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3 17:29:15

循环经济案例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1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天源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推动了主导产品的顺利跨越或发展,而且,循环经济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不计算节约的堆放费(罚金)外,仅以电石渣为原料一项,就比传统水泥厂的生产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艺上的创新带来了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国内同类厂家耗能低8%以上。再与传统水泥厂相比,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粉碎尘埃污染、噪声等问题得到解决,成本也将降低一半以上。在环保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打产品的废弃物电石渣的资源转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要堆置废弃物而占用大量场地、土地的问题,关键还解决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问题,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护作用。天源集团公司首家建成中国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环保工程,成功地创新了中国氯碱行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电石、化工、建材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上面列举的两个案例已说明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实施定位应先易后难,由于微观循环、中观循环路径节点相对较少,路径相对容易闭合,政府易于监管和推动,企业间、产业间的经济利益与投入相对对称,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所以,应该先在微观和中观层面进行循环,逐步深入,直到实现整个社会循环,建立科学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谷城县;循环经济;金洋模式;五山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能有效缓解资源,缓解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矛盾,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1]。近年来,我国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凝练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但是,目前大都为产业方面的模式案例,县域层面循环经济案例相对较少[2]。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分别从产业、绿色回收、社会等方面归纳总结谷城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总结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对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谷城县大力发展循环型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循环型产业的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又反过来支撑着产业的发展。另外,谷城县在取得循环经济成效后,不断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经验及模式,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了以湖北省为重点并向全国辐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再生铅、再生钢铁、再生铝等循环型产业。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2013年,谷城县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

2谷城县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2.1循环型工业模式

循环型工业又称“生态工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的一种工业发展模式。谷城县重点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其工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金洋模式”为典型,金洋公司专业从事废铅回收综合利用、铅基系列合金研制与生产,模式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建设循环闭合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以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回收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废铅酸蓄电池经机械拆解、破碎、分选等工序,再分别加工成还原铅、硫酸钠、再生塑料等,还原铅返销给铅酸蓄电池生产商,再生塑料制成新的蓄电池外壳,硫酸钠成为造纸、玻璃制品的原料,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最大化利用废旧资源,提高了资源产出率。(2)坚持科技创新。金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低温连续熔炼、铅膏湿法直接生产超细氧化铅、液态铅渣直接还原等先进技术,铅回收率达98.2%,既回收了铅资源,又减少了废水处理的费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2循环型农业模式

循环型农业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模式,它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既具有由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优势,又具有使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实现,以及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谷城县重点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其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五山模式”为典型,五山镇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生态乡镇,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两点。(1)发展循环生态农业。通过产业组合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生态模式,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依托专业合作社,推动食用菌、龙虾、茶园土鸡、生态土猪等生态种植养殖产业抱团发展,带动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沼气利用联结整合谷城农林牧渔产业发展,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2)建设循环生态农庄。谷城县以生态农庄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废弃物的利用。以堰河村为示范,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废塑料、玻璃等干垃圾,厨房湿垃圾入沼气池沤肥返田,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进行利用,实现了污水不外排。

2.3绿色回收模式

对于谷城县来说,绿色回收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是其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建立了多元化回收模式。(1)销售回收两网合一模式。建立销售网络和回收网络两网合一的模式,骆蓄公司利用其覆盖全国的蓄电池销售网络,实行以旧换新,抵价回收废旧蓄电池模式,实现铅资源、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2)政府推动、企业运作模式。金洋公司通过积极争取湖北省政府的支持,在武汉市“1+8城市圈”建立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工作试点,目前已在湖北省内9个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网络。(3)资源共享回收模式。谷城县部分企业已在国内主要的资源集散地建立了稳定的回收点,实现废旧资源的稳定供给;同时依靠资源集散地的回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建点的方式,建立资源回收模式。(4)固定回收网点模式。园区企业依靠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固定回收网点、回收网络,建立资源回收模式,有效地回收铅酸蓄电池、废铝和废钢。通过上述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回收网络体系,现已建立起半径为500km的区域废旧资源回收圈,年回收资源量300万t,为企业的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汽车零部件等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2.4循环型社会模式

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绿色消费等。谷城县利用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社会模式以谷城“城市矿产”基地为代表,基地集聚了一大批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形成了完整、闭合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循环利用产业链。谷城“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1)企业联动发展。基地依托县供销社、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等组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回收废钢铁、废铅、废铝、废塑料等再生资源,以及县域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重点产业产生的废旧金属、废塑料,通过金洋、金耐特等企业的专业化分拣和加工,生产出高品质的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等再生材料,再供给基地内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企业,实现了再生资源的就地转化,有效推动了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和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铝合金建材等产业的共赢发展。(2)以良好服务吸引企业集聚。谷城县对基地重大项目建立“领导包保”、“项目服务秘书”等机制。同时,通过强化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培育出金洋、金耐特等一批废金属循环利用的技术领先者,吸引了废铅酸蓄电池、废钢铁、废铝等废旧资源利用企业快速向园区集聚。

3谷城县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3.1以产业化、规模化、精益化为根本途径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

多年来,谷城县结合当地铅酸蓄电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需求,一直大力扶持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在企业、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谷城以再生铅为代表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水平、技术水平不断发生嬗变,回收网络和渠道不断扩大,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3],成为谷城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谷城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由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工业强县迈进。

3.2通过各领域协同推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谷城县率先在工业、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城市矿产”加工等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进行探索,形成了“金洋模式”、“五山模式”、“‘城市矿产’基地模式”等一批循环经济成功范式,并通过这些模式在各自领域较大范围的推广、复制,以及各领域、各层面的耦合链接,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循环发展,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4结语

谷城县选择循环经济之路,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战略转型,即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前选择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道路。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困难要比东部大得多,然而循环经济却在中西部地区-谷城县成功地运作[4-5],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4.1坚持顶层设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如要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谷城县原本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矿产资源较少的中部山区农业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谷城县根据矿产资源日益匮乏的严峻现实,以及再生资源所具有的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及成本优势,清晰地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长期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先后获得若干循环经济国牌,在国内引起一定的反响。

4.2坚持一个定位

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急于发展经济,在发展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科学规划,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招商引资之初,为吸引企业入驻而来者不拒,致使地区产业过多,产业定位不明确。而谷城县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匮乏,谷城矿产资源偏少,原始的生产资料缺乏,以农业为主的谷城基础薄弱而不适合发展动脉产业,只适合发展静脉产业,谷城从开始就定位发展再生资源,再生钢铁、再生铅、再生铝等再生资源的利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逐步扩大产业的过程中,也一直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主线,来发其他相关产业,如利用再生钢铁的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再生铅的汽车蓄电池产业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4.3坚持模式推广

谷城县坚持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循环经济的较大规模。在工业领域,以“金洋模式”为示范,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关键补链项目,打造“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纺织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循环链;在农业领域,以“五山模式”为示范,全力打造“林下经济、有机茶、生态养殖、生物质能源”四大农业循环链条;在回收网络方面,以金洋公司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为示范,建立覆盖周边500km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覆盖周边县市的生物质能源回收网络、覆盖全国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在社会领域,以“城市矿产”基地为示范,建立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置模式,生活、生产系统循环耦合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分别在各产业推广,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4.4坚持企业推动

国际公认的德国卡伦堡循环经济模式立足于园区企业间的合理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系统内得到充分利用。谷城坚持将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在工业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废铅酸蓄电池循环利用链条,打造有示范意义的闭合循环链条,同时金洋公司、骆蓄公司、美亚达公司、三环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在利用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等方面形成上下游链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农业领域,依托玉皇剑公司、康利公司、再然公司等重点企业发展种养结合型、“农、旅”复合型循环农业;在绿色回收领域,依托金洋公司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骆蓄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凯迪公司生物质回收网络等,逐步建立多元化、广覆盖的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因此,企业及企业间的循环是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动力。

作者:胡斌 吴雪莲 万迎峰 鲍仁冬 单位:湖北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9):1-10.

[2]陈艺,陈昕.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4):18-26.

[3]岳波波,李妮,武征,等.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构建[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7):88-90.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3

一般而言,不少学者都是把60年新中国的发展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与之不同的方式,中国现代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3年是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2003年至今的“和谐社会”阶段。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根本上转变,转变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是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构建适应时代的不二之选。我们从社会思想观念的理论高度来看,作为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观,就必然要对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进行统领。转变增长方式,抓住关键发展机遇,为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的统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改革提供制度性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政治的统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适应,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统领,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文化的统领;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实现科教兴国,高度关注教育,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科技的统领;保卫国家的统一,把握军事发展机遇,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军事的统领。总之,实现中国经济社会质与量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就需要科学发展观统一统领一切需要发展的领域。

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当今,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类型有三种。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类型就是第一种,通过延长生产链条,各工艺之间物料组织的企业内循环,能源和物料使用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减少,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少,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企业园区类型就是第二种,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耦合共生和代谢关系在产业间形成,信息、能量和物质在企业间集成,使一家企业的废热、废水、废气、废渣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专门回收再利用体系类型就是第三种,例如德国作为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这是一家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最初仅仅是由95家垃圾回收部门、商业企业、产品生产厂家以及包装物生产厂家在1995年联合组成,加入的企业逐年增多。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消耗剧增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实践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实践案例,例如2011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简本)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232号),确定了包括区域、园区和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又如湖北谷城县围绕建立经济循环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构建内部生态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全县每年投入技改的资金都超过5亿元,车桥、骆蓄、石纺、银纺、锻造、金洋、恒立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完成更新换代,步入同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

三、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立责任型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居于企业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必须是生态环保意识,通过企业文化的全面渗透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才可能产生经久而不衰的发展底气。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要通过整体文化的不断推进来逐步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养分。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6

今天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国家和省节能工作精神,分解落实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目标和任务。刚才,市经发局柯继安副局长传达了全国、全省节能工作会议精神,陈津局长介绍了我市搞好节能、循环经济工作的做法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市经发局和七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责任状;企业的代表也在会上介绍节能工作经验,对完成节能目标表了态、作了承诺。现在国家、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落实这一目标和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认真扎实地贯彻落实。现在已近年终,大家工作都比较忙,把节能工作和循环经济工作两个会议合在一起开,工作一起布置,也是体现一种节约。下面,我就节能工作和循环经济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强化节能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节能是基本国策,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消费模式以及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实现节能目标,任务切实很艰巨。国家提出“十一五”实现节能20%左右的节能降耗目标,今年上半年不降反升、势必加大以后年度的节能工作压力。我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十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积极推进节能工作。2005年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居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平均为1.22吨标准煤),取得这一成果,与我市各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市在节能法制建设、节能社会宣传、节能队伍建设、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企业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工作卓有成效,并得到省政府、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较低的能耗水平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再降低12%,任务也是很艰巨,降耗的空间比较小。此外,厦门的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市的节能工作与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为此,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统揽全局,特别是在开展节能工作方面,各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明确各自的责任。

市政府已经决定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内设节能办公室,挂靠在市经发局;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市经济发展局(市节能办)牵头负责全市节能工作,重点抓工业节能工作;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建筑节能工作;市交通委负责交通领域节能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宾馆酒店、旅游行业节能工作;市贸易发展局负责商贸企业节能工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市国资委负责市属国有企业节能工作,主要以国企干部考核角度来推动国企节能工作;市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本系统节能工作。各区政府负责推动本区节能工作。市科技、财政、统计、规划、环保、土地房产、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大家要围绕目标,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领导带头抓,经常研究部署,常抓不懈。同时要建立年度考核检查工作,要提出节能目标,落实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目标的日常跟踪和考核。

二、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

节能是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生产环节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环节。我们要认真抓好国家确定的厦门翔鹭石化公司、省政府下达的7家重点企业和我市确定11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这120家都是年耗能量在3000吨标煤以上的单位,是我市重点管理对象和重点节能工作对象,要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督管理。各企业要围绕我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编制节能规划,制订分年度的节能降耗工作计划,分解和落实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节能技改,并将实施成效与工作人员的奖惩相挂钩。

三、建立长效节能机制

首先要加强节能法制建设,加快厦门市节约能源工作的立法进度,并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加强法律普及和节能执法检查力度,营造依法节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是培育一批先进节能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效应。要大力宣传、表彰、奖励节能降耗做出优异成绩的企业领导和分管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实行节能奖励制度,落实节奖超罚措施。第三,要在全市推行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加强新上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把住用能入口关。第四,市统计局要牵头建立全社会能耗统计体系,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各主管部门要对能耗下降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第五是完善招商引资制度,各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招商中心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优选“两高两低”(高效益、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项目。

政府将加大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力度,市、区财政局要依照《节能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省政府的文件要求,今后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全市节能工作。同时,营造全民节能氛围,着力推进建筑、交通、商贸、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全社会节能工作。

四、开拓节能新领域,扩展节能降耗的空间。

除了狠抓工业领域的节能工作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据测算,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建筑用能约占城市用能总量的20%。建筑节能大有潜力可挖。我们要把建筑物视为能耗产品,在设计、施工建设和节能材料的使用等全过程中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市建设局在推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十一五”期间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增长迅速,下一步要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继续做好新建筑物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标准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节能材料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管机制,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把住高能耗建筑的准入。对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逐步实施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要在居民区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宾馆、酒店建设太阳能供热设施和管网。厦门是建设部选定的建筑节能示范城市,一定要在建设节能方面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展示厦门特区的水平和形象。

五、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工作

要突出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来实现节能,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要在节能方面率先垂范。细化机关事业单位节能目标分解,建立能耗统计分析、监测考核制度,加强公共建筑物及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和使用节能产品的有关规定,要求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要优先采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节能、节水目录内产品,尤其是目录的我市产品。

下面我就循环经济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要再认识、再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这一年多来的大力推动,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的循环经济工作要力争走在全国的前列,市人大、市政协对我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十分关注,积极倡导和推动。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正确把握循环经济在厦门发展中的定位,根据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厦门整体竞争力,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领先优势。各区、各部门要根据循环经济系统性、长期性及战略性的特征,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使厦门成为投资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对具体工作上要抓分工、抓落实

去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日前,市循环办根据《决定》精神,制定了《贯彻〈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措施,并对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做了具体的分工。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认真理解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把循环经济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根据工作计划,扎实有序地深入开展工作。不仅要有发展规划,还要有阶段目标,有了阶段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就要落实到位。

市循环办是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牵头和联络机构,要切实牵好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要起到沟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有一些责任交叉的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牵头单位。要跟踪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定期将各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计划的要主动了解情况,做好督办工作。各部门也要加强与市循环办的联系,配合和支持市循环办开展工作,定期将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报送市循环办汇总。

循环经济的很多具体工作要依靠区级部门推动和实施。去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中,规定了“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市政府在去年6月份出台的《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意见》中,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区回去后,要根据市人大的决定和市里的工作意见,认真对照检查,及时补缺补漏,循环经济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因此要按照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每年都要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的,要尽快把机构成立起来。循环办和各成员单位要帮助、指导和督促各区及区级部门做好有关工作。

三、在工作推进方面要抓重点、抓典型

首先,要从行业上重点突破。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入手,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入手,从行业、产业典型示范入手,来带动全社会走节约型的路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提出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要求,跟准国家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从大的角度抓住切入点。要依靠创新抓好资源节约的典型,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和清洁生产工作,努力使我市的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做到以最低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做同行业中的先进。同时要了解和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结合厦门实际,找到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一些其他城市没做过的,没有先例的,只要符合国家的大方向,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都可以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走出具有厦门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其次,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我市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最近厦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连续宣传报道了我市循环经济的先进企业,比如说特种废纸的资源化利用、PTA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废钨的回收利用等项目,都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作为创新模式的循环经济项目予以宣传和推广。此外,我市还有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废弃食用油回收利用、利用废石粉制砖等一些与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息戚相关的好项目。

国家和省里都有评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市也要开展评选活动。市循环办要组织有关单位,认真梳理我市的典型和案例,突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评估,尤其要树立先进性和示范性。在评定典型示范项目时,要认真分析,看看项目是不是有推广价值。抓好典型和重点,既是要总结成功案例,也是要推广先进经验。做好这项工作,循环办任务很重,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区、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一些基础性工作。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www.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

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www.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您正在浏览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论文”来源于网络或期刊,由完全论文网收集,属于“产业经济学论文”栏目,版权归其作者所有。

(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科技投资,2006,(8).

[4]江翔.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循环经济案例范文篇10

经过近年来国内实践,特别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诸多试点,总结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不同层面展开:国家发改委分别委托专门机构进行研究,总结全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模式;不少研究机构或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也发表文章或年度报告,介绍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总体上看,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技术路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

1.1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用词上也经历了一个由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的演变过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首先是一种资源战略,这从许多文件中有“减量化”优先的提法可以得到佐证,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减量化包括源头减少原料投入和末端减少废物排放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用同样的资源能源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当然,减量化也有一个“度”,否则就不是循环经济。如偷工减料,建大楼时偷工减料就会造出危险的建筑物,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不仅不是循环经济,出了问题还应追究刑事责任。广义地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看成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经济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形式,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按“物质代谢”、“过程耦合”和“资源共享”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的增长模式;或者说从重视增长的数量向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转变为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说到底,发展循环经济应该而且必须落到具体产业上,因为没有产业支撑的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包括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等。只有将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地解决污染物问题。因为,污染治理只能将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如水处理将液体污染转化为淤泥的固体污染,而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2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倒逼”机制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不断升级、监督检查不断严格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在工艺改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生,就将被淘汰或破产。这是在各地调研中发现和听到较多的“故事”。淘汰落后,是“十一五”以来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国家的角度看,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kW,炼铁产能超过1亿t,水泥产能超过2.6亿t等,节能约1.3亿t标准煤。从企业角度看,如果不被相关标准或法规淘汰就要寻求新生的门路和途径,就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原来排放的一些废弃物其实是可以用作原料的资源,这正是“废物变原料”的循环经济的核心,也是循环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对企业循环经济案例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另外一些问题:有些企业循环经济做得有声有色,但由于种种原因,总结性文章十分“官样”,读了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或者压根什么也没有做;有些企业循环经济的做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文章使人读起来却感觉做出了很多创新性工作;还有一些企业打着“循环经济”的旗号干着污染环境的勾当……这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建设,迫切需要摆到应有位置。

1.3技术的应用或突破支撑了产业链的延伸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在技术上实现“废物变原料”的产业链延伸;物质的循环利用需要技术的支撑,需要“金刚钻”。将易拉罐回收熔化做蜡烛台式的低值利用,不是循环经济追求的方向,而要追求利用价值最大化。资源供应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的现实,迫切需要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人类开发资源总是由易到难的,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但开发利用的资源品位却在下降,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把自然资源从地下开采出来,生产产品并被消费的过程,就是能源从有用转变为无用的过程,就是把物质从低熵转变为高熵的过程。已有试点案例研究表明,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和方法主要有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通过试点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一批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已经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了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重点行业的绿色制造、再制造、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技术研究,特别是研究一批具有带动性的重大替代性技术,促进了落后生产能力、设备和工艺的淘汰;研究了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生态产业园的优化设计等,部分企业和园区建立了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提高了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深度资源化支撑技术、城市矿山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支持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开展了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仍有进一步加强之必要,也有很大的空间。

1.4政策导向和激励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不二选择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日臻完善,但在产业发展和项目选择上,绝大多数的企业仍会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政策导向,跨国公司也不例外。当然,国内外企业在做法上还是有不少差异的。例如,钻政策“空子”是每个企业都想做的,但成为“吃政策饭”的主要还是国内企业。由MIT编著、清华大学翻译出版的《产业生态学》对此有详细的讨论,所谓“政策”食利说的就是这类企业。从实际出发,这也是企业交易成本较低的选择。经济学常识告诉人们,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纠错的经济,即市场有着天然的纠正偏差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再从制度上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桎梏。发展循环经济,从某种角度看是废物对原料的替代,其中价格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废物变原料”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还是由其他企业来实现,应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之间的“链接”项目,或者园区中新增的“补链”项目,应按照价值规律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而不是“拉郎配”。说到底,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价格经济。因此,充分发挥价格的作用,通过理顺价格体系,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仍然非常重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重点理顺水价、电价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尤为迫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并落实对超标准耗能实行加价的措施。认真贯彻有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逐步理顺城市供水价格。对工商企业和居民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并适当加大各档水价间的价差。制定鼓励使用再生水的价格及相应配套措施,逐步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1.5社会回收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以“牙膏皮换牙膏”政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原有的回收体系逐步调整;社会自发形成的回收体系逐步形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以企业或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回收体系中,经济利益是其主要驱动力。据有关研究,全国有各类回收企业5000~6000家,回收网点约15万个,每年约50万t废铝、40万t废铜、30万t废铅,由社会回收队伍回收。废弃物的回收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源头,而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大致有再利用和资源化两种途径。其中,再利用有4个层次: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修修补补再利用,与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东西坏了,换一些零件再用,相当于中国工程院强调的再制造;旧东西中的零件还可以拆下来再利用。与前面讨论的减量化有个“度”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都值得鼓励。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含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都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所谓资源化,实质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资源化与再利用被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有差别,再利用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资源化则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也是有条件的,如果“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减量化“,拆东墙补西墙”也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即减量化应该是“错位竞争”,而不是“结构趋同”。这就需要更高一个层次的统筹规划,在这方面我国恰好是薄弱环节,尽管各地在循环经济项目投资或补助上相当积极。减量化要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仍有很大空间“。废物变原料”的本意是原料替代,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协同处理可以一举多得;分级利用的核心是利用价值最大化;建设园区以达到集约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部分环节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些跨行业的产业链接受到制约,需要国家在制度上理顺关系,扫清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2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正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的那样: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从总体上看,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发展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有所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态势。从总体上看,我国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包括: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面临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任务;过去劳动力无限供应的局面消失,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招工难”的情形。由于外需下滑、内需没能培育起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转向内需和技术创新驱动的格局还任重道远。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从世界资源供需形势看,由于需求刺激和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矿业市场高回报预期增大,矿业投资环境宽松,矿业企业并购重组力度加大,资源全球化竞争加剧。行业垄断特别是寡头对优势资源垄断加剧,跨国公司从垄断铁矿石,到谋求对钾盐等资源的垄断,资本操纵导致矿产品价格震荡走高。虽然发达经济体需求微量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的工业化加速,世界资源市场价格总体上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将增加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成本。从环境角度看,发达国家已经解决了噪声污染、尘土等局部性环境问题,基本解决了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日益关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不同,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包括土地,空气和水)恶化为代价的。中国工程院和环境保护部的研究表明,我国环境形势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境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重,污染风险加剧,污染危害加大,治理难度增加。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应当也必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务实推进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