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6:03:28

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范文篇1

1入世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考察

入世以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以价格补贴为主,财政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多是通过流通环节给予农民补贴。入世以后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补贴力度逐渐加大,补贴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目标也由保证粮食安全向粮食安全与促农增收两者并重转变,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逐渐与世界接轨。具体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大补贴”。

1.1直接补贴

入世后的2002年,我国为适应WTO农业谈判的需要,率先在安徽省进行粮食直接补贴方式试点,由过去通过流通环节间接补贴向直接补贴转变。2003年,13个粮食主产区也开始了直接补贴的试点工作。2004年,粮食直补政策全面展开,直接补贴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投入116亿资金,用于对粮农的直接补贴,6亿多农民从中受益。到2008年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额达到151亿元。此后几年,中央财政对于粮农的直接补贴在范围上不断扩大。

1.2良种补贴

良种补贴政策自2002年实施以来,补贴作物已由最初的大豆,扩展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马铃薯、青稞、花生等农作物,补贴资金至2008年已达121.63亿元,补贴面积也扩大到了6753.3万hm2,补贴区域波及到全国主要粮油产区。

1.3农机购置补贴

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河北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试点,政府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供直接补贴,当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000万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0余亿元。2011年,更是在这一基础上增加了20亿元。农业部办公厅已印发《关于做好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确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财政部近日已将2012年中央财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6.9亿元的指标提前通知各省级财政部门(含兵团、农垦)。该补贴资金指标较2011年第一期的110亿元增长约24%。

1.4农用生产资料综合直补

2006年,国家对农用柴油统一调价后,农民种粮成本支出将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种粮收益。对此,财政部决定以此次柴油配套调价为契机,综合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对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20余亿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全年预计增支实行综合直补。随后几年,中央财政大幅提高农资综合直补力度,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金额达到482亿元。实际上,中国农业补贴已经演变为“四项补贴”。入世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减免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费用以及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使农业补贴的手段和方式趋于多样化,现代农业补贴体系进入了构建期。

2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入世以来,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四大补贴”不断增加,并逐渐形成了体系,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农业补贴制度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背景下收效甚微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补贴的投入逐年增多,这是令广大农民欢欣鼓舞的讯息。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并未因此而取得较大的突破。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补贴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仍然很低,同时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来自山东农业信息网的消息,2010年山东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合并发放,补贴标准为83.15元/667m2。根据山东省政府2010年公布的《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所提供的数据,该省人均耕地面积0.08hm2,据此推算,该省农民人均获得两项补贴约100.6元,仅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2%,补贴增加农民收入效果甚微。另一方面,随着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额急剧增加,2011年10月国产尿素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20.69%;棚膜上涨5.18%;农用柴油(0号)上涨15.45%。在农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的背景下,补贴政策收效甚微,体现了现有补贴政策力度不足,规模较小,难以弥补生产成本上升对农民收入的侵蚀,也难以发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2.2结构不合理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也将受到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所达成《农业协定》的制约和规范。该协定规定了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绿箱”政策,可免予减让承诺。包括的政策有:科研、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储备、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计划。另一类是容易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叫“黄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等。协定要求各方用综合持量(AMS)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第三类是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有关的“黄色”政策支持可以放在被称为“蓝箱”的特殊政策中,来得到免除减让(如休耕地差额补贴)。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农业补贴政策起步较晚,尚处于构建阶段,应急性特点明显,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黄箱”政策主要有粮食直补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绿箱”政策主要有一般政府服务、国内粮食援助、粮食安全公共储备、自然灾害救济支付、环境计划下的支付以及地方援助下的支付等。“黄箱”补贴总量虽然不高,但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整个农业补贴的70%。“黄箱”补贴较多,而“绿箱”补贴较少,在WTO规则下显得不够合理,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黄箱”政策的实施已超过WTO的约束,相反,我国的“黄箱”补贴还远超过到世贸组织所限定的综合支持量不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值8.5%的标准。这与前面所述并无矛盾,反而清楚地说明,我国现有补贴政策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好WTO规则,“黄箱”补贴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绿箱”补贴更是在总体补贴政策中占有比例太小,背离了《农业协定》中的总体规定趋势。

2.3法制缺失,制度设计不具体

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其中许多法律原则与措施主要在《农业法》这一笼统的部门法中体现,而并没有对农业补贴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定,缺乏有效的实践操作性。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主要实施依据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支农政策及行政法规,在内容方面都规定的比较分散、简单,不够具体,未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立法过程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发展。这在一方面导致各地方的补贴标准、方式、程序、效应等方面千差万别且随意性较大,缺乏长远规划,在实施方面也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实现全面统一的规划和监督,影响了农业补贴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际推行效果。另一方面在补贴实施中涉及到财政、经贸、农业、银行、民政等多个部门,由于制度设计不具体,法律依据不完善,政出多门、协调失衡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交易成本过高,政策实施过程效率低下,各部门间职责划分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效应。

3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3.1加大力度

现阶段应继续围绕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这一中心。由于我国农业补贴力度不足,在农民收入中农业补贴所占比例甚微,而日本农民收入的60%来自政府补贴,美国的产业化农民,其收入大约1/3来自政府补贴。我国已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对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基本条件也在逐步完善,并且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我国的农业补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而且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并非只是在量上加大,更要重视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切实把钱花在农民身上。

3.2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农业补贴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对农业补贴结构的优化,要构建以“绿箱”为主、“黄箱”为辅的补贴体系。我国现阶段黄箱补贴的总量不高,并未达到WTO所约束的上限,反而有较大的支持空间可以利用。但是也要注意到,“黄箱”补贴的总量不高,但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充分利用黄箱补贴较大支持空间的同时需要选择以绿箱补贴为主的策略,尽可能的在增加黄箱补贴总量的同时,减少“黄箱”补贴在总补贴中的比例。这就需要更加有力的实施“绿箱”政策,主要措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补贴,缓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补贴,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收入获取能力;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力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建立农业保险的补贴制度,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3.3加快立法

农业补贴范文篇2

1、农业保险补贴的内容单一。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农业财政补贴体系,该体系包括三种补贴形式,分别为保费补贴、保险责任分摊与财政兜底。而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的只有保费补贴,致使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只拥有这一种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单一化的补贴方案无法满足新农村多样化建设的要求,也无法发挥其实际效益,进而形成一种财政浪费,严重的影响到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2、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与支农政策。没有紧密结合国外的农业保险大都与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且农业各补贴政策的结合也能够形成对农业保险的有效覆盖,进而构成系统化的农业保险补贴体系。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较晚,且保险补贴与粮食直补等政策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致使农业保险与补贴间产生断带,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3、补贴品种有限。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与果蔬等,不同地域间的果蔬分布不均匀,除此之外,其他的经济作物也较少,致使农业保险的供需都产生严重的不足,影响到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4、农民参保方式不科学。由于大部分农民都是通过广播宣传来获知农业保险的相关内容,因此,对于其中具体的操作流程与理赔情况等都不甚了解,进而影响到了农民的购买决策。此外,部分农村将保险理赔的款项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农民即便在遇到自然灾害后,也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赔用于生产,致使保险失去实际的效益,这些做法都有悖于农业保险的作用机制,使农民对保险产生消极的看法。

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及其对农户购买保险的影响分析

1、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文化程度高,对于农业保险的了解就更加细致,并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办理保险。此外,经济条件与农户的文化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农户的经济水平就相对要高,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就越大。2、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或多或少的会对农民的居所、耕地资源等造成影响,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时,农民更容易想到农业保险,且灾害程度越大,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就越大。3、保费补贴的预期。当农户对于保险保费补贴的预期越高时,在现阶段购买保险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反,保险保费补贴的预期越低,购买保险的可能性就会越大。4、地区虚拟变量。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保险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农村保险业务由村委会的人员负责,并通过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因此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与宣传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村委会不重视,就会为农户办保险带来不便。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村的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办理保险业务的详细流程,或者通过网络咨询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而提升了农村保险业务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地区虚拟变量对于农户购买保险的重要影响。

三、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有效措施

1、扩大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地区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我国应将所有的农业产量大县都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以提升中央财政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民的承担能力,制定区别性的保费补贴政策,例如,在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的保费补贴比例应不低于70%。2、开设特色农业保费补贴。除了要扩大农业补贴的面积外,还要增设补贴的品种,为了谋求区域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业补贴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减少地方财政补贴的配套要求,开办经得起长时间考验的,有长远计划的,具有一定保费补贴规模的保险品种,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3、优化财政补贴资金的拨付流程。为了有效的规范对财政补贴资金的管理,有关部门应当从制度上进行创新,丰富财政补贴资金拨付流程。农业保险是一种财政政策与保险办理机构相结合的试点模式,因此,农业保险的支付不同于其他农业补贴政策。有关部门应当避免转移支付的现象发生,并保证第四季度的补贴资金能够提前下拨,以缩短划拨周期,提高资金的安全。4、设立灾害风险基金。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无法准确的预判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可以提升农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构建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的筹资方式建立起的补贴机制,可以有效的规范对风险基金的管理。有关部门需要从防灾、减灾与救灾等方面出发,制定专项的扶持计划,每年从国家其他风险基金中抽出一部分,可为农业财政补贴带来一定的保障,最大限度的减轻自然灾害为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

农业补贴范文篇3

农业的弱质性指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其他产业特别是与工业相比具有比较利益逐渐降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

农业生产既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因而面临着双重风险的压力。一方面,农业生产可能会遭遇洪涝、干旱、沙尘暴、病虫害和瘟疫等灾害,生产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自然特点还直接导致了市场风险的产生。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农产品公共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而这种滞后反应带来的市场风险往往只能由生产者自己承担,这无疑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农业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1.2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低下,不仅使农业部门缺乏对逐利资本的吸引力,而且难以阻止农业内部各种要素资源向非农产业流动,致使农业缺乏竞争力,最终导致农业的萎缩。图1就说明了在市场和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情况。

如图1所示,AB曲线代表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的全部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进行分配,OA代表全部经济资源配置在农业部门时所能提供的农产品,OB代表全部经济资源配置在非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非农产品。OB>OA,表明非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大于农产品。假如初始资源配置在E1,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Oa2,非农产品供给量为Ob2。若增加农产品供给量,将经济资源配置点移至E2,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Oa1,增量为a1a2;非农产品的供给量为Ob1,减量为b1b2,b1b2>a1a2,表明经济资源从非农业部门配置到农业部门,转移成本比较高。相反,如果将初始资源配置点从E2移至E1,即经济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成本比较低。这就说明了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人们不愿意将经济资源主动投向农业的原因。因此,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性补贴的产业部门。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对我国而言,农业弱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如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生产者素质较低,经济形态多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差。因此,在我国农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2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依据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长,农业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性的产业,突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了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商品生产功能外,还有土地占有、环境、粮食安全以及文化等功能。具体表现如下: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头;从政治角度来看,农业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农民发展的依托;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说,农业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环境生态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任何国家都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而非传统的单一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功能。此外,长期以来,人类自身生活与生产等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都是免费获得满足的。随着资源的“硬约束”,人类不仅要遵循其固有的自然生态规律,还要或多或少地投入人类劳动,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农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基本上不能通过市场竞争在物质上和价值上得到补偿。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给农业必要的保护与支持,以增强农业生态再生产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

3公共财政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理论依据

市场在具有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调节上存在失灵,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同时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也决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务。从经济学角度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私人有效投入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先行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科研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但这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和免费搭车行为。因此,要求这种农业正外部性“内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即要求政府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为者的损失,将农业社会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差额返给农业;另一方面充当制度供给者、环境营造者和主要投资者的角色。

4利益集团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理论依据

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为的逻辑》中指出,人口规模小的利益集团相对于规模大的集团,其成员与集体行为有较深的利害关系,而且监督成本也比较低,比较容易克服“免费搭车”问题,从而具有较高的组织水平和较大的政治能量。可见,一个利益集团政治能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组织水平的高低及克服集体行为中“免费搭车”现象的程度。

具体到补贴政策的选择,我们假定分为2个利益团体,一个是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农民,另一个是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及农产品消费者。那么,究竟是选择对农民有利还是选择对消费者有利的补贴方式,将取决于这2个集团的力量对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多数人从事农业,分布在广泛的农村,大多数农业人口受教育少,对于一些隐蔽的不利影响毫不知情;即使他们确能知道这些,也会因组织抵制集团行动的代价过于高昂而难以实现。而大都市的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他们的收入很低,恩格尔系数偏高,高昂的食品价格势必直接危及政府的城市安定。人数虽少但组织得很好的实业界,因为担心生产费用上升会导致工人工资的提高,也会强烈反对食品价格的上涨。他们纷纷游说政府,使国家的补贴政策向城市消费者倾斜,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农产品“剪刀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均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城市居民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降低;而且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业的兴趣日渐增加。与此同时,农业人口在减少,农村教育水平在提高,农村地区的通讯、交通运输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居民对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较所处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的成本也相对降低。在这种条件下,当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的收入状况继续恶化时,他们就会采取政治行动以建立城乡平等关系,这样国家的补贴重心转移到了对生产者的补贴上来。为了提高补贴的效率,补贴方式由价格补贴等间接补贴向对农民直接补贴转移。

5参考文献

[1]梁东黎,刘东.微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农业补贴范文篇4

农业的弱质性指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其他产业特别是与工业相比具有比较利益逐渐降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

农业生产既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因而面临着双重风险的压力。一方面,农业生产可能会遭遇洪涝、干旱、沙尘暴、病虫害和瘟疫等灾害,生产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自然特点还直接导致了市场风险的产生。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农产品公共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而这种滞后反应带来的市场风险往往只能由生产者自己承担,这无疑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农业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

1.2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低下,不仅使农业部门缺乏对逐利资本的吸引力,而且难以阻止农业内部各种要素资源向非农产业流动,致使农业缺乏竞争力,最终导致农业的萎缩。图1就说明了在市场和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情况。

如图1所示,AB曲线代表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的全部资源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进行分配,OA代表全部经济资源配置在农业部门时所能提供的农产品,OB代表全部经济资源配置在非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非农产品。OB>OA,表明非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大于农产品。假如初始资源配置在E1,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Oa2,非农产品供给量为Ob2。若增加农产品供给量,将经济资源配置点移至E2,这时农产品供给量为Oa1,增量为a1a2;非农产品的供给量为Ob1,减量为b1b2,b1b2>a1a2,表明经济资源从非农业部门配置到农业部门,转移成本比较高。相反,如果将初始资源配置点从E2移至E1,即经济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成本比较低。这就说明了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人们不愿意将经济资源主动投向农业的原因。因此,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性补贴的产业部门。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对我国而言,农业弱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如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生产者素质较低,经济形态多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差。因此,在我国农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2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依据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长,农业被认为是一种多功能性的产业,突破了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了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商品生产功能外,还有土地占有、环境、粮食安全以及文化等功能。具体表现如下: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头;从政治角度来看,农业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农民发展的依托;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说,农业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环境生态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任何国家都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而非传统的单一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功能。此外,长期以来,人类自身生活与生产等活动消耗环境质量的生态需求,都是免费获得满足的。随着资源的“硬约束”,人类不仅要遵循其固有的自然生态规律,还要或多或少地投入人类劳动,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农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基本上不能通过市场竞争在物质上和价值上得到补偿。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给农业必要的保护与支持,以增强农业生态再生产的自生能力和自净能力。

3公共财政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理论依据

市场在具有外部性的产品供给调节上存在失灵,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同时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基础地位,也决定其需要政府的服务。从经济学角度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私人有效投入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先行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科研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但这些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和免费搭车行为。因此,要求这种农业正外部性“内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即要求政府一方面通过政策手段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为者的损失,将农业社会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差额返给农业;另一方面充当制度供给者、环境营造者和主要投资者的角色。

4利益集团理论为农业补贴提供了理论依据

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为的逻辑》中指出,人口规模小的利益集团相对于规模大的集团,其成员与集体行为有较深的利害关系,而且监督成本也比较低,比较容易克服“免费搭车”问题,从而具有较高的组织水平和较大的政治能量。可见,一个利益集团政治能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组织水平的高低及克服集体行为中“免费搭车”现象的程度。

具体到补贴政策的选择,我们假定分为2个利益团体,一个是作为农业生产者的农民,另一个是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及农产品消费者。那么,究竟是选择对农民有利还是选择对消费者有利的补贴方式,将取决于这2个集团的力量对比。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多数人从事农业,分布在广泛的农村,大多数农业人口受教育少,对于一些隐蔽的不利影响毫不知情;即使他们确能知道这些,也会因组织抵制集团行动的代价过于高昂而难以实现。而大都市的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比较集中,他们的收入很低,恩格尔系数偏高,高昂的食品价格势必直接危及政府的城市安定。人数虽少但组织得很好的实业界,因为担心生产费用上升会导致工人工资的提高,也会强烈反对食品价格的上涨。他们纷纷游说政府,使国家的补贴政策向城市消费者倾斜,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农产品“剪刀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均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城市居民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降低;而且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业的兴趣日渐增加。与此同时,农业人口在减少,农村教育水平在提高,农村地区的通讯、交通运输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居民对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较所处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敏感;同时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的成本也相对降低。在这种条件下,当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的收入状况继续恶化时,他们就会采取政治行动以建立城乡平等关系,这样国家的补贴重心转移到了对生产者的补贴上来。为了提高补贴的效率,补贴方式由价格补贴等间接补贴向对农民直接补贴转移。

论文关键词农业补贴弱质产业公共财政利益集团

论文摘要从农业自身产业特点、农业的多功能性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等方面多视角地分析了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以期为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

5参考文献

[1]梁东黎,刘东.微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农业补贴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必要性

我国的农业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一直面临两难的局面,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业保险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对农户来说,农户收入低,负担不起农业保险的保费支出,造成农业保险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来说,农业保险赔付率高、损失额大,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巨额的保险赔款,造成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产品,农业保险的供给乏力。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历程都表明,要保障农业保险的顺利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大量补贴或者是由政府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无力负担农业保险保费的情况下,政府给予充足的财政补贴,对发展农业保险和稳定农业生产都十分必要。

一、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

世贸组织限制各成员国对本国的农产品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黄箱”政策必须进行削减。而在允许的范围内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则属于世贸组织允许的“绿箱”政策,因此大部分国家都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调整,将传统的以价格补贴为主的直接保护政策转变为由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来间接保护本国的农业经济。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也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目前,我国财政对农产品价格方面的补贴和直接对农业企业的补贴每年达到数百亿元,如果可以将这种直接补贴的成本转移到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上,则在保障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能够满足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

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有利于增加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发生频繁的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农业生产往往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巨灾风险,将大大减少农产品的产量,再加上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灾害往往覆盖面广、造成的损失巨大,导致农业生产的风险较高,按照实际的损失概率厘定的保险费率会非常高,而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往往无力承担,因此大部分农户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投保农业保险。如果政府财政能对农业保险的保费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那么,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风险中能够发挥杠杆效应

通过财政向农户提供农业保险费的补贴,能够激发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热情。同时,政府财政通过向农业保险经营企业提供管理费用的补贴,还能够激发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动力,财政补贴资金配合市场自有资金能够使农业生产获得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风险保障和补偿。近几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可以看出,当政府财政补贴比例达到50%时,按农业保险费率5%~10%计算,至少能够调动相当于补贴资金20—40倍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对农业生产风险的保障中来,发挥杠杆效应。2008年是灾害频仍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对农业保险投入保费补贴金额65.5亿元,当年累计共有3.8亿亩农作物、4700万头能繁母猪、175万头奶牛投保了农业保险,总共获得保险保障约1500亿元,财政补贴资金的效应放大约22.9倍。农业保险企业总共向投保农户支付保险赔款69亿元,帮助农户在灾后尽快恢复农业生产[1]。截E1S1E2S2E3DPAP1P2P3OQ1Q2Q3Q至2012年9月,中央财政已安排下拨95.5亿元用于补贴农业保险保费,共带动5000亿元社会资金参与农业风险保障,财政补贴资金的惠农效应放大约52倍,强农惠农政策效果明显[2]。

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能够增进社会福利

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能够减少农业灾害事故的发生,稳定农业生产经营。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能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从中获益,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下图显示,S1是没有农业保险的情况下的农产品供给曲线,D是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此时生产者剩余为OP1E1,消费者剩余为AP1E1,社会福利为OAE1。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引入农业保险之后,由于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使得农业风险的发生频率降低、损失程度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从而导致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此时生产者剩余将从OP1E1增加至OP2E2,消费者剩余将从AP1E1增加至AP2E2,整个社会福利由OAE1增加到OAE2,增加了OE1E2。可见,农业保险在增加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的特点,使得部分生产者剩余外溢到了消费者手中,造成提供农业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向右移动到S3,生产者剩余增加到OP3E3,消费者剩余增加到AP3E3,外溢利益中的一部分将会返还给农业保险公司,同时社会福利进一步增加到OAE3,均衡产量增加至Q3。由此可见,在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福利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农产品产量也大大增加了,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了多方共赢。2012年国务院颁布《农业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保的农业保险标的属于财政给予保费补贴范围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保费补贴”,“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等措施,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截至2018年,我国各级财政合计补贴农业保险保费的比例平均达到75%~80%。

在种植业保险方面,中西部省份各级财政补贴至少65%,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省级财政补贴至少25%;东部省份为6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35%,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在养殖业保险方面,中西部省份,各级财政补贴至少8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50%,省级及省级以下财政补贴至少30%;东部省份为70%,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省级及以下财政补贴至少30%[3]。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重视和支持,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161亿保费补贴撬动3700亿农业风险保障[N].中国财经报,2009-07-23.

[2]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业保险保费加大补贴预算指标力度[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2,(11).

农业补贴范文篇6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留了收入补贴,又保留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成本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高低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部分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基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计划的重要内容。限产计划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计划,确立了耕地面积储备和土壤保护储备。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计划;后者是农场把一部分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计划初期,尚未达到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计划,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计划作了一些修订,但基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高低联系起来,以达到即控制农产品供应,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备计划。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项目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项目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良、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部分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则部分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偿还。若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安全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发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部分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研究及推广服务、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项目。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计划,如食品券计划、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计划,学校的早餐和午餐计划,直接食品分配计划等。1988年,这些计划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计划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部分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项目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服务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较典型。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计划,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计划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计划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安全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计划,计划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计划,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计划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计划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留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备,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计划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若不参与政府的农业计划,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计划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担。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计划,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的确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留了基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担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部分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安全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则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计划、农作物灾害支付计划、紧急饲料计划、青饲料援助计划、牲畜赔偿计划及树木援助计划;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机会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项目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规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补贴范文篇7

紧紧围绕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目标,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粮食作物、设施作物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补贴原则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应遵循公开、公正和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

公开是指补贴政策、办法公开,补贴资金操作过程透明。通过公示、公布等多种形式使补贴对象充分了解补贴政策等信息。

公正是指资金分配、补贴机具目录、补贴对象确定等全过程公正。按照事先公布的优先补贴条件,公正确定享受补贴对象名单,并在乡村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

农民直接受益是指保证补贴资金全部补贴到农民,做到资金到位,机具到位,服务到位,使补贴的农业机械切实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确保农民受益。

三、补贴对象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象是符合补贴条件的本市农民(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服务组织。

四、补贴种类

补贴的农业机械应符合本市农业产业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且经农机鉴定机构检测合格。重点补贴:

(一)大中型拖拉机等农用动力机械;

(二)农田作业机具,主要包括:耕整、种植、植保、收获和秸秆还田等机具;

(三)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产后处理机械;

(四)秸秆、饲草加工处理及养殖机械;

(五)设施栽培作业机械及花卉林果作业机械。

五、补贴标准

本市农业机械购置各级财政补贴资金总额按不超过农机具购置价格的50%进行补贴。

根据区(县)财力,市财政实行差别政策。市、区(县)财政补贴比例,闵行、浦东新区两区市承担20%;嘉定、宝山、松江、青浦四区市承担30%;南汇、奉贤、金山三区市承担40%;崇明县市承担45%。

有关区(县)如列入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县,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合并作为市财政补贴资金下达。

六、补贴资金操作程序

(一)根据年度预算安排,由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农机办”)下达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市农机办采取竞争择优筛选方式,组织开展选型工作,制订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确定年度补贴机具种类,工作进度及要求等。

经批复下达的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原则上不得变更。

(二)年度补贴专项实施范围、补贴机具目录、申请程序和相关要求等,区(县)、乡村应通过媒体公示等形式,及时向农民公布。

(三)农民(农场职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服务组织购买补贴机具时,须通过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向区(县)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购机申请表(式样见附件1)。

(四)区(县)农机主管部门根据市农机办下达的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商区县财政进行审查,确定年度农机补贴对象名单和农机购置补贴数量、金额,经张榜公示无异,与购机者签订购机补贴协议(式样见附件2),并报市农机办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式样见附件3)。

(五)市农机办根据农机具补贴实施方案及政府采购程序和要求开展集中采购(列入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除外)。

(六)根据政府采购结果,农机购置年度补贴对象在购机时,按扣除补贴后的农机差价款缴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后提货。供货方出具购机发票。区(县)农机主管部门负责将区(县)财政补贴资金和收到的购机者的自筹资金集中支付给供货方,市财政补贴资金由市农机办统一与供货方结算。

(七)各区(县)农机主管部门根据市农机办的购机补贴指南,商同级财政后于当年7月前向市农机办上报下一年度购置农业机械补贴计划,经市农机办综合平衡并根据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上报市主管部门。

七、管理与监督

(一)区(县)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补贴资金落实和监督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并保证必要的组织管理经费。

(二)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应对已购补贴机具及时进行登记、编号,建立购机补贴电子档案资料,并负责在机具显著位置做出财政补贴机具和编号的统一标记。档案内容包括:购机者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联系方式、机具型号、购机数量、补贴金额及机具编号等。

市农机办应建立购机补贴档案库,实行计算机管理。

(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民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名单、购置农机种类、型号、数量、补贴金额等内容,须在所在乡(镇)范围内进行张榜公示,并在*农业上

(四)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对购机补贴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供货方搞好售后服务,为购机者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五)享受补贴购买的农机,三年内不得擅自转卖或转让。

(六)区(县)农机主管部门在当年11月10日前将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及购机补贴电子档案资料报市农机办,同时抄送同级财政。

农业补贴范文篇8

做好年度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的使用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促进条例》和中央及省委有关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根据省财政厅、省农机局财农[]362号和《省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规定,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有效作用。结合我县农业和农机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使用方案。

一、基本概况(略)

二、补贴机具

1补贴机具种类

结合我县农机化发展实际情况,根据两部和两厅、局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确定我县年度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主要补贴机具共4大类6种机具,具体如下:

1拖拉机类:40-80马力轮式拖拉机

2种植机械类:水稻插秧机

3收获机械类:全喂入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油菜收获机

4粮食干燥机械类:谷物烘干机

2补贴机具的确定

按《省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进行确定。

3机具切块

重点确保水稻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稻麦联合收割机(含油菜收割机)和谷物烘干机。具体切块为:大中型拖拉机180万元,全县补贴资金500万元。半喂入联合收割机200万元,

插秧机50万元,全喂入履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含油菜收割机)50万元。谷物烘干机20万元。6月30日止,将根据各类机具申报情况,必要时作适当调整。

三、补贴对象及确定

将根据申请补贴的先后排序确定。补贴对象为全县区域内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含地方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当申请人数逾越计划指标时。

四、补贴率和补贴额

具体的补贴率和补贴额见《省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今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实行统一的补贴率。

五、工作布置

这一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县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并按时上报市农机局、财政局;1宣传发动:从元月24日至2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集市等媒体和途径进行立体宣传,二是认真做好购机补贴宣传活动。重点宣传补贴政策、补贴机具、补贴条件、申报顺序、购机方法等;三是向各乡

将实施方案内容挂上“农业信息网”和“农机化网”上;四是争取同级财政支持,镇下发有关农机补贴文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2申请受理:从2月16日起开始受理申请登记。申请登记地点:县购机办(农机局管理科)咨询电话:1申请人持自己有效身份证(二代)和户口薄到县购机办领取经审查合格后正式受理登记,并填写“农业机械购置申请表”此表也可从农机化网上下载)经乡、村两级审核同意后报县购机办。登记时需交纳购机定金4万元。

水稻插秧机申请受理地点:县农机推广站(大道400号)联系电话:6受理时需交纳定金1万元。

不误农业生产,3审查审批:为方便农民及时购机。今年将采取分批审批的方法,每月的10日、20日、30日将对前一阶段的申报情况及时进行审查审批,申报一批,幼稚一批,审批一批。

审批一批公示一批,4公示阶段:今年采取分批公示的方法。每月1日、11日、21日分别将前一阶段初审合格的购机者名单、购机数量、补贴金额等详细情况在农机化网上”或

公示时间一周。报上进行公示。

每月1日、11日、21日分别对前一阶段公示合格的申请人签订购机协议,5签定购机协议和取机:经公示无异议后。约定时间分批取机,同时做好机具发放、货物验收、标志喷涂登记建档等服务工作。

如需购机需重新申请登记。对于公示合格的申请人不按规定签定协议和签定协议后不按规定取机的原公示和购机协议自动作废。

分别报送半年和全年购机补贴工作总结和档案。6建档归档总结上报:6月10日前、11月1日前分两次建立半年和全年档案。

六、组织落实

密切配合。为加强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的领导,1加强领导。经县政府同意后,县农机局、财政局及时调整了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组”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认识一致,公室设在县农机局(简称“购机办”具体事宜由购机办全权办理。做到思想统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精心组织,确保购机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农业补贴范文篇9

一、补贴原则

(一)坚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生态作物补贴政策是对农民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承认和补偿,要利用粮食综合直补通道,确保生态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确保农民受益。

(二)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实施生态作物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大季节性裸露农田治理力度,实现抑制裸露、控制扬尘、保护生态的目标。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实生态作物补贴政策,要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现生产和生态兼顾,产业与环境相融的目标。

二、补贴范围

对本市农户在耕地内种植的小麦、牧草实行生态补贴政策。

三、补贴标准

小麦生态补贴标准为600元/公顷(40元/亩);牧草生态补贴标准为525元/公顷(35元/亩),具体补贴品种由市农业局另行制定公布。

四、相关要求

(一)严格工作程序。生态作物补贴工作要利用粮食综合直补工作通道,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公示确认、镇乡政府审核、区县政府批准、市里备案”的工作程序进行。

(二)建立健全档案。建立健全生态作物补贴档案,实现市、区县、镇乡三建档三清楚。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比照粮食综合直补档案调查有关规定执行。

农业补贴范文篇10

一、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概述

针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进行绩效评估其实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其也是研究财政补贴实际效益的重要手段,能够较好评价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是否能够带来福利净收益,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有效发现和优化。结合当前我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评估工作落实,其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要点内容:(1)明确绩效评估主体。对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落实,必须要重点明确绩效评估的主体,这也是保障该项工作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在当前实际落实中,相应评估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两类,这两类绩效评估主体的操作落实条件和具体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有效关注。对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落实,其需要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正对其相关资金的到账和实际应用状态进行评估分析,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效益,促使其能够围绕着最终效果做出评价;而对于社会评估机构的参与落实,其除了由受益农民群众做出反应和评估之外,专家机构的评估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其需要首先保障相应评估工作能够较为公正准确,具备第三方性质,充分提升绩效评估的价值。(2)明确绩效评估客体。所谓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评估客体也就是主要对象和目标,其在实际评估处理中主要就是针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了解其实际应用水平是否满足于前期预期,对于整个资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详细分析,最终也就能够充分了解其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效益。(3)明确绩效评估内容。对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绩效评估工作落实,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绩效评估内容的明确,这种绩效评估内容并非是指简单的对象,而是应该进行细化,促使其能够将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各个方面结果都进行详细掌握,比如对于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就是需要进行重点绩效评估的三个核心内容,也是需要呈现的核心指标所在。这种绩效评估内容的呈现同样也需要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规范性效果。

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在未来我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发展落实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其落实效果,必须要围绕着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控制,其中较为核心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严格控制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额度,避免出现补贴率过高而导致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促使其公共资金运转较为合理流畅;其次,还需要重点围绕农业保险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促使其相应农业保险能够得到较好应用,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资金滥用,或者是骗取财政补贴的问题进行严格控制,充分提升财政补贴资金的应用实效性;最后,对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品种进行扩大同样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需要进一步提升财政补贴的设计范围,并且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对于一些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作物更是需要进行重点关注,更好提升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最终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政策的落实,其积极作用必然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为了促使其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化体现,必须要针对其绩效进行全面评估,进而才能够在后续发展中基于相关问题进行优化完善,促使各个方面的效益都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