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内涵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12:0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发展观内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内涵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学习贯彻*精神,践行*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社会的一切发展,离开人就无从谈起,社会的一切进步,离开人都无法实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实践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尺度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所以,“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志告诫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他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他多次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就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具体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6]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既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7]。

由此可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查看全文

认识科学发展观内涵努力践行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最全面、最深刻、最鲜明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自觉将科学发展观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增强政治、学习、效率、责任、服务五种意识,做好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责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务员之家:

3、“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高校后勤饮食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作为一名后勤工作人员,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严谨慎微,从而出色的完成好本职工作,做事情应有头有尾,不能只见上文不见下文。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

查看全文

在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凸显科学发展观内涵

深入在我校开展以来,本人通过学习和讨论,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重新思考学校和院系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全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手段和基本要求,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准,它既可以统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全局,也可以指导各层次的微观工作,关键是要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应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思维基准,即要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土化”。

二、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和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不深;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这次在我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使全体党员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有效地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把科学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提高到新的水平。

查看全文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查看全文

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看似简简单单五个字,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着眼现实,又展望未来;既是深刻的理论问题,又是可行性的实践问题。要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立一盏指引明灯。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首先,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发展的理论。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同志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发展的道理不能丢。没有发展,其它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也就谈不上发展观。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们都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言以概之,就是人民谋发展,发展为人民。而以胡景涛为首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在雪灾、震灾、矿难等天灾人祸面前,我们的总书记和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慰问受灾的群众。因为他们的心里一直装着人民。尤其总理在汶川地震的那一次怒吼:“人民养活了你们,你们看着办。”我们能够读懂他的焦急。

再有,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可持续,就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依托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方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断子孙发展的后路。而我们不少地方的工业生产力主要是靠消耗自然资源,技术含量比较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回收的“3高3低”。属于以物为本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极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以我所在小镇的邻镇为例。小镇四面环水,人称“鱼米之乡”。近两年,不锈钢产业兴起,农田被占,大兴土木,污水横流,那都是带有重金属的污水呀。好好的河水越发地散着恶臭味。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最后,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坚持的战略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构成我们在发展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大的关系,是对统筹兼顾方针的发展和深化。统筹就是为了兼顾,兼顾才能统筹。这是为了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发展观给出的根本方法。中国有13亿人口,在战争时期人多好办事,但在和平时期,人多事情杂。面对方方面面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党必须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整个社会比较协调地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公务员之家:

查看全文

学生科学发展观学习内涵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使广大学生党员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学生党小组于2009年5月13日晚19:30在学生公寓自习室举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辅导(二),本次辅导主讲为学生工作处白海文老师。

本次辅导内容为: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益,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内涵

一、主要观点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科学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坚持求真务实,掌握并运用好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运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和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对发展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同时,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以及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查看全文

学习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广大人民的心愿,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同志指出:“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是关键。要坚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推动全党理论学习。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都学习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才能使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力宣传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党内到社会各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生活观,推动形成科学发展、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统一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要从理论上研究透彻、阐释明白,帮助人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明确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和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推进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密联系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联系我国社会生产力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客观实际,联系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善于从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开阔视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查看全文

学结科学发展观内涵

09年是特殊的一年。有国庆60的喜悦,也有甲流肆虐的后怕。然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在现在的新党章中,我国一项项具体政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再一次给全国的人民,亿万农民带来新的喜悦,新的希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提炼的这3个“最需要”,振聋发聩、令人警醒。这一个个字中,包含了整个民族对子民们的关注,关心以及关怀。这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党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认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实”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感受。坚决落实农村改革方案,扎实推进农业发展。说实话,做实事,把一切落到实处。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查看全文

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及时代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相继面临着“革命”和“建设”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相继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理论成果:(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迄今为止的理论创新犹如四级“火箭”。就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在这个新起点,人民群众产生了新期待,对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应对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根据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在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从20*年起进入这个时期。这个规律在我国当前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地区差距仍在继续拉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不和谐因素大量增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生产、食品、金融、粮食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总书记在*报告中作了精辟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全体人民,发展依靠全体人民,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通过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统筹各种利益关系,即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争取又好又快的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重庆民宗工作新变化,找准民宗工作切入点,助推重庆经济新跨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