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基本技术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4:35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1

关键词:急救培训 高中 体育课堂

浙江省普通高中的课程深化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普通体育课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体育课授课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化,让更多的中学生享受到了运动乐趣,提高了体质水平,增进了身体健康。但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学生急需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掌握了系统、正确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将为中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福音。

一、普通高中意外伤害现状

1.普通高中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与运动相关的意外最为常见

现在社会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高,不仅是社会,还有高校和中学也尤其多,其原因很多,关键是中学生身体状况近于成年,年轻力壮,活泼好动,是各种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那些速度快、强度大、技术难度大的活动,更是中学生的最爱,但也因参与这些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增高。如近几年宜昌四中13岁中学生在运动中猝死,延安四中高三学生在寝室中猝死,哈尔滨一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猝死,山东泰安两名中学生课间操猝死,东莞某初中学生在早操中猝死等。国内有学者对学生的猝死原因也做过调查,自2001―2007年,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考试中8例,军训中3例,学习、实验、考试(体育以外)中4例,日常活动中3例,头部受到球击2例,旧疾病急性发作3例,其他2例。34例猝死病例中,在军事训练、体育考试或比赛发生的猝死有11例(约占总数的1/3),可见运动负荷是猝死的高危诱因。还有3例是在白天一般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这些学生除有少数可归于过度劳累、紧张等,大部分诱因难以确定,所以,做好急救工作至关重要。廉才曾调查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高一、二部分酷爱运动和本校各运动队的200名学生,年龄在16―19岁,男生179人,女生21人。其中有运动损伤达到100%,急性损伤192例,占96%,慢性损伤8例,占4%。对抗性越强的项目,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从这些调查中可见,运动中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运动创伤急救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2.中学生自救意识缺少,急救技能偏低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人体出现意外伤害时,能迅速进行操作以减轻伤者病情、保全生命的医疗技术。意外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如能拥有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即刻对伤者施与救助,那么对某些严重的伤者来说就意味着生命能得以延续。但常常是当意外发生在身边,目击者不是被吓呆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什么也做不了。有学者调查发现,紧急情况下,如患者无意识后的救护措施、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暴力伤、高空坠落伤、游泳时腿部抽筋、游泳时呛水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自救及互救正确率均较低。魏穗霞等调查了体育专业学生的三种急救能力――基本急救能力、运动性疾病急救能力、意外伤害事故急救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这三种急救能力都很低,特别是后两种。从学者的调查和分析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在碰到意外时都没有较高的自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技能,更不用说中学生。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曹若湘等对北京市549名中学生进行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培训后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83.3%的学生急救知识正确率和培训前相比都有所提高,接近50%的培训对象认为培训内容难易适中,表明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说明中学生参与式急救培训效果显著。这与参与式教学符合人类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中学生在参与中使其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通过表达和交流、合作与探究,利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新知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不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运动意外急救能力都急需提高,所以在我们高中的体育课程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急救能力会明显提高。

3.中学生实施急救的意愿需要教育来提高

虽然有调查表明95%的受调查大中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急救知识,但张军根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对陌生人实施急救技能特别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意愿程度最低,作为中学生更应该不会有所提高。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学生缺乏急救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不敢实施救援,也不能准确判断救援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第二,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了急救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由多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徒手心肺复苏技术。这一技术复杂且技术性强,是快速、有效挽救生命的好方法。但任何技术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实施,更何况是这种在紧急情况下实施、救人于危难的技术,没有十分的把握,肯定不会有人愿意贸然行事。而要想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正确运用,必须有专业培训、反复练习。从这个角度可知,建立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是相当必要的。其次,“男女授受不亲”、“不出头”、“不惹事”等落后观念,也是横在学生心里不易逾越的障碍。所以加强急救的科学性、重要性宣传也是推广急救技术不可少的工作。其实中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如果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急救培训过程中运用车祸、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等伤害事件作为实例进行讲授,一定成效显著。试想有谁能在看完汶川地震中援救人员有效运用急救知识挽救同胞的生命而仍然觉得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是难为情的事呢!

二、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及优势

1.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但由于普通人群对意外伤害存有侥幸心理,自救互救观念缺失,把自己孤立在抢救病患的人群以外,很多可挽救的生命错失了最佳救援期而离开人世。每次这种情况的发生都让人心痛不已。中学生作为运动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外伤害发生率高,特别是运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教育改革一再提出要提高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目的,但是高中体育课仍然重运动技术、项目水平的提高,忽略了体育本质――体育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对学生终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增强体育的本质教育,加强体育的实用性,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所以将急救培训引入体育课中,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让体育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高中体育课引入急救培训课程的优势

(1)教学资源保障

高中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较为完善和先进,尤其是我省的课程深化改革中,课程的大面积开设以及走班教学的实施,全面配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还有就是教育系统红十字会每年举行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了充足的设备资源,大大提高了实践的机会。

(2)师资保障

在现在的普通高中教师配备中,对于体育课堂中引入急救培训,体育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都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历,是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二,体育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都系统地学习过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其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其四,高中体育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历和工作年限,遇到的运动意外较多,对运动损伤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其五,经数据统计,学校派出进行急救培训的老师当中有80%的是体育教师。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如何把急救培训引入到体育课堂

1.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可把最基本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作为急救培训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是向成年人的过渡点,对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已经趋于成年人,所以要让中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术,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可为教育系统红十字会组织的师生救护比赛提供优秀的参赛队员。具体内容见表一(参照国内已有课程设置[8]以及国外EMT培训内容和国内有关公众自救培训内容):

内 容 授课(课时) 实践(课时)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 1 2

四大技术操作 2 4

常见危重病初级救生 0.5

2.教学手段

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零星急救知识是从电视、书本和他人教导等多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不规范、不全面。急救课程的设立应将所有内容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制作成教学PPT、教学视频。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又满足了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也能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实践操作

要将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所观看的PPT、视频内容用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的止血、包扎、固定等重要的操作技术在实践课上要作为重点掌握内容加强训练,让最重要、最常用的急救技能在高中学生中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江苏省民办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0-42。

[2]康才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0,193-194。

[3]吕旺盛 张克明 林冰 等 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的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07,(8),1269-1271。

[4]魏穗霞 徐小华 邓春梅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9),109-111。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404。

[6]曹若湘 等 北京市549名中学生参与式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效果评估[J].中国学校卫生,2014,4,(31),415―418。

[7]张军根 等 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意愿的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8,10,1111-1113。

[8]费国忠 蔡晓峰 刘艺林 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11),676-677。

[9]Zeumer H1Fibrinolysis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nervous system.In: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ew York:Raven,1992,1411.

[10]包和《急救护理技术》与《体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260-260。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2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已成为我国城市中排名第5位的死因[1]。严重创伤致死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于意外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能存活者为数极少;第二个高峰期可出现在意外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专家形容这段时间为“黄金时段”[2],而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关注的是第二高峰期急救时间的有限性。因此,早期实施快速、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49例,均按抢救预案流程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设为观察组;将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前身体均健康,按AIS-ISS伤情评分标准,评分>16分,均需入手术室或入院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严重创伤后2h内经抢救无效而在抢救室死亡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及AIS-ISS伤情评分<16分者不列入本组病例当中。

1.2方法观察组:采用抢救预案链式流程[3]即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等,制定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立即启动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由3名护士配合医生共同完成患者生命支持的处置,做到分工明确。护士甲快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后立即给予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患者有通畅的气道及保持正常的通气和给氧;护士乙全面快速建立大静脉补液通道,并配合医生完成深静脉穿刺,以保证机体维持基本的灌注,为确定性救命手术创造安全的全身灌注;[4]护士丙全面对患者进行伤情检查,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以及其他急救处置,连接各种监测仪器,动态观察病情,完整记录抢救经过,并做好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最大程度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以确保在“白金10min”[4]内完成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在“黄金30min”[4]完成高级创伤护理内容。经紧急救治后启动急救绿色通道,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告知对方患者病情,使其能提前详细了解病情,及时制定检查及治疗计划,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诊断及治疗,以保持检查治疗及监护的连续性。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护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救治。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抢救方式进行救护,即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急诊处置和术前准备,专人护送做相关检查后入手术室或入院,在人员安排上根据护士长排班按需操作。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基础生命支持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或住院准备完毕时间)[5]、抢救成功率(即入院或入手术室时病情稳定、减轻、无加重)评定抢救效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49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15min,平均为(13.26±1.147)min;对照组58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25min,平均为(23.29±1.5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36.89,P<0.001)。观察组49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30min,最高为42min,平均为(36.40±3.78)min;对照组58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55min,最高为74min,平均为(63.16±5.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28.86,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45例,死亡4例,成功率91.8%;对照组抢救成功43例,死亡15例,成功率74.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校正χ2=4.55,P<0.05)。表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3.1应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必要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凶险,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操作,以气管插管、紧急静脉通道建立、制止活动性出血和妥善固定防止再损伤为急救技术4大要素[6],体现的是“时间就是生命”。而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是根据链式流程进行制定的,预案的有效运行正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到及时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使评估和抢救生命同时进行,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真正成为生命绿色通道,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及时、准确的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完整地记录抢救过程,也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

3.2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实用性本研究中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即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流程,具有简明、便于记忆和操作等特点,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将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优化整合,能在“黄金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及时实施急救护理从而缩短抢救时间。观察组中基础生命支持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成功率却明显高于后者,说明了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优越性,同时在抢救中各护士分工明确,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做到有条不紊,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外科急诊收治的危重腹部创伤手术病人100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2±12.8)岁;实验组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5±12.6)岁。术前诊断:两组闭合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32例、34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并脏器破裂分别为18例、16例;入院处休克状态分别为18例、19例;合并胸部外伤分别为8例、6例,合并骨折分别为12例、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主要疾病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急诊手术绿色通道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全部实施干预性护理。护理干预措施根据目前有关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急诊手术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护理体会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文献[2.3.4]来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入下。

1.2.1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⑴手术室全体护士在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组织下定期进行知识培训,如腹部的解剖,易损伤的部位,损伤后出现的病理生理特点,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各种急救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熟悉腹部手术全过程、以便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及物品,配合医生手术和急救。根据以往的手术和抢救经验,制定急诊腹部创伤手术抢救配合程序。⑵对腹部损伤手术使用的特殊器械定期护理、保养,妥善保管,处于备用状态。了解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和原理,熟悉使用方法,熟练配合要点。⑶针对重症急腹症急诊手术术前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手术风险的特点[5],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风险,制定相关风险的控制措施,学会跟病人及家属沟通技巧,争取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理解、支持。

1.2.2 人员准备: 接急诊科或病房电话通知后, 问清病人病情、年龄、性别,立即通知麻醉师,启动手术绿色通道。值班的两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高年资的护士马上安排手术间,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和空调,准备好手术及抢救所需用物。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 m in内到位; 另一名低年资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负责与急诊科护士交接手术患者,将手术准备时间缩短到最少。

1.2.3建立静脉通道: 以娴熟的操作迅速建立最少两路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进入体内的有效途径,协助麻醉医生快速完成气管插管, 立即打开急救所用的物品。

1.2.4分工明确、密切配合: 新老护士搭配,老护士临床经验丰富、判断准确、动作敏捷,各项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老护士带着新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会忙而不乱, 能做到急、快、稳、准。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统计完成,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3结果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后,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休克发生率降低,2h内手术率和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4讨论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4

[关键词]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

灾害是指对于人员及经济的损害超出地方资源范畴危机应对的危险性事件[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矛盾加剧,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发生日益频繁[2],灾害救援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灾害医学救援既不同于单纯的院前急救,也不同于院内急诊和ICU,灾害现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及时高效的应对行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才能防止和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为患者后续的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外的灾害医学救援体系中,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可利用军队医疗单位和特种救灾队的医疗资源积极投入救援[3]。和平时期,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明显增多,而卫勤分队具有医疗、防疫和心理干预等职能,参加各种灾害医学救援是检验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4]。作为灾害医学救援的突击队伍,卫勤分队掌握院外现代医学救援的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急救技能专项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尤显不足[5],这必然会影响救援效果。另外,我国灾害医学虽然进入院校教育,针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在普遍开展,但大多注重灾害危急重症救治理论讲授,缺乏救援组织和救援能力系统训练的专业规范以及实战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本研究拟构建突出灾害医学救援特点的、注重卫勤分队灾害救援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训模块,以提高应对迫切救援任务时的救援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遵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以及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20名专家进行访谈和咨询。专家基本情况:①年龄:<40岁3人(15.0%),40~50岁11人(55.0%),>50岁6人(30.0%);②学历:博士13人(65.0%),硕士5人(25.0%),本科2人(10.0%);③职称:正高级11人(55.0%),副高级7人(35.0%),中级2人(10.0%);④工作年限:10~20年5人(25.0%),21~30年15人(75.0%);⑤专业领域:临床医学8人(40.0%),军事学5人(25.0%),医学教育4人(20.0%),管理学3人(15.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的筛选

运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初步拟定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①文献回顾:通过数据库检索10余年来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发展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②专家访谈:选择关注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并参加过汶川地震医学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等任务的专家,就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构建进行访谈;③比较研究:通过前期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各院校、培训机构的灾害救援培训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讨论,拟定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包括培训形式、专题设置、具体内容三大板块,同时对各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2.2培训模块的确定

在前期形成的培训模块草案基础上,结合本院野战医疗所现行灾害救援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形成咨询问卷。通过邮寄、E-mail、亲自发放问卷等方式邀请上述20位专家对模块设置进行评价及建议,并设有修改意见栏和需补充项目栏,专家可对各条目指标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采用Excle2010、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三大培训模块。

2研究结果

通过系统研究,课题组构建完善包括专题理论培训模块、仿真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评估模块三位一体的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实战化培训体系。

2.1专题理论培训模块

包括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与管理、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灾害医学救援中批量伤员救治、个人防护、灾害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批量伤员伤情评估与检伤分类、各部位创伤早期规范化救治、多发伤的救治、烧(创)伤患者早期规范化救治、中毒急救这10个培训项目。

2.2仿真技能训练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场救援技能模拟培训,包括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培训;二是后方综合救治,包括烧(创)伤手术救治虚拟仿真培训、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2.2.1灾害医学现场救援模拟培训

2.2.1.1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

在灾难现场或战场背景条件下,伤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搜寻、急救、后送是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6]。结合本院参与的“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贵州冰冻雪灾、西非抗击埃博拉等实战灾害现场作为背景模拟灾害救援现场环节,现场搜救、自救、互救培训通过声、光、电等营造弱光、狭窄空间等真实救援氛围,同时大量使用医学模型,并通过伤情化妆技巧等专业技术,模拟伤员的特殊和不同伤情等,通过对灾难现场仿真“伤员”的救治,突出实景化现场[7]。

2.2.1.2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

通过环境设定、模拟人等,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进行预编程,建立伤情数据库,或训练时临时改变高端模拟人“病理生理”指标参数。通过伤情多样性来创设伤员群流,分类“真实”场景,包括模拟信息不全、演示伤员到达分类场混乱等,仿真模拟突发伤情如气道梗阻、心跳聚停、药物中毒、生化毒剂和遭遇核事故(如核辐射、热灼伤)的医疗小组现场急救等案例,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践,团队成员轮流扮演指挥者、实施者、记录者等角色对“伤者”进行救治。

2.2.1.3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

在常规的灾害医学救援中,伤员转运尽可能通过水、陆、空等多种交通工具实施立体后送[8]。培训时采取环形三维立体屏幕动态模拟海、陆、空自然环境的变换,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六自由度救治舱的颠簸、晃动[7]等动态环境,高度模拟实现海、陆、空不同转运救治平台的搭建,可训练参训队员在动态环境下的烧(创)伤实战技能,并能有效提高参训人员应急反应和心理素质。

2.2.2灾害医学后方综合救治

2.2.2.1创伤手术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训

围绕灾害现场挤压伤、外伤合并感染、胸腹联合伤、骨折伤等手术救治,建立虚拟仿真创伤手术训练模块。主要应用能够模拟20多种人体生命参数的SIMMAN高端综合模拟人,结合相应伤情的软件编程和自主研发的创伤手术组件,通过时间参数、执行项目正确率、错误次数等参数,全面考查外科救治小组的创伤救治手术决策、手术技能、手术并发症处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2.2.2.2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设置主要针对野战状态下的后方救护医院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TLS)救治技能的训练,通过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技术,模拟20种人体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具有多种医学救援操作的感应反应,可供队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100余项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技能训练。

2.3综合实践评估模块

构建理论量化考核和技能复盘式考核体系。培训后,采用通用的试题库管理软件,通过建立涵盖气道与呼吸、心脏骤停、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生物武器伤等病例的题库进行理论培训效果评估。实践评估通过计算机虚拟场景的变化,及学员采用综合处置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如对转运培训成效的评估,通过网络化随机指令并以出题的方式,建立“魔方”式转运救治训练场景,能够仿真模拟不同工具进行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高度模拟灾难“现场”的多样性和伤情的复杂性,评估受训者的应变处置能力。在重症救治方面,在高端模拟人的标准化伤情软件库中建立40余种常见烧(创)伤急重症案例,通过改变模拟人的生命参数设置,仿真模拟常见非典型情况,实现灾难急救医学训练的多元素、多要素的环境和伤情变化,评估参训人员处置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能力。除了虚拟仿真,还通过卫勤演练,形成灾害救援完整救治链,建立技能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检验评估培训效果。

3讨论

3.1遵循“人类健康”这一明确的救援核心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应急事务的助理总干事BruceAylward博士提出:“近期和持续的灾害———从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到西非的埃博拉危机,突出表明人类健康是我们通过各部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共同目标的核心。”培训模块的设置结合人类健康这个核心,突出国际化的救援理念、科学的救援流程,注重专业的救援技能、科学的自我防护等知识,同时提倡有效管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来临时,救援人员能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现场紧急救助,伤者在“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得到有效救治,从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9]。例如院前心脏骤停后,重要脏器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时间极其有限(大脑4~6分钟),因此有效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置,则大多数患者可以抢救成功[10]。

3.2依托灾害医学救援平台确保培训实战化

本院紧跟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前沿,以高质量的规范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建立整合高仿真急救模拟培训的实战化研训中心。依托实战化研训中心这一平台,通过仿真模拟突出灾害大规模伤害特点,参训的卫勤队员能够在灾害现场的模拟环境下,了解和掌握救援基本技能,利于参训队员从多方位熟练掌握救治技能,并能极大地增强心理适应性,同时也可提高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卫勤演练中,体现三个重要环节:灾害一线的伤员分类和早期处理、医疗后送及持续的医疗保障、后方的接诊与处置,这三个环节必须紧密衔接,互相联系[8]。这不仅培养和训练综合性专业救援人员,而且也检验设备装备标准化以及药品和物资的供应保障效能,同时增进救治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训练抢救小组的技术技能和团队决策、实时管理、监测、沟通与交接等非技术技能。

4展望

无论是“9•11”恐怖袭击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都以血的教训告诉民众:人类社会正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2],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本院野战医疗所作为承担国家和军队机动卫勤任务的一支重要救援力量,多次经受灾害或应急医疗救援等重大任务的历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本院从重大灾害抢险实战出发,设计建设并获批部级灾害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施救环境完全按灾害现场设计,同时“超现实”地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多种战术需求融会贯通,以任务牵引、问题倒逼的形式最大力度地激发受训者的想象力和应变力[11],突出以规范化的课程为核心、以骨干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课程的环节质控及评估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在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卫勤分队的功能模块组成、人员分工、信息化建设等基础上,逐步评估和改进灾害医学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开展,培训军队卫勤分队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养提高灾害医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使得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适应我国应对灾害事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4-25.

[2]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3]杨国忠,贺晶.关于我国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9-12,133.

[4]张刚,曾艳,李开荣.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新型机动卫勤分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318-319.

[5]张勘.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441-442.

[6]张雁灵.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J].医学杂志,2012,37(1):1-5.

[7]彭雪,王丽华,马炬.“三位一体”卫勤组训室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1):1050,1087.

[8]姬军生.地震批量伤员空运后送体系的构建[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0):906-907.

[9]黄辉权.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5-6,8.

[10]王娟,郭海涛,刘刚,等.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43(29):3980-3981.

[11]孙东,张泽华,许建中,等.基于模拟人系统的室内人工合成训练环境在机动卫勤分队训练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70-772.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 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3出诊人员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是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者联系,每隔5分钟与对方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对方或患者实施恰当而必要的现场自救措施。对交通不便的,及时指导对方将病人安全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为急诊、急救争取时间。二是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伤情、病情比较特殊的病人,及时告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病人到医院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救治。

2.4加强急救物品和急救器材的管理。定时检查、更换;出诊使用后应给予及时补充到位。确保其数量和质量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5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这么严重啊”等不恰当语言;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或医生)的过错,避免引发医疗纠纷。转运过程中一定要对病人及家属“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切忌由于粗心给病人带来风险,强调细节管理与风险控制。

3健全落实各项规则制度,医护密切配合

3.1处置时间急救服务对象是各种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病人,急救工作体现了一个“急”字,患者起病急,有效抢救时间短。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或运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所以要求医疗救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果断。

3.2口头医嘱对现场实施抢救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一遍确认后方可处置执行。在医生未到达现场之前,护士应采取和实施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以便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医、护工作缺一不可,在抢救工作中要与医生做好沟通,双方协调好关系,根据瞬即变化的病情,及时调整抢救措施,做好抢救配合工作。

3.4熟练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如要求急救中心的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人人过关,并且运用自如,以达到有效的救治。

3.5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为更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常用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方法能正确使用,以降低致残率。

3.6常用药物的使用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常用剂量、使用方法、毒副反应等要熟练掌握。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溶栓治疗,药物的正确使用,观察内容应该熟练掌握,使患者真正达到有效的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4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书,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医疗行为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详尽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及时签字;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医疗、护理文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完整的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真实的病情演变过程、救治的措施、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时会考虑使用的剂量等问题,护理记录会给院内医生提供一套完整、可靠的院前抢救的医疗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证据。

5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6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极危重症病人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质量。对急诊护士的工作要求: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尽职尽责,准确无误。

1 急诊护士的基本要求

1.1 急诊护士是急救工作的基本力量,要求责任心强、思维敏捷、身体好,具有急救医

学知识理论和技能。

1.2 急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应用,抢救仪器的位置、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判断分析生理生化监护数据等,识别心电图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心脏电除颤器的应用及外科小伤口清创和缝合术。

1.3重危病人在医生到之前急诊护士应对病情做初步分析,早期进行正确抢救。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准确使用急救药物。

1.4重视病人及家属的主诉,在家属反映病情时应及时查看,做到随叫随到。

1.5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急诊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

2.1急诊病人大多情绪反应强烈,可出现丧失理智的行为。急诊护士应热情接待,礼貌询问病人或家属病情,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和护理工作。以恰当的言行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

2.2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护士应具有良好的自控力,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如当面说“病情太重”之类的话同时,告诉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镇定的重要性。要求其尽量不在病人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急诊病人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因此护士不能因患者的情绪反复无常而失去耐心和信心。护士应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协调患者与家属的关系等。鼓励病人合理宣泄、倾诉烦恼,以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患者情绪。

3.急诊护士的的身体素质要求

3.1 急诊室属特殊的工作环境,护理工作繁琐,节奏紧张,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情危重,每个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时都全身心的投入,神经高度紧张,再加上目前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多在急诊值班的人员造成神经衰弱,导致睡眠不佳、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工作。因此,急诊室护士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方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急救护理工作。

3.2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突发事件特别多。重危患者躁动不配合、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在时间不允许护士做好自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投入到紧急的抢救工作。在静脉穿刺、采血、心肺复苏、插管、导尿、吸痰、缝合止血包扎等处置过程中,病人的血液、呕吐物或排泄物经常溅身,被注射器、缝合针刺伤、划伤,被患者抓伤、踢伤也时常发生。其中血液传染是主要危害途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奉献精神,错觉的认为注意安全防护就是不敬业,延误抢救患者的时间,因此自我防护意识没有得到重视,即使被针刺伤,带有侥幸的心理没有采取措施造成自身感染,同时把这种感染传给病人、家属及工作人员,甚至扩散到社会。没有护士的自身健康,谈何患者健康,因此急诊室护士要改变观念,做好职业防护,严格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刺伤,必须立即处理,尽量找到可能感染的病原种类证据,以便根据病原学的特点阻断感染,进行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

4 急诊护士的基本技术要求。

急诊护士除了要具备以上条件和要求外,还应掌握以下基本技术。

4.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监测分析和判断。

4.2动静脉采血:小儿头皮针等各种穿刺静脉切开等技术。

4.3各种导管插管如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肛管等操作技术。

4.4人工呼吸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及便携式呼吸机氧气吸入等应用方法和适应证。

4.5新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4.6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示波使用,分析和判断。

4.7输血输液,心内技术,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7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

4.3优化急诊服务流程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8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raumaemergency care 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work of the emergency car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trauma first-ai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a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e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emergency ca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emergency care; nursing quality; trauma 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 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 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 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 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 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 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 “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 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 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9

关键词:急救医学发展重要性趋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2.039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3-02

1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由此造成的人员突发性身体伤害如车祸、工程伤亡、溺水等突发事件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受现代高节奏生活影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而医疗机构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圣机构,自然应担负起自己神圣的职责,为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因此,急救医学受到相关部门和医护工作者的重视。急救医学是研究为挽救人们肢体、器官、脏器功能甚至生命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及其发展的学科,显然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

2具体分类及简单应对

急救医学虽然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但其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生活意外急救:生活经验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如流鼻血、闪腰、抽筋、休克、鱼刺卡喉、烧伤、烫伤等。这类突发事件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而受各种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又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此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减少这类问题对人们生命的威胁。

2.2中毒急救:食物中毒、酒精中毒、鼠药中毒、安眠药中毒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中毒类型,所以还是需要普及相关知识,当我们发现有人有中毒迹象时,要积极询问相关问题,确定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3野外急救:蜂蜇伤、毒蛇咬伤、雷击、中暑等。这类情况多发生在野外,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必须做好预防和主动处理。这类意外都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在野外活动应事先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如带上防风罩、避开密集的草丛、带上碘酒、创可贴等简单急救用品、准备好解暑药等。

2.4灾难急救: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车祸等。这类事故往往都会造成重大伤亡,应予以高度重视。这要求医院具有足够的医疗储备资源,如医务人员、应急药品等。同时需要与武警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3发展历程及概况

同其他医药科学一样,急救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美国作为一个医疗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现代急救医学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来自美国的急救医学专家SafaKouwenhoven和Safar等提出了胸外挤压和口对口吹气的心肺复苏法。截止至1998年,在美国接受心肺复苏方法培训者高达7000万人次,通过该方法的推广和运作,平均每天能在欧洲和美国挽救近1000例院外猝死病人,极大地提高了院外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挽救人们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该理论将急救专业技术技能与社区人群的急救理念相结合,是急救医学的一大进步。

外伤急救基本技术篇10

设计出地震伤员登记表,并于震后10h后实施登记。在执行登记过程中,由于多种运输方式如私家车、救护车等参与伤员转运,因此对登记表作出修改,并一直使用到抗震救灾工作结束。为了便于患者就诊和病历管理,急诊患者的诊疗资料实行一式双份的方式,一份跟随患者,一份由急诊科资料管理员每天到各工作区收集整理,留在急诊病案科保存。地震发生后,仍沿用此模式,但增加了资料管理员对病历的收集频率,由每天1次增至每天3次。需急诊入院的地震伤员由入院处对其身份资料再次进行确认后,登记、存档作为伤员信息资料查询的基础,并通过在入院证上加盖“地震伤员”公章与普通患者相区别。我院住院部床位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接诊伤员都入院治疗,一些需要规范治疗但无危及生命情况而不需紧急处理的伤员,或是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住院治疗的伤员,由医院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系转院事宜和转院伤员资料的登记和收集。“分诊提前”,即接诊伤员后快速评估伤情,危重伤员立即抢救;“登记提前”,针对飞机作为联系灾区与成都的主要生命线,我院派出专门队伍前往机场接诊,并在转运至医院的救护车上开始询问并登记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地区、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并将伤员的主要信息用不干胶粘贴在伤员上臂,方便查对与寻找。玉树地震伤员信息收集及管理,调整急诊功能分区,专区收治灾害伤员2009年我院开始运行医院信息系统,为方便电子资料的收集,将所有玉树地震伤员分诊登记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创伤抢救区。所有伤员电子病历都通过创伤抢救区窗口处理,以方便地震伤员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查询。而在地震伤员信息资料登记时,由于将伤员主要按病情轻重或专科情况分诊至抢救区、外科诊断室、甚至是眼科诊断室或耳鼻喉科诊断室,此种情况导致地震伤员电子信息与其他急诊伤员电子信息相对混淆,影响后期地震伤员的信息收集。头像采集技术的使用玉树地震伤员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采用之前的方法收集伤员信息时发现,由于伤员多为藏族,部分听不懂汉语,导致在沟通时容易出现伤员信息偏差,如同名较多和音同而字不同等情况。鉴于此,采取地震伤员头像采集技术,即在伤员来到急诊时,在采集伤员基本信息的同时,安排专门的人员,利用数码相机为伤员照相,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员照片打印出来与伤员其他信息一起放置在伤员资料袋内。成批伤员信息资料袋和分诊信息卡的应用成批伤员来诊时由分诊人员根据伤员病情和伤情,分出红、黄、绿、蓝4个等级,并将颜色标签(不干胶)贴在伤员手部,以便将伤员及时放置于最合理的区域,以利抢救病情最危急的伤员。

2结果

在地震中,我院的伤员基本信息完整率为89.20%,急诊诊疗信息完整率为89.20%,住院伤员登记信息为100.00%,转院(回家)信息完整率为100.00%;在玉树地震中,我院地震伤员基本信息、急诊诊疗信息、住院患者登记信息、转院(回家)信息完整率均为100.00%,见表3。无患者身份核查错误。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