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现状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4:01

生命教育现状

生命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初中;生命教育

一、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当前状况与教育契机

(一)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它是除科学教育以外更具现实意义的基础教育,也因此随着社会的更迭,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现状可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分别是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生理方面,青少年倾向通过大众传媒、网络和课外书籍以汲取生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生理知识的普及是不够的。大部分初中学生们在被询问青春期以及生命知识的时候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且态度也较为神秘和害羞。由此可见,学校的生命教育十分滞后。心理层面,青少年多处于叛逆阶段,自我意识觉醒初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格外需要心理上的关注以及沟通。教师除了要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之外,也要适时适地地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社会层面,当下青少年价值取向物质化较明显,教师需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多元化、多层次价值取向以及幸福标准,进而增加生命厚度。近年来,一些中小学极端事件的发酵促使社会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如校园霸凌现象,欺凌者和受害者均为同校女中学生,前者的猖狂和后者的无助形成的强烈反差给人们带来庞大冲击。有关单位对北京等全国10个省市的调研显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的第一原因是意外伤害造成的非自然死亡。我国大陆地区每年有接近1.6万名的中小学生因此被夺走年轻的生命。

(二)国内深化发展初中生命教育的契机2020年初,教育部发文:延期开放中小学期间,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①各中小学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响应通知,齐心抗击新冠疫情。疫情危机触动人们重新叩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危机”既有“危”也含“机”。教育工作者们在该情形下也更加有义务把握生命教育契机,通过线上教学浸透有关生命的教育。2004年春,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被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收录,这说明教育界逐渐对生命教育产生积极重视;2004年底,辽宁省教育厅发挥排头兵作用,专门发文《方案》②:呼吁学校建立以生命关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健全全省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相关工作机制。2005年中旬,上海市出台《指导纲要》③,在政策保障和理论指导方面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行进行了阐释;《纲要》④于2010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并施行,《纲要》明确指出:生命个体需要“学会生存生活”,应对生命安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以上均表明,本研究有着良好的政策大环境支撑,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二、国内生命教育相关研究简述

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相关研究多数是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参照的,我国虽已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命教育领域,出于国情的不同,推行工作始终举步维艰。国内学者没有停止步伐,一直在进行国外生命教育的本土化以及生命教育的因地创新路径探索,总结如下:生命教育工作伴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行而逐渐为学术界熟知,在辽宁、上海、江苏、黑龙江等省份率先开展,其研究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2004年11月,由冯建军教授撰写的《生命与教育》一书出版,它从对教育的原点,即生命,进行剖析之后,反思生命之于教育当中的缺失,提出一系列与生命意义相关的问题,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割裂是生命意义丧失的重要原因,称病理性教育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对生命品性、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之特征等进行了精湛的解释。全书系统而又富有逻辑地诠释了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深了国内学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认知,为生命教育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与体系支柱。叶澜教授在1997年就已极富远见地在《让课堂…》⑤表示,专门强调要以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叶澜教授还主张,唯有师生生命活力有效发挥出来,课堂中蕴含的无限生命活力才能够被激发,方可谓:课堂上真正的生活。近20年后,叶先生又在其论著《回归突破…》[1]中明确写着:对学生来说,教育是点化他们生命发展的重要实践,因而教育从业者需关注原点,回归到教育的原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随着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关注度的提高,其内涵也出现了各个版本的变化,直至目前仍难形成统一。李萍主张:生命教育理所当然应以人类自身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基础前提,教育的目标即是提升人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性;郑晓江主张:生命教育从内涵上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但不单单是保护人的自然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中蕴含着的人文教育、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等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围绕人文性展开生命教育是必然的。冯建军[2]教授还指出,生命意识的教育是时代所亟需的生命教育类型,依次为三层次:珍惜生命、解决生存之意义以及超越世间万物的极和谐境界。现代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并没有同时带来人们心灵上的富实,相反,带来的是对生命述求的冷漠。艰难环境中亦有与生命意志坚强的人,关键在于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生命。教育的伟大使命之一本是苏醒人类的生命意识。众多学者均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做出了努力。经总结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生命教育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必须要和社会实现接轨,随即服务于社会,并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大多数的研究者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犹如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家、校、社等多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主张,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并延伸至所有教育活动中,使师生时刻被具有生命情怀光环的教育所笼罩。有研究发展就会有不足呈现,目前仍然在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三、教育管理视域下国内初中生命教育的实行建议

(一)逐步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第一,学校教职工全应参与生命教育的各环节。不仅是一线教师,行政人员等都需要能够引导中小学生习得一定的生理知识、理解生命含义,并建立合宜的生命价值思想。不仅教师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的作用重大,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等都应配合教师投入其中。第二,生命教育应自觉贯穿课堂。课堂是知识教学最直接、最高效便捷的场所,与家庭教育不一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渗透生命常识和生命意识。第三,凭借评价机制的创立规范生命教育的实施。教师可通过收集青少年情况、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学生体验感受、教师实施感受等信息,评价人员分析、判断收集到的信息,更好把握当前生命教育现状及其实行过程中大概会出现的问题,提议解决途径,提升生命教育管理的质量以及实际成效。[3]

(二)引入激励机制于教育管理中起先,激励理论并没有被教育教学所应用。随着时代变迁,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运用在教育管理领域当中的激励理论,即教育激励理论。教育激励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激活学生“乐学”的心态,使学生自愿接受班级体管理条例的约束。第一,要保持一定频率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关键期,较小学生而言,他们更期盼得到来自教师或家长的认可。来自班主任的鼓励会增加学生对特定知识之兴趣。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生命教育,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也会更从容接受。第二,以灵活化的方式管理学生,激励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生命教育教学和传统教育教学一样,并不是一线教师单方面的付出就可以完成目标,收获成效的工作。给予学生条条框框以外的并以一定灵活方式展开管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能够使生命教育的实施“事半功倍”。

(三)班主任例行性事务中贯穿生命教育人与社会若脱离彼此,就丧失了各自的意义。塑造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位班主任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经之路。[4]首先,班主任应带头树立生命意识。人们称赞生命之美好和独一无二,却也免不了哀叹其不可逆性。班主任应给班上学生做好榜样,对生命常怀感恩之心,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在生命面前怀以崇高的敬畏之情。无独有偶,中小学生还要在班主任教师的协助下加深对生命的解读,了解并珍惜生命。教师更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不以自己为尊,对于他人甚至世上的一花一木一动物都应怀有生命敬畏心。[5]其次,班主任应信奉教育理念之“以人为本”。班主任应时刻以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为出发点,对中小学生的身与心发展给予高度关注,要把他们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此外,班主任在渗透生命教育之时,除了生存知识和生存方法方面的教授,更要让他们意识到,生存绝不仅意味着简单活着,纵然活着,也会有各种烦恼和难题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要学会应对这些潜藏的危机。例如,突发事件自救尝试,吃、住、行各方面的安全知识等。适逢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为了夯实国家的防控成果,班主任可以寻求生命教育契机,展开防疫相关的主题班会或课外活动。[6]

(四)有效家校合作推动生命教育学者刘长铭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家庭教育之于孩子异常重要。他指出教育最终的价值不是为了考试,是面向生活。家校合作愈来愈被需要,这恰是印证了有效家校合作是改进学校教育的有力保障。[7]第一,清楚家与校共同教育的职责、树立相关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要颠覆以往家长的传统观念,即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所有与教育相关的责任皆全权推卸给校方了。尤其是生命教育,传统家长甚至羞于向孩子普及生理常识,从不过问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只关注试卷上冰冷的分数。只有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双方承担同等分量的责任,且缺一不可,方可增加生命教育效能。[8]第二,充实家与校合作内涵,拓展生命教育途径。国内多数学生家庭存在“唯分数论”,“唯考试说”的思想,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往的家校合作,如家长代表与校长座谈会,各班家长会等常常仅围绕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升学情况等。在家校合作内容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宣讲,指导家长在家中如何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给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长以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在具体开展中,学校可结合学校自身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提高效率。

生命教育现状篇2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中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帮助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具体来说,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珍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划上句号。现实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或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种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但许多中学生缺少的就是耐挫力,所以,他们经常抱怨“累”、“没意思”,存在消极、懈怠心理。生命教育就是要让中学生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依据一个个排除,要让中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生命价值的教育

每个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都有着高度的期许,但在校园里,他们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优秀甚至更出色的同辈。在这样的群体中,他们很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员,由此,从巅峰到低谷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影响,部分中学生以为生命的价值只有赚了大钱才算得以实现。这是把生命的意义异化为物欲、权欲的满足和虚荣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要矫正这些认识;应当引导中学生认识到,上学只不过是进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中学生既要怀抱远大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三)生命安全的教育

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可实际上,中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育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已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结果,一些中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无法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中。因此,中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一谈及死亡的话题便认为是不吉利的,退避三舍。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也使中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三、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生命教育在我国内地刚刚起步,其途径与方法尚处在尝试之中。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发“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从中学生自杀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中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有的中学生之所以违法犯罪,如马加爵凶残地伤害四位同窗好友,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碍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在“哲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贯穿这样一条主线,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有这样一个理念,即个体的生命要有意义、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有时代精神。在“伦理学”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导向,即人是有追求的,仅仅遵守法律的公民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不是一个好公民;中学生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必须要有道德精神,这样才会使人生体现出卓越与崇高。在“思想概论”教学中,应有这样一个基本标准,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可能犯错误,对历史人物要有客观的评价;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不犯错误。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应贯穿这样一条红线,即要使生命有意义与价值,必须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应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不管别国多么富强,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能丢;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丝毫不关心、不关注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

(二)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中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质量。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因为审美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情感活动。以下从德育的角度谈谈如何通过美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1.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要成为审美的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了正确的审美观,中学生不仅能对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产生认同感,还能提高判断形形、良莠不齐的生命价值观的能力。如何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德育教师应善于挖掘大学教材中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努力做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获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2.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审美享受不是非生产性的开支,而是一种看不见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心临其境、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中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提高他们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能使中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

3.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与生命美育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生命美育”这一新概念。即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人的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感情,进行想象和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其次,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一个对生命失去信心的人,不会主动去追求美,更不会主动去创造美。正因为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由审美体验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审美享受是对生命的愉悦、对生命的享受。审美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是生命美育,只不过是我们以往忽略了生命教育才没有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对于中学生,我们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与其说是美育,不如说是生命美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体会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而对于一个缺乏感受性的麻木者来说,再美好的生活也是味同嚼蜡。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与之相反,消极的生命情感则会使人变得沉闷、丧失意志、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可见,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1.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

3.组织中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带领学生参观监狱,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犯人失去自由后的痛苦,或把在监的犯罪分子请进学校,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

5.要求学生参加亲友的追悼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等。

6.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7.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

8.组织学生观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亡人的表情、动作、声音,来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

9.请有过自杀、轻生念头但成为成功人士的人来学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生命教育现状篇3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08-04

近年来,各级学校的个别学生自杀、杀人、虐杀动物等无视生命的消息频传,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引起了无数媒体的围观以及全社会人民的强烈重视。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存有偏差,映射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生命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潮流与新课题,学校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提高生命价值,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为了强化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已经刻不容缓,亟待改进。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学校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主体,学校在生命教育领域中并无太大的发言权,一直难以引领生命教育的潮流。从各级学校频频传来的自杀、杀人等新闻可以发现,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的多为新闻媒体,而学校则往往为了掩盖事实、逃避责任对某些恶性事件避而不谈,丝毫没有反思之意,更难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作为。其次,学校领导对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感到迷茫。尽管有个别学校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但其开展形式却只停留于表面。如只成立所谓的研究所或举办研讨会,并未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因此导致生命教育成了部分教授们的专利,仅仅在学校狭小的区域中活跃。最后,学校老师未意识到自身应担负的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是各学科老师(并非政治思想教育科目教师)的必修课程而非专业性课程。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并未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而造成某些学校特别骋请“专业学者”来校进行生命教育讲座,暴露出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做法的偏差。

(二)学校生命教育规划不太合理

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诸多学校都未组建统一规划的管理部门,相关制度也严重缺失,因而难以从权利和制度上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施加压力,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此外,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投放的精力不够,师资力量非常稀缺。生命教育课程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严重缺失也是问题之一。诸多学校没有广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未订购权威的课程教材,教师一般是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参杂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即便有相关教材,其内容形式也非常单一,指导性不清晰,也缺乏实效性,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无从谈起了。

(三)学校生命教育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第一,与生命教育部门相关联的其他部门的组建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但当下很多学校负责生命教育的相关部门并未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如,生命观问题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紧密相连,但很多学校并未设立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的心理咨询部门。第二,有些部门形同虚设,两级分化严重。尽管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大部门已经组建,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实际性作用,如同虚设。另外,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缺乏统筹性管理,各行其事,对其他部门不闻不问,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这对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第三,生命教育多为临时行为。大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其说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如说是对学生戕害生命恶性事件的应急处理。一般是哪个学校“出事”了,哪个学校就会开展生命教育,而不是将生命教育当作一项日常教育工作来抓。更别谈建立相关制度了。

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受社会因素影响,学校角色不明确

由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特殊阶段,市场经济的浪潮对传统文化理念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认知中出现了文化断层,未能深入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摒弃,但新的文化理念并未形成,新旧之间因为缺乏核心文化而导致文化失控。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了,这不免让学生感到无助与迷茫。另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学生的利己主义较严重,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普遍存在等。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学生的思想、理念、心灵都倍受打击,使他们感到生存的强大压力,所具有的生命观也令人甚是担忧,因此,学生容易做出对自身或他人有危害的行为。再者,社会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外部环境,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一些期刊杂志、新闻媒体对自杀、杀人等戕害生命的恶性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意识,甚至让学生误以为生命就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决定是生是死,因此,当其遭受挫折或倍感压力时,就极易产生轻生的念想。学校夹杂在社会与家庭之间,对生命教育的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之下的学生的生命观如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程度等缺乏深入理解,于是在生命教育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人文教育不深入,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学校本应是对学生开展全面教育的专业机构,对学生生命观的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如今学校的教育中,专业技能教育更得到重视,而引导学生提升生命价值观的人文教育被慢慢淡化,导致学生渐渐缺少了对生命、自由、和平、真善美等人文价值的崇高追求。于是,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难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客观评价,喜欢用激进的方式处理事情,最后慢慢走向极端。另外,在我国各级学校中,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打得很响亮,但却一直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因为面临着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学生若想“出人头地”,就唯有埋首于题海中。于是,机械化的学习方式便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生命价值等问题。还有一点,学生计划性地、系统性地接受教育,一般都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要求学校要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还较为单一,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来源于道德教育,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对未来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生命教育投入少,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拥有一支健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要素。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必须具备一支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专业教师队伍。但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呈现出明显的缺乏之态:在师资队伍的来源层面上,兼职老师明显偏多,甚至有些老师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层面上,多采用短促、集中的进修模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学习。教师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真正实施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命观,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但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并不很高,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导致其自身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不够深入,因而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另外,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大多以学生的升学比例为核心,考核方式一般以量化考核为主。但事实上,德育无法量化,生命更不能量化。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往往这些基本的常识会被人忽视,在学校一贯坚持的“一刀切”的教育评价制度下,老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人”,而非 “智慧人”、“德性人”。

三、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首先,应该明确生命教育的新理念。生命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是学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新契机。任何改革的开始,都必须先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学校生命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实施,需要以人文教育理念的变革为基点,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缺少生命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必然是虚而不实的,因此,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先明确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应该营造人文教育环境。从某种层面上讲,教育的根本是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一旦被忽视,学校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学校应明确人文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营造人文教育环境,通过将生命教育引入人文教育中,以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气息,是以学生为表率的文化观念。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洗礼。这就要求学校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心,以行为文化为指导,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精神环境,优化校规校风。另外,学校各级领导要强化管理,通过校内的各种宣传栏目、广播媒体等途径传播生命教育,同时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科研学术,为学生的人际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以舒缓其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从校训、校风、党团活动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以让学生更多地享受生命的激扬,最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自身及他人生命的感恩与珍视之情。

(三)充实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教材是教育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枢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配置。因此,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校内、外专业队伍统一编写高水平的指导性教材。同时不断进行课程完善,在保证生命教育成为选修课的前提下,争取将其上升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并确保有充足的教学时程,让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负责教学,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此外,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估一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的基本点。所以,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生命教育质量的同时,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并凭借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教育,将生命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生命教育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一门具有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上应该与大多数理论学科区分开来。生命教育需要直接将思想、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命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规划地进行教学,正确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关联性,并注意二者在教学时程中的合理分配。正常情况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可行,全部的案例分析也不切合实际,应该做到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巧妙结合,以引导学生的认知,让生命教育更加深刻、深入。

(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触及灵魂的,因此,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教学,而是要在课堂之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走进社会,真正体验生命的真谛。学校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存扩展训练,让学生体验生存的不易,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组织无偿献血、社区义工、扶贫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温情,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戒毒所、殡仪馆等场所,以提升其生命意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相比,课堂教学是理性的,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无限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增强学生承受困难、面对压力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搞好了,生命教育才能更有深度。生命观问题与心理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出现生命观缺失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必须配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加大普查、测试、评估等心理干预的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展心理测试、心理讲座、个人辅导、心理治疗等活动,多管齐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预防与诊治。

四、总结

社会复杂多变,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与淡薄的生命意识,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因而映射出的学生生命观的变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也因此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然而,纵观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其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与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的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生命教育规划不合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关。因此,为了解决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确保生命教育顺利开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充实生命教育内容与方式;加强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指导作用等。当然,对生命教育的探索远不止如此,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才能将它带到坦途,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后续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176):13~19.

生命教育现状篇4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以及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这也对人的生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大学生,他们追求自我发展的理想与日俱增,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正视生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现良好态势,大学生都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但是,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14年底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杀人群中,大学生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是同龄人的2到4倍,而且还在逐年上升。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错误地看待自己的价值;二是抗挫折能力差;三是信仰迷失;四是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是社会及其所属教育工作者对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遵循与理想追求的行动过程,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价值理性、培育丰富情感、坚定终极信仰的实践过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生命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回归人的本真,以人为本,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来状态。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思想,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本质所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明显特征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认为,“道”这一概念的原初意义“既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准则;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展开以及藉以生长发展的凭据”。[1]回到现实实际,2014年五四青年节,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倡导广大青年朋友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希望青年大学生:“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主席的殷切期望,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实现人生价值,让当代大学生向上向善,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奉献于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家庭教育导致大学生错误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直接原因

中国传统生命观,都是重“生”而避讳“死”,自古以来都存在,传统道家思想认为死是对生的否定,是生的终结,是在世俗世界的彻底消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起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父母在子女面前一谈到死亡,觉得会给人恐惧和不详之感,抵触死亡。例如,父母都能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子女就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反之,如果父母对待生活是消极避世,得过且过的态度,那么子女也会受其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时有看到这些新闻见诸报端,某高校学生因为毕业论文和就业问题自杀、某学生因为情感问题结束生命等。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挫折教育”。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养尊处优,过得顺心顺意,经不起挫折打击,遇到困难和打击,就有轻生想法。产生这些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认不清自身的价值,思想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自卑状态。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美好不切合,心理产生大的落差,长期的心理压力堆积,得不到释放,使得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上迷茫徘徊,不知所措,从而选择死亡。

2、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不清、态度不明、方向不定,这是其主要原因

死亡观是生命观的一部分,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由于死亡是传统教育避讳的话题,加上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起步晚,可以说理论体系还不健全。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学生误读了人生,不能科学的理解死亡,把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走上不归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对生死的忌讳,加上封建迷信,家庭教育很少提及生死观,家长对孩子的生死教育一般采取回避的方法。同样,学校也很少有专门涉及生死话题的讨论,没有系统的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以及专门的师资队伍。因此,建构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学校要积极建立平台,教师运用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实践活动,改善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以弥补不足。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特个性,体现时代特色,让生命价值观教育真正体现生命的特点,造就出一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3、大学生自身问题是生命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当学校学的文化知识,正面思想与社会不良现象产生博弈和对立,大学生失去了信仰,也就没有了对生活的方向和动力。当失去对未来的寄托和向往,没有了精神追求,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这种心理长期滋生,导致大学生消极悲观、厌世、嫉恶如仇,最终走向不归路。而互联网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催化剂。在虚拟世界,不少大学生沉溺其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就去把精力放在网络社会。根据心理学家的测试,所有有网瘾的人,就像吸毒者一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紧张、忧郁等。因此,虚拟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影响,不容小觑。而互联网上的一些负能量消息,也导致大学生的两种极端思想:或者是过度恐慌,或者是漠视死亡。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运用

1、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要多加强死亡观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要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家长要根据家庭自身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课老师,如果一个家庭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2]首先,家长充分运用新媒体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通过分享手机上健康向上、启迪思维的文章内容,在微信上点赞、在微博上转发等形式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其次,努力营造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应为孩子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有研究表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家长整合各种亲戚的资源,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言传身教,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2、学校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病”。对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心理逐渐开始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必然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冲突,比如人际交往障碍,选择困惑,学业和爱情压力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合理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或者实践经验,利用语言和文字媒介、在特定的场合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进行引导和疏通,让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的问题。我们把生命教育价值观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大学课堂,从专业理论的视角向学生展现生命的价值,可以通过运用“对话交流法”、“艺术陶冶法”、“情景教育法”等实践教育法,让同学们对生命有更加科学、系统、理性的认识,明确生命对于个人、他人、社会的意义,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

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把自己同时当作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3]如何进行自省,检查自己?首先,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要实事求是,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认识自我,查漏补缺。其次,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遇到事情,多对自己进行反省,从而改善自我,取得不断进步。最后,大学生自己要积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充分掌握生命价值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不同,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为内部与外部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错综复杂。如何帮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有哪些影响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等。带着这些疑惑,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总结国内外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道路,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指导。

【注 释】

[1] 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J].教育学报,2005.5.64.

生命教育现状篇5

【关键词】河南省;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

【Abstract】With the rising number of adolescent life ev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teenagers have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country’s situation, choosing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152 schools in the 18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to have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ha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etting of life safety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ether the students attend training simulation, traffic safety, natural disasters, home security, etc., whether the students have self-help capacity, life saf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whole course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teenagers; life safety education

一、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意义

1.调查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更新了关于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这年全国中小学共发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其中学生死亡188人,1266人受到伤害,其中溺水死亡人数排在第一位,占总死亡人数的43.59%;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紧随其后,占总死亡人数的30.26%。在校外发生的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造成中小学安全事故致死的两个最大的杀手。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2015年1月1日官方消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2人受伤。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的最后一夜骤然逝去,等等类似的新闻我们已经屡见不鲜,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1〕

此次事件遇难的大多数是年轻人。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接班人在他们的成才之路上就夭折了,这对于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看到上述中大量的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些新闻、故事而已,但是在我们看来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痛心。

2.调查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继承者和建设者,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会给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带来不小的挑战。〔2〕如果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疏导,那必然会导致青少年生理、心理、道德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完善青少年自身,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和存在的价值,还能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坚强、勇敢的品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本次调查在于了解我国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现状,从中得知当前学校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他们日常安全进行管理,对他们的安全负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引起家长、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安全的重视,保卫我们祖国的花朵能够茁壮地成长。

(二)调查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计划生育国策更加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国民的少生、优生、优育意识在逐渐加强,这就致使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更加优秀,对于他们的期望已经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候。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总人口达到9413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92%,所以对于全国来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所以我们科研小组经研究决定把河南省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河南省区域内总共有十七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共计中小学学校314265所,为了此次调查能尽可能地接近现实,涉及的范围尽可能全面以及在我们这个科研小组能够承担能力所达范围之内,我们选择了全省156所中小学学生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占到全省中小学学校总数的0.5%。

希望从这次调查中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来反映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状况,以此来客观映射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希望我们所做的努力能够引起国家、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鸣,群策群力,为我们的下一代保驾护航。

(三)问卷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分为两类,分别是教师卷和学生卷。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认知能力的差别很大,对于事物看法存在明显的差距,于是就设计了学生卷和教师卷,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校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状况。

学生卷又分为两种,小学生卷和中学生卷。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小学生生长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直观、形象事物比较敏感;而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方面机能正在趋于完善,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问题能够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2.问卷的内容

⑴学生问卷分为小学生问卷和中学生问卷

对于被调查者是否了解生命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是否接受过安全模拟训练;交通安全;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火灾、溺水、网络安全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的了解,希望获取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途径,对于体育课承担生命安全教育的看法。

⑵教师问卷

教师的问卷包括教师的部分信息;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希望哪一门课程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关于建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议。

(四) 调查依托单位、调查对象

1.调查依托单位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2.调查对象

经过实地的调查,最终得到高中49所、初中52所、小学51所,共计152所中、小学的问卷,共计有效学生问卷8747份,有效教师问卷1007份。本次调查就以这些问卷的填写者为对象。

(五)调查过程安排

(六)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

经过与河南省教育厅的多次沟通,受到省厅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各种资源,保证我们这次调查顺利圆满地完成。本次调查的问卷是我们全体研究小组成员实地到学校,进办公室、进班级,教师们、学生们即时完成,完成之后全部及时回收的。共计发放学生问卷10640份,在除去信息不完整、学生对待问卷态度不端正、问卷填写不完全等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8747份,总回收率达到82.2%;教师问卷1200份,除去一些信息不完全的问卷之后,回收有效问卷1007份,回收率达到83.9%。学生问卷中小学问卷发放3570份,有效回收2961份,回收率为82.9%;初中问卷发放3640份,有效回收3008份,回收率为82.6%;高中问卷发放3430份,有效回收2778份,回收率为81.0%。总体上达到了有效问卷的标准。

(七)调查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相关著作论文等文献,各位专家学者的优秀文献成果对本人的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由我们研究小组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客观选择题为主,以多选题、单选题为题型,对全省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到各学校班级内进行调查,并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生命安全教育问卷的数据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并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关于自然灾害、家庭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火灾等的一些相关安全知识以及紧急补救措施;中小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希冀;体育课对于传授生命安全逃生能力的优势;中小学学生对于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建议等。

三、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有关生命和安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对人们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安全意识与能力的锻炼,对自身生命安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切实做到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过程。〔3〕

2.我国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目前所取得成绩

⑴河南省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有所了解。本次调查涉及中小学生及教师共计9754人,涉及全省每个地市,基本上能够代表全省的情况(如表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表2),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了解的百分比分别为96.6%、96.4%、94.15%、94.84%,都超过了九成,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证明我省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还是比较关注的,效果显而易见〔4〕。

⑵我省应对生命危险进行专门的模拟训练开展情况良好,学生们在校都有过参加模拟训练的经历(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模拟训练,对于模拟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当他(她)们遇到类似的危险情况时,他(她)们就知道应该如何从容地面对。有过训练的学生势必会比没有参加过训练的学生在面对危险时更加镇定、思维清晰,行动直接有效,确保青少年生命的安全保障。

⑶青少年对于安全常识掌握较好,能够正确指导行为,达到自救效果。

图2 是当迎面遇到灯光非常耀眼的汽车情况时,骑车的学生们都知道选择下车靠边避让,只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的选项。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灯光刺眼而发生的交通事故。〔5〕

表3是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奔向空旷地带;镇定,不慌张;有秩序地向安全地带撤离这三个选项基本上都是百分之三十,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带点值钱的东西,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和学生们的选择比重较大的一致。选择这三个选项可以最大限度地拯救生命,看来学生们的关于地震的自救认知是正确的。〔6〕

3. 关于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还存在的问题

⑴中小学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课程内容归属不明确(图3、4、5)。

通过表6可以看出来一学期开设一次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所占的比例最大,这样的情况对于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青少年所面临的危险是方方面面的,只有多频次、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每周能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课,学生也愿意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到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需求。

通过图4、图5的对比可以看出一致性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换句话说他们接受知识都是部分的、片面的、孤立的,没有成系统的,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⑵中小学生应急自救技能的缺失,生命安全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问卷中有一题,遭遇火灾时,不正确的脱身方法有哪些,选项分别有当处于烟火中,烟太浓,卧地爬行,并用湿毛巾蒙着口鼻;遇山林火灾时,朝下风方向跑;山林火灾时,朝上风方向跑;当楼房发生火灾时,若火势不大,可用湿棉被、毯子等披在身上从火中冲出去。这道题初中生有47.56%、高中生有49.30%的同学选择了山林火灾时,朝上风向跑这个选项,可见学生们对于山林火灾的逃生知识是欠缺的,从这道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来有将近一半的青少年对于应对森林大火这种突发安全事件的自救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有效地挽救生命。

⑶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之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提供专门的、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从表4中可以看出来学生们对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的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过很大一方面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可以开设。实际情况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很大一部分讲述了安全知识,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品德已经不能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教授了,思想品德课有它本身的内容需要教授;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课,而生命安全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传授一些实践操作技能的,所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一些纯理论课恐怕不能系统、有效地传授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从表4中看出体育课的期望占比在增大,也许体育课在和其他理论课相比中有一定的优势。〔7〕

四、针对目前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议把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中

体育与健康课和其他的课程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8〕

2.体育教师的身份更适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在其学习生涯中学习过诸如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学等课程,以及伤口处理、心肺复苏等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具备从事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方面,由于生命安全教育中有大量的实践活动,这一特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活动性特征相吻合,体育教师都是具有一项或者几项运动技能的专门人才,常年的训练让体育教师对于身体训练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这要比其他课程的教师在传授逃生技能,自救、救他技能中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并在更短的时间内习得某一个动作,这也许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保命的动作,由这样的教师来承担救生技能的传授,无疑是十分理想的〔9〕。

3.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生命安全教育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应该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效果。建议平均每学期小学应不低于12课时,初中不低于10课时,高中不低于8课时,并将课时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成为体育课程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每学期的安全教育课时中应保证70%左右的自救自护技能的传授和逃生的实践演练活动。使安全教育日常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各个年级教学内容,编写进体育与健康教材,保证课程教学时数。扩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中不同层次的需要。

4. 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任何一支具有高水平的队伍都是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战胜一切对手,所向披靡。体育教师也不例外,现在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课原本的教学内容,还要加入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并且生命安全教育要占到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这新环境下,对于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教授生命安全技能的能力。既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努力,又需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现阶段需要有一批学者来研发这个课题,开发出来一些探究性的课程内容,然后通过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深入一线的体育教师讨论沟通,最终探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推广开来,把经验传授给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然后由他们把知识技能教给每一位中小学学生。在向下传授的同时,也要向上把目光集聚高校,把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之中,在高校中也开设一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目的是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教师并满足社会对于青少年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需求,便于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就业之后就能给学生们教授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技能。这样就完全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义宗. 家校联手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J〕. 学周刊,2014,13:198.

〔2〕陈璐.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4:113-114.

〔3〕钟小燕. 湖南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实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77-180.

〔4〕唐飞,周若清. 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21-22.

〔5〕鲁国斌,蔡春苗. 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9:125-128+163.

〔6〕鲁国斌,王迪. 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3:75-78.

〔7〕赵伟. 俄罗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11,08:38-42.

生命教育现状篇6

(2019年10月23日晚上)

A同学(医药技术系):有的课程实践性不强,虽然理论上懂了,但是要去真正操作才会理解透彻。要加强实践教学,技术技能人才应强调实践性。

B同学(物联网技术系):专业课的知识应该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讲一些生活上用不到的知识,理解困难,听起来乏味。

院长回复要点:赞同同学的观点,专业课要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如果把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智能家居融入到课程,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C同学(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有的实验要4节课才能做完,但是只安排了2节课,做到一半就得停止,下次又要继续重来,希望增加实践课时。

院长回复要点:举例以前读大学时做化学实验的情况。要求所有教学系,教学管理上,实践课程要根据实践项目的时间来确定课时数。

D同学(口腔医学系):理论课与实践脱节,实践课少,专业技能提升不高;专业理论课课程安排紧,教学进度快,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照PPT念;学生每天晚上复习到12点,但是还是复习不过来每天所学内容;听说以前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实践,但是课程加了后,有的实践项目现在学生不能做了。希望加大实践项目,更注重实践课程。

院长回复要点:医药卫生专业资格证考试难度大,需要加大理论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三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学们要善于和老师沟通。

E同学(旅游系):虽然实践课程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实训室完成,只知道如何带团,但是具体怎样带好一个团队,希望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平台的合作,让学生由实战的机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形成了服务的意识,也知道如何服务好服务对象,但是感觉没有学到管理的知识,希望加强。院长回复要点: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喷泉等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F同学(医药技术系医学检验专业):作为医学生,对医疗紧急救护知识冻,是否可以在大一增加课程,教授紧急救护知识,因为紧急救护叶关系到日常生活。另外有部分学生是外省的,希望老师上课不要用方言,尽量把普通话说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院长回复要点:通过华夏基金会项目、选修课等把事情做好。

G同学(护理系护理专业):希望上课时老师讲完专业知识,要和学生多些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要一讲到底;有的专业课,希望老师多拓展一些医学专业知识,医学多学一些,对生活有用,是很好的。

院长回复要点:同学们要成为课堂改革的推动者,通过多问老师来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大家还要自信,动手操作能力强,是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优势。

H同学(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大一同学反应个别教师言行过激,上课的语言、方式、考核制度让同学感到害怕,害怕被老师挂科,大家都说要注意XXX老师。

生命教育现状篇7

优质教师是构建“好人学校”的主体

“好人学校”的构建主体首先是优质教师,他们是“好人学校”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是“好人学校”内驱力的来源,是“好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教师的生命状态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生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展现着这个学校的生命状态并影响着学生的生命状态。广渠门中学极为重视教师的良好生命状态,努力在教师团队中形成统一的“好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师中形成文化自觉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团队构成了一种人人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深入教师心理,在教师中形成了共同的操守和准则,逐渐成为“好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觉。随着教师团队对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逐步认同,教师团队不断查找、修正自身的不良生命状态,实现生命状态向上、向善的发展,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优质教师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主体力量。

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为学校注入了青春、阳光的生命气息。怎样引导他们以最好的生命状态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学校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专业化培养,为他们设立中长期的发展培训计划,指导青年教师绘制职业发展蓝图,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随着学校的发展,近些年学校引进了大批具有高学历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也必将成为学校建设的栋梁。为了更好地引导和促进这些优秀教师快速、健康发展,学校于2011年12月建立了博士硕士教师工作室,支持和鼓励这些有着高学历的教师将自己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争做教学、科研方面的领跑者,“学历之花”与“能力之花”共同绽放。

学校还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为各类区教学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提供更好的舞台。骨干教师每个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研究课促进了他们继续精益求精,增强自身的教学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在研究课的准备过程中,这些骨干教师不断与备课组老师们切磋琢磨,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他们这种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良好生命状态也在影响着年轻教师。

我们清楚地看到,教育者不经意间的任何举动都会互相影响。要想降低教师之间负能量的相互影响,就需要每个教师做好自己,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广渠门中学的党组织、党员队伍在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中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党政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的文化风气是“好人学校”浓墨重彩的底色。

一批优秀好人典型和优质教师在学校不断涌现。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继续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好人,他们的生命状态时时影响着其他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学校将教育视为“栽培生命”的过程,在春风化雨中将“好人学校”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孩子心底,成为每个生命成长、发展和完善的丰富养料。“好人学校”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学校成为适合生命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校园,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是传承“好人学校”的主体

优质教师是构建“好人学校”的主体,教师的优质生命状态直接引导、塑造、影响了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意志品质。在这样的“好人学校”中,“好人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散叶、开花,学生成为传承、发扬“好人精神”的主体。同时,“好人学校”还通过信仰教育、榜样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命状态的提升,促进学生之间优质生命状态的互相影响,学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生态乐园。在这样的生态乐园中,生存是踏实、快乐的,学习和工作是公平、高效的。在这样优质的生命状态中,学生们的心灵得以净化,许多单亲的孩子在这里得到了老师的关爱、同学的真情,所有的孩子在这里受到同样尊重,即使身体残疾的学生也不例外。

学校将学生的信仰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学生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一校一课一书一员一信”(即办好党校,开好党课,编好读本,做好辅导员,写好回信)的信仰教育,不仅以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而且更以身边教师的言行来感染学生,浸润学生。

学校以榜样教育引领青年学生不断进步。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前行的方向。不仅学校教师队伍中有魏发团、梁疆这样的好人教师,学生中也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热心公益的青春榜样。这种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对他们更有震撼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践行着做一个好人的理念,并尽自己所能将这种“好人的火种”传播下去。

初中的刘子艺同学每天在去学校的路上捡拾垃圾,至今已捡了至少几十公斤垃圾。她说,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减少垃圾,还上学路上一片清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们感受到她小小的身躯中蕴含的持之以恒的力量。这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执着精神感动着整个校园,也带出了更多的好人善事。

2012年春节期间,高中学生崔欣然家中不慎失火,全校师生自发为其捐款达10多万元。但他们坚持只收下一半捐款,将另一半转给学校的宏志奖学金。

学校有一个庞大的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在高二·2班团支部的倡导下,学校将每月15日定为校园公益日。这一天,学生们在校园的各个地方开展公益活动,如帮老师打扫办公室、实验室,擦洗操场的座椅和校园里的乒乓球台,美化校园的环境。组织并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其实恰恰也是学生们学习做好人、做好事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对公众有益,最重要的是将公益的“种子”种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学校用艺术教育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播撒阳光。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打造优质校园文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潜力,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学校秉持美育和德育相渗透的原则,注重将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栽培生命”,践行着“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以艺术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播撒灿烂阳光。

学校注重引导各学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师组织了古诗词吟唱、经典诵读、戏剧表演、名篇赏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历史老师组织了“触摸历史的温度”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感受历史之美;美术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让学生了解人性与爱;音乐老师让学生走进电影博物馆,感受“动感音乐”;体育老师将艺术与体育课相结合,开设了街舞、韵律操、形体艺术等课程……这些学科活动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增强了各个学科内容的丰富性、感染力和趣味性,也使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科内涵,使学生更加喜爱学科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了学科教学的发展。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学生对自主校园文化的需求,我校每个学期开设多门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还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拓宽渠道。

特色艺术教育的开展,为我校赢得了良好声誉。我校从2006年-2010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区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生在市区艺术节比赛中,共有480人次获得了区级奖项,其中240人次获得了区级一等奖;120人次获得了市级奖项,其中80人次获得了市级一等奖。2010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我校管乐团和科技团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金帆管乐团、金鹏科技团。

“好人学校”的无穷力量

生命教育现状篇8

论文摘要:关注幼儿教师生命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实然状态是必须高度警惕的教育危机信号,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重新全面构建幼儿教师的生命体系,让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生命是使个体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教育需要,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必须由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对于生命意义的体悟,要比一般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命,对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完善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生命的异化

放眼国际,幼儿教师的地位一直不容乐观,“我们对这些在儿童能学得最多的时期教育儿童的教师太不重视了。公正地说,这些教师做得最多,得到的却最少”。聚焦国内,幼儿教师的生命意义更是遭到严重忽视,生命异化问题令人堪忧。

(一)生命的泛道德化与工具化

受职业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一直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职业,泛道德主义影响至深至远,似乎只有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才配得上“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与“托起太阳的人”之类的美誉。然而,这种道德预期“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是否在日常的职业生活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受职业偏见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视为母亲或保姆职能的一种替代和延伸,是一种纯粹为幼儿和家长服务的工具,并未被当作专业人员给予必要的尊重,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均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有的幼儿教师也把这种职业纯粹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精神生命式微,教师职业对其生命而言只是一种异化的存在。

(二)生命的机械化与超载化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往往被教学模式所囿,认识不到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理念,更逞论根据教育理念灵活地选择、反思和创造教学模式。同时,大多数幼儿教师也没有真正领悟到园本课程开发的真谛,只是习惯了传统模式中按部就班的传授,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乏善可陈。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幼儿教师生命的机械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幼儿生命的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固然为他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不小的负担。此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接受幼儿教育的主体,而师幼比例偏小与幼儿园班容量普遍超标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幼儿在园的安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直接责任人,幼儿教师生命的超载化程度可想而知,“忙”和“累”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职业幸福感正与他们渐行渐远。

(三)生命的低效化与钝化

多元化的幼儿教师来源直接导致教师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稳定性面临消解。在专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这些新要求、高期望与重大的安全责任意识已日益成为幼儿教师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教师与其职业之间出现严重分疏。同时,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主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意识也处于混沌状态,这种生命的低效化使生命价值很难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实现。目前,对新信息的敏感、接纳以及运用已成为幼儿教师成功的关键,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幼儿教师却只是满足于复制性劳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加上教师职业的低回报和成功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与长期性,幼儿教师生命的钝化现象也日益凸显。

二、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尚未纳人国民义务教育范畴,幼儿教育的实际地位一直不明确,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未将幼儿教育纳人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和列人教育财政支出的专项预算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问题更是无法真正纳人政府解决的范围。如今,把幼儿园推向社会,并在幼儿教育中引人市场机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细致的论证以及后续监管的不力,社会劳动保障配套措施并未适时跟进,从而造成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医疗、培训等均缺乏应有的保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体现其劳动价值的报酬,这就大大影响了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组织因素

作为幼儿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是兼具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目前,在组织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专制管理(即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和外行管理(即非专业化管理)。这两种管理都只是把幼儿教师视为“物”的存在,缺乏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其中,专制管理正在剥落着教师的生命尊严和压抑着教师的生命个性,而外行管理则使其丧失了专业成长中的成就感。在组织的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混乱与角色冲突。职业角色混乱是指幼儿教师所在组织未能对其职责做出明确规定,或未能按照规定进行操作而导致的幼儿教师不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角色冲突则是指幼儿教师对组织所提出要求的一致性与合理性提出质疑。在幼儿教师的评价考核方面,组织长期奉行以幼儿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倾向于把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教师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要,而非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势必造成社会评价导向的偏差与教师生命的抽象化,进而弱化幼儿教师的职业自主性,阻碍其职业成长和职业专业化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尽管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幼儿教育市场比较混乱,准人方面把关不严,门槛(师资、场所、设备、资金等条件的要求)较低,教育质量监管不力,所以仍有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存在生命意识缺席、专业成长困顿等问题,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生命的受动状态是造成幼儿教师生命异化的内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专业水平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等)就是导致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但是由于职业主体性较差,加之自身的生命个体意识淡薄,又缺乏调节或舒缓这些压力的能力,所以,过度的职业压力一直是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职业坚定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有59.5%的幼儿教师具有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倾向,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而疲惫感和对事故的担忧,更是成为困扰绝大部分教师的突出问题。对于个体在精力过度消耗状态下的职业倦怠现象,在缺乏自我干预或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许多幼儿教师并未认识到这只是人人都可能体会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而是往往陷人“角色超载”的恶性循环之中,产生很多悖论性的行为和心理。

三、幼儿教师生命的重建

就幼儿教师的生命现状来看,若想提高其生命质量,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样重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转换思维范式,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重建。

(一)自爱反省:生命的关怀

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自爱体现了个体对自身生命的一种关怀。生命关怀是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因为,“从狭隘功利目的和占有欲望或外在强制和自我否定的现实活动中超越出来,进人理想地表现自身自由的生命活动,是解决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根本出路”。幼儿教师的自爱主要包括:认识并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实现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价值。教师自爱不仅能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推动教师主动地追求德性的完善,而且有助于教育爱的生成,最终转化为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以及对幼儿的理解与尊重。反省是对自我的重新再认识,这种心灵力量的烛照标志着人类超越了动物界其他物种,可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生存状态。繁忙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使幼儿教师几乎时时处于“赶路的行进”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很多人生的乐趣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生命的浓度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做一名反思性实践者,形成自己关于生命价值实现的负责任的思考和行动,进而获得职业活动的永续动力。

(二)职业认同:生命的返魅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是克服了职业的外在性、异己感而把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在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主动积极性”。由此可见,职业认同是职业生涯成功实践的核心,是促进幼儿教师生命返魅的前提条件和有效途径,对他们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认同越高,对本职业的情感依附和规范掌握程度就越高,从业坚定性也就越强。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教师待遇,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健全幼儿园管理体制,创造一种关怀教师生命的管理文化;幼儿教师应发掘教师职业之美,把幼儿教育工作视为“值得追求和托付的事业”,力争成为一名“生命型教师”,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幼儿教育的新元素。

(三)专业发展:生命的提升

专业发展是以个体的生存为基础,是通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以实现生命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它是教师生命在教育生活世界中的动态显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发展核心、主题和问题,每一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如何对后一阶段有很大影响,这决定了后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所以,必须对处于不同成长过程中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育措施,提出相异的目标要求,从专业发展角度探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程。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幼儿园大力倡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完善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实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鼓励他们以团队形式经常性地反思、质询以及合作,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丰富与提升;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通过积极的研究和反思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让生命发展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四)职业幸福感:生命的完善

生命教育现状篇9

大家上午好。

炎热暑假的还没有过去,懒散的情绪仍在蔓延,不过,岁月从不因为人的怠惰而停步,时光也不会因为你的叹息而驻足。当你匆匆留意之时,新的学期又如约而至。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召开xx中学XX年暑期师风师德建设培训班,就是为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改变生命状态,提升生命价值,为建设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野中而努力奋斗。

下面,根据学校相关行政会议精神,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生命状态在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自觉改变生命状态,提升生命价值。

前不久,学校在广州举办的班主任培训会上,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xx中学校长xx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是“栽培生命”的过程,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育的成功主要靠教师用良好的生命状态带给孩子们的文化影响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生命状态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校发展的水平。

我们必须要承认,再强大的政党也无法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再高效的政府也不能使每一个人都能避免不幸,再英明的领袖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不公,再发达的科技也不能诠释一切未知之谜,再先进的理论也不能指导一切,唯有精神能够约束人的行为,能够影响、改变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影响下一代的精神,是影响下一代善良、勇敢、坚毅的精神品质。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把所信、所想、所为,身体力行不断的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提高改变自身的生命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校已经发展最快时期。如何保持高位运转是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保持教学高质量、保持育人高品位、保持野中高品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因此,现阶段强调师风师德建设尤为重要。潜下心来教书,清下心来育人。如果将教育分为教书与育人两个这方面的话,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处于高位运转的学校,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需要我们全体野中人以崇高的理想凝聚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引领学生,以美好的心灵感化学生,以丰富的活动发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野中这个大家庭中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因此,现阶段,改变教师生命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对于学校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准确把握生命状态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要求,增强教育责任,将教育作为成就人生的事业。

生命教育现状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使人们走入了另一个怪圈。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失衡,生命意义缺失,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又如何?“郁闷!”“无聊!”“崩溃!”走在大学校园里,类似的口头禅不绝于耳。近年来,大学生浪费、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从云南的马加爵残杀同学案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都是大学中发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曾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10万,即10万人中就有20人自杀。自杀已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样的理由能够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选择自我消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一幕幕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推行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国。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得到逐步发展。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因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2]。近年来,一些大陆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见解,但具体到教育基层一线,无论是宣传还是实践我们还不到位。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国内外的学者有多种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归纳起来具体包涵三个层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首先,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诞生历程,领悟生命体所承载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让他们了解生命历程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进死亡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与有限,从而更加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育健康的生命态度。生命是一个过程,在个体生命中不仅有鲜花和笑声,还有荆棘和泪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艰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却承载着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它不仅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父母、朋友、社会密切相连,所以在逆境中,谁都没有权利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是,无论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须要尊重他人,悦纳自己。

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不但要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帕斯卡尔说过:“活着却不知道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如同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断地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的永恒价值,它是对生命的突破,对本我的不断超越,以此实现“终极关怀”和人的理想与信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当下迫切推进生命教育最直观的主要有两个视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就是要明确它所针对的对象,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和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的神圣事业。教育首先应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4]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强行介入,使高校演化为工具的制造厂,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大学校园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仍旧过分地强调智育和技能。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受到忽视,甚至被压抑,他们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与幻灭。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与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外因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因。

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阴,自暴自弃……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生命态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强化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但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课堂之中,没有专列相关内容。推进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和活动。拯救自杀者,主要不在于改变外部的物质生活环境。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杀的;生活在艰难环境中的人,依然有坚强乐观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人生。通过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意识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生命信仰,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走出生命意识的误区。

2.博采众长,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一是要吸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理论的积极方面,做到古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来道德义务比人的生命更为贵重。人的生命因道义而有价值,因之而可贵。生命和道义相比,后者重要得多,道义是至上的。为了坚持道义,即使牺牲生命也不犹豫,这是我们应该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会形式、轻个体的存在价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轻生命的创造意义等生命意识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扬弃的[7]。二是对于西方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理论应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一般来说,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个体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关注个体幸福的深度和广度,强调肉体欲望合理满足等人本主义生命意识应为我们所借鉴和学习。而对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意识的消极方面,应加以批判。

3.实施分享与体验方式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还必须要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进行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个人才能更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与关爱。生命教育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如孤独是一种生命负面状态,但又是生命的一种独特体验,在孤独中可以从容地体验生命的静美情趣;再譬如,国外一些大学开展的“模拟葬礼”,旨在引导大学生体验死亡的感觉,把人生置于强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发现和体认生命的美好,从而珍惜生命,寻求和实践自身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4.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

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普适的生命教育内容之外,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合格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经济、情感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将自杀等念头消解于萌芽状态。此外大学生往往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消除他们的各种顾虑,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种种的不快,宣泄不良情绪,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莉莉.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示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