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12 00:52:17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篇1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动之以情

情感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这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目的。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学科,与一切艺术学科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术教育由“美术”与“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美术提供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教育以自己的教育方式使得美术知识与技能得以传承,同时也提取美术学习活动特有的教育功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蔡元培先生也这样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说到底美术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

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或已经存在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的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与情感的魅力之所在,在与学生欣赏一幅幅美丽而震撼的大师作品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会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体验着成功、满足、欢乐、兴奋等多种丰富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与情感相伴进行,中外美术史和当代美术的许多成功之作,集中代表了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特点,如能深入赏析,必定获益匪浅。例如罗丹《巴尔扎克像》巴尔扎克身披睡衣,仿佛正忙于夜间写作,他的两眼炯炯有神,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在这个作品中,巴尔扎克全身包括他的手,都被一件宽大的睡袍包裹起来,一切细枝末节都被置于长袍之中,这样就突出了巴尔扎克硕大智慧的头颅,使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蓬松浓密的头发,充分体现出巴尔扎克愤世嫉俗的性格,在这件雕塑作品中始终体现着巴尔扎克这位大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欣喜。以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以认真真实的情感感染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把人的情感以理性都熔铸于雕塑中,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索。

美术作品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师生之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这种开放的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种开放的交往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凸现主题创造性的释放,就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作为美术教师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并以此来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篇2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美术馆与大众美术教育,希望可以解决你们问题!

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以及传播的角度上看,当代社会的公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当今大众传媒时代的某种媒介特征,美术馆以公开展示美术作品的方式去表述和传达社会公共领域的种种信息、意向、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把物化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伴随着服务社会、造福公众的理想诉诸社会公众,它在大众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馆作为一种公共传播空间与媒介,主要传达公共审美文化。公共审美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审美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艺术、提供精神和艺术食粮,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审美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美术馆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其根本目的在于体现一个社会的公共审美精神及公共审美利益。美术馆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审美展示空间,但是它担负的却是普及艺术、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美术教育任务。大众美术教育以提高大众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为宗旨,是精英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有力补充。正是由于美术馆的存在,才使大众美术与精英美术之间的隔阂得以消解,从而在二者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

大众美术教育是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工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美术世界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大众美术教育的这种意义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人们已越来越容易被固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工作岗位上,这种情形容易片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而其他一些本质力量(比如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则因抑制而得不到发展。这样,人也就容易丧失对生活全面的、具体的感受力而成为一个“单面人”、片面的人。而要提高全民的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大众走进美术馆。美术馆和其他媒介(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广播)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观者直接面对美术原作,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欣赏美术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受到审美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大众美术教育是美术返回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必由之路。美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美术创作,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对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构我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大众的美术接受与消费环节,美术作品才能在返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去完成干预、建构社会生活的使命,这就要求美术家的作品通过大众的审美接受,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也就是说美术馆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使艺术家个人的美术作品成为社会文本以及实现社会审美功能的重任。依据接受美学,再好的美术作品在没有经过大众阅读时只能是未成品,只有经过大众的审美接受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作品,美术家的作品通过美术馆这种独一无二的媒介,使个体的创作通过大众欣赏、阅读形成强大的社会审美效应。美术馆作为大众审美接受的主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它的特殊展示功能,实现美术品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美术教育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史;审美;美感

人类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鉴,另一方面来说是为了了解文化,利于创新。单就美术教育来讲,假如你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将缺乏内涵。在学习美术教育史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跃动,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美,美的涵义,以及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沿袭作用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

主要的沿袭有:前面的美术教育方式、机构、画家思想和题材。

简单一点来说:想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上获得一些成绩,就必须要认真的学习美术教育史,因为只有了解历代诸多大师独特的成长过程、艺术理念、风格区别及技巧表达,经过不断评判思考后才能给出正确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从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复浪费。

二、欣赏与教育并举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培养艺术家,美术教育目的本文认为应该是以培养、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类的整体的文化品位与素质修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人类的感受、欣赏、鉴别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美术教育史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卷,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前导的作用。在欣赏它的同时它也对我们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1)审美认识作用;(2)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作用;(4)审美调剂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

学习美术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这过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学习美术教育史时我们会因其美术的实用性而提起对美术学习的兴致。再者,我们对实物、挂图、色彩等的欣赏而有感而发引发创作兴趣。

(2)教育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学习美术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旷神怡,使人气质高雅;因此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凡是真正接受美术教育的人,不允许自己有不美的行为,这是美术教育对人产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的促进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

绘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风雅之物,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绘画抒发主观情趣,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还提出“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不趋附社会大众审美,纯以自娱等言论。

(4)审美调剂作用

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美育不但能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三、促进社会创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未来,了解美术史,就能推断,这个领域目前、将来需要什么。虽然当今美术教育史论已作为一个学科,有其独立性,但是美术教育史论的研究却很难离开美术作品,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思想、技法,也是美术史,都是先辈们积累下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美术教育史的学习无处不在……

总之,美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今天的美术教育就是明天的美术教育史。

美术教育篇4

长期以来,由于美术学科的不重视,美术教育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现状上,使美术教师片面地判断学生画得“像”与“不像”,而忽视了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审视。长此以往,教师就偏离了对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这一主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新教材的改革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灵活性,减轻了教师在教学上的负担,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材以学生的发展空间为本,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设疑、提示、选择、材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还注重知识性的渗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处理好传统语现代的关系,既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渗透世界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并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美术素质的形成为核心,以探究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体系。

一、 人文性单元结构是教材的主要特征

以“时代新貌”这个单元为例,用能反映美术创作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以欣赏为主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提高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如第13册“时代新貌”单元安排了《走进美术》这一课,选用了现代的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以及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美术的门类,同时了解时代的发展。如油画《开国大典》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大事,版画《鲁迅像》表现了鲁迅精神,又如现代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现代工艺设计,环境设计作品反映了美术的变革语社会的新貌。又如第14册的“时代新貌”这个单元中安排了《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这一课,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如“交通标志”、“北京申办2008你啊去年奥运会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联合国标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标志”等等。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标志的作用、设计原理的同时,跟上现代生活的节拍,并引导他们体验标志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极其美感,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教材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如第14册中的《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现代生活中的标志的比较、讨论、悟出标志的作用、特点、让学生自己谈感受来提高审美情趣。《校园环境标志设计》这一课,抓住标志的外形、色彩、字体、材料的变化,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校园标志来,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整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图表设计》这一课,让学生自己画想设计的内容,《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自己收集、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归纳出该图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暑假生活记录册》要求学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做一本暑假生活记录册至少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这一刻教学内容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

美术教育篇5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创造力

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罗恩费德曾说过“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必须是通过“艺术生活行为”的方式来实现的教育。艺术生活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目的。所以实践性教育是艺术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实践性教育的初步尝试

由于学校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严重分离,学生的学习视野也只能局限于学校。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需要在广泛交流的过程中去开阔视野的,学校的封闭式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路径。

鉴于此,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次探索性实践的 “艺术便民活动”课程。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美术教育多元化应用和对人文精神的热情,使学生对美术课程有一种新的认识。活动的主要项目有:市场最流行的“DIY1布玩偶”、木刻版画印刷、手绘书签、书法、泥塑公仔、人头像速写。通过“艺术便民活动”的展开,笔者对实践性教育课程有如下心得体会:

1、了解学生兴趣,挖掘艺术潜能

在“艺术便民活动”课程中,学生积极参加感兴趣的项目并付诸实践。如选择“DIY布玩偶”项目的学生,看见漂亮又好玩的DIY布玩偶,主动思考且勇于尝试布玩偶的制作过程,并热情请教教师制作的方法。学生动之于“情”、促之于“思”、导之于“行”,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布玩偶。从学生对布玩偶的活跃度可看出,学生内心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指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一定能够在平凡中爆发。

2、灌输多元化生活艺术知识,激发联想思维

杨振宁教授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多元化的生活艺术教学;充分运用实践性体验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尝试,探求多种思维的联想。在“DIY布玩偶”项目中,学生制作出的不仅仅是老师教的布玩偶,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胸花针、锁匙扣、项连扣、戒指、零钱包、笔袋等等。看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多元化思维联想训练,才能促进他们对生活艺术的创新探索。

3、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展现生活成果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实践的过程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过程。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一观点启发了我,让我找到了对实践性体验课的一个新方向。以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实践转移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举办艺术便民活动,把学生的创作思维与社会相连,社会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教育,而不再是以掌握某种美术技能为目的的美术课堂。本次艺术便民活动走出课堂,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沉闷的教室,而是校园一角,以及活跃的同学和亲切的老师。本次活动令在校学生对美术有一种新的看法,学生重新认识了美术在生活中的多元化创造。

二、社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次实践性体验活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益处。现阶段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宠爱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在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社会实践性活动是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延伸,课程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充满变数的探索过程。探索并不意味着一定成功,课程的创新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美术知识的汲取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授予,总的来说,在运用实践性辅导时,应加强在实践经验中思维的灵活运用及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形成及其个性特长的发挥。

在活动过程中,社会因素也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实践性教育的发展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与关注。以下是对实践性教育发展的可能问题做简单的检视与建议,为未来艺术生活教育的精进之参:

1、 家长应提高对美术教育成果的认识

2、 全日制学校应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

3、 教育部门应增强对美术教育实践性的关注

4、 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教育需求的关怀

教育体系既包括教学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对教育的未来是有相互促进作用的。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三、推广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要领

近年来,为了应和课程改革,许多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解读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术教学也是如此。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大学习板块。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板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都赋予了新教材许多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实践性探索”,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索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标的实践性教育仍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

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改革的理论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程改革后的“新美术课”必须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美术教育篇6

在西方美术教育中利用画室建制进行教学是众多美术教育形式中的一种,这种教育模式最初在欧洲基本上是古代作坊中师徒传承模式的沿用。这一方式使传统绘画材料技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18、19世纪,欧洲学院教学主体方式便是这种作坊式的教学,课程是由社会公认的画师或工匠承担,是以传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画室建制,前苏联学院教育模式是意大利模式的一种延续,由彼得大帝引进至今已形成了相对科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了附中、本科、研究生三段式教育体系。其教学建立在导师画室教育的基础上,而导师多是社会上的知名画家。20世纪以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逐渐成为学院教育主流,技能教学的主导地位被成功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所取代。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大师画室制教学可谓经典,在此体制中,大师的艺术思想是教学的灵魂,课程的设置是由大师个人意志和其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来决定的。这种体制充分发挥了大师个人艺术实践经验在学院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但大师和有能力聘用大师执教的院校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并不适于广泛应用。90年代以后重建的包豪斯大学在另一条途径上探求新的可能性,即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样需求,建立一种更富有可选择性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中,艺术思想、经验、技能与科学技术、硬件设备以及信息资源从不同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在此框架中,更像是一个淘金者。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的建立更使画室制的教育体系趋于完整,艺术导师工作室与技术实践实验车间同时在不同方面发挥教学作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更为合理,形成艺术自助餐式的教育形式并波及影响到世界各地的艺术教育。

目前在我国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画室或工作室,形式也不尽相同,而且有扩展的趋势,但总体上讲对画室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且大多只停留在从外在形式上的划分,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画室教学的优势,也没有真正发挥画室建制对于实施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兼容作用。

从历史上看,我国真正称得上是以画室建制进行教育的院校只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最初以法国的学院方式建立了画室,上世纪50年代后期始改为前苏联方式(事实上前苏联模式本身也是法国模式的一种变体),即将传统的作坊式教学引入学院的专业美术教育模式。80年代后,中央美院的画室模式又一次经历改造,例如在油画系一画室恢复了法国绘画风格的教学方向,开设了探索现代语言方向的四画室等。但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风格分类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早期欧洲MASTER(即大师)体制的一种延续。

大师制的学院教育往往具有学术的武断性,这种武断性往往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在文艺复兴艺术背景下和早期现代主义艺术背景下,这种武断性的负面影响并不十分突出,而在20世纪中期以后,便显现出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来自多元化的艺术生态环境,再者,源于专业艺术教育对象的规模和领域的扩大,即学生数量的扩大和学科领域的扩展,此问题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大师体制辉煌时代之后,已成为许多欧洲学院思考的问题。包豪斯大学曾经旗帜鲜明地改变方式,以摆脱这种局限于精英教育——大师教育体制的弊端。80年代的美国教育开始反对这种大师体制,其背景是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使美国进入了明星时代,当时也正值波普艺术盛行时期,商业媒体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炒作各种艺术品与艺术家,几乎一夜之间即造就了无数的艺术明星。著名的苏河区便是这时的产物,人们熟知的猫王、丹弗、劳森伯格、安迪沃霍尔也是那时诞生的艺术明星。明星时代的到来表面看是艺术的繁荣,实际上导致了艺术的垄断性与无序性,也导致了美国艺术的庸俗化及其在全球的中心地位,到了波依斯之后随着艺术平民化的深入,艺术明星的地位不再神圣,只要机缘巧合,普通人也可一夜之间成为“艺术明星”。美国商品社会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奇迹,所有的“艺术明星”及其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的消费品或标签,而这时的“艺术明星”与传统意义的大师具有根本区别。明星时代的消费文化使人们不得不对艺术与商品、与社会、与人群等进行重新思考,对艺术明星的地位也产生了质疑。明星时代的美国美术教育更多的成就体现在实用美术方面,而且带有明显的移民文化特征,依托自己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培养出多少精英。

在欧洲,学院美术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具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及优势,在开发自身资源展开教育方面做得十分出色,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柏林艺术大学、德里斯顿造型艺术学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等,他们各自占据一个学术领域展开教学研究,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又不失各自的权威地位。这是值得中国艺术院校借鉴与思考的

在我国,美术教育由于客观与历史的原因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实际上已形成巨大的产业,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在规模上的增长,教学模式并没有跟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院校基本沿袭或借用了中央美院的教学方式。中央美院实际上是按照培养美术精英的模式进行建制的,它不是适应各层次专业的万能模式,尤其当下高等美术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化教育趋势背景下,在以盈利为目的的美术教育产业化大发展的背后,凭借怎样的合理方式实施美术教育并实现以培养人才为最根本目的的教育目标,实际上直接体现的是美术教育的严肃性及质量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广大美术教育者面临的课题。

美术教育篇7

关键词:中班 美术 游戏

一、游戏对中班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开展指南》一书中对幼儿开展规律的引见,必需要提高对幼儿生活与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共同价值的注重,对幼儿猎奇心、兴趣进行恰当维护和尊重。同时,教员能够针关于此对教育环境进行改善,尽可能的支持和满足幼儿应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从而取得个人经历。

普通来说,中班幼儿在整个幼儿时期比拟典型,思想表现是详细形象比拟突出,该阶段处于详细形象思想期,表如今课堂上和小班幼儿有显著差异,活动耐久性常呈现于感兴趣的游戏等环节。基于此,中班幼儿能够结合游戏和美术教育,两者共同进行,既可以在日常游戏中感知美术教育,又可以把美术内容直接转化成和游戏相关的活动,以此提升幼儿程度的开展。

二、中班日常游戏中融入美术教育

1、游戏中发现美术教育内容

游戏中孩子的状态是放松和专注,在游戏里美术内容能够激起幼儿创作情感,应用察看发现,幼儿关机、火箭等比拟感兴趣,因而能够每天和幼儿进行察看,然后把飞机当作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激起幼儿的发明力和想象力,在此理性过程中,也考证了兴趣才是促使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要素。

2、游戏中寻觅美术灵感

中班的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不时寻觅和探究美术灵感。比方,在画金鱼时,金鱼尾巴比拟难画,在玩丝带游戏中,丝带飘逸又漂亮,此时提出金鱼,启示幼儿在画金鱼时,金鱼的尾巴能够画成和丝带一样悄悄的、柔柔的。之后绘画金鱼活动,其金鱼尾巴能够经过弧度各异的曲线直接画出,然后对尾巴进行颜色涂抹,表现的十分生动美丽。

3、游戏中获取幼儿的发明性、思想特征

应用游戏能够比拟直观的理解幼儿思想、发明力等,熟习幼儿美术教育在近些年的开展。应用对中班游戏进行察看,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

4、日常游戏中融入美术教育

中班幼儿进行日常游戏中,可以恰当融入一局部幼儿美术教育,假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达出了一定的对事物坚持恰当的热情和喜欢,关键在于对此表达出浓重的兴趣。因而,教员必需积极寻求幼儿美术教育的契机与内容。把幼儿的情感、兴趣等应用绘画方式表达出来。将美术教育和日常游戏严密结合在一同,能够对幼儿绘画的内在机制进行充沛调动,还能够激起起关于美术的酷爱。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和日常游戏互相结合,必需要为幼儿提供十分优质的美术活动区域,比方单独的美术活动室等。笔者鼓舞幼儿在游戏中表现一定的想法与情感,用美术的方式在美术活动区角、美术活动室中表现出来。尽量在区角或者是活动室内,为幼儿准备的形形的质地、颜色、大小等,包括形形的画笔,可以为其准备橡皮泥、胶水、剪刀以及其他资料等,幼儿自选资料的方式,完成自在表达和自在张贴。

三、中班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措施

1、对幼儿认知特性与其开展程度进行思索

某教员在参与某次教学活动时留下十分深入的印象,详细状况是由于一个孩子在将纸盒画成平面图像之后,心情特别昂扬,把图像展现给教员看,但是此教员却猛然发现到孩子作品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透视错误,并且做了比拟精确的范画。但是,孩子却说,教师画的平面图像底部并没有着地。此时,教师霎时明白,由于在幼儿眼中地平线是不会升高的,虽然教师所

画透视图像是最为精确的,但是幼儿心中却不易了解。所以,幼儿的认知特性关于幼儿美术素养的发挥发挥重要作用。假如无法强求幼儿完成促进本身认知才能提升的根底上,美术教育时恰当尊重幼儿的认知特征及其开展程度。

2、要综合思索幼儿兴趣及生活体验

一次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特地设计了一个游戏主题,对孩子如何画出拔河场景进行恰当引导,一方面能够让孩子更多的理解体育,另一方面能促进孩子的美术素养的提升。实践状况却是幼儿对拔河活动并不理解,教师设置的主题偏离了幼儿的兴趣与生活体验。这种状况下,教师一定要留意对美术教育游戏化题材进行挑选时要充沛思索幼儿兴趣,也只需是和孩子们兴趣足够的主题才可提升孩子的参与度。因而,幼儿美术教育施行游戏化,所触及到的游戏,教师能够采取问答式的琢磨方式,比方游戏是不是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内容贴合幼儿生活实践?幼儿的兴趣点是什么?应用对以上问题进行思索,同时和游戏设计互相结合,能够保证幼儿美术教育施行游戏化能够充沛调动其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水平,以此保证孩子在了解游戏与美术课程的前提下促进幼儿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3、完成幼儿游戏体验和学习技艺同步提升

美术教育篇8

正文: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中以形象直观的美术教学最为收益。因为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另外,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使美术教学从教授传统绘画技法转变为全方位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创造潜意识的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方便了教学资源的收集。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备课阶段,我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了大量教辅的资料,我还用计算机将课内让学生欣赏的图片复制下来,在实地考察时用照相机、摄象机进行资料收集,经扫描进入电脑存放,配上音乐,解说词和画面文字提示,做成的课件可长期存放在电脑内,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乡土教材《戏马台》一课中,我自制了课件。首先,我安排了戏马台最具代表的人物项羽的雕像作

为课件的序曲,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这样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亲切。接着我选择了戏马台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雕塑让学生进行浏览,伴随着古琴曲的背景音乐和我配上的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我就戏马台的起源,戏马台的建筑特色及人物事件组织课堂讨论。在设计课件时,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建筑物或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人机配合,协调自然。本节课,由于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得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话外音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教师上课时情绪好,师生互相呼应,课后同学们对这一新的上课形式反响强烈,很多学生表示:"用计算机上课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无限宽广。"

二、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倡导生态式教育: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

我们要改变因袭的习俗,倡导多元文化,因为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许多学生对计算机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感兴趣,掌握得快,于是我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去准备,现在有了互联网,学生可多方寻找资料进行研究。上课时,我请学生介绍他们的调查、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改变了过去教师备课、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质量。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美术教育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审美教育;美术课程;审美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的毕业生,不但应该具有专业的能力,还应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职业素质。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是美术的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在高职的美术课堂上,引进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趣和文化品位,活跃校园的文化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对于高职的发展和美术课程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职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需要

所谓的审美能力就是说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认识以及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按照时代的需要和发展。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美的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在不断地提高,对于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常会出现精神发展跟不上物质发展脚步的现象,导致人在物质生活中比较容易迷失,美术教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作用便愈加明显。在高职的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高职学校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弊端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特别是美术方面的教育,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办学经验也是十分的不足,没有很明确的定位,大都是按照本科高校特别是美术类的学校来进行学习,经常出现照搬美术高校的教育模式的情况,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注重实践而缺乏理论上的教育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审美的培养。由于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情况很难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审美方面比较肤浅,只是注重表面,所以,在高职学校的美术课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便显得更加重要。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是由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1)高职教育本身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职业性,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在高职的美术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的科技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下,促进理性和感性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实践。这就决定了高职美术审美的教育必须深入的到实践中去,在培养审美水平的时候,还要进行各种的实践教育,必须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将实践和审美教育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二、怎样在高职的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的教育

在高职的美术教育中提高审美教育的地位,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观念,通过各个方面层次的教育,将对于审美的教育融入美术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1.必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很多人往往会觉得高职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一门谋生的手艺,注重技术的传授,对于审美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往往不甚重视,不利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美术教育急功急利,过于的注重技术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能很全面的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的美术教育进行审美能力培养便尤为重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审美,完善学生自身的理论和人格的修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模式,让学生的人生境界不断地升华,达到高职美术审美教育的目的。

2.在高职美术审美教育中,采取创设审美意境的方式

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情感的发展往往跟不上身体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情况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高职教育存在其特殊性,学生除了进行常规的实践之外,还必须进行半年左右的专业性实习,高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精力比较充沛,思想也比较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在进行审美的时候,意识比较薄弱,老师必须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引导,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比如图画的展示,录像的放映、音乐的播放等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美术课堂氛围,创设意境,并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提高实际教学的效果。除了这些常规课堂上的方式之外,还要将审美教育投入到实践中去,深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的创造力,进行情境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审美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能力。

3.实践审美的创造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培养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活鼓励学生中多听多看多实践并进行反思,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应该主动的了解社会本身的一些能够进行审美教育的资源,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审美的实践,了解我国的国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对于审美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审美的品味。

在高职学校的美术课堂进行审美上的教育,充分的利用课堂和社会的审美资源,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审美教育无论是在美术课程还是高职的课堂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正确的认识遇到的事物本身,看清其本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完善自身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于藕.浅谈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

美术教育篇10

摘要:美术课是传播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能力

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其中美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命短促,美德长存”。美术课便成为传播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点明了美术课要“以审美为核心,育人为本,开拓思想、启迪灵魂、创造精神”。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学生,对未来的人才这种美育优势不容忽视。现在社会舆论、许多媒体、行业的行规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没有了尺度和原则,给人荒谬、欺骗之感 。更有胜者只讲个性、不言社会公德,只顾肓人摸象。让人觉得社会进步了,人类发展了,而“文明”却倒退现象。这就是缺少美育教育和审美标准的一种社会现象。

失去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这种只有艺术学科才具有了优势、不可替代的优势显得薄弱无力。让学生失去了审美底线,失去了人最重要的精神内涵“美德”。传播美育标准便成了美术课美术教师的责任。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受教育者非常重要。

二、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有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个性化人才。美术不是单一的传授技术的学科。是以传播思想,继承、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己任的社会学科。培养学生继承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承美的能力。不能什么都学,有些风格可以欣赏而不可学,不能成为历史的重复。尔我们的中学美术现在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盲目教授艺术风格和技法,以此充当升学率,给美术教育蒙上一层阴影。只教技能,只讲知识,局限于作品的艺术分析忽视其德育因素。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本身优势作为德育的手段,具有形象生动易为学生接受的特点,体现了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特殊功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去了美作品的本来面目:美术得反映社会生活尔并高于生活,给人教益,给人精神享受。

三、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怀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走入自然,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的景色,把观察到的物体加上个性色彩,反映到画面上去。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阳光下的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太阳的色彩由玫瑰红—深红—桔红—黄—白而逐渐变化,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项能力。

创建新课程下生动的美术课堂通过美术生活化教学,发展学生的视觉敏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以眼睛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学生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

四、重视实践活动

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接触社会,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

积极开发生活中各种创意性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中视觉美及心灵美的关注力与辨别能力。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内驱力,它应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

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对重复学习构图时所表现出的不理解,我就以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去教育他。再比如有学生为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挑了很多刺儿,我就引导他如何欣赏,如何评判他人的作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