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6:21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1

[关键词]校园纪念品;设计;开发;创业;实践;营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3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1 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开发价值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以校园文化特色为核心、以承载纪念为意义,以学校标识和标志性建筑和学校特有的美丽景色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开发与设计。校园纪念品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回顾学校的历史,展现本校的办学色彩和办学文化,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全面推动学校的发展,同时弘扬校园文化,打造富有本校校园特色文化的纪念品,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校园纪念品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实用、学习认知等功能。校园文化纪念品以物质形式将学校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以及自己所独有的文化特色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校园文化纪念品的制作与开发,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潜力,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校园纪念品开发现状

校园纪念品是校园文化的产物,校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目前,我国高校众多,纪念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目前开发设计的产品不仅用于收藏,也为了供人们使用。因此,高校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必须满足顾客实用性要求。

在产品宣传方面,为了让购买者有直观的感受,最真切地感受到产品的美和用途,开实体店,比网络与广告宣传更有优势。不过在当下,网络与广告的宣传形式也相当普遍,可以三管齐下,把重心放在实体店。

3 校园纪念品设计及开发思路

设计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设计校园纪念品源于对母校的热爱,校园纪念品承载着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段美好记忆,也承载着学生对母校的情结。同时,校园纪念品会随着校园发展不断变化,成为学校文化成长的载体。

3.1 设计理念

3.1.1 超越功利,使日常生活情趣化

这里“超越功利”是指注重精神的不受束缚和对生活美的享受,从而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即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将自己寄托于周围的美好事物和大自然之中,真正的放空自我,使人性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精神上的偷悦。

3.1.2 张扬个性,使日常生活个性化

“张扬个性”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不盲目从众,进而保持自身的特色。大学生特有的生命情感的释放和张扬感性的表现,事实上就是追求唯一、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表现,即美的创造,因为美是随性、洒脱的象征,是人向往自由的本质表现。

3.1.3 善于发现和创造美

艺术创造是将加工的对象艺术化、理想化、不断将生命活力灌注到作品中去,使作品展现出活力。只有在充满创造的生活当中,个体生命才会显示出无限的生机,人生才会不断收获希望和追求理想。

3.2 设计内容

首先,通过调研与实践,校园纪念品中广受好评的是校园模型、校园吉祥物。主要原因是精致美观且易于保存,虽然相对于日用品系列价格稍高,但观赏和收藏价值更高。其次,相对来讲,笔记本物美价廉,对于此类商品可根据前期小规模的试点所得出的客流量进行生产。最后,通过前期小范围的实验推广,得出T恤衫、帽子都不太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据小组分析,是因为近年来这些T恤衫、帽子等纪念品不够时尚,实用性也不是很高,有违最初设计的初衷,故应收缩其生产规模。因此,产品设计小组可对该类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进行产品推广,若仍没有成效,则取消该类纪念品的生产计划。

3.3 设计特色

3.3.1 展现学生技能,使创意源源不断

高校响应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举办了很多的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如果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

3.3.2 塑造学校品牌

学校的景观及标识,代表学校的形象。如果宣传学校的方式独特创新,能使人们心中产生良好的印象。打造学校的自主品牌,要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使纪念品能更好地展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能够多方面立体式地塑造学校的形象。

3.3.3 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针对毕业生和校友这些消费群体,可设计以温情回顾学校历史为主题的感情类纪念品,艺术性应大于实用性,收藏为主要功能,例如:挂饰、其他传统材质工艺品等。针对在校生这种消费群体,应设计实用性较强的纪念品,如文具、环保袋等。针对参观者这类消费群体,应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为主,例如:校园指示牌、公告栏、和特有的建筑等。

3.3.4 独有的创新性,达到特色创新的效果

沈化工大学的“金字塔”是沈阳化工大学的标志。设计者可以以简洁的线条、鲜艳的颜色通过电脑或者手绘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有效地将校园特色与本校的标志建筑相结合,为校园的品牌打造打下基础。

4 校园文化纪念品营销策略

面对如此大的纪念品需求市场,以及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的状况,高校若能抓住机遇,借此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广大师生的依赖度,必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

4.1 加强线上推广与线下实体建设

线上推广就是要建设线上平台,目前各大高校的线上平台界面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强线下实体建设就要优化服务,把线上客户引向线下,构建整个服务体系。

4.2 创新产品设计

根据顾客的喜好,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校园文化纪念品,改变校园文化纪念品产品的形状、颜色等,或者根据顾客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文化纪念品的创新性。

4.3 提升产品品质

校园文化纪念品作为情感的寄托,除了观赏性之外,还具备收藏性,而收藏性就要求产品的质量过硬,能够长时间保存。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者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选择薄利多销而非暴利少销;其次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应严把产品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售卖。

4.4 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的产品信息必须与线下产品设计相符,做到对顾客认真、负责。各种校园文化纪念品,使消费者目不暇接,新奇、有趣的纪念品能够带给人们很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好感。

5 结 语

校园文化纪念品是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于一身的,是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的一种展示,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象征,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校园文化纪念品的研发与设计不仅有助于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塑造学校品牌的和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

在校园纪念品整体的开发应用与设计研究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需求,结合当今校园文化特点来设计产品的问卷调查,真正了解到学生对校园纪念品的内在需求,设计出更受学生欢迎的纪念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瑞梅,孙迎欣.校园纪念品设计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32).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2

(1)消费人群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因其元素的特殊性,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日用百货一样,遍布各大商场、超市。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园文化产品是官方交流时的馈赠、交流礼品,其实其消费市场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在校园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曾经有校园生活经历的人群以及将要步入校园的人群都将成为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者的年龄段跨度很大,需求也十分复杂。因而此类设计要对症下药。

(2)购买力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如果作为日用品消费,其价格应该与其它同类产品持平,或略高一点。但与全球资源共享的商家相比,从价格上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因而它应该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占主流。相对昂贵的校园文化产品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与原则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用途分为: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三大类别。

(1)日用品

日用品,主要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必需品为设计原点。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其设计品类的选择,应以日用消耗品为主,且具有相对的普遍性。例如校园文化的文具系列设计,而对于生活用品中过于个性或偏好的产品,则尽量不要设计,很有可能会做无用功,如设计一款校园文化的香水。尽管会有一定销售,但可能相对于其他产品其销售量会羞以启齿。

(2)装饰品

校园文化装饰品的设计要注意其摆设的环境,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办公环境、家居环境、宿舍环境。办公环境的装饰品既要外形材质美观,尺寸又要适用于办公环境,这并非是限制其设计尺寸,而是要注意其摆放方式如在书橱里、办公桌上、还是落地的墙边或角落。其设计要求相对比较严肃、庄重适于办公场所。而对于家居环境的校园文化装饰品设计则相对活泼、轻松、愉悦。宿舍环境下的设计因其空间的相对狭小与拥挤,使其设计尺寸要求要小,如果是尺寸较大的产品,要考虑壁挂式的结构,以节约空间。

(3)纪念品

校园文化纪念品主要用于自己收藏或馈赠友人,所以产品体量不宜过大、包装要比前述二者更为精美、便于携带、保存。纪念品的价格也应有高、中、低之分,以适应不同的要求。现对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保值、甚至增值的功能。例如贵金属纪念币、纪念徽章、纪念邮票、纪念信封等。

三、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1)根植于校园文化,细分消费人群

由于是校园文化产品,其校园的特质不容更改。校名、校徽都要使用规范的校园VI系统,大部分院校近几年都逐步规范和完善了自身的VI形象系统。作为学校的“招牌”一定要统一形象,不可千人千面。对于消费群体,除前面所述的三类人群外,送孩子上学的“亲友团”也是消费的潜在客户。

(2)挖掘、重塑校园文化特色

对于专业特征明显的院校,其校园文化产品要挖掘特色,如航空航天专业院校,就可以以自身研制的卫星、飞机等微缩模型或形象做足文章。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对国家、社会贡献较大的人物、事件、物品都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亮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激励后者。

(3)实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出现,设想十年前谁会料到苹果Iphone手机会卖得如此之火,相匹配的手机外壳更是琳琅满目:塑料的、硅胶的、金属的、木质的……;动物形象、花卉形象、水果形象、人物形象……;压花的、透明的、镶水钻的……,眼花缭乱的同时还记得曾经的白纸黑字?飞鸽传书吗?因而要注意设计的时代特性。

(4)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从宏观上讲属于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完美恐怕是天方夜谭。就其方案设计到生产实施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而且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的销售渠道来保障计划的顺利支持。从微观上讲,每一个产品都可能成为未来记忆的载体,文化产品设计的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种类必将更新、完善。

四、校园文化产品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3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91-02

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体系已经十分成熟,许多国际一流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门店和网站,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其中商品特色鲜明品种丰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还有与著名品牌合作的产品,不仅局限于服务校内的顾客,更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完美融合。

国内目前发展较好的是台湾省,以台湾大学为例其拥有官方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网店,从产品类型到产品创意都不亚于欧美国家高校。并且除了高校官方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外,还有很多大学生自主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从创意设计、产品制作到最后的营销售卖都有大学生参与其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大陆的高校陆续认识到校园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许多大学纷纷开设了自己的校园纪念品店或网站等。像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也有了自己的文创研发团队、文创门店以及网站,发展的比较成熟。不过大部分大陆高校的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相比于欧美国内文化创意产品从设计研发、产品加工到营销环节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1)类型单一、款式老旧无法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2)缺乏对文化元素的设计加工,设计手法过于简单;(3)受众人群范围局限,社会影响力小。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会影响校园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

2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对于带动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2.1 增强高校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高校的学生生源构成都是遍及全国的,也就意味着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是高校本省或本地区的,因此他们对于学校的文化、学校所处地的地域文化都知之甚少。現在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的是新的事物和国外的新鲜文化等,缺乏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地域文化要想传承和发展好一定是需要年轻人的充分参与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学生们愿意购买且会经常使用到的,一些好的文创产品甚至成为学生们互相赠送的礼物,比起强硬直接的灌输地域文化,将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精美礼品中展示出地域文化风采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是更为有效地方式。在校园文创产品中注入地域文化的文化性可以让学生们在购买使用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2 利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功能推广地域文化

校园文化产品除了具备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它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备纪念意义的,因此会有很多学生和教师把校园文创产品当做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校园文创产品里本身也会包含纪念品和礼品等。这些因素就使得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作为很好的文化传播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去可以让地域文化借助校园文创这个载体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

3 地域文化的融入对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作用

3.1 增强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目前国内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存在的类型单一、创新创意不足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设计者仅仅简单的考虑了高校本身的文化。第一,我们承认不同学校的文化是不同的,但很多综合类大学在校园文化上的区别并不明显;第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物品范畴,因此需要将抽象的文化转换成物质载体和元素符号载体来运用。一般而言高校的建筑、校园的景观、校训校徽等是设计文创产品中主要运用的元素,考虑到建筑的雷同、校园景观本身缺乏文化内涵以及重复性的运用校训校徽做简单设计会产生创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发现仅仅从校园本身寻找设计要素是容易产生问题的。学校是依托城市发展建设的,学校在多年的发展中必定会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时候考虑地域的特殊文化包括独特的材料、独特的符号、独特的物品和独特的技艺等会使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更具创新性创意性,设计者也更加容易发挥创造力设计出更多更好地产品。

3.2 扩大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人群和影响范围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旅游的热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受众群体逐渐从师生扩大到了全社会的范畴。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将会更加贴近旅游文化纪念品的范畴,因此会更加的受欢迎。具备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将不再仅仅是师生们赠送亲属朋友的良品,更会成为该地区人们节日庆典互赠亲友时争相选择购买的礼品,同时也会成为到该地区旅游的人们选择购买的纪念品,从而扩大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影响范围。在一些重大的校园活动中如:校庆、国际高校互访等活动中,我们需要一些具备一定品质和档次的纪念品或者礼品来赠送校友、师长和国际友人及伙伴高校。一般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或者礼品是根本无法满足品质和档次要求的,然而具备地域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要求,这类产品可由珍贵的当地材料打造,或用复杂的传统手艺制作,形制可以十分精美,高端上档次。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去拓展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服务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其具备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4 地域文化传承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4.1 校园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元素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结合。在这之前需要对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元素主要體现在校训、校歌以及该校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某些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知名的校友等抽象概念领域和学校教学楼、校园内风景、校园雕塑以及一些特色场景等具象要素。地域文化的元素提取包括对历史传说、宗教特色、民俗文化等抽象领域以及地域特产、标志性建筑、装饰符号等具象领域的归纳与总结。在准备好两类元素符号后,需要一定的设计逻辑将元素进行组合或重构形成新的元素符号形式。地域文化远比校园文化发展的更为悠久和丰富,因此可以提供给设计师足够多可运用的元素,这种方法比单纯的运用校园文化进行设计更能突出文化性的特点和形成更好地创意。

4.2 地域性材料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是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地域性的,比如当我们看到桦树皮一类的纪念品就会知道这是北方文化元素的一个代表;看到竹子做的笔筒就会联想到南方的竹林等等。材料展现了一种色彩、肌理和触感,引导人们联想到它的环境及背后的意义。在进行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时,要注意元素与材料的匹配关系,好的设计表达一定是要有适当的材料来依托的。打个比方同样是做一个笔记本,如果可以运用当地生产的纸张做出来的本将会比生产线下的本更有文化性意义;同样是做明信片,采用当地盛产的薄木板进行灼刻将会使它比卡纸彩印更具文化韵味和收藏价值。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适当性,不同的材料适合不同的产品形式,日常用品类就不适合过于易碎的材料,纪念品则就可以考虑较为珍贵的材料,最终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成本与售价等多方面的因素。

4.3 地域民族技艺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借鉴意义

地域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对民族技艺的传承,依托于民族技艺设计出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备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这种结合可以为传承民族技艺提供动力和发展条件,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民族技艺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在目的上两者是不谋而合的。举个例子来说剪纸活动是一种民族技艺,剪出来的内容却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做皮影和舞皮影唱皮影是一种技艺,但是皮影和皮影戏的内容却是一种文化;做陶罐烧陶罐是一种技艺,然而陶罐的形态、色彩、纹饰等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因此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完全可以借助地域民族技艺来打造和设计的。借助古老的民族技艺,表达当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一老一新碰撞出丰富的设计创意。这种校园文化产品既体现了校园的文化,又展现了地域民族技艺;既传播了校园文化又传承了民族技艺。这样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具有文化性和创新性的。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规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现代校园更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仅要把校园环境打造成与师生和谐共处的生态胜境,还要具有高雅的文化氛围和现代职教气氛。本文以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为例,来探讨高职新校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是如何彰显现代职教理念的。

1 设计项目概况

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刘高职)率属于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是一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以常州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先生的名字命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老校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教的需求,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特色新颖、品质一流的新校园正在设计之中。新校区位于常州市戚墅堰区潞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新校区基地地形狭长,如何使新校区较好的体现“现代职教、生态校园、人文情怀”的建设理念,校园景观设计显得格外重要。

2 设计目标——营造六境

通过对基地环境中的景观元素及刘高职本身的历史文脉的提炼和升华,营造出“六境”即“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活泼紧张的学习环境,高科技的现代实训环境,温馨宜人的生活环境,赏心悦目的生态环境”。

3 设计原则——整体规划、打造“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的现代化、生态化校园

(1)总体规划,构建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校园景观,(2)符合人性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3)文化为魂、营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4)现代为骨、彰显现代职教新风,(5)自然为衣、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能。

4 设计结构

为了实现营造“六境”的景观设计目标,总体规划力求空间结构层次明朗,区域平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有序,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精神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规划采用“一轴四区,一带两水,三脉四时”的空间结构。

(1)一轴四区:一轴指的是从主入口通向中央广场的景观大道至图书馆四周的景观所共同形成的纵向景观主轴。此条景观主轴连接三品石小景、激越的乐章主题雕塑、音乐喷泉、杏林春秋、学子林、师魂、中韩友谊纪念石、壁如园等景观。四区:指的是根据功能不同把校园基本分成体育运动区、生活区、基础教学区和工厂教学区。

(2)一带两水:指的是沿东升河道形成的一条滨河风光带,沿河形成的景观带以河对岸的村庄为背景,二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一条河道与主轴景区的人工水面构成整个校园的两处水景,水是景观的灵魂,一带两水是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3)三脉:指的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技能之脉”、“德育之脉”以及“文化之脉”。景观设计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使技能教育与德育教化并驾齐驱,要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将此三脉融入其中。

(4)四时: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四时之景。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也无穷也”,遵循这一原则,把整个校园打造成四季风景园林。

5 景观设计内容

为体现景观所要营造的“六境”,在整个基地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营造了文化之景、德育之景、技能之景、生活之景、生态之景、四时之景。这六类景观反映了总体景观设计的结构,有主有次,共同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这六类景观相互交融,有机联系,互为景观,意境深远。

(1)文化之景。包括中央广场、纪元坛、音乐喷泉、华章纪念柱、激越的乐章主题雕塑、三品石等景点。如“三品石景(人品、产品、作品)”,设计以独特的坡形绿地和不规则的自然卧石组合,营造“三品石景”作为进入校园的开端序景,以象征学校独特的办校治学理念,寓意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

(2)德育之景。包括杏林、学子林、中韩友谊纪念石、杏林春秋、师魂、文化墙等景观小品。一所学校的升华不仅体现在教学上的成就,更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化,也体现在师德的优化,新校区景观设计考虑到德育的因素,使“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在景观设计中。

(3)技能之景。主要包括实训教学区景观。职业技术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于经济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技能教育是根本。因此景观设计以废旧机械金属构件为原材料,如齿轮、钢轨等,以“接轨”和“联动”为创意的金属组雕构成工厂教学区的特色景观,体现了现代职教的鲜明特色。

(4)生态之景、四时之景、生活之景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新校区景观环境设计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结合江南水乡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使师生的生活应四时之变而享受不同的生态美景。

总之,职业学校景观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以人为本,构建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校园是刘高职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校区会不断涌现,校园景观设计在彰显新校区现代职教理念方面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隐性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中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p情感p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p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应该更具有生态性,德育应该融入于教育的各个层面。

体育课程渗透德育的问题是教育学生在从事体育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客体的关系。在体育课程中要把学生培养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人的合作拼搏精神。通过集体项目的教学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乐趣。教师应抓住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合作拼搏精神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关于隐性德育课程设计方法的一般介绍。武汉大学的佘双好在其专著《现代德育课程论》中介绍了几种较普遍的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方法

(一)公正团体建设法

“公正团体法”,也被称为 “公正团体策略”。“公正团体法”的概念是指团体成员通过参加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合作性的体团,一般由60-100人组成,不过也有少至15-20人规模的)的实践活动,经由团体成员之间的公平参与、营造民主的团体氛围,最终达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并试图在此基础上使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得到提升,是一种促发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方法。

公正团体的组织结构:第一,设置常设机构――公正团体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根据团体内的某些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讨论,并试图解决与团体有关的问题,如团体规范的制定、遵纪的奖励、违纪的惩罚等。第二,在团体大会外设置核心小组会议。由教师代表和少数学生组成,核心小组会议的职责是决定团体大会的议事日程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当重大事件需讨论时,需要先在核心小组上提出,再提交团体大会。特别注意的是核心小组成员没有特权,需要与其他团体成员共同参加团体会议,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定权。第三,设置由教师和专家及少数学生组成的顾问小组。为了把握团体的方向,顾问小组仅就几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第四,设置由2 名教师和1名学生(在轮流的基础上抽签从顾问小组中产生)组成的纪律委员会。纪律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是听取违纪事件和违纪行为,对初犯人员进行教育,并执行对多次违规者的惩罚。

(二)校园文化创设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开始传入我国,校园文化的创建这一方法逐渐成为新时期德育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是狭义的“校园文化”的概念,学校校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区别于社会的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则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概念。现代德育课程指的是一种广义的校园文化概念。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一种方法,作为课程因素的思想道德经验应有设计和开发的成份。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校园的制度文化环境是学校一切工作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前提,是整个校园环境建设发展的保证。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设计发展战略中去考虑,对校园文化要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和检验要讲究实效。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等集中体现出学校设计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而这些规章制度一旦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对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学校可以针对教育内容,本着既体现时代要求,又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其具体实施。

(三)环境优化法

环境优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也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生作用影响的教育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环境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尽管环境创造了人,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实践活动去改变环境,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系统的开发环境因素,将环境因素看作一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生作用影响的教育因素。我国高校教育者自觉地认识到开发环境中的教育因素的重要性,环境优化的方法是当代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环境优化法的使用要坚持拓展性原则,强化对外部环境的空间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和利用,重视对接受主体活动的内部环境外延的拓展与内涵的挖掘;还要运用环境净化机制,加强对德育环境的优化和建设。要建立信息筛选机制,使德育环境的优化和建设有鲜活的新内容和正面导航力。

参考文献:

[1]郭东明.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6

关键词:制度建设;环境改善;开展活动;绿色文明

我园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在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及省、市环境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致力于完善绿色幼儿园管理及环境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杭州市绿色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国家绿色学校”“国家绿色学校创建先进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中国绿色学校发展策略和运行管理研究”项目的实验基地,受邀参加了全国首届幼儿园环境教育研讨会活动展示等绿色宣传活动。同时,由我园编辑出版的《我们与绿色同行》一书,将我园在创绿道路上的丰硕成果展示给全社会。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绿色工作规范有序发展

我园自创绿以来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任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为组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度建设,如,把“创建绿色学校”写入园区年度工作计划之中;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并布置各成员任务;组织职工参加环保培训;制订教职工、家长、幼儿三方面行为规范;完善幼儿园的绿色管理制度建设,细化要求,推动幼儿园基础绿色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等等。

二、以环境改善为基础,创建绿色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如果说制度建设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那么,物质环境的创设是开展绿色校园文化的基础。这些年,我园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出色地完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创设任务。

1.优化园区硬件设施,感受“绿色”变化

我园围绕“绿色学校”的创建标准,加大了对园区环境硬件设施的优化:如,在原有幼儿沙水池、种植园的基础上,遍种梨树、柳树、桂花、石榴等十多种花木果树,设花坛,种花卉、蔬菜瓜果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环境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变化,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还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2.推动班级环境布置,提升“绿色”意识

我园注重教师的环保意识渗透,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如,在班级环境创设时,提倡以绿色环保和废旧材料进行主题墙、幼儿教玩具的制作:用各种食品的包装盒做装饰品,用泡沫箱种植花草,用吃剩下的大贝壳做花盆,用草席做成书架等等。

三、以活动开展为重点,促进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作为“绿色学校”,不仅要有绿化、美化、净化的自然环境,凸显个性的文化环境氛围,还要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在语言行为上体现文明,在情感上体现积极向上,显示“绿色学校”的基本内涵。为此,我园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促进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1.从单个环境教育活动到主题网络式教学活动到家园合作式教育的渗透,延伸出一种全方位的绿色文明教育

在构建具有“绿色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时,我园提出“与绿色同行”的教育理念。多年的实践让幼儿园的整体发展方向从着力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单个环境教育活动,发展到了围绕环保教育形成的网络式教学主题活动,同时结合家园共同渗透合作式的教育,将绿色与文明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以“绿色文明”为内核的精神文化。

起初,为了提高孩子的绿色环保意识,我园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环境教育,把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爱护美好大自然的情感作为新课程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了课程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但渐渐地,单个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内涵的延伸,为进一步培养教师对业务的钻研与创新精神,我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采取全园联动的方式,每学期每个年级组开展一个环境主题的教学,从主题设想、主题目标、网络结构设计到区域活动、教学活动、亲子活动以及家长工作等方面进行思考,自主设计一个有关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以围绕“我的动物朋友”为大主题开展的活动为例,使孩子们在与动物频繁、亲密地接触中,在内心建立起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真切体会到环境与人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开设相应的自然角及区域活动,不断挖掘周围资源,举行形式各异的集体教育活动,宣传环保教学成果,延伸绿色文明教育。

2.从环境纪念日专题活动到幼儿园特定活动的呈现到社会大型活动参与,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为了更加丰富绿色教育活动的形式,我园从依托多样的环境纪念日开展专题活动开始,逐步形成了属于本园风格的特色大型活动,并通过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近几年来,我园陆续开展了与世界环境纪念日相关的活动,

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意在通过各种环境纪念日的宣传、纪念活动,让全园家长和孩子都了解这些特殊日子及意义,拓展环境教育空间。

在环境纪念日的深入开展过程中,教师也拓宽了教育思路,在“绿色学校”领导小组的带领下,逐步走出了一条更为多元化的绿色校园文化宣传之路,即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固定大型活动,推动绿色校园文化的发展。几年的积累,我园已形成以下几种特定的特色活动:

(1)“绿色淘宝行动”

在全园范围开展物物交换活动,如:幼儿将家中闲置的玩具、图书等物品互换为对方需要的,或标价义卖,设置捐助箱,由家委会将义卖后的款项捐赠给慈善机构。此项行动旨在号召家庭进行资源再利用,培养幼儿的爱心,并初步参与社会文明的公益活动。

(2)“绿色春游活动”

组织幼儿到公园进行宣传活动,表演环保儿歌,开展环保游戏等,让幼儿实践保护环境的行为,如: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等,让绿色行为与社会文明接轨。

(3)“环境主题艺术节”

幼儿园分年级段组织孩子围绕环保主题开展音乐、语言、绘画、工艺小制作等表演创作活动,创设宽松、快乐、和谐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艺得以展现。

此外,幼儿园多次受邀参加了浙江省、杭州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如,大型亲自制作的环保作品《大自然》获杭州市一等奖、大型环境课题表演秀“清澈的河水跳动的精灵”受到了省市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以实际行动传递了我园的绿色文化。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7

关键词: 高新校区 , 景观环境设计理念,空间形态

Abstract: a good campus environment is a university history printed an remember show, is als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show, it is the university spirit and proclaim way bear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ampus emphasizes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emorial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building is different,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to the person's attention reflected in every corner of the campus.

Keywords: high school distric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space form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现代高校新区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理念具体的体现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条重要的设计理念,近年来已成为环境设计的普遍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设计及其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应该适应特定主体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回到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问题上,就必须在规划设计思想中树立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标准去疏解宇宙万物,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就需要深入了解主体人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

2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大学园林是有机的整体,在景观设计中,应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景观的整体性,不能把各个校园空间割裂成片段。广义的校园景观包括多层次内容,从校园的总体布局到建筑实体以及外部的园林环境,现代的校园景观强调的是园林的独立性,建筑实体是限定与围合外部园林环境的重要界面之一,而外部园林环境则是建筑实体的背景与衬托,两者应相互统一,园林环境应形成完整的系统。

3面向交往、重视交流

校园之所以成为校园,不仅在于它有各种教育建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学习的场所、研究的氛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己开始从封闭逐渐往开放型、智能型过渡,校园环境己成为重要的媒介体,为师生们提供交流文化、沟通信息、融汇知识的场所;校园中的交往,从大学生的小范围交往,到与学校内不同教师、社会上不同家庭、不同集团、不同民族、不同国界的人的交往,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交往的性质越来越多。因此,对校园的景观环境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不同需求,用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位而又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4重视环境精神的融入

在环境设计中体现校园精神,让萃萃学子在具体的浓郁学术气氛中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高校新区环境的设计中,一般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将精神内涵渗透于环境之中。

4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创造风格浓郁的、体现校园个性的景观环境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如清华园、末名湖早己成为清华与北大校园的代名词,影响一代代学子,深深印入师生与到访者的心中。

4 .2历史环境的传承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并将这些历史刻写于校园环境之中。通过阅读、感悟这些反映校园历史的建筑、雕刻、碑刻、林地能帮助学子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对于高校新区而言,建设的时间虽短,但其对应的老校区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重要的历史环境的传承和借鉴,需要考虑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纪念雕像、纪念园、展示廊等,并将它们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使学子在缅怀往昔中得到激励。

4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加入能反映学校宗旨、学生精神生活、学科特点的环境要素也很重要。小品、雕塑在这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前象征生命结构的DNA雕塑,天津大学新建科学图书馆前象征着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子母球体雕塑,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技馆前的大帆雕塑,通过抽象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环境的精神风貌。

5注重情感空间设计

5 .1情感设计手法

情感设计是通过特定的物质环境载体,满足人们丰富的内心体验的一种设计方法。它协调了人的情感行为与场所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空间环境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5 .2现代教育理念对校园环境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规划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一味注重功能分区,道路骨架,以院系为单位的建筑群,却忽视了主体人的思想动态及其行为模式。新的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环境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思维,现代大学,尤其是高校新区更加强调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加注意情感设计在环境中的应用,注意高校主体人并不等同于其他社会人群,就能营造出满足各种情感的“境界”。

5. 3营造“有生命力的情感场所”

高校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人格特性,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精神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6强调景观生态性和场所文化性

6 .1景观生态性

新建高校区一般都选址在城市的边缘和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一个全新的校园建设必然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环境亦会对校园空间氛围产生强烈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其景观环境应考虑以下功能:一是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市郊区边缘地带等这些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意义的区域,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追求景观环境的生态性;二是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6 .2场所文化性

校园的文化性在现代高校规划中具有突出意义;它的营造既包括物质环境的内容,又包括精神环境的内容,如果说建筑实体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使用空间,侧重物质需求,那么园林环境则侧重精神需求,园林环境对于形成一个完善的,富有人文精神和场所精神的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8

(一)高规格打造环境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功效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却如此,校园环境对学生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成长。而环境文化则属于形象文化或显性文化,是小学校园的物质形态、物质载体。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将德育能容有机渗透、精心研究、讨论、策划,创设出环境优美、彰显温馨德育内容的校园环境文化。基于这种认识,一方面,校园内应精心设计,扩充绿地面积,广栽花草树木,使校园内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呈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在营造这种优美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有计划组织学生拔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打扫公共场所。这不仅能保持良好的校园环境,而且在劳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爱美情趣,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彰显教育的室内环境文化。在教室环境文化建设中,应在教学楼主要干道和走廊里,设置各种艺术、教育、科学、文化、环保、体育等宣传栏,定期进行有关时事的宣传报道。各班教室内正上方悬挂国旗,两侧配置醒目别致的条幅,悬挂中外名人画像和感言,教室后面墙上开辟班级论坛,要有与学校主题文化相呼应的班训、班级口号,班级文化展示台,以及学生作品展等。这样,小学生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耳濡目染,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华,真正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目的。

(二)将德育与建设人性化、科学化的小学校园制度文化相结合

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需要制度的维护,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学校制度文化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获得成功,学校得以发展的保障系统。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依法治教、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校纪校规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纪律、舆论等手段约束和制止小学校园内一切不文明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笔者认为这跟中国一句古语“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校园制度文化的导向性、规范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以鼓励先进、激发进取,鞭策后进,促进进步为出发点,发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定,并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只有这样,这种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监督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制度文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获得自信,通过“爱”与“法”的力量推动小学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和谐、与人和谐的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制度文化。

(三)不断丰富活动文化,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9

设想。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18-02

从广义上讲,数字校园是指学校校园的信息化。它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的教育手段,以合作、分享和传承为目的的教育环境。

1 数字校园的发展过程

数字校园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PC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教学接受并逐渐推广。数字校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 第一代数字校园

第一代数字校园是伴随着将PC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而开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PC终端的引入,学校教学开始引入计算机多媒体的内容。

从技术的角度看,当时PC机的普及已经渐成趋势,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也被人们认可。这催生了学校教学从传统的非数字化的黑板、幻灯机向数字化的PC机、投影仪的转变,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第一代数字校园的发展阶段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核心发展内容包括:(1)建设校园网;(2)建设机房;(3)构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4)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

1.2 第二代数字校园

从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第二代数字校园发展阶段大约为21世纪初的前10年,核心特征是建用一体。第二代数字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效果,从而达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相比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第二代数字校园的规模、速度明显提升,渗透了质量提升的内涵。

1.3 第三代数字校园

随着通讯技术、并行计算和海量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器性能发展越来越快,高性能服务器已经能够支撑多个虚拟服务器的运行,第三代数字校园应运而生。

第三代数字校园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提供各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相应的服务。因此,第三代数字校园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服务租赁的形式。用户通过租赁硬件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教学软件等解决其遇到的各种需求。

2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与原则

韩锡斌等人2005年提出了数字校园的5E架构,即E-Learning、E-Research、E-Management、E-Service以及E-Living,他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体系。

2.1 整合的理念和思路

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合:

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库、公共软件库、精品课程视频库、课程练习题库等,共享的目的就是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全校甚至全社会的人员使用。

聚合:由于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平台需要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共享其资源,通过将资源聚合,可以使多种形式的资源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共享,解决教学资源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交互:由于共享资源庞大,为了便于学生甚至全社会获得优化的整合资源,教学资源库还需要提供交互的功能,从而提供良好的、个性化的资源内容。

2.2 教学资源内容的整合

根据作者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分为网络学习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两大部分。

网络学习资源库的目标是对资源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各种教学资源间的深浅程度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根据教学内容能够智能地形成学习路径,建立适合各种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自定义学习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生或者全社会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到需要的教学资源并能够进行资源的查询、下载和分享等。

网络学习平台的目标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作业和考试管理,同时方便学生的学习,帮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

2.3 教学资源架构的设计

在上述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作者对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中心除了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外,还需要通用模块、数据读写控制中间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等三个基础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库由图书馆、课件库、公共软件库、课程素材库、课程练习题库、优秀课程设计案例库、精品课程视频库等组成,是各种网络学习资源的整合,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包括教材推荐系统、远程考试系统、备课系统、小组讨论系统、网络视频系统、智能作业提交系统及课外答疑系统等,其主要作用是建立科学的学习路径;通用模块和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构建基础的数据存储和交换平台,进行资源格式和标准的统一、完善基础数据的组织形式、进行数字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还应该允许用户定制个性化的资源,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3 结语

教学资源的完善程度是一个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数字校园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数字校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教学资源中心的整合理念和思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架构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奕.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5):122-127.

[3] 征宇,王杨.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架构、规划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2-31.

校园文化纪念品设计篇10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文物资源;旅游开发;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李玉华(1970-),女,湖南怀化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01-0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出游休闲生活方式的形成,文物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当代人、当地人的,也是子孙后代的、乃至全民族全人类的。所以,文物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一并重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重点工作计划》中提出:“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带动城市的产业转型,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促进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的新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目前,很多地方已把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特色产品之一。但欠发达地区因经济、社会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对文物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旅游开发不尽人意。本文以安江农校纪念园为例,意在通过探究欠发达地区文物旅游开发面临困境的形成因素,找出对症下药的良方,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一、安江农校纪念园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安江农校纪念园是安江农校旧址,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在这里从事教学及杂交水稻研究长达37年之久。纪念园见证了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奋斗足迹,是袁隆平重要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稻作文明阶段性历史发展的物证。纪念园保留了1939-1986年间所建的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园内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及保护利用价值,2009年8月20日被国务院增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获批为国家AAA风景区。

安江农校纪念园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文物价值本身来看,纪念园应借助旅游开发来宣传和扩大它的影响力

安江农校纪念园作为人类稻作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杂交水稻从这里诞生并走向世界,其文物价值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中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上的一项重大成果。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不仅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冲破了前人禁锢,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中国水稻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飞跃,该技术也是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纪念园记载了探寻者的足迹、奋斗者的艰辛,留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多次刷新杂交水稻研究的丰碑。从1974年的“南优2号”——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到现在,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共获得科研成果奖30多项,其中8项获部级奖。可以说,一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史的缩影。

纪念园的文物价值不仅仅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景区,它更是一种独特文明酝酿成长的环境,它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园内景区风景迷人,但它的文化内涵更是厚重。但是只有静下心来读它的人,经历过饥荒的老人们,同样为科研付出艰辛努力的人,才会对这片土地怀有感恩之情,才会把这里当做圣殿来朝拜。记住历史,人类才会不断进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无法感受饥饿带给人的威胁,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带给我们福音的人。袁隆平是中国人,也是世界人民心中的英雄,他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杂交水稻纪念园不应该被人忘记,因为这一方水土,孕育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绽放了水稻文明发展史上最瑰丽的一朵奇葩。

安江纪念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应该只是属于我们这代人,也不应该只属于当地人,它是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也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不仅要不遗余力的去加以保护,而且在守望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加以利用。如果不借助旅游形式的传播,安江纪念园的文化与文明就只属于安农人、怀职人,只属于怀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宣传和扩大这种文明影响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从文明传承的角度来看,纪念园要借助旅游产品来诠释其完整的文化内涵

安江纪念园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杂交水稻文明的最生态化的记忆,也是孕育“隆平精神”的母体环境。保护纪念园,不仅要保护其建筑、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保护以“隆平精神”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有特定的社会生态背景;任何一种精神现象,也都是时代和文化在特定时空共同渲染影响的结果。杂交水稻研究,作为一种科技发明或文化现象,它是在特定的小文化环境中——安江农校萌芽、发展、成熟的。袁隆平来安江农校工作起,就将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倾注于农业科学研究,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历程中,一种精神——隆平科学精神,也在这三十多年的拼搏中孕育形成,并成为影响巨大、泽被后世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之一。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是袁隆平及其团队敬岗爱业、勇于奉献的创业史,也是中国杂交水稻人团结协作奏出的魅力乐章。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来都是南北奔忙,他为杂交水稻的研究献出了全部心血。攻关过程中,十年有七年的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为了抢时攻关,连父亲去世、岳母去世都未能在身边送终;三个孩子出生时有两个不在身边。在三系配套的研究中,袁隆平和他的工作团队,先后用了一千多个品种,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实验,选用了世界各地不同稻种与野稗进行了一万多次测交与回交。这种大范围的群众与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课题方向的选择,到课题研究的深入,袁隆平都是本着为民服务的质朴思想,为“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执着心愿,在科研路上历经艰难、矢志不渝地前行着。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畏艰辛、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就这样贯穿于他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也落实在他工作生活的每个细节。

如今我们重回安江农校,在纪念园的试验田里,似乎还能看见袁隆平手持放大镜,头顶烈日,脚踩污泥,在稻田里逐株逐穗检查,寻觅不育株;在那口曾经毁坏过科研秧苗枯井前,依稀看见了他那悲伤的怒容;教学楼、实验楼都曾留下了他挑灯夜战的身影;田间地头有他和他研究团队成员战斗的足迹。

但这种感受只有了解那段历史,熟悉袁隆平的人才会有。纪念园厚重的文明内涵,仅仅靠导游人员的几十分钟的讲解,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只有将这种文化挖掘出来,并将其资源化,设计成产品,才能向游客全方位诠释和传播,才能将纪念园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三)从其所处区位来看,纪念园可借助旅游品牌塑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安江农校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溪边村,是怀化市第10处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怀化市境内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位列全省之首,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怀化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把旅游业当做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有发展旅游的良好政策环境;怀化位于怀化地处桃花源、张家界、凤凰、贵州梵净山、广西桂林等著名旅游区的结合部,是张家界至桂林以至海南黄金旅游走廊的连接点,且境内交通网络良好,具备大力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但怀化旅游发展一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去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劣于周边旅游发达地区外,城市旅游形象不明确是关键。在大多数旅游者心中,他们只把怀化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中转站”,和“与张家界、凤凰古城临近的旅游区”来认知,很少有人把怀化当做直接旅游目的地来定位。怀化旅游要想走出目前的困窘之境,首先要树立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而且一定要从大空间来把握市场,要成功树立一个在国际空间里都能被容易接受的旅游形象。目前怀化能从国际空间大尺度大空间进行宣传的亮点一是国际和平文化城,二是杂交水稻的故乡。笔者曾撰文提出把“东方魔稻的故乡、国际和平文化城”作为怀化在国际上的旅游形象定位。纪念园应该借助杂交水稻文化和“隆平精神”旅游品牌的塑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

二、安江纪念园的旅游开发现状及困境分析

尽管安江纪念园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都非常明显,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当前安江农校纪念园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尤其是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上,对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还不能显示其亮点和作用。安江纪念园发展旅游面临的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文物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

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者的理念是重保护,对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明显不足,仍把文化产品仅仅看成是精神产品,忽视了它的商品性,把文化仅看成是社会公益事业,而忽视它的经营性。文物单位所在政府对区域内文物资源的重视和利用度不高,未充分发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二)资金投入不足,硬件缺失

欠发达地区一般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工业和现代企业的良好支撑,很多地区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物资设备的落后,严重限制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空间。景区所属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低,缺乏发展活力与动力,更谈不上向企业过渡及市场化管理。首先,由于资金的缺乏,文化资源产品转化率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显现。纪念园目前的旅游产品以游览观光型为主,主要是听讲解员的介绍,游客的参与性很弱,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忽略,从而导致游客兴趣索然,走马观花看完之后不愿重游。其次,景区与周边区域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所在区域的小交通可进入性差,饭店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差,旅游的可停留性差,旅游产业发展硬件缺失。

(三)管理职权分散,协同效益差

目前,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职责交叉的问题,如文化管理部门管理娱乐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影视市场、新闻管理部门管理图书报刊市场等。安江纪念园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区之一,产权属于学校,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发展规划由文物局统一规划,与地方旅游行政部门联系不够紧密,景区旅游发展缺乏外推助力。在《怀化旅游》(2012版,怀化市旅游局主编)中的怀化旅游区位图中,就未曾标注有安江农校纪念园。可见,怀化旅游发展规划中,就未曾将“安江纪念园”纳入其中。这是一个世界都不应忘记的地方,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却将其遗忘于视野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缺乏统一的机构进行集中规划和管理,使得文化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厚重的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难以形成特色文化产品。

(四)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匮乏

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民族地区,音乐、舞蹈各个文化领域均有一批出色的专业人才,但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如安江纪念园是学校所有,学校有教育、科研及各个专业领域的出色人才,但缺乏既懂经济、文化又会经营的企业家类型的专业人才。这就使景区文化资源难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更难以创意出高质量、品质化的文化精品。

三、欠发达地区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旅游业既是生态友好型产业,又是文化依托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弘扬。针对欠发达地区文物旅游开发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探索:

(一)加强政府引导,重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政府部门要从转变职能入手,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全面的普查、评价,充分发挥区域内文物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国际宣传尺度的文化旅游品牌,才是欠发达地区从区域经济走向扩展型发展模式的最佳途径。

(二)加强产品开发,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应

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进度,就必须开发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只有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要素都具备且发展充分了,才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应。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要充分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通过项目建设来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二是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三是采用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如果可能,还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以此来解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加强宣传促销, 扩大旅游品牌影响

只有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 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品牌,并加以包装, 大力宣传,欠发达才可能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如, 怀化应借“国际和平文化城”和“东方魔稻的故乡”的品牌效应,主打历史文化旅游与民族民俗旅游两张牌。同时,还要借助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将旅游宣传与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相结合,充分展示怀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奇特的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来扩大怀化旅游的知名度。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在重点客源市场分期分批设立怀化旅游办事机构,持续开展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

(五)制定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

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愿望强烈,加上资金缺乏,很容易急近功利地去发展和引进项目,有些项目见效快,投资商回收资金迅速,但掠夺式的旅游开发,必然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挖掘,烙上明显的商业痕迹,最终失去原有的资源价值和旅游吸引力。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做到旅游资源开发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实现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丁顺.旅游产业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耦合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2] 潘国刚.文物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文物保护规划[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3] 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龚新.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06):110-113.

[5] 朱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环境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