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8:13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1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健美操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教学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采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创新所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 创造思维法 初中健美操教学 运用研究

教育要拥抱21世纪,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强化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科学的行为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健美操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体育项目,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顺应时展要求,钱清镇中学开设了健美操社团,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健美操教学中仍采用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在平日的社团训练课中大胆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造思维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健美操独特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一些动作、表演套路等,在编操的过程中可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一)从队形创编开始,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概念

钱清镇中学健美操社团的教师在健美操训练课的教学中多采用俱乐部教学方式,即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缺少学生参与、思考、修正、建议、实践、发挥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了“演员和道具”,影响了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训练中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思想,采用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中来。

教师在完成大众一级的教学任务后,可选择了第三、四组合让学生编排至少三个队形,当然为了讲求循序渐进的合理性,教师并不是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前为学生提供了几种队形变化的方案,供学生选择、评定,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方式在教师提供的方案上进行创造与修改,然后完成了适合自己队形的编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逐步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二)创编分解动作,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学生形成了创造思维的概念后,教师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大胆尝试。如,教师可先教学生健美操基本动作中的四种步伐动作,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健美操动作创编出手部的动作,最后将脚步动作和手部动作变成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给学生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而且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创新的平台,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编整套动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拥有主动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创编基础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健美操教学录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各组学生在8~10分钟内合作完成四个八拍的组合动作,最好能加以队形的编排。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小组互相帮助,在完成创编以后让小组全体成员进行各自组合动作的表演,表演结束后各小组学生集体参与评价,找出动作不足的地方,挑出好的动作组合进行重新编排,最后形成大家公认较好的组合动作,以此让学生最终完成套路的创编并将改进后的创编套路带到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表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而且让她们创新的东西得以向大家展示,让学生对创造拥有了更大的热情,拥有了主动创造思考的能力。

二、运用创造思维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按6~8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但要求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安排创编学习时,要把握均衡度,每一段时间教师要针对小组情况进行调整,使小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性,在教学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成功扮演小组中的每个角色。

(二)教师讲解要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化、庸俗化,要有思考性,有吸引力,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欲望的各类问题,让学生的讨论研究有针对性、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例如:队形的创编、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四)练习要有实践性、激励性。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创造思维成功与否与此环节紧密相连,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适当增加教材的深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适当的传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是有帮助的。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进行再创造。然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前,教师要加强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和要求,以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74-179.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3

事实上,一些擅长“讲”、传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尤其难以转变教学观念。他们的课堂还是以“讲”为主,心中只有知识、教学设计和分数,教学过程还是沿袭“预习、讲解、作业、评讲”的传统模式展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依赖教师,课后在题海中徜徉。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新型课堂迫在眉睫。

十年来,四川省华阳中学课改经历了从“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学业与心理同步发展的“人本关爱”课堂,到“五大系统”优化的生本动力型高效课堂的实践。2009年年初,陈安福教授根据其理论研究和我校教改实践经验,提出和推动学校实施“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我校形成了“人本关爱、教学育心、系统优化、三维七段”教学特色。2009年年底,我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人本教育的“育心”文化研究》,并在子课题《教学育心文化研究》中展开深刻变革传统课堂、构建新型课堂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堂转向:走向三维课堂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校在实践研究中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必须构建有生命力的“三维课堂”,将“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师“三维的教”和学生“三维的学”,教师通过“三维教学”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三维学习”,实现知识性学习、方法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指导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容易的,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有一定困难,而指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则困难更大,因为过程与方法部分是隐性学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则更多是一种隐性学习。我们在探索中逐渐明确,只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体验、经历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就可以转化为显性学习。

相对于教材、教学过程的内容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实多数是隐性的,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情感和态度表现却是显性的。如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关爱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等都是显性的,而学生的感受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特别是互动探究时师生情感的表现也都是现实而具体的。作为高中学生,必须明确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会方法、学会思维,从学会到会学。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心态及心理调控能力,正是许多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障碍,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明确高中学习必定是“三维”的学习。

在竭诚走向“三维”课堂的过程中,我校“教学育心,三维七段”教学理念已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同。作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突破路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并在各级各类教学展示、竞赛、教研、培训中得到各界充分肯定。

二、教学转型:实施“单元教学”

高中新课程教材都是按“单元”体系编排,如语文、政治是以“单元”编排的,历史则以“专题’’单元编排,英语、体育分别按“话题”单元和“模块”单元编排,数学、物理、化学则以“章节”为单元。问题是许多教师对这样的教材编排并未很好理解和适应,处理教材时由于教材,内容增多;一般情况下教学又是分课时设计的,教师们便按课时将知识划分为单一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出现了教学内容多、时间紧的矛盾,导致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加重。这说明老师们在将“三维”目标转化为教学行为时,没有理解新教材“单元”编写的意图。按照班级授课制,课堂都以40分钟或45分钟为教学时间单位,教研机构也大多追求“一节课的改革”,许多教师也对一节课简单地进行时间划分。可在一节课中怎能实现单元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转型——实施“单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在于“点”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分课时教学虽然突出了“点”上的知识,却削弱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意图。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结构体系,生成、发展认知结构和综合素质,我们在课改实践中实施了“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即将“三维”渗透到“七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单元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而“单元”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灵活划分的教学单元。例如,在进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数学教学时,按分课时设计教学一般要用11至12节课,远远超出教材设置的8个学时,学完后学生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而我们采用单元教学则只用8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可见,以“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解决前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开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科学段特点、学生情况等,对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划分,再按单元集体编写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时教师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性化调整。

实践证明,实施“单元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生成发展认知结构,便于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施过程和新型教学方式,便于克服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不足及课改实施中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

三、过程重构:“七段”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思想和观念变革必须落实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理念转变是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要实现教和学的变革,真正实现从讲授为主到指导学习为主的转变,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辅导者。

一个单元的教学通常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往往要2至3节甚至5至6节课,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构建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把单元教学分为七个阶段,即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

在单元教学中,“七段”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不是对教学过程简单机械地划分。为帮助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有机、灵活、有效地实施“七段”教学,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段的实施要点。

1.学习引导。通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展示与解读,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方法学习、学习心理的引导。目标引导,明确要求;方法引导,指点路径;心理引导,激发动机。

实施要点是:其一,学习导入,包括情景导人、复习导人、诊断反思导人、认知冲突导入、质疑导入、实验导入等方法。其二,目标展示与解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单元教学目标并转化为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学习时间安排。其三,方法引导,强调本单元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包括一般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等。其四,激发动机,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先学自研。先学和自研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自研的前提是先学,先学解决对教材理解的问题,自研的重点是质疑。先学自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预习,学生要通过先学自研,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其实施要点是:一是阅读自学。先学自研要求学生先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初读了解大致内容、细读抓住重点、精读加深理解,达成理解内容、领悟方法、体验情感、逐渐实现高效阅读的目的。鉴于在理科教学中阅读是薄弱环节,我们特别加强了理科教学中阅读自学的指导。二是研究质疑。有深层次与浅层次的质疑问题,包括知识内容的疑、方法上的疑、批判性的疑等。思起于疑,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生要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质疑。

3.互动探究。我们认为,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应该包括认知的互动、思维的互动和情感的互动。互动要体现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互动,互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维碰撞和心理互动的过程。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消极的简单互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互动。

展示互动。学会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互动探究首先是学生展示学习的收获与体会、相互启发,通过学生展示帮助其他同学弄清不懂的问题。互动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敏捷思维,学会参与、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互动。

探究互动。教师要参与、引导学生的探究互动,并根据学生在先学自研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互动。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互动的过程中,要防止“走题”,避免出现低效、无效、负效的探究。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敏捷思维、发现问题、碰撞思维、学会辩论,在互动探究中学会互动探究。

4.点拨讲解。点拨讲解重点是“点拨式”的解,而不是讲述;讲解重点是解惑,核心是实现思维上的同频共振、情感的共鸣触动。点拨讲解要做到解惑、启智、动情,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以学定讲、以疑定解,并确定好点拨的起点、宽度与深度。点拨讲解中学生要学会边思边记,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生成认知结构。

点拨讲解要注意:一是问题点拨。教师点拨讲解主要不是教学预设的问题,而应是学生生成问题与预设问题结合点上的点拨,这是教师课堂智慧的体现。二是思维点拨。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要边点拨边观察学生思维中的问题,并体现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流畅性、多维性。点拨讲解时教师要“点”到要害,讲到关键,真正解除学生之惑,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能跟随教师的思维,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三是心理点拨。教师在点拨时要关注学生的心态、情绪、困惑、意志努力状态,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四是语言提炼。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科性,做到通俗易懂、语言精练、幽默生动、抑扬顿挫、深入浅出、显现个性,尽可能克服口头禅、方言、训斥、平铺直述等。教师对关键语词要放慢速度、强调重音、适当重复,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内化掌握。

5.训练内化。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过程,通过训练实现内化才是目的。要克服目前书面作业多、简单多练、忽视其他训练形式的弊病。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在实施中根据每个单元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有书面训练与口头训练、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个人自主训练与小组合作训练、系统训练与专项训练、习题训练与实验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定时训练等。师生不能简单地将训练当成是完成作业或检测、考试。

训练内化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知识与技能训练,包括重点知识或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以及知识归纳技能、学习规律总结、解题技能的训练内化。二是过程与方法训练,如记忆和思维训练,审题解题策略、方法训练,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策略训练。三是心理训练,如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情绪的调控、挫折耐受力、学习归因等方面的训练。

6.诊断反思。诊断反思包括三个维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反思;对学习过程、策略与方法的反思;对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状态的反思。诊断反思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能把反思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诊断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通过过程来进行过程性学习,它既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学会诊断反思的过程。

诊断反思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一种不好的倾向是教师在进行问题归因时往往主要归咎于学生,这显然是片面的。教师对学生的诊断,应考虑学生的智能差异、认识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技能熟练程度的差异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学习策略的差异等。二是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不少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诊断反思,或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或找不出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自我反思,并自觉地对自己的理念、态度、师德等进行全面反思。三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目的是增强反思学习的心向、养成自我诊断的习惯。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诊断反思,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知识的模糊点、错误点、丢分点、难点、关键点、考试技能)的诊断反思。其二,对方法与过程的诊断反思,包括解题方法与策略、思维的过程的诊断反思。其三,对心理方面如学习的动机、态度、习惯、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诊断反思。

7.辅导提升。辅导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生生互助辅导和学生的自我辅导,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辅导,又要进行方法和心理的辅导。辅导的方式有课内外辅导、渗透性辅导、专门性辅导、点拨性辅导、诊断性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

辅导提升应把握如下要点:一是知识辅导,目的是弥补知识缺陷、纠正知识错误、整理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等。二是方法辅导,主要包括记忆方法、阅读方法、复习方法、交流方法、探究方法、反思方法、考试方法、诊断方法、实验方法指导以及审题、解题方法的指导。三是心理辅导,如成就动机辅导、归因辅导、学科畏难情绪相关辅导、应试焦虑相关辅导等。

总之,在“三维七段”单元教学中,“单元教学”和“三维目标”都是通过“七段”来实施的,教师在“七段”教学中实现育知、育智、育情的有机统一,学生也在七段学习中实现学知、学智、学情的有机统一。

四、价值启示:不仅是教学路径的突破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的突破:既是教学过程的重构,又是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将传统的“一维”知识的教学乃至“二维”的教学,重构为“三维”的教与“三维”的学。它将一节课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单元进行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融合在一个单元中,通过七段教学来组织实施。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它通过教学过程的重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三维七段”单元教学中,新课程“三维目标”生动地转化为教师“三维”的教学和学生“三维”的学习。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图形创意 课程设计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初建阶段,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许多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沿用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重视基础能力时,却忽略了实践环节。基础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将基础课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后续设计课程中。随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逐渐发展,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日益明确,课程的设计也更需要具有高职特色。

图形,是所有能够利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转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及处理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图形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为了向别人阐释某个观念或传达某种内容的视觉形象。创意,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图形创意是指以图形为造型元素的说明性图画形象,经一定的形式构成和规律性变化,赋予图形本身更深刻的寓意和更宽广的视觉心理层面的创造。图形创意是图形设计的核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图形创意》课程是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里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是职业能力课程中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通常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和图形训练有效的解决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创意问题,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这门课不仅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思维过程,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课程训练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图形创意的方法来传达特定的信息。

本文主要总结以下三点教学方法。

1 抓实基础,循序渐进

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运用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重视学生的思维深度,由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训练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职业能力,根据学情,以实训为切入点将课程设计为图形创意概述、图形创意思维方法、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图形创意程序、图形创意应用五大模块。

课程初始阶段,通过讲授图形的定义、发展、语言特征以及图形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图形。再通过案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何为创意,何为图形创意。在“图形创意思维方法”阶段,讲理论知识与头脑风暴训练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点,开发思维。“图形创意设计方法”和“图形创意程序”则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由基础训练,逐渐转变为项目训练,模拟平面案例,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运用到设计项目中。最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图形创意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详读案例,对本课程知识点再做巩固。

2 案例新颖,灵活授课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采用创新教学手法,以实践项目推动教学。授课过程中,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优秀习作图例外,还把运用了图形创意手法制作的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展示、讲解、赏析,让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在课程介绍时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图形创意案例吸引学生,以独具匠心的画面、新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觉得这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摆脱传统单一讲授方式的束缚,将理论讲授,作业练习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中开拓视野,寓教于乐,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灵活的大脑”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3 落实课程,多样考核

课程考核采取的是平时作业、考勤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不仅是纸质的练习,还包括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表现。考试则是将实际案例与课程有效结合,综合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表现技法。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毕丹,杨智,艾青.图形创意[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杨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第09期:156-156.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5

1.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提升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这两者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创造性思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大学体育是一门对实践与操作要求都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其往往需要学生们应具备动手动脑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理念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和相关动作要领,在学习和实际操作上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研究的习性,最终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任务。

1.2、锻炼学生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要的就是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上可以创新与多变,在不同的思考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此法可有力改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优质丰富的思维体系。在大学体育训练当中,创新性思维在很多项目都可以得到高效利用,比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这些项目中都要求良好的战略战术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好坏都依仗学生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制定战术、执行战术以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不仅是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也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多项思维方式,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体系,以成为优质全面的人才。

1.3、整体提升体育训练效果

合理运用创新性思维,对体育训练的效果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也是整体提升体育水平的有力条件。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极大地激发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创新,使体育训练的效率显著提高,故而训练效果和水平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正好一改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激起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乐趣,并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模式,极大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

2、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应用创造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创新性思维

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都不太重视创新性思维的运用,所以其很少被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许多大学体育教师对创新性思维的认识了解都比较匮乏,以致对创新性思维的应用不合理或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协助教学的作用。正因为教师没有掌握好创新性思维的应用,故而学生也无法领悟和认识到创新性思维的应用,致使体育教学及训练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学生无法领悟到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就不能积极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导致其对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不能起到实质意义的作用。

2.2、创新性思维培养方法过于单一

过于单一的培养方式使得创新性思维的成长应用都比较缓慢且效益不高。目前,创新性思维一般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上,而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上,应用得较少,某些学习即使运用,也是机械化敷衍式运用,缺乏实质性。通常情况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单一地指导,学生简单地听从,这种实际上沿用的还是传统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性思维理念,导致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实质性、真实性的培养。

2.3、教学氛围影响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而言同样如此。而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氛围不太理想,这严重制约影响着创新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的培养和应用。教学氛围的古板老套,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失去积极性和激情,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使得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显得更加乏味,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状态,致使创造性思维完全不能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当中。

3、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3.1、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予以更多重视

把创新性思维作用于大学体育教学这个理念重视起来,目前来看,是最为首要的任务,这要求学校教育相关人员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及相关教育人员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才可以深入探究了解这种教学理念,从而将其有效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当中。并且,由教师自身对创新性思维理解的提高,带动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借此,教师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教学体系,也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思维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事业提供切实帮助。

3.2、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塑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大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有效应用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感,激活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眼下的大学体育教学课堂应该建立一个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平等交流,相互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例如,某市一所大学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开放式互动化教学模式,有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上,教师先将课程中的知识简要传达,接着安排学生们分组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而后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回馈。大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维不断碰撞,遇到专业性难点时再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最后,不仅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及技巧,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思维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3.3、教师要积极正确鼓励学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路,同样也需要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信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完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应用改进过程中,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更有信心将这项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自信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切实际地作用到体育学业当中。例如,在一所大学里面,教师在田径教学训练项目中,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技术动作展开研究,选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案进行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训练阶段和情况,予以最适合的鼓励,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决心和动力,最终有效完成训练任务。

4、结束语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渗透

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这是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进而走向高效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理性深入与别样回归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的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植和绽放学生思维之花的温床和沃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思维训练呢?

一、选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课文深入理解,能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进行思维训练点的选择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文字形式,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加以抽象,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渴求心理,而且学生在思维中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2.由于初中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差别很大,掌握知识的多少不等,因此选择思维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兴趣。

3.要注意选用能激发学生渴求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注意控制思维训练的“度”

所谓思维的“度”就是保持思维的质与量的限度。只有控制好这个限度,才能及时掌握住火候,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互变,不断向思维训练目标的纵深发展。在控制思维训练的“度”时,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度。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考虑问题是否切合实际,能否获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常向学生提一些难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答不上来,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很差。一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提问似蜻蜓点水,简单肤浅,没有思维价值,学生不多动脑筋就能顺利回答,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其实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2.设计教学环节要适度。

阅读训练中,设计教学环节要从总体的教学目标出发,要有整体性。每个环节内容的衔接既要有阶梯性又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两方面的度控制不好,学生思维既不能畅通,也不能变异,更不能产生飞跃。

比如,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时习惯性地把交代作者、写作背景放在新授课的开始,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度。因为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火候”上。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可在讲解完整首诗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感叹?这时再介绍李白坎坷的仕途及写诗时的处境,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

3.学生的思维要超越原有的思维限度。

新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欣赏和感悟,而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上到处有发言、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和谐同步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三、利用教材阅读内容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整体,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结构、中心的分析和概括到写作技巧的认识,写作从审题立意等,都需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挑选生活中的实例,本着精要、好懂、实用的原则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注意:一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应视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考虑培养何种思维,达到什么目的;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不可盲目行事,信口开河;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挖掘内容与思维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启发诱导,讲究方法。二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外显性很强的语文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积极加以尝试,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更加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和法.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3期.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7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2.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是过程,知识的获取是积极思维的自然归宿。"问题--研究--解决"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进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脉络,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地想象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8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能力就是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而要深入到学科,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注意训练解题思路。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思路方面(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必要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把学生解题的内存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重视系统训练。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二是改变重点词语,三是改变条件,四是改变问题,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9

思维训练要以语言训练、读写训练为主

认识事物、发展思维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不能为了“突出思维训练”,置文字训练于不顾,应当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指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比较等思维方法,把词用得更准确、句子说得更具体、一段话写得更有条理。

进行思维训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表达。理解、表达是出发点,是归宿,思维训练只是手段、途径。比如:学生读课文后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读句子、段落之间衔接的关系,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课堂主线,引人入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思维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而思维和语言文字的密切联系,首先表现在概念和词的不同分性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过程,就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扩大、深化、精确的过程。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思维训练同知识传授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语文课更强调逻辑性,以便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具有逻辑性,以发展其逻辑思维。具体地说,语文教学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认知速度和认知水平。按照科学方法组织训练过程,既能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效率,又使思维训练由隐转现,由自发转为自觉。

二、思维训练要与语文教学过程保持统一

小学语文思维训练,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思维训练因素,紧密配合语文知识教学,不加重学生负担,使思维训练过程和语文知识教学过程同步。并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编拟思维训练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尽量减少材料本身的难度,增强训练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思维方面,从而突出思维训练的特色。同时,也反过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这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思维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统一,减轻了因思维训练而带来的更多负担,也进一步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思维训练与语文教学以更为自然的方式结合提供条件。

三、理性思维要与趣味性相统一

少年儿童,喜欢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内容。思维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训练理性思考的过程,如果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就容易呆板、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小学生喜欢有趣味性的活动,当思维训练变得有趣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使活动顺利进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课本剧等都可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例如我们在教学课文《走向生活》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无名的小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事情。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里、班级内、校园中进行模拟采访,学生的兴趣盎然,不仅学到了采访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方法篇10

一、“思维”的定义和类型

(一)什么是“思维”

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识过程”。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巩固思维,传达思维成果的载体。

(二)思维有哪些类型

对于思维方式类型的认识,专家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如陈国安认为,思维方式按其借助的中介不同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其进程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其结果是否为先前所有可以分为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常见的思维形式包括以下几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二、思维能力训练的指导原则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的智力活动。基于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两点指导性原则。

(一)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应侧重不同的思维能力训练

不可否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我们需要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在每一种课型里甚至每一节课中,对所有的思维能力类型都进行训练,在有限的课时中,这种面面俱到的方式,不仅低效,也不可行。因此,针对不同的口语交际课型,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侧重训练不同的思维方式。

1.独白体口语交际课型

独白体口语交际是指说话者独自进行较长时间的、内容相对完整的言语活动,听众与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语言对话,包括介绍类、演说类等。这类活动一般呈现事先预设性、内容单一性、结构严谨性等特点,因而,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一至两种思维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如在《介绍一项护理技能》这一课中,鉴于此项活动的指向性强,步骤明确,我们选择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样可使学生在介绍清楚流程的同时,内容也更加吸引人。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的语言、表象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具体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活动要求来实现训练目的。如可要求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思维训练的侧重点?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具备的特质进行充分的分析。如对于叙述故事类的训练内容,因为学生容易遵循故事本身明确的时间线索,因而我们可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形象思维上,以提高学生讲述的“绘声绘色”性。若训练的内容是评论类,就应着重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有根据,有中心,有层次地清晰表达。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存在哪些思维能力的欠缺及其程度,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逐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目的。

2.会话体口语交际课型

会话体口语交际是指能根据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运用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使交际活动富有成效地进行的综合性人际交往活动,包括劝说辩论劝说类、多人会话类等。由于这类活动具有互动性、临场性、随机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可侧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求异思维等能力。

如我们在《医卫宣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对病患进行医卫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模式,它的特点为辐射广阔,以“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为表现方式。在展开训练时,教师讲述案例,“某女生小A因长期节食减肥而导致胃出血住院,作为你负责护理的病员,我们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小A进行正确减肥的常识普及?”学生思考讨论片刻,得到的答案多为运用常规思维的结果。如:过度节食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容易造成低血糖或使人的抵抗力下降等等。此时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学生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过度节食除了给身体的器官和机能带来的危害,对于爱美的女性的外表,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学生说,“会使人皮肤黯淡无光”、“会让人看起来无精打采”。教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再继续启发:“节食减肥是不是最佳的方式?有没有更好的减肥方式?”对此,学生的回答更是花样百出。不知不觉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介绍发散思维的特点及表现,给学生布置其他的任务,如:“怎样运用发散思维,向老年冠心病患者普及冬季防范心梗发作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会话体口语交际与独白体口语交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临场性,这对学生是更大的挑战。因而,在进行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片段练习中穿插思维训练过渡到完整的某项口语活动中的思维训练。同时也可以从某种思维训练到叠加几种思维训练,或是从较简单的思维训练到综合度高的思维训练等。

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思维能力类型的多样化,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研究如何选择训练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维训练的效率。

(二)同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反复穿插于各级梯度的口语教学中

某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某种思维能力,可以在口语教学的各个梯度中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训练要求,变化训练方式,以达到强化巩固,形成自然的目的。

如逆向思维,是一种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个常规思路难以解决,而采取反向思维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乌鸦喝水”和“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讲的就是逆向思维的经典运用。在《医卫口语交际》各个梯度的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和方式都是多样化的。

1.普通话基本表达训练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教学内容是比较单一的普通话基础知识(如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练习),我们可以编制一些逆向思维小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正话反说”、“你说东,我往西”等。这些小游戏喜闻乐见,轻松愉快,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基本表达,也对其认识逆向思维进行了“热身”。此外,教师在进行普通话说话训练时,可以出示一些逆向思维的案例,让学生复述其中是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如我们给学生展示了马云的演讲《懒的艺术》,请学生复述马云如何反弹琵琶,阐述了“怎样懒出境界、懒出风格”。这样的过程,是有材料作为载体的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种思维方式的认识。

2.专题口语训练

在学生对逆向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我们在专题口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训练要求并探索其它的方式。如在《应聘面试》的教学中,选择面试中一些常见的热点问题,如:“假如部门领导经常要求你加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示范先做多角度的逆向思考:1.加班固然会占用个人休息时间,但要思考是否由于自己的效率不高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2.加班是对完善工作的另外一种补充;3.通过加班,可以发现和总结以后少加班的方法与关键。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运用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说说如何回答“我们单位的薪资水平不是太高,你会不会选择跳槽”这类问题,由于有章可循,学生在训练中的思维表现得比较活跃。

鉴于在上述的片段练习中积累了基础,在《护患冲突》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此,我们设置了如下情境和任务:“新来的护士小王给一位大妈输液时,多次扎针却找不到正确的血管位置,大妈怒气冲冲,大闹输液室,要到医院管理部门投诉小王。作为小王的同事,你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化解这场冲突?请你和同学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对于这种方式,学生兴致高昂,并且相对于问答式的学习,学生的表现具备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上以探索逆向思维如何穿插在各梯度的口语教学中进行了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依据护理职业岗群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重点及方式方法的调整。综上所述,《医卫口语交际》校本课程训练体系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遵循训练的指导原则,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促进职业院校的语文口语类校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融合,增强护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基金项目:绵阳市职业教育中心2015年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MYZY1514)本文为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