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十篇

时间:2023-11-10 18:16:26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1

【关键词】民族文化,服饰,龙图腾

文化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在不同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习俗和各种神话传说,因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也对服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纵观各民族服饰,其独特的款式、图案、纹样和饰品都和该民族的图腾文化相关联。图腾文化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它是原始人类对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也是高度提炼和概括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人类情感、精神、信仰、崇拜和期望,也是先民的“自然科学”,并且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如图腾神观念文化,图腾祖先观念,图腾标志或图腾族徽,都是以图腾崇拜为基础,从而引申出来的不同的表象,而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继而构成了图腾文化。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的基础文化,从母系氏族时代起,就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服饰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服饰上图腾的样式及纹样变化中,得知人类文化从蒙昧向文明进化的轨迹。在世界众多的图腾文化里面,以龙纹图腾最为神秘,龙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图腾,贯穿了中华民族服装服饰的历史,龙图腾以图腾崇拜的形式,与帝王崇拜思想结合,在树立权威、巩固政权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龙图腾文化在服装服饰上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和形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都在深层次的挖掘龙图腾文化中的有价值元素,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有民族和时代相融合的独特艺术个性。如: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中国时装设计师计文波将盘龙图案作为服装装饰图案,与国际流行的男装款式相结合,演绎了男性着装新形象。约翰・加利亚诺将中国传统龙图腾融合到西方文化中,形成新的艺术风格。服装设计大师们对图腾文化深入的了解分析,对传统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形成新的时尚理念,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提升新的高度。

从中国传统的服装服饰设计,到现代的服装服饰设计,从是东方服装服饰设计到西方的服装服饰设计,无论是赛事服装设计、设计师个人设计作品、品牌服

装设计,还是影视服装设计,都是从提取形式、内涵;寻找设计在形式上的契合;寻找在内涵上的契合;三方面来对龙图腾文化进行应用设计。

提取龙图腾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在设计中应用图腾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套用或拷贝,而是根据设计需要,将图腾元素进行分析提取。提取的主要内容包括图腾形式和图腾内涵两个方面。必须提取出图腾形式所含有的主要视觉特征并与现代的构成手段相结合,如分割、重构、位移、变异等方法,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图腾,同时还要注重与外来元素进行融合。

龙图腾文化与设计在形式上的契合,图腾与设计要在形式上能够契合,关键就是寻找契合点,这里的契合点主要就是指提取出来的图腾形式与设计理念中的某种形式要素具有的共同属性。契合点必须与受众产生视觉交互。通过灵活运用图腾形式,并且巧妙与服装造型、其功能和零部件、装饰和配饰细节等进行有规律有创造性的结合,使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传达给受观众的信息更加准确到位,并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实用功能。

龙图腾文化与设计在内涵上的契合,图腾与设计要在内涵上能够契合,这里的契合点主要就是指图腾的寓意与设计所要传达的理念之间的共同内涵。由于受众和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不同,受众所掌握的信息并不一定与设计师完全相同,所以,不管是对图腾对象的选取还是对图腾内涵的延展,都要尽可能的选取大家容易接受的元素,并且在服装设计图腾应用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大众可以接受的组织方式、解构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取得一定范围内受众的认同。

服装服饰中的龙图腾来源于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财富,形成于人们的观念,我们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提高而发展,因而,只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流行元素,创新的表现手法和现代高科技有效结合,才能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出龙图腾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2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发展变迁;文化价值

0 引言

蒙古民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规模较大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蒙古服饰以其独有的特点和美学价值广受人们喜爱,随着蒙古族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变化万千。服饰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征,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直接识别民族的形象标识,保存好完整的服饰进化记录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1 蒙古族服饰的演变

1.1 蒙古族早期服饰特点

早期蒙古草原上生存着很多部落,大风、寒冷的自然环境,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服饰主要以保暖和易于骑射为主。13世纪之前,蒙古族的服饰多是以动物皮毛和毡子为主要材料,服装造型比价简单,因为那时人们制造服饰主要是为了保暖、防身,生存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基本没有任何要求,那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低,服装样式较为单一。

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是建立元朝的领导者,随着各部族的逐步融合,蒙古族逐渐成形,服饰文化也相对统一,北方蒙古民族人们性格粗狂、彪悍,服装也多是以宽松和实用为主,慢慢发展,宽松肥大的长袍样式被人们广为接受,白天作为衣服,晚间可作为铺盖,在骑马时可以保护肚腹部,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服饰一度成为蒙古族的服装样式代表。蒙古族还有一种高耸的冠帽,在草原上很远的距离也能辨认,是蒙古族根据环境研发出来的一种帽子。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服装还是相对单一,样式和颜色不多。

1.2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服饰的演变

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一度进入到一个繁荣兴盛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扩张版图最大的朝代,可见成吉思汗带领部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贸易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变相促进了衣着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这时期的蒙古族服饰呈现出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特点,甚至一些王公贵族的衣服上镶嵌有珠宝,服装很是华丽。

由于成吉思汗西征,元朝版图的扩张,西域文化传入中土,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域的纺织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蒙古地区,一些优质的皮毛被蒙古人广为使用,一些精细的棉纺织品和丝织品成为了蒙古服装的主要材料。

1.3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畜牧业逐渐衰退,蒙古族草原手工业逐渐消失,一些服饰商人转而不做,使得曾红极一时的高等纺织物生产很少,一些纺织品禁止流通,蒙古的服饰样式也逐渐减少和简化。直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回暖,服饰才开始又有所发展,一些纺织品被重新启用,款式相对丰富起来。明代的宗教对蒙古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和喇嘛服饰有一些关联。

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体型彪悍,性格粗狂,清朝一直将其视为存在威胁的部落或组织。因此,在管理上很严格,划分界限并颁布一些禁令,导致部落之间服饰差异很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 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蒙古族服饰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秀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的直接展示。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可以透视蒙古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蒙古服饰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2.1 民族文化的传承

蒙古族由于地域原因及其他原因,早在清代就形成了不同部落,不同服饰风格。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如巴尔虎服饰传统实用、鄂尔多斯服饰高贵典雅、乌珠穆沁服饰华丽夺目,不同的服饰特点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研究服饰特点就是研究文化特点的途径,服饰是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蒙古族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些关于蒙古服饰的图书资料近些年倍受学者关注,作为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资料,为文化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审美价值的体现

蒙古族服饰以其美丽的外表和文化属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青睐,服饰是集中反映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对于人们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研究服饰就可以看出蒙古族人们的审美特点和性格特点,一些服饰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这种工艺研究也是服饰研究的重要内容,工匠的制作手法和装饰手艺也是服饰艺术的一种展现,我们看到的一些蒙古服饰精美绝伦、配饰精致,有些甚至成为很多民俗爱好者收藏的藏品。

3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建立传承和保护体系

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要出台和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各管理部门要结合蒙古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制定文化保护措施和方案。其次,各地可以建设蒙古文化场馆,将服饰作为主要展览内容,充分发挥展览馆的宣传作用,使人们认识到蒙古服饰研究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2 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基础环境

“原生态”是近些年被热议的词语,我国现在正致力于原生态保护,包括环境、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方面,蒙古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因此,保护原生环境,使服饰文化有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现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基础,因此要保护服饰产生的基础环境。

3.3 加强对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蒙古族服饰的美感源于手工匠人精湛的手艺,服饰的美学价值要通过工艺技术运用才能表现出来,传统服饰都是由一些手工艺人制作完成的,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要重视其地位,要加强服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年轻人传承优秀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些实际的事情,在继承的同时要创新服饰工艺,促进蒙古服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蒙古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构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 开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85-02

一、基本情况及背景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素有"三水一江之地,彝歌苗舞之乡"的美誉。全县辖13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居)委会、41.16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黎粟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17万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色彩、精巧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既能满足日益增大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又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连带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可以促进银饰工艺发展、银饰款式的开发与创新以和其它材质饰品的开发与创收。

二、我县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前景

1.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市场前景很好,不管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和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吹糠见米的效果,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加工厂,促使民族服饰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县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不仅要在表面上下功夫,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更能推广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积极把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在政府积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流失的措施下,民族服装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2.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交融的资源,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例如我县的彝族服饰,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在古老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集民族服饰特点和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民族休闲类服装,必然会吸引无数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它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要让民族服饰不被市场经济冲垮,唯有将民族服饰产业化。将民族服饰与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对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大多为手工制作,且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配饰都是银制材料,因此,缝制出一套服装来成本也就相当高,因此做工精良的少数民族服饰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稀品,这几年价格上涨得很快,这成为了少数民族服饰销售的瓶颈。

2.目前少数民族服饰市场给人的感觉是“吃力却无收益”,由于没有太多的创新设计,所以在图案、材质、工艺等方面都沿袭古老服饰的制作,这一市场虽然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可以说很有利,但从经济收益来说却无利可图,所以经营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家大多正转向经营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的项目。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已经逐渐消失,传统民族服装的缝制后继无人,如何来保护民族服饰,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首先,现在农村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小孩要上学,没有时间学习刺绣,使得这项手工艺术面临窘境,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2%的人回答说少数民族家庭中很少有人会或都不会刺绣,而没有人回答都会。根据访谈,会刺绣的妇女也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失传或即将失传的少数民族服饰尽最大努力给以恢复、保护、收藏、再制作,努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其次,目前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本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现代化新潮时装的信息,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不少少数民族人民觉得自己的民族服饰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且穿戴不方便,所以只有部分老人还保留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二是由于大多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认为买“汉装”便宜又实惠,即使会做又何必费时费工又费钱的去做。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引导下,当前禄劝县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有了大的思路,从品种、质量、款式、市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如今民族风格越来越受到现代人推崇,但是要想让民族服饰艺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真正的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开发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即在继承和发扬原有艺术精髓,把握和保留原有民族特色和神韵基础上进行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再创造,将民族艺术的精华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体现民族服装款式与时尚的结合。但目前单纯凭借着民族服饰做工的考究和选材的精细还不足以打开整个市场的局面,如何能够将这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研究。目前的少数民族服饰,几乎都属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样式多种化,品种多样化,值得深入研究。应当从款式、规格到图案装饰、花边的镶嵌、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等,都加以认真探讨研究,努力发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服装式样、制作工艺等方面努力创建品牌,同时开发挎包、围腰、马甲等小件饰品的旅游纪念物。

2.加强对民族服装开发生产的扶持力度。依托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因地制宜的进行出租或销售民族服饰,用古老的民族文化去打动消费者,许多游客为领略到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会对少数民族服饰情有独钟,他们就会将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买回家,可是我县少数民族服饰专卖店屈指可数,因此要把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转变为服饰文化资本,党委政府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和助推。一方面鼓励现在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民间工艺生产者的发展,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列入扶持内容,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调查、收集、收藏、设计、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例如2014年12月,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掌握刺绣技能,禄劝县撒营盘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举办了少数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民间刺绣大师为大家讲解少数民族手工刺绣原理、选材、设计、绘图、制作等知识,加大了对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激发他们的从事民族服饰工艺事业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重视。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展示民族服饰。以禄劝县为例,在我县可以充分利用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花山节”等传统节日来展示宣传民族服饰,既开发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又促进了县域经贸活动的开展,还可扩大销售范围和知名度。

4.强化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说“物质文化只有通过人,同人一道,随着人,在人身上,特别是在人的心上,才能传播”。所以要实现对禄劝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首先要改变人的观念,唤醒我县境内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与热爱,才能使得民族服饰有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5.获得利润是促进少数民族服饰开发的目的。在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开发中,要使少数民族服饰经营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这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通过政府行为激发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意识,使少数民族服饰既能获得利益又对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保护的作用,把保护传统工艺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6.民族服饰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在与汉民族服饰的交流中,积极吸收新的内容,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同时,注意吸收现代化的元素。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只有加强创新,与时尚接轨,使其符合新的审美要求,才能得以传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7.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教育中,可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引入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更好的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利于将来培养更多的民族服饰手工艺继承者。

总而言之,目前少数民族穿着本民族服装的频率、人数都在减少,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民族服饰的开发、传承与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重视少数民族服饰和文化的发展,把各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相信我县的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开发事业一定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昆声、周文林《云南民族服饰》2002云南艺术出版社

[2]民族工作编辑部《民族工作手册》1985云南人民出版社

[3]罗钰:绚丽的花朵 特殊的技艺――昆明翰荣轩艺术博物馆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一瞥[J];美术观察;1999年05期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4

畲族的概况

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自唐以来,畲民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从广东沿福建的山岭向北、西迁徙并不断分支,适时、适地定居在浙西南、江西、安徽等地,与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现在“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在迁徙的进程中,该民族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汉化明显,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作为畲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的民族服饰也不例外,也在不断地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目前畲族服饰“大相同,小差异”的特点。

畲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排列居第 19 位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 70.9 万(据有关资料统计),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百余个县、市。

江西畲族的分布与服饰文化现状

1.江西畲族的分布情况

我省的畲族分布在7个乡80个村500多个村民小组,近15万人,是全国畲族分布的三大省份之一。这七个畲族乡分别是上饶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上饶铅山县篁碧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和吉安市永丰县龙岗畲族乡。

2.我省畲乡服饰文化现状

笔者在课题研究期间,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上饶铅山县太源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当地相关的人员和畲族群众了解当地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1)我省畲族服饰总体特征。

笔者看到在各畲族乡政府保管的畲族服饰,男、女服装以蓝或黑色为主,只是传统的苎麻或棉大都已被化纤织物所代替。女上装为大襟小袖衫,在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刺绣各种花鸟及几何纹饰,也看到了畲族妇女最具有特色的“凤凰装”与“凤冠”。畲族男子服装基本与汉族相同,男服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

(2)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好的做法。

我省注重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通过以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基础,开发畲族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各项文化和经济产业发展。

①设立畲族文化广场、服饰博物馆等文化类展示场所,展示畲族发展历史、风俗信仰、服饰及歌舞、特色产品等。如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

②突出畲族资源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如吉安龙冈畲族乡以“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绿色生态”发展旅游业。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能欣赏到体现畲族精彩艺术的“狗王图”和“马灯舞”,还可听到畲族的多种山歌。

③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挖掘、展示畲族文化遗产。2011年4月26日至28日,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贵溪举办,预计2015年4月21日至22日将在江西吉安举办江西省第二届畲族文化艺术节。

这些推广畲族民族风情的做法为保护我省的畲族服饰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3.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畲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与汉族交错杂居,没有形成大块聚居区域,而在长期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畲族服饰面临被同化而湮没。笔者在畲族乡看不到身穿畲族服饰的畲民。

(2)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坚实耐磨、保暖为主的传统民族服饰不被新一代畲民们所接受,对他们的经济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

(3)笔者也了解到如今的畲民家中已没有了本民族服装,在重大畲族活动里,参与者所穿的畲族服饰也由乡政府统一安排穿戴。

(4)如今的青少年一代,他们触摸不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无法领会畲族的精神内涵,没有传承畲族服饰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现江西畲族服饰中植物染、手工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已然缺失,已成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拙朴气息荡然无存。

我省畲族服饰文化保护、发展与应用对策

1.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

①以保护畲族文化为基础。挖掘文化内涵,开展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全方位、深层次调查研究畲族文化特色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江西畲族与汉族文化、赣鄱客家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畲族文化,对本省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②发扬畲族民俗文化,形成鲜明的畲族文化理念。扩大畲族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让畲民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③建立传承机制。制定传承计划,使刺绣、染织等手工工艺得以传承。广泛在青少年中进行畲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与传播,让年轻一代们形成对畲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促进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

针对本省畲族民族服饰的现状,如何将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现代服饰元素融合到畲族服饰之中,使畲族人民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穿、爱穿、喜欢穿,使畲乡具有真正的民族风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畲族聚居的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关系到我省畲族服饰存亡的客观现实,对畲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细仔的调查研究,制订创新、发展规划,落实行动。

(2)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技术研究的力量,加快科技创新研究的步伐。将畲族服饰元素融合到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现代服饰之中,组织专门的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3)借助于传统的畲族节日(如“三月三”),开展各项与畲族服饰相关的活动,如举办江西畲族服饰设计大奖赛、畲族服饰时尚表现赛等等,以达到展示畲族服饰风采、实现畲族服饰与当今流行服饰融合、传承的目的。

3.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应用对策

(1)历史上的江西畲族服饰产业。

据史料记载,畲族人民是开发江西山区的劲旅之一。他们开辟畲田, 发展农业。大约在宋朝以后,又采用等高线种法,倚山坡,筑梯田。畲族人民还根据山区的特点,经营和发展各种经济作物。据说,畲族蓝姓以植长种蓝制靛染布而得名,畲民在山区推广种蓝制靛技术,使之成为江西一大利源。赣南“种蓝制靛, 西北大贾岁一至, 泛舟而下, 州人颇食其利”。据说,畲族钟姓以擅长种苎麻织布技术而闻名,这对促进江西山区苎麻种植和加工大有好处。在赣南,“山谷园圃间多种苎”,“不论贫富无不缉麻之妇女”,其他地方也大都如此。历史上江西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夏布生产省份, 也有畲族开发苎麻种植业的一大功劳。

(2)江西畲族服饰文化与现代产业应用。

①以历史上江西畲族的传统蓝靛染布和苎麻织布技术做为特色产业,成立行业协会,制定产品监管制度,根据规范要求实行定点生产,确保产品的良性口碑,以古朴典雅的原始手工艺的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②将畲族服饰中的苎麻、蓝靛染、刺绣、“凤凰”造型等民族元素用于畲乡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吸收外来的、现代的元素,使传统文化服饰流行化,大众化。也可将畲族的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在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用的效果。整合畲族服饰产品产业的各项优势,形成与众不同的色彩、图案内容和表达形式,提升畲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

③营造畲乡氛围,打造畲族风情文化的亮点。畲族服饰产品随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畅销品,建立旅游商品集中销售展示推广中心,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将畲乡旅游商品进行展示推广,通过结合如“三月三”等畲族传统民族节日,把畲族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总之,通过研究、总结我省畲族服饰文化精髓,由政府到民众,上下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江西畲族服饰定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到传承,取得更好的发展。弘扬江西畲族文化精神,体现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规模优势、人才优势的龙头畲族服饰产品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畲族服饰产业的范围与规模,体现畲族服饰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让其为我省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5

关键词: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数字化

一、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现状

地处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居住着特有的渔猎少数民族,其中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在解放前,这些渔猎民族以捕鱼和打猎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蕴育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习俗,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兽皮服饰,赫哲族鱼皮、树皮服饰就是其民族文化的精髓。

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巨变,国家的政策的出台,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大多由渔猎转型为农牧。从生产方式的结构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加上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外来文化的冲击,多种艺术融合等等因素都对渔猎民族服饰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黑龙江渔猎民族的服饰多属于皮服,如:鄂伦春族的狍服、赫哲族的鱼皮,加工环境较差,制作技艺讲究、繁琐,加之子承父业等保守思想等因素,使得能够掌握制作方法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挽救即将消亡的渔猎少数民族服饰,国家将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的兽皮制作工艺等被列为重点非物质遗产。

二、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传播方式探索

1.传统传播途径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主要指手工艺技能的传播,主要为族内传播,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有部分技艺简化或丢失。如何将这些民族服饰的精髓传播出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传播情况来看主要为面对面动态传播和静态展传播两种途径。面对面动态传播即师徒传承,局限性比较大,延续至今,赫哲族只有7、8个人会做鱼皮衣服,而掌握鄂温克族桦树皮帽子制作技艺的人更少。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有关于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静态展,包括袍皮、鱼皮、树皮等服饰,但展品只是给予参观者一次的视觉体验,能够深入了解的人很少。在现有的黑龙江省非物质遗产官方网站里,也有一些关于渔猎服饰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但却缺少互动性,效果大大减半。

2.数字化传播的探索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语言、文字、声像得到富有情感的真实保存。构建网络数字博物馆,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民俗生活方式及相关艺术元素生成过程进行数字化储存,用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民族服饰传统制作工艺过程和精华。使受众在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自主化的对信息的选择、生产、传播和接收的过程进行选择,让受众兼具传播者的身份,积极有效建立起极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在像渔猎民族服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语境丢失后,数字媒体媒体为其新生提供可能。

目前黑龙江省部分的渔猎民族服饰数字化已开始,数据库正在搭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数字传播所需条件还不成熟,通过网络媒体来呈现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动态过程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构建

为了尽可能地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保存下来,笔者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建立专业网站、数字化传播实施的构建三步来达成。

1.建立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数据库

首先,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学术分类以及信息化储存,建立完整的素材数据库以及资料性的符号库。在进行数据库采集时,先要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如:民族、服饰种类,再明确采集数据时需要录入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应包含那些内容,如:服饰所属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结构造型、手工艺流程、发展现状等等。之后进行的数字化工作是建立在这些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即,建立黑龙江渔猎民族资料库,将搜集的文字资料、样衣及细节图片、影像资料编辑保存于存储盘中,便于检索。建立素材数据库、资料性的符号库及图像检索等技术。

2.制定传播策略

根据目前黑龙江省渔猎民族的传播状况,设计出以下四个传播方案:

(1)建立互动性专业网站

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相关的文字、图像、音视频数据作为题材构建专业性网站呈现给受众,扩大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传播和交流范围,吸引人们对渔猎文化的尊重、包容,同时将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新开拓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新思路。

在网站设计时要注重网站的线上线下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登录进入数据库,检索要了解的内容,并对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人艺术理念、设计思路、艺术作品等进行观摩学习。在网络上展示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鼓励用户上传图片展示自己有关渔猎服饰的作品,以传统手工艺技能为平台进行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双向互动。由于材料的紧缺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上传作品的用户可以用其他的服装材料代替兽皮、鱼皮及桦树皮,只需要其作品中的某一个设计点或某部分加工制作方式与渔猎服饰相吻合。可以在网站中专门设有论坛,激励用户实际动手制作具有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特色的服饰相关产品,并择优进行生产加工成衣、舞台服装、旅游纪念品等。这一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固定人群,如在校大学生、资深服饰加工爱好者。同时,系统兼具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录入功能,将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继承人或保护工作者、研究专家学者等设定为该板块的版主,提供录入和整理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网络平台。

(2)创建基于GIS的传播方案

GI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GIS系统可以建立在建立在民族服饰信息地图上,根据其实际经纬度坐标,将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添加到地图上,使受众可以清晰的了解黑龙江省渔猎民族皮服技艺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变迁,感受到黑龙江渔猎皮服技艺文化空间、物质空间及历史演变。地图上对研究范围内每一个渔猎民族及其服饰的每个历史时期技艺都会做标注,并且每个标注会有相应的链接,链接里有对应的服饰文本、图片、音视频内容。用户在浏览后,可以将浏览内容及位置标注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间等其它媒介上,借助GIS传播方式可以扩大分享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网络平台中的内容,不仅为研究的专家和爱好者提供有效服务,还可以对比同时期其它相近的民族服饰,体现地理位置和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民族服饰的相同点和差异化,缩小了地域化研究差异,促进中国整体民族服饰的研究进程。

(3)多媒介传播的方案

单纯的以PC机为终端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摄取信息需求,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移动终端的传播方式已随处可见,方便小巧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将黑龙江渔猎服饰的相关信息内容向移动端推送,可以让受众更快捷的接触兽皮、鱼皮、桦树皮服饰的设计理念及手工技艺,构建良好的民族服饰传播氛围。可以开发以渔猎民族服饰为主题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用户注册登录后可以方便地获取渔猎服饰的各种图文资料及音视频资料,并且可以做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如用户可留言、上传作品或开发相关游戏互动环节。多媒介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氛围。

(4)三维场景还原的传播方案

运用OpenCV开发三维场景还原,还原渔猎民族皮服制作的真实情景。三维场景还原首先呈现给用户黑龙江渔猎民族每种服饰的大体框架,具体到每种服饰还要用户自己通过界面上的不同菜单选择其半成品及成品的制作。如:点击进入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制作菜单后,将会出现鱼皮原始材料即制作流程中的第一步获取鱼皮,再根据鱼皮衣的制作流程分步骤的指导用户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在视频中出现的场景都是以漫游动画的方式三维呈现的,通过虚拟空间模拟真实鱼皮服饰的制作过程,使受众感受到鱼皮衣技艺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赵彦越.黑龙江省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7.

[2]张艳.试探黑龙江流域渔猎文化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策略[M].哈尔滨:艺术研究,2014,4.

[3]朱思颖.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数字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7.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6

关键词:苗族服饰图案;数学因素;几何纹饰;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106-07

一、问题的提出

苗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款式众多、造型独特、构图精美、色彩亮丽、装饰豪华著称于世,以图案美、色彩美、工艺精、技法巧令人目不暇接,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种质资源之一。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对苗族服饰是这样评价的:“苗族服饰有不少引人注目的特点。除了极具装饰感的美学风格外,更深刻的是,它比其他民族的服饰更能溶化和组接历史。中华先民的衣冠,图腾崇拜的余迹,宗教民俗,全可在苗族服饰里找到踪影。因此,它几乎成了一部虽不完整但脉络尚清的中国南方世俗服饰的演进史。另外,苗族服饰做工精细繁浩,倾注了不知多少少女和工匠的心血。它既然如此执着地熔铸了生命,那么也就比一般服饰具有更高学术的读解价值。”[1]

多年来,人们对苗族服饰已从许多不同的学科和角度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读解,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及意义进行了诠释,认为苗族服饰是无文字的苗族成功地利用服饰形制及图案生动地记述了苗族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和迁徙史,传达的信息展示出苗族服饰所具有的文字文化史料价值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体现者的重要职责,将苗族服饰定格为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指出苗族服饰是一种社会历史意义的沉淀,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积累;也有人从原始宗教的角度去探究,把苗族服饰上的植物、动物、日月山川、风雨雷云等自然现象图案当作“神灵”的标志,认为这些“标志”都是苗族崇拜和供奉的“图腾”;更多的人从审美的角度对苗族服饰制作的传统技艺和方法、苗族服饰图案构图规则、图案色彩搭配原则等不同的视点进行了美学的探讨,从中总结和提炼出苗族的美学观和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等等。

然而,在已经进行的对苗族服饰文化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中,唯独没有人开展对苗族服饰的数学文化研究,更没有人把苗族服饰中的数学因素引进苗族当地的数学课堂,这不能不说是苗族服饰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憾,也不能不说是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中的一大缺憾,目前对苗族服饰的数学文化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这一点,笔者曾在网上进行过搜索,也在黔东南苗族专家那儿得到了证实。因此,开展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研究,是一项极具开创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笔者是出生于贵州省苗疆腹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土生土长的苗族后代,从小对苗族文化特别是苗族服饰文化情有独钟,因而对苗族服饰的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加上本人是数学教师,比较喜欢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中学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学生应该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2]基于这些原因,一系列问题和困惑――苗族服饰是否蕴含有数学因素?能否从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中提炼出数学因素?能否将苗族服饰中蕴含的数学因素运用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能否将苗族服饰中蕴含的数学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此等等问题和困惑就久久占据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既然苗族服饰是苗族的一部“无字的史书”,就应该记录有苗族先民最早的记数方法,就应该包含苗族先民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挖掘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探讨苗族服饰的数学美以及规律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摆在我们这一代苗族文化人面前的课题。

二、研究的方法

带着以上问题和困惑,笔者开始踏上了对苗族服饰数学文化因素挖掘和研究的艰难历程。苗族的服饰文化是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民族文化,作为一项填补苗族文化研究空白的开创性的工作,田野调查是“苗族服饰文化数学因素挖掘”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没有大量的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就无从谈起。从2007年7月~2008年2月的八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先后对黔东南的凯里、雷山、台江、剑河、麻江、黄平、丹寨、施秉、三穗等县的部分苗寨进行了田野调查,对120多名苗族刺绣大师、苗族服饰制作大师、苗族歌师、苗族文化传承拔尖人才进行了访谈,拍摄了1000多张苗族服饰图案资料。特别是2007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的大喜日子,全州16个县市的苗族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这里聚集,这给我们的田野调查和照片拍摄提供了最好的机遇,我们又对榕江、从江、黎平、锦屏、天柱、镇远、岑巩等县的30多位苗族服饰物主进行了访谈,补拍了200多张照片。当然,作为一项苗族文化研究,文献考证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之一,在此期间笔者利用各种机会到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黔东南州图书馆、凯里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来挖掘苗族服饰中的数学因素。

三、妇女节苗族服饰的数学因素挖掘及数学美

(一)苗族服饰中关于“数”的记忆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数的概念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当人类第一次看到不同事物本质属性可以用“5”或其它数来表示的时候,人类便取得了巨大进步。

在远古时代,如同所有民族一样,苗族记事主要采用“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的方法,根据刻痕的深浅、长短、粗细、疏密来特指一些事和物的数量。如图1是一幅苗族女盛装衣背装饰图案即“刻木记事图”。据物主黄平县黄飘乡蒙加村的潘婉凤说:“这是苗族典型的‘刻木记事图’,是我们这支苗族最古老的、亘古不变的服饰图案之一。这些一根一根的图案是古代用来记事的,颜色和形状以及摆放的不同代表不同的意义,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这种图案在我们苗族的衣服上使用得比较多,一般在这种纹样的两边都会配上五条色彩不一样的纹路,是指河流山川。这五条纹路是用叠绣的方法制作的,记事的条纹是用浆过的丝线数纱绣成的”。这充分说明苗族在远古时就有了“数”的概念和记数的方法。为了不忘记祖先用这种方法来记事,在一次次迁徙中,苗族妇女把这种方法绣在了衣服上,同时这种记事条纹又给衣服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

如图2是一幅衣襟装饰图案即“蚕娘图”,“蚕娘”即蚕宝宝,绣在衣服前襟的正中。“蚕娘图”的“蚕宝宝”是女性的象征。“蚕娘图”里边,蚕的数量一定是单数,一般有九条或十一条,以九条居多,这件衣服上就是九条。在黔东南凯里、黄平、施秉等地的苗族妇女盛装,每一件衣服都必须装饰“蚕娘图”。苗族是一个善于养蚕缫丝,纺纱织绣的民族,把蚕绣在胸口的位置,就是要苗族的后人牢牢记住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带上蚕种,一代一代的把养蚕缫丝的技术传下去,就是要苗族的每一个女性成员知道,如果没有了美丽的丝线,苗族就不能绣制代表苗族历史的精美服饰,如果没有代表苗族历史的精美服饰,就会忘记苗族的历史。

在汉族传统文化里,“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最大的或最高的,也是最庄严的数,“一”表示最小的数字,人们崇尚“九”这个数字,“九九归一”的寓意就是“最大蕴含最小”的辩证关系;而在苗族的观念中,“十”是最大的数,“一”是最小的数,“十一”在苗语里称为“jiuf ghad ”(究该),表示从头开始又一个轮回。由此可看出古代苗族先民对数的最初认识和应用与汉文化是有区别的。

苗族是一个崇尚奇数的民族,特别是在重大的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九、十一使用得最多,体现其威严性和庄重性。

为什么苗族服饰装饰图案“蚕娘图”的“蚕娘”是奇数呢?在苗族观念中,“奇数”是最大的数,例如形容一个人历经九死一生时会用“Nengx fat Jiux dal eb xiongs dal gal”(他经历九涝七旱)来形容;在形容一个人跋涉许多条河,走过无数个村庄时会用“Nengx fat jiux eb jiuf ghad ghal,Nengx leit jiux fangb jiuf ghad vangl”(他趟过九河十一湾,他到过九村十一寨”来表达。在苗族的观念中,奇数还代表了“阳刚”、“果敢”、“白天”等等概念,代表男性的意思,是苗族阴阳学的核心之一。阴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1,3,5,7,9为单数、奇数或阳数,2,4,6,8为双数、偶数或阴数。白天和黑夜是最基本的阴阳概念,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最能代表阴阳属性的太阳和月亮几乎也成了地球上生命和非生命的主宰。”[3]在苗族的阴阳观念里,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那么“蚕娘图”上的蚕象征女性,“九”这个数象征男性,这正寄予了阴阳交错人丁兴旺的一种精神愿望,是对民族繁荣的一种祈祷。

(二)苗族服饰中“几何图案”的展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苗族服饰的关注更多的是对苗族服饰的造型的关注,是对苗族服饰色彩搭配、图案搭配的关注,更多的是对苗族服饰的整体美的审视,很少有人去关注苗族服饰图案中的数学因素和数学美。笔者通过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发现,在苗族服饰纹样、图案中蕴含着许多数学因素和数学美,如图形的平移、反射、旋转等变换构成了服饰图案的整体美与和谐美。

苗族服饰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姿而又引人注目,是与苗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纹饰分不开的。这里的“纹饰”即“纹样”是指苗族服装及配饰、银饰等使用的装饰图案或装饰图案的一部份,纹饰往往是构成苗族服饰的基本单元,整体图案实际上就是由不同纹饰组合而成的。

纹饰在服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苗族服饰的纹样主要有写实与几何两大类,部份源于自然环境,部份承袭于古文化:如彩陶及铜鼓文化,更有一些源于其它民族的影响。[4]其纹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容纳了众多的动植物形象,在装饰性的几何纹样中,有些是动植物纹样的变体,或由其简化演变而来,如菱形或三角形图案是由鱼纹演变而来。

几何纹饰是人类纹饰中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也是服饰上最早使用的纹饰之一。从苗族纹饰上可以看到几何纹使用得最多最广,这些几何纹在服饰上的使用与人类发明与使用纺织技术同步。

在几何纹饰中有许多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菱形、圆、螺旋线、星形线、玫瑰线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图形通过连接、对称、组合又构成了基本的纹样如:太阳纹、锯齿纹、网纹、菱形八角花、回纹、水波纹、卷蔓、团花、牛角纹、鱼纹、蝶纹、龙纹等等,如图3是一些纹样。

在几何纹中最可看到铜鼓文化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星纹、太阳纹的使用,这在苗族蜡染裙及衣饰和被面中屡见不鲜,由此可看到古文化的影响。[4]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发现一批丝绸织锦,品种极其丰富,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锦、绣 、针织等各个主要门类,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其中有菱形纹和小花规矩纹的织锦衣(如图4)[5],菱形纹和小花规矩纹是那时衣料中的常用纹饰,这说明那时工匠对圆规和矩尺的应用相当的熟悉,而黔东南黎平县苗族的织花背带纹样(如图5)和凯里舟溪、雷山、剑河等地的织锦上也仍有许多菱形纹和规矩纹。

在图5中单位纹样可以看成是由菱形、锯齿纹和规矩纹组合对称而成,通过平移拼成带状,或反转对称(既反射)得到更大的面饰纹样。这种反射对称的方法能以很小的纹样为单位,可以造成比原来纹样大出几倍的花纹。这些花纹又可构成新的纹样,造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来。

贵州黔东南黄平县的苗族织锦(如图6)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织品(如图7)比较,其几何纹样、技法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主要单位纹样是菱形(当然还有其它形状如六边形组成的龟背纹等)。由此不难想象在秦汉时期,作为楚地主要居民之一的苗族先民在与中原人民的交往中互相交流,推动了民族纺织技术发展,是毫无疑问的。[6]

蝴蝶纹是苗族最重要的主题纹样,也是运用最广泛的纹样。蝴蝶不仅造型优美,色彩艳丽,但这些都只是蝴蝶纹样成为苗族主题纹样的外在的因素,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是蝴蝶是苗族的图腾之一。流传于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创世纪史诗《苗族古歌》的《枫木歌》唱到:“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妹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 蝴蝶生下十二个蛋,在n宇鸟和红腹锦鸡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孵化,孵出了雷公、水龙、老虎、水牛、蜈蚣、蛇和人类始祖姜央。因此苗族将蝴蝶妈妈视为动物的共同祖先,蝴蝶成了苗族人民崇拜的图腾,这是苗族服饰以蝴蝶纹样为主题纹样的根本原因。

我校学生大多数是贵州黔东南本地的苗族侗族学生,在上“初等几何研究”这门课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认识生活中数学的几何变换,我展示了一些苗族侗族服饰图案,图8就是其中的一幅,我先让学生自己看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再让他们看看是什么对称图形,然后老师再作解释。图8是黄平苗族的一幅衣袖装饰图案的主纹饰即蝶鸟图,它使用了红、白、蓝三种颜色,采用数纱挑花和锁绣的方法制成,这幅图案中有抽象化了的蝶、鸟、花草与涡纹,图中的鸟纹是指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n鱼鸟,涡纹是指苗族曾经在水边生活的记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横看与纵看或斜看图案各不同,主要是颜色、颜色的反光与几何纹样组成不同的图案。

这幅图案从整体看是一朵由涡纹组成的八瓣花,它是一幅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是一幅旋转对称图形,分开看上下各为两只蝴蝶,左右各为两只n鱼鸟。当沿着横轴对折时两只蝴蝶可以重合;当沿着纵轴对折时两只鸟可以重合;当旋转180。时,两只蝴蝶和两只鸟可以分别重合。若以这一幅图案为单位纹样通过平移或轴对称就可织出大片的美丽图案。该纹饰反复使用点、线、面装饰手法,使图案的画面想象丰富,韵味十足,更为生动,充分体现苗族的图案设计中静态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与和谐美。

通过这些展示同学们感到惊讶、好奇和兴奋,原来我们的苗族服饰中还有这么多数学!于是我便抓住时机把课堂引向深入,这样上课的效果比以前枯燥的讲好得多。

通过对许多苗族服饰制作者的采访,笔者发现虽然织绣这些雍容华贵服饰的苗族妇女不懂得几何学,但她们早已从她们的母亲或长辈那里学到了编织图案的方法,有的把纹样底稿画好粘贴在绣布的反面来绣,有的没有纹样全凭想象,想怎么绣就怎么绣,想怎么织就怎么织,这说明这些苗族妇女能够脱离形的实体,在大脑中已有不少抽象的形的图案,由此才能熟练地织绣出不同的几何纹饰来。

苗族地区的学生对这些纹饰图案非常熟悉,但他们平时并不在意,更没有注意到它们还蕴含有丰富的数学内容,如果我们民族地区的老师在中小学几何课中讲到图形的欣赏认识,图形的变换时,引用这些生动、优美的图案进行教学,这样既使得数学贴近了生活,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得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将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仕忠等.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里远.中西自然科学思想[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

[4] 罗麦瑞等.苗族纹饰[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2.

[5] 沈从文等.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24.

[6]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P12.

[7]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7

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它孕育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意念,并熔铸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服饰文化艺术精神。朝鲜族人民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之中,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的意象表达。

关键词:天人合一 朝鲜族服饰 东方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A

一 “天人合一”思想与东方服饰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归一,强调人与宇宙物象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反映在中华民族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化体系是文化特质和文化复合体的组合,它直接影响着其体系下的服饰文化的发展。服饰文化作为记录传统文化形成、变化与发展的物象载体,直接服务于人的社会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被共同关注且思考结果截然不同的问题。其结论则构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范畴最根本的相异。导致思考结果不同的原由之一就是对“人”的不同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内对“人”的异向诠释,必然导致服饰文化理念的差异。

西方人将宇宙万象和人分离开来进行研究,视宇宙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将其抛离在人的意念活动之外。在西方文化中,“人”是一个明确而独立概念体,有着极致强化的自我意识,喜于突显自我。这样的“人”与宇宙万象之间存在着主体与个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界定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使人独立存在于万物共融的化象之外。于是,西方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尤为突出对人体躯干的刻画,以专注于对“人体美”的塑造和本我意识的宣扬来作为服装流行的主旨标,服饰中凸显人的肢体美与极致强化意识的个性美。

与之相斥,东方文化思想体系中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可诠释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情感世界中的意念与物象的统一以及其纵横变化之规律,都囊括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之中。天为“我”,“我”为天,“我”与“非我”本为一体,不必分割“我”与“非我”。于是,“主”与“次”、“内”与“外”之间的对立不复存在。天的本根与人的心性相通于“道”,“道”本无释,它神秘于浑圆庞大、强调感悟和讲究大象的东方式神秘主义思维体系之中。这个体系中的“人”是一个包容天地万物、意念心性与宇宙自然相通,并焕发着独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人”。东方文化讲究自然、和谐,在服装上不对自我本性刻意追求,服饰形制较为洒脱、自然、大气,不仅讲究人体穿着的舒适感,更讲究衣者与观者在审美精神与心理上的舒适,重在体现以“天人一体”的形体概念来考虑服饰的形制、色彩等的变幻。这种东方独有的宇宙观,使东方服饰文化中对服装形制的审美风韵多指向朴素、平实与和谐。在内敛的服饰意象表达中,诠释了真与美与善的统一,自然而质朴。

正是“天人合一”这个最具东方文化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意念,并熔铸了东方服饰文化的艺术精神。本文便以朝鲜族为例,阐述其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之中,呈现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意象表达。

二 东方服饰文化下的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

西方服饰文化以追求“人体之美”来作为其服饰理念的核心,在服装形制上以突出人体线条、彰显人类自我个性的窄衣型服装为主。与其相比,东方文化以伦理教化为先,强调情与理的结合,以理节情,在服装形制上以遮盖人体曲线,宽松、大气、蕴藏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宽衣型服装为主。

受东方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东方服饰文化的艺术精神包容了更多的含蓄性,而这种含蓄性则大多表现在东方的隐性美之中。在东方服饰文化艺术精神的指引之下,东方服饰始终保持着东方式的矜持。矜持美的外在美表现在抹去人体躯干线条与自然万物形态的差异,而其内在美则在于将人的心性意念与宇宙万象共融。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东方服饰文化以追求人与天地的共融来作为其服饰的理念核心,而维持东方服饰数千年一贯制的强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东方服饰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使东方服装在形制上形成了不显露体形、将服饰与人体保持着宽大空间的宽衣型服装。这种服饰使躯体避免外露,使人难窥其详,增加了神秘感,洋溢着中和之美。

朝鲜族传统服饰深受东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其服装形制属于典型的宽衣型服装。女子上着缩短于腰线之上的短衣,下穿系定于腋下的长裙;男子上着短上衣,下穿宽大的裤子,腰间系腰带。服装采取平面裁剪结构,以形制宽大为基本特征。这种服装不以雕刻人的肢体美为主旨,而是通过对人体躯干的遮掩来隐藏人体自身的原始形态,从而还原人体与自然万象形态上的一致,实现人体本身与宇宙万象的共融。朝鲜族传统服饰通过平面展开留有空白的结构和宽衣、长带、长裙等造型来营造 “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宽衣遮体的服饰外相表达与宇宙万象相同。造成的空间产生出含有“道”韵的神秘氛围,更好地诠释了人与天的关系,也更多地将人体与天地和谐于一身,构成与宇宙天地最大的共融,从而彰显了“天人合一”这一核心理念。

东方服饰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是从统一于天地万象的“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人的服饰形制应与宇宙万象相通,天的服饰就是人的服饰,服饰一将产生就应该是天人共用,不分彼此。事实也正是如此,传承东方宽衣文化特点的朝鲜族服饰,就是在对天地自然共融状态的模仿中形成和发展的。

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迁移、文化的交融,朝鲜族传统服装的总体形制却始终保持着一致性。从历经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等朝代的更替和近现代时期民族的迁移,数千年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朝鲜族传统服饰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宽衣形

态,总体服饰观感一致。而东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使朝鲜族服饰文化在东方服饰文化的承载下始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发展。

三 朝鲜族传统服饰中“天人合一”的情感表达

民族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强势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而言的,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成、演变到发展,都受到地域环境、生产力等客观因素和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民族信仰等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和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的朝鲜民族虽然分布在朝鲜、韩国、中国、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但其民族之根则都源于朝鲜半岛地区。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东北部,介于日本海与黄海之间,与中国等国相邻,深受东方主流文化的影响。这样的人文地域环境必然使朝鲜族服饰文化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朝鲜民族服饰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朝鲜民族的标志之一,是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它体现了朝鲜族的历史风貌、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意念。

朝鲜民族文化属于“和谐文化”,这与西方的“崇高文化”大相径庭。而“和谐”又堪称东方服饰文化境界之巅峰。以“和”为贵,以“和”为东方造诣之德。朝鲜族传统服饰中的“和谐美”,贯穿于整体服饰设计之中。作为对儒家思想无上崇拜的民族,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和谐之中不乏“中和之美”。“中和”可谓之儒家提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是指宇宙物象处于一种最为平和的状态,它使世间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万象最为理想的共融境界。“中和之美”将自然与人、社会文化形式与人类精神意念视为一个蒸蒸日上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朝鲜族传统服饰可谓之为一种以外象形态触动感官意念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符合自然之美、中和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可以从朝鲜族传统服饰外观的线条、布料的色彩等变幻中看出。其亲和、中和、平和的服饰风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差异,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朝鲜族传统服饰属于东方服装形制的宽衣结构而非西方窄衣形制的窄衣结构,其服装上以平面装饰为主,在造型上充分体现了服装的直线美和曲线美。朝鲜族传统服饰采用平面形式裁剪,服装线条富于变幻,多显衣者优雅的气质,给人简洁大气之感。朝鲜族女子服饰以穿着缩至腰线之上的短衣和系定于腋下的长裙为造型特色,上身给人轻盈精巧之美,下身则给人中和大气之韵。短衣多强调女性上身线条的柔美,V字型领柔和了颈部线条的单一,袖口曲线自然而轻柔,突出了衣者的平和之美,也表达了人与服装之间的和谐之意。裙子从上到下渐渐扩散开来的细纹曲线同样也增添了衣者的优雅气韵。从女子的服装造型可以看出,直线下垂的线条以及温和婉转的曲线正是体现朝鲜族女子端庄、贤淑等美好品性的关键所在。朝鲜族传统服饰在其宽大遮体的轻松造型之下,将衣者高贵端庄的气质通过飘逸的线条和婉约的外形展现给世人,烘托出服装的含蓄之美。

在“含蓄美”的影响下,朝鲜族传统文化颇具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艺术形式则注重心性与自然的相通,艺术表达多以抒情为主。重视灵魂之美的渲染,突出物象在其表象中对实际意境韵意的烘托。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朝鲜族传统服饰讲究突显衣者大气婉约之美,着装力求大而化之。服装结构不以彰显人体美为主旨,而是以服饰与衣者身躯之间产生的若即若离之感来展现服饰外相美中蕴含的虚实相生、含蓄内敛的艺术境界。

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上,朝鲜传统服饰则崇尚阴阳五行为主导的五色观。朝鲜族人民喜欢用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布料来演绎服装的不同风韵,从而体现朝鲜族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其传统服装是以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为特征。这也正体现了天地之间、自然物象之间的色象表达的规律。天因在上而色泽明快,地因在下而色泽沉稳。介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将“天”的服饰视为人的服饰,“天”的色彩视为人类服饰所应遵循和应用的色彩,力求从色觉上达成天人之间的共融。

四 结语

通过对东方服饰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粗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天人合一”思想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它的精神蕴意体现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解读了朝鲜族传统服饰是利用其思想内涵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把人丰富多彩的情感融入到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精神内涵的朝鲜族传统服饰中,在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中组成了一幅幅有序平衡、生机昂然的民族生活画卷,从而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之道。“天人合一”既是朝鲜族传统服饰艺术表现的具体对象,又是朝鲜族传统服饰艺术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东方文化体系由观察人类自身到宇宙万物得出的哲学结论,也正是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

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读人的情感,诠释朝鲜族传统服饰中蕴涵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从朝鲜族传统服饰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应从现代服装设计美学与传统服饰再设计的最新成就中去探求朝鲜族传统服饰与情感表达的直接因素,这些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晓玲:《中国和西方服装文化比较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1期。

[2] 胡雅丽:《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大众文艺》,2008年第12期。

[3] 华梅:《中国服装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4] 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东疆学刊》,2002年第1期。

[5] 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的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 张秉吉:《韩国固有信仰研究》,东亚文化研究所,1970年版。

[7] 金炯孝:《韩国思想参考》,一志社,1976年版。

作者简介: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8

【关键词】畲族服饰;设计元素;艺术特色;传承与发展

畲族服饰在闽、浙、粤、赣等地较普遍存在,服饰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畲族服饰图案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创造而成,在设计造型时都是随心所欲,服饰的图案都是从实际生活获得灵感来设计的,从而使得畲族服饰更加自由奔放,且散发出勃勃生机[1]。本文就畲族服饰设计元素进行深入探析。

一、畲族传统服饰的特点

(一)服饰布料质地

畲族是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多的古老民族,这个以刀耕火种而居于深山的民族,其生活环境与条件极为艰苦[2]。织麻布是畲族妇女的擅长的一种手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织布机,因此畲族人民的服饰质地以麻布为主,麻布具有结实耐磨的特点,使畲民们在劳作时发挥重要效用。

(二)服饰的主色调

畲族的传统服饰以青、蓝色为主,整体来看给人呈现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颜色来自于蓝靛,这种颜色是畲族人民种植的草本植物所提取出的颜色,畲族人民平常穿着的麻布衣也多以青、蓝两种颜色。

(三)服饰的式样

畲族人民分布地域较广,且每个地域的生活习惯、环境气候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畲族服饰的类型多种多样。畲族的男装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宽大襟的无领青色麻布短衫,长裤,还有两层麻布制作的无袖衫,一般有五粒纽扣。另一种是男士冬季穿着的无裤腰棉套装。另外,男装结婚服饰大多为青色,胸前会绣龙花纹,并配以黑色的绸官帽,鞋子以布鞋为主。

女装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上衣造型以宽松为主,长度多在膝盖以下,上衣图案丰富多样,绣有各种类型的花纹,一般绣于大襟服斗、衣领袖口等处,且服饰腰间部位配有做工精美的合手巾带,下身则以传统的蓝、青黑布长裤为主,鞋子以黑布带鼻花鞋为主[3]。

(四)服饰上的花纹图案

畲族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其代表着该民族的文化载体,并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承载着历史、信仰等文化内涵。畲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种类较多,主要分为这几种:图腾、山水、花鸟、虫鱼符号及传说故事等。

山水:这与畲族人民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地理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居住地为雨量充沛的地域、且气候湿润,好山好水使得畲族人民将其作为元素引入到纺织与刺绣中[4]。因此,畲族人民以山水为灵感,将其渗透到畲族传统服饰中。

图腾:畲族在迁徙和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但依然传承了自身具有的文化与习俗。比如,崇信盘瓠习俗依然保留了,歌颂始祖崇信盘瓠的功绩的图案在畲族服饰中尤其常见。

花鸟虫鱼:在畲族服饰刺绣过程中,常常有成双成对的鱼、鹊等图案,其代表着对自然万物的崇尚,具有生机盎然的寓意,象征着畲族人民对快乐、幸福的向往。

(五)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文化标志性的象征符号,“凤凰装”代表着吉祥如意,并成为畲族女子特有的服饰,不同年龄的女子穿的“凤凰装”各有差异。其中未成年女子的凤凰装” 样式比较宽大,且设计较简约,整体上较单纯可爱;老年妇女以“老凤凰装”为主,衣服与腰带的颜色较单一,且花纹图案比较简单,整体上比较沉稳与庄重。

二、畲族传统服饰的独特个性及艺术魅力

畲族服饰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带给人们莫大的精细与欣喜。下面就对畲族传统服饰的独特个性及艺术魅力展开分析。

(一)源于生活、质朴纯真的创作情感

畲族服饰的纹样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其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蕴含着畲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同时服饰纹样满足了社会精神文化的需求。畲族人民将日常生活的现状进行记录,其中有山水、图腾、花鸟虫鱼等,代表着人们向往着美好生活,使畲族服饰具有大自然博怀相依相衬的钟灵神韵,体现了畲民良好的想象力与审美力。

(二)自然奔放、灵动洒脱的纹样构图形式

从整体上来,畲族服饰呈现出自由与洒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服饰的纹样构图比较灵动,如,服饰中时常出现天马行空地几十种花纹,不规则的组合起来,比如,而且大多采用自然奔放、大胆表现手法去传达出朴实中的灵性[5]。洒脱灵动的构图方式与我国传统纹样形成反差,其主要由于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达到这种效果。

(三)撞色热烈又不失庄重,更好的表现内心情感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服饰颜色方面具有一定限制,畲族服饰颜色多为青色为主,但在纹样颜色上大胆撞色,通过不同颜色的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分热烈,这种撞色能更好的表现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神物的崇拜。另外,畲族服饰纹样色彩还具有一定的年龄标志。一般少女装刺绣大多以色彩艳丽的大红、桃红、金黄等为主,中年则采用素雅的天蓝色、藏青色较多,这就是显著的年龄色彩标志。

三、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虽然畲族居住分布的十分广阔,但是由于畲族人民与汉族交错杂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只有少数山区的畲民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随着解放的到来,畲族的社会、文化等方面与汉族不断深入,这就导致畲族民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从当前实际来看,畲族传统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少之又少。另外,畲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也有很大的改变,由以往乡村式的土墙、草瓦,变成如今的钢筋水泥。当前畲族人民在生活习俗方面也有所改变,其大部分时间都是穿着民族服装。畲族女子在婚礼上装着的凤凰状也几乎消失,另外的一些表演活动也逐渐淡出视线。造成畲族服饰不断淡出人们日常生活视线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1.畲族历史上经过无数次的迁徙,之后与汉族交错杂居,随着较长时间的发展,畲族与汉族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入,这就导致畲族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2.畲族的居住地散而小,因此要想形成大范围的人民聚居存在一定难度,这就给畲民穿着民族服饰的氛围带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畲族服饰方面的意识也逐渐淡化,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上存在不足。

3.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人民从较落后的山区走出来,大多数畲民们迁移到现代化建筑中,先人们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替代,他们的经济生活缺乏实际意义,在服饰方面也被具有现代美感的服饰所代替[6]。

4.传统民族服饰的质地。以往畲族服饰都是以麻料为主,显然当前这种质地已不符合现代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而且服饰样式也越来越现代化,导致畲族服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

四、畲族服饰发展的未来发展建议

从畲族服饰现状来看,人们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不重视,导致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因此,为了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更好的传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畲族聚居的当地政府应当认识到畲族服饰的传承的重要性,需要对畲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使其落实到位,将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的口号落到实处。

2.加大投资力度,将技术研究的力量引入到现实中,并对科技创新研究作为传承畲族服饰的重要部分。将畲族传统服饰的元素渗透到现代服饰中,因此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此更好的促进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3.保持民族服饰的主色调的基础上,创新不同的民族服饰。比如,可以根据服饰穿戴场合的不同,或者季节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面料,如夏季服装则可以选择真丝的面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效果;秋装则可以选择毛料的材质,达到保暖的效果。

4.对于民族服饰的式样设计,在基本保持畲族男女装式样的前提下要所有创新,吸收现代化的一些元素。比如,男装服饰在设计中可以加入唐装的元素,女装服饰则可以加入旗装的一些元素,以此起到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传统文化服饰朝着流行的趋势发展。

5.民族服饰的花纹图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往畲族服饰上的图案都是通过手工刺绣而成,虽然手工刺绣效果十分精美,但由于效率过低,制作一件服饰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使服饰制作效率得到提升,可以将设计编程应用其中,以计算机绣图的方式代替手工刺绣,以此提升刺绣的效率。

6.借助传统畲族节日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达到传承的效果,比如,开展畲族服饰设计比赛等,使更多人认识到畲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达到畲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畲族服饰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论从服饰质地方面、式样方面、纹样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然而,当前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该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此使畲族服饰吸引更多人去热爱与保护,使畲族服饰中蕴藏的独特的元素更好的得到刚好的传承与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研究立项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赣畲族服饰文化活B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YG2014037)(项目负责人高韬) 。

参考文献:

[1]陶雨恬.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499-503.

[2]李伟.福建畲族女装民族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38-39+42.

[3]陈敬玉.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J].丝绸,2011,05:48-50+63.

[4]闫晶,范雪荣,陈良雨.文化变迁视野下的畲族古代服饰演变动因[J].纺织学报,2012,01:111-115.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9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是至今保留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民族。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通过其舞蹈服饰的演变,在不同视野下深度挖掘舞蹈服饰的审美特性。同时本文希望通过对羌族舞蹈、舞蹈服饰的阐述,更好的展现出这一民族的审美特性,借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

一、舞蹈服饰概念

少数民族舞蹈的服饰是我国舞蹈领域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各民族的文化传承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创造出种类、样式、色彩、手工技法完全不同的服装模式,再辅以本民族独有的舞蹈动作特性,让其文化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仍旧绚丽多彩。不过,在具体研究舞蹈服饰之前,需要对服装、服饰等进行一定的辨析,以保证后文在准确的概念下进行。

我国服装和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区分。例如,服装的定义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下,所谓的服装无非是俗称的衣服。但是,更广义来看,服装除了衣服之外,还囊括了首服、足服等任何用于遮蔽身体的衣物。而在服装的基础上,也衍生出服饰的概念,在狭义上理解服饰仅是用于装饰衣服的饰品,所以包含的内容有所局限,包括图案、饰品、色彩等。因此,服饰从服装广义上理解的基础来看,其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就是服装,也就是上述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另一方面便是装饰,指服装的装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衣裤是在近代中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在古代并没有类似的说辞。而历史上对于衣物等解释较为复杂,具体来看:首先是“衣”,指“人之所以避寒暑也”,也就是衣服是用于遮蔽寒暑的依靠;其次是“服”,指“冠并衣裳也”,这也是古人对衣裤的另一种解释,衣为上身,裳为下身;最后是首服和足服,“首”便是头,在头上所做的装饰被称为首服,而足服则是在脚上所穿戴鞋袜等。

Y合上述内容来看,羌族舞蹈所穿着的服饰不仅包括衣裳,同时也有首服和足服。所以,在舞蹈服饰的定义上,指包括任何用于穿戴的装饰和服装,以至于包括臂饰、腕饰等羌族特有的舞蹈装饰品。同时,基于服饰的审美效果和其他因素的搭配,本文内容也将包含舞蹈演员的发型、装束等方面的分析,进而综合体现出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价值。[摘 要]羌族舞蹈服饰是羌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基于美学视角,在对舞蹈服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羌族舞蹈特色和舞蹈服饰,就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和审美特征进行探讨,能够加深对于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促进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二、羌族舞蹈特色及舞蹈服饰

(一)羌族舞蹈特色

舞蹈服装是舞蹈的一部分,所以要先对羌族舞蹈进行叙述,以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其服饰美学塑造者在行为上的特性,同时也能够对服饰审美外的功能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展现。羌族舞蹈的主要模式是圆圈舞,而这样的舞蹈有着较强的集体性和娱乐性,无论婚丧嫁娶、节日联欢等,舞蹈都是活动的主要部分。而羌族舞蹈别具一格的是,其圆圈舞除了在室外进行,也有室内进行的,也就是火塘舞。综合来看,羌族舞蹈在节奏上较为鲜明,有着很强的节律感,而且肢体动作幅度较大,以“顺”为主要动作特点,舞蹈同时辅以男女交替歌唱,独具一番风味。

(二)羌族舞蹈服饰

羌族的舞蹈服饰多种多样,以至于很多不了解羌族文化的人会认为羌族舞蹈并没有特定的服装类型。《布兹拉》是羌族祭祀舞蹈的一种,其中以“释比”的服饰最为抢眼。演员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褂子,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羌族的传统文化中。他们所穿着的麻布百褶裙,又有着较强的现代风格。再来看配饰,“释比”的配饰主要在腰间和手上,神杖和盘铃各执一手,而腰间所佩戴器具的种类和多少,也能够体现出“释比”的身份。再来看《萨朗》的服装风格,其中一男舞者的服装最为引人注目,身着长裤和大襟,头戴布襟,分为黑白两色交替使用,腰间掺有束带,小腿裹着绑腿,脚着云云鞋,其扮相多有几分现代时尚感。

从羌族舞蹈的服饰选择来看,在整体搭配和色彩的选择上,均可谓独具匠心,而且整体设计完整,并没有给人以突兀之感,服装的设计和搭配上也是煞费苦心。另外,羌族的舞蹈服装给人以贴近自然的感觉,有着明确的环境融合感,这也与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三)羌族舞蹈动作与服饰的关系

羌族舞蹈动律受舞蹈服饰的影响,这一特性在羌族女性的舞蹈服饰上体现较多。羌族女性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腰带的形态。腰带由带身和带摆两部分组成,大多为手工羌绣。带身上绣满了羌民族各色图案,带摆长及后膝,有坠性,且有手工穿制的珠穗和各色彩带。舞蹈中,女性通过胯关节的舞动来展示腰带的美丽。羌族女子舞蹈动律中胯关节的动律是最主要的元素,有“筛胯”、“顶胯”、“转胯”等动作。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中能看到女性各种胯关节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均散发着女性的美,凸显出女性特有的灵巧腰身,同时也展示了羌族女性舞蹈服饰的精致。

三、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

羌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炎黄时期便已有羌族的部落,而舞蹈作为人类文明演变和历史传承重要的载体,能够展现出羌族在历经五千年发展和文明道路上所经历的历程。结合羌族舞蹈服装来看,其形式、色彩和配件上的选择,也保留着历史上的风貌。

(一)神话传说的烙印

神话是在科学并没有解释出人类是如何出现、发展与生存的之前,人们用于寄托精神的唯一对象。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曾就神化学说和原始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进行研究,其认为当前人类中所流传的神话,是确实发生在人类的历史之中的,不过其发生过程和影响程度,并没有现代人对其所塑造的那般荒诞离奇,而由于神话中的事物曾经确切的存在,促使见证者将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例如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活动,便是一种神话保留。而现代羌族的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神话色彩。《布兹拉》中,从“释比”的舞蹈服饰上也就不难看出神话的沿袭性,包括色彩、纹路、形式、配饰等方面。从“释比”配饰中的鹰爪可以看出神话的痕迹,羌族的鹰爪用于驱邪,所以是“释比”常用的器物,而神杖象征权威,另一些较高身份的角色多会在腰间配有剑饰。

(二)拜物思想的反映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关于图腾本质的讨论中提到:“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羌族重视对生活的改变,所以,其在服饰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拜物思想特征。从羌族的历史传承来看,早在炎黄时期羌族就开始了游牧的生活,导致羌族在自然崇拜上的特征十分明显。羊作为羌族重要的生产资料除了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外,也逐渐演变成了图腾的种类之一。古羌人颈上悬挂羊毛线模拟羊的形状,现在羌族的冠礼仪式中还要悬挂羊毛线,以示与羊合为一体。羌族舞蹈服饰,特别是男性服饰的头饰、衣饰、腰带等造型或饰物都采用了羊的形态以示对羊的图腾崇拜。

(三)的浸润

羌族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这和羌族的分不开。羌族是多神崇拜,主要表现为供奉“五神”,即在房屋的屋顶上四方和中间分五个不同方向放五块白色的石英石,羌语称之为“阿渥尔”,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大自然的天、地、山、树与羌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便成为崇拜对象。对于服装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由于自人类形成简单的聚落以来,就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信仰,所以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宗教上的投入也要远高于一般的活动。而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其除了狩猎、采摘、耕种、畜牧等活动外,业余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舞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羌族舞蹈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舞蹈服饰上出现了明显的宗教特征,无论女性头帕、长衫、腰带和绑腿,都喜用白色;男性羊皮褂子、麻布长衫和腰带,也大多在蓝布上挑白花,抑或在白布上挑蓝花或红花,皆以白为主色,这也是民族对的一N表达方式。

四、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内涵

首先要明确羌族的历史传承,从一些古籍记载中可以证实羌族始自炎黄时期,此时是对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随着人类的发展,汉族人口不断膨胀,导致这些游牧民族偏居一隅,进而逐渐融合。所以,目前的羌族并非单指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祖先所流传下的部落,最终形成的羌族整体。而在羌族服装上可以发现十分复杂的元素组成,也是羌族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基于羌族历史和传承,再来看下述对其审美特征的研究。

(一)热烈粗犷的美

众所周知,汉族人以婉约而含蓄为美,在艺术上的创作多是精雕细琢,而羌族则与汉族相反,其艺术上的表达粗犷随意,给人以直率、简单的感觉。从其服装设计、色彩和图形刻画来看,首先花纹上的选择多是源自于自然,并没有任何的现代元素;其次创作上形意兼备,但是不够细致,所以给人厚重而简约之感;最后服装线条粗犷,用色大胆,羌族的舞蹈服饰多是以红、蓝、黑、白、粉为主色调,或是采取相间的组合元素,色彩表现十分显眼。再具体一点来看,羌族舞蹈《上房梁》中,女舞蹈演员所身着的服装是以黑色为主色调,辅以绿色和红色为配色,前身是以羊角花为形状手工刺绣而成,羊角花是羌族文化中姻缘的象征,所以女服中会经常出现这一图案。但是,在舞蹈中并没有采取粉白配色,而是以显眼的红色,辅以明亮的金色,在以黑色为背景的基础上,让人有奔放而舒适之感。再来看男服,其上身选用蓝色,刺绣匠神图案,而下身是以红色为底,白黄相间的长裤,整体表现出劳动男人的粗犷。羌族的服装设计粗犷,与直率的羌族人民对生活热情的表达相关,但其粗犷并非简略,仅从上《上房梁》的服装特点就能够看出,其无论是配饰,还是整体色彩的设计,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完成,乃至于服装的图案采用了耗费工时的刺绣。所以,正是精细设计出的粗犷,才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和谐内敛的美

虽然羌族在舞蹈服饰上的设计粗犷、自由大胆,但是,其并没有选择张扬的方式体现民族特性,也并不高调的炫耀,从不采取价值昂贵的金属,所以,其服装虽然色彩独特,美感却十分的内敛。2014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根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羌年”元素创作的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其“韵”的章节中女性的舞蹈服饰是以宝石蓝为主色点,配色以银、红为主,形式上采用大裙摆的设计,下身着较深蓝色的长裤,并在裤脚辅以花纹,整体来看其服装设计,不仅颜色鲜艳,配色也极为恰当,服饰贴身而不夸张,展现了浓厚的羌族风情。所以,羌族的舞蹈服饰正是由简单而呈现出的民族内涵,才使人能够对其深爱不已。

羌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结合多民族文化特性逐渐演变至今的民族,在服装的表达上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羌族的服装一直秉承着历史的风貌,其服饰所散发的民族风味总能让人着迷。本文基于美学视角下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剖析羌族舞蹈服装的审美价值,以体现这一民族在塑造“美”过程中的理念和方式,进而为现代服装审美艺术研究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邓莹.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交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2] 张姝萍.浅谈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3] 孙明璐.浅谈羌族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

[4] 范燕华.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

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篇10

【关键词】黎族服饰,纹样设计,现代设计,应用分析

现阶段艺术作品的设计注重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体现,经过实践证明,当今的艺术作品只有在体现民族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当今的流行趋势,才能成为一件具有价值的成功作品。黎锦纹样多样,是海南黎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是具有黎族文化特征的符号,具有艺术美的特征,不仅具有丰富的装饰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现代艺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文章以黎族纹样中的服饰纹样为例,分析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并为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将黎锦服饰纹样进行整合,并利用现代手法体现黎锦服饰纹样的形式美、艺术美、设计美机型延展应用分析。

一、黎族服饰纹样概述

(一)黎族服饰纹样的种类 。具有黎锦纹样的黎族服饰包括头巾、衣帽、裤裙、腰带、披肩等。其中,黎族不同区域的黎族服饰纹样特点不同。黎族服饰纹样集中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审美特征以及文化风俗等。具有关资料显示,黎族服饰纹样具有160多种,包括人形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汉字纹样以及自然文样。其中,最常见的服饰纹样为人形纹样、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

(二)黎族服饰纹样的色彩。黎族服饰纹样的色彩大多是明暗相间,注重色彩的对比调和,大多以黑色和深蓝色为基本色彩,以红色、绿色、黄色和白色为间色,以紫色、棕色、粉红色和咖啡色为辅助颜色。在对比上主要以强烈的黑白对比、红绿对比为主。

(三)黎族服饰纹样的构成。黎族服饰纹样的图形构成大多为几何形,多运用讲究对称平衡的构图样式,并使用对比、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来进行纹样的设计,一般呈现中轴对称的格局。黎族服饰纹样的造型是平面化,多运用菱形骨骼、方形骨骼和三角形骨骼构成纹样图案,纹样图案的呈现形式为散点式、二方连续式和四方连续式,具有鲜明的组织性。同时,黎族图服饰纹样的构成讲究符号之间的主次分明、大小协调、冷暖对比以及轻重层次清晰的处理,具有很强的设计节奏感。大多数的服饰造型设计夸张、构思巧妙,具有鲜明的装饰意味。

二、黎族服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延展应用

(一)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延展应用。当今艺术设计发展领域中的产品包装设计行业开始注重在设计中引用具有民族性特点的图案。黎族民族服饰纹样的设计新颖、独特,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黎族服饰纹样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主要是在传统黎族服饰纹样的基础上,对现当代艺术新形式的一种应用,通过当代的艺术设计手段在对黎族服饰纹样进行打撒、重组、加工、提炼后,将其全面的应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中。比如现当代的产品包装设计中充分借鉴黎族服饰纹样设计的美学原则,并在结合包装设计行业的特点及工艺的要求,不断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精神和当代特征的包装设计作品。

(二)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延展应用。现代室内设计对黎族服饰纹样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黎族服饰纹样简洁图案和清晰设计风格的延用和展示。黎族服饰纹样的设计具有现代设计的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不仅具有装饰性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黎族服饰纹样设计可以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被单、地毯以及壁挂的设计上,展现了黎族服饰纹样设计的装饰功能。同时,还能被应用到房屋墙面的浮雕、屏风、装置物以及地面的设计,进而增强了室内设计中浓厚的海南地域风格。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引起广泛反响的是对于黎族服饰图案的打散重组抽象画设计应用,这种设计在吸收传统海南民族特征的同时,创造了具有现代美感的设计,使传统黎族服饰纹样体现的海南文化得到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增加了黎族服饰纹样的现代意义内涵。

(三)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延展应用。黎族服饰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延展应用主要表现为将其服饰纹样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来推广和运用。比如,现代服饰的设计会引用黎族服饰纹样的上百种图案,人们通过对这些纹样图案的研究来了解海南不同地域方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现代服饰对黎族服饰纹样的延展应用一方面展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现代化的服饰设计审美品位。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服饰的设计逐渐成为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关键,各个行业通过服装的统一化管理体现其职业的精神风貌。由此,适当的应用地域性的民族服饰设计,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四)在现代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延展应用。现代旅游工艺品的设计时艺术和技术的一种结合,将黎族服饰纹样色彩和图案的再设计应用到现代旅游工艺品中,能够为旅游工艺品带来更高的价值。现代旅游工艺品在自身旅游地域设计特色的基础上融入黎族服饰设计的造型特征,充分实现了现代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五)在以平面设计为基础的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延展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特别是海南本土的艺术设计,还将黎族服饰纹样设计应用到一些以平面造型为特征的艺术设计中,比如插图设计、该报设计等,也将其应用到以平面设计为基础的立体造型设计,比如环境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以及工艺品设计等。

总结:综上所述,黎族服饰纹样的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黎族服饰纹样以其自身独有的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了现代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艺术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对黎族服饰文化精髓的再加工、传承,不断升华了其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耿:《解码黎锦.图案篇》,5~6页,《海南周刊》,2009(48)

[2]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