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26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篇1

关键词:科学实验;培养;教育功能;实现

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时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实践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和适应性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实践性。但当今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其表现为学生只是注重课本知识,过多的关注解题思路,并不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从我们的检验标准上来看学生是学到了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现状,为扭转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就是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实行科学实验教育。

一、科学实验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实验的教育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现今,刘良华在《西南师大学报》中将我国的科学实验教育概括为四大家族,即学导式教学实验家族、目标教学实验家族、情境教学实验家族、创造教学实验家族。我国科学实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实验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在科学实验教育中因为缺少专业指导老师而不能有效的开展科学实验,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引导教师队伍转变观念,那就需要我们系统正确的认识到科学实验的诸多教育功能。

二、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科学实验教育推行以来,人们在亲身体会之后对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关于实验教育功能的总结,但是很多总结过于零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概括,以下是对现今科学实验教育功能的系统阐述。

(一)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才能够对自然事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统筹兼顾的设计能力。一个科学实验的成功,不一定是使用了最好的实验仪器,而是将实验中的每个步骤都设计的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科学仪器,使科学实验的结果达到空前的精度。并且在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尽量的降低对实验仪器的要求,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实验投入。所以,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树立一种成本、效益的意识,这也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会做事的标准之一。

(二)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在科学实验中,开放的研究内容需要我们自己动脑思考,利用实验仪器来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再在这些信息中来筛选、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达到学习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训练了我们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传统教学中,重“劳心”而轻“劳力”、重“思辨”而轻“实践”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科学实验可以协调学生手脑的发展这一功能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现在教育的一大热点,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学生只有渴望获得知识,才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才能够不断攀登科学的巅峰。在科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会伴随着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效果,这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增强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假如能够有效地使用教学策略,让学生自觉地观察、分析、总结和反思实验,达到科学实验的教育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需要的产生。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布鲁纳认为,发现的兴奋感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亲自在大自然中“发现”科学规律,这种成就感是其他学习方式难以体验到的,它极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热情,从而为发明、创造预备了条件。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看学生是否具有科学态度,就要看他是否能够尊重事实,突破定式思维;是否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否能够客观、全面的对科学实验做出合理的评价。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过分依赖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完全不在乎已经改变了的实验条件,最终把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归因于误差,而不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分析。这样不仅削弱了科学实验的价值,而且可能会使学生失去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的机会。长此以往,所培养出来的人也不具有创新精神,难以从事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实验中帮助学生突破定式思维,尊重客观事实规律,勇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2.培养学生因时施宜的科学态度。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老是根据书本理论一步一步的往下做实验,不敢对书本内容有一点点的逾越。我们在科学实验中要培养学生因时施宜的科学态度,即就是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学生在保证实验结果、结论准确的基础之上,发现并应用最便捷、简单的实验方法来达到实验目的,做到高效实验,从而节省一部分时间。3.培养学生积极反思的科学态度。一节成功的理论课程需要反思,一节失败的理论课程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相同,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需要反思,一个失败的科学实验更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科学实验中的反思还与理论课程的反思不同,它不仅需要对实验结果、结论进行反思,还需要对整个实验中的各个步骤进行反思,看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科学实验现象是否不同,科学实验结果是否出入过大,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解决问题。

(五)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实验之美揭示了实验领域的劳动过程及其结果所呈现出美的本质、人对科学的美感、科学艺术的特征等。科学实验之美一面是科学,一面是艺术,二者携手共建人类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新思维方式。1.领略实验仪器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科学实验仪器本身就拥有美感,从外形上来说,它们具有直线美、曲线美以及造型美,从质地上来说,大多数都是由玻璃制成的,给人以晶莹剔透的美感。在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科学实验仪器外形的美,再在使用科学实验仪器的过程当中感受它们的性能美,让学生加深对科学实验仪器的认识。2.感受实验变化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科学实验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动态的美。在科学实验进行过程当中,会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让我们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展开想象。在一些科学实验中,可以体会到颜色的骤变、物质的产生与消失、物态的变化,还可以体会到科学实验当中的发光、发热、发电、发声等现象。在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当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科学实验是纠正“前概念

”的重要途径简单的说,“前概念”就是“前科学概念”,具体的来讲,“前概念”就是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非科学概念。在学生群体中,“前概念”的现象普遍存在,纠正“前概念”,就是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来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但这并非易事,然而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最典型地概括呈现一般经验事实,克服学生片面经验的不足,并且由于其鲜明的针对性和直观性,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建立新的表象,形成新的正确概念。

三、科学实验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提高科学实验教育地位,实现科学实验教育功能

现在,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具有明显的附加特点。我们要将科学实验的教育列为基础教育课程,提高科学实验的教育地位。从小学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另外,利用实验室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放开学生的双手,放飞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小制作中不但培养了动手能力,而且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科学的魅力,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解决了困惑。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和小发现,把美妙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引领学生在化学世界里放飞梦想,从而为创造文明埋下了种子。[1]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加大对实验课程考试的比重,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制定好科学实验考试的考察形式以及评分标准,以免走进误区。

(二)加大对科学实验的教育投入,实现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我们科学实验教育开展不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学校教育中,能够用于科学实验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在科学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药品以及仪器,而有一部分仪器和药品价格比较高昂,学校无法承受。科学实验的教育与普通的理论教育不同,在科学实验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步骤及其动作。因此,在科学实验的教育中,我们不仅仅需要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有专业的科学实验教育工作者来引导科学实验教育工作。可以断定,在完善了科学实验的硬件设施之后,一大批实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之日,就将是科学实验教育更加兴旺之时。

(三)改革科学实验的教育内容,实现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在我们现在的科学实验教育中,大多实验都是属于验证性实验,并且有些实验过于陈旧。在一定意义上对科学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拘束性。所以,我们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中改革一部分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或者在验证性实验后面附加一个探究性实验;将过于陈旧的实验内容进行变化,使之更加适应科学实验教育的规律,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教育目的,而且还可以使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随着科学实验教育的推行,教育工作者们在科学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未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实验的一系列方法以及模式的普遍应用,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丰富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开阔思维。

四、结论

通过分析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实验教育的重要性。在推动科学实验教育发展之前,首先要对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我国现在科学实验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即就是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实现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只有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我国的科学实验教育再上一个台阶。通过对我国当前科学实验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提出一些对策解决科学实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措施主要有提升科学实验的教育地位、加大对科学实验的教育投入、改革科学实验的教育内容。当然这些都是从国家政策的宏观角度来说的,具体要落实到全国各个学校,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健.浅谈中学化学实验的素质教育功能,教育教学论坛[J]2014.5

[2]蒋景华.科学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科学[J]2006.8

[3]李国俊.科学实验的价值实现[J]2003[4]代雪娇,朱团.论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2011

篇2

一、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

篇3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 初中教学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69-01

在初中教学的课堂中,科学实验是一门主要以实验或观察的方法,进行具体实践操作的探究性教学课程。初中课堂开展科学实验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变原有实验教学中的弊端,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目前的中学科学实验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不少教育专家和老师逐渐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中学实验教学的教育现状依然不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多年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一部分学校、老师还没有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思想上没有转变,再加上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部分老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学生也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忽视了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在目前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老师为了简化教学过程,只是进行单纯的演示实验,不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验,或是连演示实验也省去直接以口述的方法讲解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一般的学生无法达到这一程度,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观察实验和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权利,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失去了兴趣,最终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2.实验成效低

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过程,这种机械式的模仿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将实验的主动权充分的教给学生。把科学实验真正的当作一门知识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模式落后

在现有的科学实验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与其它文化课一样的教学模式,只关心学生能否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高分,因而在教学中只抓学生的分数,一切教学都只是为了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还有部分老师对科学实验这门课程的理解有误,认为科学实验这门课程只是单纯的进行实验,因而在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导致这门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无法完成。

三、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对实验课程老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改变任课老师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理念,老师首先要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演示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和探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在平时的交流学习中,要细心的听取学生的问题与想法,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教学实验方法进行改革

因为科学实验教学这门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实践,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实验的难度,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水的净化》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可以用作过滤材料的物件,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的材料,包括医用纱布、洗碗布、海绵或是吸水纸巾,这些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物品。这种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老师要在一边进行观察,细心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上述学生的动手实验可以发现,学生往往将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直接进行实验,容易在如何使用漏斗,如何折叠过滤材料等具体的实验操作上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这反映了学生在上课前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由于惯性思维所产生的错误实验行为,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所暴露的这些问题,老师应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在实验室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通过比较得出哪个小组最后过滤的水最干净,并让实验最成功的小组与其它小组进行试验方法、实验心得的交流。实验失败的学生进行实验的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吸取成功小组的经验,找出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在一边耐心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修正和最后的实验验证并组织学生进行最后的实验总结和交流,交换彼此的实验心得,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的掌握主动权。

3.改变原有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抽象的想象无法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4.组织科学实验学习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科学实验教学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无法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组织一系列的课外实验小组,在课外进行一些小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组织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课外尽情的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有关电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家里具体的电路铺设,仿照设计出一个小型的电路,这个电路可以是异地双控也可以是异地三控,让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

结语:

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学方法相互之间的联系性,老师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春蕾.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版),2012(17)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这门学科。学习科学最好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最大。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重视,更要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让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的。善于观察是人们获取智慧的重要方法,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善于观察,从很细小、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然后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了真理。例如,瓦特通过观察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现象,仔细思考研究,然后发明了蒸汽机。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十分重要,好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不懈,有耐心。有价值的科学发明和真理,都是科学家们经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观察思考和不断实验的结果。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几十年的观察与实验才向人们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持久性和耐心性,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耐心的观察精神。

(二)客观真实性。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察的真实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光敏锐。观察力敏锐是做很多事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探究中,观察力敏锐尤为重要。在观察某个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四)有目的性。很多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视他们真正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或现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品质。

(五)学会全面观察。学生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事物。

二、手与脑结合,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手与脑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动脑,很多学生做科学实验可能就是因为好奇或者觉得有趣,并不会思考在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考问题,让学生手脑结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内容,给学生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做完实验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结果,策划实验方案,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动脑思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思考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再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比预测结果,思考预测结果与实验为何不同,然后写实验总结,从而让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学习科学必须要有探究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很多小学生在碰到难题时,不会自己主动思考和探究,而是直接去向家长或老师寻求答案,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主动去思考探究问题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在他们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者做实验等方法自己主动思考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习惯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总结反思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只有在实验后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从实验中取得经验,才会有进步和提高,才会成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学会反思和总结。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底是哪一个实验步骤出错了,然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才能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再出错;学生实验成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要问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有哪些收获,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学会手脑结合、主动思考探究、懂得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

作者:何金海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金州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 途径策略

科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和实验技巧的水平,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新的体验与收获,进而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一、加强课前准备,夯实实验基础

1.认真备好实验,充分做足预案

实验课应和上其他课一样要有详细的教案。决不能因为也不能由于自己已有多年的实验教学与管理经验而忽视课前的准备工作,因为时间变了,学生变了,每一位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认识,有的实验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教师的认真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①研究每次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确定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现的方案;②钻研与实验有关的原理,思考如何在实验课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③掌握各项操作的规范和要领;课前反复做准备实验,钻研使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的原因,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并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合理解释。④研究实验教材内容应如何改进和完善,才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的成功率更高。⑤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由于对本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都作了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课堂秩序就不太容易混乱,实验效果将更明显。

2.尝试下水实验,及时发现问题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经常要做的,无论你对它有多么熟练,但课前一定要先做“下水实验”,获取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实验误差。例如有位教师正在做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实验,不知是什么原因,酒精灯加热了很长时间,温度计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熔化曲线迟迟不能拿出来,教师几次努力均告失败,演示实验草草收场,实验结论由教师口授讲解给学生。可见该教师课前的“下水实验”肯定没做,才带来课堂上的失败。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硫代硫酸钠的颗粒过大,温度计玻璃泡的接触不好,也可能是酒精灯用了内焰,还可能是其他原因,这些实际因素要靠我们的“下水实验”来排除,靠我们的想象很难一一排除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先尝试实验,选择实验材料,发现问题因素,及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质量。可见,除了常规的仪器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实验的“心情”,备好学生的“感受”,备好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应对措施。

二、优化实验指导,提高实验实效

1.有机整合资源,媒体演示适度

做科学实验是一项繁琐的事,很多教师喜欢做“口头实验”,或“课件实验”。所谓“口头实验”,是用语言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完成试验,最后给出实验结果,学生也能接受,但效果可想而知。“课件实验”如今比较流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课件完美地呈现了本应该在课堂上教师用仪器进行的实验,将原本的演示探究性实验变成了观赏性实验。事实上,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只是对实验教学的一种补充,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实验资源,如何用需要一个“度”,需要有效整合。在师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一些稍纵即逝的现象进行回放,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细节进行放大,对一些抽象的现象模拟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象,把握本质,这才是媒体资源的长处所在。切不可用课件实验完全代替了演示实验,造成实验的“失真”。

2.加强自主探索,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教材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其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六个要素。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变成了走过场。书本中的很多探究性实验,鉴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教师在处理时,只是将这六个要素按部就班的复述一遍,很少有真正的去探究,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掌握的往往是实验的结论,而不是探究过程的乐趣。事实上,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教师指导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行动起来,去享受探究活动中的乐趣。在实验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领者、服务者,帮助学生制定探究计划,检查、落实探究的进度,交流、评价探究的收获,让学生由“要我探究”变成后来的走向“我要探究”。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供给学生一台电动皮带轮、一块木块、一盒砝码、一支弹簧秤。如左图所示,根据老师提供的教学仪器,请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并将比赛竞争的意识贯穿其中。很快地,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进行了有效地分工:有的设计研究与压力关系、有的设计研究与接触面大小关系、有的设计研究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有的设计研究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关系、有的负责记录结果,有的……分工合作使得活动效率得到了提高,整个实验过程显得井井有条。虽然学生自己探索出的实验方案可能很粗糙、不完善,但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点拨,终究能使每一组学生找到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功后的满足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3.关注探究过程,适时激励评价

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要及时反馈,并适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激励评价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面向全体,二是侧重过程。激励评价应该贯穿学生的探究全过程。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活动中,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每一项探究能力(如提出独特的问题、发表新颖的见解等)都进行激励,并耐心、委婉地指出不合理的操作,进行公正、客观、积极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激励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相互交流甚至各抒己见的探究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让每个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欲望。

4.及时引导反思,提高实验能力

以往的实验教学比较注重的是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而忽视了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反思实验原理。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使实验仪器的选择更加合理,准确的挑选仪器,明白误差产生的原因,使实验结果更为准确。②反思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求异,寻求多种实验方案,然后对实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其特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方案,选取最佳策略。③反思实验现象。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地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能力。④反思实验异同点。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⑤反思实验注意事项。每一个实验都有其操作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实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对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活化实验、形成实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对科学实验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努力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5.规范实验操作,科学对待意外

教师规范的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也给学生示范。比如用天平称量时,很多教师图方便,直接用手拿砝码,用手移游码,久而久之也使学生忽略了操作的要领,带来负面影响。有些不规范的操作,还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当然,实际中的实验比我们设想的实验要复杂些,有时它不会按我们预定的程序走,有时会出现一些“附属品”,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这时切不可“抓主要现象,忽略次要成分”,要正确面对实验中出现的不速之客,或许一个新的探究由此开始了。教师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想方设法,亡羊补牢,失败时要敢于言败。要让学生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而不敢去承认。可以让学生自己作出诊断和处理,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会处理好的。教师不要急于帮他们找原因,让他们自己先来。在他们摸不着边际时,教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以免学生失去探究的信心。

三、拓宽实验渠道,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教师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扩展书本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仅满足于做好书本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实验的潜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做完某个实验后“意犹未尽”。此时,可以启发学生围绕该实验主题进行发散、联想、逆向等创新性思考,对于兴趣浓厚的同学可以试行“主题扩展实验”。如在做完“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后,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将实验扩展到可口可乐、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测定上。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还选择了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的溶液里,观察头发的耐久性,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水洗发为宜”的结论。这种“主题扩展实验”教学,不仅解决了学生在“主题实验”中存留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创造的实验素质。

2.自制实验器具

自制教具不用像正规教具那样“正规”,它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从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寻找素材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自制实验器具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的同时,积极去“深省”和“回味”。

【实验名称】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实验

【器材及制作方法】细铁丝两根(一根:直径1-2毫米,长约为70厘米,表面光滑无折痕,另一根:直径0.8毫米,长约为20厘米)、圆珠笔(或圆棒)、墨水瓶、橡皮泥(或泥团)、彩纸。在墨水瓶内放橡皮泥,将长铁丝均匀地绕在笔上,将螺旋铁丝拉成40厘米长,将其端部垂直插入瓶内橡皮泥中,另一根细铁丝弯成一个弓形,弓的中心做一个8毫米的圆环,两端分别放上小泥团,并且彩纸剪成小旗插在小泥团上。

【使用方法】把螺旋铁丝的上端插入弓形铁丝中心的圆环,弓形铁丝即在重力的作用下沿

螺旋铁丝转动下滑,而且越来越快(两端的彩旗也随之下落、转动)。

【反思】根据弓形铁丝在滑落过程速度越来越快,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滑?下滑的能量来自哪里?这种自制玩具式的实验既能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也使课堂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

3.妙用课外实验

课外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其中,课外小实验就起到了联系书本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作用。教师有必要经常演示一些简易实验,使学生看时感兴趣,课后能仿做。为探究音调跟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中通常采用比较两个不同的音叉发声的音调和振动快慢的方法,但难以直观地比较音叉振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取一把日常生活中的梳子,用手指以不同的速度拔动梳齿发出不同的声音,去探究音调跟振动的快慢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试试,既过了实验瘾,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又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动手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经常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深化初中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重大。一个真正成功的实验,它不仅仅是展现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它更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探索,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初中科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M].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2] 唐俊. 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篇6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教学给教师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一下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

新时期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和个性特点,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要借助于科学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问题,改掉在家问父母、学校问教师的习惯,不再依赖老师、父母,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中遇到“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等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游离于学生之外不管不问,而是适时的加以指导,做到助推剂的作用。长此以往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再布置问题或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

2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

小学科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上上课时引导学生“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体验问题。在“做”中感悟问题,然后进行动脑学习。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在学习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3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的限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为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让学生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4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的培养

当前由于学生多为家长的掌上明珠,都不想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舍得为孩子花钱,认为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其实不然,因为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唯课本而学,课本说的就是正确的,甚至还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篇7

一、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实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小朋友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协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耐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二、养成动手又动脑的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议“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获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笼统出事物的实质。

如:在探究《?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资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身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三、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他们,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假如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获胜利,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协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之间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将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四、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实际中,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小朋友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小朋友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小朋友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久而久之,小朋友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W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52-02

【作者简介】郭庆松,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瑞士数学家欧拉曾说:“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发现的,证明只是补充的手续。”事实上,数学实验不仅是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方式,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学生将经历操作、观察、分析、猜想、推理等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与“再发现”,并由此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形成基本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理应受到重视。

问题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如何界定?

提起实验,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科学实验。《辞海》中对科学实验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实践形式”。由此可见,科学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并从中验证或发现规律。科学实验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借助仪器、设备等物质;二是控制对象变化的相关条件,寻找条件和结果的关联性。

无论是对数学发展历史的回顾,还是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现象(有时是具体的实物模型、算式、图形)的观察,也需要通过控制对象变化的条件,进而寻找条件与结论的关联性。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为例,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生可由“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推理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但几个版本的教材均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上述特征。这一过程与数学家用数学实验的方式研究数学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这里只是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一种仿真研究,其实质已转变为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数学实验具有科学实验的一般特点,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实验。结合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数学实验可以界定为: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实物和工具,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建构数学概念、验证数学结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纵观小学数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数学实验广泛存在于各个内容领域、各种类型知识的学习中,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并加以研究。

问题二:小学数学实验的意义何在?

数学知识往往表现为抽象的定理、公式、法则,但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获取这些静态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过程,有助于整体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其一,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实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二,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三,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不仅是理性的思考,还包括感性的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其四,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问题三: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如何实施?

1.开发实验材料,为数学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实验凸显了“做”的特征,即表现为通过具体材料的操作学习数学,因而实验材料的合理开发是顺利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实验材料的开发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数学实验的梳理工作,即理清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在理清数学实验的基础上,寻找或创造进行这些数学实验所需的具体材料;三是对实验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这样,从材料的需求、设计到寻找、开发,再配以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保证了数学实验材料的丰富性,也保证了数学实验材料使用的便利性。

2.转变课程观念,积极拓展数学实验的时间与空间。

现行的课程设置方式将学科教学按课时划分,并固定于周课表中,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实验的实施形成了制约。因此,在充分认识数学实验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转变课程实施观念,打破固有的观念和固化的教学安排,为数学实验的实施拓展时空。一是协调好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数学实验。二是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有些数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可以对课表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模式,这对于高年级教学来说尤为重要。三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涉及测量等活动的数学实验往往需要更大的实验空间,因此,这样的数学实验不必局限于教室,可以在数学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其他场所进行,甚至在校外的场所进行。四是进行学科间的整合,特别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如通过物体的影长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验,既有数学中比例知识的应用,又涉及太阳角度等科学知识。类似这样的内容,则可以将数学与科学相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数学实验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精心组织教学,发挥数学实验的教学效益。

教师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数学化”组织,使数学实验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所谓“数学化”组织,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实验的数学属性和数学学习属性。

首先,要精心组织数学实验的材料。在准备实验材料时,要注意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例如:前述的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教师提供的几根小棒的长度可以因实验的需要而做适当的设计。

其次,要精心设计数学实验的过程。小学数学实验大体上要经过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萌生发现―探究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因实验目的的不同、内容属性的不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等,每个实验的侧重点或具体流程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篇9

(一)阶段性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正是一种阶段性总结,它可以将那些很多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已经复现在课堂上的所学物理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再一次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自我分析和思考的目的,这是一种深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很多物理知识得到了最为直观的展示和呈现,增加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进行及时的阶段总结式的论文撰写可以使得学生将实验中的种种物理实验现象进行纪录和分析,加深其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给出一个相对来说是客观和真实的总结。

(二)阶段成果固定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可以使得其阶段性成果得到巩固。大学物理实验不应该只是按知识分类简单串联起来构成的一系列的实验,而是一个有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能力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物理实验来感知物理知识的应用并亲身操作和体验,此后,学生需要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到解决的问题都得以记录和反思。这就是一个阶段成果固定的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反映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并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阶段性修正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阶段性修正。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和准确,往往会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许多干扰或是影响因素,突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其目的是使得物理知识的获取既要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可以说,它是一种发现物理学理论而又检验物理学理论的标准且具有唯一性。然而,在物理实验中,学生会发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即是对于物理知识本身的理解或是对于实验中各种结果的分析等,这些都可以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中得到修正。

二、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形式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形式因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下面就其中的方法性论文、反思性论文以及结论性论文进行介绍,希望对于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有所帮助。

(一)方法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方法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客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通过某些方法来加以实验和研究,从而撰写出最后的阶段性论文。通过方法性论文,可以将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和调查应用其中,以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重新认识和检验对于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理论知识。由于物理实验会在实际操纵中受到实验条件等限制,或是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等,都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差异性,所以,一定要使得物理实验符合科学认识的需要,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观和方法论,将论文撰写之前的基础———科学实验按照要求和研究需要来操作和实践,借助各种可行性的方法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性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展开实验和对比,从而完成最后的论文撰写。

(二)反思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反思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的。如前所述,由于物理实验会在实际操纵中受到实验条件等限制,或是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等,都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差异性,这就需要在论文撰写中得到体现,从而有了反思性。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学生可以将物理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和检验,使得很多平时难于理解或是不好理解的物理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可以说,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许多理论就是多次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操作之后,必须要进行反思和深度思考,并将其展现在论文撰写之中,从而达到物理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在撰写中体现反思,凸显出实验者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误差分析时,论文中需要将其中的各种条件所限进行反思,例如,“为何每一次的测量值与真值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就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在之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进行诸如实验方案、测量技术以及实验条件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索。

(三)结论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结论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大学物理实验通过总结性的方法对于物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上升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其撰写为结论性论文。需要做到:第一,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可以进行探讨性研究,然后进行讨论内容的最后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新的发现或是新的认识或是新的观点;第二,结论性论文中的对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和理论可以进行具有科学性和高度性的总结和概括;第三,总结性论文中还需要指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今后的应用意义;第四,在总结性的论文中还需要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可以深化的课题等。总之,结论性论文是以“讨论”为前提的,是对包括在整个讨论中所有研究内容的总结,具有确定性和概括性,给出最终的结论。

三、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内驱引领作用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内驱引领作用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会起到发现性引领、启发性引领和阶段成果驱动性引领作用。对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一个阶段的学结,也是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媒介。这种内驱动性引领,可以推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快速的成长。具体到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的撰写来说,它可以起到帮助大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进行内省化,从而实现其内驱引领作用。

(一)发现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发现性引领作用,这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于大学物理理论以及知识在实验中的重现和检验,对于这种物理知识和理论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并到最后的书面表达的“物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发现或是新的认识或是新的观点会随之出现,这就是发现性引领作用的体现。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通常某一物理现象被作为基本的探究内容并最终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完善,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完成对于新发现或是新认识或是新观点的发现,从而最终使得学生得到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可以说,当物理实验中有新的发现、出现新的结果时,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就会得到新的灵感和动力,以此来促进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向广深推进。

(二)启发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启发性引领作用,这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实验性的操作,很多物理理论和知识会重新给予论文撰写者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识,启发他们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和最终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理论进行崭新的认识和思考,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启发并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其启发性引领作用。

(三)阶段成果驱动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阶段性成果驱动性质的引领作用。通过每一次的物理实验,物理知识可以在有效的实践内得到检验和巩固,并使得其中的那些较为抽象或是晦涩的内容给以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尽快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并取得一些成果性收获。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有助于学生在接受物理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从而促进其物理学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扩充和增加,从而在某一阶段中形成具有成果性的研究论文,并将其中的物理学具有崭新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研究成就得到体现和归纳总结。

四、结语

篇10

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制定好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一)一、实验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努力摆脱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实践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始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为将来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实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实验的机会和有效科学实验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城乡教育差别。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把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目标分别确定为“感知科学”、“走进科学”、“探索科学”。

教材将探究过程能力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

科学课让学生在“做中学”活动中面对自然和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动脑学习基础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观察,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年,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四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在实验活动中合作意识已经形成,纪律明显优于三年级。对科学的热情度极高,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五年级的学生最大的特点知识丰富,很喜欢发明创造,本学年准备在实验上加大难度,锻炼他们自己动手创造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因此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做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五、具体教学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

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

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1、防火、防电

(1)防短路、漏电。实验教师要加强防火及防电害意识,不能麻痹大意,应不时督促检查学生的防火及防电害工作。在学生实验前必须保证电路及各种电器的完好,认真检查插头插座是否合适或松动脱落,电路绝缘是否良好,有无破损、漏电、短路等情况,各种电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排除解决。防止乱拉乱扯电线。

(2)学生做实验时,对易引起火灾的实验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避免事故发生。

(3)严禁在实验室吸烟。

实验室都配备灭火器,实验教师要会使用,并经常检查,保持完好,到期申请更换。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一旦发生火灾要主动扑救,及时报警(电话119)。

2、防盗、防破坏

(1)实验教师每天离岗时要关闭应关闭的电源、水源,锁好门窗。门锁及门窗插销要保持完好,发现损坏,必须及时报修。待修好后再离开。

(2)学生实验完毕,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试剂、标本和模型作及时清点和整理,归柜保存。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按实验规程和要求做,损坏仪器和标本,须按损坏程度,要记录清楚,作价赔偿。

(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不得离开,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5)实验结束时,做好仪器药品检查记录和安全存放工作。

(6)学期结束,要做好实验工作总结和安全工作总结。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三)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实验教学工作计划》,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实验开出情况记录表》等。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02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篇(四)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一、本学期工作的策略是:

“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 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 继续邀请省知名课程与教学专家为科学教师作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新教材的培训力度。

充分调动市(区)专(兼)职教研员、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在参加省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在__市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全市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成立专题研究组,开展专项研究。

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 项目的深入研究与适度推广共进;二是“同题异构”多元化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教学实施;加强对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

4.有序推进“春晖工程”,加强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共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全市科学教育协调发展。

5.根据地方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一些较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如家乡常见动植物的研究、家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蚕桑文化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的内涵。

6.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基地研究情况。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和各辖市(区)科学学科中心组的研究与辐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切实加强具体实验项目的实施,培植典型,提高课程实施的研究水平。

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导)与创生(适度尝试)。 全面提高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技能。

5.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根据“__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定期检查学校教研组的工作。

6.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7.继续征集、优化、整理“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2.系统展开省级重点课题“科学探究中,渗透元认知要素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工作。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__市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

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有关学科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辖市(区)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促进各地区教研水平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