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4:35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1

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干部管理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意愿。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警钟长鸣,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擎反腐败的利剑,把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铲除掉,才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加坚强纯洁,生机勃勃,才能使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加信心满怀地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

一、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风和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党内确实还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问题。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一些腐败分子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背离共产主义理想、宗旨、信念。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尽管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的腐败的滋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打击党员干部中违纪违法行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现象还日趋严重,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建国以来所没有过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抓经济建设时,见物不见人、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和反腐败斗争,把积极的思想教育视同“精神万能”,把查处案件说成是“无事找事”,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软指标”等等,由于这些错误的认识得不到有效的纠正,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自己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的责任,对腐败现象不敢大胆抵制,对违纪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纵容包庇,姑息养奸。“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刘志军、胡长清、成克杰、陈希同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腐蚀和反腐蚀的尖锐斗争,党政机关有,国有企业也有;一般干部中有,高级干部中也有。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都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但放松警惕,改革的成果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败和改革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就一定能确保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才能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我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认为这是培养干部,拒腐防变的强大武器和第一道防线。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整整教育了一代人,焦裕禄、孔繁森等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在教育上的失误,使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和蔓延。事实告诉我们,学习教育是基础、是根本。“是非明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只有学好这些理论,才能使我们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党员干部对学习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和“左”的一套相提并论,有的信仰“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才是实的”,对学习教育不感兴趣,有的认为“这重要那重要,不如关系重要”,整天忙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不想学,也不愿学;有的“玩劲十足,学劲不足”,即是学一点,也是应付差事,检查自己,虽然还不至于如此,但自觉性还不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坐不住,学习不系统,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也是时紧时松,要求不严,我们必须把学习当成事业和人生的大事,自觉学习,长年不缀。

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还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实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坏的东西,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动摇其信念,腐蚀其灵魂。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偶然而必然,由量变到质变。当你握有一定的权力后就会有人求你办事给你好处,如果你思想上放松警惕,把这看得很正常,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些不法之徒就抓住你的弱点,采用种种手段,拉拢腐蚀。由腐蚀到腐化,进而腐败,正所谓“物必自腐,然后虫生”。因此,必须对党员干部反复进行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三大作风的教育,抵制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腐朽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真正在思想道德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三、加强制度建设,把党员干部置于严格管理和监督之下。近年来,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有的且日趋严重?如此多的中高级干部为何会走上贪污受贿的歧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监督不到位或失去监督。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如果我们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同志之间敢于严格监督,一些令人痛心的违纪违法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或者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实在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严格党员干部管理,强化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党内监督具有更直接、更有效、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党中央已先后颁发了党纪处分条例(试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为从严治党提供了依据,但仍需继续健全和完善。时下,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各类人员打交道多,个人支配时间多,因此,还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管理,督促其过“双重”组织生活,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好用人关,严格按组织程序选拔、任用,把群众公认作为重要条件,积极研究、探索对党员干部八小时外活动的监督管理办法,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2

一、着眼于干部监督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逐步树立宽领域的干部监督工作新思路

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要主动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放开视野,敞开思路,置身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全面创新。

1、监督的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传统的格局,变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的方向转变。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过去的比较单一的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面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应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方面延伸,不但要做好其八小时以内的工作的监督,还要监督其八小时以外的个人行为、社交活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过去相对单一的监督向多格局多元化方向的监督,要逐步推行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的监督,让群众真正参与干部考察工作,让干部考察工作真正扎根群众,改变以往“圈子”内的考察方式,主动深入到“知情”群众中去,对干部进行立体开放式考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工作中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考察对象,使干部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2、监督的重点要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监督。

一段时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亡羊补牢”式监督,其被动比较突出。新形势下,探索对干部的事前、事中监督,无论是对干部的队伍管理,还是对于一个干部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把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方面转变、由被动监督向积极方面监督呢?一是要从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当前,就要抓住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教育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并通过建章立制,以集体议事,扩大民主为形式,强化集体决策的作用和地位,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三是从加强惩诫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坚持以党风廉政教育为重点,以构建防腐体系为核心,努力遏制贪污受贿、等行为,强化组织监督和党内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着力抓好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进一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多种手段,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发挥超前防范性监督的作用。

3、监督的渠道要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

不可否认,过去对干部的监督,靠的主要还是组织上的监督,客观地说,一些外部的“声音”往往是难以听到的,造成了干部的监督渠道比较单一,监督力量比较薄弱,这不利于对干部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对干部的多渠道监督,显得尤为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审察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以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约束,特别是做到预防在先,防微杜渐。

二、着眼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以正面导向为主,不断拓展干部监督工作的新视野

不断赋予干部监督工作的时代新内容,是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监督内容的创新,是干部监督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1、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警示教育机制,强化自我监督。加强对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是干部监督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坚持经常性教育,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利用、、马德等反面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观看资料片、实地参观走访、请思想悔过自新的违纪违法人员做报告等形式,教育广大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强化警戒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切实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经受住金钱、名利、权位、人情、美色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2、建立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工作绩效监督。对干部政绩的监督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做到科学、严密、全面、准确评价干部的工作绩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通过干部述职、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考核手段,对干部进行监督,突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在实施对干部绩效监督时,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内容要突出科学性。考核不仅要看干部平时的操行是否符合规范,更要注重看干部任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二是考核手段要突出灵活性。要按照目标要求,运用定性与定量、考察文秘站:与考核、评议与审计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三是考核标准要突出可比性。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细化量化标准,对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条件下所创造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不仅要看位次、看水平,还要看潜质、看发展。

3、建立科学的干部预警机制,强化日常监督。所谓干部预警机制,我认为就是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予以警示,以防止和遏制干部犯错误的一种干部管理监督体系。一是要突出建立教育预警系统。要加强对干部的综合分析,准确地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及时打预防针、敲警钟,使一些突出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重视对领导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信息的收集、加工、反馈,运用好行之有效的民主评议、年度考核和届中、届末考察,运用好任期和离任审计与执法、执纪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了解干部的工作状况、思想苗头、群众反映。同时,要适应新的形势,坚持走群众路线、开门搞干部管理,变“两支眼睛为千支眼睛”,多方收集社会各界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反映和意见。收集的意见和信息要区别不同情况,通过谈话、函询回复、对倾向性问题的集中提醒、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及时给干部予以警示,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较好的解决;二是要突出建立跟踪监督预警系统。对有问题或有错误苗头的领导干部不能提醒一次就完事,还要建立预警档案,实施预警跟踪。上级党组织对下级班子的正职,班子的正职对班子的副职,要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干部主管部门要经常听取党员群众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反映,对干部队伍的动态情况能及时掌握,及时提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着眼于强化干部监督的效能,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一体化,致力构建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相适应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建立起一整套简便易于操作的管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只有强化对干部队伍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1、建立完善干部任职全过程监督机制,强化组织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单靠事后监督是不够的,要从阶段性监督向全程性监督延伸,以保证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一要严格选拔标准,把好选人用人关。在干部工作中,要继续规范干部选拔任用规程,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比如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推荐工作责任制度、选拔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制度、干部考察考核预告制度、领导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度、任前公示制等,以增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在班子配备上切实把好“入口关”。二要把好勤政廉政关。要坚持干部任职前的勤政廉政谈话制度,将勤政廉政教育作为干部的必修课,并着力建设健全教育、惩治和监督体系。三要把好决策程序关。要坚持把民主集中制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要对民主集中制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如可以采取“听、看、评、议”的办法,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查看有关会议记录,深入了解领导班子在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情况,通过检查督促,促使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强化班子内部监督。

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必须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责任制。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决策,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擅作主张;二要严格党内民主生活。要积极探索研究有效措施,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特别是要总结、借鉴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使民主生活会能着重解决领导班子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要保障党员的民利,为党员正确行使民利创造条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氛围。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3

【关键词】从严治党;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审计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同时,强调“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如何推进与其他监督部门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如何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审计监督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当前,基层外汇局在审计机构设置上,分局层面设立了内控监督领导小组,部分分局设立了独立的内审内控科室,还有一部分分局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中心支局层面均建立了内控监督领导小组,但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机构设置的层次低或者没有专职专责机构,内审工作开展的难度就大,协调协同监督的难度更大,难免会影响内审监督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强度、质量和效果。此外,基层外汇局内审人员配备上普遍存在人员紧缺、工作量大、任务重等情况,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时间,内审工作就难以推进,审计监督质量和效率就难以保障。2.审计监督深度和覆盖面不够。在审计监督覆盖面上,当前基层外汇局内审监督主要是“业务体检”,是以业务合规性为主的监督,主要围绕外汇管理业务工作,以“查漏纠弊、促进履职、提升价值”为目标。在审计监督中很少涉及对从严治党工作的监督、对“政治标准”的体检,很少涉及对经济责任的监督、对财经问题的审计,在关键岗位、关键少数、关键问题的审计监督上往往存在盲区。在审计监督深度上,碍于权限、手段、人情等等原因,针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以揭示内控管理、业务操作程序性问题为主,对实质性违规问题揭示较少,审计发现问题层次低,碰真动硬力度不够。3.审计监督成果运用力度不强。基层外汇局内审部门和人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问题调查取证、疑难问题定性、重大案件会商移送、重要情况沟通等方面,与当地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人事部门、纪检部门的工作沟通融合力度还不够,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成果运用合力。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上,往往仅下发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而整改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后续的跟踪评价往往跟不上或滞后。4.审计监督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审计单位建立了审计监督容错纠错机制,将审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区分失误与失职、为公与为私等,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避免一棒子打死,给予容错纠错,最大限度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放手干、放心闯,为干事创业者卸包袱。在基层外汇局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中,也往往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业务办理的无意过失或者为了便利市场主体而造成,但是违反了有关办法、规定或操作规程。针对此类问题的审计沟通反馈中,被审计对象请求不予在审计报告中反映,但尚未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被审计对象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主动性。

二、增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监督合力的必要性

1.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坚持制度治党。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的“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正是一种周密的制度安排。而拓宽审计监督覆盖面,消除监督盲点盲区,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类问题和风险隐患揭示力度,这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息息相关,正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从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的角度来讲,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就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外汇管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落实力度,推动外汇管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是改进完善治理体系的新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近年来,外汇局不断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基层外汇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加大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发挥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和监督合力,有利于外汇管理部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有利于改善外汇管理治理结构,有利于完善外汇管理治理体系,从而促进外汇管理部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促进履职、提升价值。3.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是促进外汇管理有效履职的新手段。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在职能上正在由传统的监督检查和查错纠弊,向监督检查与履职评价和咨询建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更多地发挥履职评价和咨询建议的作用,其目的和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外汇管理有效履行职责。实现审计全覆盖,提升审计层次和深度,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对外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对改进和完善工作提出建议和提供咨询服务,能够不断提高外汇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有力推动外汇管理部门履职能力的提升。

三、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增强外汇管理审计监督合力的思路

1.加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自身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履行新时代内审职责,就必需加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自身建设。首先,要加强内审机构建设,在分局层面均应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保证外汇管理内审机构的完整性、独立性,并逐步提升机构的层次和地位。其次,要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配备充足的专职审计人员。要按照“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内审业务精通、工作作风扎实、清正廉洁的内审机构和内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外汇管理内审监督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威慑力。最后,加强内审制度建设。结合外汇管理内审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规定、制度、规则、操作规程、容错纠错机制等,既保障内审工作有章可循,又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担当作为,为外汇管理改革开放保驾护航。2.加强审前与其他监督机构的日常联络。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监督与当地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内审部门的全面监督,甚至与办公室的督查督办目标具有统一性,尤其是在贯彻落实总行总局重大决策部署及重大政策措施、促进依法行政、促进高效履职等方面职责高度一致。目标的趋同性、内容的关联性、手段的互补性,为外汇管理内审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开展沟通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外汇管理内审部门应主动对接当地人民银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内审等部门,建立日常联络协调机制,通过会议协商、沟通协商等方式就需要配合和支持的工作提出各自需求,就需要重点关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者线索提出交换意见,提高监督的同向性、同力性、针对性、有效性。3.加强审中与其他监督机构的过程协作。以往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的监督更多地体现在“政治体检”,而审计监督则多为“业务体检”“经济体检”。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还是审计监督,都在扩大监督覆盖面,以实现监督全覆盖的目标。外汇管理内部审计由于自身力量、知识结审计实务构、手段技术的局限性,在审计监督中需要借助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内审等部门的力量,来提高自身的监督能力和水平,提高外汇管理内审工作质量、工作实效、工作水平。外汇管理内审人员通过积极参与当地人民银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内审等项目,培养提升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在开展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过程中,通过邀请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内审等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或者直接参与,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弥补自身某些领域知识的缺陷和不足,实现监督力量的互补、监督资源的整合,不断提高监督的深度、层次和覆盖面,不断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提升审计监督效能。4.加强审计成果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共享运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中不仅压实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而且对审计机构加强与内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外汇管理内审部门进一步加大与其他监督机构的审计结果共享共用指明了方向。外汇管理内审部门不仅要将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线索向当地人民银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向当地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人事部门抄送,将审计成果运用于追责问责中,将审计成果运用于干部人事管理中;而且要将审计成果运用于规范外汇业务和人员管理中,与相关监督部门就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内部审计等发现的问题共同整理分析,追根溯源剖析原因,查找漏洞和不足,提出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全流程监督的意见建议,推动源头整改落实,筑牢风险防控堤坝,不断提高外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外汇管理履职效能。

参考文献

[1 ]陈雨露.全面深化人民银行内审工作[J].中国金融,2019 ,(8 ):9 -11.

[2 ]李景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J].党政研究,2020 ,(1 ):5 -13.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4

【关键词】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一、会计监督及其构成

1、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赋予的职权,将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

2、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监督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由法律赋予,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并受法律保护。其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微观的监督形式,是由企业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经营成果等各方面进行的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中介机构依法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国家监督是宏观监督,指政府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二、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失调,单位内部监督弱化

单位负责人监督意识薄弱,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人为阻碍会计的有效监督。表现为会计原始凭证失真,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领导带头违法做假,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

2、会计执业环境不规范,社会监督乏力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基础差,发展快,多头管理,监管不力,导致会计师行业监督质量低下,同时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无序竞争,导致不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以自身利益为重,不顾审计质量、审计风险,随意降低收费标准;同时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关配套的细则与新《会计法》相适应,致使新《会计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会计管理混乱,导致监管体系制度上存在缺陷。

3、政府监管部门多头监管,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

我国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多头监管,协同不畅,从而导致不同监督主体各取所需,给被监督主体带来了监督空隙,有针对性的提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会计监督监督手段少,且与利益相伴,违法成本又较低,这大大地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效能;片面注重事后监督检查,而忽视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同时政府监督部门也没有对上期结果作继续跟踪和回访监控,导致监督检查的警示作用淡化;政府监管任务重,但监督力量仍很薄弱,又受利益驱使,多只选择效益好的企业进行监管,而忽略了对问题更多的效益差的企业的监督检查。

4、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表现为理论水平低,对财务与会计划分不清,职业判断能力弱,职业道德修养不高,要会计人员行使财务收支监督职能,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可行性,使财会人员操作起来力不从心。

三、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地位,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首先强调内部会计监督,只有提高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实行会计委派制,通过企业外部的会计专业力量来进行财务监督,促使单位负责人严格自律,为企业会计人员提供自主、宽松的监督氛围,确保《会计法》的有效实施;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制定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其操作性,完善统一会计制度,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约束机制,加大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为会计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会计内部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是使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化和自我约束,明确会计责任主体,从源头上杜绝造假事件,确保内部监督制度有效实施。

3、完善会计社会监督机制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再监督,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确保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从而促使注册会计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4、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力度

政府要严格规范会计监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明确会计监督体系层级,搭建好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政府监督的成本;建立操作性强的政府会计监督长效机制,使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利用行业自律管理来有效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强化会计监督手段,提高违规成本,建立和完善惩防结合的会计监督机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监管,使会计监督与整改有机结合;建立监督检查公告制度,促进监督检查结果透明化,树立会计监督的公信权威。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会计监督质量

要强化会计监督功能,关键是提高会计队伍的素质。一是建立会计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运用的激励机制和有序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期进行会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跟上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法规、财经法纪的教育,使会计人员明确应为和不为,确保他们在法律法规、财经法纪范围内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三是会计管理部门应通过培训,大力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判断能力,增强风险意识,保证会计监督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对强化我国会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112.

[2]段周.关于强化我国会计监督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2):253-254.

[3]苗福荣.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家,2011(03):104-105.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5

1.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社会监督机制,主要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其年度财务报表必须经过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且第三方审计机构,必须是具备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重大事项、风险提示、关联方交易等,以形成一个对银行相对公允的评价。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很明显的一点,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独立性不强,限制了其对银行业机构会计信息披露审计监督水平。

发达国家成熟的注册会计师体制主要采取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在行业内部,诚信度被提高到最为重要的生命线的位置。而我国目前虽然也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但仍然是一种政府监管的模式,地方政府为谋求本地方经济利益,通过控制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方式介入注册会计师业市场管理,从而大大削弱了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权威性。

2.内部监督效果不佳。银行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监督,即通过银行会计检查、督促、控制等工作过程和手段对银行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为了提高内部监督效果,很多商业银行逐渐设立了内审部门和事后监督部门,负责对银行业务进行审查、校验和监督,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商业银行会计差错,规范会计行为。

综合考察三方面的内部监督机制,我们发现,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着明显的被动式特征。目前内部监督往往停留在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表层上,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是一种完全被动式的内部监督。同时,监督手段滞后,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一线的业务部门,由于受到业绩考核等原因,往往能接收到最新的技术和操作理念,而监管部门,没有业绩考核的压力,对新技术设备的采购又受到预算等因素的制约,以至于监管部门的设备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业务部门。

二、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发展方向

1.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无论是内部监管还是外部监管,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人员来完成。当前,从职业道德和从业水平两个方面,银行业监管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要建立银行内部监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银行监管部门从业人员的系统性培训。首先,是业务知识的培训,因为各个监管岗位都要求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不断涌现,需要建立常态的培训体系,以确保整个监管队伍知识的更新速度。其次,要建立常态的监管人员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强化监管意识,使整个监管队伍能够客观公正的行使监督责任。

2.优化监管制度。首先,要更新监管理念。金融监管的目的,是要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确保银行业的顺利运营。因此,监管理念要有所调整,在目前的形势下,监管措施要更有利于“疏导”,争取在发展中解决遗留问题。同时,要理顺人民银行监管与银监会监管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银行业遭受双重监管、双重指导的局面,减少由于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信息沟通所造成的监管差异甚至矛盾性指令。

其次,要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监督职能。内部监督往往更能够发现问题于初始阶段,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是会计监督,对于会计监督工作,国家有较为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强化会计监督的职能,更多的是严格按照规定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明确内部会计监督人员的职责,强化其监督管理意识,并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岗位责任。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督与会计核算的协同性,将内部会监督与会计核算联系起来,以提高内部监督的质量。

总体而言,要建立银行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和事后监督协同性运作的银行内部监管体系,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职能。第三,要有效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监管职能。加强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和发展,对银行业制定更为严格的统一的中介机构审计标准,明确社会中介机构对银行业审计、评估等事务的责任。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6

关键词:监督:效能:合力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1-0055-03

一、引言

对人民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实行监督,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央行监督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央行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民银行各级领导重视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监督体制不断完善,充分调动所有积极的力量,有针对性地提高监督效能。一是不断充实和完善了内控监督制度,制定了内控管理实施细则:二是着力构建了多层次内控监督防线;三是监督检查力度逐渐加大;四是强化监督职能、提高监督实效的意识不断增强。

从目前人民银行的内设机构看,拥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包括纪检监察、内审、事后监督以及人事组织等,形成了全方位的监督防线,但在实践中,尚存在监督效能不高等问题。本文对基层人民银行监督效能弱化的表现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一个衔接、互动的监督框架,以期对完善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监督有所借鉴。

二、监督效能弱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监督效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多个监督主体均有权对同一监督对象或同一监督对象的同一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出现重复监督、增添监督成本。

(一)监督主体多元化下的效能弱化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监督呈现主体多元化格局,基层央行监督主体多元化是人民银行加强自身管理、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体现,可以更广泛、更全面地监督基层央行业务。但也应看到,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导致没有一个核心的监督组织对监督管理全面负责,总揽全局。内审、纪检、事后监督等部门各自职能重点不一,由于条块分割,各有所属,接受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间相对分散,在监督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监督检查未形成合力。据笔者调查,2009年度,某中心支行内审科对辖内4个县(市)支行进行了离任审计,对2个县(市)支行进行了履职审计;中支纪检监察办对辖内7个县(市)支行各项业务进行了执法监察;中支事后监督中心对辖内7个县(市)支行的综合业务部进行了年度业务检查;年终,为了对辖内各家县(市)支行进行综合考评,中心支行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7个县(市)支行进行了全面业务检查。一年之内,该中支对辖内县(市)支行进行检查天数累计在15周以上。这种各个监督主体监督权的分散运用,一方面导致单个监督主体的监督势单力薄,监督能力有限,很难发挥监督体系所蕴含的最大效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重复监督,从而加大了监督成本,降低了监督实效;再者,没有实现监督资源和监督成果共享,造成业务部门的系统检查、内审部门的内审监督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协调配合不够,不同程度地浪费了监督资源,无形中增加了被检查单位的负担,致使监督效能弱化。

(二)监督主体多元下效能弱化的不利影响

在目前监督主体多元化格局下,基层央行监督重点表现为同级监督。同级监督是指人民银行本级监督部门对本单位的业务运行和党风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同级监督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有效监督和规范内部从业人员履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突击性监督为经常性监督。变阶段性监督为全程性监督。而监督主体多元带来的同级监督乏力,是基层央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基层央行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使其基本业务的内部管理有章可循。但在实际工作中,同级监督存在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二是检查方法和手段落后;三是权威性不强。原因是各监督部门业务上虽然受上级部门领导,但人员隶属于本单位,碍于职务晋升和年终考核中的民主评议,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存在畏难情绪和思想顾虑。再加上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应用监督方面的软件开发始终处于缺位状态,对业务系统的监督往往是绕过计算机检查,仅对业务系统的运行环境、操作员控制、制度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对业务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可行性监督这一关键环节却无能为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同级监督的效能,使得整体监督机制弱化。

在基层央行监督主体中县(市)级监督部门的履职上,存在监督实效难以到位倾向。鉴于县(市)支行整体人员紧缺,对监督人员的配备更是相形见绌,还普遍存在监督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知识和从业经历单一的问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督制度建设滞后,管理漏洞较多,制定出来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绝大部分是照搬照抄上级行的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与实际业务脱节,造成监督检查缺乏可靠的制度依据,使效能监督变成“缄默”监督。

三、监督合力形成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监督合力,是指在监督工作中充分调动所有的监督力量,各个监督部门在各自履行职责过程中,经常交流情况、协同配合,加大监督力度,形成严密的监督整合机制,增强监督效果。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联合监督资源,整合监督力量,建立合力监督的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

(一)建立一体化监督机制,形成一体化管理、协同化运作、共享化统筹的合力监督格局

实行大区分行一名党委成员专职分管监督部门制度,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监督工作。年初,召开监督部门专业会议,统一研究和部署全年的监督检查项目,按照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各有侧重、协同配合、统一运作的原则,科学规划、安排各项监督任务,形成监督主体一体化管理格局。

实行中心支行“监督协调委员会”制度。为了更好地履行分行下达的各项监督任务,衔接各个监督主体,中心支行应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实行“监督协调委员会”制度,可以对各个监督主体进行综合指导和协调,协同并整合各个监督主体的资源,增强监督合力。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监督协调委员会”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指导:一是对各个监督主体的目标进行监督,以确保各个子目标与统一监督的总目标一致,当总目标发生变化时,就应当及时调整子目标,使其与变化了的总目标保持协调。二是对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过程进行协调,整合后的各个监督主体依然存在各自独立的责任范围,为此,应注重对其过程的协调,使得各个监督过程关系协调、互相配合,形成有机整体,保证整个监督系统更加有序运行,使监督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形成监督主体协同化运作格局。

实行基层央行监督人员集聚化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权威性监督人才库,对辖内监督力量进行统一调配,全面整合监督资源,打破监督部门之间、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之间的界限,并根据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背景、从业经验等因素,统一进行分组,实现监督力量的统一调配使用。同时从业务部门

选调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充实到监督部门,优化监督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为加强人民银行各项监督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样可以破解监督人员紧缺的瓶颈制约,亦为县(市)支行增添了监督活力,形成监督主体人力资源共享化统筹格局。

(二)建立区域性监督网络,变分散监督为合力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为央行转变履职方式、改革管理制度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央行正在推行的行风标准化管理网络系统,使得各级央行的政务公开得以进一步推广。同理,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将相关监督信息资料在网络系统上,从而威慑“查而不报”等问题的发生,设置监督部门查看权限,实现监督主体之间互通情况、共享检查资源、联合监督,使各种监督信息得以在各个监督主体间分享,协调各个监督主体间的职能,通过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监督,达到监督效能最大化。建立专业与功能监管协作、法人监督与分支机构监管联动的组织架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

(三)建立系统性监督制度,实现高品质监督

为了节省人力、财力,达到合力监督的目的,根据监督工作需要,“监督协调委员会”要定期召开监督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主管领导参加。各成员单位也可根据工作情况,提请召开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通报监督工作推进情况,尤其是对重大权力行使事项的监督情况;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监督任务;围绕监督的重点事项,研究决定相关监督主体的职责、任务、力量配置和相关要求;通报交流信息,总结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分析监督工作的重点、难点、薄弱环节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实现监督技术共享,就是各监督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监督技能和监督技巧,通过沟通,逐步汇总和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形成系统性经验材料,加以推广至各个监督主体及其成员,进而使监督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得以提高,实现高品质监督。

(四)建立科技化监督方式,实现手工监督向科技化监督发展

由监督人员联合科技人员探索开发设计出监督应用软件系统,以计算机实体、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大量的业务信息为对象,进行综合计算分析,以找出业务系统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内部监督法律法规数据库、监督对象基本情况数据库、监督档案数据库等,以彻底解决监督手段滞后的病垢,达到提高监督效能的日的。

(五)建立问责监督机制,实现监督与问责相衔接,提升合力监督的责任保障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对财政监督认识、立法、执法手段、考核标准、管理水平等问题一一阐述,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明确建议,使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更具体化纵身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D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提升层次,是新时期推动财政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政监督的认识滞后,财政监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的监督行为,是对违反财政规章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事后的惩戒,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财政违法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应该由多种执法主体齐抓共管,共同治理;另一方面,一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督理解为对财政违法行为的惩罚和惩治,忽视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造成财政监督的客体对象对监督行为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致使财政监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二)财政监督工作立法滞后,影响我市财政监督执法行为的规范行使

财政监督作为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必须有法可依。目前我国财政监督使用《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政处罚法》、《人大常委院会监督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法律。但这些法律法规比较分散,对财政监督这一特有的行政执法行为目前尚未专门立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也给财政监督执法带来诸多困难,制约了财政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监督执法手段陈旧,处罚手段单一,与法律赋予的职权不相称

财政监督没有建立一套对财政分配和经济运行全程进行有效监督的科学的检查处理手段和方法,财政监督的调节和保障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体现,在社会上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具体表现在: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对外部的监督较多,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较少;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在违纪案件的处理上失之于宽,以罚代处,很少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行政、党纪和法律责任。

(四)财政绩效监督的程序和考核指标不够完善

既然财政监督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就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即投入产出比。“有效”是指监督结果的社会影响,能改进被检单位的管理就有效果,屡查屡犯就无效果;能够规范扩展到被检单位以外,就是更优的效果。因此,对财政绩效监督机构的考核指标不能以组织收入为主,也就是以入库额多少为评价指标,这样造成了现行财政监督存在着重检查,轻整改,重罚缴,轻堵漏,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脱离。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提高被监督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可信度,这是监督的最佳绩效。纵观目前财政绩效监督工作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绩效监督意识不强,整体监督成效不显著。

二是监督机构认为处罚数额越大,监督成效就越突出,从而把查处违纪行为作为财政监督唯一的工作内容。

三是当前部门预算的粗放型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监督工作的进行。

四是财政绩效监督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财政局各业务科室在需要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时往往通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来获取信息,鲜有明确授权监督局开展财政资金的绩效监督工作。

(五)制度缺失,低水平管理影响我市财政监督职能的发挥

制度的缺失反映在财政监督机构和业务机构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监督机构在财政内部监督过程中的执法主体地位和检查权限、检查范围、处理权利等方面没有在制度上加以明确,受财政内部行政分管权利的约束,内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财政业务机构在综合财政体制改革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管理权限,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新的财政运行机制,都要求在内部机构中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相互制约机制,形成财政大监督的格局,但实际工作中,受落后的思想认识和传统的业务流程影响,没有把日常监督职责设计到岗位责任和管理制度中去,内部考评制度中也很少有监督问责方面的内容。

二、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四种意识,提高对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财政监督要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服务和谐社会”的中心开展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思考定位,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既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纠偏、制裁的基本职能和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更要不断提升财政监督层次,进一步发挥其预警、监控、评价、反馈职能,为构建和谐和谐社会出谋划策。

二是强化法制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财政监督检查作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监督机构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履行执法程序,这既是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的要求,也是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保护财政监督干部、防范财政监督风险的有效保证。

三是强化创新意识。财政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各项财政改革措施的推行和落实,跳出传统监督模式的窠臼,努力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财政监督的滞后性,实现从观念、理论到制度、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创新和转变。由“零打碎敲”检查为主向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转变,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结合转变,由单一低效的手工检查方式向信息化监督转变,实现全过程式、全方位、多层次监督,全面促进财政管理水平提高,推动财政监督事业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做好财政监督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理念,辩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将服务贯穿于监督的始终。

(二)确定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加快财政监督立法,完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一方面,财政监督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其依法监督的法律地位,需要通过立法来统一和规范工作行为,提供工作保障;另一方面,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行为及造成的效果的评判、处理也要置于一定的法律规范约束之中。当前我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需要。因此需要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法》来进一步确立财政监督在财政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明确财政监督程序性法律法规,使财政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完善财政监督职能,更新监督手段

一是建立大监督格局。各监督主体在财政运行过程中,把各有侧重的财政监督工作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 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紧密融合,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控。

二是紧紧围绕财政收支的全过程开展监督工作。由检查监督型向检查控制型转变,从一般监督向绩效监督转变,重点关注财政资金运行和财政管理状况,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有效性的评价,加大查处力度,落实纠正与整改措施,提高检查处罚透明度。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扩大财政监督影响。要广泛利用新闻媒体等选产手段,提高社会对财政监督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方式,打造阳光监督,使财政监督做到家喻户晓。

(四)突出财政部门对财政监督的主题执法地位,建立和完

善科学、高效的财政部门财政监督机制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出台,明确了财政部门执法主体地位;扩宽了财政部门财政监督工作的监督对象和范围;确定了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供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依据;保障了财政部门的监督权,并是长期困扰财政部门的一些问题,如监督检查执法权、处罚处分权、执法手段不硬等问题得到了解决。要大力加强财政部门内设的、有独立执法权的财政监督机构建设;要运用财政监督这一有力手段,调解分配,监督分配,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内部监督部门要以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为依托,以对财政资金收支全过程监督、对社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为重点工作内容,以社会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补充,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监督工作,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财政部门财政监督机制。

(五)统筹资源,建立内部协作机制

一是创新内部监督方式,确保内部监督质量。要建立内部稽核员制度,各科室、单位设立一名内部稽核员,对本科室、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事前监督,从源头上保证财政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另外,内部核实和外部延伸相结合,在对外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管理问题,对内部相关科室、直属单位进行内部核实检查,对在内部监督检查中查出的问题,如有必要也可以进行延伸检查,实行派驻制度。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以“金财工程”为依托,实现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的对接,通过对分散的各种财政业务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和综合分析,确定监督重点,开展动态监控,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合,在进行业务管理的同时加强日常监督。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协作。加强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在检查过程中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从检查前的制定方案、业务培训、检查中的业务咨询、政策把握,到检查后的结论反馈、案件审理、处理处罚等各个环节,实现专职监督与业务监督的协同作战,形成监管合力。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重视绩效监督成果利用

首先,要以绩效观点来评价财政监督工作,从绩效的角度看财政监督业绩,提出如下指标一是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率指标。二是检查率指标。应检查单位与年度内实际检查单位的比例。三是检查质量指标。如检查是否全面,被查处的问题是否属实,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四是检查效果指标。如检查结果的公示率,被检查者的改正率,对其他单位的影响等。五是个案成本指标。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8

[关键词]基层财政 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47-01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工作的主旋律,是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构成要素。加强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规范财政分配秩序,防止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基层财政部门大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财政监督,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基层财政监督的工作方式、监督手段、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显露了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近年来财政监督工作的管理实践,作出以下几点探析。

一、基层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1、财政监督观念淡薄。虽说财政监督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少数单位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高,“自收自支”的观念难以去根,对财政监督存在着误解、反感和抵触情绪。从另一方面讲,作为财政监督主体的工作人员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存在着监督不自愿、监督不够严、监督不坚决等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观念和思路上的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2、财政监督办法不完善。由于财政监督部门只有监督权和建议权,监督办法缺乏刚性措施,监督检查仍偏于突击性专项检查或任务性的事后监督,日常检查流于形式,且因与其它监督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交叉制约不规范,增加了监督工作的难度。

3、财政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及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私设“小金库”、立“账外账”的行为屡禁不止。个别单位无视国家财经纪律,在资金管理上圈“自留地”,采用转移、隐匿等手段逃避监督检查,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逃税、骗税,致应收不收或应收未尽收、应罚不罚,造成财政资金流失。而财政内部忽视监督也成为弊端,有的人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利,有“伸手不为人知”的侥幸心理,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现象。

4、监督法规不够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不均衡的现象,财政支出方面透明度不高、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挤占挪用等等都成为制约财政监督职能发挥的“绊脚石”,加之关系网、人情网从中作梗,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基层财政监督部门的执法行为缺少法律依据,排干扰能力减弱,惩罚措施和力度不够,财政注重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大打折扣,致使一些腐败违法事件发生。

二、对策

1、 提高财政队伍素质。

财政干部要牢记为民理财的宗旨,树立财政监督的政治观念、大局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观念,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同时,加大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国家财政法律制度的逐步增多,对财政执法人员依法理财和监督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当前财政工作的特点,重点学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财政税收新理论、新制度、新法规、新政策,逐渐提高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员的素质,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监督工作创造条件。

2、 拓宽财政监督工作方式。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财政监督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财政监督的工作方式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是财政管理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立足基层财政工作实际,财政监督工作应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转变重收入监督而注重收支并重;转变事后监督为主而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为主,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日常监督上来。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同时,积极配合税务等执法部门,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依法严厉打击偷、逃、抗、骗、漏税行为,作到应收尽收。提高财政监督手段,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3、 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开展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对权力的一种制约,通过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可以促进财政政策、法规、制度正确贯彻落实,要对财政部门内部机构预算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行政行为。二是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实施网络跟踪监督,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监督手段。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财政监督效率。围绕“效益财政”的工作目标,基层财政监督工作要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在拓宽财政监督检查的领域和范围的基础上,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使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和社会监督目标一致,齐抓共管,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找准结合点,相互配合和促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4、 深化改革,依法理财。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重点岗位;监督;有效性

作者简介:宫莉莉(1981-),女,山东栖霞人,山东东营供电公司监察审计部,助理工程师;李建章(1979-),男,山东寿光人,山东东营供电公司监察审计部,助理工程师。(山东 东营 257091)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68-02

供电企业的重点岗位是指直接牵涉项目审批、投资决策、工程发包、资金调配、物资采购等资源配置以及干部任免调配、财务资金管理等有业务处置权的岗位。处于这些岗位的人员时刻面临着廉洁风险,他们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能否顺利贯彻执行,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供电企业重点岗位人员主要是受企业纪检监察、财务审计、政策法规和舆论监督。如何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是企业领导人和职工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找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一、重点岗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供电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管理的辐射面日益宽泛,监督制约机制也相应日趋完善。但某些重点岗位依然存在监督缺位、制约乏力、腐败违法案件频发的情况。通过研究分析身边发生的各类案件,发现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1.对监督的认识片面,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不高

一些重点岗位人员认识不到监督是对自己的关心和保护,对监督有一种逆反心理,认为监督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跟自己过不去。因此,对来自上级、同级和下级的监督只是表面服从、被动接受,甚至想方设法逃避监督。有的在行使职责和权力过程中,自视其高、独断专行,搞“个人说了算”,对敢于监督自己的人反感甚至打击报复,使得权力如脱缰的野马恣意而为,最终滑向腐败的深渊。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与管理融合不紧密

目前,企业还未建立适应改革发展的严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岗位仍存在监督空白点,从供电企业近年来发生的案件看,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企业也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难以超脱出来,使监督机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和力度,监督管理成为“真空”,给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可乘之机。同时一些监督规定深度不够,操作性、适应性、权威性不强,加之制度执行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最终酿成大患。

3.监督组织形式较多,但监督合力不够

重点岗位涉及的点多、面广,有许多是掌管实权的重要领域。然而在对权利监督的有效实施上,重点不突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上级纪检监察机构受地域、渠道、人力等影响,对下级“一岗双责”、风险防控、廉政建设等真实情况的掌握难到位。同时企业内部监督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还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出现多头、交叉、重复监督,或多或少增加了监督成本,影响了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2)同级监督中对其业务不熟,监督中不能完全做到了解深查细纠,导致监督过程缺乏深度;有些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人情、关系”等情况,虽了解真相,但监督不到位,导致监督过程缺乏力度。

(3)下级对上级不愿监督,怕得罪人、怕穿小鞋,对暴露出的问题一闪而过,没有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4)群众监督力度不足,由于党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工作不力,使职工对单位的一些重要决策和情况缺乏了解,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

4.监督者的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发挥好各类监督效能,做到发现问题在先、防范风险在前,需要我们在实际中讲究方式方法,否则监督只能是走过场、走形式。况且,现代企业的监督已不仅仅局限于腐败违法现象,还要对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履职等情况进行深层次监督,没有一定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无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二、加强重点岗位监督的必要性

1.加强重点岗位监督是保证供电企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工作需要等特殊情况下,长期以来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在重点岗位的人不愿流动,一些中层管理人员、物资采购人员、工程招标人员等长期没有任何调整和变动,因而和外界社会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密切联系,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如果对这些人员失去监督控制和管理,会给重点岗位的某些特权思想和个别素质低下者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提供了经济犯罪的条件。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加强重点岗位监督势在必行,否则将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从而影响供电企业发展的进程。

2.加强重点岗位监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突破口

加强重点岗位监督,做到监督管理到位,让重点岗位上的干部职工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供电企业的稳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但在实际案例中也有不少在重点岗位上的干部职工,由于手中掌握了一部分权利和资源,在重点岗位上被“糖衣炮弹”打中,腐化堕落。一旦权利失控和缺乏监督,必然会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防止和限制重要岗位人员滥用权力和,不仅是企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3.加强重点岗位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供电企业针对现行管理体制、制度以及运作程序、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抓住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单位内部仍存在监督管理有较大“盲区”的现象。为使重点岗位监督落到实处,一是有的放矢,针对易滋生腐败的高危区和高危人群加大行之有效的监管力度;二是提高监督主体自身参与监督的能力;三是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角度来规范监督客体的管理行为。

三、增强重点岗位监督有效性的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增强供电企业重点岗位监督有效性的对策。

1.创新教育方式

教育是基础,是前提,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自我教育、专题教育、警示教育、示范教育等。但是一些单位和企业的领导干部不善于把这些好的做法相互融合、贯通,习惯于“课讲了”、“会开了”、“活动搞了”的老一套,适应不了形式发展的需要,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要想切实提高重点岗位人员尤其是管钱、管人、管物的岗位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自律自控能力,努力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1)突出教育的常态化。大量案例表明,一些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就是放松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思想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动摇,走上了不归路。因此,要坚持廉洁教育常态化,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2)突出教育的多样化。实践证明,廉洁教育如果强输硬灌或者空洞说教,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通过采取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职工坐得下、听得进、记得住,在自觉参与中得到熏陶和净化。

(3)突出教育的层次化。加强针对性,是教育活动取得事半功倍实效的必要前提。教育的对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所要求的教育内容也应不同,要不断总结分析各层次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和工作特点,量体裁衣、分类施教。同时,要从领导干部向普通员工延伸,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扩展,建立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2.完善监督体系

监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通过监督既可有效牵制、约束公共权力主体,又可以起到事前防范、防止错误继续运行的作用。多年来,供电企业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效能监察、技术监督等方式,保证了监督的覆盖面。但如何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具有企业特色、融入管理细节和管理过程的监督体系,却是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

(1)支持和保证党内监督。党内监督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有着更直接、更方便、更便利的优势。重点岗位人员要理解、支持并自觉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三重一大”决策、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廉洁谈话等制度,以制度的贯彻执行来排除权力行使过程中潜在的弊端,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支持和保证民主监督。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厂务公开,通过职工代表恳谈会、组织职工代表巡视、建立总经理联络员等方式,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双向沟通交流,保证员工的监督权落到实处。强化用人机制,充分采用群众推荐、投票决制、任前公示等方法,注重考察重点岗位干部和员工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表现。加大重点岗位轮岗交流力度,着力解决少数同志在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造成的各类负面影响,以促进干部队伍整体建设。

(3)支持和保证职能监督。严格落实内部审计制度,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内部专业监督,定期对重大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进源头防腐;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及领导干部履职,深化效能监察工作;高度重视举报反映问题,做到及时调查、及时反馈、及时提醒。

3.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督领导机制,形成上下成线、内外结合的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党内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与职工群众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构建立体、动态、集约、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促进企业运作合法、合规、合程序。

(1)注重预防控制。监督应以预防性控制为主,以查处性控制为辅,针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实施控制时的耗费,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2)注重体制牵制。根据各单位经营工作的特点,设置各职能部门,做到机构精简、流程优化。按照职能机构区分管理对象,划分管理权限和范围,明确职责和分工。通过监督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各监督主体的整体合力。

(3)注重程序制约。建立自成体系的控制程序,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监督始终符合管理的要求,做到既优化流程,又注重程序制约。

4.创新监督管理

供电企业量大面广、业务岗位各异,要实现有效的监督必须因岗制宜。因此,在开展监督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求深求细求实,通过自我管控、部门内控、流程监控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地创新监督方式,从源头上提升预防腐败的能力。

(1)探索建立具有“五防三控”功能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总结提炼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经验,通过“理清职责权,找准风险点,绘制流程图,健全监控制,落实监控法”,强化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管控,源头的弊端隐患。围绕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编制廉洁风险风防控手册,形象展现廉洁风险防控内容和参照标准,使重点岗位人员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各环节潜在风险,增强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组织领导、目标完成、措施落实、流程执行、文化环境等五方面定期开展风险防控工作评价,切实将反腐倡廉建设要求融入岗位、嵌入流程,落实到重要岗位,在加强管理、防范失误、保护企业和干部成长等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

(2)深入推进协同监督机制建设。注重发挥职能部门专业监督作用,通过召开监督联席会议、定期汇报监督情况的形式,做到监督主体高度协同、监督管理深度融合,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隐患、矛盾,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监督管理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原则。监督的标准要明确,监督的渠道要畅通,监督的方式方法要得当,监督的重点内容、措施、评价和奖惩操作性要强,简单易行。二是信息通畅、数字监督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建立信息化系统,迅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变“制度控制、人为监督”为“流程控制、系统监督”,实现重点业务、关键流程的“网上运行、在线监控”,不断提高监督的科技含量。三是依法治企、从严监督的原则。强化监督,严格执法,切实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落实,在思想、组织、管理制度、机制和体制上实现关口前移,从严监督,抓源头、抓大头,实现监督管理的有效和长效。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始终将惩防体系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统筹规划,与生产经营管理同步推进,强化监督制约和风险管控,为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实行重点岗位监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供电企业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的具体措施。国有企业管理岗位众多,要使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监督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创新深化监督举措,全面提高依法治企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使监督工作与现代供电企业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为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刘辉.对国企监督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监察,2010,(6):56-57.

强化内部监督管理篇10

一、突出重点,促进干部监督工作内容的创新

1、强化对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当前对干部学习教育管理还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不少干部对学习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级各类干部任职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目标,通过考试、考核等手段使其达到相应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

2、强化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当前在对干部绩效的监督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在干部个人操行上,只要安分守纪,即使工作业绩差一点,也能进入称职干部的行列;只要班子不出乱子,能够维持过去的,也能进入理想格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误导,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求稳怕乱。因此,在实施对干部绩效监督时,应进行刚性考核,具体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考核内容的科学性。要科学制定考核目标,注重监督干部任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二是考核手段的灵活性。按照目标要求,运用定性与定量、考察与考核、评议与审计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三是考核标准的可比性。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细化量化标准,对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条件下所创造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客观真实地评价干部的政绩。

3、强化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新形势下,干部出问题不再局限于“八小时以内”,而多出在“八小时以外”。为此,监督工作必须拓宽渠道,扩展空间,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在方式上可采取公开考察、回访考察、审计考察、走访考察、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等,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干部的情况。

二、抓住关键,促进干部监督工作方式的创新

1、监督的运行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二是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群众举报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让更多群众真正参与干部监督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

2、监督的运行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化。长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为实现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二是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

3、监督渠道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审察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干部在任虚假繁荣,离任留下窟窿的现象。

三、强化约束,促进干部监督工作机制的创新

1、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由于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党委直接承担干部考察选拔的各项具体工作。因此,党委必须紧紧抓住干部工作的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把好“入口关”,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选。同时,建立干部预警教育制度,定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群众反映较大的干部进行重点谈话诫免,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坚持会前过堂、会中参与、会后督查等有效措施,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推行实施普通党员列席旁听党委民主生活会做法,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氛围。

3、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力求产生监督管理的叠加效应。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联合考察干部,便于实施对干部的全面监督。与宣传部门联合,便于实施对干部的舆论监督。与司法、审计等部门联合,便于实施对干部的司法监督、审计监督。

四、立足长远,促进干部监督工作制度的创新

1、建立党委议事制度。党委担负着管理干部的重要责任,应定期召开党委会(或常委会),专题研究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坚决克服重提拔使用轻监督管理的现象,切实解决好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特别是要研究解决好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的问题。同时,要为那些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事业心强、工作力度大、得罪了不少人的干部撑腰壮胆,形成干部监督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