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十篇

时间:2023-12-04 18:01:52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1

关键词:美术;听课效果;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43-02

在美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内容听不入耳或一知半解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听课效果,无法保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因而,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课堂听课的效果便成了广大美术教学工作者深思、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些时间以来,我进行过许多教学上的尝试、对比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现整理、归纳如下。

一、途径之一:精心备课

教师备课通常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学生情况的了解,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板书的设计,对教具(学具)的准备。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和全面准备的美术课,教师上起课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程流畅,既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反之,你的课堂教学便可能是松散的、零乱的和低效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目的要求也可能无法实现。精心备课是提高听课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精心备好一堂美术课,美术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

对美术教材的分析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了解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2)了解这些内容是在哪些知识基础上学习的?与什么知识有关?它在整册教材中或对整个小学(甚至是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处于何种地位?有什么作用?(3)了解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4)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是什么?对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学具准备的现实条件等。

(二)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板书进行科学的安排与设计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教法适用于不同教材和教学对象,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对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事物的观察、分析和比较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区分;又如,古典名画欣赏课中,教师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画作,让他们从那如痴如醉的乐曲声中进入到迷人的梦幻般的画境,然后尽情地感染图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

教学环节安排主要是对一堂课中主要教学步骤的研究与设计,它包括教学步骤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一堂课中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确定的教法对教学程序、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和合理分配。

美术课的板书内容,一般有课题、概念的定义、作画(或手工制作)的方法、步骤等,它包含文字和图示两个部分。板书的内容要求是:文字精练、简洁,通俗、易懂,并能突出教学重点;图示应能准确地反映知识的规律、凸显事物的特征。

(三)对教具(学具)有较充分的准备

教具就是教学用具,包括教师的教具、用品和学生的学具、材料。美术课中,教师的教具、用品主要有:图画纸、范作、图片、笔墨、颜料、投影器具和多媒体器材等;学生的学具、材料包括:作业本(纸张)、笔墨、颜料、橡皮泥,以及其他材料。教师的教具、用品要在上课前备好,学生的学具、材料也应于前节课下课时或课前半天通知他们准备。

二、途径之二:指导预习

课前有预习与无预习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听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美术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新课预习时,主要应促成学生做到如下几点。

(一)养成新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有预习与无预习的学生,他们听课的区别在于:①课前有预习的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回答问题准确,课堂提问能重点突出,作业练习也相对轻松自如。②课前未预习的学生则反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学习质量,教师应尽量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养成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

(二)标记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在新课预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一些新的美术概念不理解,对一部分绘画(手工制作)的步骤不清楚。教师要教学生在课本的适当位置进行标注(或做下记号),以便上课时作为重点来听老师的讲解或向老师提问。

(三)留意新课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除上所述,教师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特别关注新课和作业练习所需的材料与工具,以便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作业和练习。

三、途径之三:教给方法

听课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美术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听课,帮助提高听课质量呢?我认为可从如下方面提醒学生。

(一)要专心听老师的讲解

首先,要集中精力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集中精力(注意力)对学习尤为重要,集中精力(注意力)、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要重点地听、目不转睛地看。因为带着问题听课,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重点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的内容。

最后,要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由于美术课本的文字说明较少,对一些理论性、概念性的问题,学生光听老师讲一遍非常容易忘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做听课笔记的良好习惯,把课堂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和自己较生疏的知识记载下来,这不但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掌握,也便以课后的复习。学习笔记可用专门的本子记录,也可在课本上标注或进行“圈圈点点”。

(二)要注意看教师的示范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形象、具体、直观逐步向抽象过渡的。一些用语言表述较为抽象的技法知识(如:国画教学中的用笔、用墨方法,色彩的调配技法等),学生仅听老师的口头介绍往往难以理解,但如果能够边听讲解,边看示范,边进行练习和尝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在国画课指导学生用笔时,尽管老师把“中锋运笔”、“侧锋运笔”和“逆锋运笔”方法在理论上讲得再详细,再清楚,学生听得再专心,笔记记得再详细,要真正掌握用笔的方法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如果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能认真观看老师的示范,对用笔技法的掌握就容易多了。因而,看老师示范是课堂听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要耐心听同学的发言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美术课堂中,老师所教的内容大多数同学是听得懂的,但也有个别同学未必能完全听懂。如果这些没听懂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质疑、讨论的机会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多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对自己也是会有所帮助的。老师应教导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不但要专心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看同龄朋友们对问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要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

美术教学是师生间双向的、相互的交流活动。教师的教需要学生的融入,学生也应当主动配合老师并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学生要善于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想法或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告诉老师,告诉同学,以求得更多的帮助。这不但有助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途径之四:激发兴趣

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保证学生听课质量,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奇异、有趣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奇异、有趣的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有了兴趣,从上课的第一分钟起便能以饱满的热情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便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美术科的新课导入,可通过图片、音像或美术范作的观察欣赏导入,也可通过游戏活动或儿歌、谜语、故事启发联想引入,还可通过制造悬疑、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矛盾冲突等进入新课。

(二)通过生动、形象的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堂中,通过各种媒体的演示,不但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课本内容具体化,让静态的图示步骤变为动态的教学示范,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消除学生的厌倦和疲劳、提高学习兴趣。

(三)通过优美、风趣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在课堂语言中注入一定的生活韵味,那么再好的教学题材也将变得平淡一般,再丰富的知识内容听起来也会枯燥无味。美术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做到抑扬顿挫,通俗易懂,并富有一定的情感和节奏感,要善于将枯燥的知识概念生动化、形象化,并通过自己风趣、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如临其境。不但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巩固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途径之五:讨论质疑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2

初中音乐课堂笔记本学习习惯当音乐教材已成为循环使用的常态时,学生已然形成从原来的人手一本书,到现在下了课回到家就没书本、没乐谱的状态。再加上初中新教材的内容含量很大,自然很多同学唱不全歌曲,记不清内容,拿不准知识点。如何应对没书本带回家的现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助音乐笔记来弥补循环教材使用带来的问题。

一、音乐笔记本的选择要恰当,考虑长远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封面漂亮、清爽的本子,最好是硬皮本,以至于好保存,可以一直记录到初三毕业三年的光景。如果说要持续三年的记录,不厚不薄,大概50页左右的本子最适宜。

二、音乐笔记的记录要抓住重点,讲究方法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纸。”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在音乐课中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中,如果单感受、认知、理解内化,再表现运用,只靠这些活动实践,是不能够准确把握的,必须要知识点、音乐要素、音乐概念的积累,才能够更深刻到位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第一,记录要素、概念、知识点。梳理一下,值得记录的内容着实不少。比如,音乐要素可以记录学习作品的曲名、出处、作者、国籍、演唱(奏)形式、体裁、曲式结构等。音乐知识点,如波音记号~、旋律线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记录,让学生有字可依,有本可寻,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二,记录重点、难点、疑点。学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应该有统筹概念,把重难点,甚至是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商讨、解决。

第三,记录音乐痕迹、图形谱。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旋律随之流淌,很可能会过耳即忘。但是边欣赏音乐作品,边做记录,听到什么记什么,想到什么记什么,什么样的旋律,记录什么样的波形或者理解发挥的图形谱,等到音乐播放结束,已经有了此音乐的整体记录痕迹与印象。无形的音乐,被孩子们的脑电波折合成了有形的记录,回头再追溯音乐记忆,整理补充完整,那么,聆听音乐的感受、初步认知已经俨然纸上,清晰可见了。

第四,记录实践、创造、课后题。书本上每一单元后面都有实践与创造一栏,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习的音乐作品,对号入座,找到其相应的题号,自我思考或相互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后,记录下来。请求老师的帮助,对照标准答案看看可有差距,找出错误或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提升学习成效。

第五,听记单音、旋律、节奏型。初中的学生,要求综合素质有较高的提升,听记单音、旋律和节奏就列入日程。听记,是音乐课中每节课或者每两节课,需给学生做的训练,反复接触和演练,来增强学生的乐感、记谱感,良好地辅助学习。

第六,记录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演唱,作出自我评价,或者分成小组,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分多种模式,如:星级评价,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或者等第评价,优、良、合格、不合格;亦或能跟随同学模唱、能伴随琴声准确地演唱、能独立识谱演唱等。评价要写出相关曲名、等第或星级、评价人是自评人还是互评人签名及评价日期。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通过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珍惜程度,对笔记记录的完整度、以及记录的认真与否,字迹工整与否、排版合理程度等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或批示。建议每学期不少于1~2次,以督促、鼓励学生学习,养成记录、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充分发挥音乐笔记的作用,助力音乐学习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音乐笔记可以储备知识,增强记忆,加强反思,拓展评价,和谐师生关系。

第一,弥补用书不足,拓展教材内容。音乐笔记弥补了循环用书带来的教材缺失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舒展自我个人魅力的音乐笔记,而且还把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记录整理于此,让音乐笔记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饱满。

第二,积累音乐知识,梳理学习脉络。每一学期或学年下来,音乐笔记的记录涵盖了大量的知识要点,便于学生梳理并有脉络地进行回顾与复习,是非常难得的一手复习资料。

第三,加强学生记忆,理解音乐形象。记录笔记,让学生更加精力集中在音乐本身,记录一次就是对记忆的一次强调。更用心地关注了音乐,就会对音乐所刻画的形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去感悟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和精髓。

第四,审视学习成果,养成良好习惯。笔记的记录,可以使学生有整体的概念,从笔记的评价中,可以审阅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督促自己和他人更好地纠正不良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优良作风,和更科学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3

关键词:强化双基; 良好习惯; 不畏难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3-001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培养美术特长生为主的高级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之初,文化课的基础就比较薄弱,而数学科目又是文化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很多学生数学成绩呈现下降趋势,越学越吃力,逐渐成为数学的“后进生”,出现了严重偏科的现象,有的学生数学只能考五六十分,导致我校的一些美术生因为数学学不好而直接影响了高考成绩。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摆脱“数学困扰”,结合笔者从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美术生为什么学不好数学――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学习能力下降,再加上我们学校的美术特长生大多是因为文化差才学美术,导致学生压力更大,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乎丧失。因此教师要多关心这些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她们“敢问”、“会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课前的预习,例如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二、注重学习方法――强化双基

在学习方法方面,美术生基础相对较薄弱,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他们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学习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开门造车”,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三、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举一反三

上课能听懂,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美术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共同“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他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四、准备两个本――笔记本和纠错本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

此外,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于美术生的文化分要求相对不高,对艺术生而言数学分数一般在100分以下,因此联系教材的各个特点,为考生“选择”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题型,供考生们在最后的阶段抓紧复习。

这些题型包括:

(1)三角函数:注意定义与基本关系式结合的求值问题;利用各种公式可化为并研究单调性、最值等问题;条件求值问题;三角形中的问题;给定图像确定解析式或图像变换问题。

(2)概率统计:注意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独立事件的概率等。

(3)立体几何:注意证明垂直的问题;证明平行的问题。

(4)解析几何:注意基本量运算问题;求轨迹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位置、中点、交点、定值等)以及椭圆(抛物线)与圆、圆锥曲线与数列的结合。

(5)数列:注意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问题;等差、等比数列性质及求和公式的应用问题;单调性问题;与的关系问题;应用问题。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4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 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 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 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 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 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 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 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 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 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 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 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 。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 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 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 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 ,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 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 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 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 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 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 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 :“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 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 ,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 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 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 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 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 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 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 ,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 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 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 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 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 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 、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 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 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 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 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 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 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 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 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 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 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 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 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 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 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 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 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 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 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 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 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 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 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 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 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 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 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 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 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 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 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 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 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 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 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 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 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 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 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 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 :“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 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 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5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医学临床实验也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的损伤会引起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症、文字不识症和 抽象逻辑思维方面的障碍;而右脑的损伤则会造成相貌不识、结构性失认等现象和空间定向思维方面的障碍。 如果将“铅笔”两个字分别投射在病人左、右眼半视野内,铅在左,笔在右,那么病人能说出“笔”,不能说 出“铅”,这是因为“笔”投射在左半球,所以能命名,而“铅”投射在右半球,因而不能用言语描述。如果 把一支铅笔放在病人左手上,他可以用动作表示铅笔的用途,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它。如果把铅笔换到右手上, 病人马上就能用言语做出报告。如果让病人根据积木的颜色来排列某种图形,那么他可以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 完成任务。这说明,两半球确有不同的功能。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二者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 。比如,语言虽然主要由左脑管其词义和连续性,但右脑也分管其情感和声调;而图案设计虽然主要依赖于右 脑的视觉和想象,但也依赖于左脑的分析和排列。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教学内容的偏颇,人们对 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使之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的开发则始终未能落到实处,所以 忽视甚至压抑了右半球的“能动性”,使其潜在功能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所充分了解。而美育,则可以激发和调 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 特别是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潜能。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本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型 。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 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加拿大温哥华教育委员会研究员拉脱尔也指出: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 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他在如何训练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 而不得不经常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学生,在那些语言和分析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较为出色。反之 ,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那些形象化和整体性能力起作用的课程中,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这是大脑左右两半 球活动不均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开发右脑、善用左脑,使两半球协调开发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 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 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 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 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 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 :“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 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 ,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 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 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 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 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 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 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 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 ,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 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 、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 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 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 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 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 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 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 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 、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 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 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 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 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 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 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 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 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 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 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 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 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 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 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 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 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 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 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 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 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 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 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 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 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 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 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 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 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 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 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 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 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 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 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 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 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 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 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 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 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 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 :“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 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 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6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个别学校只重视那些高考应试课程,而将那些具有美育功能的音乐、美术、体育视为“小三门”,更谈不到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世界,致使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状况亟须改变。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方面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诚如列宁所言:“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艺术形象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蒂女士和喻克尔夫人时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方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参加的高级形式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而认识客观世界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学生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能只看作是一种供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而应将其视为训练视觉和听觉、增强观察力的必要科目。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学生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和空间等关系,以便在二度空间内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了马克思所说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至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活动,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观察人、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而通过美育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记忆可分为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字、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美育则可以利用其显著的直观性、感受性特点,借助艺术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和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把听到过的旋律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或演唱。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象、色彩、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与深化其它形式的记忆,提高记忆力,增强创造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使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方面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或幻想是人类大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已有的信息与新的信息重新设计组合的才能,是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德国诗人波德莱亚称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它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能令顽石点头,可叫老树开口。如昆明石林的阿诗玛,以普通眼光观看,不过是一根僵硬直立的岩柱。但当我们步入那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便会触景生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拔地而起的石柱被想象为婷婷玉立的少女躯体,柱身上的裂纹缝隙被想象为随风飘舞的丝巾裙带,顶端上的石块被想象为少女清秀的脸庞,她似乎正在引吭高唱着动听的山歌。这样,一块古拙的顽石被幻化为一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美丽可爱的哈尼族姑娘,成了审美观照中源于自然而又美于自然的再造形象。

不仅自然美能诱发人们的想象,社会美、艺术美同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例如,听到万壑争鸣、松涛咆哮的声音,具有不同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炮声隆隆的战斗情景;一名经常穿林攀崖的猎手好像看到了怪兽奔扑、张牙舞爪的凶猛姿态;而一个胆怯孱弱的懦夫则疑为虎啸猿啼甚或魑魅魍魉。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总之,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五)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方面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力,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主要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能力、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语词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育对学生形象思维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首先,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鉴赏字画,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散文、赏析名著,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志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育中这些对右脑视知觉分析器官的多通道协同训练,扩展了形象思维的活动空间,推动着大脑左右两半球思维机能在生理上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

其次,美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新产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智力发展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上。在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靠发挥其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去搜集材料、储存经验、检验假设、形成概念;但在创造思维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新假设产生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右脑的想象、联想、直觉、灵感、幻想等非逻辑思维功能。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

借助于创造现场法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把人的智力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现性水平、发现性水平、创造性水平。创造性水平乃智力活动的最高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产儿”。这种范例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三例:一是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同时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有关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大量研究手稿问世。二是歌德。他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以艺术家的胸怀拥抱自然,他以科学家的睿智洞察自然,以自己独特的学术方式研究矿物学、地质学、比较解剖学、植物学、颜色学,并创立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科。他还发现了颚间骨,早于达尔文70年认为人由动物演变而来。三是爱因斯坦。他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对现代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均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受其母亲熏陶,自幼喜爱音乐,六岁便开始拉小提琴。在他献身于科学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对音乐的爱好,音乐启发了他对科学的思考。正如霍夫曼所言:“爱因斯坦的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知识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上述三位科学巨匠,第一位是美术与科学结合,第二位是诗歌与科学结合,第三位是音乐与科学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7

关键词:影响因素;兴趣;课堂效率;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24-01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物理教师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所以,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也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3.1预习,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没有时间的限制,长则20分钟,短则课前5分钟,重要的是过程)将知识预习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预习可以培养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2上课,上课时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分为三部分:首先主动听课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其次,注意课堂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上的。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且能听出门道。最后,是记笔记。上课要做好笔记,但也应牢记:听课时主要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灵感"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3.3复习,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另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只是在学习最初的两三天内遗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也是战胜遗忘的需要。

4.要重视实验,勤于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告诉我们: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初中物理课程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将演示很多的实验,学生也将做许多分组实验。对这些实验,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实验,仔细纪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理学习忌讳不重视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只凭主观臆断。这往往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必然会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5.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8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偏重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着重技法传授轻美术文化,忽视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的情况,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呈降低趋势,这些情况让笔者开始反思自己的美术教学。笔者尝试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去,去设计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在创设的美术情境中能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美术课的趣味性,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

1 巧设生活情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就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巧设生活情境,培养自主体验能力,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上美术17册《生活中的标志》这一课时,笔者到学校附近的大街上和超市里,用录像机录制了许多公共标志和商品的商标放给学生看,然后让他们讨论分析标志设计的特点与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生活中的现象兴趣盎然从而积极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2 巧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思维能力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和向导,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上美术13册《多变的颜色》第二课时——“色彩与情感”时,笔者给学生提了个问题:“在某工厂车间,一群工人搬运一批箱子时,抱怨说太沉,总经理知道后,来到仓库视察,他发现箱子的颜色都是黑的,于是在当天夜里请人把箱子都涂成了淡蓝色,工人再搬运时,都说箱子变轻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好奇起来,接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探究“色彩与情感”的问题中去了。

3 巧设活动情境,培养自主实践能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社会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给我们得体验是直接而深刻的,是我们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如迎接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开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迎奥运书画和奥运知识小报比赛活动。此外,在每学期的美术教学中还安排了与生活有关的“科学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科学幻想绘画创作,结合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公益日如3.12植树节、6.5环境日等美术创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 巧设交流情境,培养自主展示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会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欣赏美术第15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好地认识理解作品呢?运用美术欣赏自主学习法,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达.芬奇,了解作品,有条件的自制ppt幻灯片。其次,课上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并随意选取学生作“小老师”为大家讲解自己ppt幻灯片。通过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再到为大家讲解,学生渐渐的喜欢上了当“小老师”一展风采。

5 巧设学科情境,打造自主学习氛围

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境,美术学科具有很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美术专用教室的打造上,我们美术老师平时要善于收集教学素材,积极创作美术作品,努力打造具有“美术馆”和“博物院”特色的美术教室,让美术室的作品“说话”,让美术室的藏品“发光”,让学生一进美术教室就对艺术产生无限的兴趣。笔者参观过一些美术室较好学校,这些美术室共同的特征就是建设中能追求功能上求实用、美观上讲品味,能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使不同的美术教室各具不同的功能(国画书法类、手工制作类、陶艺泥塑类、写生类等)。室内环境布置分别设有学习体验区、优秀作品赏析区、课堂作业展示交流区、美术成长记录存放区、工具材料存放区等等。改变了以往美术教室只为少部分特长学生专用的状况,从而真正服务于全体学生,服务于日常教学及课外辅导活动,为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美术学习活动并进行自主的实践体验提供了保障,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

6 巧设自由情境,打造自主学习空间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9

简笔画构图兴趣抽象重点形象生动简笔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较为简练的绘画形式,其主要是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对所要表现的对象在主要形象、形体特征方面进行概括提炼,表现出简洁生动的形象特点。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他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领会与掌握,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手段有很多,但对于学前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的大脑处于开始发育与成熟的初级阶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幼儿阶段时期小学生一般年龄在6~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大的态势是由外部动作、直觉形象思维向内部逻辑思维过度。

五六岁到十二三岁正是人对于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处于接触与开始由外部具象逐渐转为内部心理认知状态对于文字所表达的抽象性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较弱,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理解能力要差一些对抽象思维领会相对困难,所以只有比较直观的具象性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符合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要求。因此简笔画作为一种教学辅助的教学方法在学前与小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

一、简笔画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简笔画的特点是直观简、简洁,形象特点明确便于小学生结合日常所见理解其所表达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简笔画配合教学可以使其发挥出以下作用:

1.丰富教学手段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它能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儿童天生就对图画表现出了天生具有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学不能像中学生那样考单纯的讲解来传授课堂知识。而在小学教学中利用这点将课堂教育和简笔画教学相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把抽象的课堂教学知识变得简单、直观。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一些新的内容所吸引,简笔画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将所讲授的知识重点、难点用有趣的简笔画不断将其表现出来,从而避免了课堂上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简笔画教学可使学生可以达到视听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拓宽了教师课堂知识传授的又一途径使教学手段达到一种讲、写、绘复合方式。

2.在有趣的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增强知识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讲授是一种抽象性、领会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手法。特别是针对正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对语言与文字所代表含义的理解就远比不上简笔画的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理解要直接、要快。小学生结合日常所见对于图形的理解属于直接理解,而文字则是在认识文字后还要在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其属于间接理解。对于课堂知识的难点、重点抽象概念的讲解口头语言往往很难表达清楚,此时只有运用简笔画来进行教学就会将抽象变为具象,把间接理解变为直接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理解领会与永久记忆能力。

3.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活跃课堂氛围

简笔画属于绘画范围,绘画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往往有其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他能让人看后产生一种视觉美的享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与知识内容结合起来就会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是利用小学生在欣赏绘画形象的过程中从心里面产生的对任何陌生形象及事物产生的好奇感而形成注意力的集中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与传统教学手法相比显得更加新颖并贴近小学生兴趣的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觉上也出现了新的亮点。它与传统的纯文字性的教学来讲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通过图画对课堂知识的想象力的发挥。使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性更加积极使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

4.有助于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感

小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老师看得很完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其在学生心目中的想象并影响着学生。学生在自己心中越是认为完美的教师就越会尊重这个教师,这个教师在上课时学生也就会越认真精神也就越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越明显。教师的教学手法与知识面越广泛学生越会觉得这个教师非同一般,在心中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尊敬感。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小学生有天生俱来对物体形充满童趣的理解。特别是在小学生的个人岁的绘画中可以体现出来他们与成人对自然界现实物体理解的不同,也只有简笔画才是比较接近儿童那种充满童趣味的绘画手法,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并最终达到学生很好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的课堂知识。小学生往往会对那些能够理解他们并能够与他们沟通的教师产生敬佩感,并且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辅助教学简笔画不仅拓宽了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渠道,而且能够使教师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多才多艺树立起一种由衷的威信感。

二、简笔画的设计及运用原理

在小学教学中简笔画的运用对象是小学生,首先在简笔画与教学内容的组合、运用上要做到:目的性要明确、要有趣味性、形象简洁明了、明确的针对性,在每堂课的简笔画运用上一般要现结合课堂所要讲的知识做到目的性明确再考虑形象特点的设计,然后考虑两者怎么样组合最能帮助学生理解所要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中简笔画的运用必须遵循这样的思维过程。

1.目的性要明确

目的性明确就是要运用简笔画来表现出当堂课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利用简笔画的图形趣味性来帮助学生针对性的理解所学知识。每一堂课都有独自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与难点,简笔画的运用就是要紧扣住教材与当堂课知识内容。把重点、难点知识放首要表现的位置做到本堂课知识的目标性明确,同时还要把简笔画怎样表现才能与本节课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组合成一幅图文并茂授课板面从而突出所授知识的重点内容让小学生在目的性与针对性比较明确的教学中掌握本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这种目的性明确同时又充满趣味的简笔画图画中无意识得接受并记住课堂上所学的主要知识点。

2.要有趣味性

简笔画本身就是一种针对儿童的趣味性绘画,它主要是通过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图画形象来引起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儿童的美育素质,开发培养儿童的智力完善儿童的思想情感,心理结构。儿童从幼儿开始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图画开始因此儿童把绘画看作是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往往会把自己的内心与思维表现与图画或者融汇与图画中有时甚至能够产生一种共鸣。而简笔画的趣味性表现在画面形象生动与准确性,这种趣味性能够把儿童那种可爱、充满童趣与幻想童心表现出来体现儿童真诚单纯的天性,通过简笔画的趣味性与课堂知识性相互融合,不仅能够用简笔画刺激小学生的视觉与思维兴奋,也能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于乐中达到传授知识的寓教目的。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简笔画也只有那充满趣味性的形象才会把学生的思想与注意力吸引在课堂教学上面。

3.简笔画的形象要简洁明了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简笔画主要是因为其主要在“简”字上,能够给人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作用。作为用于课堂特定环境的简笔画,针对的是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的辨认它更应该在形象特点上简洁明了以达到简笔画形象特点明确简洁。特别是教学时黑板上的简笔画更要比纸面的简笔画要简洁明了,它要求画时要短,形象特点要准确明显这就要突出简笔画简洁大方的特点。只有把所绘形象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使每个学生都能知道是什么形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所表达的教学目的有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要使得在教室范围的各个角落看到黑板上的简笔画形象学生能够清晰分辨。因此要避免简笔画运用中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尽量突出简笔画简洁明了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上弥补口头表达与语言文字表达的不足之处更好的配合教学。

4.课堂简笔画运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简笔画所要针对课堂所讲的知识和课堂简笔画针对的课堂上的学生,简单的讲就是课堂上运用简笔画的内容表现上的针对性与表现给的受众的针对性。首先,在表现内容上简笔画始终在课堂上起的是配合课堂知识教学他所起到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某一堂课某些知识,他在绘画形象与知识点组合等表现上都是以所教课堂知识为主。防止简笔画的表现与课堂知识的针对性不明确而出现喧宾夺主而应影响教学。其次,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简笔画的受众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计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尽量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让其注意力集中在黑板上同时还要注意针对小学生所画的课堂简笔画要简洁明了让学生看得懂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欣赏能力。

结合以上几方面在运用简笔画时还要注意简笔画表现形象的方法,简笔画中有些画法比较接近卡通画中的形象特点如动物、植物等拟人画,人物不同表情和形象的夸张法,线条、色彩等形象的借代法等等这些在简笔画的设计及运用中都要大概考虑到怎么运用才能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

三、简笔画的构图与绘画关系

简笔画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无非是为了结合书本所写知识让学生看图认字、用简笔画表达文字内容、用图画导出新课及看图理解所学知识与写作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实际具体运用时就要考虑到教学知识与简笔画怎样结合才能够将知识点在简笔画中表现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就牵扯到简笔画的构图与绘画。

构图就是如何安排整幅画面中的各种要素材料及其位置关系,它就是把各个单一的要素、形象合理的组织成一个合理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好的构图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整个画面重点所在,便于理解与记忆。在课堂简笔画的运用上课堂知识的整体性就是简笔画构图的主题思想一切围绕着这个主题思想进行展开,这个主题思想的确定有可能决定着当堂课上运用简笔画运用的整体效果。在专业绘画上一幅作品的构图是否合理会有时影响到整幅作品的整体效果,简笔画也同样。课堂简笔画虽然针对的对象是儿童但其在构图上也要和文化知识整体构思相结合、文字与图形的结合、版面的整体与局部的集合,这些都属于构图范畴。在构思与表现意图明确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没有相互联系可以自由安排的散点式构图还是有宾主分明、主次关系,大小、虚实远近等关系有机结合的均衡式等构图方式他都要结合课堂的知识点进行整体安排。在简笔画的表现形式上一定要与上课的知识内容相统一,并把所要表现的主要知识点在构图中表现出来,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在小学课堂教学简笔画的绘画上一定要做到所画的不同对象都一定要把它自身最明显的特点表现出来,在夸张变形与提炼中要让它象现实物体的主要形象特点同时还要使其简笔画形象生动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天生的童趣爱好。这要求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简笔画知识与技能基础多动手去画去掌握简笔画的绘画技法和平时多观察不同事物的形象特点所在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用是得心应手。简笔画作为一种以用线为主的绘画他要求要采用高度概括的线,表现出形象简洁内涵要突出的形象特点,只有用好线的虚实、粗细等变化关系与流畅概括的线结合才能使画出来的形象生动有趣。黑板简笔画与在纸上画简笔画只有工具特性不同外没有其他分别,其绘画顺序、步骤基本上都上在构图安排好后一般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助到此的绘画顺序进行,重点突出形象特点所在之处。简笔画的形象特点体现在局部或者整体大型上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作为简笔画教师要对这些把握准确,只有简笔画的绘画技法熟练了才能将简笔画在课堂教学中熟练的运用于课堂教学。

简笔画在小学教学中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用到的教学辅助手法,他传递的信息更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表达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易懂。特别是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将简笔画与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得语言文字与画面融合为一体相映成趣,生动活泼便于学生印象深刻增强记忆使得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有趣互动中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韦静涛.简笔画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02 .

[2]杨娟.简笔画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4.

美术概论重点知识笔记篇10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史;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逻辑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史”和“美术史”是艺术学、美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自从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出现以来,艺术史的研究就有和美术史研究在内容对象上的“重叠”问题。现在,国家专业目录又进一步确定了一级学科艺术学的位置,艺术史研究和美术学、乃至其它门类艺术学的“史”的研究重点如何区分,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史要研究代表时代的主流艺术体裁

艺术学的艺术史研究不是纯理论概念的游戏。艺术不是空中楼阁,不是臆想中的幻影。任何艺术现象、艺术活动都要借助某种艺术体裁、样式才能成为现实,诸如表演、雕刻、建筑、绘画、舞蹈、声乐、器乐……把它们加以归纳,就形成今天大学教育的所谓“二级学科门类艺术学”。

不同体裁的艺术样式是在人类社会逐步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的,所以,艺术史研究不是罗列当代各种不同体裁样式的门类艺术,否则就成为集中各门类艺术史料的记录本。艺术史研究任务是在当代寻找代表该时代最高艺术认知水平的“那一项”门类艺术,即所谓“主流”地位的艺术。并在整个艺木史上寻求出各时代的“那一项”门类艺术之间的影响和接续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搜求门类艺术之间的历史发展规律,包含对艺术本质认识的艺术思想、艺术趣味、欣赏倾向。

门类艺术的历史价值不在于它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什么东西,而在于它为它的前代历史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足以代表当时艺术的最高成就:可以是艺术本质的认知,也可以是艺术创作、欣赏的通则。有鉴于此,一本艺术学的艺术史著作,出现对某些时代的门类艺术,如美术史的内容十分正常,也十分必要。并不因此就混同于一般门类艺术史如美术史的研究。那种企图论证出一个虚拟的“艺术”概念的认识还处于站在艺术大门之外的业余爱好位置,还不了解“艺术就是生活”的基本含义。

由此不妨先梳理出一个3000年的中国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

如上述,所谓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体裁,是指最能代表当代社会思想、情感的宣泄,最能代表艺术本质认知、并能影响其它门类艺术演进的“那一项”门类艺术。从这一点出发,显然,“诗”、“歌”是最早历史时段的代表性主流艺术。

“诗咏志,歌咏言”,“诗”是可以唱的,唱是要有“曲调”的。以前有研究者说“杭唷杭唷派”,说的是原始人在劳动中的“号子”,就是一种“诗歌艺术”。“劳动号子”本身是因“劳动”而产生,但如果仅从“号子”的“音”、“声”而言,有词句、有“曲调”,就符合了“诗歌”的形式条件。到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时代,“诗”成为《诗经》,纳入强调血统继承权的宗法礼会,教育成为特权阶层的专利,“诗”更成为社会的主流艺术体裁。与此同时,“歌”伴“舞”结合成为一种“乐”的形式。同样出于宗法社会的需要,不同的“舞”也赋予多种宗法意义,如《周礼》、《乐记》说: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舞”有帔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的区别,都是同绕“社稷”、“宗庙”的概念展开。“歌”、“舞”统称为“乐”: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一个时代的思想,乃是那个时代统治阶层的思想。艺术思想不例外,在“诗”、“歌”的“乐”为艺术主流的时代,绘画处于“绘事后素”的认识水平。我们从先秦诸子的“文”、“诗”和大量出土实物中,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崇尚“绚丽”的时代,如“文献”中有诸如“买椟还珠”之类的记载,反映了“椟”的设计制作之华美程度已被消费者误认为超过“珠”的价值,屈原《天问》不但文辞华美瑰丽,讲求音韵节奏之美,通过内容也可了解当时宗庙壁画的绚丽多姿……先秦时期更多的工艺品、宗庙壁画已经不存,但通过“诗”、“文”的载体,仍可判定“绚丽”是当时艺术欣赏的主流意趣。

中国文化向来以历史为中心,先秦诸子的“论文”,按性质分类,应属“政治学”的“论文”。但因为“文”本身的写作技巧太好,“艺术”性太高,无例外被当作“文学”作品欣赏:科举时代是“范文”,“洋学堂”时代至今是中学“文学”课的课文。

“诗”、“文”即使在后代,也一直成为社会主流艺术的体裁,歌、曲、舞的“乐”逐渐化解为“诗”“词”、“文”的附属形式。

到了汉代,汉诗虽然有独特风格,但就艺术史而言,更能体现时代艺术水平的已是美术史中的书法艺术。我在《中国艺术思想史纲》中指出:当时的书法艺术已经触及到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艺术作品的格调两个问题,具有艺术的普遍意义。

汉代书法家蔡邕《笔论》提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以自己艺术实践的经验,提出书法创作方法首先要求的是作者个人“心境”的“静”和构思的“严谨”。凡有艺术创作经历的人,不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是戏剧、还是电影,是工业设计、还是手工创作,甚至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得承认默坐静思的“静”、沉密神采的“严谨”是创作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创作方法最重要的部分。

蔡邕《笔沦》还说: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这一段出于书法构图艺术的思考,同时具有艺术表现的普遍意义:“虫食木叶”,是“自然成文”;书法的构图及用笔不造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出于作者手心交融的“自然”。

汉代书法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成就还在于指出了“艺术”技能和艺术才情的区别,简言之,艺术技能是艺术才情展示的必备条件,但艺术技能不等于一定就有艺术才情。《扬子法言・问神》指出:“书,心画也”。《淮南子・齐俗训》认为:

瞽师之放意相物,写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三国时期的曹丕所著《文论》,也接受了这个艺术观点,即“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子不以移也”。说明艺术才情是个人所有,是不可能遗传的。特别要指出,《淮南子》对瞽师鼓琴的描述是“放意相物,写神愈舞”,如他述“工匠之为连运开”时的情状是“阴闭眩错,人于冥冥之眇,神调之极,游乎心手众虚之间。”都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艺术创作状态,作者如果没有对艺术实践的切身感受,便不可能有如此出色 的描述。

艺术创作者重在自己内心的感悟,内心感悟越深,言语表达越困难。在中国宗法网罗密集的时代,“话语权”掌握在依附于执政者的“士人”手中,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能以文字形式准确表述出来,是因为蔡邕本人既是书法家,也是士人。但瞽师、工匠就没有如此幸运,他们的艺术成就只有依靠有心于艺术,又有相当“文学”造诣的士人加以总结。因此,除了书法艺术外,音乐、工艺的当代成就只有通过“文学”的形式才能得到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体裁、题材开拓出新领域的首先是“山水诗”,但因为“诗”在“文学”中已经独自成为一体系,所以今天的“艺术史”已经不列其内,但在艺术史研究中,却不能忽视诗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艺术是书法和绘画。

书法除了产生了后无来者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等人外,在书法艺术本质上的认知大有前人未有的新意,如“书乃吾自书”,强调了书法艺术是艺术创作个体创新意识的体现。显然,这个意识非书法艺术独有,也具有艺术的普遍意义。

在大量书法实践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书意”的艺术概念。书法本质上是抽象艺术,依靠横竖点撇捺勾六种线条形式组成厕面。在不同线条形式中赋予特定“言不能尽”的“妙”处,此妙处只可意会,难以语言表述。达到这一程度,书法艺术就到了“神采为上”的高度了。由此,又出现“形”、“神”的艺术论。绘画有顾恺之明确提出“以神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创作及鉴赏观点。这些新的艺术见解无疑都是对此前艺术实践的总结,对后世艺术创作具有路标意义。到此时为止,基本可说艺术史的发展,首先足艺术实践的发展,当某一门类艺术实践有足够的经验时,就会有相应的经验总结,而这类经验总结又并不仅仅局限在该门类艺术,而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普遍适用于其它门类艺术,这就是艺术史的研究内容之一。

当艺术实践落后于艺术理论,即艺术理论相当严密时,艺术实践尚在幼稚阶段时,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必须扩展到整个文化史。例如六朝时期的山水画实践极为幼稚,画山如螺景孚,画树则如伸臂布指,桥不及岸,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但山水画论反而相当成熟。这个现象似有悖于上述实践在先,理论总结在后的规律,其实不然。因为艺术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艺术家生活在整个时代文化环境中,艺术之外的文化素养自有其浸润作用。东晋是中国佛学时代的开始,南北朝佛学兴旺,般若学是南北两地的显学,其中“实相非相”、“非非相”的辩证思维方式直接关系到自然山水的“虚”、“实”内容。由此可知,山水画的实践与理论因为有般若学思辨成果的介入,才有了艺术实践与理论倒置的“异动”。这在艺术史上十分重要,因为它显现了中国艺术发展有别于西方艺术史的特质性。

唐代主流艺术形式呈现多样化,诗是实践成就最高的主流艺术之一。乐、舞、书法、绘画的实践成就也很高。也是当时社会艺术活动中的主流之一。要指出的是:不是艺术实践有大成就的艺术家,就必定是艺术思想与时俱变的艺术家。杜甫是伟大的诗艺术家,但对同时代的书法、绘画艺术的“新样”持反对态度,仍然抱持六朝至初唐的“书贵瘦硬方通神”、“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的艺术观念。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会因为已经娴熟于已有的艺术“套数”,对新的艺术样式、题材因不“习惯”而反对,这也是中外艺术史上常见的现象,证明了人的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

唐诗艺术实践水平虽然很高,但艺术总结到唐末五代才有结果,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绘画艺术却有早于司空图的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提出很多前所未有的见解,仅举一例,《历代名画记》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惠于了;既知其了,又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

这一段结论表面上是针对绘画而言,但试延展一下,任何一种门类艺术又何尝不如此:“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又何必了?”

所以,艺术史不因为引用了张彦远的绘画观点,就成了“美术史”研究。

张彦远的上述观点,在后来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是“含蓄”。

而“含蓄”到北宋,才由苏轼、黄庭坚明确在诗论中提出来。所以到宋代,艺术史上有价值的成就已不是前人已说过的“含蓄”,而是苏轼提出的“灿烂之极,归乎平淡”的艺术创作规律。“平淡”是所有门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在艺术创作技巧上是一味“独抒胸臆”而横涂竖抹;还是“一味霸悍”而放笔直干?这些前人未曾开拓出的领域,被宋人一语道破。

此外,“平淡”的艺术论还表明了艺术风格和境界的转换,如苏轼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王维画“画巾有诗”,而王维诗重在“自然”、“平淡”,“自然”是其风格,“平淡”是其“境界”。境界中又有“禅意”。所以宋人论“文”、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特质论也制定了后世中国绘画向“诗境”靠拢,后世造园艺术与“禅境”相契的方向。

元代的书、画皆有大成就,但就艺术史而论,此时代表性主流艺术已不再是书画,而是蓬勃发展的戏曲艺术。

元代是蒙古族人执政,其版图大为扩大。但中国因宗法社会思想的牢同,并未因此而融合中东、欧俄的文化。原本士人阶层两极分化:大部分归附“新朝”谋取官禄,少数以“民族气节”自励。但在民间,所谓“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的现实下,老百姓还得活下去。戏曲则反映了基层社会人群的生活常态,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以普通人现实命运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表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此后明清两代,书画艺术有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南北宗”说,试图在形式技法上区别画派,尽管未臻成熟,但反映了艺术有“流派”的认知产生了。

这个时期代表性艺术主流是小说和戏曲。戏曲因为它的听众数量极大,小说借助说唱艺术形式也拥有大量听众。特别是因为数量极大的基层社会人群基本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力就显得格外非同一般。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历史知识不是来自系统的学校教育,而是来自民间跑码头的“戏班子”、“说书人”,逐渐造成普通民众的“历史观”、“文化观”。其中“忠义仁孝”的“忠义”,是民间宗法观念取代了传统主流社会“仁孝”儒家色彩的表现,既说明了以往“农民起义”成功者的结局都是建立新皇权的必然,也说明了艺术实践对历史走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上线索所示,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是艺术总是依附于宗法意识的伦理道德体系,肩负“成教化,助人伦”的任务。到了清末民初,艺术的独立性质开始被认识到,于是有蔡元培等学者、教育家力倡艺术的本质回归。这个回归不是仅指如美术、音乐等等某一项门类艺术,对所有的门类艺术而言皆如是。

到了近现代,艺术虽然趋于多元化,但主流地位的艺术无疑是电影电视。它们拥有观众的数量确立了它们成为“市民文化”,或“大众文化”的主要代表。电视机普及给各地平民百姓带来资讯方便的同时,也促使各地原有的地方文化艺术样式在迅速蜕变:或者 是消失,或者成为民俗旅游的表演,“躯壳”尚存,“灵魂”难再了。我在湖南吉首、凤凰,重庆酉阳、秀山,广西巴马,贵州凯里、普定、织金,台湾省的三地门,看到土家族、瑶族、壮族、不同支系的苗族,排湾族、鲁凯族的现状,他们的艺术正随着电视提供的“样式”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一切都更趋向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艺术史未来如何演绎,正是应该关注的课题之一。

综上所述,只是证明艺术史中的“艺术”并不存在一个虚拟的“艺术”概念。

二、美术史研究以造型艺术逻辑发展为重点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历史。“美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五大门类。这五大门类中的工艺,即工艺美术,在今天新的国家专业目录“美术与艺术设计”中,和“美术”有并行关系。虽然如此,仍应该列入“造型艺术”范畴内,而历史上的艺术设计和绘画、雕刻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美术史研究巾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最常见的是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即按照通史的朝代变换进行,所谓“美术通史”。美术通史把美术的发展建立在朝更基础上,不能清楚说明美术发展的必然。如前述,中国美术含有五大门类,五大门类的艺术并不是同时出现在一个历史阶段,也不是齐头并进的态势。美术史和一切专门史一样,不仅要告诉人们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什么,而且要告诉人们为什么会发生什么。换言之,要研究五大门类的逻辑发展关系。这种逻辑关系表明中国美术虽然同样处于宗法伦理道德观念的制约下,但仍具有其独立的本质性。正是这种独立的本质性,展现了中国美术样式的延续。大致梳理下来,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工艺设计决定了绘画技法的形式特点。

人类最早的工艺设计是一种美术活动。从美术活动角度来审视美术史最早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和绘画技法有关的是大量的彩陶和岩画。从题材上说,岩画绝大多数足“人”和动物。彩陶绝大多数是几何形纹。为什么会有这种题材分类呢?在实物、实地考察的前提下,结论只能是:绘画技法的局限。

岩画不论面积大小,都是在“平面’’上展开其形象;而陶器则非平面。平面岩画的人物、动物造型动态都是“硬”的,这和雕琢工具有关,也和岩而的坚硬有关,要想较自由刻划出自然动态十分闲难。彩陶用毛笔描画,虽然器物周身360°,但柔软的毛笔正可以适应笔锋与器表接触时的弧面转换。从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毛笔看,长锋健毫,弹性、韧性皆佳,可知当时画陶已经有了相适应的工具。

彩陶作为器物的纹饰有360°的衔接要求,这也限定了作为二方连续格式的单位纹须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单位纹有清楚明确严格的结构,描画的技巧难度就会提高很多。显然,“人”的结构明确清楚,稍有偏差,必影响到器物360°的转换。彩陶纹饰中出现极少的“人”形,也都处理成“几何形化”,而所谓“人”,并非来自当时其他材料的佐证,也还是今天研究者的揣度,所以必须在“人”上加引号。

青铜时代的美术以青铜器为代表,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中国宗法制社会,宗法伦理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纽带,其核心是确保“大宗子”――执政的皇帝――的特权地位不被动摇,附丽于器壁的所有纹饰题材在艺术形式处理上都沿袭已经成熟的“几何形化”手法,即使是凸出器表、有圆雕特征的兽首,其面部仍以几何形化的线条刻划表现其结构。下一个历史阶段从上一个历史阶段脱胎而出的时候,在思想文化意识,包括艺术欣赏习惯方面,都必不可免带有上一个历史阶段的烙印,青铜器纹饰“几何形化”就是艺术形式历史传承的逻辑结果。

在兽面纹成为青铜器纹饰主流题材时,人要表现自己的欲望仍然存在。收藏于日本的“虎神佑人卣”,卣器正面凸起的虎口之下,是一个抱持虎胸的人形。此件青铜器被日本人命名为“虎食人卣”,是不了解其用途的错误命名。在人的意识中,“虎”是“辟邪”神物,直到汉代仍然如此。青铜卣不是一般生活用具,而是只在祭祀盛典才能使用的重器,在祭祖场合中,重器纹饰表现的是后代子孙有虎神护佑,而蕃衍昌盛,岂能表现为后代被虎吞食?况且从人物造型看,动态是抱护虎胸,也不是被咬食的惨状。

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特权从唯一的“大宗子”被扩大化到“诸侯”、“卿大夫”阶层,应用人群大大扩大,只要有权有势,尽可享用,原有的宗法秩序“礼崩乐坏”了。纹饰限定也大为松懈,表现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取代庄严雄强的“兽面纹”,成为纹饰主流题材。这就是金银错工艺,剪切金银箔片,以“影绘”形式表现复杂丰富的建筑、山树、车船、武器以及“人”的各种动态,构成器物360°的纹饰。

综上所述,从题材看,原始社会的几何形化纹样到青铜时代同样几何形化兽面纹样,再到尚有相当几何形化因素的“人”的社会活动场景,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其中几何形化的逐渐淡化也是一个描绘技法形式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

要强调的是,几何形化本身是对外界事物动态轮廓的一种概括处理手法,也是“人”的艺术才能的反映。在“人”还不能娴熟准确地“写实”人与物的阶段,几何形化是一个普遍出现的手法。几何形化弱化、写实手法逐渐显现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汉晋时期,也就是“绘画性”逐渐成熟的初级阶段。

绘画性和“绘画”在美术史中是互不相同又相关联的两个概念:绘画性仅指描绘和赋色的手法,彩陶有描绘、有赋色,但不是绘画。

中国绘画的完整定义,是指有构图、有主题、有情节,以艺术欣赏为主的平面作品。先秦时期的楚国帛画《龙凤帛画》、《驭龙帛画》和西汉《升天图》非衣,都是绘画性很强的作品,虽然都不是供艺术欣赏的丧礼实用物。但可以看出在这些丧礼工艺作品中,造型的线描较细劲绵长。这种线条特征是长锋健毫的用笔所致,线条粗细变化不大,落笔即出,笔法较尖利。两汉的金银错工艺品,继续着战国器物纹饰中大量的人物活动场景传统题材,反映了表现“人”本身的艺术热情不减,只要有更适宜的材料,“人物画”也必然的成为中国绘画史第一个“科别”,因为这是金银错艺术时代的题材逻辑所决定的。

金银错器物纹饰题材凡人物、武器、车船、树木、建筑、礼器,皆以金银线条成型。金银线条因为材料属性缘故,边缘齐整、宽度一致是必然的。由此也逐步固化了人们对造型形式轮廓的“艺术”理解:即细劲线条的造型方式。这在汉代金银错的“青龙朱雀象奴天马”车辖作品中可见一般。

当绘画材料绢出现并大量用于绘画后,绢画的题材必然要使战国以来表现社会生活场景的欲望有尽情的发挥,造型表现必然移植了工艺如金银错的“线描”和“赋色”样式,这也是中国绘画为什么最早产生的是“人物画科”,线描为什么最早产生的是“春蚕吐丝”描的原因。“春蚕吐丝”描被后人认为是顾恺之的线描特色,从上述分析的角度说,顾恺之应该是金银错工艺装饰线条历史发展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尚不成熟,从当时的线刻工艺作品如线刻画、南朝模印砖看,树石山云造型都是“规范” 的,即有程式的。说明在镂刻和模制之前的“粉本”运用线条十分娴熟。树枝前后重叠,左右穿插,云团舒展,起伏有序;山石以直横折角的线条塑造瘦削坚硬的山体,总之,表现出对形象的高度概括能力。

线刻画和模印砖不擅长表现画面前后空间感,因为有了概括能力,才有了线条有序,形象简约的效果,因而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这种装饰意味被人们认同了,构图能力和线条、赋色绘画技法更能进一步丰富。到隋唐时代,山水画的诞生必然是“工笔重彩”的形式。以此对照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楼阁帆天图”、《明皇幸蜀图》,其山势、山形的勾勒皆概括为一种形式,诸如后世所谓“折带捕。”云气皆概括为弧形、波浪形线描。而张彦远云:“山水之变,始于吴而成于二李”,也证明工笔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最早样式,水墨晕染山水样式的产生尚在其后。由此可见:娴熟的工艺造型方式限定了最早的绘画样式必然是工笔重彩。

到了辽金北宋时期,中国绘画出现工笔写意形式。从五代徐熙《雪竹图》到北宋文同《迂竹图》,工笔勾勒竹叶竹干,淡墨渲染阴阳。笔法工谨,赋墨层次丰富。与此同时,金代陶瓷工艺中瓷枕是日常生活用品,数量巨大,画工也众多。瓷胎吸水率高,毛笔蘸釉汁在胎上捕画,其效果及手感似当时尚未通用的熟宣。我们看到金国磁州窑的瓷枕上有“墨竹”纹饰,墨色一致,笔法活跃。竹干、竹叶皆下笔迅疾,撇捺轻松。不是以线条勾勒轮廓,而是直接下笔成型,换言之,是一种当时“竹”题材绘画中尚未出现的写意形式。正是这种工艺描绘技法在宣纸材料大量应用于绘画时,派生了盛行久远的“墨竹”一路。

第二,绘画派生了工艺的新品种和雕刻的样式。

当绘画成熟成为美术的一个方面后,绘画技巧的提高和表现能力的强化成正比,美化人类社会生活的功能日益为人所重。绘画技法又成为其它工艺生产的“粉本”,使其它工艺的制作更容易,品质更能得到保证。譬如对于丝织工艺来说,绘画本身既是完成的作品,也是粉本,并由此派生了丝织工艺的新品种。两宋绘画技法大大提高,山水、花鸟的成就超乎前代,也几乎是后无来者。作为绘画的工笔重彩花鸟作品的保存有相当条件,不能折叠,不能抚摩,不能长时间光照……于是人们想到丝织的色泽,利用色丝的长处弥补绘画赋色的不足,这就派生出新的丝织品种:缂丝。试看宋代缂丝山水、花鸟,无一张不是来自工笔青绿山水画和工笔重彩花鸟画。从宋的独幅缂丝到明清“官补”,清流士夫家中的插屏和客厅书房的“卷轴”、“册页”,缂丝都有相当的普及。

正如同工笔重彩画是绘画中费时费功的画种一样,缂丝也是费时费功的织品,它因作为粉本的工笔重彩画的优秀,工艺制作的特殊和费功费时,而成为高档丝织工艺品。

此外,中国雕刻以雕塑手法为主,而雕塑又分两类,一类是石材上的雕刻,如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的石刻造像;另一类是以竹木架为内衬,以捶制加工过的粘土为材料堆塑而成。但在前一种石材上的雕刻,大多数最后都要赋色和勾线,最典型的是重庆大足石窟,造像是石材为胎,然后敷贴数层皮棉纸料,捶打人微。冉敷以色彩,名为“妆彩”。所以,准确的说,大足石窟应该属于“石胎彩塑”类型。

泥塑妆彩,也简称“彩塑”,敦煌石窟造像即彩塑。不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给观者鲜明印象的不是一般所谓推、捋、切、压等雕塑手法,而是绚丽灿烂的彩妆。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件彩塑的面相、衣饰不是高妙描绘技巧的体现。非但此,在唐宋宗教造像之外的民间彩塑工艺中,更有“三分塑,七分彩”的口诀,证明了绘画技巧被其它工艺加以运用,因其富于表现力,而成为该工艺品种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的逻辑发展大致有以下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艺术节奏的阶段。在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艺术中。剖析其装饰艺术的基本法则、骨式;节奏的分析和运用等,并由此奠定后世装饰艺术的基本样式。同时绘画技法的锻炼为绘画的独立也准备了技法条件。

第二阶段:工艺先行的阶段。工艺中的描绘技巧成熟,至纸、绢、色、墨、笔诸条件具备时,工艺的描绘技巧自然转换为绘画的技巧。也就是说,早期绘画技法如线条、赋色等均移植自工艺制作技巧;同时,工艺捏塑技巧、成型技巧同样刺激着雕塑艺术的成熟等。

第三阶段:绘画独立和画塑结合的阶段。出现有主题、有情节的平面构图,即绘画独立而表现样式如工笔重彩之类必成为最早形态;雕塑独立而必赋彩,重赋彩以致后世有所谓“三分塑七分彩”的口诀,成为中国特色的彩塑艺术。

第四阶段:有意味的形式和境界追求的阶段。文人士夫介入美术,在宋有对技法分类,提出境界之追求;在明中叶后有注重工艺材质与艺术品味的风气,艺术形式本身的意味成为欣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