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0:19:22

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农业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行动,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开化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8—10个,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4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结构,布局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弘扬农业生态文化,拓展休闲观光农林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政策,按照种养生态平衡要求和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消纳能力,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二)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方法和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监管,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规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利用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较高的老旧机具。到年,全县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4万亩,发展设施农业2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使用量减少8%。

(三)大力创新新型农作制度。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加快推行“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充分利用竹园、茶园、果园等分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在园地养鸡、养鹅、养羊,开展立体种养;重点推广“猪—沼—作物”、“秸秆汽化”、“桑—蚕—菌”等生态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生产加工饲料、有机肥,变废为宝。

(四)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青储饲喂、粉碎饲喂、发酵饲喂等饲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提倡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竹木废料加工利用。推广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多渠道扩大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防止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五)大力保障农产品无害化供给。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提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到位率。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精品,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到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40个以上,基地面积达1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县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发改、环保、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精心组织,通过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实行废物利用,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农业生态循环。

循环农业范文篇2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产过程用养结合,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零)排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循环农业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现代农业。

二、发展目标

到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公害供给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50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6个,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2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实施全覆盖;农物作秸杆利用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合理调整结构,布局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企业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含量。弘扬农业生态文化,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政策,按照种养生态平衡要求和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消纳能力,合理安排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总量。

(二)发展节约型农业企业。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使用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大力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严格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管理,加大环保饲料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规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利用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逐步淘汰、更新能耗较高的老旧机具。到2015年,全县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5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率达到9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使用量减少8%。

(三)倡导循环生产新模式。按照循环化、立体化、无害化要求,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作制度。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大力探索和实行产业循环发展。北部平原传统农业区重点推广“废弃物资源再生”产业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以稻草、麦秆、蔬菜残渣等,生产加工饲料、有机肥,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高效蚕桑、优质粮食、特色水产及花卉苗木,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食用菌和加工桑枝地板,开发花果飘香红色游,生态体验游,转化、提升传统农业,保护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西南山区竹产业带在适度发展竹产业上,重点推广“竹林鸡”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竹屑板、竹炭、竹胶板等循环利用模式,开展竹乡风情绿色游;中部丘陵白茶产业带重点推广“猪—沼—作物”循环模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成为沼气能源和有机肥,配套周边白茶产业。依托白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白茶,以此为依托开展茶园观光采摘游、茶文化体验游等白茶之乡银色游项目。

(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等肥料化利用,生物质能沼料化利用,逐步建立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收储利用体系。提倡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推广竹木废料加工利用,废水经有效处理后重复利用。推广畜禽排泄物、有机肥加工、沼气工程等综合利用技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多渠道扩大沼液、沼渣、沼气的综合利用,促进畜禽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按照“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方式,严格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防止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支持建立病害动物收集、运输、贮藏和焚化运行机制。到2015年,建设有机肥生产企业4家,新建沼气池5000立方米,实现病害动物无害化全覆盖处理。

(五)保障农产品无害化供给。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农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提高农业标准化的覆盖面和到位率。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普及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开展品牌农产品直销和连锁经营,建立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到2015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385个,基地面积达53万亩。

(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全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实施环境绿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林地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做好城乡绿化工作,深化“森林城市”和“森林村庄”建设工程,美化生态环境,优化生存空间,倡导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优化林地林分结构,到2015年,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65%以上。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到年,新发生疫点、孤立疫点和危险性大、区域位置显要的疫点基本拔除率达到100%,疫木除害处理率和处理合格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组建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农业、林业、财政、发经、环保、国土、交通、水利、科技、旅委等部门要密切协作,精心组织,通过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引导。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基层和农民树立全程生态和产业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营造政府积极主导、农民自觉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作制度,推广清洁生产,实行废物利用,实现企域农业生态小循环;支持镇乡(板块)区域内合理生态布局、产业循环链接,实现镇域农业生态中循环;通过镇块衔接,整体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农业生态大循环。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整合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其中,9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450万元用于“三沼”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15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等;生态公益林、动植物疫病防控及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由财政按原渠道列支。

专项资金具体奖励补助办法,由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制订具体细则后实施。

循环农业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做法;体系;推广

山东省曲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减少农业污染、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在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积极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2013~2014年曲阜市实施完成了山东省农业厅下达的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一是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在息陬镇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门山镇大庙村森蓝基地推广实施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二是在时庄街道民生姜专业合作社和陵城镇圣丰林果种植园两个基地推广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三是推广实施双降解地膜应用技术。通过示范县项目实施,提高了曲阜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年实施完成了济宁市级美丽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安装粘虫板3300张、太阳能仿古路灯160盏、太阳能照明杀虫一体灯49盏。实现了生态节能环保和美丽乡村示范区美化亮化建设。1.2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和生态施肥技术。2016年以来,曲阜市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和养殖场能源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文明村建设等,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曲阜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人畜粪便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化肥使用量减少3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曲阜市12个镇街205个村先后实施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入户达到3.2万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320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沼气服务网点53处,沼气区域服务站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2处。曲阜全面推广安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施肥等生态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肥投入。同时,积极宣传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积极争取资金对污染产地进行改造治理。积极引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2配套体系

2.1技术体系。一是建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证充足的原料。二是建有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或大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液存储池、沼液稀释池,铺设田间沼液输送管道,配置沼液运输车等设备,推行“沼气池→机械运输→田间贮存”“稀释→管道输送”的生态循环模式。三是附近建有规模化农业种植园区、村庄和有机肥加工厂,能够实现“三沼”的综合利用。2.2工作体系2.1.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济宁市关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2014年曲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曲阜市政协主席和曲阜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指挥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开展农村“一池三改”推进工作。2016年以来为大力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曲阜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曲阜市农业局,负责全市的秸秆禁烧督导检查工作。2.1.2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措施,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知识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普及,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积极推广沼气基础知识、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沼气综合利用等知识技术。2.3政策体系。2.3.1强化政府引导,树立发展导向。曲阜市委、市政府以政策为引领,加快沼气池建设,自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全面提升曲阜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树立了鲜明的导向。2.3.2完善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三沼”的综合利用。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等各级扶持资金项目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农业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投入项目建设,不断整合增加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畜—沼—菜”“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3推广情况

循环农业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

1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基础是生态原理,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原理,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人类的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依据,促进经济系统和谐的循环,这就是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采取科学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的对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对于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需要合理的组合,有效的实现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循环经济所研究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所研究的资源也是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存在着共性。在实行循环经济的时候,所利用资源大部分是可循环的资源,或者是可再生的资源,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重视高科技,有效的将高科技运用其中。在生态农业中,其农产品恰好也是可再生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

2.1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2.1.1对于品种的选择。在养殖小区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品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户根据养猪场生产能力和条件,与市场要求有效地结合,选择最适合的品种。2.1.2技术要求。养猪场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哺乳母猪、妊娠舍经产母猪以及分娩舍母猪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促进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发展。2.2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中,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工艺流程,有利于确保设施蔬菜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大大的提高蔬菜的质量,在进行此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符合相关的规定;选择优质的蔬菜品种;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增施有机肥及CO2,增加营养物质;充分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2.3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水产养殖。在生态农业中,坚持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运用循环经济技术,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品种结构需要合理的搭配,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促进养鱼、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业的有效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彻底的消毒。在配套技术工艺生产流程中,最后一点是葡萄园生产工艺流。在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中,葡萄园所选择的品种是玫瑰香品种,在种植玫瑰香品种的葡萄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确定株行距并定植,做好施肥的工作,保证葡萄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营养。

3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效益以及前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展的潮流,具有非常可观的效益,注重循环经济,棚内生产基本不施化肥,污染的现象大大减少,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社会效益大大提高。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具有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要重视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4结语

本文主要是就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展开分析的,主要是从3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是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工艺流程;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效益以及前景。对生态农业循环技术模式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循环农业范文篇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1]。目前,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开发和投入的增加,各类化学物品广泛用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消失的问题、土壤板结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问题和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愈发严重[2]。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农业,是在农业系统中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学相关原理及规律,促进资源得到高效流动和循环多次利用,以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循环农业将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结合运用到农业中,通过农业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多方面的循环,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瑞典、德国等西欧国家利用气候土壤优势,发展绿色生态能源循环农业模式;日本基于贫乏的土地资源以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劣势,选择发展环保性可持续循环农业[4]。然而,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的研究局限于偏重技术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分析,资源的利用效率、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再利用等都缺少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而物质流成本会计(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即MFCA)可以把物质流动过程数据化,将其运用到循环农业当中,可以使资源可视化,最终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MFCA是一种从实物和金额两个方面来说明物料流动在某个环节产生何种程度的排放、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的成本会计方法。利用MFCA进行资源损失的核算,其主要功效就是使资源损失可视化[5]。传统会计核算无法准确计算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投入、产出及损失。MFCA既可对农业生产活动中各能量中心的输入和输出资源进行量化并确定资源损失,进而估算生产活动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能为农业生产中由废弃物产生的沼气的生产、利用,管理的改善,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有效依据。

2“猪—沼—粮”循环系统物质流分析

生态循环农业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循环利用”的反馈式流程[6],需对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将物质流分析运用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当中,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再生的目的。将猪场和粮食之间通过沼气的加工利用联系起来,形成“猪—沼—粮”循环系统,这一模式将传统的单一养殖与废弃物的利用有机结合,实现在该循环系统内物质、能量的高效转换,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解决燃料问题,同时可以保护林草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例如东台市国兴猪场较好地采用了种养结合的模式,利用“猪—沼—渔”这一循环系统,提高了产量和效益,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7]。假设某猪场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主要投入仔猪及秸秆等物质,以肥猪作为主要产品并投入市场,在该过程中持续出现各类废弃物,通过对可循环物质的应用分析,将其运用到整个循环系统中,以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其主要流程见图1。猪场在筹备前期建猪舍,购买设备、猪、饲料、饵料、秸秆等生产原料。在将仔猪全部用于养殖业生产过程的同时,投入人工、饲料等资源,整个过程中将持续发生水费、电费、折旧费用等。根据物质流分析相关理论,在猪养殖期满时会产生正产品和负产品。其中正产品主要是指肥猪,可以经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这一方面也是猪场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整个生产阶段,会不断地产生各类的负产品,主要包括猪粪便、病死猪等废弃物。废弃物分为可循环部分以及不可循环部分,对于不可循环部分,是养殖场的资源损失,一般会被直接投放到资源环境系统中,进行统一的处理;而可循环部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工形成其他有用产品,如果不加利用,将会增加猪场的资源损失,也会对环境资源产生不良影响。病死猪和猪粪污组成负产品的主要成分。对于病死猪,我国有规定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方法主要有深埋和焚烧。目前不少养猪企业开始尝试堆肥处理和生物降解的方法。对于猪粪污,在处理这一部分废弃物的时候,加入秸秆,经过堆肥、厌氧发酵等专业化处理,可以得到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液沼渣有机肥具有壮茎茂叶、促根壮苗、增产抗病、提高品质的特点,沼液沼渣有机肥含有丰富的养分,特别含有多种水溶性养分,是一种速效性的优质肥料。因为沼肥中的一部分养分和有机质已转变为腐殖酸类物质,所以它又是一种速效和长效兼备的优质有机肥料。经过秸秆的气化以及沼气的发酵,可以实现对农户的供气采暖,将沼气进行发电,可以用于工业、生活、农业等诸多方面。对于分离出来的沼渣和沼液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一方面可以用来制作饲料和饵料重新投入猪场,以供仔猪养殖过程所需,实现“猪—沼”之间物质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生成固肥、氮肥,将其重新投入种植业,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作为饲料、饵料供给仔猪生长所需,至此,完成“猪—沼—粮”之间物质的完整循环流动。

3MFCA在“猪—沼—粮”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循环农业以延伸产业链和资源节约为主要特征,而MFCA能从价值角度将产生的废弃物可视化,通过对每个物量中心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分析,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径提供可靠数据,并根据该数据提供发展和改进建议,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3.1数据来源。笔者主要通过调研广东省四会黄田鸿嘉养殖场的“猪—沼—粮”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探讨MFCA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该场以养殖生猪为主,同时辅以粮食种植,有相应堆肥技术设备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行处理。其中,各成本费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四会黄田鸿嘉养殖场2016年1—10月份利润表。笔者对其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总体发生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以能量(×109J/kg)、数量(kg)为单位,并依照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业大数据进行审核并汇总。3.2确定物量中心。根据“猪—沼—粮”生产模型的物质流入、流出情况,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物量中心,即投入物质、猪、粮物量中心。“猪—沼—粮”输入的主要物质为仔猪、饲料、肥料、农药等,同时消耗饮用水、电力、农机等能投能源。输出的主要产品为生猪、粮食(小麦、玉米)、沼气等产品,产生的废弃物为粪便、粪污、病死猪等,其中粪便由沼气生产厂回收,经过加工后可制造出沼气循环使用。对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均按最最后形成的物质计算。在界定正负两类产品时,在MFCA中,明确提出了正产品和负产品两个概念。在“猪—沼—粮”循环农业模型中,正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可供出售的猪、粮等农产品,负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无法生产成正产品所造成的资源损耗和浪费,其中就包括沼气、无法处理的粪污等废弃物。受物理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启发,在MFCA中引入了增量平衡概念,公式为:∑投入物质=∑物质损耗(固废、废气、废水)+∑输出物质。而在本文中,前期投入物质为:仔猪、玉米、豆粕、麸皮、预混料、小麦种子、玉米种子等;损耗的物质为:饮用水、肥料、能投等;输出物质为:生猪、粮、沼气、无法处理的粪污等。对于MFCA在“猪—沼—粮”生产模型中的核算范围有如下分类:物质成本、组织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物质成本即指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所有物质(或资源)的总成本,即前期投入物质所需的成本;组织成本即指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相关管理费用等,在本文中主要为各环节所需的人工费用;废弃物处置成本即指对于产生的废弃物等的运输费、处理费用等,单独作为负制品进行核算,与正制品进行区别。在物量中心设定方面,MFCA的核算以投入物质后组成的各物量中心来计算全过程中的资源损耗成本[8],见图2。图2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理输入物质的物量中心中,物质成本由仔猪、玉米、豆粕、麸皮、预混料等组成,由于是初始的投入物质,因此不设置组织成本和废弃物处置成本账户。猪的物量中心中,物质成本由肥猪、玉米、豆粕、麸皮、预混料、饮用水的费用组成,组织成本由人工、电力、灌溉能投组成,废弃物处置成本由相应处置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的处置费用组成。粮的物量中心中,物质成本由小麦种子、玉米种子、化肥、农药的费用组成,组织成本由人工费用、灌溉能投组成,废弃物处置成本由相应处置粮食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的处置费用组成。3.3各物量中心成本计算及分配方法。1)物量中心1(投入物质)。物质成本=仔猪+玉米+预混料(豆粕、麸皮)+小麦种子+玉米种子+(化肥、农药)=86885.8+87320.0+48167.2+1496.2+1436.4+9222.0=234527.6元2)物量中心2(猪)。物质成本=肥猪+玉米+预混料+饮用水=6376981.5+87320.0+48167.2+1323.0=6513791.7元;组织成本=人工+电力=536832.0+160000.0=696832.0元;废弃物处置成本=处理粪污的所需费用=635.0元。3)物量中心3(粮)。物质成本=小麦+玉米+(化肥、农药)=16210.0+5586.0+3472.0=25268.0元;组织成本=人工+灌溉能投=20610.0+472.0=21082.0元;废弃物处置成本=处理秸秆所需费用=252元。4)输出。正制品:物质成本=猪+粮(小麦、玉米)=6376981.5+16210.0+5586.0=6398777.5元。负制品:物质成本=沼气+处理各物量中心所产生废弃物的成本=1451.2+635.0+252.0=2338.2元;废弃物处置成本=182元。见图3。

4“猪—沼—粮”循环农业优化策略

“猪—沼—粮”循环系统是一个以养殖仔猪为主,配合以利用秸秆还田种植业以及沼气处理的环境友好式农业生产模式,投入有机能、机械化程度、能量循环程度、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等多方面均有较高水平。通过案例核算发现,基于MFCA分析,废弃物损失主要产生在猪粪污处理及利用的物量中心。这方面的损失将会成为各部门改善优化过程中要关注的重点,对此,“生产”需要与“技术”紧密连接,通过技术改造、更换设备、加强管理或增加废弃物的回收设备及技术等措施,完善废弃物利用状况。农业废弃物中尤其沼气的应用是重点,案例调研及核算分析发现该系统的沼气工程的科技利用不足,致使整个模式的产投比不高。以之前设立的各物量中心为例,在物量中心2猪饲喂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之类的废弃物可运用微生物强化堆肥技术生产出肥料,并相应运用到农作物的栽培中或可经进一步加工形成精制化肥卖入市场;在物量中心3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产生的农业秸秆可运用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产生清洁能源———乙醇燃料,可将产生的乙醇卖出获得相应利润,也可运用到日常的农机设备上,以减少日常的燃料开支,同时也符合MFCA中环境友好的概念。如果能实行生产技术改进,依据同期市场上精制化肥的平均价格1.9元/kg,乙醇燃料的市场平均价格为7元/kg,在两个物量中心原料成本、组织成本和投入系统成本中成本下降程度将分别达到9.8%和11.6%。这对于目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养猪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MFCA分析的结果,应从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生产完工等阶段在循环农业中突出废弃物相应的成本以及处理所需费用,并分析总结出原因和改进方案。首先设置物量中心,明确生产过程的正产品、负产品(废弃物等);其次明确负产品的种类、产生率、产生原因和成本费用,同时明确对于正产品的产量有重大影响的负产品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对于该类负产品重点分析,制作生产工艺改良方案,并做生产目标的相应调整;最后对改良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更正,保证实施结果达到预期效果,并进一步以该改良方案投入到正式生产中。

5结束语

“猪—沼—粮”循环农业将传统的单一养殖与废弃物的利用相结合,尽可能地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旨在达到高产、优质以及高效的目的,它以生猪养殖为主,利用沼气工程,实现物质在猪场、沼气、粮食三方面循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使猪场中产生的粪污,以及经发酵处理生成的沼气、沼渣和沼液得到进一步加工利用,重新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损耗。MFCA以物质流动过程为基础,核算分析整个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的投入、产出以及废弃物的相关信息,实现资源的数据可视化。笔者将MFCA应用到以“猪—沼—粮”系统为例的循环农业中,进行成本流转核算,确认循环农业中的物料平衡,以期能够挖掘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成本节省而产生的直接效益和对环境产生的间接效益,以此作为减少原材料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数据依据,为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提供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循环农业在MFCA分析视角下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金友良.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资源价值流转核算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53-157.

[2]陈文喜.发展生物质能源建设高效循环农业[EB/OL].(2011-11-18)[2017-03-22].money.163.com/11/1118/19/7J5QAEH300252G50.html#.

[3]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5-68.

[4]刘渝,杜江.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2(8):74-76.

[5]罗喜英,肖序.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13-117.

[6]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34-42.

[7]马登玉.上海市川东农场循环农业模式实践与思考[J].当代生态农业,2013(Z1):149-151.

循环农业范文篇7

所谓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科学规划引导循环农业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结合自身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树立生态、清洁和可循环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首先,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如“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因此,应大力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途径,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循环农业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现代;发展;生猪

镇坪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之一,肩负着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任,需要更好的保护环境,满足南水北调对水源安全的需求,因此,镇坪率先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具有现实意义。

1镇坪县农业的现状

全县辖9镇78个村,总人口5.8万,农业人口为1.3万户5.05万人。年平均气温12.0℃,平均无霜期243天,年均降水102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耕地21.2万亩。

2镇坪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镇坪县现代农业整体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生产力要素支撑力不强,导致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介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能力低,特别在生猪养殖和中药材两大主要产业充分体现,因此发展土地环境总体欠优[1]。

3促进镇坪县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坚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方向。生猪“一县一业”建设已初具规模,生猪饲养量逐年增加,畜禽粪便处理难度不断加大,亟需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多因素叠加影响,使得镇坪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成了必然,最大限度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3.2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产业。3.2.1以“猪-沼-菜(园)”循环为主的现代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并以设施蔬菜、有机茶园和镇坪模式养猪为内容,以沼气池及生物发酵为纽带,以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核心。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镇坪模式养猪。首先抓好优良仔猪生产场建设,重点抓好育肥猪场建设,以生产绿色无公害猪肉为核心,发展绿色无公害猪肉生产[2]。2)对养猪场产生猪粪采用沼气和微生物发酵处理,生产沼气沼渣和有机肥。同时,猪场产生的有机肥将为园艺作物与粮食作物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减轻化肥施用量。3)加快绿色蔬菜与有机茶园标准化生产。有机质利用林园中的残枝枯叶、蘑菇菌棒废料和猪粪、鸡粪等经过高温发酵后的腐熟物,配套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微喷、滴灌设备进行蔬菜生产。生产过程始终贯穿标准化管理,凸显有机栽培技术在日光温室蔬菜品质好、档次高的优点[3]。3.2.2以“林-菌-果(苗)”循环为主的山林经济发展实施以经济林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培育优质森林资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推广林下特色种养业。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科技为支撑,用工业化理念、以优化结构、发展精深加工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山林经济层次,切实推进山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综合开发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镇坪山林经济强县,构建全县现代“林-菌-果(苗)”立体循环山林经济发展体系[4]。3.2.3以林麝、大鲵、地道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养业结合我县林麝资源丰富和建场人工养殖早的特点,发挥独特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强镇坪县逢春林麝养殖公司,按照循环理念抓好林麝养殖基地建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林麝产业。紧紧抓住我县大面积优质冷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鲵、多鳞铲颌鱼水产养殖新型产业。中药材产业要在现有品种、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玄参、黄连两个GAP种植基地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强化道地优良中药材品种的培育研究,逐步向优质品种集中[5]。

4结论

论文分析镇坪县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以坚持循环农业理念发展镇坪县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现代农业产业,推进镇坪县现代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

参考文献

[1]胡志华,秦晨.“循环农业”研究综述[J].科技传播,2010,(23):44-46.

[2]王圣宏.国内外循环农业研究与发展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0(11):15-17.

[3]罗吉文,许蕾.论低碳农业的产生、内涵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6):701-703.

循环农业范文篇9

关键词:西部;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可见,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重要高度。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西部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跨度很大,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由于历史的和经济上的原因,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步伐。

二、西部地区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制约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对森林资源进行了长达40多年大面积的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西部地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沿袭着开荒种地的原始农耕模式,牛羊的生产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放牧式饲养上,加之个别地方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超载放牧牲畜,造成森林、矮杆植物和草山的破坏甚至毁坏。据统计,西部地区以川滇地区天然林区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森林单位蓄积量年均递减2.5%以上;其次是新疆天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过低,加之历史上毁林滥垦、陡坡开荒,使山区失去涵养水源和调节水源的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占西部总面积57%,而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干旱缺水日趋严重,据统计,90年代初以来,西部地区农田每年受旱面积达8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剧趋势。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气候的原因,农业生态环境较差,加之耕地条件差,化肥的使用量大,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江河和塘库水体的污染及部分地区水源的水质恶化;同时不合理的施肥还造成土壤表层板结、土壤酸化等严重问题。目前农村点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日益突出。

(三)农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突出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我们也使用了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31%,全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残留超标使农产品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西部近年来,农药施用量也呈增长趋势,一些农药甚至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物还可以通过水的传递,将污染扩散到很远的地方,造成农产品严重污染。这些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危害国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

(一)大力宣传、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西部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品、经验交流会和采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全方位教育宣传,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循环对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学道理和经济、社会效益,才能转变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提高西部地区各级干群增强农业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活动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有利于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按照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西部地区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的物质量,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减少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如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资源再利用价值,实现土地、土壤、森林、草地、水体以及动植物等资源的良性再循环。同时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应特别重视循环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规模,逐步建立起西部农业资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环利用体系。

(三)科学规划,探寻适宜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农业类型多样,不同区域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为此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不可搞“一刀切”,应根据西部地区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探寻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如可以在具有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的区域,以农村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为主,建立高效独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平原经济区域可以以农业生态产业园模式和农村庭院模式为主,即在农业生态产业园内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农业企业间,以及其他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与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

科技创新是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水土流失技术等。同时必须正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容量,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施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和净土、净水、净气的“三净田”工程;加大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科学性、持续性,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同时做好农民的后续保障工作;创新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技术水平,进一步制止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损害,加大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准入标准,完善农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系统,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完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制度

西部地区应加快完善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价格、财税、金融等与建设西部农业文明不相符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立法机构要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不同制度的性质和种类,加快步伐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对还没有的制度加快制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确实保障西部地区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方杰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张梓太,张乾红.论中国农业发展机制的生态化-兼论农业与生态环境关系原理[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

[5]胡美伦.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6)

[6]周立,潘素梅.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7]方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8]方杰,曹邦英,涂文明,刘应洪.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经研究.发展研究,2010(12)

循环农业范文篇10

一、农业结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仍然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偏小。第二,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2006年—2008年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均超过68%。第三,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第四,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效益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首先,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压力。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2008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0.094公顷,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侵蚀,人均耕地减少的趋势仍将继续。我国人均水资源2007年为1916.3m3,约是世界平均水平1/4。一方面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不高。从全国来看,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但农用水有效率只有30%—40%,1m3水粮食生产率为1.0㎏,而发达国家的农用水利用率为70%—80%,1m3水粮食生产率为2.0㎏。[1]资源不足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污染和生态的压力。目前我国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污染总量的1/3—1/2,农药、化肥、地膜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构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而禽畜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排放则加剧了这种污染和破坏。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呈递增趋势。2007年施用化肥总量5107.8万吨,2008年为5239.0万吨,2009年上升为5404.4万吨。[2]化肥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另一方面长期的滥施污染了农业环境,破坏了生态,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是美国的3倍,法国的1.5倍,而化肥的有效率不足50%,大部分流入了河流、湖泊,进入环境,污染了水质,增加了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造成了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农药使用量13.4㎏,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多达0.13亿公顷。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给食用安全性带来隐患。家庭新型燃具、燃料的使用,影响了秸秆的充分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约1/3秸秆未很好地利用。大量的秸秆被弃置或露天燃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每年生产出大量的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而大部分养殖场没有治污技术和设施,于是又造成了新的污染。

二、发展循环农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压力。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为基础。在循环农业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是理性的选择。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倡导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可以在不断循环的经济体系中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比如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农作物、药用植物等),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这种模式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发展循环农业,可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按照循环农业的理念对农村土、水、肥、药等各种生产要素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及加工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将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比如,“秸秆—牛—粪—沼—肥”循环农业模式。农村中大量的废弃不用的秸秆可通过生物发酵生产酒精,秸秆、酒糟可饲养黄牛,牛粪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肥沃土壤。这样就解决了农村中大量秸秆、牛粪等污染环境的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推行清洁生产,可遏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效避免耕地污染,土质下降,恢复被破坏的农业生态,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循环农业倡导生产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农业生态系统一方面受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生态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必须重建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被破坏的秩序。农业是以有机生命为基础的产业,它的整个生态系统建立在有生命的动植物基础之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通过食物的营养关系保持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相互依存关系。农业生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人类不能随心所欲的对农业生态施加影响,而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为自己服务。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现代农业一定是生态农业,必须按照生态规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2.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一,遵循循环农业理念,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综合利用转变。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还存在着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比重偏小,农林牧渔业不能统筹考虑全面发展的状况。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生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的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各种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牧渔结合,林牧结合,以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第二,由单一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转变,实现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过去只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偏低,粮食产品主要是粗加工,畜牧业加工产品仅占畜产品总量的5%。[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仅为0.8:1。[4]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农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农业整体效益低。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让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能让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的经营机制便是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着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