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格局十篇

时间:2023-12-20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新格局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1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对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困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通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人“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问。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以及潜在的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干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L,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四)

由于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表现,一个尖锐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否需要根本改变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

应当承认,近十年来,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在世界上反复运用软、硬权力,大力构筑全球安全体系,强化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极力维护其霸权地位,科索沃战争的发动就是其典型的表现。

以历史和战略的视野审视现在和未来,多极格局虽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却是历史大趋势。美国的战略构想与行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极霸权是与世界发展所要求的多无化。多极化格局格格不入的。世界经济已经三极化,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发,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经济也不可能永久持续高涨。我们决不能被美国的强势所迷惑。和平与发展确实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业已到了紧要时刻,但是,美国霸权的一时之得势,并不能改变世界大势。科索沃战争并不表明“冷战后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战略判断有误或己经需要改变。它只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一个复杂与曲折的进程,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单极的强烈反弹正说明多极化是历史大趋势。世界大势仍然是一个主题:和平与发展,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

对美国战略的内涵及其推行的客观可能性必须作出切实的评价。美国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力图在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建立单极霸权,但是,美国建立霸权的主要途径并不是准备打大规模的世界战争,而是运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先发优势和制度化主导优势,确立经济霸权,进而推进军事、政治和文化霸权,其中包括主要对中小国家进行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来达到霸权的目标。为此,美国必然抗衡多极化,尽力推迟多极化。可是,美国的雄心与实力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的霸权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构成了另一对难以解开的矛盾。布热津斯基说得十分透彻,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他在《大棋局》一书中声称,从长远看,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力量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美国不仅是第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到2020年美国GDP在全球的份额可能降至1一15%,而欧洲、中固和日本等大国的份额将上升到与美同差不多的水平。全球经济不…可能由某个单一实体所主宰,就象本世纪美国曾做到的那样。这显然将产生深远的军事和政治影响。他指出,民意调查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13%)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间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压倒多数的美国人(74%)都赞同“美闰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此外,全球化对美国社会凝聚力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减弱作用。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廉价商品、投资、毒品及跨国犯罪,使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世界化,更加崇尚享乐主义,更加腐败堕落,难以激发为高代价、高风险的世界霸权所必须的国内政治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际干预造成的低水平伤亡,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对。美国在将国家资源转化为全球战略力量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科索沃危机中要绕过联合国并使用武力,也可以说明美国左右联合国和国际事务能力的下降。美国为了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为了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在其全球战略的设讨中,着力调整同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重点搞好与欧、日、中、俄的关系,承认它们的力量和作用,借重它们。这样,责任和权利的新分配就能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不仅能把欧日稳定在其战略体系之内,而且能把中俄吸引进广泛的国际机制之中,从容面对极有可能出现的“一代人”之后的尴尬局面:美国必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移交给共同承担政治责任的全球多极体系核心。因此,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形成主要世界大国或集团间的完全敌对关系,换言之,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基本条件。大国关系调整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总之,就美国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作用而言,优势中有困难,霸权中有合作,单极中有多极。

冷战后,欧盟大国几度想独自解决欧洲的热点问题,力有未逮,最终由美国出面收拾局面。这充分说明,欧盟大国仍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两者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式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影响。但是,它们不是为美国战略效力的,它们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略高于美国,它们的跨世纪战略是,推动欧盟不断扩大,确立欧盟东扩机制,在欧洲地区机制中增强自己的发言权,把以法德为主体的防务组织西欧联盟并进欧盟,加强欧洲军事联盟的力量,建成欧盟独立的防务体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使欧洲在北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掌握欧洲事务的主导权,实现“大欧洲”的计划,同时深化欧盟的一体化,通过发行欧元,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等,与美国争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领导权,在强化自重力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在国际上以“极化”战略来寻求建立大国间的均衡关系,把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高到欧美、欧加(拿大)、欧俄、欧日关系的水平,使欧中关系从美苏两极关系的派生性关系走向独立性关系,逐渐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真正的世界一极。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重新出现在欧洲中心地区,也使多极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明确无误地显现出来。在1999年8月召开的法国第七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希拉克总统在反思科索沃战争时,继续倡导建立多极化世界。他指出,只有在欧洲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实体后,才能建立起多极世界的体系。在这方面,欧元已经使欧洲跨出了“决定性一步”,而当务之急是开始欧洲建设的“第二大工程”——欧洲的共同防务,以便“共同在安全和外交方面分担责任”。他同时表示,“法国不接受一个地区性组织把自己当作一个‘参战联盟’,到处出面,包揽一切”,而所谓“世界宪兵”的角色,只能由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授予”。〈世界报〉在报道希拉克讲话时用了这样的大标题:“希拉克勾勒法国抵制‘单极世界’的主线”。

1996年以来,日美关系重新定位,通过了两国防卫合作新指针,日本乘机把防卫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一再声称有权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不断提升武器装备,它们拥有的侦察卫星、空中加油机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远远超出最低限度的自卫需求。日本向海外派兵以及启动和平宪法的修改表明,“放弃战争”、“不保持军事力量”、“专守防卫”和“不承认集体自卫权”等原则将发生重大变动,再加上努力作出“国际贡献”,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种种迹象说明,日本正在经济大国的基础上,力求成为政治大国。在未来5全10年内,日本走出经济低迷状态,就会加速向世界大国冲刺。

俄罗斯虽然在经济上已跌至谷底,仍不放弃“大国复兴”的雄心,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不断进逼中,步步为营,节节抵抗,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周旋于大国之间,以推进多极化和利用欧美间的缝隙,来寻求俄罗斯作为大国的生存空间。目前,俄罗斯仍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以历史的眼光观之,它具有大国意识和大国资源,有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假以时日便能重振大国雄风。英国国际经济问题资深专栏作家哈米什喳克雷断言,“俄罗斯经济起飞的人力、物质和组织资源已万事俱备,因此,在今后25年内的某一时刻,这些资源将保证起飞成功。合理的猜测只能是,在2010年和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再次成为经济大国。无论现在和将来俄罗斯都是积极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1999年 8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凋,国际社会在进人则世纪之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他指出,建立巩固的多极世界是人类应对前途作出的战略选择。多极世界应以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他同时指出,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已提山一些重要倡议,目的是在民主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加强全球稳定和安全,提高联合国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中的大网,全世界对于它将成为世界大国并无异议,只是对所需时间的估计有所不同。中国坚持国家根本利益,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在国际上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广结善缘,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是最坚定地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国家。

从本质上来看,整个过渡时期内的核心问题是,美国追逐单极霸权,多强予以制衡并要求合作与平等,两者将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大国伙伴关系的迅速发展,中,俄,法,极力主张推进多极化,多次在安理会牵制美国这个时而孤立的超级大国,美国并不能总是一呼百应,欧业、欧中、欧拉(美)对话,加强联合国作用仍是众望所归,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不可阻挡,形势发展并不以美国意志为转移,美国集中力量维护“一代人”的领导地位,充分说明它对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倒是对多极化有一定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到那时美国面对现实,有可能重新审视其全球战略。lop年9月12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会见钱其琛时说,美国也认为,世界是多极的,美愿同中国、俄罗斯、欧盟等进行合作,并重视联合国的作用。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结束了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40多年的冷战对峙局面,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两极格局彻底解体,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这使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走向成为国际政治学界所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所谓格局,一般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者说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因此,国际政治格局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的主要结构状态和特征,成为人们分析和观察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

 

国际政治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国际舞台上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形成是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各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又同时受到国际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要这种力量对比的基本状况不发生根本改变,国际政治格局就会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世界政治格局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仅各种力量本身的实力在发展变化,各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由开始的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发生,从而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动。

 

国际政治格局从产生起到现在共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即17世纪40年代,在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第五次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旧格局的打破、新格局的待立态势。时至今日,世界仍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旧格局的解体并未导致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很快确立。而且可以预见,新格局的形成尚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一)参与形成世界新格局的主角力量正在分化组合,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平衡

 

过去旧格局的崩溃都是因为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力量中心,并且通过分化组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力量对比状态,进而主要通过发动一次或一系列战争,摧毁旧势力,并且在战后通过战胜国之间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有关条约,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短期内建立起世界新秩序,从而导致新旧格局的迅速更替。而这次世界格局的更替,是在美苏两极中一极解体覆亡,另一极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在和平时期发生的。两极格局终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拥有超强的实力。而且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过调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但是美国的实力不仅现在不能,而且将来更难以实现单独领导世界的愿望。战后形成的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在逐渐下降,支撑美国“一超”地位的基本要素正出现变化,在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的趋势下,美国与其它国家利益的相互依存增加,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寻求多方合作。与此同时,西欧(主要是德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日益挑战美国的实力。但它们各有短长,并未成为独立的一极并对美国形成有力的制衡,而且其相互之间也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制衡。因此,新的世界格局仍未发育成熟,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二)由上述“和平进行”特点所决定,这次新旧格局的转换在时间上不具有同步性

 

在和平时期,充当格局主角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调整相互关系、积极重新定位需要经历较为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们相互间的力量消长及分化组合也只能是逐步、自然地进行,从量变到质变,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而且,在和平时期,在旧的格局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规则仍在发挥作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和权益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伴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对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走向,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看法有:

 

(一)单极世界

 

这种观点主要来自美国。如美国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今天,美国是惟一真正的全球大国……美国的力量是真实的;事实上,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大概不会受到任何潜在敌人的挑战……美国的全球地位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无极世界

 

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日本。如求田实认为“国际政治中一种堪称‘无极时代'的‘大空白时期'即将到来”。

 

(三)多极化世界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在美国,基辛格曾多次提出世界上正在出现“新的权力中心:中国、日本、印度,随后是巴西和墨西哥。世界将进入五极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左藤诚三郎则表示:“美国显然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也不能拥有像过去那样的绝对优势……未来或许出现新的世界秩序,或许出现过去那样的混乱”。我国大多数学者赞同世界在冷战后走向多极化的观点。如陈甦认为“‘一超多强'则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冷战后惟一超级大国与若干强国或若干地区政治力量崛起和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四)单极与多极并存

 

我国的俞正梁教授在《大国战略研究》一书中认为,虽然第三世界大国纷纷崛起,欧洲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日本开始对美国说“不”,但“单极世界的缺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便是多极世界,而表现出单极倾向与多极倾向(或曰一体化和多极化)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笔者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发展。对于这种多极化态势,我认为应该进行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全面分析,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内涵。从质上来看,首先在国际政治学领域中,“极”这一概念主要是指那些拥有强大综合国力,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制约地位,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或者说是国际舞台上的各个力量中心。因此,要成为一“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综合国力要强,尤其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要远远超过一般国家;第二,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重大国际问题有发言权,对解决国际事务能起主导或制约作用;第三,自身有较强的世界性吸引力,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独立自主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据此,从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极”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埃及和南非等国家集团。

 

三、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动因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进程,受国际社会及世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地发展,尤其是受到冷战后美国日益膨胀的霸权主义野心和势力的严重挑战。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多极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仍然存在,多极化是一种客观必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世界经济领域的情况。冷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并行、深入发展的浪潮,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各国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这样就从客观上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以某一国为中心发号司令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多么强大,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独立发展。不仅一国难以主宰世界,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也难以主宰世界。因为不仅区域组织内部各成员国的利益需要协调,各组织之间的经济利益也要协调。这是推动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正如俞正梁在他的《经济全球化的极化效应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中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现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主导下兴起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已有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从中获益最大,使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加拉大。

 

(二)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又一重要动力和客观依据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它们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千差万别,使整个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世界各国和民族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种文明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明更加相互碰撞激荡。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互作用下加快发展,进而使国家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而多样,再加上近年来国际事务越来越复杂庞大,全球问题日益发展,许多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由恐怖主义、环境恶化、毒品等所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主宰,是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因此,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推动着多种力量中心的出现,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三)世界各国呼吁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从主观上有利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自从国际政治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操纵和控制之下,从来没有实现过国与国之间的真正平等。二战后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自从登上国际舞台,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及平等权益作为重要目标。多年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集体斗争的方式为变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力军。近些年来,欧盟、日本等美国的传统盟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自身实力的增强,也越来越增强了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争取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独立一极的意识,纷纷在改革联合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设想和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它们也越来越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现出与美国的不一致。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中国和俄罗斯都经常在一些国际场合上提出反对霸权主义以及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口号。因此,世界各国日益增长的平等、民主意识必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作法,从主观上为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3

关键词:经济危机;世界格局;世界经济;政治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理了严重的衰退,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深受其害,但是作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金砖四国所受的危害要小得多,是经济危机之后最有可能率先恢复的国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改变。受经济影响的世界政治,同样也经历着变革,国家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重要。

1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大幅下滑,“金砖四国”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受影响明显较小,最有希望率先走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其在二十国集团中的角色也日益活跃,话语权和参与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1.1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其即使不是致命的,也将使其元气大伤。这次金融危机将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削弱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1.2在经过危机洗礼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所占比重将基本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的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将上升。 新兴经济体中,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金砖四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1.3发展中国家逐渐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只是“观众”,而是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成为参与者、规则制定方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这种变化反映出多年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天平正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2、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转折起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地区和国际事务的联动性极大增强,安全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双边或多边合作而不是对抗竞争。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通过磋商化解矛盾,日益成为各国以至各类非政府组织主要的和优先的战略选择。

2.1“一二三四五六”世界格局的论断

一是“一超多强”即“一超独霸、多强并立”。二是“中美国”论或“两国集团”论。或者说“G2”论。美国提出这些主张主要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与美国实力削弱所导致的力量消长变化。三是“三大力量中心”论。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的衰弱,将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现象。

四是“四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四极鼎立,这种观点在苏联解体后普遍存在的观点。五是“五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日五极鼎立。六是“六极鼎立”论。即:中、美、欧、俄、日、印度六极鼎立。

2.2美国政治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来自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对美国国内而言,危机使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受到沉重打击。美国一直鼓吹和推广新自由主义模式,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被迫收购、吞并和接管众多金融机构,部分实现了金融领域的国家管理。

2.3地区冲突加剧

资源依赖国家经济恶化导致国内动荡和外部冲突加剧。中东、拉美的国内政治将渐入动荡;中东的外部冲突将会加剧。欧佩克的减产行动未能止住油价跌势。2009年国际军事领域发生的大事接连不断。从新年钟声敲响后第3天以色列军队发起对加沙地带地面行动。2009年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是近年来朝鲜进行的第二次核试验,使得2008年朝核六方会谈就解决半岛问题刚刚见到的一抹曙光黯淡失色,朝鲜半岛再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总之,金融危机带来了世界不稳定地区的更加动荡!

2.4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活跃期

金融危机带来了安全领域的某些变数。例如,印度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就表明恐怖主义目前恰恰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不得不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难题,这可能促使恐怖势力再度活跃,威胁国际安全。

3、经济危机与中国

金融危机使一部分外资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这种资金倒流会对国内的投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站在中国发展的战略角度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孕育着许多积极的“中国信号” ,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

走向世界的中国必须考虑和处理好的两大基本问题,即一个是中国如何重新认识世界并更好地融入世界;一个是如何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并更好地接纳中国。这两大问题,将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影响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也影响具体政策策略的研究选择和灵活运用。只我国今后最大战略利益,是争取又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便加快自身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从根本上奠定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深刻影响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事务的牢固基础,把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黄星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战略格局,中国军网,2009,07,30

2.孔卫华,金融危机下的世界格局及对中国的影响, 2009年07,17

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2001,07

4.乔继红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来源新华网,2009-09-21

5.中国与当代世界格局,中国教育网,2009-11-25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4

论文摘要:邓小平把握了“三个世界”格局向“东西南北”格局转化的规律,揭示了整个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作出了对当代世界的新的战略判断:“东西”问题是政治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邓小平形成时代主题判断的思维方式是他对政治与经济、战争与革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调整。他观察和分析社会形势,实事求是地对世界范围的政治与经济、战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重新进行认识,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

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判断,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根据之一。深刻领会这一判断的精神实质,必须对邓小平理论在形成这一判断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作一番考查,揭示它所蕴涵的哲学含义。

一、时代主题问题的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作出的概括。党的十三大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时,把“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列为12个观点之一。十四大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时,更明确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时,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两大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5月29日,他提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1985年他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一般说来,它产生于三种情况:一是新的观察与旧的理论的矛盾;二是原有理论之间或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三是要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邓小平之所以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全球战略问题揭示出来,既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又包含新的价值判断。

邓小平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世界形势变化作出的事实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一方面,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其在进行军备竞赛,因而世界战争的危险还存在。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条件成为美、苏两家企图直接毁灭对方的冒险举动的制约因素;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似乎已走进了“死胡同”。在南北关系上,一方面,在五六十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后,集中在南方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它们同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矛盾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在70年代,北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南北合作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南北对话;南北合作形成了一股改变南北不平等关系的力量,从而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矛盾缓和。

邓小平在考察世界形势变化时所蕴涵的超越传统的价值判断是:在东西方关系上,和平问题之所以凸显,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世界任何国家,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综合国力,乃至不同对外政策的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南北关系而言,发展问题之所以突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南北差距的拉大阻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使发展成为南方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北方国家的资本、贸易和市场的出路受到限制;同时,社会主义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与提高。因此,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些判断,同样也反映了邓小平对整个人类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很明显,邓小平的思维判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一是以人类的利益为重,二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没有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可能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强烈地意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二、时代主题的概括过程: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时代主题相互关系的把握

邓小平对当代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概括,是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一步变化了的世界格局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面对60年代开始的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以及苏联对中国威胁的增加,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新形势,在1971年第一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在第六届联合国特别大会上,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两个阵营”的传统观点,客观地反映了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也为调整中国的外交战略提供了理论根据。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没能透过世界的变动进一步揭示出蕴涵其中的时代主题演变的端倪,以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他正确地看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后果的严重性,却夸大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他正确地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反霸斗争形势的发展,却忽视了这些国家反霸斗争的注意力已更多地转向发展经济的事实,从而高估了它的革命性质以及世界革命的形势。

邓小平考察了8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把它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这一概括继承了划分“三个世界”格局的基本思想。首先,在划分标准上,同“三个世界”理论一样,“东西南北”格局的划分也超越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划分方法;其次,在基本态势上,“东西”格局包含了“三个世界”格局中的“第一世界”的内部矛盾,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格局则体现了“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之间的矛盾。因此说,“东西南北”格局的概括发展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邓小平把握了“三个世界”格局向“东西南北”格局的转化,揭示了整个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概括出对当代世界最突出问题的新的战略判断:“东西”问题是政治问题,其实质是要不要和平;“南北”问题是经济问题,其实质是要不要发展;由于和平离不开发展,因此,“南北”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当代世界格局和问题的分析,体现出了当今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放眼全球,透析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趋势的气魄与胆识。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才把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和“时代主题”。这是完全符合邓小平的思维逻辑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战后形成的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各种力量开始重新分化组合,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从“东西南北”格局中揭示出来的时代主题,是否会因两极格局的终结而改变呢?邓小平的回答是: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首先,苏联解体后,和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方面,西方某些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延续了冷战思维,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两极对抗时期被掩盖着的、反映大国利益的一些地区性矛盾,不时酿成局部冲突。其次,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南北差距仍在扩大,而冷战思维也被一些人用于对付落后国家。再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极对抗时期一些世界热点趋向缓和,加之反对霸权主义意识的增强,表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依然存在。总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三、形成时代主题判断的思维方式:对经济、政治、战争、革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调整

如果说,作为科学研究出发点的问题的提出,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其中包含了观察现象的理论视角的转移的话,那么,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原有的思维方式作出调整。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了他科学的思维逻辑和唯物辩证的哲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敢于实事求是地对世界范围的经济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相互关系重新进行认识和作必要调整,在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模式和理论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这种战略思考与判断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走向进步和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首先,邓小平在1987年曾提出:现在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只有苏美两个国家,我们把第三世界看作是和平力量的支柱,也把欧洲,包括西欧和东欧看作是维护和平的力量。他在1987年又说:“如果下一个世纪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我看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从这个分析中可以看出,“和平力量”在不断增长,革命并不是消除战争的惟一手段。

其次,邓小平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运用“和平方式”或“非和平方式”是解决世界争端的“新办法”,战争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惟一途径。

再次,邓小平认为,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应把和平的希望寄予发展。这一思维方式调整的重要客观根据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5

主题二:世界经济不平衡性如何校正。这场危机直接的导火索是次贷,更深层次来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更快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构。产业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必然导致贸易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发展后积累的资金不是新兴研发和创造,而是吹大了泡沫,而泡沫的破灭则导致了全世界的灾难,在这个贸易的背后就是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一个不平衡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和脱节,新兴经济体发展之后,资金回流到美国,美国把资金过度地搞了金融业生产、衍生品,而这个当中包含了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结果不止是美国一个国家承担而是全世界承担。

主题三:世界经济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和突破来走出危机。这场危机更深层次是一个长周期的反应,上次长周期带来的高增长以后,新一轮产业形成的新长周期还没有到来,所以世界要走出这个危机关键在于产业创新。

主题四:国际世界货币体系改革走向何方。以美元作为一个国际货币的基础,一旦美元衰落便将导致美国破产乃至整个世界的灾难。

主题五:全球化继续发展,国际社会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进行合作。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及各方面的多元化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要调节世界经济已经不现实。

趋势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这场危机使美国受到重大冲击,它的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它的金融业受到重大的冲击,深层次讲,美国金融界绑架政府势必会产生潜在的道德风险。赚钱是金融界的,出了问题是政府负责,我们今天看到的占领华尔街,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不满,要求解决就业,再深层次来看,实际上他们是对美国政府拯救危机的措施不满,对美国经济体制的不满,所以它的本身体制逐步受到挑战。

趋势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蔓延。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已经发生,还是未来将要发生,中国将都是受保护主义措施的数量影响最大的国家,而这个过程还会继续延续,贸易摩擦可能是今后若干年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项目。

趋势三: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这场危机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整个经济发展和大自然供给资源的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崛起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以及整个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都成为整个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都已经提出这些话题。从中国来说,跟上这样一个潮流、趋势,是我们需要去回答的问题,而中国的转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趋势四:国际直接投资从虚伪结构到产业改革。过去三十年传统产业转移趋势已经完成,危机以后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我们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变化将很可能出现一个新情况。全世界对新型产业是一种竞争性的平行的产业发展阶段,而不再是继续过去这种接受产业转移来发展的道路,新的三十年,是新兴经济体,至少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平行,在同一起跑线发展的阶段。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产业结构在全世界的调整,新的发展路径已经开始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6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世界金融;世界金融秩序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 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导致了国际产业的重新布局,开辟了世界生产与交换的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国际转移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凭借其高速的经济增长、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规模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发达国家众多产业特别是其传统产业最为理想的转移目的地。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导致国际产业出现了新的布局,表现为发达国家的许多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本国逐步消失,其空间存在集聚在中国伴随着发达国家众多产业的转出,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而其传统产业则呈现出空洞化趋势。“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这一世界生产体系的长期格局,因中国的参与和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一般工业品不再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出口占据了世界的大部分份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以往不同,这次产业国际转移主要是通过要素国际流动和要素集聚的形式进行的。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的国际自由流动促进了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在某些国家集聚,在这些国家形成某一种或几种产业,并面向世界生产和出口。要素集聚促成了生产型国家和消费型国家的形成,生产型国家集聚世界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出口,消费型国家为生产型国家提供生产要素,进口产品来消费。由此,以往各国主要是使用本国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出口,而现在则出现了各国生产要素在某些国家的集聚,并进行面向世界的生产和销售。因成功改革开放而获得高速发展的中国集聚了来自世界的大量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在促进上述生产与交换新格局的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的质量和水平

一般而言,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起飞阶段,都会出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这就使引入外国资金、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建设成为必要。根据“起飞理论”和“金融主导模式”,巨额的国际资本是否会流向急缺资本的落后国家,关键取决于所在地的资本盈利水平以及投资风险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以亿计的国际资本之所以敢大胆地涌入并没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美利坚共和国,正在于那里有可观的资本回报和有保障的投资低风险。正是美国当时成功地引进了大批资本,美国支配美洲及世界经济的梦话在20世纪初就变为现实。目前,中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增长率持续居世界前列。不仅在投资安全方面有保证,而且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中也能获得可靠的收益。2001年上半年中国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达到了21.7%的世界最高增长率。至2001年6月底,来自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已在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7万家,合同外资余额达7 101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余额超过3 693亿美元。为此,中国应对吸引来的外资加以引导,使其投向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等,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一些国家用大量外资片面追求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投资过热使证券和房地产价格攀升出现的“泡沫经济”、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所形成的“泥沙经济”等。在技术引进方面,日本是―个成功的例子:1950―1975年间, 日本引进了25 777项外国技术,而支付外国专利费、技术指导费等仅有57.3亿美元左右,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发这些技术则需1 800―2 000亿美元。大量的技术进口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引进外国技术方面成绩也十分显著,从1981年到1996年,我国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总计高达1.5万多项技术引进合同,引进技术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正是在此意义上,前总理朱基曾强调指出:“一定要把引进国外智力的政策一直坚持下去,并继续扩大,向纵深发展”。为此,中国引进技术应制订吸收性发展技术的战略,技术引进还应该注意积极消化、吸收、推广和扩散先进技术,同时更应着眼于对引进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使之更适合本国的要求。反对盲目引进,浪费资金。

三、 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贡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体系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的金融动荡。金融危机既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质经济和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害,也破坏了世界金融秩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其中,以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破坏力和冲击力最大。在那场危机中,中国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积极采取了果断措施保证人民币币值不贬值,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虽然在危机中,中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中国的措施有效阻扼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稳定的破坏,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以美、日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困难,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一,人民币升值将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有资料显示,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有50%以上为外商投资企业所为。1999-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45.5%、47.9%、50.2%和52.2%。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出口的55%左右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即加工贸易出口。中国出口贸易量的下降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外商的利益,从而影响国际经济循环的现有秩序。二,人民币升值将会使过去吸引外国投资的低廉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减缓国外对华直接投资的步伐,这既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会破坏当前世界经济的商品和资本的运行机制,引起世界经济的动荡。三,人民币升值将会使中国的通货紧缩形势进一步恶化,并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给中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平衡带来不良影响,最终将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还必然加剧世界金融的动荡。因此,中国政府以世界经济的大局为重,顶住内外压力,继续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再一次表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应用科技水平)的不平衡,相互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在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上升,而以非洲为代表的大多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则不断下降。第二,美、日、欧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始终随着各自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微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相对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影响不断增强,但2l世纪初,随着欧、日等国知识经济的较快发展,美国与欧、日等国间的经济和科研水平差距又在逐步缩小。日本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科技自主创新和基础科技研究,导致日本经济与美国及欧盟经济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并使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迅速下降;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随着日本实行以促进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发展计划,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有很大回升。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科技共同体和成员国政府的支持下,注意利用整体力量促进成员国经济对美国经济的追赶。由于三者都是世界上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因此三者的综合实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仍保持着较大优势,而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中的三“极”格局仍然存在。第三,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作用下,部分发展中大国或地区,如中国、拉美地区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有成为世界新的一极的趋势。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书波,谢治秀.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J].春秋,2000,3:59-61.

[2]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2:39-42.

[3]李扬.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1:69-71.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7

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再认识

我国学术界一般公认,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是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确定的。当时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位领导人通过讨论交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建立雅尔塔体制来规范战后的世界秩序。冷战爆发以后,美苏两国战时形成的合作同盟关系宣告破裂,从此世界进入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两极体制,所以雅尔塔体制是美苏两极争霸体制一时成为共识。

随着九十年代初苏联的分崩离析,许多国内学者断定雅尔塔体制终结,国际关系格局实现了和平条件下的转型,新的格局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断言雅尔塔体制终结,学术界的声音是比较一致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从表面上看,美苏两极争夺世界势力范围是雅尔塔体制的主要特征,但实质上,雅尔塔体制应该是美国倡导的、谋求美国在和平条件下实现对世界霸权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正如,19世纪维也纳体系表面上看来是均势体系,但实质上是长达百年的英国霸权统治。事实上,雅尔塔体制自从1945年形成以来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加强,它不可能随着苏联的而终结。准确地说,九十年代初结束的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进行挑战的这样一种局面,美国少了一个阻碍它通向世界霸主的一个巨大绊脚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就不会对冷战后世界和平前景产生盲目乐观,同时,对美国强化冷战时期的两大军事组织北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的做法,对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妖魔化中国、武力干预巴尔干地区事务的战略,也不会感到惊讶。这些全部是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战略的组成部分,同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霸权国家,各领数十年。葡萄牙、荷兰、英国都是各自时代的世界霸主。作为霸权国必须符合几个条件:1)霸权国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具备充分安全保障的全岛或半岛和;2)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海军力量;3)具备经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实力;4)国内政治稳定和开放,国内问题不会干扰其外交领导作用。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本世纪初已经具备霸权国的客观条件,但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在国家力量增长的同时,充当世界霸主的意识也开始觉醒。从战后初期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来看,美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地强大,它的经济实力占整个世界的一半,它的国家利益几乎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它的军事力量和情报网络遍及全球。当时几个主要强国如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基本上处在维持温饱阶段,根本无法挑战美国。然而,当时美国的霸权意识刚刚形成,霸权战略不够成熟,它对世界的控制主要通过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手段实现,而不是裸地依赖武力征服。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国霸权统治下的世界和平,这是当时美国政治领导人的战略构想。苏联并没有构成在综合国力上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另一个力量极,它至多扮演了挑战国的角色。战后四十多年来,苏联在几次同美国发生军事对抗时总是退避三舍,如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最后关头总是寻求同美国的妥协。战后使真正美国力量遭受重创的国家是中国、越南、朝鲜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是为了保家卫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与美国交战的,并非向美国确立的国际体系进行挑战。而美国的失败在于它的高傲自大,对武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亚洲国家人民捍卫国家意志的低估。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8

巨变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分水岭,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的冷战局面不复存在了,国际政治格局在动荡中发生了巨大变迁。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这种超级大国地位的合法性不断遭到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质疑;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意识形态斗争越加隐蔽;世界共同面临的诸如国际恐怖主义、环境保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重大问题促使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迅速提升。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及原因

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与竞争,双方充满了恐惧和仇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剧变结束了这种局面。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与调整成为当今国际体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这种变革与调整直到目前仍然在发展变化中。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经历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盲目乐观和宣泄令国际体系结构出现短暂的混乱,同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试图全面主导世界事务,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到处插手并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引起各国的不满;

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切实体会到主宰世界事务的力不从心,由此其强硬的单边主义战略开始转变为“谨慎的霸权主义”战略,即: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不得不考虑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及与大国间合作的不可缺少性;

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极化趋势发展明显;

“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均势原则”和时代主题。所谓“均势原则”,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永恒称霸世界,世界权力需要均衡。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事实上,作为冷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其“领导世界、主宰世界事务”的野心;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由于“麦克世界”的形成,美国一厢情愿的霸权野心在国际事务中显得力不从心了。

具体讲,“麦克世界”对美国造成的冲击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其实力的消长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美国也必须遵循国际行为准则。二是美国单边主义的战略思想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处理全球性问题上,美国对国际组织或其他大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美国发展军事力量的计划会受到世界力量的掣肘。由于冷战的结束,美国搞军备竞赛的理由已不再充分。四是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新干涉主义”的霸权战略将明显遭到抵制和牵制,与此同时,美国的盟国也开始与其离心离德。这是制约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也是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不能主宰世界而产生忧虑的主要原因。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被分别划入敌对的两大阵营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很难听到他们发出独立自主的声音。冷战结束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崛起,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也是发达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市场依靠;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发展中国家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体诉求者。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和变化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四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仍然是占绝对多数的群体,也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国际政治格局变迁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这场危机来势之迅猛、影响范围之广是史无前例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树立信心,尽快恢复经济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目前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迁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不会出现对“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明显挑战。相反,在现有国际体系支配下,增强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尽早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当前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

第二,从根本上讲,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国际政治格局变迁取决于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与此同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因素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第三,虽然联合国等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是,在诸如反恐、遏制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问题上,毫无疑问都需要增加更多的国际政治互信与合作。

第四,能源问题仍然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疑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长。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做呢?

笔者认为,首先,中国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主线,为营造和平的外部发展环境而努力。

其次,在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同时,中国应重点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再次,中国应坚定不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不仅要提升硬实力,还要发展软实力,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际政治格局变迁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最后,中国应积极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及在国际政治格局的范畴内全面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与国际及区域性组织的合作与相互支持。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9

近代以来,先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有四个: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趋势。

一、概况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期出现了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失败后,战胜拿破仑的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在限制法国的基础上,欧洲各大国一度均势。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占据优势,占有广大的殖民地。维也纳体系企图恢复和维持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但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过19世纪20、30年代革命,尤其是1848年革命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瓦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虽然英国实力下降,美国经济实力上升。但英国综合国力仍在美国之上,尤其是英法联合遏制美国,使美国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落空。经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的激烈斗争,最终形成了由英法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是协约国列强分割世界的殖民体系,体系内众多的矛盾决定了该体系不能持久。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和西欧的普遍衰落,美国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同时苏联军事、政治力量也空前提高,于是形成了美苏二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即两极格局。该体系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的多重性质。该体系同样隐含着众多的矛盾,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因一极的坍塌而结束。

4.多极化趋势苏东剧变的发生使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二、知识的深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同:

1)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2) 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而建立的新的国际体系。

3)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 形成后都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机构,一战后的国联,二战后的联合国。

5) 都随着主要国家力量的消长而走向瓦解。

异: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大国的意志;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

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随着德国等战败国的崛起而瓦解;而雅尔塔体系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

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矛盾则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2.多极化的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同前两次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相比的特点:

1)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特点是和平过渡。

2)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同时两极格局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的反复较量过程,所以其具有长期过渡的特点。

3) 国际关系格局中各国的地位是以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科技为支撑的,由于这次格局过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各国国力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的变化具有竞争过渡的特点。

4) 苏东剧变的发生使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同时两极格局下隐藏的地区性矛盾和冲突加剧,使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因此这次国际格局的变动还具有动荡过渡的特点。

3.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认识

1)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即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变化,因此在新旧格局变动之际,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胜,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世界经济新格局篇10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我们身处在中国“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中,放眼全球,辩证思維,观察中国、思考未来。

一 20xx“夏季达沃斯”走入中国

(一) 论坛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发展的桥梁

温总理在20xx年9月6日论坛指出:把“变化中的力量平衡”作为主题,既反映了世界对成长型企业的关注,也表达了国际对建立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要求。达沃斯年会选择了**和天津是对中国的肯定。30年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行。可谓小论坛大世界,两届达沃斯年会反映出世界经济格局巨大变迁。

(二)论坛成为国际影响力最广的非官方盛会

首届年会汇集了来自全球90余个国家的代表,其中不乏世界经济500强企业领导人。专门举行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议题,涉及资本市场、软实力、超越制造业的新经济、能源和环保政策环境等八个领域。我们自豪地说,它意味着世界东、西方结合。选择了中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平等对话。

(三) 论坛给全世界创造了对话的权利

互联网络为全球成长型企业打造了三个平台。即区域整合、经验交流和知识平台。说到底,为成长型公司赢得了话语权。懂得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相对容易些。然而实施自主创新,成为全体人民的思维与行动方式,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国在许多领域尚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因此,我们要向全球先进国家,学习创新精神、创新机制、创新技术。

二 两届“夏季达沃斯”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从新世界格局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从众多的中国议题里找到切入点。

(一)按照量变到质变原则,适应全球化“力量平衡”格局

“夏季达沃斯”在**、天津举办。它是举行的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世界经济论坛掌门人施瓦布说,“最近30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天津和中国,伴随“夏季达沃斯”走向它们,这既是两届年会的呼声,又说明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按照改革创新原则, 感悟机遇赋予中国社会责任

当前人类面对着金融危机威胁;世界经济失衡;生态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我国企业按照改革创新原则,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推动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就是适应发展变化,创新理论、丰富实践、完善制度的过程。

(三)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应对挑战

站在新历史起点,从务虚出发,碰撞中探寻未来世界的前进方向。对中国企业家而言,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寻找自身的定位,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从务实出发,应对包括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应对当前金融挑战既是一种面对,更是一种坚持。

三 迎接20xx“夏季达沃斯”的战略思考

要使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xx夏季达沃斯”的议题,给世人带来深度思考。

(一)企业要激发在经济危机下的生命力

温总理在20xx年9月7日说,科技是竞争力,创新是竞争力。我们坦言:既要对世界各国国情、法律、商业运作与网络渠道等深入地认识。又要看到应对经济危机挑战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中国成长型企业,要选择差异化,将是实施全球化的路径,使科技含量低的经济结构向高水准转变。

(二)企业要增强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竞争力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20xx年说:其一在互联网上传递的信息比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还多。第二,20xx年有150万千千亿亿兆字节的信息被生成。其三,新技术亮点每两年就翻一番。为此,我们要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发挥电子商务作用,实施在全球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

(三)企业要提高勇于创新的行动力

温总理20xx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一要目光远大。二要善于捕捉机遇。三要有改革的精神。四要敢于负责。我国企业要遵循温总理这一明确标准前行。它将是面向变动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明智选择,也是与世界巨人同行的战略举措。作为全球优秀企业,要培养的素质。即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高效率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运作模式。

(四)企业要提升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力

20xx年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正发生三大变化:业务收入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客户国际化。由此促进我国成长型企业加强与各国交流,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力。

(五)企业要挖掘新的潜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