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04-12 10:57:57

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语]:高职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各专业所开设的每门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施教学,高职数学的教学也无例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结合培养目标及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通过案例教学,既可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又能达到获取新的知识、巩固基础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在学生职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已有较为普遍的应用,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多见。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公式,关注的只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看不懂、理解不透、掌握不好,更谈不上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富有启发的学习情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从案例分析到概念建立",还是"从数学理论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理论、总结方法。从中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运用这些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本人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1.用一个典型案例导引出多个数学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是那么生硬的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自然流畅的出现。让学生知道概念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有利于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我是如下处理的:

提出案例:某段高速公路上限速80公里/小时,某车在该路段出了交通事故,交警到现场测得该车的刹车痕迹有30米,又知该车型的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米/秒2。交警判其超速行驶,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车主不服,你能给出可靠的理由吗?

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导引出一些数学概念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分析到问题的答案就是该汽车在刹车前的初速度,而已知条件是汽车在刹车中的加速度。由汽车在刹车中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导引出原函数的概念;怎样找到该问题中加速度的原函数呢?再由原函数的多值性导引出不定积分的定义。这样使得一些数学概念的产生顺理成章,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解决该问题的计算中,直接积分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类似地,微分方程的概念、矩阵的概念、线性规划有关问题等都可以按这种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顺势切入。

2.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用多个案例说明某一个数学概念,还原数学概念的原貌和产生的背景。

如定积分的概念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案例:

案例1: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

设某一物体以速度v=2t(米/秒)作变速直线运动,求它在t=0到t=4秒内所通过的路程。

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设想,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先把时间分割成若干段,在每一个小时间段上近似看作匀速运动(不妨假设该时间段末端对应的瞬时速度为该时间段上的速度)。

比如,分0.5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8(米);

再分0.4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7.6(米);

若分0.2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 S=16.8(米);

启发学生讨论,是不是时间段分得越细小,所计算的路程与实际路程就越接近?我们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就得到所通过路程的数值为(米)

案例2 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

设质点M受力F=2x的作用沿x轴由原点移动到点(2,0)处,求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让学生仿照案例1的做法自己完成)

用以上同样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为:

案例3 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曲线与直线、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是一种不规则的图形,求它的面积没有一般的公式可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一个可以验证其正确性的例子。比如,求由、、以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已知所围图形是一个梯形,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容易得到其面积的真实值是再用上面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这与我们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的精确结果是一致的。该实例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上面三个案例,它们都是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种思想化归为一种特定的和式极限问题。将其一般化,抽象化即得到“定积分”的定义.

这样以案例引入,使概念开始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类似地还有极限的问题、导数概念等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方法实施案例法教学。

3.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如模型最优化问题,边际分析、弹性分析问题,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人口增长模型及求解问题,变力作功及液体压力问题,转动惯量问题,流量问题等等。在高等数学的教材上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要精选或设计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交给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掌握应用的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在较为系统的掌握高等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它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人其中,能使数学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实施案例法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⑴案例法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转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参与引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力求做到“概念启发学生去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组织学生去研究”。

⑵案例法教学与传统的举例法教学有根本的区别,举例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某一知识点,是对数学概念的说明、对有关理论的诠释、对数学方法的示范,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运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认知方法 。而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使学生置身于实践环境中,?以达到高层次认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是“从实践中来,上升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认知方法。

⑶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⑷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导致了它的高度抽象性,这就给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案例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案例资源还很少。我们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尝试编制、遴选一些教学案例,但编制的许多数学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数学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希望从事高职数学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数学教学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数学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高职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各专业所开设的每门课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实施教学,高职数学的教学也无例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结合培养目标及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目前,高等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注入式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探究式教学法(4)数学建模训练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优点。

一、案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1.通过案例教学,既可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又能达到获取新的知识、巩固基础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2.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在学生职业素质及个人能力的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公式,关注的只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看不懂、理解不透、掌握不好,更谈不上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富有启发的学习情境,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从案例分析到概念建立”,还是“从数学理论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需要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理论、总结方法。从中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间的密切联系,为运用这些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以生动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规律。教学程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分析阶段――讨论阶段――总结阶段”。在案例的选取上,要注重与各专业知识的衔接和融合,加强应用性。

1.用一个典型案例导引出多个数学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不再是那么生硬的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自然流畅的出现。让学生知道概念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有利于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不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我是如下处理的:

提出案例:某段高速公路上限速80km/h,某车在该路段出了交通事故,交警到现场测得该车的刹车痕迹有30米,又知该车型的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m/s2。交警判其超速行驶,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车主不服,你能给出可靠的理由吗?

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导引出一些数学概念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分析到问题的答案就是该汽车在刹车前的初速度,而已知条件是汽车在刹车中的加速度。由汽车在刹车中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导引出原函数的概念;怎样找到该问题中加速度的原函数呢?再由原函数的多值性导引出不定积分的定义。这样使得一些数学概念的产生顺理成章,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解决该问题的计算中,直接积分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类似地,微分方程的概念等有关问题都可以按这种方式,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顺势切入。

2.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用多个案例说明某一个数学概念,还原数学概念的原貌和产生的背景。

再如定积分的概念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案例:

案例1: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问题

设某一物体以速度v=2t(m/s)作变速直线运动,求它在t=0到t=4秒内所通过的路程。

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设想,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先把时间分割成若干段,在每一个小时间段上近似看作匀速运动(不妨假设该时间段末端对应的瞬时速度为该时间段上的速度)。

比如,分0.5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S=18(米);

再分0.4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S=17.6(米);

若分0.2秒为一时间段,这样计算的路程的近似值是S=16.8(米);

这时启发学生讨论,是不是时间段分得越细小,所计算的路程与实际路程就越接近?我们按照这种思路走下去,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就得到所通过路程的数值为■■2t■t■=16(米)

案例2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

设质点M受力F=2x的作用沿x轴由原点移动到点(2,0)处,求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让学生仿照案例1的做法自己完成)

用以上同样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力F对质点M所作的功为:W=■■2ξix■=4N

案例3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曲线与直线、以及x轴所围成的曲边梯形是一种不规则的图形,求它的面积没有一般的公式可用,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一个可以验证其正确性的例子。比如,求由y=2x+1、x=1,x=4以及x轴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已知所围图形是一个梯形,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容易得到其面积的真实值是18再用上面的方法: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几个步骤(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与我们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的精确结果是一致的。该实例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上面三个案例,它们都是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种思想化归为一种特定的和式极限问题。将其一般化,抽象化即得到“定积分”的定义。

这样以案例引入,使概念开始尽可能不以严格“定义”的形式出现,而是结合自然的叙述,辅以各种背景材料,顺势引入,减少数学形式的抽象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类似地还有极限的问题、导数概念等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方法实施案例法教学。

3.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高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如模型最值问题,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人口增长模型及求解问题,变力作功及液体压力问题,转动惯量问题,流量问题等等。在高等数学的教材上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要精选或设计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交给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掌握应用的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力求使学生在较为系统的掌握高等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一些想法和体会

1.案例法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转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参与引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有学生参与,力求做到“概念启发学生去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因此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3.案例法教学与传统的举例法教学有根本的区别,举例教学法针对教学内容某一知识点,是对数学概念的说明、对有关理论的诠释、对数学方法的示范,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运用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认知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使学生置身于实践环境中,以达到高层次认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是“从实践中来,上升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认知方法。

4.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导致了它的高度抽象性,这就给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案例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案例资源还很少。我们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尝试编制、遴选一些教学案例,但编制的许多数学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数学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

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它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人其中,能使数学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数学教学案例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2.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案例篇4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通过有趣的案例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数学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剖析,促使师生讨论、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下面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谈点体会.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案例,而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教师如果单纯按照课本的内容和思路讲解,必然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而如果科学运用相应的案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请全班同学做这样一个游戏:明天要求1号学生(学号,下同)带2 颗黄豆,2号学生带4颗黄豆,3号学生带8颗黄豆,4号学生带16 颗黄豆, 5号学生带32 颗黄豆……请推测52 号学生应该带多少颗黄豆?生:面面相觑……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指数函数”.师:在这里先透露一下,通过初步估算,52 号学生应该带的黄豆大约是1.5亿吨,相当于2014~2015年度我国大豆总产量的12倍学生听到后都露出惊讶神色.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属于数与形高度结合的学科,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促使学生主动分析、探究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无疑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相关知识,认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学用结合,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案例进行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引发自我思考,使学生客观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包括为人处世、思维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1.科学选择案例.既然以案例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案例的选择无疑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选择案例,不仅要注意问题性,而且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猎奇.案例虽然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其根本在于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的方法学习知识,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案例选择合理,即可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2.提出问题.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预先布置案例,提出问题,而后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如此,学生对案例有着较长的研究、理解时间,讨论更为有效.对一个相同的案例,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经验、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区别,所以学生可能分析出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分析的较浅,不能理解问题的本质;有的学生分析的较深,能够把握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慎重进行评价,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的成功,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相应的探究,从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如果小组内存在争议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数学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运用;措施;方法策略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在课堂上指引他们学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许多的疑问,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导入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许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导入案例,应该导入怎样的案例,他们对案例导入教学的无知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效率,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教师不能盲目地运用案例导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导入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是一门学问,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能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不好,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不能够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我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圣诞老人分礼物的故事。我告诉学生圣诞老人每个圣诞节都需要给小孩子分配圣诞礼物,如果现在圣诞老人需要给两个小朋友发放礼物,圣诞老人的礼物就是四个苹果,现在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呢?我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分礼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的问题。等到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又问学生,圣诞老人在路上丢失了三个苹果,现在他只剩下一个苹果了,但是圣诞老人还是想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小朋友,那么每一个小朋友可以获得多少呢?当我再次询问学生的时候,他们产生了疑惑,因为之前并没有学习分数,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觉得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所以接下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充分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课堂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举例子给学生,所以学生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但是教师将实物带入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课堂设问案例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数学,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课堂设问导入教学法,由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知识。比如说我在讲解《运算定律与简单运算》的时候,就问学生:“你们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知识,但是你们知道当这四种运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吗?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方法,一起来探索如何快速地解决问题?”我课前的设问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他们想知道四则运算还有什么不同的内容是他们没有掌握的,难道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题技巧吗?实践证明,我的设问案例教学非常成功,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一直都在思索着如何掌握简单运算的定律。

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消除学生上课的疲惫,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我询问学生:“为什么乌鸦将石子投入到瓶中水就上升了呢?”学生在听完问题之后,就开始思考乌鸦喝水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会在数学课上询问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我的课堂导入让学生陷入了深思,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导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认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可以结合生活实物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生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只要时机适宜,教师必将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陈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N].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数学教学案例篇7

创设情境,案例引入(5分钟)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数值计算》,通过公式法或函数法可以计算出一行或一列数的总和、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数值。我们计算这些数值的目的往往不只是计算数值,更重要的是想寻找一些规律或蕴含在这些数值中的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三种技术。下面有三个案例,每个案例都含有三个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1:为了庆祝“元旦”,学校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演讲比赛,刘燕等同学承担了这次比赛的分数统计工作。他们将评委的打分录入后,先按照评委会的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得出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如表1),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按得分高低计算出每位选手的总名次、级部名次和优胜级部吗?

案例2:表2是咱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统计表,你想不想知道你的身高或体重在我们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次,在相同性别的同学中又处于什么位次呢?咱们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或体重又是多少呢?

案例3:表3是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班级卫生检查结果记录表,你能通过自主探究,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总名次、每个班在本级部中的名次以及优胜级部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精讲,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理解有关专业术语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三个真实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理清思路(2分钟)

师:我们以案例1为例来分析一下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问题1是计算各选手名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依次填入名次即可。问题2是计算各选手的级部名次,实际上就是分别对每个级部的选手进行排名,然后填入名次;还有一种方法是按照得分由高到低排好序后,通过筛选操作,只显示所选级部的选手信息,再把筛选出来的选手按照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好,只要依次填入名次就是级部名次了。其他选手的级部名次也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就可以了。问题3是确定优胜级部的问题,是计算每个级部所有选手得分的平均分并进行比较,平均分最高的级部是优胜级部。这里用到Excel中的分类汇总的功能。现在知道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了吗?

生: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先界定一下三个重要技术概念。排序就是在不改变数据值的情况下,重新组织数据排列顺序的一种手段。排序后,再观察记录之间的位次关系,便于事物的比较和对比,就像想知道某个同学的身高在我们班中处于什么位置,只要同学们按照由高到矮的顺序排队就非常清楚了。筛选是只显示我们感兴趣的数据,将不感兴趣的数据暂时隐藏起来。例如,我们想知道某个女同学在全班所有女生中的身高情况,就只需要让女同学排排队就可以了。分类汇总就是先将数据分类,再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汇总统计。分类实际上就是将某一属性相同的数据放在一起,只要按这一属性进行正序或倒序排序就可以了。例如,刚才讲的例子,让所有的男同学排在一起,所有的女同学排在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先按性别分类,然后再进行汇总统计。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教师提示自主探究有三条途径一个帮助。三条途径:一是阅读课本《数据分析》部分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二是按照教师提供的学案进行自主探究,三是观看计算机桌面上“数据分析”文件夹中的排序.exe、筛选.exe、分类汇总.exe三个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一个帮助就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求助。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操作,降低学习难度,明确评价标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自主探究,深度思考(13分钟)

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解决疑难问题还是个别辅导,教师都不能直接操作,只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让他们自己解决认知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主探究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自主探究情况及时调整上课方案,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自主探究8分钟后,有学生陆续完成了3个问题,13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其余没有完成的学生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这时小组交流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了。

设计意图:将大段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解决认知冲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引导和点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合作学习,解决疑难(5分钟)

师: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3个问题,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操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学生通过交流操作方法,开拓操作思路,触发灵感,同时培养了合作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

小组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

师:所有小组都完成了交流,下面我们进行成果展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展示,要边操作边解说,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认真看,展示完后要进行评价。下面由一组的A同学来展示。

生A: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案例1确定每位选手的总名次问题……

生A非常顺利地展示了两种排序方法,并用拖动填充柄的方法将总名次依次填入,操作非常熟练。

师:生A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向下拖动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一组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做补充?

生B:有。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B先在K3单元格中输入“'(半角)1”然后向下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实现名次的自动填充。

师:很好,生B非常具有探索求新的精神,探索出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为了表示鼓励,给他们组加11分。老师也用过这种方法,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

教师演示:在K3单元格中输入“’(全角)1”,然后拖动K3单元格的填充柄进行填充。结果虽然也是产生了一个序列,但每个数前都有一个“’(全角)”,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啊?

有同学说老师输入了全角的“’”,应该输入半角的“'”。

师:对了,这个撇号应该是半角的,如果输入成全角就会出现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填充方法?

学生都沉默,表示没有探索到其他方法。

师:在K3、K4单元格中分别填入“1”和“2”,然后同时选中K3、K4单元格,接着双击K4单元格的填充柄,完成名次填充。下面请第二组的C同学来展示第二个问题的操作方法。

生C是用排序的方法完成的,“主要关键字”选择了“年级”,“次要关键字”选择了“最后得分”,并选择了降序排列,然后单击确定,完成排序;接着,他用教师刚才讲的填充序列的方法,非常迅速地填入了各选手的级部名次。二组的D同学通过自动填充没有成功,最后用手工填充的方式补充完整了。

师:二组的两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方法,说明他们认真地进行了探究,二组得10分。当表格中的记录较多且我们只对其中一部分数据感兴趣时,可以使用数据筛选功能,通过设定条件,将不感兴趣(不满足条件)的记录暂时隐藏起来,排除干扰,显示感兴趣(满足条件)的记录。数据筛选有助于我们发现某一范围内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下面请第三组的E同学进行展示。

生E一开始,没有按“年级”列排好序就直接进行了分类汇总操作,结果没有得到正确结果。后来,在同组同学的提示下,得出了正确结果。

师:分类汇总,顾名思义,就是先将数据分类(排序),然后按类进行求和、求平均、计数等操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优劣。大家一定要牢记,分类汇总,一定要先分类,再汇总。第三组得8分。案例1的问题分别由一组、二组、三组的同学展示完了,案例2和案例3的问题跟案例1的问题是相似的,使用的操作方法也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案例1的问题能不能解决?

生:能。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定学生展示,是防止小组总是推荐同一学生展示,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操作不规范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不正确时,教师一定要纠正。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操作把自己的软件使用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向其推荐便捷高效的操作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3分钟)

师:没有完成的同学,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演示,把问题解决了。完成的同学,用你没用过的方法,再操作一次。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方法的同学,再做其他没有做的案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操作解决问题,能够起到规范学生操作、巩固所学技能的作用。要求学生用新方法重新做一次,能使学生掌握新的操作技能。

盘点收获,拓展延伸(2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下面请一位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第三组的得分最少,咱们把这次机会让给三组吧,请三组的F同学来总结。

生F:我这节课学会了Excel电子表格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三种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还学会了使用填充柄自动填充序列的三种方法。

师:生F把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得很好。给三组再加2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一组11分,二组10分,三组10分。从得分情况来看,这节课各小组势均力敌,虽然分数差别很小,但是一组还是比其他小组多了1分,因此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是一组,大家鼓掌向一组表示祝贺。(学生鼓掌)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回家后和妈妈一起将每个月的家庭开支输入电子表格,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分析一下,看看你家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合不合理,并提出修正意见。最后,请大家填写“数据分析自我评价表”,自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数学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导入 小学教学教学 案例应用

案例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形式之一,而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且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也缺乏一定前瞻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案例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案例导入需要老师在授课之前严密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要求老师优化数学教学方案,因此探讨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符合推进新课改进程的重要战略,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重要途径。

一、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总体上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表现出水平低、案例导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受限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限制,案例导入需要与数学教学计划形成无缝隙对接,然而现在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与数学大纲内容对接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时展,生活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虽然迎合了新课改的战略要求,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导入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案例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思考,进行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转变了传统灌输以老师为主导的纯理论学习,弱化了小学数学实际运用的锻炼。总之,新时期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对于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极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数学纯理论问题缺乏必要灵活性,较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专业兴趣。而案例导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同时能够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案例导入把小学数学知识与案例形式结合起来,有助于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能够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计划

教学数学教育要想从跟上进行有效的突破,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材内容都过分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决,并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问题改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案例导入影响下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把抽象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数学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优化了教学教材的同时也突破了学生的极限。

(三)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讲解,对于讲解要想有更清楚的认识,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的展示。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评估,案例导入能够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教育,让小学数学教学在案例导入的带领下更好地改进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以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三、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要点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案例导入应用需要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方式,营造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良好教学环境。案例导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案例导入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创设,课堂案例导入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环节需要教师创设交流环境,而案例导入是改变数学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教师事先制定缜密的教学计划,防止案例导入偏离教学内容,造成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案例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提问意识,案例导入教学往往会忽视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往往以案例导入揭示出基础知识点,部分同学会有不解或有疑惑,这时候需要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但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可能导致案例导入教学质量下降,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其重要环节。因此,案例导入需要学生具体提问意识,也需要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

(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增强学生提问能力

首先,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堂上诸多学生往往不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愿意找一些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攻克,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有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够深入学习其他有难度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运用案例导入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并通过基础知识提升提问能力。另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是案例导入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举一反三的思维,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将问题深化、细化,从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尽可能扩充知识外延,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在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发展案例导入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方法和有效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学案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自主教育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弱化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今,小学数学课堂中影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与探索,以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高案例导入教学的合理化措施,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袁金玉.小学数学采用导入式教学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10).

数学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案例;师生互动;有效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知识学科,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具有显著的生活性、应用性等特征。在生活、生产、经营、贸易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到数学学科知识内容,都可以找寻到数学学科的“蛛丝马迹”。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认知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就是将所学知识或技能运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育心理学认为,现实生活案例具有强烈的“亲近感”和“感染力”,能够对学习情感的树立起到促动作用。小学生处在学习发展的初步阶段,更需要有效手段和载体进行有效“熏染”。生活案例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应用。本人现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案例的有效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唤起学生能动情感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导入效果好坏,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能高低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学实践证明,真实、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够对学习对象情感的激发,学习对象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入起到“熏染”和“促动”作用。笔者通过教研发现,许多教师都将生活案例融入新课导入环节,有效唤起了学生能动情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教学中,利用生活案例的情感激励作用,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到新课导入内容时,创设出与教材内容贴切、与学生认知贴合的现实生活案例,以此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探析情感,为整个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做好“铺垫”。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内容设置时,就遵循情境交融原则,设置了“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并把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此时展示出红领巾、小旗、房架等事物”的生活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生动性、生活性、真实性的案例情境中,树立积极学习情感。

二、生活案例置于知识要点之中,推进学生深入研析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深入开展,需要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小学生要深刻领悟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掌握数学知识点关键内涵。众所周知,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有意注意力不持久,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刺激,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推进探析知识进程。设置生活案例,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显著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探析知识点过程中,应抓住知识点内容要义,找寻出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呼应”的现实案例,设置于其中,让学生带着现实问题案例,保持主动求知激情,深入参与探知找寻数学知识点活动。

三、生活案例渗入案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解析

问题:植树节期间,学校买了一批树苗,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试问没有栽的占剩下全部的几分之几?

上述问题是教者在“分数加减法”问题课教学中设置的一道现实生活方面的案例。在以往此方面问题的案例解答中,由于该分数加减法比较复杂、繁冗,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解析此方面问题时也表现出“消极”“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此方面案例讲解中,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特点,设置了上述问题案例内容,为学生营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为学生有效探究分析问题案例打好了情感基础。学生通过主动探析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五年级(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把全部的树苗数量看作单位‘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所以第二天的栽树数量是全部的(1/5+1/20),用单位‘1’减去第一天与第二天栽的分率,得到的差就是剩下的”,并且积极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解析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题策略时,学生也深入研析、积极归纳、深刻总结,从而根据整个探析思路和解答过程,得出了解析问题的方法为:“关键用单位‘1’表示出第二天的栽树数量,然后进一步求出剩下的数量。”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利用数学案例生活性特点,通过设置生活问题情境的形式,营造浓厚现实生活氛围,为学生主动探析、积极探究、深入互动定好情感“基调”,打下情感“基础”。

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深度参与,才能保证问题教学实效。因此,教者在问题案例教学中,要保证问题案例教学实效,就需要将生活案例融入其中,通过设置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案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其中,深度参与,积极互动,认真分析,实现学生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学习品质的提升和进步。

数学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 案例视野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42-02

小学数学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数学的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的实践性,因而在新时期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于案例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偏重于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不能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一方面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用于指导生活的目的也不能完成。因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学习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中除法知识教学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法的目的,或是学法的作用,如学习了除法之后就可以应用除法来进行一些生活中的简单运算。比如有9个苹果要均匀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该分几个苹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了解了除法的用处之后,对除法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而在教材设计上,人教版中也大量运用了很多图片来解释除法的含义和学习意义,在第四册当中就有这样一道例题,问题是15个小朋友做游戏,要将其分为三组,那么每组有几个小朋友,也可以反过来问,每组有5个小朋友,那么15个小朋友可以被分为几组。通过这样的问题和情境图片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实践,将15个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各5位学生,这样直接直观的演示能够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案例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多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位置,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同时在数学解题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当中也多是由教师直接将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来自老师的解题方法,缺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因而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例如同样在进行除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前为学生设置自主学习情境,然后在情境中运用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整千、整百除法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两位数的除法问题,例如9除以3是多少,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是3,然后再让学生想像一下,9除以3实际上就是将9平均分为三份,这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手头的火柴棍或是橡皮等等进行实际演示。在充分复习了前面简单的除法运算之后,教师可以逐渐加强难度,如果9扩大十倍之后,90除以3是多少,900除以3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学生在前面的复习当中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本质,对于900除以3这样的问题,就会自觉将其转化成900平均分为3份,问每份是多少,这样学生就能够自己得出900除以3是300这样的结论来。通过自我探索和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三、增加学生自主研究空间

从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可以看出,在后期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研究空间越来越重视,因而教师在研究数学教材时也应该注重研究空间或是学习空间,以提升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例如在讲授三位数的乘法问题时,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可以从二位数乘法中来获得经验,让学生利用二位数乘法中的相似方法来尝试解决三位数的乘法问题。例如求110乘以110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11乘以11的计算,然后用这一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来计算110乘以110。通过这样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对自主进行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没有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该及时对其进行纠正,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