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展馆设计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0:25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1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

大学图书馆具有阅览、科研等功能,在建筑设计方面,引入新理念,标志着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发展。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比较注重创新性、复合性特点,改善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环境,表明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1、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

1.1 标志性

图书馆建筑,在大学建筑群中,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为了优化设计大学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提出标志性新理念,要求大学中的图书馆,要具备标志性的设计特点,彰显图书馆的独特性,明确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 [1]。我国很多大学,是因为图书馆而有名,体现出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标准性理念。

1.2 人性化

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明确,服务对象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提出人性化新理念。大学图书馆的人性化设计中,要规划好周围的环境、气氛等,保障建筑设计的和谐性,而且在建筑人性化设计时,更多考虑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等特征,完善图书馆建筑内部的环境。

1.3 艺术性

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性的新理念,比较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艺术具有可欣赏、引导性的特点,在图书馆建筑设计方面,采取艺术性的设计方法,充分展示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效果,为图书馆增添艺术性的色彩。

1.4 超前性

超前性理念,促使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现代建筑设计水平逐步提高,超前性新理念,引入到大学图书馆设计中,注重图书馆的协调性、优化性,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树立超前性的意识。

2、基于新理念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本文主要在以下 3 个方面,探讨新理念作用下,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表明新理念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布局构造设计

图书馆建筑的布局构造设计,综合运用新理念,目的是设计新颖的造型。图书馆的布局构造,是基础的设计部分,融入新理念、新思想,设计出新颖的布局构造 [2]。例如:某大学内,图书馆的布局构造,运用大跨度的平面和流动性空间设计,强调了图书馆布局构造的动态化及可变性,在整个图书馆内,营造了全新的环境分为,该图书馆建筑的大跨度,降低了承重压力,而空间上的流动性,主要是利用视觉效果,演化出流动性的空间,展示了现代化的创新设计。布局构造是大学图书馆设计的首要内容,学生会在第一时间,看到图书馆的布局构造,新理念的应用,改善了图书馆的布局构造。

2.2 内外环境设计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内外环境,要遵循协调一致的设计原则。在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推行人性化的新理念,主要是从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实现图书馆建筑内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本文以某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新理念在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该案例中的图书馆建筑,受到当地古城文化的影响,其外部环境采用庭院式设计的方法,规划了个性化的建筑形体,加大外部绿化的环境范围,在庭院图书馆建筑,种植了多层次的绿植,而图书馆建筑的内部设计,为了响应外部的古风,全部采用木质的书架、桌椅,图书馆建筑内部的装饰,与该古城相同,将古城的造景,缩小后引入到图书馆内部,盆栽以绿植为主,在图书馆建筑内外环境设计方面,增添了趣味性。

2.3 建筑文化设计

建筑文化是大学图书馆的标志,将新理念应用到图书馆内,提高图书馆的文化底蕴[3]。例如:某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其在建筑文化设计上,寓意“一言九鼎”,体现出了优良的教育意义,该图书馆,正对着校门的入口,远观其造型类似于“鼎”字,该图书馆中庭是立体式空间,也就是“鼎”文化的中空,图书馆环绕在四周,该高校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筑文化,鼎的颜色有多重,该图书馆立体选择深黄色,底部是与深黄色同色系的棕色,深黄色代表着大学生青春的时代,棕色代表着务实,学生在感受图书馆建筑文化新理念的同时,也能告诫自己珍惜青春年少,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该高校的图书馆建筑文化设计,引入到了校徽设计中,以图书馆的俯瞰图为造型,设计了绿色的效率,时刻提醒大学生知识的重要性。

3、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图书馆,注重新理念的应用,不仅推进了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新理念的发展与改进速度 [4]。新理念要应用到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更多方面,如:光线、颜色、装饰、环境等方面,强调新理念的重要性,改善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体现建筑设计新理念,在大学图书馆中的有效性和使用性,一来优化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二来为学生、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场所,明确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满足大学图书馆的建设需求。

结语:

大学图书馆朝向多样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新理念应用中,规范建筑设计的过程,推进新理念的发展,促使现代大学环境中,图书馆建筑能够成为教学的标志,树立大学图书馆形象,完善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环境,发挥大学图书馆新理念设计的标志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东 , 齐俊钢 , 张利梅 . 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研究 [J]. 才智 ,2009,(23):187.

[2] 邹丹丹 , 左惠凯 . 现代高校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初探 [J]. 兰台世界 ,2014,(29):126-127.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2

摘 要:文章以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切实分析图书馆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及现代图书馆的特殊性,使之不仅成为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也更是城市空间区域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27-03

作者简介:曹媛媛(1981-),长安大学图书馆馆员,采访部主任。

历史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建筑却以更加直观化和视觉化的迥异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现代图书馆是众多建筑中的一个分支,它作为21世纪的建筑物,既需在整栋建筑物外观造型上展现出时代风貌,又要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满足便捷使用的功能,更需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要及未来潜在扩展的功能。

1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是否具有实用性强的体现形式,其中包含有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化;是否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是否注重经济实用性。

1.2 美学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美学韵律及环境空间美观化,都要求其建筑风格与时代相适应。在建筑外观、内部空间、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既要具有时代感、科技感、文化性和美学感,更要具有一定的未来前瞻感,还应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专业化特色。

1.3 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贯穿于各种精神领域,而在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以方便使用者为根本出发点,要让使用者在整个图书馆活动当中感到便捷、舒适。

1.4 智能化原则

引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技术及相关的应用设备,实现现代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和办公系统自动化,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集信息情报、科技智能、开发延展的综合性大厦。

1.5 开放性原则

分配布局以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为设计标准;空间布局以大开间、全开架、敞开式为设计出发点;图书管理形式以藏、阅、借一体化的整合模式,扩展使用者的人数、层次和范围。

1.6 消防到位原则

在采光充分、通风顺畅、绿化美观、安静适宜的基础上,消防措施更是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建筑本身就属于国家重点防火保护单位,其建筑防火隔离带、建筑物本体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建筑结构防火安全疏散通道、建筑装饰的防火材料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

2 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要点

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读者的阅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只有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让使用者觉得更加安心、舒适、便捷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社会信息、共享文献资源等功能;人性化服务理念的转变也使现代图书馆在其建筑结构布局、空间环境设计、科学技术引入、管理模式改变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1 数字、网络技术的引入对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理念设计的图书馆结构中的书库面积日趋减少,反而出现了藏借阅一体化形式的大空间阅览室设计模式,因此在空间布局尺寸设计时,可适当按照图书馆馆藏比例、读者人数比例,相对增大图书馆藏借阅合一的空间面积,实行全开架的服务模式和增加计算机网络模式的电子出版物的贮存空间;同时建立密集藏书库,把年代久远、使用率极低但又具有专业性和参考价值的图书集中收藏于此。

现代图书馆设计极为重视网络综合布线功能的设计,这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带给图书馆建筑的最为直接的变化。以信号的强弱程度、信息传输的方式,将图书馆建筑内部与之相关的语言、信息数据、图形图像等传输装置采用一次性安装布线的模式,相互串联起来,最终成为综合性的布线布局。使电力系统的排线方式、计算机网络信号的排线和无线网络的传输装置的布线,按照统一模式,一次排线,并为将来的可秩序行为提供拓展性和适应性。考虑到现今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性,在综合排线当中,其端口接入设备应覆盖到图书馆建筑中的主要室内应用空间,如:读者检索区、电子阅览室、藏书区、内部办公区、多功能厅等一些未来可开辟的新区域。现今还应考虑到图书馆所处区域的网络属性、网络装置设备及网络运速等问题,应对网络调查研究后,根据相关所得结论实施跟踪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应用。还应统一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照明设施、电力动力设备、通讯自动化设施等,须将电力系统按照强弱电各自独立分到排线,从而避免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综合排线的设计模式,可进一步地将数字、网络技术与建筑本体的自身美学相互渗透。

现代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化的综合性大厦。与它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数字化程度是它与传统图书馆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因此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消防系统、噪音可控范围也应予以注重。这时,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信号传导技术等可对图书馆建筑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控制。

2.2 “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指标

具有人性化的现代图书馆建筑,应以使用者的生理反应、行为习惯、心理衡量、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为设计出发点,对其建筑空间环境、人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使建筑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可再造性。现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职能发生着转变,这也促使其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但也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思考。

2.2.1 在设计中引入对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大空间结构探索。现代科学技术、新型设备、网络服务模式的应用等技术的引进,使图书馆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查阅咨借藏一体化”模式。当然,这也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筑空间结构的使用空间变得更为扩展和秩序化,才能使信息资源检索、相关图书阅览、数字文献典藏等功能集于一室,在设计中做到“机在人旁,人在书中”,让使用者觉得更加便捷;其次,能够随时做到检查及调查图书馆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使用规律的变化,使用者的范围广度以及安装设备的及时更新,这些也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中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以保证大空间具有可调节性的弹性使用的建筑设计原则。

2.2.2 现代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布局也应注重“人性化”。在设计中,以室内顶部设计、门窗安装方式、地板材质选择、书架数量配置、桌椅设施摆设、电子设备的配置安装、整体装潢类型、绿植配备比例等为设计出发点,让使用者感到既美观又大方,既舒心又方便,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通过通风系统、照明系统、色彩搭配、温度湿度调节等方面,使图书馆整体环境贴合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一个优良的使用空间。

2.2.3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多功能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过去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模式、信息资源查询方式已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而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也在设计当中加入了新的多功能性和新的大空间可不断拓展性元素。现代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使用者需要范围的不同,布置出特定的图书阅览室区、无线网络资源设备检索区、大众多人或少部分人的演讲区、各种栏目的展览区、文件数字影像的电子观赏区、相关教育培训拓展区等。当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用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图书馆也将成为一种集休闲文化娱乐、信息交流分享的重要场所,与此相适应的一些诸如小型音乐欣赏厅、小型互助书店、休闲棋艺室等与之相关的活动场所及相关服务环境也将在现代图书馆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2.4 在建筑设计中都应注重“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里面包含了与之相关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规范,其中强调了“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而现代图书馆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在相关的必备设计中,贴合使用者需求为目的而增设的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将更能体现出其人性化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念。残疾人使用图书阅览区、残疾人通道、残疾人阅览桌、残疾人卫生间、残疾人视听区、残疾人服务区、残疾人行动设备等设施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筑中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2.3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内部、外部空间环境的协调

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建设以空间交通环境、科技技术环境、设备通讯环境、采光通风环境、感官视觉环境、自然绿植环境、材料颜色搭配环境等相互交融,相互协调为基础,在内部空间环境中融入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因素,也能起到一定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相交融的布局特色。通过使用绿色环保材料,适当加入先进科学技术,本着节约能源、注重环保、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做到整个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相关环境的有机结合。

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环境应与其建筑物实体及内部空间环境相协调。作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延伸,其周边空间环境也应得到相应的设计与开发。图书馆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属于人流量比较大的社会服务机构,并且其服务对象范围广,所以当其周边空间环境被利用和开发时,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周边人文环境的变化。如开辟建设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传播广场,栽种配置绿色草坪花卉树木,建造具有特色的各种相关小品景观,使之呈现出一种花园式的景观区域,将会极大地带动图书馆整体的文化氛围提升。

3 结语

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自身追求韵律美时,也带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别样的艺术之美,更发挥了不同的品牌效应。现代图书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也是城市空间区域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于树胜,赵雷.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综述[J].河北科技图苑,2004(2).

[2] 李霞.论数字图书馆技术下图书馆功能与建筑的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4(1).

[3] 杨德平,吴恒梅.网络时代新图书馆建筑设计刍议[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2).

[4] 周未隼.舒适・经济・科学――关于21世纪图书馆建筑的构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

[5] 周红,胡朝德.营造“健康环境”崇尚“人文精神”――谈公共图书馆的建筑[J].现代情报,2004(7).

[6] 王梅.在图书馆建筑中体现人文思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7] 马宏伟.环境与布局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灵魂[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8] 郑学军,李景凯.信息时代的新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4(4).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3

[关键词]档案馆;环保节能;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35-01

在当前建筑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层理念,即在建筑建设过程中不仅重视建筑建设完成之后所创造的价值,还需要重视建筑建设过程中环保理念的应用,对于档案馆建筑来说,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其使用年限是非常久的,而且使用的要求等也非常严格,我们本文主要针对档案馆来探究其内部的相关环保理念的设计应用。

一、档案馆修建中加入环保理念

在传统档案馆建设过程中,人们对于环保节能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够,往往在建设过程中会忽视对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在早期的档案馆建设原则当中,人们也没有将环保节能理念纳入其中。而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应当不仅重视档案馆的经济价值等问题,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将环保节能理念加入其中,即在前期档案馆建筑的建设设计上,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环保节能的理念,将环保节能理念合理的应用到档案馆建设当中。

不仅需要在档案馆的建设上重视环保节能理念,还需要在档案馆的扩建等问题上深入环保节能理念,将相关环保理念的具体实施规范要纳入到相关的文献当中,通过这种具体的方式来约束档案馆修建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

二、档案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

前面我们对当前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环保节能理念的相关原则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情况下,实施环保节能理念的设计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档案馆在一些具体建筑修建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

1 档案馆库房建筑相关结构的环保节能设计

档案馆的库房是档案馆的核心建筑,在档案馆中起到了保存档案的作用,而档案馆能够长时间的保存档案与档案馆库房的相关设计原理是离不开的。当前的发展来看,档案馆应当在库房设计上应用一定的环保节能理念,即档案馆库房的外墙门窗等结构上应用一定的环保节能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对档案保存的效果,而且也能够使其更好的符合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比如说当前墙体应用环保节能技术之后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内外部温度的隔绝,实现内部温度的恒定,使的内部库房在保存档案上能够保存的更加长久。就目前墙体的技术发展来看,环保节能墙体主要分为单一环保墙体以及复合环保墙体,而本文我们主要讲述的是复合环保墙体,对于复合环保墙体来说,复合墙体的环保节能理念一般体现在多孔隙砖以及空心砌块的应用,即在墙体中加入一层空气作为保温材料,因为空气能够有效的实现保温效果。而我们所采用的这种复合μ褰行库房围护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建筑材料的损害,并且实际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烟尘的物质也非常少,环保而且节能,也能够充分的保障库房的使用效果。

总的来说,在当前档案馆的库房建设上应用一定的环保理念对于档案馆建筑的建设来说意义非凡,通过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档案馆在使用过程中的效果。

2 档案馆内部设备的节能环保理念应用

档案馆内部的大部分设备都是为了能够使档案馆内部的环境更加符合保存档案的环境,比如说档案馆内部的空气调节器、防火防盗装置等,都是为了档案馆能够长时间的保存档案,保证档案在保存过程中不出现问题。而在相关设备的设计建设上也需要应用一定的环保节能理念。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化设备能够有效的契合环保节能原则,我们在档案馆内部设备的设计上也可以应用智能化设备,即可以建立相关的网络中心,将档案馆内部的各个位置安装摄像头,不仅能够实现对档案馆内部全方位的监管,而且也有效的深入了环保节能理念,降低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损耗。其次在档案馆内部应用一定的资源共享,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实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也能够有效提升档案馆的管理效率,提升档案馆的档案保存质量,同时也使环保节能理念深入到档案馆设备的建设设计当中。

总的来说,当前档案馆内部的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很好的契合了环保节能设计理念,自动化系统包括建筑物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档案馆库设备智能化控制,这些自动化技术应用现代化智能设备以及智能技术,在档案馆内部的水电管控上以及档案馆内部环境的调解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档案馆设备上的环保节能设计能够大大降低档案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人力和物力上的损耗,使档案馆的设计更加的符合环保节能设计理念,使档案馆的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

3 相关环保节能系统的概述

首先来看,当前档案馆内部应用的能源环境管理系统,即对档案馆内部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解,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对档案馆内部二氧化碳、氧气浓度以及冷热潮湿等的调解能够大大降低档案馆在传统内部环境调解上的难度,提升档案馆发挥作用的效率,降低档案馆的环境控制资金支出。并且在进行冷热调解上,所进行调解的能源全部来自于太阳能自然资源,这种以自然资源实现的调解功能也很好的契合了环保节能理念。[2]

其次就是防灾报警系统,档案馆内部建立有专门的火灾报警系统,一旦档案馆内部某个部分出现了烟雾等现象,火灾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在短时间内提醒有关工作人员能够消除火灾险情。

最后就是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即档案馆在进行档案保存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效全面的管理,将档案分门别类的进行储存,根据档案的具体数据内容、具体的存储时间进行存储,使得在后续的整理过程中能够大大降低难度。【3】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当前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档案馆不仅是从外部结构上还是内部设备上,应用环保节能理念都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馆的工作效率,为档案馆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环保理念的档案馆建筑设计也一定会应用的更加广泛。[4]

参考文献

[1] 郭佳然. 绿色档案馆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3.

[2] 陆文军. 档案馆建筑的节能设计[J]. 上海档案,2014,08:23-25.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4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博物馆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

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进而加快现代化进程。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包括了局域网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系统等,可开展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

1.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

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博物馆内部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局域网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两大方面。硬件方面有交换机、服务器、网络的综合布线、路由器、计算机终端等网络设施的配置应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在网络布线这项工作中,要尽量连接到博物馆的各个办公室和展厅,从而使打印机、复印机等一些可共享的设备,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软件方面就是互联网的接入和一些必要的安装软件。互联网是博物馆充实资料和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实现上网工程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配置防火墙、杀毒软件,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保障系统不受黑客和病毒的危害以及非授权用户访问。

2.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是用信息化的设备、技术和手段对传统藏品管理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装备和改造,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的过程。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河南等几个文物大省开展文物信息化管理工作,由国家财政直接为地方博物馆配备硬件设备和统一的配套软件,建立完成的文物数据库,以便将来实现资源共享,这将大大地推动地方博物馆整套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建设

博物馆的展示,主要通过藏品陈列的方式进行,是博物馆的特色,文化也是博物馆的“本”。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是博物馆的“点睛之笔”,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实物、图像、声光电等等,涉及技术,如雾屏、数码球、环幕、球幕、虚拟翻书、幻影成像、互动桌面投影、虚拟讲解员、感应电视墙、互动墙面投影、沙盘模型灯光控制、触摸屏技术、三维演示、4D影院等等,使得展品的陈列更加生动,展品的故事演绎的更加形象,营造藏品陈列的背景与氛围,形成视觉冲击力。多媒体的运用如果能够做到与展馆的藏品展示相辅相成,与文物场景融为一体,将有利于博物馆在信息时代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延伸展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多层次表现展品的不同侧面。

4.博物馆网站建设

博物馆网站是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也体现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

博物馆的网站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申请域名和选择合适的服务器。一个好的域名应该具有简洁性,还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是本地区的文化名片。服务器的选择一般基于单位自身庞大的数据库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以选择自己架设服务器为最佳选择。二是网页的设计制作。制作的网页要在设计上能吸引人,内容上能够反映出博物馆的基本活动情况,使观众通过网站就能了解博物馆的动态、馆内藏品、学术研究等情况。

5.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的查阅、公文的发送、会议的组织、议题的讨论、管理和监督等多项功能,有效地协助馆领导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博物馆各个部门和展厅,以及全馆所有的办公人员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处理日常工作,在网络上完成绝大部分的公文处理、传送工作,这样既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又确保博物馆领导能够方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统计数据,熟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6.博物馆其他领域上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博物馆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博物馆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博物馆的工作服务。如博物馆库房的智能化,能够实施对藏品库房的自动监控,实现防火防盗的报警监测;博物馆安全监控智能化,可以在火警或盗警发生时,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应门窗,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安保人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将馆内有特色的产品发送到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二、对当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要实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有全新的观念。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职员,都应具有顺应信息时代的新意识、新观念和新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受传统博物馆实体工作对人们意识的束缚,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到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其次,要有专业的人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包含了博物馆藏品陈列、文物考古发掘、文物管理保护、文物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以及政务、人事、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制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跨专业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博物馆建设中,有必要加强对这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支持,使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深入地发展和进步。再就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三、小结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应以博物馆为主体,根据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进程。博物馆信息技术人员要合理分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博物馆统一领导下完成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缪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6期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5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design is evolved from the "Total Space" theory created by Mies Van der Rohe. The so called design flexibility is not a departure from normal practice. It means a kind of space's inclusivity that design meets the demand of building function of diversity change. Considering the elasticity chang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is the flexible space design.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flexible design is feasible and significant by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it, analyzes instances and summarizes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le space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e on it. Flexible space can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display spac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create a more comfortable space for exhibition. In this way, art museum provides a free space which can reply all kinds of exhibition activity.

关键词: 弹性化空间;包容度;美术馆;展览职能

Key words: flexibility space;tolerance;art museum;exhibition 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94-03

0 引言

文化建筑的发展大多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文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前沿。美术馆做为艺术博物馆成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其空间特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着改变。20世纪末,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文化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生长,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例如,至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5.7亿元,占GDP的6%①。作为文化产业链核心的美术馆的社会属性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美术馆的空间限定与单一封闭的分区的弱点逐渐显现。取而代之的是在空间模式与功能策划更加具有可变性和容纳度的弹性化空间设计方法。弹性化空间作为“通用空间”理论的延伸试图解决美术馆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将弹性思维带入设计之中,从而实现美术馆与城市、观众、展品的有机结合。同时促进美术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 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来保存以及展示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机构②。”美术馆直译为 Art Museum或者Museum of Art,也就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强调沿袭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和非营利性。美术馆的称谓在人们深入了解美术馆的特性之前,容易在字面上遗漏“博物馆”的本性。在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带动下,美术馆的经营体制与形态、运作的内容及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过,关于博物馆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

早期的美术馆或博物馆蓬勃发展开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的美术馆大多是由传统建筑改造而来。传统建筑从宫廷贵族的私有财产转向面对公众开放,成为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的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这些古典建筑本身就是无价的艺术财富,经过修缮改造演变成为部级的文化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开始了现代建筑的探索。经济的复苏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一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美术馆应势而生。这时的美术馆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空间功能与流线,运用新材料突出建筑时代的进步。例如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美国华盛顿美术馆等。这种既能沿袭传统又能体现现代思维的建筑形式在当时深受公众认可。

20世纪末,美术馆的空间形式与建筑表现也越来越丰富。文化产业在各国迅速兴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层出不穷。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美术馆的典型代表。在当代,数字科技引领的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文化空间的展示手段之中,新的科技手段在挑战传统的同时也为美术馆展示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 “通用空间”的思考――弹性化空间设计的原型理论

“通用空间”是由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真对功能与形式关系的理论。“通用空间”(Total Space)也称为“一统空间”(Universal Space),通用空间理论反驳了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建筑的形式不变,功能亦可改变的观点。1958年密斯在与诺伯・舒尔茨的谈话中提到“建筑物的服务目的是经常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去把建筑物拆掉。因此,我们要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服从功能’倒转过来,去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③。”通用空间的理论核心是运用大跨度结构体系为具体空间的操作基础,在大空间之内区分空间以形成简易又多变的功能分区。在之后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密斯将这个理论应用反映在了具体设计中。

以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S.R.CROWN HALL)为例,克朗楼可以容纳300名学生同时使用,空间采用低矮的灵活隔断进行分割。把通用空间的概念引用到不同功能需求和不同体量的建筑中,密斯将一些附属空间如洗手间、储藏间、技术用房等空间要与主要功能房间独立分割出来。它们被放置在楼层中的某一个位置,或许直接使用建筑中的某一层。而主体空间变为一个完全自由暴露的无结构自然空间。于是,那些变化丰富,多种多样尺度感的空间能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纯粹的独立性。

3 弹性化空间的三种模式

在通常的建筑设计之中,设计者习惯从建筑的造型、体量关系、平面布局等方面出发,确定出空间的具体概念以及规定其空间功能与属性。在美术馆这样空间需求多变的设计当中,固定化的设计呈现出了缺乏适应性及可变性等弊端。从而无法满足在空间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本文所提出的弹性化空间设计策略是特别针对于美术馆的空间需求以及使用改造发展而来的设计策略。

3.1 大空间策略

实现空间的灵活使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大空间的尺度作为空间基础。在充分的空间之内用分区、隔墙、家具等方法进行灵活多变布置。空间的具体特性除了取决于空间本身的大小尺度以外,还取决于二次设计中空间的分割方式。

大空间的必要条件是大跨度结构体系。由伊东丰雄设计,在2001年的日本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大空间结构的经典案例。仙台媒体中心虽然是属于办公建筑,但对于美术馆的空间组织有很大的启发。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放弃了传统的柱子,改为使用螺旋形管状结构。电梯、楼梯、设备都藏在直径为2m-9m的管道内。使用空间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扩展。这样一个盒子空间,内部没有柱子、梁、窗户、门等常规的建筑构件,而是一个重叠组合的空间,所以非常自由。如图1。

3.2 组合空间策略

空间组合是任何种设计中都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之一,往往空间的不确定性就存在于组合方式的千变万化。大中型美术馆的陈列室通常不止一个,陈列室之间的空间关系决定着展览空间的弹性。一般意义上的过渡空间是指连接陈列室与陈列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往往不在陈列范围之内。若是将过渡空间扩大理解为中间展厅,这个空间就可以成为展示空间的备用区域。并且预留空间可以共用为两个展厅以上的公用弹性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空间过渡方式不宜以“门洞”的尺度来限定,开敞的连接更适宜组织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空间组合不限定层高,不同层高的建筑成组出现可以提供不同展品选择的可能性。

3.3 空间自身的弹性

任何空间都是由限定因素围合而成,空间本身不变但是内容可以改变整体的空间感。创造出空间自身弹性的关键在于利用装置来填充或是改造空间的弹性。在美术馆设计中,若是将观众的路线规定好,动线过于严格将丧失观众对于展览空间的探索。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强调了自由与包容。并非固定流线适用于所有陈列的布局。所以空间的模糊性也带来了弹性的可能。另一种方式是利用陈列架、陈列展台的不同排布改变空间的呈现方式。可以移动和旋转的装置一方面适用于展示品的定期变化,另一方面改变着观众的行走路线。如图2。

以上列举的三种弹性空间模式是为了提供几种选择,而往往这几种方式是相互渗透配合使用,各自发挥其优点创造出更适应性更强的空间。

4 影响弹性空间的因素

4.1 模数制的空间

模数是在建筑设计中控制尺度倍数的一种基本方法,模数在保证施工精准度,材料尺寸标准化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原理,将空间转变为模数制度控制下,不仅仅在柱网尺寸和层高尺寸控制倍数,而是将空间理解为1X,3X,5X......等按基本空间单元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序列。模数化的空间无论从空间分割和空间组合上都有利于增加空间变化的灵活度和可行性。

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中,设计团队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方法,运用独立墙体形成的“伞拱”悬挑结构为单元空间,将其组合为不同尺度的展览空间。这种模数化的结构统一了空间的尺度,同时净化了室内空间。展示中可以灵活转化的空间提供了改造的便利性,可以适应不同展品变化的需要。清晰明确的结构性空间不仅模糊了空间之间的界限,并且形成自然的过度区域,实现了一种直白轻盈的质朴感。

4.2 清晰灵活的结构体系

在美术馆设计中,考虑展示空间的结构选型对空间的适应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大跨度空间是指在横向跨越大于等于60m的各类空间结构。其中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膜结构、悬索结构等基本空间组合结构。

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空间结构,要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便需要结构空间的清晰合理、易于组合和分解。在建筑设计中将主要空间与配套空间结合结构体系合理设置。1965年,哈布瑞恩(Nicholas John Habraken)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将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分为“骨架(support)”与“可分开构建(detachable unit)”两个部分的一套理论研究,成为SAR理论④。通用所谓骨架是指房屋的主体结构,而可分开构件是指后期可以灵活安装的灵活隔断。现在这一理论不仅在住宅设计中适用,在美术馆设计中,将固定不变的部分进行标准生产的方式进行建造,需要灵活布置的空间形成可变体部分。

4.3 建筑的生长

建筑的生长通常是指在例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有功能性扩展需求的建筑改扩建处理手法。这类建筑一般在建造时不仅考虑当下的空间规模,同时具备发展的眼光预留或拟建出未来建筑增加空间。美术馆空间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容器”,更是艺术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当美术馆出现更多空间需求时,就要求原有建筑有良好的扩展形态作为关联节点。美术馆建筑的生长有三种生长方式:第一,X轴生长即水平生长。其中有分支生长、轴线生长、单元体生长、网格生长等四种模式。第二,Y轴生长即垂直生长。垂直生长是在空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在竖向上增加建筑。这要求建筑技术例如基础承重、结构体系等有足够的条件得以支撑。第三,建筑组合。原有建筑无法进行改建或是加建的情况下,要实现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又要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在临近的区域加建新馆。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同样也用到了第三种建筑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建筑生长的问题。今日美术馆的2号馆和3号馆分别在2008年-2009年补充建设。如图3。

4.4 材料构建的可替换性

美术馆的室内装饰一般遵循简洁有序的效果,为了充分考虑未来构建更换的可能性,材料和构建应当尽量选择标准化定型设计。材料的使用寿命也当选取耐久性较好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美术馆的设计中,并非所有材料构建都要使之容易拆卸。区分可以拆卸的构建和不可以拆卸的构建可以保证建筑细节的品质与整体感。

5 总结

弹性空间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多种空间诉求或是为空间转化提供未来的可能性。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中实现,既实现了空间的适应性也为业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在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今天,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空间的多种用途也成为了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在空间设计时不仅仅考虑现在的需求,更为未来的使用做好准备,这也正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注释:

①数据来源: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性[J].经济地理,2008。

②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美术馆的定义。

③参考: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④参考: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J].建筑学报,1981。

参考文献:

[1]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远译.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M].意林出版社,2014.

[2]王熙元.展会空间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3]张子康,罗怡.ART美术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珍妮特马斯汀著,钱春霞,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6]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4).

[8]郑涛,张星鑫,王征.浅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顺序和弹性[J].四川建筑,2010(12).

[9]吴琨.由密斯的通用空间谈起[J].南方建筑,2006(09).

[10]刘照国.论弹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信息科技,2009(9).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6

1、视觉效果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三、结语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7

摘要:高校校史馆在我国内,并没有较统一的概念及定义,另外,专门建立校史馆的院校,目前在国内也较少。而从性质上来看,校史馆主要是指陈列、收藏、展示、研究学校历史文化资料或重要文物的专门场所。在当前阶段,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推进,建立适用高校长远发展、符合高校校园文化的专门校史馆,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校史馆;展示空间;生态设计;探析

目前,国内的校史馆建设工程,仍然较为少见。已建立的校史馆,无论是在建设规模上,或是在设计格局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空间和地方。具体表现在:场景设计层次差,整体的美感、视觉效果、舒适度不够,展示空间构建不合理,不具有美学作用且缺乏生态景观的设计等等。因此,在本文中,主要从现代建筑工程的设计角度,并结合园林景观美学的设计理念,来为各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的构建,提供一些个人见解。

一、校史馆展示空间的特征与意义

(一)校史馆

校史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独立的建筑主体存在,融入于校园当中,与校园内周边的建筑群、风景、生态景观相衬和融合,以整体和谐、美观为建筑要点。校史馆建立的意义,是彰显高校的历史文化。就形式及设计特征方面,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史馆风格大不相同,设计特点与展示的内容也大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文化理念,来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并展示自身的文化背景。例如,以我国某铁道大学的校史馆为例,该校校史馆所展示的资料内容,多涉及铁道工程历史资料、历史图片、雕塑作品。让人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无不是充满着较浓郁的工业气息,仿佛自己一不小心,就错入了50-60年代的旧时光(具体可参见下图1):

该校的校史馆,主要由一个主体馆及两个专题展示室构成。相对规模较小,但设计格局十分细腻,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该校史馆将主体馆,打造成一个学校铁道部,并将该省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历程、学校史背景、文化根源,都全部突出和展现出来。同时配以图文、实物、雕刻作品来打造主体馆,从而整体而全面的诠释了该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鉴于此,高校校馆史的设计与打造依据,完全可以遵从自身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尊重历史事实来加以设计。归根结底,主要是注重宣传校史文化、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以达到提升办学质量来设计。校史馆的墙体、空间、基至过道,都可以体现出学校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可在配合一些学校宣言、学校标语,将能更精确地突出学校的文化意境。

(二)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主要是做为一个具体的结构、完整的室内空间模式而存在的。展示空间是校史馆的内部组成部分,是更为具体、详细的结构分点。因此,校史馆展示空间的设计同样十分重要,它的展示格局和空间分布,将决定整个校史馆的成败,是展示高校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评价一个校史馆是否创建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展示空间应注意与校史馆融为一体,丰富展示的历史内容,并彰显出学校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突出高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根据现代室内设计学的原则,校史馆展示空间的内景搭建,应具有现代气息,在设计上要体现出时尚、美观、舒适、自然、清新的校园气息,应具有与时代特色相适应的文化风格。同时,考虑到展示空间主要是为做文化交流应用的,参观者有不同的群体对象,如省市级领导、社会学者专家、外校的学生及教育机构,面对的观众为大众化群体,因此,应切忌不能采用花里胡哨、过于新颖或非主流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高校校史展示空间,同样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独有的教学宗旨来构建。如针对一些科技高校,则可以打造出“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展示一些该校历年以来的科技研究成果,展示一些学校名人图片、科技研究图片等等。科技对人类的发展与影响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具体的展示风格应体现出高端、智能化、现代化的科技视觉效果。

而针对国内的一些军事高校,则不能采用同样个性化的建设风格,因为军事高校有更严格、严肃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因此,校史馆展示空间的构建应体现出淳朴、正值、正义的军事文化风格,这与普通的文艺类及教育类的高校风格也有极大的不同,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不同的教学理念,来加强对展示空间的设计。

对以文化教育为主的高校而言,应体现出浓郁的文艺气息。因此校史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要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背景来创办,融合进一些教育要素。如一些历史文化先人的名言、语录,展示一些书法、山水画,包括展览学校历年来的文化成果,历史资料、校史人物等等。展示内容应具有文化特色,空间格局的分布,应具有校园的青春气息,适应现代人的文化观念为主。。

再一方面,展示空间的内景搭建,应适当融合进一些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学,为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设计要素之一,尤其多应用在室内空间方面。生态设计主要是以打造出一个健康、绿色的室内场景,并根据室内空间的特点,如将一些绿化植物、盆栽、人工景观资源,都适当地融合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另无论在视觉效果方面,或是在观赏性方面,都能给参观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

二、校史馆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生态原则

校史馆展示空间,做为校史馆的核心部分,尤其需要突出它的效果性;而校史馆做一个文化展示中心,是校园重要的文化根据地,应将它与校园的绿化、景观、景点融合在一起加以设计。

首要注重的一点,是选址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到建设的生态原则,使整个空间具自然生态气息,大气而美观,立体且简洁,视感观效果要强,令人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体现出整个校园的文化特点。

(二)实用性原则

校史馆展示空间的注重实用性,以展示效果佳、布景恰当、空间规划合理,布景恰当、方便参观鉴赏,为整体的设计重点。展示空g的规模,要根据整个校史观的整个规模和占地面积,来加以规划统筹,整体的空间格局,要统一、和谐,主次层体分明。

此外,是展示区域的分布设计,则根据展示空间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展示点。并容有可供参观、鉴赏的空间和位置,方便参观者驻足,随时随意地观赏展示品(具体见下图2所示)。主线确定之后,要注意周边景观的布置,如采用何种照明灯光、室内建设材料、场所基调等等。要注意面面俱到,突出重点,保证让观众有最佳的视觉享受效果。

(三)艺术性原则

展示空间的设计,要注意艺术性原则。做为校史资料的文化展示点,应突出学校的文化风格、特色、内涵重点;此外,还可结合先进的科技技术,如利用一些轻柔的音乐、动态影像,来充当背景点缀,为展示空间增添一些艺术美感,提升整体的鉴赏性。

为了吸引参观者,并加深学生对校史知识的了解,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内容讲述。从而使整个展示过程,具有趣味性,不让人感觉无聊、烦闷、枯燥,不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且能丰富观赏者的想象空间,并让整个展示空间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气息。

三、校史馆展示区的生态原则

(一)环保、节能原则

生态、环保是生态设计学的重点,也是一种热门的室内设计方案。近几年来,生态设计也融合了人工设计、技术创新,来加强对室内空间的设计。校史馆做为一个大众空间,内部结构较大,因此,可充份利用科技,融合一些自然景观资源,如天然的植物、流水,搭配一些人工假山、微型景观,来给空内空间增添一些自然气息。

节能体现室内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应以不浪费资源为主,如照明灯光,可采用节能灯光,室内的供气、通风,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给。生态景观资源,要具有长久性,耐于室内生长,如仙人掌、招财树、绿萝这些植物,都宜利成长存活,方便照顾打理,不但有利于净化室内空气,同时也不造成资源污染和浪费。

(二)生态空间原则

校史馆展示空间的生态空间原则,主要是指生态设计要围绕空间的分布、结构性来加以设计。对不同地区的学校而言,可依照不同的需求,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校园景观的特点,来对校史馆及馆内展示空间,加以优化设计。

对一些较炎热的地区,可在校史馆内建立人工湖泊,引进水资源系统,校史馆展示空间临近建设,馆多种植高大树林,室内则种子小型的花草树林,不但可以降低气温,同时可以防止中署,且美化室内外的空间环境。

整个校史馆,要体现出空间结构的立体感,能够在整体上,给人舒适、愉悦的感觉,建筑空间要一目了然,让人看了倍觉振奋、神清气爽。具体包括:绿化面积要广、有水资源环绕,整个空间场景的分布,要立体分明、主次层体搭配,并突出重点空间;同时,还要展示出优美、舒适的生态景观形态。

(三)绿化、美学原则

所谓绿化、美学原则,主要是指生态设计的绿色作用,并使校史观展示区的规划设计,体现出园林美学的作用。如展示空间的室内外建筑材料,如墙壁、地砖的构建,应采用具有透气、透水能力的材质,以减少潮湿气候条件所带来的腐化、腐蚀作用。地砖的接逢性要好,同时也能透水,将雨水渗入到地下,滋养到泥土,促进土壤水份,以保证给空间外的植物提供水份滋养,促进绿化植物的生长空间。

校史展览馆的屋顶,建议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光伏板,这主要是光伏板的环保性、实用性较强,不但美观实用,且可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可为校史馆的运作提供充足的能源。雨水为校园水池水滋源的来源,因此,可在屋顶建立净化系统,雨水淋经屋顶之后,可以得到系统净化,汇入水池中,为校史馆提更多的水滋养,并可为绿化植物的生长所需。

四、结语

具体而言,随着21世纪,生态设计学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从而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室内室设计的内涵,注重生态景观、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将生态设计学,充份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不但有利于促进环保,提升人们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健康生活意识,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性价值。

通过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的设计,现如今也开始融入了生态美学的健康理念、绿色设计等要素,为了促进自身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健康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目前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懂重生态设计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力不断提升,相信在此后的阶段,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家庭用户,都采用生态设计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本文主要运用笔者的专业知识,并立足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为我国的高校校史馆展示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我国各大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帮助者,与此同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些个人浅见。最后,由于内容篇幅的限制,本文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校史馆展示空间建设材料的选取、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外景空间分布等,都没有研究到位,因此,这方面还需要在日后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志海.南通航院隆重举行校史馆开馆仪式[A],江苏航海2010年第4期(总第85期)[C],2010.

[2]张斐.高校校史馆展陈空间艺术设计应用及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

[3]李静.校史馆的生态内涵设计[A],文化教育[C],2012.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8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 自动化建设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不再仅仅应用于最初的科学计算及工业控制,而是渗透入各行各业,作用于生产、管理及决策等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文献信息保障部门,是为医院出成果、出人才、更新知识和在医学教育服务过程中履行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它的任务和所担负的使命就是搜集、研究、整理和鞯菀窖卫生文献信息,信息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使其自动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状况,基本处于初、中级的过渡阶段。主要表现在:一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对信息的敏感度较弱;二对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有限,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三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服务素养不高;四基础设施开发不足,服务能力有限;五仍然把纸质文献的借与还定位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基于上述一系列现状,许多问题都有待研究、学习和解决,制约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因素仍有许多。

一是我国自身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技术与设备的欠缺不同程度上桎梏了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发展;二是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机制,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造成了文献资源分散平行以及管理系统重复开发等问题;三是立足图书馆自身对自动化建设仍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等都远远不足,满足于传统图书馆发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就应该在自动化建设这一方向上下足功夫,图书馆不应被推着去发展甚至抗拒发展,而是要主动地去把握住发展的方向和机遇,多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条件,研究适合自己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变,信息环境越来越开放,数据资源存贮和提供的方式也逐步朝着多样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用户使用信息的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图书馆所具有的服务方式。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是工作人员与读者面对面的服务模式,主要通过文本型文献的外借、阅览和馆际互借来为读者服务。

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忽视了读者的需求,不能为读者提供方便、统一的服务;业务流程分割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不适合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信息传递不畅通;不利于专题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对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馆员素质不高,只重视自己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利于发挥工作的积极性。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谭玉珊女士曾指出:“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很快,而图书馆对其加工数量、传播速度等方面已不能满足要求,信息吞吐能力明显不足。”在这样的变革趋势下,图书馆传统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不仅难以满足读者需求,也不利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展开。

那么如何实现图书馆管理现代化,才不会被淘汰?图书馆现代管理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编制统一的业务标准,调整合理的人才结构,使图书馆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达到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目标,充分满足治学和研究的需要。具体说来,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就是要由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取代传统手工技术,快速准确地完成图书馆基本业务工作。要借助网络技术,让用户可以在网上办理预约、续借和查询等手续,并通过网络来获取大量馆藏资源。同时要能够在进一步解放劳动力的基础上,往纵深方向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及服务方式,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服务层次。

由此看来,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不仅是能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保障,满足广大用户读者的愿望需求,也是信息时展的迫切需要,还是现代图书馆自身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医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思路

(一)硬件及软件资源建设

硬件建设是指设备和设施的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自动化设备的配置以及网络的组建。建设时要做好提前量,通过大量研究调查,充分考虑馆舍扩建、办公位置等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做出规划。硬件建设经费开销较大,规划做不好就容易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进一步的自动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软件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据库的搭建。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建设、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责任;二是与硬件设备配套的计算机软件程序配置。配套软件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功用:功能齐全及操作简便;三是管理流程制度的制定。医院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化但不失严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都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充分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二)馆员队伍建设

前文我们提到过,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部分取代传统手工技术,即是说人工人力依然是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较深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及一定的外语水平。医院图书馆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少,计算机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图书馆由传统的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转换,使得由传统图书馆所培养出来的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由于他们不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维护技能,对计算机和网络的驾驭能力较差,排除故障和随机处理能力也不具备,大小问题都依赖软件开发商或网络承建公司。图书馆的这种人员素质现状大大影响了自动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才的不足,必然影响到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从而制约了自动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想要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取得成绩,馆员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必不可少。

一是要对馆员进行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馆员要懂得基础的电脑网络相关知识,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专家学者授课,重点培养图书馆员熟练掌握系统程序的编制、运行和维护,增强排除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能力;熟悉网络软件和数据库的状况以及检索策略和网络检索技巧,能够较熟练进行网上的查询及联机检索,利用INTERNET上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读者检索咨询服务;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各项操作,不断更新、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图书馆的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需求。图书馆自动化程度越高,对馆员的要求便越严苛,必然需要馆员具备多面手的秃闲湍芰Γ能够在出现一般性的问题、漏洞时,及时予以解决,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馆员队伍。普通馆员的素质提升固然重要,但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样必不可少,如硬件人才、数据库结构人才及网络技术人才等,两者相辅相成才是长远之计。通过为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及优越的工作条件,积极引进专人人才充实馆员队伍,最大程度发挥出他们在岗位上的高端作用,是自动化建设长效发展的有力保证,能够进一步确保图书馆自动化水平的稳步增长。

三是要加强馆员思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图书馆是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情报、信息服务的重要场所,更是宣传和实践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过硬是保障业务工作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自身缓解释放来自多方的压力,优秀的思想素质可以为用户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要不断增强馆员自身的责任心、进取心,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用户读者服务的精神,一切为了读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品质,才能夯实推进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高质量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基础。

(三)大数据理念与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其战略意义不是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是对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增值。大数据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等,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

图书馆拥有大量包括纸质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图片和影音等各种内容和载体形式的馆藏资源,这是图书馆开展服务业务工作的基础。然而近80%的馆藏资源并没有能够物尽其用,而是被闲置在馆内,图书馆这种被动式的文献分享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图书馆自身主动地去把握用户需求,大数据理念的应用恰恰可以解决这个看似繁琐的问题。

医院图书馆可以把数据分析工作移交给专门的大数据技术服务商,通过大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潜和分析,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定制符合医院用户需求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打破传统图书馆的闭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在数据库的搭建过程中,由传统的资源搜集方式、采购方式和分享方式所带来的大量人力、财力消耗,进一步提升医院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趋势还是十分明显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医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常抓”和“长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自动化水平。未来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我国的图书馆将不断迈向数字化阶段,把“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等概念变为现实,只要牢牢把握住自动化建设的方向,目标的实现只会是时间的快慢问题。

参考文献:

[1] 岳春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9,29(7):64- 66.

[2] 王阳明.关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走向的研究与讨论[J].才智,2015,(20):347.

[3] 康惠珍.医院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 2011, 18(2):178- 179.

[4] 李恬.大数据理念与图书馆大数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4,(6):24- 27.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9

关键词 信息化;展览馆;博物馆;建设;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62-0227-01

“信息化”,是指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利用、传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信息,其中主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着眼点在于信息本身。展览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体展览馆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是虚拟展览馆的建设。实体展览馆主要着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展示信息,还包括展览馆建筑本身的各个方面,如安全监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虚拟展览馆建设则完全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展览馆。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数字化的展览馆。数字化展览馆就是利用当代科技中引人注目的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展览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和展览馆网络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管理、开发与利用。和传统的展览馆相比,数字展览馆具有其根本特性,这使其与传统展览馆区别开来,其根本标志在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及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以及对数字化信息的加工、挖掘及科学利用。展览馆的网络化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数字展览馆的条件,因而它是建立数字展览馆的基础;展览馆的信息化侧重于软件建设,也就是满足数字展览馆所需要的软件环境和数字化资源,因而它是建立数字展览馆的关键,这和展览馆的具体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必须加大气力进行该项工作。?数字展览馆是传统展览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产物,也是现代展览馆发展的必然。

要做好展览馆的信息化建设,个人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网络化建设

展览馆的网络化建设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这一互联网与企业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信息是在这一信息构架中传播和被利用的。Intranet是企业内部网,也就是企业局域网。局域网是指以网络交换机和网络服务器为中心连接各信息点而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局域网建设是展览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展览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是展览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展览馆的业务研究服务,可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充实展览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与参观者经常保持交流,询问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类型,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工具,即可在互联网上检索到与搜索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动态等信息,将相关信息下载并分类追加到展览馆的信息资源库中以备检索应用,通过信息挖掘,丰富展览馆的信息资源库,为展览馆的业务工作服务。

2 利用网络进行藏品信息的管理

在展览馆的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首先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还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规定主要的数据采集和著录标准。为了达到资源共享,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即数据仓库挖掘技术,利用软件平台统一的优势,通过对数据的过滤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而达到资源共享。

3 对外展示信息系统

对外信息展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来展览馆参观的观众的信息展示。两种信息展示各具特点,所以展示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有所不同。在互联网上展示展览馆信息,上网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浏览网上展览馆的信息,所以在信息展示上可以比较详尽的、全面的展示涉及到展览馆各个方面的信息,展览馆还可以建立本馆网上数字化展览,其内容可以是馆内已有的数字化展示,也可以是实际没有展出的,可以是从藏品中归类选择出来的专题展览。展览馆的文物藏品陈列由于受到资金、展室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展览馆有着大量珍贵的珍藏文物,但展出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文物放置在文物库房里。鉴于此种原因,可经常将藏品数据库中的文物进行分类,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物的网上陈列。可以采用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多媒体化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文物的实体陈列因受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的这一缺陷。

4 办公自动化系统

网络化的协同办公环境为人们高效率地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网络化办公以电子化信息、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和数据库存储为主要特征,人们能透过系统快速方便地获取信息。

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展览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提供邮件服务、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议题讨论、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的协助展览馆领导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须能够确保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各部门,以及所有有关的办公人员都可以在桌面计算机上处理日常工作,在网络上完成绝大部分公文的处理和传送工作,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取代磁介质和纸介质的传送,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确保展览馆领导能够方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统计数据,立即知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方便地在各个子系统中提取、分析信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决策。

5 展览馆另外一些应用信息系统

展览馆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展览馆的工作服务。如展览馆可以购置图书馆通用的商用图书管理软件,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图书的采访、编目、检索、流通等项工作,也可以通过展览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运作,通过网站将展览馆有特色的经营的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途径加大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这些功能随着展览馆的不断发展会得到实现,这也是现代展览馆所应该具有的职能。

6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整合,展览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展览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要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了很深的管理思想,根本上讲是一个管理项目,只不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实施。

展览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随着展览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展览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M].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M]. 博物馆研究,2007,03.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篇10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建设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作者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建设 资源共享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电子网络的广泛运行,使得数字图书馆逐步走进高校,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的趋势。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频繁,高校的知识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1.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也称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将图像、文字、语音、影像和软件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递和检索,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为文献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检索服务,不再像传统图书馆主要是收藏书面文化资料。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基础上。

1.2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社会信息逐步增长,人们需要储存和传播的信息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传统图书馆的运作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最初的提出仅仅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体现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目前,,图书馆界形成了争先、优先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浪潮,有关图书馆数字化的研究课题相继启动。如:863计划、973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有关课题,也有省部级研究项目等。国内各大型公共图书馆、院校图书馆均基本或逐步实现了图书馆数字化初步工作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已经制作完成超过200TB的数字资源,全国各级图书馆同样实现了相当数量的数字资源的海量存储。根据欧盟委员会公报,欧盟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来自欧盟各成员国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书籍、地图、绘画、照片、电影和报纸等信息和资料已达460万件,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32家合作机构共同启动的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一一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得到了包括中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图书馆和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料数字化,并放存互联网上共享。

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正在逐步完善发展。

2 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

2.1 管理方式计算机化。

数字图书馆利用计算机管理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对全部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

2.2 信息存储数字化。

这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其他特征都是建立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之上。资源数字化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其二是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收藏;其三是网上信息资源包括网络传输的文字信息、图形、图像信息以及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式信息的组织管理。数字化技术不仅保护了文献特别是一些古籍珍善本和历史遗物,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改进了信息的组织方式,提高信息检索速度,促进远程交流利用。总之,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采用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技术,对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的大型文献信息库及超文本检索系统。

2.3 查询手段便捷化。

通过网络等电子通信手段,连接数字图书馆和网上信息中心,提供各种信息数据库的联网查询服务,为信息检索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形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之后,必然会出现信息利用的共享化问题。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各个高校的数字图书馆通过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的话,只要是网上的用户,均可以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珍贵资料,不从而真正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资源共享。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指的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而在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更多的是各高校自身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以及在网络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转贴于

3.1 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一个是对于所得资金的合理分配。面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投资有限的情况,我们更多的是从合理运用在手经费来完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文献进行数字化,购买性价比高的数据库,还有联合其他高校图书馆共建数据资源等措施,达到经费的合理使用。

3.2 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本质是将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后建成各种类型数据库的过程。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没有标准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良莠不齐的,而如果想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则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标准的制订和落实,在建库过程中,严格遵循和充分利用各种一致的标准,尽量避免不依规范和标准而随意建立“简易格式”库和非标准数据库,导致大量信息资源不能相互交换,出现不能实现共享和集中的现象。这里更应注意的是有关各校特色的数据库的建设。

3.3 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问题。

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因此,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注意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在数据库建设时,应该加强数据著录准确性和格式的标准性、数据标引、检索语言的规范性,从而为提高信息资源的查全率、查准

率提供可靠保障。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标准化、规范性是指标引规范是指要注意著录规则的通用性及描述语言、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提高数据库的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在数据加工时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为未来全面的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员培养问题。尽管我们强调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强调网络的发展迅速,但不应该忽略最基础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操作还是需要图书馆的人员来完成。因此,培养优秀的图书馆人员尤为重要。首先,作为图书馆馆员,要时刻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断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多方面知识;其次,主动地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的需要,积极得到实际信息反馈,不断帮助馆里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