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体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14 04:42:41

课堂主体教学

课堂主体教学篇1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实录

教师: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把这样一种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其特征:由因导果,下面给出一道命题。

教师:这种方法非常巧妙,意犹未尽。当要证的不等式较复杂,两端差异难以消除或者已知条件信息量太少,已知与待证明的联系不明显时,一般可采用分析法,分析法是步步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而实际操作时往往是先从要证的不等式出发,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再考虑这个必要条件是否充分。

分析法的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的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其特征:执果索因。

教师:利用分析法证明能培养大家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考方法。学生6将(a-c) 变换为(a-b)+(b-c) 看似平常,却为神来之笔。

案例评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公平竞争的观念,自我教育的意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案例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问题让学生自己提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自己发现。

课堂主体教学篇2

关键词: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最大特征是让学生自主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要求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作为教师来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放权,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空间;作为学生来说,也要改变之前被动学习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方方面面做出改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推进。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接受新理念,主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一)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了成绩和分数上,关注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但是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是由过程到结果的流程,没有过程中的体验和积累,便难以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牢固构建新知,这也是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中强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缘由所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发现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往往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才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质疑、探究、总结,进而收获新知识。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思想上必须要接受新理念,学习新要求,进而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学方法。

(二)深刻认识教学的联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太多、包办的也多,是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学习被动,另一方面学情难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会导致教和学之间的脱节,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的真正呈现。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和调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会确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三)重视教学活动,提升实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知识积累的欠缺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最好的学习过程还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升华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生活动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基础上,把感性直观的学生活动融入其中,最好是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会主动去参与、讨论、分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新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主动、和谐、民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此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万不要把“分数”当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对于每一名学生都要公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积极地引导,理性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环境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学会尊重,耐心包容,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其可塑性,只要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学有所得。

(二)差异性引导,成就自我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统一要求每一名学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成全学生,成就自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层次要求的差异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等生生,可以额外提供一些学习建议,推动其拔高提升;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做好当前,巩固提升;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寻找自己数学学科中的增长点在哪里,然后提供助力,辅助提升。这样学生都会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成就自我。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要想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我们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参与的情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深入有些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提高,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给学生具体情境的引导,把看似有难度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之中,这无形中会减轻学生畏难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乐于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验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收获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三、有效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受新课改潮流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开始重视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关注点是课堂的外在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实际学习效率不高;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教师不敢交给学生去探究,导致学生活动实效性不高。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平行与垂直”的教学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数学活动。即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课堂主体教学篇3

关键词:课堂主体性;体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93-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体现教育民主思想,把学生真正摆到课堂主人的位置上,由教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方法上,以及其他方面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探讨分析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

一、体现课堂教学民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二、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

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其次,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 在学习内容上,给学生留有探索的余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最容易上成“闷课”,就是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昏昏然”情绪处于低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大量的问题还要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教师做到“举一”精神,引导学生“反三”自学、自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把探索的机会让给学生,学生就不可能昏昏欲睡,既学到了应有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主体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05-02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数学课本中内容的讲解和教师本位,忽视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的效果如何,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自己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出来,让学习和课堂充满乐趣,并且让学生原来错误的学习模式得以合理、正确的转换。

一、转换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如何学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前都是在课堂中考虑怎样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方式。如讲课之前,会对一个新知点考虑“先引出什么内容,再引出什么内容以及最后怎么结合起来讲给学生”,教师要把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怎么学为中心。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容中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理解方式以及对未知新鲜事物的不断探究,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完全依照老师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学习,主动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思想转换具有关键地位。只有教师意识到这种模式教学的意义所在并正确地转换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显现出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起来的课堂模式,才有存在的意义。同样,学生在之后的新知识学习中就不会只依靠教师怎么讲,思路只局限在教师的教学顺序上,他们知道在遇到新的问题时怎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样也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例如教师在设计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数学四则运算教学时,会考虑之前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单独的计算方法,因此会在课堂中先把有关的学习内容拿出来做铺垫,再讲解四则运算的方法。而转变课堂模式之后,教师要考虑学生如果碰到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怎么思考,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可以在讲课之前先举一个四则运算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解题方法,最后教师再当堂进行错误纠正,正确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设计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时的主体性,重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中也会更多地考虑结合学过的知识探究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更快、更有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根据学习效果,选择合适学习法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在讲课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整体又是有所区别的,不同的学生在新知识上的学习效果会因教师的上课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择取最优办法才是可取的。

例如老师在一堂课授课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通过小组之间互相合作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并在小组之间进行理解探讨。通过小组成员探讨,教师就新知识提出问题,让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并让组间成员进行判断分析。

譬如教师出一道应用题,“在某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共有50人参与,并且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问:女生有多少人?”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组间交流,找出不同的解题法。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涉及分数的解题思路,把整体人数简化为单位1,那么女生的人数就是整体的2/(3+2),列出式子50×2/(3+2)=20(人);第二种是涉及乘法的方法,把女生人数当作一倍的量,则男生就是女生的3/2倍,列出式子50÷(1+3/2)=20(人);第三种涉及按比例计算,志愿者总人数为50,将女生是男生的2/3转换为男女比例为3:2,列出式子,50×2/5=20(人)。根据学生想到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明了学生对所学过内容的运用程度和熟练程度,并且总结出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来决定是否适合学生,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相同的,探究式学习就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地位与学生持平,融入学生的群体中去,让学生与老师能够共同沟通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和想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教师总结出学生学习效果最好、学习效率最高的方法,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正确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

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会有大大小小的压力,遇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厌倦、恐惧等心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时更要注重这些问题,对于学不进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无聊枯燥、难以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合适的、正确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和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多发现和总结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对应的鼓励和指导。对于那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对学生取得的小进步积极鼓励,让学生能够更加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此来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改正自身缺点。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再次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时,一般学生见到不规则的图形时会不知如何计算其面积,教师可以稍微提示学生进行分割计算,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计算。一段时间之后,就这个问题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让学生之间进行判断。学生在学过一些特殊多边形,像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后,可以把多边形分割成自己认为容易计算的小多边形。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相应情况给予正确性评价,如“想法很新颖”“非常棒”“再深一步思考思考就更好了”等等。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到最合适的解题思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纠正。在这种课堂中,正确性的教师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加强了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剖析和解决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还是要依靠教师正确的引导,坚持在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自主动脑的机会,将学生与老师融合在一起进行课堂交流,全面发挥出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在思维方面更加健全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贺明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小结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4,(2):99.

课堂主体教学篇5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潜能是势在必行的。那么,首要的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改革。那么,具体怎样实施学生主体性的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使数学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有声有色、多姿多彩,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良好动脑动手习惯,勤于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我觉得应向以方面努力:

一、由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向启发式讨论法为主的教学转变

启发式的讨论教学,指教师以逐步启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领会新知识并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共同动脑动手、深入学习,进而掌握巩固新知识。这样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本身便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融洽。无形之中也给学生以自信,让学生认识到是其自身在学习,而非教师逼迫之学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得以提高,让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过程。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拉近了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使他们之间取长补短,也使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有利于产生集体凝聚力。

二、由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向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转变

以一定的教学经验为背景,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他们数学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习数学不应以接收式为主,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

三、由“偏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数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注重标准答案,使数学教学表现在只以分高低来判断学生学业优劣。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课堂主体教学篇6

关键词: 优化;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先学后教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但是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现象仍然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此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我认为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的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主动的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激情导入,引起兴趣

一堂课的开端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但这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创设情境,共同参与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者重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点拨指导的阶层,学生处于紧张的主体地位:学生先以文本为主,重点仔细阅读文本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小组间讨论,再不能解决的老师指导点拨;当堂完成达标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紧张有序地学习到知识。

教育就是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为课堂上学生改变了学习的方式,由过去听老师讲变成学生自己学,把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地聚精会神的看书,独立完成检测练习,针对练习中的疑难问题或错误,大家更正、讨论,老师点拨,既培养了“尖”又补了“差”,最后人人当堂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读书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说话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等等。这样一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靠自己读书、思考,就能模仿示例答对习题,当堂达标,而且能够主动教做错的、不会的同学,少数后进生通过自学能完成百分之七十的学习任务,剩下的疑难问题靠同学也能基本完成。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求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去让他自己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当堂达到教学目标,没有一个掉队。

四、养成习惯, 优化素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我认为,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课堂主体教学篇7

关键词: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最重要的阵地。因此,必须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中排异取同,发现规律。形成理论,让学生深入体会和掌握。下面就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语文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只能是知识向大脑输入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大脑,以学生的“学”为中介,从而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学生主体地位从外在讲,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中;从内在讲,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

二、学生如何保障自己的主体地位

1.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必须认识到,学习主要靠自己。教材范文只是为自己提供一个知识的原型,教师只是把自己引进学门的向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动机包括四种类型:(1)外部动机。即学习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2)社会动机,即学习目的是为了让身边某些人物高兴;(3)成就动机,即学习目的是体现自身的优越性,获得某种价值感;(4)内部动机。即学习目的是因为学习过程本身能满足自己情感或智力的需要。由第一种动机到第四种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逐渐由外向内转移,逐渐由对学习结果关怀向对学习过程关怀转移,个人也更加投入于学习,一定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投人于学习过程,并从其中寻得乐趣。

3.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学生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整理教材知识,建立认知结构,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乐于沉浸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应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知识和问题,善于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掘感性知识背后的理性知识并乐于独立回答或解决问题。

三、教师要善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实现的外因。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1)备课不能单纯以教材的知识为对象,而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而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开动大脑,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3)课后教师不能迫使学生陷入作业的大海或记忆的死胡同,而要促使学生主动发掘知识间或显或隐的联系,建立教学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加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延伸。

课堂主体教学篇8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兴趣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79-0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英语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开辟种种渠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体验,展开探讨。

一 激发学生兴趣

有乐趣,才会有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了兴趣,那么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如果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实现主体性无从谈起。有趣的学习内容、快乐的学习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材内容上我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自由删减、补充、替换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手段,讲讲笑话、做做游戏、排演小品、观摩影视作品等。授课时,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尊重和提高。如在理解课文时,对基础差的学生只提出一些关于时间、地点、人名等课本中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不看书说出课本中可以找到的答案;对基础好的学生,要向他们提出一些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的问题。

二 转换教师角色

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充分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新角色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角色从教学客体地位到教学主体地位的提升,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是对几千年来教师“主宰”地位的变革。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当这样的角色:

第一,实现从无激发学生兴趣到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色转换。实现从不需要培养学生求知欲到必须培养学生求知欲的角色转换。具体地讲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满堂活”的转变,从“提问者”到鼓励学生质疑的“鼓励者”和“解答者”的转变。

第二,从带领学生操练句型的“领操员”变为学生分组讨论的“协调者”。传统教学重视教师传授,强调“学会”,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重视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色;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强调学生“会学”,重视学生“会学”的角色自然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第三,探索、发现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充当的是组织学生、指导学生、教会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角色。

三 鼓励创新

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创新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必定体现着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勇于问“为什么”,让他们充分交流、讨论,以创新的思维来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讲climate and people’s life 时,课文重点讲天气对人的影响,教师可对此拓展一下,让学生讨论我们自身对环境和天气有何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发了学生求异思维。

四 创造实践机会

课堂主体教学篇9

【关键词】 基础课程 学员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员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员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引导学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员,凸显学员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员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同行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员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员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员所接受,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员“满堂灌”的现象,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员习惯于让学员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员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发挥学员的主体性,提高学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教员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员的能力素质,让学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员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员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员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学员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员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员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员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员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2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员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学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员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员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员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员以前在讲课时,对学员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员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员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员讲道理多,而学员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员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员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员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3.1 教会学员“看”书。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员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员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员在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员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2 教会学员提问。教员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员,引导学员,将学员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员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员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课堂主体教学篇10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