3/万元)、煤炭资源回收率测算(%)、资源节约使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城市燃气普及率(%);

转贴于 http://

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万元gdp三废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废处置率(%)http://、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化肥农药薄膜施用强度(吨/万元)、环境噪声年平均分贝值(分贝)、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重(%)、财政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m2)、水土流失、盐碱地治理率(%)。第二,说明。恩格尔系数是根据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加权得到的;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是用评价年往前推5个或10年份的有关数据计算的,所用计算公式:a=y-αk-βl(1)式(1)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以上4个年均增长速度皆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式(2)中,h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o为基期的产出。通常α取值0.3,β取值0.7,根据所评价地区可作适当调整。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以“全社会就业人员”代替)。若ea表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则b的计算公式为:ea=a/y×100%(3)。

四、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1)评价目标。一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二是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围绕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四是比较。通过对同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以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可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分析落后的原因,还可以把循环经济建设卓有成效地区的经验加以推广,推动区域问的交流。(2)评价方法。一是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逆向指标,分别予以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值=(指标值/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值=(标准值/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当标准化值大于1时,只取1为最大的标准化值,以避免因个别指标值的超常而影响综合值的计算。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鉴于所建指标体系具有多层级的特点,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既汇集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模型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数学处理,故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较为适宜。三是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较多。由于线性加权法具有使用广泛、操作简明、含义明确等优点,选择此法进行指标合成更便于分析和比较。线性加权法的函数表达式为:f∑piwj。其中,f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分值,wj为各子系统的权重,pi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分值越高,说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转贴于 http://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9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转向新的模式,走一条循环发展之路。发达国家也认识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逐渐确立了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更用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与完善。本文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有效经验,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几项基本性原则,并提出了构建我国特色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借鉴;经验;途径

1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有效经验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实的严峻性要求经济发展转向新的模式,走一条循环发展之路。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更在发展之中逐渐确立了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更用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与完善。世界上最早是德国率先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在1978年,德国就提出了“蓝色天使”计划,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1994年,德国就正式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在4年之后重新修订,就更加完善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除德国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也有自己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运行。瑞典在1994年就通过了有关废纸、轮胎等方面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并还制订了电子电器行业和汽车行业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丹麦也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也在2003年通过重新修订电机产品管理办法,进而扩大电子电机产品生产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其他发达国家在认识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后,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环境立法。美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在经过了前后共5次修订,逐步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

2 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性原则

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目的就是要确保环境安全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主要是在预防优先、循环利用、合理处置和适当分担责任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完善的。

2.1 预防优先

预防优先主要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倡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在生产、消费等环节主张减少包装以及不必要的消费,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的预防为主的原则就是要求简化包装、缩小产品体积、减轻产品质量以及增大产品现有功能,为了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优先强调了从源头预先防控危害环境和人体的废弃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产生之前,早就有降耗的理论及实践。但是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之前的降耗理论及时间主要是为了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现在的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保护环境的安全。预防优先的重要有效途径就是有效物质实现循环利用、少生产废品、引导健康消费、预防优先是将潜在危险扼杀在凸显之前,它是现代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首要基础。

2.2 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核心,循环体现了要提高资源的最大利用率,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在物品生产的各个阶段以及它在成为商品的过程前后,都要尽可能地循环使用,直到利用最大化,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利用、循环、在利用、再循环、再回收、重组化、资源化这一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循环使用的原则。要在资源、产品的重复利用中,寻找到其最大化利益,降低消耗。

2.3 合理处置

当循环使用,在资源、产品的重复利用中,寻找到其最大化利益之后,还是无法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置。废弃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处置,要在充分利用之后,没法再进行利用、回收时,为了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减少甚至消除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它尚存的利用价值。也就是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要能够及时、合理处置废弃物,兼顾资源效率和环境安全。

2.4 适当分则

适当分则是指在循环经济体系之中不同的主体要承担合理、恰当的法律责任。有效进行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必须要加强各类主体的参与,才能,兼顾资源效率和环境安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有政府、个人和公众组织。很显然每个经济主体都是不一样的,要按照他们的责任与义务进行区分合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适当分则这一循环经济法制原则在各国的环境立法中都有体现,日本就强调了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各个经济主体必须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公平合理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采取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政府、个人和公众组织的行为都有各自的范围,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都要出力,但是要互不干扰、相互配合。

3 构建我国特色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循环经济建设不能同传统经济建设一样,只靠传统GDP数量说话。绿色GDP是指在扣除各项因大气污染带来的损失之后的GDP。理念上虽然可行,但是由于资源浪费、大气污染等货币折算形式并没有公认可行的措施,具体执行起来还有些困难。

3.2 制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发展要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前提。要在国家发展计划的指导性,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逐步确定重点区域、行业,确保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

3.3 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进行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还要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部门的管理力度,更要实行新的政绩考核标准,不再只以GDP说话,追逐高大上的面子工程,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3.4 明确法律义务与责任

各个经济主体必须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公平合理地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采取措施所需要的费用。

3.5 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经济刺激制度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一样。但是一定要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经济刺激制度,循环经济市场经济制度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要看投资是否符合标准,还有技术、设备的国家规定和环境评估等多方面限制。当然,经济激励制度的使用应注意环境和经济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可接受性,注意维护环境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彬辉.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之我见[J].时代法学,2004(02)

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5-0142-0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战略,目前循环经济正处于从试点起步阶段转向实质推动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政府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之初,要摒弃传统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不走“老路”、“弯路”和“回头路”。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在当前世界面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日趋严峻、资源相对缺乏形势,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现实的发展战略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实现生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理论界认为,循环经济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相融合,节约使用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并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以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学术界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的看法。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组织经济活动,即如何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符合3R原则的新模式。由于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和载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从产业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工业模式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模式等三类。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业生态整合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等。

循环经济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德、日、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循环经济生态链的延长和整合表现不同的特征,经历了以下四种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废旧回收再利用主导型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主导型模式;生态化研发与设计主导型模式。我国探索和总结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一个省、一个市可以实施循环经济的“3+1”模式,即在企业层面开展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和企业群层面建立生态工业园,在城市和区域层面建立循环型社会;同时,建立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我国出现了三种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转型模式:东部发达地区的自发转型模式、辽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模式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跨越发展转型模式。

由于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对特定区域循环经济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多,针对循环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还较少。循环经济是综合性的经济形态,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但究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应当从多学科包括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循环经济的逻辑、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循环经济系统的调节方式,循环经济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实现模式。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循环经济试点中不少地方仍存在沿用过去老一套思路和办法的现象,旧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发展模式和评价体系未有新意,推进循环经济还存在诸多障碍和制约因素。比如,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相对落后;总体上尚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循环经济所需的投资和高新技术支撑十分缺乏等。因此,必须抓住用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契机,研究并导入实施适合区域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化、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要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减量化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战略认识,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并行并重。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实践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促进各级管理者、企业家和公众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正确认识,营造自觉自愿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东、中、西部以及城市与农村的梯度性十分明显,必须科学选择符合区域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怎样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值得关注。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建立生态工业园或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连接模式是必须研究的问题。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包括工业循环系统、农业循环系统和社会循环系统,从而建立良性区域循环经济,形成高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系统。积极发展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形成的“静脉产业”,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促进其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彻底改造和变革,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包括重点领域的核心政策、社会经济基础政策以及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和宣传教育政策等。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资源利用的“公地悲剧”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1960)的提出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产权制度的创新,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用现代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支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环境监管法规,对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的详细计划。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税费改革、投资融资政策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定绿色消费政策和特别消费税政策,以政府行为推动社会对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的认可和支持。对进入生态产业园区的项目,给予在建设用地、环评、融资、项目核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生产用电、用气计划的倾斜支持。

加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支撑体系”。重点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重点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抓好节能降耗、废旧物资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再生三大环节,推广以农村沼气、秸秆还田、生态养殖技术等为主的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实用技术。积极引导企业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创新的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应当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包括清洁生产、生态网络、环境质量、环境管理、园区政策和法规制度评价、生态建设等在内的生态工业园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地方政府行为转变和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当前,政府最重要的是如何制定科学的、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同时,实施一系列引导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立完善资源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加大政绩考核中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分量和“绿色管理指标”的使用,加强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和监督职能,使循环经济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2).

[4] 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白皮书[R].上海:上海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