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23:17: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论文

论文的格式:怎样写科学论文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查看全文

科学论文讨论需要结构化

医学刊物的读者对论文的IMRaD结构(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1相当稔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知道每部分的作用。同样,读者也已熟悉结构式摘要,它所含的信息比非结构式摘要多2,3。有些刊物要求特殊论文使用特殊结构,如报告随机试验(randomisedtrials)的论文使用CONSORT结构4。现在我们提议,科学论文的讨论部分也要结构化,因为它经常是论文最薄弱之处,仔细地解释而成为喋喋不休5。

老式论文往往缺少新的数据资料(可能包括病例报告),讨论却洋洋洒洒。讨论的作用似乎是让读者相信,作者对数据的阐述及推测的正确。这不是对证据的公正检验。时代变了,人们更重视方法和结果,因为方法愈加复杂,更具科学价值。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许多论文的讨论似乎是在“推销”自已。

Lancet主编RichardHorton和一些人士曾撰文谈及作者如何在论文的讨论中玩弄辞藻6,7。有些作者的讨论文字拉杂,无小标题;重一般,轻特殊;叙述臃肿,扬长藏拙,结果择要,反复唠叨,夸大发现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导致偏差。不顾收集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

.陈述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

查看全文

论文格式:医学科学论文的撰写

关键词: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①系统性②客观性③继承和创造性

查看全文

论文格式:重视医学科学论文的写作

关键词:医学科学论文

近年来,我刊来稿大量增加,但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大多不够理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没能把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充分反映出来。资料不全是常见的,缺乏对照和(或)可比性差以及统计数据和方法有误,更是屡见不鲜;有的不注重使用书面语言表达,文章结构和层次不分明,自造字(词)、缩写字(词)连篇,可读性差;有的书写字体潦草,签名更是有如天书,给审阅和进一步联系带来很大困难;有的文章虚话、套话讲了一大堆,而实质部分却未进行深入分析,或同一内容前后重复。凡此种种,不仅大大影响了投稿的命中率,而且给作者本人乃至编审者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和浪费。因此,对提高医学科学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医学科学论文的写作,是临床与科研的后续工作,同样要认真对待,丝毫马虎不得。初学写作者,先要精心阅读若干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了解和掌握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特点、格式等等,然后就自己的资料进行总结,反复修改,反复练习,并和写得成功的典型文章相对照,找出差距和不足加以改进。相信这样做过几次之后,写作能力和水平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当然,有选择地阅读几篇阐述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文章也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刊也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文章,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迪。

既然所撰写的论文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毫无疑问,文章首先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独创性。从选题、设计、观察方法、结果分析到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而文章具有独创性,才更具有交流和刊出价值。综观我刊来稿,存在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还不少。科研设计和方法学方面的问题固然有之,但更为普遍出现的是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为此,我刊曾多次请李晖教授撰文阐述有关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

可读性是文章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方面。论文缺乏可读性,同样会影响其质量甚至失去刊登价值。准确、简练、通顺、字体工整清晰,是对语言表达和文字的基本要求。欲求行文准确,除了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之外,采用规范化的字(词)尤其重要。当前,来稿中使用中、英文名词术语缩略语的现象很普遍,甚至达到泛滥的程度。有时阅读一篇文章,要反复翻看其文中的注释;如其中某一关键缩略语注释疏漏,则无法继续阅读而要寻觅工具书查找,试问有多少人还有坚持阅读下去的兴趣。中、英文缩略语不是不能用,而是必须有控制地使用。这在我刊编委会纪要中已一再强调,希望能有所改进。

按国标规定和要求,摘要是论著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也不可等闻视之。我刊来稿和刊出文章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毫无疑问,论文摘要应是能准确而概要地反映研究结果的精品。本刊目前已被世界多种医学信息媒介、医学论文摘要、目录索引所转载。虽然迄今国内尚无英文版的内科专业杂志,广大国外读者仍可借助于本刊每一期的论著英文摘要了解我国内科医务人员写作的论著。如何使国内外读者更迅捷、准确而概要地了解我国内科学界的科研成果,是作者和编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查看全文

自然科学论文征稿启示

当前期刊编辑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的需求,自然科学论文类刊物对作者稿件的结构、格式和体例等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来稿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选题新颖,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述严谨,语言规范,文字简练。

(二)来稿必须结构齐全。按顺序包括下列内容:

1.题名(中、英文)。概括文章的要旨,应简明、具体、准确,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名。2.作者及工作单位(中、英文)。作者宜署真名;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多位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及相应的工作单位前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3.300字以内。4.关键词(中、英文)。选取最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作关键词,以3~8个为宜。5.中图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识。6.基金项目。凡是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的名称和编号。7.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8.正文。文内标题应简洁、明确,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层次序号采用1、1.1、1.1.1、(1)形式。9.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带圆圈的阿拉伯序号在文中以上标形式摘要(中、英文)。摘要内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用报道语式,不用序号,不分段。字数标注,并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引文要准确,核实无误。参考文献用带方括号的阿拉伯序号在文中以上标形式标注,并按正文中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

(三)来稿一律用Word文档,A4纸打印

查看全文

地理科学论文

1986年钱学森在地球表层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科学”的概念[2],与原来的地理学的不同在于地理学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局限,将自身分成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而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地理科学与地球科学也不同,在于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地理科学不隶属于地球科学,而是独立于地球科学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科学。笔者在1996年曾发表“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地理科学的三个层次。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查看全文

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二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挥和发展,则各自构成了既与前人一脉相承,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科学体系。任何一种伟大理论的产生,总是一方面脱颖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闪烁着前人思想的理性火花;而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并不意味它产生其中的理论不再重要,理论的每一次演进,都会是以更加充实的内涵指导着更加丰富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思考,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继承和坚持思想,才能切实地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只有真正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才谈得上继承和坚持思想。

1.从为着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引向深入而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发,几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领域,都提出了他的新见解,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并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理论则发端于20世纪的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各项建设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已经不是、也不必是对哲学进行全方位的阐释,而是要抓住它的实质和核心,为建设事业开辟一个清晰而正确的思路。由此,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底蕴各有千秋,但其精髓却是出于一辙,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会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相应的还会产生若干具有实质内涵的理论成果,而每产生一次理论成果,都会像所说的“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阶段”,从而会指导更高一级的实践。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起点,它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极其复杂而又呈多样化,必然涉及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方方面面,以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的许多著作,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它运用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理论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和逻辑起点的思想,需要它在理论体系的诸多方面首开先河,给未来中国的发展作一初步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哲学理所当然成为先导。因而,无论是专门论述哲学问题的长篇巨著,还是他体现在各类文稿中的哲学思想,都成为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支柱和精髓。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以全新的视角、深邃的见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且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譬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特别强调充分发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他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目的、真理的标准等理论;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是不可穷尽的,认识的是非即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最终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解决。再如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思想,不仅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对我们的改革实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借用“实事求是”这一民族化、中国化的语言,赋予它新意,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所作的简明概括,成为思想的根本点、思想灵魂中最基本的原则。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事求是,事关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决定了事业能否顺利前进。因此,实事求是成为思想的精髓,也必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富有勇气和魄力和阐释和运用并赋予它充满时代感的全新内涵,则成为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个伟大理论成果诞生的逻辑起点。

前已述及,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必然要造就若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以指导发展变化了的实践,而每一个理论成果,都必然是继承前人而又充满个性,邓小平理论就是从“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单刀直入”而又是极其迅速地确定了它科学体系的坚固基石,这对于中国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结束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曾反复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如同过去搞革命一样,必须靠实事求是,这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而在当前,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党内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思想僵化状态。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应当说,为什么要实事求是的问题,这并不是邓小平所主要关注的,因为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是早已解决了的。但是,实事求是是一篇永远作不完的文章,它要时时关注发展变化着的客观情况,充满着动态特征。邓小平在特定条件下主要关注和反复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实事求是,以及如何才能把实事求是贯彻在具体工作当中。譬如针对“”结束后所遇到的“两个凡是”,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继续维护的晚年错误,完全违背了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此,必须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纳入正确轨道。因此,综观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科学体系,它们都是以正确的哲学思维为先导,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阐释、发挥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充满理性而又切中实际的哲学思想作为自己体系大厦的基石和支柱,体现了前后相继、相得益彰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关系;而两大成果的鲜明个性,则既是两代领导人的思想写照,更是中国两个时代的缩影,而两者的主脉络,就是发展——超越——发展……邓小平虽然没有阐述哲学的专论,但他见之于各种讲话和文稿中的哲学思想,虽然简单明了却又非常的博大精深,它同对哲学问题的全面论述一样,足以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2.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科学体系有一个重大缺陷,即它没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其实,在这方面的贡献同样是伟大的,只不过它不像哲学思想那样以宏篇专著的方式出现,而是散见于各种论著之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紧紧围绕的目标,就是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这就不可能不论及政治经济学,然而,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样一种国际国内环境,思考问题的侧重点,必然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政治经济学思想就必然充满斗争性,必然处处体现为“破”,因为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即只有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才能建立社会主义。比较之下,应当说政治经济学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而其立足点则是“立”,即如何建立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在这方面,邓小平有完整而系统的论述,它初步回答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从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是经过两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践家的艰辛努力而完成的,理论和实践的前后相继,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事业顺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严格说来,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是从三大改造开始的,建国后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经过经济变革和改组,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建立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有人说,我国建国后的生产关系变革应当到此为止,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以后所走的弯路就可以避免,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后来的改革了,因为后来的改革取向,实际上就是建国初期生产关系的回归……。其实,这五种经济成分虽然与当今改革中的生产关系有诸多相似之处,却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我们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显然,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得对一切脱胎于旧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都如同后来对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一样,具有必然性。这种情况,使得开始认真地思考政治经济学问题,并最终确定了一条“求同”的思维路线,即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则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因此,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三大改造“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有些人把它简单理解为“全国人民的热情高涨所至”,这其实是很片面的。三大改造迅速成功,深层原因还在于正确的政治经济学取向,即要建立巩固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思想与人民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高度一致。没有的这种政治经济学思想,在当时不建立起巩固的甚至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是难以建立的,这一点,和后来的生产关系改革并不相矛盾,问题仅仅在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上,虽然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他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却是有着历史性的贡献的。

查看全文

核心素养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依据

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共识。在充分调查分析之后,我认为其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的设备得到全面更新,在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在不断地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同时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就是其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2.社会实践的外在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实践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将自身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有助于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是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外在要求。

二、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整体上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如下: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在新时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更新,小学科学课堂所需要的设备得到不断更新换代,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资源。在我们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整个小学科学课堂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时代气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制约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新时期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相关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走出教学误区。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对此,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细化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其次,老师要明确教学对象,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太成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三年级是学习的分水岭,三年级之前,我们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动手能力不足,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萌生对科学的兴趣,偶尔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小学三年级以后,我们的教育方向要随之发生改变,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分清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至关重要。2.在活动中明确实践过程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把学生的实践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忽略了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践活动之前都会进行实验设计,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学生在实践中有了老师的安排后,就会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那么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不能开动脑筋进行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实践活动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应该以教学结果作为评价的根本,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自主进行分组并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同时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让学生把握科学的精神。3.选择适宜的实践课题。在小学的科学实践课中,课本上的实践课题比较丰富,但并不是每一个实践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这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择优选择。并且,我们还可以自己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学领域应该更加广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实践设置,所以,在选择课题对学生十分重要,有了一个良好的课题,就会加深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怎样选择适合的课题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把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学校的资源问题,在有效的资源中进行科学实践探究。4.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原则。在小学科学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技能技巧,还要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原则意识。比如实践性原则,就是要学生亲手去做,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学习理论知识,忽略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研究成果要反映课堂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的素养。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一性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发展个性,但并不是不服从老师的指导,为所欲为。我们在实践中要找到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同时学生还要有合作意识,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除此之外,还要有可操作性原则,我们设计的方法和途径都要适应学科的科学性,根据自身条件和学校资源进行操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上面我们所说的原则外,科学探究还需要开放性原则,我们要围绕研究的中心,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现实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在方法和途径上得以延伸,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这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希望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发现更多的科学原则,不断规范小学科学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5.教学也要转变角色。新时期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教师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扮演着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自觉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将课堂交给学生,接受新时期教学新理念的指导,积极使用教学新方法,比如合作学习法,等等,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兴趣。此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知识层面,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适应新时期教学发展新需要。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原则,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学习环境,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

查看全文

哲学工作社会科学论文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求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站稳人民立场,表达人民心声;创作精品力作,提升研究价值;明德引领风尚,展现人格示范,切实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新时代;培根铸魂;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意味着新使命新担当。正如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这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肩负起培根铸魂的时代重任。

一、坚持守正创新,把准政治方向

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指路明灯。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我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成为我们升华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加快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新时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觉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阐释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与世界文明进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求

查看全文

惯性力学与整体科学论文

古代人无法理解地球下面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此困惑是由于以自己为参考系而产生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天体的公转运动也是惯性运动,此困惑是由于以牛顿惯性为“参考系”而产生的。惯性的实质就是:物体通过某种运动状态来保持或主动改变某种运动状态来达到其内部的熵状态的一种属性。整体科学体系是研究自然整体的整体性质与功能、有序内部结构及其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科学理论系统。

本文主要是对我的前两文[1]与[2]的进一步说明。需要读者结合我的前两文来读此文。由于[1]文中用引力一词,需用[2]文与此文重新理解之。本文的例题可以增强对我观点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由于其进化性而带来的在习题解法上的取代性、新颖性、思路明晰性及简捷性。我的观点核心是“广义惯性与整体天体”,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牛顿力学的思维方式。只知道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世界,而不反省作为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及各种概念、命题、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内在合理性问题,这是科学理论研究之大忌。如果现有的概念、命题与观念不能表达新的内容,就需要改变它们,或重新建立。

一、惯性力学

严格说来:牛顿第三定律(互为作用力定律)应该是力学“体系"定律,是在各种作用方式力以及各种属性力之间建立关系的定律;去掉牛顿第三定律后的广义力学核心四定律(见[2]文),应该称为“惯性力学”核心三定律(以下简称“惯三律”)。“广义”是相对牛顿力学及牛顿惯性而言的。之所以还保留“广义惯性”一词,也是因为只有惯三律被大多数人接受后,才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再改变为“惯性”一词。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以下简称牛二律)是惯三律的物体外部空间在ρ均匀空间情况下的定律,是其推论,不再是惯性力学的核心公设性质的命题

(一)广义惯性使牛顿力学进化

爱因斯坦独具慧眼,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及自由落体运动与质量因素无关的经验事实,总结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确与准确地说:物体的同一性质按照不同的处境或表现为“惯性”,或表现为“重性”([3]第55页)。这个同一性就是广义惯性,这个处境就是空间。牛顿第二定律实质是其第一定律涵义的数学表达式。所以,广义惯性的发现,其革命意义是指动摇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广义惯性包含了牛顿惯性,所以,又是其进化。同时,也说明了需要建立一个取代牛二律的进化性质的核心命题系统的新力学理论。广义惯性又引出了两种空间及其区别的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困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弯”路后,在他晚年时,才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物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3]第十五版说明),由此“广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