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的内容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2:01

传统礼仪的内容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1

一、加强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不但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中开展的传统礼仪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眼于大学的实际生活,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所学的礼仪知识表现出来。传统礼仪是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育发展

大学生的智育发展和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代需要的人才既需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传统的利益知识作为理论知识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整个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礼仪文化培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通过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说话、学会穿衣打扮,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学会利用传统礼仪文化来交际,和教师搞好关系,和同学搞好关系,学会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人际交际中处处有礼,促进大学生智育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传统礼仪文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礼貌谦逊、为人诚恳、尊老爱幼等都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礼仪可以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出一个人得道德精神。礼仪处于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了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到传统文化礼仪的真正内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利用传统礼仪文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是一门集礼仪实践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学。要在传统礼仪教学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让大学生喜欢上这一门学科,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传统文化礼仪的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以及通过提问的方式等,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管理传统礼仪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知识和行为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行为的结合,就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礼仪文化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内容也纷繁复杂,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遵循思想、文化以及礼仪三要素并重的原则。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养成。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尤其是要针对面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礼仪丢失现象,选择相应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讲解,帮助学生矫正不恰当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内容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内容,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通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特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对课程的建设

就目前来说,高校在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高校传统毅力文化课的开展。高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鼓励更多有利条件的教师开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渗透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把传统礼仪文化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在课时课酬、教学条件、教学设备上给予满足,并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师资团队的建设。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实时的组织礼仪文化讲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礼仪文化课程中来,也可以成立传统礼仪文化协会,加大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学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气息和魅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传统礼仪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目前的高校来说,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课,以及教学课堂等多个角落都有计算机的进入,对大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对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丰富传统文化礼仪教学的知识和内涵。当今的网络无处不在,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丰富性的特点,高校通过网络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传统礼仪文化教学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内建立起与传统礼仪道德相关的主页或者论坛,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2

1.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问题

就我区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预期来看,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是课程实施者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从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来区分,课程的管理者应确定课程的性质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如果确定为分科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以传统礼仪为核心推进课程的实施。如果确定为综合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同样,如果从教育哲学取向的角度来划分,课程管理者就要确定传统礼仪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如果确定为学科课程,那么和分科课程的情况相似,就应当专注于传统礼仪的学习。如果是活动课程,就应当以学生经验为中心,以传统礼仪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从《中华传统礼仪教程》这套教材所构成的课程框架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教程》选用的材料中生僻字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需要教材编写者标注注释。其次,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组织范围和序列还需不断完善。课程组织的范围描述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需要花费的时间,《教程》将四到六年级统整为一册教科书,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调研。另外,课程组织的序列问题也是课程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序列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在有机联系中的表达次序,需要课程管理者综合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3.课程的评价问题

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是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程的评价包括对教科书的评价、施教的评价和学业的评价。传统礼仪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施教和学业的评价,科学、系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需要课程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同德育课程的评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采用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性评价主要采用材料性客观题,构建真实的情境和人物,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经典的记忆和初步应用。主观性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实践的参与情况和积极程度。

二、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从而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参考路易斯与朋蒂利的研究成果,采用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

(1)帮助教师注意来自校外的信息,利用这一点作为改革的诱因;

(2)鼓励教师带着改革和变化的观念,思考如何运用新信息;

(3)通过教师互相交流,提供机会,来促进新观念的广泛传播;

(4)通过向校内和校外的人宣传,促进新思想的普及、推广。综上所述,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在我区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纲要)

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课程管理者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来看,笔者认为传统礼仪课程标准(纲要)可以参照《完善中华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来起草制定,因为这两份文件已经将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和内容做了较为具体和科学的表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课程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研发投入。此外,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应逐步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课程管理者可录制传统礼仪的示范教学片段,提供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和学习。其次,课程管理者可建立课程的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传统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便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

2.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基地学校的建立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应当引起课程管理者的重视。课程管理者可选择一至两处文化基础较为深厚、传统文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学区,建立三至五所基地学校,并且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使其成为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重要阵地。考虑到基地学校的建立设计到校区的整体教育和教学规划,为降低实施的难度,课程实施者可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先在基地学校建立宣传传统礼仪的学生文化社团,培养学生骨干,配合教师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

3.鼓励学校和教师围绕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校本教研

从课程互动调适的取向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面对一项新的课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关于课程的改进与改革建议,通常这些建议比较零散,缺乏整合。但是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课程实施,团队内部通常会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并上升为教研组的整体意见,达成共识。因此,校本教研在学校如能广泛开展,将会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同时加速课程的完善。

4.积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3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4

关键词:礼仪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创新

2014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礼仪规范塑造中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才能造就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礼貌礼节公共课在我校已经推广,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改革,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及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就笔者在礼仪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与目标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个人来说,礼仪是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教育层次、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普及礼仪知识让学生自觉用礼仪规范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注重言行举止,懂得为人处事的章法,以和谐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认识,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品味。

二、礼仪课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的礼仪课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灵活、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教师授课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般是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精神懈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较差;教师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

三、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创新

3.1课程整体设计

礼仪课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意识及行为习惯。整体设计包括礼仪课程教学内容;专项礼仪活动;效果评估等方面。

(1)教学内容部分:

其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事项及其规范。仪表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餐饮礼仪、商务礼仪、日常礼仪、职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交往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

(2)专项礼仪活动部分: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弟子规》学习评比活动”、“个人形象魅力大赛”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3)效果评估:

素质提高效果评估:主要针对学生的状态、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对2014级常规生从入校阶段(家长)―学习礼貌礼节课程后在校学习、生活(班主任、家长)―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实习单位)测评学生素质及表现,通过信息反馈,评估礼貌礼节课程的教学效果。

3.2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用多元教学方法代替单一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礼仪课程实效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组织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3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发言法、情景互动法、电教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典型实例,通过学习、研究案例,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与判断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发言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能在课堂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的思考。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达到师生的共鸣。

(3)情景互动法

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去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学生对这种模拟教学兴致高,积极性大。情景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动态的礼仪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也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巩固和检验学生相应的礼仪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礼仪的自觉性与实际运用礼仪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电教教学法

礼仪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多样性,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名家讲座视频,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提升教学效果。

(5)实践活动法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礼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31-0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礼仪的国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我们也应重视礼仪教育,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中却存在着很多礼仪失范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其礼仪修养的提高。

一、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实需求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其重“礼”的文化氛围也使学生形成了谦逊、内敛、尊老爱幼的特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礼仪修养缺失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缺乏礼仪修养的言行。如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高声谈笑,又如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冷漠,缺乏交际礼仪等。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礼仪失范现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其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充分。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出懂礼貌、知礼仪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极大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的提高。周礼及其后的儒家文化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如中国古代的“六艺”中“礼”是居首要地位的。因此,在现在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使大学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礼仪修养。

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培养大学生的美好礼仪形象

所谓“礼仪”,是由“礼”和“仪”两方面构成的,其中“仪”就是指仪态、行为。因此,美好的仪态和行为也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型”,即美好的个人仪态和行为是十分重视的,对美型的期待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中就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另外,我国佛教文化中也对“美型”提出了“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等的要求。当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型”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是十分有助于大学生美好礼仪形象培养的。

(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伦理”精髓,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礼仪美德

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高尚的礼仪美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重伦理”精髓,对其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重伦理、崇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点,无论是在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仁义观中,还是在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中,还是在道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的言论中,都得到了具体而广泛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伦理道德的形成与提高是十分重视的,其重伦理的特点及“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等的主张是可以被用于进行大学生礼仪美德的培养的。

(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礼仪”精髓,培养大学生的美的性情

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因此,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大学生美的性情进行培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重礼仪”的精髓对于培养大学生美的性情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视对人美的性情的培养的,这在很多古人的言论中都可以找到。如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及“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通过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礼仪”精髓,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美的性情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礼仪教育之中,从而促进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瑛.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6).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6

关键词:高校 新生 文明礼仪教育 现状 对策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个人的修养提高也处在重要阶段,是开展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给予引导教育,并持之以恒,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这对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高尚道德素养的培育一定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

加强对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各项研究,对于指导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工作,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整体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使当代大学生能全面提升和展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遵循理解尊重、诚信友爱、言行相顾、平等互助的原则,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2]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不仅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反映了高校的整体精神面貌。重视和加强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既能促进个体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

1.3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对高校新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其文明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其对中华传统礼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2]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礼文化资源,教育引导高校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不仅提高自身文明礼仪素养,也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重视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是提高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自身对文明礼仪的重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掌握社交礼仪规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5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符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4]党和政府积极倡导文明礼仪实践,并将文明礼仪相关要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央陆续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今年5月份,教育部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决定在全国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1.6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是当今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现实诉求

为了解当代大学新生文明礼仪现状,笔者对我校部分新生进行了文明礼仪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388份。调查表明:新生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一般,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差,自觉意识不强、日常行为缺乏必要的礼仪规范,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明素质较高。其中55%的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文明礼仪知识。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新生的文明礼仪修养状况不容乐观,加强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高校新生文明礼仪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重视文明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个人基本素养,但如今大学生文明礼仪却呈现出种种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细节中礼仪缺失。脏话连篇、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穿拖鞋进出教室、对老师视而不见、考试作弊等现象随处可见,似乎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5]。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引导和教育不足,造成孩子不会做人、不会和别人和谐相处,缺乏基本的社交文明礼仪技能。

第三,高校教育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缺失。首先,很多高校没有将文明礼仪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没有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其次,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较大局限性,特别在部分工科院校,文明礼仪教育一直处于被边缘化地带[6]。再次,教学目标功利性强,比如很多高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而临时举办面试礼仪讲座,缺乏对文明礼仪精髓的传授与教育。[7]

3.高校新生文明礼仪教育对策探讨

3.1高度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力度[8]。要从理论层面着手,进行深层内在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不是搁置在表面层次[9],要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文明礼仪文化精华,使学生礼仪教育做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3.2同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提高新生文明礼仪素养

新生刚入校,可结合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与大学生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结合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卫生的习惯;结合校纪校规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防止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结合爱国爱校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3.3科学制定文明礼仪制度,以实践促文明礼仪教育

将文明礼仪的要求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10],可发给学生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手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严格考评,将礼仪表现的情况作为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明礼仪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定期举办大学生文明礼仪活动,如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礼仪知识竞赛或实践展示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1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培养良好的礼仪素养。

3.4重视文明礼仪课程设置,加强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目前很多院校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存在着弊端[12],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只针对一些相关专业设置了文明礼仪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选修,且学分低,师资力量匿乏,以致文明礼仪教育被边缘化。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文明礼仪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13]。因此,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礼仪礼节、礼仪修养、礼仪训练等课程;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礼仪讲座,加强新生文明礼仪训练培养。

3.5推进各级学生组织建设,发挥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优秀的班团干部和党员等学生骨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水平,在学生组织内部形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文化环境,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学生骨干引领示范作用,以先进性的教育来带动更多的同学不断努力,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主观创造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学习教育活动,协手创造文明礼仪教育的新突破。

3.6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多方配合共促礼仪教育

要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位,不仅需要高校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可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尽快了解到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为制定合理的措施提供准确资料。通过自身的有利条件,与社会上的相关公益机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以自身行为来诠释文明礼仪。

3.7发挥网络文化阵地优势,营造良好礼仪文化氛围

高校应抓住机遇,发挥网络文化阵地的优势,有效及时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14]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QQ飞信、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校园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消除网络中的负面消极信息,同时要把网络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营造良好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微观上对学生个体而言还是从宏观上对国家发展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培育优秀、有礼的大学生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从入学到毕业、从行为到思想、从外在到内涵,有意识地强化文明礼仪规范教育,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树立典型等多种方式,创新性的开展新生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军,张圣梅.高校礼仪教育当自入学始[J].科教文汇.2007.

[2]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袁林鹏.礼仪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9(1).

[4]蒋新跃,左红梅,李民生.高校应重视在大学新生中进行社交礼仪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

[5]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9.

[6]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安徽文学.2009(8).

[7]刘洋,郭巍.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8]金云霞.当前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2).

[9]穆廷云.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8).

[10]闻茹,姜丽.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11]王艺.当前大学生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科研.2012(4).

[12]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8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道德品质 行为素质 沟通能力 教育创新

一、当代大学生背景及大学生礼仪现状简析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市场经济的浪潮、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使中国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经历着与以往几代青年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与学习。大学生群体是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文化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和积淀,他们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生力军,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可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礼仪“失范”行为和一些不文明礼貌的现象和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可大可小――大到我们的国家形象,小到我们个人的形象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不周全的礼仪细节损坏整体的民族形象。

在如今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生长于象牙塔,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呈现出如下时代特点:智力发展显著、个人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及文化取向多元化、个性开放、追求实用性、责任意识弱化等。[1]而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愈发频繁、“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不拘小节等缺乏礼仪教养和人文素养的现象。鉴于此,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代拥有文化知识或具备专业技能的大学生群体中何种内容的礼仪教育能使更多当代大学生获得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真正肩负起中国“礼仪之邦”的后人的声誉?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仪教育?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彭林教授认为人文主义的缺失已成为今日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今许多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而知识与文化截然不同却又互相作用,知识主要指具体学科的知识,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而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的贤哲,把道德理念分解为各种形式的礼,比如孝敬父母、文雅相待等都是通过礼体现的。”[2]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我认为礼仪教育是能融传统与现代,中西结合,并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礼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古代中国,礼既是国家制度、行为规范,也是修身的工具。[3]而世界上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如今在我国许多高校里,在为数不多的礼仪教育中介绍西方礼仪的课程比较多,如国际惯例下的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西餐礼仪、着装礼仪等,介绍的都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些行为习惯准则,很少有一些真正讲解介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和知识,我将结合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知识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具体内容的创新做几点尝试。

2.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2.1传承历史经典,渗透文化精华――道德品质的教育

将代表儒家礼仪观的三部经典著作,即“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作为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专题。具体来说,可以将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

其一,德。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点。中国古人将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其二,仁。仁爱教育是礼仪教育的灵魂。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三,敬。礼敬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敬,是礼的核心。孔子:“礼者,敬人也”。金正昆教授说:“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

其四,信。诚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4]

以上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礼仪教师可结合我国古代历史与现代中西方礼仪案例,介绍我国古代的传统礼仪,目的是使学生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延伸出文化教育、品德修养,实现礼仪教育中的“礼”的核心理论教育。

2.2结合中西文化,实现珠联璧合――行为气质的训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是各种感觉的再现。[5]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其本身的素养与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气质修养、神韵魅力都是包含在形象礼仪的教育中。因此在“行为气质训练”专题中,我们可以将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其重点教学内容。包括行为训练及形象塑造两大专题。

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可结合国际上通行的礼仪规范,运用现场示范和实践实训分别对其进行专题讲授和训练。

首先,行为训练中站、坐、行、礼的教育。

其一,站。包括人的基本站姿(男士、女士),各种礼仪站姿及各种场合下人的站立姿势,还可延伸到规范得体的蹲姿内容的讲授。

其二,坐。包括入座和离座的规范,以及各种场合下何种坐姿能更得体与优雅,以及职场中各种会议的排座礼仪。

其三,行。行走的基本形态,以及体现不同人精神气质的行姿,可延伸到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进入办公室、电梯等基本的职场礼仪内容的讲授。

其四,礼。包括目光的运用、各国见面礼、介绍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以及职场中的握手礼、递交名片礼仪等商务礼仪规范。

其次,形象塑造中形、神、雅、美的教育。

其一,形。包括合适的发型和身形的塑造。

其二,神。包括化妆的技法和精神气质的塑造。

其三,雅。包括日常服饰的搭配与职场着装规范,可延伸到色彩的教学及配饰的使用规范。

其四,美。包括整体形象的和谐与统一。可分男士形象打造及女士形象塑造专题进行讲授。

2.3训练思辨才能,展现职业素质――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礼仪,显然是为了进行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就是说,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离不开礼仪的具体操作。[6]有效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7]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在现代职场,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因此,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心态的培育和沟通素质的训练。具体可将以下作为沟通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

其一,倾听的能力;

其二,日常交谈、职场交谈、当众说话或演讲的技巧和能力;

其三,阅读能力和书籍的选择,诸如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和各种学科知识及文化的广泛涉猎;

其四,公文写作和论文写作等能力。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归属为人的素质教育。彭林教授认为,知识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如何来衡量素质教育的高下,他认为有两个因素: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人文关怀。他指出“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但在我看来,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我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礼仪的单一印象,对“礼”与“仪”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讲授,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渗透到“礼”文化的教育,以及中西结合的“仪”文化的当中,将当代大学生从心到形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内修神,外塑形”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整体素养,以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达到促使大学生主动追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礼仪素质的和谐与统一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领袖人才,造就民族的中间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J].中国―东盟博览杨帆,2011,(5):134-135.

[2]彭林.有知识没文化之忧――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J].小康,2006,(7):30-33.

[3]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baike.省略/view/34118.htm.

[5]baike.省略/view/245411.htm.

[6]金正昆.礼仪的操作与有效的沟通――个人素养与交际礼仪的关系之二[J].对外传播,2009,(08):34-36.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9

摘 要: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关键词:礼仪;文化;礼制;礼俗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05-03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①汇集了来自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和国内四十余位专家学者。论坛从礼仪的视角切入,进行了六场大会发言,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下面对研讨会中代表们关注的主要论点略作综述。一、礼仪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中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礼仪在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和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从经学意义还是史学意义,关于礼仪的研究非常发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加之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在新旧秩序交融和变革的大背景下,礼仪研究失去了连续性,道德滑坡、礼仪缺失成为中国当前普遍呈现的社会现实。挖掘礼仪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重新审视礼仪的历史实质和内在精神,以古为鉴,思索礼仪的当代使命和现实价值,为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彭林(清华大学)教授的报告《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概述了礼仪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指出礼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在国家典制、人际关系、社会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根本标志,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如今需将“礼”的教育与推广提上议事日程。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中国传统礼仪形态与当代社会生活规范轮纲》为题,结合自己研究针对在当前礼仪淡化、缺失、传承断裂的背景下,对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复兴与重建礼仪文化等问题提出了实践性建议。他认为,当前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对传统礼仪文献做系统梳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库;二是根据传统的礼仪文献和礼学著述,对诞生、成年、婚礼、丧礼等具体礼仪进行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特别提出要加强对实践的强调,要尝试对某些礼仪形式的恢复。以前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礼器,作为民众行为方式和礼仪表达的重要载体,也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三是通过定点和抽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作深入的社会文化调查,为礼仪的推广做信息支撑;四是在对传统礼仪特性、社会流传变化方式以及西方礼仪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组建民族礼仪的模式。通过试点和示范,使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得以转化和利用。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当前社会“礼仪”缺失的若干思考》列举了当前社会礼仪缺失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认为造成这种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辛亥革命和60年代“破四旧”为标志的“革命”范式下对传统的废弃。同时,他将中西方礼仪文化发展进行了对比,认为欧洲在传统向现代社会转轨中延续传统的优秀成分,又与现性、文明相结合创造了包含优质传统文化要素在内的现代性礼仪规范;而中国在被迫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化承传的脉络被割断,使得传统与现代相互脱节,现代礼仪精神内涵缺位,文明规范丧失。而解决之道就是重新认识“传统”,完成“传统――现代”的对接,同时将中西优秀、精致文化相结合,使东方社会走向文明。贺学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报告《传统礼仪的“神”与“形”》分析了传统礼仪的特征,指出礼仪的基质与人类积极本质一脉相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延续性,同时具有浓郁的历史性与鲜明的时代性。而当下道德滑坡、文明失落的现状要求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礼仪时,不仅要明了传统礼仪之“行”,即礼仪的程序,重视仪式本身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她以人生仪礼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更要理解传统礼仪之“神”,即礼仪背后的文化精神。根据新的时代意识,神行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礼仪。王杰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的《“礼仪中国”的神话――古今中国礼貌用语的比较研究》通过古今中国礼貌用语的比较研究说明,古代中国的礼貌用语是一种基于“差异”与“不平等”的社会等级的、流行于精英群体的仪式。这种仪式性的表征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礼貌用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人要批判地继承传统需要正确认识礼貌用语本身的适用性。韩国学者崔顺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研究官)以《朱子的与韩国祭祀的现状》为题,从祭祀场所、陈设图和行礼等方面考察了当今韩国施行祭礼的现状,通过古今对比说明朱子的《家礼》在存续至今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异,对韩国民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其如何被民众接受并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成为传统祭礼传承至今。来自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党支书支芬书记以《弟子规的村落实践》为题,介绍了高碑店村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礼仪在高碑店村复兴的过程及其对村民的影响。二、国家祭祀与礼制表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在历代的王朝统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国家宗庙的设置和祭祀,不仅是国家权力在信仰领域最为重要的外化形式之一,也是保证政治权力秩序稳定、整合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礼制化过程中,国家与民间各种力量的关系和互动也是历来礼仪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雷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的报告《太牢之殇――唐五代国家祭祀中的用牛与屠牛之禁》从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的祭品入手,分析了唐五代时期国家祭祀仪式中用牛与屠牛之禁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北京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关昕的论文《礼俗之间:北京东岳庙祀典的象征与实践――兼及明清“小祀”的融通性》以东岳庙为例,分析了东岳庙在由宫转庙的礼制化过程中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指出“小祀”在国家制度和观念上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这种特性使得小祀中的一些礼仪实践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和思想,其礼制也内化为民众思想的源泉之一,被熟稔的汇入于行善积功的大众宗教实践中,从而成为民间社会接衍国家礼制理念和实践的中介。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的报告《从国家祭祀场所到公共生活空间―北京五坛的功能变迁》考察了北京地区五坛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和这些祭祀场所在20世纪发生的重要变化。通过这种功能变迁说明国家祭祀活动是中国成为“礼仪中国”的重要方面,而对包含崇尚秩序、天人合一等观念的祭祀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礼仪中国的当代重建。朱玉麒(北京大学)教授的《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清代边疆平定的礼仪重建》论文通过对大量碑文和史料的考证,指出帝王时代武功从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不是简单地恢复上古礼制,实际上是将新的帝国疆域布告天下。通过这一形式显示国家权力在疆域中的象征。而这种变化也对清代士人新的中华国家概念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间信仰中的礼制习俗与地域社会作为民间信仰中的神庙祭祀是中国礼制体系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文化现象,在考察民间祭祀礼仪时将考察对象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按照社区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民间信仰的功能和影响、仪式与社会变迁、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离合与共融等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台湾陈益源(台湾成功大学)教授的《台湾云林口湖“牵水车藏”集体祭祀礼仪所蕴含的民间智慧》通过台湾云林的水难祭祖仪式的考察,分析了在将这种灾难转变为今天台湾地区富含仁爱精神和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的文化资产过程中,民间信仰中仪式的作用。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的《对传统的协商: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的互动》通过对甘肃天水街亭村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神灵信仰的连续考察,在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指出任何一个社区从来不会存在有机的不变的传统,仪式和礼仪都是在新形式和新条件下得到新的改变和整治。今天所看到的传统祭祀和信仰实际是不同群体在多方协商和磨合过程中最终达成的一个为整个信仰系统内部成员共同接受的折中的新传统。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信仰的共鸣及其方式――试论东岳信仰的集体性》以北京东岳庙为例,通过对民间东岳信仰集体性的分析指出,民间信仰的集体性和组织性特点实际体现出了社会化的特征。当事人在进行神灵信仰和集体崇拜行为时更关心的是组织与集体本身。这种方式强化了日常生活的善举、善行,使得社会的良好道德建设有了组织化的落实。而这对于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一枚煎饼补天穿”――补天节探微》对学界较少关注的节日――补天节的文献梳理,探讨了神话在节日仪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饮食作为表达性文化所承载的多重意义,指出这种研究对于认识礼俗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报告《新疆孔雀河青铜时代居民崇“七”与“人日”崇拜习俗》结合多年的调查和考古发现,分析了这两种习俗的表现形式以及国家行政力量和地域传统之间在习俗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小传统、地方性知识与儒家“礼仪”制度:一个人类学的分析视角》从人类学角度,结合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edfield)和格尔茨(Geertz)的“大传统”、“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等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对以儒家理论为基础的“礼仪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治国理民、文化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的分析,从礼制的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读和反思。四、中国传统礼仪的变迁和反思礼源于俗又不同于俗。官方礼制与民间礼俗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怎样的差别?在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构建中又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又随着时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礼俗的源起与衍变、古代礼制模式、礼俗生活的表现、礼仪文化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也引发代表们的广泛讨论。吴丽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的报告《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站在宏观角度上从礼仪的起源、历朝历代礼制建设的措施和建设、礼制制度的发展、郊庙祭祀、国礼和家礼等方面对礼仪制度和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礼仪制度本身为国家制度运转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造就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特色。陈梧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以《明代乡饮酒礼》为题,总结了这种在明代中央和地方广泛实行的公众性礼仪的特点和功能,并分析了这种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引导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控制中的作用。台湾学者钟宗宪(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的论文《论〈礼记・昏义〉的性别意识》以《礼记・昏义》所载内容为核心对中国古代婚姻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反思。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生殖、繁衍的目的;两性关系的建立,在力求男女和谐的分工;对于家国而言,则是基于社会人伦秩序的建立需求与两性角色扮演均衡分工的考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铭心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化的分流与合流――以墓志风俗为中心》以与中国汉民族葬礼紧密相关的代表性用品――墓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生、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汉文化的整体发展和地域流变特征这一层面。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的报告《提纲挈领,用匾额复兴礼文化》概括了匾额的发展史及其在中国礼仪体系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呼吁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构当代礼制的同时应对匾额的文化价值重新审视。五、宫廷礼仪与宗教礼仪较之民间礼仪,宫廷礼仪具有规范及引导全民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各类繁复有序的仪式规程不仅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而通过对宫廷礼仪行为的具体行为、礼制的发展过程的分析,探究其反映出的国家政权、等级差别等观念、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等则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时代国家建制、统治特点、社会状况的理解。赵中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明代宫廷典制史》从祭礼、家礼、宾礼和军礼四方面对明代宫廷典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宫廷典制变化的原因和其对国家、中央和地方礼仪典制的影响等。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的《明代皇室冠礼的仪式及其功能》通过对明代皇室冠礼中具体仪式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这种皇家礼仪所反映出的强烈政治色彩。他指出明代皇室冠礼不单纯是皇室成员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其实质是皇权运行的工具。赵和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的《唐代皇帝家庙》考证了自唐高祖李渊至高宗李治时代与太庙并立的皇帝家庙系统,分析了在中国传统礼制体系中除了前朝后室之外,左祖右社的宫城格局程式的形成过程宗教的影响深刻地渗透到中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礼仪文化中,特别是国家祭祀,宗教仪式与国家礼仪关系密切。从这一角度理解佛教、道教与国家礼制的关系、对民间社会的影响也成为部分学者研究的线索。刘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的《道教礼仪的历史概貌与研究现状》对道教礼仪内容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道教礼仪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国家礼制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了当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对“道教礼仪”的内涵认识不足、历史发展脉络不清、对历史上仪式文本的形成过程考察不够充分和对古今道教礼仪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由佛教名山文化略谈名山文化之场效应及其现代意义》主要讨论了佛教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之场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对国家和民间社会产生影响。此外,部分学者还以书院为研究的切入点,探讨了书院在礼制教育和礼仪文化推广和传播方面的作用。北京东岳书院筹备组组长关三多以《同善堂义学与东岳书院》为题,通过对北京东岳书院的历史追溯,总结了书院在礼仪文化向民间渗透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当代书院建设的启示。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书院的使命》通过分析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教育思想中书院在国民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指出礼乐教育是人格培养和情志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成为当代书院继续坚持的传统。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宋代泰山书院述略》介绍了宋代泰山书院创办的时代背景、主要业绩、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等,指出其在弘扬儒家礼学精神中的特殊作用。纵观整场论坛,从报告的学者和代表看,既有资历深厚、成就辉煌的学术大家,也有当今活跃在各研究领域的青年翘楚。六场发言,代表们的讨论热烈而广泛,两代学者间也增强了代际对话,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报告的内容看,整场论坛呈现出以下特点:1.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以致用。复兴礼仪文化、重构新礼仪不仅是应对当前道德滑坡、礼仪缺失的现实困境,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确立自己主体文化的客观需要。因此,代表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入世精神,将关注的焦点普遍集中在了如何实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转化等现实操作性强的问题上,反映出学者们对文化的责任感和实践理性。在这种基础上对礼仪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考察已经远远超过当下学术本身的使命和意蕴。2.增加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次参会代表们来自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让研究者的视野更为广阔。同时,本次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史料运用的广泛性,墓志、碑文、地方文献等的大量使用,田野考察和文献解读相结合,加强了研究阐释的深度,结论也不乏新意。3.地域社会的研究仍是重点。本次会议涉及的论题非常广泛,有对典章制度的考证,政治理念的阐发,社会关系的论述,有对生活细节、器物习俗的描述和考证,还有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反思,而在历史情境中审视地域社会与礼仪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互动的角度考察礼仪的变迁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传统礼仪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4-03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应渗透诸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即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回归全面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1]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2]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养成,各种社交礼仪的了解,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可以塑造高职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完善自身形象、提升职业素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自古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完成职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人文素质、道德法规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就业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体协作素质、争优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丰富。高职生要经过全面深刻地领会其内涵实质、形成职业素质需经过感悟的过程。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让高职生在礼仪文化生活中获得感悟,使他们熟悉行业规范,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懂得礼让、谦恭,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逐步具备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原则

(一)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于礼仪背后所蕴涵的平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精神。因此,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把伦理道德要求落实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礼仪教育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礼仪教育的伦理道德功能,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上规范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的同时,从日常细节入手,按照“礼”的精神做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使礼仪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二)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礼仪。在传统礼仪中,有许多好的观点、观念,有许多好的礼节、习惯,如关于“礼”要以“诚”为基础、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的观点,关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的观点,关于对人要宽厚、宽容的观点,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入乡随俗的传统美德,讲究举手投足、视听坐卧、衣着打扮等仪态容貌的要求。这些观点和规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参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基础,吸收精华,开拓创新。

(三)礼仪知识与礼仪实践相结合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礼仪实践。古代礼仪文明告诉我们,学习礼仪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礼学的真谛,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学习礼仪规范,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可以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

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路径

(一)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礼仪教育开展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用。(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礼仪教育尚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礼仪素养的提升还需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证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可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系统,系统分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企业评价)三个模块。在校学生以家庭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实习生则以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评价)为主,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系统可建成校园网站的一个子项目,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评价提供便利的平台。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实行合格达标制,所有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后,可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等挂钩,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