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20 17:33:4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增强 核心竞争力

我国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在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能体现效率的战略、资源、能力、优势等基础上持续学习创新并能比对手更快速赢得顾客的竞争优势。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以及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最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

我认为除了以上主要特征以外,核心竞争力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征: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它是企业各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支持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容易为某个人或某个小组完全掌握。另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二、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触知的、暗含的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这里本人将讨论一下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

对企业而言,若要生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比较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例如营销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这些是依托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核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可言。所以,独具性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有独具性也是不够的,或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要保持你这种独具性的持续优势,如果独具性能够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第二,必须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效的,如果仅仅是大量的资源堆砌在一起,而不是有效整合起来,那只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句空话。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更优越的资源和有效组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还包括企业文化资源。

第三,增强企业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企业

1 人力资本的内涵

从人力资本概念可以抽象出人力资本的内涵为人力资本是经过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其投资形式多样包括教育,培训,迁徙等,它是具有价值的存量,它与物质资本结合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从而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是经过企业的投资形成的但却和人力资源有所区别,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二者以人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为研究对象,但人力资源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关注点是产出问题;而人力资本强调投资付出的成本与收益,关注点是收益问题[1]。

2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重视能力的应用。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外在的如图形完整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表述的,是抽象的概括的知识。在以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制度与决策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的知识资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隐性知识是个人化的有差异的,其所有者和主体都为自然人个体本身,个体对其享有开发,使用的权利,隐性知识也可为个体和组织创造价值[2]。

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对企业保持良好健康的态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并通过行动外化表现出来的为个体所控制的技能,能力与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人力资本价值与公司价值实现同步增长。能力以知识为基础,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包括研发和设计产品的能力,具备营销知识和销售产品的能力,运用管理知识对产品的分类管理能力。

3 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3.1 人力资本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一致性

3.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有一定的分歧,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它有以下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成为对被创造出最终产品的价值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不为其他相关竞争者所享有的能力。这一特征表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稀缺,持久和相对稳定的。

3.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来源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等其他资本有更大的优越性,能够创造出比其他资本更大的价值,它具有以下特征价值:价值性。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是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载体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本载体通过发挥其能动性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同时,人力资本是具有高级劳动力的载体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比普通劳动力具有更大的价值量,是价值增值的主体。其次,人力资源具有稀缺性。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二者的特征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人力资本价值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的价值大小。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差异性则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不同企业在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中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目标而设计出独特的培训机制,人力资本载体在这种培训机制的影响下发挥知识与能力,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在特征上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二者在内涵上存在本质上的关联性,以下将论述二者的内涵一致性。

3.2 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一致性

3.2.1 企业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

在之前的论述中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和能力共同构建的,而在研究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一致性关系时,我们需把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表现:企业文化力,企业技术力,企业管理力三者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者并不存在冲突。

3.2.2 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的源泉

技术型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代表着企业技术力的发展程度,企业中拥有技术的人力资本载体运用其所具有的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而这种能力的整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力。管理型人力资本是指员工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能力总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执行则需通过管理型人力资本来实施,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导者与创造者。

3.3 人力资本管理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上的关键性作用就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注重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投资,构建对企业人力资本载体的激励机制。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3.3.1 构建对企业人力资本载体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效能的有效发挥受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构建激励体系,如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关注员工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着重发现员工的潜在价值并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员工在企业中不同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后,就会极大提高他们的忠诚度,从而降低人力资本的流失率并减少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3.3.2 企业人力资本载体的招聘与配置

人力资本载体的素质高低是影响企业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要想获取这一载体,企业可以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与内部劳动力市场招聘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人才。

企业可以通过工作轮换、调岗、晋升等实现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职匹配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3.3 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指由企业组织的,培训费用全部或部分由企业承担的员工技能开发。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相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有较高的收益,故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就尤为重要。但人力资本投资也存在极大的风险,人员流失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应建立投资风险预防机制,并加强知识管理避免企业知识资产随人员流动而流失。因此,企业在加强投资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预防并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与薪酬体制,从而将人员流失比率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保持人员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马洪波.试论企业人力资本及其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3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为公司战略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美国学者菲利普・塞尔兹尼克首创“独特竞争力”一词来描述一家公司在执行既定战略时的相关技能。20世纪六十年代,安索夫和安德鲁斯及其合作者提倡公司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进行业务组合,尤其是在进行多角化机会的选择时,企业对自身“内部潜能”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其他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995年雷・戴维与迈克・A・希特在《通过超级学习和战略获得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组织的‘超级学习’获得的”;2000年吉尔特・杜斯特与约翰・哈格多恩在《世界计算机领域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通过并购和战略性技术联盟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

(1)在顾客价值方面,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有助于提供给顾客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和更好的价值,并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创造顾客价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本质的特征,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机制、发挥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最终目的。

(2)在独特性方面,核心竞争力必须独树一帜,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转移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领先性不易被替代。

(3)在延展性方面,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促进持续扩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发展性的能力体系。

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从企业外部获取核心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形式从对抗的竞争转变为合作的竞争,竞争的主体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无论是通过内部途径还是外部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所处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就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就是说,要研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就离不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那么,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从供应链的产生背景和存在的必要性看,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集中加强核心业务能力,有效发挥核心竞争力。

2、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看,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之间如何链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是明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边界。企业的边界问题也就是企业经营范围的问题。若企业的经营范围过小,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经营范围过大,核心竞争力可能就会缺乏支撑。因此,企业边界和范围的确定与如何链接供应链企业,进而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从供应链管理内容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从供应链管理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看,供应链管理本身就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如何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掌握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进行整合,即内部供应链管理;二是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和资源整合,即外部供应链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供应链管理与外部供应链管理的整合。

1、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相关流程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供应链。企业内部的流程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特别是在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中,流程之间的供应关系越来越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似了。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对客户需求及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 证券公司 核心竞争力 研究 对策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机构受到重创,以高盛为首的美国五大投行或破产或被收购或被迫转型,这使得以往美国投行界无上的光环泡沫迅速破灭,也使得全世界金融行业集体反思什么是投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的证券行业是将美国同行作为自身学习的榜样,这一次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的证券行业集体反思,到底什么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目前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理论观点

1.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观的研究主要是用来解释企业如何通过专有的资源获取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认为,专有的公司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从而高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强调从公司内部的资源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租金,而且特别强调公司的独特性与异质性,认为异质性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的异质性资源的租金。

2.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替代。企业能力观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力。由于企业资源基础观或能力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企业内生的竞争优势上,因此有效地解释了在相同外部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存在差异的原因,即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对企业异质性资源的进一步分析就导致企业知识基础论的产生。

3.企业知识基础理论。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系统;一切组织实质上都是知识的吸收、选取、传播、共享和创造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独特性知识。公司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进行积累,这是公司成长的基础。

从上述理论的发展看,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从均质到异质、从外部到内部、从关注短期竞争优势到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逐步接近企业的核心和本质。

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形成方面来看,对国内的目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但也有其不适合中国金融企业的地方。我们认为,解释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强调“资源观”和“能力观”。这是由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根据波特(2002)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为“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为“财富驱动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资源的重要性最重要,而在第三个和第四个阶段,能力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增强。目前国内的整体发展阶段还处于一种“要素投入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的末端,创新驱动的开始时期”,而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竞争力的因素是资源和能力,而不是知识,尤其是当存在“外生的”知识可以引进的时候,知识被转化成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表现为知识的生产和运用的竞争,而表现为能力和资源的竞争。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到了财富驱动的时候,知识的竞争力才开始显示出其重要性,因为这个时候,资源的重要性随着资本的积累已经相对下降,而创造基于知识的竞争力才开始显示出来。

二、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与回顾,我们认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证券公司内在的一种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或资产,国内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资源观+能力观”。

首先讲“资源观”。券商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资源的多少,这表现为资本的多少和社会资源的优劣。证券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周期性的行业,抗风险的能力是第一位重要的,所以资源(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力的体现。

其次讲“能力观”。这里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经营方面的能力,即盈利能力;其次是建立均衡的业务发展模式方面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用市场地位来衡量(即各业务的排名情况);最后是个效率综合项,包括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总而言之,券商的核心竞争力有四方面要素:良好的资源基础、持续的盈利能力、较高的市场地位和管理效率。

三、国内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为了能够在实证上得出效率综合项,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资本实力、盈利能力、市场地位和效率综合项作为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并赋予一定的权重,对我们所选择的样本券商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得出竞争能力的高低。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可以将问题系统化,将数据通过量化的判断加以评估的科学方法。应用AHP处理问题时,有6个步骤,分别是:

(1)界定问题。对于研究的相关文献应尽量扩大涉猎,将可能重要影响问题的要素都放入问题中。

(2)定义决策目标与建立目标层级架构。将影响系统的要素组合成许多层级(群体),每一层级只影响另一个层级,同时仅受另一层级的影响。

(3)建立成对比较矩阵。AHP的评估尺度基本上划分为五项,分别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比较重要、很重要、绝对重要,并赋予1、3、5、7、9的衡量值。另有四项介于五个基本尺度的间者,依序赋予2、4、6、8的衡量值。

假设某一层级的评估要素为A、A、…A,以上一层某一要素为评估基准,其权重分别为W、W、…W,接着建立成对比较矩阵(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层级内若有n个因素时,则需要进行n(n-1)/2个成对比较。而要素准则A、A、…A,的成对比较矩阵为A=[a],若W、W、…W为已知时,则成对比较矩阵A可表示如式(1):

A=[a]=1?摇?摇 a?摇 … ?摇a1/a?摇1?摇 … ?摇a…?摇 …?摇 ?埙?摇 …1/a?摇 1/a?摇…?摇1=w/w?摇w/w ?摇…?摇 w/ww/w?摇 w/w?摇 …?摇 w/w?摇 …?摇 …?摇?埙?摇…w/w?摇 w/w ?摇…?摇 w/w

(4)求矩阵的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

求出成对矩阵后,使用数据分析中的特征值(eigenvalue)解法,找出特征向量(eigenvector)。根据矩阵分析理论,若成对比较矩阵A为一个n×n的一致性矩阵时,将成对比较矩阵A乘上权重W可得到AW=λW,其中W为(W、W、…W),将行列式解开后,即可求得矩阵A的n个特征值λ,maxλ为最大特征值,而W则是A对应于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特征值的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λ=a

(5)进行一致性检定。

由于正倒值矩阵中的值只要有些微变动,将会使maxλ亦随的微量变动。因此,maxλ和n两者的间的差异程度可作为判断一致性高低的评量标准。一致性指标的定义公式如下:

C.I.=

(6)计算各评估属性权重。

若整个层级结构通过一致性的要求,则可用加权原理计算每一方案的加权分数,进而决定方案的优先级。

2.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券商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根据前面的研究,券商的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几个决定因素分别是资本实力、盈利能力、市场能力、效率综合项等。为此,我们选取了经纪业务排名在前的28名券商进行比较。

在各项衡量准则的具体数据输入上,除了国际业务和研发业务外,我们均使用阶梯函数进行排序,评估的尺度基本上都划分为5项,即5个档次,各档次的最低标准详细如下,表中凡是规模数据单位都是亿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下面我们给出各要素的重要性判断:基于我们的企业资源观和能力观,我们认为,在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中,盈利能力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资本实力和市场地位,最后是效率综合项。

在各项业务中,我们认为经纪业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最重要的地位,自营业务其次,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同等重要,并列第三,而研究业务第四,国际业务第五。

我们使用最主流的层次分析法软件Expert Choice进行分析,首先进行模型的层次架构的设计,然后结合我们对券商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重要性判断,以及对各业务模块重要性的判断,Expert Choice会自动给出整个层次分析法的模型及各因素的权重,如下图所示:

整个模型的结果如下:

表二 券商竞争力排名表

从整个模型的评分结果来看,基本上验证了我们的理论,即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资源和能力,尤其是能力方面。

从经验上看,该结果也比较符合客观情况。中信证券在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强,资本规模第一、盈利能力第一,所以排名第一,而国泰君安、国信、广发则因为资本实力、盈利能力和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突出位居第2、3、4位,海通虽然资本势力强大,但业务发展并不均衡,所以位于第5位。中国银河则因为没有了以前的包袱,轻装上阵,加上投行业务突出而位居第6位,申银万国则因近年来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下降、盈利有所下降而从原来的大券商下降到第7位,华泰则是因为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大幅度的上升而名次排名靠前,位居第8,招商的资本实力不足造成其排名位于第9位,光大的资本势力虽好于招商,但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薄弱造成其名次位于第10,而中金公司是以能力和社会资源见称,但资本不足、经营模式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排名第11。整个模式基本上验证了人们对证券行业的看法。

四、证券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尽快推进优质券商的上市,扩大券商的融资渠道。

证券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券行业的竞争力;提高证券行业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鼓励国内券商通过各种方式扩充资本,包括上市、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等。

2.证券公司应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提高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

证券公司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改革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改进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方法,不断健全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3.证券公司应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管理策略。

目前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大致相同,同质化竞争的行业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券商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确定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只有这样,各公司才能在市场上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证券公司应强化从长远利益出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券商自身的经营应当追求长期的利益,这包括对股东和客户长期利益的承诺,不能片面追求短期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从公司、行业和市场的实际出发,统筹需要和可能,兼顾收益与风险、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这是证券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赵芳,黄惠青.波特竞争战略的实践性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3]李玉,代新蕾.证券公司五力竞争模型分析[J].金融视线,2010,(8).

[4]何学松.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知识 核心能力 层次结构 培育

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又称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最初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提出的,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并支撑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独占性和不可仿效性,是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予了企业核心能力崭新的时代特色,知识经济理论为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技能”,核心能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此处的技术不能单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能;它也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能和知识群,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特定组合。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积累性学识和能力,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孕育、培育和凝练才能得以形成。由于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特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核心能力是一个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系统,企业间业绩的差异是源于知识的不对称和由此导致的企业能力的差异。

知识核心能力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拥有不同的属性和维度,其中最基本的关键维度是“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因素”是指企业自主技术的实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内部累积和学习过程,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它具有稳健性和“粘滞性”,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水平,通常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当形势发生重大改变时,也不容易快速地变化。它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非常基本和必要的条件,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软性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对动态环境的有效反应和适应能力,这里的反应不仅包括被动的反应,而且包括主动的创新和影响环境。核心能力的软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目的是与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它本身也具有不固定性和伸缩性。它的形成方式、所需时间和形成后的形态与水平在不同的企业间有较大差异。与“硬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产品或直观可测的“硬”的成果相比,“软性因素”的最终体现多是无形的或难以直观测量的“软”的成果。

有效的核心能力是跨越各部分的、能够灵活适应长远发展的技能或知识集群,由各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存在于市场、技术、管理三个层次中,因此无论是“硬性”还是“软性”特征,都会在这三个基本层面上体现出来。

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各环境的认知与反应能力,属于企业最易被感知的外部特征。一个生产成本未必最低但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企业,它们拥有名牌、发达和完善的渠道网络、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声誉等,可能只需花费很少的一点销售费用,就能把产品销售出去。而缺乏营销能力的企业,则需要很高的销售费用才能销售产品,完成产品从企业向顾客转移需要的全部费用,就可能是营销能力强的企业的数倍。在该层面上,企业核心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上。

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整合各种技术元的知识与技能的集合,它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和水平,是市场层面的基础。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核心能力之所以难以模仿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各种技术、技能、创新观念的和谐融合。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柔性特征上。

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是指企业对管理元的开发、处理、组织、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是整个企业良好运作最根本的保证。管理元包括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等。其中,企业资产、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子公司、界面、企业战略等可称为硬管理元,互相之间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可称为软管理元,融合于企业之中,形成核心管理能力的文化氛围。因此,核心管理能力的“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而“软性”特征则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预见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上。

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实施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归纳、积累、存贮、使用、综合和集成 ,使零散知识、单一知识、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挖掘企业内部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一方面需要从庞大的外部知识环境中挑选出企业发展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鼓励员工把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把员工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立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结构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快知识的交流、转化、共享和创新等。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寻人数据库”等专家网络系统,让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和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比如可采用知识薪酬支付制、知识股票期权制和精神激励等,并按“能位匹配”原则对员工赋予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员工的成就欲和尊重感,以推动员工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营造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可以形成一种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提高和应用的核心,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高效率地推出高效益技术创新的能力。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和由多种条件促成的,存在戴布拉的“莲花式创新”模型和Nonaka & Takeuchi (1991)提出的“螺旋形创新”模型两种创新模式。“莲花式创新”模型的本质是整体性的协作创新,不是竞争性的,并且必须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和其它利益相关者,而“螺旋形创新”模型——SECI(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着重于个人未编码知识与组织编码知识之间的互动,即交感型知识—概念型知识—运作型知识—系统型知识—交感型知识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人们用得最多的创新模型。随着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的扩散及不断成熟和发展,它将转化为核心技术以支撑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逐渐凝练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将由知识创新成果构建的核心技术扩散和渗透到不同产品中,使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乘数放大”效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企业“生命的源泉”和“成功的关键”,应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信息与资源开放性,充满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是学习,具有以下职能。

激活企业员工的“自我超越”:企业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携带者,对其进行激活,使其不断地学习与创新,成为具有“自我超越”精神的个体。

改善团队的心智模式:摈弃资源部门拥有、不容共享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资源企业拥有、部门共享的新思维模式。

建立共同愿望: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使命,并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来提高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竞争实力。

团队学习:构建富有合作精神的自组织项目团队,加强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

系统思索: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将企业的业务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企业还应当与客户、供应商、销售商、大学、研究机构甚至竞争者等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盟(Knowledge Links),通过合作、流动与转化等,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并使之与企业内部知识相融合。

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虽然核心能力并非存在于任何单个人中,但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因为企业员工部分地充当了核心能力的承担者。优秀的企业员工拥有企业经营必须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着企业的客户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实践者。同时企业内部员工能够较好地知道企业拥有哪些核心能力,价值多大和运用的可能性多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积累,使具有特定知识的员工长期留在本企业。企业要特别加强对高水平人才的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高水平人才离开本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水平人才是企业探索产生新的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力量;另一方面若高水平人才离开了本企业到竞争对手中去,企业高水平人才由于掌握本企业核心能力中的较多部分,则对方企业效仿的时间会大大降低,难度大大下降,从而给本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知识系统,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态发展的核心能力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基本特征,并且在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微观结构框架。企业要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充分把握核心能力的动态知识特性,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由特有知识和知识体系构成的核心能力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杜纲,姚长佳,王义兴. 企业能力的关键维度及其指标体系[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6

一、知识管理引入

知识就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头脑中具有的经验思维的综合。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以可见的形式保存下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包括员工个人长期积累的技能、技巧、经验等。隐性知识不具有可见性,也不容易规范地表达和分享,难以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往往隐性知识的价值更大。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力求将隐形知识显性化,使知识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本,并利用这种资本形成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IBM公司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对知识加以有效地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和传递,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国内有学者将知识管理定义为: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创造、储存、分享、应用、更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战略以及经济多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可见,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化手段,其内涵已经超越了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范畴,其真正价值在于对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形成企业价值。

二、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1、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依托。知识是有价值的信息,能指导人们开展价值创造的实践活动;而知识的识别、获取、整理等过程,环节众多,作用机理复杂;同时,知识在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形式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知识的基础管理,确保在一个组织体系内知识可以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知识的基础管理是整个知识管理的前提和知识创造价值最初的任务。

2、知识管理以管理为关键。知识管理突出其管理的特性,即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帮助组织实现知识显性化和知识共享。同时,把知识管理划分为“知识的生成管理、积累管理、应用管理和交流管理”。通过这四个环节的管理,使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相结合,以基本方法和规律指导企业开展智力资本管理、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资源规划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活动。进而把企业中信息、流程和人三大关键因素有机联结起来,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和创新。利用知识提升企业效率、创造客户价值,实现知识、管理和人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知识创造价值”效率的提高。

3、知识管理以价值创造为基础。知识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应用就是为了真正实现知识增值。所以,知识创造价值是知识管理对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变革的基础要求,将会促进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使企业真正将知识转化为重要的经营资源。

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在文章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在这之后,众多的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如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伦纳德・巴顿的观点是,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我国学者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程杞国和王秉安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它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这些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认定则是一致的,并一致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本源――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擅长的且能比其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的能力。同时,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竞争对手没有或有,但在水准或能力上也难以企及。

2、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充分的用户价值,能给公司顾客提供根本性和实质性利益与效用的能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能给顾客创造实质性的价值或效用,才能被顾客认可,才能超越竞争对手而获得超平均利润,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的无形资产,是支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能力,是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可能正常运作,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竞争对手的发展,企业必将遭遇淘汰的命运。

四、依靠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知识与技能、物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员工知识与技能和物理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与规范是作为过程的知识,相互结合正体现了“知”与“识”的统一。GaryHamel在其与A.Heene主编的《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一书的序言中提出,“毫无疑问地,一种核心竞争力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这里的隐性知识包含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显性知识包含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由此可见,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印上了“知识”的烙印,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企业运作中的难点。我们认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理解和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是企业发展战略所选择的重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论是否易于被别人所模仿,首先必须是企业本身所特别擅长的,企业可以据此获得市场准入证,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此来换取生存的资本。一个企业会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唯有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战略所选的重点。网上零售巨子亚马逊自己所确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定位是高科技产业,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零售业。因此,在亚马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软件工程师,亚马逊的品牌创立和令人不可思议的营业额高速增长都是由高科技带来的。这就是亚马逊的核心竞争能力,也是亚马逊的发展战略重点。

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沃尔玛是同业中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最早使用条形码,最早采用EDI,最早使用无线扫描枪的企业。这些投资都使得沃尔玛显著降低成本,大幅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尽管信息技术并不是沃尔玛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它却是沃尔玛成功的必要条件。沃尔玛的秘诀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强化了资本核心价值,保证了沃尔玛的竞争优势。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必须与时展相一致。凯马特在20世纪六十年代率先进入折扣销售网,成为当时美国的第二大零售商。凯马特在传统营销的方法和策略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甚至至今仍是营销教学的典范。但是在进入八十年代后,凯马特没有能够继续把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因而丧失了竞争优势。与沃尔玛相比,所有的IT技术的使用上基本都落后10年,应该说这是凯马特衰亡的关键原因。显而易见拥有旧的、没有与时俱进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7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出现于企业,企业通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行业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利益。上世纪九十年代,核心竞争力最初提出主要指的是通过协调组织内各部门的相关关系和相关职能,从而获取组织的最大效率。从核心竞争力的原初概念我们很难找到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解释。大学核心竞争力和传统的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具有较大的差异,大学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对于大学自身的核心素质的提炼,大学的独特之处和独一无二之处就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整体效益,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则决定了大学的发展前景,大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等等,因此一个大学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被快速变化的社会所遗忘。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从上述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巨大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我们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特殊性三个主要特征。从这三个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性,主要指的是一所大学必须在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所大学自身的历史感可能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例如传统的师范类大学,其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在继承和发扬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师范教育力量,这种核心竞争力给人的感觉具有历史积淀的,是能够使人信服的。时代性,一个大学的发展绝不可能是闭门造车,必须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例如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投行等等,中国开始不断的参与国际社会发展的权利划分,国内大学就需要为国家输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在今天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的缺乏必然影响到社会发展,大学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该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大学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特殊性,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独一无二的,必然是特殊的。我们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特殊性需要在充分掌握自身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主要发展目标,也是大学不断追求的方向。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们大学主要的竞争力方向还是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从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归纳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是自身的文化内涵,自身的发展优势,所处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增强大学竞争力的建议。

三、教育规划导向下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从上述对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在教育规划中需要有具体的体现,具体而言是结合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在教育规划中首先充分分析历史和现实

在教育规划中首先充分分析历史和现实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今天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够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否则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也是空洞的,没有实战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伪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在制定大学相应的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实际能力建设,同时对于自身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让核心竞争力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归属感,形成历史积淀,源于历史积淀。同时在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校的现状,从而促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二)在教育规划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和科技教育

在教育规划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和科技教育,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实际技能才是最重要的,而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大学学生的教育是大学的主要任务,对于学生的教育方案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大学中,学生的人文积淀是否深厚,学生的实际发展是否有现实的空间,学生的技术和思维是否真正能够形成自身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的大学教育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8

一、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通过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建立了竞争优势理论体系。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研究企业竞争优势之源的主流。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波特《竞争优势》中创立了价值链理论,建立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架构,并探讨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领域,通过对竞争的动态化分析,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因素”钻石理论,指出企业在创造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企业行为也成为国家优势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波特的三部著作和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1)其产业结构分析过分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强调“定位”,即通过选择一个好的行业或行业细分来获得竞争优势,忽略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内在来源,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导致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频繁地“转行”。(2)该理论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基础的,其作用力对于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影响强度基本是一致的,它并未很好地解释同一行业中,具有超额利润率的企业其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由此产生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流派: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学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集中探讨企业成长的实质,研究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把资源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

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 lin)与罗宾逊(Robinson)对企业拥有的特定资源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特殊的资源或匹配的能力是保证企业在非完全垄断竞争状态下获取经济回报的关键要素。他们认为这些要素是企业异质。性的体。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资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并对企业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Dierickx和Cool认为企业这种异质资源是不能流动和不可交易性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拥有独特、价值性、稀缺性和非流动的资源自然而然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而且这种资源难以被其他资源替代。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及其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公司的边界由其面临的环境机会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决定;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独特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成长与再生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的不断演化引起企业理论分析范式的重要转变,对企业成长的剖析由此开始从企业资源水平、结构构成、结构多样化及结构改变、外部资源结构构成及其变动出发,企业成长不再仅是经济学框架下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而是将企业置于市场环境中内外部资源积累的相互作用、相应协调的过程。企业成长转向Penrose式演进与Demsetz式互动相结合的过程,不断主动或被动的吸收、消化、共享、分配、过剩和再收回内外部各种资源的循环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稳定和再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资源理论主要强调从企业自身的资源出发而不是从市场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成长途径,保持优势的关键是获取并利用好企业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独特性资源。

三、企业能力理论

(一)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资源理论作了引申。企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菲利普・萨尔尼科(PhilipseInick)的论述中,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企业的能力或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潘汉尔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 I,G)认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核心能力理论是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它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企业黑箱论”,对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但是,①这一理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缺少代表人物,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题和定理,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②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途径。③核心竞争力理论未能回答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匹配问题以及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④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在成长,忽略了或者说淡化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外部成长机制问题。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然需要经过长期而专注的积累过程,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被发展到极至,就形成了深深的刚性。核心竞争力刚性形成后,阻碍企业的变革,束缚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与重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大受影响。于是,在核心竞争力理论之后,提斯等人提出了强调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动态

能力理论。

(二)动态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对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如何获取和持续化竞争优势缺乏有力的解释。动态能力概念正是要克服核心能力理论存在的不足,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延伸。从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来分析,属于核心能力理论的范畴。

提斯、皮萨诺和舒恩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是解释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优胜者是那些能够根据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适时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并把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称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提斯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的集成、开发和重构内外部能力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建立了动态能力的3P分析框架:流程(Processes)、位势(Positions)年口路径(Paths)。提斯认为由于能力包含有隐性知识从而具备内部结构的模糊性、多种能力之间互相牵动,以及能力形成的历史特殊性等原因,导致能力是难以复制的。除了上述原因会导致能力的难模仿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商标和企业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也会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因此,根据动态能力的3P分析框架,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通过构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与组织路径和现有资产相契合的流程和惯例来实现的。

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对核心能力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尽管许多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是到目前为止动态能力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空泛的概念和框架的讨论上,缺乏对动态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可操作化研究,无法有效指导企业实践,这最终会制约动态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企业知识理论

构成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什么决定的?进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对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发现,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理论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

贝克尔(Becker)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知识:一般知识或通用知识、企业特有知识和产业特有知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来看,企业特有知识是企业成长的最基本动因,而其获取源自一般知识和产业特定知识,三者处于不断交换补充的循环之中。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提出了知识创新模型。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是理解企业成长的关键。“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真正构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不是正式的系统化知识,而是组织中的超文本化的默认知识;企业竞争优势源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特异。性知识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产性知识积累和创新过程。而外部知识的学习,导致企业生产性知识的多元化,生产性知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活动的多元化。同样,国际化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学习的演进的过程,企业在国内多元化之后,随着企业活动的扩张,逐渐接触到国外的生产性知识和经验,经过学习和积累,企业逐步实现国际化成长。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来企业理论最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它强调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就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没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理论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和分析框架。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该理论较适于企业诊断的运用。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问题。该领域主要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下:

①葛瑞纳(Larry E.Gre 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他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模型。该模型突出了创业者或经营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方式和管理机制构建的变化过程,认为企业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由前期的演进和后期的变革或危机组成,每个阶段的演进期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变革由企业面临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管理问题所导致,而这些变革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②伊查克・爱迪思(Adizes)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并提出了预测、分析及诊断企业文化的工具,以及改变企业文化的爱迪思诊疗法。他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十个阶段,认为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③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Il N.C 和Lewis V.L)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五阶段成长模型,为判别企业成长阶段提供了十分具体的判断标难。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成长一般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四种典型特征。在每个成长阶段,企业都会面临健康成长和经营失败两种选择,而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维持现状,有不少企业会在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和起飞阶段之间发生战略性转变。④陈佳贵教授提出的成长模型考虑了企业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衰亡和蜕变。分析了衰亡和蜕变的本质区别,并重点对处于衰退期之后的企业的各种蜕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价值。⑤周三多、邹统钎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将企业成长历程总结为专业化、多元化和归核化三个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承认企业具有生命属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仿生研究。它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成长、发展的经历,寻求其规律性的:强调了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作为整体(法人)的生命有限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和进化。但是常用的有限增长曲线来描述企业生命周期模式,不能解释和说明企业发展过程的复杂现象和产生的新问题;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能预测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特征,能识别企业成长的关键转折点,但它没有从根本上寻求产生生命周期特征的原因,没有指出企业与生命体的本质差异,所以不能很好的解释企业生命周期的机理;不同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阶段的依据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从三阶段到十阶段,现有的理论没有回答究竟哪种划分最恰当。

六、结论与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产业竞争结构 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m•e•porter根据多年来对不同产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在具有潜在高利润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培养企业的异质性要比选择产业更为重要,由此诞生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能力理论是优势内生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以及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了新的角度。

产业结构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三)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条件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例分析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 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04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 station portable(psp),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psp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psp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psp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图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近年快餐业发展迅速,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马兰拉面等海内外企业各展其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餐行业的团体客户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集体,这类客户通常较稳定,但一旦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小规模的快餐企业原料选购通常经由农贸市场,供应者数目众多,讨价还价能力不强。替代品主要是传统的餐饮服务店,除正规的快餐连锁店外,许多依托周边写字楼的顾客资源进行经营的小业主成为快餐行业的潜在竞争者。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价值链整合;战略适应;资源共享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解构

核心竞争力理论由C.K.Praharalad和Garry Hamel(1990)在他们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最先提出,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多种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学识。”该理论被认为是战略管理思想从“规划论”——“结构论”——“环境论”——“能力论”的第四次转变,成为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指导性理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科技产品或利用高新技术来生产产品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卫生等新兴行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可以演绎为企业整合配置并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企业获取某种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战略联盟的能力、构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在所有方面、所有环节均具备这种能力。笔者认为,只要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结构特征,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出五大共性:(1)战略价值性。即从长远观念看它能使科技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超值利润。(2)隐蔽独特性。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关联到企业的隐性知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复制。(3)范围延展性。它可以为企业进入相关技术或市场提供潜在通道,具有拓展产品和市场范围的保障作用。(4)动态演变性。它与一定时期的科技动态、企业资源以及企业的其他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动态演变。(5)主动培育性。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并呵护而成的,随着企业要素条件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收敛结构和发散结构进行解析,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对接价值链理论(如图1)。

二、价值链理论的内涵特征剖析

价值链理论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价值链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和辅助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后来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理论进行了深化,不仅把原材料采购和顾客服务纳入价值链系统中,而且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活动的一个关键重要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会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产生、转移甚至消亡,其转移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以研发或营销为起点,向生产和配送环节延伸,或者向更高层次的商业模式延伸。

(1)创造价值是企业的核心和根本,价值链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包括基本增值活动(生产营销等)和辅助增值活动(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等)。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

(2)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更广泛意义的价值系统中,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条的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且高科技公司的这种外部联系更加重要。

(3)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可以进行再分解,并且可以找到价值增值环节。

(4)价值链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新技术的创新和采用与顾客偏好之间密切联系,所以也就会出现价值链的优化重组、分解整合,从而通过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

(5)在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价值链。科技型企业只有从战略视野来动态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链,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机理

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用关联性的竞争优势凝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有效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这种核心竞争力一般表现为核心技术,该种核心技术存在于价值链的优势环节当中,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核心技术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在价值链的不同优势环节之间产生、转移、消亡。这一种传导具有不稳定性,其所形成的能力称为企业能力,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优势。只有当企业能力稳定巩固下来,上升为核心竞争力之后,企业才能持续获取长期优势,并且促使价值链的各优势环节产生关联。

在这一过程中,价值链优势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两种状态,一是游离状态,即相互独立,为最终价值提供服务;二是关联状态,即相互间产生共振现象,具有关联性优势。而只有经过价值链优势环节(关联)整合后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构成企业内部的核心资产,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见图2)。

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应该尽可能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一方面,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亚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四、基于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模式

1.价值链横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横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基于价值链的某一优势环节共享而衔接新的价值链。从企业战略上讲就是多元化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上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科技型企业经过多元化扩张之后,经营陷入困境,于是通过加强主业和业务重构的方式,重新回归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业务经营。

由图3可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根本,表现为企业相对稳定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具体反映到价值链上,又体现为价值链的某些优势环节,如主要活动上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以及辅助活动上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等,这一系列优势的聚集便形成价值链的横向扩展平台,在该平台上,各优势环节相互关联,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产生迅速延伸和渗透,成为新旧业务领域之间的枢纽,使业务之间产生关联能力。在关联能力和企业资源能力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得以实现战略性资源的有效结合,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在新资源、新竞争者和新市场机会的外部作用下,企业通过原先的价值链优势环节与新的价值链实现衔接,经过业务能力的重新整合,继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基于研发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某些研发资源、知识或技能产生范围经济性来实现的。例如,美国3M公司利用其录音磁带技术,延伸到传真复印机与计算机软盘业务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研发能力。

(2)基于市场营销环节的价值链横向延伸。这种延伸是通过共享分销渠道和品牌资产来实现的。如娃哈哈由原来生产儿童营养液到生产儿童果奶、纯净水、非常可乐、瓜子和童装等,正是基于分销渠道共享和品牌共享实现的,这大大巩固和强化了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对分销渠道的运营能力。

2.价值链纵向延伸来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指科技型企业通过原有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开辟新业务。从战略的角度解释,就是采取一体化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这种多元化模式其实就是纵向多元化。

3.以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来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1)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不仅获得了稀缺要素,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是核心竞争力强化的过程。日本佳能公司在开发复印机生产项目时,应用照相机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复印机业务单位战略性资产的质量,形成显著的资产改善优势;而在创立新的设计、生产和制造更为复杂的激光打印机的过程中,佳能公司开发出了有助于改善其复印机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技术领域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三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图像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佳能进行价值链的横向扩张,不断进入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佳能通过进行价值链的纵向扩展,取得了照相机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地位,促进了照相机产品的更新换代。佳能公司的成功经营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的,这种核心竞争力通过价值链的延伸形成,又通过价值链的延伸继续扩展,巩固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通过优势环节整合来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即呈现动态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演化成一般能力并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不断推进、丰富直至更新它。

如 IBM公司依靠自己强大的销售能力所提供的市场容量,在软件和电脑系统结构方面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优势在逐渐弱化。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企业不可能仅凭有限领域内的服务和产品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开展其核心领域以外的业务,通过整合价值链的优势环节,最终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IBM在困境之中看准市场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体服务的需求,从一家“硬件+操作系统”供应商拓展为电子商务软硬件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就是通过整合价值链优势环节而达到运用和更新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

五、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的价值链优势环节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实现价值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在价值链延伸过程中若干个关联优势环节的整合又为原先的核心竞争力更新补充了新的元素,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源泉,而价值链优势环节的整合是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Bloodgood,James M(2000),“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thin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Vol 12,Issue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