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1:55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1

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涌现出各种素质教育模式和成功的基础教育范例,成为广大中小学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现状到底怎么样呢?首先,由于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特别是中考、高考制度日益规范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面临着在高起点上求发展的瓶颈;其次,不少学校虽然在素质教育特色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应试成绩上差强人意,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存在困惑;再次,广大的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由于生源起点相对较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可见,基础教育存在三大困惑:高起点与更快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矛盾、低起点与求发展的矛盾。

那么,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出路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素质教育要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原因有三:第一,追本溯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在各自起点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中学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而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遵循基础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应试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是由基础教育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三,不管学校起点高低,都可以通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中小学如何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公平?唯有立足基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教育创新和特色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因此,努力探索基础教育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实现“奠基教育”,加强教育创新,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教育大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二、“奠基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奠基教育”,广义来讲,是指教育应该具有“奠基”功能,始终围绕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和过程性。教育活动应该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范畴、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来说,所有教育都是一种人生“奠基”。

狭义的“奠基教育”,是指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加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等。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品德修养、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生命安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奠基教育”就是一种以夯实学生成长基础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高分、高技能为宗旨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中学如何实施“奠基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旨在为广大最普通的中学提供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思路,形成独特的“奠基教育”办学模式。

三、“奠基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

“奠基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学段范畴,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模式,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那就是要重视教育的“奠基功能”。

学校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任务和策略的安排和实施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基础性的特征。

2.发展性

教育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办学行为,应该是与人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的影响活动,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阶段,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要科学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它要求中学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也就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奠基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3.全体性

这是基础教育特点和素质教育理论最基本的要求。古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包含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说明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即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奠基教育”必须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奠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古人讲“六艺”,注重的便是全面发展。在国外,美国教育强调动手实践、团体协作和交往能力的培训。仅一个芝加哥大学就培养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之最。法国和俄国是公认的数学大国,他们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奠基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不是每个学生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潜在的天赋能够发挥出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他的兴趣,因势利导,帮助他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特长鲜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优秀公民。

5.可持续性

首先,学校办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体现阶段层次性,能够不断提升、深化,促进学校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标准甚至示范学校;其次,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通过“奠基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学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奠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奠基教育”的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身体素质与学会健体、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生命安全与自救自护、创新精神与学会合作等方面。

从学校层面来看,“奠基教育”的内容应该既能适应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优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把起点普通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大面积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通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效益。

五、中学教育阶段实施“奠基教育”的意义

1.理论价值

第一,“奠基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中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其教育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都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奠基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论的一种创新策略。它重视教育公平化和优质化,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新的中学教育策略。

第三,“奠基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特征新的诠释。它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手段和评价等的要求,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更加注重素质、方法、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奠基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实践思路。它关注并践行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奠基教育”的核心教育手段进行探索,让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

2.实践价值

“奠基教育”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是针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现象的一种探索,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奠基教育”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普通学校确立科学、正确的办学定位,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办学理念上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才不会在分数竞争的怪圈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二,“奠基教育”的策略思想强调素质和能力奠基,强调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学校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第三,“奠基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体、着眼发展,同时强调、发掘潜力、培养特长、张扬个性等,这有助于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推进特色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奠基教育”体系重视通过素质教育建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校彻底摆脱对高分生源的盲目追求,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必要性 实施

 

语言是人类知识的载体, 语言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许的不足。例如,教学重心仍集中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忽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不顾客观条件,单纯追求四、六级通过率,这一切都无形中把大学英语这一培养外语能力的素质教育转变为简单的技能传授,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继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素质与知识不同,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知识是来促进素质的提高。素质也不等同于能力,素质是内在的潜能,它通过能力作用于外界,是形成和发挥能力的基础。所以说,素质是决定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时, 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基础——素质。全国新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正是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为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部署,这对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础是教育。21世纪是日益趋向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所必需的能力,已成为对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目前的大学英语,仍把分数、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看做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 衡量院校的教学水平及评判一位教师能力的准绳。在英语应试教育中,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和筛选淘汰,不可能认真地去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形成了肯定共同性否定个别性的价值倾向,忽略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的教学理念。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先导。在我国长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是把传授知识作为重点,把培养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次要的地位,基本不谈素质的培养。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积极贯彻实践固本强基、拓宽口径、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分阶段实行教学和目标管理,面向全体,尊重个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增强对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确立高水平的教改目标和学习目标,拓宽多样化学习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3

关键词:“三生教育” 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与能力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05-02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三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都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所以本文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正在推行的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实施方案与“三生教育”相结合,从中研究找出适合商学院开展素质教育和“三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一、“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

1.“三生教育”的概念。“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存教育是生存意志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健康、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观念的教育。三者之间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2.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3.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推行“三生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引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强调的是以主题活动和学生实践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完成教学工作。避免了传统素质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找到与之相适应方式。

二、商学院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实施学生素质能力学分的重要性。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扩招就是为了迅速造就一批批我国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教育部一项最新调查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为了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商学院实施了学生素质能力学分的认定工作,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列入到教学计划中,给予学生学分认定。

2.大学生素质能力缺失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商学院在全国知名度的提高,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随着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推进,就业中遇到了学生不能如愿进入工作岗位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都无不在显现出大学生素质能力缺失,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将两者进行融合。面对用人单位的条件,许多大学生满怀希望而来,沮丧失望而去。企业即使将学生录用,也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招聘进来的学生进行培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培训开销,同时也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2)学生缺乏拼搏意识,无力面对困难。大学生在进行各种选择时,往往会对轻松、容易办到的事情充满希望,而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选择逃避,缺乏拼搏精神。认为“这件事情本来就很难,我为什么要去做”,轻易地放弃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人际关系缺失现象严重。大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中越来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淡漠。人际关系极为紧张,不能融入社会集体中,对班级对学校没有任何的感情。

(4)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而大大忽视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客观现实。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都在强调要使用通才而非专才。而我们以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般只会对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有所学习,缺乏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5)不能承受挫败,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一个学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精神,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斗志昂扬,那么这样的学生就能取得大的成就;相反,一个工作时好时坏,情绪极度不稳定,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会给工作、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商学院从07级学生中开始推行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认定。实施一年多来,让全体师生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学生素质与能力项目介绍。按照素质培养方案,商学院领导部门将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化解为两个层次,25个方面。具体如表1。

三、“三生教育”与学生素质和能力学分教育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1.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三生教育”强调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的健康、安全、愉快。而当代大学生就恰恰缺乏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三生教育”让学生在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和锻炼生活能力,养成健康生活和绿色生活的基本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高尚的生活理想,把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①

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教育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会学生处理相关人际关系,提高个人写作、普通话、体育、文艺、文学、学科知识、心理状况、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挫折教育等方面的技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相同的内容和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完全可以将两者内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2.两者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大学生素质状况调查。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素质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个体,也只有了解自我的素质状况,才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大规模或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观察、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当前大学生的素质状况开展全面调查或抽查,了解大学生存在哪些常见的较为低级的素质(如礼貌、身体健康等)问题,基本形成了哪些常见的中级或高级的素质(如文学修养、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困惑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掌握第一手材料。

(2)开展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学,体现学校重视提高学生素质教育。鉴于在普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开设专门的素质课程的学校很少,因而大学入学新生受过专门的素质课程教育者几乎没有,所以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设“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系列课程,如商学院开设的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系列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大学生可了解基本的素质要求规范,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各教学环节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教师引导、组织作用。通过系列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教学只是整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完全依靠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教学是很不够的,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各位任课教师应互相配合,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氛围,使综合素质教育确实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大学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底蕴外,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如在语文教育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品质、普通话、写作、书法能力,专业知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实习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

(4)充分发挥专业社团与各种咨询服务的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可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社会调查、兴趣小组等社团活动形式,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和设施,使参与者在其中积极活动,最终达到使参与者改变整体面貌,养成所预期设想的技能、习惯与行为,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5)加强班级建设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建设良好班集体,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巨大引力场,它能使学生都自觉自愿地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而努力。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获得初步社会化的良好场所和“实验基地”是所在的班级,因此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班级建设,学生就会不断进取,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就会热爱集体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也是一种约束力量,从而使每个学生为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服从集体的决定,克服自身的缺点。

(6)加强校内外、国际间信息的交流与互换,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这个方面分两个层次来进行探讨:一是建设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要多些沟通、多些理解。在信息社会,通过互联网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是一条快捷、高效的渠道。这种形式很好,能节省资源,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便了学生。通过QQ群、博客等信息时代最新的科技手段,我们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想法和期待。第二个层次是较高的层次,即通过学校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走出学校、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商学院学生素质与能力学分中的两个层次中均体现出相应的素质要求,在基本学分中提到学生打工、体验教育、义工活动等方面,在奖励学分中提到学生进行国外游学、旅行等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这也是“三生教育”的宗旨。

总之,素质教育乃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摆脱功利的束缚,培养顽强的个体精神,实施价值引导,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三生教育”的适时提出恰好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注释:

①云南省教育厅组编.生命、生存、生活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4

[关键词]基础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思维 作用

[作者简介]赵辉(1975- ),男,安徽泗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全程考评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Z17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基础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石。2010年5月2日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这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基础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基础,必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将基础素质教育渗透、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基础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的解放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公开和展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即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关系从广度而言,不仅是物质关系,还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关系等。正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个人的主体地位才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化程度,体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由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素质的自由个性发展;人格、意志、情趣、爱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个体的人都具有自身属性,个体人之间存在差异,只有每一个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追求理想的境界。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创新品质,养成身心和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乐于创新,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自由和谐的人。

2.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其唯物辩证法思想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素质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从多视角向学生呈现人类基本的重要的思想理论与思维方法,领悟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智慧光辉。同时,借助于对科学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法的探讨和启迪,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脑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3.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实践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在方法论上,首要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基础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借助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是建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教育,它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力量,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有个性、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基础素质教育更重视人文关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尊重人、理解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

基础素质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创造适宜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基础素质教育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为此,基础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以教师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转换,以学科专业为本位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位的转换。不应把大学生看作只是简单受教育的客体,而应看作积极能动的受教育的主体,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复合型知识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应逐步走向“专”“通”相融的道路,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遵照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哲学、科技、艺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军事等思想理论和思维方法为基础,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开阔视野,激发潜能,创新思维,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

实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改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公益活动、学术讲座、创业实训、技能大赛等特色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去思考、去体验、去认识。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启迪创新思维。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富于理想、思维活跃、敢说敢为,心理和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对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敏感。就基础素质教育而言,更需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变“无情”为“有情”。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知识的挚爱,对受教育者的关爱,用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情感式教学”“生活式教学”“对话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快乐式教学”“项目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视角向学生展示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技巧和魅力。不断地优化学生参与机制,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让学生“活”起来,尊重质疑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完善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育人是重要环节,把基础素质教育融入学校的管理之中,优化服务意识,充满人文关怀,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引导、鼓励、扩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权,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积极进取的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建立科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培养创新思维的导向作用。采取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统一,注重能力、肯定个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后,依据基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和学校党委、团委、学工、宣传等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重视学校和社会及企业合作,构建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社会和企业导师等为骨干的综合育人工作队伍体系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建立高校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5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6

【关键词】高等 警官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26-01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健康的个性和特长,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2000年,我院在认真分析人才市场情况和生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素质模块积分制”并迅速在全院推开。近5年来,学院在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过程中,对“素质模块育人制”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二、“素质模块育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素质模块育人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构建和谐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健康个性和特长为基本点,以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为突破口,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 即: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发挥其健康个性和特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发展自我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提高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潜能和积极性,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正确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素质模块育人制”的主要内容

(一)构成体系

“素质模块育人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由有机联系的五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基础人文素质模块、专业职业素质模块、身体心理素质模块和警务技能素质模块。

(二)培养目标

五个素质模块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均设置有模块培养目标,具体为:

思想道德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人格品质,学会正确地认知做人处事。

基础人文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和具备大专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运用计算机办公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为职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专业职业素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群)工作的必备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努力实现与行业社会的零对接。

身体心理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强身健体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健全的体魄,具备与其生理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身心健康知识。

警务技能素质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相适应的警察体育技能及知识,具备警察的基本素养。

(三)课程设置

“素质模块育人制”围绕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思想道德素质模块设有“政治类课程”和“思想品德”两部分课程;基础人文素质模块设有“通识类课程”和“基本技能”两部分课程;专业职业素质模块设有“专业类课程”、“职业技能”和“专业实习”三部分课程;身体心理素质模块设有“身心类课程”和“公共体育技能表现”两部分课程;警务技能素质模块设有“警务类课程”、“警察职业素养”和“警体技能表现”三部分课程。

(四)评价内容

“素质模块育人制”评价学生的内容按模块分别为:

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评析是非的能力、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思想品德表现情况。

基础人文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通识类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对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专业职业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

身体心理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公共体育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和对必要的身心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警务技能素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对警察体育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警察体育知识和警察基本素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警察基本素养表现情况(主要包括队列、警容风纪、礼节礼貌及内务等项)。

(五)评价原则

素质模块育人制对学生的评价坚持下列原则:

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模块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3.所有课程均采用百分考核制。

(六)评价种类

素质模块育人制分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两种。

学期评价即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规定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评价。学期评价与学生的评优挂钩;毕业评价是对学生在学制内所有课程评价结果的汇总处理。毕业评价与学生的毕业与否挂钩。

四、组织实施

素质模块育人制的实施工作由教务处、学生处分别牵头,院团委及各系、部协同组织管理和负责。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管工作的副院长负责有关协调工作。

五个素质模块中“设定课程”的教学工作依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公共基础教学部、相关系和警体教学部承担,教务处统筹协调;“思想品德”由学生处负责、相关系承担;“基本技能”由教务处统筹,公共基础教学部、信息工程系和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职业技能”和“专业实习”由教务处统筹、相关系承担;“公共体育技能表现”和“警体技能表现”由教务处统筹,警体教学部和相关系承担。“警察职业素养”由学生处负责、相关系承担。

五、“素质模块育人制”的创新表现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7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素质 素质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研究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由体育教学特点和教材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同时,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4.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顾明远教授指出,素质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或者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现阶段体育教学必然受着器材、场地条件的制约和技能复杂组合的影响以及学生群体心理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学习小群体,将越来越普遍地代替传统班级制下的指令性分组,这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崔伟.《论体育教学系统》.《体育学刊》,1996,(1).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8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关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评价的管理制度,它也是由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决定的,因为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有检测作用和调控作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归宿,课程计划制定的好坏、教材编写的质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都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检测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要以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对教育过程中的诸因素进行调控,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向素质目标逼近,取消或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效益。对于中小学,应该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制度、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监测制度以及学校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制度等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根据各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的要求,选择其中的单项指标或以培养规格为基础设计综合指标,用于测量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对素质发展的品质作出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育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9

关键词:高校 教师素质 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11-01

本文所指新时期就是指90年代后期高校制度改革,扩大招生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改变了一直以来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这以制度的改革,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更多岗位培养和输送了更多高级专业人才,然而,扩大招生后产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生源的逐年增加,高校教师数量需求也加大,于是,一大批新鲜血液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这批新时期教师普遍具备:年纪轻,业务能力突出,具有科研钻研精神,理论素质高等特点。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深入,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在教学过程逐渐被淡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问题。本文就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行重点探讨。

1 德智体美劳的基本素养

1.1 德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可谓老生常谈,但是,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教师为人师,应该先称为人,所以为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是第一位的,教师不但需要自身具备基本道德素养,也要有能够影响以及教育学生道德品质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最后阶段。此时,教师对学声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健康心理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具备基本道德素养、健全的人格,也要具备将这种素养传播给学生的能力。

1.2 智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我们一直强调给予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再次要求下这五项指标也应该成为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如果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基本,那么智育就应是教育的本质,所谓智育就是指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自身首先具备较高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教师应具备精准且有深度的专业知识,广泛而渊博的综合知识,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技能,科研钻研精神。智育教育是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求最高的,在这一方面对高校教师有着较为严格的指标,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进行过多的叙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智育教育并非只是专业知识的教授,科学文化技能也同样包含在智育教育中,高教教师应提高对学生科学文化技能教育的意识。具备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文化技能两方面的基本素养。

1.3 体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学生数量不断上涨,高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环境也面临着考验,学校场地、设施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其实不然,所谓的体育教育并不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很大一部分强调的是培养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以及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养成并不在一朝一夕,也绝非是在体育课上就能完成的,所以这里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具备基本的体育教育素养,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都能对学生以体育教育,这是全体高校教师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非仅仅是属于体育教师的功课。

1.4 美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所谓美育就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究其本质而言,是通过艺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语言、行为、和体态,以此提高人们的审美文化素养,究其任何一方面教育,都应是教师先应具备,然后才谈得上对学生的教育。美是一种情操,美是一种艺术,美是对生活更高品质的一种追求。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美学素养以及对能够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能力。

1.5 劳育方面的基本素养

所谓劳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体质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众多的背景下显的尤为匮乏,学生们往往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自身也因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等原因,往往忽略了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具备劳育教育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高人类生产再创造的能力,大学生们最终走出校园,首先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才能既以谈发展,乃至报效祖国过。

当然除了上文所诉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高校教师还应具备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等多方面的的素质。在此不做具体论述。

2 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总理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那么作为教育主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也就绝非是一个高校或者是一个教育部门之事,要把提高高校教师基本素质上升到关系到国家发展建设,民族兴旺发达、社会家庭和谐康定的层面上来,引起足够的重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高校教师选拔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2)引进竞争以及综合考察机制,对高校教师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最后实现优胜劣汰。(3)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待遇,保证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便吸引更多人才。(4)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实行以人为本,激励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新时期下,高校教师作为高端教育主体的一部分,应具备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多种素质与技能,德智体美劳绝不是单一的某一学科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而应是整个高校教师群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国家、社会也应努力从政策、制度的建立,提高高校教师待遇、高校教师管理体质的完善等各个方面,营造一个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教师基本素质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 叶澜.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提纲[D].上海教育科研,2001.

[2] 陈田初.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强化教学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26-27.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篇10

关键词:教育领导学 幼儿园 园长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 61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园长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育行政机构、高校与民办教育公司对园长培养与培训的质量。在我国,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园长负责幼儿园全面工作,是幼儿园的领导者,对幼儿园园长的培养就是对基础教育领导者的培养,运用教育领导学理论定位幼儿园园长的培养目标,既顺理成章,又具有科学性。

教育领导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中小学校长的研究上,幼儿园既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借鉴对中小学校长领导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幼儿园领导的教育培养工作将事半功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幼儿园园长的培养目标是否科学,最本质的检测标准是其目标是否与时代对教育领导者、对园长的要求相吻合。

一、时代对教育领导素质的要求

(一)何谓领导素质

所谓领导,一是作为动词来解释,即一种指挥、引领他人前行的行为或行为过程;二是作为名词解释,是指处于某组织领导岗位的人,是获得组织指挥、引领权利,并能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换言之,领导是一种出类拔萃的行为能力,领导是有能力与权利对他人施加影响,并引领他人前行的人。领导素质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内在基本条件,也可以说是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1]”。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领导素质的要求不同,现代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系统论、控制论的诞生,促使领导必须走出经验的小圈子,学习并运用社会科学成果,走向系统思考、科学决策、策略引领的科学化领导之路,因此领导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时代对教育领导素质的要求

国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所以教育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吸纳各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美国非常重视校长的专业化素质,南洋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张延明教授介绍,美国高效率校长具有的十大专业素质是: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课程、教学法;利用服务、配套设施;工作关系;学生事务;公民教育;影响力;个人理念与领导方法;熟悉工作。这里所指的专业是以本科水平来衡量的。

张延明教授提出:中国校长需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国学来完善个人在教育、行政、人力、文化、象征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实践能力。[2]教育质量、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其中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文化、象征却是对现代校长的一个极大挑战。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价值体系的架构与建立;象征是学校可以传承百世的精神和哲学思想,不会因为领导者的更换而淡出,相反其内涵会随着领导者的变换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如北京师大附中的“铎木金”,南京幼儿园的“行知合一”都是象征。这种有着厚重教育底蕴、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东西才最有生命力、竞争力,是最容易得到世界认可的宝贵财富。

以上理论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尊重人,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人的培养,所以要求校长专业化。首先要求校长知人,不仅要熟知学生心理,还应该了解教师心理,做到遵循人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上下左右沟通协调,将学校融合为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高效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效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要求校长洞悉社会,在认清社会大系统运行方向的前提下,找准教育在社会系统中位置,将领导行为规范在社会系统运行法则之内,做到借社会发展运行之势,推动学校的高速发展,并反过来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力。第三,要求校长在教育管理方面达到专业水平,即钻研教育,成为课程、教学法方面的行家;勤于实践,成为善于利用服务、配套设施和处理工作关系、学生事务的能手;善于反思,成为科学有效发挥个人影响力,推动学校前行的人。第四,要求校长具备哲学的、系统的思维能力。能用历史的眼光、系统的思维,综合分析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用哲学的大脑思考文化的传承,采撷并留住教育文化之精髓,以物化象征形式浓缩文化,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目的。

幼儿园是相对独立的教育单位,作为领导者的园长也需要具备知人、洞悉社会、教育管理专业化、思维系统哲学化的素质,这是园长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幼儿园教育有别于中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对园长素质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对园长领导素质的独特要求

(一)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园长领导素质的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与小学生的最大区别是他们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随时需要成人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因此,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途径,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目标。据此,园长应掌握幼儿生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并将两者融会贯通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转化为对课程的科学编制,对保教方法的科学选择,对保育、教育环境的科学创设。

(二)幼儿园非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对园长领导素质的要求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包含的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尽管国家制定了教育免税政策,大力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但是对于家长而言,感受到的就是一种高出小学教育几十倍的教育消费。因此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服务的要求期望值相当高,干预意识相当强,并不时地对幼儿园施加干预。如何正视家长的期望与干预,将其转化为家园教育合力?作为服务提供者,园长需要了解家长心理、消费者心理,有一颗面向服务对象的同理心;作为教育者,园长需要有一颗对幼儿的爱心和深厚的幼儿教育功底,应该能够解释得清楚,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是立足于孩子长远发展的教育;作为教育领导者,园长需要有开阔的胸襟、系统思维和全局运作能力及对国家法规政策的准确把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创办家长学校,通过积极主动地交流沟通,将家长力量有机纳入幼儿园教育系统中来,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期望转化为支持幼儿园教育的动力,将家长的干预行为转化为有利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幼儿园经费的自主管理对园长领导素质的要求

我国小学、初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公办性质,属于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对资金如何使用,政府有严格的财政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和实施条款。而幼儿园64%是私有民办性质,自负盈亏;占总数36%的公办幼儿园中已有不少转为国有民办或私人承办,还有一些是国家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属于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幼儿园为数甚微。绝大多数幼儿园对资金的管理拥有自,因此,如何科学地统筹资金、保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地利用有限资金,高效率地实现教育产出是当今园长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园长必须了解国家经济管理制度,学习微观经济学才有可能科学运转幼儿园资金,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

(四)幼儿园当前发展形势的特殊性对园长领导素质的要求

2010年国家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3]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4]目标和要求,这实质上是提出了幼儿园既要有数量上快速发展,更要有质量上有力保障的要求,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成为当务之急,园长需要创设条件引进和留住高素质幼师,需要加大力度对幼师进行园本培训,需要运用智慧充分发挥幼师才干。换言之,幼儿园园长必须具备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三、幼儿园园长培养目标在领导素质方面的定位

(一)国家的相关规定

国家目前尚未出台系统的园长培养目标,但多次提出了园长的培训目的与要求。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幼儿园园长岗位的“培训目的和要求:通过岗位培训,使园长的政治、业务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具备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5] 1999年教育部制订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教育部第8号令)要求:“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参照本规定执行。”培训目的分三个层次:第一,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任职资格培训。第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的在职校长提高培训。第三,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这些文件对培养目标具有指导意义,一是规定了最低要求,二是划分了层次。

(二)高等专科师范院校、教育行政机构培训方案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定位

某高等专科师范学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管理方向)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定位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幼儿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机关从事学前教育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或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岗位群是“幼儿园管理人员与教师岗位;公共事业教育部门幼儿教育管理岗位;社区幼儿教育机构管理岗位;与儿童相关企业的管理岗位。”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制定《天津市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中的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园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动态的管理观,提高园长理解和把握国家法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水平,提升园长的领导力、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拓展园长的办园思路,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构建园所文化,逐步形成一支专家型的园长队伍,在全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力,在全国知名的幼儿园园长。”[6]

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开办了各种各样的园长培训班,制订的目标分别是“培养内行园长”,“提升园长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园长业务素质”等等。

以上资料反映了师范院校设定的目标比较宽泛,体现了职业岗位群的特点。教育行政机构制定的目标体现了时代和地方特色。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目标制定具有灵活性,宽泛而模糊的特点。

(三)园长培养目标在领导素质方面的定位

园长培养目标在领导素质方面的定位既需要运用教育领导学的理论作指导,又需要参考国家和各类培养机构制订的培养目标,但更应该体现时代特色和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据此,笔者认为幼儿园园长培养的总目标应定位为“适应型领导专业人才”,即,培养既有应用能力,又有适应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的领导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素质。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幼儿教育、教学、保育的基本方法,具有相关技能;具备选择与制订幼儿教育课程、保育标准实施细则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育管理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文化、艺术素养 ,哲学政治素养与能力。掌握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全心全意为幼儿、教职员工、家长服务的意识与技能;具有与家长、教职员工交流沟通所需的倾听、表达、接纳、赞赏等技能;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合作的基本能力;具有采集、分析、把握利用信息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具有将教育政策运用到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教育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具备承担经营风险的胆识和经营幼儿园的能力;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员素质测评、人员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技能;具备组织设计与创新、工作设计与创新的能力;具备识人用人的能力,即有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最大价值的能力;具备运用人际吸引规律,促成多方通力合作,形成组织竞争力的能力;具备组织园本培训和指导教职员工的能力;具备调动和利用家长资源,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的能力。

文化、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国学修养;具有较高的儿童文学修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掌握1-2门艺术的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一般知识与操作运用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能力;具有建构幼儿园组织文化的能力。

哲学政治素养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熟知并理解国内外历史上一系列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哲学思想;掌握国学精要哲学思想;具有哲学思考和建构幼儿园价值体系的能力;具有系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具有政治敏锐性,有捕捉、解读、践行教育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全心全意为幼儿、教职员工、家长服务思想;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建构幼儿园岗位行为规范体系的能力。

以上目标的五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只是所站角度、分析思路不同而已。运用教育领导学理论分析,园长需要具有非常全面而深厚的素质,成为一个理想的“适应型领导专业人才”的园长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还需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限经验、不同地区文化等因素进行目标调整,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科学灵活地用好园长的培养目标,实现最佳的培养效能。

参考文献:

[1] 奚洁人.中国领导学研究2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01)

[2] 张延明.建设卓越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师的职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02).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R ].2010- 7- 29.

[4]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R ].国发[2010]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