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导论十篇

时间:2023-12-18 17:56:29

流体力学导论

流体力学导论篇1

关键词:流体力学 教学方法 自主实验 抽象到具体 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O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99-02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流体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航空、航天、航海、水利、机械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学好这门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非常重要。但流体力学不同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学科,流体力学研究对象比较抽象,通俗来讲就是研究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论性强、数学表达式复杂非线性强,讲课好像有点空对空的感觉。一些关键概念比如雷诺输运定理、随流导数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纯粹从数学角度开展教学,学生听起来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性不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很多流体力学教学工作者已经探索了很多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流体力学的多尺度创新性实验课”[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流体力学设计性实验竞赛”[2]、北大通过结合重大事件与自主试验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3-4]等。

本人目前承担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计算流体软件应用分析以及流体教学实验开发等与流体力学相关的教学工作并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本人能从理论、实验、计算等不同层面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对流体力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一些尝试,中心理念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流动本质讲授,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该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1 赋予公式物理含义,让公式形象化、理论生活化

流体力学与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学习的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中的力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依然要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同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流体力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欧拉方法,研究对象是流场。流场是个空间概念,而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这三大守恒定律仅适用于流体质点或者流体质点组成的体系。这就需要把流场与质点或者体系两种研究对象、欧拉方法与拉格朗日方法两种研究方法联系起来,换句话讲就是如何用空间流场参数的分布与变化表示流体质点或者体系运动参数的变化,随流导数和雷诺输运定理就是建立这种关系的桥梁。随流导数在数学形式上是某种物理量对时间的全微分,从数学角度讲解学生没有任何异议,但这不代表学生理解了它的物理内涵。随流导数由当地导数与迁移导数构成,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随流导数对象是流体质点,三大守恒定律适用于它;当地导数与迁移导数针对流场,其中当地导数表征流场参数随时间变化,即流动是定常的还是非定常的,迁移导数表征流场参数空间分布均匀性,在此三大守恒定律不适用。下面的问题是让学生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认可这种关系,即可以用空间流场的变化与分布表示流体质点运动参数的变化。比如以教室里温度分布为例,夏天或者冬天开空调,教室里面温度分布不均。假定空调功率稳定,此时可以认为温度空间分布是稳定的。一个人在教室里面走动,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并且走动速度越受到的温度变化越快,这时人感受到的温度的变化是教室温度场分布均匀度与人走动速度两者的综合效应,这部分由温度空间分布不均导致,对应随流导数中的迁移导数。假如空调功率不稳,那教室里温度也不稳定,此时即便站在一个位置不动,也能够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这部分对应随流导数中的当地导数。假如人走在一个空调功率不稳定、温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教室里,这时人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就是以上两种作用的综合效应,对应随流导数,也就是质点温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人比拟到流场里面就是一个质点的角色,流体质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可以用流场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表征,即可以用流场的信息获得流体质点运动参数的变化。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比较具体,并且对公式的物理内涵理解也比较深刻。雷诺输运定理其实是随流导数的积分形式,这部分给学生讲透了,雷诺输运定理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容易。随流导数、雷诺输运定理的理解非常重要,它是一种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开展流体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任何一个数学公式都有其物理含义,授课过程中要力争从学生理解的角度,从公式背后的物理含义与物理过程角度讲解,并辅以生活中的例子,让公式形象化、理论生活化。

2 开设自主创新实验,让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第一部分立足于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这部分谈谈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

与理论相比,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开展一些探索性试验。同时结合数值仿真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流场具体化、图像化,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探索、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非常有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探讨性课题,让学生组成团队,独立从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试验验证方面开展课题研究,采用答辩的方式把讲台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度,针对一个课题让大家共同探讨。理不辩不明,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是大学教学一个关键的落脚点。下面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

圆柱绕流以及圆柱在流场中所受阻力是一个经典的流动现象,可以让学生从试验、数值仿真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影响阻力的因素并给出影响规律。试验设备方面实验室提供拖拽力实验设备,主要功能为测量圆柱在流场中所受阻力。该实验设备提供了3种测量阻力的方法:(1)用天平直接测力;(2)测量出口速度分布,采用动量定理计算出阻力;(3)测量圆柱表面压力分布计算所受阻力,同时可以调节来流速度。计算软件方面提供给学生相关计算流体软件并讲授软件基本功能与操作。让学生自由组团,独自开展研究方案设计、试验与数值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与报告撰写,公开答辩、互动参与。这样学生结合实验与数值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流速、流态对圆柱阻力的影响理解就比较深刻,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3 贴近生活,学习趣味化

人类生活在流体中,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流体知识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让理论走进生活,让学习充满趣味。

比如好多男学生喜欢踢足球,估计弧线球很多学生也会踢,但足球的轨迹为什么呈弧形,可能好多学生不知道,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上课时,提出这个问题后整个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足球近壁面流动并结合伯努力方程讲解足球的受力,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足球轨迹为什么可以呈弧形。再比如还可以播放一些生活中有趣流动现象的视频与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4 考核多元化

流w力学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对考核方式做调整,不再唯卷面分数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卷面成绩;(2)创新性综合实验,综合考虑试验效果、结果分析、答辩情况等;(3)课堂互动,对于在课堂上积极互动提出疑问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甚至可以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给大家讲解;(4)课后作业与讲解,鼓励学生给大家讲解,并给予加分鼓励。

5 结语

流体力学是一门学生认为比较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授课老师应该站在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立场,从流动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出发,赋予抽象难解的理论、公式具体的物理含义,并结合常见的流动现象让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结合数值仿真,让抽象的流动具体化、图形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把讲台交给学生,通过课题答辩、习题讲解,增强学生互动;让理论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流动现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多元化的考核,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以学生为本,从物理本质上讲解理论知识,让理论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从抽象到具体,多层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小斌,李凤臣,姜宝成,等.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4(15):119-121.

[2] 金志光.工科高校培养创新思维的流体力学设计性实验竞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145-146.

流体力学导论篇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获得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形势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迫在眉睫且任务艰巨。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仍然复杂深远,迫切需要传统主流媒体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必须看到,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尚未根本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这就要求传统主流媒体大力改革创新,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让受众对中央的决策部署充满信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

社会思想呈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传统主流媒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的任务更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舆论领域更加活跃,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一些干部的腐败问题容易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多年的对外开放让受众获得了广阔视野和开放心态,对媒体的认知度、认同度逐渐趋于理性。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以主流舆论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互联网媒体迅猛发展,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面临严峻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引发“媒体革命”。3G手机的应用,推动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使人人、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临。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场所,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网上出现,能迅速形成社会热点。传统主流媒体应善于把握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巩固舆论阵地,创新报道方法和体制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传统主流媒体要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主导社会舆论,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的新变化,遵循意识形态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等客观规律,增强舆论引导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循意识形态规律。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重大影响。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发生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好关、把好度,在关键的时刻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引领社会舆论之先声,传统主流媒体就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三贴近”,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传统主流媒体也在深化自身改革,实现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双轮驱动”,媒介功能得到全面拓展。在市场主体不断多元化的情况下,受众呈现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传统主流媒体应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加大硬件投入,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主流舆论,生产出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要。树立市场意识,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经营,提高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升,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应该清醒地看到,传统主流媒体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有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的空间。应适应深刻变革的国内外环境,深入研究舆论引导工作的内在规律性,发挥多年积淀的传统优势,大力改革创新,克服不足,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自觉引导,及时引导,有效引导,做到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

一、进一步强化科学观念,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动力源泉。

新闻立台理念。传统主流媒体要摒弃说教味和灌输,让新闻唱“主角”,才能增加舆论引导的实效。具体来说,就是增强要闻、新闻的时效性,推进新闻提速;专题栏目着重抓深度报道,保证内容做深做厚的同时,注重内容、角度的新颖性;加大新闻的比重,加大消息的数量,压缩枯燥的成就报道,加大事件性新闻、问题性新闻的比重;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采编、播发更多快而深、深而活的深度报道。

内容为王理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媒体战中脱颖而出,内容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传统主流媒体在长期的积累、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了专业的采编队伍和成熟的报道机制,报道经过筛选、深加工和层层把关,可视(听)性和权威性是网上海量而较粗糙的信息所无法比拟的。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最大的抓手就是以新闻报道为核心,统筹各方采编资源,巩固传统优势,把内容和质量做大做强,做成影响力和公信力。

以人为本理念。传统主流媒体应呼应民生焦点,关注民生热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调查;增加基层新闻、民生报道的含量;强化受众意识,多从受众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报道真正为普通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进一步提升采编质量,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由之路。

改进经济报道。经济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常年抓的经常性报道,要注重时效性。传统主流媒体对重要的经济动态新闻要做到第一时间,第一时间解读;摒弃堆砌数字的写作方式,少用工作报告式的经济报道,增强现场感与鲜活度;善于用事实、现场、数据、图表等有新闻价值的元素说话,生动地传递媒体的价值取向;挖掘深度报道,通过记者现场深入采访,捕捉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事例,挖掘启发性经验,探索经济报道的新路子;应密切结合中央精神,就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内容加大报道力度,为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新的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改进时政报道。时政报道可谓传统主流媒体的“重头戏”,传统主流媒体应从党和国家的大局、人民群众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做好时政报道,引领社会舆论。目前,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没有摆脱会议程式和领导讲话的报道,应大力创新报道样式,求高、求重、求细、求活,争取高屋建瓴和生动可视(听)的有机统一。

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是负面报道,而是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做到有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抓住那些贯彻中央政策不力、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既反映事实真相、又科学分析原因,既指出存在问题、又反映改进成效,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转化不激化,疏导不误导;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要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而不是为追求轰动效应。

三、进一步打好重大新闻宣传战役,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抓手。

重大典型报道。对于重大典型报道,传统主流媒体应力求做新、做深、做透,在视角新颖上做文章;选题策划、新闻报道和时段安排要统筹协调,报出新意,形成合力;典型新闻报道要注意故事化、情节化,让典型报道耐看、耐听,让典型可信、可学;学会在“规定动作”中挖掘“自选动作”和独家报道,做到高出一筹。

热点问题报道。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的舆论引导上,传统主流媒体要抢占先机,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新闻策划意识,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上学、就业、楼市、股市、物价波动、医疗卫生改革等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热点、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做到正确引导、主动引导、有效引导。

突发事件报道。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发生时,传统主流媒体应在第一时间组织记者奔赴第一现场,争夺新闻首发。首发优于后发,快发优于慢发,被转发优于单发。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长效机制,保证对现场报道把好关、把好度,打破日常节目安排,对现场稿件给予优先、集中安排。

四、进一步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新的突破口。

技术融合。纵观媒介发展史,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带来一次新的传播革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技术对接是先导。传统媒体应从硬件上加大投入,建立与网络媒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从技术上保证新闻信息的无缝对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重”的生产流程,实现全媒体全互动运作模式。

内容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所有报道均能在所属网站点击,重点选题在网上预告,吸引网友的关注,并开辟出专门空间供“网友留言”;网站加强论坛建设,及时亮出主流舆论观点,并汇总网上新闻线索及舆论热点,形成选题单,供传统媒体参考;重点报道要在首页显著位置刊载,并及时反馈网上反映,形成网上舆论强势。

流体力学导论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概论;职业导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164-02

1 前 言

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

现代物流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系统的业务领域,是一个综合应用多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物流管理也成为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现代物流概论》这门课程。《现代物流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一般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在完成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物流理论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我校《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情况分析,结合对学生调研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我校《现代物流概论》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课时约60个学时,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涉及面广,要完成教学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②课程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对专业缺乏有效的认知,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特别是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物流系统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等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理解和把握。③在对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上,怎样既全面而深入地介绍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又与后续专业课程《采购管理》、 《运输管理》、 《仓储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合理衔接,授课教师也存在困惑。④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不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如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现代物流概论》的教学现状和困惑,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就业导向,我们认为可以将职业导向作为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切入点。

3.1 高职就业指导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重视全程化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和职业规划,尤其有效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的发展,促进人的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入学后对专业学习迷茫、不适应的现象,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高职高专新生遇到了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中,比重最大的是 “缺乏学习动力”,其次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如何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目标,激发新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学校积极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导师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目前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多对于学生来说显得较为宏观,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的支撑,相关教师是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无法顾及对学生个体特征的把握,因而也就无法从个体特征与专业、爱好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等关系来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与自我定位。另外,对专业课程价值及专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的关系、专业知识与职业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拓展与职业群结构、专业知识拓展与未来职业转换、专业人才社会定位与现状等各方面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仍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也就无从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走向,未来职业胜任力更无从了解。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习,其效率高低可想而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教学构想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开设在第一学期的《现代物流概论》还是非常地关注,带着对专业的好奇和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希望借此了解所学的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对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桥梁,我们考虑将职业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

(1)利用专业基础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在进行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2)引导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近期目标,进而接受客观环境,主动适应环境,缩短大学适应期,从而为整个大学时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乃至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引导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当职业方向确定了之后,也清楚了职业的基本要求,对照这一个基本要求,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学,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来适应理想的职业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职业活动过程、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资格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并且具有指导学生自主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功能,我们把这种课程模式称为“职业导向”课程模式。

3.3 基于职业导向的《现代物流概论》的具体实施

(1)课程性质定位为“专业概论(物流管理)”

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了解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为大学生涯规划提供帮助,为就业规划提供帮助,为职业规划提供帮助。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物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内外贸易和工程建筑企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在物流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职业特色,物流管理能力素质培养与物流专业特色,物流学科特色与学习方法,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现专业定向性,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结构等,即不仅要有高职教育共性目标要求,而且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

在《现代物流概论》课程改革中,首先根据专业整体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作业(职能)管理与物流综合管理三大模块。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按生产物流、采购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运输物流、包装与装卸搬运、国际物流,物流企业运营等物流业的主要岗位群和工作范围来划分学习模块。

这样《现代物流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保证整体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与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与岗位联系在一起,还要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需要。不同类型岗位群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找到专业学习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创新教学模式,从单一学校教学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实施“双师资”(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双环境”(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的交互进行。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来校座谈或讲座,增加学生对不同岗位的了解和认知;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企业人才需求与要求等;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物流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不同类型企业参观,了解物流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等,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其他如现场调研、专家访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他如视频观看、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流体力学导论篇4

水力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水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主要是以水为主的液体平衡和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流体力学的一部分,也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工程实际意义的课程,具有理论推导复杂,概念多且易混淆特点;具有对学生的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以及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是一门难学的课程,而我系小型水电站及电力网专业、水电站动力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将这门课程列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本文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对水力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一、改革教学方法

1.重视和上好绪论课,从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绪论是水力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窗口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和认识都是从绪论的讲解中得到的,因此,开课伊始首先给学生介绍水力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如在介绍水力学发展史时,介绍古希腊伟大数学家和力学家阿基米德的生平和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以及他利用力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为叙拉古的亥厄洛国王解决了包括军事、战争、农业生产和日产生活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采用举例的方法介绍水力学应用范围由于我们这门课程面对的是水电专业的学生,因此除了介绍水力学在生活中应用,还根据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介绍利用水力学原理解决水力水电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如:水工建筑物及河渠的过流能力问题;水对水工建筑物的作用问题;水流的流态及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的消能问题;大坝的渗流问题等,以此来使学生对该课程有较具体和全面地了解。这种授课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水力学奠定了基础。

2.及时复习和预习,做到温故而知新每次讲课前复习前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并且将其与下一堂课内容的相关性进行交待,以此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交待本次课程内容在整个水力学课程中的地位以及本次课程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这是由于水力学课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要求学生对每一次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透,才能掌握好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此外在每一次课结束之前,交待学生应该去温习的基础知识和预习的相关内容比如在绪论结束以后,可布置学生进行高等数学的泰勒级数微积分等的复习,以及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中有关力矩、形心等知识的复习,避免由于相关知识的遗忘而造成下一堂课学生听不懂,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渐渐失去学习水力学的兴趣。

3.讲解理论知识时,适当略去繁难的公式推导,做到重点突出由于水力学涉及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理论力学、工程力学等相关知识,教材中有较多的推导,若将所有公式推导都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水力学高深莫测,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在教学中对于繁难的公式推导可略去,而对于较简单且是基础性的公式则应该进行推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紊流运动的时候,略去紊流切应力的推导,直接给出它是由牛顿粘性应力和紊流附加切应力之和。而在讲解孔口自由出流、孔口淹没出流和管嘴出流等内容时,建议他们不必强制记住各自的公式,但是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能量方程,对于实际流体只要正确分析两渐变流断面的能量关系和流量方程,结合突缩管的局部阻力系数,以及相应孔口收缩系数,几乎可解决所有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也适时地对基本概念和重点公式进行阶段性总结,如对上述孔口自由出流、孔口淹没出流和管嘴出流等公式进行总结,在各种流动情况下,尽管各公式完全相同,但具体系数在数值上有所差别,借此机会明确各系数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从而使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明确物理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4.重视习题课,注意讲练结合,由于水力学教材中计算题较多,因此作者基本上每次都会布置计算题,并且在下一次上新课之前,点评学生的作业情况,集中评讲学生中出错较普遍的题目,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作者也适时地查阅了大量的教材和习题集,自编了一套水力学题库,在上课时根据所授的内容及时提出一些思考题,如在孔口淹没出流中,孔口离液面的距离对流速和流量有无影响为什么?以及孔口淹没出流中,液面下相同深度处,大孔与小孔对流速和流量有无影响为什么?……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学互动。

二、改革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授课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具有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课堂效率高等特点。同时,传统教学,具有有利于师生之间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问,因人而异,突出重点与难点,灵活讲解等优点作者采用两者兼顾而又两者不弃的原则在教学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多媒体教学,例如,对于复杂的图片层流和紊流的雷诺试验以及那些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物理概念,如拉格朗日描述和欧拉描述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浪费大量的绘图时间,同时也会因某些过程晦涩难懂而大大降低教学效率,而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因此,采用实景动画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化复杂为简单,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地展示流体的一些流动现象,营造一个图文结合、视听并举的学习氛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缩短认识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在推导一些关键公式以及重点和难点内容的阐述时如果单一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思考不足、理解不透、学习困难、兴趣下降等现象,因此,作者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琢磨和消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做题的思路和方法。总之,作者尽可能地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支持、相互补益、相互促进。

三、改革课程考核

由于水力学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的特点,课程考核可以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课堂考勤、平时小测验成绩等;终结性考核则由期末统一书面测试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导论篇5

关键词:学习方法 问题意识 猜想假设 求证 探究能力

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当一切所学的知识全部忘掉的时候,最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最后剩下来的是什么?是“思想方法、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些“缄默”的知识,这些默默地陪伴学生发挥作用,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方法指导又显得至关重要。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获取物理知识,认知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和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即问题――假设――检验――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课改实践中,我紧紧抓住“积极获取”和“主动实践”两个关键点,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小心证明,帮助学生形成结论等方面来指导学生在学习物理中运用“科学探究”法来进行学习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使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确立其学习主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在“情境变化”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冲突所在,从而引燃探究火花。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氛围,此时容易激发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先创设情境,让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不借助任何工具去拔一颗钉在木板上的铁钉,结果许多男同学都无功而返,一位女同学却轻而易举的拔出钉子,她只不过多了一个工具――羊角锤。将这种日常生活中“四两拨千斤”的现象直观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及时引发认知冲突,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杠杆”的研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创设问题情境也应该是个核心观念,教师要在如何使学生“愤”和“悱”上做足文章。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确是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的途径。

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或在教师启发下主动地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并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猜想”和“假设”做出初步的论证。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本内容的领会、理解,可以刺激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知道科学研究中求得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欧姆定律”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是“电流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你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做了如下的猜想: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变大了,就会“压着”更多的电荷更快地通过导体,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越多,电流越大,因此,我们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2.我们觉得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导体对电荷的阻碍越大,导体就越不容易通过,即相同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就越少,电流就越小。

三、引导学生小心证明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证明他们的“猜想”和“假设”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小心”。“小心”地做实验,注意每一个细节;“小心”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地使思维更具逻辑性。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订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例如在讲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认为与材料、长度、粗细、硬度等等因素有关,教师指出这仅仅是猜想的可能的结论,正确与否,还需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那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讨论后认为:考虑到电阻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可能,应该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如研究“电阻大小是否与长度有关”时,应保持材料、粗细、硬度等因素相同而长度不同,方法就是从一根电阻丝上剪下一长一短两段来进行实验。如何比较谁的电阻大呢?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把他们分别连到同一电源上,并分别测出通过的电流,通过电流大的,该导体的电阻就小。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一实验思路讨论、设计实验装置、步骤,进而共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在经历了对数据、实验现象的准确记录、比较和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描述时,应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探究的结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识和他们的语言表述还不能够准确、周密。所以,在学生自己形成结论的时候,一方面教师要切忌“灌输”现成的书本结论;另一方面,注意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的结论更科学。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一系列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有的学生这样描述结果:“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大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变大。”也有学生认为“电阻不变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这时,教师应指出,第一种描述欠妥,应该是“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变大,通过导体的电流也变大”;仅从数据的数学关系角度而言,第二种描述是可以的,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描述是不对的,这种描述把因果关系颠倒了,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该表述为“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这样的描述不仅反映了电流与电压的数学关系,也符合物理事实。

总之,把科学探究方法引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在教师有意识地长期熏陶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对科学方法的喜爱,形成科学探究方法意识,形成应用探究方法的技能、定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流体力学导论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课程 案例教学 设计 运用 思考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国际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管理人才奇缺。当然,物流专业的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物流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又要讲解许多物流管理的独特理论与设施,如jit、物料需求计划、集装箱、托盘、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实践性较强,而且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情况看,除了沿海城市的部分学校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现场实践。加之物流管理课程所涉及的较为深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大多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如abc分析法、帕累托定律,mrp等繁杂的定理和推导对于文化课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既难理解又不好操作。遵循高职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教师只有将国内外鲜活的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则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将复杂的物流理论运用到具体案例中进行理解,便于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做法,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水平。

2.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物流管理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教师只有随时关注物流行业动态,及时将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凝练成典型的案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汇。案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国内外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收集案例材料,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整理和优化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权衡利弊,围绕主题取舍材料以及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争辩,能够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因此容易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将物流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物流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融会贯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主动吸纳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自觉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学习主要是在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中进行的,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让学生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中,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通过学生共同努力,互相交流,通力合作,完成案例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责任感。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1.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选好案例。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化、学习情境设计是目前高职教学发展的趋势。在学习了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搜集和整理物流案例的材料,然后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最后的案例设计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然后将案例以专题的形式分配给任务小组,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个小组尽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所承担的案例专题设计得形象逼真并图文并茂,以吸引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的兴趣,教师只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思想,把握住大方向,大框架,其余的细节由学生来组织和策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以引导和策划为主体当好导演。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为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可将所选择的会计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并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针对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物流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3.以展示与讨论为主体当好配角。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正面地帮助学生在整个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言,锻炼和提高他们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是反面地通过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拓宽思路,达成共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幕后导演,是配角的身份,因而不能随意地发表个人意见,评价学生的见解,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与结论。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调动大家的兴趣,从而诱导学生自主发言并展开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交流、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故意提问等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正。

4.以考核和评价相结合当好裁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小组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和评价。并将每一个案例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等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对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一方面应以国内背景和现实经济环境相适应,选取那些具有理论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物流管理教学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案例。由于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各院校应积极筹划,建立适合本院教学特点的物流管理案例库,通过推广和运用案例库,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适应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备有规划、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三是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3.配合运用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效率。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象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投入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通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章承林,李卉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实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郭喜庚.案例教学法在《安装工程造价》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流体力学导论篇7

关键词:创新;应用;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52-02

电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电学部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所以电学知识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刚学电学的时候,对电学很有兴趣,但是因学习电学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涉及的知识又多,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跟不上了,从而对学习电学失去兴趣。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于他们,学起电学难度较大,特别是对电路的分析、电学公式的理解存在差异,学习跟不上也不足为奇。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电学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借助实验观察,讨论等形式,循序渐进地教学,还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放宽要求,力求达到培养兴趣与知识能力并重。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体会。

一、基本规律的创新应用

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这些都是导体本身的因素,所以,要特别强调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其他因素无关。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能看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是否有变化,换句话说,要想改变导体电阻的大小,只能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或温度入手,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因素,而其他因素(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不会对导体的电阻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习欧姆定律之后,可安排适当练习。例如:有一根导线,如果在它两端加12伏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0.4安,那么,它的电阻是 欧;如果这根导线两端加18伏电压,通过它的电流是 安;如果这根导线两端的电压为零,通过它的电流是 安,它的电阻是 欧姆。以此提高学生对属性决定论的认识。至此,导体电阻大小的改变似乎变得不可能,因为,制成品电阻器不论是材料、长度还是横截面积都已定型,而温度的影响又可忽略不计。然而,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有效地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让学生看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再次印证了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道理。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时,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可作为猜想的依据。在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之后,它还可以作为兴趣活动话题,比如引导学生讨论: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取决于电表内阻)电流表自身的电阻很小,串联接入电路测量时,它几乎不会影响被测量的电路;电压表内阻很大,是实验室中被测用电器电阻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那是不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否则用电器将无法工作,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分配规律,电压表几乎分得全部的电源电压,电流却几乎为零。让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恰恰将它对被测电路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若再配上相关的实践性练习,纠错性练习,学生对基本规律的认识就可以获得阶段性提高。

二、结构规律的创新应用

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这一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对探究出来的规律,分析得不像以前那样到位。对此,我刻意引导学生强化结构意识,既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都相等,电流相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学生经过很认真的讨论后得出结论:是串联电路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此后,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探究能力得到提高自然不在话下,学生的结构决定论意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在练习上可有针对性地作安排,比如把解题条件适当隐藏,要求学生通过对结构决定论的尝试应用,发现这个电流或电压,以此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论的认识和理解。

假如学生对结构决定论形成了较深的认识,不妨安排学生课下探究串联电路上电压的分配规律及并联电路上电流的分配规律,因为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根据欧姆定律,在电流相等时,导体两端分配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同样,根据欧姆定律,在电压相等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配上相应的练习如:(1)两只电阻R1、R2串联,已知R1:R2=5:1,那么,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是 ,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是 。(2)两只电阻R1、R2并联,已知R1:R2=4:3那么,这两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是_____,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是 。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决定论的应用。

三、安全规律的创新应用

初中物理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伴随科学知识的学习,安全意识教育必不可少。在学习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学生第一次体验到讲安全的意义,教材安排安全用电知识,也是与时俱进,强调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还可消除学生潜在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效果的伪科学意识。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其额定电流指的是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保险丝的额定电流也是指其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滑动变阻器上也标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使用它们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安全;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当而全面的实践性练习,学生头脑中的安全决定论意识逐渐加深,积极地影响着世界观的形成。

四、物理规律的综合应用

流体力学导论篇8

论文摘要:“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能源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生整个培养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现结合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成教热能专业中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综合考虑教育对象和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结合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在课堂上“讲授”,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由老师精讲。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课程的统一。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液体和气体两大物质形态,流体力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确定流体经各种通道及绕流不同物体时速度、压强的分布规律,探求能量转换及各种损失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流体与限制其流动的固体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在实际工程的许多领域里,流体力学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水利工程、动力工程、航空工程,还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都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着流体力学。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正是在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促进了这些工程领域的大力发展。工程流体力学是在阐述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流体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广泛应用于动力、水利、机械、化工、石油、土建、冶金、航空、航海、气象、环境等众多领域,是这些领域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选取

“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种类繁多,[2]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针对能源类本科成人教育《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笔者通过对多种教材的研读,以及往年成教上课的经验,根据各教材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流体特性表达式推导过程的深度和难度、教材内容的广度,最终选用杨建国等人编著的《工程流体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作为成教热能专业的临时教材。wWW.133229.COm

“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繁杂、学科综合性强,流体力学内容很抽象,偏微分方程几乎贯穿全部课程。流体力学欧拉方法的思路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3]鉴于成人教育对象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授课中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微元的受力分析,把第七章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作为自学内容,在讲解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质量守恒定理时,把输运定理作为主要的公式推导工具,着重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二、授课目标及教学方法

1.明确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成人教育是以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联系紧密,以补充、改善成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实用性较强。[4]

对于成人教育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教育对象(以下称为“成人”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人”学生职业性强;

第二,“成人”学生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要强于授课老师;

第三,“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例如数学和物理等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很难理解深度较高、难以理解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第四,“成人”学生渴望获取知识,尤其是能帮助其解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

第五,“成人”学生一般工作繁重,上课时间一般是挤出来的,因此课堂授课的效率尤为重要;

第六,“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对于不相关的内容很少去涉猎,因此造成了知识面相对狭窄,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第七,“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这跟现在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要时刻谨记以上七条“成人”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成人”学生的职业性,并注意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在提高教育目标理论水平基础上,使其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预判生产中出现重大问题的能力,对于某些技术人员,应使其具备流体设备及机械系统和装置的设计、运行管理的工程技术能力。技术人员经过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再加上自身实践经验,最终可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增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授课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授课对象是能源类“成人”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授课内容应该结合世界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也就是国家的重大政策——节能减排。当今世界能源越来越紧张,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世界的大气污染形势和应对政策一直在变化,因此在授课中适度加入相关节能减排的内容,使“成人”学生了解世界,尤其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性,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增加我国最新政策和法规的讲解,如“十一五”期间的烟气脱硫;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氮氧化物进行总量控制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用到的必备知识之一就是流体力学。例如要想取得好的脱硫除氮的效果,就要把握烟气的流动,研究烟气流动正是流体力学的责任。我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需要让学生了解污染物控制的发展趋势,如哪些理论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哪些技术是当今热点,使“成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容易找准方向。就笔者以往的授课经验,“成人”学生大多为热能专业的学生,而且大多来自发电厂或与发电厂相关的单位,他们对烟气脱硫设备比较熟悉,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参与脱硫塔设计或运行,因此将该部分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讲解各种常用烟气脱硫中气体流动的特点,加入影响脱硫效果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主要是讲解烟气流动的流场、流线、流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使“成人”学生系统掌握烟气脱硫技术中流体力学的作用。

总之,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授课内容实用“成人”学生才爱听,效果才好。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成人教育的对象多数为参加工作多年和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即“成人”学生,他们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人”学生虽然专业经验丰富,但是专业理论相对薄弱,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用现在本科教育的术语讲,就是专业基础课不过关。从笔者实际函授授课的经验来看,“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尤以高等数学的基础最为薄弱,然而流体力学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

因此,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一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要细讲精讲,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授课中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例,并加入一些图片和视频。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概念时,可以用“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一点山花他就烂漫”这样朗朗上口的词句来形象说明流体的流动性;在讲授流线和迹线时,可以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象地说明迹线的概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此外,还可以在授课中适当插入一些图片和视频,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采用导学+启发式方法授课。实行“导学式”教学模式。即,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5]在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凭作者多年的授课经验可知,单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加入大量实例,教学效果仍然较差,所以讲授中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讲课的方式,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思考。[6]

“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讲解比较枯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例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把握“成人”学生的独特特点:那就是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设备的结构和运行了如指掌,对设备处于非常规运行时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是为什么这么处理他们并不清楚。例如,笔者在宁夏灵武电厂进行调研时,一个空冷岛运行专工在说到如何预测和解决空冷机组夏季出力不足的问题时,他们的经验就是大量喷水,但是他们不知道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最佳的喷水量,也不知道雾化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中就要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教师对结果加以评论,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接下来精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补充内容,并配以图片、动画、视频,鼓励学生思考,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它们的优势和缺陷,并再次简要讲解相关理论,使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考核方式。由于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因此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式,最终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情况、课下作业尤其是资料搜集情况、实验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平时成绩。

三、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理解、消化。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必备环节。

实验教学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直观的现象来理解课本知识,本课程精心选择了如下五个实验。

1.伯努利方程实验

观察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物理现象、测绘玻璃水管管路上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

2.流速和流量的测定实验

了解文丘里流量计及毕托管的测速原理。

3.雷诺实验

观察各种流态、测定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观察层流时管道断面流速分布。

4.沿程阻力损失实验

加深了解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阻力损失随平均流速变化的规律。

5.局部阻力损失实验

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结语

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使课程更适合“成人”学生的特点,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其主动思考的能力,丰富、深化了“成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为成人“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探索出有益手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立足学校特色优势,继续努力进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建设和探索,以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卓如,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

[2]杨建国,张兆营,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孙恒朱,鸿梅,舒丹.“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5).

[4]黄裕华.成人教育要突出“成教化”特色[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7).

流体力学导论篇9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堂提问则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及生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所以问题质量、提问方式、教师引导和干预、组织研讨探索方式等都会决定并影响学生数学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如何有效提问促进学生交流思考?现结合《二次函数y=ax2(a≠0)图像和性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6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并探讨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数学交流的方法。

一、课堂提问与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例研讨,我们认为教师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各个环节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具体而言,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关于提问。提问设计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封闭性,影响了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新课引入阶段,需要从整体上建构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明晰研究思路,但教师若仅提出“如何画函数图像”这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则可能将交流内容窄化于只关注画函数图像的步骤,从而不利于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关于指导。活动组织与指导的高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例如研究y=ax2(a≠0)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直接让学生结合所画的六个函数图像,从五个方面讨论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这样虽然体现了从“形”的角度让学生感知到函数性质,但缺少了从“数”的角度刻画函数性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在学习、研究函数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归纳。在倾听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交流经验和知识方法等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探索出二次函数y=ax2(a≠0)的性质后,教师发放表格(表1)让学生直接填写,这就相当于教师替代学生对二次函数各种性质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致使学生缺少了归纳概括的交流与锻炼机会。

关于干预。在课堂活动中,当学生交流偏离学习主题时,没有及时干预或纠错。例如学生画函数y=5(x-2)2-3图像时,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展现思维过程,或者没有及时干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纠错,而是直接给予正确的作图方法,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如何通过取值来画出函数示意图缺乏透彻的理解。

以上四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指向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质量,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交流层次。

二、通过有效提问促进数学交流的方法

(一)数学交流素养的结构

从数学交流过程来看,数学交流素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数学表达和研讨探索。

从素养的角度来看,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这两个过程是接受数学、理解数学与作出判断的独立思考过程,而数学表达、研讨探索这两个过程注重的是彼此间的分享和合作。因此,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二)有效提问方法的策略与应用

笔者就课堂有效提问,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如何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二是如何有效、有序地组织开展研讨,促进学生的分享与合作;三是如何引导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评价、归纳与表达能力。

1. 有效提问激发交流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有效的问题设计,关键是课堂提问有效。优质问题的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有效地实施提问又需要教师恰时、恰点、恰当地实施追问、干预和纠错。问题的设置应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验与研究的关系。教师设置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充分经历从感知到明确的研究过程,以获得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二次函数y=ax2(a≠0)图像和性质》中设置如下问题:“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ax2+bx+c(a≠0),为什么要从y=ax2这种形式开始呢?”这样设可以揭示出数学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展开过程;在构建二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时设置如下问题:“结合一次函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于二次函数y=ax2如何进行研究?研究y=ax2的方法是否适合其它形式的二次函数?”这样设问不仅回顾了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同时照顾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让他们感受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并尝试运用之前的经验和直觉,合理猜测函数性质,对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展开交流。但在画二次函数图像时,由于学生没有画二次函数图像的经验,无法开展讨论,因此教师可在让学生回顾采用取点、连线、描点三步作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让学生先整体感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再使其对如何取点进行探究交流。这样,学生的交流会更明确、更有方向性。

二是处理好封闭与开放的关系。课堂提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与讨论空间,因而讨论的内容除呈现整体性外,还应该有更大的开放性。开放不是仅指一题多解和思维发散。

例如在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时,教师给出如下表格,组织学生交流如何取点。表格中的“0”,很大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让一部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取点本身就是难点,这里,教师可以去掉“0”,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创造出足够开放空间。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既不可分割又相互影响。在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例如在研究函数增减性时,教师提问:“二次函数有什么性质?”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相关经验,无法得出二次函数的增减性规律的正确结论。如果提问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局部(对称轴的左侧或右侧),再到整体增减性质的提炼,学生的难点就可以自然解决。又如,在研究二次函数对称性时,先就点的对称性进行提问,再就整个图像的对称性进行探索,使学生对二次函数对称性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有序指导开展讨论

课堂开展讨论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小M或两名同学之间的讨论,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有序组织和指导。教师在课堂组织讨论时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点面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讨论,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理想境界。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讨论时,采用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关联的小问题,以降低学生讨论交流的台阶和难度,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均有差异,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模仿他人开始,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对他人的问题进行评价并补充。学生之间交流时,分小组讨论并记分的方式,是一种提高参与度的好办法。

二是说听有序。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要加工信息首先要接收信息,会说也要会听。但是往往有学生认为,老师说才要认真听,因而课堂上学生分享交流时常出现不专注、插嘴等现象。交流素养的培养首先应从倾听习惯的培养开始。在倾听之前教师应提出倾听的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例如提问:“同学讲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修改?”“这样修改的理由是什么?”“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引导学生养成倾听“前一位同学分享后,下一位同学重复精彩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学会倾听。

三是讨论深度。课堂开展讨论时,经常会出现问题讨论不够深入的现象。生生交流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帮助学生深入讨论。班级范围开展讨论时,教师可对学生的问题持续追问,直击问题根源,特别是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如果追问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展现背后的思维,教师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辨析问题。例如在学生画二次函数图像的环节,一名学生指出另一名同学的图像没有用光滑的曲线,如果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用光滑的曲线,再追问前一位学生有没有画出光滑的曲线,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四是讨论范围。课堂讨论时,也经常出现跑题现象。讨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而又不离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握问题本质,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内容开展讨论,让学生明确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还是知识探究的过程等,避免学生的讨论与教学要求不符。对学生的无效交流,教师应适时进行有效干预,节约时间,确保精要有序呈现。

五是适度评价。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时机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与分享,非必要时不作是非的评判和刻意的提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监控应立足于维持学生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主题,不能过度关注结论而随意中断学生的分享。学生分享结束后应对他们的分享给予点评,说得好的可以重复,说得不完整的可以请其他同学继续补充。对不同学生的评价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只要比以往有进步就好。

3. 总结反思促提升

总结反思是课堂的重要环节,总结反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交流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总结反思阶段,对学生交流的关注点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握总结反思的关键点。总结反思是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再现,又是对课堂内容的高度提炼、精要概括和系统整理。因此,在反思总结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知识、方法、体会、经历、合作中的收获甚至是困惑,进行交流。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关键点。例如学生总结“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可以追问“学习了哪些性质、用什么方法探究这些性质”等,让反思总结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思总结阶段避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累述,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要精炼,特别是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反思,切忌让学生复述解题过程。

流体力学导论篇10

【关键词】高职物流 课堂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74-02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物流行业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纵观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其中技能型、复合型、专业性物流人才的培养呈现出了较大的缺口。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一系列基于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拓展开来,其中高职物流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构建就是重要的方向之一。高职物流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构建主要是以高等物流职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规律作为切入点,按照物流未来工作技能要求作为导向进行教学设置,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实习等模块进行一体化构建。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展现出了较强的优势,可以实现整体教学架构的科学发展,提升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物流行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课程设置:立足实际、突出实践,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整个高职物流教学体系的基础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建构的关键,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则成为整个教学模式的首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实践导向作为理论课程、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选择与设置的原则,精心选择与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为整体性教学构建打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过程如下:

首先,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与实践技能教学做好铺垫、衔接与融合。笔者在进行高职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方面,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作为基础,而后将物流商业管理案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具有较强的实践与技能特性的课程补充进来,形成了理论辅助实践、实践引导理论的教学格局。

其次,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实践与技能提升的目标,引领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进行“物流活动要素与设施设备”章节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物流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中,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与调查物流企业的物流要素与关键环节,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构建。

最后,在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时,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虚拟环境设置、项目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等内容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预先设定的氛围与环境中来,从而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增强互动,构建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在本质上依然是物流就业教育,如何提升物流人才的应用能力则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所在,这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内容。在高职物流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构建过程中,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则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师生互动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技能性知识教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的融合,教师要全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引入师生互动、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课堂讨论、项目合作等模式融合进来,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等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采购理论与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采购理论知识教学中引入采购实践技能的培养,运用多种手段虚拟一个现实采购环境,设定了采购中的多个环节,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借助于这个情境进行理论讲述与师生互动。而后,教师结合“采购理论与策略”章节中的采购环节、采购过程、采购策略等知识讲解,逐步指引学生进行沙盘推演与实践模拟,从而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无缝隙链接。最后,教师根据情境教学与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总结,进而实现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构建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入实践性课题研究教学活动,将课堂物流理论知识与物流管理相关业务进行紧密联系,使得物流业务能力提升成为物流知识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进行物流学导论之“物流功能要素”章节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全面和细致地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将课堂引入到物流企业的工作平台上来,实现物流知识与物流业务的同步对接。而后笔者借助于物流企业的物流发展平台进行现场教学与知识教授,结合物流企业的现实状况展开物流功能要素的讲解,同时也展示了物流管理相关业务的现状。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后,引领学生进行“物流功能要素现状调查”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实践教学:理实结合、实操融合,构建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物流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构建过程中,实践操作教学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提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物流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平台。为了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操作能力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设置、实践实训机会创造、实践教学资源投入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其教学模式构建过程如下:

首先,高职物流教学要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构成比例,在充分掌握高职物流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对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操作能力培养和实训实习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地位进行综合设置与考量,进而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地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地位、提升理实融合,将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物流操作技能经验和物流业务知识的比例提升上来,同时与理论知识的讲述进行综合配置。

其次,为了构建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突出理实结合、实操融合的实践教学原则,创新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实习教学体系,将专业化物流企业、物流工业园区、现代化港湾码头等纳入到学生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上来。例如,在物流学导论之“物流服务”章节教学中,笔者进行实践教学创新,在完成了相应的物流服务理论教学后,将教学主体引入到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中来,引领学生完成类立体化、多元化的实践知识获取过程。

此外,为了使物流专业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实训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将校内的小微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构建起适合高职学生实训特性的教学实践项目。

综上,高职物流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构建是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在高职学生物流管理知识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和物流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董红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李学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王玫.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