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竞赛十篇

时间:2023-04-09 14:22:54

高中化学竞赛

高中化学竞赛篇1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结构,卤代反应的机理;

2、烷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结构,烯烃的化学性质,炔烃的结构;

3、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类型,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理想气体的标准状况;

高中化学竞赛篇2

准备高中化学竞赛需要学的内容如下: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通常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相对,指不含CH键的化合物,因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硫化碳、氰化物、硫氰酸盐、碳酸及碳酸盐等都属于无机化学研究的范畴。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高等无机结构化学:高等无机结构化学内容分为化学键理论基础、化学中的对称性、元素结构化学选论和超分子结构化学三部分。结构与物性:结构与物性分别从原子、分子、团簇和晶体层次介绍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对宏观物理性质的影响。着重介绍化学键的物理本质及其对物质结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来源:文章屋网 )

高中化学竞赛篇3

【关键词】 学科竞赛;培养人才;学校品牌;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68-02

化学学科竞赛开展到现在已经有近二十五年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过各级各类化学竞赛,取得过许多令人满意的成绩。回顾总结学科竞赛实践的过程和经验,继续推进学科竞赛可持续性发展,继续在原由成绩的基础上提升竞赛成绩和竞赛等级,不断探索创新,勇于进取,与时俱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摆在我们这样一所具有七十年历史全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的永恒的课题。面对新课程的实施,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学名校自主招生的开展和力度的加大,以及在高考考试招生人数的减少,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层面的学校一方面通过正常的高考途径争取到更多的名牌大学的招生名额,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获取参加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人数,要取得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入场卷,学科竞赛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大学名校效应是促进中学学校品牌提升的重要手段,学科竞赛的成绩可直接或间接取得名校效应。所以处于承担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中学,对于学科竞赛成绩的追求可以说达到如饥似渴的程度,更需要我们在科学观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科竞赛的回顾反思,破解难题,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创新体制,探究出新课程实施中学科竞赛开展的最好方式。

1 化学学科竞赛的回顾

1.1 东华杯化学竞赛

东华杯化学竞赛由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举办。开始参加东华杯化学竞赛的高中学生范围仅限于上海市区,在1986年拓展到杭州地区。当年在杭州市教研室组织下,根据竞赛规定,我们学校选拔了87届高三年级五名学生,参加在杭州市第十四中举行的东华杯化学竞赛,试卷评分.设奖等级和人数确定由华东理工大学负责。笔者所带的高三{1}班钟晓航同学通过考试获得东华杯化学竞赛一等奖,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获一等奖的学生到上海参观大学,并被保送到理工大学。得到杭州市教研室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好评。东华杯竞赛的规则关键一点是:如果当年在竞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和没有取得较好的奖项,就取消第二年参加竞赛的资格。因此,到了1989年,杭州市{含杭州地区}参加化学竞赛的学校只有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和我们萧山中学四所学校,1990年初在学军中学参加化学竞赛,这一年我校高三年级(2)班和(4)班胡大良、邱国贤等三人取得三个二等奖的好成绩,杭州市教研室还为笔者写来贺信。1993年以后,华东理工大学改变竞赛方针,竞赛规模扩大。在杭州市教研室指导下,一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理科班基本上全部参加,我们学校高三理科班也一样。东华杯化学竞赛试题新颖,符合高考命题思路。当时的理念是把东华杯化学竞赛当作高考考前的一次模拟练习。1995年初的这次化学竞赛,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学校获得一等奖的人数第一次超过杭州市区总人数,威震杭州化学教育界。笔者所教的高二年级(7)班桑轶清和何为民二名学生参加高三年级竞赛都获得一等奖,得到市教研室和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和好评。当时萧山电视台和萧山日报两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信息。

1.2 杭州地区化学竞赛

杭州地区化学竞赛参赛范围是杭州地区七县{市}所属高中,是由杭州地区七县(市)教研室组织的,负责命题、评卷和确定奖项人数。于每年的九月份举行,参赛对象为高二年级,也有少数高一学生参加。每年我们学校参加竞赛,取得成绩的把握是比较大的,一般情况下获得一等奖人数占获奖总人数三分之一强,每次都获得团体优胜奖。作为个人多次被杭州地区七县{市}高中化学竞赛委员会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1.3 浙江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

我们学校于93年5月参加省化学竞赛,94年5月参加省竞赛,我们有六人获得一等奖,其中笔者所教高一学生参加高二学生省化学竞赛有二人桑轶清和何为民获得一等奖。被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大约在96年,教育部出台了学科竞赛新规则,前面提到的两项化学竞赛被停止,保留了省级化学竞赛,竞赛组织机构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省教研室和省化学会共同联合组织,改变成由省化学会组织承办。最近几年来,在省竞赛和全国竞赛{浙江赛区}中,我们学校化学学科竞赛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

2 学科竞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2.1 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实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带动了教育的全面一体化,拿我们萧山区来说,第一,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已达到四所,有几所已达到省二级、三级重点中学,还有好几所中学正在申请或将要申请省三级重点中学,可以估计几年以后,在萧山的几所高中学校多将成为不同等级的省重点中学。第二,随着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本科上线率的数据变得越来越接近,数据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第三,外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高中移民现象的出现。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孔雀东南飞,每年我们学校高一新生中终会有数名学生就读于其他学校。基于上述原因,如何发挥省首批重点中学的优势,提高学校实力和知名度,提升学科竞赛就是一个明证。2004年我校高三学生马海军因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浙江赛区}获一等奖,在04年高考中加20分,因此获得浙江省高考综合排名第七名。学校在校内和校门口挂出二幅横幅,祝贺我校学生马海军获得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排名第七名。如果没有化学学科的竞赛成绩,没有加20分,排名在近20位,那么就不可能挂出横幅作大张旗鼓的宣传。同时,区内其他的重点中学不可能有这样的竞赛成绩,这是独一无二。

2.2 提升学科实力

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化学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高考中仅仅是理科综合学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化学高考成绩已被理科综合高考成绩所取代。如何体现学科成绩,如何展现学科实力,除了高三学科联考成绩,那唯一可说明的是学科竞赛成绩。学科竞赛成绩的取得,这是提升学科实力重要途径。学科竞赛的开展,也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时惧进。

3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要想取得优良成绩,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量、,较强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学科竞赛,也就是深层次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他们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力。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1 参加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学科竞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优良思维品质。根据“理科实验班化学教学改革”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表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能力,态度与学习习惯明显强于同年级的其他学习尖子,学习竞争力和学习实力明显提高。

3.2 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全部高中课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而且在课余时间还要参加竞赛辅导。学习课外知识和部分大学教材内容{大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学习较难.较深的知识,完成难度高的竞赛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时间紧,题目解不出,学习负担重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坦然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攻克难题。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心理素质。

4 本世纪以来化学竞赛成绩和成功经验

4.1 化学竞赛成绩

2000年以来化学竞赛成绩情况,成绩统计到2010年8月31日止。十一年来浙江省化学竞赛获奖总人数达193人次,其中获一等奖人数达63人次。二等奖人数59人次,三等奖人数71人次,全国化学竞赛九年来获奖总人数达85人次,其中获一等奖人数10人次。二等奖人数39人次,三等奖人数36人次,竞赛成绩无论从获奖的等级还是获奖的总人数都名列杭州地区七县(市)第一。也是本地区其他县(市)的重点中学无法超越的。所取得的竞赛成绩多次得到省化学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好评。2005年7月省化学会在杭州举行省化学教练员培训班,笔者代表萧山中学在会上作经验交流,杭州市{含杭州地区}各重点中学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的仅杭州二中和萧山中学二所中学。

4.2 成功的经验

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搞好学科竞赛的基础

我们在高一刚组织学科竞赛兴趣班时,就十分注意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结合辅导的内容,讲解化学的历史,新物质的发现,科学的发明,讲解化学家的重大发现和对人类的贡献,讲解近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讲解美国《科学》杂志 评选的世界科技十大成就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展望等,内容包栝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和能源等。同时我们还提供学校实验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有关的安排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树立了科学的学习观和发展观,使学生走向学科,搞好学科竞赛,促进学科竞赛和谐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②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搞好学科竞赛的关键

化学竞赛的知识有许多来源于中学课本,但是,更多的知识远远超过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内容。而教师开展学科竞赛辅导的时间又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辅导工作的主要目标,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例如:教师讲授――学生自学――测验――反馈,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教师答疑。学生讲题――教师总结和补充――测验――反馈。越是到辅导后期,我们一般都采用后者的策略,充分挖掘参赛学生的内在潜力,选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一周布置讲题内容,明确提出讲题要求,为讲好题他们不仅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还大量阅读了相关同类教材,增加知识面。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和补充。这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通过阅读指导和自学训练,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步提高.。这种教学策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也可以这样说,学科竞赛的开展,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了新课程的学习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化。

5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竞赛的思考和展望

学科竞赛开展到今天,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还存在提高的空间。如何在实施新课程的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成绩,也就是说;第一要能确保全国竞赛有一等奖奖项,第二在此基础上争取扩大一等奖奖项的数目,第三争取进入全国冬令营。在目前现有的情况下,要实现上述目标虽然充满希望,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是非常艰难的。

5.1 全国竞赛辅导困难较大

平常教师的工作量已经排得满满,教学任务和工作负担比较重。要在工作之余对参加竞赛的优秀学生进行辅导,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教师对要辅导的大学部分教材不够熟练,特别是大学内容的题目讲评起来比较有难度。辅导时有可能是中等层次内容的重复,也有可能针对性不够,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辅导质量。

5.2 学生参赛动力不足

由于竞赛规则的变化和高考体制的改革,一方面高考加分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在全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才能在高考中加20分,而一等奖人数有限。另一方面竞赛难度增加,而高考要求和难度相对降低,竞赛和高考的相关性降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学科竞赛辅导一开始就人数不足,随着辅导的深入,难度的增加,年级的提升,参赛人数不断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竞赛的开展。

5.3 学科竞赛的思考和展望

面对目前的客观现实,要破除难关走出低谷,提升学科竞赛,达到既定目标。如果不从方法上更新,体制上创新,要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竞争实力的战略高度去探索和展望,我们可以有如下的思考和展望:①在现有基础上,使竞赛辅导向专业化方向考虑,降低课务负担,使竞赛辅导更专一,②可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引人专业辅导人才,提高辅导效果,进而提高竞赛水平。③对参赛的学生要更加关注。增强参赛学生的自信和毅力。④竞赛辅导机制也可采用团队合作和主要教练负责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实际需要拓宽创新辅导机制。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竞赛篇4

关键词:技能竞赛 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和意志等能力的一种文化。旨在突出学生敢于“亮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提高其职业技能、职业人文素质。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是我院精神、形象、秩序和环境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一、 树立高职教育理念,营造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认真探讨技能竞赛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通过大力营造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和敢于“亮剑”的拼搏精神,着力培育昂扬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弘扬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使全院师生养成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形成善于团队合作、乐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开展宣传攻势,形成人人参与、奋勇争先的校园氛围

营造昂扬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对建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院报、校园新闻网、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院、爱专业的精神。每当师生凯旋归来,学院组织学生在校门口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对获得省级以上团体一等奖的团队,学院订制拱门、悬挂横幅迎接。学院还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由获奖选手以及指导老师向低年级学生代表、领导、教师等介绍竞赛过程、获奖感悟。通过座谈,不仅为今后的竞赛积累了经验,也激发了全体师生团体意识、竞争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每年年底召开技能竞赛表彰大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典型的推介,逐渐在校园里培植出一种人人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2、对接企业需求,营造笃学精艺、敢闯敢拼的职场氛围

在打造技能竞赛文化的过程中,我院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意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根据化学工业“两高、两有、两易”的特点,我院在开展技能竞赛培训、技能比武和实习实训时,注重把“6S”管理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把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高职校园的职场氛围。

二、构建技能竞赛机制,夯实技能竞赛文化基石

在推进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

1、加强领导,健全技能竞赛机制

学院建立了党委、行政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实训处、团委、后勤处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竞赛的机制。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开展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参赛培训过程进行统筹管理,规范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的组织管理纳入常规工作。同时,积极推行竞赛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提交立项申请书,审核通过后即立项,并明确其责任和获奖目标。

为确保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有序、规范地进行,学院制定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2、强化意识,搭建技能竞赛平台

为强化师生参赛、组赛意识,拓宽师生视野,学院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技能节和科技文化节,并连续承办了三届湖南省劳动厅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大赛,承接株洲市分析检测工种和化工仪表工种的技师比武以及湖南海利公司等企业的职工技能比武。2010年,学院承办了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说课比赛。近年来,各系部在校内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技能比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竞赛,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3、增加投入,确保竞赛经费到位

学院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都专门设立了竞赛经费,用于各类参赛、训练及校内组赛的支出。对学院承接的各类技能竞赛则另拔专项资助经费。经审核通过的竞赛项目,由教务处牵头,所在系部提出申请,实验实训处第一时间进行参赛所用仪器设备、耗材的采购。从而多方位确保了组赛、参赛经费足额到位。

4、创新机制,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

学院建立了以奖代酬的竞赛奖励办法。各系部则推荐品学兼优的获奖选手评选部级励志奖学金。竞赛获奖选手在毕业推荐工作时优先推荐。在竞赛培训指导工作获得优秀的,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项指标。学院大力宣传在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通过典型引路,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为学院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亮剑技能竞赛赛场,凸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成果

2005年至今,在部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湖南化院学子先后荣获部级、省级各种奖项230项,其中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达100余项。

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如2005年,学院囊括了全国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个人与团队14项冠军;2006年分别获得“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第二届“南化杯”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7年获“中控杯”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南化杯”全国首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8年获“天成杯” 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中控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南化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第二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2009年分别获得“扬农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和“中控杯”全国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中控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竞赛和“环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竞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有机合成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化工总控工团体二等奖、生物技术职业技能操作大赛团体二等奖和化学检验工团体二等奖。

在化工类竞赛的带动下,非化工类专业在各项技能比赛中也是全面开花、捷报频传。2006―2010年,我院学子在省级、部级的计算机应用、数控、会计实务与电算化、市场营销等技能大赛中分别4次获团体第一名,团体二等奖15个。

最引以为傲的是在2006年全国数控技能竞赛中,我院作为非机械类院校第一次参赛,面对如云强手,学院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在时间紧、经验少、项目新、难度大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攻克技术性难题,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令组委会和兄弟院校刮目相看。这是平时扎实的教学质量的厚积薄发,更是我院浓厚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中培养出的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四、拓展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成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以赛四促”的理念,推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

部级、省级技能竞赛设立的都是紧跟现代新技术,紧贴现代实际生产与生活的项目和赛题,而且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者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参赛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心理综合素养。由此,引导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思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甚至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推进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之惠及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在各类竞赛的组赛和备赛过程中,倍受锻炼,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都有一定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2、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和谐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了职业情境,领悟到企业管理文化,为优秀人才的培育创造了条件。各种技能竞赛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努力拼搏的技能竞赛意识,促进了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中化学竞赛篇5

摘 要 田径竞赛规则是田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田径竞赛得以正常开展的保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修订变化特点进行梳理。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就有一定的导向性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田径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国际田联 竞赛规则 变化特点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演变历史

(一)田径竞赛规则

在《体育大辞额典》中对田径运动规则的解释“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这是界定了规则概念的属性,由此解释可以得出,田径运动规则概念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和准则。

在《运动竞赛学》中田径竞赛规则概述为:为了避免田径运动竞赛中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的竞赛,对运动竞赛中所采用的技术,和竞赛中所用的器材和行为做出一定的规定和限制。对这一运动竞赛规则的规定分析可以得出,注意对运动竞赛规则的技术部分的规定,田径竞赛规则的作用和目的是为了避免运动竞赛中的人为和客观因素对竞赛公平性的影响。然而,随着运动技术的发展与运动员水平的提高、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科学技术的发展、田径竞赛规则自身和安全意识的增强,根据某些现有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来分析现在的田径竞赛规则的一些规定的概述并不全面。

(二)田径竞赛规则的演变历史

表1 2004-2012年田径竞赛规则修改次数

修改次数 29次 11次 25次 13次 30次

修改时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由表1可以看出田径竞赛规则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田径竞赛规则几十年来一直是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之中,两年一小改、四年一大改,每一阶段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当时的田径竞赛规则已经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适应,2012年国际田径竞赛规则修改了30次就说明了现代田径竞赛对竞赛规则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严谨了,每一次竞赛规则的修改都带来了田径运动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变化及特点

表2 近十年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变化的特点

变化项目 变化内容 变化特点

竞赛项目

田赛项目 1.除了全能项目之外,任何起跑犯规的运动员都将被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2.横杆两端横断面应呈圆和半圆行、质地坚硬和表面光滑。

1.跳远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40米,从起跳线量至助跑道尽头,在助跑和跳跃中采用任何空翻动作都视为犯规。

2.在掷标枪项目中,用两条5厘米宽的白线标出落地区,其内延长线,须通过投掷弧内沿与助跑道标志线内沿的交点并相交于投掷弧的圆心。扇形落地区的角度约为28.96度。 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对运动运动员运动技术及体育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3.比赛的突发性情况增加。

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安全意识的增强

三、结论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是根据本项运动技战术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修订的,是田径运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

(二)田径竞赛规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要不断适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要协调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引入田径竞赛规则、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安全。

(三)近五次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幅度很大,田径竞赛和训练的导向性影响极其深远,更加注重比赛的安全性,使比赛的紧凑性加强和观赏性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动作更加准确规范。

(四)可以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特征看处,对于准确、稳定和高质量的动作要求越来越高,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熟练的掌握田径竞赛规则的理论基础知识,促使田径运动员不断提高和完善运动技术动作。

(五)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来看,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呈现科学化、人本化、精细化、系统化、国际化以及公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涛.浅谈田径规则演变的趋势[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06.

[2] 董锦绣.现代田径竞赛与规则演变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报.2008.05.

[3] 闫斌.我国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及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高中化学竞赛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功能;时间系统;教学系统;组织系统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中的作用。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最直接的推动力,因此研究学科竞赛的功能和保障条件对高校搞好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看师生角色的变化

(一)一个镜像:“社工同行、助人自助”

为了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湖北文理学院自2008年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受到了学校多部门的支持和鼓励。至今为止,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为主题的学科竞赛活动已经在全校范围推行了3年,竞赛的时间每年从4月份上旬至6月份下旬,大约持续2个月,参赛学生以社工专业学生为主体,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种方式比赛。3年累计参与人数400多人次,参赛者遍及学校9个院系,重复参与人数大约在50人左右,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影响。

(二)师生角色之变化:教师由“独奏者”变“伴奏者”,学生由“边缘地位”升“中心主体”

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实务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取向使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掌握工作技巧、内化职业伦理的重要环节。

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过程中,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在一个共享协作的环境下,互帮互助去挖掘多种信息资源,自行决定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共同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理论知识意义的把握,实现对社工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纳人的角色和课堂话语权的边缘者,不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而是自己去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对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基本作用则在于监测竞赛过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了,作为知识源和传递者的作用大大削弱,他们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独奏者”变成了“伴奏者”。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探讨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系列化活动。有着常规教学不能比拟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个体的创新创造素养,主要是由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技法运用和创新技能运用四部分构成。高校学生学科竞赛从各方面促成了这四方面素养的形成,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科竞赛题目一般难度大,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突出了创造性、创意性,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竞赛过程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吃苦耐劳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强化。因此,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学生是否具有饱满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敢于迎难而上、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品格的一次大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自我指导意识的加强、意志的磨炼是常规课堂教学所远不能及的,因而被看成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能力、拓展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学科竞赛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塑造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理论基础知识的地位,缺乏发出自己心声的话语权。而且学习完全是“ 自己对自己” 封闭式的方式完成的。其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往往缺乏一个“场域”去真正消化和掌握。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貌似满腹经纶的学理研究者,千人一孔,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大学生学科竞赛却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供了专业场所。在“社工同行、助人自助”竞赛中,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形式体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查阅资料、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团队成员内充分讨论去合理设计竞赛主题内容,达到发现问题、把握要领和及时处理问题的目的,要求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和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展思维得到锻炼。

(三)学科竞赛为学生创新技法和创新技能运用提供现实土壤和实践场域

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探讨经验和设计情景,一起共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社工同行、助人自助”学科竞赛为例,学生在查阅资料、合理设计竞赛主题的过程中,将社会工作技巧、社会学人与环境关系、心理学暗示效应等多学科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情景模拟式的实践训练,完成对社工技巧的活学活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应用的能力和设计创新的能力大大得以提升。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就是要提供一个实际的学习情境,这样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这种“同化”与“顺应”过程是学生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进而形成创新技能和技法的过程。学科竞赛能为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提供实证实践条件。“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是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

三、高校学科竞赛的保障机制

在高校大规模实施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开展学科竞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途径。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科竞赛在管理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问题。如,学科竞赛的举办存在“窗口式”工作模式,往往满足于有需要时手上有“样板”可呈现,而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规范制度;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明,缺乏“合谋”意识;只给予鼓励性的政策支持而缺乏经费资助等等。因而,为确保竞赛的实施,研究其保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时间系统:促进学科竞赛常态化和制度化发展

高校在推行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要检验各项工作的成果。对于学科竞赛而言,就是要打破“窗口式”工作模式,变“形式化”为“常态化”,变“短期化”为“持续化”, 既不搞形式,也不走过场,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创造学科竞赛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所得经验和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使学科竞赛的思维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广大学生通过系统了解学科竞赛的功能,使学科竞赛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动”。

在社会工作专业中,针对大一新生,可以开展以社工“情景剧”一对一式的学科竞赛,初步体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针对已经熟悉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二学生,可以开展“团体凝聚力”“团体游戏”为内容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更深层次社工沟通、会议、方案设计以及程序技巧的掌握;针对大三学生,可以开办“野外训练营”这类内容要求更高的竞赛活动。这样安排的时间链接,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和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保证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连续性。

(二)教学系统:确保学科竞赛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主要由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学媒体系统要素组成。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智力支持人,其活动主要包括:向上级单位(教务处)呈送学科竞赛申请书,规划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动机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辅助。其个性品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与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就举足轻重。为了保证学科竞赛有理想的成果,就要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组织能力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所抱有的学习态度、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策略也极大影响学科竞赛的效果。因此在学科竞赛中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探索知识的品质。教学媒体系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载体。学生在学科竞赛中通过对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处理,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和观点,提高素养。

(三)组织系统:保证学科竞赛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

高校举办的学科竞赛活动要真正达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预期目标,就应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规范化、系统化工作格局,就要求构建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体系。

学科竞赛活动有校级和校级以上两个层次,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校、(院) 系二级联合管理体制,即由教务处牵头设立的校级管理机构和承办单位(院、系)设立的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学科竞赛的各个环节,如学科竞赛项目立项审核,组织信息,做好二级学院、学工处、团委各部门的协调统筹工作。院(系)管理机构主要从微观层面上负责学科竞赛方案制定、学科竞赛指导与培训、学科竞赛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学科竞赛结束工作总结。除此以外,还要学科办或教学办提供学科竞赛所需要的设备、仪器、材料、场地,切实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只有形成多部门组织系统配合机制, 学科竞赛各环节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才能保证学科竞赛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洪忠,陈学星.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8.

[2] 何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保障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1:123-126.

[3] 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1.

高中化学竞赛篇7

一、前言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逐步实现从“中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而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十分贴近行业的需要,要求参赛选手具备很高的职业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这与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职业竞争与一体化的教学相结合,以赛促教,以教保赛,以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零距离”,专业技能和工作期望“零距离”。

二、以赛促教,创新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合职业竞赛要求,创新一体化课程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制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竞赛技能训练相?Y合的课程标准;二要从培养目标入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以适应职业要求和竞赛竞技性要求;三要规范课程专业名称、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与内容、学业评定等,将课程内容与竞赛项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竞赛标准对接;四要提供竞赛制度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三、以赛促教,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

竞赛不光面向学校,还面向社会、企业和生产岗位,许多竞赛项目紧追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竞赛的实训设备与生产环境基本实现对接。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高职数控造型多轴联动编程开发”项目大赛中,项目裁判长、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就明确表示:“比赛的设备也是在实际生产中用的设备,比赛设置的考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难。”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名次,首先要解决教学和竞赛场地保障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资金和技术投入,可以考虑以竞赛赞助商的名义吸引企业进校联合办学,扩大资金来源,添置、更新技能教学训练设备。对企业来讲,通过赞助院校参加全国性的竞赛,可以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甚至可以在比赛现场招收到企业最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互利双赢,有效地推进了一体化教学与竞赛备赛,课内与课外教学平台相结合,学校与企业教学平台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设。

四、以赛促教,强化一体化课程师资建设

竞赛的竞技性要求竞赛指导教师首先要是一名技术过硬的“工匠”,能够熟悉掌握本行业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在大多数院校,充当大赛指导教师的都是一体化的专业老师。一体化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就是“双师型”教师,两者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竞赛的荣誉性和激励性,促使一批指导教师通过顶岗实习、继续教育、外出培训、到生产企业拜师实习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能力、指导学生竞赛竞技的能力。

五、以赛促教,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从筹备、组织竞赛到大赛实施,往往经历数月时间,影响面广,这种绝佳的品牌营销机会吸引了社会上的众多企业关注,逐步形成新的竞赛经济需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自己组织的技能竞赛都有各企业的深度参与,也成为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充分体现。从前几届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来看,不但有英特尔、思科、博世等跨国巨头行业企业参加其中,也吸引了华中数控、大连机床、中诺思、汉王科技、天煌教仪、锐捷等一批本土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的参与为竞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而竞赛现场也是企业进行最新产品和企业文化推广的阵地,为企业提高社会知名度、占领市场先机提供了契机,这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竞赛本身蕴含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才能展示平台,也为学生开辟了一列就业的“直通车”。竞赛中涌现出的很多优秀学生选手凭借其高超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赛场应变能力,直接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六、建议

(一)完善职业技能竞赛激励机制,杜绝“应赛教育”异化倾向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评价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技能培养的效率与水平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政府应完善竞赛激励机制,对参与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院校,在院校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也有个别职业院校单纯为了拿奖,出现了“应赛教育”的异化倾向。精选的个别或部分选手在竞赛举办前的短时间内进行集训和高密度备赛,甚至放弃了正常的教学,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与职业技能竞赛举办的宗旨相悖的。学校不应“为赛而教”,而应该将职业技能竞赛视为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器,将技能竞赛常态化,融汇覆盖整个教学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备赛、参赛作为每个学生一次技能锻炼和能力的重要经历,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衔接制度

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资格的取得主要看平日的学业成绩认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两大块。要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可以将学生的技能竞赛成绩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等级,在各科学业成绩均达标的情况下,除认定具有取得毕业证的资格外,对在部级的职业竞赛中曾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可以不经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在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和鉴定机构根据比赛成绩判定是否达到国家职业认定标准,对符合要求者直接颁发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高中化学竞赛篇8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能力,吸引了广大中学生参加,因而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高中化学竞赛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研究综述

近年来,各地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赛活动相继举行,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益。我国学者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进行了相应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研究现状

1.1关于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

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了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乔桂强研究了专业赛事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 认为对举办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锻炼专业接待能力,锻炼高效组织能力,提高有效交际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爱校敬业意识。对参赛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激发学习动力,提供展示平台,检验课堂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实习就业优势。他同时认为,专业赛事具有多种积极作用,又会对学生有消极影响。主要有:一是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二是学习效果的短期性,三是比赛失利的挫败感,四是同学关系社会化。针对消极影响,他建议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适当的集体观教育,科学的学习生涯规划。还有学者认为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是一种综合考验, 不再是看某一能力。学生只有出色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比赛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选手应该具备的。

1.2关于技能竞赛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

技能竞赛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刘东菊、汤国明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育人理念的冲击,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职业技能大赛强化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迎接挑战,指出了教师未来努力方向:技能大赛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技能大赛需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良师。陈兆芳认为技能大赛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平时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赛、接受大赛的锤炼可以有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促使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参加技能大赛,因此,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终也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3关于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作用的研究

学者们就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刘忠提出技能大赛有助于推动“尊技重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以能力为目标的项目化教改,推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姻缘。陈小波提出以赛促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模式,以赛促学新模式带来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了新要求,对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晖认为大赛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大赛技能水平,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业、产品合一,理论、实践合一,教学、比赛合一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4关于技能竞赛对课程建设作用的研究

孔欣提出要结合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一是以竞赛项目为导向,将竞赛任务引入到学生技能实训的教学设计中,二是在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三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这类课程采用以技能测试为中心、设计和制作并重的考核模式,四是推广多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方式,形成训练项目结构。他还总结了赛训结合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实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比赛能力。另有学者提出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高职课程文化的课程文化目标、课程文化内容和课程文化,引领了课程建设,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5关于技能竞赛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肯定技能竞赛取得成绩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何秋芳就钳工技能竞赛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女选手所占比例低 ,试题缺少时代感,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同时提出对策:第一,适当降低技能比赛中的劳动强度,延长比赛时间。第二,比赛可采取由“专家 +企业”共同出题的方式,在内容上采取“基本功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参赛选手的比赛操作过程要向全国现场直播,让更多的人看到比赛实况。有学者肯定了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指出了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分重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分重视参赛选手而忽略了全体学生。还有学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职业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这些问题、倾向——重技能与轻理论,重个体与轻全体,重比赛结果与轻比赛过程。

1.6关于技能竞赛保障方面的研究

没有可靠的保障,技能竞赛就无法顺利进行。这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史临红认为技能竞赛的顺利举行需要制度做保障,保障制度是技能竞赛工作的基础,其中有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组织人员保障、参与人员保障、评判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安全保障机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人身安全)。肖娜、史文生则从技能竞赛专用设备方面探讨了技能竞赛的保障问题。他们界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内涵,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特指专门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设备,是技能竞赛参赛选手使用的工具,包括赛场配备的设备、工具和选手自带的个人工具等;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选择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通用性与先进性的对立与统一,唯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与统一,一次性和稳定性的对立与统一等,力求做到技能竞赛专用设备与学校教学设备的和谐与统一。

1.7关于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许多学者建议技能竞赛不应由学校唱独角戏,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学者认为中职教育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是技能竞赛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举办技能竞(下转第345页)(上接第343页)赛,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引进企业最新设备来支持、服务技能竞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的评判工作,鼓励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学生,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推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另有学者建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要由学校组织, 政府统筹协调, 工业生产企业负责竞赛设备的赞助、命题和考评。

1.8关于技能竞赛制度化的研究

有学者分析了技能竞赛制度化需要逐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技能竞赛工作认识不到位,技能竞赛工作中不重视校企合作,存在片面追求大赛竞技的现象和过分强调应赛教育的现象。她提出推进技能竞赛制度化进程的途径和思路:充分认识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一是建立统筹规划、分级举办制度,二是建立全员参与、定期举办制度,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四是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五是建立安全保障制度。要切实重视中职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应充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加强技能竞赛相关理论研究。

2.研究述评

从上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对教学改革的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技能竞赛效果的对策。总体上说,虽然我国政府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非常重视,在实践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关于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己产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说都不尽如人意。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以期刊论文形式出现,以学位论文或专著形式出现的极少。国外研究对我国开展技能竞赛有一些借鉴意义,但不能完全照搬。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确保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我们有必要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系统的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乔桂强.专业赛事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分析[J].内江科技,2009(9):51-52.

[2]刘东菊,汤国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55-59.

[3]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7):78-80.

[4]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0(1):63-65.

[5]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3):68-69.

[6]于晖.技能大赛:提高教学的切入点[J].教育,2011(3):53-54.

[7]孔欣.论以赛训结合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2):154-155.

[8]何秋芳.钳工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职业技育,2008(26):89.

高中化学竞赛篇10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01-03

新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引导和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科竞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径。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及蓬勃发展的竞赛活动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列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依照不同的标准,其包括多个门类的赛事活动,且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特点。如依竞赛组织者来划分,有国际、全国性的竞赛与省级、校级地方性的竞赛;按照竞赛所依托的学科门类来划分,则包括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一级学科中的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设计、车辆工程、计算机软件、设计艺术学等二级学科。目前,为国内高校较为关注的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主要有: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magineCup微软全球学生大赛(微软创新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

在我国,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其独特的内涵。第一,它是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规范化、系列化、多层级、多学科的竞赛活动。所谓规范化,是指竞赛活动是有组织、有章程、定期举办的;所谓系列化,是指依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划分出不同类别的竞赛活动;所谓多层级,是指竞赛既有国际的、全国的,也有省级、校级地方性的;所谓多学科,是指竞赛涵盖了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个学科。这几点内在规定性,使大学生学科竞赛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不定期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区别开来。目前,为学界和高校普遍关注的学科竞赛,一般指那些竞赛规模和规格较高的国际、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第二,它是立足于高校开设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上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一方面,它立足于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它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科竞赛是对教学效果、学习收效的一次大检验,竞赛成绩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第三,学科竞赛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及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入推进高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1994年首次制定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明确提出,竞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这大赛,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高校学科竞赛的先河。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看,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为例,1992年,首届 CUMCM 有 10个省市 79所高校的 314 个代表队参加。2009 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达到 4.5万多人,来自全国 1100多所高校,参赛人数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创历年新高。 再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09年报名参赛的学校达到 923 所,比上届增加20%, 参赛学生达到2.7万多名,比上届增长了30%。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出现了三个变化趋势,一是参赛学生不断由专业向非专业扩展,二是参赛学生不断由本科向专科扩展,三是参赛学生不断由地方院校向军队院校、民办高校扩展。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显利认为,大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竞赛也从最初的几个地区的小范围活动,发展到今天全国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大学生创新环境的营造创造出充分的条件。而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参加竞赛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的占60%以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竞赛对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的竞赛已被纳入到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2007年初,由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 2007] 1号)中,就针对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门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 ”中,也把全国性学科竞赛成绩作为统计对象,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高校品牌专业评估指标中,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以学科竞赛成绩为主要考察对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研与培养创新意识,许多高校还相继制订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看重。

二、国内关于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造就和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队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使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各类学科竞赛的蓬勃发展,及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看重看好,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为题的研究, 正在成为高教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目前关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研究,整体上看还相当薄弱,可以说尚处在起步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迄今还尚未见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可见的多是“竞赛指南”“赛题解析”“竞赛辅导教材”或是竞赛活动资料汇编之类的教辅、教材。这些编著往往局限于某一竞赛学科,内容多是针对竞赛的组织和训练、赛题的解析而设计的。由于没有综论性的专著出版,使得学科竞赛虽然在国内一些高校开展得很有起色,但又存在着认识不足、研究不深的问题。而更为明显的症候是学科竞赛显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不过,有的编著选编的一些材料,对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则起到了基础性资料作用。如李大潜主编的《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中汇编了一些教育部文件、竞赛章程和会议纪要,还有一些领导和专家的讲话材料。这些对于研究刚举步时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迄今,关于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三个层面:一是关于人才和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论著;二是关于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论著;三是关于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章。这些研究成果探讨的问题涉及: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的关系;激励机制在学科竞赛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何把竞赛水平推上更高台阶的问题等等。从目前有关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研究者一方面在强调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又把参加学科竞赛仅看成是对学生“实施闲暇教育”的一部分。这说明对于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尤其缺乏权威性、引导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是一般泛泛而论、重复性议论的多,而系统性、建设性、创新性的研究少,更缺乏将学科竞赛置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下的深入探讨。其次,对于大学生怎样通过竞赛提高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科竞赛为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改进常规教学和实践教学带来哪些新的启示,通过学科竞赛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这些问题都还缺少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与定量、定性研究。三是对于如何构建起有利于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也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四是缺乏对于当前学科竞赛的新动向、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包括对中外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比较分析,对国外学科竞赛经验的系统介绍。这些不足昭示了今后一段时期深化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使我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迅速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如何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十分紧迫的问题。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大学生学科竞赛又有着常规教学所不及的培养功能,其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在学界和教育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组委会主任李大潜所说的那样:“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动手、创新、协作,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看,大学生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竞赛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科学思维、动手实践的能力。学好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以便为未来的职业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在高校,许多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由于很少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其习得的理论和技能常缺乏实践的检验。这不能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科竞赛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开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创新创造的浓厚兴趣。竞赛赛题符合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知识点和系统性相结合,关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竞赛由参赛团队分别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学科背景的题目,其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课程群。因此,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的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很多学生正是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如 电子设计大赛,学生必须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出参赛装置。在完成装置后,还要进行认真的测试,一旦出现问题,自己想办法加以解决。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也给学生的学习、思维、创新活动带来新的启发。这样通过参加竞赛就可以深化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应知、应会、应用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知识、经验和能力反过来又为他们学好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这就为培养具有博、专结合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第二,竞赛能够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发现和培养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大学生学科竞赛以迅猛发展的科技进步为背景,立足于学科前沿,竞赛题目难度大,内容涵盖了多个交叉学科,突出了创造性、创意性,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所以,竞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的热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舞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但同时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相应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竞赛既是对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敢于迎难而上、团队协作精神等优良素质和品格的一次大考验,也是对其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可以说,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是普通课堂教学所远不能及的,因而被看成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个性化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增长才干、拓展素质、锻炼能力的有效渠道。另外,学科竞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专门舞台。通过广泛地组织竞赛,能够发现和培养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那些曾经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获奖者,毕业时一些国内外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抢着要他们,有的毕业后在读硕士、博士学位,还有许多人毕业后很快成长为卓有成绩的青年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或是相关科研部门的领导,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已不能以几千万元计。正因如此,大学生学科竞赛也被看成是创新人才成长的“熔炉 ”。

第三,竞赛能够带动和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的综合外在表现形式。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其内容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组建学科队伍、确立学科方向、争取和设立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营造学科环境等方面。在高校,以何为基点科学地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上关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下及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在这方面,学科竞赛恰能起到晴雨表和校正仪的作用。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实际上也是对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效果、学科建设现状、学科建设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反映和体现。学科竞赛的功效之一,就在于它能够发现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促使我们在赛后及时调整和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它使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即能够经常进入实验室,或是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竞赛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正在于促进实现这些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发挥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以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蓬勃发展的学科竞赛活动说明,竞赛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带动了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为深入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