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范文

时间:2023-05-06 18:2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管理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管理原理

篇1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关怀

一、科学管理思想的第一步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那时期的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可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这种情况首先引起了同企业管理有关而又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注意,他们进行各种实验,努力把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以便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使得泰勒着手研究科学管理的契机,是对工人工作动作的研究,其中的理论基础就是劳动分工。在研究中,他发现在一个组织中的工作可以被细致的划分为很多可被不断重复的动作。而管理就是把这些重复的动作通过标准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达到管理的作用。这种理念也是第一次由泰勒总结成为科学管理。泰勒在实践中,把工人聚集在一起,挑选一些一流的工人,把他们的操作动作进行分解,并记录下来。再加上工人一天所需要的休息和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延误时间,制定了一套“合理的日工作量”。这也就是劳动的标准化。

在《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中,泰勒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在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又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泰勒对企业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标准作业条件、明确规定作业量、建立激励性的差别工资报酬制度。在管理科学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并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进行标准管理的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与方法。泰勒在本书中立足于美国当时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事实,着眼于企业的基层管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劳资双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只能是高的劳动生产率。即每个工人都下定决心每天努力作出尽可能多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工人却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泰勒认为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有以下三个原因:

1、工人中普遍流行着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他们全速工作,就会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巨大伤害。

2、目前通行的管理体制缺陷甚多,以致“怠工”和“磨洋工”成了工人为保护自身最大利益而必须采取的一种防卫手段。

3、凭效率低下的经验法则行事,这是各行各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由于这种做法,浪费了工人的很大一部分努力。

因此,泰勒认为必须采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则。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他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最高的效率,争取最高的产量,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著名的管理思想家厄威克在其在其著作《管理备要》有这样一段话:泰勒的工作遭到了别人的误解,认为他提出的管理方法是用来压制工人的,这对他对他来说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从早年到晚年,几乎勤奋的一生都是献身为工人服务的。”的确,在“经济人”的假设下,提高生产率,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是泰勒著书立作的目的之一,但如果仅仅只是认为泰勒是把当时的工人当做追求经济的“机器”也是有所偏颇的。我认为,在《科学管理原理》中也渗透着人本关怀的思想,如果完全割裂了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的联系,草率的认为科学管理就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是对经典的一种误读。泰勒虽是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但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同样也孕育着行为科学管理的萌芽。

二、管理目标要双赢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说:“20世纪的工业之所以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F・W・泰罗的贡献。即使泰罗被人轻视,但他的理性思想,天赋冲劲将会永存”。关于泰勒的可续管理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实行了他的科学管理方法,社会的生产力以每年 3.5%~4%的比率提高,几乎所有的先进国家的生产力都有大约50倍的提高,同时提高的就是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即便是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泰勒的科学管理依旧使得企业和个人在其中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初学管理的时候,常听老师们讲这样一句话: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发现这句话的奥秘所在。那就是管理其实是一种双赢,一种科学的艺术,具有科学的严谨,也具有艺术的浪漫,因为管理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认识和对事物的感受。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有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过于追求其中的一面,而无法达到有管理效果。尤其是在管理知识性员工时,尤其在对失业的恐惧已经不再是员工主要工作动机的今天。规范化,最优化依然是现代科学管理仍然常用的手段,但如果认为只适用于对物的管理,而此时科学管理原则显得似乎不适用,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管理对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彻底。现代的员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而是绝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伴随着工作内容的优化,工作形式的多样性,员工被要求要拥有越来越多的能力,要对组织目标负责,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组织要求员工必须有能力从事规划的工作,而不只是俯首听命。能做的规划的越多,意味着计划和执行的区别渐进模糊,意味着为自己的工作承担越大的责任,生产力也会越高。而只有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和企业可以共赢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科学的管理,在会在管理中体现出人本关怀。否则一味地追求企业的效率而忽视了人,就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的开篇就写了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确保雇主的财富最大化,与此同时也要确保每一个雇员的财富最大化。而这种财富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指公司或其股东的高额红利,还包括公司的每一个分支部门的发展都达到其最佳状态,这样的财富才能够长久。而对于雇员的财富最大化也不只是与同阶层的工友相比得到更高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每个人都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状态,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事与他自然能力相匹配的最高等级的工作。

从这个管理的目标出发,就能看出泰勒改进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一切可以产生财富的人或物,都达到可持续的最佳的状态。

泰勒在书中写到“科学管理的基础正是在于建新雇主和雇员两者的真正利益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没有雇员的财富最大化,雇主的财富最大化就不具有持续性,反之亦然。”企业或组织中,不能一味的强调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员工或组织成员自身的利益,而不仅仅只强调无私贡献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更好发展的前提。在那个资本家忙着剥削,劳动者急于反抗的时代,泰勒这种管理目标的提出无不体现着平等和人本关怀的理念。

三、激发工人主动性的最佳的管理方法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写道: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激发每一个工人最大的积极主动性。他在书中反复重复一个重点:为了激发工人的主动性,管理者必须为其所管理的工人提供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特殊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快速提升或晋升的希望;更高的工资,其形式可以使丰厚的计件工资或者是基于快速有效的工作的额外津贴;工作时间的削减;与普通工人相比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等等。泰勒的动作研究使得生产更具高效标准,但那仅仅是泰勒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要想持续的进行这种高效标准,还需要激励因素的支持。

后来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中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也指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而这其中的激励因素就是泰勒提出的“激励主动性”的一种发展和完善。

四、培训改变工作效率

泰勒在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们不在一群或组的方式管理工人,而要转为研究每一个工人个体的时候,如果工人不能完成他的任务,就需要有一位有能力的老师来教他如何工作才能做得最好,这些老师还要指导、帮助和鼓励他,同时进一步研究它是否适合当一名工人。在这种计划下,每一个工人都被个体化对待,而不是粗暴、严苛地把那些仅有一次没有完成工作的工人解雇,或者扣除他们的工资。我们给工人以所需的时间和帮助,让他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如果他在智力和体力都不适合这份工作的话,我们就把他分配到另外更适合他的工种上去。”这段话就细致的表述了泰勒对于培训的做法和理解,虽不够系统化,但对于培训的目的和方法以及培训后效果的反馈都有阐述。可见,泰勒是十分重视对工人能力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正是为了使得工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虽然需求层次理论是在1943年提出的,晚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但在此书中关于已初见端倪。当然,有的人也会认为,泰勒培训好工人是为了工人能更高效的为资本家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我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无论目的为何,在这个过程中,泰勒都是秉承着一种科学中立的理念,即便是为了提高效率,工人也在其中获得了应有的报酬,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体现了泰勒对于人本身的关怀。

反推我们现代管理中的培训,要从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学习培训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培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需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的过程就需要管理者首先了解企业的需求。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从现有的岗位、规模、技术等方面对培训的需求进行事前的预测,在需求来临前就先培养好人才,做好储备,已面临工作中的出现的挑战。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员工素质欠缺什么就培训什么,与职位特点紧密结合,不搞学而无用的培训。

其次,员工的需求也很重要。在培训的时候要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水平,以及是否可以胜任该岗位。而不是盲目的搞培训。合理安排培训的方法渠道,因人施教,因岗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晋升,自我发展也是培训需要考虑的内容之一。当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相结合时,员工才更有主动性,积极性。这也体现了泰勒在科学管理中的人本关怀理念。最后,培训还要做好定位分析的工作。第一,进行整体判断。就像泰勒对于一个任务进行动作分解一样,管理者需要了解业务重点,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第二,对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根据组织在技术和结构上的变化,对组织优劣、员工能力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重点。第三,进行工作分析。依据工作说明书和工作标准,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条件及人员素质。

读罢此书,掩卷深思。泰勒的智慧遗产让如今我们依旧受益匪浅。对于科学管理原理的再度解析,重读经典,对于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区别更加明晰。客观地社会条件,是管理思想诞生、管理方法有效运用的土壤。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进步到一定高度,领导者们民主开放的作风,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管理的目标也是不断地提高,不再局限于物本管理,而是追求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企业才可生存发展,管理才可以高效。当然除了客观因素,也依赖于被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的提升。

纵观我国当前的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口号上追求“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中国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工作中更重注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效率。从事工作更多的是靠着经验或者人情的安排,并没有以岗定人,导致许多规章制度形同摆设,工作绩效也只是追求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单位的管理者对“人本管理”还没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就为了追赶管理时髦,盲目的贴上“人本管理”的标签。这既是对人本管理的曲解,也无益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科学管理原理》并不像曾经我在教科书中看到的那么冰冷机械化,而且有很多带有温度的管理理念。以至于后来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很多理论都可以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找到影子。《科学管理原理》可以说是“物本管理”的巅峰,“人本管理”的启蒙。

参考文献:

[1] [美]F・W・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美]彼得・W・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9-213

[3] 王昊.论泰罗科学管理的当代意义和历史局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56-60

篇2

关键词: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 中国企业 建议

泰勒作为一名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长期观察工人工作的时间、动作,发现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于是他试图创造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力图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质的飞跃,对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发展。其原理的很多方面在对于管理并不完善的中国企业来说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浅析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理论

1.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具

科学管理原理是来源于实践的,它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工人工作的情况,发现工人在工作中出现的“磨洋工”现象的原因。泰勒对工人工作的时间、动作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并完善了工作所使用的工具,然后使以后的工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都形成标准化,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科学的挑选工人

将最适合的工人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由以前的工人挑选工作变为现在的工作挑选工人,做到人尽其才,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工人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3.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泰勒的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传统生产活动中没有的管理人员、事件测评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他们和工人互相沟通来共同分担工作责任,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样就解决了工人承担过多责任的问题。

4.将于工人之间的监督关系转变为协作关系

泰勒认为雇主和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对立关系持否定态度,科学的管理是要确保雇主和工人事业的高度繁荣,应该是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这样的劳资双方关系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5.注重激励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泰勒发现,如果说一次酬金要等到一个多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发到工人手中,那么没有人会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他指出,要有效激励工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在工作完成之后及时进行激励。而且他认为激励的手段可以多样化,福利和晋升等都可以作为激励的一方面。

二、科学管理对我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1.推进生产流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科学的、标准的生产流程是产品质量的最有力保障,这正是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在追求企业数量的同时更需要追求企业的质量,创造出世界名牌,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毕业借助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生产流畅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2.有效的员工培训

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了需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培训,这种思想在西方企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然而在中国的企业里,员工的培训工作做得仍然很不到位,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即便是将培训列入企业日常工作中去的部分企业,其培训的效果也让人难以恭维,这样就是我们的企业缺少与西方大企业竞争的实力。

3.丰富多样的激励手段

泰勒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在我国的一些成功的企业,激励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就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激励状况却不容乐观,具体存在以下几点缺陷:一是,激励手段单一;二是,激励的资金落实时间过长,泰勒在100年前就提出激励的及时性,而在许多中国企业现在仍然难以实现;三是,激励的不恰当性,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合适的对象和适合的激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正确执行企业的激励,才会最大程度地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劳资矛盾。

4.将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

泰勒提出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应分离,在100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思想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企业的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不能让生产技术专业的人员去管理公司的财务,同样也不能让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去知道产品的生产。然而缺乏明确的分工这一点在当下的中国企业仍然屡见不鲜,比如,对于矿山类企业来讲,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单位就是采矿单位,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要想晋升高管层就一定要在采矿单位工作过,这就出现了采矿专业的人才去管理财务和人力这样的不合理情况。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有明确的分工,将合适的人才放到适合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泰罗著,蔡国上译.科学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2][美]彼得・W・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3

一、管理的基础:

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这不能不是对我国的启示。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

情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篇4

一、春季桑园的管理

春季是全年蚕桑生产的重点,是养蚕数量最多的一期,而加强春季桑园管理是提高叶质、叶量和蚕农增收的重要保障。

施足春肥。春肥又称“催芽肥”。在桑树发芽前20天施下,最迟在用叶前40天结束,以施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占全年施肥量的25%-30%。

灌溉和排水。春季是一年中雨水较多的季节,常常会遇到时而土壤水分过多,时而水分不足的现象,使桑树水分平衡失调,为确保桑树的正常生长,提高桑叶产量,必须及时清沟、理墒,使沟渠想通,做到旱季能灌水,雨季能排水。

春除过冬杂草。桑叶杂草的种类很多,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和桑树争肥、争水还影响桑树的通风透光。抑制桑树的生长,为病虫害提供有里的场所,因此,桑园杂草要及时除清。春除要做到:除小、除早、除了,克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相结合的方法。

夏季桑园的管理

夏季桑树生长量大、生长周期长,约占全年生长量的2/3,因此夏季桑园管理尤为重要。

桑园的翻土,春蚕期由于采伐治虫等人为的踩踏。是土壤板结。在夏伐后需要翻土,宜浅,一般在10~13厘米,可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空气和水分状况。加强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为根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翻土后土壤应打碎耙平便于除草。

除草。夏季雨水较多时杂草繁殖的旺季,一般夏耕后每667平方米桑园可用乙草胺30~50ml兑水喷雾,杂草旺盛时可用农达进行定向喷雾,值得注意的是药液不能喷到桑叶上。

施肥。夏肥是春蚕用叶以后施入的费料,是一年中最主要的一次肥料,站全年施肥的50%~60%,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次肥料,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入,667平方米桑园施肥50kg复合肥,第二次在7月中旬进行,667平方米桑园施肥50kg碳铵或25kg尿素,施用夏费的桑园,当年秋叶可增产25%~45%,第二年春叶可增产20%~35%。

疏芽。在春伐后新芽长到16.5~33cm,适当疏去部分新芽,使新稍分布均匀,通风透光良好,水分养分集中枝条分布均匀,长势健旺,从而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夏季高温多湿,是害虫和病菌最易繁殖的季节,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夏伐后可用80%的敌敌畏和50%的辛硫磷各1000倍混合液喷雾,同时667平方米桑园用3%的甲基异柳磷2.5kg拌干土撒入桑园防治桑瘿蚊。

防涝抗旱。疏通水系,使沟渠相通,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冬季桑园的管理

从冬季落叶到来年春季萌芽生长这段时间,称为桑树的休眠期。在休眠期桑树的光合作用机能虽然完全停止,但其它的生命活动仍在缓隧地进行,尚须积极认真按时地做好剪梢整株、冬耕她肥、补植缺株,防治病虫言拿客项管理工作,侠树形整齐、土质改善、肥力捷高、编次害减少、为次年桑树良好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叶、茧优质高产丰收,随着桑树的老龄化,近几年桑象虫、桑螟、桑毛虫、丧假明灯越冬种群多,且得不到有效控制,为确保桑园持续、优质、高产、稳产,桑园的冬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剪稍,剪枝。剪梢除能增多生长芽、促进叶大叶重外,还可把附有病虫的部分枝条剪除,降低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在秋末冬初桑树落叶后,适当剪去枝条的稍端部分,不仅可以提高桑树的抗寒能力,还能消灭部分病虫害,并用桑锯或桑剪,修去桑树的死拳、枯桩、病虫枝和细小的无效枝,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增强树势,树形整齐,便于田间作业,把桑梢、枯拳、死桩集中并运到桑园外烧毁。

清理桑园。桑树落叶后应及时除去落叶、杂草,并运到桑园外集中烧毁,消灭潜伏在枯枝落叶上害虫。

束条诱虫。为了使入冬后桑园田间管理工作操作方便,剪梢后常用稻草将桑树的枝条束缚起来。束枝有校正枝条姿势,引诱病虫害进入束草,便于捕杀等作用,束枝要松紧适当,勿损伤冬芽。在早春发芽前解去束草,集中烧毁,以消灭害虫。解束不能太迟,否则会影响桑树发芽。

3.4 冬耕施肥。在桑树落叶后封冻前施入,有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来年桑树生长,并为桑叶的优质高产创造条件。冬耕的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并结合冬耕施足有机肥料,冬耕可使部分土壤中虫蛹充分暴露外面,翻起的土块不要打碎,可冻死或哂死暴露在外的越冬虫蛹,以降低越冬存活基数。

3.5 虫治、防除病株。用草或布抹除桑壳虫,填堵树干缝隙,杀灭在树干内越冬的害虫也可用5度的石流合剂喷洒树干和枝条,防治牙枯病、拟干枯病等,发现萎缩和根结线虫病的病株及时除去,防治蔓延发生。

理墒、补植。请沟理墒,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渍害。由于树龄的老化及人为因素,桑园造成缺株现象,冬季必须进行补植,可选择壮苗补植,也可用压条补植,在需要补植的位置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枝条,顶端留一个生长良好的新稍不采叶,在枝条要压的位置,先挖15cm的沟,挖的大而深,施足基肥,随挖随栽,把枝条压入沟底,加以固定,盖上泥土,把新梢露出地面,并加以肥培管理。

篇5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010(22):58-59.

篇6

为了向乡辖居民宣传政府投资改扩建幼儿园的惠民举措及适龄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开园前,我校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带领幼儿园教师5次走进各村屯,走访41户适龄幼儿家庭,大力宣传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办园特色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备等情况。面对一个刚起步的新幼儿园,大部分家长都持观望态度,因此开园初幼儿园只招收到乡辖6个村屯的22名幼儿,小乌斯力村在城区入园的幼儿并未转回我园。了解到家长的顾虑后,我们邀请家长来园进行半日观摩活动,参观硬件设施,了解园里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日常幼教工作。家长看到了办园条件的改善,体会到了老师对幼儿的悉心照顾和对幼教工作的热忱,感受到了我园办优质教育的决心。家长的认可和口口相传,使我园在当地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二、依法办园,落实责任抓管理

我园按照“依法办园,以德立园”的原则,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标准》,使教师深入理解“依法从教,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规范自身言行,做到“专心奉献幼教,爱心对待幼儿,热心服务家长,静心自我反思”。成立幼儿园师德工作考核小组和家长监督小组,对教师进行有效监督,并将教师平时表现与年末考核挂钩。完善幼儿教师、兼职保健医生、炊事员工作职责及幼儿接送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各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目标管理、机构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严格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规范管理,有效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强化素质,奋进互学提水平

为了建设一支“眼中有孩子,热情又细心”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研自培”等培训方式,促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投入经费1.2万元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西部教师转岗,骨干教师、园长跟岗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简笔画及键盘等各类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还邀请进修学校的教研员每学期来园指导教研活动。2013年12月,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协调,哈尔滨市蓝天幼儿园的两位优秀教师应邀对我园的管理、保育教育等方面工作给予指导。为了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园要求教师树立“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坚持利用每周五时间进行园本培训,提高教师钢琴、简笔画、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技能。还组织开展了“我的幼儿园,我该怎么办”“我和幼儿园同成长”教师演讲以及各种基本功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宽松、和谐、合作、创新的工作氛围,激发了教师爱幼儿园、爱工作、爱幼儿的热情。通过培训我园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保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真心奉献,大胆尝试助成长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改革

1.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的学校。独立学院属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果,它不受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有着完全独立于一般大学本科院校的民办性质。独立学院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都无法与真正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特点就是宽松、灵活,可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更为巨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社会发展的各个部位与各个阶层都离不开科学的统筹管理,所以许多无法进入正规大学本科学校学习的人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独立学院,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异常火爆,但是在这门课程发展的途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度,所以改革刻不容缓。

2.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不受重视。独立学院开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尤其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更是如此,但是在许多独立学院的日常教学当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讲课内容过于笼统,教师授课侧重的是内容的灌输,却往往忘记了专业有异同、教学有轻重的授课理念,没有把侧重点放在管理学专业技能的教授上,所以许多学生在管理学课程上样样精通,却样样疏松。(2)实践活动无法良好开展。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良好的应用,所以在独立学院办学理念里面,实践活动的开展一直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当中,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管理学课程教师的授课无法组织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把知识提前转化为能力并加以消化,这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都无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各自的目的。(3)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存在漏洞。独立学院的许多教师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是不可能所有教师的绩效都是一样,这就说明,许多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教师没有被发现,这些隐藏在教师队伍中的“问题教师”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因为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存在着漏洞,管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尺进行教学质量的正确衡量。

3.相应的解决措施

篇8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 反思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最昂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之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运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将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和教学经验,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反思,以提高课程质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2.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3.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4.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式的构想

通过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课程必须发挥出其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提出一些几点构想。

1.应用案例,折射出知识的真实性

能够让学生感受所学与实际有密切关系,并能够在实际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案例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从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里解放出来,它着眼于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性教学机制。 首先,教师要选择好案例,并设计好问题,案例要确保具有讨论性和实际性。一般选择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案例。在呈现给学生的同时,老师在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以调动学生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此时的教师可对各组讨论进行查视,对于讨论不够积极的组给予启示和提示;对于因某种意见桎梏了大家思想的要进行点拨,开阔其思维;对于讨论激励的,教师不打扰。讨论完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发表对案例的看法,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最后老师对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的热情进行表扬,对有切实意义的处理方案和分析意见进行肯定,对存在偏差的进行指点,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成长。

2.通过情景模拟,带动课程进入实践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预先设定好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所需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课程自始自终有学生主导,充分调动其各自的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比如招聘是人类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面试的问题、环节、所提问题应获取面试者什么信息、从简历中如何认识应聘者等都能够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在模拟中,让扮演招聘方的学生根据所招聘的职位撰写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说明书,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设计有效面试的招聘测试的题目;而扮演应聘方的学生,要做好简历、做好应对面试时的心理准备、熟练相关专业知识等。无论是哪一方,均能够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锻炼,并能够让其提前感受社会。

3.通过体验,让趣味和实践注入课堂

有学者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即素质存在于四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和动机。位于冰上上的知识与技能可塑性强,而冰上下的比较稳定,改变较难。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自我形象的树立、良好个性的塑造以及积极动机的形成等深层次潜能的开发。比如讲完工作分析后,让学生自己编写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有条件时,可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从实际中获取相关信息后进行编写;讲完面试技巧之后,要求学生策划自己的模拟面试工作,学生自己布置面试场地、设计基本题目、开展面试、作出初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中离不开沟通能力,也是最具艺术、最难把握的一项技能。因此,可让学生进入校方合作企业,观察不同人的说法方式和特点、对同一问题不同级别人的沟通技巧,在企业的同意下,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兼备的效果,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广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1):67-69.

【2】史宝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3):67-69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1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69-02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种新兴的本科办学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最近的发展动向看,财务管理的许多理论已走出学院的象牙塔,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理财实践中。财务管理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最具活力的一门课程。这势必要求我们将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结合,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向多层面、多角度的能力训练上来,使学生学会怎样思考、怎样判断和怎样行动。

一、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模块化

从学生生源情况看,独立学院的招生多在第三批次上,与目前中国一般的本科(一批、二批)生源相比,学生学习基础相对差一些。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他们通过高额的学费获得了学习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努力刻苦,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应分为三个模块循序渐进地讲授与学习。第一模块,财务管理原理(54学时)。主要介绍财务管理概论、理财环境、货币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本模块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能力。第二模块,公司理财(72学时)。以公司财务决策为核心,以价值评估为主线,系统地介绍公司理财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主要包括风险与收益、证券价值评估、筹资决策(长期筹资决策、资本结构设置以及短期筹资与计划等)、投资决策(资本预算和流动资产管理等)和利润分配决策(股利政策等)。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价值最大化的决策理念,具备相关的分析能力与决策技能。第三模块,财务管理专题(36学时)。主要介绍公司的并购与重组、期权与公司财务、公司价值评估等专题,使学生的理财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通过这样先后三个模块,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在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前沿而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譬如,当讲到委托问题时,一般的教材都主要强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但这主要是Berle和Means(1932)股权分散下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在股东的“搭便车”心理以及缺乏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下,经营者借助于实际控制权会采取一些有损于股东财富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行为,引发冲突。而目前中国的股权结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情形,控股股东的存在一方面能有足够的激励去监督管理者,抵制其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权分散下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另一方面,集中的股权使得大股东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为了谋求私人收益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资金担保等方式,以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掠夺公司的财富。尤其在中国小股东利益缺乏良好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这种利益侵占现象更为普遍。因此,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二、教学资源的建设全方位、立体化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并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完善。

(一)配套教材系列——“纸介质”资源

由于独立学院专业开设多依托母体,很多专业都直接选择母体高校的相应教材,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与母体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围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编写独立的系列教材。教材的编写要充分吸收和借鉴普通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教材的优点和经验,以就业为导向,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教材、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教材。同时,财务管理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全方位,包括主教材、辅助教材(配套的习题与案例)和实训教材(Excel财务建模)。

(二)多媒体光盘系列——“光磁介质”资源

根据配套教材系列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多媒体光磁介质资源,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PowerPoint)、习题与案例电子资源以及相应的实训素材与模板等,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尤其利用多媒体辅助财务管理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精心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PowerPoint),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来更好地展现财务管理课程特色,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是教材的简单翻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不是老师的电子讲义,照本宣科,而是能够真正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网络教学系列——“网络介质”资源

通过Internet网络,为教学资源共享搭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首先,提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财务管理网络视频课件,实现网络远程教育与自主学习;其次,将多媒体课件与相关的习题及答案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复习、预习,使其带着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掌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地予以指导,使其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交作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多样化

首先,实行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实训教学主要是将Excel等相关的财务软件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理论结合构建各种财务模型。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商务软件来解决现实问题,实务界期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作表、数据库等商务软件;另一方面,在学生充分掌握理财原理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财技术与决策上,而不是拘泥于计算过程。因此,在财务管理原理模块学习中,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计算能力,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应用;而在公司理财与财务专题模块的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理财技术与决策方法,并增设实训课程,借助Excel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同时掌握软件的应用。比如,在财务管理原理的货币时间价值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应的系数表并采用插值法确定折现率。当进入公司理财模块学习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可以按照计算折现率的这种思想,直接采用Excel财务函数实现,只要在Excel电子表格中输入“=RATE(nper,pmt,pv,fv,type)”中各参数值即可直接得到结果,使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