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十篇

时间:2023-07-13 17:30:40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1

一、对“三重一大”问题决策程序不够规范,重大事项执行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部分单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关键控制点和决策环节不严密,执行上级有关规定不够严格,导致有的领导干部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不够民主、科学。从审计情况看,某些单位重大投资事项、大额资金的拨付未见行政负责人办公会议记录,也未见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议记录,存在“拍脑门”决策的现象。某些单位对重要资产的处置,也未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未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

二、所在单位收支不实,虚增或隐瞒利润。审计中发现,某些单位基于任期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需求,存在转移收入、虚列支出、收入支出不入账等现象。如有的将单位临街门面房房租收入账外循环,留作日后福利消费;有的企业将所属控股公司收支盈余不合并会计报表,造成国有资产收益被隐瞒;有的虚列会议费用、餐费,将资金转作他用等。

三、任期基本建设规模扩大,而自筹基建能力有限,导致挤占、挪用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发现,部分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资金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

四、资产管理薄弱,侵害国家利益。主要表现在:一是购建的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二是部分固定资产因存在抵账、非货币易等,来源渠道混乱、手续不全,未及时评估其真实价值,长期账外存放,不作财务处理;三是部分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账实不符情况严重;四是部分单位国有资产长期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无偿使用。

五、对下属单位监督管理不到位、不严密。审计中发现,某些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对下属单位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无法保证对其重大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兵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笔者认为应及时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应划清经济责任主体任期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按照“稳健性、客观性、全面性”的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二是建立必要的公告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全面地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其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

三是建立有效的警示机制。应抓住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增强干部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有利于领导干部普遍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能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勉的重要内容,可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2

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应进一步强化程序和证据意识,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依法规范实施。

一、强化程序意识。根据《审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在履行这一程序时,首先,审计通知书中除写明其基本要素外,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在通知书中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在审计进点时提供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报告和审计所需要的资料,并要求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同时审计通知书应当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使其明白,经济责任审计,除对单位财政(财务)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外,还将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让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充分享有“知情权”,这样,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才能很好地依法配合审计工作。其次,审计人员在审查会计资料或者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审计执法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做到程序合法。第三,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按法定程序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征求意见。如果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异议,则应对回复意见进行核实与分析后,据实调整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并对回复意见是否采纳作出书面说明。第四,符合听证告知条件的,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告知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如果其要求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除上述主要法定程序外,还有其他审计机关内部的有关程序也必须严格遵守,如:按照审计署6号令的要求,开展审前调查、做好审前调查记录、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写好审计日记、严格执行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等。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

二、强化证据意识。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应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因为,根据《审计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审计机关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后,必须出具结论(即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不能审计过后一走了之。

特别是如果涉及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审计核实结果进行认定和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时,应更加慎重,这就必须在合法取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评价和处理。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取证” 。即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能够充分证明查出问题事项的直接责任人,能够充分证明领导干部对此问题应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相关资料不能证明责任事项的,应附加其他有关证据。特别对领导干部个人应负的直接责任应逐项取证,对没有进行“责任取证”的问题,不得划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二是审计证据应当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三是一定要在出具结论之前取证,若作出结论后发现证据不足再补取证据,就违反了《行政处罚法》“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四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评价和责任界定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留有余地。五是审计人员应依法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这是每一个审计执法人员的法定义务。

总之,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审计法》及有关法律规定,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就能够避免审计风险,做到依法行政。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审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8—02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就是要把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要把强化监督、完善制度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大干部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促进高校干部的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四个特殊性:

1.审计目的特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2.审计对象的特殊。高校的经济责任的对象是特定的人,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是由人而事,而非由事究人。

3.审计程序的特殊。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报送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委托审计的部门。

4.审计内容的特殊。高校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范围是由被审计者的职务任期决定的,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二、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来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政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监督、评价、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也因此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学校广大干部也是一种教育和警戒。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全面推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那些无视财经纪律、违法犯罪的干部,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审计质量,促进高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量化、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的审计数据资料来评价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为高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新时期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思路

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纪委八届五次全会、审计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等文件精神,结合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新时期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协调机制。经济责任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作为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展工作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积极参与配合,这就决定一定要取得领导重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对此,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形成审计、组织、人事、国资和财务在内工作明确,协调配合高效运转,整体联动的运行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分管人员,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2.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推行审计公告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一般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日常协调工作由组织部、审计处共同负责。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1)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2)指导、检查、协调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3)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4)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与问题;(5)在审计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进一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的风险;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校园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校师生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3.完善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资金、资产、资源安全、完整,并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保证措施和业务程序。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教职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在工作实践中,对学校教务、招生、科研、财务、资产、基建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要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

4.完善不同职能部门的评价体系。高校要正确评价领导部门的经济责任,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客观的评价体系。(1)规范审计的评价范围和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任职期间经济方面的应付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评价工作业绩时不要过多评价非经济方面的,应紧扣审计评价范围和要求,客观、公正、谨慎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遵循重要性原则,尽量避免领导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和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业绩。(2)区分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内容。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同,对评价的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对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主要关注本部门财务收支、预算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对教务、招办、科研和财务等的被审计对象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对有经营目标的应注重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期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主要评价指标有: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包含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额等指标评价。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定量评价直接引用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能比较客观真实反映经济行为的本身,既直观明了,又可防范审计风险。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应用审计调查取得的数据和事实,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成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主要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真实性及合规性。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四是分析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

5.完善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管理。组织部门在干部的调整、换届、任免时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纪委要充分运用干部经济责任中发现和查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抓好干部的廉洁自律与党风廉政建设,加大监督查处力度。财务部门应按照审计发现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有针对性地加强财经的法制的管理,按照审计意见、审计决定落实好整改措施。审计处应按照审计的相关依据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帮助审计对象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经济操作程序,促进学校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学校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中先进做法和发现的问题分别给予通报表扬和严肃处理,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

6.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队伍的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尤为重要。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把握和更新国家的经济政策、政策方向,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应定期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自觉的学习,在审计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进取。三是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良好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保守秘密、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作用,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4

一、加强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实施

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保障,是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快速发展的基本途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讲,不仅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规范,也对审计中风险的预防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强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实施,提升相关法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提高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在《审计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但在其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件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认为,一方面可以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法定审计工作的重要实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有关原则的规定,结合其自身发展状况,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制定、修改与完善,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考核的必经程序,加强有关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重视。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性,为了更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政策性水平较高,业务技术水平精湛和综合能力分析较强的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审计队伍建设,并注重后续人才的重点培养,拓宽培训渠道,并严格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实施。由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以及工作的特殊性,而且,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实务相对强大的发达国家,在此方面,按照不同的审计类型,成立了不同类型的的职业审计协会,并实施了审计师注册制度。笔者认为,适当的建立注册经济责任审计师考试制度,一方面可以选拔更为优秀的经济责任审计师,另一层面有刻意整合社会的审计资源,从而整体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素质。因此,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师,通过重点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审计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不断更新,来加强对有关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既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及核心审计技术,又能熟练应用各类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审计人才,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依法审计的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缓解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人员资源的紧缺,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积极推动审计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我国,虽然理论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说,成效不太显著,针对我国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尚未全面构建,由于其法律法规政策存在滞后性,强有力组织保证的缺乏性,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性。无论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和目标来看,还是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发展需求出发,都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体的、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性质不同,预期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使的在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审计基础,寻找不同责任和各个单位性质之间的共性,来构建一个从整体上可以与各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对各单位制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对不同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统一的、严格的、科学化的审计评价,在针对特定部门领导干部在关键等细节之处进行处理,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人员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科学有效的进行。

四、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来促进审计的权限

通过采取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式来加强审计的权限。一般而言,领导在任职期间,承担的责任往往多于离职期间,但是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可能对于经济责任的审计仅仅限于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时,也只分为主管负责和直接负责两种,为此,我们应该根据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评价,还要通过对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来对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评价,也不能照搬过去陈旧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工作中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一定要保持严谨、公正的审计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科学化的进行,让政府转变其自身的工作职能,做到审计评价工作与内容的一致性。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5

一、当前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现有的内审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及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我国内审机构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以来,经过广大内审人员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但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等方面仍然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在内审机构的建设方面,还缺乏高层次的法规约束,内审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当局对内审工作的认识程度。当前一些单位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审机构建设滞后。人员配备不足,有的单位内审机构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内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在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还有许多单位内审机构被撤销或合并。在人员素质方面,各单位内审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老化、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差、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以及审计结论易被单位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左右等现象。这些情况严重了内审机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缺乏完善的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对干部的考核、使用,关系到对当事人经济责任的鉴定,风险大、质量要求高,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审计准则及执业规范体系,规定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提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专业标准,明确内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现在审计方面已经出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准则也正在逐步完善,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影响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3、内部审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机制和质量保障体制。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必须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除审计准则及执业规范外,还要求建立完善的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和质量风险控制机制,为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内审人员出现审计质量问题,应当负有什么责任,如何追究,目前尚无明确规定,造成内审人员在审计中权力不清、责任不明,审多审少一个样、审好审坏一个样,缺乏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这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相适应。

二、内审机构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为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完善内审机构,提升内部机构在单位中的地位。

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并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对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应享有的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以法规形式予以明确。各部门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切实提高认识,从依法治国的高度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当作内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凡符合条件的部门单位,都必须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充实内审人员,以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2、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内审队伍。

责任审计工作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技能精、作风过硬的内审队伍。具体措施是:一是提高内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认真中办、国办《暂行规定》及有关地方性法规文件,深刻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使内审人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要强化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培训制度,使内审人员熟练掌握、审计、财务管理、准则规范及相关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应通过、考核等方式选送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当前的内审队伍中来。

3、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资格认证制,保证审计人员具有与其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审计质量要求高、政策性强、审计风险大,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建议对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审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考试、考察等,选拔参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审人员,规定必须达到一定条件的人员才有资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和风险责任机制的建设。

有关部门要参照《审计机关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准则和执业规范体系,对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审计质量管理、职业纪律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等做出明确规定,为内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将内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出现营私舞弊或失职等行为,应对其所造成的审计质量负何种法律责任。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6

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抓实抓好,**市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计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为廉政建设和干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办法》,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五部门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市、县两级机关积极联系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经常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方共同参加,加大了审计力度,提高了审计威信,初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规章制度。为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管理,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市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委托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细则》等,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规范审计程序。为了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每年年底,各部门定期衔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确定审计对象。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查阅财务帐目及有关资料,对发现的疑点逐一核实,将查证结果予以登记。实施审计后,经过综合汇总撰写审计报告,然后,如实向领导做好汇报,对经济责任问题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严格审计纪律。要求审计人员自觉恪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和审计人员守则。对工作不负责任、搞人情审计和以审计谋私的给予严肃处理。

(五)提高审计效率。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对地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对部门领导的审计与行业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而,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委托过于集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了审计效率。近三年来,共确定审计项目188个,审计县、科级干部169人,审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4人,查处违规金额6320万元。

(六)运用审计结果。市委把对领导干部的组织考察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区县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安排使用干部时充分运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结果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大。有些区县组织、纪检(监察)、审计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年初未能协商制定出较为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的年初虽有计划但在执行中变动较大,临时交办、委托的审计项目较多,致使审计对象随时增加,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较差。有些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认识不明确,对接受审计监督不理解,有怨言,不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有些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先离后审”、“边离边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在领导干部职务变动后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造成审计工作和用人工作相脱节。直接影响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受经费等条件制约,审计人员培训和业务交流机会少,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沿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一定制约。

(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评价体系不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细致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特别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深查透,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定性和评价。如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涉及的经济指标较多,除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和主要经济指标外,部分综合经济指标需要反映但又无法进行审计和一一核实,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宣传不够,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办和国办早在90年就作出了明确规定,2000年又对进一步加强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再次进行了强调。但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宣传不到位,有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不明确,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搞形式,走过场,找麻烦,以致于出现抵触情绪和不配合现象。

(二)协调沟通不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发挥联席会议作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有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各行其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致使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制度完善不够,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有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在执行财经纪律过程中,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有些单位在决定重大项目时没有形成可供审计参考的依据,责任不好划分,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对审计对象本人也很难给予准确的评价。

四、关于规范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对策

加强干部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稳定,对于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监督的一种形式,是确立或解脱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一项制度,是识别和考察干部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把握和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明确这一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人员正确地实施审计,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经营)等领导责任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其目的有三:(一)正确运用审计参数,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经营业绩及廉洁自律情况;(二)强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促进提高干部工作效率;(三)为正确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审计内容主要是运用审计手段确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内容应包括代政府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划转、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债权债务情况;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配发的办公用品登记管理使用情况;本人主要经济责任及其它需审计的情况。

二是要正确把握审计的对象和时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审计对象主要应包括市、县(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下属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乡镇长(主任)及直属单位、所辖行政村的主要负责人;市、县(区)属国有、集体企业的法人代表。以上干部在意向提任、调任、退休、轮换、辞职、辞退、解聘、机构裁撤合并等任前或离任前,都要由组织部门安排进行审计。

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要严把“三关”。一是任前审计。对有调整意向的干部,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机关,提前一段时间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认真分析干部的经济责任、政绩大小和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干部用与不用的重要依据,避免任用干部失查失误。二是任中审计。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结合组织部门的年度考察、考核,同时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任中审计。三是日常审计。结合审计部门的年度审计计划,在调整干部之前对拟提任和调整的干部提前让审计部门按收财务支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通知书直接对单位,审计的单位数量适当扩大,组织上重点利用拟调单位的审计结果识别干部。

三是要辨证地分析和运用好审计结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正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又考虑形成结果的多方面因素,恰如其分地认定干部的实绩和经济责任,并结合其它考核情况,慎重地作出处理。对于审计中发现地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联系,交流情况,互通信息,搞好配合,研究处理意见,形成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的整体合力。经审计认为工作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出面谈话教育,打招呼、敲警钟;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予以诫勉;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该调整职务的调整职务,该降免职的降免职;对严重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安排使用干部时充分运用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较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

四是要以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契机,加大学习宣传力度。中央颁布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考察领导干部工作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规定,从近两年的审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应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抓紧抓好。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8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20**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XX县和XX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XX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南》、《XX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能。专门批准审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审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审计范围和审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审计人的命运前途,审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一是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突出了对责任的审计,对人的评价;二是针对审计内容的转变,在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对经济管理行为、重大项目决策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的变化情况的检查;三是针对审计程序的特殊性,突出了人性化特点,审计部门从下发审计通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都坚持与被审计本人见面,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双重送达,双重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被审计人的意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合理。

(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审计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审计效率,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各专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审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审计资料,建立审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审计压力。二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五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选择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以便在领导干部离任时,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成果在抽查确认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量相对集中的时候,组织抽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交叉组成审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侧重点。在具体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从审计内容、审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审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审计为主,资产负债审计为辅;二是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审计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三是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审计,必要时我们还要抽查其部分下属单位;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的审计,主要审计其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审计为主。通过制定不同的审计方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使审计结果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体、更形象。

(四)坚持实事求是审计,做到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事求是审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四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带主观成份,以写实手法做出评价;二是准确性原则,即审计评价用语准确,不用修饰语言,不评价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全面分析审计结果和事实,不用单个事实或指标评价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四是对比性原则,即根据净资产接任前后对比变化进行评价。以此来把握好审计评价“越位”和“缺位”的尺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

(五)深化审计内容,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干部考核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增强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中,一是注重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乡镇财政和有经济指标的单位,通过纵向与接任前和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横向与同行或相似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二是注重清理资产家底,特别是净资产与接任时变化比较,以此来衡量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工作成果;三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此检查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一一进行评价。使审计报告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三、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管和权力监督制约作用

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做好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关键。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情况和查出的问题,深刻研究剖析,及时完善相应措施,堵塞漏洞。

一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使用上的把关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把用人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由组织部门将其列入每位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考核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运用审计结果,对业绩突出、遵守财经纪律的干部予以提拔任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况进行调整交流或降职,以避免用人上的失误。如在20**年县区合并之初,审计机关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提交了?篇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使区委、区政府对?名科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参考审计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合理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平级交流,对?名领导干部降级使用。

二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办案件上的先导任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审计执法力度,认真对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行为进行分析,时刻注意发现案件线索,并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先后对?名领导干部进行调查,?人受到党政纪处分,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审计机关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如:

三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教育管理上的警示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警作用,能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有效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作用,更好地教育干部,我们还对审计中发现有经济问题的领导干部实行了谈话制度。对一般性的问题,由组织部领导及时找该同志进行诫勉谈话,打个招呼,提个醒;对问题较多,但仍够不上党政纪处分的,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一起进行廉政谈话,讲清危害,敲响警钟。几年来,先后对?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名干部进行了廉政谈话,有力地促进了觉廉政建设。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9

1.经验教训促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这些年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对外投资只管投资不问效益;盲目对外投资或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到位,成本利润不实,固定资产帐实不符,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收入;基本建设方面,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及内容,基建超计划投资;违规从事金融活动,乱集资,乱借款,乱担保,乱抵押;专项基金被挪用,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个别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不明确,学校对下属单位管理不力有关,为此,学校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这些教训促使人们反思,加强财经管理必须将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和监督落到实处,明确经济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增强其自律意识,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搞好廉政建设尤为必要。

2.高校的发展呼唤经济责任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家增加了对高校的投入,使高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招生规模的扩大,成人继续教育的蓬勃兴起,科学研究项目的增加,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校办产业迅猛发展……所有这些,都给高校注入了活力,增加了经济实力。高校不再是单纯的事业单位,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开展对外投资、合资、合作、租赁、创办经济实体;资金运用上涉及了教学科研、产品生产、后勤保障、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等。高校大量的经济活动,要求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财经管理和监督制度,而建立完整的任前把关、任中监督、离任审计的干部管理制度,促使其认真履行经济职责,保障高校良好的经济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发挥内审作用,积极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

1.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1994年颁布的《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1995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审计的事项中包括“经济责任”;原国家教委1996年的《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教育内部审计机构应审计的事项中包括“所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原国家教委1997年的11个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中《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对高校有关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程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了两个暂行规定后,去年又了中办发[2000]16号文,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00年7月三日起实施的新《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责任制,强化内部监督,提出了开展内部审计的要求;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签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几点意见》,明确了经济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措施,“要利用内审力量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制度”。综上所述,高校内审机构是高校内部监督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帮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开展的不可替代的部门。这些法规和规定的颁布实施,为高校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依据,也对内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学校财务、校办产业、基本建设、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校办企业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因调动、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上述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共同的内容主要有: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不同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1)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的合规性;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及有关会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有无私设“小金库”、滥发钱物等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2)校办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企业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情况;企业收益分配情况,能否及时足额纳税,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向学校上交有关费用和利润;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3)基建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有无任意改变建设项目计划和内容,是否超计划投资;工程招标、承包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严重超概预算工程项目和长期延误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否真实、合法;基建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4)后勤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如何,有无乱收费、乱集资或截留、挤占、挪用学校经费和其他经费的问题;有关合同、协议是否合法合规,有无损害学校权益的问题;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5)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收人和支出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是否真实、合法,各项支出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所办产业和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盈亏状况如何;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正确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从政治高度来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统一思想,积极行动,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同时,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要求高、风险大、困难多的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审计风险,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

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上,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过高估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把对干部考核和考察过多地寄托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在宣传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同时,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角度来认定其经济责任,而非全部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被审计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执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被审计人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全部手段。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从当前审计实践来看,由于以前没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财务制度不完善,先天不足,前任朱作审计,现任责任不明确,前任与现任领导、企业负责人的财务基数不明确等因素,给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范围、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等,使之制度化并加以固定。在此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其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其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篇10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来,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在审计规范制定、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质量控制措施的采用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修改了新《审计法》,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二是采取有效方法提升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部分单位建立了质量考评制度、审计主审负责制、差错追究制,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风险防控。虽然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标准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审计环节控制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方案制定不科学。部分审计人员往往重经验,轻审前调查,以致审计方案编制粗糙,对审计工作无指导作用。二是编写审计工作底稿随心所欲,编写内容不完整,审计证据罗列不充分。三是撰写审计报告不规范,问题反映不深刻。

(二)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审计质量控制主要靠制度,没有制度就无法控制审计质量的结果。但是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一是已经建立的制度落实不力,法规约束力不强;二是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考核制度。

(三)审计质量控制手段落后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采用内部互查和分级督导复核的控制方法。内部互查难以客观公正,致使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而采取分级督导复核的方式,由于审计机关人少任务重,三级复核也只是停留在书面,没有付诸行动,流于形式。

(四)审计结果运用不理想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把审计结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中,即从审“事”入手,以评“人”告终。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存在着“处理难、落实难”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缺乏法规保证。

二、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审计环节控制,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和后续工作的质量控制。其中,要强化对以下审计环节质量控制,做到主次分明。

1.充分开展审前调查,合理编制审计方案。调查过程中可以采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查看、召开中层领导座谈会议、走访有关监管部门及其他部门等方式。调查结束后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审前调查报告。然后审计组要根据审定后的审前调查报告及时规范地编制审计方案。做到审计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方法明确,审计组成员分工合理等。

2.规范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牢固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七要素,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二是要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控制。对审计底稿的复核应着重把握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要附列审计证据。取证材料要系统完整。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对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行跟踪取证,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不遗漏。

3.规范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最后产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实现与否和审计成果的体现。一是要严抓审计报告的文字质量控制。二是要严格审计报告质量的程序控制。三是要加强审计评价质量控制,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二)推行长效控制机制,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加强落实已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目前部分单位已建立了审计主审负责、差错追究,审计承诺等制度,但是普遍制度落实不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力。因此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必须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制度;在抓好落实已有制度的同时,要针对新时期、新情况对审计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使审计质量工作实现经常化、法制化、规范化。

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考核制度。审计机关应对已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评估考核,评估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审计质量考核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系统科学、公开透明和前后对照的原则。必须强调落实,避免流于形式。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它不仅包括“追究制”,即有错必究,也应包含“质量责任”。

(三)探索有效控制手段,改进、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1.质量环节控制法。将审计过程划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和总结经验五个“质量环节”。形成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有效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2.区域控制法。对两个区域分别实施详尽程度不同的控制,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以确保审计质量。做到全面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

(四)重视审计意见落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任何审计的目的都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使审计结果进入干部管理使用的决策领域。

1.把审计结果的运用作为党管干部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定期听取审计部门关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汇报,分析情况,提出建议,把审计成果和干部考核挂钩,综合评价领导干部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