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6:29

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概念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及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平衡规律,要求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在保护环境和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以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使经济运行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循环经济符合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打破国际贸易壁垒的要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创建过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的不断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务创新等多方面反映在会计领域。

近年来出现了自然资源会计、生态资源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责任会计等多门交叉新兴会计学科,形成了会计理论创新体系(如图1)。

新会计学科的创立,目的是为了在保障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或对一些旧领域进行价值的重新分配与转移。这些新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与旧会计学科也有不少关联之处。因此应运用联系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而不是孤立和静止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在循环经济模式和会计创新体系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认识和分析环境会计,探讨其概念框架的构成。

该过程在企业生产循环中可用图2表示为:

在这个生产循环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合理与持久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内在联系

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其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资金运动。它包括了各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即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等过程。实践证明:企业在购进原材料、组织生产等方面都应认真考虑资金占用量、使用时间、周转速度等资金运动因素。如图2所示,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贯穿企业“生产循环四过程”的正是“绿色资金运动过程”。而环境会计对象突破了传统会计中资金运动的范畴,将绿色资金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因此,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概念框架

(一)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假设

1、会计实体假设。环境会计实体假设应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狭窄范围,将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另外,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生产循环的绿色资金运动,应建立“会计实体联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所谓会计主体联盟是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有着相关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环境会计实体建立起的有关采购、生产、废气物处理与回收等过程的合作联盟。例如:采购环节由专门生产节能、环保材料的企业提供原材料;生产环节由拥有绿色生产线的企业进行生产;废弃物处理环节由能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源再利用的企业管理。

2、可持续经营假设。虽然与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环境会计的可持续经营假设应更强调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本”,寻求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会计主体可持续运作。

3、灵活会计分期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环境会计分期假设应更强调及时反映环境会计信息。对于会计分期的划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地分期(可以短到1天、1周、1旬),并编制内部报告,以求对企业有关的环境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披露,并采取措施使环境损失降到最小。

4、多元计量假设。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无法对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及防治进行有效计量,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环境会计多元计量假设可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性,采用货币计量、非货币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等计量方法。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了实物指标、劳务指标、技术指标等。

(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目标

根据会计信息有用观点,环境会计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用环境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改善自然和社会中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可持续增长。总体目标具有广泛性、同步性和长远性等特征。

2、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社会相关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要素

为了构建一个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环境会计信息,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其中:

1、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资源资产。如:空气、水、海洋、湖泊等。

2、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加以确认。

3、所有者权益中应加入自然资本。

4、收入中应包括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损失赔偿费,企业在执行环保政策、治理环境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因企业形象和信用度的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

5、费用中应包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因耗费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赔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

(四)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环境会计要素重新界定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在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增添以下核算原则:

1、广泛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传统会计核算内容,还应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社会成本等对象。

2、社会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社会价值,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优化。

3、长远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长远价值,强调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4、可持续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体现核算对象的再利用价值,保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的展望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由于传统会计无法反映“绿色资金运动过程”,暴露出了许多固有的缺陷。相比之下,环境会计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

(一)会计的作用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一般侧重于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但没有将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带来的经济问题考虑在内;环境会计则侧重于反映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将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服从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会计的要素范围方面

传统会计只局限于企业微观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反映出来,不能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环境会计则将企业的“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作为会计对象,可以确认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会计要素,打破了传统会计要素的狭窄范围。

(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适应方面

传统会计中的狭义循环成本概念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只计量人造成本,而对自然资源成本等忽略不计,其后果是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占有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虚增利润,不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立足于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有利于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国内与国外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

(四)环境效益方面

传统会计只注重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环境效益;环境会计则通过“绿色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及回收过程,使资源和能量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五)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传统会计基本上只提供能够用货币计量,并予以准确衡量的财务信息,不能解决外部环境成本的定量估价,成本支付等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映环境资源的耗费与补偿等信息;环境会计则可以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多地为利益相关者及时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曹凤中,周国梅,牛桓云.循环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4).

2、李宽.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论”逻辑检验与重塑[J].能源基地建设,1999(5).

3、(德)史迪芬・肖特嘉,(澳)罗杰・布里特著;肖华,李建发主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5、赵艳丽.循环经济是最好的选择[J].环境经济,2006(1).

6、吴生智,牛成哲,苏正建.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环境会计的产生[J].财会研究,2006(2).

7、许涛,荆玉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

循环经济概念篇2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在全球将在争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借用低碳经济概念,应先消除误解,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煤炭的碳密度比较高,天然气的比较低,风能、太阳能更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后来逐渐扩及全球。各国之所以对“低碳”感兴趣,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全球开始出现节能趋势。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十年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普遍关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采取的策略不同。欧洲把它既当成挑战,又当成重大机遇——可以以此为契机、动力和压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在此认识基础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日本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这往往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关于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一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实践首先出现于德国,却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国低碳经济背景独特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概念近几年传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等有所不同,中国提发展低碳经济有独特背景。其一是节能减排。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量大幅度增加,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原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强度)减少20%”列为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强度下降本身就是经济的低碳化。前几年,中国开始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低碳经济”的含义、作用与循环经济有一定承继关系与交叉重叠。 其二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城市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可操作的综合政策单元,无论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都能在城市单元上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说法不胫而走。可以说,在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以“低碳城市”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 走低碳道路的动力 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是历史的必然。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依赖化石能源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从长远来看,石油也好,煤炭也好,总有一天要烧完,人类终究要解决化石能源耗竭后的能源问题。现在,我们遇到更加迫切的问题——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可能等到化石能源烧完后再去解决,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动力问题。如果说

循环经济概念篇3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循环经济概念篇4

2007年2月17日,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林下经济”这一概念。4月29日,温总理在听取了原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关于2007年春沙尘暴情况及林业工作的汇报后,做出6个方面的重要指示,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2 林下经济的概念(狭义)

在近10年的林业发展实践中,人们对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林下经济,就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张连翔认为,林下经济的概念是: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

对林下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反映出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概括我国蓬勃发展、类型多样的林下经济很难,这由新兴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尽管如此,我们对上述定义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字上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并无明显的区别。它们实际上是代表了各地区的实践者在发展中对林下经济的不同见解,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认识,促进了林下经济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3 林下经济概念的外延

3.1 林下经济概念的局限性

从林下经济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其本身具有很强的部门局限性,主要是从林业角度出发,忽略了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晚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林权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集体林权制,即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它包括:《法》规定的分配给农民个人所有的通过合作化时期转为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

集体所有的土地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种植、培育的林木;集体和国有林场等单位合作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四固定”时期确定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森林、林木、林地 ;林业“三定”时期部分地区将国有林划给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且已由当地人民政府发放了林权证的。 二是没有考虑到大农业的果树、茶叶等经济特产林木也属于狭义的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多林下经济的典型实际就来自柑桔、苹果、梨、桃、核桃等树下的养鸡、鸭、鹅;养羊、猪等事迹。三是林下经济涉及的部门多如农业、畜牧、水利、经管、交通、财政、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四是林下经济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经。

3.2 林下经济概念的新理解

循环经济概念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相关启示,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全面的国家,已经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美国没有全国性循环经济法规,但半数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

针对不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Kondol(2001),John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Koss(2003)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物质减量化及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Cleveland和Ruth指出,特定企业或工业的原材料使用范围、运行机制、使用模式、物质减量化等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物质替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HondF,2000);在原料与能量流动(工业代谢)的研究方面,Ayres等人(2002)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研究方面,多年来LCA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研究方面,Allenby B.R.(1991a;199lb)对有关企业产品为环境而设计(DfE)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工业园与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Frosch和Gallopulos(1989)对工业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在技术变革和环境的研究方面,S.Erkman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系统分析是技术研究方法的基础,并诠释了工业生态技术;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Wulf-Peter Schmit(2001)提出了推行生态型经济。

纵观国外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侧重于具体领域循环经济的应用和实现手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2)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较多,如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对于工业代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仍有待深入。

二、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传播,九十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得到国内的重视。近几年,循环经济在国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1、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特征等基础理论的探讨。段宁(2005)、吴季松(2005)、曲格平(2001)、解振华(2003)、钱易(2005)、汤天兹(2005)、冯之浚(2004)、王益恒(2005)、齐建国(2005)、徐崇龄(2004)等对循环经济内涵展开了讨论,归纳为三种:(1)段宁等从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考虑所给的理解;(2)吴季松等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整合的经济;(3)徐崇龄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循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季昆森(2004)、王钦敏(2003)等在“3R”原则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的原则作了一些扩展,提出了“4R”原则。后来,又相继提出了“5R”和“6R”原则。解振华(2003)、吴季松(2003)、曲格平(2001)、陆钟武(2003)等对循环经济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2、关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诸大建(1998)就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诸大建(2004)、马凯(2004)、冯之浚(2003)、牛文元(2003,2004)、王成新(2003)、李金恺(2005)等研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提出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汤慧兰(2003)等对工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山鹰(2003)等提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集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吴伟等(2002)探讨了工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机制。王兆华等(2002)运用经济学交易理论分析了工业生态系统,揭示了系统共生的机理。耿勇(2000)、陈定江(2002)、刘力(2001)等学者在实践基础上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此同时,肖松文(2001)、吴云波(2003)、王灵梅(2004)等探索了生态工业园区及园区内企业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3、对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和建议的研究。曲格平(2001)、陈之泉(2001)、冯之浚(2003)、解振华(2003)、马凯(2004,2005)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指导思想,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三、评述

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第一,思想要转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二,法律要先行。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国民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义务;第三,政府要主导。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行为,来影响、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改进工艺和生产流程,企业间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践主体功能;第五,建立相关社会机构。建立相关的非政府社会机构,发挥其协调作用,打造社会静脉产业链;第六,舆论支持、全民参与。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国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国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系统研究。

综合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国内清洁生产、垃圾处理、环境无害化、生态经济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应用循环经济基本思想解决煤炭企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未形成规模,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更少见。我们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循环经济概念篇6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不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循环经济概念篇7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名词在国际上接踵而来,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在我国,这些名词不仅进入“十一五”规划和中央文件,也已成为地方和企业领导的日常用语;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不仅占用了大片工地,成为国家和地方发改委规划和支持的对象,而且取得了实绩,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比例。 以上新经济学思想已经在指导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这些思想的解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有重复、交叉,又有矛盾之处,还远没构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存在严重的缺失。以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在世界和中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在运作上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表面化,还远没有规范化,更少有可操作的规则。 因此,在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从实践中研究、总结、创新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无论在世界和中国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在2007年以前由信息化带来的七年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到陷入金融危机的低谷,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的周期来解释,说明其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一、新经济学名词与新生产组织形式 目前新经济学的概念很多,给出的定义也五花八门,笔者根据三十年的国内外调研,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说法在这里给出如下表述: 1.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 生态经济研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性。 生态经济着重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动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目前从全球而言,有小部分地区处于第一、二种状态,大部分地区处于第二种状态。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2.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 绿色经济是一种借喻的说法,是生态经济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是保护、维系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自然财富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生态系统维系绿色的动态平衡。 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把传统工业经济的开放链改造成闭环,使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循环经济可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 4. 知识经济 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Machlup)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84—1986年,笔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项目《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是国际上第一次系统的知识经济研究,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发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2年,笔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法、西班牙文版)132期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

循环经济概念篇8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会计在越来越高的保护环境呼声中应运而生。如何整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高环境绩效,对于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其次指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再次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最后提出将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循环经济

一、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等形式,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进行确认、计量、分析、评价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以期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企业和环境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形式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它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为基础,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利用产品,使废弃物资源化,最终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到自然界,从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的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并且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资金循环运动。在这个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从而尽量减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要求对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情况加以反馈,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将绿色资金循环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科学、准确地确认、计量、分析、评价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

三、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一)循环经济理论自身特点更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目标

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以服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为目标,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环境管理的功能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绩效。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将环境成本全都归入到管理费用中,从而造成产品因承担的环境成本归类不明,环境友好型产品分配到了不应分配的环境成本,从而误导企业整个关于开发新产品、定价或者让产品退出市场的决策,而采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循环经济的阶段特性特点能充分反映产品在自身循环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便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

(二)循环经济的分阶段披露模式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管理有明显的滞后性,基本都是在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以后,但实际上此时消减成本的机会基本已经丧失殆尽,因此,降低环境成本和进行环境管理必须始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此时产品设计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来改进设计并使产品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环境成本最小化。而且循环经济阶段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可以使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应仅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更应着眼于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和回收再利用等。

(三)以循环经济的阶段形式披露环境信息可以提高企业披露的积极性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不得不寻求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环境成本、提高利润,而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切入点和方法,详细分析企业产品在各个阶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以提升整个循环周期的价值量,这样就使得企业有了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观的改善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四、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

我国要加大企业环境责任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了解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观,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参与到推动企业环境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学习并了解循环经济等相关的经济理论,为能做出更切实有效的环境信息报告做出贡献。

(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并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要完善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要具有鲜明的指导性、监督性,更具有强制性的功能,促使我国形成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披露方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循环经济规划完成情况的监督,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为环境信息披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断发展。

(三)企业自身要自觉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企业的规划。企业应从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出发,建立一套明确的环境信息披露流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中。企业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并制定、完善各类资源管理的定额、规范、标准,加强循环经济相关计量统计工作,定期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避免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社会信任危机。此外,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持,促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四)搞好试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着力巩固循环经济成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突破与技术创新的过程,所以,每一个阶段、每项重大措施,都应当“试点在前”,总结完善,成熟后再大面积推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管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再利用和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每项工艺技术实现后,其运行效果、收益及可能由此带出的新因素、新问题,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完全展现出来,因此还要着力巩固已经取得的循环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颖.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会计.理论研究.2009.7.

[2]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孙承詠,韩威.环境科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循环经济概念篇9

一、会议开得很成功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统一了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思想认识,提高7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7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总体上看,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深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性质、内涵及其必要性的认识。马同志讲话的第一个问题,就讲7什么是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必然性,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度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刘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习马同志讲话、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马同志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外实践到国内探索,全面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性质、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循环经济包括经济发-展、节约、生态和环境,是循环型社会的概念,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有机统一。

(二)提高了对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马同志的重要讲话从我国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水平、环境污染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学习讨论中大家认为,马同志的讲话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交流了工作经验。会上,一些地方、企业和有关专家交流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安排的十一个大会交流发言,都很有特点。如,上海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要超越资源节约的前端概念和污染治理的后端概念,对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已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将整个上海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的建议。山东省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几个企业做得很好,听了以后很受鼓舞。省政府正在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应给予充分肯定。重庆市三峡工程搬迁任务重,他们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搬迁工作,提出凡纳入搬迁的企业,必须搬强、搬大、搬活,消除污染,做了很多工作。河北省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了干部考核体系,尽管实施中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但抓得比较旱。苏州市政府强调规划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抚顺市市长亲自抓,高度重视。几个企业的发言也很好,如济钢以资源为主线,全面优化、系统挖潜,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几位专家还分别从材料学、工程科学、再制造等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会上,大家对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

(四)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增强了信心。马同志讲话的第三部分,着重讲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近期目标和主要措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提出通过四条途径,抓住五个环节,采取十项措施,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家认为,提出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只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马同志的讲话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进展,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循环经济工作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尽快全面地把我国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之所以说任务艰巨,主要是因为:第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于部群体,必须有长远观念、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大家在讨论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

第二,循环经济工作涉及体制和机制。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这加重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艰巨性。第三,循环经济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和提升、升华。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尽管任务艰巨,难度不小,但发展循环经济是形势所迫,非办不可,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尽快办出成效。要看到,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有一些基础和条件。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循环经济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抓这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方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

第三,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开始实践,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当然有些是教训;

第四,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措施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正在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政策以及工程科学的问题。对于工程科学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任务很重,必须脚踏实地,抓紧抓好。我认为,所谓脚踏实地,就是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不同的部门、地方、企业,起点不一样,不要有统一的要求,应当针对自身实际,明确几年内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我有志与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我委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对地方、部门、企业的几点要求

这次会议以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安排是:

(一)把这次会议的情况、主要文件、会议效果及下一步工作建议,正式向国务院报告。同时研究是否在明年召开一次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会议,检查落实本次会议情况,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把循环经济工作抓紧抓好。

(二)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请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于10月2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给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三)根据马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即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抓紧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将循环经济要求纳入规划。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循环经济要在规划中充分体现。

2编制循环经济相关专项规划,包括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等。同时要认真组织编制好年度计划,即《2011年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年度计划》。

3.研究指标体系。要抓紧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这方面,各地方不要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标体系后再开展工作,已经有指标的可以先实践,没有的也可以先搞起来。

4.研究制定政策。包括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等,都要研究。今后,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的试点项目、示范工程,我们要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5.制定、修订有关法规。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急需修改一些法规,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这项工作。

6.继续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今年6月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曾培炎副总理亲自参加,引起7很大的反响。要抓好资源节约专项检查,今年四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到各地进行督查。

7.继续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已经确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债项目,各地方、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落实工作。今后,这些方面的项目,我委投资司要全力给予支持。

(四)要与有关部门密切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靠一个部门,抓起来比较困难。循环经济是全方位的工作,必须强调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动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五)研究有关问题,体制上、机制止、工程科学的问题,都要组织专门研究。

以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下面,对地方、部门、企业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曲同志回去之后,要把这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马同志的讲话,向省政府汇报,并组织传达。关于各地方循环经济工作由谁来抓,我个人有点建议。

第一,是省发展改革委{计委)迈是省经贸委(经委)抓循环经济工作,由省委、省政府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指定,也不能指定。但必须明确由谁来抓,组织不落实,什么裹都很难落实。第二,不管谁为主抓,都必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第三,各地方要尽快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系沟通,建立工作联系。从现在开始,循环经济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绥发展改革委(计委)或省级经贸委(经委)的日常工作。

循环经济概念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支撑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及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的发展资金不充足、创新技术能力不强及企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等因素,对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针对黑龙江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及支撑体系的关键性措施进行分析,以保证企业在具备市场需要的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资源共同发展的局面。

一、绪论

(一)发展背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由国际社会的组成国家在明确可持续发展方向前提下,提出将自然资源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相互和谐的目标。

(二)黑龙江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外动力

1. 是通过利用本产业的副产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利用企业自身的副产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交易市场规模,还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模式。

2.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也是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动力。尤其是公共管理制度的提出,更是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提供了重要机会。

3. 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时,还要注意对经济风险的规避,而市场的价格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规避经济风险提供保障。

4.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村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因此,在进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对阻碍黑龙江中小企业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自身的困难,实现小规模的清洁生产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局面,从何促进整个黑龙江地区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国家依据参照指标及所占市场份额的不同,对企业进行定性及定量的划分。企业的定量划分是按照参照目标不同对企业进行划分。参照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企业的员工人数、营业销售额及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定性划分是指依据企业在当地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企业的所有权及经营权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划分。不同国家参照的标准不同,对企业的划分方式也不同,目前,关于企业的定性与定量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政府对市场的政策进行的选择确定。

2. 支撑体系的概念界定。支撑体系通过引用物理学中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解释,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所施加的基础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支撑体系的含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基础或决定性的作用效果,而是延伸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循环发展制定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可以说是将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有利因素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这些因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本文研究的经济循环体系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资金、技术及制度等。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建立循环性的支撑体系,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的节能与环保工作的循环开展,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的发展体系建立。

(二)理论基础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征是体理论基础的最直接的表现特征,因此,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流动的循环性。它是一种将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动依照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规律性运行形成的发展模式。它通过倡导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之间的相互循环利用,以减少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排放。二是科技的先导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企业经济循环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操作工艺及技术,来降低使用材料及能源的消耗损失,达到“投入少、产量高、污染小”的目标。三是综合利益一致性的原则。由于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它具有将生产与消耗的能源转变为可循环利用能源的特点,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还能满足社会的高效化生产,使生态、经济及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统一。四是具有社会参与性。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将经济、技术及社会需求进行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在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三、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SWOT分析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结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由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造成影响。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要注意从企业的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黑龙江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特点

由于国家及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制度进行扶持,因此,黑龙江省的中小型企业在全省的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可以通过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如黑龙江省的非国有企业在2006年中全省经济中持续增长2000亿元,在同一时期相比去年增长25%,GDP比重持续增长20%。有上述数据可知,随着国家对经济的改革,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进行清洁生产的推广,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不仅可以稳步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延长企业经济的发展周期,立足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现有的支撑政策与手段分析

由于受地区及环境条件影响,黑龙江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较晚,而企业的生存周期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及手段,以推动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黑龙江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政策

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经济,黑龙江政府对地方的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主要分为以下来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黑龙江政府通过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保证对国家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资源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与利用。二是清洁生产发展的政策。清洁生产的发展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对企业生产污染的预防措施。通过对生产设计、材料及能源的选用、生产技术的提升及设备的管理等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能源与生产相结合的目的,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手段分析

黑龙江政府对推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采取的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绩效考核手段。为了更好的对企业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进行观察与控制,政府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发展所取得成绩进行考核观察,这种观察模式称为绩效考核;二是宣传教育手段。是指政府及相关的工作部门通过各种媒介的利用,对各个企业及新闻单位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思想及运行模式等;三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很多方面,但使用最多、也对有效的是财政、税收及货币手段。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技术的创新手段。技术手段的创新包括节能技术手段的创新、清洁生产手段的技术创新、环境保护手段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五、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支撑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种经济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体系也不列外,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体系配套型原则。这种体系的建立既要满足中小企业与社会金融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还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及能力增强的要求,在符合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的多角度的支撑体系。二是功能复合原则。是指在构建中小型企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进行信息的整合。三是政府引导原则。是指通过经济循环体系的建立,将传统的对政府的依赖,转变为对政府政策引导的依靠,实现盈利机构与非盈利机制的协调统一,从而增加引导投资与资金的利用率。

(二)构建的内容

循环经济是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保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证资源年的最低消耗。它的产生主要是对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通过将传统的对资源的依赖消耗转变为生态循环消耗,更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利用通常是以相应的机械定律来指导,而循环经济则是依据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存原理来进行指导,在保证人类与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前提下,实现对经济的循环发展。广义的讲,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友好的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生态资源的利用,将经济从社会活动向生态方向转变。

结语

本文从企业的定性及定量划分,对中小型企业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背景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循环经济经济体系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企业经济的管理工作,政府还要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手段,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形成将经济生产与生态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还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婧.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11).

[2]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04).

[3]刘旌.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