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7:46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1

1.1形态方面的问题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形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形式大于功能。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平面构图中更多地追求轴线与构图的绝对对称和场面的宏大,而对校园环境满足人性化需求的使用功能关注不够。另一个方面是缺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空间体现。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就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对比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故在校园形态的规划设计上应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变性。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既要体现“高教性”,又要体现“职业性”。

1.2人文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普遍存在新校区位于市郊的高教园区,校园历史传承缺乏,师生及校友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低。就内部而言,新校区历史延续性不足,人文气息不够。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校区花草树木仍然幼小,自然环境缺乏浓郁的绿色,而且缺乏师生口口相传、有故事的建筑和景观等人文历史元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着论证、设计时间短,建设、施工速度快,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筑风格趋同,崇尚流行的设计手法,缺乏对学校人文历史元素的有效延续,更无法达到追求空间精神价值的哲学高度。相比之下,百年老校那饱含沧桑感的古建筑,满身垂须的参天巨木,都给人以震撼人心、充满归属感和催人向学的空间魅力。

2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随着大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建设大学校园时期的过去,学界出现了大量的对于普适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的研究,但缺乏对细分类型尤其是对高等职业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普遍遵循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规划设计要求、原则与方法,遵循以教育层次结构来代替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指导思想,用高等教育的一般模式代替了“职业类”办学层次模式。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要以“高教性”和“职业性”为立足点来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地布局教学、实训、活动空间,满足职业教育的相关诉求,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应以实验实训区域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布局。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带来企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工厂流线与教学流线之间的关系。

3协同发展视角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对策

3.1功能系统布局规划功能分区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整个高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成败。时至今日,高校校园功能分区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校园功能分区的复合化,即各个校园功能分区之间复合存在混合使用。二是新兴的功能分区开始出现。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系统地对功能分区进行整体的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高职院有着普通高校所没有的面积庞大的实训区,实训区与教学区相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它是衡量一所高职院办学实力的最重要区域,也是投资最大的功能区。故在设计当中应以围绕实训区、打造功能复合、预留发展空间为原则,以实训区域为中心组织校园空间,成品字形格局整合教学、生活、活动三个区域,使得实训区与其他区域形成高效的联系,各个功能分区具备多功能多相性。此外,在环境规划当中,还应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完整地规划设计校园道路网络的基础上,在各区均预留发展用地,为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与余地。

3.2交通系统布局校园交通网络,是师生校园生活出行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为道路(主路、次路、小径)、广场、室外机动车停车场三大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办学主体不同和办学层次差异,因此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规模比普通高校要小,校园步行交通圈仍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在规划设计当中要强化步行组织,营造交往环境。即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又从人文环境诉求方面考量,创造人性空间特征与宜人尺度,使校园道路从机动车的控制中回归到公共、开敞的开放空间,在校园交通系统中营造良好步行环境更重要。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还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训区域上。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联系也更加紧密。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也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这种深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因此实训区的人车分流、道路宽度、转弯曲率和校门的宽度等方面还应加以区别。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交通流线的规划布置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必须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来规划道路交通体系。

3.3景观系统布局一方面是绿脉与文脉的有机融合。绿色植物能够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遮阴蔽日,并为校园建筑提供丰富的背景色彩,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脉组成部分的水体也是校园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校园环境的水体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有聚有散、有动有静,聚水如辽阔湖面,海纳百川;散水似山边小溪,曲折萦绕;动水如泉如瀑,激流奔涌;静水似湖似潭,波光涟漪。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又要表达高职院校育人的场所精神,使得两者交融相契。另一方面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相契。在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从建筑形态和环境景观两个维度上,注重体现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特点。通过小桥流水、雕塑长廊、地域特色景观等元素,营造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脉的融合。通过特定地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设计营造,能使身处校园环境的师生产生特有的地域情结,思考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进而发挥校园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结语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校园环境

引言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我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新高潮。 而在众多校园规划设计中,很多人只关注理性主义规划思想所注重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空间环境方面的问题。而当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确定后,校园的环境规划设计成为重要的一环,怎样将校园环境真正与 “人”联系在一起,使环境营造更科学、更有利于使用和发展,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

1.项目概况

1.1学校简介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优势明显,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天津市属重点教学科研型大学。学科覆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电子信息、 材料科学与工程、制造技术与控制、环境科学与生物化工、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 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数理科学等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

1.2位置及规模

天津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天津西青区, 西南外环线外侧(现华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外侧)的第三高教区扩展区内,此次设计的范围主要是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包括学校的南北向轴线(教学区)与东西向轴线(人口区) ,占地约40万m2。

1.3设计目标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大学不仅应提供 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因此, 我们这次的设计目标置城市、自然于一 种张力关系,呼唤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空间,充足的阳光,良好的生态,体现出校园活泼的生机。

1.4设计理念

1.4.1理念基础

以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总体规划为指导,贯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 以生态、自然和以人为本的造景手法,将校园各部分景观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 将局部景观溶入到校园的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化的大环境中去。在塑造绿化景观的 同时,注重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实现人、自然、建筑与校园文化的完美统一。

1.4.2景观构成

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与转换,从人工景观到自然景观的自然过渡,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教育、休闲、运动 空间,并以各类空间的开敞与封闭、人工 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悦的气氛,创造出以公共、半公共、密空间的自然转化。从而营造出自然、清新、和谐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 围,具有舒适的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美丽校园。

2.创建合理的空间组织关系

校园的核心公共空间是师生交流共享、展现校园形象的主要场所,也是体现校园特色的主体空间。而所涉及的校园环境规划系统是必须建立在上一级系统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并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和色彩体系,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外部空间不是简单的由建筑实体切割后剩余的空间,而应 将各层次的外部空间联成整体来考虑,这也是形成校园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空间轴线主要是 沿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功能性的主要步行道,是校区最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其总体设计框架分为一个中心广场、两条 轴线、庭院。

2.1一个中心广场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个传统村庄或小城镇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广场的存在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塑造校园中心空间是构成校园环境的灵魂,校园的中心空间是师生行为的自然聚合处,为多数人所享用,应具有亲和性及易达性,形成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空间形态。

设计的中心广场位于学校南北轴线和 东西轴线的交汇处,是校园的景观与道路交通的中心是新校区最重要的开敞空间,也是展示校园建筑与环境景观的主要场所。中心广场起名为丰华广场,因其处于南北景观轴的中心,南北景观轴象征着树苗成 长为大树的过程,轴线的节点又象征一朵正在开放的鲜花,而中心广场正是花朵的 中心,寓意学生们就像正在怒放的花朵。

2.2两条轴线

2.2.1南北景观轴线

起点广场一一成长之路一一丰华广场一一成功之门

一条自由而浪漫的曲线,象征着一棵正在成长的树苗充分体现出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深刻含义。自由的曲线与两旁院 校的庭院通过便捷的道路和小广场实现有 机的结合,同时象征理性思想与浪漫主义 思维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作为南大门入口主景观,弧形布置的直立喷泉体现出涌动的激情与活力。成长之路是从南向北的曲线状南路,它就象征着一颗大树成长的历程,同时记载着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两侧各院系的院落与轴线相连,沿路一侧设计的弧形砂岩浮雕墙和宣传栏,记录着天津理工大学的历史与成就。通过丰华广场向图书馆的道路中央 10m宽的绿地内有规律布置着一组门形的 装饰构架,它们朝向不同方向,寓意着人 生的道路上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但无论哪 一种选择,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都会到 达成功的彼岸。

2.2.2东西景观轴线

学校东大门一一钟楼广场一一丰华广场一一金字塔广场

东西轴线以校园东大门为起点,呈中轴对称形式。轴线上的两条波浪形的植物彩带,带来充满活力的热烈气氛,在主接前设计以钟塔建筑为主体的广场和绿地, 告诫学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才光阴”。轴线终点为金字塔广场,是一个晶莹剔透的金字塔型玻璃结构,在轴线方向可供人行通过,也寓意着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2.3庭院

南北轴线两侧规则地排布着八个学院区庭院。这部分区域是通过绿化、硬化和雕塑小品等空间序列的手法应用,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形成一系列具有领域性和场所感的交往空间,具有宜人的尺度的庭院,赋予不同的个性特征,成为校园重要的标志性空间节点,并将周围的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采用规则的线条,体现理性、严谨的思维在有限的院落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层次空间。

3.重点体现校园的人文化环境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的校园也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的人文精神。在对一些新建学校的观察中发现,很多校园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活力和生机,校园的文化气息就更无从谈起。

天津理工大学南北轴线两侧的每个院系建筑都自成一体系,其院落具有一定的内敛性。诺伯格.舒尔茨在其《场所精神一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将场所置于空间之上,认为“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场所”才能表达和人的关系。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空间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需具备场所精神,能给予人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利于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空间应体现科学文化 的理性与秩序,体现高雅、纯朴、自然的格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区别于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因此在环境规划设计中,怎样设置与各院系间的联系,形成不同院系的有效对话,使其形成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交流性成为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的“庭院+轴线” 的叠加模式,而是由一条象征着成长历程的自由曲线串联教学区的南北向,随着曲线的延伸与建筑的外延的充分结合,在每个教学楼前的主要入口处都创造宜人的随意性的集会场地,并合理地安排植物和道路,从而形成丰富的视线,及令人惊奇的角落,使各个院落都相互联系,形成各院系间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交流氛围。设计也在靠近建筑的区域设置一些木质平台,遮荫花架及一些座椅,充分满足师生们休息、学习、交谈的需求。创造人文韵昧的景观并寓教于乐,这也是校园文化潜力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空间作为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校园道路上偶遇,在大树下读书聊天,在草地上弹吉他唱歌,在水边沉思……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濡染和熏陶。

4.健全校园的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设计主 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址用地是建材集团人民建材制品厂及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但在其用地北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域。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疲惫。教学区的南北轴线又作为一条生态景观带,贯穿南北,便于空气流通,起到净化校园空气的作用。它与步行系统一起连接着各个院落的节点,集中绿化,广植草坪和乔木,构成校园内部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本次校园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适地适树树木采用与周边环境 协调、适应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气候等自 然条件、地带性的乡土树种,更好的体现 当地景观特色。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节变 化,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 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并丰富植物种 类,实行分科属挂牌,具备一定植物科普 教育功能。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 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 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上层乔木以落叶为主, 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以常绿为主。充分利用 不同植物的组合来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 满足不同功能和特定景观的特殊要求。

(4)群落绿化以生态学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稳定的群落结构是植物景观的基础。

(5)可识别性通过树种的变化种植 形式的差异,增加各个学院的可识别性。

5.小结

天津理工大学新校区的核心部分景观设计凝聚了设计团队集体的智慧。在设计中无论是创建合理的空间组织,体现校园丰富的人文环境还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都是从广大师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相信新校区在最后完成以后,会 展现出整体和谐的面貌,创造出新时期高 校校园空间环境的新形象。

4.健全校园的生态环境系统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设计主 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

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址用地是建材集团人民建材制品厂及荒废的田地,缺乏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基础较低,但在其用地北侧有较大面积的水域。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可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疲惫。教学区的南北轴线又作为一条生态景观带,贯穿南北,便于空气流通,起到净化校园空气的作用。它与步行系统一起连接着各个院落的节点,集中绿化,广植草坪和乔木,构成校园内部的生态环境基础。

在本次校园设计中植物的种植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适地适树树木采用与周边环境 协调、适应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气候等自 然条件、地带性的乡土树种,更好的体现 当地景观特色。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节变 化,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 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并丰富植物种 类,实行分科属挂牌,具备一定植物科普 教育功能。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 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 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上层乔木以落叶为主, 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以常绿为主。充分利用 不同植物的组合来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 满足不同功能和特定景观的特殊要求。

(4)群落绿化以生态学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稳定的群落结构是植物景观的基础。

(5)可识别性通过树种的变化种植 形式的差异,增加各个学院的可识别性。

5.小结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陈玉海(197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李汉超(1978-),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刘蓓蓓(198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57-02

校园环境在学校育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优雅宜人的高校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身心愉悦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传播文化、学习知识,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是现代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对于校区总体规划,各高校基本能够立足于本校实际,对本校未来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的规模,但存在重主要建筑物建设,轻校园环境建设的问题。对于整体的建筑风格更是力求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只要对本校未来发展定位比较切实可行,总体规划都能够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而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主要建筑物完工之后再进行的二次深化设计,这样往往不能和学校主要建筑物有机结合,不能和选址范围内自然地貌、自然景观资源有效结合,单纯为设计而设计,使选址范围内原有水文、植被、山地不能有效利用,甚至遭到破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校园环境失去自然,感觉生硬。

2.规划执行存在随意性。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是经过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的,不可随意更改。如要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而对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原校园环境设计实施起来可能费用较高,学校负担重,导致把原设计的乔灌木树种更改,变成本地常见的廉价树种;草坪维护费用较高,以至于大面积缩水,改为硬化铺装地面。其次是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形式,是发改委校区对立项的要求,不必按此执行,为了省去花费不菲的费用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或者不按二次深化设计实施,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甚至迎合领导喜好,随意更改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失去原设计的环境寓意、环境定位,打破整体布局,达不到原环境设计效果。

3.环境管护欠缺严肃性。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一般会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协议严格执行,在质保期内,亭廊、雕塑、硬化铺装、绿化、亮化能够保持完好。质保期后移交学校管理,由于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完善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出现草坪过密而枯黄,出现行踏小路,花卉被摘的现象;出现乔灌木缺乏修剪,树形不美观,死树不能及时更换现象;出现路灯庭院灯不亮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人的需求,实用性不强;二是校园维护管理人员数量少且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不能与校园环境的需求匹配;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而且力度不够;四是校园内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不强,随意破坏现象突出。

二、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校园环境设计总体规划,依据财力分阶段实施。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高校校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需要。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美化校园,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应区别于一般城市景观,应在满足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基本要求下,达到改善情绪、陶冶情操、环境育人的效果。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依据学校财力,分阶段有计划实施。立足高校自身财力,若不能一次实施全部环境设计内容,应分阶段有步骤实施,切勿贪大喜功,或者降低原设计标准。合理制定实施阶段,有步骤分年度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投资计划,据此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校园环境建设。

2.坚持以绿色人文为核心,使生态性与地域性相结合,造就互动开放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校园环境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平和和宽厚,通过点、线、面结合,可以把建筑物与校园环境更好地融入和协调统一。“点”就是校园建筑物入口、广场、绿地处的花池、花坛、重点景观树。扩大一步说,每一幢建筑物、运动场、水体、厅廊都可以称之为点。“线”为行道树,绿篱;“面”即大面积绿地或乔灌木。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处理好建筑物、道路、广场、人造景点和保留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注意乔灌木搭配,落叶树与常青树比例,引进树种与原有树种协调,使之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保证校园内一年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的生态景观。校园环境生态性指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选址内的地形地物,结合原有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进行。地域性则指因地制宜,力图实现自然景观与人为造景有机结合,彼此协调,蕴涵高校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条件具备时高校可以采用楼宇管理而不是校门管理,直接将校园景观融入城市。高校校园绿化成为开放式的绿化,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有助于高校所在城市绿化美化,方便周边市民的工作、休闲,又有利于高校环境的展现,提高高校地位,把高校校园打造成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高校育人环境。

3.坚持以实用至上的原则推动建管创新,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是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图,环境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首先,做好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维护校园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师生的意见;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时候,公开透明,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过程监督;在进行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群策群力,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真对待。其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高校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觉悟。对于教职工,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落实到高校各系、部及职能部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校园环境加以保护。对于大学生,则建立校园环境保护性质的社团,在学校维护校园环境的职能部门领导下活动,宣传保护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作为具体实施校园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者;同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校园环境维护清洁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再次,规范引导,制定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宣传校园管理制度及奖罚规定,在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种宣传警示牌。劝导与警示结合,规范引导大家的行为,同时以奖惩为辅助手段,逐步培养人的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校园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硬环境,第二层是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对硬环境有促进作用,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类似。高校的育人环境不仅需要过硬的硬环境,还需要适宜的软环境,而软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再好,也可能破坏殆尽。而软环境决定于广大师生的素质高低,它是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容.建设优美校园改善育人环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校园规划 人性化 生态景观 学习氛围 可持续性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一)校园规划的设计概况

中国古代的校园景观起源于周代,中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最原始的自然景观中的大树下与门徒讲学,应是中国校园景观的最早雏形。古代校园注重选址,尊重自然山水,选择山林胜地,将中国教育与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孕育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9世纪至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校园发展的起步阶段,最初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并且校园多以建筑为主,经济、简单,校园环境表现为简易绿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校园建筑标准逐渐提高,功能进一步完善,各地相继建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建筑和校园。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中国校园环境景观走向发展阶段,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改变,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更强调交流互动,以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优雅的校园环境景观,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艺术内涵,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必然会成为引导当今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

(二)校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今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虽然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改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大部分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大多采用莫斯科大学的教学主楼前广场模式,讲求中心区的宏伟气魄,虽然布局严谨,但风格偏于单一,整体性不强,并且各空间要素间缺乏联系性。

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应盲目照抄国外的设计,因而忽略了地域性,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要重视校园环境的感染力,突出立意。

二、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一)总体设计理念

校园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分享快乐、看与被看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相对于过路者和那些进入校园里的人而言,校园的自然要素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放松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

因此,根据功能定位,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设计理念确定为:本着以“人性化”设计为主,将可持续性的思想,结合地域性,塑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师生创造一个追求生态、景观的合理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

在学院规划设计中校园的景观规划原则应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体现“人性化”原则:校园的绿化首要的是要为学生、为人服务的,让孩子们在忙碌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环境,身心得到净化;校园在设计上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营造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体现“人性化”设计思想。

(2)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进行合理布局,力求使用本地树种,体现出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尽量突出校园里应有的特色。

(3)生态景观原则:和谐与自然是现代环境所崇尚的,也是大学校园环境应体现的,同时只有具有生态性这一特点的校园环境才能保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植物选用方面,应当多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树种,在栽植和搭配上以群落式的布局来设计;水是最具活跃的因素,也将为大学校园注入活力和灵性,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系统,种植一切有利于湖水净化的水生植物,以求保持水质的纯净。

(4)功能性原则:校园不仅具有学习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锻炼与休闲、交往的功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5)安全性原则:人性化规划设计中的第一要素是安全。优化其结构和性能,保证质量建设,免除令师生感到不安的各种因素,以防使用不稳定器械或物体,按师生的最大需求和认知的状态下充分进行空间布置,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环境。

(三)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要营造一个景观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就要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功能区:学习区、运动区、生活区。

1.学习区

学习区分主楼和副楼、科研楼,另外还有展厅及供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的场所。教学楼前面造一人工喷泉,池中可养殖一些观赏鱼;教学楼南侧可造两个休闲景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身心得到充分放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景观文化的熏陶,也可以陶冶情操。

2.运动区

在学校周边分别设置不同的运动场所,可设有乒乓球馆、网球馆场,运动场地四周宜栽种常绿树草,安装一些石质条凳,供学生锻炼之余休息之用。

3.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的规划力求简洁明了,赏心悦目,舒适宜人。公寓楼的周边也可设置水池、花坛草坪,并安放一些坐凳,生活区道路两旁栽种树木,路旁可适当树立一些警示标牌,进行精神文明的宣传。

4.规划结构分析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是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也可为所在的城市环境增添色彩,而校园设计提出“人性化、可持续性”,这同样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建立一个布局均衡的校园绿地系统。

(1)规划结构要素

校园景观规划中要有一定的建筑作为依托,在此基础上附加水体、道路、植物等,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氛围。所以,校园观规划设计中应具备以下要素:

a.建筑

建筑是校园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本设计中主要建筑物有教学楼、科研楼、展厅、服务楼、学院餐厅。要注意各建筑物的采光条件,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避免日照直射形成室内眩光;窗户周边漆成白色,以增强光线的反射。还要注意各建筑物内的通风条件,多利用自然风,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创造一种自然清新的人工环境。

b.水体

中国人传统文化固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与其他的自然因素相比,水有着些许与众不同的特性,这就使它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最感人的要素之一。

c.道路

校园内主次干道要分明,车道以外环路为主,各建筑与小品设施之间设有小径,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通行道。水岸边缘的铺装要亲切宜人,由路边的人行道到水面层层跌落,周边配置遮阴树木及座椅,形成林下多功能空间,用景观小品的形式加以体现。

d.植物

按植物的生长结构和习性,将乔灌木、常绿叶植物有机搭配种植,要以常绿乔落木为主,四季常青的植物为辅,层次分明。校园内可有松树、柳树、高杆女贞等树种。

(2)建筑、水体、道路 、植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校建筑物周边,利用各幢建筑之间形成的组团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结合铺装座椅形成休闲角。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建筑单体及建筑的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要求也不同,以衬托建筑、丰富建筑物构图以及整个环境条件的协调性。

水体具有流动性、镜像性、丰富的光影变化和多样的性格等特点,是建筑环境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建筑与道路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另外要考虑到学习区的静谧性,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人工河岸铺的卵石小路上具有按摩的作用,也有健身功效。在步石路的旁边可设置湖石,可以作为赏石,湖石的线条流畅浑圆,也是一观赏的景点,同时也能起导向的作用,正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

5.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在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利用现状,提高绿化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季相和景观总体的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环境。

作为校园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了要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也应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各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所有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以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就应注重分析这些要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三、结论

校园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安谧的、舒适的生活空间,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具有丰富的、健康的体魄个性空间,能满足学生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的生活空间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针对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校园环境要求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要求具有一种严格理性及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需要人们去体验、去品味、去融入其中,正如品一杯清茶、赏一幅画,感受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应盲目照抄国外的设计而忽略了地域性,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经过各个方面的思考,发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塑造出以“人性化”为核心目标的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景观之道: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 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朱向红.景观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5] 蔡如,韦松林.植物景观设计[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6] 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 巩英洲.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现在到未来文明的哲学探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8] 岳友熙.生态环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景观红皮书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高职 校园环境 人才培养 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翁爱萍(1966- ),女,浙江永嘉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37-02

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为新形势下抓好高校环境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我国高职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已成为半壁江山,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生源等竞争,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深化高职特色环境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基本内涵

作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校园环境既有诸多共性,也具有特性。共性在于,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既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积淀的物质反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时也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人文环境、自然风景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环境整洁水平以及设备现代化层次等,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的精神环境,也称软环境,如学校的管理规章诸要素、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体活动、人校人际关系等;二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也称硬环境,如校园道路、绿化、建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等,能够满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设施和附着于校园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讲,校园环境建设主要指物质环境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应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职校园环境建设应以职业特点为中心,以服务区域或社区经济、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教学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并运用到校园环境的布置中去,使校园整体环境体现行业特色,教学设施突出企业环境、教学场所展现企业文化,从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动关系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它以其特有的形象和魅力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高职院校普遍起步晚,存在着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活力不足、“双师型”师资不足、社会与企业认知融合度低等诸多问题和困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挑战,一些学校也存在着不顾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规模扩张,重内部建设,而轻教学质量提高,轻管理的现象。作为办学基础的校园环境,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规范校园,注重高职特色校园建设,发挥人文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将使校园环境成为德育、技能培育的助力剂,促进环境建设中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环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实践“环境景区化、建筑特色化、风格人文化、功能多样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校园建设理念,从加强校园环境规划建设、文化建设、真实实训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技防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环境育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校园环境建设明确开放型、新型的理念

由多所学校合并组建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以构建服务型、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确立了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名校的建设目标,并在新建相思湖大学园区为学校规划了1800多亩教学用地,在前期投入1.5亿元新校区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1年,又把学校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实验区试点单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学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学校在自身建设发展中,能充分结合所处大学园区建设规划、功能设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秉承“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明确了“五化”校园建设思路,将环境育人与建设开放式、生态型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理念高度融合。

(二)校园整体规划坚持育人为本

1.校园规划重视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校园规划采取国际邀标方式,积极引入国际竞争,目前的校园规划设计以加拿大阿奇贝斯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方案为主体,并集成了其他公司优选方案的先进理念,整体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化、园林化的特点,考虑了对地形的利用与结合,虚轴线的使用效果,又吸收了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学府人性化建筑风格。此外,校园规划立足社区规划建设实际,设计了集建筑布局、功能划分、资源共享为一体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社区组团,积极营造多层次立体的、人性化的参与性共享校园环境,既满足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师生、社会机构和人员对学校资源的合理利用。

2.校园建筑体现育人特色。一是功能布局多样性设计,注重育人效果。现代高职校园应是突出办学特色、功能复合、开放型、服务性强的社区型大学园区。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学校以“实用”“够用”“拓展”“优美”为原则,结合大学城社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设计了校前区和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商业街、科技产业区、餐饮实训酒楼(宾馆)、机电维修中心等各种对外开放交流的场地,在满足学生素质拓展、基本的生产实训条件的同时,为学校、社会双向多元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与服务、科研成果的转化、资讯沟通,以及带动和激励所在地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繁荣提供了良性空间和平台,将使大学成为社区文明中心,使校园环境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和社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二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加强了开放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加强了空间场所的功能复合性和模糊性,使空间充满活跃的生气和愉快的变化,使建筑更彰显人性化特征。如学生宿舍楼群间、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间、教学区与行政办公区均采用了连廊设计,为校园交通、师生联系、环境整合、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有效抵御气候变化、稳定学生心理等方面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功能。又如,宿舍及教学楼群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学生宿舍架空层分区域开辟了各种校园服务站,学生自主创业小站区域,学生休闲娱乐、社团活动区域、多功能学习区域等。教学楼群架空层着重于学生技能操练功能布局,以及学生日常学习交流、社团活动设施建设。三是校园环境无障碍设计,注重特殊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重视无障碍建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中无障碍环境设计一步到位,分步实施,在旧校区改造中,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教学场所、场馆进行了坡道改造,卫生间、淋浴间的无障碍化,充分运用学校教学资源支持特殊教育,培养特殊技能型人才。2011年5月,广西残联与学校联手,在学校创立了广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这是广西首家面向残疾人的专门学院,也是全国高职高专第一所全日制残疾人大专学历教育学院。

(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烘托育人氛围

1.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建设的结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学校重视校史成果的运用,充分结合高职特点,将校史陈列与校内实训酒楼、宾馆及学生服务中心的环境设计融合,以校史文化、历史人物、杰出校友、办学成果的宣传教育为主线,建设了校史主题餐厅,学生服务中心校史展厅等,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场所之一。

2.注重校园主题文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学校在校园景观设计上,无论整体规划还是细部设计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主题的打造,注重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即空间的营造、植物的配置、小品的尺度及布局、材料的选择等,并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特别从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怀出发。如以“森林学校”建设为主题,植物的成长崇尚自然生态美;校园整体绿化、美化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使不同区域各具特色;配合多条不同风格、亚热带作物的绿荫文化长廊布局等,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沟通交流、改善心态、陶冶审美情趣的需求,成为校园功能建筑和功能空间的有效补充和精神载体。又如,以花为主题,设立了桃花林外语角、向日葵广场;以学校形象识别LG宣传为主题,结合校训、爱国、爱校、诚信、荣辱观教育,通过规划设立于学校各区域的宣传栏、橱窗、板报、电子屏、小品,以及各类门牌、校牌的统一等,丰富校园人文环境,促进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注重高品质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优良的校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是构建美好校园环境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学校在新校区三个组团建设规划中,每个组团都规划了完善的文体活动场所,每个场所建设以满足学生素质拓展为主,以实现对外开放、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为辅,通过多元化的资金引入、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建设了一批高品位、高品质的体育场所和体育运动设施。如一组团建设中,除常规场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政府扶持、社会融资、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亚田联标准运动场,功能先进的多功能体育馆,以及拓展学生技能的攀岩墙、网球场、多功能健身房等,努力创建高品质育人环境。

(四)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四位一体”“双主体”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先导”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体现工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责任的“实训中心”运营和市场化多元建设模式,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室)。实训基地建设从环境文化建设入手,以企业真实生产车间的人文环境构建为基准,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为基调,按现代企业标准对整体布局、制度建设、工序规整、着装统一等严格要求,并通过引入课程、引入企业生产线、引入企业管理者参与日常实训课程设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产训结合等,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师生职业道德培育、知识运用、技能培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发挥了实训基地育人的最大功用。

(五)数字校园建设突出空间育人环境构建

信息化数字校园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两个层面,包含行政、教学、学生三大部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数字校园资源计划,包括NCRP系统、“笔记本大学”“校园一卡通”等建设。NCRP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构建的是“时时、处处、人人”的人文信息环境。此环境中,所有数据是实时、公开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并且始终处于控制状态,教职工的绩效也在比较数据中自动生成,而其中的“学生诚信银行”,更是学校“教养工程”中“教”与“养”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生的行为进行量化,激励、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生大学三年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既创新育人模式,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了“仿真校园”与“现实校园”校园的高度统一。学校还以“笔记本电脑”为载体,以有线和无线网络为校园平台,通过师生人手一台电脑计划的推进,使学生获取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最简便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促进后勤服务、行政办公效能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实时辅导与动态管理,为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家校、校企联系共同育人搭建了优质空间平台。

(六)平安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平安校园环境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之一。平安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安全观念的提升,安全行为的约束,安全管理的规范,还包括安全物质条件,如校园安防技防设施建设的完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不仅加强人防、制度建设,还不惜投入重资加强校园安防技防硬件设施建设,构建了完善的信息化校园安防技防体系,学校重点防控部位全部联网,纳入安保监控系统,充分发挥出各种设施的作用和功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切实加强技防工作,从而形成技防、人防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安全文化育人。

高职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又是大学生德育素养培育的基地,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是课堂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有效补充。规划、建设好校园环境,使之与育人功能融为一体,实现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复合性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校园环境,育人,文化,生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乃至校园外面,因此校园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校园内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校环境氛围的形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人格完善以及生活信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营造具有时代气息、互利共生的校园环境,将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和作用

1.1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就物质形态而言,道路、建筑、各景观节点等是构成校园环境意象的基本元素。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需要对这几个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整体性的校园环境意象。精神内涵则是指校园文化的营造。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它体现了反映了办学理念,展示了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同时成为发展学校价值的推动力。

1.2校园环境的作用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场所,承载着为社会不断输送具有高等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校园景观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景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设计师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环境做漂亮的问题,关注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上来,并由此提出了“大学校园环境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是整体景观的灵魂”这一设计目标。只有当校园环境具备能够激发参与者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2、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趋势

2.1更加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校园规划创造的是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和一种情感。因此,校园环境规划应把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物质环境相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也是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现。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常以校园的建筑、景观等要素为主要载体表现出来,并通过道路体系、建筑组群的划分和围合,形成了功能不同、等级不同的环境空间,这些不同等级的空间形成了不同尺度的景观区域。这些景观形态可以归纳为“轴、架、群、皮、核”。在校园景观中,其特色文化就是通过这五个空间形态给予表现。因此,“轴、架、群、皮、核”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此外,在校园环境空间尺度方面应注重营造富有亲和力、多层次的宜人尺度,创造多种形式的交流聚会空间,以此满足校园景观的空间特质需求。以达到“环境育人,环境陶冶人”的最终目的。

2.2生态型校园建设趋势

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校园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理应在校园环境规划中重视生态问题。生态校园建设的首要作用在于强调校园环境质量的改善,重视校园建设的和谐协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能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环境的这种育人性,使生态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宣传和普及生态意识的重要方式。

在校园建设中,不仅要从校园基地原生状态出发,建设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更应考虑室内外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使校园空间的使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以促进学生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合理的场所。生态校园的建设,还应该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利用。例如,建筑装饰材料的应选用新型环保的材料,避免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选择性的将部分生态节能设施外露于建筑外部,并附以标识说明,以此到达宣传普及生态建设的作用。

2.3可持续发展趋势

高校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充满变数的过程。在有限的地块上展开具有前瞻性和弹性的规划是进行校园规划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 “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工程建设方面,“软件”设施建设则包括部分“硬件”之外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措施。“硬件”措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持,避免大量的挖填土方。要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对能源的节约和利用。这又着重体现在节水和节能上。学校节能设计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节约电费支出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能源只是用来表示环境品质的反面指标而已。可持续发展校园最基本的建设途径在于绿化。但绿化量的提高不应该单纯的只是绿化率的增加。因为近年来,有的学校为了盲目提高绿化率,设置了大量人工化绿地,导致植物物种日趋单调,有违生物多样性原则。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近年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建筑造型,忽略了最单纯的生态气候原理。新学校建筑日渐出现单面采光,大面积玻璃幕墙立面,导致学校越来越依赖空调设备和人工采光,从而消耗大量能源。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对校园文脉的延续,既精神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阔发展思路,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传承,才能在预防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文化的荒漠。

3.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深刻变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许多政策、办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规划设计师们也在努力通过美学与心理学、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来追求“人、建筑、环境”的融合,从而进入社会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广阔领域。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鲁班文化;特色;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78

0引言

大学校园是孕育学术思想、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却没有。”可见,大学校园在世人心中已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自由、开放、绿色、生态则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高职校园的规划理念与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理念也有所差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建校时间较短,资金缺乏,大多校园基础建筑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校园景观建设较为薄弱,传统的规划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这也对当今高职校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我们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中就解决总体布局、校区环境融合和校园生态绿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学校概况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位于古城辽阳,由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5月合并重组而成。学校秉承“上善建道,精技筑邦”的校训精神,在长达60余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中,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建筑、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等近50个专业。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均位于辽阳市中心位置。总面积现有358523平方米(约合538亩),建筑面积200096平方米。南校区占地13.8万平方米,北校区占地22万平方米。

2注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两校区合并办学。北区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2002年由辽宁省供销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而成。功能分区有待于进一步划分,应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南区为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地理位置相隔北区有一段距离,目前可拆建的建筑和用地不多,唯东南侧有规划预留用地60亩,必要时可用于新建。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原因,校园规划建设受到各个时期的局限,多年来基本处于边规划、边征地、边建设的状态,造成目前校园占地面积难以扩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校园内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学生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等方面问题。

为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依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校园现状及发展的方向,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空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调整(见图1、图2)。规划中注重南北校区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之前两校区均独立自主,合校后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校区交通组织、校区整体建造风格等的协调。

3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3.1用传统文化协调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辽阳,有着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历史,深厚的人文背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等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北校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大部分教学建筑外观上采用砖红色主墙配合灰色勒脚、白色窗线和坡屋顶的低层建筑形式。

北校区古老的中专教学楼(见图3)是典型特色建筑代表,也是学校最早期的建筑。其他教学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建设中均参照此种风格,延续了传统的文脉,形成了目前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南校区建筑风格无明显特色,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教学楼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两校合并后,将南校区主要教学建筑按照北校区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用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协调了校园整体建造风格,起到了显著效果。

3.2鲁班精神与时代特融

规划在南北校区以鲁班文化为主题,创作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雕塑。用视觉语言,直观表现辽宁建院的鲁班文化,并作为辽宁建院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扬光大。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是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象征性的符号。鲁班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影响久远,而且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宁建筑职业学院是辽宁省建筑职业教育学府,无论从行业背景到专业角度,还是职业特点到技术应用,正是现代社会对鲁班文化传承地最直接反映。建院人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充分体现了鲁班文化精神内涵,鲁班文化筑就了辽宁建院之魂。

4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4.1生态优先,人工与自然融合

当代环境建设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规划中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地理环境,充分利用了原有绿化,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设计要素,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合,努力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生态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南校区图书馆南侧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规划中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学生活动景观绿地(见图4),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场所。

此外,为顺应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规划在南北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公共活动带,体现了包容性与以人为本。将教学区和室外活动区以便捷的路线相连。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游憩和交往等许多功能,体现了新时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方向。

4.2创立“人文内涵”的绿色景观带

“人文内涵”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灵魂,规划将人文内涵贯穿校园整体空间景观,建造具有“古城情调、人文情怀”的绿色大学校园。

规划在校区入口沿线形成绿化景观带,将景观的图形融入“文化内涵”,其意境与大学文化气质相融合,使其成为学院里最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南校区主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主,为弘扬鲁班精神,在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中建造了鲁班园(见图5)。北校区以信息会计类专业为龙头,规划在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东西向各建造一个主题景观雕塑,分别为计算机雕塑和古老算盘雕塑,在景观带的东端广场上,规划设计一大型齿轮雕塑,立于机械系教学楼的正门。此外,“人文内涵”生态带还将贯穿校园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和空间景观雕塑,在两个校区内分别形成主景观轴,从南到北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形成交响乐一般的韵律。

5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条件。高职校园的建设应转变规划理念,注重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合理设计,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设计与规划,2002,(6).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8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 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 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 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1 ]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 ] 。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 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 。

2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 1 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 ,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 2 规划设计原则

(1) 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 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5 ] 。

(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 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 。

2. 3 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 ] 。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 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 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 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 1 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 2 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 3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 苗圃尽量多样化。

3. 4 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 ] 。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 5 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 6 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 ] 。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 多贝尔. 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 . 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李学忠. 景观设计[M] . 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 张国强. 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戴志中. 高校校前空间[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志疆. 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 M] . 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高校校园;建设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issues in the college construction plan, and proposed solution ideas.Key words: campus; constructio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代高等教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高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几乎每一所大学都面临扩建、扩招的任务,几乎每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兴建大学城。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将不再是梦想。因而校园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要求,慎重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校园建设规划注意的问题

1.1 科学筹划,协调发展

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如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 第二方面是针对校园发展的特点而言,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规划之初就应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第三方面是理性观与动态观的协调。

在规划中将校园的理性、有序与环境的灵活、浪漫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图书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等设计的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后,可形成多样而协调、有机且具弹性的规划体系。

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与大自然相协调,室内环境应具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以尽可能地降低能耗有的高校原本可利用空闲地就少的可怜,在建设规划中不是考虑如何使用和提高这仅有的土地利用率,而是和别的高校进行攀比。你有什么我也建什么。

搞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国情、校情,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不能不顾实际乱铺摊子,只注重观赏性,不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个别高校因为规划的不好,部分师生迫不得已住在校外,不但居住环境不好,有时连安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保证。

高校建设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建设规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讲究实际,注重效率和效益,逐步推进,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充分考虑财力、物力的可能。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1.2 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处着手,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所谓从宏观着眼,就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达到长期布局合理、层次错落别致清晰。高校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现代意识。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真正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建设规划就是事先决策,分期实施,描画出发展的框架,做出总体规划。

所谓从微观处着手,就是在编制建设规划中应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短缺。所以就要细到哪里配套什么,哪块土地怎么安排,环境怎么改造,留出多少绿化地;哪里的路上修过道暗沟,水电暧、通讯、排水、排污、煤气等管道穿路敷设及维修的便利都要考虑到。即使临时需拆、安的管线也要事前考虑到,虽然当时可能投资会稍微多一点,但总比过一段时间扒路、拆墙、打洞等好得多,也节约得多。

1.3 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人文、做人品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陶冶。因而在校园中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师生可以不期然地相遇和交往,使智慧和创意在交谈中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均受到来自环境和师长的熏陶,使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互助中学习做人道理。

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是多层次的。由室外多层次的绿化平台至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再至室内,其目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常常将校园分成三个大系统进行设计。其一是全校生态园,也是校园的中心园区。以自然山丘、水系原貌为主体,加以系列小广场、人行步道穿插其中,使人可以亲近自然;其二是群体组团,包括建筑群之间的和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适当加以改造;其三是在建筑物内部,加入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内部天井、中庭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廊道绿化等。校园三大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当前高校建设规划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均发生了变化。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量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1.4 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校园向社会开放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愈来愈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时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园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开拓型的人才,也需要与社会交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

校园规划开放化的方式有多种。其一,是资源共享型。如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体育服务中心、图书资讯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二,是联合管理型,将后勤生活区( 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 交给校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这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后勤区的相对独立;其三,是产业转化型。随着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这部分功能用地会越来越超出预计。这样一个“社会校园结合部”其实是社会从教育中受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在实习中成长的中间地带。规划中既要考虑预留用地,又应顾及本区与校园其他功能区的关系。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1.5 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

教学建筑的组团结构、网络结构为现代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当前的许多新校园规划都反映了这个发展趋势。经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教学建筑呈现的综合化、组团化、网络化倾向相对于传统分散的单幢建筑有以下优势: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为学生使用相邻学科的资源提供了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由于组团化、网络化设计往往采用统一的柱网和构件,可以相对大批量地生产,从而节约了投资。将建筑物尽可能地集中还可以保留更多的、相对完整的发展用地,也节约了土地资源;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往、交流,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教学中心区的空间环境气氛。在教学中心区中,合理组织步行空间,考虑交通的人车分流,一般以图书馆、教学大楼为中心塑造环境及景观,并以景观小品、构筑物等提升文化品位。

1.6 要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校园的规划必须考虑自身的持续发展:a.校园规划须体现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b.校园规划须注重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大学校园所在地域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将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地方上的文化名人等将给校园小环境带来人文气息;地方上的学术信息交流、师资、图书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人文环境建设;

c.校园规划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校园规划要考虑学校的持续发展,要始终如一地保护校园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的设计思想、原则要遵循“减少消耗,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比如,在校园规划中应尽量少用人工改造地形,在原地形基础上可根据总体规划适当改造,但尽量不要破坏原来的地形特征,以保护原有的生态;建造各种生态建筑,强调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减少校园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d.校园规划要留有余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 结论

大学校园规划必须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注重人性化尺度,营造人文环境,保护校园生态环境,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展望未来,大学校园规划必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必将规划出适合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文特色校园。只要能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改变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高校就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又能协调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忠杰.论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创新;绿色景观校园;环保;生态园林

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污染使得全球自然环境受到空前的挑战和恶化,温室效应使得南北极冰川加速融化,酸雨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课题。节能环保建筑设计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 工程概况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总用地面积6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59.3万平方米。基地位于江南大道路以东、宝马路以南、富洲路以西、学府路以北,整个地形北边长635米,东边长504米,南边长1140米,西边长617米,呈比较规则的多边形。

一组团位于整个校区的北端,邻近宝马路,占地74000平方米,东西400米,南北300米的不规则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区域内有良好的植被。有水渠经过,东边是农业住房小区,地面附属建筑少,综合考虑建设目标、功能和基地地形环境,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植被的保护,充分利用这些现存的文化和景观资源,确定以“园”为核心,环保为诉求,体现校园的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原则,塑造一种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景观特征。校园景观鸟瞰图见图1、2。

2 规划设计理念

建筑方面我们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了有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节约用地,合理布局,运用连廊、“巨构”等手法,将各个建筑连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整体化的校园建筑群体。

人文景观设计方面,我们以尊重自然景观、顾及整体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注重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校园环境氛围,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陶冶性情;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使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校园空间布局设计

3.1 中区是校园的中心部分,整个校园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分别布置了教学区、图书馆区、生态共享区等几部分。教学区由公共教学建筑和科研建筑形成的教学核心区成为学院场地的最核心地区,以从南到北的一条主轴线组织建筑单体,遵循园林化,生态化及资源共享化的原则,南面为教学楼,北面布置各个院系科研楼,中部最显著位置为学院的综合教学楼,处于轴线的中央,是校园内外的视觉中心。充分利用中心景观,正对主校门,前面布置校园中心公园,延续校园中轴线;图书馆区位于校园中央,背面环山,西面临湖,环境优美;生态共享区位于校园中心的湖面、及沿岸生态绿地组成,形成校园的景观主体。

3.2 东区我们布置为教师生活区,充分利用了中区的生态共享环境及小区内兴建的景观场所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3 西区我们考虑到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步行距离,在中部教学区的东西两翼,布置了学生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由1、2号学生宿舍组成,组团间由天然绿地隔离种有乔木,并设计有绿化步行道将各组团连接,方便学生学习交往之余,舒缓学生学习压力,见图3;运动场我们以“运动在树林中”为该区主要设计理念,通过大面积的景观绿化,为师生提供一个绿色优良的运动场所。

4 打造绿色景观校园

校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氛围,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点,在校区规划设计中始终把塑造“绿色生态文明”作为设计目标,重视环境的保护治理与美化;重视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和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出校区的环境特色。

本规划的景观结构由一条景观主轴线、一条景观次轴线、一中心景观水系、六个景观功能区、三个标志性景观节点组成。

4.1 景观轴线

从校区主入口向北延伸,依次经校园主广场、教学楼南广场,到校区北入口为止,为区域景观主轴线。从校区西入口向东延伸,经主教学楼内院到中心水域,为区域景观次轴线。区域内各景观空间及景观视线均由此展开。具有明晰的轴线对于整体规划结构来说,有着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能体现出庄重、理性的稳定构架。同时也与知识理性的教化功能相协调。教师生活区的规划设计也同样呼应和体现了这种规划手法,进而垫定了整体规划环境的基调――校园理性与浪漫山水的结合、庄重科学精神与自由人文精神的结合。

4.2 中心景观水系

综合利用中部争光渠及原有水塘低洼区域形成中心景观水系,渠道两岸种以乔木花草,高低搭配,强调反差,与二景观轴线结合形成更丰富有层次的景观结构。

4.3 景观功能区:

在园区主入口处形成校前景观区,结合主入口设计,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

结合校园主要功能建筑与中心水系,形成中心景观区,为园区内部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园区景观规划的重点

此次景观设计尊重和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山体和植被绿化,人行道两旁种植低矮灌木花卉草地,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连续的步行系统及一系列的开敞空间体系。

4.4 形成多层次的园林空间

1)第一层次园林空间:主入口中轴线系列广场绿地,中央湖面及与湖相拥的半山公园;湖畔的弯弯绿岸,为师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休憩交往场所。

2)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学院楼、教学楼等三两组团,形成半开放的园林中心,使河湖绿化与建筑庭院相渗透而成曲折幽静的园林空间。为学院教学、研究提供清静,幽雅而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

3)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内部的园林:中庭、天井、空中花园等均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

丰富的校园空间序列始于校前绿化广场,纵向的轴线空间序列在综合教学楼前停顿,以建筑围合广场,营造庄重的学术气氛。门楼式的行政楼,起着围与透的,越上二层平台,豁然可见校园中心的湖泊与半山公园,以及郁郁葱葱的山林之后的图书馆,空间序列在这里放大。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又收住了空间, 小溪、绿荫、健身步道又把空间继续从体育区延伸到生活区。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