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0 19:11:29

科学教育专业

科学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

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领会科学本质,满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教育专业虽然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许多亟待我们深入、广泛探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科学教育专业能否顺利、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就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之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等方面谈点认识。

一、科学教育专业定位探索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型师范专业,是为培养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急需的具有全新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的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而设立的。自从重庆师范大学于2002年首次获教育部批准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现在从国已有近80余所高等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 [1]。在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科学教育专业归于教育学类。

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应用科学,领会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本质观。因此,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得到教育,发展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所以科学教育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普通水准的通识文化教育,又应体现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的综合科学教育 [2]。因此,科学教育专业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学科为主体构成的,并涉及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科学史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教育专业体系。

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3]: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既能够传播科学知识,帮助大众理解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教学或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综合理科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满足了传播科学知识,形成大众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满足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对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制有两大类 [4,5]:一是典型的教育型课程体系,教育类课程占比重较大,其它课程相对较弱。这类课程体系的院校该专业往往开设在教育院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背景,科学知识相对弱化。二是典型的科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突出了科学成分,教育学理论弱化。而开设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因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不同而带有相当的大差异。总体而言,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合而成,但是这个组合不拼盘,是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辩证整合。

(一)课程模式的结构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保障证学生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地课程结构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此方面,我们参考其它本科院校科学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的分析与探讨,按照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路,并结合渭南师范学院2+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的要求,对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科学类课程+学科(方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

科学教育之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 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科学修养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类课程为: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思想史、普通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实验、地球科学概论、天体物理概论等。

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或者分科教学等专业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在科学课程基础上的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深入。通过学科(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个体未来发展储备知识基础。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物理学方向、化学方向、生命科学方向、教育学方向等。

教育理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教育科学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学生认知特点,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趋势,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综合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初步能力等。实践类课程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科普宣传、毕业论文等。

(二) 课程实施类型的结构

依据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课程性质,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科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组成。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程两种,限选课为学生确定专业选修方向后根据专业特点选修的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体发展而量身定制的。任选课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又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种形式。实践类课程定为必修课程,除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验以外。另外开设有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三、科学教育专业师资能力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是伴随新课改和基础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和传统专业相比有其先天不足,或依附于教育院系或依附于理科院系。科学教育专业师资往往来自于开设该专业的院系,他们现在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和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观与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因此,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 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目前该专业的课程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成。渭南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课程开设在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是传统的资深专业之一,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条件与实践场所优越。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她不仅是化学、生命、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同时还是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如量子力学的建立从理论上说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阐明了形形的物质的结构原理。现代物理学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进入介入生命科学领域,使人们了解了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从分子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现象。物理学和技术关系密切,以原子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为基础的现代高新技术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物理学对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科学课程设置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开设于物理学系,是十分正确的抉择。但是,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专业课,它不是这些专业课的拼盘,也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科学教育课程在把科学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辩证地整合起来,形成合理地课程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优势。因而,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整合、开发、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能力,使分科形式的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无缝对接。

(二) 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能力

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不容置疑,没有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进步。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其中既有科学家追求科学精神,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壮举,又有科学探索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科学关怀的人文精神。以科学课程设置为主体的科学教育专业,其课程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类课程。这些课程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又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的媒介,还是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本质的平台,它们蕴含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的能力,就是通过研究科学课程中反映人类有目的地探索自然,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向学生传输科学的力量,科学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教育教师应具有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深入研究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挖掘出每一门具体的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求异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缜密细致的科学方法以及献身科学的敬业心。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探求科学知识、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寓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达到对科学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科学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是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了通过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科学素养,它是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旦确定了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选用适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是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就是要结合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选择使学生理解科学,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特征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用分专业教学内容替代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四)科学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了解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问题,有着丰富地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经验。然而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只充当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评价主体,或者游离于评价之外。科学教育教学评价就是要教师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科学评价科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要求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对科学教育专业体系的评价能力,积极参与包括教学评价在内的整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教师个体来说,一是对教师自身科学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二是对科学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三是对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

教师应具备这种评价能力,通过对科学教育体系提出合理批评与建议,对课程资源、课程体系、课程计划与实施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科学教育专业体系。

(五)科学教育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教师追踪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做到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科学研究不同于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更多的偏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较少关注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需要教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契合。在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中,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较弱,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学教育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寻找科学教育的规律,确定科学教育的研究方向,发现、研究、解决科学教育问题。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师范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与课程建构过程中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很多。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科学教育专业没有独立的教材体系,缺乏科学综合课程的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科学教育专业的需要;教师缺乏文理兼备的知识素养,难以能适应对学生跨学科训练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统观知识的建立重视不够,等等。因此,在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教育类课程、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适合科学教育专业特点的教材建设。同时加强科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实现科学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长春.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2-14.

[2]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18-20.

[3]汪先平.高师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39-141.

[4]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72-76.

[5]吕晶,崔鸿,郭旭.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09,(6):5-8.

科学教育专业篇2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科学教育专业篇3

1教学型本科院校小教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师范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各主办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见习与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依据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实践教学被依附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欠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常陷入一种技艺性和程序性的操练,产生工具性倾向,很难真正纳入小学教师课堂、小学教师行为和小学教师生活中;第三,实践教学空间单一、时间不连贯.各实践环节相对分散、凌乱,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第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鉴定、改进功能.第五,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高校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不能很好发挥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引领作用;第六,实践教学教师指导不力.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理论雄厚,但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关注实践的热情,致使实践教学指导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种种,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小学教师职前专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子体系综合建构而成.

2.1立体多维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导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意、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2.1.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儿童、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丰富师范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动力.

2.1.2形成比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等人际知识和能力;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

2.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与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密切配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合理安排小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实践教学的规定课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使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形成一个多渠道、互通联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2.3.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4.1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科学、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针对各类技能训练(三笔字、讲故事、朗诵、演讲、即兴说话、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也很强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对各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还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2.4.2实践教学评价范围全面、综合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从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出发,突出课程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对象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既包括对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小学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教学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等方面.

2.4.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还创立并运用了“实践能力成长记录袋”、“学生实践档案”等较新颖的评价手段.

2.4.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合作在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学指导教师评价的局限,设立了包括所有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多元合作的评价机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也按着一定的比例被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里面.尤其是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互相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5.1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组织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组织管理上,主要是强化学院主管领导的领导、决策功能;实践教学办的组织实施功能和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执行和检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见实习基地管理”、“教育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建设包括微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20多所相对稳定的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外,近年来还逐步向旗、县延伸,走进农村、牧区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数量、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遵循“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既保证了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

科学教育专业篇4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体育;教学模式

一、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定义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共识。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上。”肖焕禹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许剑则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系统内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从文献调研结果看,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大二两学年在自然班上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基”,每学期学习内容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在大一、大二年级同时开展基础课和选项课,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第三,“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选项分班,大三、大四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第四,“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以学期、学年为单位选择某一体育俱乐部接受体育专项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体育兴趣;第五,“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分析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只要开设144学时就可以达到《纲要》规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用3-4年时间,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具备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毕业后也不可能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

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

如前所述,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角色,应具备一般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而仅仅是《纲要》规定的144学时,不可能使学生达到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的体育能力。所以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选择上,首要考虑的是有更多的学时,只有在学时够多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我国现有的五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分别为“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一体化型”,其中,较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体化型”。原因有三:其一,“一体化型”由于是课内144学时和课外活动等都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所以学时最多,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其二,“一体化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学生无论是上学还是当教师,都能及时自学自练,使自己的体育素养与时俱进;其三,“一体化型”是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公认的、较为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一体化型”教学模式思考

1.课程目标——公共体育专业化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属于公共体育课,但课程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体育课。由于学生毕业后要胜任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要成为专业的体育教师,所以,课程目标确定的理念是公共体育专业化,其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还要使其成为合格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者”。

2.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确定普通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确定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不能仅仅是“健康第一”,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内容不仅仅是相关实践、理论,还包括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规则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各地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亳州的五禽戏就是当地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所以,亳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就有五禽戏。

3.课程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与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与比赛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技术动作、基本理论、竞赛规则等,还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教学方法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除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要考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等。

4.课程评价——课内外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仅仅是评价课内情况,也有部分高校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一体化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需要与课程模式相适应,把课外锻炼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整个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课堂体育教学,包括课堂表现、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理论掌握情况等;第二是课外体育锻炼,包括课外锻炼出勤情况、参加各级运动队情况、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情况等;第三是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一体化型”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与教学模式相适应。

四、结束语

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承担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工作,也要承担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要具备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在体育课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由于课内课时少,课外没有纳入教学体系,很难满足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常见体育教学模式中,“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较为适合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7.

[2]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2,(3):1-4.

[3]许剑.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兼论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运行机制[J].体育与科学,2006,(3):75-78.

[4]管庆富.吉林省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02-103.

科学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作者:董晶晶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科学教育专业篇6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科学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生 教育管理 工业设计 理工科大学

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生源日趋多元化,艺术类专业不再是艺术院校的特有,也逐渐走进综合类大学。艺术类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艺术精英式教育走向大众式教育,许多艺术类专业学生出现在理工科大学的校园里,为理工科大学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为理工科大学中艺术专业学生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艺术专业学生经历和特点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经过多则十几年少则几个月的艺术学习,然后参加各个大学举办的艺术招生考试,走南闯北,身经百战。经历艺术考试之后,还要接着复习冲刺,参加模考,备战高考。这期间的辛苦、付出不是一般文化课考生能够体会到的。

在这段艰苦的艺术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背井离乡,独身一人或几个同学相约到外地报名参加培训班学习。陌生的环境,紧张的学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自己”,使大多数孩子提高了自理和自立能力,然而也让他们的心理比一般孩子多了一份成熟。大部分时间身在异乡的孩子们都要自己独当一面。所以,经过艺考的学生通常比较吃苦耐劳,较为敏感和感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同时,有些艺考培训班为了盈利,采用大班教学或集中训练的教学方式,人数多、时间短、课程作业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认识或熟悉跟自己同去的或是经常一起学习的几个同学,其交际面变窄,引发“孤岛效应”。这种经历使学生在日后的大学生活中容易产生小团体意识,只跟那些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同学做朋友,走得近,对其他同学置之不理,大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在教学形式方面,画室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在自由度较大、较为开放的大画室进行,每天的课程就是“画”,累了就歇,闲了就画。因而有些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习惯散漫、出入自由、时间观念差、纪律性不高的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组织纪律松懈,认为这种“散”的形式才是“艺术”的,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就应该如此……为以后大学的学习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埋下隐患。

二、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

艺术专业学生成了理工科大学正统队伍中的“特种兵”,面对以上的这些问题,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德育和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个性较为鲜明的一个部分,如何把握他们的成长,引导其成才,对实现理工科大学中人文学科的融合和培养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近两年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接触与交流,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正确认识理工科高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融合理工科高校教学方式,得出富有理工科特色的艺术专业教学方式和艺术生管理引导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走向社会时成为一个优秀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集体生活方面,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素质拓展破冰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去认识身边的同学,通过游戏分组,使大家意识到团队和集体的重要性,相互鼓励、帮助以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集体感和责任感。平时还要多活动,不仅以班级为单位,更要以系、年级或者学院为单位,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或是制造任务,扩大学生交际面,打破“小团体”怪圈。

在纪律方面,赏罚分明、情理并重。一开始需要以严格规章制度去要求学生,使他们知道纪律的严肃性。同时,艺术专业学生通常都心思细腻,较感性,善解人意,总体来说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教师就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想法和性格,赏罚分明。

结语

对于学生工作,无论是理工类还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管理之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理”,如何把这种“理”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理”才是重中之重。艺术专业学生心思敏感,学习能力强,特别是新入学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工作,这样既能够达到管理工作的目标,又可以实现教育为本的目的。

科学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是为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包括理、工、农、医、经管,甚至少部分人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1],其受众面相当广泛,涉及的教学层次复杂,教学人员众多。而面向科学教育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是专业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长春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其前身是理科综合培养试点,在历时十五年的发展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平台、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几个方面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构建,此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突出专业特色,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与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大学物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舍弃了过多繁杂的公式推导,而更加注重物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点滴渗透。联系生活实际,以工程实例讲解物理。[2]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理想模型,很多公式习题涉及的范围只针对理想情况,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理想模型的局限则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例如,在热机循环的讲解上,以往较注重卡诺循环效率的推导技巧,但卡诺循环是理想循环,在工程实际中无法实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从中了解朗肯循环是实际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热机循环。注重大学物理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生物作为科学教育专业的三门学科基础课,形式上虽然各自独立,但内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熵增加原理描述了热力学过程进行的方向性,而任何生物体的衰老消亡也同样遵循这个规律;物理中的气体定律则在气体化学反应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二、发挥主观能动,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突出课后自主学习。对于这门课程90%的概念,学生都已有接触,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基础。另外,网络的普及,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性大大提高。特别是课后的延展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形成讨论小组,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争取一定的课堂留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数学知识相对较少、科普性质较强的章节,鼓励学生事先预习并自主讲授;增设讨论课,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质疑,加强师生讨论互动,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及时的辅导答疑。除答疑外,教师还可设立讨论小组,要求负责人及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设立专业答疑电子邮箱,并配合网络平台定期在线答疑,随时解决课堂疑问。

三、传统与现代并举,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3]教学中涉及的双方始终是学生与教师,多媒体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无法完全取代人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认清现代多媒体辅助地位的同时,教师需要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加强双向交流,辅以多媒体对动态物理过程的模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演示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既能直观揭示物理现象,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不便携带到课堂的演示仪器,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室开放时再展示。开放实验室环节与自然科学实验平台运行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选取时间段到实验室预习,熟悉实验仪器,如对实验仍有疑问,可以再次预约反复实验。

四、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实践平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精品课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强化实验基本技能,注重过程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为原则。[4]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依托原有的物理实验中心实验室,建立了自然科学实践平台体系,内容上有物理、生物、化学、环境、地球空间五个实验模块,层次上有预备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四个梯度,时间跨度为大学三年的六个学期。依然保留经典实验,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如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单摆等实验;注重引入科学前沿实验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流体热物性的高精度测试实验引入了目前最先进的热线法来测试热导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基本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实验,如学生自主完成的两种醚类物质的热导率测定、基于家居物联网的室内环境调节系统。

五、打破模块结构,重新编写教材

目前国内的大学物理教材版本众多,教材的难度、侧重各有不同,质量参差不齐。考虑到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从培养目标出发,直接选用其他版本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在专业建立之初教材建设也同步开始。传统的大学物理教材以力、热、光、电、磁、量子物理为章节模块,其特点是理论推导严谨,前后衔接紧密,知识的逻辑性强[5],但较少考虑实际应用,物理思想不够连贯,对前沿的物理进展涉及较少。针对这种现状,在编写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教材时,借鉴国外教材注重物理基本原理以及各模块本质联系的优点,打破原本的章节模块,以物质与时空、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波和粒子为主线讲述物理知识,弱化数学推导,注重经典实验的讲解,并加入部分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新编写的大学物理教材分为上下两册,适合126学时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使用中,仍可以因地制宜不断修订。六、教学科研相促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分布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是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关键。[6]目前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共有10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博士8人;职称方面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年龄均在35—45岁之间,是一支不断进步、锐意创新的团队。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在教学中,定期举行公开示范课,中年教师传帮带,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团队在带头人领导下,积极申报科研、教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授课中,教师将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适时介绍给学生,并吸收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在科研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物理本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在十五年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团队建设为依托,推进教学理念、方法的探索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秀成果,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好评,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高等教育新纲领的不断出台,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会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荣,尹学爱,刘伟波.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物理通报,2016(1):15-16.

[2]张春梅.大学物理优秀课程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8):109-110.

[3]陈明通,翟秀云.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12):64-65.

[4]黄媛.科学教育专业“普通化学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49-152.

[5]张林,范中和,郭建中.我国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4):82-85.

科学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开放教育 会计专科 模块化教学

以电大系统为依托建设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以提升初级会计职业人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参与学习的个体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对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迫切需要。以湘潭电大2009至2011年新生入学测试的试卷分析看,在学习者职业背景项目中,有超过80%的学生有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经历,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项目中,选择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选项的就高达100%。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工作经验背景,学习者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视。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1.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执行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从2009年起,就试行模块化管理。教学计划将全部学分和课程分类为7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职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一。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五个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通识课、职业延展课模块全部是选修课程。虽然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但也为基于职业需要的模块化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的综合实践模块就体现了会计岗位的职业认证和技能的需要。

1.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规则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一定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业务操作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模块化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更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2.1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职业岗位趋向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因地制宜”。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职业岗位目标细分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按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岗位工作目标,因而,该方法能及时体现职业岗位目标的变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2模块化教学法能针对学习者素质的差异,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人制宜”。 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将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知识按职业岗位目标的要求重新组合,在这种方法下,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对2009年以来的开放教育专科入学测试报告分析,会计专业的学习者虽然大都来自不同岗位的职业人,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法规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且乐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变“教师讲课、学习者听课”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操作”。

1.2.3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事制宜”。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目前已基本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分成五个模块,其具体内容为:

2.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核算技能、验钞技能和书写技能等多个方面。具体涵盖珠算和计算器使用、键盘盲打、点钞、识别伪钞及数码和汉字看题的书写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社会实践(会专)”和《硬笔书法》课程组成。

2.2通用能力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录入(含数码字输入)技巧、办公软件应用及数据库操作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必修课程组成。

2.3职业技能模块。分两个小模块。一是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模块;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开设账户、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成本计算、利润分配、报表和扎账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除《经济数学基础12》、《统计学原理》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组成。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模块。包括会计软件的结构体系,会计软件操作技巧、会计专业电算化处理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核心课模块除《会计报表解释》课程的其他课程组成。

2.4职业认证模块。包括学习者必须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等级证等。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组成。

2.5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法知识、统计分析方法、社交礼仪及互联网知识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通识课模块和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对应课程组成。

教学模块化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更加明显,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时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整体。

3.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原则

3.1.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于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学习者专业感性认识不全面的实际,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实训到实习,再到理论”的教学组织原则。

3.1.2“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为导向,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习者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原则。实行“模块教学”,采取“教师操作示范、学习者现场消化、师生互动、重在实用”的教学方式;使用“示范、实训、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典型实例引导知识、在实训的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重在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3.2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速成的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训练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特别强调“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第二阶段,整体优化的专业实习实训阶段。本阶段为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模拟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及各项经济业务综合性核算的全方位实训;其次是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习。通过实习,学习者可检验校内学习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为下一阶段随岗实践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系统提高的知识学习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训和实习后,学习者对自己有了一个较正确的估价,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综合知识应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随岗实践岗位的难点上,随时和指导老师联系解决。

3.3教学目标

培养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做人、熟悉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独立地承担会计综合性业务核算的工作;三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会计核算、点钞、计算机应用等,均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能独立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业务的手工和计算机财务处理全过程;四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

3.4教学特色

一是规范书写。通过模块化教学实施,使学习者练就一手规范的硬笔书法,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有特色,做到字迹整洁、美观,各种会计资料的填写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二是快速核算。培养学习者对数字的特别敏感性,珠算、计算器和电脑小键盘操作均应有相当水平;三是准确记账。准确、规范地填写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四是仔细操作。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遇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办事风格;五是手段更新。培养学习者熟练掌握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技巧。中英文录入准确、快速,相关软件的应用,尤其是财务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六是精明管理。培养学习者养成遇到任何经济活动,树立收益、成本、资金的经济观念,养成精打细算的作风;七是廉洁奉公。培养学习者养成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利诱面前不违法的过硬思想,真正做到“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养成勤俭节约、敢于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良好习惯。

4.模块化教学效果检验

模块化教学效果检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校内检测。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教学目标,制定考试文件并据以考核。二是组织学习者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种技能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三是采取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情况。通过三方面效果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及体系。

5.应注意的事项

5.1注重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被大量的实训示范演练所取代,这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技能和知识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5.2注重实训条件改善和产学研结合。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实训基于各种客观原因,学习者除自身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外,一般很少有机会随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仿真度高的校内模拟实训室。

5.3注重模块化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应以模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前提。但从目前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媒体资源看,模块化特征不够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原则上,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开设的各种必修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不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教学利于专业改造和职业人能力提升的优势。

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也是优化教学支持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专科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2009年10月-2010年10月.

[2]湘潭电大开放教育入学水平测试分析报告,2009年10月-2010年9月.

科学教育专业篇10

首先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性不突出,难以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明确,绝大部分院校采取了不分具体学科的综合培养形式,只重视不分学科综合培养而忽视按某一学科方向进行综合培养。由于学科方向不明确和各学科内容整合程度不高,不分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往往使得教师的知识“博而不精”“广而不深”,进而导致具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较为缺乏,教师难以立足于某一学科去整合其他的相关学科;加之,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小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差异,忽视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缺乏游戏的精神,用控制、认知、封闭取代自主、体验和创造,漠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启蒙性等特征。其次是定位缺乏层次性、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小学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重点师范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导致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由一般师范学院和综合学院来培养,这样小学教师的质量有所下降,难以满足小学教育发展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同时,一些师范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忽视小学教师的发展特性,按照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的模式培养,使得培养出的教师难以胜任小学教育的职业,也造成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程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导致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就难以引导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这样势必将一些“优秀”且“有从小教之志”学生排除在体制外,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最后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综合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侧重于学术类或理论类课程,重视课程的深度和逻辑结构,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较少,某称程度上导致教学缺乏师范性、示范性;而一味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却忽视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全面性,造成知识面的匮乏。最终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缺乏一定的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能力,缺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改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议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具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承担着培养优质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提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改进策略,已成为推动小学教育发展、提高小学教师质量、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必经之途。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和专业定位

1.进一步推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小学教育的综合化进程不仅要促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教师素质的综合化,还要提高各科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等。“综合培养、学有所长”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取向。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采取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培养模式。例如以语文为基础,同时发展语文教师的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某一学科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兼备其他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有所长”则可以借助分方向和专业来实现,即可设置以一门学科为基础的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培养模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以某一学科为主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尊重小学教育使命的、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复合式小学教师,而获得其独特的专业特色。2.寓教于乐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其对象是身心迅速发展、乐于自我表现、具有集体意识、需要积极鼓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借助形象与活动进行学习的儿童,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而言,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及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决定着“寓教于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寓教于乐”的观念,鼓励儿童去探索、去体验、去合作;因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其次,学会创设充满游戏魅力和挑战的学习情境,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游戏活动,指导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其兴趣和创造性。再次,要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师生关系。

(二)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灵活、分层定位

“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对发挥师范大学引领中小学教育和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作用,加强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形成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从学前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体系都有重要意义。”重点师范大学的定位在面向全国大区为重点小学培养创新型专任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为培养“厚基础、高能力、重研究”的创新性、实践型、才艺型的复合型教师做准备。而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主要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有能力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拥有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高素质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同时要灵活对待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定位,尤其是对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引导部分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主要是吸引一批优秀且有志从事小学教育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的来源,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

(三)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综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