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1-24 17:18:45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1

美国文艺公共管理体系是根据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文化管理思想以及1965年的《家艺术和人文基金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该体系目前分为联邦、地区、州以及市县等四个层级。其中联邦、州和市县的文艺公共管理机构都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例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纽约州艺术委员会、洛杉矶市文化局等。地区文艺公共管理机构是在州政府合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称为地区艺术组织,主要负责地区文艺发展和跨地区文艺交流。

美国地区艺术组织产生于文化艺术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中部各州开始在文艺领域建立协调机制,共同组织了一系列跨地区的文化活动,并且特别注意吸收偏远社区加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73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正式提出促进地区文化发展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各州之间的合作以实际行动显著地支持《联邦艺术和人文基金法》的目标……地区合作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它们的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美国各州以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建立了6个地区艺术组织,分别是新英格兰艺术基金(New England Foundation for The Arts)、美国中部艺术同盟(Mid-America Arts Alliance)、中西部艺术(Arts Midwest)、大西洋中部艺术基金(Mid Atlantic Arts Foundation)、南部艺术(South Arts)、西部各州艺术联盟(Westem States Arts Federation)。

美国地区艺术组织的体制和机制

由于文化艺术的内涵丰富,强调多元化和平衡发展,因此美国文艺管理机构都采用委员会式的集体决策体制。例如,新英格兰艺术基金的决策机构是指导委员会,包括18名委员,其中7名是各州政府文艺机构的代表,其他委员则是来自地区文艺领域的专家、艺术家或者企业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批准发展战略、项目计划以及组织管理等重要决策。该组织的执行机构是指导委员会聘用的职业经理人和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财务、管理、研究分析等内部事务,以及项目开发、合作、推广等外部事务。

地区艺术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获得资金支持然后资助文艺项目。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资金,来自国家艺术基金和各州政府;二是社会资金,来自企业、基金、组织以及个人等民间捐赠。经美国国会审议批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每年从联邦财政获得大约1.5亿美元资金,其中40%直接分配给州和地区的文艺机构。根据美国相关法律政策,组织个人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依法成立的公益基金会进行捐款可以享受免税的待遇。这个政策促进了社会各界对文化艺术的慷慨捐赠。例如,新英格兰艺术基金2015年共获得资金695万美元,其中74.2%都是来自基金会和企业组织的捐赠。相比而言,国家艺术基金和州政府的资助份额并不是很高。

美国地区艺术组织的工作内容与特色

地区艺术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支持本地区文艺发展,促进地区内文艺交流和跨地区文艺交流。受到资助的文艺活动都是非商业性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具体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其他各类舞台表演艺术、公众艺术、民族艺术等等。在注意多元化和平衡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艺术组织会根据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突出支持一些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南部地区的舞蹈艺术,大西洋中部地区的爵士乐和舞台表演艺术,中部地区的手工艺术,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等等。

地区艺术组织除了直接资助文艺组织、文艺项目、艺术家之外,也会自己主办和协办各类文艺庆典和文艺交流活动。此外,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的汇总统计以及研究分析也是地区艺术组织的重要工作。例如,新英格兰艺术基金建立了文艺发展数据库,统计本地区艺术家、文艺团体、文艺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变化情况。该组织还利用这些数据开展地区文艺发展研究,包括创意经济发展战略、非营利文艺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创意经济领域劳动就业等课题。

作为地区文艺公共管理机构,美国地区艺术组织有一些共同的工作特色,主要包括:支持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主要支持非营利文艺活动,促进文艺多样化发展和平衡发展;支持社区的文化艺术建设,促进文艺活动深入到中小社区;支持文艺交流活动,特别是跨地区跨国家的交流,并且注意吸收偏远社区融入文艺交流活动。

美国地区艺术组织的实际作用和对我国的启示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2

作为美国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波士顿的社区艺术文化生活最为蓬勃兴盛。这个人口仅约60多万的美国中等城市,拥有艺术博物馆和画廊20多个,各类艺术群体50多个。100多所大学中,至少有30多所大学和社区大学有博物馆或艺术馆。当惊叹于当地浓厚的艺术氛围时,不由联想到这应该与当地的艺术与工艺教育有着某种联系。一次和朋友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偶然得知原来这个城市里活跃着一个面向大众培养艺术爱好者的“community art center”(社区艺术中心),位于波士顿坎布里奇市。

以社区为纽带

在波士顿,每个社区都有非常正规的艺术馆或文化活动中心。为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社区定期组织美术赛、绘画赛、艺术表演赛等各种比赛,其中坎布里奇社区艺术中心平均一年组织76次活动,大家通常是扶老携幼,风雨无阻,全家参与,中心已然成为当地社区艺术活动和交流的纽带。

社区艺术中心建立的初衷,就是希望为社区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规模逐渐扩大,几十年后的今天,已形成了拥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室、培训教室、美术馆、艺术品商店等系列完善设施的社区艺术中心。据统计,每年大约有25000多人通过参与中心的各种活动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艺术与工艺教育。

艺术中心除了通过美术馆展出艺术家的作品外,还通过艺术品商店销售艺术家的作品。该中心与200多名艺术家建立了长期的商业关系,多数作品都由艺术家专门设计和亲手制作,每件都有署名。在工业复制品充斥市场的今天,这些纯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尤显珍贵和别出心裁。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非常重视外裔人的社区文化生活。美国人星期天上教堂,中国人、日本人星期天干嘛?1991年10月,坎布里奇中国文化中心成立,把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华人地位和促进中美友谊作为自己的宗旨。坎布里奇中国文化中心规模不大,但门类齐全,不但有周末班、暑期班,还有周日班;不仅教授中文,还开有工艺、舞蹈和绘画等30多种课程,全年开课近1400小时。

波士顿还有一个建筑面积不小的外裔文化活动中心。中心有日本人喜欢的插花和手工室,犹太人喜欢的花艺室、韩国人喜欢的陶艺室,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室,满足了来自各个国家移民的不同的文化需求。

在波士顿,你可以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艺术培养、艺术展示、艺术商业和艺术基金构成的完整的现代艺术与工艺教育体系,其运营管理模式对我们具有诸多启示。

经费来自何方

要保证艺术中心正常运营,当然免不了资金的投入,美国赞助文化艺术主要有政府赞助和民间赞助两大渠道。当问坎布里奇社区艺术中心主管其资金来源时,她告诉我们,中心的融资方式与美国大多数的文化艺术项目一样,政府有少量支持(15%来自马萨诸塞州艺术委员会),其他的主要靠私人或企业赞助(约占50%~60%),以及自己的盈利(包括培训班、场地出租、艺术商店等的盈利)。

美国社区的文化生活非常红火,有何诀窍?

一是地方政府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美国社区文化建设历来受到重视,坎布里奇社区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负责全区环境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非赢利机构。社区年经费约400万美元,虽没有政府财政预算,政府却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把社区公共停车场收入的税收部分归社区用,在社区房地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1.6美分给社区,个人财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4美分归社区。社区举办的所有文体活动,包括门票都享受政府免税优惠。

二是各行业的支持。社区委员会由11人组成董事会,他们来自银行、商业、艺术、地方政府等单位,便于把社区的文化娱乐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有美术室、工艺室、音乐厅、健身房、电影院数十处,这些单位无偿或打折供社区使用,既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商机,形成“双赢”。

此外,美国还有一个流行的语汇叫“volunteer”(志愿者服务),社区艺术中心同样拥有大量志愿服务者参与到艺术中心的一系列活动中,如办公室的文案、培训班的组织、展览馆的布置及导游、艺术品商店的服务、艺术节的布展及清理工作等。据统计,在2011年艺术节中,就有来自当地各类学校的240多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免费工作时间约300多个小时。

艺术牵手教育

为了让艺术家与大众零距离接触,社区艺术中心将每年9月的第4个星期日指定为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日。这一天,各地艺术家齐聚一堂,艺术流淌在坎布里奇市中心的上空。

2010年第40届艺术节上,来自美国中西部8个州的122名艺术家展出了作品,这些人大多属于草根艺术家,没有很大的名气,设计却很富有创意。绘画、陶艺、珠宝首饰、布艺、雕塑、玻璃、金属、摄影、混合媒体、木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吸引了约14000名参观者。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把艺术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是个人的业余爱好,因此出现了很多夫妻档的家庭工作室,他们乐于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生活的千姿百态和表达自我的丰富情感,也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

如今,波士顿各大社区已成为多种艺术形式自由交流的汇聚地,众多的大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多种艺术专业。如果你不是艺术学校的学生,但你又想要学一些艺术课程,在Diablo玻璃工艺学校,你依然可以如愿以偿。

波士顿玻璃工艺在社区日益发展壮大,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年轻的玻璃工艺家的发展还被局限在工厂厂房中,艺术表现形式也被禁锢在简单的重复制造的工业品中。但现在,随着工艺品经销商对玻璃工艺作品艺术表现性的重新评估,越来越多的波士顿社区民众有机会通过玻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去体验和创造更多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艺术品。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寺庙教育起着继承、传播文化的作用,寺庙高僧、喇嘛肩负着传授藏文、经文、佛教绘画的任务,同时也讲述宗教因果报应、轮回运转的哲理。随着佛教绘画的发展,以及受外来艺术风格影响,寺庙大师进一步探索、研究寺庙教育,使其形成一定的程式、格局,依样进行模式化传教,再进一步形成一整套体系,代代相继相传。另外还有一部分民间艺人进行私塾传教,带徒传艺。此阶段画师接受藏族民间、寺庙,以及各地的传统绘画形式、技艺,其美术技艺发展较快,并代代相传。这时期藏族美术教学是直接进入实践教学,边做边学边总结,形成个性化的绘画手法和绘画图样。艺人用自制的矿物质色和笔进行绘画、描样,在绘制中形成特定的模式和规律无人打破,只是手法日渐高超,制作日渐精细,设色日渐明快,对比日益强烈。特别是吸收印度宗教艺术和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中原绘画手法后,佛教绘画在特定的构图制约下,以中国白描画的铁线描勾勒形体,画面构图严谨饱满,富于装饰性、对称性,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流畅有力,设色鲜艳、饱和、对比强烈,并有光感,善用红、黄、蓝、绿、黑等原始色,其勾线采用加工过的真金、真银,更显得画面富丽堂皇,再被艺人用软缎等高级布料装裱加轴成为卷轴画,显得十分贵重。

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神的崇拜,佛教绘画在整幅构图、制作中有着严肃、刻板的教学程序和要求,师徒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因此不论是寺庙美术教育还是民间美术教学,传艺都在严格的工序下进行,在绘画技艺上一代胜过一代。佛教绘画大师还经常到印度、缅甸等地朝拜,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佛教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吸收了印度宗教绘画、中原工笔重彩绘画的长处,加上自成的格局,风格浑然一体,形成闻名世界的东方佛教绘画艺术唐卡,成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寺庙、地方头人的规定,加上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所以甘孜藏区出家人甚多,相应地学藏文、念经、学艺的人源源不断,这部分人虔诚、全神贯注,学艺较快,技法熟练,他们师承一脉,对事业极为专注,加上师带徒的清规戒律严明,这对佛教绘画、工艺美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藏族地区经济较落后,文化、教育也受到严重制约,加上藏族人民根深蒂固,到寺庙出家的青少年虽源源不断,国家也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新修学校,招生入学,但生源缺乏,大部分藏民对政府办学也持不理解、怀疑的态度。加上民族干部、民族教师极为缺乏,内地支援的干部、教师与藏民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这对于教学产生了极大障碍。由于上述原因,藏族地区的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较为落后。随着时间推移,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政策的落实、贯彻、执行,大量培养民族干部、民族教师,特别是掌握藏、汉双语的干部、教师,并以康定藏区作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来办学,号召藏族人民学习文化,并逐渐开设美术课。当时美术教学的内容仍以民间工艺美术、唐卡绘画为主,教学方式上仍以寺院教育和民间艺人私塾传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特定的模式和工序向纵深发展,而不横向联系。

随着形势的发展,藏区与中东部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愈加频繁,国家组织民族地区上层及民族干部参观学习,并大力进行宣传,明确办学目的,这使得学校生源日渐增多,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其中便包括美术教育。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入,汉民族的一些宣传画、年画、独幅画逐渐发行到藏区。这些画有的以古代传奇英雄人物、藏民生活为题材,有的以植物为表现内容,日渐被藏区人民接受、喜爱,使得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逐步扎根于藏区。而出于对藏区高原、山寨及古老神秘的大地、山川的向往,对豪放的藏族人民进行表现的创作欲望,一批批汉族画家开始进入藏区写生、创作,表现藏区题材的作品逐日增多。如,董希文的《春到藏区》发行到藏区,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样在无形间拓展了藏区美术教育的局面,使得藏、汉绘画艺术作品同时展现在藏区人民眼前。艺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多种艺术技巧、风格的影响、启迪,藏民也受到多层次的文化艺术的熏陶,逐步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对于少年、青年、中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美术作品欣赏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藏区教育体制逐渐形成,中、小学开始开设美术课,当时的美术课无教育大纲、无教材、无专职专业教师,不系统、无计划,只力求课程的完善,当时被人们曲解为一门“豆芽学科”,加上此时教育的主要精力被安排在语、数等学科上,美术教育长期处于低谷。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学校无绘画工具、纸张,这种状况长期严重地影响着美术教育,有的学生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然而寺庙画师、民间艺人仍然注重美术教育,佛教绘画、工艺美术仍发展着。特别是工艺用品较普遍地在市场上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独特的民族绘画风格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巧。经过进一步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对寺庙的修整,佛教唐卡绘画从质量到数量都有所发展,也受到许多到藏区体验生活的画家的青睐和借鉴。

三、教育体制的形成

我党十分重视发展藏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这无疑对藏区美术教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们怀着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潜心于教育事业,加之教育体制逐步形成,美育便如种子得到雨露的滋润,从低谷中走出,逐步进入正常的轨道中。教师开始传授西方的素描,这是绘画的基础,素描教学使学生逐渐开阔了视野。但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没有专门教材,这严重阻碍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对美术技能、技巧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以致教学质量仍然较低。但美术教育仍然像磁铁一样有着吸引力,随着初级阶段美术课的开设,学生掌握了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并且开始对美术产生兴趣,然而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较差。而乡土佛教绘画艺术却蓬勃发展,在美术教育传艺上起着主要作用。由于藏民生活条件日渐改善,日用装饰品的需求量日渐增大,因此当地手工业发展较快,刀、马鞍、碗、服装等产品走俏。

此时艺人们精心制作、钻研工艺品的图案花纹,促进了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艺人们善用民族图案,如卷草、莲花、宗教图腾等,设色喜用红、黄、蓝、绿、黑,用金、银勾勒线条,一些民族图案造型装饰也开始被运用在建筑、家具上,如梁柱、天花板、橱、神龛、床等,但这只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寺庙也在修补壁画,增制唐卡,描绘柱、梁、神龛等。这些艺术活动、工作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培养了一批批藏族年轻艺人,使得藏族佛教绘画艺术后继有人。随着中东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注重,大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进入藏区支教,其中康定民族师范学校得到整修,开始配备教学人员,课程开设逐渐完备。此时虽然有了从中东部地区分来的美术专业教师,但是仍然无教材,教师以西方绘画艺术教学方法为主进行形体教学,学生开始认识点、线、面、形体结构等,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学生照着进行描绘,但学生描绘水平确实很低,在美术鉴赏方面,对美术范畴、画种的认识等诸方面都处于幼稚阶段,也谈不上掌握技能、技巧和美术基础知识。这种状况持续很久,但是仍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学美术兼职教师,还有的学生进入中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佛教绘画艺术曾被当做宗教艺术,只在民间被研究、流传、推行。当时美术教师没有把佛教绘画艺术作为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进行研究、挖掘、学习,让学生继承弘扬、古为今用,且美术教学缺乏主导思想,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习外来的形体结构和绘画技巧,这一度影响了对传统技法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学校生源的增多,在私塾学习的人数相对减少,这些无形中削弱了对佛教绘画艺术的研究和继承,逐步造成佛教绘画艺术青黄不接;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乡土教材,大部分来支教的师范生对藏族的工艺美术及唐卡绘画艺术一窍不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四、美术教育重新进了正常轨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美术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艺工作者冲破层层阻碍,大胆创作,尽情抒发对艺术的热爱,美术作品洋溢着青春活力,既富有时代感又充分体现了各种风格手法,艺术事业日渐走向了一个新台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被纳入了教育的议事日程。民族的兴旺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国家十分重视大、中专师范生的培养,注重其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十分关心,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援助。1985年建立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四川民族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中学美术教师,使得藏区的美术教育逐渐跟上全国美术教育的步伐,逐步过渡到良性循环中。全国各省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展相继开幕,对民族地区艺术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民族地区的艺术界积极组织观摩,同时举办作品展,组织创作,培养了一代少数民族画家,地区美协美术活动开展频繁,艺术家绘画专业水平、创作能力大有提高,这对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影响极大。学校组织学生观摩本地区画展,群众性少儿艺术活动也相继开展起来,这无疑推动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关注美术教育。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4

新中国成立前,寺庙教育起着继承、传播文化的作用,寺庙高僧、喇嘛肩负着传授藏文、经文、佛教绘画的任务,同时也讲述宗教因果报应、轮回运转的哲理。随着佛教绘画的发展,以及受外来艺术风格影响,寺庙大师进一步探索、研究寺庙教育,使其形成一定的程式、格局,依样进行模式化传教,再进一步形成一整套体系,代代相继相传。另外还有一部分民间艺人进行私塾传教,带徒传艺。此阶段画师接受藏族民间、寺庙,以及各地的传统绘画形式、技艺,其美术技艺发展较快,并代代相传。这时期藏族美术教学是直接进入实践教学,边做边学边总结,形成个性化的绘画手法和绘画图样。艺人用自制的矿物质色和笔进行绘画、描样,在绘制中形成特定的模式和规律无人打破,只是手法日渐高超,制作日渐精细,设色日渐明快,对比日益强烈。特别是吸收印度宗教艺术和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中原绘画手法后,佛教绘画在特定的构图制约下,以中国白描画的铁线描勾勒形体,画面构图严谨饱满,富于装饰性、对称性,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流畅有力,设色鲜艳、饱和、对比强烈,并有光感,善用红、黄、蓝、绿、黑等原始色,其勾线采用加工过的真金、真银,更显得画面富丽堂皇,再被艺人用软缎等高级布料装裱加轴成为卷轴画,显得十分贵重。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神的崇拜,佛教绘画在整幅构图、制作中有着严肃、刻板的教学程序和要求,师徒都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因此不论是寺庙美术教育还是民间美术教学,传艺都在严格的工序下进行,在绘画技艺上一代胜过一代。佛教绘画大师还经常到印度、缅甸等地朝拜,吸收外来艺术精华。佛教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吸收了印度宗教绘画、中原工笔重彩绘画的长处,加上自成的格局,风格浑然一体,形成闻名世界的东方佛教绘画艺术唐卡,成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寺庙、地方头人的规定,加上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所以甘孜藏区出家人甚多,相应地学藏文、念经、学艺的人源源不断,这部分人虔诚、全神贯注,学艺较快,技法熟练,他们师承一脉,对事业极为专注,加上师带徒的清规戒律严明,这对佛教绘画、工艺美术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藏族地区经济较落后,文化、教育也受到严重制约,加上藏族人民根深蒂固,到寺庙出家的青少年虽源源不断,国家也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新修学校,招生入学,但生源缺乏,大部分藏民对政府办学也持不理解、怀疑的态度。加上民族干部、民族教师极为缺乏,内地支援的干部、教师与藏民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这对于教学产生了极大障碍。由于上述原因,藏族地区的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较为落后。随着时间推移,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政策的落实、贯彻、执行,大量培养民族干部、民族教师,特别是掌握藏、汉双语的干部、教师,并以康定藏区作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来办学,号召藏族人民学习文化,并逐渐开设美术课。当时美术教学的内容仍以民间工艺美术、唐卡绘画为主,教学方式上仍以寺院教育和民间艺人私塾传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特定的模式和工序向纵深发展,而不横向联系。随着形势的发展,藏区与中东部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愈加频繁,国家组织民族地区上层及民族干部参观学习,并大力进行宣传,明确办学目的,这使得学校生源日渐增多,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接受各学科的教育,其中便包括美术教育。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入,汉民族的一些宣传画、年画、独幅画逐渐发行到藏区。这些画有的以古代传奇英雄人物、藏民生活为题材,有的以植物为表现内容,日渐被藏区人民接受、喜爱,使得民族民间绘画艺术逐步扎根于藏区。而出于对藏区高原、山寨及古老神秘的大地、山川的向往,对豪放的藏族人民进行表现的创作欲望,一批批汉族画家开始进入藏区写生、创作,表现藏区题材的作品逐日增多。如,董希文的《春到藏区》发行到藏区,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样在无形间拓展了藏区美术教育的局面,使得藏、汉绘画艺术作品同时展现在藏区人民眼前。艺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多种艺术技巧、风格的影响、启迪,藏民也受到多层次的文化艺术的熏陶,逐步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对于少年、青年、中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美术作品欣赏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藏区教育体制逐渐形成,中、小学开始开设美术课,当时的美术课无教育大纲、无教材、无专职专业教师,不系统、无计划,只力求课程的完善,当时被人们曲解为一门“豆芽学科”,加上此时教育的主要精力被安排在语、数等学科上,美术教育长期处于低谷。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学校无绘画工具、纸张,这种状况长期严重地影响着美术教育,有的学生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然而寺庙画师、民间艺人仍然注重美术教育,佛教绘画、工艺美术仍发展着。特别是工艺用品较普遍地在市场上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独特的民族绘画风格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巧。经过进一步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对寺庙的修整,佛教唐卡绘画从质量到数量都有所发展,也受到许多到藏区体验生活的画家的青睐和借鉴。

三、教育体制的形成

我党十分重视发展藏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这无疑对藏区美术教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们怀着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潜心于教育事业,加之教育体制逐步形成,美育便如种子得到雨露的滋润,从低谷中走出,逐步进入正常的轨道中。教师开始传授西方的素描,这是绘画的基础,素描教学使学生逐渐开阔了视野。但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没有专门教材,这严重阻碍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学生对美术技能、技巧及基础知识的掌握,以致教学质量仍然较低。但美术教育仍然像磁铁一样有着吸引力,随着初级阶段美术课的开设,学生掌握了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并且开始对美术产生兴趣,然而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较差。而乡土佛教绘画艺术却蓬勃发展,在美术教育传艺上起着主要作用。由于藏民生活条件日渐改善,日用装饰品的需求量日渐增大,因此当地手工业发展较快,刀、马鞍、碗、服装等产品走俏。此时艺人们精心制作、钻研工艺品的图案花纹,促进了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艺人们善用民族图案,如卷草、莲花、宗教图腾等,设色喜用红、黄、蓝、绿、黑,用金、银勾勒线条,一些民族图案造型装饰也开始被运用在建筑、家具上,如梁柱、天花板、橱、神龛、床等,但这只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寺庙也在修补壁画,增制唐卡,描绘柱、梁、神龛等。这些艺术活动、工作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培养了一批批藏族年轻艺人,使得藏族佛教绘画艺术后继有人。随着中东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注重,大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始进入藏区支教,其中康定民族师范学校得到整修,开始配备教学人员,课程开设逐渐完备。此时虽然有了从中东部地区分来的美术专业教师,但是仍然无教材,教师以西方绘画艺术教学方法为主进行形体教学,学生开始认识点、线、面、形体结构等,教师在黑板上作画,学生照着进行描绘,但学生描绘水平确实很低,在美术鉴赏方面,对美术范畴、画种的认识等诸方面都处于幼稚阶段,也谈不上掌握技能、技巧和美术基础知识。这种状况持续很久,但是仍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学美术兼职教师,还有的学生进入中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佛教绘画艺术曾被当做宗教艺术,只在民间被研究、流传、推行。当时美术教师没有把佛教绘画艺术作为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进行研究、挖掘、学习,让学生继承弘扬、古为今用,且美术教学缺乏主导思想,仅局限于让学生学习外来的形体结构和绘画技巧,这一度影响了对传统技法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学校生源的增多,在私塾学习的人数相对减少,这些无形中削弱了对佛教绘画艺术的研究和继承,逐步造成佛教绘画艺术青黄不接;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乡土教材,大部分来支教的师范生对藏族的工艺美术及唐卡绘画艺术一窍不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5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传承价值

一、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长久历史沉淀成果的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但是,它对于现代设计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设计在经历了短时间的发展之后,很快在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弈中占据上风,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以及便利生产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但是,文化底蕴是现代设计的弱势,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增加,对于产品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保护,传统的工艺美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得到认可。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

传统工艺美术拥有长久的发展历史,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原始陶器的产生标志其正式走向大众,之后的青铜工艺的发展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关键。秦朝时期,传统工艺美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民族融合的大背景带有相应的特色元素。而唐宋时期的中外交流通畅,国外的文明传入中国,工艺美术也在与外域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得到发展,尤其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这一技术带有精神信仰。唐宋之后的明朝和清朝,传统工艺美术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种类迅速增加,而且技艺精湛,不幸的是,在清朝后期,长时间的战争混乱严重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不敌现代设计而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加上其本身的制作工艺繁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生力量逐渐减弱,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现代人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传统工艺美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再次吸引人们的注意,发挥自身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区别

传统工艺美术在不断创造的基础上,按照审美原则,将物质与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反应了时代特色。而现代设计在追寻美的基础上,对于实用性的追求增加,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实用性的要求,有观点这样展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传统工艺美术是复古的体现,而现代设计则是时尚的代名词。尽管这一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现代设计一度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传统工艺美术更多的是强调对于文化的传承,它对于文化内涵的追求和对艺术独特性的推崇使其受众较小,但是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精神追求逐渐成为人们的目标,传统工艺美术有望再次焕发生命力。

四、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价值

虽然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在实用性上侧重程度不同,但是从长远来看,现代设计可以说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

(一)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文化价值

作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传统工艺美术既展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显示了审美和生活状态的变化。通过对莫伊时期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可以了解在这一时间段里人们的生活场景与时代特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种类繁多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像景泰蓝、脱胎漆器等都是优秀的工艺美术代表作,展现出其所在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随着文化交流逐渐迈入我国,并在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获得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纵观现代设计的发展史,只有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设计的发展,使之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的精神传承价值

传统工艺美术反映了中华民族长时间的对于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探索,其发映出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谦让、和谐的文化精神。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本土的改造,使其富有本土的精神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结论

现代设计的引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其缺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因此,需要将传统工艺美术的理念和文化内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使之更好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岳峻,陈曦.现代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的意义解读[J].大舞台,2015(03):83-84.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自从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新疆地区就成了中原地区与西亚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新疆的文化艺术既有本地区的传统风格,还兼具中原和西域甚至欧洲的风格。新疆工艺美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历史赋予新疆人恒久不变的使命,因此,回顾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当前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状况和展望未来,都很有益处。

二、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1.20世纪初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20世纪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及其教育思想的确立,标志着工艺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成熟。我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艺文化,但世世代代却是靠师徒相传的方式来继承这份珍贵的民族遗产的,工艺文化从未被纳入教育范畴。经由清末的“新学”和“教育救国”论者的提倡,我国创立了民间工艺传习学校,在20世纪20、30年代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下,以及在外国商人和教会经营的工艺传习机构的影响下,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慢慢萌生了。

20世纪初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开设,开启了近代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20世纪初,当国外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中东部萌发并迅猛发展时,1906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建立,并成立了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美术教研室(今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这是对工艺美术教育进行规范化的开始,也是接收新思想、新方法的窗口。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此时新疆能接受系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人并不多。新疆地区的工艺美术教育绝大部分仍然是仅靠常年生产实践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以师徒传授的方式教授工艺美术。虽说经验也是一种理论,但它的描述并不完全意味着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很难发展成为科学理论,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艺美术教育在新疆并没有像在中东部一样得到迅猛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工艺,多次提出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开设了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美术、工业美术等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新开端。同时期,国内综合性的美术院校也纷纷成立工艺美术专业。对于新疆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疆文盲占80%。国家虽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援,但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千疮百孔,美术教育的地位不高,加之师资匮乏,新疆工艺美术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举步维艰。直到1950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才开设了体音美专业班,并在1950至1954年间招收了三届专业班学生,开创了专业教育的先河。1954年,新疆学院(后升为新疆大学)开设艺术系。1958年,新疆艺术学校(后升为新疆艺术学院)从新疆学院艺术系独立出来,成为新疆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艺术类学校。尔后在1958年至1962年间,新疆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58年塔里木农垦大学(即今塔里木大学)成立;1960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1962年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后升为喀什师范学院)成立。工艺美术教育在中等院校中茁壮成长。

1978年,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与新疆教师培训部合并成立新疆师范大学;同年,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原乌鲁木齐第一师范美术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另外,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也相继成立。在这些高等学校相关美术专业的带动下,新疆工艺美术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工艺美术教育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在工艺美术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计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主流。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高等学校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增设“设计艺术学”,本科用“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这标志着我国工艺美术教育正在走向成熟。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7

1、政策扶持。2004年,经省工艺美术协会建议,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的重视和支持下,对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省政府颁发第94号令,即《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暂行规定》。之后,省工艺美术协会又努力争取省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制订出台《实施方案》、《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办法》、《工艺美术品种、技艺认定办法》等。同时,在广东“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中,也将工艺美术业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其中。省人社厅对评审工艺美术职称还给予特殊政策,以扶持人才成长。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使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有章可循,得到快速发展。

2、资金保护。“十一五”期间,在省工艺美术协会努力下,省财政从文化建设资金中拨款1800万元,用于支持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尤其是给全省部级大师和省级大师一次性分别发放2万和1万元政府专项津贴,并颁发津贴证书,提高了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者个人的荣誉感,工艺人受到极大的精神鼓励,大大激发了创作热情。

3、集群化高。2005年,广东工艺美术产值约480亿元,之后,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2010年行业的总产值达13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4。2013年已超过2000亿元。工艺美术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艺美术集群化和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至2014年底,广东主要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有:陶瓷之都——潮州和佛山;砚都——肇庆;玉都——揭阳和信宜;玉器之乡——四会;玩具礼品城——汕头澄海;现代工艺礼品基地——深圳;古典家具之都(乡)——新会、中山、台山等。其中,玉器加工集群的四会从业人员有8万人,揭阳有5万人,南海平洲有4万人;古典家具加工集群的新会、台山、中山各约有500家企业以上。而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佛山、潮州、肇庆、江门等,仍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工艺美术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不少品种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4、人才众多。至2014年底,广东共有部级工艺美术大师3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00多位,还有一大批高中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和外省来粤创业的工艺人才。据初步了解,从事玉器加工的10多万名人才,大部分是来自福建、河南等省份。他们在广东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5、会展发达。深圳文博会的工艺美术馆约1.5万平方米、700多个标准摊位,集萃了广东及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展会。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文博会的冬季工艺美术展约有1000个展位。另外,由省和各市协会牵头的专业展和大师个展,每年还有几十场。各主要产区也举办各种类型的展会。这些会展,不仅促进了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也宣传、普及了工艺美术文化知识。

二、广东工艺美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艺美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文化。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也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冲击。目前,广东工艺美术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才流失,部分技艺面临失传。传统工艺美术学艺周期较长,不少行业收入太低,使人望而却步。如传统手工刺绣等技艺,就少人愿意入行。一些不景气的传统工艺品种、项目前途暗淡,技艺人才流失严重。花灯、剪纸、贝雕、竹雕、砖雕、嵌瓷、磨漆画、香包、藤编、粤绣、角雕、牙雕、珐琅等传统工艺品种日渐式微,技艺濒临失传。

2、资源枯竭,原材料稀缺。广东虽是工艺美术大省,但资源性品种并不具优势。玉器加工市场虽然很大,但原材料主要依靠国外和省(区、市)外。如古典家具,其原材料主要依赖国外产地;独具特色的广州牙雕,其原材料象牙更是资源稀缺,受动物保护法规的制约。随着国际上对象牙的禁运,一些牙雕厂家因缺乏原材料而停产。在不得已情况下,牙雕大师大胆创新,用牛骨代替象牙,传承了牙雕技艺,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他如肇庆的端砚、广宁的广东绿玉、信宜的南玉,因为材料日见减少,对产业发展和技艺的传承,也将带来负面的影响,制约行业的发展。

3、税收负担较重。由于工艺美术属于特殊行业,所用原材料,大多数没有进项抵扣或价值很低,所以几乎必须全额纳税,负担很重,这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传统工艺美术基本是手工操作,每件作品创作过程长,劳动成本非常高,税务、工商等部门应该考虑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4、对传统工艺美术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自国务院、广东省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规定》之后,省内至今仍有不少地区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中国历史上把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产业,过去属轻工业部门管理,后随着政府的改革,又分别隶属于经委、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门管理。而文化部门把工艺美术作为“非遗”类,也从文化的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评审工艺美术大师这样极其严肃的事项,也随着改革步伐不断在部门和协会之间周转。而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个体劳动者,他们处于社会基层,无法及时关注到他们相隔遥远的上层政策的变化,也无法适应这种频繁的变革,经常被上层各个部门的相关指令搞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由于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认识不到位,所以出现了管理模式、政策扶持、税收体制等与其行业特性不相适应的情况。

5、一些企业和品牌经营困难。此类企业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期停留在小作坊生产阶段,靠老传统、老工艺、夫妻档、父子档,生产量少而又质量不高,市场销售量也不大。如木版年画、花灯、纱灯、剪纸、泥塑、砖雕、发绣、瓶内画等,这一类有不少是广东历史上的传统工艺美术,但与外地相比较,广东已不具优势。再加上时代在前进,一些产品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有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可能。这一类的数量不少。二是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历年事故不断,必然受到政府许多限制,烟花制作生产就属于这一类。三是生产水平落后,但由于产品老套,“百年同一面孔”,缺少花样翻新。或是管理缺位,导致行业零散不成规模,缺乏竞争力。这一类型主要有阳江漆品、金漆画,广宁和潮汕石雕,广州的珐琅,茂名高州的角雕、根雕,新会的葵编,南海、揭阳的藤编等。这类企业如要重焕生机,必须花大力气,才能逐步适应市场,为工艺美术产业化贡献力量。但若任其自生自灭,前景堪忧,将成憾事。

三、广东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广东工艺美术是岭南人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实践证明,这些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生活中重放异彩,工艺美术行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完全可以做大做强。当前,结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是发展工艺美术的难得机遇。根据10多年广东工艺美术的实践并结合兄弟省市的情况,今后的发展思路,主要应体现七个“并重”:(1)作品技艺与文化内涵并重;(2)行业开发与行业保护并重;(3)专业教育与师徒传承并重;(4)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并重;(5)拓展内需与扩大出口并重;(6)政策引导与市场拓展并重;(7)继承传统工艺与发展新兴工艺并重。同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1、抢救技艺,加强对高端人才的保护。部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既是行业的旗帜,也是“非遗”传统技艺的继承人,必须加大保护力度,让从事工艺美术的年青人看到行业发展的前途,树立荣誉感,带动越来越多有知识、有学历的新人进入这一行业。

2、大力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根据各地实际,依托有一定基础的院校、研究所、专业场馆、企业等,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工艺美术人才教育和培训。要让大师们进大学,进课堂,传援技艺。广东这几年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到大学授课,听课的学生是非常欢迎的。

3、调整税收政策,减轻从业人员负担。工艺美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在税收上要与其他行业区别对待。工艺美术的很多品种其原料价值很低,几乎没有进项抵扣,主要是靠长时间的手工制作使产品增值。如美术陶瓷,是泥、火、釉的艺术,且成品率很低。又如骨雕,牛骨价值很低,而一件中型艺术品,需要数万件部件拼接,制作时间很长。对于那些以手工劳作为主的工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他们做大做强。

4、大力推动工艺美术市场化。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是推动工艺美术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大师创作的作品,只有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才能真正体现大师的劳动价值,调动他们持续的创作热情。否则,再好的艺术品只能变成储藏品。要在工艺美术重点产区和大中城市建立工艺美术产业园区,鼓励大师到园区创业,把园区办成创作、制作、展示、交易、交流、培训、旅游的平台。这种园区的集聚效应,在社会和市场上的影响能得到数倍的放大功能。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8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工艺美术品;涵义特征;弊端问题;发展路径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分量一抹,加之党的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将文化战略列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份子,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于文化产业还是相当重视的,民间工艺美术隶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其受到政府庇护也是无可厚非。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扶植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成长进步,大力鼓励倡导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伟大复兴。

一、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涵义特征

所谓民间工艺美术,意为在历代劳动人民的成长追求下,为满足某一种生产生活需求,他们运用自然事物、借助手工,创造并用手工制作出一种美妙的工艺品,意在满足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然而意料之外的是,这也是生动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民间工艺美术又与书画类艺术全然不同,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时还象征着某一意义或时代要求,故而民间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受广大民众喜爱和青睐的。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种类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总和,这些工艺美术品以其自身独具的价值优势,鲜明展现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独具的价值魅力,也满足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一种“怀旧”需求。关于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具体特征,可以分为这几点来阐释:①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产业形态相对来说较为特殊。民间工艺美术产业与普通产业不尽相同,它跳出了其它产业的形态怪圈,反倒是以一种精神诉求的方式试图去满足和变革人们的知识结构、消费心态,主要是满足客户心中的精神诉求,它的科技含量虽不及现代消费品,可它的产品文化含量却大大超出所想;②民间工艺美术产业有区域的限制。每个地区区域的特色产品不甚相同,民间工艺美术品同样也是如此,它们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流传,同样在特定的区域内茁壮成长,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产业挟有强烈地域特色也不足为奇;③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分层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鲜明。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不太一样,它们不单只会考虑该艺术品自身拥有的价值,更多的则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购买产品,其消费群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绝对富有的阶层群体,二是中高级别的白领或收入颇丰的工作者,三是纯粹的爱好者,由于各个消费群体的对艺术品别样的购买欲求,所以民间工艺美术品消费者分层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④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生产规模不大,且存在一定局限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几乎都是“家庭制作”,小作坊的生产模式限制了该类产业的延展扩大,加之民间工艺美术产业与现代工业差异较大,所以要想推进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旗下产品存在的弊端问题

1.产品创新意识不够,有些产品做工粗糙

当下,我国国民的整体欣赏水平、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广大受众对民间工艺美术品及产业的要求也更加严苛、多样和个性,所以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要致力于开发特色产品。然而现实情况是,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产品创新意识不够,更甚者十分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企业不得不放弃“原创”,为求经济效益盲目从流,片面降低产品成本甚至不顾产品的做工情况,使得有些产品的做工过于粗糙,根本达不到产品质量标准,无形中降低了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产品竞争力。

2.市场开阔力量不足,造成产品销售受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范围局部上有所延展,但整体上市场开阔力量仍显不足,造成工艺美术品的销售受到限制,究其原因,除了产品的制作粗糙、创新意识浅薄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定位有失水准,不少民间工艺美术品与旅游商品同日而语,但旅游产品所在的标准根本无法与民间工艺美术品相持平,所以民间工艺美术品在此环境的影响下自降身价,限制了其背后产业的扩大;第二,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产出地点相对闭塞,基本上都产出在一些小地区,而这些地区缺乏优秀的营销人才,导致民间工艺美术品的销售受到重重限制。

3.技艺人才极为匮乏,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相信不少读者都十分清楚,掌握传统优秀技艺的人才要么年过半百,要么已经离世,整个民间工艺美术产业遭遇到后继无人的弊端问题,抑或专业素质不高。据笔者了解,四川地区的绵竹年画这一传统文化技艺,娴熟掌握此项技艺的老人数量稀少,仅存的老人年龄也近古稀,再加上该工艺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率偏低,所以此项文化产业的技艺人才极为匮乏,当然,这只是众多文化产业中的一种,其它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同样也面临着同样问题。此外,一些民间技艺人才虽然会制作某些工艺产品,但其并不具备完备的技艺素质,加上文化水平偏低,所以他们在流传该手上技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技艺流失的问题。

4.产品保护机制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我国曾专门颁布过《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一文件,其中明确要求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保护并发展当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然后在条例的实行过程中却命途多舛,难以奏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政府企业缺乏保护监管意识,把文件中提出的条例要求不当作一回事儿,导致一些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政策可循的情状;另一方面,有些销量较好的工艺品被大量仿制,直接侵害了某类工艺品的著作权与经济效益,还扰乱了整个市场的产品秩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扶植力度不够,投入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阻碍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一大弊端问题。

三、推动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大工艺美术品的保护力度,发扬文化

要想有效推动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进步发展,首要任务便是加大工艺美术品的保护力度,挽救一些濒临泯灭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从而起到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宣扬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并培养广大工作者的保护意识,在整个地区乃至全社会营设一种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优质氛围;其次,可派遣一批工作人员深入民间考研调查,摸清每个地区娴熟掌握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的人才分布,将他们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建立档案库,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补偿,为后续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最后,要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一些工艺品仿制、不法走私的行为路径,以此为工艺美术品营销环境、打开知名度做好准备。

2.积极创新工艺美术产业制造,提高活力

积极创新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制造对于该产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创新能够为民间工艺美术品诸如新鲜活力。其一,专业素质扎实娴熟的技艺人员要联合专项技艺研究者对一种工艺美术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分解,将这些关键技术最大化传播,由此提高这一工艺品制造团队的整体技艺水平,在此基础上提高该产品的制造效率;其次,要试图增加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样式与功能,提高产品的档次水平,同时再将工艺美术品和销售市场相连接,最后打造特色品牌;最后,要竭力提高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工艺,绝对避免粗糙制造,努力做到精细制作、精益求精,真正打造出工艺精品,推动精品且加之商品占据外在市场。

3.致力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供以支持

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人才队伍优劣直接关系到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质量,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可以制作出质量做好、做工最精细的工艺产品,而且这样一支队伍的建设更益于后期技艺人才的培养,为民间工艺美术展业的快步成长供以支持。关于一支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政府部门对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者给予表彰和鼓励,用物质奖励引导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者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二要对有意愿学习工艺品技术的人员进行专业文化培训,增强他们自身的强烈文化意识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继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勇气;三是善于运用工艺品产出地区的资源优势,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工艺品的制作中去,掌握一些初级制作技能。

4.做好调研满足广大受众需求,开阔市场

任意一种消费产品只要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那么其就会获取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掌握受众需求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市场开拓大有裨益,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亦是如此。在实际的市场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工艺品的消费受众、心理需求、产品定向等调查清查,可以尝试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大面积调研,然后将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继而制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工艺品。与此同时,要多多与旅游景点、作坊工作室、特色产品营销点交流往来,争取在这些地段为自己产品赢得一席之地,达到开阔销售市场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当下社会大环境下,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要想取得大的发展也并不难,但这得建立在正确认知、全面推进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与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相关的广大工作者把握时机、采取有效方略,与国家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以上五条有效途径,最终将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创意经济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勇.对民间工艺美术区域价值的研究[J].长江丛刊,2015(31).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9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建设;教学体系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概念后,“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在我们国家迅速展开,在高等院校当中同样开启一股研究“非遗”的热潮。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就高等教育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事业中的使命与作用建言献策,呼吁大学教育在越来越多的优秀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濒临消失的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次会议开启了构建我国“非遗”教育体系的序幕。

自此之后,很多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研究和保护“非遗”,如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苏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非遗”研究中心。同时,一些高校在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授课中尝试性地开展“非遗”课程教学,如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开设热贡唐卡教学等。特别是2011年国家颁布施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更是为“非遗”在高校教学中常态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作为广西的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近年来一直尝试把本土的“非遗”美术元素纳入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当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如何在广西的高师院校开展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模式建设提一些设想,以期和广大同仁为我区“非遗”的发展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广西地处我国东南,是中国唯一的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以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为主的12个世居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承载着广西各族人民的生命记忆,反映着他们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自治区政府就已经开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抢修工作,出版一系列少数民族风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著作。直到本世纪初,中国的“昆曲”进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上下出现了研究“非遗”的热潮,广西也开始了全面的“非遗”研究和保护工作。2003年,自治区政府启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1+10”工程,即以建设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为主,以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贺州客家等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为辐射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努力创建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模式。2005年,自治区政府颁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中明确提出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并提出多种途径保护广西的“非遗”。此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启动“薪火相传工程”,以及“全区公共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培训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进修学习班”等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时至今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广西高等学校开展“非遗”美术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速,广西许多优秀的“非遗”艺术遗产正面临大面积的消亡,少数民族语言的语境丧失、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非遗”技艺的传承断裂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昨日的“非遗”有可能成为今日博物馆、美术馆中永远的记忆,“非遗”的保护迫在眉睫。

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针对“非遗”保护的紧迫性,普遍认为当前最缺少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保护人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全社会对“非遗”知识的认知与普及,而这三方面的实现,地方高师院校无疑具备最佳条件,也最适合成为大规模“非遗”研究、保护和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广西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社会各行业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变革,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和人才格局数十年的发展和成长。开展“非遗”美术课程教学,可以加速“非遗”知识的普及和高素质“非遗”保护人才的培养。此外,传统“非遗”技艺依靠家庭相传和师徒相授的方式,一旦儿女或者年轻人不愿继承,“非遗”技艺的传承就会断裂,如果把“非遗”技艺纳入我区高校的美术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数将会不断扩大,并广泛带动基层“非遗”美术课程教学和全社会对“非遗”的普遍关注,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缺失的现状。

2011年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广西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行列,建成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广西建设民族教育示范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突出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突出民族地区办学特色;突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的民族特色;突出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根据区政府关于打造“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规划,本区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有计划、针对性地开设“非遗”课程教学,加大“非遗”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比重,让“非遗”美术课程真正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对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特别是对“非遗”的活性和完整性保护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地方高师院校凸显地域民族文化、打造教育品牌的必由之路。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五批,375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47个项目。和美术学科相关的“非遗”涉及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民间技艺、传统节庆等多个领域。

三、广西高师院校“非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一)整体规划、统一布局

“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纳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整体学科规划中。从学校层面而言,应该把“非遗”纳入公共课程教育体系,在公共必修课当中添加至少一门“非遗”通识课程,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等,让学生了解国内、区内“非遗”的分布,懂得“非遗”的内涵、特点、分类,以及“非遗”保护、研究和开发的相关知识,为“非遗”在各个专业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与深化奠定基础;从美术学科而言,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当中至少列入一门“非遗”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内、区内“非遗”中丰富多彩的美术元素,懂得“非遗”当中服饰、雕刻、绘画、蜡染、建筑、刺绣等多个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及承载在这些美术元素上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非遗”课程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地方高校学生对身边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非遗”的兴趣。

(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公选课协同渗透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01年推出实验稿,首次把美术教学上升到人文教育的层面,同时,教育部推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给地方学校美术课程建设赋予了更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此后高校美术专业特别是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的比重逐年增加,除了各个具体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如美术学专业开设的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设计专业开设的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中外建筑史、中国服装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也进入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时,各个专业还开设了相应的人文类选修课和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比如美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美术、少数民族文化概论等课程。我区高校可以精选一些代表性的“非遗”美术资源,化整为零,有计划、分头进入美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通过不同理论课程的“非遗”美术教育渗透,从整体上建构起较完善的广西民族地区“非遗”美术课程教学的理论框架,为广西“非遗”美术教材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

此外,按照《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一门艺术类课程的选修。因此,美术专业教师开设全校性的广西“非遗”美术公共选修课,向全体学生介绍和宣传我区的“非遗”美术资源,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强调的“向公众、尤其向青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的精神一脉相承。

(三)专业技术课和特色“非遗”传习坊并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口授相传”这一形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因此,传承人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虽然都在尽力挖掘和保护“非遗”传承人,但传承人的濒危和现状的脆弱依然不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形势更为严峻。比如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入选2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5岁,平均年龄71岁,一些独门绝技可能随时面临消亡。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利用人才培养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肩负起培养本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从美术学科专业角度而言,应该从四个方面展开“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一是在美术学或设计专业下设置广西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侧重方向。比如服装专业可以开设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瑶族服饰)侧重方向;环艺专业可以开设少数民族建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侧重方向;美术学专业可以开设陶艺制作(坭兴陶烧制与制作技艺)侧重方向,民族工艺(壮锦)侧重方向;等等。二是专业技术课授课中具体的“非遗”技艺学习。比如手工艺课程教学中学习毛南族花竹帽编织、侗族的刺绣、傩面具的绘制等。三是建立特色“非遗”项目传习坊。根据高校的地缘优势和美术专业学科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人,在高校成立“非遗”项目传习坊,以固定的场所,长期不间断地开展具体的“非遗”技艺的传授和学习,最终形成传授、学习、继承技艺、创作作品并反哺技艺、扩大影响形成规模等良性的传承过程。四是利用美术专业考察课和实习课,在“非遗”集中地建立教育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各美术专业学生赴基地开展“非遗”技艺教学实训,亲身感受和体验“非遗”产生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整体上认识“非遗”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四、广西高校“非遗”美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从培养计划、课程大纲、课时学时等方面精心修订,除了上面的课程构想外,还需要强调几个关键因素和环节:一是“非遗”美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没有专业的“非遗”教师团队,“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成了空话,不但无法传播“非遗”知识和培养传承人,更会扰乱正常的美术专业学科体系,误导学生对“非遗”价值和内涵的认识;二是“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特别是“非遗”技艺的授课初期必须要“非遗”传承人的亲授,才能保证原汁原味的、鲜活的“非遗”技艺进入高校课堂;三是“非遗”美术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点,除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非遗”知识的普及,“非遗”管理人才和科研能力培养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四是产、学、研的结合。要把“非遗”的研究、传承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要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接轨,特别是非师范专业“非遗”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非遗”项目研发、产品销售、技能推广等方面。

结语

总之,构建广西高校“非遗”美术课程体系,既是新形势下对我区“非遗”保护和传承方式的积极探索,又是普及和宣传“非遗”知识最深入、最持久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与我区打造“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的目标精神相一致,也是民族地区高校创建本土化美术教育体系、适应本区域社会文化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有效尝试。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需要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篇10

本文介绍了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及其现状,并对学校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论述,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对康巴地区美术进入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美术资源 问题 策略 意义

康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是藏、汉、彝、羌、回等22个民族聚居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古老的石砌高碉、崩溃,展示了古代羌人的迁徙和流向。藏族文化古城德格印经院,拥有比较丰富、完整的藏文书版。古朴厚重的民俗风情,流派纷呈的藏戏、供神的酥油花、风格各异的锅庄,弦子和踢踏舞蹈,独特的藏族服饰、银饰、藏刀以及独树一帜的藏族绘画和雕塑,神奇奥妙的藏传佛教等,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但这些丰富而神奇的文化宝藏并未有系统的研究和文本资料的详细记载,所以在继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细节的变异和种类的流失。而康巴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种类繁多的康巴民间美术资源

康巴地区是我国民间美术蕴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征、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康巴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包括三大类别:工艺设计类(如银饰品、藏刀、酥油花、藏式器皿、服饰等)、建筑类(如道孚民居、甲居藏寨、石砌高碉等)、民间绘画类(如唐卡画、岩彩画等)。

1.唐卡画

“唐卡”藏语音译,泛指供奉在藏传佛教寺院内的各种佛画,内容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也有少数历来传说题材。唐卡画的风格独特,一般善于运用贵重的黄金,白银,与各种矿物色彩颜料为制,工艺精细而精美。唐卡源于印度唐代传入我国,明初随着格鲁派的创立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质朴淳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各民族的绘画精华,使之更臻完善,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枝奇葩,唐卡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独树一帜,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

2.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最早产生于苯教。藏传文化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如今正悄悄向世人展现着她的神秘。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表现丰富的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致、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因此,酥油花所塑的人物禽兽、花鸟鱼虫、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3.服饰

康巴服饰俗称康装。康装又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特区服饰等。康巴服饰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典型,形成地域风格。服饰美观大方,并随地区不同略有差异。康巴服饰以色彩鲜艳为其显著特色,衬衫以白、大红、蔚蓝、桃红、桔黄等颜色为主色调。服饰大胆的色彩、别致的款式和精致的配饰都充分显示了其实用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唯美性。

4.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绝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它有纯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两种,前者居多。不论哪种结构,都是白墙红(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排列有序。由于道孚地处青藏高原、鲜水河断裂带,日照长、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属“四季无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气候,于是聪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凉,且尤为抗震。

5.银饰

银饰种类繁多,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巧。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和一些龙、凤、鸟、祥云等作为装饰图。

6.藏戏面具

面具主要用于寺庙跳神和藏戏表演时使用。藏族的面具艺术在藏族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分为五类(宗教中的佛、神的面具;各种动物面具;妖魔鬼怪面具;藏戏中的温巴面具;藏戏中的角色面具)主要用泥作原料制成,也有少量用木头或金属制成。

二、康巴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康巴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交通不便、地势偏远则使其较少遭受破坏,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目前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存已面临诸多问题:

1.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岁数年迈,年轻人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本土的民间美术产生了传承上的危机。

2.部分地方民间美术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得不到有利修善和保护。

3.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土传统民间美术的课程更少甚至没有。虽然地处藏区但很多同学却根本不了解这些民间文化。

4.相对研究民间美术理论的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不够等。

保护民族美术文化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要使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美术课堂。

三、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技法,鼓励支持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

2.加强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中实时开设相关民间美术课程。让高校培养部分热爱民族民间美术的学生,为传承民间美术做贡献。

3.不断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观念,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将我们的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利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欣赏课、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需要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

4.设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将优秀民间美术作品展出。这样既可以为教学提供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还可以将其收藏传承。

5.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了实地研究,尽可能以图文形式留存有关民间美术工艺流程与作品特征,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了解其身世背景、制作工艺发展演革等。

四、康巴民间美术资源走进课堂的意义

将康巴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课堂中来,非常重要。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使民族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校美术教育也输入了新的血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有了更直观更贴近生活的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美术的意义,给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